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范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管理研究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sup>[1]</sup>和“思想危机”<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sup>[3]</sup>。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sup>[5]</sup>。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sup>[6]</sup>、颜良恭<sup>[7]</sup>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sup>[9]</sup>。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27]凌峰,刘建一.从设计科学视角探寻管理理论与实践隔阂的解决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M].平新乔,莫扶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学:设计与问题解决 [M].黄曙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 [M].孙柏瑛,张钢,黎洁,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9).

篇2

摘要: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模块设计、技术支撑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5]普映娟,段寿建,杨朝凤.公共文化示范区现代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4(10):22-23,58.

篇3

关键词:工程设计;档案管理;规范性;问题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文档资料,而工程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创造活动,设计师通过工程的设计思想与技术要求,将一些基础资料和基本依据作为基础,进而设计出图纸等,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依据与施工方向。工程设计档案就是由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技术图纸与技术资料组成,即工程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所以必须要做好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工程设计档案中的设计资源,发挥工程设计档案资源的实用性,实现我国工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一、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空间问题

在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中,即使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方式,也依然存在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空间问题。由于目前档案管理是由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同组成的,随着有关部门的工程设计档案不断累积以及工程设计项目不断展开,导致纸质档案管理空间问题日益凸显,从而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成本问题

随着我国工程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工程设计档案急剧增加。特别是在纸质档案管理中,在归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封装工具进行归档、存档,对人力的需求量非常大,甚至在归档“高峰期”会出现档案装具不足的现象。很多档案管理部门针对此类情况引入档案密集装架设备,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类型的设计档案进行整合、划分,这样不仅可以更加规范地储存档案,同时也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但引入新的装架设备无疑会提高档案管理成本,并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设计档案激增的问题。

(三)纸质工程设计档案修复困难

工程建筑行业是我国最为传统的行业之一,在市场环境下发展了几十年。这一因素造成了一些纸质档案主体的磨损、脱墨、老化,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调晒底图,由于长时间的调晒,导致设计档案内容丢失现象尤为严重[1]。纸质设计档案修复工作极为困难、成本相对较高,并且修复效果也无法保障,这给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四)人为因素

部分设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设计档案管理意识,没有实现甲方资料收集、管理与工程设计进度同步进行。甚至有些设计人员将校审意见作为档案内容来应付交档,使得这些工程设计档案出现漏洞或失真。也有一些工程设计师在结束设计工作之后,没有及时进行交档工作,从而造成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滞后性。再者,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中,过于依赖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而忽略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如果档案需要调出,会严重影响工程设计档案的调出效率,使得工程设计档案管理质量止步不前。

二、加强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制度

在进行工程设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工程设计档案的整编、收集制度,切实提高对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监管力度,提高工程设计档案有效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保障新制度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新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进而提高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2]。工程设计档案有别于其它种类档案,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与相关设计人员共同进行归档。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设计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标准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设计人员的交档意识,加强设计人员对设计档案的认识,从而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加强设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保障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二)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现代化档案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一大趋势,同时也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例如工作环境、工作模式、管理任务等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有关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研究新管理模式中的特点及有关规律,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有关部门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基础(传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也要加强程序化档案管理工作,即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有关知识、技能[3]。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软件操作,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相关软件技术,实现工程设计档案的系统化管理,让工程设计档案管理更加智能、有效,即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开发系统化流程。从而保障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推动设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工程建筑行业提供有效服务。

(三)开发符合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系统软件

想要提高工程设计档案管理质量,必须要以专业的系统软件支持,根据设计档案管理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面化、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并保障其功能全面性,即收集归档管理共享统计查询等功能[4],并且为了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必须要保障该系统软件的可操作性。信息化工程设计档案管理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保障开发管理软件的拓展,从而适应远程技术、图文一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给远程控制管理、档案信息迁移、一体化管理等功能提供预留空间,保障设计管理系统软件的可持续发展。

(四)整合、分类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内容

现代化工程设计管理模式为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同组成,必须做好工程设计档案的整合、分类工作。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由于档案量过多,为了不影响设计档案管理正常工作,必须要派专门人员进行电子化档案转化工作,对已经录入的档案内容进行编号、对档案名称进行整编,将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档案进行整合;对不同类别的工程设计档案进而分类,实现“一图一档”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形式,将这些档案根据编号、种类纳入到档案信息库中,进而实现统一的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从而降低工程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让纸质档案与电子化档案的管理模式更加合理,从而加强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设计档案工作与其它领域档案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专业性、开发性、周期性、成套性等特点。所以,针对工程设计档案管理,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保障工程设计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积极作用,保障工程设计档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程建筑行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者:胡艾子 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苏风娥.浅析工程设计档案特点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2(12):22.

[2]陈芳,刘国武.论高校建设工程设计档案的管理[J].城建档案,2012(10):6-7.

篇4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形式严峻.根据治理理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管理已达成共识.民办社工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着理论可行性、现实依据及其内在优势.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危机管理;参与及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正处在经济艰难转轨和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期中.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发生碰撞.这些剧烈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随之日益突显.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政府部门因其职能属性、权威性以及对资源额掌控程度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危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公共危机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工作.这一系列都涉及公共资源的调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正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以其职业优势、能力优势、效率优势、成本优势等必将在危机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其中广东近800家,数量之最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22%[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说明它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政府和企业并不擅长的职能.

1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NGO等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以此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3].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定自由程度内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福利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造成工人失业、市场垄断、分配不公和公共物品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市场失调.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机制,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极易从制度内部滋生低效.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的放权社会,即“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这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政府要加强和社会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社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治理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治理指的就是指公共管理的总体模式,涉及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综合[4].换而言之,在处理各类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是由单一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决策,而是要求多个主体,如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等一同参与.根据其要求,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完善自身制度、完成自身责任的同时,要将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整个管理过程社会化,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互助合作机制.

2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2009年《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出台,表明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出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是必然要求.伴随着该《通知》的出台,民办社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机构.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0年广州开始部署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民办社工机构,以“家综”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提供专业综合服务.市、区两级为此投入四千万元,加上专项项目,2010年的投入达到558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5].2012年,在党的十报告中也突出了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指引性话语出现在了十报告中.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个民办社工机构借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截止到目前,广州市目前共有267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占据全省超1/3的比例.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11.11亿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约占当年全国资金总投入的47.3%).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东目前取得社工资格证的超过3.3万人,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6].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推广范围由局部地区向全国多省市拓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其优越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从原来的基层帮扶等传统工作,慢慢发展为包含救助、应急管理、公共福利等多个领域.

3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一)“民间性”属性和职业优势

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民办社工机构都是发端于民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民办社工机构大多定点于社区,长期致力于社区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具备很强的基层执行力,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民办社工机构能够及时将基层信息传递给所需部门,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构建起民众和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网络.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手段来服务人的职业.因此,由于其职业属性,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广大群众和服务社会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应对公共危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办社工机构发挥其助人的职业特点,加之其“民间性”的角色和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缓解居民心理压力、树立共同信念的作用.

(二)专业技能的能力优势

民办社工机构种类繁多,但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这些都是在最初成立时就确立的,而且它们会依照此要求来招收符合相关理念的员工.社工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出身,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对策.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开展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当前形势,结合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提供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他们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提供了强大的行动力.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非例行的公共危机事件,民办社工机构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有别于传统行政部门,运用它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区经验常常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带来新的转机和解决方法.

(三)及时应对的效率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效率的要求特别高,应对一定要快速、准确,让民众有信心.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社区层面的各类形势有深入的了解,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群众基础,在危机潜伏时便更容易发现危机的苗头和根源,为危机预警提供信息.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民办社工机构在开展应急服务的同时也能收集各类信息,快速有效的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及时地传递给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联系网络和社区走访,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稳定居民情绪,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四)资源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政府组织在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时往往能体现其独到优势,但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繁杂的行政层级和定势思维,容易出现应对过缓或者决策失误的现象.政府组织一旦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必定会动用不少人力和物力,提供整齐划一般的服务,这其中往往充斥着低效和资源浪费.民办社工机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草根性的优势来整合各类资源.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可以动用自身的社会渠道,积极地募集资源和召集相关社会力量,比如平时所积累的大量志愿者资源、公益人士等.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扎根基层,平时也开展各种应急知识的讲座、海报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损失,做到低成本的资源整合.

4结论与展望

根据治理理论的内容,公共危机的管理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应该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其中是一种必然要求,它们作为新生力量将为危机管理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面临公共危机时应当加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分权于社会.民办社工机构应该明确自身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起与政府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民办社工机构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时间尚短,在制度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民办社工机构应当不断加强与各个团体(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突出其内部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者:赵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广东民办社工机构超过780家居全国首位[EB/OL].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4]过勇.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思想[J].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2003(18).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基础工程的重视且在投资上加大比重的趋势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快。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建设,在受重视的前提下,因施工过程繁琐复杂,而且我国在过程项目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对工程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严格,工程运作不合规范诸多因素,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处于困扰中,建设水平得不到提升,与众多的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施工中因技术欠缺和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了工程质量不过关,且安全事故重重上演。

二、水利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尚处在发展时期,工程施工中的各方面的技术应用,以及工艺处理,材料和装备的选用都在极尽取得成就,以备良好的发展。水利工程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项目投资的性质和来源渠道不同,项目法人也会因所要担任项目的重要性而不相同,多数情况下,项目法人是从项目建设地的水利部门调出人员来担任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任务。项目法人主要是经由现场管理机构派出,且相关的职责是做好施工现场的水电以及通讯问题,以及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现场居民的拆迁赔偿,相关的征地以及移民安置。项目法人要做好各方签订合同的工作,同时要依照合同进行管理,确保工程的合同管理有效性。水利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不受限于投资和质量等的相关管理控制的。而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实施管理工作过程,诸多环节的紧密相连,而且管理中不得出现闪失,否则后果损失严重。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要涉及到工程的施工方法,机械运作,材料以及人力和资金等方面的要素,这些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管理有效才能使施工过程顺利且保障生产安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人员杂,机器材料堆积,场地环境因施工中的需求常常变动频繁,工种多立体作业,安全事故会因为管理不周而时常发生,从事施工操作的人,会因为工程中的客观因素而身陷危险,同时也会由于施工人员的自身失误而导致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极其必要,重点是安全管理。

三、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方面的问题

就工程的本质性问题而言,工程质量的好坏是关键,而引起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有:材料的选用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选,建材产品质量的不合格直接导致水利工程质量上的问题,质量上不过关则影响水利工程竣工后的安全和效用。其次是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最重要的是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政府在水利工程质量上的监督不到位,竣工验收政府没有严格把关。有些工程并没有办理相关的法定建设手续,而开始开工建设,相应的建设程序也不符合法定要求,导致了工程建设中问题不断却不予以处理。把关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是工程的验收,而相关的一些质量监督部门执法不力,监督不严,使竣工验收蒙混过关,从而导致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

(二)安全管理的问题

水利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安全管理中的项目法人配备不合理,安全机构设置存有的问题,在相关安全技术的投资不足以及安全技术标准不合理,相关的安全监测设备以及仪器出现各种问题。

(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对相关的其他部门依赖心强,受制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对自身担负的管理职责认识不足,多数项目管理人员不能具有管理者该具备的工程类知识和相关的管理才能。有些项目管理者有工程上的技术素养,却对工程管理中涉及的质量、成本、以及施工进度方面的控制缺乏了解,而有些管理人员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却没有相关施工技术方面的经验,也相应地缺乏工程造价类的知识,并不能够对此很好地进行控制,因此说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四)目标管理不明确

水利工程中存在目标管理不明确的状况,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不谨慎对待,成本控制松懈不到位,造价的控制也不能酌情处置,工程质量方面的管理不注重具体环节的质量是否过关,而只对结果做含糊判断概括。质量监督的工作不到位,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是否真正过关。现场的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凭自身的经验来管理,而不注重科学管理。施工的进度也不按照原本合同中规定的来进行,而是只照施工现行进度,施工的随意性较大,施工工艺缺乏严谨的科学技术,施工进度也不按照原计划进行,而且整体的控制没有系统性可言。施工管理的目标制定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使得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困难颇多,从而致使整体的施工管理不合理也缺乏规范性。

四、施工技术管理策略

(一)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管理人员的全方面素质要提高,包括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水平以及工程中的业务素质,由于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要具备且到位,而且理论性知识也需要有一定深度,施工现场的施工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只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及时应对和解决遇到的诸多困难。

(二)工程服务意识的加强

水利工程施工时属于服务行业,项目经理要认识到施工中的一切行为都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在施工过程中,要处理好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各方的权益要合法维护。

(三)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合同中的规定明确了各项约定的准确执行方法,所以施工程序要按合同中的规范来实行,甲乙双方的权力义务以及责任都要获悉,且具体明确,以友好协商的态度来处理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四)科学控制成本

水利施工单位要合理地进行编制成本定额,结合施工中实际的运行所需成本,依据国家预算定额来进行编制,从而作为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性文件。

(五)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需要监督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只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有效建立才能使具体的施工安全有章可依,建立相关的施工公布制度以及不良行为的档案库,对各方建设单位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处分,并建档记载进行公布。

结语

在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过程中施工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加强管理执行力度,结合企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加大管理,制定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要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工程建设单位的服务技术水平,只有在不断的进取,才能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永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史钱钧.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6):133.

[2]聂相田,郜军艳.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监理人员配置标准及验证[J].水电能源科学,2012(08):112-115.

[3]王云奇,肖福辉.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安全管理的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142.

[4]曹大同,白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浅议[J].治黄科技信息,2007(04):12-13.

篇6

关键词:坝塘工程;磨盘山;设计;施工管理

磨盘山坝塘工程地形地貌相对比较简单,而且两岸冲沟发育良好,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坝塘库区河谷的切割相对较深,而且河流波状呈弯曲状,以横向谷为多。坝塘库区呈基本对称、不对称“V”与“U”型。坝塘两岸阶地以及不良物理地质不发育,而且局部有小崩塌体和渗漏现象。

1 磨盘山坝塘工程设计

1.1 坝顶高程

根据《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对坝顶高程进行复核。坝塘水位以及坝坡迎水面前的水深(H)正常蓄水位1751.83米,迎水面水深13.83米;洪水位设计深度为1752.48米,坝迎水面水的深度为14.48米;校核洪水位为1752.63米,坝迎水面的水深为14.63米。计算风区长度(D)为150米,风区内水域平均水深(D)为10米。坝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的超高按公式:Y=R+e+A,其中y代表坝顶超高(m);R代表最大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m);e代表最大风壅水面高度(m);A代表安全加高(m),按规范取值。根据上述参数,按照《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进行计算,得坝顶超高如表2。

通过计算,坝顶高程取2个工况最大值,即1753.8米。设计时,考虑到防浪墙,墙高0.31米,则坝顶高程1753.49米。

1.2 坝顶的长和高

因坝顶没有交通方面的要求,依据构造、高度、施工要求以及运行等,具体确定,坝高19.99米,坝顶长度58米。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选用的坝宽为4米。

1.3 坝坡

1.3.1 渗流计算

设计时采用平面有限元法,对坝塘渗流进行计算。渗透系数、孔隙比取值如表3所示。

通过计算可知,心墙下游渗透比降为2.66,需设反滤保护,其他坝基、坝体下游出逸点部位的渗透比降均小于0.45,远小于容许渗透比降。

1.3.2 坝体稳定分析

第一,坝基及坝体稳定计算采用的物理力学指标。心墙土料物理指标根据细水水库试验成果,取其均值,抗剪强度取小值均值。因防渗土料抗剪强度试验仅进行了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因此稳渗和施工工况的对应指标只能在固结不排水剪强度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经验拟定。坝壳风化料及基础在各种工况下的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类似工程拟定。

第二,计算方法与成果。采用《理正岩土系列软件5.1版》中的渗流稳定分析计算,按瑞典分条法、总应力法进行土石坝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结果见表4:

通过稳定分析计算,在各种工况下坝坡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值,大坝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第三,坝基帷幕灌浆设计。坝基基础开挖后,坝基基础主要由泥盆系下统坡脚组泥岩、粉砂岩等碎屑岩组成。强风化岩体厚6.0~14.5m,主要属中等透水层,因此,对坝址区进行防渗处理。根据工程所处位置和规模,本工程防渗帷幕标准建议采用岩体透水率(q)≤10.0Lu。防渗帷幕拟采用直线弱封闭式帷幕灌浆,另外,建议帷幕端头与相当于正常蓄水位高程的两岸地下水位或与弱透水层相衔接。

第四,坝体贴坡式排水体设计。根据坝体正常蓄水位的浸润线及稳定渗流计算,浸润线逸出点高2.5m,为防护逸出点以下坝坡产生流土,下游坝坡脚增设贴坡式排水体,排水体底部高程为1736m,顶部高程为1740.80m。坡比安下游坝坡设计为1:2.0,底部垫层为粗砂层,厚度为20cm,上部盖重为干砌块石,厚度为30cm。

2 磨盘山坝塘工程施工管理

磨盘山坝塘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项目有坝体工程、溢洪道以及放水涵管和帷幕灌浆施工工程等,施工管理注意事项如下。

2.1 基础开挖施工管理

基础土石方开挖,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坝肩与坝基。坝肩开挖,主要是两岸表面覆盖土层及风化基岩开挖;坝基开挖,主要是河床沙砾石及风化基岩开挖。土方开挖时,采用1立方米挖掘机辅以人工自上而下开挖,10吨自卸汽车出渣;石方开挖采用风钻打眼,分段爆破开挖,采用推土机配合1立方米挖掘机挖装12吨自卸汽车出渣,渣料除部分用于填筑围堰,其余运输至弃渣场堆放。靠近设计开挖线附近,应当尽可能避免因装药过量而造成坝基岩体松动。建基面时,需留出0.3米的保护层,并且利用风镐+人工方式进行撬挖。

2.2 坝体填筑施工管理

坝体填筑施工过程在,主要工序有运输、卸料、铺料、加水以及压实和检查等,采用流水作业方式进行施工作业。坝壳料采用1立方米挖掘机+10t自卸车运输上坝铺料,并用推土机将其推平,对于反滤料及粘土心墙料,填料宽度较小,采用1立方米挖掘机配10吨自卸汽车运输铺料。坝料加水采用供水管道供水,坝面洒水。坝体填筑按由低向高分层填筑碾压,保证各部位均衡上升。堆石料每层的填筑厚度应控制在0.3~0.5米,同一层风化料的填筑高差应控制在0.2米以下。坝体的压实是填筑的最关键工序,坝料碾压采用牵引式振动碾压实,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应根据碾压试验确定,一般4~8遍。坝壳靠近岸坡部位施工,用汽车卸料及推土机平料时,大粒径石料容易集中,碾压机碾轮不能靠近岸坡,可采用小型振动夯或小型振动碾薄层压实。

2.3 溢洪道施工管理

土方开挖时,借助挖掘机进行开挖,装载机出渣,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石方开挖时,采用手持风钻工具进行造孔,并且利用人工方式装药爆破,通过装载机出渣。边墙、底板混凝土施工,采用人工施工。混凝土运输,采用手推车运输,人工入仓,然后利用振捣器进行浇筑。

2.4 输水涵管施工管理

结合该坝塘工程设计图,将输水涵管进出口点放样出来。土方开挖时,利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操作,装载机出渣,运至弃渣场进行堆放;石方开挖采用手持风钻造孔,人工装药爆破,装载机出渣。涵衣混凝土施工,采用人工施工,混凝土运输,采用手推车运输,人工入仓,振捣器浇筑。

2.5 帷幕灌浆施工管理

坝塘坝址区设计的防渗帷幕线,总长度76米,左岸9.18米,坝基段长度58米,右岸长度为6.82米。帷幕灌浆设计为单排孔,孔距2.0米,总孔数38个。总造孔深孔深677.8米,总灌段长度364.2米,全部为基岩,不灌段长度313.6米,基岩不灌段的长度为22.5米,坝土不灌段的长度291.1米。帷幕灌浆时,需对坝基以及两岸渗漏进行处理。灌浆轴线布设在坝轴线上,利用钻机进行钻孔,三序灌浆,自上而下分段灌注。河床坝基灌浆及岸坡坝基灌浆在坝体填筑到坝顶时进行灌浆。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磨盘山坝塘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结合工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合理性与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剑明,胡文江.概述联合防渗在坝塘水库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

[2]邱坤龙.复合土工膜在小坝塘防渗工程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1).

篇7

1引言

机械化施工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型号、各种种类的机械设备,这就需要公路工程建设单位重视机械设备的配置和维护管理,明确其优化配置的意义和配置原则,从而研究机械设备的配置方法和维护管理措施,以此来提高公路工程的机械使用效率和使用科学性,最终提高公路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原则

公路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社会工程,最近几年来,其工程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种类和型号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机械设备的优化配置,其在实际的机械设备配置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机械设备安全可靠

机械设备的优化配置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单位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上,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2.2满足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要求

公路工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技术也较多,且技术的先进性也较高,故而,施工单位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上也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技术,保证其满足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要求,以此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2.3保证适合施工现场

公路工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现场的施工条件通常情况下较为复杂,尤其在地质条件等。因此,施工单位在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时,还需要保证所选择的施工设备满足实际的施工现场要求,进而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方法

3.1结合机械设备的自身条件进行配置

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自身的科技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机械这边的使用性能,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性能的分析,避免盲目购买,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造成影响。另外,机械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设备的完好率、工作性能以及维护管理效果等都会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影响,故而,采购人员在进行购买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综合性能检测以及设备的完好率的检测,并进行多方的比较,从中选择质量较好且价格适中的设备,为公路工程的顺利施工保驾护航。

3.2做好机械设备的型号选择

采购人员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选购上,需要将单位的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机械设备的选购上,争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采购人员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型号选择,保证其经济实惠。第一,采购人员在正式选购之前,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简单调研,明确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及其型号,从而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证所采购的机械设备型号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第二,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价格也是不同的,采购人员需要对单位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分析,保证所采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在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的范围内;第三,对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零件损耗,采购人员也需要充分考虑,提前备足相关的零部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1】。目前,根据我国相关资料显示,在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使用中,以下型号的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较高,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方面,德国ABG423和VOGELE2100-C的使用率达到了70%以上,在水泥摊铺机方面,维特根SP850使用率达到了50%以上,在沥青搅拌设备上,则2000/4000型的使用率高达65%以上,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上,英格索兰DD110,德国悍HD13使用率在50%以上,在冷铣刨机方面,WIRTGEN19002米使用率在80%以上。

3.3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的安全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时,还需要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的安全性,选择操作较为简单的设备,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其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正确使用机械设备,避免出现人为操作失误导致出现机械设备的安全事故。

3.4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的经济性

第一,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加强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以及固定资产消耗的分析,从单位的经济利益出发,保证所有的机械设备都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建设单位还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工程机械设备投入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结合机械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进行综合考量,尽量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

4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

4.1加强对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

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提高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水平,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效用,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对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视。为此,第一,建设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和结构组成,从而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故障原因并进行解决;第二,建设单位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制度,完善相关维护管理的细节,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提高机械设备的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

4.2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维护管理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其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逐渐朝着大型化以及精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机械设备被应用到了公路工程的建设中,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措施,以此来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效率。为此,第一,建设单位需要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并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各个设备的优化管理,为不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配置专业的管理人员;第二,建设单位还需要制定并完善机械设备的采购以及租赁制度,不断规范机械设备的采购过程;第三,建设单位还需要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的租赁合同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落实,完善租赁流程,图1是某公路工程企业在在机械设备的租赁方面的流程图;第四,建设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第五,建设单位还需要结合公路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优化,实现机械设备的最大化使用。

4.3加强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

公路工程的机械设备的损耗是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建设单位还需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从而优化机械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率,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第一,建设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优化,降低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提高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第二,建设单位需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机械设备的检查,检查机器是否存在故障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故障维护【2】。

篇8

关键词:节能环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配置管理

1实施节能配置与管理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导致了能源紧缺现状的日益突显。在国务院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工程建设能耗,一直在我国社会总能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路工程建设业的高速发展,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如果不能做好这些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科学管理工作,不但会导致大量能源的无谓损耗,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为更好地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效益的实现,也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中的能耗,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合理配置

在公路工程项目中,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不仅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对于降低工程建设能耗,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1机械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

2.1.1节能环保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具备先进、节能、环保的特点。一方面,应尽量配置先进的机械设备,以保证设备的高效低耗、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保证设备的停机时间少、出勤率高;另一方面,要求所配置的机械设备应对环境的污染低,如具有废气净化装置、噪声小等特点,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2.1.2适应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应能够适应公路工程的施工条件和施工作业内容,真正做到合理施工与绿色施工。例如,能够适应当地软土地质、场地大小、运输距离、工程规模等,以力求机械设备运行的高效与耐用。

2.1.3经济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能尽量满足购置费用低、周期费用低、作业消耗成本低的要求,从而有效降低单位工程造价,实现工程效益的提升。

2.1.4配套性

要求所配置的工程机械,都应达到整机性能优良,各工序之间能相互配套等施工要求。例如,公路工程运输作业中翻斗车的运输能力,应与挖掘机的挖掘能力相匹配,从而使得在流水化作业中,各机械设备彼此间的工作能力能相互保持平衡,以此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

2.2机械设备配置的具体方法

为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时的高效、节能与环保,就必须合理确定各种设备的配置量。首先,应确定施工中主导设备的配置量,主导设备是指在公路工程某施工环节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机械设备,它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以及整套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其次是确定好配套设备的数量,要求做到能够合理搭配和准备配套机械,使配套设备与主导设备之间的工作饱和度,以及工作效率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

3节能环保视域下的设备优化管理

公路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主要分为土石方机械、运输机械、路面机械、养护机械、辅助机械等12大类,并包括了搅拌机、装载机、运输车、布料机、挖掘机、压路机、拉毛养生机、洒水机、切缝机等在内的上千种各种类型的设备。为确保这些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效、节能与环保,除应当做好的机械设备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外,还应当做好设备的统筹调度与优化管理等工作,从而确保各类设备都能发挥出最佳的使用功能来,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的同时,又能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节能性与环保性。

3.1贯彻机械设备节能管理制度

3.1.1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

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中的详细规定,并充分结合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施工方式、设备类型等因素,按照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实施燃料能耗的定额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健全设备燃料能耗的原始记录和能耗台账,建立节能技术措施档案、燃料能耗指标档案等技术性文件,以此来实现对公路工程中各类机械设备能耗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持续跟踪调查,进而实现对机械设备燃料能耗情况的有效控制。

3.1.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节能环保工作的有效性与持续改进,还应当建立起以设备节能管理为中心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并配置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例如,在机械设备中加装台式能耗计时器;在燃料发放时实行“内部油票制”,以严格控制油耗的计量与统计工作;在运输设备的调度管理中,实行“运输车辆调度通知单”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与降耗。

3.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管理与节能改造

3.2.1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

重点耗能设备,是指公路工程中所有机械设备的装机容量>120kW的施工机械,如大型装载机、运输车、挖掘机、压路机等,这类机械设备的耗能量巨大,应重点作为进行节能控制与管理的对象。对于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一方面应做好使用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该设备的能耗水平、经济性及先进性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如果是超过国家规定能耗限制指标的设备,应限制其购进、租赁和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加强对重点耗能设备的合理组织与调度等工作,以尽量减少该类设备的非生产性运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实现能耗的降低。

3.2.2加强对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

除重点耗能设备以外,其他普通机械设备也应做好相应的节能环保管理与改造工作。例如,应经常性的开展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以确保这些机械设备都具有的良好技术指标和运行状态;通过合理地组织与调度施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对旧有设备中节能指标、环保指标不合格的零部件,应积极进行改造或更换,对于不能改造的设备应予以及时地淘汰;在维护、检查过程中,当发现设备存在漏油、漏水等对周围环境存在危害的问题时,应迅速查找原因并予以排除,以防止环境污染问题的扩大化。

4总结

基于节能环保的视域下,就如何做好公路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管理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面对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紧缺的现状,更应当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选型与优化管理,不仅为实现公路工程建设能耗的降低,实现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少,也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工程项目效益、质量的提高,以及进度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彩虹.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合理配置及方法[J].山西建筑,2012,(10).

[2]张海鹰.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字】工民建;管理;技术

前言

对于工民建来说,质量是关键。为了保证其质量,我们必须从两个做起。一是技术;二是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结合进步以及探索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工民建施工和管理技术已经得到了超前的发展和进步。

1.分析工民建施工中的具体问题

1.1加固技术

为了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稳定性,增加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实用性,对其进行加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加固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的描述:

1.1.1加大截面加固法

由于混凝土 构件是受力最大的部分,所以为了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对混凝土构件,如梁,柱进行加固,用以保证施工效果,提高建筑物质量。这种加固方法的具体流程是先彻底清扫原有构件混凝土表面的灰尘和颗粒性物质,并将其表面的凹凸处整平;再在表面浇上一层新混凝土,让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让两层混凝同承担重量。这样就增大截面积,增加了混凝土构件的承重能力,大大改善了构件的性能。这种加固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简单易操作,所需成本低,并且适应性很广,基本上能在任何地方施工;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严重干扰施工区域周围人群的正常作息。

1.1.2包钢加固法

包钢加固法指的是用乳胶水泥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将型钢或钢板包裹在混凝土梁柱外面。虽然其原理与加大截面加固法基本相同,但效果却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不能明显增大原构件的截面积。但包钢加固法的优势在于它比加大截面加固法的效果更好,因为它是直接对构件进行加固,因此受力更加可靠,用这种方法对构件进行加固也是最能提升建筑物质量的。但是,这种加固方法使用的是钢材,且需求量还非常大,因此不是很常被采用。包钢加固法一开始也是对构件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制件拼装,排气,密封等操作。

1.1.3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与上两种加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部分加固,而不是全局加固。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承载能力比较薄弱的构件,通过对薄弱构件进行粘钢处理,增大它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构件的薄弱区段经常位于截面处,我们可以将粘贴钢板加在这些地方,使其硬度加大,能够承受更大的外界压力。粘钢加固法是如今采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是不同于上面两种方法,是无湿作业,因此对周围居民没有多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因为是部分加固,工作量相对而言很少,因此能节省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这种方法也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法。以上三种方法在当今的工民建 都采用的比较多,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混凝土的构件进行加固,因此都属于直接加固法。

1.2墙体节能技术

为了响应这个主题,新型的节能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墙体节能技术。墙体节能技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玻璃幕墙,双层幕墙和光电幕墙,这里我们主要详细介绍最绿色环保且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幕墙技术。光电幕墙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者通过安装一块具有反射装置的特殊幕墙,消除了太阳光的强烈炫光,使其变得异常柔和和舒适,再将这个太阳光用来为人类照明。这种技术充分考虑到人类的需求,因而非常人性化。最重要的是,光电幕墙还能部分消除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们的健康也具有一定保障,因而正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技术的优点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它能隔热,能充分深入到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最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是完全无污染的,对环境不会产生一点影响。而且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所需的原材料成本很低;再有就是,这种光电幕墙外形很漂亮,具有一定的美观效果。

2.对工民建项目管理的研究

目前,由于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力物力管理不当

一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人力物力一多,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造成许多严重后果。施工人员一多,就不能很好的管理每一个人,因此就很难进行工作的分配;而且如果有个别施工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或者是开小差,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察觉,这样就会浪费资源,延长施工时间,造成整体损失。再有就是,施工材料多了的话,同样也是管理不到,施工人员也会滥用这些资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综合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2.2施工安全意识淡薄

工民建筑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工程,因此在施工中如何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可是,由于有些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就造成了很多惨绝人寰的事故。还有的是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忽视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这也是造成施工中意外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施工过程意外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施工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上的疼痛,这就是一把双刃剑。

2.3贪污受贿情况严重

如今的中国,贪污受贿情况异常严重,这种情况在高利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更是异常明显。开发商为了得到土地的开发权,就会贿赂当地的政府官员,然后再将偷工减料的建筑卖给百姓,从中赚取巨额的利润,这种的情况屡见不鲜。开发商再用赚得的钱又来进行土地的采购,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正因为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国家的建筑业发展才会异常缓慢,水平也一直不是很高。

3.针对工民建施工和管理技术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3.1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资料的管理力度

对于施工人员,我们可以尽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或者建立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列出明确的奖惩制度,让他们严格遵守;对于施工材料,要列出其详细的使用表,弄明白每一笔材料的去向。

3.2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定期给工作人员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3.3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立一套详细的施工监管质量保证手册,严查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安全无误,尽可能的保证工民建筑的质量。

3.4提高对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

定期开展一些演习活动,来提高全体人员对意外事件如火灾的应变能力。

3.5国家加大监督力度,严惩贪污受贿之风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对工民建施工和管理技术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要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建设出高质量,高品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做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对项目进行了高效的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这样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对于建筑企业也是一个竞争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恒华.轻型钢结构民用与工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欧阳世基.人工挖孔桩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0

篇10

论文摘要:当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着诸如 法律 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低,合同 管理体制 不完善,合同履行存在缺陷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普及 合同法 制 教育 ;培养合同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制;动态管理合同履行;加强合同变更管理;加强合同索赔管理。

1 引言

合同管理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 成本 管理并列的一大管理职能。合同管理中稍有失误即会导致工程亏本,承包商如何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争取更大的 经济 效益,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根据国外经验,合同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大于技术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合同管理。

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在合同的签订阶段以及签订后的履行过程中,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合同管理把关不严经常导致重大法律纠纷产生。由于缺乏法律和合同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认真决定就草率签订,特别是对违约责任,违约条件未做具体约定,而建设施工合同履约程度往往比较低,随意修改合同或违背合同规定的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在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主要有:合同主体不当;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挂一漏万;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等。在合同履行阶段的问题主要有: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没有发出或发出不规范;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应当追究的错过了诉讼时效;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发生损失时由于法律意识差往往又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挽回损失。

2.2 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人才 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是一项高智力型的工作,它是全局性、专业性、技术性和法律性很强的极其复杂的管理工作,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目前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影响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小型 建筑 企业从事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出身,往往都是由经营部的一般经营人员担任,也有的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合同管理认识不足,业务水平较低,大部分合同管理人员仅充当资料员的角色。

2.3 合同管理体制不完善 施工企业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合同管理比较混乱。合同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企业合同管理责任主体错位,合同履行主体分工不明确,把项目部或项目经理作为合同责任主体,而企业法人则远离合同管理,造成企业法人对合同管理弱化。二是企业法人合同管理部门与项目部合同管理部门工作脱节。企业法人合同管理部门对项目部合同管理部门缺乏业务 指导 ,项目部不能及时反馈合同履行中的信息,使企业合同履行中的关键问题缺乏合同专家的集体会诊,造成项目合同管理出现漏洞无法弥补。企业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合同的审核、签订、履行、变更、中止或终止、解除及合同的监督考核全过程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未能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有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签约随意性大,对合同审查、把关不够,权限设置混乱,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2.4 合同履行存在缺陷 不少施工企业一旦投标中标,施工合同与甲方签订后,合同就束之高阁,“合同”只是以文件形式转给项目经理部,合同交底往往流于形式,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的过程,不研究对照合同并从中找出问题,趋利避害。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没有做或不会做合同履行分析,出现问题才去查找原始合同文件。二是没有做或没有能力做合同交底,没有形成以合同为中心的技术交底,合同的责任无法在项目活动中体现出来。三是认为合同履行是经营部门的事,管理合同的部门不具体运用合同,真正要落实合同责任的部门和人员却不知晓合同内容。四是不注意合同履行中有利的证据收

集,发生纠纷后无法及时取证。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主要手段

3.1 普及合同法制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筑 市场 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推动和加快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法律保障,它标志着法制化时代的到来。施工企业要想尽快适应新形势,必须加强培训学习,坚持经常性的学习制度,外部培训或聘请专家、知名人士进行内部培训,全员普及合同法制教育,了解施工合同,熟悉和牢记与自己有关的合同内容,使施工企业合法地参与建筑市场经济活动。通过全员参与,促使工程项目各部门、各环节互相衔接,密切配合,保证项目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工程项目高质量、高效益,满足 社会 需要。

3.2 培养合同管理专业人才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合同管理人员包括专职人员,也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领导,如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经营部门负责人等。合同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法律、法规;精通合同业务,熟悉合同履行和工程索赔管理。施工企业应重点培养有应变能力、坚持原则、知识面宽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合同管理工作。通过对他们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应对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发挥合同管理的纽带作用,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3 建立健全 合同 管理 体制 施工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还必须根据我国《 合同法 》和相关法规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建立合同管理的工作程序。合同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合同的草拟、洽谈、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的日常事物性工作很多,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合同的实施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按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工作。第二,要建立文档系统。文档系统建立与管理对日后工程的索赔与反索赔有重要意义,合同管理人员负责各种合同资料和相关的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建立合同目录、编码和 档案 ,列入永久保存资料,从而有利于合同的存放和查找,并且为查询、检索合同条款,分解、综合合同条款等高层次服务提供方便。第三,建立报告和行文制度。总承包商和业主、监理工程师、分包商之间的沟通都应该以书面形式进行,或以书面形式为最终依据。这既是合同的要求,也是 经济 法 律的要求,更是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在工程中合同双方的任何协商、意见、请示、指示都应落实在纸上,使工程活动有依有据。

3.4 动态管理合同履行 在现代 市场 经济中,合同交底更为重要,只有“按合同施工”才能在执行合同时不出或减少偏差。合同依法签订后,建立合同实施的保证体系,保证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日常事物性工作有序地进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部合同事件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合同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动态管理合同的履行,首先要作合同交底,分解合同责任,按合同的有关条款做质量、进度、 投资 、安全等目标工作流程图,抓好各目标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特别是事前控制。对签订的各项条款必须牢记,找合同履行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提前制定各种减少合同纠纷的 预防 措施。在工程进展中,通过检查发现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 法律 、法规和合同的规定加以解决,以提高合同的履约率。整个合同履行的动态控制过程按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方法行,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3.5 加强合同变更管理 在合同变更中,量最大、最频繁的是工程变更,它在工程索赔中所占的份额也最大。合同变更意味着索赔机会,所以必须加强合同变更管理。合同管理人员应记录、收集、整理所涉及到的各种文件,如图纸、各种计划、技术说明、规范和业主的变更指令,并对变更部分的内容进行审查和分析。经常检查与甲方往来的各种工程文件、记录、指示、信件等资料,以确认它们对合同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合同要求,以作为工程变更调整费用、工程索赔的基本依据。

3.6 加强合同索赔管理 工程承包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提高索赔意识是承包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合同签订后,应全面详细地分析合同条件,充分抓住合同中的漏洞,尽可能地捕捉一切可以索赔的机会。尤其在目前市场竞争积累,承包商均以低价中标的情况下,索赔是承包商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索赔要有证据,证据不足或没有证据,索赔就不能成立。

4 结语

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契约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 建筑 市场逐步完善,合同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市场双方不可或缺的纽带。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做好合同管理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和取得较好的 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施工企业只有加强自身合同管理,把好合同管理的各种关口,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素伟: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法,2005(7):60-61。

[2]方葆青:《如何进行合同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篇11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3-092-02

[Abstract]Organization Structrue for Design Management is Analyzed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OrganiztionManagement Theory.and Key Points in Diffrent Phase of Design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Design Management;Civil Engineering

设计是体现业主功能需求、指导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对工程整体功能、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管理工作在公共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深有体会。

1 公共建筑设计管理特点

1.1 动态性:公共建筑中,建设单位更容易对项目功能方面提出要求;而决策人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设计阶段不能完整的提出全部功能要求,使功能决策滞后于工程建设,容易发生功能性变更。

1.2 协调工作量大:现代公共建筑专业不断扩展,设计复杂性逐渐增加。传统的建筑设计单位无法单独完成所有专业设计,且我国要求专业设计需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各专项设计之间存在复杂的技术关系,且它们在项目不同阶段分别展开,需业主对它们在技术、功能、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协调,协调量大,难度较高。

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建设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应当在项目启动初期对设计管理进行总体策划。根据公共建筑特点和设计市场情况,设计管理可采用以下形式:

图1 设计管理组织构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一般的建筑设计院只能完成方案、建筑、结构、给排水、强电、暖通空调等设计,而内装、幕墙、景观、弱电、消防等专业工程需由专业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管理组织构架考虑以下原则建立:

2.1 总体设计院牵头。建筑工程设计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代表对项目的整体功能、品质、设计进度、投资等向业主负责;这个核心就是公共建筑的总体设计院,所有专项设计单位必须服从总体设计院的协调管理。总体院中的建筑师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各专项设计界面协调,与建设单位需求设计部门(通常为建设单位决策层、营销部门、物业部门等)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总体设计院负责审核幕墙、内装、弱电、景观等专业设计,确保它们与总体设计风格、功能要求一致;负责对涉及结构安全和质量的深化设计(如钢结构深化、幕墙深化、基坑支护等)进行核算确认。

2.2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协调原则。公共建筑包括较多的项目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营销部门、物业部门、运营部门等,他们对项目需求不同。为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干系人要求,在需求设计阶段应充分听取各干系人意见。设计管理组织构架应吸纳各相关部门参与,并提前介入设计管理工作。

2.3 专业设计/承包商参与。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基坑支护、外装饰、内装饰、建筑智能、消防等专业工程,其承包商往往既能设计、又能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达到:①提供专项设计(如内外装饰),对业主需求进行明确定义,为招标、施工等进度安排提供依据;②为项目设计的可建造性、使用性、维护性等方面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⑧在可能的情况下,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投资效益。

2.4 合理划分设计界面。应根据工程惯例及各专业单位专长,合理划分设计界面。确保各专业之间接口的协调与一致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如幕墙、内装、弱电等,其承包商往往同时具有设计和施工能力,若将设计与施工同时委托一家单位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设计和施工之间的矛盾。

3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要点

设计工作可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tl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阶段,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要点是:

3.1 需求设计。需求设计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环境、场地条件、相关工艺、使用者需求、项目预算等调查,明确建筑物的价值、目标、客观限制和需求。

需求设计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工程、运营、销售、物业等)充分参与,对项目方案、功能、建设标准等进行论证;商业项目还应当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

3.2 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件,与建筑师沟通,完成项目方案设计,以效果图、实物模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形式,向决策层初步展示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决策者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结构、主要技术等方面进行确认。方案设计的决策,应听取相关部门意见。设计方案的确认过程,应加强设计过程控制,整合相关各部门对设计的意见,从多方面优化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

3.3 专项设计。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督促各专项设计单位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完成满足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所需的图纸文件,加强对各专项设计的审核。

专项方案设计管理的重点是审核专业方案的设计参数、标准、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是否满足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可靠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院的龙头作用,听取相关部门意见。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重点是控制出图进度和施工图质量,审查其是否满足扩初设计的质量目标和水平、是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是否具有可施工性等。

3.4 施工配合。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设计问题。

图纸会审主要内容是审查图纸是否满足抗震/防火/安全/环保要求;专业之间、图面之间有无矛盾;有否难于实现的技术问题,或易于导致质量、安全及费用增加的问题;标准图册、图集、详图做法是否齐全,非通用设计图纸是否齐全等。

设计交底主要任务是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等介绍设计意图、主要设计参数、技术难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通常应在开工前组织设计交底。施工中可根据需要针对一些特殊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交底。

设计配合主要任务是协调相关设计单位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设计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由于目前各设计单位设计任务比较饱满,其服务态度和质量常不尽如人意,设计文件在深度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设计问题,需专职人员协调处理。

4 设计管理四控

4.1 投资控制。设计是投资控制的源头,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对最终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80%,因此应在设计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应根据项目定位和总体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控制各专业工程设计标准,要求设计单位将造价严格控制在设计概算内。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充分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方案竞赛获得更优的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优化设备和重大材料的选择。

4.2 质量控制。设计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项目实体的质量,还关系到的项目实施过程的顺利性。应保证设计单位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设计;设计基本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四查四定”,即查设计漏项、查各专业冲突和协调、查是否满足功能需求;查“可建造性”;四定即定任务、定责任人、定措施和定工期。

4.3 进度控制。为避免设计脱节影响工程施工,必须确保设计进度与现场施工相协调。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开展,应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组织之间干扰,提高组织效率;提高决策效率,及时为设计提供条件;将设备材料的确定纳入设计过程;调整各专项设计的时间安排,做到专项设计与相应工程施工相搭接;采用标准设计,提高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4.4 变更控制。由于外部环境、业主需求、设计缺陷等因素,公共建筑经常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变更,对工程造价和工期等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变更控制的目标在于及时跟踪和评估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更,确保变更获得项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批准。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对变更意图进行评估,分析评价其对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可能的影响,并将此影响向审批的部门和人员报告,使变更随时处于受控的状态。公共建筑变更控制可按以下程序(见图2):

图2 设计变更控制程序

5 设计界面管理

公共建筑涉及设计单位较多,各单位设计范围、职责、立场各有不同,如果缺少必要的界面管理,疏于协调沟通,则可能造成工作混乱、职责不清,影响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5.1 实体界面管理。实体界面开始于设计,如幕墙和屋顶的连接面、门窗与墙体的交接面、机电设备与预埋件之间的界面,内装饰与机电的界面等。应在各设计合同中明确各设计单位设计范围,避免各设计单位之间设计交叉或遗漏。

5.2 组织界面管理。明确各相关单位在项目组织构架中的地位、角色和职责,考虑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设计组织界面管理的依据是“设计管理的组织构架”(见图1):建设单位处在设计管理组织构架最上层,负责决策;总体设计院为设计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核有关专项设计;各专项设计单位除完成自身设计,还应配合其他专业设计。

组织界面的划分应当根据专项设计单位的专长,以及工程惯例。例如建筑设计单位一般负责审核内装、外装、景观等方案;结构设计单位负责审核基坑支护、钢结构、幕墙等深化设计;内装设计单位应与机电设计相互配合,确定照明、风口等的位置;弱电设计单位应与机电、电梯、专用设备(如机械停车库)的设计单位配合,确定控制点等。

篇12

在目前的公路养护工程机械管理的使用来看,一般在露天作业的时间比较多,工作环境恶劣。同时,施工工地地点流动性特别大,像那些大型机械因为道路及桥梁承载能力和隧道净高等诸多条件因素的限制,这就出现长途运输的损害,另外一部分是像那些有行走功能的施工机械设备,这样的就不能在公路上进行直接性地运输,这个时候就要用拖车予以运送,这样也容易损坏。有些工程机械的技术结构较为复杂,涉及到机、电、液、计算机等各个知识领域,这样在养护、维修、管理上就有很大难度。这样不管怎么样都会给机械设备的管理带来影响。所以只有正确地掌握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妥善地保留机械操作记录,对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及时做出维护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机械设备存在的管理问题

根据企业及实际操作工人的反馈来刊,现在的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落后,配置存在着严重性地不合理,这是设备综合管理起来比较困难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在管理的资金上,现在一般是有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调配资金,申请维护管理的费用时候比较迟缓或者说是少之又少,不能完全足以保障设备的及时维护管理。还有一部分是很少考虑设备的投资效益,多购、重购现象比较多,没有合理使用,使一些设备长期闲置直至淘汰,成了不良资产。再有一个因素是,一些生产企业在管理上就忽视了维修和保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直接制约了设备管理的自身建设,导致着管理混乱等。

3公机械设备管理的内容要求及管理措施分析

公路养护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具体内容是用一定的技术措施来让机械长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便来延长机械使用的年限。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可以采取养修并重,预防为主原则,做到定期养护、正确处理使用。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并以、调整等为内容,按不同需求分等级对设备进行管理。具体措施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健全管理制度。笔者分析认为,现在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的供、用、管等的管理一般是有制度可依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建立了较细致的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接口关系,它的管理人员在业务上受专职机构负责监督,确保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转,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另外一方面,机械设备的基础工作就是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要做好这样的工作就必须做到它的制度和规范化,对相应的设备和维护要按照程序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第三方面我们要随时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他们的管理技术教育、业务培训等。另外还要确保定编定机、专人专机的机制,要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实行必要的定期考核和竞争上岗制度,最终使公路养护机械发挥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要确保管理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超负荷使用机械设备,要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精度检查。第四方面要不断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成本的核算。从效益预算到批准实施再到实际效益的产生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落实。比如说我们可以采用效益预算的计算方法来确定。在计算中我们将原有的台班表及机械里程表等数据恢复并进行铅封,同时每个月按上个月公路里程表或台班表减去本月公路里程表或台班表,然后再进行燃润料、修理材料费及轮胎的核算等。这样最终的效益成本就出来了。

4结语

篇13

最近几年,公共租赁自行车在各大城市得到了普及,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加大了对其的重视、投入力度。纵观国内外,巴黎、伦敦、北京等发达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公共租赁自行车的存在,既有利于城市公共建设,有利于用户出行。然而,在设计运营系统时,其目标对象为单个区域用户的自行车,且处于封闭状态,存有很多问题,对推广及应用公共自行车租赁具有负面影响。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不断拓展及使用效益愈来愈大,其对管理系统提出了多区域的要求。

关键词:

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对于城市居民,其出行方式主要有自驾、租赁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网。不可否认,城市公共交通网为人们基本出行提供了便利,但其无法解决出发地至站点、站点至目的地之间的出行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某些城市采用的措施为增加公交车数量与加密公交线路网。然而,环境问题、能耗问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最近几年,低碳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共自行车租赁在城市公共交通网中愈来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发展,其对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现状

就我国来讲,公共自行车租赁属于公共交通机制范畴,其的建立由政府与运营商共同合作完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城市公共交通网存在的难题,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国内外城市纷纷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服务对象为单个区域,并不涉及跨区域、多区域[1]。信息技术的存在,为人们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提供了便利。此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高了管理质量,并可开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对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发展高效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租赁持赞成态度,其十分接受与认可公共自行车的便利性及公益性。与此同时,公共自行车的健身、环保、低碳等受到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009年,上海某些区域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进行了建立,其可以满足正常运营的需求。对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其主要体现于网点会员客户服务管理、统计与查询运营信息、管理基础数据、监视网点运营等方面。现阶段,很多地区正在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络。扩大公共自行车租赁建设范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可缓解交通压力,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解决出发地至站点、站点至目的地的出行难题,减少偷盗现象、丰富了出行方式等。当前,现行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存有无法满足升级换代旧系统及不同运营规模的需求问题。

二、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业务需求。

就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业务需求而言,其包括网点、自行车、会员卡、客服等管理以及数据建设、统计与查询等[2]。

2)功能需求。

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需求来看,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管理会员卡、自行车、网点、客服、员工、报表、基础数据,监视数据,维护系统等。在分类及归纳方面满足易于操作的要求。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功能由三级构成。从会员卡管理功能需求来看,其二级功能(管理会员卡状态。账户、节分、库存、数据、综合查询)、三级功能(开卡、补卡、黑名单管理、账户充值等)分别为6个、41个;从自行车管理功能需求来看,其二级功能(管理自行车状态、自行车维修、自行车库存、基础数据、综合查询)、三级功能(借车补录、自行车出库处理、自行车状态查询等)分别为5个、17个等。

三、系统总体架构

1)功能总体架构。

总部监视、查询、报表,数据通信与接口、系统维护等皆为运营部子系统的应用功能[3]。其中,各区域锡系统的数据统计、汇总是建立总部报表及查询模块的基础,其为打印报表、分析统计、全局性综合查询提供了平台。

2)网络拓扑架构。

各个区域与运营总部在新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中采用广域网或局域网,以达成远程连接目标,进而对优质、安全的网络环境加以构建。各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与区域子系统远程连接的实现主要因GRS通信方式。与此同时,须将防火墙安装于外网出口及总部出口,以为区域及总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防火墙的隔离区(DMZ区)是配置租车网点及区域直接对外的服务器的最佳位置。此外,为系统服务器配置适宜的防毒软件。

四、模块设计

1)功能模块。

在设计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功能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为模块化、结构化。应用功能划分模块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结构设计最鲜明的特征,其为模块内的高内聚及模块间的低耦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研究,区域子系统的存在,对系统发挥核心业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系统的发挥核心业务功能主要借助区域子系统。会员卡、自行车、网点、客服服务、员工、报表及基础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监视模块,数据接口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属于趋于子系统上层应用功能模块范畴。

2)界面设计。

应用软件设计必定包括界面设计,可充分体现用户界面[4]。此外,强操作性及美观友好的界面的表现依托界面设计。对于新建的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页面布局与项目、事件处理、功能描述、更新字段。页面布局:在设计页面布局时,其应以应用的特点、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待设计完页面布局,须联系用户,以确认其是否认可、接受该设计。一般来说,页面布局由权限组功能、用户功能、权限查询及功能、功能标题、权限列表等7个区域构成;页面项目:其可对动态信息进行显示。页面项目可谓设计人员设计数据库表结构、页面编程提供参考依据;事件处理:主要发挥着描述事件的作用,其描述的事件分为各种隐式、显式;更新字段:在操作页面时,数据库会更新处理数据库表中的具体字段,主要内容有新增时更新的字段、页面中未出现的字段等。

3)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内容为建立于数据库基础之上的应用软件,其的质量与整个应用系统的运行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存有密切的联系。数据库牵涉函数、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处理方式,数据库安全及性能,数据库备份,表空间、表关系、表结构等数据存储结构等[5]。其中,表结构包括实体关系与表结构两部分内容。

4)通信与接口设计。

在新管理系统中,通信与接口设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系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租车网点与区域管理系统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及通信。为提高系统的开放性,笔者建议将接口数据库层作为接口切入点,而非通信协议层。

五、系统实现及效果

1)功能模块的实现。

对于功能模块的实现,主要依托三个源程序(客户服务台、个人售卡、车辆租借超时预警查询)来实现功能模块。例如:客户服务台源程序:该源程序用户主体为客服人员,其可对卡操作、客服信息、人员信息、消费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其中,可利用WebService查询、处理客户端,而后对WebService查询方法进行调用,返回加载第一条记录的资料。

2)通信与接口的实现。

对于新建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其由设备接口及短信发送接口、运营总部子系统及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网点子系统与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等构成。例如:运营总部子系统及区域子系统的通信与接口:该通信与接口的实现采用的是WebServices。每天凌晨,趋于子系统会对批处理程序加以启动,统计汇总当日所有的业务数据;待结束统计,在WebServices接口作用下,将所获取的结果上传至总的数据库。

3)效果分析。

新管理系统将传统系统所有的弊病彻底杜绝了。当前,新建立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状态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基本实现了换代系统的目标。

六、结论

新管理系统具备良好的可伸缩及可扩展性、统一架构、整体规划、数据精度高、便于维护、规范化特点。由于结算仍采用积分与货币方式,导致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复杂度陡然增高。希冀,我国能够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人民。

作者:金良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渊杰.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2.

[2]杨志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5,02:60-62.

[3]莫娇,廖斌,徐少波,张涛,王洪辉.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31-32.

篇14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设计流程

中国地铁正走在高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前十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已基本完成地铁网络化建设,并向后网络建设时代走去。在这期间,地铁公共空间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规模工业化的建设方式逐步完善。但就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现状来看仍面临一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展开进一步探讨,促进地铁设计更加完善。

一、地铁公共空间设计

地铁网络是一个潜于地面之下的城市空间,乘客对于地铁网络宏观意象的建立,主要通过熟悉的车站作为参照物构建起来,同时与地面中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相对接,以此作为认知地下城市空间的基础。借用设计学语言,我们可以将地铁网络意象描述成“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在地铁网络中,地铁车站好比一个个点,地铁线路好比一条条线。地铁车辆在同一条线的点与点之间穿梭,形成了线路运输的基本功能。

点与点之间特定的方位和逻辑关系,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单位。线与线交叉所形成的点,即线路之间的换乘车站[1]。通过两线交叉点、三线交叉点或是更多线的交叉点,实现了线路之间的沟通,使得交通运输的单线概念扩展到网络概念。有时我们通过不同线路的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实现了城市地铁的网络功能。地铁网络中“点线面”的空间意象特征,形成了地下城市的基本空间构架,也为我们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时提供了宏观依据。

从宏观认知上来看,乘客对于地铁网络空间意象的建立包括三个层次,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意象、地铁线路走向的意象、地铁网络的总体意象。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战略依据,是根据乘客建立地铁网络意象的三个层次出发,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车站层面、线路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流程管理

(一)地铁设计专业的流程衔接

根据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时间轴,可以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车站建筑设计阶段、车站装修设计阶段、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是车站建筑设计,主要对车站空间规模和形制、内部功能及人流引导方案进行设计,其间装修设计跟进并作出初步方案。

第二阶段是车站装修设计,主要完成车站建筑与人之间的界面设计,同时组织地铁各专业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与协调工作。此时,设施设计、导向设计、广告和商业设计、永久性公共艺术设计在装修设计的总体协调下分头展开工作,并达成相互协调的空间关系。由于地铁各专业系统数量庞大,协调工作量大,因此装修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管理要求较高[2]。

第三阶段是运营时期的公共艺术设计阶段,除了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永久性公共艺术之外,还有临时性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如公共艺术活动、公共艺术展览、公共艺术形象产品等,需要在长期运营中不断推进。

(二)地铁建筑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建筑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总体设计院担任工程可行性报告和总体设计的工作,并指导初步设计;各标段建筑设计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工程可行性报告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地铁站点位置、车站结构基本形态、车站内部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并探讨验证其工程方面的可行性,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阶段,同样由建筑设计总体院负责,对于线路上每个站点的具体落点位置、车站具体形态、车站空间最终布局、各设备管线设计等,进行基本确定。

第三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由建筑设计总体院牵头指导,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进行车站建筑空间设计的详细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第四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在建筑设计总体院的指导下,由各标段分项设计单位在充分考虑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基础上,进行车站建筑空间的详细设计,包括尺寸、细部空间的深化设计,并落实到直接能指导施工的图纸设计,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

(三)地铁装修设计基本流程

地铁装修设计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概念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和设计后期服务阶段。其中,装修设计咨询单位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各装修分项设计单位承担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服务的工作。

第一阶段是概念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确立全线装修设计总体原则及概念方案,包括车站内部及地面出入口建筑外部的装修设计;制定线路标准站与重点站的装修概念方案;对车站公共空间内其他视觉元素(设施、导向、广告、商业、公共艺术)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概念设计文本[3]。

第二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也叫做方案设计阶段,由装修设计咨询单位负责。工作目标是提供各车站装修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概算,以及装修通用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地下站内部装修,包括材料选择、材料的选型和尺寸、材料色彩的确定、照明灯具形式、布置和配电要求。(2)提供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以上车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井等所有附属建筑的外装修,车站周边环境景观及地面铺装(3)提供停车场、控制中心、主变电建筑物的装修方案(4)提供工程量清单及设计概算(5)提供运营服务设施的深化方案设计,包括售票机外形、服务中心、座椅和垃圾箱等,以及广告、商业系统的深化方案设计。(6)提供各个专业与装修设计的接口[4]。(7)提供装修通用图设计,为全线车站装修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由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负责。在装修咨询单位的总体指导下,各装修设计分项单位进行车站装修的施工图设计,包括装修各界面的详细尺寸、材料、色彩、空间细节等,此阶段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环节。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会签制度进行控制[5]。

第四阶段是设计后期服务阶段,是指设计完成后从施工至试运营过程中,需要设计单位配合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的各项服务工作。施工过程的配合工作包括,当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发生问题时,应与施工单位积极协调,解决问题,适当调整图纸,并将调整内容上报给装修总体单位及业主,其次积极配合施工及安装,配合设备调试。

结束语:

当前中国地铁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关系到社会巨额投资及地铁百年运营,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本论文展开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分析,目的在于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地铁设计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湘生.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李毅.北京地铁重点车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06)

[3]刘方林.郑州地铁公共空间导向指示系统的设计探索研究[D].郑州:东华大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