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活动范文

公共管理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管理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管理活动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伦理;道德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应当说,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伦理;道德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应当说,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篇3

摘要:公共管理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则需要具体的伦理精神来引导,需要用道德意识去引领公共管理活动进行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公平性、服务性等特征的理性管理行为。公共伦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同时是具有公益至上的公平正义、道德责任的时代精神。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以及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因此大众对伦理道德的诉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加强我国公共伦理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伦理;公平正义;道德责任

公共伦理是具有时代性的,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公共生活或者说公共领域都是以公共管理为“主导”;结合公共伦理的背景可以得出现阶段的公共伦理所要规范的公共领域也是以公共管理为主体的;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公共管理是占据着公共伦理所规范对象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当今在我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所面临的一系列的失范问题的形势下对公共伦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1公共伦理的概述

1.1公共伦理的涵义

公共伦理是以公共理性为核心的社会精神价值趋向,直接决定着社会民众的道德走向与精神建构。我们可以将公共伦理理解为主要用来规范公共管理活动的伦理范式,是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公共管理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一个准则体系。张康之教授曾在其《公共管理伦理学》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研究技巧提出了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三种社会治理模式,论述了与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的相关因素,并指出服务型的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伦理为本质的,由此公共伦理是服务型公共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必经之路。对公共伦理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普遍的是将公共伦理视为公共管理伦理。持有这种观点的原因是认为公共伦理学的对象是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内容是研究公共管理的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及伦理规范问题,即公共管理主客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共伦理是服务型公共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型伦理形态,是规范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基本伦理维度与社会公共行为的一种基本道德准则。所以公共伦理可以说是为公共领域或参与到公共生活的成员所提供的精神服务体系。

1.2正义论视域下的公共伦理

罗尔斯把他的正义论之所以成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罗尔斯明确的表达了,在他的正义论中,正义的主体或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制度。罗尔斯所讲的正义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社会秩序强调的是人的自由与平等,罗尔斯认为所讲的正义原则是体现了由自由、平等以及对公共利益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这三个观念结合起来的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中都强调了一个基本的原则立场,就是“权利优先于善”,它可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公共伦理学的原则。我们一般将认为“善”是伦理学的中心概念,因为我们现在的伦理学通常是指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前者旨在以获得人的行为的善的价值而推论出道德规范体系,后者是探讨如何获得善良意志,如何进行涵养,达到心灵的善的状态,即美德,所以说善是伦理学的中心概念。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曾将善看作是不可定义的,但随着公共伦理学的发展,善不再是中心概念,只有在“自由平等权利”的引导下才能是正当的,可以说权利是善的前提。若我们真正的能理解罗尔斯《正义论》中提及的权利优先于善,那么我们对公共伦理问题就会更进一步。

2我国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伦理失范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为适应国情的变化和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及领导水平,党和政府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建设、价值观教育活动和反腐倡廉建设,这无疑已经为我国公共伦理建设进行了铺垫,但依旧存在着各种伦理失范问题有待解决。

2.1制度及体制的不完善

道德伦理失范,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的就是制度的设置和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公共伦理的失范,我们会认为是缺乏制度及体制的约束或是政府的监督不到位,然而与我们常忽略的制度建设滞后和体制自身问题往往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来看,在当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政府习惯了用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从而致使我国忽视了对制度建设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还处在不够完善的地步,社会主义法制也并不健全,因为我国的法制建设主要是依赖于政府来进行推进,法律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政府权威,但法治的本质就是要求法律力量要超越政府力量。此外行政体制及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也是公共伦理失范的原因,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是在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将政府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于一身,很难受到制约及监督,虽然也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改革了行政体制,但目前依旧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及理论支持。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有限的,大部分应交由市场,当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政府过多的干预,必然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从而会造成政府的“权”与市场的“钱”相关联,衍生出权钱交易,寻租现象,产生腐败等伦理失范的问题。

2.2政府及公职人员自身的“经济人”特性

一些学者根据经济人假设,认为政府及公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偏好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政府及公职人员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行为与身为人民公仆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产生了冲突,阻碍了我国公共利益的发展与实现,这似乎也可以说是我国政府及公职人员自身的伦理失范问题。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是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政府高度介入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对经济利益的高度追求,忽略了要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公职人员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仅是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的提供者和维护者,随着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公私合作的越来越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断相交往往会产生利益冲突,当公职人员在处理公务时,他们会在自己权利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因为政府及公职人员自身的“经济人”特性,当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优先考虑自身而忽略了作为人民的公仆应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这也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公共伦理失范问题的原因。

2.3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认为经济决定着伦理道德观念,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等思想文化因素也对伦理道德的塑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公共伦理失范问题不仅受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还与我国当前的文化与道德观有着关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也进行着交融,引起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在不考虑国情及体制不同的情况下被机械的结合,一些社会成员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扭曲,引起了一些公共领域道德与诚信失范等公共伦理失范问题。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也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迷恋,并缺乏一个新的伦理道德观来对我们的思想道德进行约束,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发展。

3强化我国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伦理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制度与体制

对人们道德观具有客观的约束力量,加强公共伦理制度的建设及对相关的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公共伦理的建设的必要保证,对我国公共伦理建设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要从增强制度的约束力着手,建立一套明确的、完善的规范制度,明确公共管理主体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重点要加快制度建设,同时完善已有制度。此外加强公共伦理的法制建设,除了加强对政府组织及公职人员的伦理立法,更要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在深化体制改革方面,首先要明确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并加快推进政企分幵,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3.2提升政府及公职人员自身的诚信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诚信缺失是造成公共伦理失范的关键所在,并且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所以加强诚信建设显得日益重要。首先是加强政府及公职人员的诚信建设。我国提倡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进行国家治理,因此,政府诚信不仅讲法更讲德。我们不仅要加强行政立法以规范我国政府的行政行为,还要加强公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真正的依法行政。此外要做到加强对我国政府及公职人员的监督及加强反腐力度,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我们党在不否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正当追求前提下,坚决对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惩,旨在建立一个廉洁自律的好政府。我们政府不仅要做好自身的诚信建设,还要用自身的诚信带动非政府组织的诚信建设同时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此外,还要加大问责力度,增强行政实践的责任意识,正确合理的履行责任,对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个人利益等失范行为进行行政问责,以促进政府及公职人员将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所进行的公共伦理建设。

3.3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营造良好的公共伦理建设环境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要加强公共管理主体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及道德素质建设,这对加强公共伦理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多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并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进一步推行廉政思想建设,开展旨在加强公共管理主体廉政思想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主要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主体的思想上加强其责任意识及公仆意识,同时要树立“德治”的理念,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治国,达到德才兼备。忽略德的重要性必将造成公共伦理的失范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伦理建设环境,从而减少我国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伦理失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3]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

[4]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5]高力.公共伦理学的构建何以可能[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

篇4

借用单位

物品用途

借用期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借用物品明细

物品名称

数量

物品状况

备注

押金(元)

租金(元)

押金银码

联系人

姓名

电话(短号)

学院专业班级

寝室

借出单位填写

纪保部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审批人签名:

年 月 日

出借情况

经办人签名:

年 月 日

归还情况

借出物品已按收条(存根) (编号)所载情况归还入库。

篇5

 

城市的发展使得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政府也逐渐将目光放到了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公共资源规划发展上来,使得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立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公共活动场所的环境十分的复杂,人流量较大,配套的设施也不够完全,所以在公共场所聚集活动时,往往容易发生突发事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安全是政府在进行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要及时的排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城市的安全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心的居住环境,也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安全不仅仅是要保证人们的身体不受到伤害,也包括对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保护。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是指在城市规模化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突发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或者是突发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的管理保护工作,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尽可能小的受到影响和威胁,具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要以城市公共活动的安全为主体,维护社会的公共治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活动的正常开展,运用各种法律、经济、管理手段却最终良好的效果。

 

二、城市公共活动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时间频频发生,所以社会各界对于公共活动的安全重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城市公共活动安全的管理已经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目前在城市公共活动安全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就是公民对于公共活动安全的意识问题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问题。公民的安全意识以及公共安全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在08年发生的各种特大灾害面前,显示出来我们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教育以及应急处置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公民的安全意识以及心理适应能力都急需提高。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缺乏防范意识。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目光往往聚集在应急处置和事后的恢复上面,往往忽视了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加强预防,化解公共活动当中的安全危机。许多公共活动出现安全问题,都是由于在活动开始之前忽略了安全检查工作,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加以重视。只有加强日常的防范意识,才能够积极有效的化解安全危机,才能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管理的机制当中,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提前的员,这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何种危机,都能够及时的解决,提高救援的效率。

 

最后,是信息导向的错误问题。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所以信息的准确程度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安全事故的发展方向。正面的信息有利于社会的舆论导向,使公共安全部门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进行有效的防范。目前,许多地区都没有建立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发挥不了信息的导向性作用。

 

三、城市公共活动管理的对策分析

 

首先,需要我们强化安全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主体。一般的情况下政府部门都会对有组织的公共活动进行准备并且做好紧急预案。但是对于一些自发性的活动就不会多加的重视,造成时间节点的预判发生错误。所以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加强风险方案意识。进行公共活动的公民也应该提前对场地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熟悉场地结构,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要加大宣传教育的普遍程度,可以用实战演习等方法让群众掌握基础的逃生技能和危机处理方法。可以使用公共设施开办讲座、展览等等,不断的强化安全意识。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的排查,注重实效。尽管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来被重视,但是一旦发生险情,无法向群众传递信息进行指挥,做到安全有序的撤离和疏散。所以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不应该将目标仅仅放在现代化上,而是应该注重实用性。对于这些安全设施也要定期的进行排查,防止出现紧急状况下的失灵现象。在大型的公共场所,一定要预留应急通道,要制定完善的预案细则,健全应急指挥中心的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送达以及人员的及时疏散。

 

最后,要加强信息的推广,建立权威的信息平台。可以使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和强调重要场所以及重大时间节点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于假期的出行指南进行及时的,引导公众实现合理化的流动,减少高密度人群的聚集活动。对于发生了安全问题,要及时的通过权威平台真实可靠的信息,避免群众被错误信息误导,作出不理性的举动。

 

四、总结

 

虽然随着社会服务的逐渐健全,一些大型的城市已经逐渐形成了多方联动的紧急安全管理机制,但是不得不说应急预案的体系发展还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追求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自发性公共活动被发起。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许多措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应对。所以我们必须的平常的生活中防范未然。因此,作为政府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人时代自发性公共活动管理的重要性,要强化安全防范的意识,并且加强安全管理的举措,不断的向居民宣传和推广应急防范知识,建立有效的安全保卫机制,使得自发性公共活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篇6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能力作风建设深化年和机关管理促进年以及市局关于开展“三效”管理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在区局机关及所属各单位开展“三效”管理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粮油食品安全、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部门职能转变等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着眼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效益为目标,积极探索粮食行政管理工作的新举措和新路子,使粮食管理部门及机关干部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提高,真正形成作风过硬、运转协调、公正透明、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创建“三效”型服务机关。

二、目的与重点

主要目的:效率,重点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解决及时履职问题,克服推诿、拖拉、延误等消极现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时效性;效能,重点是促进资源优势的有效发挥和各项工作质量提高,解决科学履职问题,避免错办、乱办、不办等消极现象,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创造性、持续性;效益,重点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高效履职问题,避免浪费、高耗、超支等不良现象,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社会性、实用性,从而实现机关服务的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

1、强化活动组织,抓好主题研讨。区局成立机关“三效”管理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三效”管理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考核、督查等工作。明确工作步骤,制订实施意见。今年4—5月份,针对“三效”建设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三效”建设征文研讨活动。通过广泛参与,集思广益,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2、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机关行为。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规范管理为目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构建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着力规范机关行为。

3、加大督办力度,保证政令畅通。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行政许可法》等政策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狠抓全年目标任务落实。认真督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食收购、食品质量等热点、重点事项的落实情况,严肃查处执行梗阻现象,确保政令畅通。

4、开展调研活动,贴近服务对象。结合省局提出的调研课题,结合本地实际,继续组织开展种粮大户、经营大户、加工大户、消费大户等“四大户”的调查活动,提升部门服务,规范行政行为。要积极运用调研成果,及时反映服务对象的心声,努力解决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求得实效。

5、强化政务公开,打造诚信机关。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的时效性,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继续开通“咨询投诉热线”,及时办理群众的咨询投诉。加快内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诚信机关。

6、加强队伍建设,倡导务实作风。继续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对机关干部进行理论、业务及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氛围。精简会议,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简化办事程序,加强部门协调,杜绝推诿扯皮,处处方便办事群众。

7、严肃工作纪律,提升干部形象。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禁止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休闲活动。对违反禁令者,分别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离岗待岗、辞退等组织处理,努力提升机关干部形象。

8、设立多种载体,强化“三效”监督。一是以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等为载体,接受广大群众对局机关“三效”问题投诉。二是由局纪委、监察室牵头进行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及时向“三效”建设领导小组反馈,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开展以“三效”建设为重点的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努力提高基层干部职工对局机关作风建设的满意度。四是建立健全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评、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4月至5月份,为动员部署阶段。主要任务是召开动员大会,开展“三效”建设征文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建立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开展“三效”建设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切实增强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阶段6月至8月份,为组织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实施重点工作,加强交流指导,加大督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机关“三效”建设带来的变化。

第三阶段9月至11月份,为总结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组织考核考评,实施责任追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机关“三效”建设走上经常化和规范化轨道。

篇7

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方案

为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职工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激发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员工奋发进取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不断改进质量的思想意识,根据省局(公司)开展QC小组活动要求,结合XX烟草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线,以开展QC小组活动为推进载体,以实现“重视、改进、实用、有效”的目标为工作方向,注重效果、扎实推进,从而达到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改进工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QC小组活动的目标任务

以促进QC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目标,以生产和服务现场为活动重点,以应用成熟技术、引进新技术为主要途径,围绕市局(公司)发展战略,开展质量改进、创新和技术革新,把问题点作为改进点,把改进点作为创新点。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题立项,鼓励选择创新型、攻关型课题。

三、组织机构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成立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

长:

员: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企业管理科,由XX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负责QC小组的注册登记、审核、批准工作;

2.负责定期进行监督QC小组活动的实施情况。并对小组的活动提供业务指导。

3.负责竞赛活动评比中的科技攻关项目建成评比;

4.负责QC小组成果的评审、表彰奖励工作;

5.负责向市局(公司)推荐优秀QC小组成果。

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负责QC小组的注册登记和初步审核工作;

2.进行日常业务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3.协助领导小组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表彰奖励等工作;

4.负责向市局(公司)报送优秀成果的推荐资料。

四、课题范围

QC小组活动选题应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选题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力求“小、实、活、新”,以“实”为主,要选择有一定基础、技术含量高、适用范围大,有望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课题。建议从全面提高质量、挖潜增效、节能降耗、职业健康、客户管理、客户服务、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建设、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选择切合实际、立意明确、健康向上,并能为企业增创效益的活动课题。

五、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讨论选题阶段。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选择QC课题,根据课题的复杂程度,在部门、单位组建活动小组。为便于自主地开展现场改进活动,小组人数一般为3至10人。

(日期)前,各单位、各部门将确定的QC小组名单报送市局(公司)企业管理科,说明成员构成、选题理由和实施的计划时间,并完成QC小组的注册登记工作。

第二阶段:分析实施阶段。根据选题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客观的完成现状的调查并从实际出发,设定QC小组活动的目标值,要求小组全员参与,认真全面分析问题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措施对策应便于实施和检查,可以根据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根据选题类型和内容的不同,项目的实施时间长短不一,各QC活动小组应根据实际确定实施时间计划,并严格执行。(日期)前,各小组在企管科完成QC小组课题的备案工作。

第三阶段:编制报告发表成果。实事求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检查比对结果是否与目标一致,编制报告,上报成果。项目结束10日内,完成报告的编制工作,企管科按年度对成果进行汇总,择优选择课题上报省局(公司)。

六、工作要求

1、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QC小组活动,广泛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确定好QC小组活动后,要成立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要给予小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和其它必要资源的支持,对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QC小组,企管科要关心、帮助、组织会诊、排忧解难、提高活动的推进力度。今年要求物流配送中心

、专卖监督管理科、各县级局(分公司)应至少申报1项QC成果,其它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申报。

2、各单位、各部门在课题实施过程应严格按照PDCA程序和活动步骤的要求开展活动,QC小组的每项活动,必须做到扎实、务实、求实、坚决杜绝敷衍了事、事后套QC等违背QC活动初衷的现象发生;活动过程中要做好各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各个环节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恰当地使用统计技术方法分析问题,增强活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企管科将对全局(公司)QC小组活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抽查内容为活动记录、频次、活动真实性、小组成员的参与率等。

3、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QC小组活动的广泛开展,此项工作应按年度开展,确保活动有成果。同时,应积极探索QC小组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形式,切实搞好普及、深化、创新等工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使QC小组活动在科学的良性轨道上取得更深入、持久的发展。

4、各单位、各部门要在QC小组活动结束后,认真做好QC成果报告的撰写工作,及时上报市局(公司)企管科。

XX市XX(公司)

篇8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提前一个月安排布置相关准备工作。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全市2016年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宜管字〔2016〕28号)文件,确定了2016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进行了详细部署安排。

二、积极开展、广泛动员

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以下宣传活动:

(一)开展低碳体验活动。6月10日定为“低碳体验日”。除信息机房等特殊场所外,办公区域空调、公共区域照明停开一天;3层以下办公楼及其他公共建筑原则上停开电梯,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所有景观照明灯、装饰用灯关闭一天。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工信委、市水利局共同发起“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活动,得到了众多机关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活动期间,31个单位1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聚集在xx市原市委大院门口,参加了我们组织骑行、坐公交、走路上班活动,体验低碳节能生活。

(二)组织节能技术产品展示会。6月9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共同在市行政中心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展示会,邀请节能企业和节约型示范单位参与展示活动。展示会吸引了众多机关干部职工,参展企业的节能产品丰富多样,包括LED节能灯、新型即热式开水器、节能天然气用具,节能技术和节能小常识贴近生活,节能效果显著。通过这次展示会,机关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机关单位的节能改造思路进一步得到了扩展。

(三)在市行政中心开展电子废弃产品现场集中回收活动。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格林美公司联合制作了展板,宣传资源回收利用知识。江西格林美公司捐赠电子废弃物回收箱10个。市行政中心各入驻单位纷纷主动参与绿色回收活动。据统计,此次活动共回收电脑主机34台、显示器19台、打印机7台、传真机7台、电话机38只、还有电视机、手机电池、键盘等各种电子产品若干。

(四)组织学校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班会”。宣传周期间,市教育局按照市节能办的要求,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开展“节能微排、绿色环保、勤俭节约”主题班会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在xx八中,xx中学两个示范班的师生上了一堂低碳环保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查找学校节能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日常生活中怎么样节能,还通过自编自演相声小品、发倡议等形式,发动全校师生一起参与低碳节能行动。与此同时,拍摄示范课的视屏,制作光碟发放给全市1000多家学校。

(五)送废弃电池回收箱和节能宣传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制2000套(8000张)节能宣传画,免费发放给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进行统一张贴宣传。江西格林美公司资助了10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发放给县市区公共机构,将废旧电池统一回收,减少环境污染。

(六)县(市、区)、市直单位节能宣传周活动丰富多彩。奉新开展节能现场咨询会活动,给市民宣传节能减排,拍摄现场视屏。宜阳新区节能管理部门组织了系列节能宣传活动,如节能知识竞赛和环城骑自行车等,宣传效果显著。市检察院自行组织低碳骑行活动,单位职工踊跃参加。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一)在市行政中心营造节能宣传周氛围。(1)两栋办公大楼和三个机关食堂电子显示屏在活动期间滚动显示宣传主题和口号。(2)在楼梯口摆放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宣传画。(3)制作10块节能工作宣传展板在节能产品展示会展出。(4)公共机构节能进社会,设置广告牌,向全社会宣传公共机构节能,在明月大桥北面既建设银行墙体做了一块大型节能宣传广告牌。

(二)发动媒体广泛宣传(1)xx日报开辟专版介绍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的各项活动。(2)xx电视台在《xx新闻》和《民生直通车》栏目多次播出我市公共机构节能活动新闻。(3)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分别于8日、9日向机关干部群发节能宣传周主题信息,增强机关工作人员节能意识,提升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的氛围。(4)xx电视台宣传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全市节约型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先进典型。

篇9

关键词 医院管理年 护理管理

卫生部提出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医院管理年活动,目的是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质量[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及省卫生厅的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情况,把护理工作作为管理年活动的突破口,围绕服务、质量、安全、价格,深化护理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方 案

(1)抓机制,促落实。借助“医院管理质量年”活动为契机,以病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将人性化服务深化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打造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品牌。同时,我们针对护理工作苦、脏、累、险的实际情况,从护士的工作、生活、学习、成长、健康多方面,进行认真地研究、探讨与分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2)抓关键,促转变。2005年全市各级医院的病床数量和护理人员平均比例为1∶0.28,这与国家规定的最低配置1∶0.4还有很大的差距。护理人员的数量是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由于人员短缺,护理工作不到位,致使病人不满意的事情常有发生。因此,我从2005年8月开始着手解决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问题。

(3)抓基础,促提高。护理工作面临着法治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护理和专科护理以及护理经济发展等许多问题。因此,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我市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理论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并且根据重点科室,重点部位护理技术含量高以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需要,我们对重症监护室(ICU、CCU)以及科技含量高的护理岗位采取院内培训、市内代培、外出进修、聘请专家讲学等多种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护理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完善和规范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及操作标准,开展“南丁格尔杯”护士岗位技能竞赛。

(4)抓质量,促安全。护理工作的性质和护士的职责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时时刻刻地守护和观察着病人,管理和巡视着病房,使病人有安全感。为此,我市从2005开始对护士排班进行调整,要求我市综合性医院及有条件的专科医院护理人员都要值“三、八”班,对于人员暂时配备不到位的,要实行双班、弹性排班或在医院内建立一支护理机动组织或护士应急流动队伍。

结 果

(1)实现管理人性化:①各级医院对护士的人性化关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尊重护士劳动、关心护士生活、爱护护士成长、关注护士健康的良好氛围。如:创建“护士之家”,成立“护理瑜珈体操队”,实行“两级护理管理人员访谈”,赠送“天使生日贺卡”等系列活动,通过一个共享的空间给更多的护士工作及生活增添阳光。②各级医院把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转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模式。推出了巡回护士与术中患者手拉手活动、“温馨护理服务站”评选活动、免费为空腹检查患者提供早餐等系列活动。

(2)实现护士配置合理化:2005年8月~2006年12月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录用正式再编护士到招聘合同制护士,从非护理岗位调回护士到吸纳通过国家执业考试护士共计450余名,护理单元病床数与护理人员数量平均比例为1∶0.35,与2005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3%。并且有7家医疗机构的床、护平均比例已经达到1∶0.4。

(3)实现护士培训经常化:①护理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护理管理干部对现代护理理论与国际护理新趋势有了新了解。②骨干护士的培训:使专科护理工作真正扎实到位,服务于患者。③三基训练活动开展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静脉输血、口腔护理、鼻塞吸氧、心肺复苏)、健康宣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脑出血)为内容的“南丁格尔杯”护士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共评选出10名护理技术标兵、20名护理技术能手。2007年9月份,我市护理人员参加了“吉林省护士岗位大练兵三基竞赛”,在9个地市(州)的竞赛评比中,我市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吉林省中医医疗机构护理岗位练兵”竞赛中获全省团体第3名。通过竞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护理人员理论考试成绩明显提高,操作技能逐步熟练和规范。

(4)实现护士排班制度化。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的11家医院机构共有65个疗区,其中有40个疗区实行了“三、八”班,25个疗区实行了“弹性排班”。大大提高了护理安全系数,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另外,11家医疗机构还建立护理机动组织或护士应急流动队伍11支,为保障护理安全及时高效的完成我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危重患者抢救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讨 论

(1)深化了管理出效益的内涵。管理的精髓就是通过管理获得更好的效益,规章制度是要素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2]。在管理年中,我们完善护理制度,深化护理工作职能,强化工作中运用护理程序的意识,提高危急攻关能力,使全体护士有责、知责和守责。

(2)树立了护理管理品牌。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市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干部及医务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市的医院管理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平电视台对我市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典型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制作的专题片“树白衣天使形象,展护士风采”在四平电视台《家园纪事》栏目中进行播放,收到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凸显了我市护理品牌。

(3)凸显细节管理在人性化服务中的作用。以人为本、病人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全市护士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遵循人本服务原理,再造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的流程。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管理年督导组对我市进行通报表扬,称我市护理工作是“护患一家,浓情厚谊;服务管理,和谐统一;强化服务,广纳人才;注重质量,安全统一”的管理特色,值得在同行中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调查摸底阶段(*月*日至*月*日)、集中整治阶段(*月*日至*月*日)三个阶段的证照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活动中,我所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确立了××镇共建路一条街为示范一条街,通过创建活动推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和规范证照管理工作,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我所积极行动,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宣传发动阶段(*月*日至*月*日)调查摸底阶段(*月*日至*月*日)集中整治阶段(*月*日至*月*日)检查验收阶段(*月*日至*月*日)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规范1、规范经营资格,确保“经营必领照”。2、规范证照悬挂,确保“领照必亮照”。3、规范年度检验,确保“在业必年检(验照)”。4、规范注册事项,确保“不符必变更”。5、规范证照管理,确保“监管必到位”。

三、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为让广大经营户和消费者领会开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专项整治活动和创建证照管理示范街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我所在所务会上首先让领导小组各位人员学习××市局实施方案和文件要求,充分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使得工作人员明确活动的意义重要性和如何扎实有效按照实施方案开展此次活动。在逢集日、节假日等人群较多场合散发《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和“××工商所实施创建证照管理示范街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让人人知晓人人理解人人参与人人配合,共同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规意识,为活动的顺利深入开展创造有利声势和良好外部条件。在此阶段,继续扩大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的知晓度,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发动。

四、全面排查,造册登记:

我所认真研究部署,确立××市××镇共建路一条街为“证照管理示范街”,该示范街东自××小学大门西侧,至铁路道口,长约*米,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其中企业*户,个体工商户*户,涉及食品、药品、农资、金融、邮政、电信、修理、服装等行业,该示范街处于××镇商业中心地段,集镇规划建设规范,基础设施齐全,紧邻××镇农贸市场,人流量大,商品交易集中,交通方便,经营行业涉及生产、生活和服务消费等各个领域,是××镇经济发展的中心。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通过分片“拉网”方式,逐街逐巷逐户进行全面的摸底排查,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工商所

“证照规范管理示范街”经营户登记台帐,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创建示范街,规范证照管理: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实施。我所工商所人员多次深入示范街各经营户门店,规范证照管理,对无照、执照过期经营户下发了《限期办照通知书》,通过下发《限期办证、照通知书》等方式,引导经营户申办执照合法经营。对证照管理不规范的经营户做好宣传、帮扶。促进个体户守法经营,使示范街经营户有照经营、悬照经营、按时年检验照达到三个100%,将示范街建成消费者放心购物街。同时注重创建示范街活动的资料收集、存档、整理。

六、一个结合,力求长效:

结合另外一项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监管工作,即*工商企监字(20xx)*号“××市工商局开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和黑网吧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所按照上级要求和安排,结合辖区工作实际,顺利开展××工商所共建路“证照规范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要通过短期创建,长期保持,使示范街真正起到长期示范作用。力求建立健全证照规范管理示范街常效监管机制,把示范街建成文明街、放心购物街。

七、存在问题,工作难点:

1、创建“证照规范管理示范街”活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动态的监管。无照经营的存在,有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诸如:有的经营户不懂得法律法规,开业忽视证、照的办理;农村食品经营户有的是老年人,让他(她)们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相对困难;有的经营户执照过期,不知道及时办理证、照。

篇11

一、工作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条例》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以下简称“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建设(以下简称“三项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保障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为抓手,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查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农机事故;加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安全发展理念。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法制机制,增强农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大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水平,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

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查处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检查各部门执行安全生产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安全技术标准等情况;查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违法违规发放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等行为;检查农机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情况,对已发生的农机事故是否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和查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载客、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二)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行动,重点排查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建立与落实情况;排查农业机械机库棚、维修、储油等设施安全情况;排查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登记、年度检验情况,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申领、换发、审验情况。加大力度,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无牌行驶作业、不按时参加安全检验的现象进行整治,对驾驶操作人员无证驾驶的现象进行治理,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率、检验率,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消除事故隐患。

(三)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

要切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对《条例》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为《条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执法人员素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农机安全宣传片,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民机手的安全意识。

要结合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制定宣传计划,继续做好“六个一”的宣传活动,即在每个乡镇组织一次“平安农机”宣传教育活动,给每个农机手送一封创建“平安农机”倡议信,为广大农机手和群众放映一部“平安农机”教育警示片,向每个村送一套“平安农机”安全宣传挂图,给每个农机户送一本“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在每个村及中小学校上一堂“平安农机”知识课。要把农机安全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和农村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制机制建设

(五)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要积极主动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贯彻《条例》有关“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的规定,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要实施好《移动式拖拉机安全检测装备项目》,

进一步带动地方加大农机安全投入,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努力改善执法手段,切实履行好农业机械免费安全检验、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络建设。要完善相应的农机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要落实农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重大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损失。

(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条例》有关“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等规定,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要求,明确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承担的公共安全管理职责,合理设置岗位,科学配备人员,保障工作经费;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农机安全组织建设,明确乡镇

负责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要建立健全与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安全生产联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监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提高履职能力。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管理规范》规范监理人员管理,推行考试员、检验员、事故处理员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农机监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要结合农机安全监理系统实际,积极参与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推进政务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年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与我市“三农”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细化方案,明确任务。要按照农业部国务院有关文件和农业部有关部署,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进度安排,扎扎实实做好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

篇12

1、六月份是公司开展“劳动生产竞赛月”,按照公司劳动竞赛整体安排,根据我们站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了开展“六比六赛“劳动竞赛月具体实施方案。其次把全月的生产任务分解到上中下旬,然后分解每个人身上,这样形成了人人知道自己每天能干多少活,有多大工作量,什么时候完成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工期完成,努力创最快施工进度。第三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掌握劳动竞赛进展情况,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利用会议、板报及时总结宣传劳动竞赛先进典型做法,推动竞赛活动扎实开展。动员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到劳动竞赛活动中来,教育和组织职工以铁人精神为榜样,立足岗位,多干工作,多创经济效益,为推进站和公司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把劳动竞赛六项具体活动同主题教育和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周密组织,每天起早贪晚工作到十多个小时,圆满地完成六月份生产任务,努力创出新成绩。按照公司整体计划,三年内要将养护里程全部按标准养护,今年我站标准路里程为21.38公里,六月份完成标准路11.48公里,六月份完成了38.58公里道路养护任务。

二、六月份完成主要工程量:

人工修路肩:19.5km

疏通涵洞:38处

整修平交道口:30处

处理跳车5/612道/m

处理翻浆:20m3

维护翻浆:200m2

油砂补坑:3112m2

单层封层:120__m2

标准路备土430m3,

铺1m×1m拖拉机过道板50m2。

在六月份“劳动竞赛月,安全生产月”中,我站印刷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安全标语。机械班的同志在公司安全环保科和站领导的教育下,特别是在比安全生产,赛文明施工中,没有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每天早出车前进行安全教育,晚收车进行一天的安全总结,并定期检查车辆的各部性能,保证机械设备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三、劳动竞赛月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及典型事例。

在劳动竞赛月中我站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事例。“立足平凡岗位为市场拓展做贡献的好工长崔彦宾。”崔彦宾,是20__年公司招收的市场化职工,是一个从外表看又黑又实的小伙子,可干起活来象只老虎。这位同志在站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在今年担任工长这个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工作着,自觉发扬大庆会战光荣传统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始终用青年的热忱,投身到工作中,以出色的成绩赢得领导的信任与职工的赞扬。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查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在整改措施。在“劳动竞赛月”活动中,崔彦宾同志更是热情高涨,带领民工起早贪晚圆满地完成组织上交给各项生产任务。“立足岗位做贡献、无怨无悔写青春”的好干部张艳春。“解放思想转观念,提升素质拓市场,践行理念树形象,做精主业是榜样,履职尽责保稳定,合心聚力促发展”,是向阳公路管理站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张艳春,一个年轻的生产指挥者,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勤于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严于律已,用实际行动努力实践着向阳公路管理站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三月份开工以来,张艳春同志每天都是四五点起床,晚上七八钟才回来,和工人们一起上路一起收工,没请过一天假,没早退过一次,每天都工作到十多个小时,始终坚持在现场指挥生产,把施工质量放到第一位,严把质量关。在他的带领下,劳动竞赛月经过全站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排除一切不利因素,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六月份工程量53.05的万元的好成绩,体现了一名青年干部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学纲要转观念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工长孙岩。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就是甘于吃苦,无私奉献。孙岩是20__年8月公司招收的市场化职工,在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这名同志在站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培养下,经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当工长已近三个年头了。大家都知道当工长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工作时间长 ,可孙岩同志既是工长又是大客司机,可他从不叫苦叫累,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企业发展尽职尽责。在“劳动竞赛月”活动中他的表现更为突出,体现了一个新职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抓质量到现场,立足岗位做贡献”的好技术员包奎。他每天四五点钟深入施工现场抓安全、抓质量、抓生产进度。同时还做好反聘老职工的思想工作,在工作上经常与他们一起沟通,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使老职工从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激发他们爱岗敬业,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热潮。还有“站在公司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党员赵连学。“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当后勤优质服务能手”的好青年窦艳丽。这些先进典型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我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圆满地完成我站六月份生产任务。

四、存在的不足。

1、生产质量、标准路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我站管养的路线大多数地处市中心,开发建设比较早,设计使用年限,远远不能满足近几年车辆的猛增,所以路面的病害经常发生重复性。

3、加强生产管理工作,努力向标准化单位迈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以“劳动竞赛月、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确保我站下半年的工作落实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2、继续发扬在劳动竞赛月中好的作法和先进事迹。

篇13

为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加快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和弱项,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工作会议部署、省卫生健康委和**市卫健局《关于印发**市“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2020年7月至次年6月定为我院经济管理年。活动要求通过梳理分析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堵塞漏洞,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管理,夯实管理基础,推进业务财务融合,促进经济管理提质增效,健全经济管理长效机制。

一、活动内容和重点要求

(一)梳理分析问题,及时整改堵塞漏洞。

1.认真梳理2018年以来各类审计、督察、检查等外部监管工作发现的经济管理、经济行为等突出问题,以及内部运营管理过程中发现的经济管理短板弱项,及时整改落实。

2.科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建章立制,防患未然。重点关注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聚焦关键环节和流程管控,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制度措施。

(二)强化价格管理,规范业务和价格行为。

3.严格落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价格行为管理等规章制度要求,建立健全自查自纠与内部监督机制。

4.规范收费管理,严禁重复收费、串换项目收费、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自定项目收费等问题。

5.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禁超范围使用药品和耗材、无指征入院或过度诊疗等问题。

6.规范药械管理,严格药品耗材进销存管理,严禁设备使用不规范、医疗记录不规范、为患者提供医疗以外的强制等问题。

7.依据政府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变动,及时调整医院价格管理系统的价格(含公示价格)标准,切实提高价格透明度。规范医院价格行为,在显著位置公示药品、医用材料和医疗服务价格信息。

(三)加强财务管理,夯实经济管理基础。

8.建立健全医院有关预算、成本、采购、资产、内控、运营、绩效等制度体系,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9.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将日常业务管理与严控一般性支出、节约资源成本同部署、同落实、同监管、同评价,实施全流程管控。

10.加强采购管理。健全政府采购管理制度,规范采购流程,逐步形成依法合规、运转高效、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确保医院采购工作依法依规规范运行。

11.加强捐赠管理。完善捐赠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确保捐赠款物接收手续完备,登记造册,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款相符、账目清楚;确保捐赠款物合规使用,专款专用。

12.重点围绕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管理等薄弱环节,健全全成本核算体系、运营管理制度措施、内部控制全流程体系、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指标导向等,提高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益。今年下半年我院将实施绩效管理改革,建立以DRGs费率和RBRVS工作量,结合医疗质量、运营管理、科教、满意度和党建等几个维度的KPI考核相结合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考核主体,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推进业务财务融合,促进经济管理提质增效。

13.把经济管理各项要求融入医教研防产等业务流程控制和质量控制各环节。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主线,转变重业务轻管理的现状,提高全员执行制度和重视内控的意识,不断提高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14.医院准备设置运营管理部门,设置专职、兼职运营助理和价格协管员,辅助协同临床业务科室加强科室内部运营和价格管理工作。

15. 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实现单位内部运营管理平台系统与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定期开展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建议。

二、活动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8月)。

8月初组织全院中层和江海、蓬江分院领导召开“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动员会。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9月-2021年6月)。

组织相关部门完成问题整改;规范经济管理,健全制度机制,夯实管理基础,推进提质增效;财务部门指导推进活动开展,并总结报送有关情况给院领导。

篇14

1 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工作发现,重大活动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1、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机制不健全。

重大活动往往由多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多个部门参与举办,主办单位在制定活动运行机制时,没有将档案工作考虑在内,许多单位也没有将单位档案部门纳入其中,致使档案工作无法贯彻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档案人员不能及时参与活动开展,不能及时掌握活动文件材料形成状况,档案人员在活动结束收集文件材料时,协调工作困难重重。

2、重大活动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重大活动往往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虽然大都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但是许多分活动都是各自开展,活动期间各单位工作积极配合,活动结束后各自为政,造成活动文件材料分散保管,给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完整得不到保障。

3、重大活动档案整理不规范。

一般来说,重大活动分为机构组建、筹备、举办、总结、撤销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多少不一的文件材料,而且载体形式多样,有纸质文件材料,也有照片、音频、视频等电子文件,有的还有大量的实物档案,由于各单位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掌握和执行的整理标准不统一,重大活动档案整理不够规范,给以后档案利用造成了不便。

2 做好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鉴于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建章立制,强化措施,统一协调,加强督导

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其涉及部门多、范围广,工作人员多数是从外单位抽调而来,活动一结束,人员各回各家,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靠档案部门自己独立完成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抓好重大活动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由市府办出面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同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把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到主办、承办活动的外事机构中来。并建立和完善重大活动档案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把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每年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提前部署,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事后检查

很多人通常会认为档案工作应该是在重大活动结束之后的任务,但实际的情况是:活动结束后才发现,有些材料从形成就不规范,不符合归档要求,有些材料缺失却已很难收集。由于重大活动时间性强,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活动开始后,组委会各工作组往往忙于活动本身,而忽略活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因此,对于档案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出部署安排,要在活动前明确档案组织机构,建立起负责档案工作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工作网络体系,采取事前指导、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方式,参与五金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从源头上确保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与完整。并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标准规范,细化工作职责,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为重大活动档案工作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3、明确责任,完整收集,严格标准,整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