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网络除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影响和改变之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1.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现状
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集中映射了大学生的精神、行为以及思维等方面,把思政教育从以往的教师为主的单向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网络宣传的优势,如影响力大、渗透性好、宣传面广等优势。这里我们以某市科技大学为例研究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现状。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习惯与访问学校的思政教育网站。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思政教育并没有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这一现象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认识思政教育网站与学生自身的关系,他们认为这个网站仅仅是为了一些公告和通知。另外,大学生浏览网页时很看重网站的栏目设置、颜色布局等,但是学校的网络没有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有原因的,例如,在网站的管理和网页的更新方面,由于管理人员只能进行公告的工作和文档的上传工作而不具有网站代码的编写等技术,因此,管理人员并不能及时地对网页进行更新,这就导致学校的网络教育思政网站时效性差、凝聚力不强。此外,在网站宣传和新闻采编方面,学校没有专门负责新闻的采编、稿件的整理以及图片的采集工作等人员,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所的内容缺乏互动性和生动性。因此,要想推进思政教育网的建设就要从内对网站内容进行强化,从外对网站的宣传力度予以加强。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对策
2.1加强经费投入
网络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要保障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就要加强对相关的设备和仪器的经费投入。因此,学校应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工作予以重视,建立部门监管机制、定期考评机制等,要有专门管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宣传的工作的领导,要形成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网络的思政教育宣传的保障机制,要落实专门的经费和人员编制,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设备水平,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具有领先性。
2.2创新管理模式
要组建对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进行管理的办公室,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管理模式,这个办公室之下应设立宣传策划组、评议监督组、网络技术组和信息采编组。宣传策划组负责宣传工作的策划、线下宣传和网络的互动工作;评议监督组负责网站的评价和监督工作,并进行改进措施的反馈;网络技术组负责利用技术对网站进行建设和维护;信息采编组负责对新闻稿件进行筛选和采编。此外,教师要培养一批作风正、业务精、政治强的学生干部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的管理工作之中。作为管理后台和技术支持,教师要对思政教育网站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的把控,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设计出学生所喜欢的网站,保持网站的互动性以及特色性。
2.3优化思政教育网宣传内容
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和商业性网站不同,其内容应该紧跟时化,要能把握主流。此外,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内容应该要有吸引力、有原创性以及知识性。为吸引更多的原创性的作品,应开展一些比如比赛这样的活动,并在网上进行评选,这样既可以提升网站的互动性,又可以增强网站的凝聚力。
此外,为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还可以转载一些名师课件、教育讲座等;举办一些辩论论坛等;开设一些在线课堂,以增强网站的互动性;结合一些大学生创新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丰富思政教育网布局架构
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工作,首要的就要重视网站的整体的布局的设计,使得各层次的网页具有统一的排版形式、多元的色彩基调,并且设计要具有连贯性。思政教育网站的整体布局的设计应该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等结合,以在总体上对网站上进行构架。通过一些服务平台(如查询档案的系统、网上选课的系统等)的导入来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通过一些互动栏目(如贴吧、留言板等)的设立来增强网站的互动性;通过一些专题栏目(如师生的博客等)的开设来增强网站的沟通性。以班级为单位设班团主页,建设一些能够丰富网站的实质性的内容,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凝聚力。在完成网站的基础的模板和内容的搭建工作以后,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网站的宣传。
2.5规范思政教育网规章制度
要建立网站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思政教育网站能够有序地运行。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思政教育网站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引导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健康地网络交流,对先进的文化进行传播。在网站上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开展多种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做到科学上网、规范上网、文明上网。要制定网站的信息负责制和信息审批制,使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办公室要审核其下设单位报送的信息,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结束语:网络除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影响和改变之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改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在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站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利用该网站,接受积极地思政教育,从而使网络思政教育真正地起到宣传作用以及凝聚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考试周刊,2013(01):157-158.
[2]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60-61.
【关键词】“晒”文化 网络思政教育 问题 引导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结语
论文摘要:关注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领域和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规范和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规范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评论、BBS、微博等。网络舆情的迅速形成会对高校本身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这时候任何不适宜行为,都容易对高校本身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集结滋事”,网上热炒一些绯闻,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看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一)校园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讨论。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校园内外突发事情,主要包括在社会上和校园内突发的与学校有关的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不顾后果妄加指责。
(二)与高校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网上诉求。校内学生评先评优、入党、就业以及人事、财务、住房分配和职称等制度改革也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同时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就餐、住宿、水电供应等后勤管理与服务常常是网上诉求和民意集聚的热点和焦点。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复旦大学学生宿舍装空调的事情就是网络舆情的一个小的缩影。
(三)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征,易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更容易就某一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事件达成共识,从而引起热议的连锁反应。
(四)高校网络存在漏洞。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够成熟,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缺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是造成他们肆意宣传,大发“感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自由性和限制性。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由受众自由拉出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但同时也使得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使得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的特点。但在一些情况下,有些学生也会顾虑学校的严格制度,稍微有所收敛,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
(二)群体性与开放性。在网上持有一种思想政治态度的人数集聚到一定的量,集中反应一个群体的态度,就能引发一种网络舆情,使得网络舆情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网络也是开放的,每个师生员工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校内外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隐匿性与多样性。网上表达的舆情信息虽然公开透明,实实在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受众,但是信息的人一般都不署其真名,具有隐匿性、虚拟性。而且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不相同,关注的内容也有差别,这必然使网络舆情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四)实时互动性。网络舆情形成速度快、时间周期短,而且参与方便,容易彼此交流,灵活互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互动,便捷程度大大加强。
(五)可控性。利益主体、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体现不同利益的主体必然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相互碰撞,然而校园网络舆情可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和办法来引导、控制,使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即使网络舆情出现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情况,只要规范引导也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1、提高网络舆情监控的技术水平。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包含不良和非法内容的舆情信息进行封堵和过滤。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要使论坛有专职版主值守,来负责对所有用户发言进行及时审核,同时要加强硬件与技术保障,并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站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在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的开发与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 转贴于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制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健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因而,高校的校园网络制度建设没有完备的指导方针可参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制机制,规范校园网络。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校园网络论坛是学生网民交流讨论最活跃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言论自由,又要防止有害舆情信息的散布,由此看来论坛版主的管理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版主除了制定本版的版规外,还要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设置和引导,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对不合要求的帖子进行删除。全力打造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懂网络技术、会监控处置网络问题的校园舆情监控队伍。
(二)注意网络舆情的预警
1、收集信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总体要求是迅速、准确、深刻。管理者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反应要快,能够迅速地为学校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不能含含糊糊,也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主次分明地反映信息;而且反映的信息要揭示大学生思想上深层次的问题,给校方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分析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对相关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技术来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从而全面了解学校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3、准确预测。在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预测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校园生活所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早制定相应的消除负面影响的措施。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引导
1、培养提意见的领头人物。校园论坛管理员在校园网络中发现培养一批固定的网络,通过他们吸引一批忠实的读者,集中反映群众的意见。对于一些争议较大的网络问题,校方可以组织理论功底较好的老师来撰写相关文章或者进行访谈,通过他们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2、确立正确的参照人物。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某些热点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通过学校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为校园舆情发展提供参照系,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规范校园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要重视对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寻求网络表达自由的同时,忽视了自由的界限,校园网络舆情酿成的群体性事件,与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是接受网络媒体最迅速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因此如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全面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偏低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懂思政的网络技术不熟练,网络技术熟练的往往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水平。网络思政队伍在理论修养、实践经验、网络技术、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特别是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难以跟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二)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在调查访谈中只有30%的学生偶尔浏览思政网站,多数学生表示对思政网站的内容不感兴趣,互动功能缺乏,难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部分学生表示网络思政对自己的影响几乎没有效果,大学生对网络思政说教式的讲道理、知识灌输缺乏兴趣。
(三)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机构设置,固定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主要是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分散进行网络思政,没有形成合力。网络思政工作被边缘化,对大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比较滞后,多数高校没有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部分高校建有专门的思政网络,但是主要是各类文件,时事政策,大学生不感兴趣。在学校的二级栏目中的思政网络教育也是长期不更新,流于形式。对微信群、微博、QQ群、论坛、贴吧等大学生网络组织中教育引导力缺乏。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把网络思政工作纳入思政工作总体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在师资队伍、办公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充分认识到民族宗教、人权等西方错误网络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把网络思政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做,理清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在网络思政工作做出成效。
(二)高标准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首先,建好校园网站。加大投入,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把校园网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根据学生需要,建设服务强、辐射宽、效果好的综合性校园网站,提供学生学习网络资料,勤工助学申请、心理困惑答疑、社团活动、专家讲座等信息平台。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提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通过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加强思政教育。
(三)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首先,加强网络辅导员咨询活动的开展。通过每天安排网络辅导员在线解疑答惑,针对大学生实际问题或者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通过轻松的聊天、畅谈真正到达理论灌输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积极开展党团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将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班级骨干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开辟党团知识学习、交流互动,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理论学习。第三,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辟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普及心理健康调试方法,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异常症状测评,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试和解除困惑。开展心理健康问题咨询服务,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咨询和追踪服务,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困境。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建立网络思政管理机构。成立主管校领导为组长,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网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进行网络思政工作。其次,建设好网络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网络引导、舆情监控、师生交流的作用,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培养和使用,发挥朋辈辅导员在互动交流、网络论坛中的榜样力量。第三,加强网络思政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定期培训,在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沟通交流技巧、政策舆论引导方法等方面加强培训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论文摘要:本文以湖州师范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阐述分析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着重就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从正确认识网络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质量的思政教育网站、加强网上舆情引导、整合网上资源、营造网络文化氛围、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的发展与繁荣,提高了信息利用率,扩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围,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不稳定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一般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主动建设与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对于一般的地方高校而言,限于信息网络软硬件建设限制,网络思想教育的起步一般都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开始的。然而,在网络思政教育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地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主动占领了网络这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兴阵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学校不仅建立了如先锋网等思政教育类的主题网站,同时,学校也整合了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这一举措拓宽了学生的获取信息来源,增强了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一项针对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对校园思政网访问情况的调查显示:超x~96%以上的学生至少每学期都会浏览1次校园网:72%的学生每周都会关注一下校园网上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报道;而仅有13%的学生会每天浏览校园网。调查认为.网站页面呆板、形式单调、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等原因是造成了学生对思政类网站访问不积极的原因。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教育类主题网站都存在着不够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单纯依靠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网络思想教育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与技术准备,重视网站技术建设而忽视网站内容建设,网站点击率偏低等问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很多思政教育类网站的定位不够准确:一部分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网站建设。认为单纯地建设和维护好一个思政教育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即是做好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则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实施,即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施教与受教的接受式灌输过程。
我认为,网络思政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作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注重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对网络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
观念创新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先导,着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教育的新理念,主动超前地实践和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掌握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制高点,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打开思路、明确目标.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切实的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新途径、新载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管是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者来说,还是对广大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将网络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向全体师生有效渗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认识和接受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貌和具有平等的沟通平台等特点,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努力使这种吸引力保持长久和稳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贴近师生、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实际,多开办一些针对性强、互动性强.有新意、有品味的栏目和节目,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校园网络宣传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努力开创网络宣传的新局面。打造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我认为可以通过丰富以下两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第一。把网站设计得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在网页上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还可以开办一些如“教学问答”、“心理咨询”、“校长书记信箱”等互动栏目。此外,还应该将网站的界面设计得清新怡人,能够较好地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过程中感到“很好玩”、“有意思”。
第二,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将网站内容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站和内容,难以对广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对网站内容的更新,不断开发出与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花样,可以始终保持受众对网站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也是吸引上网者反复访问站点的动力之一。
3.强化教育载体交互性。加大传播方与接收方的互动沟通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在正面的宣传教育,但更多的是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来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特点及优势.是突出了其教育双方的平等,从而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低下,使学生厌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它总是把受教育者放在被动接受和服从的位置上。所以,网络思政教育要想改变上述情况,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同时处于网络这个自由而平等的世界,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份的平等性,即在互联网上,人们没有时空、民族、文化、等级、年龄、性别等的限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网民”,他们可以与任何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和交谈,庶民百姓甚至可以与国家元首直接沟通与交谈。
二是思想交流上的平等性.就是在网络上,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可能不同,但他们交流的是信息、思想,在这种交流上他们是平等的。网络的权威是凭借着能力和魅力树立起来的,而不是以社会等级或官位、职称作基础。
三是参与政治的机会的均等性,即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平民还是总统,只要你愿意,就都可以发表言论,参与讨论,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求得互识和共识.最终促进交往双方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
4.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上舆情引导机制,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对高校来说,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散地。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校园BBS必须严格执行实名制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消灭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以此提高校园论坛的品位,提升网站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72-02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公开、信息管理复杂、传播迅速,真实性有待考量,这些特点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和境外势力蓄意一些具有诱导性和严重不良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何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必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自然就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并且日益紧迫了。
2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和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单向的灌输方法;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运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利用网络特点,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途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更多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有效增强育人效果,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说,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网络宣传队伍,但是队伍中多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虽然懂得网络技术,但是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种矛盾自然会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好是既懂网络技术又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具备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队伍,对于网络宣传技术和网络宣传设备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网络宣传教育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忽略学生主体性,宣传效果欠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创新,目前的宣传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很多高校建立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频繁上传一些思政宣传资料和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尝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网下”搬到了“网上”;教育形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只是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变为现在的网络对学生的单向输出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宣传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宣传内容过于严肃,更多的是强调政治理论和思想宣传,缺乏事实和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3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尚不成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多是偏重政治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宣传,但是面临复杂的网络环境,仅仅单向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势力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渗透,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大学生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经验较少,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宣传媒体和传播手段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然而,目前对于网络上常出现的不良信息、一些明显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以及大学生关注关心的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高校不敢直接面对,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对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模糊。
三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专业的高校网络宣传队伍
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宣传工作,不管在网络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培养上都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网络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学校团委联合学校宣传部、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挑选专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师和网络技术人才,组成专业的学校网络宣传队伍。建立校级、院级、班级三级网络宣传工作小组,成立网络宣传员队伍,形成网络宣传监督常态化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各级开通QQ群、微信群等联系平台,建立网络宣传员信息管理及常态化动员机制,做到有名单、能联系、常发声、起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和网络宣传技术相结合,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宣传队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思政信息,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坚持以生为本,转变网络宣传模式,丰富网络宣传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西医科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需要,强化网络服务育人的功能, 服务于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利用原有的思政教育网站作为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对网站首页设计、网站模块进行全面改版,形成以思政网站为载体,以学生社区论坛、新生qq群、微博、微信为支撑,五位一体的网络宣传模式,内容丰富,信息覆盖面广,主题鲜明,思想导向性强。同时,还开辟经典理论学习专栏,提供包括时事、文学、医学生、十佳电影、百科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开通社区论坛、“BBS”、官方微博、微信、医大新生组群等互动性频道,打造网站――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娱乐服务互动交流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事实和优秀典型宣传,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做到网络思政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传播不可控等特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敌对信息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状态的信息,高校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专业的网络信息宣传队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网络舆情引导。学校制定了网上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利用网络宣传队伍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及时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错误的观点和舆论第一时间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强有力的批驳和纠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理,彻底改变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信任。同时,建立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快速做出回应。对不合理的需求或一时做不到的及时予以说明、解释,对于合理的需求要积极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从而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思想引导的实效性,实现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熊绍辉.论网络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0(05).
[2]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7).
[4]吴满意,曹银忠.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5]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M] .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 2007.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大专及以上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96.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小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利用网络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是必然的趋势,目的是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类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的是一个静态的结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向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要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就要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和延伸,是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提高其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都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姜晓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徐惠忠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研究》一文中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解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以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所取得的成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这五大要素的影响,并且这五大要素不是孤立地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是联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者
教育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受到教育者的控制。因此,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其中任何一个素质的缺失就会对教育者整个的综合素质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呈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教育者的基本技能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教育者的基本技能落后,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毫无疑问,教育者良好的基本技能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反之亦然。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作为能动的个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是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就会较容易接受,就会对教育者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吸收内化,进行自我教育,产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最后外化为行为习惯。当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经验不一致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因为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受教育者逐渐呈现客体主体化的趋势,大学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升,这势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3.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科学的教育方法应揭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和活动特点,并且与教育对象的需求相吻合,应与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应适合于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所反映出的思想问题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有效信息。教育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依托于教育内容的好坏。教育内容的好坏不仅仅是正确和错误的区分,还指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适用性,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真实、适用的教育内容不仅会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也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正确的内容固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错误的内容则可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波动,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动荡。各大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尤其注意这一点,选择正确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性的教育内容进行传递。
5.教育环境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附于一定的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环境下开展和进行的,其实效性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教育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反之亦然。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的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良好的经济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资金用于优化网站的建设,从更多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等。如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站建设不到位、信息量不足。因此,经济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而政治环境则主要从法律保障的这一角度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微观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道德环境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制度文化坏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只有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顺利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则主要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更加积极地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则是对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网络道德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甚大,网络道德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习氛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这五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开展。那么,这五个要素也必然会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内在因素,教育内容是重要因素,教育方法是策略因素,教育环境是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施尔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危机 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习惯,为社会群体认识改造世界创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阔的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活跃地——高校,其服务的主体对象大学生无疑是更容易被网络所具有开放性、先发性及包容性的特点所吸引,互联网直接引发了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交际方式的变化及活动空间的转换,他们通过网络所了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对知识的收集和运用也更为灵活,所交流和影响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生在网络中道德中认知出现紊乱、情感出现沦丧、意志出现瓦解、行为出现失范等问题,①网络行为管理、引导、教育机制建设的缓慢更是导致这类问题逐步演化为网络道德危机,由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络道德危机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出探索。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及成因
1.1 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有所削弱
网络信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存在,而互联网发源于西方,其现有的技术标准、制度法规以及语言方式都反映着西方的思维和习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对互联网有着绝对的操纵权,这种技术、制度和语言方面的天然优势,为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平台上倾销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上的可能。事实上,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和借助各种渠道向全球推销它们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微软公司曾被传出其所研发的Windows系统为政府进行敏感用户信息搜索留有后门,美国商务部前高级官员罗斯科普夫更是直言不讳说道:“美国人必须向全世界推行价值观,而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可能是扩展美国利益的最和平有效的方式。”②这种种行为言论都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敌对势力对下一代人在思想上争夺是愈演愈烈,在网络信息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而现实中,由于大学生精神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和对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包容性,导致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无防备地接触了一些根植了西方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习惯的影像和文字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及价值观。
1.2 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由于网络生活的开放性、便捷性,互联网成为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最优载体,海量信息的进入及更新彻底改变了信息接受者过去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信息内容的被动局面,这种被动局面的改变使信息接受者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身心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使他们在浅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缺乏理性思考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网络道德标准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将一些网络中存在有争议或与现实社会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相背的现象当成了自己所推崇的内容。
1.3 责任意识缺失及行为方式失范
网络分布的结构形式致使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控制,③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也相对不长,所以也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此外,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特点也导致网络个体的网上行为处于“无异化”状态,这种种情况容易导致上网者出现自我控制水平降低,行为责任意识丧失的问题。
1.4 社会交际能力与沟通水平下降
网络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无疑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平全打破了人与人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扩大了社会交际范围的外延,但是高品质的网络人际社交需要成熟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模式和良好的语言能力来支撑。据中国调查网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每天上网时间比例为:37.8%为1小时以下,26.3%为1到3小时,17.9%为3小时到6小时,17.8%达到了6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网络使用用途中有54.1%的人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24.1%的人是为了消磨时间,仅21.7%的人是为了学习,④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已经达到9.9%以上。因此,可以发现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交际中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而且,网络人际交往这种依靠屏幕上信息符号的交换,使大学生缺乏沟通中情感意境、知觉表情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情感冷漠。
2 网络思政教育对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的作用
2.1 有利于强化思想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主导思想的确立,而主导思想确立的关键便是接受者在观念上的认同,因此,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思政工作便是思想重要主导地位能否得到确立的关键,而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非面对面的优越特性正是为这一因素创造了积极条件,它改变了过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过去那种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感的被动说教式教育变成了主观互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帮助大学生认清人生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强化思想在网络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
2.2 有利于减少网络参与者不良行为的发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的加大和工作形式的创新都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资源具有物质性,优化的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挤兑劣质网络资源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优化的网络资源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规避和净化了网络环境,使网络使用者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和途径减少,增强了网络社会中对网络行为的他律控制因素。另一方面优化后的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更占主动地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网络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无意识地提高个体自律约束意识。当前高校大力推动校园网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不良行为的发生。
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效果
把握时效,提前控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当前各种网络论坛、交友平台和访问空间都是信息交换的活跃地,信息快速无序地传递加大了现实社会中管理的成本,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中的延伸无疑是缓解这种无序状况的最优选择。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内心动态、关注热点和活动安排,并及时针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给出正面意见形成舆论导向,控制好事态的发展,从而将各种突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定程度上避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网络事件的发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3.1 打造布局科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和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公共机房电脑数量的不足,校园网网络带宽的不够都使部分大学生放弃了校园网的使用,因此加大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物质基础。其次,设立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网站也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事例显示,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注重通过专业学科网站或网页中的信息来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它们往往渗透于其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其国内学生的需求也反映出他们越来越希望从网上来获得这类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⑤
3.2 建设高效精干的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
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力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及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人员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效率不高问题是此项工作关键。当前,有少数高校已经在尝试让辅导员兼任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但受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待遇相对较低、缺乏较新的专业知识理论等因素影响,网络思政辅导员的网上思政教育功能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设立专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梯队来从事和开展此类工作。专职的网络思政教育梯队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去建设,由从事思政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职教师去指导,由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去协调,由进行思政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去实践,通过BBS、QQ群、校园网等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网络中大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科学引导,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可以较好地缓解网络思政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也可以提升网络思政队伍成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保证网络思政教育对象教育的效果。
3.3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观念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要求、队伍安排、机制保障都是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但从根本上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得依赖大学生的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提(下转第64页)(上接第22页)高,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责任感,完善自我道德评价选择能力,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督能力,只有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强化,网络中的无序行为才会逐步的减少,而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有契约法。如,由学校学生社团联建立相关网络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去呼吁、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言行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自律意识。此外,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法规的教育力度也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意识的途径方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1JDSZ3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胡霞,邱莉.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② 黄会林,漆谦.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M].半月谈,2011.16.
③ 牛德.刚青少年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2.
关键词:网络媒体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途径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这个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娱乐等行为方式,尤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习惯。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21世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状况,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怎样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尤其对于刚刚成立的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类型层次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显得更为突出。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自我意识、人生观都日渐成熟,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高职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很难在精神世界上与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相匹配,很容易造成道德人格方面的缺失,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疏学业、事业、也荒疏了自我心灵的完善。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的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高职生科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使用网络,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工具大众化普及化,新媒体之间的软件和硬件通用化得到了加强,新媒体正日益渗入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学习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好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才能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正确使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培养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课题选择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为主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此能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一方面,在理论上该课题以为指导,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教育观念,提出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的对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对于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我国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等,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吴俊清[1]认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从“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新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泛调研并结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建设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网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高校“网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进行通信和娱乐的重要途经,关联着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在当前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减少网络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应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推进“在线交流”、占领博客阵地、加强网络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容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必须符合网络本质特征和技术属性,必须坚持主体性、选择性、平等性、主导性、优化性等基本原则,还要创立和实施一系列的有效方法,包括“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和“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战斗性和实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的指导地位, 勇于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强化人文精神,才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上网已成为当今中国在校大学生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降低,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此应针对性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弘扬文化主旋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总的来看,各学者主要是从网络背景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必要性和对策上探讨这一问题的,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的不多,针对新建高职院校的研究就更少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建设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吴俊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25-26.
[2]李智栽,黎平.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09):395-397.
[3]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04):102-104.
[4]马B,李军,韩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69-171.
[5]雷永汉.网络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22-124.
[6]郑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3(01):26-29+40.
[7]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7):35-39+42.
[8]殷子惠,彭云龙,韩妮.新时期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7):99-102.
[9]张洋.网络文化视域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若干思考.
[10]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 (04):102-104.
[11]汪灿德.论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04):122-125.
[12]燕晋峰.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德育研究,2015,(04):201+191.
[13]马静.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110(03):25-26.
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交流汇集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政治工作教育者面前的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将不健康的信息传播到校园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应时展的教育方式,更新滞后的教育观念,将科学的思想和健康的知识用最快捷的方式传给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去了解网络、熟悉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传统的道德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现有的社会道德观念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但是,就当前的网络环境而言,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手段,网络法律存在诸多不完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相关条例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积极抵制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需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为大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且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氛围,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进而增强自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原因;提高对策
一、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如今,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相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就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项工作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
1.形式内容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传统的单项灌输的模式,教育效果不佳。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多是单向的信息新闻,说教文章,内容乏味、消息陈旧、信息量小、界面单一。网页虽然多为红色信息、但主要在于灌输的色彩过于浓厚,忽视了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致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较少,难以引起学生浏览。
2.队伍建设滞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使得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应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很多人还认为只要使用电脑上上网就是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制作一个网站、公布电子邮箱、上传宣教图片文章这些简单的应用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缺乏有效调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上网者匿名地表达、展示自己,由此,一些平时受到社会规范制约或压抑的潜意识就会浮现出来,对言语、行为产生强烈的支配。如部分学生的偏执心理、逆反心理,常会导致学生即使看到正确的观点也要进行批判、驳斥,甚至谩骂。对此,部分院校不敢正视,不愿面对,往往简单地采取封堵、关停、说教、命令等方法进行教育,管理手段过于简单。
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策
1.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网下,又要关注网络。要构筑网下网络互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应体现出有效性与规范性。
一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师资力量、信息传输、信息反馈渠道、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以形成网下网络互动的工作合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将网络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向全体师生有效渗透。
二是加强教育的规范性。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健全规章制度,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要求大学生要提高防范意识、自律性以及对有效信息的选择能力,而这些正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实行规范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化,以此作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支持。而网络的极大自由性会超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界线。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供软件支持。二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培养与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网络技能和知识水平,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并发挥网络的学习教育功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并利用好主题网站和特色网站,提高网站的点击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目前,高职院校中电脑与网络正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寝室购置电脑,并在寝室楼里建立局域网。我们应利用好当前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各种网络文化科技活动,使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作用得以充分的展现。一是把网站设计得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在网页上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针对学生喜好,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知识竞赛、学术 论坛 、征文比赛、教师网上评论文、网络心理会诊、网络文化科技节等活动,赢得学生的积极参与。此外,还应该将网站的界面设计得清新怡人,能够较好地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过程中感到“很好玩”、“有意思”。二是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将网站内容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格调高雅的 网络文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站和内容,难以对广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对网站内容的更新,不断开发出与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花样,可以始终保持受众对网站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也是吸引上网者反复访问站点的动力之一。
3.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网络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这迫切要求高校正视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在提供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教育。
1.主体———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由各高校党委牵头,学校各个机关部门、学院、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完成。(1)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总工程师,其可以通过成立专项网络平台建设小组,将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中去,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以及所需要的网络技术,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明确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技术部门等的具体职责,努力做到人尽其责。(2)辅导员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他是连接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学习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传道”与“解惑”的育人职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维持学校与社会和谐安全的重要力量。而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教育,也必须依托于辅导员这支中坚力量,通过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网络化水平,切实保障网络教育的有效开展。(3)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一方面是高校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其过硬的政治素养也在学生当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和协调。高校应分阶段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优化学生党员队伍,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力量。
2.客体———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主要以自制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为主要特征,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评价准则、价值观等,都将对整个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也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反向影响。因此,必须把网络看作了解大学生想法和关注点的新渠道,加强其网络教育。
3.载体———网络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平台似乎显得更有魅力,网络平台的加入在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的同时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度,高校要全面夯实校园网络建设,创立科学、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1)BBSBBS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以及社会新闻热点话题的看法的平台,已经逐渐成为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BBS这一渠道,进行思想文化的网络宣传,同时做好实名制注册和管理、信息监控、舆情分析、评论引导,对于BBS上的较为正面的信息要有意识地给予放大,相反对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言论或信息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屏蔽。(2)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工具,其平等、便捷的优势使其成为日常谈心和深度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QQ状态、留言等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聊天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3)微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以博客为手段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如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知识库、思想库和教育平台,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可以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占据网络阵地,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教育。(4)微信作为最新鲜、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微信灵活、方便、智能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校学生间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可以通过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相关内容,来表达或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朋友圈,随时了解学生所在地点、最新动态、心情等等,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深入了解,并通过微信对同学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随时指引。
4.网络平台建设的辅助力量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受到家庭“小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应该由高校牵头,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网络。(1)社会社会可以通过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建立安全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力度等有力措施,来营造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完善政策和相关制度,实现教育机制、功能、力量和目标等的统一和互补,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2)家庭家长要主动接触网络,通过网络技术的学习,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与之交流沟通,同时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令其积极吸取网络中的有益养分,尽最大所能地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冲击。
5.网络平台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将所构建的平台中主体、辅助力量、载体及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如图1所示。
二、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建设的架构
1.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
学校党委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工程,确保人、财、物力资源的充足,也就是领导支持、人力资源、资金、硬件设施均充足的状态。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担任正副组长,党委组织部门、学校各机关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科研部门、图书馆、网络管理中心、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此外,还有包括网络技术专家、BBS版主或者网络编辑等在内的网络工作者,由他们定期在校园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对话,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整合网络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设立网上学术讲坛,将各种学术讲座现场摄录制作后上传到学校教育网站上,弥补传统学术报告的时空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高校或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讨、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通过线上、线下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1)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是家校沟通和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可以有计划的公开或展示学校相关信息、交易方式等内容,让门户网站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家长理解学校的通道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门户网站可以以新闻、通知等形式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典型,让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有较好的理解。(2)建立班级主页班级主页是班级成员展现班级风采的大舞台,是一种虚拟化的在线班级管理及组织方式。班级主页往往能够非常直观的显示班级成员的特点及特长,让访问者通过主页中的信息了解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此外,类似于“网上家长园地”的网络模块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班级管理模式。
4.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