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互动体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OECD认为一个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必须满足3个要件:(1)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3)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2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2.1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科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方法、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学科与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共同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而习得的,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由于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要有三点认识:① 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② 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③ 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3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内容

3.1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高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代谢、遗传与变异、稳态与调节、适应与进化等。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3.2 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能生存、不适者即淘汰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和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3 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探索遗传物质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等例证的分析,以及微生物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基因芯片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生物武器带来的莫大危害等。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高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4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4.1 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① 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② 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③ 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4.2 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4.3 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一大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4 要体现融合性

① 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② 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③ 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④ 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⑤ 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学科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不断进行下去,期待有更多、更新的发现,一起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1.以生命科学史教学为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改以来,生物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更加理解知识以至形成较为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正规生物学科学习理念,让学生对生物科学史能够加深其自身过程理解能力和本质理解能力等,此类方式无疑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就具体高中生物教学而言,生物课程概念理解尤为重要,其主要体现在核心概念形成上、核心概念发展过程上和核心概念内部自含方法上,所以利用生物科学史速进学生对生物核心概念建构的确切实可行。

2.通过比喻来使一些抽象化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在生物学核心概念中,抽象化生物概念居多,学生并不是很好理解,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这些抽象化概念来进行具体化形式体现,再把具体事物抽象出来,同时将其运用适当方法加以表现,可使学生直观了解相关高中生物抽象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含义。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生物核心概念“染色体组”,在此案例中,可用扑克牌的类比方法来教予学生;“减数分裂”可以通过橡皮泥反应染色体形态变化模型方法来进行传授,把父母双方染色体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予以正确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所表现的行为。这种比喻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抽象从而变得简单通俗,更能够加强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的理解能力。

3.运用比较来寻找差异

生物核心概念中大都意义相近或关系较为密切,这便会使学生对一些生物概念比较容易混淆,以至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学生掌握。例如就拿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来比较,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场所、条件以及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四个方面来做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做原料,必须有叶绿体的情况下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含糖的有机物,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物的合理存储,但此时呼吸作用则与之相反。这样通过对比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4.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剖析

从生物学资料和生物学科网络资源中可以看出,现下国内较为常见的一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就是一种名字解释和学科基本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就是高中生物重点概念和学科自身内部重点名词以及解释等。所以,高中生物学科蛋白质、高中生物学科核酸、高中生物学科光合作用、高中生物学科呼吸作用、高中生物学科中心法则、高中生物学科生态系统等等皆被视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师认同感倍增。此条首要一点就是要抓住生物核心概念关键词,例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配对两条染色体,染色体形状和染色体大小一般情况下大都处于等同状态,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此种形式亦被称为叫做同源染色体。

5.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等进行加深理解和认知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文化教育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普遍。通过计算机对视图、文字、动画、音频的处理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被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此项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刺激多种感官认知以至学生加强对生物概念理解和对此类生物学概念意义长久保持,同时也能够渲染优异教学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之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概念图来对基本概念进行系统分析,一般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图需要以下几个步骤:拟定一个生物概念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将被整理出的主要概念进行科学合理排序,按照概念的逻辑关系和等级确定关系;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用连线方式建立概念之间关系连接并注明两者之间关系;通过射线来标明两者间主从关系;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概念图的解析,下面复杂概念图便能够对此类知识进行全面阐述和说明,表明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细胞增殖方式、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意义等生物核心概念的基础性关联,适时突出各种核心概念间的有效关系。

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划分各概念之间主从关系,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学生更能够对部分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和内容加深理解,无论是在教师授课上,还是以后学生的系统复习中,教学效果尤为明显,可将零散知识逐步系统化,系统知识逐步零散化,使学生在生物概念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积极、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整个结构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发挥出教室原有教学引导作用,加大概念教学力度,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课堂任务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配,然后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2]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中学生物学2002(02)::1-14

[3]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学科教研教苑2003(6):11-12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提问能力;物理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提问能力就是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规律间的矛盾、不同,并把物理过程内化成问题,并合理组织、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可进行探究的科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是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四,从教学的角度讲,只有让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哪些帮助,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五,重视“提出问题”这一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探究精神。而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构学生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育若只停留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一种“工具教育”“仆从教育”,只有加上“提出问题能力”,才是“主人教育”,有利于培养“帅才”。正如国家督学王文湛先生所说:“不要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要看成等待点燃的火把。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火把点燃,让它熊熊燃烧。”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最全面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一个好的物理老师,一堂好的物理课,不应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本人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新授课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提高物理素养进行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预习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自学教材,针对教材内容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逐步形成一种“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活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物理必修2《机械功》时,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叫功?(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功的计算公式怎样?公式中的各个量怎么理解?(4)功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5)功是标量还是矢量?(6)功的正负的意义是什么?(7)怎样计算几个力的总功?(8)功的计算有哪些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说明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

二、通过提供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问题情境,而教师的“导”就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导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如,在物理选修3-5中《动量、动量定理》教学时,可先讲述1924年法国一次汽车竞赛时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情:“当时沿途农民看到汽车从身旁飞驰而过非常激动,纷纷加油喝彩,有的还向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可结果是西瓜像一颗颗炮弹竟把坚硬的车身砸凹、砸坏;苹果落到乘客和驾驶员身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家都发出了“咦”的惊奇声。这样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完全不同,大家急于想找到产生这种力的原因和规律,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于是许多学生提出:(1)向飞驰而过的汽车轻轻投去西瓜、苹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2)向静止的人和汽车轻轻投去了西瓜、苹果,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力?(3)这种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吗?(4)这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5)如果这个力的大小跟飞驰而过的汽车的速度有关,那么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合理、新颖、独特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三、通过学生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例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一节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和两根细线,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用细线把一个质量较大的钩码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学生实验的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钩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钩码时,细线断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刻产生了撞击,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1)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2)为什么两根线间夹角越大线越容易断?(3)两根线间夹角多大时线刚好断?学生们就会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力的分解”一节。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通过展示课件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在学习物理必修1《弹力》一节时,学生感觉到弹力看不见、摸不着,特别是微小形变,初学时觉得很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课件,并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课堂立即热闹了起来,很多同学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头脑里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诸如:(1)为什么此装置能放大微小形变?(2)它是怎样放大微小形变的?(3)此形变的大小跟什么有关?(4)发生形变时伴随有力吗?(5)产生的力叫什么?(6)产生此力的原因是什么?(7).此力的方向怎样?(8)此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进行此类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五、通过演示实验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物理实验因受仪器、环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一般不会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验中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动手能力,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想、多做。如,在学习物理选修2-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并实际测出电动势分别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很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教师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回答: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会烧毁。接着演示:将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面对猜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生会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发问:(1)小灯泡的电阻一定,额定电压为3V,接在3V电源上应正常发光,而接在12 V电源上时会烧毁,因为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但实验现象相反,这是为什么?(2)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小)和12V(内阻很小)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3)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3V(内阻很大)和12V(内阻很大)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4)小电灯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说明电流反而小一些,为什么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反而会小呢?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六、通过引导学生反问、逆问、曲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应用公式时容易出现偏差,有时从正面讲解难以奏效,采用反诘提问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电阻率ρ是一个反应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所以对于同一物质ρ的数值一定。有的学生认为电阻率跟材料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反问:(1)将一根铜线剪成长度相等的两半,对于其中的半根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2)将这两半根铜线并联在一起,其长度是多少?横截面积是多少?电阻率又是多少?用反问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解决了问题。如果正向思维显得繁琐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充分利用其中的可逆性创造性地设置新情境,常会茅塞顿开。如(1)物体以10米每秒的初速度,5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点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逆问:从逆向角度看此运动是什么?(2)在光学中,已知物的位置,能确定像的位置,引导学生逆问:在光学中,已知像的位置,能确定物的位置吗。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引导学生曲问,如,(1)如何使已退磁的小磁针重新磁化?(2)如何使小磁针的南极变为北极。变更提问角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七、通过对解题提问提供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一个方面,在解题时能就题目本身进行思考、提问,效果一定很好。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归纳出下列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某些关键的语句意味着什么?(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你用了全部条件吗?(10)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否适当改换一下条件?我经常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解题。比如:额定功率为80千瓦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其最大速度可达20米每秒,汽车的质量为2吨。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设运动中阻力不变,加速度为2米每二次方秒,求:汽车所受阻力。学生在解此题时用此方法逐项给自己提问并回答如下:(1)已知额定

功率、最大速度、加速度;(2)关键句是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意味着实际功率在逐渐变化;(3)还缺少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这个关系;(4)可以从牵引力等于阻力时,速度最大,P=FV=fv这个关系来求阻力;(5)以前曾见过;(6)能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这个模型去替代它;(7)没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能解问题的全部;(9)还有一个条件没用上;(10)能检验结果;(11)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12)能适当改换一下条件。如果一个学生在解题时能习惯于不断地这样问自己,那么这个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问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方向。核心素养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推进的目标。所谓核心素养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是生物教学培养核心素质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等。总的来说,核心素养其实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况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较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的问题逐渐被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是从教师方面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更新,没有突破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没有与时俱进,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有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仍然是单方面灌输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笔记,教育方式机械化,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学生缺乏生物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1]。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启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只重视表面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实际,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高三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不重视甚至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从学生来说,习惯旧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新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改变并且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缺乏热情,特别是自主研究的精神十分缺乏,大部分学生被动应付考试,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响。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对于重点、难点和疑点,缺少主动实践的精神。很多生物上的实验没有条件进行,主要依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也不主动动手实践,对生物科学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中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2]。当前部分学校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关于生物的演示设备、标本等相关学习工具并不齐全,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很多生物实验没法进行,学生对许多生物学现象没有直观的操作和观察条件,只能凭借想象或者联想,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不仅使高中生缺少科学研究的操作能力,而且没有充分锻炼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好的生物学习能力和习惯。

二、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以高中生物中核酸的教学实践为例,本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核酸的不同种类,同时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深入了解。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核酸结构。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实验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括红色、橙色、蓝色、黄色、绿色以及黑色,为学生制作DNA模型做准备。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比如近年来在一些灾害中丧生的人,一般会用DNA技术进行身份鉴定。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中的亲子鉴定,也是使用DNA。通过情境导入课程,设置问题,什么是DNA,为什么使用DNA就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思考,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谈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形成DNA分子结构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交流,共享实验成果,学生通过具体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总结,设置一些训练题目,巩固学生的知识,并进行迁移应用。

(二)培养高中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以及生命的物质性。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和元素,检测蛋白质、脂肪和以及糖类。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分析根据之前的生物学习,高中学基本上了解一些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构成细胞和地壳的部分元素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交流,得出元素种类与含量的特点,教师再针对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总结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最后引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分析碳元素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碳是最基本的元素。2.结合图片和表格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避免直白讲解,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倡导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细胞中化合物的分类图,以及含量表。引导学生结合图表进行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获得相应的生物知识。3.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生物原理实验是生物学习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总结、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淀粉遇到碱会变成蓝色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验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寻找方法,设计实验,利用颜色的反应检测和鉴定物质,使学生掌握检测和鉴定脂肪、蛋白质以及还原糖的方法以及原理。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命的本质存在,属于较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但生物学科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生活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用以具体实例解释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静.基于思维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处理方式--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8):10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