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将长期处于稀缺状态,获得了土地这个稀缺资源就获得了赚取高额利润的手段。2000~2007年的7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9800万亩,平均每年占用耕地1400万亩。在耕地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被圈占以后闲置,有的虽然建成了商品房,却因为卖不出去积压下来。到2008年8月,我国空置的商品房面积已经达到1.3亿平方米。尽管如此,城市工商业者和房地产开发商圈占土地的欲望却没有丝毫减弱,突破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一直是他们最强烈的利益诉求。一旦我们放松了土地管理,城市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极有可能被广泛地移植到农村,大量耕地被侵占就会破坏我们生存的红线。关于这个问题,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宝贵的耕地在银行贷款的支持下被用于创造投机需求、制造房地产泡沫,中国的经济就要出大问题。中央一再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绝不能被突破,表明中央在土地问题上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将限制农民对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会伤害农民的利益。持这种观点的人数量不少,近几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只要冷静地考察一下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民受资本积累能力和经营条件的限制,自身不能成为土地开发的主体。土地开发商对土地进行增值性开发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农民让出自己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在放弃了对土地的这些权益以后,农民并不能分享土地增值产生的巨大收益。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土地在农民手里并不值钱,当土地值钱的时候,它已不再是农民的土地。农民在土地深度开发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利,反而被别人剥夺了土地权益。农民对土地的权利最终体现为对土地收益的分配权,这个权利与土地的用途管制并无直接的关系,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限制的是违法违规开发土地的行为,与这个制度发生冲突的往往是不顾国家经济安全大局的地方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要说土地管理制度影响到了谁的利益,也主要是限制了这些人的非正当利益,并没有伤害到农民的利益。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目的是要改变土地资源配置的僵滞状态,吸引新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等流入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具体的做法就是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土地流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零星地出现,并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法律的保护。然而,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方――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土地流转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所获得的收益并不多。因而,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当推进土地流转,而在于如何建立起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制度。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第一步,它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是因为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土地制度创新的第二步应当是实现土地经营权与收益分配权的分离,它是否能够得到农民的拥护,也在于是否能够继续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分配权(这里说的土地收益分配权并不是指农民全部占有土地经营收益的权利,而是指在土地增值收益中要保证农民应该得到的份额)。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创新就是成功的,土地流转必然会大规模推广开来。做不到这一点,喊再多的口号也无济于事。
现将《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基本要求》是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最低标准,各物业管理企业向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得低于此标准。
二、市及区县房地局、小区办自1999年7月1日起,依《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检查、考核。对所提供服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由市、区县房地局根据《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21号)第十九条之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千元至3万元罚款;警告三个月后,企业无明显改进的,报经市房地局核准后注销其《北京市物业管理资质合格证书》。
三、物业管理委员会、产权人及使用人可按照《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对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要求的依据。
四、办公楼、商厦的物业管理服务可参照此标准执行。
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
全文一、服务宗旨与原则
以“业主和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坚持方便业主和住户、文明服务原则。
二、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24小时受理住户报修;建立维修服务回访制度,有回访记录。
房屋及设备小修和电梯、供水供电设施、共用电视天线的管理应达到《房屋及其设备小修服务标准》(京房地修字〔1998〕第799号)。
房屋的大中修执行《北京市城镇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京房修字〔1994〕第521号)。
定期以及冬、雨季和天气异常时对房屋和公共设施设备、道路、绿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安排抢修;对质量较差,易出问题的部位,应及时记录备案,重点检查;每年年底或年初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损程度做出评价,列出年度养护维修计划。
检查和大、中、小修要有记录。
三、保洁服务
居住区内道路、楼梯每天清扫一次,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及时清理居住区内公共场所的废弃杂物;及时清扫积水和积雪;及时组织清理乱堆放物品、乱张贴的宣传品。
四、保安服务
24小时有专人值守;进行日常巡视;涉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并有防范措施。
对火警事故、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处置预案,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居住区内违法现象,积极与派出所等配合进行处理。
五、绿化管理
绿地无杂物,无侵占现象,基本无裸露土地;花草、树木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杈及病虫害现象,树木基本无钉栓捆绑现象。
六、消防管理
建立消防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训练,保证有关人员掌握基本消防技能;消防设施设备有明显标志;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放置合理,定期巡视、检修。
七、车辆管理
车辆应停放有序。
收取车辆管理费的,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机动车应指定专用停车场、划定专用停车位,非机动车应存放在专用停车场所。
八、装修管理
监督业主和住户遵照有关规定进行装修。
九、代收代缴服务
如代为收取水费、电费、燃气费、房租、电话费等费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计数准确,并提供凭据。
十、档案资料管理
有比较完整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房屋产权产籍资料和物业管理经营管理资料;及时变更记录,保证档案资料帐实相符。
房屋及设施设备基础资料要求有房屋总平面图、地下管网图、规划批准文件,竣工和接管验收档案资料(要有验收证明、竣工验收单及土建、水暖、电气、人防、设备竣工图纸等)、公共设备设施的设计安装图纸资料。1996年后新建小区应有六图二书,即1/1000比例尺的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市政设施管网综合规划图、绿地规划图以及居住小区的详细规划说明书和环境预评价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公共财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土地评价》、《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建筑、专员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建筑/建材/工程;
3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 金融/投资/证券;
5 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投资经理、土地规划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投资经理;
2 土地规划师;
3 项目经理;
4 土地资源管理;
5 报建专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介绍,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供考生参考选择,赶快来看一下吧!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测绘与地理信息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地理信息软件、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从事测绘、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关企事业的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应用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学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生产、整理、更新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以及GIS软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掌握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测绘、GIS软件应用、地理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先进测量仪器使用等技能。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ccut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测量学、AUTOCAD、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遥感导论、工程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与房产测量、GIS软件操作与GIS数据库建设、GIS工程设计与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与应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在地理信息系统企业从事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制图与建库工作;在国土资源、房地产部门从事地籍测量与地籍数据库建设、管理及房地产信息管理工作;在测绘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阶段的各项常规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农田水利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和环境监测、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等工作;在政府机关从事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的信息交流、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 测量学 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据统计全国已经80多个院校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土地及房地产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①。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的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其在现代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
据统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均开设有地图学、土地(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量学等相关课程,这些都是技术类的课程,知识点有所联系。虽然都不是专业主干课程,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成果和技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数据、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测量学,它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测量的实施向自动化、动态化和智能化,测量成果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和集成化等特点②。
本文就作者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对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提出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测量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1 测量学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技术性课程有地图学、土地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测量学(GPS)等,而主干课程中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等课程均以测量学为技术手段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学好测量学对掌握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球表面点位的科学,其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到国土、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地产和水利等国民经济的部门③。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设置的测量学是直接为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土地交易和土地保护等服务的学科,其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测量学课程的实践和实习,掌握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及常用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技术、方法和测绘仪器和软件解决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④。
2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发展,3S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工具,需要及时地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面对增加哪些知识,删减那些内容,才符合土地管理测量学的教学要求;如何安排才能使这些新内容、新技术和传统测量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合等问题;怎么将3S技术融入测量学教学中;怎么将测量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中去,在现在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专业测量学内容体系。
2.1 教学内容
全球定位技术、一体化数字测图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这些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相关学科及产生的新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⑤。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测量学作为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其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提供先进的、多样的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以下3种:(1)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理论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面点位置的表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建立和投影系统变换及改正,地球曲率对测量的影响,“3S”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测定和测设,课程内容包括对点、线、面的测定和测设方法。其中包括控制测量的方法、摄影测量的方法和GPS测量方法;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方法及判读方法和数字化测图方法;地籍和房产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中点的放样方法。(2)基本内容和技能。测绘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测量原理;测绘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测绘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测绘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和GPS接收机;测量的内容包括:距离测量、高程测量、水平角及竖直角测量及计算和误差的消除。(3)基本步骤和程序。测量准备工作,表格及图件等材料的收集和准备,仪器设备的检查等;野外测量的实施;野外观测结果的内业整理及补测;成果的汇总及输出。
2.2 教学实践
作为技术类课程的测量学,实践环节很重要。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和实习在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整个学时的40%左右。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⑥。在实习环节,将4~6名学生分成一小组,结合测量项目,能够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巩固测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测绘工作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流程和测绘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效果。
(1)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原理后,紧接着进行相关仪器设备的野外实践操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练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认识。将所学到的知识,所领悟的原理形成成果记录下来。
(2)在考核上,加入通过仪器操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内容,测试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将此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里。
(3)综合的测量实习实践。设定学校为测量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接收机),遥感图件和GIS数据,测绘出学校平面图,并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制作学校的三维地图。将地形信息,各楼宇信息,交通信息,绿化信息及应急避难场所等信息综合起来,建立学校的数字校园系统,可使使用者在三维校园中漫游,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不仅教材要更新,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适合本专业的学生,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打破教材的束缚,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知识的单项实践和整体知识的综合实践相结合;其次,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量化考核,把课程的考核分散到平时的学习、实践和多次测验中去;最后,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改进不足之处。
3 结语
测量学作为专业的基础性的技术课程,和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图学等技术性课程,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将“3S”技术融会贯通,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去。随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
注释
① 邓华梅,李肖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科学,2012(1).
② 张卡,盛业华.非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学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科学,2011(5).
③ 段贻民,杜国标.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4(5):58-60.
④ 高飞,吴兆福.关于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3-15.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平台课中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工程项目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前开设。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开设。会计学原理为工程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应放在工程财务管理前开设。工程财务管理是全面分析业主和承包商双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应在工程项目管理后开设。工程财务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提供经济分析方法,应先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开设。组织行为学是培养与人沟通、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物业管理前开设。工程估价是专业核心课,为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所以工程估价后开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奠定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后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为后续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提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应放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前开设。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应放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后开设。工程审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运营管理审计,应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后开设。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城市土地管理不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应该先于房地产开发开设,房地产开发后开设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梳理出的课程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避免重复。整合原则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应用性知识。整合后各课程内容如下:
运筹学: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决策规划,网络优化模型,排队论,库存论,博弈论。
管理学: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设计,领导,激励,沟通,控制。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和群体冲突,非正式群体及行为,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领导及其影响力。
会计学原理:会计帐户和复式记帐,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会计凭证和帐簿,核算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
工程财务管理: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财务预算、控制、分析等。
工程估价:工程费用结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施工资源的价格确定,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筑工程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等。
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体系,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工程合同的审查谈判与签订,工程合同的履行,工程合同索赔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的组织,工程项目采购,工程项目时间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管理组织,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计划管理,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等。
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等。
工程审计:工程计划审计,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土地开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等。
城市土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地价管理,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储备,城市地籍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计划及组织,房地产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营销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管理,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物业安全管理,物业综合管理与综合经营,物业服务收费等。
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经营策划,房地产品牌策划等。
关键词:非农业建设用地;土地管理
一、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作为中国第一产业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而土地作为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和载体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种现象将会导致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土地市场管理混乱、土地价值的流失等问题的出现,所以科学规范的土地管理,特别是加强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有利于将土地资源更多的转化成资产,实现土地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利用。本文针对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国情,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现有耕地质量较差且耕地被占用、滥用情况严重,违法批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用地或导致土地闲置浪费,耕地近几年严重被破坏的现状与问题,以土地管理中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有关问题为对象进行研究,结合有关部门的规定等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如何通过加强非农土地管理及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滥用等来促进我国土地管理的完善。
二、 我国管理非农业建设用地现状与问题
对于我国农业用地流转的现象,可以解释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对土地的征用。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为城市建设用地提供资源与空间;另一方面,农村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如发展乡镇企业等。而针对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情况,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1.管理原则规定方面,存在地区差异。2.管理规定的执行方面,存在无法全部落实问题。3.农建用地与非农建用地的划分无规范管理规定,缺乏法律保障。
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现实情况可以总结出我国在管理非农业建设用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在管理非农建设用地方面没有实行完全的市场化,造成土地资产收益不合理。如果市场化不坚决落实,那么就会造成本应归国家和政府所有的土地收益流入个人、流到土地使用者手中。不但影响了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土地市场的秩序,还会滋生腐败、损害国家利益。第二,农建用地非农化,耕地保护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发挥农建用地作用,而是将农建用地开发利用,大力兴建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工业事业等,严重影响了耕地保护。第三,国家和各省市没有明确的管理法规出台,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因此,造成农建用地与非农建用地的划分模糊,土地市场交易行为缺乏法律认可,交易双方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三、 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管理建议及对策
对于当前我国土地管理中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采取以下措施及对策,加强非农建设用地的管理,从而完善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
1、 树立正确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指导思想行程的前提,而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规范行动、改善管理的来源,树立正确的管理有助于我们对如何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有更好的认识。对于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及管理集体土地市场必须确立三个正确观念:首先要有利于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生产资料,也是农民资本收入的生活保障。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农业用地,防止对农业用地的滥用及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力、保障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保障;第二,有利于促进土地所在地的城市或农村的经济发展。所谓的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管理,也是在个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对于非农业建设用地不能全盘否定,滥用必然导致消极的影响,但是合理利用仍有积极的一面;第三,要实行不用产权、同一市场的管理模式,即国有和集体土地的两种产权、共存于同一市场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防止以建设新农村为名的各种圈地、占地及违法审批农转非等行为,切实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2、 建立市场管理规范,采取必要法律手段
明确土地管理中的市场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土地管理的管理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其次要明确农业建设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界限、范围和主体。
为了控制土地市场中未被批准的农转非行为的管理秩序应该做到:第一,建立土地农转非等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度,采集责任逐级下放并落实到位,确保辖区内每一块土地都有监管负责人负责。第二,对于土地农转非违法行为的实施报告机制,出现此种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土地执法监管部门报告情况,由上级人员作出相应措施对违法行为一并查处。第三,对于出现农转非违法案件要共同承担责任,成立土地执法监管领导小组,并设立土地执法监管办公室,由土地执法监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共同查处有关违法案件,并相互监督共同承担责任。第四,设立土地违法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出现农转非等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行为且不制止,并出现严重后果的,要对责任人的责任进行追究。若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3、 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并用,完善土地管理
第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土地农转非的范围和流转的土地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流转的土地,明确哪些土地要严格执行农用地作用,哪些土地可以转化成非农用建设用地,放着一些土地流转后不久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原因被征用,对土地所有者造成损失。科学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和各类用地规模并充分做到合理布局,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的权威咨询制度和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水平。第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节约集约用地,是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做到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量,其次要做到节约用地与土地资源利用多样化同时推进,最后要做到综合整治土地管理,严格控制农用地无故占用、农转非项目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第三,坚持统筹兼顾,保障农业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非农业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建设要统筹安排,严格规范管理制度,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产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4、 严格控制农转非的征地项目,切实保护耕地
严格做好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工作,健全建设农用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对于城镇规模建设要实行统一集中的严格控制,对城市用地扩张规模要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审批,做好耕地保护工作。耕地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是对粮食生产、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严格控制农地征用、农转非等项目,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项目中,严格审查、控制数量和范围,对于国家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要切实落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5、 做好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工作
积极做好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的力度。通过定期的清查工作,可以随时发现各地区土地管理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等。清查非农业建设用地工作同时也可以做到监督的作用,督促土地部门重视并搞好土地管理工作,鼓励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单位或个人,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作出相应的惩罚。因此,对各类农用或非农用建设用地的定期清查,是完善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6、 加强市郊土地流转问题的管理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主要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规模经济,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这样土地需求者通过经济或行政的手段将附近农村土地为城市建设所用,而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郊结合中心。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管理得好则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若管理得不好,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破坏土地资源。所以要在经济适度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市郊土地流转的管理措施。第一,要建立市郊与农村结合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土地拥有者的农民对土地的原有的依赖观点,鼓励农民可以适当从事除农地耕作第一产业以外的工作,为土地流转创造社会条件。第二,成立市郊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这样的中介机构组织有利于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的发展,而农地市场化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视角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土地拥有者与土地需求者建立起桥梁,起到媒介作用。它不但对农地用地情况进行管理,还起到了监督土地资源是否合理运用,监控土地供需两的总体动态平衡。第三,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推进市郊土地征地制度改革。第四,加强市郊土地流转的管理。地方政府切实做好市郊土地流转的管理工作,制定管理的地方法规,在法律上对土地流转各项程序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全面建立市郊结合部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土地流转管理工作要做到正常化、规范化。
四、总结
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土地管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非农业建设用地方面还需加强管理,必要时采取适当的经济和行政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保证农地不受影响的同时,同时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吴泾土地管理所)
参考文献:
[1] 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土地管理基本知识问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土地国情.2007
[3] 中国土地.2009.7
[4] 张芬艳.李赞军.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及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2002.10
[5] 殷国元.非农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上海土地学会.2000.02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 ;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勘测定界与地籍测量的异同
1.1相同之处。这两个工作都是国土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性,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进行,最后的工作结果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1.2不同之处。A.后者在展开相关活动的时候,具体的目的、方法策略等都比较明晰。而前者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理念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才能得以证实。b.“地籍测量”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土地使用状况的查询与记载。其成果直接用于登记发证。而前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那些用来进行建筑活动的土地进行检查审批,最后的检测结果用于征拨地设计及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活动中,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二、 土地勘测定界与一般测绘的异同
2.1相同之处这两项工作的共同之处就是采取的方法,设备以及空间数据的取录过程是一样的。
2.2不同之处(1)行为主体不同:后者所有活动主要的负责人是国家测绘局,所有的测绘主体都是由专门的测绘技术工作者负责的。而后者的主要负责人则是国家土地资源局,各项活动的展开是根据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的具体需求,聘用专业的土地测定技术单位及人员进行的,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规范表准进行,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较高。(2)法律依据不同:《测绘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基础测绘和专业测绘工作进行时应遵循的规则而与前者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文献有《土地管理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及《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其各项活动的进行要受到很强的法律性的约束。(3)知识结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各项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按照工作的具体内容不同,土地勘测定界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测绘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更要对我国与土地管理使用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法律文件以及具体的工作需求,只有这样刁一能保证各项土地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工作效率((4)内容和功能不同:二内容不同:一般测绘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环境中,地表的一些状况:而专业测绘工作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一些用于生活生产的地表物体:土地勘测定界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范围、界址位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类面积等B.作用不同:基本测绘工作提供的资料比较详细,有利于顺利开展各项建筑活动,从而使得国家和地方建设中一般性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相比较而言,专业测绘提供的资料都是专业的图和数据等,保证各项生产建设性活动的有效展开;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的资料主要是相关技术报。
三、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接受委托。勘测定界机构不能随意开展勘测工作,首先需要具备用地单位或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勘测定界委托书,才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依据来进行各项勘测工作。(2)查阅有关文件。根据用地单位手中的一些规划建设方选区意见书以及具体的土地使用规划许可证作为标准来进分析具体的项目用地情况;审核施工设计和与之相关的数据资料;同时不能忽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政策。(3)整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对和用地范围相关的所有的图文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比方说: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地形图、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都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来设计图纸的比例并进行调整。(4)对项目工程的现场进行勘测,与技术考核。要对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用地项目周围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考察,熟悉掌握具体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施工策略,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方案。遇到一些大型的项目,还要多进行一些实地地勘测调查才行。(5)实地调绘。划分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界线,包括行政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业用地界线、被准许的农业用地转成工程项目用地。并在工作底图上测绘或转绘出来,再明确调查现有的土地使用类型。
四、土地勘测定界的特点
土地勘测定界不同于工程测量中的施工放样。土地勘测定界侧重于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在调查清楚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权属、用地类型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地定界工作,其内容包括调查与测绘工作;而工程中的施工放样仅仅是根据用地需要进行的拨桩、放线工作,是一种狭义的测绘技术工作孔。 勘测定界工作除具有一般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外,根据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4.1综合性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地基的调查,土地的利用状况以及以后的使用计划。
4.2专门性:是根据土地审批工作的实际需求新增的一个活动。
4.3精确性:这项工作的最终结果要提供给土地审批部门进行下一项工作,同时它也要为其它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系列可靠的依据,所以对于这项工作又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就是精确性。我们必须要根据《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的具体规范来进行,提高工作质量;这就需要相关单位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工作。
4.4及时性 :这项工作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鉴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工作作业效率与技术水平。
4.5现势性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勘测定界须“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它所揭示的是项目用地范围内土地的规划使用情况与即将使用的具体方案计划。
五.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的几点建议
5.1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
原已编定之使用地类别则照旧转载,仍得为从来之使用,只是将原编定为利用地之土地,放宽区域内编定或变更编定为农牧、水利、交通、古迹保存、生态保护、国土保安、特定目的事业用地等七种使用地类别容许使用。在不影响土地所有权人原来使用的权益下,已减缓公私权益冲突。查阅用地单位提交的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有关资料,土地管理部门对项目用地的前期审查意见。为防比水患限制其使用,并避免区域内计划用地之资讯于土地登记簿或地籍图上无法明示,将造成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管机关在不知情之下,引发土地买卖纠纷、建管单位误发建照及土地违规使用情事发生,于是政府机关尽速办理通盘检讨变更修法,土地管理部门机关完成土地划定及登簿,以减缓土地所有权人财产损失、违法使用之困扰,并达到土地勘测与定界管理之目的。
5.2引入竞争机制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要走市场化运作道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费用。凡具有测绘许可证的单位,均可参与勘测定界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管理,确保勘测定界成果的质量。
5.3采用新技术
运用土地勘测新技术MapGIS,按照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准备工作阶段、外业工作阶段、内业工作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及归档阶段。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实施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工作符合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进度,必须有条不紊地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结束语:勘测定界成界经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确认,该项目用地依法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下,由取得“土地勘测许可证”的勘测单位承担。土地勘测定界应由用地单位委托勘测单位进行;对于用地单位未能及时委托勘测单位的,可由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为委托。
参考文献:
[1]薛晋峰. 浅谈土地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J]. 科学之友,2013,03:11-12.
[2]刘洋,范培新. 线性用地项目勘测定界技术要点和流程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215-216.
[3]陈建东. 浅谈土地勘测定界的作业方法――以花都区狮岭镇海布污水泵站地块项目为例[J]. 科技视界,2013,13:194-195.
[4]陈宇箭,沙志峰. 基于ArcEngine与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土地勘测定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资讯,2013,12:24-25.
[5]安汝斌. 基坑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3.
一、调整组织,加强领导,提高对综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综治工作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基层信息员和各街道领导的工能力。为加强综治工作的领导,今年初在村两委的会议上,对去年的综治各组织成员进行了认真考虑,做了局部调整,充实了领导力量。村党总支成员对综治工作做了详细布置,将综治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同时与政府签订了综治工作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为了切实将综治工作落在实处,激发各个综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重新研究调整了奖金的分配办法,尽量做到责、权、利挂钩。
二、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为了开展好各项工作,年初制定了综治工作计划,创安工作计划,反xx工作计划,禁毒工作计划,普法工作计划,信息员培训计划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各个工作计划,认真落实计划内容。先后进行了两次普法宣传,根据我村实际,宣传了土地管理和农民建房、土地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按照要求,每月召开两次矛盾纠纷排查专题会议,除在林改中正常出现的山场界线纠纷外,共排查调处三起较大的矛盾纠纷,其中山林纠纷一起,家庭纠纷一起,邻里纠纷一起,三起纠纷有两起制作了调解协议书。经过回访,没有复发现象,履行协议情况良好。
全年进行了一次信息员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常见的邻里纠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在培训会上认真学习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介绍了什么是无义管理、怎样分别用民法、刑法、行政法规处理身边的事情;学习了侵权和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关于时效方面的基本知识。使信息员提高了认识,增加了知识,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了全面开展综治工作,还配合街道综治办,和村内各企业签订了综治工作责任状。将综治工作的具体任务分解到企业和基层。在召开各社区干部会议时,布置综治工作,如矛盾纠纷排查、反xx工作,禁毒工作、社会治安巡逻工作、交通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土地管理工作,自然灾害预防工作等。
经过努力,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民转刑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矛盾纠纷的发案率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没有重新犯罪,社会稳定和谐。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有待于努力提高的方面。诸如:
1、法制宣传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适用性不够强。
2、治安巡逻不够正常,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3、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的不够热烈,尚未达到预期目的。
4、法制信息员、调解信息员、信息员等人员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出来,工作积极性尚未激发出来,许多事情还需要靠少数人去解决。我们深信,只要积极努力,认真补差纠偏,今后的综治工作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本篇 【村2012年度综治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度行政工作总结
公司人力资源部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度社区党务工作总结
县林业2012年度森林防火工作总结
医保工作者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教育局妇联2012年度妇女工作总结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107-03
1 培养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土地供求矛盾的突出,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逐渐成为解决土地利用、规划、整理等一系列人地关系问题的主力军,企业和行政部门都需求大量的既懂土地管理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专门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逐步被市场放弃,因此,培养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门人才是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发展需要,沈阳建筑大学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试点转为应用型专业,确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土地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测量与制图能力,土地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土地估价技术能力、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分析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运用专业软件处理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具有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和听、说、译的基本能力,具有调查分析和应用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1]。
3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3.1 测量与制图能力 测量与制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课程设置时注重测量与制图基本功训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图测绘、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等的基本原理、内容和基本方法。课程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GPS(RTK)、全站仪等仪器及专业制图软件(如CASS、ARCGIS),能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完成土地调查、地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地籍测量、土地登记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土地信息技术运用与开发能力 土地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既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又能进行程序开发的土地信息专门人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学习和ARGIS、MapGis、SuperMap等专业软件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具备土地信息的采集、修改、更新、删除、统计、评价、分析、预测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土地资源调查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估价及整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运用与开发积累经验。
3.3 土地估价技术能力 土地估价能力是学生毕业后最早与市场对接的技术能力,也是土地资源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通过不动产估价、房地产估价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房产估价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考取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的理论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评定出某块土地或多块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某一时点的价格,具备独立正确的完成估价报告的能力;为学生从业后的后续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2]。
3.4 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 土地规划与整治能力是针对解决土地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技能,直接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土地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程序,熟练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设计、学会撰写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学会如何盘活存量土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土地规划与整治的技术特点,我校安排了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土地整理与复垦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以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教师科研的实际科研项目或模拟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参与土地规划、整理与复垦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分析,真正做到即学即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并逐渐承担项目、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5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分析能力 土地与房产一直是密切联系的,房地产开发和投资能力是建筑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通过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及策划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房地产投资因素,通过课程设计和市场调研,能够根据楼盘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房地产拟投资项目作出正确的技术经济分析,能独立进行前期策划,具备进行房地产市场综合分析和房地产开发决策的能力,具备编制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参与房地产投资项目调研和策划的能力。
3.6 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作为建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很多与建筑密切相关,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独特的能力。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辅修专业的学习及为期3周的工地实习实践,使学生熟悉具体的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具备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实践能力支撑体系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依托上述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习外,还要配以专业实践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4.1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理论教学,实现知识融合,培养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涉及的地图学、测量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航测与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整理、房地产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需要实验室支撑,完备的实验设备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完备的实验室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建立适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实验室,包括地理信息实验中心、测量实验室、土地规划与整治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习实验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技能。
4.2 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的培养单独的依靠校内实习是不够的,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实习基地是教学与社会结合,学习与工作、生产相结合的整合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建立产学研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加强教学、科研及与地方服务的联系,以实习促进科研、教学与服务,将教学与服务融入科技发展中,又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进入社会的工作形式,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总结实习中的不足,提早查缺补漏。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是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的必然选择。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按照实践能力要求,共选择地籍测量、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估价、土地整治与复垦、土地信息技术开发、房地产开发、土木施工8个方向的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为其9个月的“三明治”实践教学,做到实训基地设置与就业发展需求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贴近,为学生就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4.3 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 实践教学不但要求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还要求实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制度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前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签订实习合同,制定详细的实习实施方案,明确实习的目的、内容、范围、技术依据、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及实习中的注意事项等,认真学习实践手册,明确实习单位和学生在实习中的内容、责、权、利,然后按照各自在实习中承担的角色开展前期工作;其次,实践中心与实习单位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确定本次实践的技术要求和校外指导教师,保证实践任务的接受和顺利完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第三,由于实习存在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因此实践中心和实习单位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积极应对及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最后,制定实践过程管理规范,要求学生按实践单位要求按时、保质保量的参加并完成相关实习工作。
4.4 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践指导教师的实习效果的好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做好实习的全过程指导。我校的“三明治”专业实践施行双导师制,校内和实习单位各有一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负责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校内指导教师也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实际实习状况和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积极帮助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认真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指派,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实习工作安排与指导,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实习评价。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选择有责任心、能够认真负责的督促学生较好的完成实习任务的教师,选择经验丰富的、能与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的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选择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给予一定的实习指导费用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4.5 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有效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能反映真实的实习情况,公正严格的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好好实习的积极性。考核评价体系分为日常考核、抽查考核和效果评价三部分:实习期间的日常考核是督促学生按照基层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保证每天的出勤,按月考核实习情况,每月实习工作结束后,以月报的形式审查1个月的实习工作内容,不按期汇报实习情况视同没有参与实习,需要重新实习;抽查考核是指导教师随机的抽查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对于抽查时缺勤的学生,要求补做实习,真正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实习实践工作,否则不予参加实习成绩评定;效果评价是在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上交的实习材料,通过实习答辩的形式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效果分析是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和企业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实习中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补充不足;此外,学生根据实习情况,也要进行认真的个人总结,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反思进入社会后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
4.6 激励机制体系的建设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认真的实习实践指导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为期3周的土地调查综合实习,指导教师需要每天不少于8学时的时间带同学去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周末几乎都是加班工作,从调查、测量到制图,工作量相当大,但是,到实习结束,2位指导教师能分配到的工作量只有12个学时,远不能和实际付出工作量成正比,这样的机制使有的实习指导教师失去动力,开始慢慢转变实习策略,不再亲力亲为,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实践指导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分配工作量,而不是教条的按周数计算。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实习实践情况设定专门的实践奖学金,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实习,对于全身心投入实习且实习成果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学金和成绩的双重奖励,使学生重视实习,通过实习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实习效果。
5 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用人单位迫切需求大量有实践经验、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3]。为了解决高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土地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促进就业,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凡文,李海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2):210-213.
[2]王h,孔凡文.基于市场需求的土地资管理专业核心应用技能培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64-168.
关键词:土地调查;重要性;思考;总结
中图分类号:P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32-03
1 引 言
土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载体。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走土地利用集约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一定要加强土地的调查工作,为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夯实的基础。目前,历时两年多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王世元副部长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研讨班上的讲话)。近期,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间统一更新的培训工作,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二次调查成果数据和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冲刺工作。笔者等人陆续从2006年2月开始,先后参加了荆州市江陵县、松滋市和十堰市武当山地区大约1500km2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及荆州市、洪湖市、公安县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城区土地调查部分,在第二次调查工作即将进入尾声之际,结合我们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对第二次调查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
2 第二次调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我国曾于1984年起开展过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土地调查工作(即常说的第一轮详查),前后历时十年完成。第一轮详查获取了从每一地块到村、乡镇、县市区、省和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等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新征建设用地、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式,很多集体土地变成了国有土地)。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2]。做好本次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一是明确土地权属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3];二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4];三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当前,土地管理成为参与宏观调控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5]。总而言之,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大计,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大计,一定要认真仔细,耐心谨慎。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6]。在本次调查中要严守质量关,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以最认真的态度做好本次的调查工作。
3 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总结
3.1 高度重视,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协作
土地调查工作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仅仅依靠社会上的调查队伍干不好本次的调查工作。他们有技术力量,但是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甚至存在很多语言不通的情况,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必须分期分批地开展培训。相对而言,我们国土部门的业务人员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轻车熟路,更有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一定要加强部门合作,组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国土局等多个部门的同志参与到调查的统一协调工作中。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情况,而且当地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度高。因此,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有国土、林业、农业、建设、交通、水利、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参加的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并设有专职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的成立不仅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后勤保障,还可以研究解决土地调查中的疑难问题,保障土地调查工作计划有序地完成。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居民的配合意识,让居民认识到本次调查的重要性。很多民众对本次调查的认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调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出示土地权属证明文件,不配合工作。甚至阻扰调查小组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调查工作的进度。
3.2 专款专用,做好调查后勤保证工作
充足的经费是做好本次调查工作的最重要基本前提,是土地调查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本次调查有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一定要专款专用,坚决杜绝将调查经费用到其他地方的情况。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检察,定期检查资金的去向。以往很多次土地调查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经费不到位造成的。以前由国家、省、市(区)共同解决经费,但往往因为市(区)经费筹集不及时,影响了土地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甚至迟迟难以起步,或者中途停止,形成了“马拉松”局面[7]。土地调查的专项预算经费,一定要落到实处,专款专用。国家和省补贴经费不足的,一定要当地政府解决,建立土地调查基金,形成良好的机制。
3.3 确保调查质量,严抓调查队伍质量关
调查队伍的技术能力是本次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调查的调查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土地调查管理的基本知识,形成专业的调查队伍,确保调查工作有理有据。在选择调查队伍的时候,尽量考虑由高校,科研、规划等单位组成的调查队伍,他们在技术上成熟,工作中责任心强。在以往的调查中,很多地方为了追求利益,将调查工作承包给一些不懂土地知识的调查队伍,甚至又被转包给个人,经常出现“小作坊”的调查方式。这样首先造成了没有统一的管理,进度慢;其次,技术力量不够,调查不到位;再次,没有统一的技术方案,给数据的衔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同时,某些小的调查队伍对调要性认识不够,调查敷衍了事。所以,土地调查一定要经过岗前培训,最好能聘请专业队伍或懂政策、熟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已退居二线的当地国土局老同志参与到调查中。
3.4 充分宣传,使土地调查深入人心
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调查工作深入人心。应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对做好土地调查的重大意义。宣传不充分,调查无声无息,不仅认知度不高,而且要反复向居民解释,浪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所以,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加强和与当地宣传部门联系,采取设宣传车,散发宣传单,解答群众咨询,电视宣传,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墙体宣传标语等形式,对土地调查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为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5 方法得当,灵活设计调查方案
土地调查工作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应制定合适的调查技术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地完成调查工作。要制定统一的调查技术规程和技术要求,土地调查的技术规程,须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用技术规程指导和规范土地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规范进行。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调查队伍的情况,灵活处理。在调查中,对于地籍资料比较完善的区域,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现有的地籍资料主要包括:档案文件,薄膜图,电子地籍图,遥感影像图。在城镇土地调查中,工作底图要选取较好的地籍图(地形图)。外业调查时,可以直接在打印的比例较大的地籍图上标界址点号,不需要画调查草图。同时,地籍图还有提醒调查人员的作用。调查中,很多建筑物我们只能看到一面,另一面的情况我们不清楚,而且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到达。很多前面看起来规则的建筑物,后面会存在很多的转折。这时候,地籍图就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去核查,合理地设置或预留界址点号。所以,调查前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件资料。
3.6 以调查为契机,权属证明文件的统一清查与更新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性质有两种: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历史情况决定的。我国土地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其余的均归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同时,共有宗不存在国家和集体共同的情况[9]。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却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1)权属文件混乱。特别是在城中村,土地应该是农民集体所有,却有个别的居民持有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或者是新土地使用证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但是老土地是集体土地使用证。没有任何的变更记录说明该宗地是怎么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2)对于一宗地,存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共有宗的情况。(3)权属证明文件过期或遗失。权属证明文件,是证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的效力,是十分重要的文件。我国土地权属证明文件主要包括:①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②房产所有权证;③土地使用权合同书、协议书、土地置换协议书等;④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⑤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⑥城市住宅用地确权的文件。但是,土地调查中经常存在土地使用证过期或权属文件遗失的情况。有些土地证甚至是建国初期的土地证,这样的土地证早也失去了法律的效力。我们应该以本次的土地调查为契机,确认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情况,明确每一宗土地的性质,不放过一个疑点,为今后的土地登记、变更、出让、转让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4 结 语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出现了很多好的方法,对今后的调查工作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我们一定要加强总结与交流、努力探索和积极借鉴这些成熟的方法和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以查带学,通过本次调查提高国土队伍的工作能力;最后,要严抓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监管,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的情况,并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刘胜华,刘家彬,等.土地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爱帝.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几点思考[J].林业勘察设计.2009 (2).
[5] 李和忠,和万荣.对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问题的探讨[B].地矿测绘, 2007, 23(3): 48~49.
[6] 杨利民,曹艳萍,何安国.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几点建议[J].国土资源导刊,2007(5).
[7] 林增杰,严星,谭峻.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Investigation
Chen Ruofu[1],Ruan Lvyun[2] ,Zhang Yong[3],Chen Bo[4]
(1.Jingzhou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 & Planning, Jingzhou 434000,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4. Jingzhou South Zone Construction Bureau, Jingzhou 434000,China. )
一、测绘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测绘才培养的措施
1、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2、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土地勘测;影响因素;勘测质量;思考
中图分类号:F301;P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68-01
土地勘测属于土地管理的前期工作,通过土地勘测,可以得到当地土地属性的有关数据,更有利于土地的开打管理。勘测成果质量的好坏,直接给土地利用效率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勘测过程中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认真检查和记录勘测工具及勘测数据,做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定期完工。
一、当前土地勘测现状
土地勘测的重要性是国土局人士都熟知的,但是在具体开展勘测工作时,勘测成效就不尽人意。从近几年的项目来看,规划设计均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项目规划不符合当地工农业生产习惯,道路等建筑物的布置脱离实际,地形情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项目施工中的实际困难没有全面考虑。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测图比例尺不能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在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没有进入项目区内及群众当中开展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没有摸清楚项目区的实际地形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确定项目的时间较晚,往往在项目需要上报前的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才委托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工作,为了不耽误项目的正常上报,只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工作,自然造成规划设计报告的质量低劣,深度不够;得不到政府的配合,经常凭借经验闭门造车,在这些情况下出现勘测质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二、影响土地勘测的因素
1.勘测人员是否足够专业。作为勘测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勘测人员在报告编写、数据处理、方案制定和实地测量中的职业素养,都将影响勘测总体质量。在勘测行业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最关键的,所以在勘测工程中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从业人员要从严要求,才能有效的保证人员的素质。在现实中一些勘测单位为了降低勘测成本,雇佣非专业人员进行勘测作业,这些人普遍缺乏勘测作业的基本知识,没有谨慎的工作观念和强烈的责任心,这就无法保证勘测作业成果的质量。
2.仪器设备是否符合勘测要求。现在的土地勘测,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大多是机器设备在进行实地勘测,在外作业中,需要仪器设备相对要多些,勘测仪器质量高低、合适与否也会给测量质量带来影响。仪器设备测量出的数据要保证能达到需要的质量要求,所以仪器设备的稳定性相当重要,因此在仪器设备的选择中不仅要选择符合工程测量要求的仪器设备,还要保证仪器设备性能的稳定和可靠,保证所选仪器设备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3.勘测方法是否合理科学。在具体的勘测过程中,可选择的勘测方法有很多种,而不同的勘测方法又将测出不同的结果,好的勘测方法不但能降低测量工作量,而且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勘测作业的工序有很多,由若干个分项工程所组成,每一分项工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只有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来进行勘测方案的制定和设计才能保证勘测成果的质量,所以在施工中要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来提高施工中的技术水平,保证勘测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测量人员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勘测方法。
三、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思考
1.提高勘测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勘测质量。人为的因素影响使得勘测结果常常出现误差,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只能通过培训和学习去缩小误差。为了提高土地勘测质量,应改善从事勘测工作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勘测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勘测队员业务培训力度,确保土地勘测成果质量。从学习内容上,认真组织学习《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等业务行规;从学习方法上,采取书面学习与野外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形式上,采取老手带新手,技术熟练的组长带组员的办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每个勘测队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从而提升土地勘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创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真正让服务理念和效能意识深入人心。
2.提高对土地勘测重要性认识,优化仪器设备和勘测方法。国土资源单位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宣传和学习土地勘测知识,认识到土地勘测的重要性和其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土地勘测的质量,应加大对土地勘测工作的物资投入,选购优质高科技的勘测设备。仪器设备各项主要性能不仅能满足工程测量的所需,还要有出厂的合格证,另外勘测作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要注重日常检查维护,检测仪器设备的组装是否正确、零件是否有缺损情况,若发现损坏要及时更换。此外应当关注测量仪器的更新,尽可能选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并优化当前的勘测方法。土地勘测单位应注重对勘测人员的日常培训,向其详细讲解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以求提升勘测人员操作的有效性。对各技术岗位的人员任用要建立严格的岗位制度,要求勘测作业人员、检查人员、质管部门人员、技术负责人等必须具备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能在其岗位中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
3.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质量监督,完善土地勘测管理制度。土地勘测这个系统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制度来规范,通过自上而下的安排来使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各行其责。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应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规范土地勘测项目备案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测绘成果统一对外提供制度,确立对外提供土地勘测成果资料的严肃性、权威性。工作人员按照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完善测绘项目监理制度。加强土地勘测成果汇交工作,提高土地勘测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土地勘测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和抽查比例,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对外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测绘成果均需统一加盖测绘资质专用章,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土地勘测管理制度、勘测质量管理制度、勘测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勘测管理工作制度,为生产优秀土地勘测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四、结语
总之,土地勘测作为土地管理的前期工作,其勘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后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土地勘测中,应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对勘测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责任监督,优化仪器设备,以期勘测结果精准,为土地勘测服务提供效度和信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伟波.土地勘测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2] 张宝娟.浅谈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年01期.
关键词:土壤环境学;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改革
作者简介:赵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目标,以“3S”技术与工程技术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保护管理为研究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测绘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估价、土地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1]该专业分别于2008 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了具有明显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的学生能力的培养。[2] 2009 年,学校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此为契机,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实践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循序渐进式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土壤环境学、土地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等环境科学、生态学背景的课程。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着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发生与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方面,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3,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土壤环境学教材知识结构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太适用,为使“土壤环境学”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必须对现有“土壤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土壤环境学”教学特点
1.内容多
现有“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是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没有土壤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课时量需要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来源与分类、特点、土壤污染动力学过程(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等内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包括土壤污染修复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及其案例分析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内容非常多,而该课程安排学时量为32学时。
2.知识面窄
从上一节“土壤环境学”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整个内容体系除了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外,其他内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发生、迁移转化、防治与修复等,也就是说土壤污染与修复是该课程的主题内容。从土壤环境学的环境科学发展背景来看这一知识结构体系是不难理解的,土壤环境学是随着环境科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土壤环境学教材主要是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并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知识结构。除了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更侧重于讲授土壤污染的发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4]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当前的“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显然知识面太窄。此外,随着环境科学向着重视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壤环境学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土壤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也同样受到重视,并获得重要进展,例如土壤环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农业侵占等。土壤环境学应成为融合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5]曲向荣[5]对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的内容。
3.实践性强
“试验实践”是“土壤环境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掌握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样,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试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及污染评价,土壤修复技术操作观摩等。其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础土壤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土壤环境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治理土壤环境问题。因此,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土壤环境学”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王红旗主编的《土壤环境学》(研究生用),张辉主编的《土壤环境学》,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这些教材均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而编写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与防治为主题内容。虽然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对教材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内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诸多土壤环境问题仅仅是点到即止,篇幅较少。而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中土壤环境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机理及其调控与治理方法。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环境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求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与优化。主要内容由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
1.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组成、性质,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系统结构组成决定系统性质,系统性质决定其功能发挥”的逻辑思路,该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后面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本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里有关土壤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因此,在32个总学时中,分配1/4左右的学时数讲授该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学中有详细介绍,为避免知识重复并节约课时将本部分内容删掉。土壤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热、空气,其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性质及后面要讲的土壤退化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需作为重点来讲;土壤生物部分压缩,主要讲授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与土壤有机质合并为一章;土壤水、热、空气一章内容进行压缩和简化,保留与土壤退化过程关系较紧密的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质地等;化学性质:酸碱性质、胶体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等)都与土壤退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详细介绍。经过如此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扩充。主要讲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沙化与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土壤盐渍化与治理、土壤酸化与治理,每部分设置一个案例。该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土壤环境学只介绍“土壤污染”这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内容压缩,补充了其他几种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宽了知识面,更有利于土地综合整治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需求。该部分是该课程主体教学内容,安排总学时的1/2左右进行讲授。
3.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依据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侧重土壤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评价和侧重于土壤生态变化的土壤生态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特性和外部条件、土壤污染和生态在内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5]通过该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三、实践教学设计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土壤环境学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土壤环境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只有32个学时的情况下,本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了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学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学时,本文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与保存是大多数“土壤环境学”实践的必有环节,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学习的“土壤地理学”中安排了土样采集这一环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直接去掉了这一环节。在这有限的8个学时内,对土壤环境学的核心实践内容进行实习教学,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价及修复,即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土壤中常见污染物进行调查、污染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修复或治理对策,由学生自由选题,自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试验,通过试验掌握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评价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当前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功能减弱或丧失,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决土地退化问题,恢复土地各种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础、具有生态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因此,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是土地整治的关键与前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环境退化过程或机理及其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而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通过土壤学基础知识以及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2):26-29.
[2]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8-43.
[3]胡学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