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教材;学生;课堂;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75-01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根本所在,是学生学习效果到达度的直接反馈,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及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需长远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一、备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源泉,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具体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只有理解教材,才能明确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理解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进行拓展研究的,从而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

2、掌握教材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所有知识结构做到融会贯通自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每个章节乃至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3、感悟教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对教材进行反复研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时事要闻,融入新的教学观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更加丰满。

二、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

1、了解班级基本状况

班级基本情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

2、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3、了解学习基础

学习基础包括班级整体基础和个人基础,同时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

4、了解学生个体品质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性格、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学习进退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对于自卑性强、缺乏动力的差生,教师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并强化引导,使差异化教育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三、备课堂――实施教学过程的平台

首先,我们必须从根源做起。在每一学期开始之初,制定出严格、严谨的教学计划,并在授课之前和学生沟通,使学生清楚教学进程和安排,为以后教学做好铺垫。具体到每一节课,要清楚授课内容,并把整个授课内容设置成不同环节,使学生融入其中。

其次,课程内容不同,环节设置会有很大区别。文科类的课堂可设置成多种情景模式,或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使教学内容贯穿于游戏和情境中,学生在表演和娱乐的同时学到知识,并会留下深刻印象。理科相对严谨和枯燥,教师更要对理科课堂精心设置,多结合生活中知识点的运用之处,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再次,教师要合理安排每节课的任务量和各环节预计使用的时间,确保每节课结束之前能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能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为下一次备课做好准备,并能及时调整授课计划。

最后,教师要提高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包括对一些突发状况的预防和处理,制定缜密的计划和预防措施,这是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最可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授课环节万无一失。

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1、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不仅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位博学多才的教师往往能拓宽授课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专业知识深刻领悟掌握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可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育人先育己,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机会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

2、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且久远的,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作为教师,要具备健全完美的人格,要做到以下两点:

(1)、热爱教育事业

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才会积极热情的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孺子牛奖”的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青海高原土族乡村的刘让贤老师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也清晰的说明了这一点。。

(2)、彰显大爱精神

总理曾经指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而且是大爱”。我们要做到三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学生要耐心自制、真诚坦率;对待自己要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措施;

目前,对于广大职业高中生而言,数学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经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对数学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理论模型的领会。因此,在高中继续学习数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数学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逐步领会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数学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要求,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拓展了数学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新课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实践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因此,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是现代数学教学体系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课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和精神,还是加强职业高中数学教育贯彻和落实的关键。

二、提高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措施

1.转变教与学的地位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的是单向式的传授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这一方面严重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流学习;另一方面,从知识消化上来讲,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容易导致知识不能被学生彻底消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较好地理解数学世界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将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其对数学的探索性兴趣,是教师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但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在得到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主体者的身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

2.充分重视数学理论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教学是一个集合了知识与实践的综合性学习,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理论模型的建立对数学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参加数学模型的直观学习方式,避免复杂的理论逻辑,使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来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更深入地认识。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利用质疑创设情境。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疑问为主线来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的感性情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对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善于转化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用现实生活创设的数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课堂上,利用数学知识、趣味故事创设情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思路,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我国职业高中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钻研和探究,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同时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系,更好地完成学习数学、学习思维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J].数理化学习,2012(1).

[2]张翠英.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N].学知报,2010-09-13.

[3]冷东霞.浅析如何学好高中数学[N].学知报,2010-08-30.

篇3

【关键词】 糖尿病 急诊 麻醉

在临床急诊手术中,常遇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经多年临床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年龄59~76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其中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15例。急诊手术中,急性胆囊炎8例,胃穿孔4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各3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股骨干开放性骨折3例。24例病人在家均自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术前查血糖8.4~11.1mmol/L 10例,>11.1mmol/L 14例。尿糖均在(+++)以上,酮体均为阴性。

1.2 麻醉方法 全麻6例,硬膜外麻醉9例,硬膜外麻醉加全麻9例。

1.3 处理方法 凡手术能在1h内完成,而血糖1h、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需专管加入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胰岛素用量与葡萄糖按1U∶5g比例加入液体中恒速滴入。

手术若1h内完成者,术中复查血糖、尿糖、尿酮。手术时间超过1h者,每小时及术毕复查1次,与术前比较,血糖均有升高。对血糖明显升高者,按升高的血糖量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以对抗升高的血糖,使其控制在10mmol/L左右为宜。

2 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及低血糖症发生。

3 讨论

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病人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征[1]。应激反应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引起血糖升高[2]。所以,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和降低应激反应。围手术期以把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为宜。对于血糖升高明显者或出现尿酮阳性者,应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3.2 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常发生在输入大量葡萄糖液而未用足量胰岛素者。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血糖增高而诱发高血糖昏迷[3]。如在术前常规检测血糖与尿糖,即能发现原来未发现的糖尿病病人,从而在围术期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术前检测了血糖与尿糖,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无此并发症发生。

3.3 术中或术后并发低血糖症,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应用过量所致。另外,葡萄糖补充不足也可引起低血糖症。对术前血糖在8.4~11.1mmol/L而手术时间长于1h或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专管滴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这样既可补充足够的热量,防止低血糖症,又防止了血糖过度升高。

3.4 糖尿病人急诊手术时,应及时获取血糖数据,可预防与检测上述急性并发症。我们采用快速微量血糖计(强生)检测血糖,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进行,从而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杜绝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使手术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 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1-1553.

篇4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高渗脱水;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142-01

我院2009年1~12月收治40例重症脑血管病合并高渗脱水患者,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合并高渗脱水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2岁,平均70.1岁。其中,脑出血25例,脑梗死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均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均在30~40分之间(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标准执行),其中,昏迷20例,嗜睡10例,昏睡5例,意识清楚5例。脑出血及SAH患者家属均放弃手术治疗。40例均为内科保守治疗,均应用过20%甘露醇及(或)甘油果糖、呋塞米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疗程在10 d内。

1.2 临床表现

患者除原发病症状外,均有脱水表现,舌及皮肤干燥、高热、尿量减少、意识障碍加重等。

1.3 实验室检查

高钠血症在发病1~7 d后发生,40例患者血清钠>150mmol/L,血浆渗透压>320 mOsm/(kg・H2O),最高400 mOsm/(kg・H2O),尿比重增高,30例患者伴血红蛋白升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缩小。40例患者中24例血糖为11.1~33.3 mmol/L,其中,20例尿酮体阳性,4例弱阳性。

1.4 治疗

积极给予鼻饲清水或矿泉水,第1小时可达500 ml,24 h可达5 000 ml左右。少量静脉补液,用来输入抗生素、胰岛素等。每天监测1~2次离子,伴高血糖者2 h监测1次血糖。胰岛素降糖治疗,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疗法,保护胃黏膜及抗感染防治并发症综合治疗。

2 结果

30例患者血清钠、血浆渗透压均恢复正常,病情好转。10例患者因原发病过重或合并应激性溃疡、心衰,鼻饲困难,静脉补液困难,病情持续恶化,未来得及纠正高渗脱水,死于脑疝或感染、高渗状态心衰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出现高渗脱水的原因

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出现高渗脱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如下:此类患者多合并意识障碍,无法进食水,水摄入不足;多伴有呕吐症状,消化道失水;合并中枢性高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大汗,皮肤失水;呼吸节律异常,过度换气,呼吸道失水[2];为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脱水剂,经肾失水;卒中后下丘脑垂体后叶功能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利尿增强,引起高渗脱水;急性脑血管病后,可损害下丘脑前外侧区口渴中枢,引起口渴缺失,饮水减少;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与高血糖素平衡打破,出现高血糖、高渗脱水,合并非酮症高渗昏迷,国内报道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非酮症高渗昏迷发生率为0.79%~2.08%,病死率高达30%~40%[3-4]。

3.2 治疗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补液,平缓降血糖及血钠,尽快改变高渗状态。补液量=原有体重×0.6×(1-血清钠正常值/血清钠测量值)。补液先快后慢,最初1~2 h多补液可达1 000 ml。能鼻饲的患者以鼻饲补液为主,补液总量2/3经胃管注入,平均每小时200 ml左右,余量静脉给予,静脉可给5%葡萄糖生理盐水。控制血糖可用短效胰岛素静滴,每小时每千克体重0.1 U短效胰岛素静滴,1~2 h监测一次血糖,每小时降6.1 mmol/L为宜,血糖降至16.7 mmol/L,可给葡萄糖加中和量胰岛素静滴,或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本组患者中能鼻饲,无消化道出血,无心衰者,经快速补液,快速纠正高渗状态,预后均佳。

3.3 防治措施

在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时,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或球麻痹,不能进食者,可于24~48 h内下胃管鼻饲进食水,应尽力治疗病因,降低颅内压,如手术去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等,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脱水剂、利尿剂。每日或隔日监测离子、血糖、肾功能,对高渗状态,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增加患者的生存几率。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宋永建,陈生弟.神经系统疾病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J].实用内科杂志,1997,11(17):648-649.

[3]韩朝军,吴二兵.脑卒中后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4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6,20(6):737-738.

篇5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防治体会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点,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成为致残或病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亦是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预后差。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及IGT患者应提倡以预防为主的综合临床防治措施,提高医患认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健康水平。现将主要防治措施概述如下。

一、 老年糖尿病及IGT患者的饮食治疗

对于老年糖尿病及IGT患者,恰当的饮食治疗十分重要。应强调:(1)合理的营养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总热量分配应每日三餐各占1/3;(2)每日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20%,有肾脏疾病时适当减少;(3)每日食入脂肪应占总热量的30%,脂肪过多可加重动脉硬化及胰岛素抵抗,并发高血压与冠心病等,应以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4)多食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以利于防止周围神经炎及骨质疏松症,应适量补充活性维生素D及钙、镁、铁、锌等物质,并要防止骨折;(5)多食绿叶蔬菜、豆类食物,忌酒、忌烟、少咸食,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要少于5~6 g。

二、 适当运动及参加社会活动

老年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合理运动有益无损,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减少脂肪堆积,降低血糖,提高身体抵抗力。但不宜运动过量,要防止心肾功能衰竭与骨折。因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同患者应选择适当项目、运动量及时间。

三、 口服降血糖药物的选择

对于老年糖尿病应强调早期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要个体强化治疗与综合临床防治相结合。治疗高血糖期间应有自我监测血糖及尿糖变化的措施,及时调整用药与剂量,达到比较满意的血糖水平。

1. 磺脲类降糖药:本类药物可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改善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增加靶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具有胰外降糖作用及轻度降脂作用,并对部分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有溶解作用,故适用于老年DM2患者,但副作用较多,因此,有酮症酸中毒、肝肾功能不良和继发性失效者均不适用,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2. 双胍类降糖药:本类药物可促进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解,抑制葡萄糖异生,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与磺脲类任何一种药物合用时可增加疗效。本类药物也可单用。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二甲双胍,可减少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本药可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延缓淀粉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作用,进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最宜用于IGT患者,也可与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疗效比较满意。

4. 2,5-二羟基苯磺酸钙(导升明):本药适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改善毛细血管高通透性、高粘血性及高血小板活性,可降低血糖,副作用轻微,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IGT有视网膜病变者,也可与其他类药物联用。

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tolrestat):异名adradase,有降糖作用,正在研制开发中,尚未见国内广泛临床应用。

6. 升糖素样肽(GLIP):目前知道GLIP的主要作用为:(1)依靠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效应;(2)抑制升糖素;(3)抑制胃肠排空,减缓肠道吸收;(4)增强胰岛素敏感性。GLIP为新药,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IGT患者,仍在开发研制中。

7. 胰岛素增敏剂——去抗酮:又称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属于噻唑酮-2,4-二酮衍生物,其同类衍生物还有3、4种,具有降糖、降脂、降压及抗氧化作用。本类药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IGT患者,包括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副作用为白细胞有下降趋势。因为是新药,有待临床验证与继续开发研制。

篇6

我科在2006年静脉注射加替沙星,共有3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疾病为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肠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痈等。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0~75岁。

方法:将加替沙星注射液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加替沙星的使用有关,在首次用药后即出现反应,时间分布为用药后10~50分钟。

不良反应表现:①症状: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苍白、心悸、大汗、烦躁、心率加快,血压80/40mmHg。12例皮肤过敏,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红斑、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5例出现糖代谢紊乱,1例患者原有糖尿病,其余4例均无糖尿病,但这4例患者中血糖最高达15.6mmol/L,最低为2.8mmol/L。8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5例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幻听、幻觉等症状。②心电图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2例,偶发室性早博1例,心律不齐2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

处理措施及转归:一旦发现以上症状立即停药,做心电图给予相应处理:休克者立即予吸氧,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抗过敏,补液抗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给予肌苷,能量合剂,极化液。皮肤过敏予非那根,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低血糖予静脉注射高渗糖输液,高血糖予输液、胰岛素等治疗。恶心、呕吐予肌注胃复安及补液。头痛、头晕予吸氧,维生素C等。经过及时处理后,所有病人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

讨 论

加替沙星诱发糖代谢紊乱与年龄及有无糖尿病无关,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通过阻止胰岛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促进胰岛细胞释放,降低血糖,也可激发胰岛β细胞的空泡形成,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诱导高血糖[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是此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喹诺酮类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31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占45%。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这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有影响,使其对药物敏感性增强,耐受力降低[2]。因此,老人使用加替沙星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生对老年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加替沙星。本组病人中用药浓度过大,注射速度过快,剂量偏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高。

防治措施:①给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既往用药情况,对过敏体质者慎用,同时,告知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输液,最大限度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②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③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滴注时间不应太快,应不少于1小时,同时将用药注意事项及过敏症状告知患者和家属,以加强自身防范意识。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进行急救处理。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在应用加替沙星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用药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所致的危害性,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力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

参考文献

1 孙忠实.第5个氟喹酮类药品――加替沙星撤市的思考.药物警戒,2006,3(4):221.

篇7

低血糖症是指空腹血糖浓度低于某一极限,临床出现一系列因血糖浓度太低引起的症候群。常见病因有:胰腺分泌胰岛素过多,糖尿病者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血糖药物剂量过大,垂体或肾上腺疾病,肝脏贮存碳水化合物或释放葡萄糖异常。

1 发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症状或血糖很低时才出现低血糖表现,与中枢神经对低血糖适应增强而未能识别血糖降低及自主神经病变有关[1]。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临床表现,需加强对这种低血糖的识别,防止不良后果发生。

1.1 治疗中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优降糖过量和应用不当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原因。优降糖等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往往反应较为缓慢,持久产生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且不易被发现,难以纠正,易反复发生低血糖,病死率高。

1.2 由于胰岛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低血糖症一般发生快,易被发现。对于清晨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在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时加量。此时应鉴别是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还是Samogyi现象,前者为晚餐前用量不足,后者为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显示胰岛素过量,因此应在夜间分段监测血糖。

1.3 肝肾功能状况与低血糖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肝肾功能障碍或损害时可延缓和减少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形成蓄积从而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长、年龄大者,肝肾功能损害越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对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最好选用糖适平和短效胰岛素治疗,并及时监测血糖。

1.4 糖尿病低血糖症多发生在老年人,与老年人进食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功能减退有关。因此对老年人要了解饮食及脏器功能情况,酌情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1.5 对低血糖症意识清楚者口服一定量糖水即可纠正。对较严重或昏迷者需迅速静注50%葡萄糖40~100ml,亦可很快纠正。对于顽固性低血糖者需要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暂停使用长效口服降糖药物优降糖,因其半衰期长容易反复发生低血糖,需在病情取得控制后密切观察血糖变化,使血糖维持在8.33~11.1mmol/L,以利于受损脑细胞恢复。在静脉推注50%葡萄糖病情好转后最好持续滴10%葡萄糖2~3天,以防止低血糖症再发生。

1.6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主要是用药不当和过量所致。其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则主要是发现、治疗不及时。注意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这对预防严重低血糖发生十分必要。

2 防 治

低血糖症在临床上以糖尿病药物性低血糖为多见,尤其以胰岛素、磺脲降糖药物所致低血糖最为常见。低血糖症临床表现多样化,除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及脑功能障碍表现外,尚有许多不典型临床表现,如偏瘫、失语等。因此,急诊上碰到偏瘫、昏迷病人应常规测血糖,避免漏诊。低血糖及时处理,一般没有后遗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不可逆脑损害,甚至死亡。低血糖症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不全时可以延缓和减少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形成蓄积而导致低血糖。因此,老年人尤其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剂量要减少,应尽量避免使用长效磺脲类降糖药物。不明成分药物或保健品引起低血糖,因此建议患者相信科学,不要轻信保健品治疗。过于积极降糖治疗引起低血糖,也应引起重视[2]。另外,还发现胰岛素治疗引起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优降糖等磺脲类药物引起者发生率反而高,可能是胰岛素治疗者重视低血糖,且发生快、易发现,而优降糖引起者往往不重视低血糖,且发生慢、作用持久,难以纠正。

防治低血糖症的出现应认真做到:(1)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根据其用药史、体格检查及简单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低血糖的病因;(2)糖尿病患者需定时定量饮食及饭后适当运动,定期复查血糖、尿糖,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3)非糖尿病患者及其他各方面都很健康的人如出现焦虑、醉酒样行为或大脑功能受损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以明确诊断;(4)一般认为用500g/L葡萄糖50ml静脉注射可升高血浆葡萄糖浓度1.94~19.4mmol/L,平均升高血糖8.33 mmol/L,因此大多数低血糖症患者用药后,症状会很快得到改善;而反复发作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好经常携带葡萄糖片。低血糖症者,无论有或无糖尿病,补充葡萄糖后进食作用时间较长的碳水化合物如面包或饼干,会对病情缓解有很大帮助。

3 小 结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绝大多数是因为用药不当,过量引起。因此,必须要合理使用降糖药。糖尿病治疗要个体化,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应有不同控制标准,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要相对放宽,建议空腹血糖在5~7mmol/L,餐后2h血糖在7~10mmol/L。在糖尿病教育时,不要过分强调糖尿病并发症,而忽视了低血糖防治措施的宣教。必须指导病人或家属了解降糖药物副作用及低血糖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死亡率,对低血糖症必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状况;健康指导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107-02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终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和高尿糖,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症状。糖尿病病程长,久病易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心脏、血管、肾脏、神经、视网膜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当病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或有某种诱因作用时还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而威胁患者的生命[1]。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到2012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男35例,女 25 例,年龄 60~85岁,平均年龄70.8岁。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1.2方法:观察组 30例(常规护理+健康指导)和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的不良情绪进行对比。

2护理与健康指导

2.1情感方面的心理。 护理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否认、恐惧、焦虑、孤独、依赖、内疚等心理。护理人员及家属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否认心理,提高其对高血糖危害性和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针对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及家属应主动与其谈心,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正向指导、安慰和鼓励;为消除患者的孤独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建立长幼、朋友、顾问的关系,家属也要尽量从生活和思想上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2]。

2.2治疗中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长期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易使患者产生厌倦疲惫心理,因而情绪消沉低落。医护人员应定期向患者提供糖尿病治疗保健方面的资料及知识讲座,使病人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药物治疗的目的、预防并发症的意义及防治措施,以调动其主观能动巨;还可以通过一些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病例开导、启迪患者,使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病情稳定期的心理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糖控制理想,患者往往认为病已快好了,不再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在用药及饮食上也有所放松,导致疾病的加重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患者病情稳定时,依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诫患者不能因为血糖暂时得到控制,就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忽视治疗。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必须长期坚持治疗。如果放松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血糖还会升高,最终会导致病情迁延,并发症丛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恐怖、偏执不良情绪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4讨论

4.1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表现为:

4.1.1焦虑和抑郁心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常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病程缠绵而痛苦;长期服药需承受沉重的医疗负担,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的不正确认识等原因,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表现为整天抑郁寡欢,惧怕因患有糖尿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特别当血糖升高、降糖药物用量增加时,对自己的病情表现得更为焦虑,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3]。

4.1.2内疚和沮丧心理。老年人大多退休或无工作,经济收入少,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自疚。有的患者自己患糖尿病,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糖尿病,认为是自己遗传给了孩子,由此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由于被诊断出糖尿病以后,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沮丧、拒绝的心理。

4.1.3怀疑和满不在乎心理。此类患者多为患病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身体一般情况好。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太大影响,因而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治疗。这类患者在疾病早期多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忽视病情,不采取任何的防治措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4]。

4.1.4依赖心理。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测定以及长期服药,有的还需定期注射胰岛素。一些老年患者生活自理的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大脑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无需学会防治方法,一味地依赖医院及家人。

4.2护理疗效。 医护人员在提供治疗和生活照顾的同时,亦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照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住院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其需要,提供人性化护理,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以利于疾病的控制和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

[1]王利平.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J]. 中国实用医药,2008(18)

[2] 贾建荣,朱春妮.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09(12)

篇9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脑卒中;危险因素;血脂代谢异常;CT

Ⅱ型糖尿病(T2DM)是一组多病因的非传染性慢性流行病,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以高血糖和伴有微血管及心脑大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特征。老年Ⅱ型糖尿病占Ⅱ型糖尿病总人数的50%[1]其死亡者3/4为缺血性心脏病与脑卒中[2]。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不仅携带多个危险因子,且其本身作为危险因子,在诸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中致病危害性可能最大[3]。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初步探讨老年人Ⅱ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旨在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Ⅱ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A组)76例与同期收治的Ⅱ型糖尿病不合并脑卒中(B组)78例。脑卒中在发病1周内,经CT扫描确诊,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Ⅱ型糖尿病诊断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和60岁以前发病进入该年龄组的患者,76例糖尿病并脑卒中,男4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8.5±7.95)岁。A组病程≥10年58例,B组病程≥10年1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隔夜禁食12 h,于次晨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B(ApoA、ApoB)、早餐后抽血查餐后2 h血糖(2 hPBG)、测血压2次/d及头颅CT检查,询问既往吸烟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记数资料采用 Leven 方差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 .1 A组合并高血压(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者53例,占69.8%、B组合并高血压者11例,占14.1%,既往有吸烟史者A组33例,B组10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A组)与老年糖尿病不合并脑卒中(B组)CH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G 、HDL、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Ⅱ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文献报道[4]

T2DM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以老年患者突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众所周知,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因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综合征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大动脉及微血管病变。吸烟患者因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升高,造成组织缺氧,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脂蛋白异化作用障碍,而加重动脉硬化。本文合并高血压的发病率、吸烟史,糖尿病病程A/B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10年以上的病程,合并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能是DM合并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戒烟是降低脑卒中疾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3.2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异常与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老年糖尿病尤甚。本文A组与B组血胆固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在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发病因素中非决定因素,而血TG、ApoB升高、HDL 、ApoA降低,A组与B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硬化的形成,而ApoB是乳微粒和LDL的主要载脂蛋白,正常情况下,LDL难以进入血管内皮间隙,但在高血糖、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间隙扩大,LDL则可进入动脉壁并停留于内膜下,最终参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升高。血HDL是胆固醇逆转的主要载体,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运向肝脏加以利用和排泄。文献报道[5] Apo A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形成和发展进程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甚至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A组与B组的TG、ApoB、HDL 、ApoA改变提示TG、ApoB升高与HDL 、ApoA降低是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尤其是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调控患者血中TG、ApoB、HDL 、ApoA的水平在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

3. 3 长期高血糖状态是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期研究表明[6]: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增多,超过正常对照5倍。T2DM患脑卒中发生率比对照组高3倍,卒中危险增加150%~400%,血糖控制不好与卒中危险直接相关。高血糖状态及蛋白机化作用使动脉壁弹性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致组织缺氧,血管内皮损伤,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血管收缩性增强,转移生长因子α和β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增加并引起基质合成增多,血管新生伴血管壁增厚,导致微血管、小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脑灌注减少,高血脂、脂代谢紊乱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和抗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利血栓形成。本文FBG、2 hPBG、HbA1c指标A、B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可见在除年龄、病程、吸烟、血压等因素后,高血糖是脑卒中高发病例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控制高血糖为前提,同时控制血压、血脂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预防脑卒中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2 Peter AL,DavidsonMB.Use of sulfonglurea agents in older diabetic patients.Clin in Geriate Med,1998,6(4):903-920.

3 金文胜,潘长玉.糖尿病治疗新观念: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综合控制.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1-2.

4 沈雅舟,吴松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1.

5 Pedersen TR.Statin trial and goal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therapy after AMI.Am,1999,138-175.

篇10

提早预防,配合医嘱

白教授提到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紊乱发病率的增高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针对“三高”的防治措施没有广泛实施,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没有到位。而对于脑卒中这类突发性的疾病,白教授强调,预防是关键。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S”(Speech) 对答是否流利,口齿是否清晰;

篇11

【关键词】 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本院自2007年5月—2009年3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124例,经控制血糖、降脂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7年5月—2009年3月共收治124例糖尿病(DM)合并高脂血症的病例。根据国内的诊断标准:甘油三酯(TG)≥1.7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5.72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确诊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的状态下的静脉血浆葡萄糖)(FBG)≥7.0mmol/L或任意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11.1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确诊为糖尿病(DM);其中1型糖尿病24例,2型糖尿病100例;男90例,女34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0±9)岁;病程5~16年,平均(10±6)年;单纯胆固醇(TC)增高者43例,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者51例,TG和TC均增高者30例,124例患者均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先予糖尿病饮食,并给予降糖药物口服或胰岛素治疗,且暂不予降脂治疗。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糖控制以空腹血糖

2 结果

所有病例于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

3 讨论

3.1 机理 (1) 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高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因过半糖尿病病人都会合并高血脂,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脂病。(2)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组织的脂解酶活性降低,造成甘油三酯(TG)消除受阻,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活性加快,导致甘油三酯(TG)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高,促成脂肪合成过多,导致“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3)1型糖尿病和病情危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胰岛素缺乏,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溶解相应增加,两者均使游离脂肪酸升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这是糖尿病病人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的主要原因[2]。

3.2 危害 (1) 高血糖合并高血脂可明显加速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AS)的进展,糖尿病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质代谢紊乱[3],出现高血脂。这些异常升高的脂质通过某些机制沉积在细胞内以及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高血糖以及所致的血脂紊乱与引发冠心病的发生因素密切相关[4]。(2)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在合并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更加重了 相关器官的缺血,从而加速了器官功能减退和衰竭,这些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单纯高血糖病人的2~4倍[5]。(3)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可使肾小球内皮细胞膜的胆固醇/磷脂比例发生变化,脆性增加,致使肾损害的程度加重;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导致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损伤,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及肾小管纤维化的进展,致使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达70.7%左右)[6]。

3.3 防治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造成的微血管病变发展到一定的阶段(2~3年)就会变成不可逆和逐渐加重的损害,必须加强防治。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治疗,不能舍本求末,降糖治疗依然是重要的手段。不宜过早使用降血脂药物,而应当首先控制饮食,应用降糖治疗[7]。当糖代谢异常被纠正后,胰岛素抵抗即可解除。对一般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病人可逐渐使血脂恢复正常范围;对于血糖已经控制而血脂仍然增高的患者,在适当选用降脂药物治疗,因为持久的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 李珊.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怎样选用降脂药.求医问药,2009,9:13.

2 杜天敏.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42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30(5):295.

3 鄢盛恺.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82-184.

4 田声放.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糖耐量变化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289.

5 王颖.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分析.武汉大学报(医学版),2003,24(3):271-273.

篇12

胰岛素用量过大,常见如下情况:①使用刻度过大的普通注射器,容易使抽取的量超过所需的用量。②混合使用短效加长效动物胰岛素时,抽取方法不准确,将长效胰岛素带入短效胰岛素瓶内,造成短效胰岛素过量。③使用人胰岛素时,不了解瓶装胰岛素与胰岛素笔芯浓度的区别,用注射器抽取笔芯内的胰岛素后注射。

防治措施

抽取胰岛素应使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尽可能采用1个刻度为1个单位的胰岛素注射器),以确保治疗时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

应用动物性胰岛素混合注射时,应规范操作,不可将长效胰岛素带入短效胰岛素瓶内。

应用人胰岛素(诺和灵、优泌林)时,需注意普通瓶装与笔芯内的药物浓度的差别。笔芯内浓度为100U/ml,普通瓶装为40U/ml。所以,不可用注射器抽取笔芯内的药液,以防剂量换算失误或抽取不准造成胰岛素剂量过大,而致低血糖。

此外,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最初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糖、尿糖及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调整。尤其1型糖尿病消瘦病人,对胰岛素较敏感,因此在胰岛素调量阶段,不宜过快过剧烈。凡空腹及餐后血糖<3.33mmol/L者,尽管尚未出现低血糖反应,也应酌情减量。

胰岛素注射时间必须与进餐时间相配合: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如延迟或减少进餐,则易发生低血糖。进餐总量相对固定,可采用每日6餐法,即3次主餐之间及睡前加餐,这样有利于防止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反应。

运动量应恒定:因运动可促进肌肉对糖的利用及胰岛素的吸收,在胰岛素量及进食量均固定的前提下,如果加大运动量,就极易引起低血糖。

肝肾疾病对胰岛素的影响:①胰岛素在肝脏中降解60%~80%,糖尿病合并肝脏疾患、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在肝脏灭活能力降低,同时若肝糖原储备减少,就容易出现低血糖。②胰岛素在肾脏中降解约占10%~20%,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胰岛素在肾脏降解、清除减慢,易造成体内蓄积,当未及时撤减胰岛素时,易出现低血糖。所以,一旦合并肝、肾病变,应注意对肝、肾功能的检查,注意对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讨 论

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用量、饮食、运动及肝、肾疾病等关系最为密切。除以上的防范方案外,一旦发生低血糖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立即给予含糖食物或果汁10~15g,10分钟后症状未缓解或血糖仍低者,可再给予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10g或迅速静注50%葡萄糖20~40ml,继以静滴10%葡萄糖液维持血糖,持续时间视所用胰岛素剂量、效能及病情而定。严重低血糖或意识障碍者,应给予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10%的葡萄糖液中静滴,或肌注胰高血糖素1mg,病人意识恢复后立即进食,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只要全面地了解并掌握了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的常见原因、低血糖的症状,提高了防范意识,注意对血糖的动态监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俱乐部 血糖 流调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22-02

1 背景

上海市杨浦区江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卫生局和江浦街道办事处支持下于2008年成立了杨浦区第一家社区DM俱乐部,针对非传染慢性病危险因素,以俱乐部为载体平台,开展社区居民糖尿病综合性防治干预活动,与此同时,为研究上海市社区人群糖尿病患者情况及有关因素,给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和方法

从江浦社区户籍人口74707人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问卷9747户方法,按上海市CDC中心疾病谱要求分析,发现身患糖尿病居民共计1232例,340名参加俱乐部成为会员,参与率27.5%,挑选2型糖尿病患者234名建立随访长效管理和干预活动,其中男性85例,女性149例,划分为≤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等6个年龄组。被调查对象事先进行有关知识培训以及签定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在居委干部、楼组长陪同下,逐一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1、基本情况2、体格检查3、实验室检查。质控和统计:调查表内容由上海市华山医院派人随机抽样再上门复查进行严格质控,用统计学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表1不同年龄人群DM及ICT患病率

表1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DM和ICT患病率及DM/ICT比值均呈上升趋势。65-74岁组DM及ICT患病率分别是55-64岁组和45-54岁的1.78倍和2.98倍,增高明显加速,尤以65-74岁组人群患病率最高。75岁以上人群虽有较高患病率,但样本小,有待在实施健康城区活动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表2 文化程度与DM及ICT患病率分析表

见表2分析表明,文化程度与DM及ICT患病率关系密切,文盲半文盲患病率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高血糖人群年龄组越小,健康知晓程度越低。江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多期“糖尿病防治”知识课,授教健康技能,来推进创建“健康促进社区”实施计划活动中,提高市民参与率,知晓率和健康素养形成率。

表3 市民两组血糖、血脂比较(MMOL/L,X±S)分析表

两组血糖和血脂情况,首诊DM和糖耐量减低组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和TG、TC、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详见表3。

表4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率与参与率分析

上表数据说明社区居民对糖尿病俱乐部干预活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上门随访管理工作是有效的。

篇14

糖尿病与“322”的关系

1 都是人类健康的杀手

糖尿病通常被称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有人将它称为“甜蜜杀手”。之所以称它“甜蜜”,是因为它以高血糖为特征;称它为“杀手”,是因为它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危害极大。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日益增高。据WHO(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1.75亿,至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糖尿病发病目前正处于暴发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增加了4~5倍,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000万,并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平均每年增加12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1个亿,形势十分严峻。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由于它缓慢发生,通常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等到引起重视时常常为时已晚。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通常被划为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及下肢血管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足坏疽等。后者通常包括糖尿病肾病、眼病及神经病变。由于这些并发症可以致残致死,所以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322”所涉及的疾病和危害,不仅包括了糖尿病相关内容,而且范围及人群更广、危害更大,所以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2 糖尿病与“322”关系密切,互为影响

(1)糖尿病与“3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这“三高人群”日益增多。以前认为它们是彼此独立的疾病,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它们不仅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而且还有共同的发病原因和机制,都共同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据统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约40%,合并高血脂约60%~70%,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并发症中,它们互相影响并加重其进程。

(2)糖尿病与“2病”

糖尿病的系列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血管硬化而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共同存在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病理生理基础,所以,两者常同时存在或相继出现。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比非糖尿病人群高2~4倍,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病人中发现有高血糖者约2/3。

值得提醒的是,糖尿病人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时,通常无典型症状,表现为“无痛性”,不容易引起注意而危害更大。

由于无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危险与有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的几率相当,所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此外,糖尿病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病最常见。我国糖尿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糖尿病人男性高2.5倍,女性高3.7倍。

(3)糖尿病与“2衰”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等,与普通心脏病相比,糖尿病导致的心脏病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不容易控制,最后导致心衰而危及生命的特点。

大约20%~30%的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无特殊干预的单纯糖尿病肾病,约20%~40%会进展成为肾衰而需要透析。如果与高血压、高血脂即“3高”并存时,发生肾病概率更高,三者相互影响更容易发展到“肾衰”,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3 “322”贯穿整个糖尿病病程

在糖尿病前期,就可以表现有“3高”中的高血糖,但此时的高血糖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水平时,通常称为糖调节异常,约有一半人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糖尿病期,如血糖等代谢紊乱未得到良好控制,就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尤其以心、脑血管疾病即“2病”为常见。

糖尿病心血管及肾病并发症后期,通常发生“2衰”,及“心衰”和“肾衰”,而且糖尿病也常常死于“2衰”。

如何通过糖尿病防治来保证“322”防治

1 糖尿病的防治与“322”防治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糖尿病的防治与“322”防治具有共同的目的和意义,都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工作,都是对当前社会重大慢性疾病的干预;都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另外,在防治措施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在防治效果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22”防治首先是控制“3高”。如果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都能得到控制,那么,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少。做好了“2病”、“2衰”的防治,必将大大减少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率。这些目标的实现,正好与糖尿病三级预防的目标相吻合。

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但糖尿病却仍呈上升趋势。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很高,所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会长乔治・阿尔贝蒂教授说:“当我们考虑到全球感染糖尿病的人数将在今后25年翻番,心血管疾病的前景也就更令人担忧了。”阿尔贝蒂教授说:“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缓解局势,全球性心血管疾病很快就会暴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不仅对“322”防治十分重要,而且本身也是“322”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怎样做好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防治也应当同时抓住“322”防治这个主线,从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抓起,对心脑血管病并发症发生的预防从糖尿病前期抓起,减低致残、致死率从“2病”、“2衰”抓起。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即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应当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通常包括:年龄大于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糖尿病的发生虽然与遗传有关,但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如果平时注意饮食和运动,有可能降低60%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同样,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防治“322”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对于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这段时期重要的是一定要治疗达标。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要控制好血压,调整好血脂。由于“2病”的发生可能在糖尿病诊断前数年,因此对心血管并发症的干预应在糖尿病诊断前就开始启动。包括相关的检测和必要的药物干预。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要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病死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后,阻止其进展和危害是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也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为了人类健康的促进,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关注糖尿病,关注“322”防治!

专家介绍

杭建梅 从小随父母习医,大学毕业后又先后深造于北京协和医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糖尿病中心。致力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较早认识到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全方位综合治疗。从1992年开始在北京各大单位、院校的离退休人群和干休所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和糖尿病筛查。

为了让糖尿病患者科学饮食,能自行计算热量,专门研究设计了“糖尿病食谱尺”,并亲自组织生产。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及相关科技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