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伴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及其表现形态日益增多,“微媒体”信息传播的流动性、即时性、碎片化等特点,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带来了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正迎接着挑战与机遇的碰撞。
(一)机遇
1.“微媒体”分享能力强大。微信的载体是WIFi,现在各公共场所均设有WIFi,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倾诉情感,与外界交流的首选渠道。高校教师可不再通过办公室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只要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能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同样,学生如果想了解教师的思想和生活,也会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如果教师能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将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育实效性。2.“微媒体”无时空界限。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空间隔,拉近了人们心灵距离。如今,指尖上的“微媒体”以其无时空界限特点,成为大众必备,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100%,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或微信,与教师互动交流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开展广泛交流讨论。教师将真实正确的信息及时通过“微媒体”传递给学生,避免学生错误判断。3.“微媒体”缩短师生距离。大学时期正是学生青春敏感期形成的阶段,会同时遇到学习、生理和情感等困扰,而90后大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容易冲动,自尊感强,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虽然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大学生隐私性保护意愿强烈,不愿公开自己的隐私,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微博、微信以其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避免了师生间在某些问题处理上面对面的尴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淡化教师中心地位,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和平等,通过互动式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热情。4.“微时代”为教育模式变革提供契机。如今高校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翻转课堂”“MOOCs”“微课”等教育模式日渐兴起。微媒体为“翻转课堂”“MOOCs”“微课”等教育模式推广提供了交流平台,高校可通过网络技术、新媒体等教育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交流讨论,实现教育多元化。
(二)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传播形态的变革,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成为信息的者、接收者或中转人。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时代”的到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恶意网站的存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性,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危机较大。1.教育者主体地位动摇。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信息资源不平衡基础上,教师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能够传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但“微时代”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传播途径多,不再受信息来源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主体地位产生动摇。2.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空间、网络博客等新媒体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由于“微时代”信息平台虚拟性特点,大学生每天面临各类大量的片段化信息,大学生因其社会经验欠缺而无法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向大学生传播负面信息,而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正是思想观念不成熟、价值观存在偏差、缺乏客观性、对事物判断易极端化,负面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高校教育者不能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需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弱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能充分印证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活动必须融入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4]。“微时代”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往往使学生沉迷于网络,微信、微博成为大学生随时随地表达情感、进行社会交流的主要方式,使大学生获得自由感,呈现“网络微社交”现象。而微信圈往往是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圈内人的,网络的虚拟性又使正在形成社交能力的大学生失去了社交体验机会,传统人际社交模式受到冲击。于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企业沟通存在障碍、离职率高等现象就不难解释。4.降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如今,100%的大学生都会随身携带手机,而100%的学生都会把手机带入课堂却无人关机。上课中手机铃声响起屡禁不止,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躲在寝室上微博、微信,课堂出勤率少得可怜。“微时代”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微”研究
“微时代”是一次新的信息革命,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大学生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主力军。他们既是“微时代”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微时代”的忠诚守候者,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必然伴随“微时代”的到来不断进行革新,“微教育”“微教学”“微管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亟待研究探讨的任务。
(一)“微教育”
“微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微时间内,依托“微”载体(微博、微信、微视频等),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随时随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微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微”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传播载体。“微教育”载体是微博、微信、微视等,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只能在固定时间开展,“微教育”针对性强,群体性强,影响范围广。二是教育内容。与传统的规模化、系统化的教育相比,“微教育”的内容规模微小,一段视频、社会上一个热点事件、一幅图片的研讨,都能成为“微教育”内容,如今的“微课”、“MOOCs”就是微教育的具体体现,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缩短学习时间。三是教学效果。“微”是万事万物的起点,是不可忽视的变量。教育者发出微信息,通过微媒体以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传播到众多微主体,“微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微小”的,但形成“微力量”后就可以左右时局,点滴渗透、积少成多,表现为防微杜渐、润物无声,决定成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
(二)“微教学”
包含教学组织、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形态的教学模式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灌输知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媒体由教师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探究工具。目前,国内外的“微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1963年在美国诞生,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训师范生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少、授课时间短、反馈及时的特点。如今,“微格教学”已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片断,将教学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通过微型课堂的形式有针对性传授学生需要的专项知识和技能[4]。二是“慕课”(MOOCs)。“慕课”的诞生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可汗学院在免费教育网站上了5000多个教学视频,每段视频时长10分钟左右,视频的教学内容系列化,并可在线练习和解答受教育者遇到的问题,每月学生登录的数量达到1000万。如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发展为“慕课”,在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中穿插小问题,受教育者可以在线解答,利用“微媒体”进行交流讨论。如今,“慕课”已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中[5]。三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将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突破了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学生通过观看5-7分钟特定问题视频(教学视频上不出现教师,只有画面和声音)掌握专项技能,教师起到辅导作用。每段视频有4-5个小问题,学生如果对问题解答不清,可再次观看视频或通过微媒体交流探讨。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通过云平台进行统计汇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微课”。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受时空限制,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在10分钟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融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资源于一体,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三)“微管理”
新浪微博2009年8月在中国诞生;2011年10月微博用户总量达到2.498亿;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总量突破6亿。三年时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微博大国。截至2013年8月,新浪微博大学生用户达到3000万,高校日使用微博用户达到1000万,以使用微信、微博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渠道[6]。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微工具”、“微媒体”,了解学生、管理学生和积极引导学生,必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育管理者不能把“微媒体”看成洪水猛兽,应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微工具”“微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把“微工具”“微媒体”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把更多信息(国家政策、就业信息)分享在“微媒体”上,并进行讨论和解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微招聘”“微简历”“微求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通过“微媒体”提升教育管理成效。90后大学生自尊心强、个性突出,从心理上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教育管理者可通过“微媒体”与其互动,让学生知道教师关注他们,赞赏他们,无形中树立了学生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提升了教育管理成效。最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教育管理者可通过“微工具”“微媒体”将班级的管理信息、通知公告、工作情况晒单,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三方交流平台,全程监控、及时沟通、保持联系,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及时点评纠正,对于学生的成绩及时肯定和鞭策,利用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网络形象的特点,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微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大势所趋,“微工具”“微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顺应大学生需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科学地使用好“微工具”“微媒体”,创新“微教育”“微教学”“微管理”,必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为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许静静 王华容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焕英.“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孙林雪,蔡培,厉东伟,刘莉.“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路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卫珍妮.“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4).
[4]张宪林,方立琴.对“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4).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探讨了传统意义上高校“专业”的内涵,分析了专业的“实体性”和专业的“学科本位及学校本位”的不足,探讨如何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提出从体制上改变资源组织方式,以能力和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实施的是以专业为教学核心单位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学生进校后直接进入相应的专业,修读该专业规定的课程。同时,专业也包含了实施教学过程所需的师资、实验室及学生等,成为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专业”也就兼有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基层组织两方面的内容。这种结合紧密的双重结构所具有的刚性,在体制上限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一、对传统专业内涵的认识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1传统专业的实体性质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实体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从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管理体制,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在“组织”课程的过程中,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也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
专业原本是课程的组合方式,并以这种专业教育的形式完成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但专业被赋予实体性质后,除了培养人才这一主要目标外,又必须考虑作为准官僚机构——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如师资问题、设备问题、招生人数问题等等,确保专业自身的完整性和正常的运转,使“专业”构成因素体系化。专业整合了教师、学生、资源等,它的体系化使各因素之间联结更为紧密,专业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如专业所包含的主干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教师的编制,学生招生计划,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等等。专业的调整不仅是课程单元的设计,而且是结构性的调整,这种调整又受到原专业各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惯性,致使某些专业成为“鸡肋”;这种专业的组织形态导致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趋同,高校在举办专业的过程中,很难根据社会的需要做出调整,这些又制约着专业的基本单元——课程的设置,使专业本身失去自组织功能、失去活力,很难形成特色。
2专业作为一种专才培养形式的局限
专业的出现与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知识的分化为专业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的需求为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和国有企业一样是“生产单位”,高校根据国家的需求,按统一的计划(招生计划)、规格(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培养人才,专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学校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计划培养人才,具体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什么专业,学校无需关心,评价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常用“内适性”标准。当经济体制转型后,由于高等教育依然是稀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矛盾,暂时没有显现计划经济模式下专业教育的弊端,造成了专业发展的惰性和依赖性。受此影响,学校作为专业的拥有者,专业设置和专业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学校本位。高校观念上固守传统上的“卖方市场”,专业的选择主要由高校来决定,学生在填报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只能表达一种意向,最终是由“众人”选择的结果来定。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是规定好的,没有选择。专业这种“生产型”的培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转型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作为单纯的“人才生产型”的专业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学校培养模式还没有从计划支撑的模式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模式转变时,专业设置中缺少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专业的调整更多的是数量的扩展,单纯地以专业“冷热”设置新专业,缺少对专业建设的论证和特色的思考,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专业低水平重复,最终使专业“生存期”缩短,培养的人才“低附加值”过剩,造成教学资源宏观上的重复建设和微观上的利用率不高。倘若从现有的专业总数和在校生的总量来推断,如果专业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则不可能再有热门专业,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社会急需人才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二、对传统专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校目前讨论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反思,突破专业的实体性及学科本校和学校本位制约,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种轨迹。
1外部导向或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及高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逐步探索根据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增加专业的活力和学生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方面的改革的着力点还不是解决“专”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以解决就业为导向,这方面的改革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对高校专业的选择作为专业存在合理性的标准。因学生分担了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学生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就业角度考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重点不是讨论是否要进行专才教育或通才教育,而是专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它的评判标准是人才能否“适销对路”。如果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大受欢迎,专业教育的不足不会显得特别突出,从而对专业教育的批评局限在需求层面而不在专业教育层面,是在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微观层面而不在专业结构层面。类似的改革如“厚基础、宽口径”,“分大类培养”等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脱离专业教育,只是相应地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和社会适应性,实质上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社会以及学生对专业的评价。通过这种外部需求的调节,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寻求自己的专业定位,使之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当然,这种实用的外部导向的改革,也有可能因为过度迎合就业的需要而使部分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专”而靠近职业教育模式。
2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基于我们对大学教育阶段“专精”与“通博”的讨论,对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进行反思,从而在理念与现实之间追求一种平衡。如对过去专业教育的反思的一个方面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等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视野狭隘,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度专业化的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理念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
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但传统的专业教育更偏重于“专才”教育,虽然我们认识到了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的不足,但对“专业”作为我们实施人才教育的基础地位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转变,否则,很难克服传统专业教育的狭隘性。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学重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高校学生既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生产需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最终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应用型人才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实践学会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并且依托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可以继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但能够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还可以技术创新,可见这样的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市场人才需要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人才质量为重点,将原来精英式教育教学模式向大众化进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这与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致的。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校
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狠抓专业知识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学生如何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便操作能够再强,也是不可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着满足高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这一中心任务来抓,高校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整合更新专业知识内容,逐步构建出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理论教学体系。
(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教育教学要始终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展开工作,在狠抓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等形式,让高校学生能够动手实际操作,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尽最大可能的开展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技术操作能力。
(三)认真强化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高校教育教学要立足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认真强化素质教育,使高校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高校教育教学要从培养学生思想和行为入手,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好的道德感、责任心、身心素质和意志品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高校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实现就业,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
元认知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并扩展到语言学习领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元认知理论和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研究,并意识到元认知理论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它对于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育;元认知理论;改革;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元认知概念及其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为语言学习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元认知理论还开发出了不同的工具,可以对语言学习者的元认知状况加以测量,经过实践证实,元认知理论及其运用工具对于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引领作用[1]。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并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一、元认知理论的涵义及其功能综述
元认知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它是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了解以及把握自我认知过程的能力,也即个体对于自我思维和学习状态的调控过程[2]。它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对于个体认知的知识。它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能力的一种知识,是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之下,采取适宜的认知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水平的一种知识。(2)个体对认知的自我调节和把控。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机制,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要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检查和自我监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思维。元认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它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相互结合之下,可以帮助个体明晰自己的任务,并获得元认知体验,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二、元认知理论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意义
元认知可以协调个体的思维进程,在元认知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个体思维领域和智力领域的整体水准,高校英语学习主要是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辨识和再加工,这个语言学习进程主要受制于学生元认知进程的水准,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高,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也能够在其自身的掌控之内;如果大学生的元认知的整体水准越低,则说明其自主学习进程处于不可控的状态,无法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深悉于心[3]。为此,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要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元认知水准,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准,从而开发与启迪学生的语言潜能。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之中,英语阅读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入过程,英语口语的表达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语言输出的过程,要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学习进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并且能够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之中,要避免自主语言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水平[4]。
三、元认知理论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启示与探索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显现出其重要性,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路,要引入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填充式的英语教学进行变革,如果没有实现对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质性突破,则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元认知知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体验,例如:语言信息的口头交际与互动、英语语义的深层把握与理解、语言阅读与写作等,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方式,从而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实现语言的习得与认知[5]。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为充裕,如何利用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的良好认知与自我控制,是大学生个体应当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个体存在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因而,要认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体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认识提升。
1.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元认知知识
大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适宜于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和策略,认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风格和能力,从而改进不合适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元认知知识水平,进行不同策略的英语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境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开发自身的语言思维能力,实施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等任务,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如:国际服装节、国际航模展、大型表演活动等,融入到国际语言情境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英语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知识。
2.拟定明确而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层次和语言接受程度,拟定合情合理的语言学习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师定制的语言学习目标,通过详细而周全的英语学习计划定制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步骤地、有计划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认知,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能力。例如:在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语法知识,需要拟定具体而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现实情境进行“虚拟语气”语法知识的运用,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逐渐累积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并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自己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养成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认知能力的提升。
3.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运用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习者个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操控,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的监控,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个体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以自主为导向的学习,要遴选出适宜于自身实际状况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主学习,管理好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例如:在高校英语内容《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爱情诗歌中,要让学生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RobertBurns的生平、诗歌创作的背景等,还可以预习这首诗歌的歌曲演唱视频,通过元认知理论举措,使学生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自主评价和认知。
4.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导向策略运用
在高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采用以合作为导向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在采用这一策略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心理、性格兴趣等因素,要以这些相关指标作为合作分组的有效依据,使其具有合情合理性,在这个科学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各个合作小组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合作探究和学习,这些合作探究和学习的任务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在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和交流之下,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经过合作小组协同一致的商议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向教师提交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展示并阐述合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在合作小组的共同参与和体验之下,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例如:在高校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课堂中,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情境对话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英语语言学习效果。
5.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新旧知识融合
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选取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将自身既有的英语知识体系与新英语知识相联系,在新旧知识融合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新的语言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具体用法,教师要巧妙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高校英语单词教学之中,对于新出现的单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词之间的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性的区分方式,可以增进对新单词的涵义理解,从而快速对新单词进行识记和认知。如:新单词“observation”,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既有的知识内容,了解它的既有涵义为“观察”,而在新课程内容中,这个单词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内容,表现为“评论”的涵义,再结合这两个不同的涵义,进行构词和造句,通过具体语言情境的比较性练习,从而可以快速实现对词义的理解。
6.增强学生对自我元认知的监控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和调节,要对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监控,教师要在旁边适时点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习惯,对于知识点要加以记录,并在课后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养成写英语日记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或英语谈话类节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寻找出自己学习进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有效的调适,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认知水平。
7.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生成元认知意识,这种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些不同途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弱点,这些评价策略各有其功能和效应,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评析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则具有鲜明的导向功用,并具有全面性和指导性。这些不同的评价策略,都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认知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元认知能力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能力,它的运用可以为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对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元认知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寻找到适合于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作者:管英杰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斐.元认知策略视域下的翻译实践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3).
[2]张,李黄川.元认知策略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王伟.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7).
【关键词】广西 高校 学生 安全教育 教学 现状 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015-02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校园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智、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不足,高校不安全因素在逐渐增加,这使得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亟须加强。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区域、民族、文化环境特殊而复杂,因此,全面了解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这是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召开相关座谈会为辅。调查问卷主要设置了教学模式、教学时机、教学内容、教学次数、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在题型上,以选择为主,兼有一定的主观补充性选项。在调查范围上,主要选取了南宁、桂林、柳州、玉林、钦州、梧州、百色7市的9所高校,随机抽取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77份,有效问卷840份,问卷回收率97.44%,回收问卷有效率95.78%,符合抽样调查原则,样本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二、安全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随着不确定的不安全因素的增加,广西区内各高校逐渐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以“注入式”为主,缺乏多样性。广西高校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目前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2.26%和80.48%,这两种模式均属“注入”性质,即通过教师或主讲人(如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专家等)的讲解活动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安全知识,但教学过程中学生较为被动,缺乏反馈及互动,教育效果有限。另外,采用影像观摩、亲身体验、个别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较少,分别只占29.17%、12.98%、5.59%。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以“注入式”模式为主,有待进一步发展更为直观、更具实践性和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安全教育教学时机较为零散,缺乏连续性。目前广西区内高校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时机情况如表3所示。
据表3可知,广西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时机主要有开学、安全活动日、典型案例后,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2.02%、64.64%、74.17%。也就是说,多数高校利用一定的时机,以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这些时机零散且有限,因而安全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尤其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甚少,只占4.41%。因此,在今的安全教育中,各高校不仅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学,更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三)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以基础性安全知识为主,缺少多层次性。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涉及的教学内容如表4所示。
据表4可知,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被调查学生所在高校多以交通安全、人身及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的教育为主,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0.48%、67.74%、60.95%;对学生的心理安全、网络安全也较为重视,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2.14%、28.93%;但缺乏对学生的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只相应地占7.02%和12.14%的比例。交通、人身及财产、消防安全知识均属于大学生应了解的基础性内容,而广西特殊的区域因素还需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国防安全和文化安全意识。因此,广西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国防、文化等多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
(四)安全教育教学次数偏少。目前广西高校每学期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次数的情况如表5所示。
据表5可知,在开展问卷调查的9所高校中,每所高校每学期都进行了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其中,有27.86%的学校每学期只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教学;每学期进行三次以上安全教育教学的学校只有10.95%。可见,广西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都有所涉及,但次数偏少,重视程度还不够。
(五)安全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所调查学生对高校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如表6所示。
据表6可知,对于安全教育教学,59.04%的学生认为其效果“一般”;21.79%的学生认为“好”;2.85%的学生认为“很好”;14.17%的学生认为“差”;2.14%的学生认为“很差”。可见,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以便切实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由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在高校日益复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广西大多数高校已注意到了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比较有效的形式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这就需要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重视,创新改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更安稳的教育环境。
三、安全教育教学的策略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有利于营造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建设美丽广西的长足性发展。因此,要解决广西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深化“安全第一”认识,健全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广西各高校应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来深化师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同时,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与教学计划中,落实师资、编制规范教材、购置设备、规定课时和学生、实施教学评估,使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二)推广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安全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效
果。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应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电视、广播、舞台等媒介,采用影像观摩、话剧表演、知识竞赛、演讲等形式,多以正面的形式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植入学生头脑中。此外,广西各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安排安全演练、让学生参与校内安保工作等,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及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充实安全教育教学内容,适应广西区情发展。当前,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广西各高校应树立大安全观,与时俱进地拓展、延伸和充实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的内容,使安全知识既广又专,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除重视传统安全知识的教学外,各高校还应突出学生的知识产权安全、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内容,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意识,为建立和谐、安定、友好的校园、社会和国际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需要积极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到学生安全教育中,构建安全知识教育教学的立体网络,使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君枫,杜以昌.大学生安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张振东,陈永亮,黄迎乒.河南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6]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7]谢红岭.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2(3)
[8]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4)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桂教安稳[2011]26号)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大学生人才培养
现代化大学建设既需要一流的教学质量,又需要一流的科研水平。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2年,国家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科协同创新的新思路,进一步加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融合。坚持教科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方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虽然教科相协同发展的思路在一些高校已经实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对于占有很大比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一、高校教学与科研互促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高校两个重要的工作职能,教学与科研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密不可分。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个最基本职能,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高校科教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高校教学方式保持在教师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听讲、完成作业的灌输式教育,只要学生考试达到一定的积分就可以顺利毕业。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有的学生到完成学业的时候都没有弄清楚科学研究是什么,更谈不上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另一方面,在体制激励下,部分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没有将其应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评价科研成果的指标除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外,是否为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
二、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基本的科研素质,获得基本的科研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说,科研是教学成果的转化,只有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研究性及应用性,而不仅是知识的灌输。因此,合理设置研究性前沿课程,根据需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增设一些科学研究型及创新性课程。
同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尤其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更能增强学生创新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
2.科研反哺教学
教师需要转变大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消化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将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把实验室里面的仪器设备作为教学原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练,特别对于理解较困难的理论性专业知识会更容易吸收,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课堂互动的作用,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另外,将科研研究过程中的试验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将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创新性新理论引入课堂,填补教学内容新理论的空白,为解决难题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冯鑫,李川.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与科研相协同的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4,15:003.
[2]杨慧.协同创新,以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J].理论界,2014,2:159-160.
[3]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3-5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教师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得到了国内外高校的广泛认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才质量的好坏,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各个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高校采取了诸多措施,多层次、多角度的监控课堂教学,其中学生评教活动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己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并利用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课堂是教师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考察,是对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在教学场景中的表现的评定。教学评价是指由教师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加强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的教学活动是由每一节具体的课程构成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力如何主要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上。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评价。但是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评价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确定教学评价标准的过程也是呈现纷繁多样的特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教学过程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都是教学评价不能忽略的。
二、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评教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高校学生评教对于提高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现实影响。学生评教活动不仅直接渗透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的直接体现。由于评教本身也是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是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的综合整体的实践过程。因此,高校学生评教不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高校教学研究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领域。同时,由于学生评教结合了三个截然不同又比较复杂的方面一一学生、教学、评价,每个方面都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兴起、改革的具体建议、基本思路和方向,也都来自于对高校教学现状和运行情况的反思与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学生评教推动了教学的动态发展。在教学评价信息的形成与反馈过程中,师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学生能够多一种渠道如实反馈自身的真实想法,教师则能够更加准确的获悉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对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客观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学生评教研究与教学评估关系的理性分析
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学生评教对教学质量的认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高校教学整体评估中,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绝对多数高校已经将学生课堂教学评教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评教自始至终渗透、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过程中,因而更能直接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课堂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的综合主体,形成教学有效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配合才算成功[4]。但是综观当前我国高校所实施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就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评教指标体系都能不同程度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但是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取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往往很难客观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事实上,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根本性价值考量的创新能力培养等,很难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也无法直接在学生评教环节客观的反映出来。因此,在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重要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晚上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目前高校完善学生评教工作的关键性工作。
关键词: 高校教学研究 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环节 中心工作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于2004年6月制定了《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于项目的申请与评审、项目经费的划拨、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的使用与奖励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年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截至今年,已获批立项省级教研项目77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9项。在近两届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在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
我校在教学研究中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地保证教学研究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还应在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努力。
一、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基础环节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既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又涵盖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既包括优化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内容的课程建设,又包括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既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又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如此广泛的教学工作领域内,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相关原则。
第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性。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要考虑研究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应属于创新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或属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三,要考虑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有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合理、周详、具体的实施计划,突出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如果仅仅是有好的立意,而缺乏有利的条件,就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第四,要考虑预期成果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最终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评审项目是否予以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其预期成果是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否在近期内能够推广应用,能否直接产生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教务处于每年上半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当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安排,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向各教学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下发立项通知,然后组织评审专家按照评审指标对于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
二、强化教学研究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质量的中心工作
1.制订合理的教学研究计划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前提
一方面,教学研究项目从予以立项、着手研究到结题验收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一般可以将研究周期规定为2―3年。
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应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负责人对项目的内容设计、研究计划、人员分工安排、中期汇报、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经费使用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
2.划拨充足的教学研究经费是强化过程管理的保证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顺利实施,应由学校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专项经费,资助立项项目的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落到实处,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长江大学平均每年划拨万余元经费用于资助教学研究项目,每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10000元,每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5000元。项目立项通知下发后,项目经费即由学校向项目所在单位划拨。项目经费由项目所在单位管理,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签字报销制度,教务处负责检查考核。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支出严格按计划使用。经费分三次划拨,第一次在予以立项后划拨,第二次在中期检查后划拨,第三次在结题验收后划拨。经费的划拨将严格按照其检查验收的结果而定。
3.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还必须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长江大学每年九月份以教务处下发通知的形式,要求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研究期未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好相应的结题材料和中期检查材料。参加结题验收者需提交结题报告和支撑其结题报告的附件材料。结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论述及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参加中期检查者需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支撑其中期检查报告的附件材料。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已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欲延期结题,需提交《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但必须参加项目研究中期检查。
每年十二月份由教务处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小组,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和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进行评审。
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听取各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与答辩,综合评价其研究完成情况,经评议和无记名投票形式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三类,其一为通过验收鉴定,其二为予以结题,其三为不予结题。通过验收鉴定者除了划拨完其剩余经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其中省级教研项目给予200学时工作量,校级教研项目给予120学时工作量;予以结题者仅仅划拨完其剩余经费;不予结题者除了终止其剩余经费的划拨,两年内不再接受其负责人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
自2004年以来,在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中,共有67项通过验收鉴定,79项予以结题,12项不予结题。
对于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两类,其一为通过中期检查,其二为不通过中期检查。通过者划拨其第二批经费,不通过者将顺延至下次检查,不予以划拨第二批经费。
三、做好教学研究成果奖励与应用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教学成果申报与评奖工作的同时,努力完善校内的教学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学校每四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凡是通过验收鉴定的教研成果,以及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公开出版且在教学中至少被两届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均可申报。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成果鉴定证书、总结报告和相应的背景材料。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委员会对申报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在成果主要完成人汇报、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成果主要完成人的汇报采用PPT形式进行,着重介绍成果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情况。2004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48项,其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2008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7项,其等奖6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
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这一环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教学质量上台阶的作用。我校校长张昌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探索出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教育理念、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入教学实践过程、进入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落实“四进入”为基础,以互惠双赢为杠杆,以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上保证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达到了合作教育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了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务处处长张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了与政策和制度配套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监测的跟踪机制。以该成果为指导,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江大学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将继续从抓立项、过程管理、成果推广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6,(2).
[2]李复政.加强教学研究成果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关键词】合作教学;专业发展;外语教学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未能摆脱“长时低效”的局面。原因之一是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改革不能有效实施,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教育部已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到了改革的重点上,但是“我国在高教层次上对教师的职业培训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脱产进修的机会严重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本课题尝试构建一种以教师合作结合专家指导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以期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以反思性教学为主线,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1.合作共同体:聘请一名教学法专家与教师一起参与实践教学和研究;2.运行平台:以《大学英语视听说》实践教学为平台;3.合作机制:各项合作教学活动,反思性教学实践;4.目标:通过合作教学和专家指导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学习教学研究的方法,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这四个要素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合作共同体是根本,以平台为依托,合作机制为保障,目标为动力。
三、教学模式运行方式
这里运行方式是指主要的教学活动:1.课前由各位教师轮流主持备课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教学心得,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话题展开讨论,协商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2.实行听课制度,听课不以督导、检查、评价为目的,仅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的具体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课堂决策等关键信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学习榜样;3.听课后及时组织教师展开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4.专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使教师能够学习到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实践中;5.教学反思:教师以录音、录像及教学日志等方式记录并观察自己及他人的课堂行为,破译其心理轨迹,寻求理论依据。寻找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冲突、不协调的地方,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问卷设计和研究过程
本课题采用定量分析法,以问卷调查为资料收集手段。问卷采用吴一安(2005)关于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的四个维度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这四个维度是:1.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简称维度A);2.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简称维度B);3.外语教学观(简称维度C);4.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简称维度D)。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河北省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综合问卷A/B》(简称《问卷A》、《问卷B》)作为调查工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分制,分值越高说明专业发展程度越高。对《问卷A》和《问卷B》进行信度分析,信度分别为0.7518和0.7690,符合试验要求。
首先选择30名教师作为实验组参加合作教学实验;另外选择30名作为控制组,以传统方式授课。实验前对两组教师进行《问卷A》前测,实验后再对两组教师进行《问卷B》后测,收集数据进行SPSS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问卷A》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方差齐性,A、B、C、D四个维度sig.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在实验前专业发展情况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相关变量可控,符合试验条件。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问卷B》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四个维度的差异系数sig.说明,实验组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方面要高出控制组,且差异非常显著。换言之,基于合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控制组《问卷A》、《问卷B》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但这既未说明传统教学模式是否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未能说明合作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本课题组又对两组《问卷A》、《问卷B》成绩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控制组《问卷A》、《问卷B》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表2显示,实验组四个维度分值在实验前后差异系数sig.从均值的变化来看,维度A、B、C提高0.4911、0.258、0.4808,而维度D提高0.6708,提高幅度最大。这说明合作教学模式在改善教师的学习发展观方面起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观及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而控制组在维度A、C、D均值有微弱上升,而维度B出现了微量下降,四个维度变化显著系数sig.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之所以合作教学模式能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因为合作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激发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愿。在合作教学中,大家彼此分享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法选择、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不同选择并予以实践,总结更适合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另外,教师由于自身的不足所导致的焦虑使他们意识到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性,激发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
六、结束语
实验表明,基于合作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有效的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弥补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普遍不足的现状。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很多学校没有有效渠道聘请到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人员和专家,不能使教师得到专业的帮助。另外,合作教学模式下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如听课、教学观摩、写反思日记、参加讨论等都会占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普遍工作量较大,不良评价机制导致压力不断增大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下,这些耗时的活动可能会造成一些教师不愿意参加到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来。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为我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应该成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尝试和推广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燕.教师培训亟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2]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2006(1).
关键词 听力教学 高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Domestic Core Journals for Nearly 10 years (2005-2014) Statistical Analysis
GAO Peijun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research effort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our country,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Listening concern. In this paper, from 2005 to 2014 (a total of 10 years) on the domestic primary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core journals o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467 articles for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statistical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urrent domestic listening teaching related research studies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method,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topic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of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listening teaching; college; research
0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英语在中国的普及化,英语听力技能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再只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应着重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而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力是交流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力水平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清楚地了解2005年~2014年国内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现状、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听力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对中国知网总库中主要语言及语言教学类核心期刊2005年1月1日~2014年6月1日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通过主题检索英语听力教学,共检索出467篇相关文献,文献来源主要有《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国语学报》、《外语教学》、《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多种期刊。
1 统计结果
1.1 基本趋势
十年来国内有关英语听力教学方面的研究数量基本呈曲线上升趋势,总体变化不是很大(见表1)。数据显示,这十年来国内对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关注程度总体较高,年份差异明显,但每年的相关研究都能达到30篇以上,说明英语听力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也是目前英语教育中最集中关注的话题之一。另外,笔者在进行统计时发现,各期刊对听力教学研究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十年来在《外语研究》上发表的关于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仅有5篇,而《外语电化教学》十年间的相关研究则达到38篇之多,这可能与各期刊的指导思想,关注点以及听力教学手段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
表1 近十年国内核心期刊+CSSCI发表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统计情况(共467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整理的467篇文章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通常为数据收集、实验、调查和定性访谈等,非实证研究多为内省、思辨、经验总结、文献综述等。其中,实证研究278篇,非实证研究189篇,实证研究多于非实证研究,侧面证明该领域适合做实证研究。同时可以看出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在倡导实证与非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同时,也正逐步从非实证研究向实证研究发展。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旨在发现实际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做实证研究更加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3 研究主题
笔者将我国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主题大致分为:听力教学理论探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手段、听力测试、听力教材以及听力教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见表2)。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将从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听力教学理论、听力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测试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3.1 听力教学理论探讨研究情况
近十年国内发表的探讨听力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含研究综述)的文章大多采用非实证研究方法。其中,对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研究占据了这一主题文章总数的50%。史旭升,吕艳萍(2004)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扫除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随后的相关研究对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杨伟超,陈伟哲(2013)②就关联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英语听力关联理论是心理认知学上的一项重要理论。但我国目前对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仍显单一,且难见其系统化。
表2 研究主题统计情况
1.3.2听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情况
听力教学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强调听力策略的可教性,由此,以策略为依托、特别是在听力教学中培训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缑英俊(2006)③通过对元认知概念的探源及对元认知与听力关系的分析,把元认知策略引入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证明了元认知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赵雪峰(2013)④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程序,结合元认知策略训练,开展听力教学活动,以验证任务型听力教学的元认知策略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并且学生能够有效使用元认知策略。
1.3.3 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情况
国内多媒体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2005年以前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2005年开始进入了该主题研究的探索、发展阶段。实验结果证明,多媒体方式总体效果上优于传统方式,能够促进学习策略的使用,同时多媒体辅助自主听力学习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何芳,谢职安,2012)。⑤此外,多媒体辅助的听力学习在线质量评估(张晓雪,2012)⑥以及听力测试(郭丹丹,2013)⑦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由于我国许多高校硬件设备水平有限,而且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师资,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考虑如何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教学理论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这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4 听力测试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听力测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ET4、CET6、TEM4、TEM8、雅思等考试等对听力教学的反驳作用研究方面。傅梦媛,魏福利(2007)从CET新题型中听力理解的角度出发,论述了CET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和负向反拨作用,给命题者和英语教师的听力教学提出了建议与启示。曹勤(2009)⑧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从5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讨论了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听力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平文江(2010)⑨从对测试反拨作用研究的认识、提高测试正向反拨作用的途径、机考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产生的正向反拨作用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杨维秀,陈洪宇(2012)⑩认为大学英语四级710分制改革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听力测试的反拨作用。他们通过对作为测试和教学主体的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学生对现行纸笔考试的听力部分存在较大意见,负向反拨作用大于正向反拨作用,考试不能有效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2 总结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仍为主流,许多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都必须通过具体调查或实验得以验证。然而,为了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实证研究要求研究者不仅能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投入较大精力,拉长研究周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研究质量上,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实证研究过程对结果的解释度有待提高。由于听力教学研究仍在探索中不断变化发展,外语类核心刊物上登载的相关文章数量不多,本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文献来源覆盖面有限等不足,仅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注释
① 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4(4):49-52.
② 杨伟超,陈伟哲.关联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教学与管理,2013(3):143-145.
③ 缑英俊.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成人教育,2006(5):146-147.
④ 赵雪峰.高中英语任务型听力教学元认知策略训练.山西师大学报,2013(2):154-156.
⑤ 何芳,谢职安.网络自主学习英语听力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36):101-102.
⑥ 张晓雪.英语听力网络教学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80-82.
⑦ 郭丹丹.网考模式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证研究.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1):63-65.
⑧ 曹勤.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听力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外国语文,2009(5):164-168.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 实效性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0-01
高校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林院校必修基础课之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地位较低,但其基础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托。所以,大学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找出不足,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就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化学基础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期望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 化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化学基础课是为我校食品、农学、生命、动科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学生以获得学分为主,学生需要化学课内容少些,考试好过,所以,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被压缩,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减少或删除,这样就使得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片面强调灌输,而不是探究,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教材教。有时一节课能讲半本书,没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过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呢?
1.2 学术前沿渗透不够
大学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但是化学基础课只是讲述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学术前言,因为它不是专业,学生需要的只是分数。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1]也就是说,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具有社会价值,强调人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现实需要,那么,学生得到合格分数,顺利毕业,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吗?
1.3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
大学化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但不等于说教学很出色。虽然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但教师的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过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大学化学基础常态化教学依然是传授式方式,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本不涉猎,如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式,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本不知道,怎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上百、上千次的实验。但是,作为一所普通农业院校,由于化学实验课开设不足,资金有限,化学实验药品、试剂缺乏,从怎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
2 教学对策
2.1 注重课堂探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究。常听学生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经验,远离学生生活的时候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理念,让每个学生愉快的讨论、发言,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懂得设置情景,注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威的“在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搭建脚手架,提高课堂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要通过图片、视频、化学实验演示,分子结构模型等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程才有思辨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学术前沿,针对同一问题,演示不同的方法,制造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以往的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也会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再也不认为这样的课没有意思。所以,教师积极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可以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阶段总结和结题报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了条件。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其他创新类活动,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基础课虽然只是公共课程之一,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3-22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式的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2012010459。
作者简介:郑文凤(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论研究。
梁英(1964―),女,黑龙江宾县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教师等,获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产生创新的兴趣;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院一年级学生800人,其中男生450人,女生350人。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发放800份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分八个内容进行调查,回收率100%。
(2)问卷调查内容:学生对体育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意见,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参与情况及运动器材等。
(3)经验总结法:广泛征求、搜集第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数据统计法:所有测试数据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
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学生对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概念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清楚,部分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自学概念混淆了,对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模式及形式都了解甚少;学生对教学模式表现了不同的反应,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相当大一部分赞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证明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比较喜欢内容新颖的课,教学手段要求多样,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自主锻炼,由于缺乏运动设施,挫伤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自主性学习和自主锻炼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主体,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习兴趣的提高,关键在于恰当地激励学生。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可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体育小竞赛、游戏等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要学生对体育活动建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锻炼、自主学习。
2.认真做好“三备”,做到“精讲多练”。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课的结构合理,改变以往教师的“主讲”地位为“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师生所处的地位也是主要因素。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精练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善学、会学、爱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机械接受为创造性学习,使老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依照运动教学规律,正确使用指导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指导方式的正确与否很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老师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己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为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方便。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
4.发扬拼搏精神,消除消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好的情感我们要保持、培养,而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则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减少运动量等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另外,加强学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这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5.重视个体素质差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个体发展。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树立自信心,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更迅速地提高,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差异性”的学习机会。
五、结论及对策
1.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随心所欲。
2.在自主学习、自主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采用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控制局面,加强保护,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3.自主学习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技能,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摸索经验,及时改进。
4.自主学习教学,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拓展心理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弊端
[DOI]10.13939/ki.zgsc.2015.45.17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其教育系统的品质,如何解决其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周济部长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调控和监督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评估专家通过对评估学校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正确的指导。与此同时,各高校为了很好地抓住评估中展示自我的机会,都会根据评估要求,竭尽全力加强学校教学建设。“高等教育评估结果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地位、声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且直接影响生源的数量、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却存在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1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的弊端
1.1 评估主体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主体为政府,政府也是评估体制中唯一的主体。由于政府是单一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社会和学校因为及时参与实质性的评估过程,所以积极性普遍不高;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投资者,再担任教育评估的实施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显然对于高校的改进工作起不到重要引导作用。
1.2 评估标准单一化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标准具有统一性,评估标准的单一化使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高校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评估,势必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不公平。另外,由于政府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使得部分高校不遵从实际,盲目向评估优秀学校、名牌学校看齐。这样的行为不仅抑制了学校的个性发展,而且也使得高校之间的趋同现象愈加严重。
1.3 评估对象被动化
一旦被确定为评估对象后,评估学校是没有权利参与评估的准备工作、实施工作以及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工作,他们只能必须接受评估的工作安排以及评估的结果。评估对象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不是“我要评”,而是“要我评”。这样一来,评估对象主体意识淡薄,他们只是根据政府制定的评估指标去查漏补缺,添置仪器、补充材料甚至伪造数据。
1.4 评估结果随意化
政府是评估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且又是管理者,这就导致了政府独揽评估大权。由于缺乏对其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致使其评估结果随意化,影响了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弱化了高等学校评估的积极性以及办学的积极性。
2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的原则
教育评估为“对既定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对教育活动的功效及工作状态进行评定和判断”,根据教育评估的定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通用性与兼容性相结合、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3 构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议
3.1 建立多层次评估
“大众化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性。从层次上看,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四层次。从类型上看,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四类型。”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的多样性,其教育评估规格和模式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标准,而应该开发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估方案,评估专家根据各层次的学校特点确定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评估体系,各高等学校即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创建自己的特色。
3.2 完善民间评估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都是由政府、社会团体以及评估中介共同完成。而我国以政府为唯一评估主体的评估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积极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观念,主动引导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把单一的政府评估转变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主体评估。由中国民间高等教育机构所评估的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公示效果,了各高校相关的办学信息,甚至影响了学生的择校。但是由于评估标准的缺乏,且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存在不少的争议。
3.3 重视评估专家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是一项对专业要求很高的技术活动,对参与评估的专家素质要求也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思想觉悟高,还要求他们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因此,要重视加强评估专家队伍的建设。如首先要重视专家队伍中专家的遴选工作,建立一支以高等学校教育专家为主,社会各界教育人士、学者广泛参与的队伍。其次加强对评估专家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还应包含道德素质的培训,因为评估专家的道德素质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性的先决条件。最后要加强评估的交流,定期组织评估专家去海外学习先进的评估经验,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也可聘请海外专家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国际性评估,以使我国的高等学校评估更加国际化。
3.4 建立“元评价”制度
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活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完美,因此教育评估“元评价”就很有必要。“元评价”就是对评价的再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现行评估政策的可行度的再评价,对接受评估学校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办学水平现状再评估,对民间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进行评价和鉴定。“对教学评估活动进行元评价,可以从整体上对评估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及评估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考察,对其信度和效度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估,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3]。
3.5 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估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的自我评估是以学校为评估对象,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估标准,运用具有可行性的评估手段和方法,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各项指标进行鉴定。高校在自我评估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修复、自我改进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评估和社会评估提供了基础,真正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
4 结 论
构建科学、有效、简明、公正以及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进步和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正视目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不完善的因素,建立合理地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金霞.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分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54-56.
关键词 激发教育 高校 体育教学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而高校体育课是学生在其一生中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获取相关的体育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进而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开展激发教育,激起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自觉性和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措施,也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激发教育的概念
“激发”的字面意思是激励、开发。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激励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二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自己的能力和活力,开发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激发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自觉,激发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进行自我的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己。
三、激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激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在校体育系大学生除了要完成本职的学习任务,获取应有的成绩之外,还应学会一下这四个方面:第一,激发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重在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动力;第二,探索更好地学习运动技术的方法比学习运动更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第三,养成自己的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最后,要学会应用所学的运动技术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健体魄,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激发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这期间把小学、中学时期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继续下去,并在结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终身体育运动,是受高等教育者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活得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多渠道原则
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余活动,并对学生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小班讨论课等。
(二)激发者先行被激发的原则
教育者要首先满怀激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各方面情况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多组织娱乐性、游戏性较强的比赛性质的联系,让学生在新颖、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中激发体育兴趣。
(三)师生互动平等原则
高校体育教学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四)学生的自我激发与相互激发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五、激发教育在高校教学中实施措施
(一)求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争强好胜,大学生更是渴求展示和表现自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比赛情境,通过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有明确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在竞赛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奖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取再赛的胜利。这样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增进学生学习的乐趣
激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出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志趣、特长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成长之路。为此,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结合学生兴趣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使学校体育项目从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扩张到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等。通过新项目的开设,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
(三)有效性学习
激发教育讲求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追求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为此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体育项目为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优化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问题化、自主式、研究型、创新型、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对自己最适合有效的方式,创造高兴趣、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德江.长春工业大学课件[M].
[2]廖跃梅,管中发.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体育教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