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

土地经济与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经济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土地经营;土地市场;城市土地管理;民营经济

土地经营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大做强对全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一、城市土地管理: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的转变

1.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及成因分析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单一的行政主导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从管理主体看,其主体是城市政府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市民力量(包括社区)未被充分发挥;(2)从管理方式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3)从管理职能看,过于宽泛和粗糙,承担了本该由社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而该管的公共职能却未管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僵化、低效、无序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呢?

就理论而言:(1)把公共行政权与国有产权合二为一。政府管理经济生产权,又直接经营可以市场化的产权;(2)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认为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企事业用地就是国家用地,因此,其用地是不要任何代价的;(3)禁止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认为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就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就观念而言:(1)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1;(2)对土地及房产(房地产)的战略地位、高增值性及“多元性”的经济功能(如开发、融资、服务,等等)未能予以足够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

就实践而言:(1)多头、分散的管理造成执法上的漏洞与偏差;(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地位的凸现、城市功能的急剧扩张使国土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3)政府“唱独角戏”,未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土地配置的市场化率低,市民的参与度低。

2.转变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

(1)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的快速流动与交互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经营好城市土地,关键要看城市政府是否为用地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我国已是WTO成员国,WTO的三大基本原则(透明度、平等和市场准入)主要就是针对政府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公开、公平、公正供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政府职能与管理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2。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使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和安全运行。

(3)新公共管理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新公共管理。在中国,“经营土地”正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3.经营土地的实质

在市场经济领域,经营的概念无处不在,但土地经营的出现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关于土地经营尚无明确而规范的定义,理论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城市土地经营应包括土地获取、土地收购、土地出让、土地储备以及土地管理等内容。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主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制订一系列引导、培育、调控土地市场的政策和计划,通过市场运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土地保值增值、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双赢,其最终目标就是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换句话说,经营土地,并不是简单地“以地生财”,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主要包含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并重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

首先,从管理的目的看,由于城市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主题,优化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提高集约利用程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根本性转变。土地供应从增量为主向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转变。

其次,从管理的方式看,强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保护土地市场稳定、公平、安全运行:(1)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所有经营性用地土地使用权必须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进行;对于非经营性土地,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的意向者,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换句话说,对协议用地,必须严格执行地价评估、集体决策和结果公开的程序;(2)重视市场信息的整理与披露工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3)建立和规范土地有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再次,从管理的主体看,(1)实行建设用地集中统一管理,把利益分配权集中在政府手中,而不是某几个部门手中;(2)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经营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深入研究制定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是经营城市土地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土地运作成本和效率的问题;(3)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扭转分散、多头供地的局面,使政府成为平衡土地市场供需的主导力量。

二、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土地管理体制的转变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奠立基础

土地、劳动力、资金是传统经济必不可少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及综合平衡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作为财富之母,土地经营是民营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一方面,土地是企业生产、经营场地的承载物,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企业只有获取土地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并通过产品销售而获取生产利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土地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流通领域的限制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土地本身可以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之一,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新的商品销售,获得利润。因此,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具有保值、增值特性的资产。过去,我们只看重土地的资源属性,而轻视其资产属性,因此,在管理体制上,重管理、轻经营。显然,国有土地价值的体现需要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更需要土地经营,不仅其自身要有土地经营的理念,更需要政府土地经营的外部大环境。这里,企业土地经营是解决如何发挥企业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问题,政府土地经营则是关系到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非公有经济能否公平进入土地市场的问题。况且,企业土地的价值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依赖于政府土地经营的大环境。

2.民营企业发展对土地资产经营提出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实行“无偿、无期限、无流通”的“三无”政策,但民营企业不在划拨对象之列。1987年,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锤,催发了走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第一次革命,民营企业成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并逐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土地制度,即如何经营土地、如何经营城市,成为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解决了土地是否可以成为商品的问题,第则是解决如何经营商品包括商品如何流通的问题。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主体之一,民营企业对政府在城市土地经营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1)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规划。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土地的控制手段主要是计划和审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是依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一方面,规划的切实可行有利于保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划的长期稳定也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规划。

(2)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土地交易市场是经营土地的重要场所,也是政府对土地市场实施有效管理的场所。政府必须制定市场交易的制度和规则,采取措施来保证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一为民营企业构筑土地交易公平竞争的平台;二是集中交易,提高土地成交率;三是确保土地交易安全性;四是根据土地市场价格的波动提出稳定地价的具体措施,保护民营企业的利益。

(3)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机制,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政府加强土地储备的力度,以充足的土地资源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证土地流通环节畅通。

(4)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等重要政务信息是民营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政府必须尽早予以公布,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土地经营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城市土地经营运行机制的确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土地要素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

(1)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土地供应实行以协议出让方式为主、招标拍卖为辅的双轨制,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同的服务待遇,让民营企业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土地等要素使用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处于平等地位。

(2)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在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民营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性,使它天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土地交易领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运作、高效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土地交易市场激烈竞争中屡战屡胜。据统计,深圳土地交易市场成立以来,民营企业累计竞得土地75万平方米,占总成交土地41%;厦门市目前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莲坂旧城改造也是由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通过竞争中标的。

(3)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一个集中的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信息瓶颈的问题,促进土地与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未开发的存量土地由国有企业掌握,通过土地交易市场的积极引导,存量土地入市,解决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源贫乏的瓶颈问题。

(4)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实施城市土地经营策略后,所有土地的前期审批手续由政府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民营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土地后,即可进行开发。由于省去了中间审批环节,赢得了宝贵的开发时间。

(5)降低交易门槛,盘活民营企业资产。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民营企业无开发能力,而企业正常运作或调整产业机构需要大量资金。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后,有限度地放开了土地交易条件,允许未达到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在场内交易,降低了交易门槛,加速了民营企业土地资本的套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6)为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城市土地经营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公开,不仅要求交易信息公开,同时要求政府政务信息和发展规划信息公开。政府部门定期公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土地供求信息,有助于民营企业根据政府计划结合本企业发展制定长期计划。

三、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的科学定位

目前,在我国城市土地管理实践中,因政府管理(服务)土地市场的职能(功能)不到位及相关法制建设、运行的不健全、不规范,全国土地市场秩序还存在不少混乱现象,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显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就城市土地管理与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呢?

1.依法行政、加强服务

就管理主体——政府而言:

(1)依法行政,行为端正,以经受各类经济成分的监督和市场的考验。

(2)由传统行政向规划和经营转变,面向未来,重视创新、目标和战略,注重顾客导向,提供回应,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愿望。

(3)配备、培养相关的人才,管理到位,各种市场交易的信息才能收集起来,才能对市场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准确的预测。

2.加强与完善合同管理方式的运用

就政府管理方式而言,必须强化政府供地的整体统一性,把大部分需要政府审批的事项集合在供应环节和供地合同中。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过,“签订合同是公共组织可以选择的最困难的方法之一,因为起草合同和监督合同需要高超的技能。”3主要涉及“起草合同、符合招投标的法律要求、制定适当的绩效说明书、适当地监督合同、鼓励竞争、避免过分依赖承包商”4等方面。具体地说,必须注重对合同起草、签订、履行诸环节的连续管理与追踪控制。

(1)在合同起草、签订方面,必须充分吸收项目相关群体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确保投标的科学性、公开性、竞争性;对投标商的资信、实力及项目成本费用、业绩质量、预期收益等信息要有可靠的把握和准确的预测;合同条款尽可能全面、细致、明确。

(2)在合同履行方面,必须赋予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合同条款、合同履行的解释、监管、制裁权利,保证合同目的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3)在合同规范方面,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在合同中同样为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设定一些必须履行的程序性义务,这主要体现在协商制度、听政制度、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教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规定上——对政府拥有的主导性权利进行有效的约束,以保证政府的合同管理行为不致蜕变为单方的行政命令行为。

3.建构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

就土地管理机制而言,必须以土地有形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契机,加强系统内外、公私部门的学习、交流、合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订、出台,真正确立起廉洁高效、平等透明、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土地管理运行体系。应该说,土地交易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土地管理的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土地资产合理配置的范围将大幅度地拓展,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不断实施也会对城市土地资产管理运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4.面向未来、苦练内功

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洗礼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后,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提高。进一步说,面向未来、练好内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可靠依据。

(1)拓展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具体地说,必须从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传统产业分离出来,把二次创业的目标锁定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融入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走与国际接轨之路。

(3)吸引、储备、培养懂得国际惯例和竞争法则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Farnham.D.andHorton.S.ManagingTheNewPublicServices,London:MacmillanPress,1996.

3.[美]R•科斯、D•C•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4.陆红生、王秀兰: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学益: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班论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思路,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模式;管理;经济效益;实践

1 前言

从局地之间的差异来看,尽管各地区在土地政策上所产生的差异不是很显著,但是农户之间在生产决策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却非常的明显,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了农户对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的一个响应程度。在实践过程中,农户所选择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也决定了其对于土地所产生的干扰强度,这种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土壤成分的有效性以及储量等。对局地土地质量的变化和土地经济效益好坏产生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土壤自身保水能力以及保肥能力。由此可见,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正确引导农户进行最优土地利用模式的构建,使其采用一种正确的土地利用行为,以此使局地土地的质量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并且使农户的收入得到相应的增加。

2 试验概况

该区属于丘陵山区,其地貌类型主要是由深丘低山、河谷阶地和浅丘平坝等所构成,其土壤类型为紫色土,该区域土层的厚度在20厘米―30厘米,其中砾石的质量分数为29%,全磷和全氮分别为0.66g/kg、0.43g/kg,其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为5.94g/ kg,该区的气候特征显著,年平均的温度在18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范围内。在降雨分布上,该区域处于一种不均衡状态,降雨时间主要集中于夏秋。在该区所选择的这一试验区中, 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为红薯、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和花生,试验区域的总面积是20hm2,采用的是一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2.1 土地利用模式选择

在本次研究中,基于试验区域内社会的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农户种植习惯,选择了五种土地利用模式,即粮-豆-粮间套作(FBF);果粮菜间套作(FFV);粮间-菜间套作(FEV);单一粮经套作(MONO);菜经-菜间套作(VEV)。

2.2 试验设计

各试验点是从三月下旬进行整地划区, 一共将试验区划分为了十二个小区,小区的面积为42m2。在小区内,根据随机区组来进行排列,基于2m这一要求来起垄开厢,其中垄面的宽度为1.2m,沟的深度为0.3m、宽度为0.8m。各农作物种植方式主要如下:第一,小麦,在厢面上带状进行六行小麦的种植,其窝距和行距分别为13厘米和20厘米;第二,马铃薯,在垄上进行两行马铃薯的种植,在垄边距离大约25厘米处开沟并进行播种;第三,榨菜,在厢面上种植四行,其行距为30厘米,而窝距则在20―25厘米范围内;第四,蚕豆,在沟内种植两行,其中窝距为 25厘米。此外玉米与油菜则在厢面进行种植。

2.3 试验过程

在试验区域内,在马铃薯上将100―120kg/hm2的渣肥来作为底肥,并配施0.028kg/hm2的硫酸铜、硫酸锌、硼砂,2.28kg/ hm2的硫酸钾,1.47 kg/hm2的尿素以及2.45 kg/hm2的过磷酸钙;在蚕豆上,则施加0.3 kg/hm2尿素,0.9 kg/hm2的过磷酸钙,28-42 kg/hm2灰渣肥,并配施相应的硼砂、硫酸锌及硫酸铜;在小麦上则施90-130 kg/hm2的渣肥作为底肥,2.48 kg/hm2过磷酸钙,1.48 kg/hm2的尿素,当小麦在齐苗以后,再将0.45 kg/hm2尿素和粪清水进行混合追施苗肥。

2.4 试样的采集以及测定

在作物收获以后开始采集试样,采取一种多点混合取样的方式,即取0-20厘米的表层土壤,根据方格网法在每一个样点的周围布点并取混合样,基于上述方法在获得n个试样以后,接着对试样进行自然风干、过筛以及磨碎,待这些工作完成后,再来对土壤的速效钾、PH值、速效磷、有机质、碱解氮以及全氮进行测试。其中PH值可通过水土比法来进行测试,碱解氮可通过碱解扩散法来进行测试,有机质可通过重络酸钾滴定方式来进行测试,而全氮则可通过半微量开氏法来进行测定。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在试验区内,土壤自身养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利用上述的几种土地利用模式来进行相应的施肥管理,通过测定得到的各土壤性质数据,则应借助于SPSS软件来对其进行配比和分析。从其分析结果来看,土壤中养分含量所产生的差异较为明显,在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中,除了PH值有所提升以外,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而这也说明了在土壤中,其有机质的输入比输出大,这也说明了不管是采用有机肥,还是采用无机肥,在同种管理方式下所得到的结果大致一样。

3.2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下土壤的养分变化分析

在这几种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主要如下:MONO

综上所述,土地在利用上所呈现出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条件和土地政策。而要想获得更好的土地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土壤肥力方面的研究,平衡好各农作物间土壤肥力以外,同时还应合理且规范地应用土地,选用最优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方式,从而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成,赵万民,谭少华等.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284-289.

[2] 谷树忠,王兴杰,鲁金萍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1):1-8.

[3] 李艳丽.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3):25.

篇3

摘要:本文将以实际的研究为例,具体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下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响应的差异。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式;管理实践方法;土地经济效益;不同与差异

土地利用指的就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使用各种方法和行为针对土地资源的长期或者周期性的经营活动,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获得相应的产品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必然会带给土地资源不同的产品收益和经济收益,其甚至对土地资源自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会造成相应的改变,通过相关实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并且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

一、具体的实验内容

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对土地资源经济效益造成的影响进行试验,首先应该选取土地资源性质相同的土地范围作为试验田,同时选择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式对其进行试验、查看、采样以及分析并且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来讲,本次实验中选取了某一丘陵地区的某一范围内的土地作为试验田,其中试验田所在范围的每年平均温度在18 度、日照时间在12 个小时左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春天、夏天以及秋天三个季节,同时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结合试验田范围中的以往种植习惯和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本次试验在试验田中分别采取了五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其分别是

粮食、豆子、粮间、套作,其简称为FBF;

蔬菜、经、菜间、套作,其简称为VEV;

粮食、经、菜间、套作,其简称为FEV;

单一的粮食、经,其简称为MONO;

果树、粮食、菜间、套作,其简称为FFV。

此外,在本次试验的进行过程中首先会针对马铃薯、蚕豆、小麦、榨菜、油菜、玉米等相关类型的蔬果进行不同种植田的分配,在分配结束以后才会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上述蔬果种子使用的实验肥料类型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针对其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控制了施肥的比例。在相关农作物成熟以后,本次试验采取了多点混合采样的方法对已经成熟的果蔬物品进行采样,同时使用水土比方法测定相应种植田的pH值范围、使用重络酸钾滴定方法完成对种植田有机物质含量的测量、使用半微量开氏方法完成对种植田全氮含量的测定以及使用碱解扩散方法完成对种植田中碱解氮的测量工作。

二、实验结果的分析

针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采用了spss 软件对相关蔬果的成熟数据进行采集并且配对分析,同时有效的结合土地利用环节结束后土地资源的有机物质含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次试验成果中粮食、经、菜间、套(FEV)的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而果实、粮食、菜间、套(FFV)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影响居于第二位,蔬菜、经、菜间、套(VEV)的土地利用模式居于第三位,粮食、豆、粮间、套(FBF)的土地利用模式则居于第四位,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则位列最后一位。因此本次实验结构可以有效的证明,针对土地李元的不同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会造成土地资源中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同时本次试验结果中针对土地经济效益的响应参数进行计算,采用了的公式完成了对土地经济效益响应系数的计算。其中代表的是第种指定产物的产量与成本的经济效益之差、代表的是第种指定产物的单产产量经济效益、代表的是第种制定作物的实际综合种植成本、A 代表的则是当地以往种植的农作物的产量与成本之差的最大参数值。

通过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清晰明确的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地造成的经济效益参数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海域土地资源中土壤性质的参数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相互之间呈现出互相递进的关系。因此本次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容:

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中,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其最终产生的土地经济效益参数值也较小。而在复杂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在同样的土地管理实践方法作用下,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施肥情况和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差别是比较大的,在上述结果中的VEV土地利用模式获得的经济效益系数最好的,其土壤的肥力条件也是最好的。

三、实验结论的分析

经过对本次试验中相关结论的分析,本次试验可以针对实验结论得出以下结果:

首先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必然会对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性质产生相应的影响,其在土地利用模式的过程中会使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情况。

而如果想要使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丰富的程度上,相关人员需要有效的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强度,同时有效的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方法以达到这一目的。在土地利用模式中,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是最低的、粗放式的管理实践方法则会使外界环境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响情况减少到最小,同时间、套类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与其相匹配的管理实践方法则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同时增加外界环境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的影响,使土壤肥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为健康和充足的状态。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中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是保持土壤肥力并且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法。

其次是土地经济效益的参数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在本次试验结果中上述土地利用模式都能够对土壤肥力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土地经济效益参数上的变化却是不同的。综合来讲,单一的土地利用模式所获得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参数的数值是最低的,而菜、经、菜间、套的土地利用模式所取得的土地经济效益响应参数的数值则是最高的,也是最适宜于当前试验田的种植方法,同时其对于土地资源中的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是最有利的。

综上所述,本文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下的土地经济效益效应情况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加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实践方法的实验并合理的分析相应的实验结果能够有效的帮助农户选择最优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管理实践方法,有效的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同时提高农户土地资源中的土壤肥力,使土地资源始终保持在较为健康的状态中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在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在农村,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物质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所以,对土地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全国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的土地管理问题息息相关,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促使新农村建设快速稳定的进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改善农村的环境,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是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对农村土地的整治、改变目前落后的村容村貌都离不开对土地的利用。如此一来土地的使用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而间接的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得到了优化和耕地质量的提高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农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很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1.对农村的宅基地建设加强管理

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农民集中建设新居,使总体规划在原则上不再出现分散的宅基地分布状况,严格按照一户申请一处房基地的原则进行审批房基地的申请,杜绝超标准占地建房。在此基础上还要杜绝以下现象的发生:(1)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建房;(2)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农房;(3)农民提供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4)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联建”行为。在深化改革工作管理的同时,防止任何集体或个人非法占用耕地。征地制度改革的完善、土地用途严格管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加大监察力度等,是规范农村土地,加强用地管理的有效措施。

2.严格控制耕地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保护耕地的最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粮食的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对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要求。因此,要严格规范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管理,严禁圈地画地的现象发生,禁止不合理的破坏耕地改建池塘的行为。对一些非农业建设用地要确定其规模和布局,并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耕地面积能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乡镇企业建设、公共设施完善等需要利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并在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后进行申请各个项目的审批。严禁以办乡镇企业为名非法占有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3.政府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政府要及时解决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有效、可行的处理案件的新方法,建立案件处理责任制,维护农民的利益。对于征用农民的土地,要给予补偿资金,并确保落实到位,让农民能够依法获得补偿,令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对征地的数量以及范围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将征地的程序完善详细的介绍给农民,维护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门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和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司法部门协同合作,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监督土地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法律,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重视执法工作的实施,在规划土地的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围后,避免乱建的现象,在规划的范围内,土地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对土地进行出租和买卖,职能部门监管土地的使用情况。

4.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农民对土地法的了解和认识,国家土地局和相关党政机关应不断在农村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使更多人懂法、知法、守法,在提高农民法律知识的同时合理使用土地,了解土地所有权等问题。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同时,制定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能够解决用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应该针对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推进中心村和中心集镇的建设,将新办企业和破产、倒闭企业的闲置用地相结合,对现有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建设工业园区,选择适宜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项目和产业。

5.科学规划用地

重视调查农民土地转让和土地利用,在保证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重视规划,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完善的配套方案,审核土地规划,评审、勘察、分析上报材料,不能批准不合格的用地,指导农民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设宅基,转变农民依据自身意愿随意建房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对住宅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土地使用效率提高,统一管理村庄。

6.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强化、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农民自主选择土地的流转方式,政府建设有效的管理模式,补偿农民用地,实行多种手段的流转模式,政府应保障农民利益,促进流转机制有效进行,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和家庭经营在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难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使用效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面对农村土地管理的相关问题时,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维护农民的利益,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土地资源是社会群众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保障,因此,处理土地问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3):46.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机理;土地制度

一、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1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人们一般认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不足。如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而我国这一时期的年均消费率不到60%。

消费率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必然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率(见表-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由表2可知,2000---2007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2.4%急速增加到39.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1.9增加到5.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2.5%增加到19.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1.0增加到2.6;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40.6%,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5.5下降到5.3。可见,“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失衡。

2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从我国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由表13可知,2000--2008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2%,第二产业为53.3%,第三产业为41.5%;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为0.5,第二产业为5.3,第三产业为4.1。无论是从贡献率,还是拉动力,第二产业都显著领先。从各个年份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高也只有7.8%的水平;第二产业则在大多数年份中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第三产业贡献有所波动,最终稳定在40%以上的水平。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仍然过多地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以2006年为例,该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都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耗量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费量12.4亿吨,占世界的54%。经济增长过度依靠物质要素投入,一方面导致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使得资源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现行土地制度是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重要制度成因

(一)现行土地制度是我国需求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1 现行土地制度为我国高投资率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撑。(1)现行土地制度为我国高投资率提供了土地载体。任何投资都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为载体,获得足够数量的土地是投资活动能够成为现实的基本前提。而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实际就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政府很容易获得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从而为我国高投资率提供了土地载体。(2)现行土地制度也为我国高投资率提供了资金支撑。首先,土地为政府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我国高投资率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那么政府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土地中来。在现行制度下,土地具有强大的资本功能,这不仅体现在其自身就能产生巨大的增值收益,更主要表现在其在吸引民间资本、外资以及融取银行资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土地收益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各级地方政府进行建设的资金很多都是来源于土地。其次,土地获取成本较低诱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在现行土地制度下,一方面地方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得土地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控制土地出让的形式。对于工业、仓储用地,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工厂建成之后给本地区带来的GDP、税收和就业等政绩利益和长期收益,倾向于采取零地价甚至负地价的方式招商引资。这样企业获得土地的成本较低,从而诱发企业的投资热情。

2 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收入。农民需求不足是我国消费性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农民需求之所以不足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整个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还远未发挥主要收入来源的作用。如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为什么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很少?这就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有关。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但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并没有得到实现,这主要表现在: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导致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限制了农民土地财产升值的空间;土地财产权实现方式的严格限制导致土地这种稀缺性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打折扣;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缺少利益表达权。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无法实现,使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导致需求不足。

(二)现行土地制度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1 土地细碎化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基础薄弱,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现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这套土地制度,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经营模式仍是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当前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与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诸多困境。

2 工业用地价格过低是工业领域投资过度的重要原因。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工业立市,工业领域存在投资过度现象。从政府角度来讲,其热衷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原因主要在于现行的财税制度下,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更多的税收和财

政收入。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其热衷于投资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用地价格很低。相对于商业、旅游和娱乐等经营性用地较早实行招拍挂制度而言,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制度较晚且规范化程度较低。

(三)现行土地制度是要素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价格经常被人为压低,其结果必然是各经济主体多占地、占好地,经济增长中土地消耗过大。其次,低地价使得企业获得土地的成本较低。这一方面会削弱它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它们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的资源,即使生产过程中消耗过多的资源,但仍然能赚取高额的利润,它们当然不会去冒险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会导致大量物耗高的建设项目的轻易进入,增加其他资源的消耗。

三、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土地的难度

1 严格限定政府土地征收(征用)范围,增强农民对征地行为的监督。调整有关法律和政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即只有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效益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才能行使征地权。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征地目录,进入征地目录的用地项目才能启动征地程序。保障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合法民主权利,增强农民对征地行为的监督。赋予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建立畅通的诸如征地听证制度等农民参与和监督渠道,让农民对征地有发言权。尤其应赋予农民申诉权,当农民认为地方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时,可以行使申诉权。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在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基础上,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尤其是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修改程序,明确规划修改的条件和程序,并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纳入人大、纪检监察和地方政府考核等相关内容,强化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考核。另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要采取包括社会听证、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权利。

3 加强土地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努力提高信息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畅通的监督渠道;构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土地执法的共同责任机制,加强纪委、监察、审计、司法和国土资源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系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坚决依法处罚违法用地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领导干部。同时还应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以利于社会各界监督。

(二)减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土地收益

1 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建设。非农建设需要占用集体土地,需要通过征地程序,而也正是这征地程序,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了农村土地在城市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因此,要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减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土地收益,就应打破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相同的权利,即赋予集体土地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的权利。在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后,政府一般不再直接参与农村土地城市流转,而主要通过行政审批、税费和土地总体规划进行调控。当然,公益性非农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农村土地,仍然需要政府动用征地权来完成。

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只有在流转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因此,为了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应在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于经营性建设用地,无论是国有还是集体所有,不分城乡居民身份和城乡企业身份,逐步实行统一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并且在规划管制下,只要土地使用性质相同,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开放范围就应当一致,在市场开放上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实行同等待遇。其次,健全农用地流转市场。加快制定完善农用地流转法律法规,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和流转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规范农用地流转行为,把农用地流转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 剥离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权。在土地市场中,政府的职能应在于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营造市场环境上,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调控市场,而不是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集土地管理权与土地经营权于一身,直接参与土地市场交易。因此必须将土地经营权从地方政府手中剥离出来,使其退出市场经营活动,从而让政府和市场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注释:

①王睿,王天义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J]红旗文稿,2009,(23):11-13

②李书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5):94-98

③曹建海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与重复建设之关联[J]中国土地2004,(11):11—14

篇6

关键词:软土地基; 挤土效应; 应力消散孔

Soft ground static pressure soil squeezing effect of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n De-long

( Hualu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Xi'an,710065 China )

Abstract: In the planning area has been built, the project expansion project, of pile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due to pile group construction must be strict to prevent soil squeezing effect caus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imb has built a structure or device facilities. Gasification area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bo Wanhua two project, due to take stress to dissipate the the ditch, and dissipate hole and pile driving direction, pile driving rate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soil compaction effect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nd ensure the river steam tube of the safety of the Gallery.

Key words: soft ground; soil squeezing effect; stress dissipate hole

1.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岩土层分布从上到下分别为:

名 土层 厚度

(m) 承载力特征值

KPa 液性

指数ⅠL 压缩

模量Es(Mpa) 描述

0 填土 1.0-2.0 松散~稍密

1 粉质粘土 1.5~2.5.0 100 0.632 5.0 软塑

2a 淤泥质粉质粘土 3.0~4.0 60 1.292 3.4 流塑

2b 淤泥质粉质粘土 6.0~7.0 55 15.27 2.8 流塑

2c 淤泥质.粘土 4.0~5.0 50 1.293 2.6 流塑

2d 淤泥质粉质粘土 6.0~7.0 55 1.258 3.2 流塑

4a 淤泥质.粘土 6.0~7.0 60 1.077 3.1 软塑

5 粘质.粘土 8.0~11.0 200 0.497 6.9 中等压缩、含中砂和角砾

6a 粉砂夹粘土 4.0~5.0 150 0.705 6.2 中等压缩

7a 淤泥质.粘土 4.0~5.0 220 0.351 11 低~中等压缩

7b 淤泥质.粘土 1.0~2.0 160 0.654 6.5 中等压缩

7c 粉质粘土 8.0~10.0 240 0.284 12 可塑~硬塑

2.挤土效应介绍

桩基施工中桩尖处土体冲切破坏,挤压桩周土体形成具有很高孔隙水压的扰动重塑区,其厚度为0.5~1.5倍桩径。在很强的挤压作用下,被扰动和重塑并变得密实,浅层土会向上隆起,要靠消散孔隙水压力,使紧贴桩身的扰动重塑区产生再固结而逐渐恢复土体的抗剪强度后形成在沉桩过程中,相当于桩体积的土体向四周排挤,土体破坏使周围的土受到严重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径向位移,桩尖和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以及很大的水平挤压,桩周土体接近于“非压缩性”,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形成具有很高孔隙水压力的扰动重塑区,降低了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桩周邻近土体会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坏,与桩体积等量的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在地面附近的土体是向上隆起,而在地面以下较深层土体,由于覆盖土层压力作用不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挤压。由于群桩施工中的迭加作用,会使已打入桩和邻近构筑物和管线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和上浮。桩群越密越大,土的位移也越大,据宁波地区桩基施工龙头企业――浙江新中源有资料揭示,挤土地面隆起可达50~60cm,有的甚至达到70~80cm。这必将影响桩的工程质量(变位、上浮),危及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破坏性极强。

3.项目情况

煤气化项目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工程造价约15亿人民币。项目桩基工程采用预应力砼管桩,北面装置桩基离河边管廊距离约20m,其中707气化管桩采用PC-AB600(110)型,单桩设计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0KN,以7c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沉桩控制以桩长和最终压力双控,桩长约50m∽55m左右,共计501根,集中施工面积约700m2,挤土估算:管桩进土按1/3计算,该区域场地挤土为5225m3,管廊北侧是河对管廊周围土体应力有消减作用,这将更加促使管廊周围土体向河边位移,河边蒸汽管廊基础未打桩,稍有不慎蒸汽管廊将倾覆,后果不堪设想,如采用钻孔桩仅707桩基工程将增加费用约650万元,工期将增加60天以上,再加上705/706和672等桩基需增加1500万左右。

4.采取措施

采用应力消散沟和应力消散孔,可减少地基浅层软土的侧向位移和隆起,有利于降低沉桩所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减少地基深层土体变位。宁波万华二期工程部分区域桩基施工虽然采取砂井(应力消散孔填碎石或砂)和应力消散沟等,但还是导致道路隆起约150mm,道路多处开裂最大达50mm,周围管廊偏移达到130mm。

5.方案

篇7

根据《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我局制定了《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本通知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一、暂停办理有关事项

1、[暂停事项申请]

按照《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以下简称《办法》)第八条规定,用地单位取得征地或者占地批准文件后,可以向区、县国土房管局申请在征地或者占地批准文件规定的用地范围内暂停办理有关事项。用地单位应当提交暂停办理事项申请书、规划批准文件、征地或者占地批准文件。

2、[暂停事项通知和公告]

区、县国土房管局收到用地单位暂停办理事项申请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审查批准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就暂停事项书面通知当地规划、建设、户籍、工商、税务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并在用地范围内予以公告。通知和公告应当载明拆迁范围、暂停办理事项、暂停期限等内容。

3、[暂停期限]

暂停期限自公告之日起算,最长不超过1年。用地单位需要延长暂停期限的,应当提前30日向区、县国土房管局提出申请,并说明需延长期限的理由和拟采取的措施。延长的期限不超过半年。区、县国土房管局批准延期申请后,应当将延长暂停期限的决定书面通知当地规划、建设、户籍、工商、税务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并在拆迁范围内公示。区县国土房管局的审查和通知时限按照本实施意见第2条规定执行。

除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或者其他建设项目经市政府批准的以外,暂停期限满20日后,区县国土房管局方可拆迁公告。

二、房屋拆迁许可证的申请与核发

4、[用地批准文件]

按照《办法》第九条的规定,用地单位申请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提交的用地批准文件包括:

(1)属于征地拆迁的,提交市人民政府批准征用集体土地的批复;

(2)属于占地拆迁的,提交市人民政府批准占用集体土地的批复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占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批复。

5、[规划批准文件]

按照《办法》第九条规定,用地单位申请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提交的规划批准文件是指市或者区、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6、[拆迁实施方案]

按照《办法》第九条规定,用地单位申请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提交的拆迁实施方案,是指拆迁人根据《办法》第十条规定拟订的文件。拆迁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基本情况;

(2)拆迁范围、拆迁方式,搬迁期限,委托拆迁和评估等内容;

(3)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基本情况;

(4)补偿安置方式及其主要内容;

(5)拆迁补助办法;

(6)其他应当在拆迁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内容。

7、[占地拆迁实施方案]

按照《办法》第十条规定,占地拆迁房屋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拆迁人拟订的拆迁实施方案,需要时,可以征求区、县国土房管局的意见。

8、[公布拆迁实施方案]

拆迁人应当按照《办法》第十条规定,在拆迁范围内公布经区县国土房管局批准的征地拆迁实施方案或者经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区县国土房管局备案的占地拆迁实施方案,公布期限不少于10日。

拆迁实施方案应当在区县国土房管局拆迁公告之日前(含拆迁公告当日)公布。

9、[安置房屋证明]

按照《办法》第九条规定,用地单位申请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提交的安置房屋证明文件,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或房屋所有权证。

10、[补偿资金证明文件]

按照《办法》第九条规定,用地单位申请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提交的拆迁补偿资金证明文件,是指银行向区、县国土房管局出具的拆迁补偿资金到位证明文件,具体办法按照市国土房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加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监督的通知》(京国土房管拆字[2001]1177号)有关规定执行。

11、[跨区县项目发证]

跨区、县项目的房屋拆迁许可证,可以分别由所涉区、县国土房管局核发,也可以由市国土房管局根据实际情况指定其中一个区县国土房管局核发,并将有关情况通知相关区、县国土房管局。

12、[兼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情形]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兼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房屋拆迁的,建设单位应按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申请房屋拆迁许可证,区县国土房管局审核后,统一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和拆迁公告。

13、[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

拆迁人应当按照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实施拆迁。

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范围不得超过用地批准文件确定的用地范围,但是用地范围外的房屋与拆迁范围内的房屋不可分割时,拆迁主管部门可以把拆迁范围外的该房屋划入拆迁范围。

房屋拆迁许可证规定的拆迁期限最长为1年。拆迁人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未完成拆迁的,应当在期限届满15日前向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区县国土房管局申请延期,延期不超过6个月。

14、[拆迁公告]

区、县国土房管局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应当在拆迁范围内拆迁公告。拆迁公告应当载明房屋拆迁许可证批准文号、拆迁人、工程名称、拆迁范围、搬迁期限等主要内容。

15、[许可证印制]

房屋拆迁许可证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内容主要包括拆迁人、项目名称、拆迁范围、拆迁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时间等。

16、[拆迁许可证备案]

区、县国土房管局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应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三、委托拆迁和评估

17、[委托拆迁]

拆迁人可以自行拆迁,也可以委托拆迁。

征地拆迁,拆迁人自行拆迁的,应当具备本市自行拆迁资质。

委托拆迁的,受托拆迁单位应当具备本市受托拆迁资质;拆迁人应当与受托拆迁单位签订委托拆迁书面合同;拆迁人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应当向区县国土房管局提交委托拆迁合同和受托拆迁单位的资质证明材料。

18、[拆迁评估]

征地拆迁的,被拆迁房屋的重置成新价,由拆迁人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本市房屋评估规定评估确定;拆迁人应当与评估机构签订委托评估合同。拆迁人申办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应当向区县国土房管局提交委托评估合同和受托评估机构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

占地拆迁的,被拆迁房屋的重置成新价,可以参照前款规定评估,也可以按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区县国土房管局备案的拆迁实施方案确定。

19、[拆迁招标投标]

征地拆迁,属于下列项目的,用地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受托拆迁单位和评估单位:

(一)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二)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三)建设项目拆迁居民户数在500户以上或者拆迁总费用在8000万元以上的。

有关招投标事宜按照市国土房管局《关于本市拆迁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的通知》(京国土房管拆[2003]306号)执行。

四、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20、[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书面协议。协议一式二份,当事人双方各持一份;在房屋拆迁中必须给被拆迁人拆迁补偿协议原件。

实行货币补偿的,协议应当包括补偿金额、付款方式、付款期限、搬迁期限、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

实行房屋安置的,协议应当包括安置房屋地点、安置房屋面积、差价及结算方式、搬迁期限、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期房安置的,还应当明确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内容。

另行审批宅基地安置的,协议应当包括地上物补偿、新批宅基地地点、面积、搬迁期限、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等内容。

21、[权属证件移交]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后,被拆迁人应将原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交给拆迁人,由拆迁人移交房地权属管理部门。

五、拆迁裁决程序

22、[拆迁裁决程序]

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裁决程序,参照市国土房管局2002年12月9日印发的《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裁决程序规定》(京国土房管拆[2002]1116号)执行。

2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拆迁当事人对区、县国土房管局的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六、货币补偿方式

24、[宅基地区位补偿价]

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由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京国土房管征[2003]606号)第四条的规定,以乡镇为单位确定和公布,并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区县人民政府确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应当考虑各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区位差异,具有一定的幅度。

具体拆迁项目的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

(一)由拆迁人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在区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幅度内,根据被拆迁房屋宅基地的实际情况评估确定;

(二)由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相关部门在区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幅度内,根据被拆迁房屋宅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三)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方法。

25、[兼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乡镇]

乡镇行政区域内兼有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或者与国有土地相邻的,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批准该乡镇统一参照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相关规定,确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格或拟订拆迁实施方案。

七、房屋安置方式

26、[房屋安置方式解释及协议]

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拆除宅基地上房屋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安置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按照被拆迁房屋的补偿款与安置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款结算差价。即拆迁人对被拆迁人依法给予货币补偿后,被拆迁人再以其所得的货币补偿款购买拆迁人提供的国有土地上的安置房屋,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可以先按照货币补偿相关规定签订拆迁货币补偿协议,再另行签订安置房屋买卖协议。

27、[市政府规定以经济适用住房安置]

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以经济适用住房安置被拆迁人的,对被拆迁人按照《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京国土房管征[2003]606号)第五条规定给予补偿,由被拆迁人按照规定价格购买政府定向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

28、[拆迁补偿资金和房屋要求]

征地拆迁宅基地房屋,拆迁人在银行专户存入的拆迁补偿资金,原则上不得低于该项目拆迁货币补偿所需资金总量的60%。拆迁人准备的拆迁补偿资金低于该项目拆迁货币补偿所需资金总量的,应就不足部分提供相应数量的安置房屋。

采取货币补偿方式的被拆迁人数量超过预计比例或其他原因致使拆迁人存入的拆迁补偿资金不足的,拆迁人应当及时补足;拆迁完毕后,拆迁补偿资金有结余的,拆迁人持区县国土房管局出具的证明,向银行申请划转余款。

29、[征地拆迁安置房屋条件]

拆迁人提供的安置房屋,原则上应当是现房,并具备合法审批手续;安置用房的市政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应当具备使用条件。

拆迁人提供的下列房屋,经与被拆迁人协商同意,可以用于拆迁安置,但是在区县国土房管局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时,不予计入拆迁人准备的安置用房数量:

(一)期房;

(二)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拆迁,安置房屋不在四区范围内、也不在规划市区内,且距离拆迁地点超过15公里的;其他郊区县拆迁,安置房屋不在本区县范围内的。

3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作为拆迁人]

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作为拆迁人实施拆迁,以本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安置被拆迁人的,安置房屋应当具备用地、规划批准文件。

31、[委托安置]

按照《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其他拆迁人委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安置被拆迁人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拆迁人应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并向区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二)拆迁实施方案由受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拟订,属于征地拆迁的,报区县国土房管局批准后执行;属于占地拆迁的,经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区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三)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可以由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签订,也可以由拆迁人委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与被拆迁人签订。

八、另批宅基地安置

32、[适用条件]

按照《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另行批准宅基地安置被拆迁人的,拆迁人应当事先征得区县人民政府同意,且本集体经济组织区域内具备安排宅基地的土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被拆迁人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

33、[审批手续]

拆迁宅基地上房屋,另行审批宅基地安置被拆迁人的,拆迁人应当为被拆迁人办理宅基地申报审批手续和建房审批手续,被拆迁人应予协助。

34、[宅基地减少的补偿]

新批宅基地面积少于原合法使用的宅基地面积,对不足部分可以按照区、县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九、宅基地面积标准

35、[宅基地面积控制标准]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本市村民每户建房用地的标准,由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情况确定并予公布,但近郊区各区和远郊区人多地少的乡村,最高不得超过0.25亩(折合167平方米);其他地区最高不得超过0.3亩(折合200平方米)。

1982年以前划定的宅基地,多于前款规定的标准,每户最高不超过0.4亩(折合267平方米)。

36、[宅基地面积认定标准]

被拆迁人宅基地面积认定的具体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区县实际情况确定。

十、其他问题

37、[拆迁结案]

拆迁人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拆迁档案资料,在完成拆迁后1个月内向区、县国土房管局移交拆迁档案资料并办理有关手续。

38、[提前搬迁奖励费]

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届满前提前搬迁的,拆迁人可以给予提前搬迁奖励费,具体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确定。

39、[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房屋]

用地范围内涉及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取得的房屋土地,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办法》有关宅基地房屋拆迁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安置。

40、[已拆迁公告的项目]

2003年8月1日以前,已经按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87号)拆迁公告的,不适用《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继续执行《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

41、[施行日期和文件废止]

篇8

贵局《关于免收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的函》(京狱函字〔1998〕44号)收悉。经我局研究并请示国土资源部地籍司,现函复意见如下:

一、监狱管理局系统劳教场所用地属于国家行政划拨用地,其用地权属性质为国有土地。应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确权登记。

二、“监狱用地”是指监所建设占用使用的土地,亦属于特殊用地。根据1990年7月21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登记收费及其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监狱用地免收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费。

篇9

关键词 工业化发展;相关度;土地政策优化与调整

中图分类号 F0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81-04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已经进入中期阶段[1],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压力巨大,土地需求异常强烈,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克服目前存在的大量耕地的非农化,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鉴于韩国同属东亚,研究它们在走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 韩国工业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变化概况

1.1 工业化起步阶段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韩国工业化进程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 在60 年代初至70 年代中期这段工业化的起步时期,韩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均收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中,城市化水平达到50%,人均GDP也超过了1 500美元。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63-1976年,韩国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2],由于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用地需求急剧扩大;同时,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住宅需求也开始大幅度增长,工业和城市用地需求的增加,激发了土地需求的增长。但由于韩国严格执行农地保护政策,农地占用受到较大限制,且韩国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垦、填海造田等增加可用农地,使得农地数量减少并不明显。

1.2 工业化加速时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到80 年代中后期,是韩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韩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韩国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扶持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电子和机械工业等。但工业化加速的直接效应就是土地需求剧增,从而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国际经验表明, 城市化水平在30%~70%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3]。在韩国则更加明显,韩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是30.5%,而到1976年达到49.7%,年均提高1.48%。而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城市化水平更是从1977 年的51.6%提高到1987 年的68.5%, 年均提高1.69%,比前一时期增加了0.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丧失约10 119 hm2耕地, 这对于一个只有990 万hm2土地的韩国来说已经很大了。

1.3 工业化后期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土地需求进一步增加,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韩国开始放宽耕地转用限制,把一部分耕地转化为工厂和住宅,一方面来降低土地价格,同时来解决土地短缺问题。尽管20世纪末,韩国人均GDP已达到8 711美元,城市化水平也高达81%,但农地资源消耗速度相比前几个阶段不仅未下降,反而出现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到了工业化后期,如果不能继续实施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农地资源消耗速度不会自动进入农地资源消耗的平稳期。

2 韩国工业化推进中的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关度变化分析

2.1 韩国工业化加速阶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韩国工业化加速阶段耕地变化与GDP、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分别进行一一对应回归分析,并经过检验,结果均显著。而在回归过程中,我们分别进行了绝对变化的相关度和相对相关度弹性两种分析。目的在于考察绝对弹性系数和相对弹性系数,也即影响度或影响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化加速阶段,在耕地面积减少667 hm2情况下,影响度最大的是服务业增加值是6.1亿美元,其次是工业增加值3.7亿美元,再次就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影响为2亿美元,对GDP的增加影响最小为0.1亿美元。

从相对弹性系数影响度来看,耕地减少1%,带来增加幅度最大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达到了38%,其次是服务业增加值就会增加21.7%,再次是工业增加值增加21.5%,增加幅度最小的是GDP增加19.8%。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韩国,耕地减少对投资影响弹性最大。

2.2 韩国工业化后期阶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韩国工业化后期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耕地绝对变化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增加值,即耕地减少667 hm2,服务业增加4亿美元,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为2.7亿美元,再次是工业增加值为2.4亿美元,最后才是GDP增加0.07亿美元(见表2)。这与韩国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影响度排序基本一致。尤其是服务业最高,GDP影响度最低。所不同的是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影响度的排序有所变化以及影响度大小有所差异。

第二,从相对弹性系数影响度来看,耕地每减少1%,

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幅度最大为5.9%,而很有意思的是它对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GDP增加的影响幅度均为4%。这一特点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相对弹性系数变化是很不一样的。

3 我国耕地及其建设用地变化分析

3.1 我国耕地变化的阶段性考察

通过对1949-2005年我国耕地变化考察,可以将其分为1949-1995年和1996-2005年两个阶段,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可以发现以下特点:①1949-1957年,我国耕地面积是急剧增加的,在1957年达到高峰,1957年以后,耕地面积缓慢减少。但总体上在1979年之前,耕地面积总体上还是增加的,之后呈现缓慢下滑之势。②1996年以来我国的耕地总量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从1996年的1.300 7亿亩下降到2005年的1.220 7亿亩,9年累计下降了0.08亿亩,下降幅度达到6.15%。1996-2001年变化比较平缓,在1998年的时候甚至耕地数量还有所回升,2002-2005年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2002年和2003年,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其中2003年达到最大,耕地数量减少了2.01%。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比较平稳,几乎呈线性递减,从1996年的1 060m2到2005年的933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下降幅度达到12%。

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的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需求长期存在,加上生态建设对生态退耕的要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耕地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3.2 我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概况及特点。

对比分析建设用地比重的变化,可看到建设用地总体比重的上升很大一部分是由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带动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比重变化并不大(见表3)。

注:取建设用地占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为100%,考察建设用地分别占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重;取建设用地占农用地为100%,考察其中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括号内为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建设用地在各自部分所占的比例。

表3数据说明:①在所有新增建设用地中,农业用地占80%~85%,并且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未利用地占15%~20%,整体上呈下降趋势。②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大约60%左右,2003年达到67%。③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占了近80%,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建设用地占用不到20%。

4 从韩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中获得的启示

(1)从绝对弹性影响度来看,不管是工业化加速阶段还是工业化后期,耕地的单位绝对量减少,对服务业的绝对增加量影响最为明显,对GDP绝对量影响最小。从相对弹性影响度系数来看,不管是工业化加速阶段还是工业化后期,耕地减少1%,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影响最大(加速阶段是38%,后期是5.9%)。而从工业化两个阶段相比较,土地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相对弹性影响度系数很强,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影响度则比以前大大减弱。

(2)虽然一般来说耕地利用结构及其规模变化将经历与工业化的“倒U”型变化类似的耕地减少速度先慢再快再慢的变化曲线。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变化过程,在工业化后期仍然会出现耕地减少速度加快的现象。因此,加强土地调控与管理并不能因为“倒U”变化趋势而有所减弱,相反必须不断加强。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变化。伴随这一过程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呈现出相对应规律,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土地资源消耗主要由第二产业的发展引起;在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土地资源消耗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为改善居住条件而引发的居住用地需求增加。据测算,单位产值的第二产业用地要大于第三产业用地,所以,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时,如果人口增长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地资源的消耗也因产业用地的减少而减少。这样,与工业化的“倒U”型变化类似,在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后备资源有限,而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那么,耕地减少(或者建设用地增加)同样呈现出以下变化规律,工业化前期,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耕地量的速度快于耕地资源消耗(建设开发利用)速度。工业化加速时期,即经济发展快速阶段耕地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增加速度,而在工业化后期农地的消耗速度逐渐缓慢。但从韩国土地利用变化看,在工业化的初期,由于农地保护政策,农地资源占用受到较大限制,而且韩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垦、填海造田等增加了部分可用农地,使得农地数量的减少并不明显。直到从1970年开始,韩国农地的数量减少现象才显现出来,在1971-1975年期间,韩国农地每年平均减少0.87%。但在随后的30年中,韩国已有20% 的耕地消失在大片的城市住宅和高速公路网中, 平均每年丧失约10 119 hm2, 年均减幅0.21%, 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重由期初的22.96%降到期末的22.48%, 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经济又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农工争地矛盾加剧,所以,农地资源的消耗速度相比前几个阶段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出现大幅度的上升。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工业化后期,如果不能继续实施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而过分强调平抑地价,降低土地供给成本,那么农地资源消耗速度仍将持续走高,不会自动进入农地资源消耗的平稳期。

(3)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实现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确定土地利用规模变化,转向到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战略转移。工业化必然带来土地利用结构新变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证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过程就是农地面积大量减少,二三产业用地比例提高的过程,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度发展必然伴随着农地高速度消耗的现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制定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和农地保护政策时,必须正视并尊重这一规律。只要能将农地资源减少的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就是农地保护政策的成功,强求耕地减少零消耗(建设用地零增长)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和不现实的。但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也昭示着控制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要以两个主线来进行。其一是制定合理、科学、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保证工业化增长方式先进且低耗、工业化推进速度适度、产业结构高效配置。而且,产业经济政策必须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例如在投资政策上就要符合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规律,通过土地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调整与互动,实现由“以经济增长速度定土地利用”到“以土地来确定经济增长速度”转化,从“以投资定土地”到“以土地定投资”的转变,力争以最少的土地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要素拉动型尤其是土地要素拉动型的低效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耗费少、要素利用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二要制定适合中国的实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就业率的提高,无论是资源依托型还是产业集聚型或者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均要以高效土地利用、减低土地资源消耗为前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晓西,张琦.新世纪中国经济轨迹[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3.[Li Xiaoxi, Zhang qi. The Economics Track of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M]. Beijing: People Publishing Company, 2006:3~83].

[2]刘新卫.“黄金发展阶段”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土地利用浅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6,(2):51.[Liu,Xinwei.Landuse Analysis of Japan、Korea and China Taiwan in Golden Development Stage[J].Intelligence of National Land, 2006,(2):51.]

[3]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消耗[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246~300.[Liu Li. The Consumption of Land Resource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Important Countries of the World[M].Beijing: Land Publishing Company of China, 2006:246~300.]

Analysis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dvancement in South Korean

ZHANG Q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Resourees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篇10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环评;重庆市;秀山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5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式渐趋复杂,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1]。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SEA)的范畴,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其优势在于可以弥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考虑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土地利用可能引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足。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2~4]。

二、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缘、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为重庆市最边远的区县之一。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43′06″~109°18′58″,北纬28°09′43″~28°53′05″之间。根据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46 361.31hm2,其中,农用地210 572.35 hm2、建设用地12 292.58 hm2、未利用地23 496.38 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47%、4.99%和9.54%。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的修编。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近期为2010年,规划期末为2020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见下页表1)。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框架模型最早是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时所提出的评价模式[5],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会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6]。

在土地利用中,压力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而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压力。本文选取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耕地压力指数这四个指标。

状态是指土地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或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率、城镇及工矿用地率和自然保留地面积率这三个状态指标。

响应是指为了预防和减缓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政府和公众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本文选取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基本农田保护率这三个响应指标。

四、评价方法及结果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是系统态势度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

土地利用涉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由于因素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灰色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评价一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时限较长,评价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灰色性的特点,因而可以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比较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水平年环境序列与理想环境序列的关联度,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8]。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参考序列就是作比较的“母序列”,记作X(k),一般选取最优指标集,记为:X(k)={x(1),x(2),…,x(n)},(k=1,2,…,n)作为关联分析的原始参考数列。比较序列是与参考序列作关联程度比较的“子序列”,记为:Xi(k)={xi(1),xi(2),…,xi(k)}。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按其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最佳影响或根据相关经验以及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参考序列,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的环境序列作为比较序列,利用其实施前后的环境状况与理想或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9]。

本文根据相关经验和行业标准选取了各个指标的标准值,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序列;通过对秀山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2006―2020年)中各项指标值的推算,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序列(见表2)。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为消除由评价指标物理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之前,需将样本中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0]。

3.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运用灰色建模系统IV软件计算各比较序列中每一个指标相对目标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以及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其中:分辨系数ρ取0.5。

ζ=1,0.5167,0.6222,0.5196,0.3333,0.3982,0.4378,0.5912,0.3570,0.47151,0.6135,0.5588,0.8336,0.5629,0.6190,0.6908,0.5275,0.4052,0.33331,0.4106,0.4708,0.4988,0.3333,0.4005,0.4330,0.4390,0.4142,0.7505

关联度为:R=(1,0.5248,0.6145,0.5151)

即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和2020年规划方案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分别为0.5248、0.6145和0.5151。

4.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均大于0.5的水平,说明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都与环境标准比较协调;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大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202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小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

规划方案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评价指标看,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压力指数的增加、城镇工矿用地率的增加以及自然保留地面积的减少。即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同时大力开发荒草地等自然保留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所需,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由于秀山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加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虽然森林覆盖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大带来的环境破坏明显大于森林覆盖率上升带来的环境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规划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及生态用地面积,合理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灾害控制,综合整治矿区生态环境,建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讨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其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PSR框架模型,从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三个方面选出10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比这10个因子在规划实施前后的相对变化,预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规划方案在优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正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11]。文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初步探讨,尝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秀山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尚属尝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因为自身的特点,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且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运用此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较合理。但是常用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求出的关联度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12]。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采用静态的标准值作为参考序列,不能全面反映规划方案实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的评价方法还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报,2006,(1):134-138.

[2]贾克敬,谢俊奇,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6):15-20.

[3]蔡玉梅,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4]王永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1):36-38.

[5]蔡玉梅,谢俊奇,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2):3-8.

[6]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21-28.

[7]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0.

[8]曾光明,杨春平,曾北危.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4):247-251.

[9]荀文会,刘友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10-14.

[10]孙健卫,黄贤今,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报,2007,(3).

篇11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利用;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洱海流域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228-08

Dynamic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ity Land Use —— Taking Erhai Basin as Example

XU Chi-ping1,WANG Yu2,DONG Li-min1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2. Audit Department of Wuhan No.1 Hospital, Wuhan 43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co-integration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short-term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land use in Erhai basin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1)there exist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land use in the long term whereas things are different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range of short term equilibrium going towards long term equilibrium is 17.31%, and the agricultural land range of short term equilibrium approaching long term equilibrium is 34.52%. (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land us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land us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are is influenced by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policies. (3)Economic growth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itself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construction land itself,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land.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nstruction land from expanding disorderly, government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city planning and land-use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land use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c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 Finally, governments should als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using land economically and intensively.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land use; VAR model; impulse respons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Erhai basin

收稿日期:2013-04-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GL00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105-001);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20002040265)。

作者简介:徐持平(1987-),男,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电话)15387064440(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董利民(1968-),男,湖北蕲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电话)

13387585356(电子信箱)。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驱动下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土地利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空间上的投影[1],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2],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与耕地的关系[3-6]、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的关系[7-10]、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耦合关系[11,12]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涉及自然科学中的地理方法、景观生态方法和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分析方法,前者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技术[13]、遥感监测[14]、灰色关联分析[15]、空间计量分析[16]等方法研究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后者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时间序列结合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拟合出对数线性方程、指数方程、一元二次线性方程、多元线性方程等数学关系式,或者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来探讨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从研究尺度上看,涉及全国、省、市、县等多个层面的研究。

但是,目前的研究尚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增长与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而土地利用是各种类型土地利用的综合,目前将经济增长与各类土地利用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的文献还较少。其次,从研究方法上看,不论是自然科学方法还是社会科学方法,大多是从研究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有无以及紧密程度入手,而对于两者在一个长期动态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还有待深入。再次,从研究尺度上看,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行政区划的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然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一定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新的更为合理的视角。

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空间视角,将“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利用洱海流域1990-2011年的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时序数据,采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法,对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类型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制备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整个区域包括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洱海以及流入洱海的7条主要河流弥苴河、西闸河、永安江、罗时江、锦溪、茫涌溪、波罗江流经的地区,其范围包括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大理市、洱源县的17个乡镇,170个行政村,总面积达256 500 hm2,人口90多万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使得洱海流域在经济、社会、生态乃至文化上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连片的区域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洱海流域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经济增长较快,全区域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 524.40元增加到2011年的27 157.63元,平均每年约增加1 220.63元。随着经济的增长,洱海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分别由1990年的54 523.98、12 704.23、218 721.40、293.13、33 243.24 hm2减少至2011年的49 255.42、12 124.57、216 746.10、253.69、32 637.66 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增加,分别由1990年的11 050.39、2 867.72增加至2011年的13 786.96、3 922.28 hm2。洱海流域1990-2011年经济增长情况见图1。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采用动态经济计量分析中的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来研究洱海流域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为保证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是一种利用非结构性方法来建立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在模型中,每一个内生变量都被表示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其数学表达为

yt=c+■Ajyt-j+Hxt+εt (1)

式(1)中,yt为内生变量列向量,xt为外生变量列向量;c为常数项;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Aj和H分别为内生变量系数矩阵和外生变量系数矩阵;εt为白噪声扰动列向量,扰动项均值为0,其协方差矩阵为正定矩阵,各扰动项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各扰动项不与各自的滞后值和等式右边的向量相关。

协整是指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表现出平稳的特性,协整检验的主要方法有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前者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后者用于检验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脉冲响应函数(IRF)是分析VAR模型中的扰动项受到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对各内生变量的动态影响,其数学表达为

Ix(n,δk,t-1)=E(Xt+n|εkt=δk,t-1)-E(Xt+n|t-1)(2)

式(2)中,δk代表来自第k个变量的冲击,n是冲击响应时期数,冲击发生时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用t-1表示。考察δk冲击导致Xt+n期望值所导致的差异便可求出n期冲击的IRF值。

方差分解通过对每个新息冲击对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表示)的贡献度,来衡量各个信息,其步骤为:先求取VAR(p)模型的s步预测误差:

εt+s+σ1+εt+s-1+σ2εt+s-2+L+σs-1εt+1 (3)

再求取模型的均方误差:

Ω+σ1Ωσ′1+L+σs-1σ′s-1=pp′+σ1pp′σ′1+L+σs-1pp′σ′s-1

(4)

式(4)中,pp′=Ω,将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各变量的冲击贡献值,通过计算各个变量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来衡量每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2.3 数据制备

本研究选取洱海流域的城市化率,即流域内城镇人口数与流域内总人口数之比作为表征流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对于土地利用指标的选取,为了统一口径,土地利用类型以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所作的土地利用分类为准,同时根据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洱海流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政策要求,将洱海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农业用地(“吃饭”),建设用地(“建设”)和生态环境用地(“保护环境”)。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耕地、园地面积之和,建设用地面积为为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之和,生态环境用地面积为林地、牧草地、水域面积之和。城市化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大理年鉴》和《洱源年鉴》、《大理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洱源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土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大理市、洱源县1996-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更统计资料。

为了消除异方差,使得研究结果更有实际意义,分别对城市化率、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用地4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对数处理,这一处理并不改变四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变换之后的序列分别记为lnCSHL、lnNYYD、lnJSYD、lnSTHJYD,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的是Eviews6.0。

3 实证分析

3.1 建立VAR模型

建立由经济增长(lnGDP)、建设用地(lnJSYD)、农业用地(lnNYYD)、生态环境用地(lnSTHJYD)4个变量组成的VAR模型分析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利用Eviews6.0对动态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表1),综合考虑方程拟合度、系数显著性、滞后阶数,判断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各变量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

如表2和图2所示,VAR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位于单位圆内,因此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3.2 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检验和PP检验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表3),结果表明lnGDP、lnJSYD、lnNYYD、lnSTHJYD 4个时间序列在10%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序列d2 lnCSHL、d2 lnJSYD、d2 lnNYYD、d2 lnSTHJYD则全部平稳。因此,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即lnGDP~ln(2)、lnJSYD~ln(2)、lnNYYD~ln(2)、lnSTHJYD~ln(2)。

3.3 协整检验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方法来检验洱海流域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之间的协整关系。选择序列有确实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项,进行协整检验(表4),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检验结果,将协整方程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lnGDP-0.337 6 lnJSYD+0.351 3 lnNYYD + 0.081 7 lnSTHJYD (5)

采用ADF方法对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是平稳的,可以进一步验证协整关系的正确性。式(5)表明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随着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面积减少,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弹性为0.337 6,即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经济增长增加0.337 6%,而经济增长对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弹性分别为 -0.351 3、-0.081 7,即农业用地面积和生态环境用地面积每减少1%,经济增长分别增加0.351 3%、0.081 7%。其中,经济增长对农业用地的弹性绝对值最大,其次为建设用地,再次为生态环境用地,这说明洱海流域的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主要是通过扩张建设用地和占用农业用地,这可能是因为农业用地通常具有较优的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因而成为占用的首选,而生态环境用地往往受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受到城市绿地增加,退田还林还湖还草政策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小于农业用地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4 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如果要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VEC),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17]。建立lnGDP、lnJSYD、lnNYYD、lnSTHJYD四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

(6)

VEC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2阶的条件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系数是-0.173 1,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17.31%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农业用地的误差修正系数是-0.345 2,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农业用地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34.52%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而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修正系数不明显,且为正值。

3.5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冲击响应关系,该方法与VAR模型中变量次序无关,能提高估计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图3为lnGDP、lnJSYD、lnNYYD、lnSTHJYD对各自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和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和虚线分别为脉冲响应函数和正负2倍标准差偏离带。

首先考察lnGDP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第1行所示,脉冲响应函数表明经济增长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有较强反应,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步回复到原来水平,这说明洱海流域经济增长与其滞后值有一定的关联。对于来自lnJSYD信息的冲击,lnGDP的反应为负值,这说明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用地扩张是存在问题的,过大过快的建设用地扩张实际上是缺乏效率的,并不有益于经济增长。而对于来自lnNYYD、lnSTHJYD信息的冲击,lnGDP的反应较小。

接着考察lnJSYD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第2行所示,对于来自lnGDP信息的冲击,lnJSYD的当期反应为负,但之后上升为正值,这表明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中要经历一定的滞后期其作用才会显现。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lnJSYD的当期反应为正,但之后不断下降,到第10期已经变为负值。对于来自lnNYYD、lnSTHJYD信息的冲击,lnJSYD的反应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的不可逆性,由建设用地向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转变十分困难,故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变化对建设用地影响很小。

然后考察lnNYYD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第3行所示,对于来自lnGDP信息的冲击,lnNYYD的当期反应为负,期间虽有一段时间反应为正,但最终反应为负值,这说明经济增长会对农业用地带来负的冲击,期间受到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的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可能存在失控的风险。对于来自lnJSYD信息的冲击,lnNYYD的反应表现出波动性特征,波峰、波谷在第2、4、9期交替出现,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增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到相关产业、生态、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用地对于建设用地的冲击呈现出阶段性不同特征。对于来自自身信息的冲击,lnNYYD的反应较为平稳。对于来自lnSTHJYD信息的冲击,lnJSYD的反应不明显。

最后考察lnSTHJYD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3第4行所示,对于来自lnGDP信息的冲击,lnSTHJYD的反应不明显,说明洱海流域经济增长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用地影响较小。对于来自lnJSYD和自身信息的冲击,lnSTHJYD的反应表现出波动性的特征。对于来自lnNYYD信息的冲击,lnSTHJYD的反应在初期表现出波动性的特征,第6期之后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在初期受粮食安全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用地和农业用地呈现出交替变化的特征,随着时间推移,适合的土地基本被开垦完毕以及后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加强后,两者之间关系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

3.6 方差分解

表5、表6、表7、表8分别是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方差分解的结果。

表5表明,lnGDP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和lnJSYD的影响,尤其是受自身影响,lnGDP自身影响在第3期后基本稳定在70%左右,自身和lnJSYD的影响加起来占到全部影响的95%以上,而受lnNYYD、lnSTHJYD的影响比例较小;表6表明,lnJSYD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影响,其影响比例虽然从第1期到第10期不断下降,但最后仍占50%以上,lnGDP的影响也较大,从第1期的13.05%逐步上升为第10期的38.38%,lnNYYD、lnSTHJYD的影响比例较小;表7表明,lnNYYD的变动主要受lnJSYD的影响,其影响在第10期占到全部影响的54.02%,lnGDP和lnNYYD自身的影响也较大,前者由第1期的6.42%上升至第10期的22.55%,后者由第1期的93.58%下降至第10期的19.37%,lnSTHJYD影响的比例较小;表8表明,lnSTHJYD的变动主要受lnJSYD和lnNYYD的影响,在第10期,两者的影响比例分别为57.89%和23.55%,占全部影响的90%以上,而lnGDP、lnSTHJYD自身影响所占比例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通过对1990-2011年洱海流域经济增长、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4个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经济增长(lnGDP)、建设用地(lnJSYD)、农业用地(lnNYYD)、生态环境用地(lnSTHJYD)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2)误差修正模型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17.31%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农业用地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34.52%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洱海流域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关系,在不同的阶段这种作用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受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和建设用地的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经济增长对于建设用地的变化也有较大的作用;农业用地的变动主要来自于建设用地的影响;生态环境用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

4.2 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系统中,经济的增长会对各类土地利用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各类土地利用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增长,不仅如此,各类土地利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以及各类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吃饭”、“建设”、“保护环境”之间的均衡协调。政府部门应该做到:第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遏制农地非法流转为建设用地的势头;第二,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结合相关产业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和土地利用功能的最大化;第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当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程度,尤其注重对建设用地内部的挖潜,由目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型土地利用向内涵挖潜型土地利用转变。

参考文献:

[1] 董 捷,杜林燕,吴春彭,等.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2):41-46.

[2] TUAN Y F. 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J]. 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71,15(3):181-192.

[3] 刘 庆,陈立根,张凤荣. 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5):787-793.

[4] 魏 建,张广辉.山东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158-163.

[5] 李永乐,吴 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30(5):667-672.

[6] 李子良,李新旺,门明新,等. 唐山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57-63.

[7] 姜 海,曲福田. 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1):70-75.

[8] 姜 海,夏燕榕,曲福田. 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4-8.

[9] 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8-30.

[10] 赵 可,张安录. 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7-12.

[11] 许月卿,崔 丽,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4):17-21.

[12] 周忠学,任志远. 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58-61.

[13] 彭小冰,张俊平,胡月明,等.快速经济发展下县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41(4):41-44.

[14] 汤世华,樊风雷,王云鹏,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378-381.

[15] 陈荣蓉,宋光煜,信桂新. 土地利用结构熵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7):138-144.

篇12

关键词:项目管理能力;认证考试;SE-CDIO;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组织所重视。在大量的项目中,企业决策者意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可以大大降低项目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那些拥有良好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已成为各个公司追逐的对象。针对软件业迅速发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供不应求的现状,我们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利用SE—CDIO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校企合作进行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景,并有效地运用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来管理项目,从而减少软件工程项目中因为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的损失。

1 SE-CDIO课程改革

SE-CDIO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灵活适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项目增多、规模变大的国情,该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在航空领域最早使用CDIO方法之后,MIT将其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提出CDIOfConcel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模式。SE-CDIO实现CDIO和软件生命周期的有机结合,其中SE-C是软件需求,SE-D是软件设计,SE-I是软件实现与测试,SE-O是“软件运用+产业化+市场营销”,让学生经历“理论一技术一生产一应用”的全过程。该体系对软件工程专业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具体目标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基于SE-CDIO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课程改革。在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为软件学院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该课程以优化整合知识点的项目实例为基础,以认证考试为驱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中认证考试采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组织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

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据悉,未来3年需要万名经过认证的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的规模、数量、投资额度、资金来源、资金渠道等要素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由项目管理领域权威认证PMI进行组织,现可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文等9种语言进行考试。1999年,PMP在所有认证考试中第一个获得ISO9006国际质量认证。目前PMP证书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职业管理资格标志性证书,有一定的国际权威性。我们针对PMP认证考试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传授项目管理方面的5大过程及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和职业道德,通过PMP真题的考核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技能,通过与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接轨的方式,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

以认证为驱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教授软件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目的是结合软件开发过程介绍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及收尾)、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项目经理的职责,以及如何进行软件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采购管理。课程分析了很多有意义的实际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将其中的知识应用到项目管理的合理框架中,为未来的创新者和经理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 SE-CDIO的校内实训过程

为了强化项目管理能力,我们进行了综合实训。软件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有其特有的产业链、项目背景、策划过程、开发过程、内容和生命周期。我们基于软件项目的特点,形成以能力结构为特征、能力培养为主的SE-CDIO的实训过程。设计SE-CDIO的实训过程使学生能够使用管理知识和技能、项目环境知识、软技能和人际关系管理、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掌握现代工程的工程链,进行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运营等环节的管理。实训过程要求学生在必修课“专业实训(1)”“专业实训(2)”“创新设计”“软件工程”和大量选修课程中完成工程化大作业。

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软件生命周期,完成软件系统。大作业具体包括:(1)签署项目开发合同,完成合同文本;(2)完善系统功能的描述;(3)根据提供的系统整体要求,按系统功能制定任务分解结构;(4)采用具体的估算方法,编写项目规模估算表,并对项目进行规模成本估算;(5)采用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编制项目的进度计划表;(6)编制此项目的配置管理计划:(7)标识可能影响项目的10个风险,并提出处理每个风险的建议。学生要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软件实用项目的模拟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参与项目的分析、设计、进度控制,并利用相关工具进行系统演示和讲解。

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题目,学生需要自主地进行社会调查和背景研究,从而规划项目,确定项目范围,并通过沙盘演算,制定虚拟项目的投资计划,撰写项目建议书或商业企划书。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协商的教学关系,以项目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管理活动,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各小组对项目开发技术进行技术研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和研究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学生在此基础上申报校、省和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要求学生针对项目特色进行项目三要素(时间、成本、人员)的管理。学生要有效地采用计划管理方法,熟练掌握和使用国际流行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遵循技术规范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软件项目的目标。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间要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沟通,定期召开会议,提交会议报告。学生在实训工作环境中将了解到风险和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学会与不同特长、习惯和爱好的人合作,最终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考核体系,不单纯地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组织运作能力、过程的规范性和文档撰写能力,还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其中,大作业中选题的意义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各占5%,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选题;项目完成的技术水平(个人)和工作量各占15%,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量以及完成的难度是否达到标准;技术路线的可行度、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及团队合作精神各占10%,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出合理可行的技术路线,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报告撰写质量占30%,综合考查了报告的完整度、逻辑结构、内容、文字表达、图表制作及整体效果。

3 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

SE-CDIO以企业产品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教育对象,把企业需求与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和非营利性咨询公司等不同的职场需求,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场规划。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主要是学院和企业确定实训方案、实训课程计划、签订实训合同,其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在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企业派出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企业实训时间为大四上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统一集中实训。

企业实训方案将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进行设计,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实训内容。实训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实际项目的管理流程。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采用团队合作角色模式,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按组进行管理,按照公司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模拟项目的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机会担任项目团队大多数角色,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实训过程采用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进行项目过程体验与训练,通过此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知识和项目经理的职业特点,掌握项目管理流程;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全面技能;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企业实训成绩与小组成绩直接挂钩。实训过程中采用自荐、演讲、投票的方式评选各项目小组组长,小组长和企业项目经理签订项目开发任务书,按企业给出的需求完成相关任务,由项目经理和小组长对各组项目分别评分,并评选优秀项目小组和个人。个人最后得分为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之和。其中小组得分主要根据项目组各阶段完成工作情况、工作氛围、士气和工作纪律、采用的工具等进行评估,个人得分主要根据学生的概念掌握程度、相关技术熟练程度、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

通过企业实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不同企业和项目的项目管理,积累实际项目管理经验,有计划地学习和培养相关技能。同时,建立网站和数据库,有效地组织和公布各企业的职位招聘信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引用专业的性格测试如CSMP等帮助学生进行性格分析,引导学生小组有效地任务分工和小组合作。

很少有学生在企业中能直接承担项目经理工作,SE-CDIO的企业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技能。学生将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职场规划,了解项目经理的职能,掌握企业使用的管理工具,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分配、进度安排和资源平衡等。学生将利用相关知识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组织活动,学会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养成要事优先等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盲目无效率地利用时间。

篇13

关键词:土地整理 低碳 道路 生态景观 农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6-02

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

1.1 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

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1.2 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4]。合理布局,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将人的尺度与现代化的环境结合起来,倡导空间的进程、环境改造、功能重构[5],将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相联系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时,发展TOD道路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同时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半径内客运站点的覆盖率,统一规划农村道路与公交客运站点,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建设。

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建设下,不仅要求低碳的交通方式,还要求低碳的交通工具。步行与自行车不仅有利于每一个骑车人保持健康,低碳出行,同时自行车又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其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30倍[6]。因而,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可在生态旅游区或村落内部规划适合当地村民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交通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人们低碳出行。另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也有利于邻里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1.4 低碳停车系统规划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停车场较少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农村建立低碳的停车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居民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具体实施时可采纳顾倩2009年提出的几种景观结合停车的方式:(1)地面露天停车场与景观的结合。(2)架空平台下停车库与景观的结合。(3)中央景区与停车库的结合。(4)立体绿化与多层停车场的结合[7]。此外,小的自然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大的中心村停车场可结合商店、村委、活动中心等共建布置,必要时也可在主、次路边布置一些面积不大的停车场,但位置要合理,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对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单独考虑[8]。

2 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设计

2.1 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组织

2.1.1 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其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给人的景观感受均不相同。合适的道路尺度空间,能够提高村民出行的可达性,减少机动车的绕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能耗并确保道路环境生态良好[9]。土地整理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的建设首先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并顺应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塑造生态绿色的景观通道作为低碳道路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布局形式上也尽可能缩短道路长度,如环形或棒棒糖式的道路形式要比方格式的能减少约25%的硬质地面[10]。在景观建设方面,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尽量根据周边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关系来获得一种宜人的尺度。

篇14

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扩大住房消费需求,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保证住房信贷资金的安全,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决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办理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房地产抵押登记事务。特此通知如下,请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一、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提高效率,加快办理相关房地产抵押登记事务,确保抵押登记行为的真实、合法、规范、有效。

二、建设银行各支行应与各区县房屋土地管理局的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分担部分前期工作量,将经初步审验后的证件及相关材料及时报送相关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三、房屋土地管理局派专业人员对建设银行经办人员进行房地产抵押登记业务的集中培训和指导,使建设银行经办人员在抵押登记的申报阶段即实施规范有序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