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线上教学反思

篇1

反思之一:理清知识来龙去脉,使知识结构化

学生在学习时,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再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纳和分类,使之结合成一个系统,形成一定的层次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网络的构建,每堂课应花点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来龙去脉,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

案例1 “平行线”一节教学片段: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出平行公理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1:公理中的条件是什么?改为“过一点”是否可以?生:点与直线位置,有点在线上和点在线外两种,点在线上时无法画平行线。反思2:书本中与之类似的性质有哪些?生: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反思3:②中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而平行公理为何不强调?生:平行线定义是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所以加上“在同一平面内”就显重复。但两直线垂直时却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通过这一连串的反思,学生对平行线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认清了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反思之二: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思路,以期达到最优化

在学生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案是否最佳,对已知条件、结论能否再认识,进而寻求最佳解题方案。这样的反思训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开阔视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2 问题:已知正方形ABCD、BEFG的边长分别为a、b,试用a、b表示出ACF的面积。

就本题言,若不让学生进行反思,对学生来说只是知识的重现,通过不断反思可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和文化价值。

反思之三:思维迁移,以例及类,以便学生触类旁通,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某些问题适当引申、拓展,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归纳、概括,以及系统集成,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3 问题:平面上有不在一直线3个点,一共可作几条直线?学生很快给出答案3条。反思1: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4个、5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给出答案。反思2: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100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经过讨论研究给出正确答案。这时笔者就请学生讲述解题过程。学生答:从前面4个、5个、6个的结果中不难发现其规律:当平面上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共可作出n(n-1)条直线。据此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对结果n(n-1)作出解释?让学生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这样解释:从画图中可看出第一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第二个点与其他n-2个点相连可得n-2条直线,如此下去共有(n-1)+(n-2)+…+2+1=n(n-1)条直线。另一种解释:平面上有n个点,每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这样可得n(n-1)条直线,考虑到A、B连线与B、A连线是同一直线,所以结果为n(n-1)条。接着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①平面上过一点有4条射线,其中无两条射线在同一直线上,共有多少个角?②4个人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手?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上面问题不同,结果却相同?你能否再举出类似问题?学生经历了画、数、归纳、分析的认知过程,对这类问题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反思进行了“数学化”处理,同时显露了组合的萌芽,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反思之四:对条件结论和过程重新评价,以发现致误的原因

篇2

一、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由于暑假和双休日不允许补课,实际上高三教学时间由原先10个月压缩到7个月,这就必须压缩内容,整合内容。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三地理的复习时间经过高三备课组的讨论及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后,上学期完成必修1、2、3的教

学内容,2012年2-3月完成选修教学内容,在3月底前结束一轮复习,4-5月份完成二轮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

虽然我们对高三地理的复习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绷紧一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时间少了,所以在复习内容上要合理安排,时间上要精打细算,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整合教材的知能体系,尤其是新增考点,勇于删除与考点无关的内容。二轮复习应跳出教材,依据《考试说明》中设的考试要点,构建系列专题。其次,狠抓主干知识,立足于学科能力,对主干知识和能力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多题型的反复演练,讲究方法,注重能力,力求规范,突出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认真编写教学案

由于教材的变化,并且同种教材还有不同的版本,资料虽然很多,但难度普通偏大,没有完全适合学生实际教学的资料,所以教师对资料要精心选择,尤其是要对资料进行改编,使资料切合学生实际。

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在开学之前就由备课组长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把学案编写任务分给了各位老师,落实到人,提前准备。学案分为三块:第一块,是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填空,主要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目的是要学生重视书本。第二块,主要是习题巩固,做题时间大约在15分钟以内完成,这主要是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用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反馈,制订计划,调整教法、学法。第三块是学生、老师的反思。学生反思是在后边的横线上写上对本章学案有哪些不理解问题的题号,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听懂。老师反思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再次分析错因,是难度偏大了,还是重难点讲解不到位,以便再次矫正。

三、把好训练的质量关

早期的题海战术已逐渐被淘汰,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学科,既要适应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也不能冲淡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因此,对地理选修课来讲,相比以往做题讲题的时间少了,只能控制“量”,提高“质”,精讲精练。

精练:学案中的题目,上课选用的题目都是整个备课组老师经过精心挑选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其中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还加注标记,让学有余力、争取达A的同学去做。

精讲:时间少了,老师讲知识、讲题目的时间必然少了,那就需要精讲,精讲不是简单地少讲,实际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要着重讲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品质

1.纠正错别字,力求书写规范

错别字和书写不规范都属于学生的基本功问题,在平时,老师要多加以纠正、引导,考试中要加大扣分的力度,比如错别字,答案字数少的就全扣,不给分。

2.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达准确

部分同学答题时,不能正确表达或不能完整表达,答点重复,逻辑混乱,有的甚至不能用地理语言答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3.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篇3

关键词:说题;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9-02

近年来为加强中学教师解题析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各学科纷纷举行教师说题比赛。那什么是说题呢?说题是指教师在认真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命题意图、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要求详细解答试题,进而对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从而总结出经验性的解题规律及其反思。从说题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说题可以促进教师加强对习题、高(中)考试题等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命题的方向和方法,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讲课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是一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般说题会有以下要求:①阐述命题意图;②说明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③解题过程;④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⑤试题的价值、反思及感悟等。那么在实际中我们要怎么说题呢,下面我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

例:读图 ,回答 1~4 题。

(1)如图所示,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

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

(2)在太阳直射点由图中的A点所在的纬线运动到B点所在纬线的这段时间内,泉州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A.昼变短,夜变长B.昼夜平分C.昼长变,夜变短D.昼长夜短

(3)如果甲乙两个人分别从图中A、B两地同时出发(假设地球不运动),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最先到达的是( )

A. 甲B.乙C.同时到达D.无法判断

(4)图中C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东南C.正北D.正南

【命题意图】一图两考是本题的特色,本题的第1-2小题是先把此图作为"光照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太阳直射点入手分析判断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而第3-4小题则是把此图作为"经纬网图"来判读,考查学生从经纬网入手分析判断经纬线的特点以及在经纬网上方向的判定,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等。

第(1)题:

【考点及考纲】掌握地球公转的意义。

【试题分析】在日照图中,根据太阳直射点,判断其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图中②的位置。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其他点的节气。

例: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所在的纬线,那么对应的节气是______。

(2)可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例:如图所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

(3)可考查对应的时间。

例:如图,此时正值是一年中______(日期)。

例:我们中考(6月20号)太阳直射点更接近图中______点所在的纬线。

(4)可考查地球公转一些基本概况。

例:请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例: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

例:以下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昼夜更替B.昼夜现象C.四季变化D.五带

(5)可考查五带及特征。

例:图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 北寒带

例:图中A、B、C三点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

【反思及感悟】

在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考察中,常常需要用到节气的判断方法,下面归纳一下:在日照图中,一是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二是利用晨昏线及地球上的昼夜状况来判断,如果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时为夏至;反之,则为冬至;如果晨昏线同时经过南北两个极点(全球昼夜等),则为春分或秋分。

第(2)题:

【考点及考纲】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原理的应用。

【试题分析】对于北半球来说: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逐渐增加,黑夜时间逐渐减少。就此得出正确选项"C"。

【拓展及变式】

(1)可考查昼夜长短的特点。

例:如图所示,此时福建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 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平分D.无法判断

(2)可考查影子长短变化情况和影子方向。

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A、B两点中的______点所在的纬线时,身处泉州的小明(假设身高不变,在不考虑方向的情况下)一年中身影较短。

【反思及感悟】关于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判断,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容易混淆,我们来区分一下:昼夜长短的判断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点,而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指的是某个时间段。

第(3)题:

【考点及考纲】经纬线特点的判断。

【试题分析】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B点位于北回归线,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点,甲走过的路程相当于赤道的长度,乙走过的路程相当于北回归线的长度。而在地球仪上,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所以甲的路程比较长,所花时间比较长,先到原点的是乙,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经纬线长度特点。

例:如果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行程大约是多少( )

A.6371千米B.4万千米C.5.1亿平方千米D.4千米

第(4)题:

【考点及考纲】在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试题分析】经纬网地图上,按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就此得出正确选项"B"。

【拓展及变式】

可考查其他点的方向。

例:图中B点位于A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例: 图中A、B、C点位于南极点的哪个方向( )

A.西南B.正南C.正北D.西北

【反思及感悟】

地图上辨别方向有三种方法:①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的差别,在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的差别,北极是地球的最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南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方,站在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四周都是北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及时间和环境来灵活处理说题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说题要注重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穿插,互相补充, 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创造全新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抓住教学细节,做好课堂行为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个人的教学思想需要,更是教学活动的再生产,要做到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如在讲世界历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相关的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看插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劣势,如同盟国的优势是德意奥三国位置相邻,可形成整体;其优势也成其劣势,可能会使其受到英法俄的东西夹击。协约国,英法临海,好控制海上局势,与俄国一起,可造成对同盟国的夹击之势。而这优势也恰好是弱点所在,它们相距甚远,难以单独对付或抵挡同盟国的进攻。如此,将地理知识渗透其中,会使学生感觉处处皆学问,没有无用的知识。再如,,学生的印象就是祖国的宝岛,物产丰富,学到后签定的《》,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用意何在呢?此时,要让学生会反思会解释,会用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出示地图,可明显看出,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位居国际海洋运输线上,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地下,近海海洋资源丰富,西部海岸是海盐主要产区,素有“祖国东方盐仓”的美称;重要的作物有水稻、甘蔗等。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日本对台湾的侵占,控制了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为以后进军南亚及南太平洋,称霸世界取得了地理优势。此时,学生做恍然大悟状。这些课堂的细节,是教育智慧,更是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或教学日记。

二、联系知识点,比较中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中教师时常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的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效益。如是当今的热点问题,能否从政治方面,用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呢?首先,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的结果必然受到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有清政府的失败和其自身政治腐败的原因,但也有英、法等西方列强纵容日本的外在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事件和时政热点相结合,应该做到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再如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山东为何争夺的如此激烈,日本甚至以不签字退出巴黎和会做要挟?如果把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为何在东北”这两个问题比较思考,很快就能发现,当初日本侵略势力在中国东北、山东半岛的渗入,为以后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取得东北霸权制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三十年代初日本大举入侵东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知识点的比较,提高了学生的思辩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智慧。

三、强化学科联系,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篇5

关键词:循环跟进;联动教研;学科教学

学科联动教研是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若干所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两所及以上学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具有互动性强、形式开放的特点,能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助力, 是区域学科教学发展的推进器和区域校本教研的发展走向。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单位,更是区域联动教研的主体。联动教研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二是研究解决学科内容教学策略和存在的问题,对全区同学科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

一、“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流程

所谓“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是类似于同课异构式的联动教研,在确定执教年级、执教科目、执教内容之后,发动数校相关教师设计、授课、研讨、再设计、再授课、再研讨……这样一种循环实践、反思、跟进的教研方式。这种教研方式强调的是联动教研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其基本流程是:联合设计――循环实践――深度反思(如图1)。

二、“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实施

1.确定选题,联合设计

(1)研析课标,确定教研主题。全国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卷与大纲卷试卷结构的最大差异,是综合题被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选考题分值为10分,要求考生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道地理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当前高中地理阶段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必修地理(3本教材)、选修地理(3本教材)和区域地理(4本教材),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全国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卷“三选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选修地理的教学,成为各学校和学科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此,选择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作为本次联动教研的主题。

(2)区校协作,确定主执教者。重庆市第42中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重点打造一名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加之学校是“青芒学校联盟”成员,该联盟每学期由主席学校邀请各成员学校安排部分学科青年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旨在共同推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2015―2016年(下)学期活动由河南洛阳第十九中学校主办,重庆市第42中学地理组受邀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地理学科拟定的课题刚好是高二选修地理的内容。

2.循环跟进,多轮研讨

(1)一人同课多轮研究。一是校内磨课,集体教研。执教教师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完成第一版教学设计,并请备课组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完成第一次“磨课”,为试讲做准备。结合备课组教师提出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之后,进行第二次“磨课”――试讲。学校教研组全体教师现场观课、议课,指出这节课选用教学素材过多过杂、探究材料目的性不明确、教学主线不清晰、教学语言不够精练等需要调整的问题,并对后期调整提出相应意见。

二是区校联动,整合资源。通过教研组集思广益、共同反思,执教教师完成新的教学设计后,进行第三次“磨课”。邀请区地理教研员与教研组全体教师现场观课。议课环节,教师们肯定了本节课的进步所在,同时又指出新问题,认为设计缺少特色,整节课地理味不够浓厚,内容铺排太宽泛,没有体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区地理教研员建议缩小课题切口,从白色污染的角度去探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危害,同时决定安排一次区级教研活动,对本课题进行“同课异构”的专题研讨。

(2)多人同课异构研究。一是区内同课异构,循环研讨。在区高中地理“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中,两名教师分别执教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的研究课,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充分解读课标、整合教学素材,在殊途同归紧扣主题的过程中,发挥和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随后的评课、议课环节,教师们首先肯定了两位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并对即将参加“青芒学校联盟”十校同课异构活动的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建议。例如,在以当地学校景观及数据引入、承转语言的打磨、探究问题的指向性、增设反馈练习、PPT美化、结束语提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可行的修改意见。本次区级“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充分印证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结束后,42中教研组又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定调整,进行了第五次磨课,组内教师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赠送小礼品环节,小礼品由学校环保社团学生利用废弃物制作而成,贴合本节课教学要求,向学生传递了废弃物再利用,废而不弃、物尽其用的理念,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是省际同课异构,实践反。42中执教教师赴河南洛阳参加“青芒学校联盟”十校同课异构活动,整节课进行得十分顺利,得到洛阳市地理教研员的高度评价,他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与分解,使用副标题(以白色污染为例)能让教学过程更细化;重视对地理概念的解读、剖析,让本课彰显浓浓的地理味道;重视对学生展示过程的即时引导和评价,师生关系更融洽;视频、图片、案例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他特别指出本节课设置的赠送学生小礼品的创意非常好,向学生传达了废物循环利用的环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同时,洛阳市地理教研员也指出本节课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例如,课前充分调试课件和展示设备,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展示活动更加成功;教学语言更精练,可让教学过程更流畅;课堂练习题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情,及时加以引导等。

三、“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反思

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多人同课异构研究等联动教研活动,在过程中学习、修正和完善、进步,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通过本次“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重庆市第42中学地理教研组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对完善自我、重建教学文化的魅力和意义,激发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最佳境界不断追求的热情。

在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忽略执教者的个性特征。首先,在研讨过程中,过多地探讨教学过程的普适性,强调所谓的“设计优化”,而对执教者的个性教学关注不够,真正的“优课”不是流水线上的“制成品”,而应该是教学设计与教师个性完美融合的“艺术品”。其次,对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培养还欠力度,研讨仅仅停留在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环节,尤其是议课、评课的立足点仍是“就课论课”,不能将“一节课”的效应放大。反思“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一方面应加大力度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准确查找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巧妙解决问题、扎实深化问题。另一方面,在推进多校、多人“循环跟进式”研究中应注重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采取灵活的活动方式,促进师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这种“循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模式不成为“模式化”,而是彰显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只有这样,才真正发挥了促进教师教学“循环上升”的作用。

总之,学科联动教研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不足,所以在开展传统教研的同时,要专注于联动式校本教研,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教学技能和教研教改信息,促进区域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春.地理名师工作室主题教研活动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16(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