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教育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二)基本原则
我校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面性原则。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5、保密性原则。对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决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要进行保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适应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学会交流,适应升学择业、生活、社会等。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今年暑期重点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关键词:渗透; 师生关系; 技能;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1-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健康情感、正确态度、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是地理课程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地理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阵地,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辅导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1.在课堂准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课堂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有什么地理学习“需要”值得关注;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健全的个性品质,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忌偏深、偏难,或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理论忽视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教学方法设计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利用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防止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结课评估设计上,“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心理的发生。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证实,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发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要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应以教育者自居,不要以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管理。要以信任、尊重和热爱去调动学生自身潜能,在和谐、互动、合作的民主管理中去获得自主发展。
例如在太阳能教学中,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建设太阳能接收站呢?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但教师就应赞扬这位同学敢于超于常人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基本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学生,是拥有许多手段的成年人的理智对无能为力的、孤立无援的头脑的压制”,因此产生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所以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尊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新时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了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就能通过课堂教学,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也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所不能做到的。
3.遵循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等。
3.1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地理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3.2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期,我们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接下来,人们不禁会问,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或标准是什么?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特点,了解相关原则和特点,有利于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规矩、法则、规则、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先分享一则小故事,看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则的危害性。
《后汉书》中记载:一次,光武帝刘秀心血来潮外出打猎。深夜回城后洛阳城门已关,看门的上东门官虽知是皇帝回来,但却以“法令中规定入夜关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为由拒绝给皇帝开门。无奈之下,皇帝只得绕上一大圈改从东中门进城,东中门官为了拍马屁就违规给皇帝开了城门。第二天,光武帝赐坚持原则、给他吃闭门羹的上东门官布帛百匹,以示嘉奖,而那个违反法令、屁颠屁颠给他开城门的东中门官,则被降职贬为参封尉,以示惩罚。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确保其不偏离航向和航线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一般原则,无疑都是重要的、根本的,因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坚持这些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如下专门原则:
(1)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B元神的意思。《易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正祛邪,也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扶正,即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用扶正祛邪更多指通过扶正达到祛邪之目的,即通过固本培元,播撒阳光雨露,培养正能量,预防和化解、矫治心理问题,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通过发展预防和化解问题。即以预防发展、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补救矫治为辅。
(2)激扬生命,开发潜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更是在于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都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本质上依靠生命、激发生命、提升生命、造福生命,一句话就是要从心底深处激发活力。这就需要开发潜能,这里的潜能主要是心理潜能即大脑潜能。大脑约由5000万种、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系里星球的总数。每一个细胞又与周围大约1000个细胞发生关系,使大脑的突触达1000万亿个,从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壮观的“通信网络”。然而,人在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4到1/3,大量的通信网络都在脑海里闲置未用。潜能开发得越充分,效率越高,创造力越强,生命力越旺,预防和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负担越轻,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越高,幸福感越强。
(3)全员参与,自主自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面向全体,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家长都要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人人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他人的教育、他人的影响,扮演客体,即当受教育者。这里面反映出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平等和互动,既体现了双主体性,也体现了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的终身学习理念。
(4)全面渗透,全程跟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心理辅导室,也不能只靠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而是要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学校要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资建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家庭的文化、家规家风家训、亲子互动、亲朋来往等,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时尚、法制和风土人情以及媒体宣传舆论等,都要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元素,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也发挥隐性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是全面渗透,就体现出了横向的全程融通和纵向的全程对接,即从小到大心理发展的一条龙的电子档案跟踪,做好幼小衔接、小学中学衔接、中学大学衔接、学校家庭社会衔接、过去现在未来衔接,形成纵横立体服务网络体系。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现代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提高升学率、提高幸福指数等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服务教育改革大局,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效果等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满足时代需要,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整体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和矫正被边缘化的状况和倾向,成为撬起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杠杆。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在具备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的自身的特殊性。生活中常说: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是树叶,但各有特性,这个特性即为特点。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天,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坡看了,心里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而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但想到坡不晓得黄州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大悟,同为,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恰恰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可见,掌握某一事物的特点能深刻揭示和认清其与同类其他事物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入手来获得鲜明认识。
1.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在哲学基础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善。性恶论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医学角度矫正、救治;性善论主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扬善、挖潜。
在教育方向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瞄准化解和摆脱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瞄准的是深化素质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在教育目标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任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排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为立德树人铸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育功能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预防、发展和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为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在教育对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及其全面素质和潜能。
在教育结构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负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化解、补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潜能的开发、阳光心态塑造、美德弘扬、正能量积累、幸福感提升等。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主,团体活动训练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面向全体自主自助,因材施教,显性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在教育过程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问题入手―探究原因―形成对策―化解问题―延伸迁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正面入手―开发潜能―化解问题―体验成长―分享快乐。
在教育评价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用诊断性、终结性测评,难免标签效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在教育效果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立竿见影”,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着眼“长治久安”,标本兼治。
在教育地位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学校工作的边缘,学校特色的点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校工作的酵母,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由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显现出鲜明特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恰恰是其优点,因此,它才能兼容和超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2.与积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从学科定位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贴近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落在教育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积极心理学重心落在心理学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密切。
从起源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久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两千年多年前的儒家经典 “正心”思想。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溯源,充其量也就是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内涵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辩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传统“正心”和扶正祛邪思想,“正心”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形容词之意,还有 “端正”“矫正”动词之意,这就包含了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端正”“矫正”和积极心理学的“正面的”“积极的”双重含义,比单纯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其positive翻译为汉语即“正面的”“积极的”)内涵更辩证。
从体系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严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就有比较明确的结构体系,比如: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诞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方向,很难像一门学科那样形成严谨的结构体系。
从文化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也吸收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既有心理学成分,又有教育学诉求,可谓集古今中外相关思想大成,因此具有文化兼容性,可谓中西合璧。积极心理学主要立足西方文化,因而相对缺少东方文化精髓。
关键词:学校口腔疾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35-02
1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指出: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如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口腔健康列为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口腔卫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具有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应当以循序渐进,根据年龄由浅入深,传授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认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更有效促进学生从知识、态度、信念到行为上的转变,达到实施口腔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2原因
2.1缺乏专业口腔医生
目前我国的学校编制中只有普通校医,缺乏专业口腔医生,缺少最基本的口腔预防及治疗手段,使学生在龋齿和牙龈炎发病率的高峰期没有及时接受窝沟封闭、龋洞充填等防治措施,从而导致许多乳牙和年轻恒牙的严重龋坏、早失甚至牙颌发育畸形。
2.2 缺少口腔健康知识
学校的教育体制都以优化教学为主,基础教育中缺少口腔健康知识和干预不健康的行为的普及。
2.3 学校学生口腔保健的三项任务
2.3.1 口腔健康服务:建立学生口腔保健卡、定期检查,有计划地进行治疗。
2.3.2 预防龋病、牙龈炎和其他疾病。
2.3.3 口腔健康教育,增加口腔健康知识与培养口腔健康的良好行为。落实不到位。
2.4 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
学生的餐饮结构单一化、简单化,从根本上忽略了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的统一性。
3现状
3.1 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由于牙病可以造成牙痛、牙齿的缺损、牙齿及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最终导致牙齿的脱落或拔除,由此造成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形成咀嚼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调查资料看,学生恒牙的龋病部位与中老年的失牙部位有明显的联系。
3.2 牙齿的缺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由于牙齿的缺失,影响面部的美观,造成乳恒牙替牙期的恒牙萌出紊乱,而形成错合畸形,也可以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的紊乱,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3.3 口腔疾病可并发其他疾病
口腔疾病是列于普通感冒之后,人体最易得的疾病之一,早期易被忽视,但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全身感染、心肌炎、肾炎等。
3.4 牙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校期间便于组织和管理,故学校是口腔保健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积极、迅速行动起来,将口腔健康教育与学生所接受的普遍教育同步进行,使学生了解口腔健康知识,建立口腔健康的新观念。
4对策
4.1 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标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进学生口腔健康水平,应根据学校口腔卫生保健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规划目标。制定长远规划,设立目标,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网络化,将其纳入教育卫生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口腔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4.2 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3项基本原则,即健康服务、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健康的不利环境因素。对学校校医应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教程培训。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
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切实落实,狠抓到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增加宣传力度,认识口腔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的知识。
5方式
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学校具有的受教育者数量庞大,容易集中,具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资源和手段等特点赋予了它是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
5.1 课堂讲授
迄今为止仍是国内最普遍采用的学校健康信息传播方法,多在学校中使用。教师或口腔专业人士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注重授课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艺术性;同时准备相应的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概念,增强教学效果。
5.2 讲座
围绕带普遍性的问题,请一名或多名专业人士作专题讲座。优点是针对性强,主讲人专业水平高,提供的知识较深入,对人们掌握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有较大帮助。
5.3 示教
通过具体演示,让受听者亲自练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优点是教学过程具体生动。示教者应注意:操作示范的程序动作准确无误;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时间,在练习中进行具体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随着口腔医学的进步,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也是完成我国2020年口腔保健目标规划的必要保证。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专业人员的预防措施相结合,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口腔预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规划》打下牢固的基础,对构建健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一、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新入职护士能够掌握然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所需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能力;增强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二、培训对象
院校毕业后新进入我院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
三、培训方式、方法
(一)培训方式。
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训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临床查房、操作示教、情景模拟、个案护理等培训方法。
四、培训时间
(一)基础培训。
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及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为2周至1个月。
(二)专业培训。
包括专科轮转培训,培训时间为12个月
五、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培训
1.法律法规规章:熟悉《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规范标准:掌握《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护理分级》、《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等规范标准。
3.规章制度:掌握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如患者出入院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症病人护理管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及处置制度、病历书写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等。熟悉医院相关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
4.安全管理:掌握患者安全目标、患者风险(压疮、跌倒/坠床、误吸、导管脱落等)的评估观察要点及防范护理措施、特殊药物的管理与应用、各类应急风险预案、护患纠纷预防与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等。
5.护理文书:掌握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清点记录单等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
6.健康教育:掌握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出入院指导、常见疾病康复知识、常用药物作用与注意事项、常见检验检查的准备与配合要点等。
7.心理护理: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如疼痛自杀、出走、暴力行为、应激反应、焦虑、情感障碍等识别和干预措施,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及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心理和角色适应、护士的工作应激和心理保健等。
8.沟通技巧: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技巧,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9.职业素养:熟悉医学伦理、医学人文、医德医风、护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等。
(二)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
1.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2.掌握并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六、考核方式和内容
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与培训结业考核。
(一)培训过程考核。
对培训对象在接受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各种表现的综合考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职业素养、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日常表现,基础培训结束后和专业培训的各专科轮转结束后的考核等。
(二)培训结业考核。
对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实施的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渗透;整体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的整体概念。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之上。中学学科中与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师应借助学科优势,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为每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物学科教学中健康教育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也是各种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认识自身,而这正是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我曾对本校初二年级6个班的430名学生进行了几项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保健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我决定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上课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和补充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龋齿对人体的危害,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早晚刷牙的习惯。在讲消化系统内容时,向学生介绍龋齿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龋齿的形成主要是与口腔不清洁,牙面有污物使微生物滋生和发酵有关。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是刷牙,由于牙垢沉淀12小时之后,较难刷净,所以一天必须早晚都要刷牙,并养成食后漱口的习惯。另外,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有关合理营养,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教育学生边学边用;使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
三、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许多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往往又被视为思想道德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激励性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5.愉悦性原则。积极营造良好、和谐、轻松、活泼的心理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接任新的教学班后,我首先给学生作了“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报告,使同学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自觉的配合老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健康教育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但是,在多元文化面前,部分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违背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健康也是中学生素质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说道德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我觉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二)实现生物教学中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实现生物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不但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教学法,而且还需要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并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次,通过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生物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如:生物课上的讨论、生物学实验、社会调查等,减轻心理过重负担,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者是“心理治疗”等概念。心理治疗属于三级预防保健工作阶段,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在实际运用中,三者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咨询较之前二者涉及面要窄,但是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下,为一线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对全校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心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对以下问题有专业的认识:第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定义。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往往存在疾病的概率较小,身体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不健康的体质遗传。2.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于接受自己,同时对他人和外界抱有开放的心态。3.心理健康的个人,能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第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及我国现阶段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七个方面可作为职校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1.乐于学习和工作,奋发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对生活和工作更加热爱,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好的成绩。2.有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我接受,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CAN存在的价值,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3.有健康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学生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理解、信任和帮助他人,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短处。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性。在环境改变时能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信心,主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然,在衡量职校生心理健康时,也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职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这是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它可以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接纳,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2.真诚:真诚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应该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戴假面具,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投身于心理辅导中。一方面,真诚尊重导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为学生免费服务,可以让他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另一方面,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例子,他们将鼓励真正的自我,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三、避免工作中的几个误区
第一,给学生乱贴标签,随意扣上“心理有病”的帽子。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辅导教师会不时冒出“我班××心理有问题,有病”,甚至会私下议论某生“脑子有病”“神经有问题”,其实这是对学生很不负责的一种做法。其后果是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内向的学生从此不再与人交流,胆小的学生从此不愿开口讲话,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此索性破罐子破摔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教师一定要谨慎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对人对事泰然自若地处理,既无麻木不仁,又不大惊小怪。第二,强制要求学生去进行“心理咨询”。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重点是立足全体学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动辄就去“咨询”。当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细致地观察、详细地调查、科学地分析,教师认为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那么辅导教师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暗示学生学校这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他放松情绪,袒露自我,而且又会得到保护和支持,隐私绝不会被泄露。只有在学生有强烈的求助愿望并自愿地走进咨询室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三,对心理咨询期望值过高,希望“立竿见影”。成功的咨询往往不可能一次奏效,心理层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规范的过程才有可能见效。因此,对心理咨询不能期望过高,特别是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想要求一次咨询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只能导致治标不治本的严重后果。心理咨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只有在被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求助者才能吐露心声,袒露“真我”,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塑自我,然而有一点是大家必须要很清楚地认识的,那就是最终的归结点还是求助者自己帮助自己,这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
四、结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24-01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重要的舞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初期心理系统的形成、人格特点的培养乃至人生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基本职能:保障幼儿生命与幼儿健康。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知道?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幼儿园如果能在幼儿成长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保护幼儿心理稳定、健康、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二)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健全稳定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关爱氛围,这时候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发脾气、爱哭,乃至自闭、性格怪异等问题。这时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阳光、开朗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促进幼儿人格趋向稳定、健全,幼儿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三)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很宝贵和重要。卢梭曾经于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对儿童的权利与自由做了较为经典的阐释。促进幼儿快乐、开心成长是每一个幼儿园机构、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心理系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在人获得应有尊严的前提下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取得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切实尊重受教育者――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要努力尊重幼儿的内心需求,从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协同性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自我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发展模式。协同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注重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唯物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发展性,努力适合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幼儿主动模仿各种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同时,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领悟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都会都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引导、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因为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幼儿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能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可,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策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自由选择、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水平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展开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多从家庭环境中了解幼儿成长的经历、语言与行为的特点、性格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到合理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方法。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让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自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注释: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是面向全体还是关注个别,是解决问题还是发掘潜能,是增进幸福还是消除疾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但以其中某一方面为主,这应该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水平和状况而定。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是建立在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大学生与一般成人相比,心理更不健康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不仅教材中研究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的章节多,而且介绍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其他章节也大都采用“理论介绍+常见心理障碍+调适方法”这样的三段式内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相对集中于疾病与心理咨询、恋爱与性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择业就业心理、身心发展规律、挫折与压力、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智力与能力、社会适应、意志、品德心理、网络心理等领域。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一)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它主要是着眼于建立以下三方面:1.积极个人优势:6大类美德24项积极人格智慧和知识: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洞察力);勇气: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仁慈与爱:友善、爱、社会智能;正义: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修养与节制:宽容、谦虚、谨慎、自律;心灵的超越: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2.积极情绪即帮助人们对过去生活有满足感;对将来有期盼、乐观;对现在有心流体验(快乐)。3.积极组织即积极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通过快乐、参与、意义来帮助人们通往幸福与快乐。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极为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积极心理学发现,存在着具有缓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积极的人格素质或人格力量,诸如勇气、人际关系技巧、理性、洞察力、乐观、诚实、坚韧、现实主义、快乐能力、安适、心系未来、发现目的等。通过识别和增强人们身上的这些积极的人格力量,就能够有效地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构应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基本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安排一定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浅出,既要让学生能够从感性层面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第二、科学化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坚持科学性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必要前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做到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科学性分析,所选内容要符合大学生心理与需要,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切勿片面与主观。第三、可操作性原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应更加注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课程、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理论指导应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同时也要留给教师创造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第四、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个人优势,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发展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重构
在构建和选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时,应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依据,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整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五大主题及十三个相关概念逻辑关系:课程内容的体系有以下内容构成: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了解积极心理学如何挖掘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如何让人类获得真实的幸福。
(二)发现个人优势
让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彼得森和塞林格曼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人优势———6大类美德24项积极人格。通过对24项积极人格概念的介绍,并通过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积极地生活。
(三)创造力教育
创造力主要是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能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通过介绍创造力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理论,教授提高创造力的方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思维和创造的想象力。
(四)幸福感培养
主观幸福感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其中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介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让学生通过量表测量、了解自己的主观幸福感高低,介绍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增加幸福体验。
(五)心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是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心流体验即享受当下,目的是提高专注力。契克森米哈融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活动时获得一种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以致他们很愿意多次体验这种状态。运用心理学的量表对学生的心流进行测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六)乐观与希望
乐观与希望是针对未来的积极体验,顾群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乐观下的定义,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乐观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是建立在积极的解释风格(归因方式)基础上的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它是调节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的内部资源。积极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乐观与希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一个人一旦通过学习而形成了乐观的人格特质,他常常就会把生活环境中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他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如果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多感觉有希望的事件或生活经历,他们会更易于成为乐观的人。
(七)人际交往教育
人际交往教育涉及到认识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两个概念,依恋是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发展起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不断维持,并最终发展出其他的依恋关系,如朋友间的依恋、爱人间的依恋。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
(八)感恩与宽恕
感恩与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积极心理学认为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感恩和宽容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应是当代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九)生命意义教育
“90后”群体已经成为接受当代高校教育的主体。准确掌握“90后”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内心世界,对于养成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乐观态度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他们积极心态、确立生活目标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改变人际关系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同时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死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十一)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1 生活技能教育及其价值意义
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和记录。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但却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而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起到协调和组织的作用。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形式活泼,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同理解力、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决策能力等)。
2 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
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而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双向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趣味大大增强。因此,卫校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发动学生以积极的方式和教师及其他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有效交流,使学生广泛积极参与教学。在进行学校生活技能教育时,应体现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集相关知识传授、相关态度、行为养成为目标的教育,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就要求不论实施何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坚持既能获取科学全面的知识又能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2)尊重信任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应彼此信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貌、语言、宗教等方面差异。要求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信赖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做的一切。(3)民主参与的原则:课堂气氛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允许学生在恰当的候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索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强烈的责任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4)相互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能力。(5)非评判态度的原则: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都属于青少年的敏感话题,如:同居、、婚前、未婚先孕等,为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如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小品中能敞开心扉,发自内心的去体验、去选择、去思考,而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口味去做戏,教师就应对青少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观念、态度、语言、行为等保持非评判的态度。
3 卫校生活技能教育的常用方法与举例
3.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又称快速反应。是教师让全班学生就某个问题快速做出相关的回答,教师把答案记录在黑板、纸张或投影胶片上。这种方法有利于创造参与的气氛,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收集信息,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并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该问题说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教师或学生代表在黑板或板报上记录其中的关键词;(2)教师通过整理,归类,提出进一步讨论或思考的问题。
3.2 讨论或小组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可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也可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请两位同学分别担任记录员和报告员。讨论可穿插在课堂授课中,也可单独设立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刺激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换意见,帮助个人澄清概念、阐明感受及态度。
实施步骤:(1)确定讨论主题或题目,进行分组。(2)推选小组讨论的主持人、记录员;(3)规定讨论时间,鼓励充分参与;(4)小组为单位推选报告人代表集体回报;(5)教师总结。
3.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具有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经验,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应该如何做,并对他们的行为和后果做出评价。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这样,不仅巩固自己已学到的健康知识。还能从中学习某些生活技能。如有效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促进自我决策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施步骤:(1)选择或编写适宜的案例,并准备讨论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进20行案例分析;(3)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作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4 角色扮演法 请 2~3 名学生一组,根据教学、剧本的要求,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述他们的观点或模仿他们的行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看,并仔细体会其中的含义。这种方法能够生动、有效地说明问题,深受学生欢迎。
实施步骤:(1)为了节约时间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提前把剧本的内容告诉学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编排。或给学生提供一些情节,让她们自行编排小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开始,主要请班上一些幽默、活泼的学生参加表演,以后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并给与奖励。(3)可以使用帽子、假发、眼镜等道具,使表演更加逼真生动。
【关键词】健康优先;学生本文;自主学习
从目前高职教育的效果来看,在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这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所导致的,学生在教育中被硬性的要求成绩,但是其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却不被关注,从而使其在走入社会之后没有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甚至会走向犯罪。因此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体育是以锻炼强健体魄为目标的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是向职高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益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虽然高职学生从来源上讲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但是剥离掉应试教育的影响来看,高职学生并不必然地在智商与动手能力上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别,他们在文化课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缺乏自信和尊重从而自暴自弃所形成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样,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之下,必然可以在文化课以及个人自信心方面得到显著的改善。身处青春期的职高学生,内心是充满了敏感和自卑感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他们嘲讽和冷眼,而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具体到高职体育教学的要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注入更多的情感关注和心理影响,尽力将欣赏和鼓励渗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教育学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原则指导,为其分阶段制定逐步可以努力实现的目标,从而使其在完成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同时逐步地培养出自尊和自信,并且要努力鼓励同学们进行相互帮助和支持,使得学生之间更多地产生友爱互助而不是对立攀比的情绪,对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错误或者失误要采用宽容的心态,使其不至于丧失信心,而对于其达到的提高则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地对其进行表扬。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从而使得职高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消除,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尊。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拓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其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素质,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标。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首先对于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细致,对于某些内容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在进行完示范之后,对于每个学生针对其具体的情况进行更多细节性的讲解和提示,然后在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下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中进行自由轻松自主的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具体应用能力的教育引导,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理论性的必要内容当然必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自身所长,通过鼓励来提高其基本能力,通过鼓舞来唤醒其内在潜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具备创新意识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使其能够自动自发地促进自身学习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秉持“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那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无疑高职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并且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来看,生理和心理还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生理和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当做是高职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平时的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是多元化的,男生比较倾向于力量型和耐力型,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于技巧型,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生理情况的大前提下,统一贯彻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个人生理特征进行合理优化安排,其目标应当是是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心理也得到相应的满足,让学生觉得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痛苦的不可接受的让人想要逃避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轻松活泼自由快乐的过程,惟其如此,体育教学才能够不但完成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更能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才。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建立在当前主流的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那么这一策略必然要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的最基本原则,也即“学生本位”。学校体育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明确学生而非教师才是教育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和教学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学生应当是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之下逐渐地产生兴趣并努力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卑感也同时消除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牢固地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造性都能够很好地被调动和激发,也只有如此职高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对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基本上从教师和教学两个方面着手。在教师方面,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也从隶属转向平等,教师更多的应当是学生的朋友甚至是观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对自己语言和行为的掌控,对于讲解内容要做到简明扼要并不失幽默,对于示范动作要做到准确协调并且优美,从这一点出发,学生才可以提高兴趣,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吗,感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其心理上的作用,从而能够以体育课为起点,激发其对各个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灵活地安排课程任务和目标,通过耐力性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决的性格和品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前提下,适当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引导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学生踏入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岗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荣新.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1)
[2]黄允政.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
一、 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合理组合教学诸因素,使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并通过整合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整合的主体和核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改革,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先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使之贯穿于整合教学的始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精心研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后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组合上述诸因素,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整合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
2、有利于拓宽体育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迫于时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虽进行了多年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就是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转变过程中,给体育教学也留下了很多难以信服的理论问题,如“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少,课的运动负荷也越来越小,有些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学与认知内容和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必将拓宽体育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 有利于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追求,正确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一致性、功能效应的互补性问题,是整合的主要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为主线,以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使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化发展、健康教育向体育化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尤其强调的是运动技能的特定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竞技运动中的特定技能,而是指健身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关键的学科要素,是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新体育课程模式区别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整合的形式
在探索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寻结合点,把人体健康及其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体育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起来,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整合形式。
1、健康教育内容渗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