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交流与合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独立学院 国际视野 教育国际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早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已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视。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单独作为一章,可见国家相当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那么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何在?它的形式有哪些?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与形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即指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诸如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援助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从独立学院国际交流的具体实践看,交流内容和形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互派。包括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及短期交换生、实习生等;2.师资交流。包括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充实双方师资队伍、定期举办教育交流活动;3.合作办学。包括各类教育项目,开展学分和学历互认、非学历教育和其他培训等;4.共享教学资源。包括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教材、教法、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管理模式等内容的共享。
二、江苏省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我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设立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育部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园区。(2)目前全省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活办学机构和项目共333个,位列全国第一。(3)实施“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计划,《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来苏留学生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近3万人。(4)通过国家留学基金、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资助7000多名教师公派留学。(5)实施江苏大学海外学习计划,每年资助1100人赴国外知名高校学习。(6)全省高校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53个。(7)苏州大学举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中国高校国外办学先河。
我省为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出的举措:(1)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2)加快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对外开放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3)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4)深入实施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和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等项目。(5)深入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推进留学生培养制度改革。(6)加强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由此看来,我省对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高度重视与充分贯彻。
三、独立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趋势
1.经济全球化提出培养年轻一代应对变化发展世界能力的重大使命。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经济与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和必然后,势必对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动力标准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因而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培养大学生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经验,对不同信仰的宽容,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独立学院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一宝贵契机,贯彻国际化办学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争创特色办学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独立学院自身创新发展的急切需求。突出办学思路的市场化、国际化,加强特色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独立学院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出路。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联系的民办高等教育更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民办普通高校的过渡型模式,独立学院只有抓住机遇,挑战自我,争创一流,在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同时,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口,努力追求办特殊,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据统计,那些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发展远远领先于不重视多元文化办学的高校。
3.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需求。(1)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优越。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于一般本科学生而言,根据国家的政策收费较高,因而城镇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某些学生毕业后暂不就业,继续求学或出国深造以待发展。其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素养高,使得学生从小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特长出众,因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这些都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或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独立学院中多数学生兴趣广泛、勇于创造和实践,适应能力强,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中多才多艺者较多,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我,追求张扬和自由,往往能够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情商普遍较高,灵活机智,可能巧妙解决一些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并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和高效的沟通。从这点看,若他们出国留学,应当能很好地适应异域文化和当地的教育模式,运用较高的情商解决可能面临的问题,学成归来。(3)文化基础较差,自律性不够。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责任意识不强,表现出比较自我和主观的倾向,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而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倘若一进校就为他们树立本科毕业后出国深造的宏伟目标,则能很好地激励他们在校四年勤勤恳恳、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历练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留学奠定坚实的学业基础。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家长和学生非常接纳并欢迎出国留学的深造渠道。
四、如何在独立学院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应,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国际意识,拥有世界眼光,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认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据统计,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呈高位增加,去年全国出国留学总人数高达52万人次,表明了国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希望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些观点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走国际化道路。
2.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多方引进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新教师或外籍教师,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院注入新鲜血液,为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独立学院应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鼓励教师参与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如赴国外访学、游学、进修、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并将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参与度与教学激励政策相挂钩,大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并深化国际交流相关事宜。此外,各大独立学院定期开展国际合作相关培训,组织留学深造学术交流会,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全球教育国际化趋势、国内外优质国际合作项目推荐、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等主题开展讲座,强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意识,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准。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对于学院和教师已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活动进行自检自测,对于优势项目或活动进行表扬与奖励,对于不足之处要加以修正和完善,努力全面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3.开发特色课程便于学生留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开设一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特色课程,加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首先,开办国际交流英语班(雅思班或托福班),我院目前已实施,为有出国需要的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让他们在校园里顺利通过留学的第一关――语言关,省去了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课程的麻烦。也可开设“国际合作班”,学生四年后直接输送到国外知名高校,采取前两年中文教学,学习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方式,后两年采用英文教学,学专业课,让学生提前感受英语授课的氛围,便于他们出国深造时更好地适应英文授课教学模式。其次,开设有关如何申请国外学校的选修课,如何顺利完成国外研究生课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文化差异与饮食差异等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修读,一方面为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提供留学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出国留学的兴趣,进而增加学院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人数,促进学院该事业健康发展。此外,在学籍管理方面为准留学生们提供便利,如承担推荐信、成绩单、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翻译工作,随时出具成绩单、在读证明等;另外,独立学院自身可创办学院留学中介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可实行“一对一咨询”、“多对一跟踪服务”,直至学生顺利出国留学。如此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最大便利。
参考文献:
[1]李明阳.关于广立学院国际交流的思考.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 意义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所引发的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国际化道路是必然趋势。目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职教育发展意义深远。
1.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能力,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培训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很有必要。毫无疑问,英、美、澳、德、法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职教育,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中暂时还只是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只有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职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高职人才。
2.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强国必须积累自己的智力资源,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尽快拉近与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的差距,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人才。21世纪需要知识国际化,有创意力、有国际感觉的人才,需要既懂得国际规范和标准,又充分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相互合作的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将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许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当然需要招聘本地员工,尤其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力度大,周边有众多的跨国公司,他们需要大量国际人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意义深远,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
3.促进学生发展
交换项目和留学项目是院校间国际合作的常见项目。他们的具体实施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眼界决定境界。20岁就能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这对学生的一生意义重大。大学时代正是逐步清晰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来考虑问题,看待事物,对于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有巨大的作用。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以更开放的态度获取新知识,亦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当与不同国籍的学生分享经验时,交换生和留学生将有无穷的新发现,对自身的文化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并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生会变得更为独立、成熟。当他们在挫折中学会总结经验,就会变得越来越睿智和自信。另外,出国学习能最高效地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置于纯外语环境下。交换生和留学生项目都可以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被安排住在国外大学的宿舍楼或生活馆里,与外国学生在同一大楼,有时在同一教室学习相应课程。学生完全在纯外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其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获得极大提高,大多数交换生与留学生在项目结束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基本上所有的交换生和留学生认为出国对口语的提高是最快的,不但语音标准,而且容易培养外语语言思维。科学的课程设置、精心安排的文化体验、中外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往往使得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突飞猛进。
4.改善师资结构
“办学之道,教师为本”。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所积淀出来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对于改善师资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使高职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为“国际教师”。
促进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出国进修、考察访问、交换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科研等。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走出国门可达到引进吸收促创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的目的,使他们尽快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开阔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同时还可尽快提高外语应用水平,掌握双语教学技能。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把不同学校、不同体系的人员汇集在一起,不但可避免知识的同化、僵化和老化,而且可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专业思想和科技研究上的新的增长点,产生新的优势,形成教学、科研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5.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较完善,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及课程国际化。学生结构的国际化观测点有留学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例、留学生来源国分布、留学生专业分布及本校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的数量。教师结构国际化,可以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及在知名跨国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的比例来衡量。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在上述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刚刚起步,差距很大。很多方面无法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其思想、体系和做法,并与我国国情、本院实际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既有利于交流,又形成自身特色,为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服务。
6.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能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从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确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施行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黄莉萍,叶文红,彭薇.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现实意义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一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二、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能否有效把握教育国际化带给学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本期,我们将呈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并从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对外汉语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分享基于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关键词】吉林省 高等教育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29-02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校不仅能够引进国外的良好教学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学习现代化教学方式,以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而且也为高校师生“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开阔眼界,对于高校以及师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筹建了40余所高校。而201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到我省办学,支持高校与国外优质大学、企业和机构合作办学,并鼓励高校在国(境)外设立分校。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吉林省各高校纷纷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其经济管理学院先后同日本、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协作。在2014年9月25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伯特・奥利、副院长韩珞珩等对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了友好访问。由此可见,近年来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1.理念相对滞后
吉林省多数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国际化意识,由于理念的滞后,而没有建立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交流与合作难免会出现渠道狭窄、涉及领域不够广泛、层次很低等问题。此外,缺乏吸引留学生的意识及能力,留学生及外国教师在全校师生中占据的比重很低。目前,留学生到吉林省高校求学,一般选择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一些留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涉及较少。而高校内部的外国教师以语言教师为主,基本不会涉及其他领域。
2.经费不足
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较低,而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渠道十分单一。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经费比较固定,而且十分有限,但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样一来,高校往往难以为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使得交流与合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及时的开展,不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3.相关人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在吉林省大部分高校中,都没有确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使得该项事业的发展缺乏动力,教科研单位、相关人员及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其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先进理念,没有进行有效的推介和宣传,而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目前,在吉林省多数高校中,外事工作者基本都未曾受过专业的培训,同时缺乏工作经验,往往都是校内的教师转岗任职,并不了解对交流与合作该如何开展,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摸索。其次,从吉林省范围来看,重点高校偏少,普通高校占据大部分比重,由于这些高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往往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及外语学习能力,缺乏国际化意识,同时,也会由于留学费用较高,而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望而却步。最后,教科研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能力及外语水平,在国际交流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一旦出国学习,就会面临教科研等工作的安排、工资水平等很多问题。
4.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水平不高
首先,尚未健全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吉林省很多高校在针对留学生构建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兼顾国际惯例和本地特色;对于留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的处理也不妥当;安排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留学生很好地接受;对于留学生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奖惩机制,没有有效地监控他们的学习质量。其次,尚未完善留学生的生活管理及服务体系。一是没有充分重视留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食宿问题;二是在校园文化、课外生活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安排;三是没有引导留学生来了解中国、吉林省的政治和文化等环境,而且在校园内,留学生很少会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最后,缺少完善的后勤生活服务保障体系。在吉林省的很多高校中,都没有专门建立留学生宿舍楼,而且缺乏专门的教学设施。
三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策略
1.更新发展理念
从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来说,不能够采取封闭的方式,而是应该从国际视野出发,强调比较研究,对于国内外一些好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应该适当吸收借鉴,而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是一条重要途径。吉林省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该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并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教育的国际化,吉林省高校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育市场,因此,应该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加强经费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推进,吉林省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加强经费管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是应该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在获得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尽量争取社会上企业及个人的支持,从而使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二是有效管理经费。吉林省高校应该针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一套专项经费预算及结算的管理办法,并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在不断拓展开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做好节流,从而科学地将经费运用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当中。
3.积极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吉林省各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大力引导校内师生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中。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不断地创新形式,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与自身相适应的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包括学校领导、拔尖人才、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其次,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校内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申请外国高校、合作科研、出国进修、出国考察和合作科研等方式到国外去进行交流。
4.强化留学生的教育管理
近几年,吉林省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综合类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要强化留学生教育管理,那么,首先就要增强师资力量,以促进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加强内部师资力量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具体来说,高校应该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师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科研和参与国际会议等各项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优秀的教师。高校要不断拓展聘用渠道,同国内外的一些重点高校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兼职、特聘、项目合作、短期聘用和长期聘用等灵活性的聘用机制,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
四 结束语
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对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从多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不断拓展领域,从而促进国内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因此,吉林省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从而推动教育国家化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虹.“桥头堡”战略下云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探讨[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4(3)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剑桥商务英语 教学探索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高职院校的进行现状
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政府牵头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展开。经过政府完全主导和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两个阶段,2001年以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官民并举阶段。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实行“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兼顾战略平衡、保证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取得较丰硕的成果。政府间项目效果显著,如中国和澳大利亚两个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迄今最大的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澳(重庆)职教项目”。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专业教学体系,不少高职院校直接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交流,参照其企业技术标准制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开始启动,学生国际流动人数明显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较之以前有显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全方位的师资培训,将教师派去海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剑桥商务英语教学短板
剑桥商务英语是高职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中使用的阅读和听力材料分布在各种商务背景中,融合了国外许多经典案例,非常成熟和详尽。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潮流中,剑桥商务英语教学出现与此背景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课程涉及的教材内容做详细的讲解,把内容孤立地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商务情境中,没有很好地把英美文化融入情境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只是从语言知识方面进行学习,过于强调语法、词汇的习得,对于材料的理解只是逐句看懂,而没有对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教师和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分析。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的商务情境其实都是在英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化环境中创设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商务情境中的案例时,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认真考虑和探讨,以至于学习流于传统形式,不能和现在的高职院校积极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的有效融合。
三、剑桥商务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融合
1.教学内容的融合
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定中,不应单方面考虑商务情境的创设和商务活动的开展,而应适度融入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将商务情境的内容与文化有机融合,以便学生在学习各种商务活动的同时,从跨文化角度了解各个情境所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国际视角。例如在进行“公司选址”的教学时,课程内容涉及一个地方:爱尔兰都柏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都柏林这所城市所牵涉的文化层面的知识搜寻任务。要求学生上网了解都柏林的城市建设、人口、地理位置;了解都柏林最著名的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著作《尤利西斯》,以及现在慢慢向其他城市延伸的“布鲁姆日”。通过这些文化知识的渗入,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内容。
2.教学重点的转换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学校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在剑桥商务英语这门课程中,就需要在教学重点上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传统进行颠覆。(1)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跨文化背景的了解。随着高职院校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应该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教学中不能脱离西方文化的养成,应该将文化背景知识贯穿于每个知识点,最终帮助学生增强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这两种体系在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上形成的各种差异。(2)教学组织。剑桥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各种商务情境,在国际合作与交流背景中,这些商务情境要求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应该彼此理解和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应该把学生从传统的语法、词汇等语言习得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各种商务活动在文化影响下如何获得更好的商务效果。例如在“道德经济”的教学中,在教学组织上就应该先偏重文化方面的知识拓展。可以首先提醒学生了解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拉丁美洲国家的地理、气候、主要经济支柱,以及经济落后的原因,再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和文化层面扩展到经济层面,把两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挖掘出来,最后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对该知识点进行掌握,并扩大视野,从不同的侧面正确了解道德和经济千丝万缕的关系。
3.教学效果的评估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教学反应是否积极,需要有一个完备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以往的传统教学效果评估注重学生对语法、语言等知识点的掌握,虽然也提出一些有新意的评估方法,但只是纯粹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前面的准备和后面延伸加以强调,没有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角度进行评估。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应该明确评估的方法和最终结果。
上述表格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体现了剑桥商务英语课程的评估体系。在评估中除了传统的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对话以外,还特别注重英美文化的融合,将跨文化的理念有效地贯彻到课程的最终评价中。
四、结语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给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跨文化理念和意识引入日常教学中,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加快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为铺开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创新型人才 外语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校发展之路。大量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能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接轨,国际化、复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大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使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了解世界同类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变化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国家交流与合作,把握外语科研动态,积极推动知识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模式,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
庄智象先生认为创新型国际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1)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这是外语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所有目标都是空谈;(2)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要求外语人才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3)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人才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批判性思维,更加客观、全面、灵便地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外语专业的人才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事物,特别是加深对国外文化、国际规则的了解,并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
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等早已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北大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北大的国际合作交流伙伴已扩展到80多个国家的2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院校已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及参加过国际培训的截止到2012年底约达250人。我们了解了国外院校的外语先进教学理念,比如:同样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和韩国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日本自1949年起诞生了18位诺贝尔获奖者,在SSCI和A&RHI等主要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而这些现实情况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在论文撰写和阅读国际前沿刊物方面有极强的英语能力,而这些和他们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张济华同志调查曾发现,日本学生的基础英语已在高中阶段完成,高校阶段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ESP教学,大学英语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范围内的国际交流能力;这与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把英语作为基础课学习形成对比;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很多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高中已经讲过,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大一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通过率比大二的高出不少,这说明大学英语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能力反而倒退。再以韩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的韩国,科技落后,自然资源缺乏,要想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韩国外语大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学融入社会,实行社会办学,他们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对不同的企业、职业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调研,捕捉人才需求信息,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做到培养人才与时俱进,外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外语+专业”、“外语+副修”、“专业+外语+副修”等多样化格局;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相比之下,我国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内容早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教学材料信息滞后,在以后学生的工作、生活中毫无用处。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美国,在学习其他外语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外语教师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在目的语国家进行深入、广泛的浸入式体验,等等。所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感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参考。
(三)加快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国际交流与合作途径
既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要通过怎样的具体方式,踏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1.抓住机遇,加强沟通。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当前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经国家汉办和其他机构多方面的努力,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近四年来,我们外派的教汉语的外语教师级学生达到百余人,这正是个人对国外文化及语言加强了解的一个大好机会。同时,对学校而言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点。外派支教的老师完全可以成为合作双方的“使者”,是合作双方了解与合作的有效“桥梁”。
2.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师资”是关键。外语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语言技能外,还要熟悉该主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富有创新意识。笔者于2012年暑期到美国德州大学进行职业培训,时间虽短却收获颇丰,对该校外语教师Juliet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引导者”、“控制者”、“观察者”游刃有余的角色互换的讲解印象颇深;我校老师在加拿大访学的老师归来所做的报告中一致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引进外教的做法使学生能够更详细地、与时俱进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概况,等等。
3.加大“交换学生”的力度。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多派学生到目的语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毕竟,教师从国外学到的东西,一方面可能由于实际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感觉、领悟肯定会由于学习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国外留学,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拓宽视野,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发展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回国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经验,传播体会与感受。
4.合作办学。
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优质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输入”力度,促进英语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使外语课程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上,而是应加大学生的专业培训力度,以某一“切入点”为依托,促进课程的纵向开发,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实际运用。
我国一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所实施的具体形式经归纳已有以下几种:访问学者、教师进修、学生互换、合作办学与研究,国际会议,聘任外教、专家,等等,实现国际间优质资源互享;这类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通过沟通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和氛围的制约,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和条件,而且在少有的交流当中,重视吃、住、行等形式,缺少真正的交流内涵。这类院校应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能提升国际交流层次,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从中获益。
随着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建设;通过交流合作研究探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动向。同时,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吸收、利用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外语高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2]王志伟.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管理,2012(9):156-157.
[3]谢小苑,吴庆宪.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82-85.
[4]黄葵.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2(3):34-37.
[5]庄智象,谢宇等.国际化创新性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2(4):61-67.
[6]付自文,郭雅琴.地方本科院校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4):18-21.
>>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战略税收问题研究 “一路一带”与中韩合作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 “一路一带”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一带一路”的国际态度 “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政治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下的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战略六原则 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一路一带”战略评析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留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中国特色之路 [J].上海高教研究,1998(3):20.
[4]曾天山.中国教育改革进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26.
[5]卫道治.中外教育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339.
[6]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 2014-11-07(1).
[7]刘宝存.“一带一路”中教育的使命与行动策略[EB/OL].(2015-11-05)[2016-12-23]. http:///ztk/wh/slxy/31215/Document/1453964/1453964.htm.
[8]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9]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
[10]李星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7.
[1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
[13]陈鹏.“一带一路”提速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8-04.
[14]曾君.“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N].光明日报,2015-08-09.
[15]柯森.“一带一路”背景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研究浅识[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16]曾天山.开放教育筑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5).
[17]白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
[18]周满生.“一带一路”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J].比较教育研究,2015(6):2-3.
[19]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7.
[20]SHAOHUA YAN. Why the ‘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Matters for the EU[EB/OL]. (2015-04-09)[2016-12-23].http:///2015/04/why-the-one-belt- one-road-initiative-matters-for-the-eu/
[21]周谷平,R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2]辛越优,倪好.国际化人才联通“一带一路”:角色、需求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 2016 (4):80-81.
[23]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24]罗亚萍.“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新思路[J].新丝路,2016(15).
[25]BFA RESEARCH & TRAINING INSTITUT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Vision and Action Plan[EB/OL].(2015-08-16)[2016-12-23].http:///u/cms/www2/201506/121051 50wofz. pdf.
[26]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J].国际援助,2015(2).
[27]邢光远,汪应洛.“一带一路”教科文先行的战略思考与资金保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8]王德禄.怎样在“一带一路”上与发展中国家共建科技园?[J].中关村,2015(8):84.
[29]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
[30]王娟.高校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于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5).
[31]周乾宪.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EB/OL].(2016-12-14) [2016-12-29].http:///fortune/2016-12/14/c_1120118879.htm.
[32]丁姗.“一带一路”上的教育先行军[N].新华日报,2015-05-29(20).
[33]杨小卜.“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6(1).
[34]田惠敏,曹红辉.“一带一路”的动因与挑战[J].全球化,2015(6).
[35]贾少学.“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趋势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
[36]林跃勤.“一带一路”构想: 挑战与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4):12.
[37]祁亚辉.教育合作:巩固和拓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J].东南亚纵横, 2015(10).
[38]吴晓松,邓孛,王书梦,等.桥头堡战略与云南发展研究――以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贸易、能源合作为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5.
[39]刘复兴.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5 (6):8-9.
[40]muniqué: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M].Paris: UNESCO,2010:5.
[41]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8:10.
[42]卫志民.“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逻辑、难点突破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5(8): 112.
[43]刘静.“一带一路”鹇员尘跋峦平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123-144.
[44]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133-135.
[45]国玉奇,罗舒曼.“一带一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俄语教育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15(3):18-22.
[46]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5(12月上):13.
[47]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M]//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
关键词: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
(一)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区域经济已有长足发展。黑龙江省要想发展,首先必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这一切都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适时根据省情,分析现有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累经验且向所需专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国外文化的科技人才将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 科技进步和各项开发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高职院校积极展开国际对外交流能够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理念的碰撞。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经济改革带来新机遇。
二、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国际交流现状与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整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地方,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高职院校走出国门之路。
课题组经过在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投放问卷进行调研。对展开对外交流合作院校深度访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在调查的16所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中11所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占所调查院校的69.8%。其中有5所职业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从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校了解:黑龙江省由于地源优势90.9%的职业院校均与俄罗斯的友好城市有合作项目往来。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如下表。
国际交流合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国内外联合办学:1.“2+2”模式――在国内学年后,编入国外本科院校大三学习,能拿到双学历。2.“2+1+2”合作模式在国内修完两年的学分后,第三年到国外接受一年的语言培训,申请2年的专升本,修满学分取得国外大学的本科毕业证。3.“3+2”合作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语言达到外方要求,可持毕业证直接申请专升本,学制2年。
(二)开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办和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国际交流论坛等来提高高职院校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力。长期或短期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课程。职业院校领导及各类专业教师前往境外国家考察学习,探索合作项目,交流办学经验。国际往来频繁,增进了院校间的友谊,扩大了交流范围,提升了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留学生互换:境外大学在校生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习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四)外企就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创办以企业品牌为名称的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尽管黑龙江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缺乏对宏观设计和战略联盟思维。各高职院校自为战、整体层次不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欠缺对各院校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二)黑龙江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尚不能结合各高职院校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合作多采取N+N合作模式(境内几年再加境外几年),这种合作满足了学生专升本的愿望。但没有引进国外先进资源,高职院校成为了外国本科院校的留学生预备班、生源基地和留学中介结构。不能有效开展有高职特色的具体合作。(三)政策扶持、资金来源、生源质量、师资待遇等内在因素影响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为招生盲目设置市场热门专业。无法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的体系和战略,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适应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优秀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展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黑龙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高黑龙江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 引进符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考虑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采取国际化战略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选择合作伙伴,科学地定位目标。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
(三)促进高职院校双向的国际交流。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向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输出意识,把黑龙江高职教育形成品牌服务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与境外联合办学等形式把外国留学生招到国内来展开我们的留学生教育。
(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 设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能力。将国际交流合作融高职院校其他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国际化。加大与国外合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进修课程、学历教育等活动;开拓并创新合作模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 东盟语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扩展学校的国际发展空间服务,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及扩大国际影响服务这一层面上。但是,对于其与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如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院校对于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探讨所进行的尝试及实践仍然是凤毛麟角。国际交流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不仅是战略性的服务角色,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将国际交流活动的要素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随着“中国东盟10+1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最终落成,都加速了国内东盟语种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院校东盟语种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加之国内大范围开设东盟语种相关专业的时间都较短,在专业的建设上也仍然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所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工作上,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国际交流与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是什么?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方案是什么?如何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如何利用已有的国际交流资源去更好的为教改服务?国际交流如何发挥好在教改中的服务角色?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及探索中需要面对及解决的。
二、东盟语种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大环境的改善下,虽然东盟语种各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仍未出现教学改革百花齐放及成果丰硕的现象。例如,近年来,新加入东盟语种人才培养队伍的各本、专科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延续着过去那几所老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以致民间出现了俗称“北大系”和“民院系”两大主要教学“流派”,这样的现象容易导致学术的僵化及复制,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动。
2.使用本科教材
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院校一律沿用过去本科院校的教材已不合时宜,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队伍的出现,对于东盟语种的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专业性,现有的侧重于语言、语法、文学内容的教材,已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仍是一项薄弱环节。而且具有国际背景,国际合作,协作的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虽是能编写出来,但是没有语言所在国相关教师或专家的参与,难以谓之完善。
3.教改思路不开拓
在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上仍较为狭隘,专任教师在进行教改探索时,很多时候,仅从语言教学及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没能从宏观进行把握,忽略了国际交流合作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改革实践的空间和对象都相当有限。特别是各高职类院校,许多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便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思路、方法、理论探索上,仍然喜欢遵循本科院校的做法,未能体会和理解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虽然做过与之相关的研究,但是也仅处于单学科的层面,这就造成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较为单一,教改成果数量少,实用性欠缺的现状。
三、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推动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到诸如专业建设及发展的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具的改革等内容。
1.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在地理上相接壤,在区位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开设有东盟语种的高校,在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东南亚各国自然也就成为了发展重点,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长期稳定的合作院校和单位,并通过这些院校和单位开展了多种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让高校在国际社会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关系网,合作院校、企业资源,信息资源,项目平台等,都是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
2.为教师外派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得教师能够与本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向保持联系,拓展教师的视野,为拓宽教改思路奠定基础,形成教改的内在动力。
3.搭建一个探索教改项目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合作对象所拥有的师资、科研中心、生产基地、项目等资源,为我所用,将各种教改活动放置在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来进行。
4.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帮助打造国际化的培训品牌,进而更便利地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开设国际论坛,拓展师生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和领域。
5.为学校的海外招生提供保证
留学生资源则又是教改工作的一大财富。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及项目进行留学生的海外招生,让更多的国际学子能够到本院校进行学习。而留学生队伍的形成及壮大,特别是东盟国家留学生队伍的形成,能够为东盟语种教师的教改工作提供辅助。教改工作的提升,可以反过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为学校形成稳定的海外留学生资源提供了保证。
所以,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为东盟语种教学改革引进国际化的人才,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推动双语教学,建设跨国境实习、实训基地,编撰国际化背景的教材等,这些都是各院校孤立进行“闭门造车”来进行教改研究所实现不了的。
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合作对象以及具备的良好资源作为一个平台,让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在这个平台或者背景下来开展。挖掘国外各种资源,研究国外语言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课程设置及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开拓新的国际合作课程教学领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东盟语种教育品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思维,让各东盟语种专业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帮助下,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发生变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这些都为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建立在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的东盟语种教学改革思路
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所获得的成果和平台,积极走出去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与国际院校,特别是东盟国家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尝试创建“2+N”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进行2年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之后,第三年采用跟国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可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语言实习及实训,充分利用境外合作院校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语言实习结束后留在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各东盟语种专业一直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既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了解东盟各语言对象国本土情况,又掌握国际相关贸易,文化风俗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若引入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要素,可以从应用型,实践性的方向来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进而摆脱过去那种教学内容只重文学,语法,文化的老模式。可以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构建“语言+商务”、“语言+旅游”双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加例如导游越南语、酒店服务泰语、越南语商务口译、经贸老挝语等专业课程。
3.促进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双语教学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满足高年级学生语言提高的要求,尽可能地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此外,双语教学还可以直接给留学生授课,降低留学生入学的门槛和要求,扩大了学院留学生招生的对象和范围。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尤为重要。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语言进修,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相关行业的第一线,使教师可以更直接的掌握行业知识,为提高技能创造了可能。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从而创新语言教学模式,让中外学生都能学到想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共赢。
4.促进课堂语言教学的变革
招收和培养留学生是很多外向型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大批的校内留学生,并不仅仅只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该看到,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改资源,特别是对于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改来说。很多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院校都招收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地理上的优势使得此类留学生的数量较为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可以充分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将留学生请进课堂,尝试探索“伙伴式”教学,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结对子,并成为教师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模拟各种场景,利用留学生语言的优势在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反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留学生也能够实现其语言练习的目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很快且很方便的付诸实践。
5.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和提升的机会
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学校建立起广泛且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对象,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于东盟语种专业来说,过去单一地到对象国进行留学的语言实践方式应该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不但仅局限于与各东盟院校或教育机构,也应该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其他领域中去广交朋友,与东盟国家的企业加强交往,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以谋求双赢为原则,特别是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二字是学校立校的根本,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合作的渠道,加强与东盟各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在东盟国家的企业中合作建立实训或者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东盟国家生产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生产的流程,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学的是什么,能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用,这对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意识、国际化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反过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6.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授东盟语种的教师,要不断地与语言对象国相联通,关注其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及时地更新和跟上语言对象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有机会让东盟语种的教师能够多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途径,到语言对象国进行深造或者是再交流,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换与交流,才能让教师获取语言对象国最新的信息,最新的人文社会动态。或者能够直接地与语言对象国的教育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激发新的灵感,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7.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个专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最终实现,靠的是一个坚实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东盟语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如实施国内外双带头人制、引进国外教师、引进国外企业人员等。除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这一渠道赴海外进行培训交流外,也可以将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资源,知名学者,国际合作企业的管理专家,生产能手纳入到该专业教学团队中来。采取诸如兼职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扩充教学团队队伍,通过灵活多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维持教学团队的血液新鲜,更好地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保证。
8.促进东盟语种教材的改革
许多年来,国内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都较为单一,不管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基础的发音及语法主要使用北京大学或者上海外研社出版的教材,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种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和文学性。对于实际需要的专业性,应用性的教材,如当前急需的旅游类,经贸类,法律类的专业语言教材几乎仍处于空白。因此,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各院校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下,各院校应该结合本单位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如可以组成国际化的教材编写组,高职院校可以将本院教师,合作院校教师,企业专家顾问组成应用性突出的教材编写组。另外,对于教材编写所需的参考资料,参考书籍也可进行国际合作。可以在合作院校间相互开设教材,书籍采购联络中心,对感兴趣的资料书籍进行互助采购,或者合作单位的图书馆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交换,从而为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提供坚实的保障。
9.促进建立国际论坛机制
可以尝试建立校内国际论坛的机制,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将领域内,行业内的专家请进校园,进而活跃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营造学术的氛围是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教学改革中思路的拓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学术论坛交流,则能很好地创造这一环境。利用国际交流论坛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在论坛中,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各种思路都能够碰撞在一起,撞出火花,为教学改革提供灵感。
六、结语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依,互为近邻,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合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交往合作的工作,其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的国际资源,建立的合作成果,都可以为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高校的教学改革所用,而不应该让国际交流工作与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工作相割裂,成为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作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将日益地紧密,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高校以及其毕业生今后发展的空间将日益的广阔,因此,通过走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条道路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生命力,着实是一条值得我们去进行开拓与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