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远程教育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智能设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6-02
1 概述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远程教育的内容经历了窄带网环境下的单一文字格式阶段、宽带网普及初期的以音视频为主的单一多媒体格式阶段、到宽带网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聚合语音、视频、演示文稿、文字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再到今天3G、4G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电子阅读内容的分发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便捷程度,人们日渐养成的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阅读的习惯。我们在感叹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百年大计之本的教育事业,该怎么调整自身的步伐,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时代。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分发已是空前的便捷,这为远程教育内容的传播做了示范性的预演。高速的移动网络又为信息载量大的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创造了基础条件,从内容的分发、传输到最终的内容消费,已彻底消除了之前曾经遏制远程教育的技术瓶颈,使得我们能开始集中精力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
2 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过考察市场上存在的远程教育产品,我们的发现有:
1)娱乐性的内容仍占主体,市场极度缺乏合适的远程教育内容。
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也被戏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们不是在滑动手指看网络小说,就是耳朵里塞上耳机看电影或连续剧。在他们消磨无聊时间的同时,我们也曾发现莘莘学子手捧厚厚的复习资料,紧张地喃喃默背。智能设备似乎只是一个闲暇时才会看看的“娱乐工具”,这些现象其实提醒我们,远程教育的内容还极度匮乏,学生们仍依赖纸质教育内容。举个例子来说,笔者甚少看到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来学习英语,但手机作为具备文字展示、媒体播放等功能的集合体有着先天性成为教育终端的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初、高中同步英语教育内容出现在移动设备上,学生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听到标准的课文人声回放,或录音复读,或阅读背诵,该是一种多么高效的学习方式。
2)重视幼儿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却忽略了更高年龄学生需求。
我们可以在AppStore中发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幼儿教育产品。家长们通过下载一个教育App,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以游戏形式呈现的、备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内容。孩子动动手指,通过完成一些画线、排序、填空等游戏,就可以短时间快速掌握几个拼音或英语单词,可谓深度挖掘了孩子的学习乐趣,值得肯定。但继续搜索,面向更高学龄学生的此类交互式学习内容却鲜有发现。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地以图片展示的数学题解题过程等,或大段枯燥文字构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学资料,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设计严重不足。
3)缺乏系统性的内容规划,在强调内容创新时容易陷入混乱的内容布局。
通过调研了几个教学软件案例,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少内容提供者在强调内容创新的同时,忽略了教育内容的路径特性,即平行、散乱的内容大量出现,各展示单元缺乏逻辑上的顺序,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结合上面的发现,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缺口,我们认为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远程教育显然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创造出新一代的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展示的教育内容呢?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技术角度出发,我们产生了构建新型教育内容的新思路:
首先,内容的结构定义至关重要。我们应系统性地对教育内容的元素类型作出定义,比如确定设备所支持的MIME类型,以描述性文件的方式(如XML)对一项教育内容进行构造,以顺序或交叠的方式对内容的时序进行规划,建立适合智能设备特性的媒体内容描述文件;对内容各项媒体格式定义应充分考虑到移动设备的限制,选择编码效率高的编码器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可在获得高质量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网络流量消耗;考虑实施内容的有效压缩、打包、并嵌入DRM标志,提高内容分发包的传输效率并保护内容的数字版权。
其次,我们应借助于现有的主流构建富媒体应用的开发方式,在规划内容格式中引入交互代码,比如HTML5/JavaScript 代码块,定义事件接口及服务端访问规范,初步实现具有统一定义的交互代码植入规范。交互式内容注入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性及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将逻辑从展示型内容中分离并脚本化可以提高内容维护的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我们在新内容的设置上是极强调交互性的,为了实现高交互式内容,会开创新的媒体格式,即一种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交互式脚本的新型媒体,对该文件的格式及流式加载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设备端的特性,扩展交互式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利用设备的GPS模块,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利用设备的语音输入功能,开发语音交互式的内容;利用设备的视频捕获功能,开发视频交互式的内容;利用移动设备这一先天性的“社区化工具”驱动内容的社区化,借助社区化的传播效应和互动功能使难题的解决达到史无前例的便捷等等,使教育内容在如此完备的技术基础上产生革命性的进步。
从产品角度出发,我们应充分调研现有教学过程,对有远程教育需求的教学活动进行产品化的推动。在学校、学区或更高一级范围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沟通,分享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对内容进行精品设计;突破原有教学内容设置的定式思维,让内容“动”起来,完成从“平面媒体”到“富媒体”的转变;教育内容设计的过程应聚集熟悉互联网、熟悉互动体验设计的相关人才,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做内容,以“移动”的思维来做内容,他们像一座桥梁,将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和移动设备的用户连接起来,我们应重视这个角色。
从运营角度出发,如何把这些创新的教育内容推广出去,如何引导用户来尝试新内容并逐渐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成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通过充分调研远程教育市场,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媒体特性,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运营活动:
首先,我们应重视现有远程教育渠道所积累到的用户资源,并尊重他们的使用习惯,采取从线下到线上(逆向O2O模式,Offline to Online)的方式来把传统的离线浏览视频课件的用户通过奖励、免费体验等手段吸引到我们的平台里来。我们可以提供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来快速地导入老用户,并用赠送积分和内容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鼓励。
其次,重视主流的应用商城,包括Apple的AppStore,Google的Google Play Store,以及国内占主流的安卓市场、应用汇、小米应用商城等App分发渠道,把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放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能够方便有教育需求的用户在市场内搜索找到我们的产品。在应用市场的产品宣传应凸现我们新型教育内容的特性,包括一目了然的图片及详实且简洁的文字说明;我们应制作新内容为主体的视频演示片断,上传到主流的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土豆、国外的YouTube等;与现有的App信息类网站如91手机助手、搞趣网等进行合作来推广我们的终端软件。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社区来推广我们的内容和产品。比如说,鼓励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教育内容的链接,新用户可以点击链接来快速体验我们的新型交互式教育内容,鼓励分享并赠送积分,确保有潜在教育需求的用户得到实质的收获;在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中设置“一键分享”的功能,并提供激励措施来促进用户对我们的内容去做社区化传播;我们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并开发完备的公众平台服务,利于用户方便地进行内容体验及学习偏好设置,并通过公众平台打造一个与用户交流的渠道。
通过技术、产品及运营的思考使我们能够多方位地审视基于创新内容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产品特性、目标用户群体及所需的资源等各个因素,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可控因素,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4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粗浅构想。以移动互联网的新思维构建新型的远程教育内容,将会显著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高度的互动性、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精彩的富媒体展示将使远程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承载新内容的教育平台,我们从技术、产品、运营三个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到了进行新型教育平台的所需技术、产品特点及推广方式。
本文谨望抛砖引玉,寄望广大重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享思路,广泛交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找到远程教育内容设置的新方向,并且借助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的扶持机会,创建一个革命性的、可运营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吕佳.浅析移动互联网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82-182.
[2] 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5):81-83.
[3] 郭进明.关注移动互联网 关注移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1(6):50-50.
[4] 陶祥亚,杨成,胡建华.基于UCWEB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0(6):70-74.
一、远程教学资源导航系统介绍
基于内容检索的远程教学资源导航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存储、管理、的解决方案,作为教育行业的无形资产,它的使用价值已经越来越被教育行业认同与肯定。在当今科技水平下要永久地保存珍贵的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要在大量的资料库中全面、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的教学资源内容,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研究基于内容检索的远程教学资源导航系统就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远程教学资源导航系统采用的检索技术
(一)基于文本的检索( TBR) 技术
通常,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在检索节目、素材、片段、场景、镜头时都是采用基于文本检索( Text-Based Ret rieval,TBR) 的方式,也就是针对节目、素材、片段、场景、镜头等视频资料运用数据库技术,并结合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进行人工标注,查询时,根据查询关键词去精确地匹配人工标注。采用这种方式,标注工作量巨大,且由于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不可能是同一的,标注工作存在难以克服的标注不完备和标注主观性,进而影响查询效率。
(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
1. CBIR系统构成及基本原理
CBIR的核心是使用图像的视觉特征对图像进行检索。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近似匹配技术,融合了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图像理解和数据库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对于 CBIR系统的构成,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CBIR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从图像内容中提取信息线索,无需通过图像的相关文本注释;(2)CBIR是一种近似匹配,匹配搜索条件的结果可能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确定最终结果;(3)特征提取和索引建立可由计算机自动实现,大大提高检索的效率;(4)以相关反馈为有效手段。用户根据自己的意图和准则来指导图像检索过程,有效提高检索效率;(5)能满足多层次的检索要求。CBIR系统通常包括了图像库、特征库和知识库,可满足多方面的检索要求。如常规的基于客观属性(关键词)的检索、基于内容的检索、对象关联检索以及概念查询检索等;(6)实现大型数据库的快速检索。能从大型分布式数据库中以较快的速度查找到有关图像。它可以不去理解和识别图像中的对象,所关注的是基于内容,快速地发现信息。
2. CBIR的关键技术
(1)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特征提取是CBIR技术的关键。理想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希望采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地从图像中获得语义内容,但是由于图像语义的内在复杂性,目前还很难实现对图像语义的自动提取。所以目前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检索系统是建立在基于图像的底层视觉特征基础上的,图像的底层视觉特征一般可以分为颜色、纹理、形状和图像的空间位置信息等。目前,大量的CBIR的研究集中在特征抽取上,力求抽出与人类观察最相近的特征。
(2)相关反馈技术。传统的基于特征提取和相似性距离度量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自动提取的图像特征与人们所理解的语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检索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3)基于内容图像检索中的效果评价。在基于内容的检索中,由于检索算法比较多,需要对各种算法的检索结果进行评判,以比较其优劣。从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率的评价论述的较少,对检索效果评价更多地放在对检索结果的正确与否,检索的有效性用查准率 (precision)和查全率 (recall)两个指标来评估 。就目前而言,图像检索领域的标准主要是借助于文本检索领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但是因为图像的非精确度匹配原则,所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找到一种更适合评价系统性能的途径,并以此来引导研究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内容视频检索技术
1. 在远程教育中数字视频是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中重要的数据类型
其特点是数据量大、信息量也大。因此对视频数据的管理关键之一是对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和解码。除此,视频数据作为一种表达信息的媒体,具有内容多样性,如可指视频中所含的语义内容,也可指视频中所含的颜色、纹理、物体运动、物体之间的关系、摄像机操作、物体大小形状等。视频数据还具有解释的多样性及模糊性,不同的人对同一段视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视频检索就是从大量的视频数据中找到所需要的视频片段。传统的视频检索主要是通过快进和快退等方法进行人工查找,无法满足多媒体数据库的要求。
因此,要实现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必须突破传统的基于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或属性)建立索引和基于表达式检索的局限,直接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并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因此基于内容的检索就是指根据媒体和媒体对象的内容语义及上下文联系进行检索。
2. 基于内容的视频分析
视频数据模型的特点是:每个视频数据都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关系不是存在于各视频数据块之间,而是存在于视频数据块内部。所以,首先要把视频数据分解,分出结构和层次。然后分析结构中的各个对象,抽取各个对象的特征,并存储这些属性,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视频的内容来检索。
基于内容的视频分析,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从输入视频中提取关于内容的相关信息的一切处理过程。为了实现基于镜头内容的视频检索,视频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镜头边界的检测、视频数据的低层特征自动索引和视频聚类。镜头边界检测通过视频帧的比较,把视频分割成基本的组成单元――镜头;视频数据的自动索引包括关键帧的比较、静止特征和运动特征的提取等;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行视频聚类。
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切变检测和镜头分割。镜头是视频的一种基本单元,它由时间上相连的一组帧图像组成。镜头检测是将视频流切成一个个分离的镜头。这时需要确定镜头的时间边界,或者说要检测镜头的转变或切换处。
常见视频节目中的镜头切换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切换,称为切变;另一种是光学切换,是对应场景的逐渐变化,称为渐变。
(2)关键帧提取。镜头的关键帧就是反映该镜头中主要信息内容的帧图像。将各镜头检测出来后,对每个镜头可提取关键帧,并用关键帧简洁地表达镜头。这是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在同一个场景下拍摄的,同一个镜头中的各帧图像有相当的重复信息,关键帧就是反映该镜头中主要信息内容的帧图像,一般一个镜头要用所提取出的一个或若干个帧图像来表示。另外,用关键帧表示镜头使得可用基于图像的技术对视频镜头进行检索。
(3)比较著名的图像、视频检索系统。QBIC:是IBM研制的商用图像检索系统,它支持:基于样本图像的查询、用户构画草图、用户绘制图形、用户选择希望的纹理和颜色。VIRAGE:是VIRAGE INC 公司开发的基于内容图形搜索引擎,类似于QBIC,VIRAGE支持基于颜色、颜色布局、纹理、结构等视觉信息的检索,支持上述几种原子查询的组合查询,用户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整某个查询权重。PHOTOBOOK:MIT媒体实验室研制的一组交互浏览和检索工具,它实现形状、纹理和人脸特征的提取和检索。
关键词:教育原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
随着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原先大一统的“教育学”逐步被分化为许多子学科,“教育原理”就是其中一个。长期以来,“教育原理”的称谓就比较混乱,经常与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等混为一谈。而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身的概念界定、学科属性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所开设的教育原理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应当体现专业特殊性就更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也有学者站在社会视角,同时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给教育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问题,主要是基于对教育存在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的揭示,而传承社会文化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所在,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原理
《教育大辞书》对“教育原理”作了如下解释:“凡实施教育、评判教育之基本的准则,统称教育原理。”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教育原理”日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但其内涵仍旧没有统一。大致有以下三种解释:将“教育原理”理解为“教育哲学”,将“教育原理”理解为“教育基本理论”,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其中第二种观点更为普遍。这样,我们可以将教育原理定义为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基本规律的阐述和研究,从而为具体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教育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的地位。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教育管理过程之中。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前为两个并列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此后,合并调整为一个新的学科,称之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有十几年,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的学生,从而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但是,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究其原因是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专业布点不合理
我国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很多是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和影响力,这种盲目设置专业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交叉性学科的专业设置要求,同时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
(二)专业教师匮乏
当前,虽然许多高校开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但研究队伍中能够系统掌握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科班人员”非常匮乏。另外,此专业少数的毕业生大部分没有投身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交叉学科研究中,专业教师缺乏问题未能得到缓解。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理论讲解多于实践体验;课程内容陈旧,难以与学科前沿和科学研究同步;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综合性差。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
目前更多的仍旧是“一言堂”教学,且重视理论灌输,缺乏实践体验,学生参与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育原理课程的开展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对于我们学习教育学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必修课应当如何设置其课程内容,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教育原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科学原理。就内容来看,教育原理侧重于研究宏观的教育问题和一般教育活动的规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贯穿于教育各层次的普遍原理、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原理和有关教育活动过程的原理。具体涉及到教育起源、教育宗旨、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必须先夯实基础,提高专业素养。因此在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设学术性专题,提高本课程的前沿性。教育原理从学科称谓到内容现状都存在颇大争议,是一门不够成熟的学科。因此该课程内容在讲述基本原理的同时,应当注意及时摄取该领域的前沿性知识,让学生紧跟学术步伐,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方便日后在教育领域内从事管理和科研工作。
第二,拓宽知识口径,深化课程内容。教育原理涉及教育起源、教育宗旨、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多而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我们应当将上述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加以深化讲解,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教育原理。如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我们应当从古希腊的宗教神学开始介绍。并且,讲解应当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背景,从而拓宽知识口径,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第三,注重实践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教育原理从根本上是为了指导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因而重视实践运用刻不容缓。如对于教育制度的学习,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教育部门、学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另外,锻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教育原理相关知识也是提高其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有利于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注重专业融合,提升综合能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由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构成的交叉性学科,因此,在进行教育原理知识的讲解时,应当综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无不与社会经济发生关系,与人性需要有所牵连。此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们进行教育发展分析的重要工具。
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力提升,从而解决目前该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它意在培养具有敏锐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能结合实际情况预见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的学生。所以,对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功底,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和“一言堂”“放羊式”的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专业课,目的在于强化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创建一个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平台,在教师激发、促进、引导之下,学生主动、互动式学习与探究,解决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激发、感受、学习、研究、操作、自创的过程中,生成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案例激发和教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教学内容,推进其互动、合作、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研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堂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研讨式”教学方法对于加深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十分有效,因此对于丰富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对于培养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也具有重大作用,是培养“科班出身”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辅之以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以及参观调查等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原理的教学。总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
四、总结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由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而成的复合性学科,对于丰富学科体系,推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科学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适应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9.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3]张银桥.“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探讨[J].新课程坛,2011,(16).
[4]石忠仁.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4.
[5]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1-13.
[6]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J].职业时空,2008,(12).
[7]沈有禄,于小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8]冯建军.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关键词】教育原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原理”是通过对教育现象与问题的探索,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课程。关于它的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建构教育的一般性知识,熟知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对“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原理”课程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教育原理”课程是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课程,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是现代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加强对“教育原理”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与基础课程,它是学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那么怎样的“教育原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更好的培养以及学科的长足发展呢?关于此类探讨就需结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说。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先需从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课程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充当了这个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的角色,因此对于这一课程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为了正确处理教育、经济、管理三者复杂的关系,站在更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对“教育原理”这一课程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建设。但现今教育原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状表明关于这一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教材陈旧,课程内容滞后
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为了提升“教育原理的教学质量”,应该首先做到精选教材。但是现在“教育原理”的授课方面,很多老师一直延用一本教材,一届复一届,因为他们不必花太多时间去备课去准备资料,殊不知相当一部分的教科书是落后于当前研究的。老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当前学者的最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也不积极为学生选择参考书,狭隘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很多老师喜欢照本宣科,只是机械地复制教材上的内容,而缺乏对课程内容的适时更新,特别是数据方面,很多权威的教材上的数据往往滞后于现在,像有些数据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统计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当前发展的了解,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很多时候,老师一学期教授的都是理论性知识,而缺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实例缺乏,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弱
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致,一般的教育学院或系都有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之后,往往是在原来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上不多的几门教育经济类、教育管理类的课程。我们知道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缺乏实际的教学案例,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高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加之很多人的本科专业背景不同,缺乏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基础,做到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就很难,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此外,不科学的学术指导使得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看科研能力,存在着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科研奖励甚至是学位的授予和的篇数挂钩。很多授课老师也强调要学好理论知识以提高学术能力,结果是学生们拼命搞学术研究以体现自己的科研能力,而在能力培养和实践方面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对于很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可能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写学术文章,准备毕业论文去了,而真正去教育实践的人很少很少。
(三)过分强调理论的记忆与背诵,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较少
“教育原理”的课堂上,很多时候老师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法,即“老师讲,学生记”,师生互动较少。这种教学法枯燥无味。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受挫,势必影响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加之“教育原理”授课教师多是教育学学科出身,他们自身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课堂上就单从教育学的视角教授,而缺乏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方面拓展,这使得知识的传递缺乏全面性、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多视角性。
除此之外,一些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混乱,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时间,很多时候课程内容无法在规定的课时中教授完毕,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质量等。
三、优化“教育原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精选课程内容和教材
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原理的教学必须结合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需要,充分吸收现代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精选教学内容。例如教育原理理论部分可以少讲,内容也可以讲得浅一些,让学生初步了解就可以,但不能完全不讲,而教育方法理论,课程设计理论,大学组织理论,以及教育的职能等重要知识需要讲解透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择非常关键,一般不应固定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更新,对授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是将一本老师非常熟悉的教材一直运用。多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选择多本参考书,一本是入门性质的课程,比如说教育学原理,教育学概论等,供学生自学基础性的知识,第二本是关于中西方教育思想史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三本是教育原理课程的应用型的书目。
(二)结合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原理理论往往显得空泛,很难运用到教育问题分析中去,因此教育原理的教学中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实例,尤其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例子或者学生熟悉的例子着手,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教育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对于一个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也要从不同利益主体和专业特点来思考和分析。这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积极发言的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理应鼓励学生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充分参与老师的教学实践和亲身体验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原理的相关理论,当然这一点很难,因为大多数的导师都反对学生在外从事教育类的兼职事业。不可否认搞好学术研究很重要,但教育实践也同样重要,所以需要教师的鼓励和理解。
(三)注重教育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的教学和训练,实行多元化的教学
教育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逻辑的思维习惯,不是满足于提出一些看法,甚至仅仅是盲目地提出更多“政策建议”,而不注重对这些看法进行验证,进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甚至就问题论述问题,不善于寻找现象背后的普遍逻辑。另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多视角思考的培育,同一个教育原理或理论试着从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角度来思考。在教育原理这门课上,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成员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一方面,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与学习、训练的过程。
(四)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务必充分做好教学计划,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首要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往往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学进度变慢,而单纯的讲授又过于枯燥,缺乏启发性,缺乏生动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进行选择,掌握好学生讨论和老师教学的时间,确保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其次,要精选课后习题,让学生必须做好习题。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不认真进行这种训练,对待作业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往往造成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教师必须结合教育问题,精选课后作业,并采取措施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研究生需要的是多思考、多总结,因此高质量的完成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都是不仅是高质量的教学的表现,也是硕士研究生们思维提升的必经之路。
四、优化方案的践行—关于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教育原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和此课程往常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本学期广西大学“教育原理”的课程教学实践别出心裁。
首先是教材的选用上别具匠心。授课老师选用《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和《西方教育十二讲》这两本非原理性的著述为课堂教材,详细讲述西方教育思想史,并辅以《高等教育学概论》为专题教材,解读教育事实。教材的适时更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观点和视角,促使其多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某些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某些教育理论事实,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广西大学“教育原理”课程的这次教学内容不是关乎教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的解析和教育原理的介绍,而是一部西方教育思想史。这中间不乏各类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介绍,重要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剖析等。它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学领域,还涉及不同教育阶段的各类教育思想和理论。
第三是授课老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在课堂内容教学之前总是有45分钟左右学生的专题报告和提问思考环节,这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查资料,去总结,去不断扩充教育学知识;除此之外,每两周会有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后作业,这有利于学生去复习课程内容和思考教育现状,详细的作业评述也使学生学到了众多的学术规范和课外知识。这对于不爱看书,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方式。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原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具有很多创新之处,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教育原理”是一门启发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应体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应依据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性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论,2007(11).
[2]李章琼,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8).
[3]曹淑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4]沈有禄,于小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设置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黄文伟等.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31-34.
[7]张绍翔,车海云.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1(3):35-40.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当前,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本文以直线和圆方程为例作教学分析。
一、新课程的教法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展开合作,获取数学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课堂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在信息化时代,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身得到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不但强调教学效果,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策略,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系统的数字知识网络,从而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注重高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数字知识的探究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面,学生应按照思路进行思考。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探索研究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导向性启发,当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直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如例1: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在方程ax+by+c=0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是:(1)平行于x轴;(2)平行于y轴;(3)与x轴重合;(4)与y轴重合。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仍存在疑虑。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一般的方程,而对于特殊的直线方程,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写。例2:在圆的一般方程部分,有这样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题:方程表示什么图形?方程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圆?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到一些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一个点或不表示任何图形,教师应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讨论一般方程。
三、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问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正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观念。改变了以往教材中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这一章很少举例说明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新课程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在直线与圆方程的应用部分就有例题。
四、新课程重视高中数学的一题多解
学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广泛地复习基础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研究多种解法的实质,是灵活运用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现,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四边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在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一边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证明。证明完毕后,提出思考:你是否还有其他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这样的数学题就体现了一题多解,指出了适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证明的重要性。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3),b(3,-2),c(6,-1),d(2,4),如何计算它的面积?这是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条引例,课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第二种方法是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高。两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五、结论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规律的实际出发,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