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范文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篇1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上,听取并审议了副市长吉林代表市政府所做的《关于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议案办理暨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食品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基本民生问题。在今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88位代表联名就食品安全工作提出6件议案,涉及构建食品安全组织体系等方面。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合并为“健全安全食品体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一项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并将办理工作列入市政府督查事项。在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议案办理工作。

吉林在《报告》中说,近年来,本市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创新,形成一整套适合首都市情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报告》中说,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连续八年将食品安全列为为民办的重要实事之一。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本市制定实施了食品安全“十二五”行动计划,成为指导新形势下首都食品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市初步构建起食品安全保障供给体系。市政府与供应进京食品的八个省(区、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建立检测互认、信息共享、全程追溯、案件协作、产销直挂等机制。40家北京企业与56家进京食品企业签订了安全食品供应协议,18家大型连锁超市和餐饮企业与全国130个农产品基地建立产销直挂关系。

《报告》指出,本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三大体系。有效控制“从农田到餐桌”的四个重点环节。推进五项重点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六项工作机制,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属地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投入品和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乳制品、保健食品、食用油等的质量安全监控。

《报告》说,北京作为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消费型城市,85%以上的食品由外埠供应,食品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和供应渠道极为复杂,防控输入型风险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难点。此外,本市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下一步的主要措施

《报告》中说,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就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高水平的建设议案。经市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提出了下一阶段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措施。

一是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市场换安全、以安全拓市场”的理念,以市场准入制为切入点,以科学防控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重点,着力建设较为完备的安全食品供给体系和现代化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夯实监管基础。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效能;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组织网络。有效动员居委会、村委会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组织网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考核食品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关键尺度,以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的切实改善作为衡量食品安全工作的客观标准。

三是构建安全食品供给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建设,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在天津、河北等地建设蔬菜、粮食等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食品供应来源。形成“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的全程监控链条;加强本市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优级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使“十二五”末,本市“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严格首都食品市场准入。严格规范食品经营主体的准入资格,落实生产经营场所、卫生标准、从业人员培训等准入要求。使“十二五”末,进京食用农产品主要来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和养殖能力达到一定规模并与北京市场建立稳定的签约关系,产品取得省级以上无公害食品认证,持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入市。

篇2

关键词:国外风险防控制度 检验检疫 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2013IK079),江苏检验检疫局科技项目(2013KJ71)。

一、前言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产品的制造基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机构就承担着“严把国门,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检验检疫面临着检测工作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媒体舆情风险等多重风险。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事件、卫生安全事件,频频把检验检疫推向风口浪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风险的防范、预警、分析、应对能力的不足,也反映出时下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研究了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在风险防控方面所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从而为中国检验检疫更好地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提供帮助和启示。

二、美国的HACCP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法

美国是最早在食品行业中应用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管理体系的国家,HACCP管理体系被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法。它强调从企业自身开始预防,从而从食品源头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有效地防范食源性疾病,保障食品安全卫生。HACCP主要通过危害分析确定各关键的控制点,然后在关键控制点制定关键限值,建立一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监测系统,在监测系统发出失控警告后,确定应该采取的纠正行动,与此同时通过认证程序保证HACCP系统的良好运行,并且建立有关以上原则和应用方面各项程序和记录的档案。

HACCP目前在很多国家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由此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HACCP管理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强化了企业自身的约束,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体系,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在每个供应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三、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俄罗斯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其外贸总额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份额。近年来,在俄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成分农产品事件不断曝光,俄肉类加工企业使用美国转基因的大豆酱油事件也浮出水面。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产品,俄国制定了一系列进出口农产品的严格监测措施,最为突出的就是“绿名单”和“黑名单”分类管理策略。绿名单公布了获准进口转基因产品(包括农产品和一些转基因食品)的企业以及相应的产品清单,黑名单则是恶意隐瞒不符合标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厂家,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责令限期整顿并严格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俄罗斯农产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通过“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甄别出重点监测对象,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的层层配合和把关,建立了一套由上而下的全方位监控系统,使得食品安全风险无藏身之处。

四、加拿大的水产品风险等级制

加拿大水产品的管理实行双部门负责制,一个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下属的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另一个是加拿大海洋水产部。双部门负责制一方面可以强化总体监督力度、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内部间的一个监督约束,促进更好地履职。

加拿大根据水产品的特点,将其食用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风险”类,主要是熏鱼、烤鱼,这些水产品被加工后,很容易出现微生物、细菌超标等情况,此类食用水产品为高风险类;第二类是“中等风险”类,主要是真空包装的罐头,加拿大罐头类水产品销量很高,这类产品容易出现李氏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污染;第三类是“低风险”类,主要是冰冻和冰鲜水产品,这类产品必须保存在规定的温度内,以防止变质,变质的水产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CFIA根据高中低档风险划分,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的产品,确定不同的检测标准进行各类风险防控。

五、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国检验检疫的启发

(一)检企联合,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

从美国的食品风险防控体系――HACCP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原理可知,在检验检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找准风险防控关键点。企业作为产品的源头,如果能够将国内外控制标准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监控中,不仅能够满足产品合格,还能够最有效的节约检测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因此,检验检疫机构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对企业的风险防控指导,并且建立一套诸如HACCP类似的从源头进行监测防控的体系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生产,不放过每个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真正做到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

(二)划分风险等级,建立动态电子信用档案

进出口产品风险分为很多类别,并且不同的风险在一定的领域内其危害程度是不同的。比如针对食品类产品,安全风险就是第一位的风险因子;而在机电等大宗商品领域,产品质量风险则较为突出。有效识别不同种类的风险,同时通过风险分级进行合理程度地防控既可以有效节约检验检疫资源,也可以达到既定的防范效果。加拿大在水产品上的风险分级就是上述理念的实际运用。汲取加拿大的风险分级制度的优点,改变以往的“一刀切”的无重点检验模式,通过高、中、低风险分档,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进检验检疫工作。同时还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绿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综合评定尝试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动态地对信用评级不同的进出口厂商,确定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关注度,从而推进企业逐步加强自身质量的风险控制,节约社会成本和资源。

(三)构筑全方位风险防控和监督体系

由于我国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比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上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检验检疫可以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明确各监督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沟通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改革检验检疫行政监督途径和方式,构筑全方位的监督网络,构建检验检疫重大业务事项监控体系。可见,要想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实现风险防控的进一步发展,检验检疫就要在监督技术上,要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防范与控制机制;在机制上,积极创立业务督查、执法稽查和纪检监察的“三查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度。

六、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新形势下,一方面检验检疫的工作重点在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检验检疫正处于各类风险的高发期、敏感期。构筑一套全方位而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既是保障国内市场安全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浪潮所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认知、风险管理等优秀的经验对我国有着诸多的启示和借鉴。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所有机制的建立都要服务于风险管理,唯有充分做好风险预警,并逐步把潜在的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从而更好地促进检验检疫事业的筹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GB/T 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S]

[2]SNT 2486-2010 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3]陈孟裕,高保立,毛唯君,等.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J],检验检疫学刊,2011,21(4):49-52

篇3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餐饮服务业是食品安全风险最高、发生食物中毒最为集中的食品行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因这种即时加工、即时消费的方式,使餐饮食品无法做到经检验合格后再食用,这意味着餐饮食品中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比工业化生产的食品要多。同时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正所谓“高校稳定看后勤,后勤稳定看食堂”。

二、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主要来源

根据近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统计数据显示,并对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相关情况分析总结,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食物污染或变质、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交叉污染等。就当前高校食品安全现状来看,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主要来源有以下2个方面:

(一)食品源头受到污染。这是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最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不良商家受利益诱惑,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种植业违规滥用农药,在蔬菜植过程中,违禁使用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导致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养殖业违规滥用兽药,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个别不法分子违禁使用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水产养殖过程中少数渔民违规滥用抗生素、磺胺药、性激素等,导致畜禽类或鱼类兽药残留。这些都是潜在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还有在食品生产环节和餐饮加工环节,违禁使用非食品原料或添加非食用物质,如在火锅中加入罂粟壳;在腐竹、竹笋或粉红中加入吊白块;在肉丸、凉粉、面条或饺子皮中加入硼砂;在目鱼卷、鱿鱼卷等水发制品中加入甲醛;银鱼、龙头鱼使用甲醛浸泡等等。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工环节操作不规范引入风险因素。通过近年对餐饮从业人员的调查了解,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流动频繁。因高校食堂为满足师生不同层次需求,食堂使用的原料和供应的品种繁多,加工手段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作时间长,正所谓从早上“鸡叫”做到晚上“鬼叫”,餐饮行业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大,往往一名员工要服务100名学生左右,这些因素,导致招工难,人员流动大,因此,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大多员工思想麻痹,凭经验凭习惯操作,真正能够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的少之又少。在餐饮服务活动过程中,如生熟容器不分,餐饮具使用前未洗净和消毒,消毒后未保洁以及烹调过程中未煮熟煮透等等环节未把控好,都引入危险因素。

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防控措施

从以上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的来源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市场监督不力,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现结合高校食堂特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控。

(一)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1.原料采购的防控措施

进一步把好食品原料采购关:大环境的食品卫生问题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如何把好校内的食品卫生安全关,从源头抓起是关键,因此要加强采购源头食品质量的把关,做好食品的二级验收,从源头上防控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食品安全风险及其危害,首先做好台帐工作和索证,保证食品来源采购渠道正规。进一步发挥检验室的功能,以弥补食品感官检验的不足,同时加强快检仪器的使用,确保大众物资的食用安全,如米面的新鲜度、油的酸价、蔬菜的农药残留、肉类产品新鲜度等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2.加工环节关键节点防控措施

加强操作环节的把控,如食品一定要煮熟煮透,对食品中心温度进行检测;生熟食容器、餐具的规范使用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熟食品的保洁和保温,控制食品供应时间,减少细菌滋生的条件;高危食品的特殊控制,如马铃薯、西红柿等食品的加工,发芽、绿皮的马铃薯及未成熟的西红柿均不可使用。

(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风险教育进行控制

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从业人员对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开展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举办食品知识竞赛,厨艺技能比赛,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活动,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防患意识,规范操作行为。

(三)硬件环境条件进行控制

高校食堂应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设计食堂加工间,首先要满足食品加工流程和通道出入口的要求,食品加工从一般清洁区至高清洁区的单一流程,防止交叉污染;其次操作面积要达到《规范》规定的比例要求,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三是要增加足够的清洁保洁设施设备及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四是要有足够的水池,做到肉类、水产类、蔬菜类分开。

(四)导入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控制

高校食堂通过导入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制定《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手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书》、《检验室质量手册》等,形成在食品进货渠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形成责权明确,监管透明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高校食堂卫生监督部门对检查标准和要求更加明晰,严格按照认证体系要求展开工作,根据体系认证要求对相关餐厅进行监督检查和贯彻落实,并根据体系认证要求指导各餐厅规范填写好各类体系认证登记表单,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有效遏止一些重复出现的违反卫生质量的问题。

(五)建立学校四级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控制

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的监管方式,让高校内部至上而下不同级别的人员都参与到食堂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来,对食堂食品实行全方位的监控,一级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学工处、宣传部、团委、文明办等进行监督检查;二级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对食堂的监督检查;三级管理:校医院进行专业指导;四级管理:饮食服务中心及膳食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检查。并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整治小组,做到职责明确,确保高校食堂食品的安全与优质。并形成从校长—具体管理者—从业人员的三级管理体制,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明晰,层层落实到个人。

作者:雷小琴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卢蓉涛.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2]全新华.从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看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要点[J].食品安全导刊,2015.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一项非常紧迫的公共卫生工作。本文主要从开发肇庆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背景入手,详细介绍平台开发必要性、内容及目标、技术路线、功能模块及应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信息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是当前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公共卫生工作。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我国目前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具有科学性强、技术难度高、覆盖范围广、实施周期长、多技术机构协作联动等特点,能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我省食品风险监测从2009年开展至今,监测的范围已经全面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150多个县市区,检验数据30多万条,并且,各地市也陆续开展当地的监测项目,全省监测数据正在逐年增加,这些监测数据对我国的食品标准制定和更新、食品风险研判、以及重点食品、新食的基础研究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1 开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设原则指导下,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是加快发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市在承接省监测任务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件惠民实事”之“健全食品药品监测网络”的决策部署,针对我市的食品消费结构、居民的饮食习惯和地方特色食品,开展本市的食品监测。2014年,在各县市疾控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食品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在我市2区6县全面的铺开,而且产生了一定量的本地监测数据。为提高监测效率,发挥各县的检验能力,扩大食品种类监测,充分利用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风险预判,结合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必要建设一个集食品风险监测采样,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建设的作用是做好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并利用数据进行初级评估;理顺技术单位间、单位科室部门间的任务与职责关系;保证监测的高效运作,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及时反映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的风险提示。网络平台建设,能使各个县监测点及时获知监测任务,实现直报检测数据、数据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提供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危害因子预警等多维分析来辅助行政决策,及时收集数据并利用平成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科学评估:如报告及时率、检测项目合格率、数据完整率、预警准确率等指标。

2 肇庆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的研发内容及目标

本平台以肇庆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为研究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市级信息平台,创新管理模式,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报告能力,加强对监测数据的评价分析,重点强化食源性疾病发病趋势及病因分析,提高发现食品安全风险事件预警的能力,逐步构建一个完善的覆盖肇庆市以及各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各镇级卫生院网络平台,为肇庆市食品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网络建设机制的完善奠定基础。

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的技术路线

基于“系统互联、信息共享”的建设理念,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台建设纳入到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之中,把食品安全L险评估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信息节点,紧密地与上级和平级的业务资源融合在一起。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进行构建、采集、整合、处理、存储、应用,实现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

(1)采用B/S形式。浏览器(B)/服务器(S)是架构,方便用户在各种只需要可以上网的场所操作系统。

(2)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基于PKI安全体系架构。

(3)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发挥服务器的硬件性能,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能源,降低经济成本和空间浪费。

(4)采用网络方式工作,操作员使用专用客户端登录中心服务器,通过口令ID验证后,可以直接将数据提交到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形成自动汇总,不用人工再汇总,减少错误和避免丢失数据。

(5)采用大型数据库ORACLE,可支持100万条以上数据量。

(6)采用新的技术方案,由专业软件中心实施开发,“数据与应用分离”,采用大型网络数据库作为后台,一般用户不能直接操作数据库,前台开发专用业务管理客户端,普通用户只能通过前台应用程序去访问数据,而不能直接操作后台数据。

(7)数据操作按不同权限分配,对不同数据、不同用户有不同数据权限。

(8)统计分析方面,运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LOAP)和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提取可供决策参考的有用信息。

经过以上布署,实现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功能明晰,数据安全得到保证,维护成本和难度也相对降低,如图1所示。

4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

本平台模块化管理,包括任务管理、食品污染物风险监测、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门户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统计等七个功能模块。通过系统完成全市食品安全监测任务分派、检测数据的直报、汇总,统计、数据查询、多维分析等功能,提供该项工作的绩效评估结果,对各种潜在的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提出预警,为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如图2所示。

5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的应用

该平台已于2016年1月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现在系统运转正常,全市各疾控中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均使用该平台,通过平台进行、报送、汇总、处理、评估等工作,开创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网络化的管理新局面。达到了预期目标。

该平台还开发了与省级信息系统和本中心实验室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了与单位内、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华勇,姚尧,高海燕,张红,尹京苑.如何构建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J].食品科学,2006,Vol.27,No12:818-822.

[2]孔令凡,陈平华.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J].广东科技,2006(10):33.

[3]陈璐 朱振华.昆山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三级网络和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1):19-21.

[4]陈立伟. 多策并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成果,2013(07).

[5]唐晓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及其问题思考[J].食品科学,2013,Vol.34,No15:342-348.

[6]李军.科技护航 确保供港食品安全――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J].广东科技,2014(11).

作者简介

黄文莉(1975-),女,广东省肇庆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东省肇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安全。

篇5

食品风险评估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严重性进行预先的安全分析与评估,为制订基本的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在预测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掌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以便提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减少并控制事故的发生。

一、风险评估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采用的是定性方法。对于化学因素(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物和天然毒素)而言,危害识别主要是指要确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即产生的不良效果),在可能时对这种物质导致不良效果的固有性质进行鉴定。实际工作中,危害识别一般采用动物和体外试验的资料作为依据。动物试验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它们必须遵循广泛接受的标准化试验程序,同时必须实施良好实验室规范(GIJP)和标准化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程序。

(二)危害描述

危害描述一般是由毒理学试验获得的数据外推到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对于营养素,为制定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

(三)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主要根据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化学物质暴露水平调查的数据进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人体对于该种化学物质的暴露量。进行暴露评估需要有有关食品的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质浓度两方面的资料,因此,进行膳食调查和国家食品污染监测计算是准确进行暴露评估的基础。

(四)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指就暴露量对人群产生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进行估计,暴露量小于ADI值时,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理论上为零;同时,风险描述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试验(特别是人体试验)加以克服。这些试验可以在产品上市前或上市后进行。

目前全球食品安全最显著的危害是致病性微生物。CAC认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迄今为止控制食源性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HACCP体系确定具体的危害,并制定控制这些危害的预防措施。在制定具体的HACCP计划时,必须确定所有潜在的危害,而这些危害的消除或者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是生产安全食品的关键。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教育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要求所有成员国把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消费者卫生和营养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教学课程中,开展针对食品操作人员,消费者、农场主及农产品加工人员进行的符合文化特点的安全卫生和营养教育规划。我国是WHO成员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安全C合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应该构建安全风险教育体系。应在现有开设的食品科学技术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食品道德与伦理学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课程。应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道德与伦理方面的教育,培养其规范的伦理道德,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防体系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力度。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问题,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整合现有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尽快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防范进口食品给我们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不合格的食品流出国门,政府应积极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全部强制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协调工作,跨越技术壁垒,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食品的风险评估就是评价食品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通常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情况交流这三个环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办法,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危险性分析的框架,或者是叫风险分析的框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法律规定的、有权威性的风险评估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都认为:第一、应该把风险评估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风险评估的实施;第二、培养专门从事食品安全评估的人才;第三、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第四、要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及时了解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应建立具有完全法律地位的风险评估机构,赋予其法人资格,使他们能独地做出行为,拥有准公共权力,保障它们的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同时也对其成立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它的专业技术性;其次,建立对风险评估机构的监督约束机制,包括自律机制、互律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风险评估机构的运作机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a.风险评估机构负责对食品安全进行基于准确、客观、科学、全面的数据的评估,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中可能存在及已被评估的风险信息,并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降低风险的行动措施,以及编制风险评估报告;b.为降低评估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风险评估机构可委托经过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已获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能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等技术服务的法定技术机构或组织为其提供风险评估的数据依据;c.风险管理机构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并监督执行。

四、结论

篇6

一、持续做好食品销售环节疫情防控

1.认真落实市场监管部门疫情防控责任。以进口冷链食品为重点,督促指导市场主办方和食品销售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提前24小时报备”“预防性清洁消毒”“三个专、三个证、四个不得”等防控要求。加大对第三方冷库备案公示管理,加快销售环节“吉冷链”系统推广应用,依法依规开展销售环节涉疫食品应急处置,按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报告和信息通报。要适时组织开展销售环节涉疫食品处置应急演练。

二、持续强化食品销售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2.加快风险分级管理。推动食品销售环节风险分级管理,逐步构建以风险评定、动态管理和日常监管三位一体的差异化监管体系,引导企业自律诚信经营,减少对合规企业检查次数,营造

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2021年底前,全市食品销售者100%实现风险分级动态管理。

3.提升监管能力。按照《省食品销售监督检查指南

(试行)》要求,积极开展宣传普及,规范食品销售日常监督检查,着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规范监管行为。制定本级2021年度具体监督检查、日常监管计划。按照省厅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要求,检查结果全部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充分利用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同步、上传监管数据,提高食品销售监管信息化水平,提升监管效能。

5.强化食品安全自查。重点督促连锁企业总部、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大型食品批发和销售企业100%全面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

三、持续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6.强化农村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重点推进农村食品销售行为规范行动。围绕2020年全县农村销售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证照不规范、食品安全相关制度不健全、进货查验制度不落实、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7.强化冷链食品监管。督促冷链食品销售者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31605-2020),全面履行主体责任义务,切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组织开展对冷链食品经营场所的专项检查,加大对冷链食品温度控制、追溯等过程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开展抽样检验,严厉打击销售来源不明冷链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8.强化食用农产品监管。持续巩固农贸市场4个100%建设成果,督促农贸市场开办者和入场销售者强化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管理,以查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核心,积极推动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配合做好“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市场探索开展食用农产品风险分级、信息化追溯、信用监管等监管方式创新研究。

9.加强学校、幼儿园周边“五毛食品”监管。按照各级加强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和食品抽检。严厉查处学校幼儿园周边食品经营者无证经营、经营来源不明、“三无”、无中文标识、超过保质期限、腐败变质等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常温存放冷藏冷冻食品等违法行为。

10.继续开展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对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大对肉品经营场所冷冻库排查力度,严厉打击采购、经营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和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行为。全面强化市场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疫情防控信息报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7

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国内外领导、食品安全专家及相关企业参加,各领域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此外,大会还邀请了中国日报、中国食品安全报、中国质量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京华时报等近50家媒体现场报道。为了让更多的人对本次大会有全面的了解,本刊特摘录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展及意义

李振中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

肉菜作为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它们的食品安全犹为重要。只有保证这“一荤一素”的质量安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会有更大的保障。2010年商务部正式启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旨在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追溯链条,实现肉菜产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切实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知情权。

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对于保障肉菜食品安全及促进肉菜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建设并完善追溯体系还需加强几点:推动并扩展追溯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追溯网络;加强与监管部门衔接,探索推进全过程追溯;推广和宣传肉菜追溯体系,引导居民放心消费。

倍肯基层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技术、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介绍

候友松 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安全事业部经理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各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初步形成以国家级的食品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检验机构为骨干,市级检验机构为基础的检验体系。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分散,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手段;生产企业自主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的管理等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倍肯公司提出基层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网络体系。此检测体系具有快速反应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对于重点地区可以进行有效监控,并及时向相关自检单位和食品经营者统一食品安全信息。现在,在山西省昔阳县建设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体系已经持续运行了近6个月,基本完成较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监控机制。

物品编码助力食品安全全程追溯

李建辉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总工程师,应用推广部主任

食品安全追溯涉及到两方面问题: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检测体系、标准安全体系等等属于事前防范的一些措施;基于食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技术体系的安全追溯属于事后补救。

两会以后的重大举措是成立了国家食药总局,体现出国家对食品安全追溯的发展朝着统筹、有序的方向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的主体是企业,作为食品企业有义务去实施。生产流程的透明化,使问题发生时能够快速锁定问题产生的源头,缩小影响范围。通过追溯向社会公布各环节信息,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在食品追溯过程中统一的物品编码管理是基础,建议使用统一的编码标准,可以把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人、物、机构及事件串联起来,做到食品流通的透明,实现系统中信息的交互和共享。

食品净化技术的创新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意义

谭燕 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中心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食(北京)净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国还处在食品安全矛盾凸显期和高发期,食品安全成为国家重视、百姓关注、媒体聚焦的民生焦点问题。食品安全应对策略包括监督执法、检测追踪、源头治理及食品净化。不难看出,食品净化势在必行。

中食(北京)净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自主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尖端食品净化技术——“水触媒”技术,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无毒净化的空白。水触媒食品净化技术,以自来水为解毒净化的原料,通过高能粒子簇射轰击水分子,使水分子瞬间裂解,生成大量水触媒功能团,从而使水变成了具有解毒净化能力的高能水。快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高效降解农药、激素、抗生素等化学残留,并可迅速还原为水,不留遗害,开创了绿色净化新时代。

美国FDA在华食品安全工作及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最新进展

Christopher J. Hickey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驻华办主任

美国FDA实施一种进口预警制度,对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农产品、养殖品以及一些灌装食品等,均与中国认证认监委和质检总局沟通,确定一系列标准。为让中国企业能够了解相关要求,FDA与中国的一些大学合作,并开发了一系列流程控制培训项目,让企业更好的理解如何去控制生产流程。

FDA制定相应的标准主要用来预防和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控制进口食品安全,防止问题食品进入美国,保护公众的健康,并可以同相关的利益合作者找出最佳的合作方法。相关标准的制定重心是确认风险,包括风险分析及基于风险的防控,分为6个步骤:风险分析、风险的防控、企业制定监控防控程序、改正性的行动和措施、核证,以及记录。

FDA的相关标准全部对公众开放,都可以在网站上看到。标准出台之前会充分听取并采纳公众的意见,标准最终才会得以实施,并且实施时会说明是否采用了公众的评论。

中粮集团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黄伟 中粮集团中国食品质量中心总监兼研发支持中心总监

中粮集团属于进出口贸易型企业,于2009年开始规划集团层面的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研究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外部要求及内部质量管理现状,最终形成了中粮集团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战略规划和逻辑框架。

中粮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生产源头直到出口管理和最终服务来建立全产业链的专业机制,并落实中粮对食品安全的承诺。与此相支撑的3大体系为风险管控体系、安全的支撑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体系建立促进了中粮质量安全文化的形成,包括核心的价值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

中粮愿与同行们共同努力,质量为基,安全为要,打造安全的产业链,奉献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服务社会与公众。

一物一码全程追溯 食品安全有序可控

谢辉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在药品追溯领域,中国已经走到世界前列。现在食品追溯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食品会像药品一样可以做到追踪追溯。

爱创科技是专门从事食品药品追踪追溯的企业,经营15年来获得国家和政府机构多项资质认证,拥有12项知识产权专利和77项专业软件著作权,承担了很多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

通过为商品附码将产品的不同包装建立为成组的关联数据,使成型的包装产品能够查到包装内部具体情况并便于追踪追溯。从贴码、扫码到装箱、收货入库,同时实现产品溯源和流向追踪。未来有望通过ERP系统进行信息集成。

产品追溯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可以有效控制质量、防止串货、出现问题利于产品召回等。消费者通过产品溯源可以查询真伪,也能够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高端食品级输送带对食品安全的意义

刘聿言 哈柏司工业传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食品行业经理

哈柏司公司是专业的输送皮带生产商,能够提供所有的输送解决方案,产品遍及各个行业。哈柏司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选型、设计、安装、维护全程服务。

篇8

1 餐饮业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公告,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9份,中毒人数5926人,死亡人数121人。较2014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5.6%、4.8%和10.0%。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食物中毒总人数的42.6%,其次是餐饮服务单位,占全年食品中毒总人数的25.5%。再有就是是材料本身带有或处理工艺不标准造成毒素残留,引起食物中毒。除此之外,为外改善食品菜肴的口感、品质,便于食品加工操作及延长保质期食品加工过程添加剂在餐饮业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不规范、不合法的使用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2 产生餐饮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餐饮业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由于人为或食物天然的因素,引起发生不良变化,θ嗣墙】挡生损失。天然因素包括食品本身含有的物质及自身变质而导致的污染;人为因素包括相工作人员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匮乏或为谋取经济利益采取不合理方式带来的食品再污染。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有食物搭配和消费者自身特点,餐饮相关从业者不懂必要的食物搭配导致食物中毒等现象。还有消费者个人身体原因,消费者对一些食品具有过敏性反应产生不适或中毒等问题。此外,缺少必要的产品检验,原料、加工过程凭经验和感觉,在冷冻保鲜的原料,致病菌的污染是感官判断不出来的,在原料的热加工过程中,其原料中心温度不一定满足加工要求。

3 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方法

3.1 全过程控制餐饮食品质量安全

根据餐饮食品的自身特点,需要将预防控制体系引入到餐饮业,可以从根本上控制餐饮加工中复杂的原料和工艺对带来多个食品安全不确定原因,有效地预防、控制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餐饮业要求》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明确规定了在餐饮行业实施管理的要求。

3.2 实施HACCP管理体系和ISO22000认证管理

一方面管理实施HACCP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餐饮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完善餐饮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实施ISO22000认证管理,依照认证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认清关键控制点,并按规范有效执行,提高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3.3 建立餐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要制定从原料、人员、设备到加工的全方位实用有效的操作规范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同时要建立培训、信息交流、食品安全检查、奖惩、顾客投诉处理等制度,确保在便于员工执行和管理人员监督。

3.4 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风险意识水平

要根据餐饮从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多宣传、多普及,通过不断培训和宣传,提高从业水平,增强其食品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

3.5 加强餐饮食品监测频率

加强餐饮食品监测频率,对餐饮食品的风险因素进行抽样检验,根据抽样检测结果,有效控制餐饮食品可能发展的环节因素,降低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

篇9

一、开展食品抽检及落实监督后处理工作

配合省、市局开展监督抽查,积极争取抽检经费,力争做到全覆盖,强化对抽检结果分析及运用,做到发现一个隐患、杜绝一个问题,对不合格产品快速反映、处置得当、监督有效,严格落实不合格品整改、处罚、停产、退市等相应制度。

二、抓好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

结合县域食品生产企业实际,及时收集相关风险监测信息,开展风险研判,部署风险排查工作,对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存在较高风险食品企业重点监管,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开展食品添加剂、酒类、食用植物油、酱腌菜、肉制品、调味品、标签标识以及节假日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肃清我县食品生产安全环境,防控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三、严格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管,督促企业自觉强化管理

以食品生产许可证年度审查、换证及取证工作为抓手,通过严把初审门槛、严格符合性审查、严格落实后处理等举措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通过发现隐患问题严肃整改、发现违规问题严厉惩戒、发现重大问题严格退出准入等举措,推进企业自觉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企业管理软环境及硬件配备。

四、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培训,通过普及《食品安全法》等食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固化企业从业者诚信生产意识。继续推行食品生产企业承诺制度,大力宣传诚信企业模范典型,切实提高企业诚信自律水平,探索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篇10

10项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努力实现10项目标:

一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和主要食品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二是食品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90%,高风险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达标率不低于8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GMP管理率达到100%,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达标率达到100%,本市生产的食品(含保健食品)、化妆品品种年度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是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控,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6例/10万人以下;

四是药品质量抽验覆盖率、合格率保持高位,药品质量监督性抽验每万人口7~8件,药品质量监督性抽检总体合格率不低于97%;

五是本市药品生产100%符合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电子监管品种覆盖率达到100%,药品质量突发事件处置响应时间≤2小时;

六是药品经营100%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零售药店均配备执业药师,到2015年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均有执业药师提供合理用药指导;

七是保证基本药物质量抽验,做到本市生产企业和品种两个全覆盖,对本市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品种实施原料、辅料、成品的抽检全覆盖;

八是本市生产医疗器械质量抽验平均合格率达到90%,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100%符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九是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对现行《中国药典》标准和国家授权品种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达到100%,对已公布的国标、行标的归口医疗器械检验能力达到100%;

篇11

关键词:流通领域 食品安全 治理对策

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关注、反映强烈。流通领域作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辽宁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因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治理,关乎2020年辽宁省食品安全放心省的建成。

为加强我省流通领域食品治理,笔者认为对策如下:

(一)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当前,我省食品监督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制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食品安全监管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制定、完善监管制度,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其次需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合作,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等诸多部门,部门执法时更要加强协作。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对全省食品生产销售和市场流通领域进行梳理摸排,对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或关停取缔;对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打击食品犯罪时也需要加强不同警种之间的合作,如我辽宁省食品、药品的源头在城乡结合部,公安机关应该将警力分配进行统筹整合,派出所以社区为单位挤压、清查、打击黑窝点、加工厂、小作坊,交警在堵截,巡警打击现行,食药侦办大案。

(二)建立食品安全档案

建立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经营者、销售者的信息档案,对生产者、销售者实行信用等级分类,对于生产、销售有问题食品的企业或者个人,视情节轻重降低信用等级,直至取消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资格。

建立食品信息档案,食品从生产到流通不但要经过诸多质量检测,还要对食品原材料产地、加工、流通环节相关信息实行登记,一旦出现问题食品,马上可以溯源。既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更有利于食品安全事故的防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种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原因可核实、责任可追究"的全程化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在流通环节中大中型超市和区域性食品市场是重点,是各个分销点的源头,是流通环节链条的顶端,也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此外,还要加强对流动经营者的监管,我省约有小作坊2万个,由于加工场所简陋、清洗消毒设施缺乏、原材料采购渠道混乱、食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低等问题,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环节和监管的难点、重点领域。

(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我省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缺少科学依据,缺少监测网络与实验室分析手段,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各个标准之间不协调。一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技术指标落后。某些重要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或者国内先进标准的水平。部分标准的实施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由于中小型食品企业在我省食品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这些企业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食品的生产或流通。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制定颁布了许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保证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存在空缺、重复、冲突、操作性差等不少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

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撑,首先要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特别是这些技术设备要向基层予以倾斜;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效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分析、指挥、反馈、调整系统,及时判断市场内食品安全状况;再次,注重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相关软件的开发,实现受理、审核、核准、发放的电子流程,做到公开透明许可。

(五)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召回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问题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召回管理办法》都规定了不安全食品实行召回制度。 但在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必须做好相关的制度配套: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当问题食品出现时能有明确的对应标准。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机制,没有快速的反应机制,食品召回制度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当问题食品出现后,及时召回信息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

(六)建立食品风险评估体系

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为基础,以全省食品风险评估委员会、相关技术监督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专家评估制度,对食品药品敏感性问题、行业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及时进行分类评估,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探索研究食品药品风险预警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处置工作程序。协调建立与农业、卫生、质检、检验检疫等部门有关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和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衔接机制。探索研究监测数据风险预警模式,广泛收集、科学分析风险信息、逐步建立面向行业、部门、区域、公众等不同层次的预警方式。进一步丰富风险交流形式。依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性抽验以及收集的各类数据信息,开展定期食品安全形势分析,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适时季节性、节日性、时令性风险预警。

食品安全既关系到国际民生、社会稳定,又关系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的指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篇12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监管,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行动。

一、强化责任,构建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目前我市建筑工地食堂良莠不齐,我局在多次食品安全工作会上提出,要强化建筑企业主体责任,要求建筑工地明确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员,要求建筑工地食堂申领《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培训,保证食堂环境、食品采购、食品的留样、贮存及加工等管理规范,进一步提高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强化管理,积极防控餐饮食品风险

为强化日常监管,我局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作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的重要工作内容。各市场监管所积极督促辖区建筑工地食堂落实食品原料进货查验和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加工制作食品,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监管,切实保障了建筑工地工人饮食安全。

篇13

同志们:

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19年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情况;XX同志传达学习了202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2019年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X县、X县就食品安全、质量工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分析很到位,困难问题找得准。下面,我就当前全市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客观看待工作成效和不足

(一)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201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强化应急管理和风险排查,加强应急处置,没有发生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过桥米线放心消费”、“非洲猪瘟防控”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圆满完成,合格率和安全指数逐年提升。总体上来看,2019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人民群众饮食消费总体向好。

(二)全市质量提升工作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质量提升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县(市)政府和各质量相关部门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进一步调整充实了质量工作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年初安排部署、半年联席研讨、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横向对接、信息共享、共管共治、激励考核、宣传通报等制度,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质量提升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各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提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质量持续向好,农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工程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市四大重点产业,协同配合,精准发力,重点选择具有行业领军、区域影响、核心竞争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名牌培育体系,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质量安全稳定向好。以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综合整治和专项打击,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依法查处一批质量违法行为,始终保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市场秩序繁荣稳定,全市未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同全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品质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和诸多薄弱环节。

在食品安全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等级较高。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分布点多、面广、线长,食品产业发展“散、小、弱、乱”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广泛存在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难度大;基层力量薄弱,执法装备不足,检验检测能力低,食品安全还存有监管盲区和空白点。二是预防食物中毒形势严峻。我市农村人口较多,群众居住分散,饮食习惯多样,因食用野生菌、吊浆粑等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

2019年,全市发生家庭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X起,共X人中毒,其中X人死亡,在省对我市的考核中被扣了X分,说明我们防控食物中毒工作还存在漏洞和短板,宣传有盲点、有死角,责任还没有完全压实。三是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通报的2019年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市除西畴县外,其余县(市)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得分都在X分以下,城镇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顺数第八,整体排名靠后。四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紧缺,队伍老化,业务能力亟待提高,难以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在质量提升方面:一是质量发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质量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特别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二是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滞后,中低端产品比重大;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标准低、数量少、实力弱,目前全市还没有能拉动经济明显增长的品牌,特别是以三七为特色的优势资源品牌建设推进缓慢;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现有品牌知名度低,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是质量提升基础薄弱。县(市)质量安全监管呈现人手紧缺、能力不足、手段滞后等问题,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质量工具运用效率不高;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布局散、装备落后,日常巡查、监督抽查、风险预警等投入不足、响应迟缓;中小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水平较低,质检、标准、品牌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四是质量监管服务机制有待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质量事故报告、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改进,分级管理、联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做到谋发展必须谋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强化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最严肃的问责,零容忍、出手快、下重拳,严厉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要不断增强质量提升工作的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地推进各领域的质量提升行动。

二要层层抓好责任分解。市政府食品安全办要加强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的沟通对接,及时制定和组织签订全市2020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要围绕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抓好抓实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评议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汇报反馈情况,确保食品安全责任抓早、抓小、抓好、抓实。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对照《XX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及任务分解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坚决捍卫全市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质量强市办要对照今年确定的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尽快拿出落实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细抓实。发改、工信、商务、住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主要牵头部门,要按照“一业一案”的要求,聚焦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进一步完善牵头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等9个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生活业、生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二)突出七个重点,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学校食品安全。目前,校园周边大部分是流动小摊点,而且学校食堂学生就餐人数多,安全隐患大,是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区域。近期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已高温季节学校食品安全预警,各县(市)要按照今天会议要求,认真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学校健全校园(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防严控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风险,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日常管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和“六T”(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全覆盖,全力确保学生在校饮食安全。

二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结合全省“一部手机游XX”总体部署,全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作,鼓励餐饮单位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

三要重点抓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夏秋是食用野生菌和吊浆粑等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全市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野生菌中毒事件仍屡屡发生,这其中既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群众饮食习惯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宣传教育入手,严格按照市食安委的安排部署,提前谋划和做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以预防食用野生菌、吊浆粑、草乌、附子中毒为重点,让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工地,确保宣传工作无盲区、无死角,让食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态度要求,统筹抓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早部署、及早安排、及早防范,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农村宴席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出售、食用野生菌,全力防范公共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各级财政部门要为食品抽检监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物中毒防控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加大应急救治物资装备储备,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食物中毒救治能力,确保中毒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维护健康的野生菌市场秩序。

四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聚焦大米、面粉、食用油、肉、蛋、奶、蔬菜、水果、茶叶等大宗食品及地方特色食品,深入开展“瘦肉精”、农药兽药残留以及水产品和生鲜乳品添加违禁物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开展校园食品、山寨食品、网络配餐、白酒生产经营等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监督检查,强化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五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特别是当前随着城区对食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大部分“三无”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地区,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增多。下一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各类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农村集贸市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同时,近年来保健品、化装品行业投诉大量增加,要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行为,曝光典型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曝光一起,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六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倒逼生产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

七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新兴媒体作用,全面落实有奖举报制度,畅通“12315”等投诉举报渠道,推广西畴县经验做法,大力开展预防野生菌、吊浆粑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三)落实七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质量提升行动

一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提升。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矿业、建材、制药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省“三张牌”和市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技术科技攻关,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质量技术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质量风险监测、预警、管控措施,继续完善惠企服务制度,强化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技术帮扶,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二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抓提升。一是开展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化发展定位,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管理,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供给质量。狠抓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等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开展“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

二是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继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推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切实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标准备案管理,推进特色食品、民俗食品等产品安全性评价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深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食品药品风险管理,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提升管理规范、技术规程等级。继续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3年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提档工作和“明厨亮灶”建设,推进实施农村食品统一配送和“农村便民药柜”设置工作。

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全面加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等食品摊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三是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四是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是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水电铝材一体化和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龙头,大力发展铝板带箔产业链、铝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推动发展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产品。六是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两书一牌”等制度,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七是开展生活业质量提升行动。重点聚焦健康养老、家政、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行业,着力推进生活业向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

三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抓提升。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制度。

四要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抓提升。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名牌意识,从质量、环境、安全“三标”和地理标识、商标注册等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中华老字号、“三品一标”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鲁班奖、大禹奖、A级景区等各类质量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知名品牌和质量标杆。

五要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抓提升。深化监管制度改革,严格市场准入,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

加大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和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点生产资料、重要消费品、重点建设工程、矿产生产、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风险监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让守法诚信经营、追求高质量的企业有动力。要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和质量倒逼机制,营造老百姓满意、消费者放心、企业诚信经营的质量安全环境。

六要强化政策支持抓提升。在科研、信贷、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要重视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署文件、实施方案、记录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主管此项工作的领导、疾病监测人员、临床医生、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和保管人员、数据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整理汇总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 结 果

2.1 体系建设

在组织领导方面,平凉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按职能和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立了平凉市级食品安全监测检验中心,负责开展化学污染物检测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选择一所市医院、两所县级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了食源性异常病例和事件监测。在资源配置方面,配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人员12名,全部经过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控制培训;对实验检测设施及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理化实验室进行了区域隔离控制,致病菌检测环境按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进行了净化改造;配置了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原子吸收仪(AAS)、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全自动直接测汞仪、液相色谱仪(LC)、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生化培养箱等设备,基本能满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基本要求。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先后配置了价值270万元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平凉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必需检测检验设备的购置。省卫生厅三年累计下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经费39.68万元,平均每年13.22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每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18.22万元,占年均经费需求63.62万元的28.63%。

2.2 工作开展情况

2.2.1 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

自2011年开始,按照《甘肃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工作方案》要求,选择崆峒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店面销售场所为监测点,开展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工作,共采集婴幼儿食品、水产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蛋类、酒类、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进行了金属毒物(铅、砷、镉、汞等)、农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添加剂(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剂(亚硝酸盐)等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累计检测样品2800份。2011年在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处置中,第一时间检出中毒因子亚硝酸盐,为案件的侦破和成功做出了贡献;2012年5月检出国内某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总汞含量异常,经省级有关检测机构复核和国家级机构确认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对该批次的食品及时发出了召回预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2013年4月,发现并报告了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汞含量超标问题,经上级复核确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2.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选择平凉城区4个超市、6个市场及街面餐馆、专卖店等食品销售场所食品进行采样监测。涉及食品样品16大类,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凉拌菜、果蔬类、速冻米面制品、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桶装纯净水、城市流动早餐等,监测项目15个,累计检测样品1100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铜绿杆菌、阪崎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学数据7000多个,摸清了本区域市售食品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监测

监测医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了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以组织开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参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技能竞赛及模拟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处置等形式,有序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累计报告腹泻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临床症候群为基础、以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现有的国家传染病报告网络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网络报告、管理、主动监测信息平台,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联络点,向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卫生服务点延伸的监测模式。

3 讨论

经过三年的努力,平凉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采样难度大,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认识不足,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样本采购时,大多数食品生产者及经销商户怕出问题、惹麻烦,以各种理由拒绝采样或提供不真实的样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采集人员无采样证件、无制式服装标识等,极易造成误解,采样工作经常受阻;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样品量大涉及面广,检测项目杂、参数多,技术要求高,而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从事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仅4~5人,人员数量明显偏少,补充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购置、菌株毒株转运确认、仪器检定维护、实验室环境维持等需要大量经费,经实际测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检测3600项次,共需经费39.6万元,化学污染物每年检测1600项次,共需经费24万元,以上两项每年累计需检测经费63.6万元,而实际每年到位经费18.22万元,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监测能力有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进入餐桌,品种繁多,受机构条件、监测能力和经费的限制,采样的规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对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过程(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地域分布(城市到农村)的全覆盖监测。尤其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仅限于3个哨点医院搜集信息报送监测数据,覆盖面极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业技术要求高,普通医生对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难以界定和做出正确判断,哨点医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动监测,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辖区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的思路[1]、[2]、[3],笔者认为,今后应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强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协调到位,对于样品采集食药监部门要积极出面组织协调,必要时下发强制性文件,选派执法人员全程参与;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督导检查,认真抓好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工作。二是技术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卫生行政部门在人才引进和选调方面要为疾控机构大开绿灯,多渠道引进检测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所有检验人员掌握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检测准确性。三是经费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经费拨付和疾控机构及哨点医院的工作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按进度拨付,确保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费给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对监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市级疾控机构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汇总分析,适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沟通,业内专家也要对不涉及国家和部门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交流传递,充分发挥监测评估信息科学指导决策的作用。五是舆情应对到位,对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监测评估结果,省级和国家层面复核确认后,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统一口径,主动进行舆情应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力争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小武.论风险评估机制对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13(3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