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

国际交流礼仪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际交流礼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交流礼仪

篇1

关键词 中国 留学生 教育服务贸易 竞争力

近年来,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各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内容,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投资和消费内容。不仅如此,教育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端人才的欠缺和国际教育规模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国际教育水平、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的界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延伸到教育领域,可以理解为,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GATS规定,服务贸易有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提供方式,适用于所有的国际服务贸易。从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境外消费方式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以留学生为载体的国际教育服务又是境外消费方式的主要形式。可见,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是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服务贸易整体的现状分析和竞争力分析,且数据较为陈旧,很少有针对留学服务贸易甚至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专门研究,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也多是从理论论证或问题描述的角度出发,缺乏系统的近期数据支持基础上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现状,运用定量指标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从而提出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服务贸易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来华留学来看,改革开放前,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发展缓慢,一直停留在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府间交流上。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中,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累计只有8000余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力度,但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交流依然是政府间的援助或教育交流,还不算是真正的教育服务出口。直到199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和冷战的结束,招收留学生工作迅速发展。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从出国留学来看,从1978年到2008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截至2008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仍然在外的人员将近100万人。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规模日益庞大,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更加迅速。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地区结构

1 出国留学的地区结构

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少数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是出国留学的主要地区。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向这七个国家派遣的留学生占到所有海外留学生人数的96%以上。其中,美国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国。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自1989年起曾连续五年位居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榜首,1995年到1998年被日本超过,1999年到2001年又再次名列第一,2006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大陆学生为9.37万人。

2 来华留学的地区结构

按照洲际统计,五大洲都有在华留学生,但亚洲占了绝大部分,稳居第一。以2007年为例,来华留学生共计195503人,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共计141689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按照国别统计,近十年来,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一直排在前几位。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国家为韩国、日本、美国、越南和泰国,其中,在华韩国留学生最多,共计64481人,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3。

(三)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类型分析

1 出国留学类型

国际教育服务按照服务消费者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公费和个人自费两种,如果按照服务产品的不同,可以分为学历教育、访问学者、短期培训。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国留学教育主要是以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居多,占到当时出国留学人数的80%,而研究生教育不足10%;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出国留学政策的放宽,出国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渐增加。目前,留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已经占到了绝大多数。随着自费留学的升温,我国自费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8853人,单位公派6957人,自费留学12.9万人。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涵盖了国外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

2 来华留学类型

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来华留学的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进修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偏多,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偏少。以2006年为例,学历生54859名,占总数的33.72%,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46216名,占学历生84.25%,硕士研究生5966名,占学历生10.88%,博士研究生2677名,占学历生4.88%。另外,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学历生68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2008年,来华留学生中

学历生为80005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同比增长17.29%。而2000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为13703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3%。可见,高层次学生比例有所上升。

从学科分类看,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文科,其次是医学。文科主要是汉语教育,医学主要是中医教育。例如,2006年,文科114846名,含汉语类98701名,艺术类2118名;医科20355名,含西医13225名,中医7130名。可见,除了汉语和中医之外,其他学科招收的学生非常少。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工科等学科的留学生人数增加态势明显。

二、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定量分析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指数(NTB)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并结合国际上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的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留学教育占据了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绝大部分,且对整个教育服务贸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无法获得留学相关数据的情况下,本文利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或教育服务贸易整体指标来代替留学教育的相关指标。

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品或产业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该国某产品或产业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将其用于服务产业,即一国服务出口总额与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国服务贸易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市场占有率指标直接反映服务贸易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态,其计算方法为:

A国m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A国m产品出口总额/世界m产品出口总额

由于留学生教育在境外消费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份额,境外消费也是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最大份额,因此,本文选择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指标来衡量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在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上具有强大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在2002-2006年期间,出口额基本都保持在11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境外消费教育服务市场23%左右的份额。其次是英国,近几年出口额都在5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10%左右的份额;再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总的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五个国家占了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份额的1/2。相比之下,我国的市场份额很少,2000年我国所占份额不到0.5%,2006年首次突破1%,增加到1.19%,基本达到了加拿大的水平。但是,与美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的市场份额还是很低的。

2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NTB),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该指数引入服务贸易,可说明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数值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另外,一国在某行业中既有出口,也有进口,有时进口的总值超过了出口总值。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指数更能反映出一国贸易的真实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NTB=(A国m商品的出口一A国m商品的进口)/(A国m商品的出口+A国m商品的进口)

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按照这一指标计算结果如表2和表3。

从表2可知,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零,也就是说,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从行业结构上看,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零的只有旅游行业和建筑行业,但即使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优势指数也比较小,即优势十分有限。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来看,在2005-2007年期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一直是负数,且都在-0.7左右,这就说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一直处于比较劣势,且劣势很明显。

从中美两国的比较来看,在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方面,我国与美国有着极端显著的差距。如表3所示,在2003-2006年期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逆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负,基本保持在-0.8左右,而美国则一直为顺差,比较优势指数长期为正,基本保持在0.6左右的水平。

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Massa)于1965年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他认为,国家在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RCA指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的相对优势,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由于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从而较好地反映了该产业或产品的相对优势,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A国m产品出口额/A国所有产品出口额)/(世界m产品的出口额/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

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等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从表4可以看出,在1999-2005年期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RCA指数都均高于2.5,这就说明这三个国家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其中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最强;法国的RCA指数都在1.25与2.5之间,即法国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日本的RCA指数从小于1增加到1.5左右的水平,即日本从具有中等竞争力发展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加拿大处于中等竞争力范围;德国竞争力较弱。在所有国家中,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弱,大约只有德国的1/2,日本的1/6,澳大利亚的1/23。

三、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

道:在地区结构方面,我国出国留学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最多,来华留学生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亚洲留学生持续占据了来华留学生的绝大部分;在学历层次方面,来华留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学历层次偏低,留学专业分布很不均衡,学科专业单一,主要还是锁定在汉语和中医这两个专业上;从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比较低,即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与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对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国家来说,一方面,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促使人们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待遇的情况下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以推迟就业时间和获取技能,降低了人们参与教育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危机导致的收入水平的相对降低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价格。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国际留学教育需求增长以及对留学教育服务贸易价格的重视,是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难得契机。

基于此,为了大力发展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提升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培育我国优势学科的发展。并大力拓展学科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与中国有经常性贸易往来国家的学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者,国际上对中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大规模接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把我国现有的优势学科汉语教育和中医进一步做大做强。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巨大优势,利用技术上和专业上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技术培训服务,吸引这些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改变学科不平衡的现状。

(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海外办学项目。

目前,我国教育服务机构的国际营销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到国际市场上去推销自己的主动性。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国外组织了一些有关我国教育服务的说明会和展览,但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一些适应信息时代市场需求的宣传手段,影响力有限,使我国许多的优秀教育服务产品没有为国外所了解,失去了很多教育服务贸易的潜在市场,影响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发展海外办学,在国外设立语言学校,并开办权威认证的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政府、学校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外发展体系。

(三)改变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受到行政管理和监督,甚至在人们的意识里,政府将教育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办,而不是当成一项产业来经营运作。这种观念和由此导致的消极现实做法使我国国内教育资源难以迅速优化配置,也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教育服务的出口,因此,我国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适度的教育改革。只有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不断扩展教育规模,发现新的教育需求和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产品。另外,之所以提倡适度教育改革,是因为,以我国目前的国情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际状况来看,让我国教育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产业化、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有选择地放宽限制,针对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优势教育领域,在有限范围内实行产业化运作,凡是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专业,政府可以让学校根据留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和特点,在招收留学生的过程中,在学费和学生管理上拥有一定的自。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内学校的自主竞争意识,转变运行模式,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留学生,还能使我国学校管理不断吸取优秀的国际经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国际教育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

(四)扩大我国教育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建立完整的教育服务业开放体系。

篇2

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合作的基本条件,从大量实践过程来看,提高国际物流效率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物流风险。

【关键词】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保障,贸易发展与物流有很大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依存的关系。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来看,虽然发展时间较晚,但是速度比较快。物流业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它包含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推动国家贸易物流创新进程。

1 国际贸易物流的特征

1.1高运输力

国际贸易物流是各国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贸易交流方式,由于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先进的设施、技术、管理理念是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让国际物流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加快商品周转,促进国家物流业以及经济发展力度。

1.2 高信息化

从国际物流实施成果来看,它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和出口国、进口国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精确、透明的信息对节省成本,促进物流控制具有很大作用。另外,为了推进国际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可靠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从当前的国际物流业发展情况来看,它是建立在数据交换(EDI)的基础上的。

1.3高标准化

从国际发展范围来看,它是在全世界进行的仓储、运输、配送,受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标准影响,规范、统一物流标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动国际商品流通效率,还能提升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当前,国际对于集装箱规格、条形码、托盘规格已经做了统一的规定,这样不仅节省了各个物流单位的费用与成本,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1.4物流网络化

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跨国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必须在全球范围强化配置与选择。而为了保障国际物流正常健康运行,必须在国际关系上健全物流网络,在国际物流组织互相协作、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物流企业的面、点、线合作,在推进网络化进程的同时,用最低的物流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仍然存在诸多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正常实施,它和商品中转中的成本以及安全性有很大关系,物流成本作为重要部分,它对国际贸易成效以及发展有很大影响。一般,国际贸易中的成本物流越高,潜藏的风险就会越大,所以对相关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直接影响贸易盈利状况。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得知:国内普通的商品工业自出厂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物流消耗只占商品消耗的一半,而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费用将近70%。在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国内物流成本过高,从而无形中加大了物流成本。如:日本、德国、美国的商品物流费只有商品零售价的8%左右。与此同时,国际物流成本的改变也会加大国内贸易风险,作为世界贸易的交通工具,只有通过减小物流贸易成本,才能保障企业竞争力。从目前对贸易物流的研究成果来看:物流风险已经发展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尤其是中小单位,物流风险尤为明显。

2.2物流成本的结构性内容

从现代贸易发展过程来看:为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对运营造成的影响,必须正确看待成本结构内容。而国际物流成本主营由库存、管理和运输三个部分构成。库存是货物保管、商品库存出现的成本消耗,具体如:保险、仓储、货物损坏以及税收等,另外还包含商品发展中的成本资金。运输成本包含航运、公路、水运等商品运输以及生产中出现的运输与货主性费用,具体如: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等运输费用,货主费用是物流交通中出现的装卸与处理费用。对于这一系列费用,资金回收过程、获取方式都将影响物流运营以及管理风险,并且在谈判细节与支付程序上都会涉及到物流贸易与成本消耗。

2.3物流现实问题

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如果物流服务和企业信誉之间的节奏不一致,不仅会让企业信誉受损,还会造成一系列物流风险。从影响国际物流服务的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由于物流应用不够,所以对基础性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在商业单位中,使用最多的是条形码与POS机,其他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对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其他国家的物流服务与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国内物流服务与技术来看,标准明显没有得到统一;一些国家受自身因素影响,管理与经营观念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所以根本不能将顾客利益放到首位,同时也正是这些落后的管理方式、基础设备,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现行的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素质差距较大,缺乏合格的物流性人才,在人才分散的情况下,让我国物流始终处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体系的环境中。

3 加强国际贸易物流创新的方法

3.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来看,最大问题是货物根本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正常流动,所以加强物流建设,必须从基础设施着手,通过为现代物流提供保障,从根本上推进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宏观决策与引导,这样才能推动和国际物流接轨的进度。对于国内院校关于物流的科研技术与成果,除了要加快运用进程,还必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具体如:在海关运营上,除了要注重集装化运输,还必须注重物资装卸以及散装能源。另外,规范化包装、机械式装卸、集装式运输都是推进现代物流运输以及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物流人才作为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全面、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所以很多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应付多变复杂的物流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引进第三方物流单位,还必须努力发挥专业化、网络化特征,为用户优化管理、保障政策规划提供有力的服务。在业余时间,通过整合物流专业知识特征以及国际贸易情况,还可以从加强现代物流企业人才培训与教育出发,关心、关注员工发展,引进更多知识性、专业性高级人才。在这过程中,高素质人才作为抵御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准,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3.2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进程

标准化与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能量,由于国内物流单位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所以很难与国际做到同步。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国际物流单位的信息化、标准化设计外,还必须缩短与国际物流发展的距离。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备建设,强化技术设施、网络信息、管理框架以及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在这过程中,可靠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如:全球卫星定位、条形码、射频识别、地理信息技术等,如果将其应用到国际物流中,对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将会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外联络与对内管理对实现网络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如:将物流信息反映到网络数据中,通过对信息系统以及数据进行调整与分析,对外联系就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网络支付与登记,这样不仅能确保物流跟踪管理,还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避免或者减小风险产生。

3.3增强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进程

从国际贸易物流出现的风险来看,它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渗透,通过增强信息应用与搜集,从源头上杜绝物流风险出现。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网络技术也加快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它不仅突破了空间、实践、地域的局限,同时对加快商业周期的循环利用也有重要作用。自电子商务出现以来,它极大的改变了商品购买的传统观念,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买到商品。所以讲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它同样能够规避风险。

首先,传统的贸易瓶颈主要体现在增加关税,现在的贸易瓶颈体现在技术上。而电子商务的运用,不仅推动了全球性贸易伙伴关系,同时还能及时规避风险;其次,它能有效减少贸易成本,目前国际贸易产品主要包括中间产品与产成品两种。整合传统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它很有可能增加销售难度,特别是危机时期。自电子商务投入应用以来,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如:敦煌网,它主要针对的是国际贸易拓展,不仅为网站搜索提供了方便,同时还能快速找准商业信息,推进国际贸易的连续性与无边界性。所以,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物流中,不仅是对国际贸易的调整,同时也是现代物流的创新与发展。在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不仅能适应商务物流要求,还能整合自身特征满足国际商务物流要求。

3.4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转移进城

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中,将风险责任落到实处,对风险防范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向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学习,通过聘请专业的律师、专家,尽量降低风险。另外,风险防范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除了技术,还必须从风险防范上做好设计工作,通过综合统筹,以国际规则为基准,做好自我保护与防护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措施实施以及物流安全性。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导致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尤其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范围与结构更加宽广,在物流业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风险,提高贸易效率与成效。

【参考文献】

[1]曹蕾,戚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3,(8):62-63.

[2]黄婧.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0.

[3]朱吉亮.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J].中国商贸,2011,(30):166-167.

篇3

关键词:澳大利亚;留学生;国际教育

一、赴澳留学概况

澳大利亚作为传统的国际教育大国,在全球国际教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AEI)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已达464,787人,接近2012年全年赴澳的留学生人数(515,853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仍然居于在澳国际学生人数之首,约占澳大利亚留学生人数的30%。

二、澳大利亚留学热分析

与传统欧美留学目的国相比,澳大利亚留学热在中国学生中持续升温,是因为澳大利亚留学具有以下优势:

2014年,《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200所顶尖高校中,“澳洲”位列其中,而中国仅有复旦大学入围,由此可见,其教育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内大学。澳大利亚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其教育质量和学历资格受到全球雇主和教育机构的普遍认可。澳大利亚的留学教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海外学生服务和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20世纪末开始,澳大利亚许多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类国际性课程,以满足国际教学多样性的需要。

澳大利亚在学生服务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留学生教育服务(ESOS0)法案2000》中消费和资金保障条款对所有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学生提供保护。作为第一个立法保障海外学生权利的国家,澳大利亚每一所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在此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寻求一切帮助。

澳大利亚的学费比欧美国家要低廉许多,尤其受到近年来汇率下降的影响,赴澳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做出的性价比非常高的留学决定。另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治安环境非常好,犯罪率也是相当低的。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不断改革,相较于以前更加宽松,这对于吸引留学生赴澳读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签证申请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签证办理效率及通过率,受到海外留学生的欢迎。

作为一个新移民国家,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一个包容和兼收并蓄的社会,澳大利亚人的友好和热情也使留学生的生存环境非常宽松。同时,持有澳大利亚学生签证的学生,享有一周20小时的打工许可,而无须另外申请。

三、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目前对国际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以经济利益作为驱动,还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抑或是借此实现国家的外交和人才战略?上述国际教育发展目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中并未得以体现。某些高校和地区以提高国际化水平为口号,盲目招收留学生,却对留学生质量不加以控制和甄别,从长期看来看,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留学生教育尚未纳入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着眼于提高留学生来华的人数,却并未对留学生学成之后的出路加以考虑。因此,在搭建国际交往的桥梁方面,如何发挥这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和热爱的留学生的优势,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留学生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许多高校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作为校方而言,如何利用这些留学生的国际化背景、积极组织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以此扩大本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本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实现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很多高校在为留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上,缺乏创新和特色,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此影响到国际留学生招生宣传的口碑,这也将成为高校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瓶颈。

四、我国国际教育经验借鉴

逐步树立我国的教育品牌,将国内一流大学推向世界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一流大学的世界知名度,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比如汉语言教学和中医药专业)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同时拓展专业设置,提高留学生培养水平,继续保持我国在优势专业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内教育中介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课程设置与国际化接轨,改革和调整留学生课程结构,除了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之外,还要加入跨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将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篇4

[关键词]高职 跨界 一体化教学设计 国际物流

[作者简介]陈彩凤(1973-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高职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09年度科研项目“武鸣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MS3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47-02

在高职人才培养进程中,课程始终处在最核心的地位,做好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跨界是一种思维理念,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组织方式。本文立足于跨界理念,研究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

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源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企业培训定界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具有职业性,是功利的,必须遵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传统学校教育定界于学校,以人的全能发展为目标,具有教育性,是理论的,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职业教育则介于职场和教育场之间,是一种跨界文化,是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跨界”理念对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能力本位观。知识是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总结,可以积累,但知识绝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外来的,能力是内在的,当情势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时,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而知识不能。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行动来应用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生命发展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关注人的一生发展,除了为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外,更要为了满足个体的发展塑造合格的社会人。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关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更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3.多元智能观。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首先,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虽然相对排斥陈述性的理念知识,但能较快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其次,基于个体的智能组合不同,发掘不同特长学生的潜能,在学习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在如今职场分工精细化的趋势下,企业的工作任务往往被分解成多个有机关联的串联或并联环节,通过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相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地各司其职而得以完成。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应其岗位的独特技能,具有共性的职业素养。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教学设计应与职场相对应,按照职业岗位的分工,对应不同工作任务设置众多学习任务;对应不同工作过程设置众多学习情境,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

4.行动导向观。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却不行,戴耐德的混元教学模式证明:更多的练习机会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更符合技能习得的规律。行动导向能够让学生学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不可言传的职业领域的默会知识。因此,跨界理念下的高职教学设计应首先在行动体系指导下,以大量实践训练项目为主要内容;其次以学生的行动改变和职业能力获得为目标,让学生在完整的行动过程中思考、学习;再则以实践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独立完成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等行动中,掌握职业技能,并不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授。

二、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设计

1.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职场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可以将职场中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目标、职业素质等要素迁移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体化是指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一体化,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指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职场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行业企业的行事规则、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模拟构建一个学习场,让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下,全角度地体验职场情境,从而完成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系的过程。要求首先确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重组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线索,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课程学习集中地表现为学习流程化、课堂企业化、内容实践化和实训仿真化。

2.一体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一是仿真的职场氛围。学习场模拟职场的关键要素,是一个仿真的职场。为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学习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学习系统。由于学员的多元特长,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有机互补的学习系统。在浓厚的职场氛围环境下,学生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行事,在完成学习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渐渐向职业人转变。二是老师“导”,学生“做”。首先,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做业务”。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活学活用”,将知识内化,形成岗位能力,并在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融合新旧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由于掌握了学习主动权,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通过发挥所长,获得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认同,并进一步反哺个人专业技能的深化。同时,由于激发了学生内发性的学习动力,学习质量大大提高,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渐渐接受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事规则和职业道德标准。其次,老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裁判员与协调人,负责鼓励并监督学生主动思维、互相交流,组织好练习的内容和方式,掌握好练习的频率和节奏,并排难解疑。

三、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以“国际货运”为例

1.“国际货运”课程分析。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的关键环节。作为国际性业务,面临着业务关系主体众多、环节众多、单据复杂、涉及多国外贸政策等困难,使得“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性和能力隐性特征:一是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和学习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重构与解构理论,分析国际货运的职业核心能力,重构培养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首先是国际货运业务开发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维护低成本的供应商资源;其次是国际货运业务操作能力,指能够寻找、开发客户,成功揽货;再则是国际货运单证的能力,指能够制作和组织全套单据,安排货物出运或者接收货物;最后是风险防控能力,指能够合理预测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重组学习内容,设置全套学习项目(任务)。为了实现课程学习的技能、知识、素质目标,一般都要求课程的学习任务(工作线索)与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甚至直接对应。重构“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内容见下图。

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项目(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从认知规律可知,课程中的学习项目需以“多重循环”的方式展开,应当在重要的学习项目(任务)中,设计多种情境和足够多的项目任务,以分类覆盖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贸易术语、不同结算方式和不同类型商品的国际货运业务内容。其次,可以设计多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逐步成长”的项目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逐步展开。这些项目任务包括针对单项技能的,也包括针对综合技能的。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单项项目(任务)都是“国际货运”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2.“国际货运”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是分组模拟成立分属于各个不同国家的国际货运公司,分设市场部、业务部和操作部三个部门岗位;在学习班中营造国际货运业务的职场环境,对接国际货运市场要素创设“学习场”;以优胜劣汰的相互对抗方式开展课程学习;以几十个国际货运真实业务为学习任务,以模拟揽货竞标和操作货物出运或收运的项目来驱动课程学习;以完成货运业务的效果来考核课程学习的质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构建学习场的关键。一是用以训练的工作任务要来自行业企业,是企业曾经承担过的真实的国际货运任务,且数量足够多,这是营造仿真的情境,支持学生“做国际货运”模拟业务的需要;二是借助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资讯(或教学软件),帮助学生了解做国际货运的资讯来源,掌握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渠道,帮助他们“做货运业务”。第二,学习主线。学习的主线有人事招聘和业务推进两条,即招聘各岗位人员组建公司,以及各学员分工履行岗位职责推进业务进程。各公司不是先完成招聘然后才开始做业务,而是两条主线同时交错进行,呈双螺旋式推进。第三,综合项目。综合项目(任务)设计是两条主线双螺旋推进的过程。一是成立模拟国际货运公司,竞聘产生各公司总经理,拟定公司章程、制作公司名片、公司形象宣传板报等;二是在熟知国际货运市场的基础上,各公司开发并展示核心业务,竞聘产生公司市场部员工;三是针对给出的国际货运托单的情境,组织对抗性揽货竞标,成功招聘各公司业务部员工;四是以模拟公司为小组,完成对应托单情境下的国际货运业务综合设计方案;五是组织业务竞赛,针对企业中扩大业务规模进行创收的特点,老师给出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货物种类、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贸易术语下的众多国际货运托单,学员以公司为单位承接业务、组织国际货运、完成各类单据。

3.“国际货运”课程的实施。第一,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有四个:一是在国际货运业务中作为陪练,充当与各货代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收货人、发货人、海关、检验检疫局、银行、车队、堆场、控箱公司等相关单位;二是在对抗性训练和集中考核验收过程中作为裁判,裁定结果,当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时,充当独立第三者引导学员参评;三是在揽货竞标环节充当收发货人,发出国际货运托单,提供国际货运的情景资料,供各公司竞标;四是充当导师,布置任务,指点方法和思路,起启发、点拨、引导、总结的作用。第二,质量把控。为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首先引入“对抗性职业竞赛+竞技游戏”的方式组织课程学习,让荣誉、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其次引入公司员工动态聘用制度,创设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压力和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在国际货运业务推进过程中,老师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严格把关,耐心指引,热心帮助,将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等列入学习考核的重点,鼓励交流式学习,切实掌握业务方法和技巧,提高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第三,学习考核。跨界设计要求必须引入行业企业的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和业绩标准,以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首先,在推进业务进度的学习线索中,以成功揽货的数量、承担货运业务的创收和单据流程的完成质量等来考核课程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招聘组建公司的学习线索中,用企业面试员工的方式和标准来确定是否受聘,对是否成功受聘、所聘职位的级别和动态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课程结束时,仍未受聘的学员,或受聘后因业绩不好被公司解聘后无法再行上岗者,皆被判定为课程考核不合格。

实践证明,跨界理念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劲头被极大激发,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主动挑战老师提出的专业难题,主动报名参加竞标和竞赛。在一次次的参与学习项目挑战和竞赛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充实和提高,有效地完成了职业能力的重建和塑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陈彩凤.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3]周艺红.戴耐德混元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下;物流创新机制;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式的不断推广和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均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同时世界贸易物流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物流创新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对国际贸易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必须获得进一步发展发展,为我国现代物流创新机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加强港口物流建设

在国际贸易环境下,必须重视沿海地区港口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以便能够确保进出口贸易物流的扩大和发展,从而带动内陆物流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要注意各个不同城市之间的物流基础建设的投资,并对物流网络进行合理规划,重视港口物流基础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使物流产业带动非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首先要重视集装箱码头建设,其次要不断完善港口码头资源建设,国家在这方面要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加大港口能源建设,以便为港口物流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我国港口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另外,要特别重视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一定要进行细致化的处理,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业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分析,不断完善港口物流基础性建设。在港口物流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货物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一个互通、开放式物流沟通平台,努力构造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港口物流配套系统,利用港口物流带动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物流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扩大。

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产业的发展必要条件就是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做支撑,其中交通性基础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交通设备的完善和货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发达的交通为物流经济规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扩大物流规模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间交通设备的建设,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交通基础设备建设要打破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物流交通设备、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完善物流配套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备的建立,特别要加强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的建设,并对现有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同时要加快建设区域间货运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建立区域间物流中心、辅助中心等,在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发运输信息中心,在运输公司建立局域网,逐渐与全国其他主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进行整合,形成覆盖全国的货运信息网络形式。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扩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于合作

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各种风险的发生与信息不对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要加快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应用。而且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网络环境中发展的电子商务交流方式,用这种方便、快捷、低费用的补救方式替代性解决争端机制,这种解决方式呗成为是在线争端解决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可见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成员国必须要加强技术合作,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成员要注意对发展中国际实施一些技术援助,以便能够很好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物流技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

四、加强物流监管机制建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立经济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其研究机构,为物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理论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对现代物流的扶持力度,并建立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系统,并做好现代物流行业规范监督机制,发挥各个部分监督管理职能,加强现代物流监督管理规范,同时加强通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监控。建立监督机制,保障现代物流的正常秩序。

同时必须建立世贸组织内各种监督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组织并创新网络海关监督模式,积极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五、结语:

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有很多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发达国家各个方面的物流建设和信息技术等比较完善和先进,我国要想在国际环境中更好发展,必须要积极发展物流创新机制,完善物流基础建设和港口物流的发展,并建立物流监督体系,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蕾,戚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3,15,62-63.

篇6

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建立梯度实践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建立梯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本科培养方案中包含的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开设课程的特点,增加并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培养环节,使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逐步具备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和国际文化修养,并具备初步的企业国际贸易战略制定的能力。第一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计算机及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语言、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等国际交流模拟,并通过邮件、论坛及视频等方式与其他国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展开互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人才的国际素养和国际习惯。针对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国际交流模拟报告及国际交流心得进行讨论,通过模拟、交流和讨论提升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并加深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减少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文化误解。第二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金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货币理论及货币银行理论等多门学科基础课程展开国际贸易纠纷等实践处理模拟。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国际贸易纠纷涉及的商务内容和商务环节。第三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针对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国家级技术贸易、商务谈判、国际税收、国际投资及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建立国际贸易实务环节的模拟和现场实习,培养贸易人才处理贸易活动各环节的实务处理技能,结合国际文化素养培养,提升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第四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该阶段综合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实际处理能力,并于海关、税务、银行及企业等单位进行实务学习,通过报关、报税、信用证及合同签订等多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处理,培养人才的实际商务处理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实践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学生向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发展,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和人才的创新力。另外,根据国际贸易的专业特点,将各领域的贸易往来作为实践培养的案例,培养人才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产品的商务特点,培养人才具有快速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商品的实际操作能力。(见图1)

二、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培养

国际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济活动离不开各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了解国际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中,因缺乏国际文化的了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误解和违法行为,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外语能力培养和国际贸易等理论的培养,国际文化培养环节较弱,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1.礼仪及风俗习惯。结合语言课程、实践模拟、国际网络交流及现场实习环节,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了解国际礼仪特点和风俗习惯,尊重国际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国际礼仪包括见面问候、电话礼仪、餐桌礼仪、会议礼仪和穿着礼仪等内容。风俗习惯包括世界各国的饮食禁忌、穿着禁忌、数字禁忌、思维习惯、交流习惯及工作习惯等内容。2.。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问题,避免因不同导致的商务摩擦。在语言课程、时间模拟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注重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对中教信仰的了解,并尊重各国的合法宗教习惯,提升人才的国际修养。3.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中,跨文化沟通无处不在,协调能力更是体现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独立承担业务,更好的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多方关系,并能够在外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南亚学生;中国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R38G642.3 文献标识码:A

An Investigation in Teaching Method of Human Parasitologybetween South Asian and Chinese Students

LI Qian, LI Hai-long, ZHANG Li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Yunnan,China)

Abstract:Human Parasit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 of medicine, the discipline has a strong regional difference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ctivities between the South Asian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 parasitology.Depending on the two types of studen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carry out better teaching wo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uman Parasitology;South Asian students; Chinese students; Teaching

目前,随着国际教学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云南大理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对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有重要作用。大理学院是一所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早在2002年就开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并开展了南亚留学生临床医学的招生培养工作,以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教学为特色,目前临床医学的教学工作已在南亚各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在2013年教育部对留学生教学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作为病原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对于南亚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这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而言,在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选择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1教学语言

大理学院招收的南亚留学生大多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他们普遍英语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带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这些学生毫无中文语言基础,到大理学院进行临床医学学习均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给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一定困难。中国教师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传授知识没有运用母语自如灵活[1],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口语表达的缺陷,面对南亚学生教学过程有一定难度。面对中国学生的教学是以中文语言教学为主,有时穿插双语教学。由于语言交流顺畅无障碍,教师能够更贴近临床讲述,并且运用鲜活病例和生动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授课教师课后应多练习英文口语表达,经常与留学生和外教交流,了解他们的课堂知识接受程度和习惯其口语发音,提升英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授课水平。随着授课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国学生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深入有促进作用,推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使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2]。

2教学内容

中国与南亚各国在生物种群、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差异也较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划分上就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例如我国流行的猪带绦虫病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很少见,由于以上国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能食用猪肉从而限制了本病的流行传播。对于中国学生重点讲授的猪带绦虫病,对于南亚学生来说就不是重点讲授内容[3]。另外,麦地那龙线虫广泛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但在中国仅在1995年安徽见一例病例报道[4],从而面对中国学生时该虫为自学内容,但对于南亚学生就是需要讲授的内容。因此,对于不同学生要详细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达到理论知识符合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符合临床常见病诊治需求的目的。

3教学手段

3.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联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将基础理论穿插于临床案例当中,便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5]。中国学生在学习当中,多采用临床上收集的真实病例教学,从临床实际工作出发,让学生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提高临床分析能力。而南亚学生由于地域限制,一部分资料来自将中文病例翻译为英文后教学,另一部分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找到贴近南亚学生当地的病案资料加以编辑采用,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本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针对相应病例进行分组讨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形态学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方法信息量大,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内容丰富直观,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理解[6]。对于南亚学生多搜集以当地环境、病患为主题的图片加以讲述,使之直观了解当地情况。而中国学生教学多采用本地为主的特色图片,重点讲述当地情况。例如,讲授杜氏利什曼原虫时,印度患者多有皮肤色素沉着和发热的表现,因此该病又称"kala-azar",这一内容就要向南亚学生重点介绍并配上相应的印度患者的图片加以表示。

4教学评价

南亚学生由于本国教育背景、风俗文化和传统思维的特殊性,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南亚学生要采取严格的考勤制度,将考勤分列入总成绩中,使南亚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重视课堂教学活动。而中国学生由于从小的教育环境影响,上课纪律较好,但对于课堂讨论积极性差,不敢开口发言参与讨论,因此在成绩评价方面特别增加了讨论分,鼓励同学积极发言,培养临床自主思考能力,有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力开展,大理学院力争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今后南亚留学生将会日益增多,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南亚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教学方法多样性和教学评价的完善,增加教学的针对性、特色和地域性,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秦元华,崔昱,郑莉莉,等.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全英文授课的教学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6):253-254.

[2]王卫群,向征,陈熙,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应用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 (1):160-163.

[3]王媛媛,杨小迪,孙新.人体寄生虫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35-737.

[4]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篇8

20世纪80年代,从全球进入经济一体化开始,高校教育便向着国际化发展,各高校把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向都放在了世界的舞台上,参考世界各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学校自身情况,引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了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跟得上社会的步伐,输出的人才可以具备国际视野,具备长期可雇佣能力,民办高校都要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民办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外事的工作是需要很大资金的,要想使外事得以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必然要增加经费的投入,所以民办高校要与国家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寻求地方政府的资助,与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争取到的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尽快的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用到的实验设施,还要将完善网络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实时的了解国际信息,更好的学习。

篇9

为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4.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通讯、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发挥效益。

篇10

讲求仪容仪表,获取采访对象的认知

2001年秋季,韩国平泽市市长来山东日照市考察时,笔者作为日照日报记者前往采访两市市长会见的新闻。当时,新闻记者都提前坐在会客室等待,当两市市长快要到来时,坐在笔者身边的一位电视台同仁赶紧整整衣服,又梳梳头发,才扛起摄像机采访。事后他说,这样做既为了保持整洁的形象,也可以给外宾留下良好印象。

一个记者整洁端庄的仪容仪表,不仅是稳健、坦诚、平易和自信的表现,而且对强化采访对象的认知效应具有不小的作用。因为,人与人首次见面的第一感受和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这种首因效应作为外表特征留给对方的反映,首先是通过容貌、穿戴、气度等引发产生的。首因效应好,能引起对方的交往愿望;首因效应不佳,就会造成情感认知障碍,直接影响双方的接触、交流。对新闻记者来说,良好的仪容仪表既是自身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彰显,又是与被采访者建立融洽合作关系的基础。

为了更多地获取采访对象的认知,有经验的记者会因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场合不同,而有所区别地“包装”自己。如走进会场或军营时,就要着装严整,仪容庄重;走到田间或车间时,则要整洁朴素,表情随和。如采访外宾,则要衣着整齐,干净卫生,要是领带歪斜,皮鞋蒙尘,衣着不合时宜,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这就是要研究不同采访对象在不同环境中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与情感认同点,并以此来调整和修正自我“包装”,进而有效地强化采访活动中的认知效应。

注重言行修养,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

言行彬彬有礼,既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反映,也显示着新闻记者的品质修养。特别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这就要求记者有礼有节,亲切大方,尽量通过对话中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对此,一要讲究提问艺术,多用商讨式的祈使句,如“请您谈谈好吗?”“能说说您的看法吗?”,这在有助于解除对方紧张、局促、防范的心理意识的同时,能尽快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如果语气过于尖锐泼辣,甚至生硬、尖厉、粗暴,不但不能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还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二要平易近人,平等对话,让对方感到你是知音,是值得进行交流的人;三要察颜观色,随机应变,在采访对象高兴时可乘兴追问,疲惫时要适可而止,悲痛时予以安慰,拒谈时暂不强求;四要尊重隐私,对采访对象的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信仰政见不宜主动询问,如确须了解,也要讲究提问方式与场合。要做到以上几点,记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在采访前认真做好准备,以保证提问准确及时,思维清醒敏捷。如果提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出语肤浅,信口开河,不仅使对方难以配合,也会失去信任与尊重。

在此基础上,记者还要注重把握体姿,通过能使对方产生良好印象的站立、就座姿势,以及目光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情感因素,向对方传达一种知书识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礼仪信息,赢得对方好感。但是,保持体姿也要适度,太过分了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时时处处礼貌待人,取得采访对象的合作

据载,某报记者采访在我国工作多年的一位美国女专家时,因路上堵车比约定时间晚到20分钟,尽管其一个劲地道歉,这位女专家还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你对我这个老太太失约,恐怕不合适吧。”她认为,遵时守约是国际礼仪中最基本的原则,自觉兑现许诺,是一个现代文明人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这位女专家话虽不多,但包含着一个礼仪也要与国际接轨的大问题。在中国加入WTO,更多地走上国际舞台的今天,我们不仅在经济贸易中要遵循国际惯例,包括记者在内的各界人士也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国际礼仪知识,如遵时守约、女士优先、不妨碍他人等,否则,就容易妨碍国际交流,影响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国际视野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7-02

所谓国际视野,是指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正确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国际视野是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观念、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有国际化的胸怀,即意识到参与国际合作时既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国的核心利益,积极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熟悉国际化规则和惯例,即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能站在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加强自我文化修养,主动提高文化素质和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提升我国形象,理性面对国际纠纷和矛盾,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从而真正做到爱国。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都面临着不少新课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致使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国际形势及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国和世界的互动中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日益成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

一、国际视野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

当前,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融合,不同价值观念碰撞更加猛烈;网络普及,深入生活,面对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更加迅速,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但社会阅历浅,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甚至会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新形势和学生展现出来的新特点改进工作方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就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广泛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际问题进行客观、科学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培养大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辨别能力,从而建立和培养全面、辩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精神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交锋和融合更加广泛、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交流中不断得到强化。民族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发展,封闭只可能导致两种文化极端:夜郎自大和崇洋。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与外来文化的对话,广泛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营养,在交流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形成富有个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因此,应强调对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会使青年大学生丧失民族独立性,又能激励他们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综观当前和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环境、对象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而是各领域、多方面与国际交流的开放环境;在教育对象上,不再是信息单一,容易教育灌输的大学生,而是个性多样,思想活跃复杂的群体;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更要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必须要化“堵”为“疏”,变被动防御为积极应对。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世界交流,而且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拓宽视野,充实内容,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是人才培养上的国际竞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契机。

二、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的内容构成要素分析

(一)观念维度要素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正不断加速,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这要求个人在看待问题时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眼光,站在世界角度认识问题,而不能紧紧局限于本国、本地区以及本部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规则意识和开放心态,用一种宽阔的国际视野准确定位自我,主动发展自我,自觉关注全球性问题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历史与价值,认识不同文明共生共存的时展趋势。

(二)知识维度要素

知识教育是培养国际视野的基础,大学生国际视野的知识储备应该包括:

1.基本国情。立足国情看世界,国际视野才不会显得空洞。近年来,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有很多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且存在偏差,那么在国际交流中就只能增加外国对中国的误解。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处在什么方位”等基本状态的认知。一方面,让学生全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客观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国家基于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发展变化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稳定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国际规则及惯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履行承诺,按世贸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信守规则,也受益于规则。中国要在世界上继续有所作为,就必须让本国国民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而不能事事以本国的特色来回避国际规范和惯例。应通过加强国际规则和惯例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熟悉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国际经济贸易原则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惯例。只有国民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和市场意识教育得到明显增强,才能使“人世效应”从经济贸易领域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

3.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在各国相互交往中,各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妥协的产物,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共同认同的基本的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要在交际往来中树立规则意识,与国际礼仪接轨。如果青年大学生了解国际礼仪并能应用得体,就能维护国家形象和自身形象,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对国际交流和交往产生积极意义。

(三)能力维度要素

国际视野不应仅是一种观念和知识,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主要包括:

1.交流能力。在国际交往中,交流能力是表达本国诉求和价值观,保证正确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又被他人理解的基础。只有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对本国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异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与交流技巧,才能够以一种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消除别国对我国的误解。

2.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当今世界信息量呈几何级别的增长,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人人类的生活。在此形势下,能否具有正确甄别、主动获取、有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人们立足于社会、面向世界的重要能力和先决条件。如果不对海量信息的选择和分析方向加以引导,那么将无法与世界保持同步,甚至会引起思想的混乱与行为的失当。

3.专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未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能力尤其是国际化的专业能力培养对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4.创新能力。由于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各国都在深度融入竞争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7GZ330)

篇12

[关键词]电子信息对外汉语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58-02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地位、综合国力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对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升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如何有效结合电子信息类高校特点,以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为对象,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与有效展开,传授先进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技能以及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成为既懂中国传统文化、又懂英语,并能掌握先进的对外汉语教学知识的涉外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将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课题。

一、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必要性

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母语和第二外语授课的教学模式。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主要使用英、汉两种语言讲授相关课程。实践表明,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双语教学形式,一方面在于该专业具有进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因为教学涉及大量的外文资料,比如国际文化交际与礼仪、国际惯例、国际交流合作的文化渊源等,这为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开展双语教学也是培养高质量、具有全球眼光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提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准和业务能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表明,具备全球化视野、掌握先进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且熟练使用专业外语(英语)的涉外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要把加强自身的职业化能力建设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培养全球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通过双语教学的合理设置与展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与礼仪、中西方各国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以及了解有关国家汉语普及的情况。这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对外汉语专业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有利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对外汉语专业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电子信息类院校综合、全面发展。我国电子信息类高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滞后。与校内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相比,对外汉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作明显落后。面对国际交流、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渐增多,教育模式必须进一步向开放式教育转变,教学方法国际化势在必行。双语教学不但是对教与学能力的挑战,同时也能促进教与学水平的迅速提高。通过双语教学的展开,并采取将相关教学专家、教授“请进来”教学、选派优秀学生“走出去”学习和培训等方法,能有力地促进对外汉语专业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展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双语教学,是对电子信息类院校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为院校对外宣传,展示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提供更大的舞台。

二、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情况及目标定位

近年来,学校国际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英、法等西方国家及东盟各国的相关高校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邀请国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赴校讲学交流,为开展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国际学院与爱尔兰考克大学建立了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英语与专业成绩俱佳的学生。该举措为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项目的深入、持久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此外,我校特别注重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建设,现已与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越南河内外国语大学、越南太原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密切联系,为深入开展双语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实习平台。学校各相关专业教室的计算机都可以直接连接国际互联网,也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主要基于以下定位:以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通过讲授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知识并提高英语使用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我们进一步明确:在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主要目的,而是要重点服务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教的是对外汉语专业知识,而不是英语知识。在该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英语使用能力、掌握英文知识,只是该教学过程所带来的一个良好结果。

三、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对外汉语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并结合本地区、学校实情,积极探索科学、适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学校首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在今年各大高校就业率普遍不高的大背景下,该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就业率达到100%,所签约单位主要是政府涉外部门、孔子学院、新闻媒体、出版企业等对口单位。共有6名学生考上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名同学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暨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些成绩的获得,与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这些年扎实推动双语教学工作密不可分。实践经验表明,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为任课教师交替使用英语与汉语讲授课程,学生使用英语与汉语进行双语学习。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效果,应科学选定教学层次。通常,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对象应是掌握相应的对外汉语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较好英语听说、阅读、写作能力的学生。由于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缺乏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且英语使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该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并不适合,应面向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展该项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墨守成规,应灵活把握使用英语授课的学时比例。对于英汉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中的核心理论及难度大、逻辑性强、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建议使用中文讲授为宜。适合使用英文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知识、概念、通用理论、简单的案例分析等。为了合理使用学时,中英文讲授的内容应尽量不重复。

由于双语教学对学生英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烦躁、懈怠等现象,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应增加课堂师生互动,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授课现象。教师讲课过程中,应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并掌握知识。比如,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寻找答案;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英语的表述能力和团队精神;采用辩论和知识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特定场景的设定,通过“角色的扮演”,利用模拟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采用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能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应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例如案例分析课、视频播放课、研究讨论课等,以英文讲授为主线,请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身观点,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形成良好互动。其次,电子信息类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信息学科强的优势,将信息技术用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师以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等省部级比赛为抓手,积极运用网络、数字媒体、计算机游戏等高新技术,为英汉对比、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课件通过英文表述课程重点内容,配以大量生动、代表性强的图片资料,对学生极具吸引力,有效地改善了双语教学效果,对于人才质量提高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高质量、国际化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开设了一系列双语课程以推动对外汉语专业快速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经验,该文阐述了开展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学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情况及目标定位,并探讨了在西部地区电子信息类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模式,能对广西各大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篇13

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才呈现出不同的交际效果。在脖子下面平放手掌,中国人将会将此视为杀头的意思,而对于英美人来说,却意味着他们已经吃饱了。并且即使是在同一个民族中,相同的手势也会有不同的内涵。由于不同民族的手势表达方式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手势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非语言交际差异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弄懂不同手势在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思。英美人通常在表达希望事情能够进行顺利时将会将中指放在食指上。对路旁的司机向上伸出大拇指,则表示美国人希望能够打到车。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有些手势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身势表达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身势表达上也有不同。英美国家的师生在课堂中的坐姿和站姿与中国的师生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教师会认为英美国家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太随便,教师的约束和管理力度不够,很难在学生中树立自身的权威。但是英美人却对我国的教育方式很不认同,觉得我国教师对学生太过严厉和苛刻,教学管理过于死板,使学生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这便是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所带来的身势表达差异。

3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存在的不同。第一,握手。握手是国际交流时最为普遍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握手来表示亲热友好。但是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握手时的表达习惯不太一样。英美人在握手时习惯握手时仅仅有力,然后便非常迅速的松开,并保持双方之间适当地距离。但是中国人作为传统的礼仪国家,对握手很是讲究。首先先握手,然后为拉近关系,便不断的相互靠近,牢牢抓住对方的手进行寒暄,以便充分表达热情。同时为了进一步表示尊重,甚至有时还会伸出双手去握。这种握手方式会让英美人觉得十分不自在和尴尬。中国人同时也会觉得美国人的握手方式太过于冷淡,缺乏热情;另外,异性之间握手顺序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女方没有握手的意思,英美国家的男士不能主动伸出手要求和他握手;第二,拥抱和亲吻。在对待拥抱和亲吻方面,中国人比较内敛保守,而美国人则相对开放热情。中国恋人在公共场合不会进行太过亲热的举动,在表达爱意时也比较内敛,仅仅限于拉手、挽臂等简单方式。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比较露骨,这些都很难令中国人接受。

4结束语

篇14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能否有效把握教育国际化带给学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本期,我们将呈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并从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对外汉语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分享基于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