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交通安全风险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而交通机电工程也不例外,因此机电工程施工开始变得复杂,施工的流程也变得繁琐,加之施工人员的机电知识没能及时更新,导致机电工程的施工不断的出现问题。
1 交通机电工程的技术优势
交通机电工程系统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供配电系统、通信系统、照明系统等。在最开始的时候,交通机电工程主要是高速公路管理配套当中的一部分。随着各种工程和公路建设的加多,还有交通机电工程本身的巨大优势,让其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大,现如今不论是公路工程亦或是城市交通管理都采用交通机电工程技术。其主要具有技术发展速度快、交通机电工程有较高技术水平、有较宽的技术专业领域等
2 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不足
2.1 对施工风险认识不足。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风险识别,而风险识别的主要基础是总结和研究过去施工项目的风险。目前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对于项目风险的总结资料还比较少,很难支撑项目安全风险识别工作的开展。
2.2 安全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意识不足。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虽然人们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已有了一定的增强,但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导致时常发生安全事故。
2.3 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因为一线工人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人员,自身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安全意识较低,接收安全培训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差,这给机电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3 预防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的流程
3.1 建立组织。建立组织主要是对参与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人员的要求,具体指建立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组织。组织中要求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人员需具备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知识和意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工作人员要参与现场工程,通过各类渠道搜集信息,并且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3.2 设定目标。在交通机电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多种影响工程安全的风险因素,但不是所有的都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因此,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作为风险分析和控制的目标,并将其作为交通机电工程中的重点防范对象。
3.3 风险识别。确定风险控制目标后,需要确定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及成因等,其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类似场合的经验.另外,还可以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目标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以及成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了解风险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机遇,必须同时辨识利害关系。
3.4 风险评估。风险识别之后,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后果进行评价以及估算,同时,还要在技术以及经济的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估,确保制订出能将风险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的应急预案。
3.5 风险应对。风险应对主要指制订和启动应急预案。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有回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必须在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责任落实的基础上,保证风险应对的程序和执行得到有效实施,特殊情况下,需要取得相关企业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帮助。
3.6 信息与监控。虽然已根据经验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有效应对风险,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控,全面搜集各方面信息,做好沟通工作,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预案进行修整和补充。
4 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4.1 明确项目安全风险。交通机电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组织设计单位对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的控制指标、处理措施等进行技术交底,对于危险性较大工程必要时可组织第三方介入进行风险评估。工程中标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确定、选择、辨识安全风险范围,结合自身施工经验判定危险级别,根据安全风险调查情况,组织专业人员按“LEC 定量评价法”对已识别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归纳,整理成《安全风险评价表》,最后汇总形成《安全风险动态台账》。施工单位按照安全风险范围和危险级别,编制《安全风险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后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经专家论证审查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施工单位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安全风险的危险性,编制安全生产应急综合预案和安全风险专项应急预案,聘请业主、监理、设计单位进行评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建设项目必要时可聘请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4.2 确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交通机电工程属于工序复杂、涉及面广、危险性大的行业,各类突发事故时有发生,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教训十分深刻。为实现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加强施工建设安全风险的检查、监控和预警,避免人员和财产损失,需要明确交通机电工程安全管理目标。
4.3 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机电工程项目开工前,需要组织项目部、监理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对安全风险源进行准确的识别以及分级。方案制订后,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审查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危险源和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从而针对安全风险提出解决或者控制的相关意见或者建议。
4.4 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最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在机电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方案,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迹可循。
4.5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应该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正确处理生产进度、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项目部要建立安全体系、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出安全规章制度和奖罚制度,形成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
4.6 做好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为进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为登高人员配备安全带,并检查施工人员佩戴的对不对。随着进度的推进,要搭设脚手架,并组织验收,在危险部位挂设警示牌。进场验收的电材料和机械,专业电工和机械人员需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所有操作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在施工现场等重点防火区,要按配备灭火器和消防栓等消防器材,并要定期进行检查。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交通机电工程很多新的技术和新设备产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与学习,提高交通机电工程安全管理的水平和管理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国家的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饶锋生.NY公司对公路机电工程项目双效监督整合的案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 交通;机电;工程;安装;安全;风险;管理
1.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意识不足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虽然人们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已有了一定的增强,但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导致时常发生安全事故。
1.2风险识别困难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风险识别,而风险识别的主要基础是总结和研究过去施工项目的风险。
1.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素质低下
在交通机电工程施工中,因为一线工人大多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人员,自身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安全意识较低,接收安全培训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也较差。
2.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防范步骤
2.1建立组织
建立组织主要是对参与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人员的要求,具体指建立交通机电工程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组织。组织中要求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人员需具备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知识和意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2.2设定目标
在交通机电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多种影响工程安全的风险因素,但不是所有的都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因此,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两项作为风险分析和控制的目标,并将其作为交通机电工程中的重点防范对象。
2.3风险识别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后,需要确定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及成因等,其判断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类似场合的经验。另外,还可以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目标风险可能产生的部位以及成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了解风险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机遇,必须同时辨识利害关系。
2.险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后果进行评价以及估算,同时,还要在技术以及经济的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估,确保制订出能将风险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的应急预案。
2.5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指制订和启动应急预案。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有回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
2.6信息与监控
虽然已根据经验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有效应对风险,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控,全面搜集各方面信息,做好沟通工作,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预案进行修整和补充。
3.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3.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在机电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方案,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迹可循。
3.2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
机电工程项目开工前,需要组织项目部、监理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情况制订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对安全风险源进行准确的识别以及分级。方案制订后,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审查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危险源和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从而针对安全风险提出解决或者控制的相关意见或者建议。
3.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在工程建设中,项目部应该将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正确处理生产进度、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项目部及时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网络,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奖罚制度,各种应急预案、控制措施和各种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形成完整、规范、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全面落实各工作环节、岗位的安全责任,确保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按照上级公司、市安监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本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每月的月底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目标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3.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管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逐渐发展为信息化社会。这就要求监督与管理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体制的建立也应逐渐融人信息化元素,拓宽监督管理施工安全的人员职能,从而促使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交通工程施工中实行信息化监管不仅可以有效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还可以丰富安全监督管理的措施与手段,再者监管制度的信息化也可以使安全监管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化的监管是对安全监管程序的规范,在此过程中整个社会也可以监督交通工程的施工建设。进行信息化监管时必须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平台,并在该平台上监督管理交通工程的施工安全。
4.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改革创新
4.1施工管理的改革
(1)狠抓落实交通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制定工程实施过程中分项质量管理目标,细化每项工程,对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质量问题要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此外,建立健全交通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遵守建设程序,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原则。
(2)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管理人员应该从质量教育培训入手,使“质量第一”的思想在职工头脑中根深蒂固,同时,培训过程中要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符合每名职工需求,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工程质量不仅影响整个工程的资金投入,还会影响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3)优化交通工程施工的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序,做好工序的管理。施工阶段,要坚持技术交流和技术交底工作,将施工方案、流程、技术指标和质量保证措施等细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
4.2养护管理的改革
(1)养护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本职工作。首先,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将数据信息细化,从而为公路养护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今后开展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次,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用自动化检测技术替代以往传统的人工检测,这样检测的数据才能客观、准确。同时,还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方法,保证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加大对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理论知识过硬、业务能力水平高的专业养护队伍。同时,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制定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
(3)公路养护工作应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和科学管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满足公路安全和快捷施工的要求。
5.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公路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交通机电工程作为提高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主要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交通机电工程中,如何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机电工程安全和质量,成为未来公路建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俊栉.交通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分析[C]护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8):34-35.
关键词:民航交通 安全管理 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V3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90-01
安全是民航空中交通永恒的主题,安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可以通过可持续的危机分析和风险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安全管理过程,将人员损伤、财产损失等各种类型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者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内。随着我国民航交通的快速发展,如果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依旧停留在目前的水平,那么随着民航交通的快速发展所引致的风险事故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民航空中交通应该将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最大程度地提升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需要将主动预防模式作为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式,科学地实现民航空中交通风险识别与管理,提升中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
1 中国民航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在十一五时期飞行累计时间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小时,与十五时期相比飞行时间多了一倍,而民航空中交通飞行百万小时事故率可以达到0.05,与十五期间的事故率相比降低了7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比世界平均水平好。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飞行了两千多天,创造了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历史上时间周期最长的安全期。百万离场架次全损事故率是民航交通事故发生常用的数据之一,据统计,我国民航空中交通这种类型的事故率为0.1,比全球西制航空器的事故率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已经开始步入了世界领先行列。随着我国近年来对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日益重视与加大投入,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正在与日提升,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降低风险事故率还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1]。
2 中国民航交通安全管理目标分析
安全管理目标是安全管理方在进行安全管理实操过程中所设定的预期结果,安全管理目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与普通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普通的目标往往只是涉及到预期结果而忽略了如何去达到这种结果,安全管理目标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目标包含了安全预期结果和未达到预期所使用的安全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目标界定: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需要有效保障空中交通安全与通畅,因此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交通服务、流量管理以及空域管理等几个方面,根据空域属性以及空中交通的特性,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目标需要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完善的机制管理、设备设施、优势服务,有效促进民航空中交通安全运行;二是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目标分解涉及到安全生产指标、安全指标以及空中交通安全措施指标等,其中安全生产指标指的是提升民航交通运行能力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安全指标指的是合理确定公众认可、科学认可的风险安全指标,空中交通安全措施指标指的是通过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优化实现安全管理[2]。
3 中国民航交通安全管理战略建议
中国民航交通安全战略管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实施。
3.1 设立安全优先级目标、展开主动防御战略
民航交通安全战略管理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并根据国际标准设立安全优先级目标。航空运输作为我国的一大支柱性产业,对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国家生命财产安全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全第一”是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核心发展观,针对当前现状需要确定“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原则,在确保航空安全的前提之下实现效益发展;主动防御战略指的是将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作为民航事业发展的基点与重点,我国民航交通安全管理战略需要将安全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全局意识以及充分的责任感意识等,健全行业标准、管理激励机制等,全面提升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3]。
3.2 系统化与精细化充分结合战略
系统化管理指的是需要预先做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计划,从而保障整个管理组织在安全管理计划的指导之下展开工作,为了确保民航空中交通风险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识别,需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民航空中交通所涉及到的人、技术、运行环境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因素,运用系统的方法去进行分析评价,有效排除潜在的民航空中交通风险,并对各类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协调优化,保障系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工作。民航空中服务随着需求的日益提升需要不断增强服务标准与要求,因此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需要从顾客需求的视角出发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规范化、系统化的前提之下以更高效率和更优质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需要确保精细化服务的“精”、“准”、“细”、“严”标准,重视细节、准确、严格标准等,保障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的品质性[4]。
3.3 开发战略与持续优化战略
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是为了提供更优的服务,需要敞开视野、树立开放性的安全管理观念,不断吸收不同国家的民航空中交通先进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构建良好的利益合作关系,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势互补等,不算优化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模式,促进我国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往国际化更高水平发展,有力提升我国民航事业的安全系数以及综合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付令.中国民航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改革构想[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1):133-134.
[2] 吕小平.中国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发展总体框架[J].中国民用航空,2007(8):158-159.
关键词:交通安全风险;不安全因素;驾驶员安全教育;车辆巡检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危险隐患,据相关统计每年因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能达到5、6万人,削减交通安全风险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可以尽可能地规避道路交通伤害带来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一、交通安全风险的因素分析
交通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人的不安全因素,也包括车的不安全因素,还包括道路的不安全因素等。
(一)人对交通安全风险的影响分析。人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主要参与者,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车人等。在道路交通安全中,人的不安全因素很容易滋生道路交通伤害。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如果是在喝酒后驾驶车辆,或者在疲劳状态下驾驶车辆,又或者是在超速的情况驾驶车辆,都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行人和乘车人若不遵守交通规则,盲目地横穿马路或者违章穿行行车道,不遵守交通规则盲目地进行拦车,都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二)车对交通安全风险的影响分析。人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主观参与者,车则是道路交通系统的客观参与者。车的因素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车辆都有使用年限,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年检,也需要不定期的检修与保养。在行驶过程中,尤其对一些大型货车来说,一旦超载对于附近路段的交通安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其他车辆来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制动失效、刹车失灵、转向灯损坏等都会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风险,甚至有可能会危及驾驶员自身的生命安全。
(三)路对交通安全风险的影响分析。道路对交通安全风险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路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在快车道或者辅助车道上,进行非法施工,未及时通报施工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危险标示的视距不够;路面塌陷、拱起等道路损毁路面未及时修复;在桥墩附近设置限高栏,限高栏的标识未能明晰提前告知该路段司机;路面因积雪、积水或商家泼脏水、油水,甚至油罐车油气泄漏等情况造成的路面光滑,车辆途经时易打滑撞车等。另外还有道路坡度的设置不合理,急弯陡坡比较多,车辆在转弯过程中,若未能及时降低车速,很容易翻车或造成多车连撞等危险情况发生。
二、消减交通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
交通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如何消减交通安全风险呢?对于人和车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加强对驾驶员安全教育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并督促他们定期检修车辆。对于车和路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加强车辆巡检,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将危险消减到最低程度。
(一)加强驾驶员安全日常教育。在人和车的不安全因素中,驾驶员占着主要的比重,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日常教育,可以有效地规避人和车所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1、严禁驾驶员超速行驶。在驾驶员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提高驾驶员对超速驾驶所产生的危险的认知程度,要提高驾驶员对限速法规所涉及的限速内容及超速惩罚的依从性。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和数据分析,来不断提升驾驶员对超速驾驶的危险意识。并通过运用速度摄像仪和雷达测速器,来提升捕获超速驾驶员的几率,一旦发现超速驾驶的情况出现,要严格惩罚,用严格的制度和惩罚措施来刺激和约束他们规范行使。
2、严禁驾驶员酒后驾车。驾驶员酒后驾车的危险与超速驾车的危险同等致命的,在驾驶员日常安全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地利用传统媒介、现代化媒体等多种方式方法,加强禁止酒后驾车的宣传力度。在对驾驶员的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发现酒后驾车的严格的处罚措施,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还会吊销驾驶证,通过这样的反面教育来提高驾驶员对酒后驾车危险的重视。
3、严禁驾驶员疲劳驾驶。疲劳驾驶也是道路安全隐患的一种因素,对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要将疲劳驾驶的预防与打击摆在重要位置。通过规范不同车型的合理安全驾驶时间以及疲劳驾驶的惨重事例回顾,来提升疲劳驾驶危害在驾驶员脑海中的印象,并督促他们在长途驾驶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多人陪伴,轮换式开车,保证每个人开车过程中,都能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对于发现疲劳驾驶的驾驶员,要予以批评教育并处罚款。
4、严禁驾驶员驾驶途中玩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移动电子产品,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如果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发生事故的概率要比其他不使用手机的驾驶员高出4倍,在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向驾驶员传达驾驶途中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
5、强制驾驶员使用安全带。研究表明使用安全带可以使得驾驶员在发生碰撞等事故时,提高驾驶员的存活率,这种存活率在40%左右,尤其对于驾驶室里的驾驶员和副驾驶人员来说,使用安全带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车辆紧急停车、发生碰撞时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在驾驶员日常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强制驾驶员使用安全带,一旦发现有驾驶员没有使用安全带,要予以一定的口头教育甚至罚款,提高他们佩戴安全带的意识。
6、摩托车驾驶员要强制佩戴安全帽。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摩托车也是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对摩托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要强制他们佩戴安全帽,减速慢行,保持与机动车的车距等。
7、提升驾驶员定期检修车辆的意识。机动车、摩托车等在使用过程中,因长时间使用或者风吹日晒等,往往容易造成车轮胎磨损、线路磨损、刹车带磨损等,因此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要号召他们定期进行车辆检修与保养,及时发现车辆故障,及时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举办一些道路交通安全的线上线下培训会,发放相关材料等来提升广大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人和车的不安全因素,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潜在威胁。
三、加强车辆巡检
对于人、车、道路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有效规避?加强车辆巡检是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一)驾驶员要加强车辆性能检查。驾驶员或车管单位要加强车辆巡检。一要在出车前进行车辆的全面检查,二要行驶过程中加强车辆性能的实时了解,发现异常声响、气味等要停车进行检查,三要在收车后进行回场检查,发现故障或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处理,消除车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二)严查车辆超载情况。车辆超载是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交通参与单位与交警部门要加强车辆巡检力度,对于车辆超载的情况,要严格予以打击,对驾驶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处以一定的罚金,并提醒广大驾驶员注意合理合规的行驶,对于超载驾驶员予以信息登记,累计一定次数地处于吊销驾驶执照的处罚。
(三)有效排查路况信息。交通部门除了对驾驶员、车辆等巡检外,还应该同时对重点路段、事故常发路段等的路况巡检,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更正。比如在视距不够的路段,要增加一定的照明或者辅助驾驶员观看的设施。
四、总结
引发道路交通安全的危险因素包括人、车还有道路,为了消减这些不安全因素,需要交通部门加强对驾驶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和加强车辆巡检工作,尽最大地努力来消减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培,信息和沟通对不安全驾驶形式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2011年4月1日;
道路交通风险管控
为了不断强化交通安全管理,遏止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自20世纪90年代末,石油行业就引入HSE管理体系,不断推行交通安全HSE体系化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控制是管理的最基础工作。
驾驶员
首先,人的因素是对交通安全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决定性影响。
石油行业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驾驶员风险管控机制。这套机制主要包括实行内部准驾证和准驾证定期审核制度,配套推进驾驶员安全述职和综合素质测评;通过车辆GPS监控系统的应用,加强从车辆调派管理到行车过程监控,以及驾驶员超速驾驶、疲劳驾驶等不安全行为的监控;调度人员必须结合驾驶员年龄、执行任务天数、当日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合理安排任务;多种举措发动乘车人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监督;全员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不断纠正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文化、和谐团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驾驶员保持愉快的心情出车。目前,石油行业驾驶员队伍已从被动服从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我安全”,转变为自觉、主动做到安全行车的“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车辆
车辆作为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车辆零部件损坏、机件失灵、性能下降,如果保养维护、修复不到位,最终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石油行业车辆日常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
日常保养——每辆车辆的驾驶员按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车日常保养负责,做好车辆的清洁、、保养、卫生等,同时要坚持做到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的车辆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汇报,及时整改,杜绝车辆带病运行。
强制维护——实行日常保养和强制维护相结合,根据车辆执行任务情况、运行时间等,按照车辆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执行强制维护,并在季节更替等特殊时段,集中开展车辆换季维护保养活动,确保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良好。
回场检验——回场检验是石油行业执行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较国家法律、地方法规更为严格的车辆检验检查制度,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检验人员,在车辆每执行完一趟任务,或者在下次执行任务之前,对车辆各系统进行全面专业检查,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场。待不合格项整改完毕后必须再次检查,合格者才能凭回场检验合格证出场和执行任务。
其他举措还有开展车场日活动、随时抽检车辆、及时更新报废车辆等。石油行业车辆运输单位通过这些手段,提升了车辆本质安全水平,基本杜绝因车辆机械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
气候环境
恶劣气候环境因素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大敌,春季犯困、夏季疲劳,以及浓雾、雷暴雨、冰雪天气等特殊天气状况下行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石油行业的交通运输工作,以狠抓岗位责任制为着力点,逐步形成了车辆运行申请、审批、调派的分级管理。恶劣天气出车必须升级审批,并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制定季节性行车安全控制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培训、宣传、教育,严控夜间、特殊时段车辆运行等管理模式。
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和规范,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的安全观念得到了转变,安全技能、综合安全素质也不断提升,驾驶员、车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在石油行业车辆运输单位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
车辆通过的道路是不断变化的,因道路自身构造的不同,交通安全风险也不同。同时,交通安全风险也随着道路通过不同社会区域而不断改变,并且,这些风险因外部环境的细小改变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进而对交通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开展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借鉴HSE管理体系的“工作前安全分析”工具方法,对车辆运行道路情况、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制定指导性、操作性强的预防控制措施,教育培训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严格遵照实施,能有效控制风险、预防或遏制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成立道路风险识别评价组织机构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按基层有车单位为单元开展,主管领导应亲自担任评价工作小组组长,并抽调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骨干驾驶员组成成员,同时明确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小组的分工和职责。
确定评价区域及路线,制定评价计划
评价小组开展工作前,根据本单位车辆运行的主要区块、路段,以及一个时期内运行任务情况,按照风险从高到低、任务轻重缓急制定实施计划,划分出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区域、路线的先后顺序及时间节点。以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2011年,公司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方向,选定“蜀南页岩气勘探示范区域”作为开展道路风险识别的区域。
评价前准备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开始前,工作小组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明确任务,在地图上标注区域图和初始路线图,并根据行驶时间、休息点和目的地将线路图划分为几条路段。以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页岩气勘探示范区域”为例,划分路线为:成都-乐山-宜宾段;成都-内江-宜宾段;宜宾-高县沙河镇-珙县段;珙县-珙泉-底洞-上罗段(如图1所示)。
确定好路线后,要选取曾到该区域执行过任务,对该区域道路比较熟悉的驾驶员,并按程序做好车辆检查等工作。评价小组人员还要准备好照相机、摄像机等,有条件的可带上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方便利用车辆GPS系统实时查询相关数据。
实地踏勘
实地踏勘采取的方式是评价小组乘车对评价路线实地运行一次。在行驶途中按照任务分工,通过观察、记录、拍照、录像等,收集风险点所处路段及地理环境,如: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山体情况,是否临近湖泊、江河、桥洞等;风险点具体路况,如:道路等级、平坦程度、坡度和长度,是否交叉路口,弯度情况,是否狭窄路面,车流、人流等;交警部门对风险点的指示要求,如:限速、禁止通行、通过高度、通过重量、通过时间、事故发生频率等。有可能的话,还要考虑收集以往在该路段发生过的交通事故案例。
到达途中休息点时,评价小组人员要根据车辆GPS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回放,对经过路段讨论、分析,确定该路段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并做好记录。
如遇特殊或危险路段,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风险点附近停车,评价小组人员进行现场分析,及时讨论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避免出现遗漏。
编制风险识别评价资料
完成实地踏勘后,评价小组根据原始资料,编制出分区域的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审查后形成初稿,广泛征求意见,补充完善风险提示、控制措施等内容,最终汇编成统一的道路风险识别评价资料。在评价资料中,还要结合具体道路情况及特点,作出特别的提示。
动态管理
关键词:两线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 方法
一、 项目研究思路及框架。
交通安全管理风险集中,可能导致交通事故诱因复杂,人、车、路、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致死、伤残几率大、造成财产损失严重。随着我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承包商的引入,机动车辆作为油田生产组织、施工作业的主要工具,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面对油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区域分散、道路环境复杂、车辆运行频次较高、交通资源多元化的实际,我厂通过严格准入进行源头控制,通过路查、路检和GPS监控,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过程监督;通过风险评估、隐患治理消减交通风险,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两线一体化”的管理思路:即对内外部驾驶员“培训教育、考核评价、行为监督” 一体化管理;对内外雇车辆“调派、检验、日常管理” 一体化管理
;利用GPS监控系统和路查路检,对内外雇车辆的运行动态和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一体化监控,从而加强车辆动态管理,规范驾驶人员交通行为,确保了交通安全风险过程受控。
二、 项目实施情况及做法
(一)理顺机制夯实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
1、内、外雇交通资源。各单位将“人、车”统一归口由小车班进行管理,加强基层小车班的管理力量,形成交通安全专业化管理。通过定期召开外雇车主承包商专题会,签订交通承包商《诚信服务安全承诺卡》,整合外雇交通资源,增强承包商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解决外雇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
2、驾驶员准驾证考核机制。抓住“内、外”部两条主线,重点突出外雇驾驶员准入前的“交通法规、机械知识、道路驾驶”的综合考评,对合格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后申报办理准驾证。在外雇驾驶员准驾证上加盖用车单位字头及年号章,严肃劳动纪律和准驾证管理实行末尾淘汰,保障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3、梳理、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车辆调派制度。在明确“三加强、六控制、九禁止”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单位对车辆管理调派程序不清的问题,制定了机关部门、作业区、大队、井区交通安全管理“九个禁止、三个必须”的车辆调派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管理考核办法。以各基层单位为平台,对驾驶员的“服务质量、精神状态、车辆维护、行为规范”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井区对配属车辆驾驶员进行评价,将《动态考核卡》上报作业区小车班;小车班每月对全区驾驶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厂部;安全科对各单位上报的考核资料,结合交通路查路检、车辆GPS监控、专项检查情况,对全厂驾驶员及基层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对连续两个月考核不合格的驾驶员,外雇驾驶员予以辞退,内部驾驶员调离驾驶岗位。通过实施动态考核
,增强了驾驶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驾驶员、车辆、动态监控”两线一体化管理
1、内外雇驾驶员一体化管理:
培训教育一体化:各单位以交通安全例会、月度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季度专题培训教育会等形式,定期组织驾驶人员对安全行车、职业道德、制度职责等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司驾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行为监督一体化:通过专兼职监督人员的日常检查、上路督查,乘车人员车行中的过程监督,对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考核评价一体化:实行月度测评考核和年度综合评价,每月由各单位负责,开展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等进行测评考核。对连续两个月考核末尾人员实行淘汰,外雇驾驶员予以辞退,内部驾驶员调离驾驶岗位。由质量安全环保科负责,结合交通路查路检、车辆GPS监控、专项检查情况,对全厂驾驶员进行考核评价。
2、内外部车辆一体化管理 车辆调派一体化:内外部车辆按照 “用车作计划、派车看性能、出车要审批、乘车须签字”的运行模式,利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开具、打印路单,统一进行调派日常管理一体化:执行“四交一封”制度,实现了车辆集中停放、集中管理、回场车辆“行驶证、准驾证、钥匙、路单”集中封存,出车前签字领取,加大车辆的监控力度。
3、 监控一体化管理
GPS监控一体化:以厂部GPS监控岗为中心,以作业区、井区监控为支撑的层层监控体系,利用GPS速度限定、行驶范围限制、轨迹回放、短信提示等功能,对全厂内外部车辆实行不间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截至目前,共开展路查路检647次,检查车辆 4579台,处理一般性违章397起;通过路查路,
强化对上路车辆运行状态全方位的监控。
三、初步取得成效:
“两线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是总结适应大规模建设、市场化服务的形势下,将内外部交通资源管理资源整合,通过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理顺管理机制、明晰规章制度,基层管理力量的加强和职责的落实,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响应,有助于对交通安全的专业化管理程度,提高我们抵御交通风险的能力。
针对“两线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情况,下面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必须首先解决有人管、明确谁来管、应该怎样管的问题。
“两线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将车辆、驾驶员、道路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专业管理机构,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变复杂为简单,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管理职责的落实。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到位为开展工作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导、帮助基层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载体,赋于基层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起到了发挥基层交通管理职能的作用。
(二)内、外部车辆必须统一管理,实行监、管分开。
“ 两线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我们通过调整配属车辆,按属地管理和监管分开的原则,给承包商自主管理创造了条件,解决了承包商只配车、配人而不管交通安全的问题,在合同约束的基础上,加强了人、车一体化的运行过程的控制管理成重要的主题。
(三)承包商蕴含着强大的交通安全管理力量,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培育。
“两线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自实施以来,在承包商交通安全管理作用发挥后,极大缓解了我厂交通安全管理的压力,甲、乙双方的协作也更为紧密,交通安全管理向体系化的步履加快。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承包商蕴藏着较为强大的交通安全管理力量,在交通承包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前景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运用市场经济扛杆调整和宏观指导的方法,达到交通风险全面受控的目标。
交通管理的核心是强化末端管理,杜绝交通事故必须要做好一人、一车的工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核心在岗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交通安全也不例外。只有重视和加强末端管理,将风险控制的核心放属地管理、岗位管理上,做好一人、一车的工作,才能有效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 下一步重点工作及安排
(一)团公司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经验共享的管理理念,全面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关键词 行车安全;预防对策;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084-02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工作一贯坚持的方针,行车安全预防预控工作是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预防预控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它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只有做好此项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因此,预防预控工作,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做好行车安全管理的预防预控工作,是目前安全管理人员探讨和最关心的问题。要想做好行车安全管理的预防预控工作,必须首先找出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有这样,预防预控工作才有针对性,结合实际专业运输单位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1 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提起行车安全,人们自然会将它与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对于某一起交通事故来说,乍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然而,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因此,某一起具体的交通事故必有它的必然性,必然性必须从人、车、路三方面进行分析。对运输企业来说,路是客观因素,我们这里不做探讨,仅对人(驾驶员)、车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1.1 人的因素
人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交通安全的关键在于人,人是交通安全的核心。国内外的交通事故统计表明,有80%―85%的事故是由人造成的,包括驾驶员的驾驶失误、酒后驾车、麻痹大意和违章行驶等;还包括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等,但从总体来看,关键还是在于驾驶员,因为相对于骑自行车人和行人来说,机动车驾驶员是交通强者,骑自行车和行人是交通弱者。因此,在交通安全中,人的因素主要是驾驶员的行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与资料分析,因驾驶员失误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约70%,因此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预防预控工作的主体。
1.2 车的因素
交通安全的第二大要素是车,在这里。车主要是指机动车。据国内外交通统计资料表明,由于车辆本身因素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在工业发达国家占5%左右,在发展中国家占10%左右。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车辆造成的事故,主要是由车辆的机械故障造成的,包括制动失灵或不合格,转向失灵或不合格,轮胎脱出或爆裂,灯光损坏、灯光眩目、连接失效等。目前由于都实行了单车承包,歇人不歇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因车况不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大幅上升,因此车也是预防预控工作的主要对象。
2 抓住安全管理工作重点,针对性地做好行车安全管理的预防预控对策
通过对影响行车安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预防预控工作主要是做好人(驾驶员)与车的管理以及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2.1 做好对人(驾驶员)预防预控工作
1)教育驾驶员必须确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感。一个驾驶员,必须真正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重任,头脑里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第一、谨慎操作”的职业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并要逐步确立起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具有安全责任感的驾驶员会时时刻刻注意安全行车。有人说:“常在河上走;哪有不湿鞋”。其实不然。只要真正把人的生命安危放在心中;始终有一种责任感,安全行车是可以做到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2)教育驾驶员认真学习交通法规,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制度,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学习交通法规,掌握基本精神,熟知,法规内容。不学法、就不懂法,不懂法、怎么用法、守法呢?交通法规是机动车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行为规则,必须掌握它、熟悉它。二是严格要求,遵章守纪,遂步形成遵纪守法的道德习惯。每一名机动车驾驶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执行法规,一丝不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按交通法规办事。出现了违章情况,要主动纠正,即使没有造成恶果,也不能原谅自己,这样久而久之;遵守交通法规就成为一种道德习惯了。三是杜绝侥幸心理。例如在运输任务急的时候,驾驶员就可能疲劳开车,认为自己只要注意点安全,就不会出事。安全行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往往就是在万分之一时出了事,有的老驾驶员开了一辈子安全车,临到退休时因违章出了事。所以一定要杜绝侥幸心理,严禁违章驾车;
3)认真执行安全教育制度,加大教育力度,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特别要做好季节性(恶劣天气、雨、雪、雾天)行车安全常识的教育;
4)积极开展各项安全竞赛活动,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气氛;
5)要根据驾驶员年龄,驾车年限分别进行教育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对驾驶员进行分类排队,认真排查找出三类驾驶员进行重点教育培训;
6)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驾驶员上岗前的两级考核,杜绝无上岗证驾车现象;
7)对肇事驾驶员的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对肇事驾驶员的教育要纵到底、横到边;
8)安全管理人员要坚持早送晚迎,两车以上执行任务实行干部跟车上路制度,开好出车前的班前会和收车后的班后会,让驾驶员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
9)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优秀者重奖,对违章者重罚;
10)与驾驶员签订安全合同,落实安全责任制。
2.2 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做好预防预控工作
1)加强机修管理,提高维修质量,确保车辆技术状况完好。由于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驾驶员操作等原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故障,影响车辆正常运行,造成行车晚点,有的甚至造成机械事故。因而驾驶员要加强车辆维护。以确保车辆能正常运行。驾必须加强车辆日常维护,增强责任心,爱车例保,做好出车前,行驶中、收车后的车辆检查工作。提高车辆完好率,同时,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2)坚持车辆回场检验制度,检验人员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绝不允许病车上路,落实例检人员责任制和追究制;
3)安全、机动等部门要定期做好车辆的安全大检查工作,对车辆制动、转向、灯光、轮胎、传动,消防器材等技术性能进行检查,严格把关,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及时修复,确保运行车辆完好率达到100%,坚持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
2.3 突出风险管理,强化过程预防预控
把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长期性、持续性开展风险辩识、控制工作。一是在继续坚持已识别岗位、过程、场所三位一体风险的预知性教育的同时,组织驾驶员进行新增风险的辨识、讨论,并制定控制措施。二是风险管理随生产实际延伸推进,对不同区块、不同路段开展新增风险的识别。三是根据季节特点,及时制定下发《春季HSE提示》、《夏季HSE提示》、《雨季交通安全管理特别措施》,预防因季节变化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四是明确A级危险源,形成A级危险源风险管理方案和关键过程风险削减控制卡、岗位风险识别削减控制卡以及应急救援预案。五是针对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的难点,开展动态风险管理工作。对主要行驶路段进行了风险识别、评价,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动态风险管理方案,并深入开展了学习、培训、考核和监督实施工作。六是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与管理。
严格交通安全管理的“十二项制度”,即:路单制度、车辆“四交一封”制度、车辆出场检查制度、车辆回场检验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制度、道路维修及预警制度、车辆HSE资源配置制度、司驾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制度、特殊天气(状况)下的派车制度、路查路检及安全检查制度、劳动纪律、考核兑现制度。特别是在节假日和特殊气候期间,组织驾驶员召开座谈会,学习各项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三交一封”等制度,确保了交通安全。同时及时开展了路段风险识别,对驾驶员进行了风险预知性教育,做到了警觉性驾驶。
2.4 狠抓安全教育培训,加强日常生产的预防预控
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办法,如组织职工观看《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组织职工安全考试,召开职工安全教育大会,下发职工教育安全学习材料(如《驾驶员冬季安全行车必读》),做到驾驶员人手一份;利用先进通讯手段,发送了手机安全短信,提醒驾驶员全行车。有效地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素质。
根据形势要求,进行大胆创新。在总结前几年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要通过实例对驾驶员教育,引起对安全行车的高度重视。同时,根据人员技能状况,积极组织驾驶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培训活动,加强对司驾人员每日的安全教育,落实每周安全会、每周安全集中培训和每月的安全考试交通安全分析会,积极引导和培养驾驶员树立“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思想,围绕人、车、路三要素,组织交通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奖金考核兑现,使每位师傅吸取事故教训,受到安全警示,增强车辆驾驶中的警觉性驾驶及预防性驾驶;通过深刻反思事故教训,转变全员安全观念,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
总之,只有做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驾驶员管理,提高驾驶员安全素质,加强车辆管理,保证维修质量,严格过程控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加大车辆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车辆技术状况完好,做到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这样才能将行车安全管理工作做的更好,提前预防行车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现将××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整体情况
(一)、大队召开全体会议,传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并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成立了以大队长为组长,教导员为副组长,各中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扎实推动风险排查工作。
(二)、大队结合辖区道路安全设施以及事故多发点段实际,全面摸清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数量、分布情况和风险等级,按照隐患危险程度和风险等级,科学梳理分类,逐一建立台账,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联合××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按照“全部覆盖、不留死角”的原则,实行大队领导包片,民警包段的工作模式,对所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路段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此外,确定安全隐患路段挂牌督办等级,实行挂牌督办,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切实做到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理。
(四)、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与协作,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隐患路段分布情况和治理期间的管制措施、绕行线路等信息,密切掌握隐患治理进度,突出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与违法整治活动宣传的特色,扩大排查与整治活动的社会影响,通过真实案例和具体事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辖区广大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
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措施
(一)、定期对辖区内团雾多发路段、国省道交叉路口、城市道路安全隐患和农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安全防护设施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建档立案。
(二)、对“两客一危”、校车服务机构及列入红橙色监管单位每15天检查一次,对使用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的学校或幼儿园要每个月检查一次,对其他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单位在发现事故隐患或遇重要时间节点时,要随机进行重点抽查。
(三)、依托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将逾期未检验重点车辆信息及时录入缉查布控系统,每日开展稽查布控行动,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假牌套牌假证违法。
(四)、始终对酒驾、醉驾保持“零容忍”态势,结合辖区酒驾醉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每周开展两次治理酒驾统一行动,通过拓展整治区域、调整整治时段、扩大检查车型等方式,做到严管严控,严查严处。
(五)、以创建“无超载城市”为目标,组织开展全域治超,持续深化车辆污染治理行动,每隔10天组织一次专项行动,大力整治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
(六)、定期深入辖区重点运输企业、农村、市场、中小学校等开展交通安全源头教育,扎实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守法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要把事故预防作为当务之急来抓。全体民警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记保安全、保畅通的责任担当,落实“三降一保”的工作目标,提高路面见警率、管事率,把握好国省道和农村县乡道路等重点区域,加强无牌无证货车管理,加大督导通报力度,坚决遏制各类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二)、要把创建“无超载城市”摆上重要日程。创建“无超载城市”、开展“全域治超”是王浩书记、丁绣峰市长提出的城市管理理念,要从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入手,积极建议政府完善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要从地方立法的角度研究大货车交通事故查处办法,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处理驾驶人、处理车主、处理运输企业合并执行,使利益链成为责任链,形成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 安全 隐患 预警
中图分类号:V3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79-01
这些年以来,中国的民用航空视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一产业中高空交通管制潜藏的安全隐患问题日渐明显,民用航空交通管理潜藏的安全隐患会严重地威胁飞机的安全行驶,若是出现差错,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人身安全伤亡情况。为了能够最佳地发挥我国航空事业的价值,确保飞机的安全运行,以免安全事故出现,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主动出击,做好高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采用高效的举措,提升民用航空产业高空交通管理的质素与水平。
一、航空事业高空交通管理中潜藏的安全风险隐患
1.安全管制体系不健全。高空交通管理是飞机安全运转的保证,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虽是出台了很多民用航空的高空交通安全管制机制,然而还未能形成体系化管理,民用航空高空交通安全管制系统未能贯彻实施,进而阻碍了高空交通管制体系价值的发挥。
2.高空交通管理的安全管制人员专业素养不够。高空交通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极为繁杂的工作,它需要有关的员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专业素养、还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但是目前我国的民用航空交通管理中安全管制问题处理的职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才能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在安全管理问题上未能正视自己的职责,不重视高空监测工作,很难满足民用航空中高空较同期安全管制工作的要求。
3.信息沟通受到阻碍。造成民用航空高空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信息资讯没有顺畅传达。目前,民用航空各个部门倾向于管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风气依旧存在,整个行业实行自动化、智能性资讯分享机制还不完善,从而阻碍了资讯的分享与交流。当高空交通管理出现问题时,因为信息资讯沟通受到阻碍,这些紧急信息未能在最快的、最需要的时间内精确地传给飞行员时,安全事故就很有可能发生了。
二、优化高空交通管理,有效排除安全隐患的路径探讨
1.健全高空交通管理安全管制系统。在高空交通管理的安全管制问题上,完备的安全管制系统有益于安全工作的有效进行,促使安全管制水平与质素的提升。第一,民航部门一定要把高空交通管理的安全管制工作纳入到平常的管理路径工作上来,形成周期性的工作惯例,全面实现安全管制的目标,对于异常的意外事件需快速向上传达,并形成应急的机制,阻止异常情况的安全问题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把握安全事故出现的要素;第二,全面完善信息管制系统,做到有效的风险管控,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针对高空交通安全问题的引发风险要素做好全面的解析,进而设计紧急应对方案,提升民航高空安全管制工作水平。
2.增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强度。在民用航空高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专业性强的、技术要求高的、同时具备高素养的工作职员有着很大的发掘潜能价值,要增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安全管制工作水平,进而更好地进行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保证飞机的安全有序运行。要做到这些,第一,要建立健全危机和意外情况的预警机制,避免警报漏掉和虚假传递的乌龙事件出现;第二,增强空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训练,让他们全面认知空中管制;第三,民用航空所使用的机器设施都是高精尖的科技产品,专业名称才是通用语言,为了保证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有效排除安全隐患,需要持续加强对从I人员的训练,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规范他们的业务操作标准;第三,为了更好地排除高空交通安全隐患的问题,需要对有关的从业人员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实施持证上岗机制,清晰界定岗位职责,尽最大的可能保障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排除安全隐患。
3.增加信息科技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使用,提升高空交通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运作水平。针对航空产业中空中交通安全管制工作来讲,顺畅的信息流、信息传达的速率,都会直接和飞行人员对飞机的操作选择相关,高空交通管理中的从业人员需快速地将资讯传达给机组职员,能够高效地规避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相反,则会使安全意外事件数量上升。综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可知,信息科技有着迅速传达资讯的特性,在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安全管制工作中,民航部门有必要清楚一点,那就是信息科技辅助技术的有效性,需增加对信息科技的使用,提升高空交通安全管理的自动化水准,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管理工作来应对安全预警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民航和相关的政府组织还要增加对高空安全基建设备的投资,快速替换掉那些已经太旧以及不适用的机器设施,投入相应的资金开发适宜使用的安全管理程序,切实地、全面地提升空中交通安全管制工作的水平。
三、结束语
民用航空产业中高空交通管理工作,其核心在于排除安全风险隐患和实现高空交通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开展,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航空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它的安全决定了民用航空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为了高效促使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优化空中交通管理工作路径,民用航空事业部门一定要清晰安全管理系统的运作,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的细则,增强对高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高空安全管理的自动化运作水准,保障民航飞机在高空中的平稳运转。
参考文献
[1]基于交通复杂性技术的流量问题解决策略[J]. 李泉,仲锋惟,任森,田振才. 中国民用航空. 2010(07)
[2]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人机航迹规划研究[J]. 胡中华,赵敏.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0(03)
关键词:交通需求; 风险因素; 安全措施
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 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
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 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2 影响行人、非机动车安全的风险因素
2.1 机动车速
国外的研究表明,机动车以50 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机动车以30 km/h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概率的8倍。而机动车以30 km/h的速度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的概率非常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因超速行驶导致12 107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1.6%。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出行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2.2缺少相互联系
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城市,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的前提是他们能正确认识各自的交通地位,并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合他们地位的正确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过于复杂、视线不清等因素会影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而路边停车和路边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行人,特别是小孩和残疾人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2.3对交通安全期望值不同
不同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对交通安全的不同期望值也是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例如,按法律规定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应停车等行人通过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通过。但有的驾驶员并不认可这一法律规定。这样的机动车驾驶员如果碰到优先意识很强的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行人想着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会停车让行,而机动车驾驶员指望行人会让他先行,不同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交通冲突。
3 安全措施及对策
3.1 政策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应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因为它的发展而限制人类的活动。每一个人在交通活动中都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的制定、道路的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安排应从每一个人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大众开始。瑞典之所以交通安全搞得好,就是因为在交通安全的各个环节坚持了这个理念。在制定交通政策、设计道路之前都要听取不同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意见。并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交通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只有当交通参与者对制定的交通政策、设计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有了认同,他们在交通活动中的权益得到保证,他们才能在交通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3.2 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和非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搞好交通安全的根本。我国历来重视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做得不好。交通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对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对在校学生,应注重在怎样应对交通紧急情况、怎样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等方面做一些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训。
3.3 采用交通工程措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空间
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理应对他们各自的交通行为负责,但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因此在交通活动中,除了要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外,还应采用工程措施,如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网、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识、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设施等等,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同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交通活动中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交通意图,尽量减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1.1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延拓产生的新的系统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微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1.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王刚毅为了实现对尾矿库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功能,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预警和安全评估方法,对降低尾矿库溃坝风险及控制灾情损伤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强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算法应用在赤潮的预测预警中,研究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类浓度间非线性对应规律和有效预测赤潮藻类浓度。苏晓燕提出了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邓军提出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前述其它系统一样,水上交通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采集各个影响因素的信息,则可以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从而实现有效船舶通航风险预警。
2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的研究进展
2.1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采集
水上交通安全单个预警信息包括水文、气象、船舶、交通流信息。水文和气象信息采集目前相对较为成熟,且在长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传感器,而对于船舶尺度和船舶交通流信息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船舶尺度采集。由于航运船舶通常为不规则形状的几何体,必须选测多个规定点的几何距离,计算出船体的若干个近似截面积,再结合船舶的航行速度计算出船舶的近似容积。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非接触式测距技术,构造一个多传感器系统,测出船舶的相关几何距离。(2)交通流信息采集。严新平通过比较了多种交通流信息采集手段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长江在航船舶交通流状态信息采集系统三层构架,其中由IC卡子系统、GPS子系统、CCTV子系统、雷达子系统、AIS子系统、RFID子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层,依托现有的长江航运信息网络与公共通信网络设施组成信息传输层,由交通流数据库、电子航道图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信息处理层。
2.2多源传感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应用前景
随着通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如AIS信息、VTS信息等)的采集,推动了水上交通安全研究的发展;由此不断改进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统计与机理模型。信息融合技术为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异类传感器(水文、气象与通航环境信息)所提供的局部不完整的观测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形成对水上交通事故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从而提高水上交通事故预警决策与应急响应的准确性与效率。
3研究展望
3.1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船舶事故致因机理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船舶事故演化规律,及船舶事故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明确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概念、特征、功能与预警等方面内容;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3.2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对于船舶通过桥梁通航风险,主要受到外部通航环境、桥梁尺度和船舶尺度因素影响,对于外部通航环境信息,宋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航标的信息采集方法,目前内河航标配备间距约为1km左右,在该航段内的水文、气象信息相对稳定,可以为船舶通过桥区的外部通航环境提供信息来源,对于船舶的尺度,主要包括船舶的长度和宽度,考虑到需要提前获取船舶尺度信息从而实现桥梁主动预警,选取毫米波雷达作为船舶尺度的采集传感器,将毫米波雷达安装在桥梁上,并通过返回的图像信息获取船舶尺度信息。
3.3船撞桥预警模型建立
船撞桥多源预警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①在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基础上,构造完整的、相互独立船撞桥预警指标体系;②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处理的贝叶斯决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监督学习模式分类法、D-S证据推理算法和模糊推理算法等;③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撞桥预警模型库。在上述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中,论文考虑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外部通航环境的信息融合,建立船撞桥通航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上述通航风险预警系统中,通过将风速传感器采集的风速信息、流速传感器采集的流速信息、能见度采集的能见度信息、毫米波雷达采集的船舶尺度信息和桥梁自身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建立船撞桥预警系统。
3.4案例验证
本案例采用模糊推理的信息融合方法,分别建立了能见度、水流、风速、桥梁轴线法向与水流夹角和通航尺度的隶属度函数。通过建立相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可以获得船撞桥预警信息,以在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超尺度船舶预警进行验证,分别建立了小尺度、中等尺度、超尺度的10艘典型船舶进行计算,与《内河通航标准》船舶所需航迹带宽度进行比较,可以获得预警结果。
4结论
关键词交通需求风险因素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X951文献标识码A
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104372人,其中骑自行车者占死亡人数的10.72%,行人占死亡人数13.77%。二者合计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5%。行人、非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中由于缺少保护设备而成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者。他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时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
据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21人次,9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68人次,比80年代增长了21.3%。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往往使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以2~3倍于人口的速度增长,出行量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我国居民的出行方式目前还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据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1986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41%,自行车占30%。1998年,步行占30.4%,自行车占41.7%。而预计2020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22%,自行车占20%。其他城市也有大致相同的比例。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交通设施是为了保证交通活动而设计和修建的,它应满足各种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但在实践中,过去更多地将关心给予了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仅在大多数交通设施的作用已固定下来后再予以考虑。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各种道路设施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机动车的通行,然后才是行人和非机动车。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阻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安全因素、道路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这些因素抑制了部分群体对交通的需求,使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权利受到一定侵害。
2影响行人、非机动车安全的风险因素
2.1机动车速
国外的研究表明,机动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机动车以30km/h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概率的8倍。而机动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的概率非常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因超速行驶导致12107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1.6%。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出行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2.2缺少相互联系
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城市,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的前提是他们能正确认识各自的交通地位,并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合他们地位的正确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过于复杂、视线不清等因素会影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而路边停车和路边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行人,特别是小孩和残疾人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2.3对交通安全期望值不同
不同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对交通安全的不同期望值也是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例如,按法律规定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应停车等行人通过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通过。但有的驾驶员并不认可这一法律规定。这样的机动车驾驶员如果碰到优先意识很强的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行人想着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会停车让行,而机动车驾驶员指望行人会让他先行,不同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交通冲突。
2.4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身原因
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角度来看,涉及到其自身交通安全的因素还有: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车速、时间间距及距离方面的判断力下降,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残疾人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参与交通活动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在交通活动中容易发生事故;儿童由于缺少交通安全常识及处理交通紧急情况的能力,而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等。非机动车驾驶员由于自行车道的不断被侵占,使其参与交通活动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3安全措施及对策
3.1政策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应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因为它的发展而限制人类的活动。每一个人在交通活动中都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的制定、道路的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安排应从每一个人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大众开始。瑞典之所以交通安全搞得好,就是因为在交通安全的各个环节坚持了这个理念。在制定交通政策、设计道路之前都要听取不同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意见。并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交通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只有当交通参与者对制定的交通政策、设计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有了认同,他们在交通活动中的权益得到保证,他们才能在交通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3.2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和非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搞好交通安全的根本。我国历来重视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做得不好。交通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对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对在校学生,应注重在怎样应对交通紧急情况、怎样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等方面做一些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对大量民工在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更是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些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教育计划,对不同的交通参与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应突出对实际能力,即在交通活动中怎样处置紧急情况、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等方面的培养。
3.3采用交通工程措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空间
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理应对他们各自的交通行为负责,但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因此在交通活动中,除了要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外,还应采用工程措施,如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网、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识、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设施等等,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同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交通活动中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交通意图,尽量减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3.4采用高新技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为道路交通的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同时也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了安全方便的交通服务。公共汽车装上卫星定位系统,可准确预报到站时间,使行人可较好把握乘车和等车时间;手提式导航仪可方便盲人和残疾人安全地穿过马路;智能信号灯的使用更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穿过马路时有了安全保证。而这些都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能更安全地参与交通活动,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在开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时,更应注重其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4结论
目前欧洲国家在道路交通政策的制定上有一种倾向性的观点,给予少用能源、没有污染、更易到达的非机动交通更多的重视,在交通组织中给予非机动交通更多的优先权。在交通设施的安排上,更多地从行人和非机车的角度来设计、修建和安排道路及交通设施。许多限制行人和非机动车行动和自由的交通法规已经过时,按照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需求而制定的法律较少限制了他们的流动性。这种法律和政策上的变化,改变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不受重视的状况。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期,非机动交通仍是并将长期是我国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更应重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研究,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交通需求 风险因素 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X951
文献标识码 A
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104 372人,其中骑自行车者占死亡人数的10.72%,行人占死亡人数13.77%。二者合计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5%。行人、非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中由于缺少保护设备而成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者。他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时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 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
据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21人次,9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68人次,比80年代增长了21.3%。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往往使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以2~3倍于人口的速度增长,出行量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我国居民的出行方式目前还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据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1986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41%,自行车占30%。1998年,步行占30.4%,自行车占41.7%。而预计2020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22%,自行车占20%。其他城市也有大致相同的比例。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 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交通设施是为了保证交通活动而设计和修建的,它应满足各种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但在实践中,过去更多地将关心给予了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仅在大多数交通设施的作用已固定下来后再予以考虑。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各种道路设施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机动车的通行,然后才是行人和非机动车。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阻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安全因素、道路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这些因素抑制了部分群体对交通的需求,使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权利受到一定侵害。
2 影响行人、非机动车安全的风险因素
2.1 机动车速
国外的研究表明,机动车以50 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机动车以30 km/h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概率的8倍。而机动车以30 km/h的速度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的概率非常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因超速行驶导致12 107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1.6%。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出行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2.2 缺少相互联系
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城市,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的前提是他们能正确认识各自的交通地位,并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合他们地位的正确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过于复杂、视线不清等因素会影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而路边停车和路边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行人,特别是小孩和残疾人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2.3 对交通安全期望值不同
不同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对交通安全的不同期望值也是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例如,按法律规定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应停车等行人通过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通过。但有的驾驶员并不认可这一法律规定。这样的机动车驾驶员如果碰到优先意识很强的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行人想着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会停车让行,而机动车驾驶员指望行人会让他先行,不同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交通冲突。
2.4 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身原因
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角度来看,涉及到其自身交通安全的因素还有: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车速、时间间距及距离方面的判断力下降,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残疾人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参与交通活动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在交通活动中容易发生事故;儿童由于缺少交通安全常识及处理交通紧急情况的能力,而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等。非机动车驾驶员由于自行车道的不断被侵占,使其参与交通活动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3 安全措施及对策
3.1 政策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应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因为它的发展而限制人类的活动。每一个人在交通活动中都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的制定、道路的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安排应从每一个人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大众开始。瑞典之所以交通安全搞得好,就是因为在交通安全的各个环节坚持了这个理念。在制定交通政策、设计道路之前都要听取不同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意见。并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交通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只有当交通参与者对制定的交通政策、设计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有了认同,他们在交通活动中的权益得到保证,他们才能在交通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3.2 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和非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搞好交通安全的根本。我国历来重视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做得不好。交通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对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对在校学生,应注重在怎样应对交通紧急情况、怎样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等方面做一些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对大量民工在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更是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些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教育计划,对不同的交通参与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应突出对实际能力,即在交通活动中怎样处置紧急情况、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等方面的培养。
3.3 采用交通工程措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空间
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理应对他们各自的交通行为负责,但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因此在交通活动中,除了要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外,还应采用工程措施,如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网、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识、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设施等等,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同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交通活动中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交通意图,尽量减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3.4 采用高新技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为道路交通的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同时也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了安全方便的交通服务。公共汽车装上卫星定位系统,可准确预报到站时间,使行人可较好把握乘车和等车时间;手提式导航仪可方便盲人和残疾人安全地穿过马路;智能信号灯的使用更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穿过马路时有了安全保证。而这些都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能更安全地参与交通活动,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因此,在开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时,更应注重其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4 结论
目前欧洲国家在道路交通政策的制定上有一种倾向性的观点,给予少用能源、没有污染、更易到达的非机动交通更多的重视,在交通组织中给予非机动交通更多的优先权。在交通设施的安排上,更多地从行人和非机车的角度来设计、修建和安排道路及交通设施。许多限制行人和非机动车行动和自由的交通法规已经过时,按照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需求而制定的法律较少限制了他们的流动性。这种法律和政策上的变化,改变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不受重视的状况。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期,非机动交通仍是并将长期是我国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更应重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研究,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一、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正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新形势
(一)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压力凸显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46公里,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双双突破1100万。人、车、路等要素井喷式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量大面广,公安交管工作风险增大。全省道路交通事故的总量仍在高位运行,防范较大以上事故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没有发生较大事故的地方,风险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松懈,隐患排查不彻底,安全监管不到位,解决问题决心不大、措施不实、效果不佳。少数省际交通安全执法服务站未落实24小时勤务制度,一些公路点、段勤务安排不合理,夜间联勤制度未能得到真正落实,路面管控力度不够大。一些地方交通安全宣传存有死角,新兴媒体利用效率不高,宣传手段单一、内容陈旧,宣传教育声势不够强。各类公安交通管理数据资源虽然丰富,但深度整合、有效挖掘、成熟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科技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增幅分别达到15%和60%,而全省公安交管部门警力增幅只有3%,有的地方还出现负增长,交警警力严重不足。
(二)客、货运车辆监管“棚架”问题突出运输企业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当一部分客、货运输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管理,在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方面不积极、不主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效果不理想,运输企业车辆监控系统与安监、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联网工作难落实,动态监管数据共享机制未建立。部分交警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监管不到位。
(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硬伤”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且呈现由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部分城市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的综合协调机制未建立或未发挥实际作用,道路建设、管理与交通安全规划脱节,交通影响评价、“规建管”一体化和“四同步”等制度未落实,交通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需求仍未取得实效,交警缺乏话语权。
(四)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存在“短板”全省公安交管部门仍存在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例如机关民警深入调研不足,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工作部署多,跟踪问效少。“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廉政教育流于形式,监管不严存在漏洞,少数基层单位对执勤安全防护工作重视不够。车管所、事故处理岗位等窗口服务态度差,“四难”现象依然存在。协管员队伍管理不到位,影响队伍整体战斗力。
二、聚焦风险防控、服务发展,开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6年,安徽公安交管部门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部交管局和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聚焦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牢固树立“人命关天、责任如山,事故可防、事在人为,有责必尽、执法必严”的理念,以深化公安改革为牵引,以推进“四项建设”为抓手,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执法、管理、服务效能,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和公安交警队伍稳定。
(一)多方协作补短板,推进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我们守土有责、责无旁贷。应当用好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这个平台,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风险评估和研判预警,持续提升重特大交通事故预防能力。健全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机制和追责情况通报制度,与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和道路经营单位共享有关数据,进行事故分析,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倒逼深层次问题解决。要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年”活动。提请当地政府完善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触角到组”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在国省道沿线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村”建设,将“交通安全村”建设和公安机关“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结合起来,做到村村有警包联、月月见警进村,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要持续滚动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继续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挂牌督办和事故多发危险路段省、市、县三级督办治理制度。会同公路部门,对全省公路隐患和交通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排查。大力推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立隐患路段曝光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确保公路隐患治理计划落到实处。要强化重点运输企业、重点车辆、重点驾驶人监管,切实做到对重点车辆所在运输企业的经营安全,对重点车辆的安全性能、运行状态和检验、报废情况,对重点车辆驾驶人的日常教育和审验、违法记分情况,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会同相关部门,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动态监控主体责任,继续做好“两客一危”车辆的联网监控工作。要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水平,会同高速公路路政和经营管理部门完善“一路三方”“1+1+1”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推动落实收费道口拥堵1000米免费放行措施,加强对团雾多发路段的排查治理,继续严格落实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凌晨禁止通行措施。要积极构建文明交通多维宣教网络,抓好示范点建设,建立公益性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七进”工作,打好122“全国交通安全日”这张牌,积极实施“重点驾驶人素质教育工程”,真正形成“典型宣传有能量、曝光宣传有分量、舆情引导有质量、警媒协作有力量”的良好局面。
(二)改革创新破难题,推进秩序管理创新升级推动交警勤务改革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提升全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公安交管部门应当立足于服务实战、保障实战,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完善合成作战机制,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要深入推进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继续把主干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公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强化缉查布控系统应用,加快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卡口设备联网接入。科学改革勤务模式,实现路面巡逻与监控巡逻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视频监控巡逻为主、警力定点守候、就近快速出警的新型勤务模式。要加强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化治理,建立常态机制,设立违法和秩序预警“红线”,对交通违法多、通行秩序乱的区域和路段开展集中整治,突出加强“五类重点车辆+电瓶车”管理,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行动,重拳整治重点违法行为。要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参与城市交通规划、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和验收工作,构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城市交通发展体系。实施城市交通治乱疏堵行动计划,全面排查城市交通拥堵点段,集中整治突出问题。要抓住省政府已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对各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契机,借力推动提升全省城镇交通管理水平。要全面开展“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推广和应用工作,努力打造“交通管理研判分析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库,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研判保障。
(三)科技支撑强服务,推进民生警务提速增效今年是公安交管部门深化改革的攻坚年,按照部交管局的部署,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要全面推广应用,车驾管改革要全面铺开,公安交管部门承担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面临的困难多。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科技手段应用,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推动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满意度。要创新“互联网+交管”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违法跨省异地罚缴工作机制。全面推广建立“网上交警队”“掌上车管所”“流动车管所”,为群众提供车驾管信息查询、交通违法信息查询和处理以及交通安全提示等服务。要持续推出车驾管便民举措,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实施全省“驾考改革八项措施”,巩固已有成果,不断拓展服务空间。要深化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建立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服务机制,进一步扩大全省推行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理赔的区域。
(四)管教结合防风险,推进交警队伍健康发展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障。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围绕中心,聚焦主业,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努力打造素质过硬、公正清廉、作风优良的交警队伍。要大力加强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党员民警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完善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为警服务、随警作战、深入警心。坚持“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事”,进一步规范民警行为。继续深化“一跟三深三不三提升”“跟班作业”活动,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能。要建立队伍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加强对重点岗、重点人、重点事的监督管理,全力预防违纪违法现象发生。要实施好“执法全过程记录提升年”建设,深入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设,深化规范执法监督服务,深入开展执法风险评估和规范执法提示,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执法服务,开展典型案件评析,继续评选“安徽交警优秀工作法”和“精品案卷”。要加强业务教育培训工作,遵循“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科学统筹和跟踪指导,以秩序管理、事故处理、车辆及驾驶人管理等岗位为重点,分层级、分岗位组织全警业务大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