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血压个体化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是最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又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只要遵循指南制定的原则,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就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和病死率。
1 全面危险评估是对症用药的前提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性评估是实现合理用药的前提。根据血压水平的高低、危险因素的多少、靶器官受损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种类型。遵循指南制定的原则,采取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2 充分掌握抗高血压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
在决定治疗方案和选择药物时,必须兼顾患者和药物两方面,在全面评估患者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只有针对“个性”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降压质量[1]。对于脉压差减少型高血压(多见于高血压早期的中年人),首先要明确舒张压的升高是致脉压差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致舒张压升高的关键,并非管壁的硬化、血管的弹性是好的。为此治疗的重点就要解除动脉痉挛,降低外周阻力,选用降低舒张压强的药物。在临床上还应重视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凌晨血压增高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使用作用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又平稳的降压药物,最好为长效控释剂型,或临睡前给药等,在平均血压达标同时,更好地控制凌晨血压增高,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靶器官损伤,避免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肾功能损害,从而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2]。
3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1)介绍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正常值,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便于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动向,了解可逆的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控制。(2)指导合理饮食是预防高血压的直接有效措施。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盐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已证实,减盐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25%。并提示,食盐对血压的影响不仅限于成年人或高血压患者,对于婴幼儿,仅是短期的减少食盐摄入即可带来长期、显著的临床益处,使更多人获益。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吃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并给予量化管理。(3)关注健康的行为模式、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具体方式根据个体情况每日限量),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减少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根据个体的血压水平和身体状况,安排适当的运动锻炼,维持适宜的体重。(4)用药首先让患者了解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长期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让患者了解长期服药的好处及间断服药或突然停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4 高血压治疗新观点及展望
(1)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关注血压变异才更有意义。所以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压才是降压获益的根本。
(2)基因治疗 近来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目前的降压药,高血压基因治疗具备长效、高效、具有靶器官保护等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虽然有关研究还不很成熟,但无疑具有很好的前景[3]。
参考文献
[1] 李俭春 高血压的基层治疗和管理 中国全科医学 2008,2:55—56
依从性是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的程度[1]。高血压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否坚持服药,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存质量,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大部分社区高血压患者是定期门诊复诊带药回家的治疗方式,为探讨这部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内科对129例的社区高血压患者随机进行上门随访,实施个体健康教育并对服药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129例患者血压均≥150/90 mm Hg,其中男60例,女69例,年龄40~93岁,平均67.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A)62例与对照组(B)6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A组38例,B组40例,初中:A组24例,B组27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高血压分级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观察组按预先设计好的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由社区护士每周上门访视1次,并对患者和家属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随机性健康教育,在患者复诊时凭经验进行健康指导。
1.3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①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健康需要,建立教育的目标,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②每周上门访视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并记录,对患者和家属讲述常用降压药的治疗剂量、服药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如何正确测量血压、控制食盐摄入量的做法、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患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需要减药或者停药,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嘱咐;③建立“高血压访视登记表”专人专管,每周随访1次,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对患者掌握控制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教育;④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庭成员给患者以支持和帮助,提高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
1.4 治疗依从性的评定。自行设计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定表,评定内容如表1,在患者接受治疗(随访)满1年后对每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不了解问卷内容的做相应的解释。回收率达100%,所得数量采用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
2 结果
由表1可见,在各项遵医行为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依从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很好的坚持服药治疗,有效地控制血压,就有可能引发脑中风、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如何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健康,延缓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社区护理的关键。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 315204
【摘 要】目的:分析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100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宣教及医嘱执行法,指导患者服药,观察组给予个性化社区健康教育后,遵医嘱给药,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为58.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教育,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血压得到明显控制。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近年来,由于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及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导致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其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1]。
高血压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较重的负担。高血压的控制,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本次选取本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100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社区健康教育,得到满意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8 月~ 2014 年6 月本社区服务中心收治的100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生活无法自理、听力障碍及合并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龄42 ~ 70 岁,平均年龄(56.34±3.47)岁;病程2 ~ 15 年,平均病程(7.15±3.26)年;1 级高血压18 例,2 级高血压23 例,3 级高血压9 例。观察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41 ~ 71 岁,平均年龄(57.36±3.79)岁;病程2.5 ~ 15 年,平均病程(7.47±3.35)年;1 级高血压16 例,2 级高血压24 例,3 级高血压10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及医嘱执行法进行,告知患者药物的药名、服用方法、服用时间、服药频次、服药的注意事项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指导,具体如下:(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包括患者的病情、家庭、生活习惯、工作、高血压分级等,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按时服药情况,了解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针对患者的相关心理因素给予心理护理。(2)疾病宣教。采用发放疾病知识手册或开展知识讲座的方式,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并发症等。(3)用药指导。遵医嘱予以用药指导,告知患服用药物的药名、服药方法、服药频次、服药时间等相关知识,并向患者强调长期并按时服药的关键性。指导患者如何自行测量血压、监测血压控制的有效性,告知相关饮食注意事项等。除此之外,告知所有患者每周或每2 周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血压,并将所有患者的血压记录下来,服药6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评定方式
评定患者服药依从性:患者全程均能自觉遵医嘱进行服药,并定期复查,出现不适症状时主动就诊,则为依从性好;患者治疗期间不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定期进行复查则为依从性差。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若得到P<0.05 则数据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中,达到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为40 例,10 例依从性差,服药依从性良好率为80.0%;对照组中,28 例患者依从性好,22 例依从性差,良好率为56.0%。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血压控制水平为显效的有27 例,有效控制水平的为14 例,无效9 例,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中,血压控制水平达显效水平的有18例,有效控制水平11 例,血压控制无效的有21 例,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5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依从性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根据医生规定完成医嘱的程度,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不依从[2]。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该疾病需要长期按时服用药物,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区高血压患者存在疾病知识掌握不足、服药依从性差及血压控制效果不明显等特点。本次研究中,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教育,进行服药依从性差的心理因素等进行探讨分析,给予相关护理,同时进行疾病宣教及用药指导,告知患者高血压的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及用药方法等,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得到有效控制(P<0.05)。可见,个性化的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82-01
就国内而言,高血压属于多种慢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高血压已对国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国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健康教育属于治疗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一种手段,其对于提高患者在自我保健方面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如何给予患者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属于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次研究对高血压疾病中较常应用的健康教育对策进行总结,分析其应用进展,以期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帮助。
1健康教育策略概述
目前,国内在高血压疾病当中所应用的健康教育策略指的是,依据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预期目标等采取教育所应用的方法。当中所应用的方法有多种,以网络干预、个体化健康教育、KWL策略、俱乐部健康教育、电话回访进行干预、临床护理路径以及危险分层理论等较为常见。
2高血压发病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关因素主要来自4个方面:①年龄过大(年龄>40岁)的患病率相对较高;②患者摄入的盐分过大,导致血压平均水平、患病率等也相应的升高;③肥胖者的发病率较高;④具有高血压家族病史;另外,除了这几个发病相关因素外,心理因素、吸烟、服用避孕药、生活方式等也属于引发高血压的相关因素。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患者其他脏器(如肾、脑、心等)受到损害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采取自我管理,可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高血压疾病中的常见健康教育策略
3.1网络干预。该策略是借助网络平台来解除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疑惑,该教育方法属于新型教育策略的一种,一来可缩短患者的健康教育周期,二来节省患者在健康教育、在就诊上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三来可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来达到多人干预的目的。
3.2个体化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该教育方式比集体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切切实实解决了患者所具有的问题,具有系统化、个体化以及专业化等特点[1]。因为老年患者在服药依从性、遵医嘱行为等方面较不理想,通过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3KWL策略。该方法是从患者的薄弱点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通过进行效果反馈,达到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对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可掌握到患者对高血压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进而以访谈形式了解到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教育需求。另外,在教育中期、教育晚期对患者的认知情况再次评估,确保健康教育的积极效果可充分发挥。
3.4俱乐部健康教育。该教育方法是通过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协助,使得患者可独立进行治疗性/预防性保健活动。就国外而言,该教育方法已发展多年,并且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俱乐部中常见的教育方式有经验交流、示范教育、专题讲座等。
3.5电话回访进行干预。该教育方法时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逐渐转变医院封闭式的健康教育服务为开放式。在住院期间,高血压患者所具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可得到有效的限制,然而在患者出院后,其不良行为极易再次出现。通过电话回访进行干预,可将健康教育从医院延伸至社区,保障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6临床护理路径。该教育方法是通过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理论、健康教育等,以图表形式展开健康教育。相关医学研究中通过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小组给予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负责健康教育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出院期间给予其连续性、针对性、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有效提升了健康教育的达标率。
3.7危险分层理论。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危险分层理论是用于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进而提供了相应的健康教育重点[2]。其中,对于危险度相对较低的患者,主要侧重与对患者的饮食指导、行为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的饮食,并学会自行监测血压。对于危险度较高的患者,除了要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干预,指导患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处理,并教会其识别靶器官的损害情况。
4高血压疾病健康教育策略的应用进展
一方面,在高血压中所应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步阶段,所有相关的医学研究对其展开了实践研究,但尚未成熟。由于不少心理因素均属于高血压疾病的促发相关因素,两者若相互影响,极易形成恶性的循环状态。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应将心理干预纳入其中,从而防止患者由于负面心理影响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要形成健康的促进行为,有效控制自身的血压并提高生活质量,多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慢慢培养。而目前在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中,评价时间、评价周期所在3~6个月之间,间隔时间较短,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许会具有立竿见影的情况,但也十分有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具有反跳现象,因此评价时间周期在科学性上较为欠缺。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年龄均>60岁。同时排除发病原因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恶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患者。所选患者均能够和医护人员进行语言交流,并能够有效的执行医嘱,均能够顺利完成本文实验项目和内容。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9±6.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70.7±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高血压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①个体化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病程长,此类患者服药等依从性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情绪,这些情绪影响到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每个患者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支持,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受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及个人兴趣爱好实施干预。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倾听、避免态度粗鲁,对患者的病情表现出关心、关切,提高患者积极配合血压控制治疗的积极性。②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受教育背景、理解能力等,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及并发症的防治。健康教育过程中,可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张贴宣传单等。③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和饮食习惯,嘱咐患者抛弃不良饮食习惯,主张患者采用科学的饮食方式。嘱咐患者采用低脂低盐饮食,饮食过程中多摄入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④个体化血压管理。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定期注意患者血压改变情况,避免出现高血压危象,注意患者头痛头晕情况,嘱咐患者在血压水平较高时卧床休息,及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⑤个体化用药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影响到患者服药依从性。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容易引起少服或漏服降压药等情况,影响到血压控制,在护理过程中可通过制作小卡片,上面写明药物的名称、服用时间和次数等,提醒患者注意服药。
1.3高血压控制效果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变情况,评定血压控制效果: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或降低正常范围且下降>1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19mmHg,或降低正常范围且下降<10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8例(71.8%),有效10例(25.6%),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显效19例(48.7%),有效11例(28.2%),无效9例(23.1%),总有效率为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共6例、心绞痛共5例、血肌酐水平升高4例;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共16例、心绞痛共6例、血肌酐水平升高共12例。观察组心律失常、血肌酐水平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