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命安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

篇1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纵观当前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情况,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构建显得格外重要。从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为主要出发点,透析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重点探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生命安全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马家爵杀人事件、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等重大事件发生后,高校及相关部门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我国理论实践研究的重要范畴。“十二五”发展期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这将意味着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各高校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在体育教育领域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成果,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对此,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透析,并探讨其构建策略,以便引导高校学子身心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一致性

高校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身体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体能基础。而生命安全教育则是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在自然灾害、危险事故面前能够从容不迫,积极应对。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位两者的融合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基础,并对其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身体素养。

(二)内容共生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这便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高校体育教育以户外教育为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材及教师均可以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资源,从而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及内容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对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技能。

(三)知识相通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知识体系上具有相通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知识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为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服务。生命安全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安全责任感,其中需要医疗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等内容作为教育理论支撑,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含量相对丰富,能够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和科学的指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在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透析

(一)生命安全的教育目标模糊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模糊这一层面。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入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格培养、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仅仅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以机械、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方向定位精准性不足,更无法将体育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和价值引导内涵践行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之中,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三维目标有所割裂[1]。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强调体育学科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科性特征,极易导致相关教育内容无法与民族文化、教育环境、社会发展相契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强。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以校纪校风、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火灾自救等教育内容为主,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责任强化、安全理念树立等方面有所忽视,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生命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在模糊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明确重视,并且对“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在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学习存在的问题时尚未进行有效引导,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双向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失衡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和大学生学习方式失衡,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难以处于均衡状态,影响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生命安全能力的提升[2]。从理论上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朝着理论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探究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课堂教学情况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尚未融入到教师教学方式构建体系之中,教师和教学方式仍占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地位,学生围绕老师的教学方式开展学习。

三、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要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并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思想指导,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要借助体育教育目标,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生在加强体育技术学习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以此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此,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生身体能力、精神素养和生命素质三方的系统提升。

(二)建立健全生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

要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生命安全知识脉络,从而形成科学的生命安全认知结构。高校要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社会生命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如自然灾害、社会交往、诈骗传销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意识培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同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如自卫防身、野外生存等,以此来满足学生日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明确生命安全课程教学主体

在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明确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主体,以便更好的处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加深“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问题提供更好的答疑思路,以便拓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思维[3]。同时,学生的发展与认知强化,能够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克服生命安全教育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

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坚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能力。在生命安全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以对话式的平等沟通方式为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便实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认知结构自主构建的综合发展。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均可以获得自身的互动式双向发展,学生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素养,更好的从事体育教学活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化发展,对此,要从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明确主体、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五方面入手,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宗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4):502-507.

[2]李清.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69-75.

篇2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互利关系;有效措施

经调查研究可知,目前我国五分之三的学生锻炼时间不足,而且对体育锻炼与生命安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逐年下降。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在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1.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互利关系

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全面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是所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减少了学生出现意外伤害的概率,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高职体育教学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加强生命安全意识。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互惠互利,值得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两者的教学成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1生命安全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

早操、体育课、课外训练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生命安全是保证高职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感。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更给予学生生命最大的关爱,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提升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只有保证生命安全,才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进而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尽最大的能力。

1.2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极端情况下应有的应变知识与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生命安全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文字,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

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然而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进行认真备课,导致课堂无意义而且秩序混乱。教师如果无法在课堂上尽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就无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教师缺少专业知识,不合理的运动安排极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很多教师缺少意外事故的急救知识,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最合理的应对,使学生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二次伤害。高职学校与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重视度不够,没有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与安全教育。以上问题都是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2.2高职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度不够

杜绝高职院校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需要学校提高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学生尽力配合,为自身安全负责。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经常做出危险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年轻、好胜,无法深刻理解生命安全的意义,经常做出危险行为,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青春期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对各种体育器材感兴趣,同时也对竞争制度感兴趣,会尽力与同学分出一个高下来,在输赢的刺激下,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极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安全伤害。另外,高职学生的耐心和组织纪律性有限,认为安全教育对自己的作用不大,在体育活动中不认真听教师讲解,也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3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的基础体育设施

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体育设施是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生命安全事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都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根本无法为体育教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体育器材设备不全或者质量严重退化,不仅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更是为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舍内体育场,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天气里仍正常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极易造成中暑、冻伤等体育安全事故。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不断完善基础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学校需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等活动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可以采取竞争上岗、举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大赛等活动,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工作积极性,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最大保障。高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学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安全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另外,学校还应与家长一起监督学生完成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为自身的生命安全负责。

3.2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事,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学校需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要求体育教师将该目标铭记于心,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构建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还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还应在体育教学中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利用体育活动丰富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如果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仅仅出现在课本上,将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体育教学丰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高职体育教学涉及篮球、足球、排球、游泳、跳远、跑步等众多项目,体育教师应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这些体育活动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优化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成果。总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生命安全意识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4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优化教学环境,高职院校需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例标准建设体育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购进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器材,并对体育场地与器材进行定期维修与养护,杜绝体育安全隐患的出现。学校管理部门需对体育场的建设质量与体育器材的购进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劣质产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也提高了生命安全教育水平,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4.总结

高职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直接手段,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安全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校应明确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互利关系,仔细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利用体育活动丰富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有.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J].亚太教育,2015,(20):47-47.

[2]王桂英.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思路[J].科技视界,2015,(5):58.

篇3

关键词:高中校园;安全工作;意见

校园安全一直都是校园建设的核心话题,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在家长和教师心中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事件,关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利益,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也是高中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人文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做好安全防范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落实安全教育。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对于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安全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在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让学生感悟到安全的重要性,强制性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样很容易引发渴望独立的高中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想要挑战一下教师的权威,使教学适得其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站在人文的角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话,效果则会大不相同。比如说,针对校园中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校园安全有关的宣传片、故事片,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警惕。

二、既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

高中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仅仅只是依靠墙上的几条标语,教师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显然是不够的,为了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教师除了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以外,还需要加强实践,训练学生的逃生技能。例如,针对一些常见的地震、火灾和校园意外伤害等事件,学校一般都会定时进行演练,但是这种演练,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演练浪费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演练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此外,还有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条件,在进行安全训练的时候,训练也不是很到位,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只是一些皮毛。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的时候,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这样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体会才会更加深刻。此外,安全逃生技能的训练也需要落实,例如地震逃生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地拉响警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操场就完事。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地震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在这一瞬间可能会有很多的意外发生,这些情况都是无法预料到的。所以在进行逃生演练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将学生集合到一起就足够了,还应该注重对细节上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意外发生的时候,有哪些应急措施,如何自救等。通过这样的训练,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

三、建立校园安全训练制度,建设全员防护体系

校园安全工作维护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具体的工作实施者,却是以教师和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为了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当在校园里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园安全巡视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高中的校园安全,尤其是一些寄宿制高中,更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例如,在校瘸闪⑿T鞍踩巡视小组,每天定时在校内巡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地采取措施,处理好这些安全问题。同时,安全制度的完善也不特别重要,高中生的心理虽然成熟了不少,但是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冲动,平时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出现打架闹事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在必要时期,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可能还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来维护,例如政府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也需要处理好政府、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建立和谐安定的高中校园。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在进行高中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入手,让高中生认识到安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同时,学校也不能有所懈怠,必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教学发展的第一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 体育课 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篇5

【关键词】灾害意识;防灾体验活动;生命教育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日本文部省“自然灾害科学综合研究部”组织并开展了针对青少年(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学校防灾教育系列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面向青少年的防灾训练教育必须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青少年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具备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能力,同时兼顾保护周围人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生命安全损失;二是通过形式多样、有计划进行的防灾教育训练,时刻保持青少年的防灾意识。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灾害教育列入年度教育计划,编制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应对和预防人为灾害的策略,并且每项灾害预防和救助教育在具体内容上包括了灾前预警、灾中与灾后自救互救指导、家庭防灾救灾预案制作、社区互助等多个领域。(方磊,2012)日本的学校防灾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为不是被动的知识或逃生技能的灌输,而是让学生重视通过亲身体验全方位的掌握安全知识,片田敏孝(2012)认为在组织防灾教育训练活动时,必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开教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于防灾教育活动的强烈兴趣。渡边正树(2013)认为,防灾教育中应加入“虚构城市防灾体制”的内容。让孩子们假设一个城市,自由设定该城市的人口结构及数量、产业类型及结构、地形及气候状况、灾害隐患等。然后根据假设条件制作该城市的《防灾手册》,并根据年龄段分别制定教学内容,如:三年级学生一边走在地区内,一边绘制安全地图;高中生在对城市进行介绍的同时,将危险地点或应注意安全的场所告诉三年级学生;四年级、六年级学生学习防灾知识;高中生将学到的防灾与地震知识以墙报或幻灯片等简明易懂的方式教给四、六年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设身处地地学习防灾安全知识。

二、国内学校防灾安全教育现状

国内的防灾安全教育在汶川大地震后受到重视,张政博士于2009年就中日青少年防灾教育情况及效果评估体系进行过对比研究,指出“国内学校防灾教育的实践理念及存在问题”是“以具体的处理危机的技术方法为中心,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防灾社会共识’意识的培养”,其指出,不仅要让青少年学会在面临灾害时,处理危机的具体方法,面对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冷静的判断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与迫切,这种保持“自信”和“冷静”的能力是摆脱灾害造成的影响的重要基础。周琴博士于2013年就日本舞子高中的灾害教育进行了个案研究,指出该校的新型灾害教育模式是在学校开设了如“灾害与人类”、“社会环境与防灾”、“防灾信息”等一系列防灾专门课程的基础上,聘请防灾研究者、消防战士等专业人士来校开讲座,并通过校外参观学习、亲身体验防灾训练的形式,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防灾安全知识。防灾安全教育虽然近年来在我国受到重视,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有所介绍,也被引入学校教育工作中,但是具体的操作和训练手段呈现口号多、会议多、表演多、时效评估少的特点,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校防灾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以防震、火灾为主,对其他方面如爆炸、泥石流、台风、海啸等涉及较少。而日本的防灾安全教育内容全面,几乎涵盖各种危险情况,并且针对各个年龄阶段,分别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近年来各种灾害造成的惨痛教训值得重视及反思,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造成的伤害仍历历在目;2014年春节后香格里拉古城大火造成惨重损失;2010年广东省茂名市钱排镇发生泥石流,100余人伤亡;2013年广东省发生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灾害发生时,政府的救助能力并不能保证第一时间有条件到达灾区,在应对巨大灾害时,灾民自身的直接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学校防灾安全及灾害应急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防灾能力及自救能力,使得学生在遭遇灾害时能极大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灾害引发的次生伤害降至最低。(宫西悠司,2012)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侧重文化知识的传输,防灾意识较薄弱,对于防灾教育长期以来几乎是呈现空白状态。虽然在汶川地震后,防灾教育受到重视,但由于我国缺少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日常生活中对于防灾减灾知识接触较少。据了解,目前我市的学校防灾教育流于形式,并且以逃生、自救教育为主,而对于灾害意识的培养却几乎没有涉及。国内现有的学校防灾安全教育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受到重视,但主要以防震、防火知识为主。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造成的惨痛伤亡再次敲响了学校防灾安全教育的警钟,从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学生在灾难来临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处于危险之中,缺乏危机意识,无自救觉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培养面对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冷静的判断能力,与掌握求生技能同等重要。传统的防灾教育及防灾活动基本以形式化的应对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活动为主,灾害教育不是单纯的只包括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将灾害现场的受害情况减小的防灾教育,而是关乎个人的内在成长,主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个人能够具有度过灾害的能力。不仅包括逃生能力,还包括灾害预警能力、灾后自救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

三、日本学校防灾教育经验

日本由于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原因,常年多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就自然环境方面,茂名市与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诸如同样都处于沿海,多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多台风、降雨量大等。但日本因灾害造成的伤亡情况却持续走低,灾害死亡率仅占世界的0.3%。在日本311大地震发生之时,我们都因日本人面临灾难时从容不迫地逃生,灾后冷静应对而震惊。反观我国状况,灾害发生时慌不择路,火灾、地震时盲目跳楼,造成伤亡的事例并非少数。不得不正视的是,日本人临危不惧的冷静与日常所受的防灾应急教育密不可分。东日本大震灾后,通过自然体验活动,注重灾害意识的养成,培养“生存能力”的灾害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目标为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状况采取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培养以自助、共助、公助为基础的灾害应对能力。包括:

(一)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产生灾害的原因

日本的学校防灾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同时非常重视普及灾害的预警知识。在其教育内容与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各类自然灾害的征兆,做出准确的判断被视为尤为重要的环节。首先,在了解了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体验自然的活动,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中小学地理课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界的各种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学习应对灾难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美丽的自然界也有恐怖、狰狞的一面,要清醒地认识灾难的真面目,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学习有关的地理、气象等知识。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青少年们有必要清楚地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诸如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壳是如何运动的,地震是如何发生的,火山是如何形成及活动的;此外,还必须知道水在地球上是怎样循环的,在什么样的机制下导致下雨的形成及台风的发生,以这些知识为前提,才能对灾害的形成有初步的认知。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使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灾害有清醒全面的认识,使孩子从小就对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危险性以及防灾准备和灾害救助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即自然灾害虽然具有不可预测性,并且通常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但却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在平时培养灾害意识,学会相关灾害知识和防灾救灾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过具体案例体验灾后生活

虽然在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的学校灾难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目前大都停留在“主题班会、墙报展览、口号宣传、参观场馆、观摩演习”等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形式的枯燥单一,缺乏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日本政府从198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民防灾日”,将9月的第一周定为防灾周,全国上下都在这段时间举行形式多样的防灾救灾训练。日本文部省规定学校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并且学校的防灾演习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式为主,通过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本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制定形式多样的防灾体验活动。比如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呼救比赛”,让学生在模拟受灾状态下大声呼救,声音分贝高者获胜;“消防写生比赛”,组织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写生,借机学习逃生救援知识。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庭课中,要求学生假设在受灾后利用有限的水和食物,尝试自己动手煮饭。在中学高年级的课堂中,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应对处理休克的人的状况。并且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中穿插防灾救灾知识,比如在中学生的数学课中,会假设某地发生地震,海啸将于半个小时后到来。要求学生计算要想顺利避开海啸,最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开始避难。这种假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形式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在面临真正的灾害时就不会慌乱。

(三)通过生命教育对灾后心理创伤进行疏导

篇6

张超:(1988.10―,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关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通过探讨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利用生命教育模式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生命教育

1、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

根据对我国疾病监测点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此处参考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的自杀死亡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均是位居前列的死因,在卫生部提供给WHO的报告中显示近10年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龄组青少年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见,如何预测与预防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1]

2、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个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在此处仅简单将原因分为内外两种作对比分析。

2.1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原因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因素有众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在此就笔者认为重要的方面作简要归纳。

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有自杀行为的,其子女自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9倍。[2]

家庭因素,有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气氛不融洽、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怀有敌意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3]

模仿,模仿既是特点又是原因,青少年因为受阅历的限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对生和死这样抽象的概念缺乏明确认识,容易产生“ 目标性求同心理 ” ,模仿现实生活、文艺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中相似的人物,走向自杀死亡。[4]而一个群体里有人自杀后,也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事情发生。

2. 2 青少年自杀的内部原因

青少年多数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对死亡的真正含意没有认识,生与死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首先是性格类型因素,中小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性格不稳当往往是造成自杀冲动的原因。

其次是简单的报复心理,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由此可以看出自杀者中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心理不占少数。[5]

再次是片面的认识所致,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最后是自杀青少年内在普遍缺少精神支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

3、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建议

据百度百科介绍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要切实落实生命教育,将预防青少年自杀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笔者有如下实施建议:

3.1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体悟生命的伟大和顽强;积极应对人生中在所难免的各种挫折,实现人生价值;对他人的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关心热爱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也是必要的,学生应学会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自护及救护他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6]

3.2倡导体验教学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授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给人格以陶冶由此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生命情境中,通过分享各种感觉和情绪,探索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3.3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文化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功能不是课堂教学可以替代的,我们应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为灵魂,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影响着师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等来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是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校园要布置整洁,错落有致,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师生的心情都会比较愉快,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激发其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3.4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研究性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进一步培养教师爱事业、爱学生、爱自己的情感,将无私神圣的师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全体,宽容地对待不同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将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教师在造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激活生命,和学生共同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价值的引导、生存技能的传授,但绝不能因此而将生命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才能奏效。(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先梅. 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二期2009(2): 30 .

[2] 贾存显,赵仲堂,高莉洁,等.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0) : 1184 - 1185.

[3] 庄勋,朱湘竹,周逸萍,等.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5) : 412 414

[4] 初永华,邵建波,丁树刚.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8年11月第 24卷第 21期: 2310.

篇7

学校、学生屡屡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对象,全国通报的加上未公布的已经相当多了,其原因我想不外乎学校单位的特殊性,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文化的传播地,人们认为应当是讲重仁义、讲博爱的场所,对教师的要求是为人师表、文明礼仪在先,因此,在这里进行的犯罪往往容易得逞,师生毕竟与社会上的人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反抗能力相对较弱。另外,学校也往往是一个闲杂人等都进得来的场所,君不见有家长被门卫拦在校门口时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吗?口中骂骂咧咧,甚是难听。虽然学校有各种完整的完全防患措施和预案,但也往往是防不胜防,有时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家长自由出入学校的情况还是非常多见的,各地学校都是如此。想来学校毕竟不是行政、公检法部门,哪有不让人家家长进来见孩子的道理?人家说“我到县委县府都可以自由出入,进你们的校门就不行了?你们真是比县府还威风啊?耍什么样呢?”还常常可以听到校门口的门卫、保安或值日值周教师跟家长或社会人士吵起来的,每个校区都有,每个学校都有,每个镇街、市县都有,每个省都有。法律上规定学校要负起学生安全的全部责任,那学校自身难保,又何以保生呢?一次,我校一个校区的教师竟被无礼取闹的家长在校门口打了巴掌,真是天下无道了。让公安来调解吗?这种小事他们还不值得来做工作呢,何况这种事到后来谁也不好说,谁也说不清了,人们倒还可能说“肯定是老师不对,否则家长怎么会打他呢?”如此逻辑,让人汗颜。110呢?“顶个屁用!报案跟没报差不多!”有人说,“在路上遇到真正的歹徒,逃都来不及,公安的形象早已打折,人多的时候还能顶一阵,人少的时候谁敢上?在平时的时候只要不与匪徒勾结就已经差不多了。你们能私了还是私了吧。” 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保障从哪里来?一般是没保障的。当歹徒冒充家长混进学校找学生,当刀架在学生、老师的脖子上,当枪对准手无寸铁的孩子,当手雷朝向惊恐的人群,谁都无法控制。不过,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有困难找警察还是没错的,一般学校里有什么问题都是能够及时解决的,至少在我们是如此。

当然,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安全教育天天挂在嘴上,不仅是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中途离校、被亲戚朋友接走等情况,而且还在时时刻刻都将安全当作大事来抓,学生在学校一星期除了三节体育课中的几分钟跑步是没有奔跑的权利了的,处处将危险消除在隐患状态。尽管如此,校园安全还是防不胜防,学生之间有不守纪的引发事故,学生个人有不注意的发生意外等等,还有校外不法人员的时时盯梢,真让人觉得学生的生命安全有时需要引起相当重视了。校园外的安全也同样成了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如行走安全、个人防卫、危险求助等,但被小偷发现后绑在楼道上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这事发生在校外,但同样让人胆战心惊。

学生的生命安全要靠每一个人来关注的,特别是我们的所有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人士。现在,学生的所有活动、学习,包括上下学、乘车、外出等等都在大人们的监护之下了。因为他们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了,比起生命来,所有学习都显得太轻。在中学生的上学路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这样的戏: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勒索,少则几块,多则几十上百块,有时被恐吓、诈骗,甚至有时被抢劫,高中生有,初中生更多,小学生也有,而且大多是些思想、行为不良学生,往往在路上行人不多的地方实施,甚至在一些街角或小区的拐弯处等等,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心理来实施这种行为。而且这种现象也是早已存在的,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见闻的,从小到勒索几根皮筋、骗取或索要小物件,大到要胁其偷家里的钱来“孝敬”他玩游戏等,屡见不鲜。这似乎够不上校园暴力,也谈不上社会安全问题,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步一步的扩散去,勿庸说,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我们的老师们、校长们、教育局的领导们并不知情罢了,一些名优学校,包括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学生做这样的事的相当多。

另一个安全问题则是现代学生的自身社会安全了,这在中学生、职校生等的身上特别明显,既能制造借口,又会获得信息,自己不控制不约束自己,在社会上越滑越远,谈不该谈的东西,做不该做的事情,自己失去了控制能力无法自拔,社会家庭又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念书很辛苦,不断地为他们创造和提供物质条件、经济条件。

让我们再回到河南发生的那一起案件上来,我们除了探讨学校该如何加强防范以外,我想也应该来想想是什么引起了那么19岁的青年做出如此举动的。是心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科学的教育,更是心理健康的教育,一个貌似平和的青年,我们无法知道他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一个平素忍气吞声的孩子,一旦作出举动来很可能让谁都想不到。这就是发人深省的心理问题。当那个青年心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便把怨恨通过压迫弱者来渲泻,一种压抑一旦爆发的力量是相当巨大的,有时甚至连任何防范措施都无法防范的。所以,我觉得要减少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我们还是要更多地转变这样的人,疏导他们的思想习惯,多作沟通交流,多让其树立起信心,并充满生活渴望。同时,像那个青年的心理还体现在他的耐挫能力较差,为一点小困难、小矛盾而想不开,做出怪异的念头。

篇8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流行病学研究;儿童;郊区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27-03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伤害发生率高,后遗症多,不仅给儿童及其家庭带来身心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为了解宁波市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伤害的发生情况,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笔者于2008年3月对宁波市鄞州区5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宁波市城乡结合部的鄞州区5所中小学7~17岁学龄儿童6 234名,其中小学3所,学生3 295名(男生1 936名、女生1 359名);初中、高中各1所,学生2 939名(男生1 427名,女生1 512名)。将小学一~三年级归为小学低年级组,四~六年级归为小学高年级组。

1.2 方法

1.2.1 伤害的界定 本次调查的伤害指标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儿童安全联盟要求与东南亚国家伤害调查的统一标准界定,包括致死性和致死性伤害事件,造成就医或误学(工)1 d及以上或死亡。

1.2.2 调查及统计 制订统一的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再由学生自填调查问卷,其中小学一年级由于识字能力有限,由专业人员读题后学生填写答案。调查的是2007年全年内发生的伤害情况,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和伤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活动以及原因、费用等。调查结束后资料经整理核对,采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通过对变量的输入限制和设置跳转来进行质量控制。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 13.01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学龄儿童伤害发生情况 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为9.9%,初中组伤害发生率最高,为11.8%,其余依次为小学高年级组(9.9%)、小学低年级组(9.6%)、高中组(8.8%)。男生伤害发生率(11.0%)高于女生(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28,P

2.2 伤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布 以1月和6月发生的人数较少,而5月和10月发生的人数较多。发生伤害的地点以学校(32.3%)和家中(30.3%)为最多;其次是在社区或村镇道路或休闲活动场所,占14.8%。高中生伤害发生在学校的构成比(50.8%)明显高于高年级小学生(22.0%),而低年级小学生发生在社区或村镇的道路/休闲活动场所的构成比(17.9%)明显高于高中生(9.0%)。

2.3 伤害发生的原因构成 第1位的是跌落(跌、摔、滑、绊),占50.4%;其次依次为锐器伤(刺、割、扎、划,占11.4%)、烧烫伤(8.0%)、钝器伤(碰、砸,占6.4%)。见表1。

2.4 伤害发生时的活动情况 被调查的学龄儿童发生伤害时的活动前4位分别是玩耍娱乐(26.7%)、体育运动(21.6%)、行走(16.1%)、骑车(9.1%)。其中低年级小学生玩耍娱乐时发生伤害的比例(43.5%)明显高于初中生(17.2%)和高中生(12.3%),而进行体育锻炼发生伤害的构成(6.5%)明显低于其他学龄段学生。

2.5 伤害发生人员构成情况 被调查的学龄儿童发生伤害时,主要和同学或玩伴在一起(46.8%),其次是独自一人(26.8%),有11.3%与父母在一起,9.1%是与其他家人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增高,发生伤害时与父母在一起的比例降低,而独自一人或与同学、玩伴在一起的构成增加。

2.6 受伤部位分布 主要为四肢,占45.7%;其次分别为指/趾(22.0%)、头颈部(12.8%)。低年级小学生受伤部位为头颈部的构成(30.3%)高于其他年龄组。

2.7 伤害意图构成情况 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为主,占83.1%;他人故意(暴力、攻击)、自残/自杀分别占5.3%和1.6%。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杀/自残在各学龄阶段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8 伤害后处理情况 伤害发生后处理方式以医院门诊为主(46.4%),有29.2%的儿童由家人、教师或自己等自行处理且未就诊,未作任何处理者占11.1%,有8.9%的儿童伤害通过校医室处理,住院比例较低(4.4%)。

2.9 伤害导致的负担 在发生伤害的618例中,每例平均住院1.5 d,缺课3.4 d,家长累计陪同3.5 d,家长耽误工作2.4 d,花费医疗费用平均496元。

3 讨论

国内外有关伤害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我国儿童伤害引起的死亡已超过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4种最致命的儿童疾病致死率的总和,成为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1]。城乡结合部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社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位置的便利,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进城,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为9.9%,低于国内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的发生率[2-4],但高于周雷等[5]报道的平均发生率(4.58%),也高于陈海婴等[6]的研究结果,可能与伤害的判断标准不一以及地区差异有关,也可能与调查对象年龄、性别构成有关。另外,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伤害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也使伤害的发生率降低。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活动范围广、活动强度大、喜好冒险等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有关。

1月和6月学龄儿童发生伤害比例较低,可能原因是这2个月的学龄儿童正处于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间,主要忙于学习,进行活动娱乐的时间减少;而5月和10月伤害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当地气候在这2个月气候适宜,儿童视野和活动灵活度增加,从而导致发生伤害的机会加大。

调查发现,学龄儿童伤害类型以跌落伤、锐器伤、烧烫伤、钝器伤等为常见,尤其是跌落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伤害,与钟节鸣等[7]研究结果一致。这些伤害的发生通常与运动和玩耍有关,加强预防控制、改变危险环境即可降低其发生率。低年级小学生动物伤比例较高,居第2位;高中生伤害中交通事故比例升高,居第4位。与陈海婴等[6]研究一致,小学生对猫狗等动物喜爱,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其动物致伤比例较高,提示应加强儿童避免被狗咬伤等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降低对儿童的伤害。道路交通伤在高中组发生比例升高,与这个时期儿童的行为特点有关。一方面他们已有了与成人几乎相同的走出家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心理和生理上又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较易受到伤害。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的农村逐渐向城镇化发展,车辆增多,道路复杂,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因此加强地区的交通管理,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已十分必要。

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学校,其次是在家中和社区或村镇道路或休闲活动场所。与钟节鸣等[7-8]研究结果一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在玩耍、运动等过程中,如果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极易造成伤害。学校是实施安全教育等干预伤害措施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主要场所,应坚持将此内容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

被调查的学龄儿童发生伤害时,主要和同学或玩伴在一起的较多,接近50%;其次是独自一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与父母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增高,与父母在一起发生伤害的比例降低,而独自一人或与同学、玩伴在一起发生伤害的比例增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家长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预防伤害的意识和发生伤害后的救助和保护能力,创建安全家庭、安全社区,预防儿童伤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高年级学生关于骨折、心脏复苏等相应的救护技能的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的能力,降低伤害的致死和致残率。

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儿童伤害问题越来越为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所关注。应根据儿童相关行为及伤害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伤害的早期安全教育、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积极创建“安全学校、安全家庭和安全社区”,建立完善、系统、长期的伤害监测,积极探索儿童伤害预防干预的有效措施,从而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4 参考文献

[1] 石淑华.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326-328.

[2] 郭宁晓,李集宇,丘春萍,等.3677名6~19岁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校医,2008,22(3):256-258.

[3] 张东,鲍晨辉,冯春荣.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伤害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 470-1 472.

[4] 林寅,徐来荣,丁可.宁波市鄞州区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特征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3):39-40.

[5] 周雷,黄萍萍,黄文鸳,等.上海市徐汇区2002-2005学年在校学生伤害监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 007-1 008.

[6] 陈海婴,雄志伟,范义兵,等.南昌市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16-318.

篇9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当前,有绝大多数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还是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多样性,仍有不少高校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课、展板、报纸宣传等传统方式,尽管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安全教育,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发展。二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这项工作主要落实在学工处或保卫部门,还没有充分调动广大的教职员工共同肩负起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责任。三是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方法不当,内容过于单调。

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都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自觉遵纪守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2)维护大学生自身安全、健全人格的需要。在校的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有关的安全知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和能力,一旦遇到危急情况,便感到无所适从,极易发生安全问题。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理能力比较差,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懂得如何预防各种安全事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需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制度的深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人才培养从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方面发展,校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的道路,大学生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些环境都让大学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地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4)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斗争错综复杂。在高校校园内,一些不法分子在校园内进行盗窃,对大学生实施诈骗。另外,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打架、盗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等校园事故也不少见,这些现象都严重危害了高校的安全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各高校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针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积极地开展这项工作。

(1)不可忽视的入学教育。现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刚进校时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一旦遇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新生刚入校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使他们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使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的校园,适应新的生活,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2)把安全教育课程引入大学课堂。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危害的程度也大大增加。因此,全面系统的课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多高校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做法都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在高校系统地开设安全知识课也很有必要。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卫生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学校的稳定。

(3)必不可少的日常教育。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思想上对于安全隐患容易出现松懈、麻痹、大意,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举办一些安全知识竞赛和技能活动,引导学生来关注安全教育问题。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张贴标语、告示、安全标识,使学生在寝室、教室、食堂、校门等公共场所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同时,也使学生提高了安全警惕,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举办一些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技能;也可以组织主题演讲等活动,普及安全方面的防范知识,增强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4)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技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的管理中来,能有效地增强安全教育的力度。一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的门卫和巡逻管理中来,使他们通过治安管理的各种实践,分辨出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还可以参与到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中,了解保卫工作的性质,协助学校进行安全防范的宣传。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安全演练。对于高校一些易发的安全隐患,有组织、分批次地开展大学生消防、地震等急救和逃生演练。通过演练,使同学们掌握了有关应急避险的知识和自救互救、团结互助,有序地疏散撤离危险地带的正确方法,极大地保护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通过这种安全教育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让他们明白,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人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10

[关键词]校园秩序管理、现状、发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13-01

大学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群居性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通过高考,共聚一堂,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良好的校园秩序,是进行学术研究,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保证。

大学校园普遍处于闹市区,被商区、居民区所环绕,而广大学子涉世未深,容易被蒙骗,受到来自于校外人员的伤害,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进行科研与创新。为了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应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加强保卫工作,保证学生学习,生命财产安全,将校园秩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1]。

一、大学校园秩序管理现状

(一)、设置门岗,检查出入行人及车辆

大学是一个学习科研的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保证学生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就是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打扰。

大学人口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形形的人每天进出大学校园,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者,会危害到学生的财产安全,所以,校方设置门岗,加强出入校园人员的检查登记工作。本校人员凭学生证、教师证等有效证件进出校门[2];外来人员,可在保卫科办理临时出入证,或者在门岗进行相应的个人信息登记等;车辆进出校园需有通行证,严禁无证车辆随意进出校园,校园内部应设立限速标志,限制汽车行驶速度,以防发生汽车撞伤校内人员的事故。通过此类措施,防止不明身份和别有用途的人混入校园,威胁学生的财产安全。

(二)、宿舍楼安排专人全天执勤

宿舍是学生休息,回复精力、体力的场所,只有保证良好充足的休息,才能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为了保障学生有充足的休息、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宿舍楼每天都安排有值班人员值班,24小时全天候值班,避免外来人员混入宿舍内部,影响宿舍秩序,盗窃财物等事情的发生。同时,宿舍实行宵禁制度,每天十点半定时关闭宿舍门,次日早上六点打开楼门,值班室夜间留有专人值班,防止发生夜间失盗现象。

(三)、定期举行消防演习,进行消防知识讲座

除了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之外,也要预防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而突发火灾等事件应列于首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元,伤亡人数约2300人,而高校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学校每年都定期进行消防演习,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在火灾突况的应变逃生能力,降低火灾突发事件发生时对大学生造成伤害的概率[3]。

(四)、课堂秩序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同样如此,大学生已不同于中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主张,不可能事事听从教师指导,也不同于有着沉重课业压力的高中生,只能埋头学习。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大学生课堂行为守则》对大学课堂行为做了规范,课上严禁学生随意出入教室,严禁学生教师随意接打电话,以防影响课堂秩序。

二、校园秩序管理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竞争力也日益增大。大多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分好吃懒做者,既想要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又不想付出努力,动起了歪脑筋,行骗他人,而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成为了他们下手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各种行骗案件屡见不鲜,各种行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受骗,且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大学生受骗,一是部分不法商家企业花言巧语,许诺优厚待遇,令大学生无法分辨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则是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无法分辨利害是非。所以,各高校在进行大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工作,可以和公安部门进行合作[4],请公安人员来校进行安全教育案例讲解,通过分析讲解案例,让大学生了解骗局,以防被骗;另外,学校还可开设安全教育类课程,进行知识讲解,老师同学间进行研究探讨,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二)、加强校园保卫工作

1、设置流动巡逻岗

学校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法分子善于蒙蔽他人,造成门岗检查工作出现纰漏的状况,所以加强流动巡逻岗也是有必要的。

门岗处人员流动性大,每天通过的人次数以千计,而门岗存在无法保持高度集中精神,长久工作的缺点,工作时间过长会造成门口警卫精神疲劳,出现工作疏忽的状况,所以,仅仅依赖门岗的检查作用还远远不足,加设流动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流动岗具有活动性,工作灵活可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进行校园巡查,巡逻时间可以自由变换,能防止闲散人员、别有用心者抓住其工作规律,同时能很好地检查校园各个角落,可以加强校园保卫工作,既能实时监测校内状况,还能起到震慑别有用心者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加强校园监控保卫工作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举办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应加强校园监控保卫工作。虽然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知识,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团体,各种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各种社团组织存在于校园中,为校园生活添加活力,同时起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为了保障大学校园秩序,应对各种活动的举办制定相应的活动规范守则。学生组织举行大型活动,例如交际舞会、宣传演讲活动时,应该向校保卫科提交纸质申请书,申请书应包括活动性质、举办方、工作人员、参加人数、举办时间、活动持续时间等具体信息,最终由校保卫科批准,并在保卫科指定的活动地点举办活动,不得擅自做主选择活动地点。

在各组织举办活动时,保卫科应加强巡逻,在活动地点加设巡逻人员,并给巡逻人员配置无线电等设备,保证巡逻人员与保卫科办公室实时通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及时上报,寻求支援,避免事态恶化;其次,在活动会场附近及室内安装摄像装备,在保卫科办公室安装监控显示器,做到活动会场的画面实时监控。

3、加强宿舍管理

宿舍是学生休息放松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存放私人财物的地点,大多数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钱包等物品,都被放置在宿舍里,所以,应相应的加强宿舍的管理保卫工作。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值班人员也是如此,值班人员也需要吃饭休息,而不法人员往往能抓住这个空当,进行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了更好地保证宿舍秩序,保护学生的财产,应在宿舍楼外以及楼道里安置摄像装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防止外来人员混入学生宿舍,盗窃财物。有了摄像装置,就算无法有效防止盗窃事故的发生,也能在财务失窃后,选择报警,让警方根据监控录像等有效信息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追回财务。

4、规范学生行为

大学生为向社会输出的知识储备型人才,为了使大学生日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应规范学生行为。首先,规范学生课堂秩序,教务处与学生处设置考勤制度,教师严格考勤,教务处加强考勤监督,防止学生缺勤逃课;团委与学生处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厌学等情绪;教师设置平时成绩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从课堂纪律,上课发言等方面考察,既能保证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预防活泼好动者影响课堂纪律。

篇11

(一)关于教育工作

1.各类教育协调推进。全县幼儿园从2015年的1所公办园、4所民办园发展到2020年的231所(个),其中,县公办园1所、民办园12所、“一乡一园”25所、“一村一幼”教学点193个。在园幼儿从5828人增加至1671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幼儿6544人,入园率88.73%),全县4—6周岁幼儿毛入园率达83.16%。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十年行动”计划、均衡发展等建设项目,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强化教师补充,全县师生比达到了1:21的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州级复核、省级评估。在校高中生从2016年的5个班182人增加至2020年的19个班974人(其中,江油、会理5个异地班196人)。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累计上线130人,其中一本15人。认真按照大小凉山“9+3”中职教育政策,先后送出“9+3”中职学生2729人、“3+2”和3年制中职学生2005人。此外,通过东西部协作输送中职学生54人。

2.新增学位缓解入学难题。整合9.96亿完成68所学校173个单体项目建设;投入7.953亿元启动4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建教育园区、阿布泽鲁小学、地洛二小等3所学校,完成38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改扩建工作。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459994.02㎡,新增学位11592个;运动场面积达到364558.36㎡;宿舍面积达到156044.72㎡,新增宿舍1836间14688个床位。目前,县内学校班额平均为52.88人/班。有学生宿舍3751间30008个床位,平均0.99人/床位。全县38447名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5063名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到99.59%。拖觉镇中心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一是加大学生资补助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学生资补助资金60317.78万元,其中学前7860.06万元,受益6.41万人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补助资金50675.74万元,受益19.02万人次;落实普通高中补助、助学等资金588.68万元,受益0.16万人次;落实中职和本专科建档立卡特别资金522.23万元,受益0.31万人次;设立教育救助基金671.17万元,救助困难学生0.53人次。二是全力确保教师待遇。累计投入3530.35万元补助农村教师0.45万人次,投入3857万元补助特岗教师0.13万人次,投入7269.3万元发放村幼辅导员劳务报酬0.3万人次。建成教师周转房1412套,争取国家能源集团教育基金500余万元,累计发放260余万元。

4.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招聘特岗教师383名、公招教师530名、考核招聘教师137名、公费师范生34名,补充教师1084名。出台选人用人等管理制度,交流轮岗校长49人次;组织参加省、州教师培训7518人次(国家级含“国培计划”2908人次,省级1484人次、州级78人次)。

(二)关于体育工作

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455.6万元在94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受益群众19128户83208人。先后投入80万元在38个行政村实施“彝家新寨健身路径”项目,受益群众8159户33011人。投入54.1万元为49个购置村民俗坝子体育健身设备,保障群众有良好的健身环境,提高健身质量。

(三)关于科技工作

2016年以来,投入60万元实施“凉山半细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带动两个村10户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投入40万元在沙洛乡哈石普村、鲁子村成功实施“蓝莓栽培示范研究与推广”项目;成功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重大项目“优质特色水禽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先后4次为乐安乡坡洛村、日朵村20多户贫困户发放价值60万元的优质水禽9600只和饲料18000公斤及药品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扶贫专项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特木里镇日呷、则洛、苏嘎3个贫困村50户贫困户脱贫,助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辐射带动2000户贫困户增收。指导培育壮大马铃薯、黑绵羊2个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马铃薯示范基地、黑绵羊示范基地等2个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申报州级项目《高山土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高山脆红李种植研究与示范推广》。

二、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持续抓实党建工作。一是制定《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先后集中学习10次,全面加强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二是抓实学校党建重点工作,开展警示教育120人次,述职述廉1次,转正党员51名,培养积极分子124名,列为发展对象38名。三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指导2个联系贫困村做好产业发展、就业脱贫增收等工作,选优配齐驻村工作队员,组织全员帮扶下沉500余人次。

(二)不断强化校园安全。按照“两案十制”要求抓实疫情防控,开展专项培训3次、健康教育活动83次和实操演练80余次,购置测温仪620台、体温枪60把、84消毒液9.3吨、酒精871升、一次性口罩21.42万个。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2次、“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1次;广泛开展西昌“3.30”火灾反思警示、校园森林草原防火、汛期安全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安全应急演练和教育,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三)加快基建项目进度。均衡发展等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完成25所迎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截止6月19日,我县226所学前教育园舍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学前教育全覆盖。特木里镇则洛二小和县城二幼项目于2020年6月启动建设,预计2021年春季学期可投入使用。

(四)持续抓实控辍保学。完成省控辍保学动态销号系统销号任务1314条、州控保办反馈357条中335条户籍、学籍存疑信息中核查更正工作;截止10月9日,小学毕业库4908人学籍全面“清零”,“幼升小”新生5618人全部入学。先后视频调度14轮,开展10轮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同步要求各乡镇、学校健全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并常态化扎实推进。在出县重要通道设立卡点5个,县内共排查车辆6320余辆,劝返适龄儿童少年74人次,先后通报批评乡镇1个,处罚帮扶负责人2名,处罚监护人5人。

(五)高质量推进“学前学普”行动。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组织开展幼儿普通话测评,完成村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数据统计、小学一年级曾入园学生与未入园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开展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3期860余人;完成59个村幼教点、19个“一乡一园”设备采购和村幼教点环创工作。

(六)持续抓实队伍建设。一是在县民小、交际河中学等5所学校开展中层干部竞聘试点,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等工作,为县城学校遴选教师245人,新提拔交流校长17人、副校长29人。三是加快推进2020年教师招聘工作,242名(含141名合同制)新招聘教师全部到岗,选聘辅导员147名。四是接收江油市对口支教教师19名,高校顶岗实习支教教师254人,教育部帮扶凉山支教教师8人。

(七)持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学前阶段16152名在园学前幼儿免保教费1146.09万元、13082名农村学前幼儿膳食补助经费784.92万元、公办幼儿园13450名幼儿学前生均公用经费672.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4397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3526万元、免作业本费137.4万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补助3376万元、2591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4421.91万元、8890名非寄宿“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558.92万元;10700名学生高海拔取暖补助297万元。普通高中阶段6411名高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108.97万元,生均公用经费、免学杂费、书费补助122.43万元、47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中国家助学金95.4万元。中职教育补发2019年中职和高职学生资助金6.5万元、建档立卡特别资助技工5.7万元。并下达教师培养培训经费1249万元;此外,拨付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经费1267.6万元,下拨学前辅导员劳务报酬1809.4万元。引进学前学普资助项目物质(折合)81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资助资金和物质(折合)667万余元。

(九)持续推进科技扶贫工作。2020年,立项“科技扶贫特派团产业技术服务与示范(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优化提升与运行维护”等省级科技扶贫项目2个;立项“高山土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适宜栽培藜麦品种筛选和种植示范”“高山脆红李种植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州级扶贫项目3个,获得支持经费140万元。目前,各个项目均按照项目任务书进度,组织实施。

(十)加快推进体育扶贫和校园体育工作。完成总投资54.1万元的49个村民俗坝子体育健身设备安装工作,保障群众有良好的健身环境,提高健身质量;开展“小飞人篮球训练营”一期,篮球裁判员培训一期38人;成功举办第二届“阿布泽鲁杯”校园青少年学生足球比赛和校园篮球操比赛。

三、教体科局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继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体育、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对接“十四五”和下一步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创新改革发展,突出“体教融合”大力推进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互动发展,突出造福人民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加快推进幸福美丽繁荣文明新作出应有贡献。

一、防疫情,常态化抓好防控工作

1.强化校园疫情防控。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严格按照县委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州教体局工作要求,抓好开学“前”、“中”、“后”全程疫情防控和信息摸排、调度督查、跟踪监管工作,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2.备好备足防控物质。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照标准配备好手持式测温仪,同时配备足量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全面科学有序开展校园消毒杀毒工作,保障校园安全。

3.抓实校园环卫工作。精心谋划、全力抓好春季开学工作。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定期开展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抓党建,切实强化党的领导

4.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列入教体科局党组领导班子重点学习内容和干部教师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讨论,多形式开展宣讲活动。

5.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县委、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和完善党对教体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持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6.坚定不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实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州县十项规定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防“”问题反弹,力戒形式主义、。充分运用“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紧盯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腐败问题。

三、促发展,协调推进各类教育

7.推进学前教育提档发展。坚持以“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为培养目标,全覆盖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特别是村幼教点保教质量,同时,加快民办普惠园发展。

8.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县”为抓手,精准对接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9.推进高中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江油一中对口帮扶和禅城区“点对点”帮扶各项工作,创新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结构,为创建州级示范高中奠定基础。持续落实“9+3”“3+2”等中等职业教育惠民政策,不断为脱贫攻坚增底色、添亮色。

10.推进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加快拖觉镇亚河小学步伐,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益,并进一步强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

四、强担当,不断增强保障能力

11.合理安排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做好2021年教育经费预算安排,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推动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统筹推进体育、科技相关项目经费,确保高质量推动发展。

12.强化惠民政策落实。持续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各项资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力度推进重残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不断深化“体教融合”。

13.优化规范财务工作。加强对教体科系统各项经费支出的检查、督查及内审工作,规范学校财务支出管理。加强对财务报表的指导,充实核算中心力量,加强对核算中心管理,规范学校各项支出。同时加强和规范社会资助管理工作。

14.加快推进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小学向乡村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办学原则,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推进3000个学位的特木里镇初级中学项目建设,同步做好3000个学位的1所县城小学项目建设启动工作。同步加快“十四五”期间学校项目建设规划,解决好县域尤其是县城学位欠缺的问题。

五、强师资,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5.切实抓实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重要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常态化教育学习长效机制,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作。

16.强化师能提升。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加大教学常规和学科业务能力培训力度。试点实施“青蓝”工程,推进“传帮带”工作。继续开展“千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同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17.抓好交流轮岗。扎实做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启动“五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校风、好业绩)学校创建,试点“教联体”制度,以“县管校聘”为重要载体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8.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我县实际,着力“五育并举”,继续推进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相关工作,切实丰富学生校内学习生活。

六、抓控保,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19.持续抓实控辍保学。锁定“一个都不能少”工作目标,逐一落实省州县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在现有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体系,全力落实教育局长、校长、师长责任,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环节,持续常态化抓实控辍保学并推进任务“清零”,同步建立健全控辍保学“互联、互通、互控、互助”长效机制。

六、重体育,务实推进健康惠民

20.推进体育项目建设。依托县城及县城附近学校项目建设工作,启动新建体育运动场馆1个,并力争纳入州级项目库。继续推进“民俗坝子体育健身项目”“健身路径”和“彝家新寨”等体育设施项目建设。

21.推进校园体育运动。积极广泛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活动,加快发展篮球操、女子足球、青少年武术等校园体育,继续开展“小飞人篮球训练营”“阿布泽鲁杯”校园青少年学生足球和校园篮球操比赛,进一步抓实“体教融合”和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

七、兴项目,推进科技扶贫为民

22.结合实际,力争在州级“十四五”项目规划中争取省州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抓实科技扶贫项目的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