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儿科影像学在儿科疾病诊治、评估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不少青年儿科影像诊断医生、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往往热衷于影像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热点的学习,常常简单地以诊断成人疾患的思路用于儿科临床,而忽略了儿科学相关知识及理论的学习与巩固。长期如此不但易至误诊漏诊,而且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1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临床工作的基础
成像是工具和手段,归根到底是用来“看病”,因此必须了解“病”。在医学上,小儿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年龄越小,差别就越大,绝不仅仅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青少年,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和其它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个阶段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正是由于小儿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有特点,疾病谱与成人不同,而且病死率高,所以加强及巩固儿科学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熟知了相关的知识、理论,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才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临床问题。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能帮助影像医生形成正确的儿科影像诊断思路。系统地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有一个总的了解,结合具体临床工作,逐步形成儿科影像思维方式。这对于非儿科系毕业的医学生、综合医院的进修医生可能更为重要。比如:在成人,上纵隔增宽首先要想到肿瘤;而在儿童,要想到可能是胸腺。儿童在5岁以前,胸腺都可能比较大,在胸片上显得很突出,20岁以后则不应再表现突出了,再如:儿童恶性肿瘤潜伏期短,生长迅速,侵袭性强,罕见与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有关;以白血病最多见,其次是脑肿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及胚胎性癌等。而成人恶性肿瘤多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多见上皮性肿瘤,如胃肠道癌、肺癌、膀胱癌等。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临床工作中不易漏诊误诊。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许多先天发育异常、发育畸形,小儿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均可发生,而且在一个患儿、甚至一个系统器官常常会合并存在多种和或多处畸形,其中许多是必须进行手术矫正或切除的;熟悉相关儿科学及胚胎学理论知识,则不易漏诊误诊。比如,小儿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可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多样;而食管闭锁与气管食管瘘本身又常伴有多种器官、不同程度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大约接近一半的比例。常见的多发异常为VACTERL〔V代表骨性脊柱异常,A为胃肠道闭锁,C为先天性心脏病;TE为其他的气管食管异常,R为肾脏及远端泌尿道异常,L为肢体异常〕联合体。此外,还可伴有唇裂、腭裂、后鼻孔闭锁和狭窄等等。治疗和预后与伴发的异常、以及异常的部位及程度密切相关。再如,胚肾最初位于盆腔内,随着腹部的生长,肾脏逐渐上升,并旋转了90度。到妊娠的第9周,其触到肾上腺,到达了最终的位置肾窝。在胚肾自盆腔上升和旋转过程中的发育障碍就可形成异位肾和肾轴旋转不良。知道这些,就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盆腔异位肾;在影像检查时,若一侧肾窝空虚,则应继续向下寻找看看是否有异位肾。不过,胚肾上升过了进入胸腔这种少见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疾病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改变,即异病同影:而同种疾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即同病异影;这时除了考虑综合应用多种影像检查技术外,密切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尤为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定的相关临床认识。
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做好治疗前后的影像评估工作。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囊肿作胆总管近端(或肝管)空肠Roux-Y式术或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普遍采用的术式,可以达到去除病灶和使胰胆液分流的目的,了解了这些术式,就会明白术前后影像评估的要点,才能看明白术后的影像改变。
2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开展儿科影像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医院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疗服务行业的主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临床工作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类医学科学发现和进步的起点。纵观现代医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互相推动的发展史。无论是临床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皆非凭空而来,都是来自于临床实践、临床需要,而前者与临床实际关系更为紧密。临床科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临床工作,以解决临床疾病的诊疗为目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认识,因此好的科研工作会促进临床工作的进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儿科影像医生,开展科研工作仅仅懂得影像技术、影像学表现显然是不够的,要懂得儿科临床疾病,要有丰富的儿科学相关知识,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源泉。
另一方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要努力学习儿科学相关知识、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协作,多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儿科课题,往往事半功倍,而结果可能会更深入 、更科学,更能为临床提供依据。
3学好儿科学相关知识,是做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离不开影像学,自然也离不开儿科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儿科学知识水平。没有扎实的儿科学相关知识,不懂儿科疾病谱,没有儿科影像诊断思维的教师,必然做不好儿科影像教学工作。儿科影像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包括医学影像系学生、儿科系学生、放射科住院医师及进修医师。教师决不可“就影论影”,忽视了疾病本身的规律,并将这种片面的学习思维方式传给学生,尤其是缺乏儿科学培训的学生。
相对来说,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大家所重视。但由于小儿的发育不成熟、不同年龄疾病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成人影像标准进行诊断小儿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检查方法及检查技术、对比剂种类及剂量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许多影像诊治手段风险很大,须熟知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的急救措施。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应该重视儿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医学生;吸烟;知晓率;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人民日报》2010年8月18日报道:我国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疾病者多达100万,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超过了因艾滋病、肺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在校医学生对待未来吸烟行为的态度,更好的指导医学院校控烟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大学生吸烟呈逐上升趋势,为了解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和健康危害知识知晓情况,课题组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5个系部3个年级中抽取学生1457人。
(二)方法
调查由经统一培训后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在任课教师回避的情况下统一调研。自填式封闭问卷,不记姓名,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
(四)吸烟的定义
吸烟行为的界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标准,吸烟者:每周至少吸烟一次,且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者。
二、结果
(一)医学生吸烟行为
调查结果总吸烟率为12.69%,总吸烟率95%CI为10.98%~14.44%;尝试吸烟率为14.95%,95%可CI为13.23%~16.67%。
(二)对烟草知识的知晓情况
1 医学生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知晓率。从表1可知,认识吸烟引起肺癌的学生占94.43%,认识吸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学生占85.40%,意识到二手烟危害的学生占93.27%。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学生高达92.45%,但香烟对其他脏器危害的知晓率并不理想,比如“易患心脏病”、“记忆力减低”、“体重降低”等知晓率均低于50%。调查学生中仅66.85%认为较难戒掉,提示学生对于烟草带来成瘾性的认识不够充分。
2 不同吸烟行为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具有不同吸烟行为的学生烟草认识各知识点有统计学差异(p
3 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系部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不同生源地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不同年级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较显著,表现在:“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有害”、“吸烟易患支气管炎、肺癌”等浅显知识上无差异(p>0.05);但“易患心脏病、体重降低、记忆力减低”等更深入的知识差异交显著(p
(三)烟草知识获取频率比较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接触频率不同,吸烟行为发生也有很大差异(x2=31.51,p
三、讨论
认识吸烟引起肺癌的学生占94.43%,认识吸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学生占85.40%,意识到二手烟危害的学生占93.27%。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学生高达92.45%表明都认识到烟草有害健康,但其对健康损害比如“易患心脏病”、“体重降低”、“记忆力减低”等的认识还不够详实,知晓率均低于50%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男大学生吸烟现状调查研究》中王喜梅等报道的“吸烟有害身体健康99%、吸烟与支气管炎有关90%、吸烟与肺癌有关89%、被动吸烟危害80%、吸烟与冠心病有关56%、吸烟与高血压有关48%、吸烟影响思维能力55%”规律基本一致。研究可见,大学生知晓烟草有害健康,但对香烟的危害理解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系统、全面和深入。调查中,烟草对呼吸道危害的认识较好,而对全身其他器官的危害知识情况有待提高。
66.8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一旦吸烟就较难戒掉。同学们对于烟草带来的成瘾性认识也不够充分。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和吸烟状况的学生各知识点知晓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烟草有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在不同吸烟状态、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中并不一致。吸烟者和新生烟草知晓率最低,三年级学生知晓率相对较高。国内也有研究表明,新生吸烟危害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低于最后年级。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传播方面起重要作用,对吸烟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其劝烟行为。综合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医学知识的不断完善,医学生对烟草知识的知晓情况在不断改善,与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当加强医学院校新生的控烟干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业评价 新探索
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学生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就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P266]概括地说,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诊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P226]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已经远远胜过了它的甄别鉴定作用。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选出优劣,更重要的诊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目的也是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与学习的实效自然就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扫除教学和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3][P27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现状
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评价和教育测量密不可分。”“测量是评价的基础。”[1][P267]但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有很大难度,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很难确定。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一些人认为考试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状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好,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高。反之,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说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低。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认为:因为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高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能够反映和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因而这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的观点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矛盾,一些人又提出应该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
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得出与思想政治课“高效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情况正好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失败的,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即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无用论者”。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的依据,反映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对学生能力的理解又过于笼统。学生的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种[4][]P141]。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是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像其他智育科目那样进行精确的量化和正误判断。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寻找到相对合理的学业评价依据。
三、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4][P135]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4][P128-129],但同时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4][P129]。在人品德心理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中,思想政治课主要作用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解决“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
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行”的矛盾。只有“知”并且“信”了,“行”才有了可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知”了,不一定会“信”,当然就没有了“行”;有时学生既“知”了又“信”了,但也不一定会“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教学中,从“知”到“行”有一个逐渐“损耗”的过程,就是说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思想政治理论不一定成正比。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但并不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全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学校全部课程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产生作用。学生的行为是整个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做依据,不能把学生的全部行为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一方面,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衡量的;另一方面,一件具体的事或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们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做出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都会前后矛盾。因此,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也不能以某一具体的行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4][P130]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创新
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白,行为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够全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行为表现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同时“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丰富的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结果,而且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基础。
(二)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关键任务。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认识和改造自身的思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必须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应能力要求为重点。
(三)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
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就是说因为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必须了解和参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确保思想政治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方向性。
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准确衡量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价,只需要把握思想政治课是否坚持了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个方向就足够了。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本科实习
[分类号]G250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2005年12月,在李超平老师的博客上贴出了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谈到图书馆学本科生在找工作时丝毫没有竞争力,图书馆更喜欢未经职业培训的其他学科人才或者接受了两年职业培训的研究生人才。关于此类问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职业竞争力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习活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中大2003届图书馆学本科就业率超过90%,2006届就业率已高达100%。其中,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学生均超过就业总人数的1/2,就业地域大郝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并针对图书馆学专业实习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竞争力表现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根据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ALIA)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环境的背景知识、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基础构建、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存取能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信息能力教育、知识的生产。肖希明教授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目前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80名图书馆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最有职业竞争力”的回答为:有90%的受访者选择“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1%选择“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4%选择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说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图书馆学教育应当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完备的实习机制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可见,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提高职业竞争力为主导的,它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在本科教学中采取了课程实习、课外活动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实习机制。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指在某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习活动。不同课程因性质、内容和技能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观、工作环境模拟实习、小组讲授、实习作业、热点讨论、专家讲座等。为了详述各实习方式的机制和作用,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实习活动。
《图书馆学基础》:该课程属专业入门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本科新生。由于中学阶段基本未涉及图书馆学相关知识,新生对本专业感到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就决定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图书馆学学科和图书馆事业。
该课程采取参观实习、专题讨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大图书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训、服务理念、管理机制、馆藏布局以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等。随后,就本次参观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某一方面并撰写相关论文。实习促进丁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层次认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文献编目》: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创性地采取了以实习为土、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邀请中大图书馆采编部的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其日常工作内容和技巧方法,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该课程采取小组讲授和工作环境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对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进行系统讲授,各组需要通过多渠道搜索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参观图书馆编目部、采访编目人员)。每组在讲授完毕后都要回答师生的提问,然后由教师或编目人员作出补充和总结。中大图书馆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提供空间、设备和软件(CALIS联合编目系统客户端),并模拟编目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小组讲授的准备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搜索、信息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编目专家的参与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上机实习,让学生“亲临”实际工作环境,切实锻炼了相关的职业技能。
《信息资源共享》:强调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理念上深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采取课程参观、热点讨论、专家讲座、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6月3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约180人参观访问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这一活动作为2004级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参观实习,参观完成后由主讲教师之一程焕文教授主持开展专题讨论。另外,教材中“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一定理曾引起国内图书馆界的激烈讨论,课程就此话题开展了进一步讨论,程焕文教授(该定理的提出者)主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该课程还多次邀请台湾图书馆界著名学者杨美华教授开展专业讲座,介绍IFLA年会、国外图书馆事业以及数字时代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小组讲授的内容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检索实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灵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检索技能完成
检索并撰写报告。所有实习活动的录像和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山大学信息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进展;热点讨论使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讲学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图书馆事业;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图书与图书馆史》;该课程采取观看录像、专题讨论、实物观摩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中大图书馆古籍部对该课程给予很大人力、物力支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图书与图书馆史录像和观摩各种古籍、制作材料和工具等,并针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该课程要求每人制作至少一本古籍(任选一种装订形式)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中可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但制作工序必须独立完成。录像和实物将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动手制作古籍,学生切实把握了各类古籍的制作材料、工序、版式等知识,而且较早地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技能。
2.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的各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讲座、假期实习、校园活动。
2.2.1 专业讲座 专业讲座是指由本系或本专业组织的图书情报专家讲座。这些专家大都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并且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3M图书馆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邀请3M公司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其公司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同时,就职于3M公司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也亲临现场与师弟师妹交流心得。另外,本系定期开展“系友论坛会”,邀请系友开展讲座或交流会。学生在参与专业讲座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本专业实践领域的认识,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优势。讲授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展现了本专业实践领域最真实、最前沿的一面。
2.2.2 假期实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联系相关单位。主要实践活动有:到图书馆实习或做义工;参与图书馆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图书馆及图书馆理念;参观某市或某省的各类图书馆,并作相关调研;宣传图书馆专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
2.2.3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指由学生全程策划和参与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宣传教育类活动,并积极争取本校、本省市各类图书馆的支持。本科阶段,此类活动共有2~3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每学年由本专业大二学生主办、其他年级学生和相关图书馆协办的、为期一周的图书馆宣传活动。2004级主办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内容主要有:中大图书馆宣传(派送精美书签、宣传单,制作展版介绍图书馆理念、馆藏和特色服务等)、组织参观各类图书馆(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小组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及广州黄浦区图书馆,参观后召开总结大会,各组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图书馆知识竞赛。另外,在“校庆”、“系庆”期间,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十分难得的职业精神。
2.3 毕业实习
2.3.1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交流会。
就业指导课是本系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的必修课程,由专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及就业心态等。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以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参考。
就业交流会是指邀请系友和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介绍就业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这是中大资讯管理系一项“代代相传”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毕业生都有机会通过座谈会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或日后为师弟师妹答疑解惑。
2.3.2 实习机制 中大资讯管理系召开毕业实习部署会,为每个专业安排特定实习指导老师,并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2004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实习单位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茂名市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省级和市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科技图书馆。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参考学生个人意愿,将本馆各部门安排到学生的实习规划中,各部门提供专门业务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供“实习部门意见”。由于指导老师与各图书馆事先进行了充分交流,各图书馆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指派业务骨干进行实习指导,还在其图书馆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报告,叙述实习目的与任务、步骤与内容、心得与体会等。
许多同学表示,实习使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智慧与服务的科学理念。可见,毕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3 图书馆学本科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与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发展与图书馆的友好合作,形成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图书馆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本馆未来的人力资源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还借助学生规划的活动,达到宣传本馆的目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参观和实习等活动,能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从而达到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目标。
当然,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而应包括各类信息情报机构,在这方面,中大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同样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虑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学本科实习只有加强与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职业竞争力培养。
3.2 合理选用和组合实习方式
选用实习方式应当综合考虑实习任务、实习对象、现有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实习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例如,课程实习的安排应当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等条件。中大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实习,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实习活动。另外,对实习方式的组合应当把握课堂与课外、教师辅导与学生主导的动态平衡,积极探寻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摘要]从心血管内科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急救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探讨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培养专科护士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改善专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知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血管专科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国内学者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成为具有高素质专科护理人员,是每位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
相关疾病知识是做为专业护士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对于专业护士而言,疾病知识是必需的,每种疾病就在具体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明确是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依据。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这类疾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肺栓塞、脑血栓、肺心病等。每种疾病的发生是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体现,因此各有特点。只有全面掌握疾病临床特点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诱因和发病知识、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才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准确判断和预则病情变化。也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在病人和医生间取得良好的配合,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和指导工作,使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并进行有目的、全面的、准确而行之有效的护理评估,及时准确找出病人目前存在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同时也有利于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防护等健康教育。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是近20年来逐步成熟和普及的新技术,其开辟了心血管诊治的新领域,及时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优缺点并发症介入方法,术后监护要点等。根据病人及家属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给与耐心、细致的讲解答疑,有利于沟通医患关系。让患者较为轻松自然的接受介入方法。
2 急教知识
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如: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预后差,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护士常常先于医生到达现场,及时对呼吸心跳骤停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与现场复苏,可为进一步的抢救争取机会,另外通过加强某些预后因素判断,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向陪护人员和病人宣传有关预防急救知识,可极大的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知识
3.1 心理学知识: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位病人,因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疾病知识的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加之病人对医疗知识的欠缺,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紧张、恐惧、焦虑、消极、不愿接受事实,并缺乏信心,对周围事物敏感,常将自己的病情不恰当联想,且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从而加重病情,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经常与其交流有针对性地去做心理护理,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3.2 法律知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日益密切。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知识和好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我们必须从法律意义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法规,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从法律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 美学知识:美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于感受。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自尊。病人更需要清洁优雅的环境,环境优美,温馨、舒适是良好心的促进剂,从而间接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利于病人康复。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体现护士的外在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良好修养,护士的言谈举止,服饰姿态,仪表仪容不仅是风度雅俗的体现,而且也是护理工作环境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把美学知识渗透到工作中,从而创造一个人性美的康复环境。
3.4 社会关系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必然要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复杂多变的护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与心智水平,应用多种沟通技巧与不同人群恰当、准确、有效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其他康复服务人员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 心血管内科与健康教育
疾病的护理知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内容,是护理人员每天都用到的必须具备和最基本知识。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以及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护士更新护理观念,强化角色知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和理解。护士还要主动与医生沟通,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在向病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时与医生保持一致,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心血管疾病有其自身特点: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了解心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更好的为临床护理,人院宣教,出院指导提供依据。
5 思考
要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专业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作为心血管专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保健费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心肺血管杂志,241-244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实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唱主角甚至是独角的作风,真正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真正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距离拉近了,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是优化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探究式教学中要用科学的哲学思想作指导,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探究式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认识哲学的性质与功能,遵循哲学本性,是推进探究式教学改革的观念前提。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对“智慧”的追求,单纯的知识教学不等于“爱智慧”。教师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智慧,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要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资料中去吸取有智慧的材料,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爱智慧的精神,要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什么是智慧,通过探究和表达,体现和培养智慧。
二、在探究对象的选择上,应当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探究的情境与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所处的客观实际,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选择来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及其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等。案例情境本身要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特别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本地实际。这样探究学习才有现实的条件性和可操作性。
三、在师生关系和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上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探究式教学中到底谁是探究的主体?显然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是演员,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教师有时很难控制自己参与的“度”,常出现越俎代疱的现象,应做到以生为本,多让学生活动起来、表达出来、讨论起来。当然,还要处理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接受性学习并非一无是处。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吸纳外部知识信息、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其作用是诱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形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讨论、演讲、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较多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还要调动中间生、激发后进生。同时注意分层教学,分层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主动的、生动活波的、积极向上的发展。
四、在探究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好矛盾分析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质疑、解疑,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探究过程就是不断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和实现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实现“无疑――有疑――无疑”循环往复、认识提高和发展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直至实现飞跃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
[关键词]共享实验室;独立学院;管理制度
1共享实验室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场地拥挤
相比于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在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存在相应的短板,因此,独立学院的占地面积不够宽广,而实验室由于其特殊性,并不能像教室一样,不同班级轮流使用,所以,实验室能够占到教学使用面积的一半。现阶段,高校的专业越开越多,这就造成各专业的实验室占地越来越小。同时,建设共享实验室虽然能缓解相应的问题,然而很多实验的时间具有不可控制性,相应班级做实验的时间不能很好的衔接,进一步加剧了场地的拥挤。
1.2仪器混杂
由于实验室进行共享,所以仪器的摆放较为复杂。不同专业队不同实验的操作流程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出现不同专业同一实验的操作流程也不一样,对仪器的归类成为一个问题。同时,共享实验室中组合实验带来的问题尤其突出,一部分仪器有的专业需要,挪动位置后容易造成下一个专业的实验需要重新搬运,增加实验的时间[4]。
1.3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混乱
以往每个专业会配备1至2名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整个专业实验室的管理,然而,多学科共享实验室的建成,对于其归属仍然是争论。一方面,既然是多学科共享,针对某一专业的实验管理人员必然在非本专业上有所欠缺,其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对共享实验室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这无异于增加人力成本,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成为了另一种负担。
1.4制度不明
相比于专业实验室,多学科共享实验室在建设时并未考虑制度的差异性,但是实际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大,领导的职能、教师的调节、学生的管理等方面需要根据各学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环境和土木的环境岩享实验室,其普通土木专业实验室又有区别,增加了化学实验室,对实验室的制度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补充。
2共享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1实验安全的保障
制度是安全的保证,特别是对于实验室。实验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对实验室的好奇、对仪器的不熟悉、对实验过程的错误把握都会造成意外的发生,例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做蒸馏实验时,实验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在现场,造成实验过程中液体浓度过大,温度过高,产生爆炸;以及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实验时,实验室易燃易爆物品胡乱堆放,实验室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步骤观察实验时出现的各种现状,最终导致意外的产生,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因此制定好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且遵守是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的前提。
2.2实验高效率的前提
实验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室结束,这三个过程缺一不可,不同实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这对于全程参与的学生来说,其管理就是一个考验。一个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能够帮助老师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减少学生在其他不相关实验上的时间,确保实验结束后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同时,一个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降低实验仪器的维修次数,增加仪器的使用效率,为下一次实验节省时间。
3怀德学院共享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探索
3.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
由于共享实验室学科的复杂性,故对共享实验室采用无纸化考试准入制度,只有通过考试,才允许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时,考试有关的安全内容并不局限于本专业,而是依据共享实验室开放专业,全部进行考试。
3.2建立实验前安全教育制度
在实验开始前,由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本实验的安全教育,并且依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提醒。同时,将本实验室中的大型仪器的操作步骤张贴墙壁带上,方便学生进行仪器操作。
3.3建立实验指导老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制度
相比于专业实验室,共享实验室的具有学科复杂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实验室过程中学生若无意使用非专业的仪器,可能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然而,本专业老师并一定能够使用其他专业的仪器,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实验室管理人员纳入实验课程中。
3.4建立分管院长牵头多科学负责人应急机制
共享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陷入多学科何为主体的争论之中,而且在出现突发问题时,矛盾将更加突出。而且,共享实验室仪器种类多,需要多学科共同协调,处理突况需要进行统筹兼顾。
4结语
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殊性,其共享实验室的建设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其制度建设依旧是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时实验制度建设的重点。怀德学院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国内外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实验室制度建设方案,为建设安全、高校的实验室共享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伍扬.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54-157.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
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同样,我们能够觉察到一张脸的表情,但一般却说不出我们究竟是凭借什么符号感知其表情的;……这些能够感觉得到却讲不清楚的知识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想解释,也常常是含糊其词、模糊不清,不能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的。我们的知识总是“所认识的多于所能告诉的”。克莱蒙特(John Clement)在实验的基础上将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它们之间是“连续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的。
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着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非逻辑性”,即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第二,“非公共性”,即缄默知识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进行传递。第三,“非批判性”,即缄默知识的拥有者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第四,“情境依附性”,即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是对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第五,“文化性”,即缄默知识总是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相联系,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着不同的缄默知识“体系”,既包括了缄默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缄默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二、缄默知识对于学习的意义
多数人都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传授显性知识的平台,而事实上,课堂上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参与教学过程的既有教师的缄默知识,也有学生的缄默知识;教学实施时既涉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也有教学方式的缄默知识,还有课堂人际交往的缄默知识[1],等等。用冰山来比喻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关系,显性知识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冰山的大部分,缄默知识虽然比显性知识难觉察,但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2]。
课堂学习时,学生头脑里将共存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源于课程教材的显性知识(新知)体系,另一类是源于生活的缄默知识(已有经验或已掌握的显性知识的自动化及内隐)体系。例如,学生可能既习得了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又有源于自我体验的动词“集合”概念;可能既习得了“新知识、新方法”,同时又相信自己的“老思路、呆方法”,等等。学生常会出现“思想转不过弯来”、“舍弃新的简洁方法而宁愿用自己的呆方法”等现象。而且相比较而言,缄默知识对人的行动和信念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当显性的课程知识与缄默知识发生冲突时,缄默知识具有认知上的优先性。
由于缺乏对缄默知识的自觉,学生一般是在外驱力的作用下应用纯粹的逻辑力量和刻苦努力来掌握显性的课程知识,结果造成“知识”(显性知识)与“能力”(建立在缄默知识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脱节。学生在增长显性知识的同时,并不能融合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难以借助显性知识来修正自己的缄默知识,不能同步提升缄默的认识水平,从而难以实现“转识为智”的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对缄默知识的模糊意识,对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缄默知识基本都是自发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性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相一致或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对一些有促进作用的缄默知识的忽视,可能导致丧失教学的绝好契机,而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缄默知识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
由此可见,缄默知识对个人的学习能力及成效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过程是潜在的、无意识的、使用优先性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研究缄默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合理利用规律,扬长补短,将缄默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基于缄默知识观的课堂教学理想
由于缄默知识主要是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且难以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因此我们应将教学融入一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依托于活动交往的外在形式,将好的教学理想逐渐内化入各个个体的生活方式。
1.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视导期间我们认真听课,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并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建议。并向学校的领导做了汇报。
听课情况表
时间学校授课教师课题
9月26日附属中学胡桂银认识论知识的复习
王立新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谭蕾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李玉环实践知识的复习
9月27日北师大实验中学刘凤云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王琪联系
范海红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阎红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月28日二中石晓军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年轻化,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政治教师共有35名,其中45岁以上的只有2人,工作3-5年的有10人,非常年轻,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主动搜集教学中所需资料,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意识地探究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们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坚持每周去西城、海淀听课,和城里学校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我县内资源,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手拉手的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力求使自己进步更快。
2.课堂教学注重双基的落实,找准发力点。
在所听的9节课中,其中有4节是高三的复习课,2节是要参加会考的高二复习课,这几节课中教师都努力在学生已学过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落实,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附属中学的胡桂银和李玉环老师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建立知识网络;实验中学的刘凤云、王琪老师则让学生自己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中心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由点-线-面-体的联系一清二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在高一和高二的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通过层层设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清二楚,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意识和实践积极性明显提高。
随着我县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教师们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实践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听的九节课教师们都使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使用自制的课件,特别突出的是实验中学的刘凤云和二中的石晓军老师,所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
几年来,在教材还是老教材的情况下,教研活动一直宣讲按照新课标、新理念来进行教学,教师们的教改意识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生活、思维实际,以生活为主线;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从细节中去找有研究的问题;关注一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附属中学和实验中在课前都为学生准备了自学导纲,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二、问题与建议
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所听的8节课中,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而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在一节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哪方面的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以及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认识不足。新课程要求以学生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强调从问题中获得知识,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核心,到底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设计。能力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一促而就的。教学中应把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更多地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是否动手、动口、动脑,在反馈中知识是否掌握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深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应进一步学习新的课标,树立新的理念,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仍需强化,对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及学校的特定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较欠缺,需加强学习、思考,并不断的实践探索。
2.多媒体辅助教学亟需向深层次挖掘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生活丰富化,使学生的视野更宽阔,学习的兴趣更高,既有利于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是辅学的重要手段,但在视导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存在着误区,只是将其当成了投影仪,将一些习题作成了投影片,或着是板书的搬家,由黑板上搬到了计算机上,削弱了多媒体的作用,对多媒体的使用还处在浅层次。应进一步挖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资源,在辅教和辅学上多下工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更多的作用,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 实效性
一、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传播严肃、理性的真理
迄今为止,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一本讲义一张嘴,在教室里面对学生直接进行讲授,仍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直接的渠道。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所具有的无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这种优势,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不顾,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拉远。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主阵地不改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改进,这种改进不是单纯地把老师讲改成学生的讲或改成学生讨论,而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的一些方法的改进。
经典作家对于革命理论提出“灌输”的思想,灌输对于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从不知到知,从感性认识到上升到理性是必要的,但是由于理论的真理性,往往使得我们老师在传播介绍这一理论时变得严肃,甚至高高在上。其实灌输并不一定是强制的、刻板的。现今的高中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在一种较为自由、民主的社会与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个人意识比较明显,对社会事务参与较多,对一些重大事件与理论问题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和认识。虽然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尚浅,理论深度不够瞧,导致这种见解或认识可能具有片面性和错误,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不习惯家长或者老师高高在上,以命令式的语气指出与讲解,这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授课时应注意教学态度要端正,尽职尽责敬业,形象要和蔼可亲,讲究语言艺术化,要有解惑之风,有传道路之德,又平易近人,改变思想政治教师高高在上、板起冷面教训人,严肃有余,亲和力不足的形象,特别在口头表面方面,应该少用命令式的语言,而采用平等、尊重、和蔼、启发式的语言,尽量幽默趣味、生动形象,在课堂上要把讲的内容通过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教师个性魅力和课堂活力的所在。例如在讲《联系的原理》时,我在导入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猫与牛肉价格”的联系的故事,学生一听题目就觉得很好奇,所以很有兴趣地听课,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再严肃,变得有趣了。
二、综合探究,将课堂教学的单向关系变成双方关系
由于政治课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使得老师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时,长时间不间断地讲述,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课疲劳,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我讲你听单一性模式,于是,单调枯燥也就随之而来。而综合探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因此,结合课程理论中的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围绕讨论主题准备,借助网络、校园资源库查阅资料,拟订提纲,或是在课堂上自由组合,给予准备时间讨论,然后选出代表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引导、启发、和纠正,最后对讨论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参与能力、竞争能力、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采取综合探究方法要注重两点:1.导向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讨论中,必须做到对讨论有效控制和正确导向,使用各种方法积极诱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对易错易混的问题集中归纳,适时讲解,在“冷场”或跑题时适时调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中的关键问题,以求在争论中取得共识,对知识的了解和深化。2.启迪性,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否调动起来,是影响讨论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上,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激发学生民散性思维力,想像力。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去认识问题。这种综合探究课如果只强调形式而忽视探究的主要目的的话,就会陷入形式主义,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两点。
三、使用案例教学,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较符合学生的总体特点
90后的学生对于现代化的工具操作非常熟练,手机上网、博客、论坛,每天面对大量信息,处在视觉语言、形象语言之中,使他们不能够静下心来去看一些理论书籍,细细品味一些基本理论对他们来说又不习惯了。这是时代的变化赋予学生的特点,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如果不注意这些特点,适应这种变化,还是进行纯粹的理论教学,就很难被学生真正接受,因此,使案例教学,以具体的形象的、可视的事件来引导他们走理性思考,得出一般的规律性的认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2-0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内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科学发展观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犹如土壤之于大树,血肉之于骨骼,其内涵极其丰富,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思想政治教育可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促进人们确立效益意识、时间意识、科技意识,使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等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无形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则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文化素质,满足人们对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要求。
1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
首先,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高在上,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相对立,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人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沉睡状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疲软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较之于其他的知识教育,应更重视人的主体性,甚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唤起人的主体自觉为标志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要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情感,也有自己的尊严。作为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性化的教育。社会有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与法律,但并不排斥独立人格和个性。道德和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普适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对人的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与塑造。
再次,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概念。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不单指物质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创造价值、生成意义,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人创造社会历史,人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人创造美好的心灵世界。这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2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有一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我们必须完整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统一起来,才是科学发展观。其次,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科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培元固本,夯实根基,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创造条件,实现观念和思想的转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三个平台,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和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就没有社会历史。
第二,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要在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功能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初中思政治教学谈谈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政治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后,政治教师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是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例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部分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我班每个学生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有的学生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些学生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情。
五、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在开展反思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反思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若不喜欢上政治课则说明学生对此学科缺乏兴趣,老师要在着力培养学生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领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政治这门学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政治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观念,改进方式方法,善待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少一些说教与灌输,多一些引导与启迪;少一些批评与责怪,多一些表扬与欣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戴伯韬.政治教育应起主导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1.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课 德性之知 见闻之知 知识观
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以传授常规应用知识为目的,因而,学生难免会认为思想品德课“无用”、“不实在”或“缺少知识含量”。学生的这种看法,涉及究竟如何看待“思想品德知识”与“数理化之类的知识”及其关系的知识观问题,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及其关系的知识观问题。思想品德知识属于“德性之知”,数理化之类的知识属于“见闻之知”。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很有必要以适当方式对学生简明扼要地解释和强调以下命题:“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见闻”的方法。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和自觉重视思想品德课,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仅“有知识含量”,而且“大有知识含量”;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仅“实在”,而且“最实在”。
一、“德性之知”与“见闻知识”之区分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不仅是古人,而且是今人的知识观区分,只不过今人和古人对它们的称谓不同,理解大同小异。“德性之知”用现在的话说即“思想品德知识”或“道德知识”;“见闻之知”即“常规应用知识”或“工具知识及其能力”。
古贤说:“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程颐);“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张载)。可见,古人对德性知识和见闻知识有“泾渭分明”的理解和认识。“见闻之知”为“物交物则知之”的外在性知识,或者说是和主体的存在无必然内在关系的知识。“德性之知”不来自于“见闻”,也就是说,任何人即使有了丰富的见闻知识,也不能保证就有德性知识。相对于“见闻之知”,“德性之知”是深刻意义上的“物与人心相交”的、与主体的存在具有相关性的“原本的知识”或根源性知识。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德性就是没有任何原由的“恻隐之心”(“仁心”),有其心必有其行,它不来自于见闻之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誉于乡党朋友”、“恶其声而然”都属于“见闻之知”)。可见,“德性之知”就是“还原之知”、“原本之知”。
在古人看来,见闻知识是相对容易获得的知识,是每个人在生活中与物打交道凭“见闻”而获得的“博物多能”的知识。德性知识具有内在性、主体性,因而不容易获得。那么,究竟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获得德性知识呢?对此古贤有诸多说法和方法,比如:“修身”,“识仁”、“体仁”、“反身而诚”、“知行合一”、“为道日损”,等等。其中如果用老子的“为道日损”,以及与此相对的“为学日益”的方法相互比较来说,也许比较容易理解。
见闻知识与德性知识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获得这两种知识的方法不同,德性知识要“为道日损”才能得到,即通过不断“还原”(“日损”)见闻知识才可获得,而见闻知识以“为学日益”或“积学”的方法,即不断学习和积累即可以获得。
用哲学术语说,前者为“天人合一”的方法,后者为“主客二分”或“天人相分”的方法。(见表一)
表一
所谓“日损”、“还原”或“天人合一”,就是将自己“还原”到人生在世的“人与自然和谐为一”或“人与道(德)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即“天地大德曰生”(《易经・系辞》)的“天地境界”、“生命境界”。由此所谓“德性知识”也就是“自然生命境界”的知识。借用哲学家冯友兰的“四境界理论”[1]来说,“见闻之知”是层次相对低级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德性之知”就是层次高级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见,见闻知识与德性知识实质上就是两种境界等级和层次不同的知识,尽管二者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
二、“德性之知”乃“见闻知识”之根源
诚如上述,“德性之知”为“原本知识”。相对而言,“见闻之知”是“后起知识”,是在“原本知识”的基础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知识。由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本与末”、“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简言之,“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之根源。(见表二)
表二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断“见闻”,由此获得并积累各种“见闻知识”。但无论何种见闻知识都得有“根”、有“源”,由此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或者说才能“可持续发展”或得到“知识增长”。反之,如果无根无源或失根失源,任何见闻知识都会“好景不长”,不可能有持续发展和增长。可见,德性知识看似“虚知识”、“软知识”,而实际上是“实知识”、“硬知识”;看似“无用”而实际上“有大用”;看似“不实用”而实际上“最实用”。
举文学艺术家的例子来说,“德艺双美”、“人品即艺品”,是文艺家最看重的道理。艺术家的人格美或德性美,是其作品美的来源。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家的人品或人格不美,他的艺术作品也不会美到哪里去。尽管艺术技巧和艺术见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十分重要,但掌握和运用技巧的毕竟是艺术创作执行者的艺术家本人,是人品决定艺品,“德性决定见闻”,而非相反。这样的道理,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普遍有效。同时,更重要的也许是,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德性,才能相应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学习“有根有源”的而不是浮光掠影、道听途说的“见闻知识”,掌握“博物多能”的真本领,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杰出成果,造福于人民和社会。
现实生活中,无疑既有“好的见闻知识”,又有“坏的见闻知识”(如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或投机取巧的“知识”或“技能”)。“好的见闻知识”是“有根有源”的有德性质素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正面价值的知识,“坏的见闻知识”是“无根无源”、丧失德性质素的、只有“短期效应”的负面价值的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正面价值的知识的根源,无疑就是人的高境界的“德性”或“德性知识”。
三、以“德性”主“见闻”
生活中无人不以视听等感官和聪明才智而“见闻”,由此而获得各种见闻知识和相关的生存技能。但我们一旦“彻悟”或“体证”到“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之根源的道理,就会更加重视“原本之知”的美好德性,以德性去“迎接见闻”并“主宰见闻”,分辨和取舍纷繁芜杂多或良莠不齐的见闻知识,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好的见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中,培养和提高“博物多能”的生存技艺,而不是让良莠不齐的见闻知识完全左右和主宰自己,使自己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收购站”或“书橱”、“书袋”。由此,我们的生存质量和身心状态也就无疑会得到改善。
“德性之知”乃超越一己私利的“天地境界”。以“德性之知”待人接物或与世界打交道,无疑是从“根源”出发去获取更多更好的“见闻知识”。德性的本质,拿《中庸》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诚”。“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以“诚”的德性而“见闻”,获得的知识就会是“诚实”或“实在”的,而不是“浮躁”、“虚拟”的。进一步说,“诚实”的见闻知识是闪烁着“德性智慧光芒”、“化腐朽为神奇”的“真知”或“新知”。“以诚为本”去面对见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便遇到的是“旧的”的见闻知识,也会由于真诚德性的“照亮”而被赋予“新意”或现实意义和价值。由此,“见闻知识中寓德性知识”,“德性知识寓于见闻知识”,德性与见闻相得益彰。见闻知识与德性知识在“以德性主见闻”的方法和实践中,二者可以达到统一。
古哲强调“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大宗师》)。其“真人”也就是具有美好德性的人,其“真知”也就是“闪烁德性光芒”的“德性与见闻不二”的知识。可见,人要想获得真知,就得做真人,做德性之人。德性之人,不仅能获得真知,而且能在林林总总、形形的知识中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抵制和批判假丑恶的“知识”。“真人者,君子也”。君子“在上美政,在下美俗”。这就是美好德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 情境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确立合理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的,通过对师生双方活动的设计,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手段,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答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活化课堂教学,探索多种教学手段
1、创设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关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这一框中,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鹰巢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了起来!”通过这一故事激发学生思维,得出结论: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来解释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2、创设环境,探索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 探索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在讲如何选择正确的家庭投资理财方式时,针对学生中相当部分的家长购买了股票、债券或商业保险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当一回家长,谈一谈:假如你有10万元你打算如何花,每人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的计划”。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接触现实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观察力、分析力,拓展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达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3、创设意境,设计探究式教学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学而后思,思而后疑,疑而后证”,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大桶粥。但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在经历了抓阄、推选分粥人、成立分粥委员会及评选委员会仍然不能公平分粥 ,最后有人出个主意: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个人都尽量将粥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气。这给我们在处理社会公平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思考,积极思辨。然后在学生独立探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
进、取长补短的好的学习氛围。
三、高屋建瓴,布局课堂设计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等。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关于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的分布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