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范文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篇1

    (一)人口与地区概述。据统计,云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数,从2000年的2013人,至2010年的5778人[2],同比增长了187.03%。云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78.60元/年,到2010年的3952.03元/年[2]。10年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28%。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经北回归线穿过,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地形非常复杂,简单来说,西北部是横断山区,东南部则是云贵高原。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初步建成。2.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着。4.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日趋广泛。5.农业信息服务深入基层。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新千年跨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1999年,云南省固定电话用户总量达到230.3万户,固化普及率为5.96%[3]。上网用户(拨号和宽带)共计161.6万[4]。同年该省人口总数达4442万人[5]。可知互联网普及率为3.64%。政府于年底开通“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先后有24个单位相继入网,“云南信息港”上网访问人次达500万[3]。至2005年,省政府启动了电子政务2期工程建设,并启动了农村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示范项目“云南—东盟农产品交易平台”。同年,财政部投入资金400万元[4]引导扶持企业信息化发展。到2010年,该省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为61.41部/百人,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为60%,互联网普及率为22.3%[2]。与此同时,龙兵[6]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将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和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李永飞[7]认为,目前在信息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与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够,管理水平低下。但是,笔者认为单纯就信息化本身而言,信息化建设未必就能结余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落后未必就管理低下,关键是要依据云南省的人口特征和地区特征的特点,在政府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从云南省自身条件出发,从政府经济实力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两个角度,来推进该地区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逻辑上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分为两部分,针对政府财政状况,逻辑现实上可行性研究与针对农民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行性研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家,领导评审制定相应的预算表和时间表进行估算,并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从大概上评估该体系的构建的可能性,难易性以及风险性。

    (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这个阶段主要确定两个问题,即政府即将构建的信息化的主要功能,与农民对这个平台的需求是什么。政府通过媒体,问卷,家访等形式来确定信息化从宏观上的需求分析。设计建设规划方案并请农民代表一同审议,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出不符合农民实际的信息平台。

    (三)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政府此时必须明确技术上构建此方案。例如通过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利用网络技术如Web2.0、SaaS“、C/S一站式服务”构建安全、合理、有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设计接口,同其他网络媒介如微博进行互动,开设网上交易功能,循序融入广告等商业元素,使平台具备公用性、商用性。有利于农民与企业互利共赢。

    (四)信息化平台设计、运营及维护。政府设计出信息平台,通过试运营检验平台可靠性,与农民沟通检验平台有效性。并派计算机专家维护该平台。

    三、关于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过程中,政府需看待自身为一个利益行为人,量度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一方面,最小化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最大化。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偏低,需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速低于人才增速,政府要对网络的普及财政补贴,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再如人才总量偏少的状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实行院校扩招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步步为营,最终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早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创建夯实物质基础。从社会角度: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断融入科技、教育、农业推广技术,力争形成:政府、涉农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高层次信息化格局,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做到:农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共用,重视涉农科技的转化,重视涉农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向农村培育人才;着眼当地实际状况,如地理、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状况。不仅如此,云南省应重视农业立法、依法治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范围。

    从农民角度:农业推广的对象是农民,通过推广让农民了解信息化发展,关注信息化发展,参与信息化发展,受益于信息化发展。农民通过将信息资源转换为农业生产力,满足自身需要,又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应产生三种意识,即:信息与农业息息相关,农民应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和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从产业角度: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植具有云南特色的(譬如云茶),和云南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引进技术的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换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从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进而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层层推动,不仅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品质、品种,还加速了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从企业角度:积极促使企业配备相关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信息服务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征,需要配备必需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企业物联网等,并使其达到最优比例的全要素的生产组合,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篇2

关键词: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格局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整体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

2 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领导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全面

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才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虽然部分领导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但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农村电讯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负担不起计算机的价格,另外,信息的获取要有网络作为支持,而网络费用偏高,农民也同样无法负担。

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与农业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关系紧密。通过对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的调查发现,服务效果难以得到农民认可。其中,农民认为大部分生产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很难对其增收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市场信息的数量偏少,要想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的结构或者是产品产量进行调整具有一定难度,使得生产盲目性较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

2.4 基层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

基层干部是当地农民的带头人,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在农民接受知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当地农民的经营活动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当地农民传递相关的农业信息,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同样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及时的了解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但通过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在基层农业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数量偏少,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稀缺,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工作人员更少,这些和农业信息功能增强的趋势并不适应,都对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5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属于文化产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认识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使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推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完善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宿迁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根据上述有关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全面实现宿迁市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方面,应当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地各级政府需要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树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视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三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另外,在行动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当基于农技站、种子站等传统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展开农业信息服务,并正确指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将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合理的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2 提高经济实力

为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构建投资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宿迁市经济相对发达且农民素质较高的区域,落实上网费用补贴和优惠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上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当鼓励并扶持农民配备电网并接入互联网,普及电话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由于宿迁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且综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进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明确重点的发展项目。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地运用,使信息技术及产品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传统产业当中。通过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利用先发展来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

宿迁各县应当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确保统一领导、规划及建设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当地的农业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力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进而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应积极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需求,与涉农部门相互联合,对农业生产与加工等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整理,及时,注重调整农业结构等工作。深入开发并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3.5 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对科学知识了解相对较低的情况,宿迁市可以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试验性示范的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向农村推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同时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农民群众宣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价值加以认识和掌握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增加收入。

3.6 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现代化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早日成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变化,这样就加强了对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信息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应当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宫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杨玉荣,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101-103.

[4]陈博文,朱术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22.

篇3

1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利用现有生产环境与优质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产品生产档案,实施对经营主体的备案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网络化标识查验数据库,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和消费者查询等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物联网监管中心,推进乡镇农资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管,农村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无线和有线网络查询,为农资打假、投诉举报、信用查询、消费指导服务。同时增强政府部门对农资监督执法工作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新时期农业机械在农村中的使用状况

1.农机装备数量不高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解决人机矛盾的重要手段。

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问题;策略

1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越来越多,每天有上万的农业信息化成果。但是,这些农业信息化成果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倍农业企业及农户采用。这是因为我国农业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首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年轻人用于网络交际、玩游戏等,很少用于农业发展;其次,我国农村地区极少农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农业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当地国内外农业市场及农业发展政策的认识。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采取小型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农户的农业收入较少,不愿投入较大资金引入人农业信息技术,导致农业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信息使用的硬件成本较高。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农合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支付不起昂贵的互联网费用。高昂的农业信息花费使农民望而却步;其次,计算机软件和服务费用更高。农民使用网络的培养相当于一年农业收入的百分之是,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农业信息使用成本较重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2.1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的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的素质及信息使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信息使用能力。首先,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额重视;其次,要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

2.2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去。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例如,相关部门开展电子农业、农家乐等农业发展项目,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2.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

农业信息基础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媒介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信息;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建设,开展资金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计算机设备,开办互联网服务,使农民能够及了解网络上的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贸易;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信息,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农业信息系化发展中,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

篇7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也大量出现。我国很多学者及各级政府基于国情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农业信息化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张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李道南认为农村信息化简单为四个字:程度,就是普及的程度。过程,农村信息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它是若干年的发展过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费东明认为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基础。杜青林认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鸿教授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世忠认为,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农业劳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农业现代通讯网络不健全,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建没相对滞后等问题。甘秋萍认为,我国有些地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网站集中度不均匀;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信息、传输滞后。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2010年农业部发表文章中指出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①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②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③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李伟克认为,政府应增加引导性资金投入,将电子政务、金农工程高效地应用于农业信息化中,从而构建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黄婷婷认为: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②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③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⑤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⑦增强农民信息意识⑧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五、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评述

学习和掌握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农业信息化路径及对策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政府的扶持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力保障②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依托;③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多层次应用体系是构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通过对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①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改变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增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②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③注意农业信息资源的发展。要综合利用农业信息载体,提高信息的与传输,扩大采集面以及开放性和共享性,增大信息资源库存量,增强信息的猜测性和前瞻性,加大力度建设发展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西平县不满足于这些荣誉称号,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也争做全国的排头兵。在2014年麦收季节,我曾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发现田间地头赫然竖着一块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麦种名称以及管理方法;在我们称之为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可以看到整齐的排列着湿度、风向、光照度、病虫害等监测仪器;空旷地段的高清大显示屏,实时更新农情信息;更有农业专家用仪器监测麦子的生长情况。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向当地的技术员询问得知这是一套叫做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物联网,将麦田的实际情况传输到网络平台,建立起数据库,供专家实时解决相关问题。与其他县城相比,西平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下面就起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一进程中还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农业劳动者信息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调查,西平县像我国山东、四川、安徽等许多省份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大部分青壮年到沿海城市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只是在收获季节和过年才会回来,而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技术的接收较慢;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现在的青壮年我们也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笔者曾经与比较熟悉的玩伴聊天,他们就表示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想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想留到大城市或者在县城买楼房,笔者想这一现象在当前极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最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50后、60后以及儿童,由于所学知识有限,他们自然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化推广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是结合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也就是近年才对农业对信息化发展重视的。笔者了解到西平县建设了自身的农业信息网网站,在这个平台上实时更新农情通报、技术服务、分析预测等板块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而这样的网站是许多县级政府是没有的,此外它还有前文提到的一些农业信息化的系统,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并不是购置几台计算机、搭建一些平台、数据库,就建成农业信息化了。真正的农业信息化要具备基础设施装备高度智能化、农业操作技术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等。此外,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相对落后,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而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较大差异,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以及行政村等基层工作。虽然近两年国家在尽力改变一些偏远贫穷地区人才缺乏的现状,所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工作条件落后,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化人才不稳定且流失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措施的保障,也导致了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言,不能只是依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必要扩大农村网络信息内容,进而满足农民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开发和整合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西平县来说,已经建有西平农业信息网,但是,除了那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家里,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家庭里并没有配置计算机,退一步讲,即使家里有电脑他们也不会上网。所以就农业信息网上出现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与次相比,倒不如发放一些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书籍、电视上推送农业信息化相关节目、广播中定时推送相关信息更能发挥效果。现存的对农民而言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致使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农民脱钩,延缓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二、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解决思路

(一)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认知文化素质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智能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切实意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未来的生活农业生产当中网络将带给他们极大的便利并且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结合西平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鼓励青壮年当地就业提供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为农业信息化发展集聚后备力量。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为顺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相关政策,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时代潮流、民心所向,只有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投入,才能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省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引进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和资金保障。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关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维护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使农业信息化更好的开展。

(三)大力引进农业信息化相关人才

针对农业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首先,从各大高校引进物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发展等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备选人才。其次,在政策上给予农业信息化人才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良好的晋升空间,进而使人才稳定并留住优秀人才。再次,定期组织农业信息化人才去国内甚至国外参观学习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把学到的优秀经验推广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去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

就西平县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依据各级主体的差异性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由于信息资源在整个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重度挖掘,全方位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使用率。在西平县现有农业信息网和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并根据当地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数据库。并用大众熟知的喜闻乐好的接收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推送,如发放农业信息化相关书籍、广播推送农业信息化新闻、对农民开展相关培训,进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一个质的区别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它并不是农业发展的终点,它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GPS等新一代技术,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对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以及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从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层面来说,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大农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遇到了环境、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更高级形式,其通过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减少农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挑战,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信息化给农业管理带来便利

前文也提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及时采集、利用,然后在借助显示大屏及其他设施对相关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进而为农作物田间生产和气温、湿度等温室大棚精准调控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化肥等农业的使用率,有利于生态、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给食品安全带来保障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一度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在人们的生活中引发强烈关注。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农产品领域的集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条形码、计算机网络等的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其通过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追踪、溯源以及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智能监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保障。虽然这只是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具体情形,却真正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由给农产品流通带来的保障,彰显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四、结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将会不断地完善,而与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势必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差异化的变迁,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新的意义和内涵。河南省西平县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要求我们对农业信息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同时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更为本土化的目标,总结出适合河南省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希望,更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3]吴风华,卢秀霞,张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10):32-33.

[4]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篇9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农业信息化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欠规范,适时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及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府统计的现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并综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选取指示性强、数据来源可靠的发展基础、应用现状和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共18项二级指标对商丘市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见55页表1)。

(二)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并且在分析时,所有指标均作了无量纲化处理。通过采用该体系评价后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农业信息化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则可通过一种降维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简化,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使这些综合性指标尽可能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且指标之间互不相关。通常是取原始m个指标的某种线性组合,适当选取组合系数,使得这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代表性尽可能完好。

(二)实证分析

商丘市作为国家“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深入研究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提升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成分分析法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筛选、简化指标体系典型的客观赋权方法,对变量较多、指标间有相关性的问题特别适用,具有权重确定客观,评价时不受各个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影响等特点。为此,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对商丘9个县(市)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在实际计算中应用了SPSS17.0软件,设定提取5个因子,求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表2中5个主成分的信息携带量已达到全部信息的93.82%,基本上能代表原来的指标信息进行评价。变量共同度(即变量信息被解释的程度)大部分达到90%以上,表明原有变量信息绝大部分可被因子解释,本次因子提取效果很理想,计算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用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可得评价模型:F=0.34155*F1+0.24605*F2+0.19272*F3+0.09619*F4+0.06173*F5运用以上评价模型,根据标准化数据得各县区评价分值(见56页表4)。由于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分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商丘市各个县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可知,永城市由于其独具的地理位置及能源优势,作为中国百强县(市)和“豫东门户”,其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县区;夏邑、梁园区、虞城县、睢阳区与永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发展相对落后;而柘城县、宁陵县、睢县和民权县得分为负值,可见发展比较落后,与其他县(市)区有较大差距。评价结果与商丘市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三、结论和讨论

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强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农业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1.1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及各项生长指标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以上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为农业生产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为农作物生长与畜牧业养殖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施撒化肥农药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化肥农药的施撒用量,以此实现精准施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2农业科教信息化

新时期背景下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关技术部门要扩大对广大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工作模式下,相关推广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或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但这样的宣传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成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广大农户在互联网技术与终端技术的应用下便可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科教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科教成本,还扩大了科教工作的宣传力度与辐射范围。

1.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进行检测分析,保证区域范围内种植土壤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具体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环境的各项信息。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保证农作物质量与产量。

2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对农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与更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对农业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为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高效灵活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环境的信息内容,便于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持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效协调各生产环节与步骤,将农业技术信息应用到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进与提高,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方便政府掌握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动态,并对农业产业经营者予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为促进农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验丰富,但在农业技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进行信息化整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指导,使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改变自发性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性、计划性与技术含量,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理念,让农业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农业生产管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2.2为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奠定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一些率先尝试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可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产模式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产业管理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科学稳健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资源整合与分配,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力度与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小农种植农业生产状态,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高度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具备支撑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我国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及土壤环境气象检测领域对农业信息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1]。

3.2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基础投入不足

造成信息技术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此项技术核心内容升级优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亿美元用于硬件技术升级创新,但我国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需要以利益回报为标准进行衡量,但农业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虽然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但受限于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2]。

3.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规范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行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规范性依旧有待提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在农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未能规范应用农业机械,则无法大规模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进程,难以对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依旧存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生产规范水平,有些农户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耕种,但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其对信息设备的操作与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农户购买的农业信息系统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3]。

3.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端技术方面,这些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难以满足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4]。

4优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有效对策

4.1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渠道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因此需将社会公共资源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为此要打造农村地区社会公共资源对接平台,并以平台为载体对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更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到地区资源整合中,发挥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5]。

4.2提高农业信息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为核心向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向,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要以农业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尝试探索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在资金技术、政策引导方面均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倾斜,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纳入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吸纳更多的市场资源,以此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产业发展[6]。

4.3加大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监督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尚未掌握复杂的农业信息化操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也经常遇到问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农业信息生产实践推广工作,但农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时,依旧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快对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监督工作,确保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效率,形成体系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7]。

4.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内部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培训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讲授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讲解,以此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扩大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此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也在逐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规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的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实施方向,以及强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工作监督力度的有效对策,提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9):169-170.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6):42-43.

[3]李振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

[4]邵士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冶金管理,2020(3):195,197.

[5]杨玉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乡村科技,2020(14):68-69.

[6]姬树庆,马凤菊.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知识文库,2019(23).

[7]孟祥帅.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51,54.

篇11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1、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性

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在上级政府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进步、信息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地域环境、县域经济水平及信息化建设等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建昌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压力,信息要素体现在作物种植、栽培技术、病虫害预测、农产品品牌及销路等各个领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建昌县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2、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无法充分应用

长期以来,对农业信息产业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使我县农业信息产业发育较差。整个农业信息服务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重点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阻碍了我县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整体的提高。

2.2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更新,对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县信息资源利用效果不理想,农村信息化速度发展缓慢,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和更新跟不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就是服务信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村、乡、县、市、省涉农信息平台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面对这种情况复杂,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及时解决困难,摸索符合建昌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2.4缺少统一规划、协同合作

农业信息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一些规划与目标没有落到实处。同一地区的同一类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各个农业信息部门只为本单位服务。现代化的设备不足,工作人员用较多的精力做着重复、低水平的工作,而一些较高水平、较高要求的服务没有时间去做。

3、建昌县农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解决对策

3.1制定符合建昌县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目前相关部门必须增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升服务我县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尽快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为建昌县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从而改变当前农业信息资源落后的现状。进一步推进建昌县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和充实建昌县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

3.2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的素质

人才缺乏是当前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信息靠人才来掌握和使用,只有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培养信息人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根本性大事。

3.3利用和完善各种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

3.3.1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建昌县应搭乘“辽宁金农网”、“12316金农热线”、“互联网+美丽乡村”等电子信息平台,开展有益农业产业的合作,为涉农企业提高宣传力度,介绍我县的旅游资源和优质农产品。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在农技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信息化沟通桥梁,实现政策、村务管理、培训教育和商务服务信息精准到户。通过一整套的增值服务帮助县域培养人才、打造当地的农业互联网品牌,构建电商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将电子商务覆盖到整个县城,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农村生活联网功能。

3.3.2建立各乡镇农业信息站

为普及信息技术服务,可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更新、补充、回复。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3.3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

篇1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达国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业、农村竞争力,平衡农产品供需关系,调节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却不高。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几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体系,因此剖析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总结其对辽宁省的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就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长管理、病虫害诊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业技术资源保护等。约2/3的美国农民至少拥有1台电脑,因农事需要而上网的时间每周平均约2个小时。另据美国农业部2000年公布的一项报告,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55%,24%的农场将因特网技术作为农村经营中一项重要管理工具。特别是在农业管理等方面已经基本普遍实现计算机信息情报管理。对美国农民来说,电脑和因特网就如同拖拉机和气象报告一样重要。与美国强大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应,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与体系。一是构建了以美国政府为主体的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详细的农业信息调查内容和规范的调查方法。三是规范的农业信息处理和严格的农业信息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各个部门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做适当的数据处理。几乎所有的经济信息都以数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序列来组织。美国农业信息的分析和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同时分析上月发生的影响各种农产品供求数量的事件及影响程度。正式报告经部长签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国新闻媒介都可转载报告内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农业气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日本有41%的农户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活动,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农户最多,占网络农户的40%,准备利用市场信息和农业栽培技术等生产管理信息的农户将增加到60%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网;向农村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向消费者提供充分的农产品商品信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载体,不仅使日本农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使得以个体、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农民成为与大市场紧密相连的生产、生活、销售的有机体。可以说没有农业的信息服务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农业。

3.韩国

韩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的开展。韩国规定,要想成为“信息化村”,必须具备两项主要条件:一是该乡村拥有本地区的特色产品或开展农村体验观光的资源,通过建设信息网,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扩大广告宣传辐射面,能够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信息化建设,当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信息化具有强烈的要求。建成一个信息化村约需经费33万-38万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拨款资助,30%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不用增加额外负担。信息化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网络;②一家一台电脑;③建立村级信息中心;④开发信息资源;⑤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训;⑥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韩国“信息化示范村”计划实施仅一年,试点农村通过信息化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达529亿韩元,其中,农民实际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亿韩元。

二、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1.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辽宁省的启示

篇1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篇14

[摘 要]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走向信息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仅仅能够有效加快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速农村的城市化速度,保证我国各个企业的农村更快的走向小康社会,以全面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据调查显示,新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尽快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才能够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进步。

[关键词] 新环境;农业;信息化进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1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4- 03

0 前 言

信息化进程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够更好的造福于社会的人群,带动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实际上在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开展和推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设备落后以及缺乏良好管理等,本文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和实践

1.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一般在其表面上观察,主要就是指信息和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以及农业发展的动力。还有就是信息和技术成为农业结构发展中的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仅包含计算机,还有电子技术、通信以及观点和遥感技术等多项内容。但是在其内部了解其概念,也能够看出,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作为代表的最新生产力,以此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1 ]。

1.2 农业信息化的实践

时至今日,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和高层领导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开展了农业有关的各项活动。甚至到了2016年期间,我国依然有很多省市的农村地区开展和实施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口号,带领农民改变原有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加强其信息化使用的能力,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全面落实其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的工作核心,以此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拓宽农业发展的领域,找到最新的发展途径,以此更好的提高农业发展的竞争实力,建设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村[2 ]。

2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主要指的就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以网络技术为主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业的劳作,实际上高科技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发展中的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还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智能化工具进入农村,以智能化作为主要代表,进入到最新的农业发展过程中。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目前农业进步的关键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信息设备落后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其信息化发展能够更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时代的要求,其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只有保证设备的全面性,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多地区的设备尚不完善,这也是由于我国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信息基本设备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求,特别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的基层设备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就是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比较多,土地相对来说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其自然条件也存在着差距,这也导致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比较高,因此想要保证农村走向信息化还有着一定的困难[3 ]。

2.2 技术人才缺乏

在我国很多农村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才输出,却没有输入,主要指的就是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离开农村,但是却很少有学生想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因此农村的很多人才都流散到城市之中,造成农村技术人员的稀少。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建O投入非常大,但是人员收入却并不理想,还需要承受风吹日晒的痛苦。因此在很多人的眼中,农村的生活非常辛苦,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在农村的发展之中。所以这也直接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中技术人员的缺失[4 ]。

2.3 政府管理薄弱

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都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投资者,因此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其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在很多西方的国家中,政府都会指派专业的人员和部门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政府在整个工作中能够根据国际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发展趋势,属于农村发展的专业信息,帮助农村人口在信息化进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我国的社会中,有关农业方面的部门非常多,这其中却没有对信息化专门进行管理的部门,这就造成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造成资源的流失,而仅有的信息资源也难以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正常使用和发展[5 ]。

2.4 知识水平较低

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中,很少有城市人口和大学生人口能够毕生致力于农村的建设之中,即便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在农村长久的工作,其数量之少也难以满足农村信息化发展对于人员和技术的需求。所以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人员还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的落后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因此这样的循环直接造成农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渠道,导致信息技术的开展速度缓慢。还有很多农村由于其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因此农民对于最新内容接受的能力也比较差,这也造成信息化难以进入农村人民生活之中,影响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3 造成农业信息化进程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历展中,我国都是以农业而出名,直到现在我国虽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已经跻身于世界全列,但是我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这一名称的提出也为我国在社会中奠定了基础,而同时农业在我国也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一项产业内容。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解决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重点了解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信息利用能力薄弱

据目前我国农村的情况来看,虽然每年我国农村中都会呈现出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却没有被广泛的使用,这也是造成信息化进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使用能力较弱,造成这一原因的背景就是上文中所提出的农民知识水平较低,获取知识途径较少造成的。因此很多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这也给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只要种地就能够赚钱。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不可靠,因此信息化即便是出现在农村的工作和生产之中,也会由于其利用能力薄弱造成后期发展受到阻碍[6 ]。

3.2 信息网络效应较低

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农业生产和经营,实际上属于规模比较小的一项产业,这一点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由于本身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其网络效应低下,农村人口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其农业生产的规模。这一现状也造成我国农民收入受到影响,而一旦农民在信息化环境下收入降低,就会直接对信息化的信任程度降低,甚至不会再一次使用信息化,这也是网络效应比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造成信息化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

3.3 信息使用成本高

针对农村的发展来说,任何最新技术应用在生产之中,都需要保证其根本的经济利益,低投资、高回报是农民非常需要的最新工作开展方式。一旦需要高成本的改革农民工作方式,则大部分人会选择延续原有的劳作方式。凡是信息化在开展初期其硬件的成本需求比较高,在农业趋向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计算机获取农业的信息。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国的农村社会中,很多农民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在软件和硬件需要资金都比较高的条件下,很多农民会拒绝使用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是由于成本问题,网络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因此,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非常落后,也很难意识到信息化的有效作用。

3.4 信息服务质量较差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所以在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其基层人员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传播能力都比较弱,这也导致整个信息网络体系都并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即便是想要使用信息化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还有很多农民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在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很难辨认出虚假的信息,一旦信息出现问题,或者是信息延迟,就会直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新环境下农业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其中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农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农业也逐渐融入到最新的全球化发展计划之中。在信息化的大潮下,信息资源的使用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其应用在农业发展之中,也成为了农业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解决其中的问题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信息网络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是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障,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业信息的设备不是十分完善,很多农业的信息网络都没有建成,所以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其信息网的建设成为首要任务。还需要农村能够加大资金筹集的力度,对农业科技进行良好的投资,完善农村信息网,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以此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需要保证能够在有效的资金使用范围内,达成最大的信息化发展效果,避免资金的浪费造成农村人员的不信任感。

4.2 培养一线人才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想要保证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招收和投资力度,保证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快技术人才队伍的推广,保证人员能够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最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还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对于技术人员进入农村工作给予较高的回报,保证其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力,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4.3 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基本的法律,对信息化建设提出合理的要求,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同时通过财政和金融制度的调节,创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此调节最高的收入和分配格局,有效提高农民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在经济利益上为农民做出保障,这样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信任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还需要在农村建立起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信息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4.4 保护知识产权

社会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农业信息化也是如此,只有保证知识的创新,才能够把科学成果更好的应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之中。因此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对信息化建设中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避免居民知识产权遭到侵犯,以此引导和鼓励农民在信息化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保证这一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5 结 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状况,并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想要保证农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需要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够在最新的环境下,促进农业的改革和进步。本文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想要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政府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管理,时刻关注农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以此更好的带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李哲敏,孔繁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优化[J].农学学报,2014(6):107-111.

[2]孙学文,包金龙.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26-29.

[3]杨勃桠,李巧云,关欣.湖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0):205-209.

[4]来武新,李善民,周帮国.宜都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