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范文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

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管理定量分析;教学问题及对策

引言

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并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多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利用数据信息通过定量计算得出正确结论,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该课程能帮助管理者科学地分析复杂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传统课程强调的是某一门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与其它课程之间联系相对较少,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但是,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找出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依据。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内容应该根据该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而目前针对管理定量分析的教材内容大多篇幅较长,内容倾向于大而全,未能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造成了“所学非所需”。而且,目前的教材的内容安排大多缺少丰富的与实际管理决策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内容体系相对陈旧刻板,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教师的能动性。此外,公共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其管理决策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定性与定量两类变量,需要将两类处理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目前的教学内容大多只重视定量方法的讲解,忽略了定性问题定量化求解能力的培养。

(二)前置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定量分析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为背景,以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为主要工具,其核心思想就是为管理决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并且最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因此,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或者三年级。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统计软件的熟练使用对学好该门课程至关重要,因为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繁冗的数据中寻找到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合适的预处理对于后续定量计算过程的正确性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工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通过这一工具来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方法几乎全部以讲授为主,完全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和综合运用,使得学生觉得管理定量分析与运筹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一样,学习起来不但困难重重,而且枯燥乏味,从而使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失去了的其本质特征。

(四)实践性教学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大多重理论,轻应用,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求解题目,对社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

(五)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课程的基本理论点和基本知识。这种考试方式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利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脱钩。

(六)教学效果缺乏反馈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方式过于单一,主要采用学生考试分数来检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我们对我校两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关于其在大学二年级所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在其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0%的人认为所学非所用,30%的人感觉所学的方法之间不能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需要,70%的人认为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应当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多学科特点,在编写或选用教材时,应充分听取管理学、运筹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建议。此外,由于公共管理领域日益增多的复杂管理决策问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保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排丰富且能反映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合理设置前置课程

为了便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顺利开展,应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和线性代数等前置课程的教学通过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安排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之前完成。而且在开设该课程之前,还应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认知实习,其目的是了解相关的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因此,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一般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

(三)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分工式教学、分组讨论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增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并通过“角色互换”将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者实际生活中的管理决策问题下派给各个小组,驱动学生一起合作,互相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解决实际管理决策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应该适当加大实践性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寻找并解决一些与定量分析有关的课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并安排各个小组调查在校学生对各种电脑品牌的满意度。在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讨论并对比各种抽样方法,并分析各种抽样方法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种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开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邀请政府和企业等管理决策部门走进课堂,为学生系统讲述与定量分析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一步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五)丰富考核方式

由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其教学目标。为了突出该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应该将平时作业、实践性训练、课堂讨论、认知实习、撰写论文和闭卷考试的方式结合起来,其中闭卷考试中应着重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以便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建立多渠道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准确、客观衡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应该改革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机制,而且要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分析毕业生所学到的工具与方法能否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据此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适应性的调节,避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实现“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化,定量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促进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一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开展的核心课程。本文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从教材内容、前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及教学评估机制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为提高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娟.定量分析方法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教法,2013,261:92-93.

[2]邓淇中,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2-94.

[3]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27-128.

[4]叶慧,曹洪波,刘杨.民族院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互动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2:36-38.

篇2

关键词:公路质量管理系统开发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necessit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elaborates and studies from its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etc..

Keywords: highwa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因为具有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以及其自身具备的群体性、固定性、协作性和复杂性等特性,使得工程质量难以控制与管理1。同时,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数据巨大,传统的人工数据处理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因此,开发一套科学严谨的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对全面进行科学管理已十分必要。

开发高速公路施工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公路建设进行辅助质量评定管理。

2系统结构框架

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实体及其互相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包括建设项目、质量检验者、检验结果分析者(确认检验结果)、计算机系统和质量管理者,实体相互之间通过数据流连接。其中,计算机系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

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质量检验数据采集、质量评定、结果核查和成果输出。整个过程是往复循环,数据流运行其中,成为联系各实体的纽带。其中,质量检验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分析(由于现场试验记录结果采用的是手写表格的方式录入)是项经常性的工作,需要专人连续进行。同时这些原始的手写表格也是质量检验的凭证,要求扫描后进行档案管理,以备质量评定核查,系统根据输入的各实测项目的检验结果,对照各实测项目的评分标准,依次对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标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评定,决策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对系统的各级评定结果确认后可输出各种质量报表。计算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质量数据处理分析和质量评定结果输出这两个阶段。

3系统功能设置

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主要适用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使用,以满足施工单位的企业自检,监理单位的质量检查,质检部门的监督和交竣工验收。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3.1试验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用于检验和评定原材料质量,指导现场施工,并为质量检测提供有关的试验技术指标。试验项目包括土工试验、基础材料试验、沥青混合料试验及水泥混凝土试验等。

3.2质量分析功能

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常用几种数理统计方式(例如直方图法、控制图法、功能分析图法等)来揭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各种数据所隐含的统计规律。

3.3覆盖功能

具备对各种类型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评定功能,如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排水、防护、软基处理、病害、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监控设施等,覆盖各分项工程。

3.4质量评定功能

系统严格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完成对路基、路面、桥梁、互通立交、隧道和交通安全设施等分项、分部、单位甚至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工作,还可以对整个过程的质量统计和评定结果进行汇总,从而为工序验收和交竣工提供决策依据。

3.5质量统计功能

将公路工程中的全部检测项目质检数据依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统计计算,并能根据不同的输入条件进行分路段、分施工单位统计。统计结果按系统统一格式打印输出。

4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4.1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文件管理模式灵活

以Windows为开发平台,采用Delphi7为开发工具。界面设计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主窗口界面如Windows资源管理器一样,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这些文件进行管理(包括修改,复制,删除等),使软件的使用更加简单明了2。

4.2实测数据录入方便,具体数据实时监控功能

每个实测项目 大量的数据输入,数据的录入速度与准确性将严重影响进度。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录入界面与实际工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录入表格一致,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直接而且熟练地使用。对于用户输入的各种数据,本系统可以进行合理性判断,当数据不满足要求时进行报错提示,以红色文字加亮显示。本系统还对部分数据进行保护,屏蔽用户的不合理输入,确保录入数据的正确性。

4.3数据库系统完善、高效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Office系列Access作为系统数据库,把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一个Access标准格式的数据库文件中,采用Microsoft最新数据访问技术(ADO)实现高效的数据管理。在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评定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如下数据结构:工程综合信息库、单位工程数据库、分部工程数据库、分项工程数据库以及质量评定标准数据库,本系统在Access数据库文件中分别对应以上数据结构建立表单,组成了一个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4.4输出报表规范

本系统按照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求,可对原始数据自动归类汇总,并生成各种质量报表,准确,及时的质量报表可以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系统提供《高速公路质量管理文件》所要求的报表式样,供用户输出,作为工程文件存档备案;其他工程所要求的报表式样,考虑通过以软件升级的形式提供。

4.5数据存档功能齐全

实测项目的原始数据是不同单位、部门进行质量评定与管理的依据,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存档以备质量评定,复查核对。目前一般管理类工程软件都可以将数据录入系统存档,本系统不仅可以将数据录入存档,同时还可将原始数据记录文件扫描成为电子文档进行存档,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原始检验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5系统开发研究

系统的开发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导入、导出、工程划分、数据采集、分析评定、资料维护及信息服务和帮助等。

5.1组织机构、用户管理

反映各级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责任单位和工作人员,方便对质量评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核实;是保证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用来管理可以登录本系统额用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等。

5.2系统数据的导入、导出

导入导出的约束是只有同级或是低级向高级工程导入(所谓级别,是按照工程划分由细到粗,相应级别由低到高),高级可以导出比其低的各级工程质量数据。而且注意只有同一部门的数据可以导入汇总,如施工单位的质量检验数据只和施工单位的数据导入汇总在一起。

5.3建设工程划分

这是工程评定的重要环节,划分的各级工程也是质量评定的对象。工程划分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标准》JTG F80/1—2004,参照工程实际情况划分为:建设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在本系统中可实现建设项目工程划分中的各级工程的添加、删除、修改操作,划分结果的目录树显示,各级工程的属性及其下一级划分结果的列表显示,评定结果或评定状态的显示。

5.4数据采集及质量检验

根据分项工程所属的标准分项,本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项工程的现场质量检验用表。对分项工程检验用表可进行新建、删除、打开、保存、打印预览、打印、表的浏览、表的显示控制等操作,以及检验表数据的录入、实测项目的检验原始记录或试验记录的扫描输入,原始记录和试验记录文件的管理(列表显示、添加、删除)。

5.5质量分析与评定

本系统以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等部颁标准、规范和《公路设计文件》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以及整个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与评定,可以按施工单位(合同段)、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进行统计、分析,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评定,为各层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质量评定的基本步骤:分项工程录入分项工程评定分部工程评定单位工程评定合同段评定建设项目评定。

5.6质量文件和资料维护

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质量文件数量较多,本系统主要提供对这些文件的浏览,方便进行质量审核。如分项工程现场质量检验报表文件、质量评定表文件的浏览服务等。

5.7综合信息服务

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提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常用表格模板服务等。

5.8帮助系统

提供系统使用的详细帮助。

6结语

应用公路质量评定与管理系统,不仅将改变工程管理者目前的手工操作方式,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在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考虑工程生成一线上的具体问题;而且本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更加迅速、准确和全面,评定标准更加严格、科学,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掌握工程实施的全貌,为公路建设提供快捷的决策依据,使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严谨

参考文献

篇3

(一)酝酿阶段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时我国的行政体制的弊端日渐凸显,为了解决行政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以及时展中复杂的政治与行政管理问题,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被提上日程。I982年是我国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同年行政管理科学得以恢复。纵观这一时期,由于学科本土化的意识还比较差,公共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框架体系。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于政府管理及公共管理一般理论性研究,并且公共管理的学科主要偏向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1]。

(二)恢复和积淀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已经进入恢复阶段。1S>86年,我国的高校开始将行政学作为政治学的二级学科进行本科教育,其中部分高校还设立了行政管理的硕士教学点。1987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并且在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开始在北京成立。至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开始形成体系,大量的行政学论文及专著开始涌现。

(三)突破和发展阶段

1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方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原有的行政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分别于13年3月和8月决定进行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而后于1994年我国的国家行政学院正式成立。这些都为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之后各地方政府开始成立地方行政学院,这一时期很多的公共管理学者开始研究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经典著作,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视野由此打开。

(四)转型腾飞的新阶段

I"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对公关管理分散的专业和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并正式将公共管理设立为管理学下属门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五个专业。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学科体系方面,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公共管理的研究任务也从政府行政为导向转为以公共问题为导向。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仅仅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和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应当可以清晰的看到,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管理,其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本土化不足

我国的公共管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以及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长期奉行西方经典理论,并且缺乏实践发展经验,忽视了中国具体国情问题的研究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管理模式是万能的,更何况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典型的制度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各国在政治上联系曰益密切,中国在21世纪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构建适应我国发展的公共管理理论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不足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设定假设成立,并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用一些检测工具测量和分析这些变量,从而验证人员预先设定的假设一般而言,公共管理方面的定量研究是指将运用统计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研究领域。

在我国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这一问题上,相关学者总结了七本我国主流行政管理刊物,根据其对2729篇论文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公共管理论文规范研究占到了总数的94.5%,处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96%,而论文中没有涉及到数据分析的则占到了论文总发表数量的94%。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关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处于理论研究和问题分析阶段,而对公共管理的定量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三)在学科教育上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导致发展乏力

公共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结构初步建立,同时我国公共管理学者也充分吸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是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主要表现为:教师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就理论讲理论很难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由于忽略引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很难培养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在公共管理实践部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是远远不足的。就目前而言,实际部门所做出的努力远远达不到学界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学的未来发展任务

(一)借鉴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立足中国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与著作的本意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但是这种全盘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的事实,完全不考虑国情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公共管理研究必须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实际,切实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研究。个人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本土化,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借鉴国外的管理实践,中国的学者可以运用国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国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国外的管理实践,了解国外学者如何从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建立相关的管理理论同时必须分析国外公共管理理论是如何在管理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演迸和发展的。第二,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公共管理学者必须以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为依据,通过选择中国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各种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虽然定量研究方法存在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科学化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从实证经验出发,借助相关的技术和数理分析模型,这对公共管理研究者准确有效的分析现实情况具有

其实&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单纯的依靠理论研究而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技术手段而忽视真实严谨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加真实且生动的反映中国公共管理现状。

(三)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教学方法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公共管理并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它与当前我国国情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因此在对其研究与教学方法上,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公共管理的教学方向上,我们建议高校能够将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向结合,而当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的科研为主,所以加强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公共管理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也不同于在职培训。所以公共管理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即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发、情景模拟和经验交流等。这些方法要求老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实际问题。这些教学举措上的改进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争取公共管理的国际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中国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将成为大势所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国学者认真总结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建设我国公共管理模,并充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公共管理氛围之下形成中国特色,从而在推动全社会的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已达到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来推动国家治理的水平,也是中国公共管理朝国际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治理模式将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公共管理必将会成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这也怡好顺应了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从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输送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相应的基础。

篇4

1.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2.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

3.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

4.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

5.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

6.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

7.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

8.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

9.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

10.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

11.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2.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实践 

13.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

14.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15.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

16.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17.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跨部门协同——评希克斯的整体政府理论

18.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9.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作用机理和条件初探

20.案例研究概推性的理论逻辑与评价体系——基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样本论文的实证分析

21.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嬗变:从官僚制到网络治理

22.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与重心——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4年收录文章的预测

23.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2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

25.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

26.协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

27.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28.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学术工作的影响 

29.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30.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31.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32.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国外公共图书馆总体外包研究——以美英日为例

33.也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34.培养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5.新公共管理批判及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

36.回购公共服务:后民营化时代公共管理的新议题

37.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

38.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39.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

40.美国公共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组织整合趋势

4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与转型——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的反思及参鉴

42.公共价值的研究路径与前沿问题

43.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

44.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

45.协作性公共管理:创新、局限与启示

46.合作收益与公共管理: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47.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48.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49.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50.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  

51.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52.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53.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

54.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55.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

56.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57.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58.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制度安排与研究方法——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四维辨析

59.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超越

60.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

61.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

62.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源起、架构与研究问题

63.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64.新公共管理思想下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建设

65.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66.“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67.权威式整合——以杭州市政府公共管理创新实践为例 

68.公共管理视域下风险及治理研究图谱与主题脉系——基于国际SSCI的计量分析(1965—2013)

69.公共危机管理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现状、问题与研究方向

70.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公共管理价值回归的历史叙事与继往开来 

71.“模糊性治理”的理论系谱及其诠释: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

72.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三题

73.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

74.中国公共管理:概念及基本框架

75.社会网络分析与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

76.论公共服务的“第三种范式”——超越“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

77.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

78.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种人性假设——兼评“经济人”假设的适用性

79.基于复杂性科学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80.公共选择还是利益分析——两种公共管理研究途径的比较

81.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的同异性

82.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

83.近年来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84.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85.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

86.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

87.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

88.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

89.“公共价值管理”:一个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90.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中的归责原则

91.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共管理研究

92.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

93.转型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政府公共管理中功能转换的方向与悖论

94.可交易许可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和移植——以公共住房政策为例

95.论当代公共管理三大范式及其转换

96.协作性公共管理: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

97.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

98.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

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课程;问题;对策

前言

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置的一门新专业,这门专业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国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还不够,因此,为了使公共管理教学有效的开展,我们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下面针对于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从历史角度来看,公共管理课程最初是由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但随着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和调整,使其变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包含政治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很多问题,各个学科之间都应该存在必要的联系。但是在教学中却忽略了其内在的联系,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协调性,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范围过于广泛,这样会使很多教学内容过于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课程的合理安排,同时也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人才。通过以上对目标的描述,可以看出目标的不明确性,这个目标要求是不够清晰的,缺乏准确的定位,这样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为了适应这样的目标,会导致在教学过程忽略了该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价值体现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1]。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大都是围绕着课本教材进行授课,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只能学习课本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为缺乏,在现代的教学形式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利用板书教学,另一种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板书教学中教师可以主要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则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使多媒体教学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影响,应该合理的分配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授课[2]。

二、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完善课程体系,突出优势特点

完善课程体系,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确保公共管理课程中包含的学科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使各个学科互相渗透。首先,调整课程设置,用以充实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对一些有重复内容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此外,在合理安排教学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

2.明确教学目标,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的开端,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公共管理课程培养出适合国情发展的人才,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将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顺应社会时事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3]。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师素质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科学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就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授课方式,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因此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中学习,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长远发展。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结构不合理,这对于学生长期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对于公共管理课程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阻碍。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师资队伍不均衡,相比于其他的课程,公共管理课程的发展较短,教师对于本课程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都十分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性地强化专业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价值,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快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水平,确保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性[4]。

三、结语

为了使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更好地发展,就要完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运.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1):97-98.

[2]罗若愚,涂丁文.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99-100+122.

[3]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