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范文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5-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历史影视资料之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它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历史影视资料开展历史教学,可以用更为直观、生动的视听语言代替教师的讲述,这样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丰富多彩的历史影视资料经过精心的编排和设计,往往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历史影视资料往往有着紧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组织,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后续观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历史关系复杂、知识点众多,且其中包含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因此,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内容不是很感兴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线索混乱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进行细致、有针对性的取舍与编排,截取其中的背景性片段。上课之初,笔者播放了课前剪辑的《三国演义》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课堂导入自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用在课堂教学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势必要借助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影视资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不同于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倾向于选用历史科教片辅助教学。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三节的《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纪连海系列》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又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讲〈史记〉》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在这两个案例中,笔者所选用的历史影视资料知识性强,与本课的学习内容关联密切,而影视资料中的专家讲述风格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由于引入了历史视频资料,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在课外活动时,实现历史教学的延伸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历史认知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历史课堂,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影视资料的优势,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为了更加深入地发掘历史影视资料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历史题材影视资料评论”“经典片段编演”“历史故事讲述”“影视手抄报”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

例如,教学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组织学生开展影视评论活动,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画面或者历史细节进行评论,同时强调在评论中要突出自身的历史感触和充分表达自我认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历史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提升。在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甄别,切勿使用包含错误历史观点、有明显历史常识错误、缺乏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影视资料。

篇3

一、用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否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丰富多彩的历史影视资料经过精心的编排和设计,往往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课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历史影视资料往往有着紧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组织,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后续观察、思考、探究等。

例如,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历史关系复杂、知识点众多,且其中包含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丰富的历史典故,因此,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内容不是很感兴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线索混乱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进行细致、有针对性的取舍与编排,截取其中的背景性片段。上课之初,笔者播放了课前剪辑的《三国演义》视频,以此导入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课堂导入自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用在课堂教学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势必要借助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影视资料,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不同于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倾向于选用历史科教片辅助教学。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三节的《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纪连海系列》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又如,教学人教版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笔者主要节选了《百家讲坛之王立群讲〈史记〉》的片段用于辅助教学。在这两个案例中,笔者所选用的历史影视资料知识性强,与本课的学习内容关联密切,而影视资料中的专家讲述风格也很受学生的欢迎。由于引入了历史视频资料,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用在课外活动时,实现历史教学的延伸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历史认知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历史课堂,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历史影视资料的优势,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为了更加深入地发掘历史影视资料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历史题材影视资料评论”“经典片段编演”“历史故事讲述”“影视手抄报”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课外延伸。例如,教学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时,笔者要求学生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组织学生开展影视评论活动,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画面或者历史细节进行评论,同时强调在评论中要突出自身的历史感触和充分表达自我认知,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历史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历史教科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提升。在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甄别,切勿使用包含错误历史观点、有明显历史常识错误、缺乏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影视资料。

四、影视资料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分清史料真伪,切忌戏说历史

历史学贵在求真,影视资料也会有事实错误,盲目采用也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播放前首先自己辨析真伪。

2.截取视频精华,紧扣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整节课甚至占用学生整个或大部自习课的时间盲目的给学生观看整集的录像,课堂成了电影院。随着录像播放的时间越长,学生集中精力观看的人数就越少。不加选择地长时间播放影片只会过多浪费学生理性思考探究的时间,浪费学生精力,降低学习效率,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篇4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历史教学 思考 重构知识体系

一转眼新课程改革试行在我省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两年的教学中,针对新教材和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我有许多困惑。特别是高一刚接触新教材真是感到措手不及,很茫然。两年一路走来,对现行新教材的利弊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新教材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教材的“闪光点”

1、导言合理且新颖

新编历史教材相对以前教材,每个章节时空跨度大,各个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大,既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是中外史合编。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还是每个单元内部之间,也就是各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讲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导入与前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联系,写到“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利用本课导言学生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共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这样可使学生与前一单元相衔接,从而探寻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的区域。

2、 资料回放。

资料回放主要是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原始文献史料。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2]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由此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教材中,合理的运用史料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使其历史知识更具真实性和严谨性,以及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可信度提高,培养学生解读能力、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使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在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就用了以下资料: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这对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了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的影响。

3、 历史纵横。

在一些课文中合理安排了【历史纵横】,【历史纵横】介绍了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知识,是对课文的拓展、补充、延伸和说明。或者通过历史纵横,承接上一目的内容,下启下一目的内容,能把这课的知识很好的衔接起来。在讲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在讲完第一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后,紧接着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激化了与平民的矛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由此引出下一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其实[历史纵横]就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的历史背景。

4、[学思之窗]

这次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开设的[学思之窗]栏目则属首创。[学思之窗]每课设置一个。这个栏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阅读内容,另一部分是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阅读的部分,是与正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原始文献资料、诗词、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思考题部分主要是针对阅读部分的关键内容进行提问,一般设一至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如:在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讲到伯利克里的改革时,教材设置了[学思之窗]栏目,引用伯利克里的演说,通过读懂材料,理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5、历史插图的运用

新课程教科书与以往历史教科书相比,插图的数量大大增加,使得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在可读性强的基础上,增强了视读性,完善了以文为主、图文并茂的教科书体系。教材各部分插图有封面插图、单元页插图、正文插图及小图标。当然教师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不可能每幅图片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选择些与主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图片进行讲解。如:在第5课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中有8幅插图,我选讲了两幅,引言插入了“帕特农神庙遗址”,教师通过对帕特农神庙的介绍,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梁启超曾讲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可见,掌握历史地图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二、现行教材的编排存在某些缺陷

(1) 现行教材存在着内容多处重复的不足。课本内容的专题设计模块讲述,选修和必修也有知识点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梭伦改革与选修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中的知识点重复出现。

(2)高考的要求---以通史体例考查

必修、选修课程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考能力的需求。专题模块不符合高考教学的需求,高考命题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科本身出发,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

考试说明是按通史顺序编排的,分成古代中国通史、近现代中国通史、古代世界通史、近现代世界通史几个部分。高考试卷的题目分配也是先古代史后近现代史。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4---28题按时序相继考查了西汉、宋代、明代及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接着第29―33题相继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因此,为了弥补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弊端,按照通史体例,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

总之,古诗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能顺应新课程改革,很好的驾驭新教科书,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背景,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篇5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