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篇1

1.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能耗建模方法 

2.云计算安全:架构、机制与模型评价

3.云计算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综述 

4.云计算采纳行为研究现状分析 

5.Google三大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分析流程的技术改进优化研究

6.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 

7.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8.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 

9.推动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10.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11.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研究综述  

12.云计算及云计算实施标准:综述与探索

13.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 

14.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 

15.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  

16.基于云计算的多源信息服务系统研究综述 

17.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18.云计算系统相空间分析模型及仿真研究 

19.云计算时代关键技术预测与战略选择

20.云计算方案分析研究  

21.基于云计算的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优化  

22.面向图书馆的云计算研究综述  

23.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 

24.基于Hadoop的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研究 

25.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 

26.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电网信息平台 

27.云计算资源调度研究综述 

28.论云计算的服务质量 

29.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0.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31.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探讨 

32.云计算应用服务模式探讨 

33.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

34.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开源软件综述 

35.云计算安全研究 

36.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  

37.基于企业视角的云计算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38.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新能源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39.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文件迁移模型研究 

40.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

41.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云计算中虚拟机放置的自适应管理与多目标优化 

43.云计算: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44.基于虚拟散列安全访问路径VHSAP的云计算路由平台防御DDoS攻击方法

45.云计算集群相空间负载均衡度优先调度算法研究 

46.电力系统云计算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47.云计算初探  

48.随机任务在云计算平台中能耗的优化管理方法 

49.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50.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51.云计算中调度问题研究综述

52.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

53.云计算安全研究综述  

54.云计算中数据隐私保护研究进展  

55.云计算应用及其安全问题研究  

56.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57.基于云计算和极限学习机的分布式电力负荷预测算法 

58.美国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  

59.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新型电子取证研究 

60.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 

61.基于Openstack的科研教学云计算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62.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分析  

63.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64.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65.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能耗测量和管理方法 

66.基于云计算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67.云计算概念、模型和关键技术  

68.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 

69.基于Hadoop的分布式云计算/云存储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70.云计算环境中绿色服务级目标的分析、量化、建模及评价

71.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发展 

72.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73.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74.云计算的价值创造及其机理  

75.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76.寄心海上云: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77.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用电行为分析模型研究 

78.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  

79.基于效用的云计算容错策略和模型 

80.云计算环境下的智能决策研究综述  

81.云计算安全风险因素挖掘及应对策略 

82.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83.云计算安全需求分析研究 

84.智能电网中虚拟化云计算安全的研究 

85.云计算架构下的移动学习 

86.基于云计算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设计 

87.云计算在电力系统数据灾备业务中的应用研究 

88.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 

89.浅谈云计算技术  

90.云计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91.云计算环境下的著作权制度: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92.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的研究 

93.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 

94.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 

95.国外云计算发展现状综述  

96.云计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影响  

97.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 

98.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  

99.对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100.云计算应用展望与思考  

101.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102.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  

103.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研究  

104.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 

105.云计算及安全分析  

106.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 

107.基于等级保护的云计算安全评估模型  

108.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  

109.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  

110.云计算技术简述  

111.云计算综述与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研究  

112.中国云计算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  

113.云计算安全问题  

114.云计算下的国外图书馆联盟服务研究 

115.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综述  

116.云计算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探究  

117.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平台的构建  

118.云计算技术驱动下构建数字图书馆虚拟化环境的探讨  

119.云计算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120.云计算环境下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121.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技术研究  

122.云计算模式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123.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初探 

篇2

关键词:分布式计算;发展现状;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47-02

一、引言

分布式计算技术是当今信息时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它允许计算机设备同时开启多项服务并通过网络实现多台计算机的数据通信。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大致分为分布式计算环境研究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研究两个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以网络数据通信平台为中心的数据传输方案,分布式计算模型因此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在近年来的发展和变革中,已逐渐形成以中间件技术、点对点技术、网格化技术以及WEB Service技术为核心的系统化体系结构模型。以上各项关键技术在长期的应用中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也为推进分布式计算技术发展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分布式计算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分布式计算技术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项科学技术,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多台计算机的分布式连接实现数据的综合处理,旨在通过多台计算机的强大的工作能力来分解复杂问题,解决一些计算难题。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具体特征表现如下:首先,分布式计算能够合理分配计算内容,实现多台计算机共同工作,节约设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在于能够为计算程序寻找最合适的计算机来完成工作。目前,计算机领域内关于分布式计算的技术已有数百种之多,但多数并没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缺乏系统管理和统一行业规定的技术并不利于日后的广泛发展。另外,分布式计算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算法的研究,形成一种独特的计算模型,确保其超长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种发展规律导致大多数用户只单纯研究如何集结更多闲置计算机来完成实际数据的处理,并没有考虑如当某些计算机丧失处理能力后的数据归属问题。那么,就要求研究者对分布式计算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通过虚拟网络运营机制来实现大批量数据的共同处理以及如何实现用户间数据的高速共享以初具规模。如何更大规模的集结剩余计算力量、如何科学系统的管理共享数据资源、如何更大程度的节省计算资源成本成为当今社会研究分布式计算技术的重要课题。

在近十年间的研究和发展中,分布式计算技术已在不同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关键技术也已逐渐走向成熟,并能够适合当今科研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应用。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当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较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中国拥有数额最大的计算机用户群,但真正能够应用和了解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用户却表现相对单薄,大多数用户只将计算机相关技术作为日常生活、办公的一种工具,没有实际考虑更深刻的含义,仅有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对分布式计算技术进行了课题立项研究。这点于计算机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分布式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一)中间件技术

顾名思义,该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中间连接方面,所谓中间件则是指连接计算机应用程序与计算机系统的中间环节。也可以将其认定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方面内容,用户主要通过多个中间件的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运行平台来实现数据通信。它是发现较早的一项分布式计算技术。其中太阳公司、贝尔实验室以及IBM公司对其开启了中间件技术研究的先河,在近年的不断变革和应用中,移动型中间件、自适应型中间件以及数据型中间件均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利用中间件技术现已开发出多项不同类型的通信产品。这项技术作为分布式计算的基础应用在优化计算机通讯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网格化技术

网格化技术是当今社会研究最为广泛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之一,旨在通过对区域进行类似“网格”式的画法来形成数据的分布式管理。主要通过集结不同地区的空闲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来构建一个庞大的异构性网络结构,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系统、不同协议之间计算机的数据处理问题。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应用者如同在一台计算机办公那样利用多台计算机完成内容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网格化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庞大、复杂的计算工作量,而且能够解决区域化的界限,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计算共享和统一管理。这也是网格化技术应用广泛的关键所在。

网格化技术具有多种体系结构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五层沙漏式结构形式,依次为服务构建层、数据连接层、数据资源层、数据汇集层以及数据应用层。自上而下形成了有序的数据服务传输模型。另外,一些研究机构为了更加合理的节约成本,将沙漏式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构建层、中间层和应用层为主的三层架构形式。构建层处于体系结构的最低端,主要负责分配给不同区域的可用计算机计算资源的工作,中间层则通过对底层资源的协议传输来避免异构计算机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产生的麻烦,中间件技术也可以看做这层的具体实现原理之一。应用层则是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来协调、管理构建层的各项数据处理工作,使得整个分布式计算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完成。

(三)点对点技术

点对点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比较成熟技术之一,在对等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没有客户端、服务器端的明确划分,在网络节点中的应用以及地位完全相同,这种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资源的相互访问和共享,无需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数据转换,降低了数据对服务器的依赖程度,同时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各方面性能。当然,这项技术在处理一些复杂性问题时也会表现力不从心。例如数据搜索速度相对缓慢等问题,点对点技术只单纯提供目录索引,在进行实际搜索时也只针对源地址和目录进行简单的索引并直接将结果返还给搜索用户,当面对热点资源时,数据传播速度较快,而遇到冷门信息时将不能完成数据传输。也就是说这项技术只能在资源有源提供的时候才能够完成传输,又由于数据承载点不一定是专业服务器,一旦计算机下线就会降低传输速率。在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后,多点传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技术的弊端,多点传输技术能够将资源分割成多个资源数据包,并根据不同编号实现多台计算机数据传输服务。这种方式也就代表着节点越多,传输越快。

(四)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在分布式计算技术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后的技术产物,它的提出改变了人类对传统计算机计算模式的认识,也将当今社会对分布式计算研究推向了另一个历史。它的原理在于将庞大的计算机处理程序进行多个小程序的分解,并在整个互联网中寻找合适的承载计算机,当整个计算完成后将最终结果传递给用户。众所周知,云的形成是由大气层众多细微颗粒分子集结在一起形成的,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多台计算机集结在一起,形成庞大及计算机网络完成复杂计算。向google、baidu这类搜索引擎的应用原型就是云计算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一些医学处理、图谱识别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总结

分布式计算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方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合理、有效的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能够降低计算运维成本、合理利用网络限制资源,数据研究证明,全球每天闲置的可利用资源非常庞大,集结这些闲置资源能够进行更加广泛的科学研究,这项技术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我国最为计算机应用人数最多的国家,闲置资源相对较多,积极研究分布式计算技术,对于解决我国科技落后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曲伟平,黄小龙,潘大胜.网格计算的优势及安全技术[J].电信快报,2009,9.

[2]宋丽华,姜家轩,张建成.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

[3]戴新发,袁由光.一种嵌入式实时分布系统的安全策略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1,5.

篇3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行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具体到教育教学的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进步。现在的教育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黑板板书的形式,开始以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技术为主导。“云计算”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云计算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发展舞台,推动新的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1]

一、云计算与现代教育技术

1.云计算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云计算是一种网络计算方式,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软硬件资源与信息数据共享的一种方式,并且通过云计算还可以将数据传送到其他的计算机和设备上。而云计算的供应商在提供业务时,通常使用的都是通用的网络业务应用技术。这种网络业务应用的访问模式建立浏览器的基础上进行的,服务器则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教育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中使用的主要工具;第二,媒传教学法是教育技术使用的主要的教育教学的方法;第三,系统方法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使用的主要用于教学设计的媒介手段。将云计算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使云计算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学习者更方便更及时的提供学习资源。[2]

2.云计算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贡献

云计算技术主要包括了分布式并行架构和资源虚拟两种技术,它促进了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创新。而云计算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学习过程的支持;云计算的使用是将学习的过程移到云中,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的各项服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所使用的资源,从而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对于学习资源的支持;云计算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价值最大程度上的体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第三,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模式;每个国家的教育现状不一样,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也不一样,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技术的使用上也是不一样的。目前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 多媒体的方式、 虚拟现实的方式、常规的方式和以网络的方式等四种类型。第四,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的建立与应用;现在的教师教学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书写,转而以现代多媒体教学代替,而云计算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新时代的到来。[3]

二、云计算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分析

1.云计算模式下“教”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中所提到的“教”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学。云计算模式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云计算的应用,有利于确保学生更充分地使用学习资源。除此之外,云内的全部教师之间也能相互交流沟通,对于教学经验能够互相切磋学习,对于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整合是非常有利的。云计算模式下的“教”的变革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的地位,转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2.云计算模式下“学”的变革

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环境、学生和学习的过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生作为学习这项活动的执行者,决定了学习环境的选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性的位置。而云计算的应用,则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充分享受学习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分享给大家一起使用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方便学生之间的互动。[4]

3.云计算模式下教授者、学习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与地位”的变革

将云计算应用到现代教育技术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授者、学习者与管理者三者的角色定位。教师由以前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变成了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通过对云平台的使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在云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主要工作纪实及时地更新与维护云中的数据,以确保学生的正常使用。云计算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教师和教育中的工作人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角色和地位,三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协调与配合,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合作的格局形式,共同构建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模式与新理念。[5]

篇4

关键词: 物联网;油气生产;发展现状;功能

中图分类号:TE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10158-02

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应用在各行各业,我油田公司也在努力将物联网技术与油气生产相结合,为大庆油田的四千万原油稳产目标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下面我从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发展现状,以及在油气生产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物联网技术介绍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在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大致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实现只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工业监控、绿色农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公共安全等。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全面感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和围绕这些技术的庞大产业群。

1.1 以RFID为代表的物品识别技术

物品识别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

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物品识别技术。一个完整的RFID标签由RFID芯片、天线以及封装媒介所组合。RFID标签技术将带动材料技术、芯片及封装技术、能源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1.2 传感与传动技术

物联网将实现人-物互动以及物-物互动,这就要求物体具备根据物理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为赋予物体“智能”属性,传感与传动技术的应用将不可避免。传感与传动技术将带动的产业:传感与传动技术涉及领域极广,其技术需求将能够带动半导体、精密机械、电子元器件、光学、声学等多科技领域的进步。

1.3 网络和通信技术

在物联网时代,由于所有物体都处于随时接受数据并传输数据的状态中,由此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将不是现有网络技术所能应对,这将带动有线网络投资、无线网络升级、信息设备及软件、网络搜索等产业的发展。

1.4 数据处理与存储

物联网时代所产生的数据量将是难以想象的庞大,将对数据处理与储存技术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处理及存储需求将带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计算机软硬件、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产业的发展。

2 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2.1 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

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由美国主导的EPCglobal标准在RFID领域中呼声最高;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全球领先;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2.2 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欧盟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促进欧盟从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工具,致力于推动ICT在欧盟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提升欧盟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欧盟在RFID和物联网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应用,通过FP6、FP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专项研究进行技术研发,通过竞争和创新框架项目下的ICT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并开展应用试点。2009年9月15日,欧盟《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

2.3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目前,物联网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3 物联网在油气生产中的应用

油气生产流程包括油气举升、注入、计量、油气集输、油气处理等5个部分。在各个流程的生产过程中,现有生产组织形式大都为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另外,现有的生产工艺也需要改进和优化创新,并且现有的生产方式依赖员工的责任心和熟练程度,因此劳动生产率低。

各油田为满足生产需求,已经建立了各自的油气生产现场工况监控、分析与管理和视频监控系统,并正在当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系统是由软件开发公司和油田用户结合各自油田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作开发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油田公司、采油厂、作业区等各级目标用户生产运行管理的需要。由于受地域、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油藏地质、社会环境差异的影响,因此各油田油气生产数字化的功能不尽相同,建设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目前各油田已经建成并应用的一部分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在软件平台、开发环境、系统组态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

针对目前油气生产过程管理的现状,油田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急需一套综合信息平台来解决,而以往油田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所积累的实践和经验也为建立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奠定了基础。因此,建设面向生产操作过程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融合,紧紧围绕生产运行管理,提高生产操作每个单元的自动化程度,保证生产持续、稳定、高效的运行;为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并根据生产管理特点,按流程建立劳动组织架构,优化一线员工布局,从而把人和生产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最佳水平。

油气生产物联网功能设计需要满足油气田的日常生产运行、生产管理、生产监控、设备管理、成果展示等需求。对于目前油气生产现状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油气生产物联网的建设,主要立足于解决如下生产问题:

1)快速了解生产概况:显示采油气厂生产状况、产量、注水量变化情况;

2)及时提供故障报警和预警:报警和预警信息自动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3)自动生成生产报表:自动生成、存储、查询井、站、作业区的相关生产报表,自动绘制相应曲线;

4)自动控制生产过程:关键生产过程实现闭环控制、提高生产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高危环境重点区域:生产环境的可燃有毒监测、重点井高产井的视频监控;

6)定时完成物联网系统自检:对网络、网络设备、现场仪表等数字化设备定时自动巡检和故障原因定位。

我大庆油田通过油气生产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分别对采集与控制、数据传输、生产现状监控及管理三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采集与控制子系统功能

该子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RTU等设备自动采集、存储、处理油气生产对象的生产数据,通过摄像头、危害气体监测等装置,自动采集现场生产的环境信息,将这些信息传输到采油厂实时数据库,支撑生产监控等应用;同时,通过ESD、控制阀等自动化控制设备,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2)数据传输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把从单井及边远站库采集的数据采用无线传感网、专网和公网无线技术(融合WSN、McWill、WiMAX、WiFi、3G、GPRS、CDMA、卫星等无线传输技术)组成无线异构网络来进行数据传输;其余计量间、中转站、联合站、集气站、处理站、注水站等站库和距站较近井场的生产数据及视频信号通过有线网络相连来传输,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生产数据传输模式为油气田作业区采油采气厂油气田公司企业总部。

3)生产现状监控及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在采油气生产部门部署实时数据库和监控中心,同时将数据上传到总部数据中心实现对生产动态的及时了解,实现生产管理、分析优化、指挥调度、智能决策,洞观全局,掌控运行。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道,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的建成可以实现包括油气水井、计量间、处理站库及相关集输管网的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工况分析、故障预警和报警、关键过程连锁控制、工艺流程可视化展示、生产过程实时智能决策等功能。能达到强化安全管理、突出过程监控、优化管理模式,以实现优化组织结构、持续改进业务绩效的目标。

油气生产物联网除需要有一个先进的设计之外,还应总结一些油气田在面向生产操作过程的数字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并结合国际上先进石油企业的最佳实践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经济高效的建设我国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

参考文献:

[1]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油田.

[2]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3]浅谈油气生产物联网的建设模式.

[4]物联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5]油气生产物联网功能设计研究.

篇5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指挥信息系统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功研制“赛奇”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以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迅速。从最初的C2系统,逐步发展为C3I系统、C4I系统、C4ISR系统、C4IKSR系统,到今天的GIG全球信息栅格、网络赋能指挥能力系统,指挥信息系统正逐步实现按需高效地向战斗、决策和支持人员提供全球互连的有价值信息的目标。

快速、准确决策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作战方式正在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化,通过人工、通信系统、无人机、卫星等渠道收集来的数据已呈海量[1]。指挥信息系统作为整个武器系统的关键和核心,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准确掌握敌方的战略意图,预测战场态势实时变化,成为了指挥决策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技术由此延伸拓展到指挥控制领域[2]。

1 大数据

1.1 大数据

2014年5月,美国白宫一份总统报告《大数据:抓住机遇、保存价值》中谈到:今天,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数据去解决问题,提高幸福指数,赢得经济利益。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计算存储的井喷式发展和植入在各种设备中传感技术的提高,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正朝着一个向上而且看起来无边的轨迹发展。据统计,2011年,世界创造和复制的信息量就超过了1.8ZB。2013年,全球产生的信息量达到了4ZB[3]。

1.2 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的特征是:Volume,Variety,Velocity。

Volume容量大。对于学习研究大数据的目的,美国数据审核小组表示,随着数据在容量上的不断增大,用传统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是不够保证数据种类的多样和传输的高效。从网络应用、可穿戴技术到能够从生命信号中监测到慢跑者体能状态的先进传感器,数据的爆增对高效的运算和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Variety种类多。大数据不仅数据量大,资源和格式的种类也很多。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在一份报告中谈到:一些数据产生于数字,意思是它通过使用数字的电脑或数据处理系统创造,比如邮件、网页浏览和GPS定位。其他的数据产生于分析,也就是说它产生于自然界,但是转化为数字格式在增长,比如通过手机、照相机和录音机产生的视听信息,以及像心率这样的体检数据、天气设备的监测数据。

Velocity速度快。数据收集和分析正在向实时的速度发展,这就意味着大数据分析会对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选择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当人们通过网页相互联系,数据可以记录下人们网上活动。手机设备中的GPS数据可以实时追踪你的位置。当然,一个手机地图软件如果不能快速准确地识别手机的位置,那么就是无用的。

1.3 大数据技术

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常规数据库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大数据技术则是将海量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化,然后通过挖掘、关联、分析,生成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目前,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存储、分布式计算、分析应用和数据安全等技术。

2 指挥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战场大数据来源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推广应用,催生了海量数据。在战场侦察监视中,传感器的海量追踪和监视数据,蕴含了丰富的敌情信息,是分析敌目标状态、作战企图的重要依据。在作战指挥控制中,实时态势感知、指挥命令和作战综合保障等信息以数据形式存在并传输。在作战保障阶段,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精确打击、损伤评估以及战场管理等领域使数据浩如烟海[4]。

2.2 机遇

信息主导火力地位更加突出。阿富汗战争,美军通过数据链联通情报与武器系统,使传感器到武器端的时间缩短到“分钟”级。伊拉克战争,逐步完善的指挥信息系统,使美军各军种作战行动实现了自主协同。下一步,以可穿戴等创新手段分析数据,使感知、认知与决策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

情报收集处理能力更加突出。现代战争,指挥信息系统一旦被敌捕获,将构成致命威胁。而大数据技术在指挥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会通过全方位的数据收集、深度的数据分析、快速的数据传递,更好更快地满足作战需要。倘若大数据技术将情报分析能力提高10倍以上,那么敌我双方的差距就是代差。

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更加突出。大数据技术一旦获得突破,对信息的预先感知和实时分析处理将达到“秒”级。也就意味着反导反精确打击的防御体系分析来袭导弹的飞行轨迹速度将更快,从导弹预警到跟踪拦截的反映时间将大大缩短[5]。

2.3 挑战

异构性。在指挥信息系统中,侦察监视获取的情报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既有结构化数据,还有战场态势、地理信息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传统数据库工具很难分析如此复杂的数据类型。

规模大。在作战过程中,每天都会收集海量的情报侦察数据,有数据、语音和影像信息,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噪声以及敌方的干扰信号。如何从海量、密集情报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信息,成为数据分析的难点。

及时性。在信息化战场,各种侦察装备会不断地、实时地传来各种情报信息,战机稍纵即逝,这就对情报数据分析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对海量的情报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处理,才能为指战员提供准确、实时的指挥决策依据[2]。

3 大数据技术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3.1 大数据技术在军事领域发展现状

近年来,信息系统产生获取的数据已达TB、PB级,存储庞大的数据集,主流的数据库存储技术有:面向文档的数据库、基于内存的键值存储数据库、分布式多线程处理/列式存储数据库。为提供数据资产保管访问的场所,数据中心也成为建设趋势。为实现高效计算处理,分布式计算集合了数据检索和实时分析技术,可以利用网络闲置资源来处理庞大复杂计算。MapReduce、Spark、Storm作为适合不同数据类型的高效计算框架,应用前景广阔。分析应用涵盖了数据挖掘与提取、数据可视化、数据预测与分析等内容。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地从繁杂多样的数据海洋中提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信息流向的效率和精确性,主要依赖于分析应用技术。数据安全方面,则要站在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化考虑。

3.2 大数据技术在美军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美军为提高“从数据到决策,发现即摧毁”的能力,正不断加强在信息融合、任务指挥决策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建设。DARPA的XDATA项目,旨在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开发新型计算技术和开放源码软件工具,以满足军事领域对大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需要,并包括异常监测、心灵之眼等多项与信息网络安全相关的技术 [6]。BAE系统公司开发的“Q勇士”可穿戴计算机系统,可以像谷歌眼镜一样嵌入标准军用头盔上,呈现部队所处位置、地图及警示信息实时地叠加进士兵的视野。美军还探索了一种新型存储体系结构,网络附加存储。与存储资源直接分配到计算机节点的直接附加存储不同,网络附加存储可与其他计算和存储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资源,能够对多种数据协议,包括服务器消息块、网络文件系统、超文本传输协议等进行存储,并能处理不同操作系统计算机传输的数据[7]。

3.3 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应用设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第二次指挥控制大会上提出了大数据分析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框架。在体系架构上,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可以实现分级指挥向扁平化指挥的过渡。在分析策略上,离线分析与实时分析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指挥决策的智能化、实时化、精确化。具体来说,首先,各情报站从各种情报源获取到各种实时情报数据,结合其他情报站的分析结果,进行本站实时情报的初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到情报中心,存入历史情报数据库。在情报中心,一方面基于历史情报数据库中积累的海量历史情报数据,通过离线分析,挖掘情报,存入情报知识库;另一方面,对各情报站获取的情报数据及分析结果,结合情报知识库,通过实时分析,最终为指挥员实时决策。基于上述思路,可以基于Hadoop分布式云存储技术,Map 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和Storm流计算框架,构建适用于指挥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的并行数据分析架构[2]。

4 结束语

胜利日阅兵,指挥信息系统装备方队首次亮相,宣示了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决心意志。当前,现代战争已进入数据决策指挥的时代。以往的决策模式主要是依靠人的经验与智慧作出决策判断,已不适合现在战争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当信息感知渗透到战场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覆盖作战前线到后勤保障,战场信息流将成几何级别剧增。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深度挖掘信息关联,为指挥员提高智能决策,是发展趋势,是时代要求,不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余晓东,王刚,岳韶华等.美军新一代指挥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J].飞航导弹,2011,11:45-49

[2]李小花,李姝.大数据分析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C].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2014

[3]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Big data: seizing opportunities, preserving values [R].2014

[4]王本胜,殷阶,朱旭.指挥信息系统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C].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4

[5]廖非凡.大数据时代对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及对策[C].信息技术,2014

篇6

关键字:VR技术;应用领域;发展前景

0 引言

作为新一代的信息交互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简称VR)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迅速在各行行业中实现了应用,改善并提升着人们的知觉体验。VR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智能传感器与图形显示等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构建与人类真实世界感知方式完全相同的虚拟空间,从而给使用者以沉浸式的体验。特别是随着终端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门槛不断降低,体验效果更逼真、更舒适、更灵活,VR技术不仅在计算机图像领域应用发展迅猛,更与网络技术、分布计算技术相结合,更是在影视传媒、工业设计、电子商务、教育、游戏、旅游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特别是2015年,不少上市公司开始涉足VR行业,一年内涌现出上百个初创团队,2015年也被认为是中国虚拟现实的“元年”。2016年8月26日印发的《关于请组织申报“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中提出:未来2-3年,要建成一批“互联网+”领域创新平台,为“互联网+”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1]。通知别提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专项建设内容。

1 VR技术的发展

VR技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且世界上第一个具有VR特征的原型机 “The Sword of Damocles”,是由被誉为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的著名计算机科学家Ivan Sutherland设计的。VR技术的分类也主要是根据人机交互终端设备的发展和体验效果来划分的,见下表1。

在终端体验产品的发展上,目前VR 眼镜盒子已经在市面上大量销售,特别是智能手机嵌合镜片方式的推出,更是推动着VR应用的快速普及,相应地的移动开发环境已经非常成熟且活跃。虽然VR眼镜的沉浸感较差、体验适度并不是很好,但年轻人对该技术人热情使得其迅速成为当前可穿载设备的主流形态;VR头盔的出现,实现了体验环境的较好封闭,特别是可感知手套的出现对触感的补充,取代了传统的鼠标和操控杆等方式,拥有更好的体验感和舒服度,正受到了VR技术发烧友的拥泵。随着头盔的硬件价格和应用的开发成本的下降,未来将有望成为企业级市场的主流;VR一体机是为适应网络分布式应用而推出的高端设备,目前正处于技术发展阶段,由于_发与应用成本均较为巨大,需要未来VR消费级市场的形成以后才能得到普及。

当前制约VR技术普及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内容资源的缺乏,现有的内容的质量也不高。市面上的VR体验内容还主要集中在UGC、PGC的短片、风景和广告,用于秀场、体育直播的VR录像,与影院发展相配套的VR动漫、电影、电视剧,以及服务小众需求的VR游戏等,由于技术开发周期较长、市场起步较晚,从量的丰富到质的提高都需要市场的不断培育。

2 VR技术的领域应用

VR技术作为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新兴技术,其深厚的技术内涵和宽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引起各个学科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不断涌现出新的应用案例和成果,而且各类应用的溢出效应也极为明显。

(1)军事领域

VR技术的发展最早的推动力来自于航空航天和军工部门的需求。VR系统由于具有良好的高效性、可控性、安全性、无破坏性、使用灵活性、易于修改、不受气候影响、不受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可多次重复使用及系统运转费用低等特点,已经成为21世纪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依赖技术之一[2]。VR技术将为武器装备从确定需求、产品设计、制作样机、批量生产,到开展部队的模拟训练、开展战备,到制定合成作战条令和应急作战计划,为战后评估及战史分析等几乎全部军事活动提供一种一体化的模拟。VR技术以全息的显示和超前的训练方式使未来的部队能在和平时期进行有效备战和评估,在战前进行实战演练和科学预判,进而掌握战争的主动。VR技术对各种军事活动的影响将是极为深远的,有着极为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

(2)影像记录领域

VR技术走进大众的视野是从影视动漫等切入的,因为其最能直观反映VR技术与传统信息交互方式的不同。传统影像记录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而 VR纪录片恰恰扩展了影像记录中视觉、听觉的范围,让观看者更加直观的是,再现了完整的场景,没有了令人怀疑的景别变化和剪辑。最大限度地通过 VR 技术保证了现实场景的完整性,让影像记录与真实世界自然过渡,从而提升了临场感、增强了真实感[3]。由于VR电影是360度无死角的呈现方式,且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观众视野与感观的场景植入,配合以感观发生装置(如味觉、嗅觉、听觉等),如5D电影一样,让体验身临其境且印象深刻。甚至可以同剧情融合,通过声音、手势等手法引导观众与角色互动。VR技术已经在推动着电影电视行业的新发展,并推动了影视产业衍生产品(如电影场景体验、同名游戏、电影角色扮演等)的不断丰富。

(3)旅游产业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之下,VR技术与GIS 技术相互融合和集成可达到真实化的数字旅游可视化效果。通过创设出虚拟的旅游场景,为旅游者提供虚拟的旅游体验和实现,让人们足不出户感觉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4]。特别是对一些残障人士和高端或极限的旅游者,而虚拟旅游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这些特殊人群的旅游需求。对一些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像国家级的博物馆、古民居、考古现场、大型博览会等,可以通过开发虚拟旅游系统,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提供浸入式先验感受,提高品的形象和知名度。不仅方便与游客提前规划旅游线路,明确相关服务资源,让出行更安全、有序、顺畅,同时也有利于以更便捷、宽渠道地宣传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4)文物保护领域

将VR技术应用于文物的保护上,借由网络,既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又有效拓宽了民众的文物知识[5]。相关应用主要包括:一是考古现场的复现和文物的修复。考古挖掘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文物破坏,通过全息录像技术可以完整保留现场的所有图像和挖掘的全过程。将考古现场制作成VR影像产品,通过附加的专业讲解,让观众近距离的感觉考古的魅力,而且这种观众的参与不会带来任何的破坏。二是考古文物的真实复现。文物在展出时所需的保护措施,会对文物的欣赏带来一定的不便,只有在虚拟空间中才能实现360度的真实展示,且支持实时的细节的放大观察角度调整。三是文物的修复上。大量的易损文物,像秦兵马俑、敦煌石窟、寺庙佛像、古籍残片等,可利用 VR 技术,进行修复后的效果图制作,便于检验修复计划的可行性,提高修复的成功率,便于科研的开展。

(5)文化教育领域

VR技术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技,基于VR技术构建在线的实验仿真系统已经在一些高校开始得到应用。通过VR进行学习和教育,不光可以减少现实空间中开展实验与实训时的困难和危险,硬件的建设成本更低且可方便支持二次升级和实验内容的更新调整[6]。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体验实验设备的工作的原理、操作过程和运行状态等。通过网络互联,学校可以打破实验室的地理和空间制约,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与课程进行学习,并借助网络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记录回查,监督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3 云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是发展基础

VR技术成长需要应用的不断丰富,而市场培育的重点在于o用户更便捷、更舒适的体验和更多更丰富的VR内容。考虑到VR技术本身对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成像技术的极高依赖性,实现VR应用的大众普及的首要就是降低成本,包括终端设备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

终端设备价格的下降已经极为明显,智能手机、PAD等电子产品的极大普及和穿戴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已经解决了硬件门槛问题。而使用成本的居高不下,则主要来源于VR内容制作的巨大投入。云平台的发展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云平台上,产品投资方可以通过研发任务来吸引大量的VR发烧友参与到项目制作中来;大量具有VR技术研发能力的创客可以在参与中实现收益,这些创客将既是研发者,又是推广者,更是未来的用户;开发完的产品可以通过云端访问的方式进行营销,将整体的成本分担到终端的计次可计时消费,从而降低了使用的门槛。在这一支持VR应用的云平台上,蕴含着大量的电子商务机遇。

参考文献

[1]陶梦E,王甫.VR技术:虚拟现实带来的真实挑战.当代电视,2016年11月

[2]蒋庆全.国外VR技术发展综述.飞航导弹,2002年第1期

[3]郝巍东.VR与影像记录的融合研究.当代电影,2016年10期

[4]许红云.VR技术在虚拟旅游的应用研究.电脑与电信, 2016年07期

[5]张毅.VR与文艺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6]刘园.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12期

作者简介

韩志宏(1975-),男,副教授,就职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王上辉(1995-),男,本科生,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常振国(1994-),男,本科生,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黄飞(1994-),男,本科生,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篇7

关键词:上海会展物流现状;会展物流模式;会展物流供应链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9;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3.009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25卷 第3期 乐美龙等:上海会展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

会展物流业是会展经济和物流经济相互交叉形成的,被誉为“朝阳产业”,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经济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极大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更是加快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技术流和信息流“五流”汇聚的局面\[1\]。

一、 上海会展物流业的现状分析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和迅速崛起的亚洲会展之都,上海已经形成总量规模较大的会展经济总量。有资料显示,上海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我国会展业的强大引擎和会展业集聚地\[2\]。

近年来,上海举办的各类展览数量不断增长,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酒店、餐饮、烘焙、零售设备供应及服务展、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和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等,许多国际知名展览公司也纷纷将其品牌大展“移植”到上海。目前,法兰克福乐器展、欧洲制药原料展、科隆五金展等几十个世界大展都有了“上海版”。而且落户上海的展会越来越与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目标相关联,对物流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带动了中国会展物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会展物流业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 上海会展业基础设施分析

有资料显示,近10年来,在上海举办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共448个,其中国际展览项目227个,2011年上海国际展览项目预计达到300个左右。国际展览会已经成为上海展览业的主力军,随着上海国际化定位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国际展览会和境外参展商进入上海会展市场。

图1 2000年—2010年上海国际展览会数量变化图

上海展览场馆设施环境是举办大型展览活动的基础硬件。到目前为止,上海主要有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农业展览馆、东亚展览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上海汽车会展中心等九个主要大型展馆。上海各大展馆总展览面积达73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2个,3万~5万平方米的有3个,1万~3万平方米的有1个,其余均小于1万平方米。在2010年世博会以前,上海没有展览面积为5万~10万平方米的展馆。

虽然上海的会展场馆面积并不少,但真正合乎市场要求的场馆仍然不足。总体来说上海会展场馆单体面积小,区域分散。一般国际大型展览会的展览面积通常为10万平方米以上,上海的会展场馆无法满足国际大型展览会的需要。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览面积约7万平米,中国馆的展览面积约5.3万平方米,2011年已经作为会展场馆,对外进行市场化运作。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中国国家馆的建设弥补了上海5万~10万平方米展馆的空白。另外,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上海世博集团共同投资的“国家会展项目”也将落户虹桥,“国家会展项目”5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为上海大型国际展览会的举办提供了条件。

同时,就展览场馆空间地理分布而言,上海已形成了以开发区为核心,辐射至漕河泾开发区、浦东新区一线的会展黄金走廊。在世博效应的带动之下,上海展览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上海展览场馆的区域布局主要集中于市中心繁华地区。在主要的会展场馆中,有3家位于浦东,其余的场馆位于浦西,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中,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浦东展览馆之外,其余展馆位于静安、徐汇、虹桥三个板块,见图2。

图2 上海九大国际会展场馆区域分布图

上海现有展馆中,具有国际先进设施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场馆较少,达不到高级别国际展览会的场馆要求。上海展馆大多不是展厅分为多层,就是有柱子,而且普遍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准较低等情况。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德国三家展览公司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合资兴建的,德方具有相当大的场馆控制权。因而,上海会展物流业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二)上海会展物流企业现状

目前,上海的会展物流企业并不多,专门从事会展物流的企业就更少,而且两极分化很严重。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采用指定物流服务商方式来保证服务质量。当时指定了泛联国际、海程邦达和中外运三家物流公司。前两家分别为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当前,一些本地的会展物流企业只分得很小的市场份额,而且还主要集中于国内展会。上海本土的会展物流服务企业目前还处于品牌劣势,很难获得品牌溢价的能力。所以,上海当地会展物流企业仍具有非常大的生存发展压力\[3\]。

1.专门从事会展物流的企业较少。上海目前可以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企业不足20个,其中专门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企业仅仅4家左右。能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国有企业,往往也都是总公司中的展览物流部或者运输部负责,从事会展物流服务的时间不长,主要为政府机构主办的会展服务。有些民营企业可以提供会展物流服务,他们一般由国有企业或者香港公司转制而来。目前,上海大部分的国际展览品物流市场是由外商独资或者合资经营的专业型会展物流企业占有,他们具有先进经验和技术、网络以及人才优势。见表1。

2.传统服务内容较多,缺少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在整体上,上海的国际会展物流传统服务内容比较全面,陆运、水运、清关等基本服务还都可以满足,但能提供包括布展、代办保险等全套一体化服务的企业还比较少。

3.会展物流企业信息化相对落后。据调查,上海目前仅仅60%左右的企业建有企业数据库。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最高,国有企业次之,民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最低。

4.客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展览结束后,展品的回运率高达82%。但多数物流商却没有及时了解其客户的展后展品处理情况。根据对参展商的采访获知:有53.2%的物流商对回运有所关心,而另外的46.8%的物流商不关心;在客户服务方面,51.5%的参展商说物流商会询问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但另外48.5%的参展商表示,物流商从没关心自己的客户服务质量。见图3。

图3 展后展品处理情况调查统计图

(三)制约上海会展物流业发展的因素

随着上海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的会展物流业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上海会展物流业没有相应的长足发展,除了相关政策等因素外,其原因还有很多。

1.集约化程度不高,分散现象显著。现在上海在举办展会时,对展品采取的往往都是分散化管理。即展品到达目的地之后散落在不同的仓库,由不同的物流服务商完成展品的运输与配送,由不同区域的海关负责国际展品的监管。

2.行业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上海已经意识到会展业对物流等其他行业的推动和拉动效应,鼓励发展会展业及配套的会展物流业,但是也出现了地方保护、政企不分、行业不正当竞争等现象。有些地方政府企业在指定会展物流服务商时,往往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策略,甚至有些还只允许本地物流企业参与会展业务的竞标。

3.各个环节信息交流不畅,反应滞后。会展物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信息交换与处理,如果这一模块出现问题,那么将影响整个会展物流的组织与运作。目前,上海的会展物流服务中,存在会展物流服务商、参展商和会展主办方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往往出现主办方无法实时监控展品,不能对其进行跟踪与查询,直接导致物流服务成本过高和服务滞后。

4.服务质量有待改善,服务水平仍需提高。直接影响到会展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前,会展物流企业仅仅将服务集中在提供仓储、运输等某些环节上,还不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一体化的会展物流服务,而且货物破损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上海会展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一) 上海会展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会展物流服务是展会顺利举行的保障,其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会展的组织与运作。只有做到“货畅其流,货逢其时,货适其量”,才能保证会展物流的优质发展,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会展业的腾飞\[4\]。

首先,改变会展物流运作模式,创新其服务模式。转变会展物流分散的服务模式,向集成化、集约化靠拢,建立统一的会展物流监管服务中心。其次,注重整体规划,统一物流标准,建立会展物流信息化平台。有效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加强会展物流整体规划。强化标准化工作的修订、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尽快淘汰。第三,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提高会展物流服务水平。通过对信息、运输和仓储等会展物流环节的控制,保质保量地完成整个会展物流方案的运作。第四,企业合理定位,打造会展物流服务品牌。企业要把握会展物流服务的特性,采取差异化竞争方式,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而在市场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快会展物流教育建设,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会展物流人才。

(二)上海会展物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1.“4PEL”会展物流运作模式。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各大会展城市在举办展会时,还是会采用传统会展物流模式,即分散式会展物流模式,即使有些展会指定了物流服务供应商,但往往因其不能提供全程的一站式服务,有些参展商还是要自己寻找物流供应商。在分散物流模式下,存在着各方沟通协调困难,展品在馆外滞留或者参展商布展时间不足等现象,甚至有些物流服务商把展品当成普通货物运输,这些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会展物流专业化发展。

“4PEL”(the Fourth Party Exhibition Logistics),即第四方会展物流。“4PEL”会展物流运作模式是指第四方会展物流服务商,运用资金、人力、技术,集成包括物流供应商、会展主办方、展馆方和参展商的资源,参与会展物流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完善的会展供应链解决方案。“4PEL”模式实质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调集、组织管理自己及具有互补商提供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而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一种会展物流模式。它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会展物流服务,而且对会展的整个物流过程提出方案\[5\]。

“4PEL”会展物流运作模式具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短期合作虚拟型运作方式:第四方会展物流供应商设计方案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具备充分的实力,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在市场上暂时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来保证方案的完成,一旦会展结束,任务完成,该组织就会解散,这种方式随机性很强。

第二种是长期战略联盟型运作方式:指定的唯一第四方会展物流供应商可以是专注于会展物流市场的几家知名企业联合组织的。他们为了较少资产的重复建设,降低风险,因而建立起利益共享的长期战略联盟。

2. 集约化会展物流模式。目前上海各个会展中心的会展物流服务模式是分散式的,即会展物流的报关、报检和查验的办公地点位于不同区域,各个参展商的展品分散在不同的仓库里,每个物流供应商的服务都是独立进行,也没有专门的信息平台提供物流信息查询服务,操作模式见图4。

图4 目前会展物流操作模式示意图

集约式会展物流服务模式是将报关、报检、查验、监管仓储,甚至港区功能全部集中到指定的会展物流监管服务中心,并整合物流供应商的运输资源,提供集成运送服务,这样做不但使成本降低,还能提高操作效率。同时,在监管仓库内还可根据参展方的要求,提供贴标、分拆、组装和包装等增值服务。见图5。

图5 集约式会展物流操作模式示意图

(1)一站式清关模式。 集成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于一地,提供报关、报检和查验在同一地点进行的一站式清关服务,这样既方便了国际会展货代公司的操作,也可以避免报关、报检、查验的多地奔波,节省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操作效率,降低了人员操作成本和运输成本。

(2)集成运送模式。由会展主办方指定的唯一第四方物流供应商集成各个领域的物流服务商资源,通过对各个物流服务商的统一调度,为不同参展商提供各类展品的专业化运输与配送服务。集成运送模式能降低物流服务商的空驶里程和操作成本,能提高会展物流服务的操作效率。

(3)集中仓储与监管模式。对某一具体展会的展品实施集中仓储,由同一海关对展品进行统一监管。在集中仓储时,按展品特性提供符合条件的仓储设备与设施,并进行分类存储。通过计算机,应用RFID等信息技术和仓储管理系统等软件实现展品进出口的自动化操作。

集约式会展物流模式既能有效避免报关、报检和查验在不同地方的办理,降低成本,提高操作效率,又能有利于海关的统一监管;同时可以增大资源利用率,提高会展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上海会展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建立基于信息技术搭建面向全球的会展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运用无线射频(RFID)、云计算技术及系统整合等先进手段,采集各种与展会物流相关的信息,使得参展各方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或调用相关数据;同时提供网上通关、预警和在线咨询与预约功能,提高会展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信息技术平台具有如下功能。

(1)网上通关功能。通过与海关系统的单向或双向对接,提供网上通关服务,实现电子申报,网上备案,无纸通关,网上报核。

(2)信息查询功能。登陆会展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后,会展主办方、参展商及物流供应商等可以查询到有关展品的各类物流信息,如数量、位置、通关状态、物流供应商名称、运输工具、船次或者航班次、是否装船、到港时间的物流信息,等等。而根据不同类别的登陆者,将会给予不同的查询范围。

(3)数据调用功能。会展物流信息需求方登录平台后,可以调用其需要的数据统计,如会展主办方可以调用各参展商在会展期间的展品销售量的数据统计,以便对展会作出分析总结。

(4)预警功能。对展品各物流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在需要提防的情形发生前,向物流供应商、参展商及安保部门等发出预警信号,及时报告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展品在运输、仓储等环节中不必要的损坏和丢失。

(5)在线咨询与预约功能。提供有关会展物流的在线清关咨询等服务,同时提供展品进出展馆的在线预约服务,以增加物流供应商和场馆方之间的沟通,提高会展物流服务效率。

三、创新会展物流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服务思想是上海会展物流服务的灵魂。当今市场竞争的实质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会展物流供应链以指定唯一第四方会展物流服务商为核心,其中涉及主办者、搭建商、会展物流供应商商(运输商、货运)、展馆方、信息服务商、参展商等多个市场主体。他们相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在此网络中,又存在着多条供应链。要保证展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会展业的高端智慧发展,需要创新和优化会展物流供应链系统。

要在会展物流系统的供应链中,建立统一的会展物流监管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其区域性,达到与不同参展商及会展场馆之间信息的多项流通。

在错综复杂的会展物流供应链系统中,要科学设计交通路线,合理组合货物列车、汽车、船舶、飞机及其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形成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

由于会展物流具有高度及时性、运送的安全性和逆向物流等特征,使得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应用时,要考虑到整个会展物流供应链系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光琦.新会展大学问:访Agility(亚致力)上海世博项目总监潘起宏\[J\].中国仓储与运输,2010(10):6244.

\[2\] 石明虹.上海市会展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963.

\[3\] 丁 爽.中国会展物流业的发展障碍及对策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