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数学教育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等职业学校初一、初二辍学的学生在我校占百分之二十多,学生是免试入学,还有社会回流生。许多学生不知道自然数是什么。目前,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家长仍然把学生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尺,这些学生是学校德育处和教师办公室的“常客”,再加上家长教育不得法,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自卑,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难度不断降低。然而,学生对数学课程仍然不感兴趣。不少学生上课听不懂或不听讲,学习被动,严重缺失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上数学课时还是“睡倒一大片”,教师无论怎样努力都是白费劲。教师上课不只是体力、脑力上的疲倦,而且是心理上的一种压抑。加上没有统考要求和升学压力,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教学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哪里就到哪里。学生的基础现状,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织在一起,使数学课程教学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对中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
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和学习欲望。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应把数学的实际用途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帮助及深造的实际意义。特别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及实践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实用的”,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2.让学生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教学上,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取得成绩入手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随着成绩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会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新学期刚开始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进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提示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以便巩固已有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各有优势。选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融合传统教学的优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媒体演示相结合。“多媒体”只能代替部分教师板书。恰当的板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达静态的文字信息,更是一种表达思维活动的有力手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一般方法与结论。
一、中学理科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数学、化学、物理三学科有一共同特点:均为理解性学科,理解是学好它们的必备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轻视和忽略这一点,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四点不足:
1.浇灌式课堂教学
据研究,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持续专注时间为15分钟,所以说一节40分钟的课全部用来浇灌式的授课效果并不好,并且一个人的持续理解力是非常有限的,持续接受几十分钟的授课,来不及短期的理解和初级的印象记忆,本文由收集整理会令学生有囫囵吞枣的感觉,知识太多不能有效理解消化,造成半懂不懂的局面,一节课的理解不深刻会严重影响下节课接受知识的能力,日积月累会造成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不严密。
2.不重视思想教育
中学生还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对人生的意义和规划不能很好地思考和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不够,这很容易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应付心理,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将学习理解为是一种任务,“为什么要学习”和“学习有什么用”这些问题的本质性质理解不够,不能理解学习在人生道路扮演何种角色,被动地听从父母去学校接受教育,被动地顺从老师去完成各科作业,却不能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汲取知识。
3.倾向于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是很多学校采取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办法之一。通过大量地做题来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题型的记忆。虽然题海战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成绩,但是弊端也很多。大量地做题虽然可以让学生对各类题型有所了解,但是也造成了对题的依赖性,单靠大量做各种类型题来记忆题的解法,会压抑住学生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发掘,限制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散性思维,导致机械性地记忆答题技巧,而忽视了对题更进一步的理解。
4.陈旧的学习方法
对于数理化而言,最忌讳的就是死记硬背和孤立学习。数理化中的公式、定理,都是经过计算、推理、检验得出的结果,都拥有一定的逻辑性,所以逻辑性的思考并理解它胜于无休止地背诵它。
二、对中学理科教师的建议
鉴于以上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不足,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寻找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而成功的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对成功的向往。中学生处在思想活跃期,意志力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其他一些思想和情绪影响,即使在接受新的思想以后,也有时只能积极进取一段时间,三分钟热度,基于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制订计划在每个周期里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求学的必要性,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在这种积极的氛围里不断熏陶,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从接受知识到挖掘知识,将“苦学”变为“乐学”。
2.改进上课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活跃感
课堂教学应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将教师“教”的主动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深地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现在的课堂教师多主张“教师少讲,学生多讲”,不是单单地缩短授课时间,而是在授课结束后,要由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去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索、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
3.建立学生的合作模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
鉴于学生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同,建立学生小组合作模式尤为重要。首先,学生应该摒弃因为学习和生活产生矛盾的情绪,尊重同学间的意愿,以若干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等级搭配,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无论学习差优与否,小组成员不应有歧视眼光,利用课后时间,筛选一知识点,围绕这一知识点每个成员提出对它的认识,共同讨论,通过合作讨论,能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把“学会”转化为“会学”。天长日久,这种“自学”就会成为“自觉”,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改革 创新
0引言
创新是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决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对容易了,学生也会充分认识到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懂得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学生学习小组的设立、数学实验的开展等,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才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它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学到以前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的数学知识。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具有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减少了内心的学习压力。此种感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的产生,形成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萌发出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有些重点难点知识小学生绞尽脑汁还是无法理解。在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到圆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含义,就要联系生活中圆形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将学生周围圆形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中,方便学生理解。
3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中学会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开展游戏、讨论、自由活动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求得发展。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要经历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艺等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还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学会交流和合作,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融合具有创新性质的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开发了智力,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协调,了解了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教科书、书包、文具盒、手巾、铅笔等物体,使他们先自己分辨哪些属于长方形,哪些属于正方形,哪些都不属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答案,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此种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创新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只限于理论,却不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新的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臣.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02)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了所学内容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的意义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立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需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问这合同对谁有利?
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他们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分解”那样吸引着学生。
三、让学生在成功中重塑自我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存在“升学无望,升学失败”的心理,他们的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总认为自己是“落榜生”,一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断了上正规大学的希望,总觉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不良的情绪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多采用应付、消极的,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强求统一。教学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切忌“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整理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差生则着力基础知识的过关,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差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教学上,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取得成绩入手(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随着成绩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会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特别是教授难点教材,教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顺应学生思路,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质疑,解疑,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都能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一天天浓厚,其认知结构也会不断得到完善。通常新学期刚开始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讲课不必片面追求快进度,进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提示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以便巩固已有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一些过于繁杂的证明、计算可适当删除或简单处理,改编一些难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以适应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四、及时反馈
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运用知识的成败、解答问题的正误及考试成绩的好坏等。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位考试专家认为,没有评分,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引导,而且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动力。
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关的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
及时反馈原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贯彻及时反馈原则需注意两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教育理念
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让教学和新课改教育理念有效契合的一种途径。
一、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探析
1.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都扮演者设计者、主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该依据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选择教学的方法。合理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加以暗示,更不能代劳。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一丝自信和成功的感受。
2.让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的是一种普及性和基础性,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现其才华。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是难点和重点学科,因为逻辑性强,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渐渐改变了教学理念,以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力提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虽然教师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可是教学质量还没有明显的改观。这就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出现了很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只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新课改下,需要重视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并非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失去引导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应该适度放开对学生的管理,真正从灌输者转换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节奏,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把握好度,不可让该模式导致课堂纪律涣散,让教学目标模糊化,最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1.课堂上注重营造轻松氛围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氛围。在营造氛围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要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例如:给学生出示一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语,或是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引导学生折叠一些相关的图形。
2.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将新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都会对勾股定理进行概述,先进行定义的讲述,然后再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和说明,并且还会利用特定的范例对其应用方法进行说明。因为勾股定理在内容上比较复杂,一些教师在讲解时,往往都会浪费掉很多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练习活动和实际学习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对课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描述,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地说明定理,其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推导和研究。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而是让其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发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能够对新课改要求进行仔细地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
一、联系新旧理论知识,进行正反例证对比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要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理解往往是指学生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已有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所遇到的该概念的实际例子。我们应把这些例子和即将要学习的新概念相结合进行教学。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举生活中常见的、让人有直观感受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解平移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展示,如展示一批滑雪运动员在洁白雪地上运动的情景,高层电梯迎送来客直上直下的情景,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在跑道上快速滑行的情景,火车飞速行驶钢轨上的情景,等等,通过平移这些生活实例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示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第二,获得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我们要将概念正反例证地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接触或者意识到概念的反例与正例。例如:在正反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间隔时间较长,教过了反例就忘记了正例,不利于正例与反例的对照。因此,我们要将正反例证同时展现出来。如果正例与反例之间还存在顺序关系,不能同时呈现的话,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缩短两者的教学时问间隔。同时,应注意的是,正例与反例不能理解为一个正例和反例,具体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多个正例、反例反复体现才行。
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期间,少不了教师的言语指导。首先,学生的言语是零碎的、繁琐的,甚至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其次,为了体现数学的和谐美,有些数学符号的引入还是需要教师亲自指导、传授;最后,对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得的,语言不精练、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示范,给予纠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时,学生都能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这个概念,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语言都不太精确,经常忘记加“整式”两字。
三、理解与记忆
理解和记忆是学习概念的两个基本方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面对一个生疏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概念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等,记忆之后便是理解,理解是对记忆的补充和巩固,没有理解的记忆是过眼云烟,转眼即逝,因此,记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巩固,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途径。数学概念的记忆是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有效记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记忆环节与理解过程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学习过程。那么理解与记忆谁主要谁次要呢?这需要根据概念的性质而定,对于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低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可采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直接记忆的方法,因此,记忆是主要的;而对那些概括度和抽象度比较高的概念,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理解是主要的。即先让学习者将数学概念记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应用,逐渐加深理解程度,最后达到完整理解和记忆的目的。然而,要理解一个新概念,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个概念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那么如何真正理解概念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建立起概念体系。
四、辨析巩固定义
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不等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概念,巩固概念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概念与保持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要巩固概念,最主要的就是对概念的深透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记得牢、用得活。一般来说,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从特殊引向一般,而巩固则是从一般引向特殊。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应是多种形式的练。辨析巩固数学概念的命题形式往往有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等。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式有:为帮助学生解决概念中某一难点而采取的“模仿性”练习,为克服“痕迹性”错误而采取的“对比”练习;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采取的“判断”练习。练习对学生来说,学习中独立因素增多,有助于让他们自己领会概念;自己发现,概括结论;自己克服困难,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巩固概念。
五、要注重变式,注重对概念的巩固
我们应该将如何应用概念的变式作为练习重点。通过恰当地运用变式,使学生思维:受到消极定势的影响,最终向发散的、灵活的思维方向转换。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巩固。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要想获得概念,如果不及时加以巩固,就会产生遗忘。巩固概念,应该在已经形成概念后,使学生能正确地讲述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让学生在体会概念的同时,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及本质上的重要特征。同时巩固时还要注意运用正反实例进行比较,将教学中与概念相关的、类似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清它们的共同点,并注意隐含的“陷阱”及适用范围,帮助学生从“应试学习”的误区中走出来,体会到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的稳定、精确,并易于迁移。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育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人们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愈加重视起来,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使得信息技术成为近几年来普及速度最快的一门学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因而其教学体系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存在起步晚、基础薄、体系不全面等现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在该种形势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起步较晚,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其课程基本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授课,这些教师不仅缺乏专业性,教学方法也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二是由于教材编制存在问题,致使教材内容落后现实五年甚至更久,譬如现在流行C++、Java等编程语言,而学校却仍在教授Basic语言,学生即便学懂也对今后无大益处;三是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懂理论知识后由于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而无法验证自己所想,使得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难点与重点
1.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难点
根据教学现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改革难点。
(1)师资力量的改革。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这就使得诸多中学在针对教师的招聘选拔机制上有一定缺陷,没有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导致受聘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上往往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中学虽然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开展了培训活动,但由于未将信息技术列入必要考核项目,使得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导致培训目的难以实现。
(2)教学教材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首先,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媒介,其不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它的印象。教材编制上普遍存在的不合理性,使得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既缺乏系统连贯的教学内容,又缺少对理论基础的培养。其次,学生只能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冰山一角,而无法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课往往没有被看作是一门技术课程,而仅仅被定义为简单的计算机课。最后,要完善教材编制,就需要文化、教育、政府及财政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另外,其还受到社会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改革极为不易。
2.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重点
基于上述两个难点,可先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另外两个要素,即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1)更新教学观念。经调查发现,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设施匮乏的现象都与校管理者、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然而,大多数中学却未重视该项目标,因而无论是课程设计、硬件配置还是课时分配都没给予充分投入,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阻碍。可见,更新教学观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可增加各校间的联系,在会议或活动上互相交流经验与方法,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使思想发生转变,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优势;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了极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主要优势更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环境大为的改观。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图象和影视资料并以图文声像并发的形式向受众者提供,使受众者的直观感受更接近现实,获得的资料更加多维化,更加真实化,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多姿多彩。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二)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共享资源等优势特征使课程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在寻找资料时,不再像过去只能通过图书或一些传统手段收集一些微不足道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也比较有限。在网络系统发达的今日,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得到取之不尽的资源信息,使教师在资料、图像等方面的搜集更便捷,更及时。通过网络还可以把个人资源上传到网络共享,其它教师在需要类似资料时便可很容易的获得。这样,大家的资源相互支持和共享,使个人有限的资源共有化,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三)师生交流更加便捷、迅速。传统教学教师大量的时间浪费到板书和讲解上,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教师的大量信息,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很便捷的向教师提问,即使教师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视频等方式以最及时、最便捷的方法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学习者或学习组与其进行研究讨论,可以指导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操作,可以将某个学习者的屏幕内容传播给其他学习者观看。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现代教育技术推行的必要性
(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加强。但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气候变暖、地震频繁等都表现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不满,人们无限制的开发社会资源受到了自然界的疯狂惩罚。人类越来越面临着人炸、资源衰竭的崩溃边缘。因此,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如此庞大复杂的问题进行研究,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进而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可持发展,已成为当代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有效的应对当前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使人口大国蜕变成人才强国,主要依靠教育。而提高教育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现代技术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识记能力强,但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体系古板,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弊端已经凸显无遗,如何克服这种弊端,提高我国人才的创新水平和创造意识,是我国在国际知识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中之重。只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创新思维模式等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归整过来,为我所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接过程中,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使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种经济飞速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不科学性使这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尴尬和无奈,学校培养大批管理和研究型人才无法研究、创新出企业所需要的东西。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却受到这些大学生的蔑视,因为他们在接受的大学教育时,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还自认为应该从事高尚的职业。这种深层次的矛盾不仅需要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革,更迫切要求学校要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快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课程模式的变革,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创新中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是矛盾的。传统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这种填压式教学使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活力,更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为手段,以课件制作和讲解过程使教学方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更直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教师也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因材施教,更好的适应学生差异的特点,使教育教学方式不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条件。因此,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以及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比传统教育教学更有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更能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更能亲身体会现实社会,不像传统教学只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件,学习软件。可以通过网络、网络订购等以最快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并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共享大家积累的经验和劳动果实;3、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更多元,教学技术更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有效更针对,例如3D教学,可能通过电脑使3D技术更直观更有效的让学生接受。而3D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三)教育教学创新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教学活动包括:提供学习资源,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会话,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述思想;指导学生建造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探究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说明过程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教育技术使图、音、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虚拟手段更加接近真实,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人自身更协调发展。
(四)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中、长期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形成。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显得非常重要。终身学习成为现代学习的主流。传统教育技术是单一的,单向的,不变的。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更新换代比较慢,教材易于陈旧。而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者学习形式更加多元,学习方式更加多维,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卫星转换、计算机网络等途径传送教育信息,这样信息的接收和互动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接收信息者省去了固定学校的教育时间和花费。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体制中,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地自由选择和变更学校以及所学的学科内容。突破了年龄、空间、时间的限制。从个人自身发展来讲,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年龄段进行无限制的学习。从学校和政府角度来讲,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学校设施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对公民和学生进行教育,有效的节省了教育资源和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杜绍奎.浅析高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J].科学咨询,2008,(17).
一、准确自身定位,主动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推进者.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统治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知知识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从属地位,学习能力和素养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和提升.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有效转变.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认真理解领会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内涵要义,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在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以及立体几何等章节教学中,有效运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二、培养解题思想,积极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思想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条件.数学问题在表现数学学科的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顽强的学习意志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四种主要解题思想的支撑.因此,在培养学生解题技能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和锻炼解题思想,作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提供学生分析探究的学习空间,实施学生解题探究的过程引导,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问题解答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在解答“关于x的方程 在[0,π]内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问题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分析、探究、解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引导和指导,针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炼,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答中运用了“转化”、“函数”等解题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此解题思想的精妙之处,实现学生问题解答过程中解题思想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始终,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注重实践探索,增强创新实践技能
探究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新时期、新课标下,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时,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构建,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知、不断验证的反复过程进行补充.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内在能动性进行充分激发和挖掘,设置能动探索情境,所提出的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探究”、“思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和技能,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的知识教育,但是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对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我国中学美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中学美术课改的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希望对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着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知识作为学识技能的基础,这就赋予了新课程新的意义,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知识的凝固性,利用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中的“美术”就不仅仅限制于书本当中的定义了,而是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等领域,将美术人文化,丰富美术的教学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课程的下美术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要求,新课改要将美术教育贯穿学生的生活当中,不能停留在课本当中的知识。新的课程标准的优点在于以先进的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适应了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这样就减轻了学生们的压力和负担,将美术学习作为兴趣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美术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自身需要的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则是要听从教师的教学,跟从教师的步伐。当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要配合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若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的学习就会很被动,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会逐渐被淘汰。
(二)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学习这个学科,不能单调而乏味的学习美术,要学会将基本知识建构,要培养学生们构建知识的经验,要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
(三)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长久以来,我们都将目光局限在美术这个学科上,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所以,美术这个课程就显得较为单一,学生们难以将生活和其他学科与美术联系起来。所以,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大减,因此,美术教师要将其他学科与之相联,增加美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借此来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们喜欢美术。
(四)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注重升学率,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育,忽视了美术课,最后将美术课挤出学生们的视线中,教师的“不在乎”,造成了学生们的“不理睬”。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努力提高对学生们的启发,然而当前的美术教学现状却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美术素质低的现象,部分教师乐于将精力放在少数人身上,忽略学生整体艺术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素质和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三、现阶段中学美术新课改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知识和新方法
新课程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新课程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通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研究,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学生们逐渐爱上了学习美术。
(二)拓展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我们要学会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每个学科之间都互相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们的视野,也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前任务,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为学生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概率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个人实践与思考的角度,对概率知识的教学进行一点浅显的理论思考,以期能够对概率知识的教学起到一点促进与提升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率;理论思考
我们注意到,自从概率知识纳入高中教学以来,已经有很多论文论述对其教学心得或反思,在诸多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经验性思考,这给笔者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本文试从个人实践与思考的角度,对概率知识的教学进行一点浅显的理论思考,以期能够对概率知识的教学起到一点促进与提升作用.
■概率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思考
概率是一个怎样的内容?其为什么要引入高中数学的学习?这是两个涉及概率知识教学的根本问题,不弄清这两个问题,只说是因为课程标准要求了,教材上有了这个内容,所以我们就要教是远远不够的.
从知识层面上来看,概率一般被认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是数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要引入高中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概率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掌握概率基本知识的人,因此作为为社会提供具有一定知识素养人才的高中教育,必须将培养具有基本概率知识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学目标.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高中数学概率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率的意义及其与频率的区别;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与频率事件的稳定性;互斥事件等. 其中涉及计算的主要是概率的计算公式运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列举方法计算随机事件中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 其中的核心又是让学生对随机现象有经验性的认识,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将实际问题转换为古典概型,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合适的几何概型,同时学会使用计算器或电脑来处理得到的数据等.不得不提的是,这些最终都是指向统计思想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
■对学生学习概率实际情况的思考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又会感觉到比较大的困难,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因为概率研究的几乎都是数字,即使是几何概型所研究的一些对象是具体事物,但最终仍然是对数字的处理,而所使用的方法又均是一些抽象的公式,这相对于其他的数学知识而言,是一项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的工作;二是学生的原有经验不支持这类知识的学习,虽然说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实际学习中往往还都是通过抽象思维,将研究对象转换成相对形象的事物,就算是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时,也要通过想象建立起思维加工的对象,因此当这种纯数字的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根本无法将其构建成形象的事物,因此学习就出现了困难,也因此就需要学生能够及时转换学习思路,学会适应研究对象与概率知识的研究工具.
■对概率知识教学策略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效果,让学生觉得概率知识有用、可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思考:
首先,准确理解随机思想. 上文已经提到过,概率知识与传统的数学知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前的数学学习都是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的,一定的条件得出一定的结果,而概率知识则不同,由于其研究的是随机事件,其结果相对于传统数学知识而言往往不具有确定性,因而我们要让学生接受这种新的数学随机观念,接纳随机思想,懂得统计事件的结果存在偶然性;而大量事件中的偶然性往往又是可以用规律来描述的,这种规律就是概率. 这是一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以达到对事物本质把握的过程. 概率事件及概率知识不是对结果的猜测甚至是瞎蒙,而是与有确定结果的数学知识一样,都是一门科学,在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中已经且仍将继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从理论上讲,要让学生学好概率,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数学观念,将他们的思维引向随机思想.
当然,这种转换靠对概率意义的语言阐述还是不够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阐述中获得认识,但由于没有精确的思维对象,他们还不容易产生直接的经验.因此,教师在强调概率知识意义的同时,还可以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 例如,一个可以操作的例子就是让学生抛硬币,抛五十或一百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会有多少呢?掷骰子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广泛兴趣……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结果确实是不确定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定随机思想.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一些无法直接体验但可以通过思维进行加工的例子,如电视媒体中常常说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例子,我们所处城市一年的温度变化值等. 事实证明,通过三至五个例子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对随机思想产生初步认识.
其次,把握教学策略,提高概率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与一般数学知识不同的研究对象,概率知识的教学需要有着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 例如,概率知识一方面比较抽象,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材料,这就是概率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利用概率事件的形象性,可以促进学生对概率有更好的理解,而对于抽象的概率事件,又可以反过来利用形象的手段来辅助学生理解,如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氏图来表示事件关系和概率的基本性质等,又如在一些随机事件中,可以构建出简单的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随机事件的发生,在体验中探究并思考,可以更好、更快地认清概率知识的本质.
再如,概率知识本身有着极强的实际应用性,而学生的学习往往又存在一个规律,即一个新的知识如果只是理论的学习,则有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而当一个知识进入到实际应用的领域后,极有可能会反哺对知识的理解. 打一个易于理解的比方,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概率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仍然以概率知识的初始教学为例,学生不是难以理解概率吗?抛硬币、掷骰子、投篮球都行,一一地体验,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些实地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直觉经验,不过要强调的是,这样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对概率知识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加工,这样才有可能由经验变成知识.
再次,寻找好概率知识的基点. 从知识发生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知识的形成都是需要基础性的知识作为支撑的,概率知识也不例外. 从教材编排上看,概率知识安排在算法初步和统计之后,因此,引领学生梳理清楚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概率知识. 比如说,统计具有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并利用其结果进行预测或作出决定的功能,而概率则是研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也具有作为决策参考的功能,这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概率是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统计是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而概率是从局部研究问题,统计一般是先研究数据,然后建立相应模型,而概率一般是先建立模型,再将数据纳入模型当中. 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较好地掌握概率知识.
【关键字】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数学是抽象思维方式的产物,当前初中数学教育重点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属于一种建构行为,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采用知识建构的方式得到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是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求知的道路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帮助的作用。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学习资料内容、学习的能力等都是不能被训练的,只能进行建构,对这些进行强调性认识并不是人的大脑直接而又简单的反应,而是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客观的相关作用,进而建构起来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及内涵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学习者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发挥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认知为主体,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仅仅发挥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真是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技能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益于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思路,增强思维逻辑,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将情景教学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也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对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突破。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基本模式是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根据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创造出相关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这一情景中,可以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更能摒弃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思考等不良局面。有助于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加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
(1)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的关键一步。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急待老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景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深刻。
(2)营造适宜、愉悦的情景
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有枯燥、乏味的元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方法,积极尝试不同的途径,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设置相关的情景,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那个生活场景,便有利于深入学习。教师采用的方式和内容应该丰富、灵活,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和教学生动活泼,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构建“新鲜”场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知识链接或者相似、相异知识点的整合,引出新鲜、多样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多方位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也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形式下,都可以掌握要点知识和解答的关键点。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4)利用“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训练
数形结合不仅能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训练,增强逻辑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觉得数学具有一种“奇异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加强“数形结合”情景的构建,便于更加形象、准确地进行讲解和探讨。
(二)分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适应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在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案,创建合作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遵照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小组人员,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知识,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重点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点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为高中数学教材中关键的数学概念,以及那些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过程中感到困难的数学概念.首先从教学的角度罗列并分析这些概念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困难及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困难; 然后思考并探索这些概念的教学策略; 再分阶段在高一、高二进行教学实验; 最后通过考试分析、与学生交流、对照试验,反馈并分析教学效果,总结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分析结果与建议
1.演绎建构教学
高中数学中有不少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例如:函数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通过反函数联系起来.此时,概念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同化”或“顺应”的过程.概念间逻辑联系的确定不仅能帮助高中学生建立一种较牢固的知识结构,也帮助学生体会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所以对于那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绎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概念.
仅以数列通项公式为例,因为教材中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通过观察规律引出的,很多学生甚至老师仅仅把它看作是数列的一种表达方式,根本未意识到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类特殊的函数(离散函数),所以后面在学习利用它研究单调性和求最值时,效果就打了折扣.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研究函数概念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数列通项的理解,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只不过定义域变成正整数集而已.这样处理对学生来说,数列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函数体系中一个特殊的内容而已.样题: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n2-7n,n∈[WTHZ]N[WTBX]*.问{an}的前几项和最小?解:将Sn看作二次函数,其对称轴为x=[SX(]7[]2[SX)],所以(Sn)min=S3=S4=-12.
2.类比建构教学
把类比方法用在两个平行(或者说并列)的概念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高中教学中,指数与对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平面角与二面角;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排列与组合;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等概念,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有特殊关系的并列概念.
例如: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其实是逆运算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指数运算的性质来主动寻找对数运算相应的性质;在学生完全掌握椭圆的概念和性质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认识椭圆概念的方法和规律自己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得到的结果,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平面角和二面角其实是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不同表示形式,我们可以借助二维平面上角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三维空间角的度量的有关概念.上述过程,教师都只须充当一个引导者就行了.
3.模型建构教学
多数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为其找到具体的模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具体模型的学习和认识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性质及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其产生形象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例如:等差数列性质的学习,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如{an}:1,3,5,7,…来考察它的特点,再推广到一般的性质.又如: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其中体现出来的递推原理及有限与无限思想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不断演示“多米诺骨牌”实验,让学生在其中体会“要使骨牌全部倒下,只需满足两个条件:(1)第一块倒下;(2)前一块倒下能使后一块也倒下,就足够了.”通过建立模型让学生从直观上对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有感性的认识,学生再利用这一思想去解决问题.课后反馈练习表明,超过九成的学生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这比不建立模型,而是单纯进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式的学生超出一成左右.
4.活动建构教学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很少有与之关联的内容,概念本身也显得较为独立.例如计数问题中的排列与组合概念,概率统计中的概率等概念.虽然高中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形式运算能力,但要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这些概念仅靠思维运算是不够的,至少效率不高.教师切忌用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学生,认为这些概念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
例如:为帮助学生建构排列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罗列某个排列的各种可能,让学生在罗列的过程中去体验什么是排列,什么叫一个排列,什么叫排列数;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乘法原理,促进学生对排列知识的主动建构.再如:为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扔硬币抛图钉,在活动中体验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体会计算概率方法的合理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率的有关概念.
5.反思建构教学
对于很多抽象程度高又完全陌生的数学概念,学生即使能找到它与原有某个知识点的联系,也常常会因为对概念本身理解程度浅显而使这种联系很快消失,建构起来的概念也特别容易遗忘.对于这类型概念,我们不仅要增加学生对概念本身的操作和体验,更应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
例如:对数的概念,虽然我们知道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但往往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却很难说出log39究竟是一个什么数.我们从数学概念的二重性(2)理论出发,因为对数既可以被看作一个过程,又可以被看作一个对象,而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从过程开始的,逐渐上升为一个对象.这种质变依靠反思更容易获得.因此,我们可以从解诸如3x=9这些方程出发,指出x=log39既可以看作一个运算(过程),又可以看作一个结果(对象),帮助学生反思这种运算过程,从中主动建构对对数概念本身的认识.在反函数的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很多学生仅知道如何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而认识不到反函数首先是一个函数.而对这个问题反思的结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11-01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