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有企业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有企业经济

篇1

一、国有企业具有双重经济效率的内涵

所谓国有企业具有双重经济效率,指的是国有企业不仅具有微观经济效率,更具有宏观经济效率。所谓经济效率就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的程度, 因此也可一般地称为资源的利用效率。它是需要的满足程度与所费资源的对比关系。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效用概念或社会福利概念而非物量概念。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资源的生产效率、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资源的动态效率。从微观经济效率来说,则是企业或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一般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它实物性指标来衡量,为了便于比较,这些指标都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而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在许多经典社会主义理论家看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最为重要的定位在于宏观经济效率。 W・布鲁斯(1998,pp.4―10)在其经典著作《从马克思到市场》中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率的首要性做出过论述。他说“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把互相分离的经济活动单位一体化为一个社会整体在这里起着首要的作用。奥斯卡・兰格一直特别注意社会主义的这种属性,认为它会提高从个体到社会规模,或者换句话说,从微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的合理行为的标准。这种联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部性的内化”,即不仅仅在于有可能把微观单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计算在内,而且在于可以消除由于追逐只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才合理的目标而引起的宏观范围

无效率。”因此“通过把合理行为的标准从微观经济水平提高到宏观经济水平,社会主义被假定应当显示出较之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Bnuce,1998,p,11)。因此,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定位的立足点就不仅仅在于微观的资源配置, 更为重要的是要克服微观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非效率问题,从整体上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获得社会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率。

二、国有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并非低于私有经济

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不佳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但是我们是否就能够由此推论出国有企业效率一定比私营企业低, 国有经济必然私有化?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1.在宏观经济低迷时,非国有企业亏损状况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在宏观经济低迷时,不是只有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指标恶化,而是所有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都普遍恶化。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 (见下表)

自1996年以来,国有企业亏损面的绝对数较大,但是从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面来看, 国有企业的表现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一一只有国有企业亏损而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国有经济一一直健康发展。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点:一点是从亏损企业数的增长速度来看,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远远高于国有经济,分别达到134%、85.9%、144%;二是从亏损面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央国有企业总体上要低于其他经济成分,其中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成分,达到71,7%、15.2%。事实充分证明,企业亏损原因并不是所有制。私有制企业并非总是高效率的。

2.国有企业私有化还会使经济效率继续恶化。俄罗斯是“私有化”进展最快的转轨国家之一,而在1990年至1996年间,全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如以1990年为100,1996年只为22.6,并且,企业的亏损面迅速扩大,到1996年亏损企业已达全部企业的一半以上,许多企业在实现“私有化”以后,经济效率继续恶化。

3.国内外统计数据证明现有公有制企业具有高效率。这里主要分两段分析。即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总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 1952-1978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

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 6,0%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水平,即使与经济发展较快的韩国相比也不低多少。而且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国家的重点并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就开始迅速起飞。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1980-1991年期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4%和78%;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增长率为 5.7%、11%和11.2%,都显著地高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中高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公有制的效率并不低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私有制的效率,而且肯定比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私有制的经济效率要高。

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也并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它与私有企业一样同样也有高效率的记录,象新加坡的国有航空公司竞争力名列前茅,新加坡的国有电子公司的盈利率也高于私有制企业,韩国的国有浦项钢铁公司的生产率也大大高于日本5家最大钢铁公司。所以国有企业并非注定就是低效率。

4.国有企业亏损,并不是这些企业没有创造新价值,有些是利益转移了。以工业新增价值为例,国有企业新增价值并不低,国有工业增加值率由1991年的29.3%上升到1995年的30.2%,与同期非国有工业增加值率24,4%和24,6%相比分别高出4,9%和5.6个百分点,1978-1998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7%,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6.8%,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2 3%,显示国有企业效率并不太差,但由于国企新增价值的分配问题导致利率低,“八五”期间国有企业流转税年均增长 14 9%,折旧年均增长27.3%,工资年均增长20 7%、利润年均增长 13,2%、社保等其他项目年均增长 18.5%,可见,新增价值在初次分配中折旧和工资增长最快,包括了社会保障体系支出在内的其他项目增长也很快,税金增长较慢,而利润则更慢,即盈利水平低,其中的国有工业收益转移到了折旧、流转税和其他各项税费、融资成本、各种社会福利中去了。可见,国有企业的综合效率远大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

三、国有企业具有私有企业无法具有的宏观经济效率

评价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状况不能单纯依赖于对其微观经济效率的判断,而更要看到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从当前我国所处的时期来看,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体现在作为“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中心。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落后国家在完成初步工业化体系进入知识经济实施“后赶超战略”时,都将面临“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两难问题,我国目前就处于这一时期,对于我国来讲,高新技术模仿、移植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解这一两难问题的出路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即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管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性的制度安排一一国有企业,一方面把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利用政府对国有企业趋向性的技术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来调和上述的两难问题。所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转型时期的重要定位目标之一,就是担当“技术模仿、技术移植、技术赶超和技术扩散”的中心,这种定位的宏观经济效率可以从国际比较中体现出来。

我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 GDP的比重只有0.482%,而所有转型国家的这一比重的平均为 0.91%。但是,我国的科技国际综合竞争力指数却远远高于俄罗斯和东欧等转型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研究开发支出额占整个研究与开发支出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转型国家,达到了65%。该数值与日本相当,而俄罗斯仅为16%。这也是我国1994- 1998年国际竞争力从世界第34位提高到第24位的关键。具体原因在于:一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科技活动的中心从原有的国家主导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向国

有大中型企业转移;二是在转型时期, 国家的重点在于提供转型制度和改革,难以有物力和财力承担所有的技术赶超任务,而非公有制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的引导下,不愿意提供技术开发等公共品,而想为具有及时利润效应的技术移植者。东欧转型国家近十几年来科技竞争力下降,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国家职能转换的同时,没有在市场中建立技术公共品的提供者。在我国近几年的技术交易中, 国有企业间的技术交易占总交易仅仅20%多一点,而国有企业转向非国有企业的技术交易达到近60%。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逐渐成为“技术扩散中心”。比如,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系数是直线上升,而其他经济成分的固定资产投资系数直线下降,其中的差距证明了移植、技术赶超和技术扩散中心的地位,其中技术扩散主要途径包括:国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流失, 以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经济间的廉价技术交易等。这也是中国在经济增长上优于其他转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体现为国有企业是社会福利的提供者。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承载着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拥有全社会 1/3病床、开办1,7万所中小学、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国有企业用于职工养老、失业补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的支出,已占职Tm资总额约45%左右,国有企业为承担社会功能付出了效益代价。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的抽样调查和国内专家调查资料,国有企业的平均冗员达到20%,根据同期的国有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我们可以计算出国有企业的冗员工资负担和冗员负担指数。国有企业的冗员负担远大于其利润总额,冗员的财务负担指数逐年增加。相对而言,非国有企业就可以减少这些负担。1993年全国的下岗职工超过300万,各级财政负担和企业直接支出的下岗费用就达300亿。根据刘源等人的统计,国家对 1998-2000年3月的下岗职工支付的生活费用就需要888亿。如果严格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进行富余人员的分离,这笔费用将达到 1,000多亿,如果国家财政来承受这些负担,那么国家财政政策在协调宏观经济和控制改革进程方面的能力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在有的经济结构和财政约束下,巨大的社会福利负担和转型成本负担将使政府面临崩溃的危险。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宏观经济方面是富有效率的,因此,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应当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效率状况,依据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市场提供公共品的能力、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状况因素,进行国有企业结构与规模的调整,而不是令其私有化。

四、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充分而又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相联系。有的经济学者认为, 改变国有企业效率低的唯一出路是私有化,只要实现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就可以实现高效率地增长。但是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通过对英国务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绩效做了综合广泛地比较后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率有显著的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率改善不明显。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所有企业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前提。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在垄断的市场上攫取到高额利润,这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会缺乏动力和压力,而使他们趋于低效率地运行。这就是同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彩电工业的效率很高,而电信部门的效率却相当低的原因。

2.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从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来说,并不仅仅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

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企业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效率。也就是说,要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许多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模糊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但究竟什么是产权模糊呢,一般来说产权模糊有两种情况:一是产权归属关系不清;二是指财产在营运过程中各权能主体与义务不清晰,即各主体之间在占有权、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分解不清晰。而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产权来说其归属关系, 即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上被界定得十分明确,属于全民财产。因而说我国企业产权模糊应当是指上面第二种情况, 即各主体之间在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分解不清晰,从而导致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不能有效地保护其财产的权利。那么什么样的国有产权制度安排才算是清晰的:(1)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企业产权归属主体; (2)产权主体吻合“经济人”假说,即产权主体追求资产的保值和增值;(3)明确界定产权归属主体享有的权益及承担的责任;(4)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即企业法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转让的产权;(5)在所有权与控制相分离的条件下,应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既使产权经营主体在利益动机的刺激下能自主地支配和转让企业产权,又使出资人能对产权主体的行为实施有效地监督,从而在企业内形成出资人、企业经营者、生产者三者之间互利制衡机制;(6)法律制度能对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只要国有企业的产权安排符合以上结构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产权清晰的。

3.高效率运作的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有效地保护是国有企业有序运行的保证。匈牙利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认为,通向自由市场大道是由国家铺就维持其畅通的。意思就是说,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新经济史学家诺思也认为国家必须对一国经济效率负责。因为国家界定产权结构, 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所以国家并不是“中立”的,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实施和保护负责。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地保护,那终将损害到国有企业的效率。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效率从根本上说反映的是政府的管理效率。在一个高效率的政府管理下, 国有企业一般说来是有效率的,新加坡、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国有企业的高效率运行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篇2

1.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国内中小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及时对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这主要与中小型企业负责人自身的经济管理意识比较差有直接关系。部分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尤其是一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一直延续过去那种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企业管理层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无法发挥好的效果,另外,当前针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监督制度与组织相对薄弱,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且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较低,再加上监督管理手段与方法的落后,无形中降低了对企业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的效率。

2.企业经营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始终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被动状态。而一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且开始着手制定新的经济管理条约,但是,真正能够使这些经济管理条约落到实处的却是少之又少的。使得企业最终走向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准则相背离局面。这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随意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很容易忽略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而是醉心于短期的即得利益的追求,这些都使得企业制定的各种经济管理规章条例很难落到实处,进而使得企业常常陷入经济管理十分困难的两难境地。

3.企业劳资关系处理不当。

中小型企业经济管理表现在宏观上的内容就是努力处理好中小型企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表现在微观方面就是加强企业劳资关系的协调处理。但是,目前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时出现了劳资双方失衡的状况,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型企业的的工作量一般比较大,并且在工资薪酬的规范建设方面表现的极不规范,有时甚至会出现长期拖欠工资或失业、养老等保险得不到落实等情况。劳资关系处理不当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与重构

针对上述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你体,加强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与重构应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加强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强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建设,要构建以高级管理人才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可以通过聘任总经理或企业管理团队来负责企业的经济管理事物,改革国有企业过去那种由国家负责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分配等都由企业自主的生产能力来决定。此外,还可以将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活动都以承包或者是责任制分配的形式落实到各个岗位或个人,对企业内部的财产权、管理权、经营权等职权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通过这种形式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集体利益与个体的利益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企业有效化解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增强企业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投身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积极的措施来对企业的财会制度进行改革也是中小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得以完善和重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制定完善的责任会计制度并辅之以分权管理是企业构建现代化的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第一,构建责任会计制度,即构建以责任为核心,以权责统一为前提的规范化的会计会计管理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对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明确划分。纵向上表现为企业领导层应该将其经营管理权一层一层地下划到各个直属部门和岗位上,让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得到明细化的管理。而责任会计制度表现在横向组织机构上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企业各部门的责任将企业的预算结构进行有效的分解,将预算管理层层划分到各个部门,型成功责任预算,在此制度下构建责任会计制度需根据企业责任中心的各个层次特征,定期将最高层次成本中心的真实责任成本由基层逐层向上汇报,最后到达最高层的投资中心与利润中心。

3.加强中小型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观念的改革和创新。

加强中小型国有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首先,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虚拟化、扁平化的改革。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精简,对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些闲置人员进行清散,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考核,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成绩与其薪酬挂钩,给予其更多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绩效差的员工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其次,中小企业国有企业还应该在企业内部树立鼓励创新的管理理念,对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改革,制度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经济管理战略决策,通过从经济管理制度、理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中小型国有企业健康、长效发展。

4.加强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审核管理。

篇3

(一)当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机构设置框架陈旧。

当前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多存在机构设置框架较为陈旧的问题,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其机构设置还是延循旧有的直线式机构设置模式,即上设办公室,下面分管后勤处、绿化队等基层部门。这种模式框架陈旧,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对人员管理和项目创收的创新性不足。

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薪酬制度不健全。目前中小型国有企业还是以工资薪酬为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在项目创收方面,国有企业往往缺乏开拓意识,也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组织和人员来开展项目创收工作。

(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审核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企审核监管部门的执行力不够,没有充分提到审核监管的作用。②审核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③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层的审核监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实施办法。

二、对国有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

(一)借鉴其他经济形式对国企现有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进行优化。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这块普遍存在着直线式、官僚化的陈旧管理方式,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国企在这一方面应多多借鉴私有企业、外资企业等股份制公司的先进组织管理架构,对其自身的机构设置进行优化,以市场式控制和团队式控制为主建立企业组织架构。对于楚林绿化中心这样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说,应针对自身的经营范围和人员结构设置符合自身发展的机构设置架构,这样能够实现人力和物力的优化配置,帮助企业实现其长久的发展战略。

(二)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并不断完善。

在市场的作用下,随着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提升,先进且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在国企,尤其是大中型国企也已经与基本的工资制度相结合起来在公司内实行。但是在一些小型的国企这一制度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个企业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这项制度的引入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途径实现:①每个工人的工资以基本工资结合奖金的形式发放。②奖金要与个人帮助企业所获得经济效益挂钩,要制定合理的计算依据,要针对每个岗位制定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通过以上两点才能确保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报酬与质量直接挂钩。

(三)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要重视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

针对楚林绿化中心这样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言,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减弱,其自身一定要设法找寻自我创收的途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①首先企业要有明确的总体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社会、时代特点及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要具有可行性和长远性。②其次,要进一步将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并针对这些小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步骤。③还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多多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在企业中注入新鲜年轻的血液,增强企业的活力,使自我创收意识在企业中得到萌发。④最后,在部门设置方面,要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创收的机构,如战略发展部等,配备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员,用来开发新的公司发展战略和项目。(四)建立和健全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统观当前的国企经济管理模式,在审核监管体系方面主要存在着执行力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的改善措施:①在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上要实行执行和监督管理分设的原则,保证监督机构起到应有的作用。②在监督部门的人员配备方面,对人员的选择和考核要有严格的制度限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具体监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③在财务审计管理中,要对常规离任、年度审计、项目审计、非定期审计以及公司的债权收益的管理监督工作做得充分的监督审计和有效的实施。④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要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的优势,我国国民经济随之得到了巨大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有利于其他经济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大量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逐渐地在我国经济成分中占据越来越多的部分,这给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国有企业有其特有的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不适宜自身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了提高国企经济效益,对其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是必需的,特别是经济管理模式。只有根据现在的经济环境,结合企业自身问题和发展规划,通过对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才能逐步解决现存的问题,释放企业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及项目创收和监管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较适宜企业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中小型国企中,因机构设置落后导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楚林绿化中心,行政机构设置仍按照之前的方式,采取直线管理的机构管理模式,设办公室统一协调工作,其下分设后勤处和绿化队等具体负责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在计划时代十分实用,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显得有些落后了,无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

2.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对人员管理和项目创收的创新性不足。国有企业因其特殊性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人力管理方面有很多遗留问题,较为关键的是薪酬制度不完善。因历史因素和自身原因,大部分中小型国企现在仍然实行工资制,没有建立相关的创新奖励措施,没有有效的激励员工,也就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国企大多缺乏创新意识,也未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创新创收方面的事项,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但大多只是有名无实,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3.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审核监管体系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是按照计划进行的,企业管理中并不需要太过重视监管审核,但市场经济下,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来变化的,相关的监管体系就要得到一定的完善。目前,我国国企在经济管理中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力不够。因为之前并不需要太过严格的监管,因此,部分企业对这方面并不重视,执行时也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管审核的作用。导致现在也并不重视。(2)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水平需提高。同样是因为历史问题,企业不重视这方面,大多数监管人员也并不具备专业的能力,处理问题时力不从心,在意识和工作水平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3)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企业的监管条例只是一两条规章制度,对如何兼管,审核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没有一个细节,体系不完整,执行起来也就无法可依,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国有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

1.借鉴其他经济形式对国企现有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进行优化。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因其自身的灵活性,采用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但国有企业因各种原因,在管理方面仍然采用以前的模式,直线化,官僚化。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应借鉴一下私企和外企的管理方式,对比自身,取其精华,改革自身管理。同样是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企业应虚心向其他企业求教,同时,根据自身的当前状况和对未来的规划情况,设置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实际运营中,结合公司实际,不断做出完善,促进公司发展,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效益,实现长久发展。

2.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并不断完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私企和外企通过管理实际经验,都发现了实行员工绩效考核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中十分注重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及奖励制度。但在国企中,这种绩效考核制度还并未完全普及。目前有些大型国企,已经将绩效考核和基本工资结合在一起,正在不断地摸索,探究适合自身的模式。但占大多数的中小型国企却大多并未建立这类制度,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基本工资制度。随着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作用,这些不思变革的企业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业公平对待员工劳动的体现,具有公开公正的特点,可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引入初期,可先简单尝试这种方法,之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完善。工人工资发放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形式,既添加了绩效的成分,与之前的分配方式又差别不大,利于工人接受。关于如何评定奖金,要建立一项专门的规定,与员工个人的生产,对企业的贡献挂钩,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计算标准。量化计算,确保公开公正。

3.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要重视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作为中小型国企,在目前国家逐步减少对其扶持力度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新出路,从自身找到突破口,打开创收新途径.这样才能在将要到来的经济浪潮中稳步发展并逐步做大做强。增强创收能力,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发展规律,确定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确立方向。(2)将目标细化。仅有整体发展目标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对企业具体的生产产生太大影响。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情况,分别为各部门确立不同的小目标,目标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好高骛远。保证技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又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具体目标要细致研究,设立合理。才能达到目的。(3)人才方面,人才是各个企业发展都绝对不可或缺的,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人才引进工作,在管理方面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做出的贡献之不可估量的。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增强企业对外界发展的敏感,有助于企业把握经济形势,适时发展。(4)为了保障创收的正常发展,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从高校招收,或是从其他企业引进有创新精神的人员,开拓发展新的项目,增加公司盈利项目,提高公司效益。

4.建立和健全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通病中,相当严重的一点就是在监管中执行力不够。为改善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将监督和执行部门分开,各自只负责相应的任务,监督部门将情况分别反馈给生产部门和执行部门,由执行部门来进行生产的改进。(2)提高人员素质。监管部门要配备高素质的人员,选拔要严格,同时要建立考核制度,保证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3)在十分敏感的财务审核中,要对常规离任、年度审计、项目审计、非定期审计以及公司的债权收益的管理监督工作做得充分的监督审计和有效的实施。(4)要建立对生产管理人员的监督制度,对其有所约束,防止其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事。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国有企业表现出了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创收和监督审核方面的不足。为了得到长久的发展,企业应跟随发展潮流,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优化管理。合理设置机构,管理人员,提高创收能力,加强监督。这样,才能顺应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参考文献:[1]邵旭威.新形势下中小型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8):114-115.

[2]刘亚伟.浅议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研究,2013(24):38-39.

[3]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2016(06).

[4]胡增丰.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究[J].商,2016(03).

篇5

关键词:现代经济形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经济管理

一、进行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1.产权激励机制

国企经济效益想要得到提高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首要的便是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国企进行改革产权、创新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为:能够真正的做到政企分离,将政府、企业各自的范围明确,调整企业结构构,完善与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在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产权激励机制是指采用对使用者与拥有者进行界定权益与分割产权的方式进行划分人们在稀缺资源上的配置权,使得经济主体的资产能够得到高效的运用,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2.产权激励机制的构建途径

(1)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股权结构的合理构建。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其核心是主体为公有制的产权制度的构建。其根本目的为:以对大中型国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企业法人与出资者的财产权与所有权为基础,用公司化的方式改造企业,将其改造成涵盖多元化的财产利益的经济主体,从根本上变革企业制度,通过企业实行法人制度将企业改革为公司制企业。调整股权结构,通过合理的构建股权结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国有股流通。通过国有控股公司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设想对国有股权在运作的主体与层次上进行了明确,国有股在市场中进行流通是进行规范实施中一定会涉及到的,同时平等的与企业其他股权入市交易方面的也会被涉及到。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所拥有的全民资产量的最大的,国有股由国家进行管理的部分是非常庞大的,国有股形式的运用在资产的社会属性为全民所有方面的权利不会有所改变,并且国有股进行流通能够使主导为公有制的全民所有制更好的得到体现。国有资产进行价值形态上的管理是通过对全民资产运用股份资本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因此能够更好的实现资产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这是能够达到的产权制度主导为公有制状态下的理想结果。

(3)公司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现阶段在国内因为企业没有理顺各种内部关系,组织几个在建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治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对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制度的建设是重点,通过这些对各类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边界与归属进行明确。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

1.国企经济效益审计

国企进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由内审机构或者内审人员通过特定审计方法,以一定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相关的证据的整理与收集,来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以及管理活动进行判断其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对开发与利用经济效益途径进行评价。通过对国企经济效益的审计达到发现与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良影响因素的目的,发局企业的潜在经济效益,同时提出整改措施,使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与改善,进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进行国企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包对企业的特点进行把握,进行效益审计的开展时其目标应当是减少浪费与损失;其次要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中心,达到发掘潜力、提高效益;最后面对存在于企业内控制度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 通过制度的健全,弥补漏洞,服务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审计工作。

进行国企的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主要在于三个方面:(1)事前审计。主要是对项目的方案、预算以及可行性等进行审查,进行强化未来项目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事中审计。通过分析比较所实施的项目与计划、预算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然后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使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计划与预算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3)事后审计。进行评价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以及经济性,为国企经济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寻求新的途径。

三、树立国有企业核算管理意识,提升其经济效益

我国现行国有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应致力于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环节的管理上,切实保证国有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包盈不包亏”。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对其全体员工积极开展核算管理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实施核算管理时能够全面贯彻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确保每一位职员均能够树立起核算管理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核算管理为国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将该机制全面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资金的开支,最大限度上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四、构建优秀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团队

高素质、高质量的经济管理团队是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加强经济管理人员选拔力度,切实保证筛选出有能力、从业道德优秀的人员承担经济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是定期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训,使其能够接收到国外先进的相关管理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确保能够胜任国有企业给予自身安排的岗位,在有限的岗位上发挥出自身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2]毛 雁: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

0 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形式毋庸置疑,也是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开阔的思想源泉。而现如今来说,大多数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的企业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将自己的优秀员工公费送往国外进修,这些都体现着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1 当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所以企业一般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总把人力资源局限在劳动力的思想里,也不重视其员工的良好发展。殊不知,人力资源其实才是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做的并不够。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员工的数量或者给员工涨工资等,以为这样的方式就足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员工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上级的鼓舞,与工作优异的满足感,而不是说,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就足够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员工培训,这样便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在企业中得到进步与学习,不仅让公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停滞不前。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培训制度与模式,但是其培训制度与模式大多都只有一个形式而已,内容也十分枯燥,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 国有企业的构造都很庞大,部门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各岗位好像分工很明确,其实并不然。而且,国有企业更注重管理层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太过集中,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高层所谓的“铁饭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抑制其他员工的自身发展的障碍之一。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切思想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要素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f(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薪酬,其他)。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如果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3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3.1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加大投资力度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重视度。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之外,还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同时也不忘员工的自身发展。

在对于员工的激励方面,国有企业也应该推陈出新,优化、完善整个员工激励体系。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开拓更大的进步空间,将员工培训切实实行起来,而不是作为泛泛之谈。

3.2 丰富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权力,分散到各级组织当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适时下放管理权力到员工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不错的激励作用。而且,这也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作用与影响。分工一旦明确起来,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总结

国有企业如果还要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重视的态度,并且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真正迎合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也相信国有企业会在自己的改善与优化下,取得更好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2]杨秀岩.浅谈知识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本经济依据,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可以实现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达到、政府也难以用其它间接手段来实现的社会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其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规律来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在发展中也经历了曲折,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且在改革开放后又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种问题和困难集中暴露并亟待解决,故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下内容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简要分析和思考。

2、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的指导方针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产物。要将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实施,需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不偏离方向。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要有战略眼光。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要着眼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对中小企业进行放开搞活。第三,要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上下功夫。第四,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最后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五,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为基础。要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实力,引进科技人才,要采取措施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国有企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需要引起注意。第一,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国有企业在资产清理和评估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其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资产的评估,国有资产折股不合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例如,我国指导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明,可以利用国有资产的评估增值部分冲销一部分呆账和坏账,有的企业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暗中操作,把原有经营管理中积累起来的一切问题都一笔勾销,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另外,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无形资产,缺乏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其在市场上价值的评估,导致了这些无形资产的流失,损害了国有股权的利益。第二,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制约机制不完善。在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的指导部门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多头并进,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造成企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的迷惑,而且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商和税务等部门脱节,没有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致使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置身于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之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也给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有的企业的担保债务尚未得到全部落实的情况下被强行注销登记,而新的企业虽然接收了资产,但是逃避责任,使债务长期得不到偿还。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低估、漏估国有资产、虚增债务的行为视而不见,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三,员工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当前,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中,按照资历进行工资涨降,使得新员工中普遍存在不公平的感觉。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工作能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远远大于部分老同志,但是其收入却比较低,这使得年轻人普遍不满。

4、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好好处理,必将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企业改革结束了,企业也成了一潭死水,不得不面临被市场经济淘汰的命运。所以应采取措施,引导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一,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一些资产评估规定,往往带有很明显的部门特征,很难全面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评估行为。第二,规范国有资产出售行为,严禁擅自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在我国对国有资产的出售有严格的程序,必须经过具有审批权的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没有经过一定程序,而是擅自将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出售,这一行为不仅程序严重违法,而且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滋生腐败。第三,建立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应该建立在技术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要在薪酬中引入竞争机制,要细化工资,将工资分为很多小项,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等等,不仅考虑到了老同志也对新同志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国有企业的薪酬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薪酬,不应仍是行政命令型的薪酬。第四,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和分配这三项制度改革。一是要强化科学管理、加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企业必须要有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能够留下来为企业服务,也才能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在完善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的劳动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制度;三是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并严格将业绩考核与工资挂钩。

5、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明确了国家关于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指导方针,随后提出了目前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直至最后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杨淦;中国言实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账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第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第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三,做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在审计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其次要做好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就很容易产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这一特点,应针对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早期的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5).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离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关的提请或委托,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大的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国资委2004年8月的第7号令《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下列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失职、渎职的;其他直接违法违规行为。

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是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通过财产清查,找到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二是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三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评价标准、经济责任的划分以及审计报告的格式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国家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审计标准也都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缺少统一的操作标准,不同的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对待同样的审计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影响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经济责任的量化也很困难,比如领导能力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无法量化也给审计带来了困难。

(二) 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时间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的应有的目的性和时效性,有的责任人已经调任、提拔或者退休,审计部门才接受委托对其进行审计,造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局面。审计时问的滞后导致审计结果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发挥,干部的任用和审计结论脱节,任用在先,审计结果在后,审计结果作为人事部门提拔和考核干部的依据失去了意义,也使审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 审计关系复杂,审计独立性不强

国有企业的责任人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企业领导由集团公司选拔,有的是任命,还有的集团的领导者兼任公司法人代表,再加之国有企业往往经历改制、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另外,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往往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在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面临很多压力,有时顾于人情,审计时就事论事,走形式,回避重点领域,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财政收支的审计,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威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四) 审计资源不足,审计风险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由上级下达指令或者是组织人事部门临时委托,审计时间不固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人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审计人员人手少,时间紧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详细的调查。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还有些离任者所在的企业不积极配合,提供资料不全面,或者为了追求业绩,授意财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能进行全面系统地审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用好审计结果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合理的利用审计结果,但当前多数情况是先离任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先审计后离任”的政策,将审计结果当做提拔和调任的依据。组织部门在有干部的调任或者提拔意向之前,可以先行调离原岗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利用审计结果,综合其他因素做出决定。对于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可以先离岗后审计,但人事手续要在审计结果出来后办理。国家相关责任部门要尽快制定审计、离任、新任3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二) 完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紧、任务重,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保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全面搜集信息资料,利用访谈等手段,确定重点关注的项目。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细致的审计程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和管理工作,注意审计细节,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程序实施审计,避免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要加强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复核,以减少审计差错。另外,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 多管齐下。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建立起有审计、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的考核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同时组织部门利用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另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纪检等监督部门掌握的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确定审计重点,找出原因和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纪检部门加强权力监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 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环节是关键环节,能否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很多评价都是指导原则性的。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内容,尽量确定经济责任量化标准,而不是只有定性评价,可以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从业绩完成,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完成情况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判断。

(五)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人员也要具备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审计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干部的任用。其次,审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还要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及时更新知识,为切实保证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篇10

作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角色,国企直接体现了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力量。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国企改革,但是目前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核心竞争力意识不足,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情况,没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观念。到目前为止,很多国有企业的高层都还没有认识到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培养,

更不懂得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无法长期的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没有实质性的企业制度,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曾经的行政性质的公司或者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上市公司,但是依然是存在着浓厚的行政特色,企业与行政尚未能完全的脱离关系,之间的关系没能够妥善处理,之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缺乏效益不好的情况,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所有者。

国有企业的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据销售收入的5%-10%,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比例达到了20%~30%,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只能达到不到1.5%的比例,自然就导致我国的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非常缓慢,整体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并未能认识到企业的存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较低的战略管理水平导致企业无法长远发展。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出现逃避风险、厌恶创新的情况,企业自身因为逐渐落后而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自然无法与其他私企进行有效竞争。

二、因子分析法的含义和应用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竞争力逐渐的被国有企业的改革程度、经济效益等所影响,所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改革国有企业,这就需要重点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测度。本文是借助因子分析法帮助国有企业构建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按照原始变量所生成的、,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式,其权重是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这种方式可以为更加的合理和客观。所以,下面我们开始尝试构建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不同年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按照其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进行评价。

1.因子分析法的含义

因子分析法属于降纬技术的一种,可以将实际中存在的诸多变量使用极少的几个因子来替换,除了能够保证原有的大部分信息不会丢失之外,还能够很好的解决变量因为过多出现的重叠情况。

2.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1)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其中所选择的财务指标应当是能够将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经营绩效变动准确反映出来的,具体包含盈利能力,下属销售毛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二级指标;偿债能力,下属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二级指标;营运能力,下属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下属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二级指标。

(2)构建主因子和综合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法需要应用到SPSS16.0软件,借助因子分析,对研究对象上市前、中、后3年的综合绩效进行考察,若KMO测度值大于0.5,Bartlett球星检验的卡方统计值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1,则表明该对象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抽取方法主要是主成分分析法,旋转采用的是Varimax。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的标准,从8个二级指标中确定四个因子。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影响程度,又被称作是载荷,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获得。采用方差最大旋转的方式的UI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处理,分化载荷矩阵中的系数为0~1区间,加强对于因子的解释。从SPSS16.0软件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利润总额增长率组成第一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组成第二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运营方面水平;销售毛利率主要为第三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企业盈利方面水平;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是第四因子的主要载荷,体现了企业偿债方面的水平。然后借助SPSS16.0软件将不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权重计算出来,进而基于各个因子获得评价国有企业当年绩效综合评价公式,进而获得国有企业当年的综合绩效评分。

(3)借助因子分析获得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分分析国有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状况

分别将每一个分析对象的分析期限内的综合绩效评分进行定位到坐标图中,对比每一个分析对象在同个时间的走势,通过其出现的综合得分走势的上下波动判断国有企业当年度的经济状况,对其经济效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篇11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1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及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范经济犯罪,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更主要的是要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当然,保障措施多渠道,比如纪检监督、职代会监督等,但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审计监督不仅限于财务收支的检查,主要是从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审计检查的重点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3 注重审计结果的有效发挥

篇13

一、工业制度体系变迁与TFP计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依据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Kaufmann、AartKraay和PabloZoiodo-Lobaton(2002)所采取的残差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1)技术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绩效的变化都是制度变化引致的结果;(2)在劳动力、资本投入总量相对外生的环境中,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所计算出来的残值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3)在计算出残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体的制度变量模型,分析出它与设定的具体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反映不同制度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工业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我们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λt]K[α]L[β],对该方程取对数得:

LnY=LnAO+λt+αLnK+βLn1+u

将1978~2001年区间的工业资本存量(K)、劳动力量(L)以及工业总产值(Y)带入方程计量,得到无规模约束函数:

LnY=7.107+0.08t+0.04LnK+0.06LnK(1)

(3.502)(0.22)(0.198)(0.213)

R=0.998Ad.RSquare=0.996F=1655.748

表1制度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附图

资料来源:前3项根据《统计年鉴2002》计算,后1项根据计量算出。

正则化得到。α=0.4,β=0.6,由此建立残差方程:TFP(t)=exp[InY(t)-αINK(t)-β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将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制度变量界定为:市场化程度(MRL)、非国有化水平(NSOW)、开放程度(ORL),其分别定义如下:(1)市场化程度(MRL)。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2)非国有化水平(NOSW)。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3)开放程度(ORL)。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参见表1)。以制度变量为自变量,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到方程:

附图

可以看到方程显著性很好,但DW过大,显然存在自相关问题,即制度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变迁的。我们可以采用零回归方法来解决估计,以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中k是零回归的参数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归系数和R方的估计值。

表2零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

附图

从表2可以看到当K=0.5时,各项系数相对稳定,由此得到新的回归方程(方程中QYS=TFP)

附图

从标准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国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方程(2)与(4)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非国有化水平不仅是TFP增长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TFP变动趋势与所有制结构

如果将1978~2001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TFP增长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有两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点在1984年,最低点在1990年;第二个波动期是1990~2000年,最高点是1992年,最低点是1999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波动模式与我国工业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承包制对于大中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这种制度改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应基本为负,使TFP转入最低点。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目标的确定、1992年股份制企业改革全面推广以及推动乡镇集体企业的政策大规模出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体TFP增长率,其后,虽然国家在1995年出台了一系列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体工业TFP急剧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

表3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状况

附图

注:各种生产要素产出弹性都为0.5

工业企业的整体TFP增长率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下降?制度变迁的边际效应逐步下降呢?这种计量结果与人们一般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因为1995年以来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以及其他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措施应当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继而提高整体工业经济效率。从表3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工业企业整体TFP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降的最为直接的原因——TFP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的改革使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TFP增长率全面提升,到1988~1992年期间,国有企业的TFP却大幅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0到达谷底。1992~1996年集体企业很高的TFP增长率使整体工业的TFP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但是该期间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却已很大。1996~2001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TFP增长率同时急剧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9年陷入谷底。

三、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财务绩效

结合上述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适当发展非国有经济是未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之一,其方法很多。一是大幅度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自我发展,推进各种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二是加大“抓大放小”力度,强化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推进一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三是强化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化,使非国有股权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方法基本上是同时并举的,但是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并没有遏止TFP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中国不同产业的产权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资料,用R代表重点企业年末生产能力与整个行业总产量之比,表示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如果R>1,表示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大于整个行业的产量,该行业产量过剩,其他企业的进入将使该行业的市场拥挤度以及过剩加剧。如果R>1,表明该行业给小企业留有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市场的拥挤程度较弱。

从1998~2000年不同行业企业数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等行业以外,其他很多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例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电子设备行业。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反常现象呢?我们结合各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可以得到答案。

根据1998~2000年企业数量和2000年不同行业所有制结构状况的数据,我们可以以企业数量近几年的增加状况为标准,将行业分成两组与相应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回归分析,一是将企业数量减少的行业与该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二是将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与非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得到下列两方程:

附图经济比重)

R=0.503F=7.116

这两个计量方程虽然并不十分显著,但它们仍可以表明,行业数量的变化与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有密切关系——国有企业在主导行业中的撤退是这些行业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非国有经济的扩展是这些行业企业数量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回归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因此这种关系并不表明在同一行业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相反这些关系反而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国有经济比重很高的行业,行业企业数量减少率越高,新生的企业数量(一般为非国有经济)就越少;国有经济比重很低的行业,行业新生企业(一般为非国有经济)的数量越高,国有经济垄断的行业(煤炭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烟草加工等)企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同时,我们结合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指数R的情况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表明:虽然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市场过度进入和过度拥挤的现象,但是,非国有经济企业仍然在不断的增加。这意味着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产权制度安排上更富有激励约束效率的非国有经济有“非”理性的投资冲动,不断地进入过度拥挤的行业。这种“非”理性我们可以用这些进入行业的财务指标进一步加以说明。对于近3年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我们把特殊行业(如橡胶业、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剔除后,将其企业数量增长率(QYZZL)与行业工业成本费用率(GYCBLRL)进行回归,得到下列方程:

附图

该方程可以初步说明,这些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是这些行业的投资效益很高导致的,相反,在财务状况越差的行业,企业进入越多(当然,这不能说是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导致了新企业的进入,因为可能的因果状况是过度进入导致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

在国有经济大幅度战略调整的同时,为什么非国有经济会大量进入没有财务效率以及市场过度进入的行业呢?答案不在于所有制结构,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财务指标很高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所垄断,而这些领域并没有向非国有经济开放;(2)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金融投资的收益自1997年以来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民间资本不得不过度地进入能够进入的原有产业领域,如服装、纺织以及电器等行业;(3)大量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控制的集体企业在地方保护的作用下过度进入,并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事实上,正是上述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4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其间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空间急剧下降,投资的边际效应快速下降,投资收益由于市场的过度进入而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TF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中国渐进性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宏观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向微观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这体现在1995年以前强调非国有经济的增量改革,承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性,在税收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很多行业(特别是轻工业行业)大幅度地向非国有经济开放,增量改革也就体现出巨大的边际效应。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策略的确立使改革的重心偏向了存量改革,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战略性任务,存量调整是非国有经济增加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增量改革方面虽然依然受到重视,并出台了很多扶植性政策,但是非国有经济的市场空间并没有得到扩展,一些具有较好财务绩效的行业依然被国有经济所垄断,非国有经济可以进入的产业空间日渐饱和,非国有经济进一步进入原有行业的边际效应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体制性冲突、金融收益率下降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非国有经济过度进入原有行业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出现了。该现象直接导致非国有经济的TFP增长率以及整体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

四、结论和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工业企业的TFP是决定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因素,而决定工业企业TFP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整体TFP增长率逐年下降,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是非国有企业的TFP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TFP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以及相应的市场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非国有资本过度市场进入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1)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以及提高整体TFP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并适当提高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2)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重点并不在于简单地肯定非国有经济的合理性以及提供各种税收资金的扶持,而是要为非国有经济提供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空间;

(3)提高非国有经济投资的产业空间的核心政策途径不应当只是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微观内部改制,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减少国有中小企业的比重,通过股权多元化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而且要将现有很多国有经济进行实质性垄断的行业向非国有资本进行全面开放,减少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以改善市场竞争状况;

篇14

摘 要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论文针对项目建设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了重要分析,并从做好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做好物资总公司项目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做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项目建设 市场竞争力

近些年来,地方国有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盘活存量资产,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做为镇赉县原有体制下遗留的国字号老企业,镇赉县物资集团总公司在近年来的发展经历中,站在物资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项目建设是发展物资的最好选择,利用国家项目倾向重点和镇赉县的发展规划新机遇,

一、做好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重要抓手。对于国字号老企业县物资总公司而言,做好项目建设尤其重要和它的必要性,也是突出发挥国企再生能力的有力催生剂。

(一)项目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五大理念”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就我们的发展现状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字号老企业还有沉重的历史债务包袱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果没有一批新项目作保证,没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固守于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实现物资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项目建设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突出再发展,再创业。

(二)项目建设是实现我们再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建设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实现一个部门再发展和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能够通过规划建设一批新项目,以项目吸引社会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投入项目建设,就可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激存量,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三)项目建设是做好两个市场建设的关键措施。物资总公司目前拥有我县较大的正阳农贸市场和鑫都建材市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两个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全民创业管理模式,在全民创业中争取主动,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在经营上有新突破,在服务水平上有新提升,在创新发展能力上有新提高,才能使我们的市场发展大有作为。

二、做好物资总公司项目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终极法则。物资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城市市场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带来的各种束缚和羁绊,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充分发挥项目在系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极力实施项目兴业战略。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要立足于当前我物资的实际,努力想方设法引项目、积极主动争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集中精力抓项目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建设的重点带动物资的发展。为此,必须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二是要牢固树立开放意识。三是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

(二)科学谋划,突出围绕“两个重点”。要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科学谋划是前提。在项目谋划上要突出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重点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谋划项目。要加强对国家扶持政策的研究和利用,密切关注国家投资取向和市场资本流动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全面把我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强衔接与联系,保证所报建设项目符合扶持的条件和要求。

二是重点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我们的市场优势谋划项目。要围绕省、市、县经济发展规划,围绕服务型市场升级建设,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既切入当地经济发展链条,又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依托自己的优势,谋划好项目,做大事,求支持、谋发展。

(三)注重实效,着力抓好“三个环节”。规划建设项目已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一定要成规模,对物资的发展有牵动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主要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建好项目库。项目库建设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也是载体和平台。要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深刻领会国家和省关于一些项目建设等政策意向,认真分析省情、市情、县情,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有准备、有针对性、有效果地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搞好项目论证和申报立项。要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筛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争取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建设规划和扶持范围,为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积极跑项争资。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许多相应的扶持资金,只要我们积极争取,经常联系,找到我们需要的项目资金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

(四)多元融资,充分利用“三种资源”。加强物资系统项目建设,资金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多种投融资渠道,加大筹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要统筹利用好以下三种资源:

一是利用好物资品牌资源。要充分发挥资产、设施、品牌和经营优势,通过整合资源,使全系统项目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