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步骤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

一、从重视发展速度,转变为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以发展带动调整,通过调整为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甚至以牺牲结构为代价,换取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需求快速扩大拉动下,通过扩大投资,多上项目,就可以获得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不断加快,通过产业和企业素质的不断提高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经济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困难就大得多。特别是由于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加之产业素质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必要的体制和机制支持,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困难就更大。

我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将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协调地区结构和城乡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对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和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切实放在结构调整上,不失时机地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否则经济即使一时上去了,也很快就会跌下来。其次在整个结构调整中,务必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注意把握调整力度和工作衔接,统筹协调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必然是有退有进、有上有下,在一定时间内,调整和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压缩和淘汰部分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会暂时影响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但如果不这样,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将进一步加大,那些有市场和产品质量高、效益好的产业和企业就难以快速发展,反过来会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从重视供给结构调整,转变为更加重视需求结构的调整,以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缩小。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投资,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同比增长30.1%,一些部门和地区的“保增长”大有变味为“投资竞赛”的隐患。事实上,我国经济的危机与美国不同,有其自身特点,就其本质而言,是由于有效消费不足引起的生产过剩危机。我国的消费率由1990年的62%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的消费率则由1990年的49.8%下降到2008年的35.3%,储蓄率则由1992年36.3%上升到2008年的51.3%,2009年更是高达67%。目前大规模的投资不仅难从根本上化解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还将带来产能的持续增长,导致未来经济结构更加恶化。

要改变重供给、轻需求,重生产、轻消费的观念,改变调整结构就是上项目、增投资、搞改造的传统做法,针对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循环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消费方面的实现,不仅要重视解决供给方面的成本高、质量差、品种少、附加值低等问题,更要重视解决需求方面的收入低和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环境差、消费障碍多、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更要重视调整需求结构;不仅要支持扩大生产,更要鼓励和支持消费。要从引导消费需求入手,达到生产结构升级的目的,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牢固基础上。要把进一步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政策,将消费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并重的宏观调控手段,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考虑。坚持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基本立足点,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三、从重视工业产品生产,转变为更加重视服务产品的生产,以加快第三产业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我国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2008年为48.6%,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54.3%。总体上看,工业比重较高,符合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这个过程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这个特点的影响。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将其产业结构稳定在第三产业占70%以上的低能耗、低物耗水平上,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向以我国为重点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其高能耗、高物耗的工业。我们为外国消费者获取质优价廉消费品而慷慨耗用我国有限、宝贵的资源和环境。从目前国内外的条件变化看,再维持这样一种产业结构,过分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载体,能够调节生产、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有利于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我国新一轮结构调整要完成从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必须从发展、改革、开放的层面上,多管齐下觅良策,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应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变服务业部分领域垄断严重、市场准入过严的局面,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外资和民营经济在更广的领域参与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服务方式。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四、从追求行政区完整的经济体系,转变为更加重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与互动,形成合理区域开发格局

一国合理、协调的地区产业结构应当是互补的。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应当是能代表其资源优势(能源、原材料、技术、地理位置等)的产业,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布局。在行政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划的存在会阻碍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呈稳态结构,而且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往往以一个区域“不经济”为代价。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各行政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和协作难以寻觅,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贸易壁垒,实行市场封锁,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用经济打破行政区,竭力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和固化不合理的地区布局。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实现区域分工、错位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的要求,构建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助机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按功能区构建区域发展格局是从全局利益出发对局部地区功能进行的调整。根据功能布局的要求,有的行政区域可能会局部“受损”,但各地都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中受益。国家对有全局影响的功能定位,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层面上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定位的功能区,要在市、县级层面上推进。因此,各行政区要树立大局意识,区域主体功能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

五、从强调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转变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全面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

多年来,我国始终强调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有相当大部分的贸易所联结的国际分工主导权不在我国企业手中,导致大部分出口产品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自主出口的部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主要用于满足国外对中国作为中低档产品制造基地有那部分特定需求。这种状况表明,在世界产业转移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格局中大规模投入、低成本产出传统产业的集中区域,从而强化了我国中低技术基础上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的需求巨大。为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主要依赖国外技术和国内廉价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即在某些关系国家安全的高技术和我国已有的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原始性创新;在已形成规模、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的产业进行集成性自主创新,确立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差距较大而又有可能引进和吸收外国投资的产业,要实行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要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协调作用,加大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财政金融支持,完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机制,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推广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抵押。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基础,选准方向、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研发基地,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成果产业化进程,抢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信息产业、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发展中赢得主动。

六、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引导、服务、调控和推动作用

(1)破解政府转型难题。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以“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和控制。使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和手段大为强化,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遭到削弱。行政权力的扩张,不仅使结构调整绩效低下,而且寻租活动制度基础扩大,使腐败日益盛行。应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快以建设公共服务型为目标的政府转型,铲除权贵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应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公民评议和参与制度,增加结构调整、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评估制度,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中去,着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统筹国内外发展的体制机制。

(2)破解资源价格改革难题。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价格利益机制是引导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我国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为什么长期存在、难以改变?因为它们是微观经济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调整经济结构应立足于发挥市场调节利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形成正确的市场价格信号,使创造价值多的行业和环节获得高回报;另一方面使要素能够自由流向效率高、回报高的行业和领域。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过低,已到了资源水平难以支撑的地步。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正常均衡水平,企业以超低价格获取生产要素。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未达到国家标准,规避了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破解资源价格改革难题,需建立“市场----政府”相互协调互相配合的复合调控机制,将扭曲了的资源价格扭转过来。维持相对较高的资源价格,有利于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可以促使企业和社会节约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开采程度和利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低炭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破解初次分配改革难题。收入分配调整当务之急是改变财政分配体制,破解初次分配改革难题。1997~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企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国企未分配利润,政府全部收入几乎占到国民收入的30%。可见,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焦点应更多的放在调整初次分配上,力争在解决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企利润上缴和分红等初次分配改革难题上有突破,并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合理、公正的分配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大调整,既复杂又敏感,难度极大,但必须改。要充分利用结构调整遇困思变的时机,把过去想推出却难出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择机加快推出。

参考文献

[1]焉荣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着重处理好六个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5)

[2]阎星,李霞,高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工程咨询.2010(1)

[3]郭锦辉.我国应如何转变发展方式[J].金融博览.2010(1)

篇3

1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

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篇4

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意义

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具有决定现代物流发展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物流在一定时期的基本目标和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经济发展战略有多种层次,政府需要制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地区的发展战略,农村的发展战略,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关系国计民生,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状况。因此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与补充。国民经济的宏观目标,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工业的发展规模,工业的布局,商业的业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科学文教发展远景等。现代物流发展战略不落实,国民经济的诸多目标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宏观框架和方向,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发展战略,如能源、交通、高科技的发展,几乎全部与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其次,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区域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建立在比较优势上的区域分工与协作。现代物流是区域分工与协作的桥梁和纽带,合理的现代物流发展定位与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对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作用重大。

再次,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对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每一个区域都是三次产业并存,三次产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次产业结构具有不断调整优化的趋势。三次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巨大的带动力量,产业组织形式科学,经济运行质量必然提高。若三次产业不能协调发展,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必然不断下降。因此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战略来促进三次产业向更加合理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调整,来发挥城市和地区的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科学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能引导现代物流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规律可遁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良性引导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的运作同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如现代物流的聚集效应、现代物流的增长机制以及现代物流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等。科学的区域物流发展战略能引导现代物流不断向高水平发展。现代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制定能够使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令协调一致,既防止顾此失彼、相互脱节,又防止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现代物流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过程。

(三)科学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是解决物流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现代经济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较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落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加以适当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整套系统严密的现展战略来逐步完成。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可以协调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问题;城市、地区经济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关系的问题;各项产业的投资结构问题等等。如果区域物流发展战略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那么现实中由这些问题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就能够得以解决甚至得到预防。

由此可见,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综合意义。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需要根据青海省的区位优势制定出一整套关于青海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框架。

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区域性等特征,因此,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措施等几个方面。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应主要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步骤、实施措施等项内容。研究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应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现为在战略所规定的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规模。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应注意:

目标要制定得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目标制定偏低,就会缺乏竞争性,没有挑战性,不符合制定战略规划的初衷,难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太远,没有实现的条件和可能,人们就会失去信心,同样也不会为之奋斗。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战略目标的定性描述,通常表现为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发展方向。但发展目标也应有量的规定,是区域部门分析、预测、平衡和调整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战略目标应该体现质与量的统一,否则很难推进。

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的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而且包括经济领域以外的其它领域,如文化、教育、人口、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各个领域。为了实现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实现其既定的发展目标,各时期各部门的发展目标必须相互衔接,使需求与供应相适应。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战略目标是人们为实现战略目的所设想的标准。因此,战略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包罗万象,而要突出重点。

(二)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在确定战略重点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选择本区域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领域,可以扬长避短,助优淘劣,争取主动,求得发展。二是区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是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交通则是经济运转和区际物资流通的基础。在确定战略重点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方面。三是区域物流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区域物流是一个整体,各部门、各地方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组成要素。如果某一个部门或某一地方出现问题就会制约区域物流全局的运作和发展,会影响整个区域物流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部门或地方就会成为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具有阶段性,这是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时需要注意的。因为在不同时期,各地区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会发生改变,因此战略重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三)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

动的指南。比如一个区域的战略目标确定后,是采取全面推进,还是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是依靠自身为主还是依靠外援为主去实现目标。这就是战略方针问题。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服务于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应简明扼要,易于掌握要领。因此,它既不能过于琐碎,又不能过于空泛。战略方针越具体,对指导战略的实施越有利。

(四)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措施

区域物流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实现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发展战略的手段。制定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区域物流发展战略实施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关心人民生活需求的各种措施,如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措施和协调地区关系、促进平衡发展的措施,常常成为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青海省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步骤

为了实现现代物流发展目标,系统建设的阶段性战略是:三年内形成青海省现代物流体系雏形,五年内建设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国内竞争力,十年内使青海省现代物流体系从基础设施到管理体系均与国际接轨,力争成为我国和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区域。这种阶段性战略既考虑了青海省物流业发展现状,也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中关键是起步期。

三年内,青海省要通过完善物流市场发展软硬条件,系统整合现有产业和组织资源,引进先进物流组织管理技术,培育青海省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促进工商企业普遍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等措施,以系统规划、政策引导、法规保障、典型带动、重点发展、梯次推进、逐步完善为策略,着重发展国际贸易物流、工商企业物流、城市生活物流以及物流关联产业。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及机场、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的改造和建设;规划建设机场、经济开发区几大物流园区和若干个物流中心及一批配送中心;初步形成支撑物流体系高效运作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试点和推广发展以优化企业供应链为方向的工业物流、流通加工物流及商业、农业配送物流、改造传统物流组织等工作,使物流产业、物流关联产业、物流企业及物流服务能力、物流市场需求初具规模。这一阶段,要创造出青海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声势,促进物流投资和物流需求的聚集。

五年内建设完成物流园区、综合及专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相结合的多层次且布局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完成技术水平和服务功能居全国一流水平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畅通的多式联运体系;形成西北贸易物资的集散分销中心和物流加工中心。在这一阶段,要打出青海省物流业的知名品牌,树立青海省物流业的良好声誉;要完成青海省物流服务系统的网络化扩张;同时也要特别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物流服务的规范化。

青海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实施策略

三年内,青海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具体实施策略是:在建立专门机构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和重点推进。

(一)建立机构

成立青海省现代物流推动办公室。现代物流推动办公室对现代物流的发展直接负责,这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管理机构上的保障。其主要职能应该有:拟定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拟定综合物流中心、物流网络的规划;拟定宏观物流产业政策;拟订专门的物流法规,包括市场准入与推出机制,索赔、规范物流企业经营行为和物流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建立物流管理体制;建立与物流产业相关的调解和执法部门。成立青海省现代物流协会,统一对外组织、参加现代物流会议和推广现代物流活动。这对发展青海省现代物流事业将是非常有益的,现代物流协会的会员包括青海省有关单位、物流企业和物流业的从业人员。

(二)统筹规划

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将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协调规划,提出分步实施方案。

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涉及到工业、商业、金融、信息等多个行业。目前,从各区域、各行业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与行业分割严重,物流活动自成体系。因缺少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闲置。政府应该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摸底清查。根据青海省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交通网络、产业布局的特点,将分散的、零星的资源整合起来,统筹考虑,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资源,迅速改变青海省物流系统分立、物流资源重复配置的格局。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要服从国家有关政策和青海的长远发展规划,有利于实现青海省的功能定位。在推动物流发展时,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掌握好步骤和层次。一方面,要防止有些企业在不具备资质和条件的情况下,搞“翻牌公司”,造成市场混乱。现代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如果现代物流企业素质低下或随意退出市场,将会给接受服务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企业一哄而上。如果不加分析评估,盲目剥离企业自身的物流功能将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政策引导

为使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政策引导十分关键。政府部门要从政策法规方面提供保障,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地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物流涉及的面很广。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青海省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瓶颈为突破口,如企业自运部分如何有效剥离以及物流人才短缺等问题,会同企业界、法律界及学术界有关方面的专家,深入实际,共同研究,尽快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然后,发送到企业和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意见。最后再根据反馈的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产业政策。

(四)典型带动

在现代物流业的起步阶段,无论是物流组织的形成,还是工商企业对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利用,都缺乏必要的经验,也难以看到预期效果。所以有必要在物流发展起步阶段树立一批服务于工商企业取得明显效果的物流组织的典型事例,使之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首先是选择试点企业,这些企业必须具备适合推行物流服务的基本条件,如:生产消费中物流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物流费用有通过物流管理大幅降低的可能,企业运转基本正常,企业有行业代表性,企业领导有推行物流

管理的积极性或已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基础等。在主要行业(如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物资仓储等)的各类经济实体(如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都应选择一两家企业进行物流普及和推广的试点。

其次,针对上述选择试点企业的特征,选择合理的物流服务组织和物流服务模式,以产生明显的效果。物流组织既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既可委托一家物流企业,也可委托多家物流企业),也可尝试将企业原有物流组织进行升级改造。物流服务模式要由企业与物流组织之间做出双向的协商选择。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应尽量符合现代物流业的一般规范,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延伸服务内容,逐步提高服务要求。

再次,总结典型经验,推动物流业全面发展。总结物流试点的效果、试点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一般,性规律、一些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等。通过物流试点所产生的效果,吸引大批企业推行物流活动带动物流组织的发展和第三方物流需求市场的形成。试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经验、教训都可成为推广企业的借鉴。而相关部门对试点中反映的共性问题,也可通过物流协会或相应的对策措施予以协调解决。

(五)重点推进

1.依托青海省的运输系统、区域政策功能等条件,大力发展国标物流和外贸物流,面向东部经济腹地,把握西部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国内物流。通过各种协作方式扩大物流市场,恢复和提高青海省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力。

2.尽快整合现有信息产业资源和服务基础,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和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3.建立物流服务协会并率先制定出地方性现代物流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法规保障适时适度地引进先进的物流组织、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使青海省物流业尽快与国际接轨,并带动青海省物流市场规范的形成。同时通过对现有运输、仓储、等企业及相关物流资源的整合,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

4.结合青海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汽车、机械、冶金、化工、医药等产业的改造,以优化供应链和改善销售方式为方向,在工业企业普遍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造各企业传统的物流组织和物流管理方式,建立一批为之服务的专业物流服务中心(包括流通加工、物流配送、成品商业物流等内容)。

5.大力发展商业物流和城市生活物流,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生活配送体系。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形成与之适应的电子商务配送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物流服务。

篇5

一、服务内容

(一)在统计月报中增加相关指标和内容。根据“十二五”规划战略重点,充分发挥统计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及时、有效满足市领导的科学决策需要,除在保持资料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将在统计月报中增添“1+6”中心城市、东部振兴、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动态跟踪、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有关指标和内容。“1+6”中心城市是指主城区加县、永年县、肥乡县、成安县、磁县和峰峰矿区;东部振兴是指东部十县,即: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县和县。自年月份,在《统计月报》中增添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及增长率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适时开发“1+4”产业平台和培育“6+6”产业龙头统计资料,进行数据统计,以满足市领导决策需求提供服务。

(二)拓宽决策咨询服务领域。决策依靠咨询,咨询服务决策。咨询在决策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做为统计部门充分发挥统计优势,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今后的服务中,必须扩大服务面,尤其是拓宽决策咨询服务领域,重点围绕“1+6”中心城市、“1+4”产业平台、振兴东部、打造冀南新区以及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等“十二五”规划方面的战略重点,除常规地进行情况跟踪、经济运行分析,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控建议,以全面反映发展情况外,还要加强根据产业定位、目标与任务、重点与举措、政策与措施、支撑与条件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分析。谋划好每年的专题决策咨询报告,把对“十二五”规划中“四大战略重点”发展的研究纳入每年的咨询大纲中,切实搞好跟踪监测,不断拓宽统计咨询服务的领域,以供各级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三)服务于全市推进各项工作考核。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决策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统计的参谋与助手作用。要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完成对各县(市、区)、服务业、东部振兴、工业聚集区、三年上水平等各项工作的考核。通过认真考核,起到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落实意识,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在服务于全市推进各项工作考核中,要突出一个“深”字。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考核工作,掌握群众的真正所需和要求,收集第一手材料,及时疏理并尽快向领导反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要把握一个“细”字。即保证考核工作的公平性,运用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法,因此找准根由,及时把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好建议反馈给领导;要讲究一个“活”字。即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可以正确处理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既不盛气凌人,又不束手束脚,寓服务于考核工作之中。

(四)利用统计调查优势开展全市重大调查活动。社情民意调查是统计服务的新形式,有着传统服务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以往调查成功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防干扰能力,全程监控调查过程,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一要按照“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全程监控,数据集中处理”的原则,继续做好全省县(市、区)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二要在克服样本量少、联系方式变化大等困难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攻坚克难继续做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三要严格流程、恪守规定,抽调精英,认真培训,圆满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各项调查任务。

(五)加大统计新闻宣传力度。在加强统计分析研究、编辑统计资料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统计新闻宣传力度,尤其是信息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为领导提供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各级领导谋划工作,实施决策的重要依据。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统计信息专栏及时公布各项统计数据,不断对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年报、统计月报和统计分析、信息等网上的各种资料进行更新;二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要加强与电视台合作,对全市经济形势进行新闻;部分数据还要在日报、晚报和燕赵都市报等刊物刊登;三要加强及时与省局沟通联系,及时了解省局对我市数据的评估结果,尤其是“1+6”中心城市、东部振兴等方面数据,争取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从而及时向社会,宣传发展成效,为在全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统计导向支撑。

二、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局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服务内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统计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好统计信息、咨询、监测的职能,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市局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细化工作举措,结合工作职能做出具体安排,落实到人,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统计支撑。

二要确保质量和时效。加强统计调查与数据质量控制,强化“十二五”规划中的“四大战略重点”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确保数据质量。市局各有关专业处室每月10日前将“1+6”中心城市、东部振兴等方面的主要指标数据反馈给综合处,综合处在《统计月报》中增加有关指标上报市领导。加强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监测,市局各有关部门在每月月报完成后,及时开展统计信息和分析,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发展情况,为市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要深入开展调研。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四大战略重点”的经济发展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进来,建立完善调研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新途径、新办法,撰写高质量的统计决策咨询报告,增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