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统计学动态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统计学动态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检测中,无痛型心肌缺血频繁发作的患者是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本研究通过确诊冠心病患者186 例和老年人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后患者136 例作动态心电图(DCG)对无痛型心肌缺血(SMI)的检出率,表明DCG 可提高SMI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从2002 年8 月至2006 年3 月所作900 例DCG 病历中选取冠心病患者186 例,其中男120 例,女66 例,28~73岁,平均年龄50.5 岁,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6 例,其中男106 例,女30 例,其中23 例合并糖尿病,45例合并高血压病,21例合并高脂血症,5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

1.2监测方法

采用美国美林公司12通道动态心电图闪光记录器记录24 h 心电信息。嘱患者详记检测中生活日志和相关征状。应用软件自动分析ST―T 改变与对于生活状态的关系及是否伴胸闷、胸痛、心绞痛等征状。

1.3DCG 阳性标准

J点后80 ms 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1 min,2次缺血发作间隔时间≥1 min,或T波由直立、平坦转为双支对称倒置深达2 mV 以上,同时伴ST段缺血型压低≥0.05 mV ,持续1 min 以上,ST―T改变时如患者无明显心绞痛或胸闷等征状视为无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有专人阅读评定。阳性率=真阳性/组总人数

2结果

2.1SMI阳性率

确诊冠心病患者186 例DCG 检出SMI 128 例,其阳性率为68.81 % ,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6 例DCG检出SMI 123 例,其阳性率为90.4%。

2.2心肌缺血发作情况

2组共计322 例检出缺血发作11 27 次,每例发作1~28 次不等,平均7 次,ST段降低幅度0.1~0.25 mV。 2.3缺血发作的昼夜分布

缺血发作以6∶00 ~12 ∶00 最多,占51.3%,22∶ 00 ~6 ∶00 发作较少,占15.8%。

2.4缺血发作与心率的关系

136 例在有ST―T 改变时心率增快,115例缺血发作与频率无关。

2.5早搏发生率

322 例中心律失常者290 例,占90%,以室性搏早最多见186 例,室上性早搏104 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5 例,间歇性房颤2 例,短阵室速2 例,成对室早5 例。

3讨论

正常人ST―T 改变表现为非缺血性ST段压低,幅度小。ST抬高少见,且多凹面向上。T波倒置不少见,但多较浅,并具易变性。无征状心肌缺血系指解剖上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且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但不伴有心绞痛的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型,其发生机制上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当心肌缺血范围小,程度较轻或持续时间短时可能达不到疼痛阈值,从而表现为无征状心肌缺血;“触发 心绞痛的内源性的物质有5-羟色胺、八肽胆囊收缩素,缓激肽、P 物质、腺苷可能在心绞痛的产生中起作用,这些触发因子与游离神经末稍端上相应受体结合才起作用。β-内啡肽含量高,疼痛的阈值高,耐痛性就强,可能在无征状性心肌缺血中起重要作用。当血浆中内源性镇痛物质β-内啡肽含量升高,内源性致痛物质5-羟色胺,八肽胆囊收缩素,缓激肽、P 物质以及腺苷含量降低,心肌缺血时可能不出现征状。SMI对心脏的损伤与心绞痛有相同的临床意义,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2组患者检出SMI的阳性率分别为68.81 %和90.44 %,显示了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尤其是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老年人SMI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缺血发生时未达到痛阈值,缺血程度或持续时间短,疼痛阈值较高,全身疼痛刺激感知缺陷或心绞痛警示系统缺陷等有关。而心肌缺血并不取决于疼痛的存在与否,相当一部分心肌缺血在性质上是无痛性的,对已经存在冠心病患者的这种SMI提示预后不良。无征状心肌缺血的存在比有征状心肌缺血更具有危险性,这类患者常常缺乏警觉性,即使心肌已严重缺血,因为患者无自觉症状而不能及时终止运动,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由此可见,应用24 h 动态心电图早期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在早上特别是醒后1~3 h 内最多见,清晨心肌缺血发作增加的机理可能是从静止开始活动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血小板凝集增加引起心肌耗氧量及冠脉张力增加,使血管内径变小,供氧减少所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缺血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我们同时还观察一部分心肌缺血与心率变化无关,说明许多生理因素如:日常活动,改变,饮食等也可以引起ST-T改变,故应结合临床资料和生活日志判断,并与心肌缺血鉴别,因心肌电活动异常而致的各种心律失常。由于此类患者无任何不适,不能及时检查和治疗,致使心肌缺血持续存在,进而发生心律失常、猝死、心肌梗死。有报道,25%发生心肌梗塞或猝死患者从无临床征状。因此对SMI的监测并予以积极治疗,对防止发生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由于持续心肌缺血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为此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不能以缓解为目的,我们认为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注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降低血液黏滞性等,用动态心电图不仅能对SMI作出及时的诊断,而且对冠心病进行指导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动态心电图对缺血性心脏病,特别是无痛性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能了解缺血的发生是否由于心肌氧耗量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从而为临床冶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兰荪,陈士良,贾国良,等. 冠心病人心脏功能多指标的综合评定.心脏杂志 , 1997, 9 (2): 69-73.

2陈士良,臧益民,朱妙章,等. 犬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需氧代谢的关系.生理学报,1989,41:272-277.

3钱学贤, 魏丁柱, 陈士良,等.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或范围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 1990:6(3):245.

4杨春仁,王风,吴隐雄,等.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广西医学, 1997,19(1):35.

篇2

关键词:就业分析;GIS系统;医院人员配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98-02

Abstract: This software is based on GIS system in a real college students detailed employment data and the employer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geographical satellite maps, National Geographic mapping data, the introduction of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projected supply and demand continue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 to the employer to show regional hospital demand information to calculate the demand for talent hospital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uccess of previous employment of student information, analyze employment trend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whereabouts of student internships and career choices, help students delivery resume,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and the employment rate for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elf-development,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adjust the curriculum for schools to provide decision makers basis.

Key words: job analysis; GIS systeml hospital staff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每年毕业大量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成为高校及人力资源市场关注的重点。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大学生就业基本信息及用人单位信息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卫星地图、国家地理测绘数据、引入数据仓库技术开发基于GIS系统的四川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通过对大量就业数据的分析,给出毕业生的不同去向,从而为本校办学及学生培养方案提供决策及理论支持。

1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简介

1.1 GIS系统

GIS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平台,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系统采用与世界同步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利用其提供的强大的图标输出功能为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提供就业动态图形化定位功能。

1.2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构成

该系统体系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式、可移植、具有伸缩性的多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多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层次:B/S客户端可以让平台建设单位外的专业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系统;利用大型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而利用中间层组件来实现用户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隔离商业逻辑,提供系统间的共享和协作可在不同应用层灵活发挥其优点和特性。

2 四川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功能实现

就业动态检测及分析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就业信息采集、就业信息展示、人才、单位、专家交流平台。其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2.1 数据信息采集

系统提供数据导入接口导入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这里的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本系统采集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就业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2.2 就业信息展示

就业信息展示分成学校及用人单位展示两个部分:

1)学校信息展示

就业信息系统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学生就业展示,如图3所示。GIS地图上以红色标注点现实学生就业地点,点击就业标注点可展示就业学生及联系方式。此外系统还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生成各种报表:包括对口、行业、趋势、类型、排名。

2)就业单位信息展示

系统在政府部分采集到真实数据,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医院基本信息及就业招聘信息,如图4所示。包括医院简介、地理位置、科室人员构成及医院各项报表(学历、性别、配备、职称、年龄、排行、汇总)。

2.3人才单位专家交流平台

在线交流平台为学生、企业、就业指导专家提供网络交流服务,就业专家可在线实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把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此外学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直接对话,帮助就业供、求方准确、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2.4就业数据分析及预测

1)医院人员配备信息计算:本部分即是医院信息报表中的配置报表部分,展示各医院所拥有的床位数,利用上表设定的床位和人员的标准配置比,计算出标准配置人数,将其对比实际人员配置数,得出各医院的人才需求量,如图5所示。为求职者与医院管理者提供有效而详实的参考。

人才需求量算法如下:

[Ri∈[1,3]=Si∈[1,3]j∈[1,3]×B-Pi∈[1,3]]

[Ri∈[1,3]]: 四川省中医医院动态招聘人数,其中[R1]表示动态招聘护士数,[R2]表示动态招聘医师数,[R3]表示动态招聘卫技数。

[B]:中医医院的实际床位数。

[Pi∈[1,3]]:中医医院实际配置人员数,其中[P1]表示实际配置护士数,[P2]表示实际配置医师数,[P3]表示实际配置卫技数。

[Si∈[1,3]j∈[1,3]]:医院等级配置比,其中i表示医院等级(一级、二级、三级),j表示护士、医生、卫技人员。

依据病床数量将医院分为三个等级,并为不同等级的医院设定人员标准配置比,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 结束语

本系统在高校学生就业数据及就业单位数据的基础上,设计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地理卫星地图、国家地理测绘数据基于GIS系统四川就业动态监测及分析系统。为我省相关教学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公众和学生提供决策支持、公众查询等有利于高校教学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数据信息服务。软件具有如下意义:第一,为学生实习去向提供参考,提高就业率。系统结合GIS系统以地域用人单位来展示医院需求信息、学生就业信息、分析就业趋势,学生实习地可择优选取就业形势好的地区及单位,增加学生实习后成功就业的机率。第二,提供学生职业选择参考数据,为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包括机构设置,招聘信息等,为学生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数据。系统就业趋势、方向预测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培养、自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实现满意就业。第三,为学校决策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相信通过软件的实现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力地信息助力及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彦奇. 基于决策树的高职院校就业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 2012.

[2] 陈红斌. 基于组件技术的GIS系统设计与实现[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06.

[3] 李海琼. 数据挖掘技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沈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09.

篇3

摘要:学习动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立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审视成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影响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因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力;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分析;对策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要考察发展中的个体,必须解读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内而外主要有四个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其中,中间系统就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于成人学员来说,所谓“中间系统”主要就是指学校、家庭、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复合环境参与(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间接连结(indirect linkage)、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环境之间的知识(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成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成人学习动力分析

1.复合环境参与。这种类型的中间系统是两个情景之间最基本的内在联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并且这种参与必须连续地发生。一般情况下,成人学员同一天将在家、工作单位、学校三种情景间切换,他作为“基本连结”(primary link)贯穿于这三种情景中,这些情景之间就形成了复合环境参与式的内在联系形式。除这种“基本连结”外,还存在一种“补充连结”,主要是指参与了上述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景的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从中间系统于个体的发展价值大小而论,可以区分为“支持性中间系统”、“抵触性中间系统”、“微弱性中间系统”。[3]

分析“复合环境参与”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考察其对成人学员学习动力的影响,必须明确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才可能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所以我们只针对这一类成人学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考察与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发展主体本身,即成人学员这一维度;二是与成人学员相关的其他人。

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成人学员选择专业时只图考试过关容易,因此往往“所学非所用”。并且成人学员在单位、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也有差距,比较其所承担的角色、参与的活动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小系统元素或基本特征,发现这两种情景间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现均优于后者。这无助于单位、学校之间建立有利于成人学员发展的相互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关系,其所形成的中间系统对于人的发展价值比较小。这种“所学非所用”常导致成人学员所在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微弱型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然这无助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增进。同样,成人学员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切换,也会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二者之间也存在对成人学员角色要求一致的时候,但多数时候所学不能用于家庭事务,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时甚至毫无关联,这种境况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形式,即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就会是微弱型的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没有多少促进力。

从与成人学员相关联的其他人来看,能同时参与同样的单位与学校情景的“补充连结”一般是他的同事,发生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补充连结不多。通常情况下,结伴学习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励,增强彼此的学习动力。当然,一方学习懈怠就会成为负面榜样,对方通过“观察学习”非但不会增进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对方的带动下,逐渐同流合污,丧失学习动力。总体上而言,不论是单位、学校之间,抑或是家庭、学校之间,补充连结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间系统在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对成人学习助推力不够。

2.间接连结。所谓“间接连结”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发展主体,而是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经由第三方作为中介形成的联系是间接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结桥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学员所在单位领导(重要他人)从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况,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员工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具体表现为工学冲突时不准假、谈及晋升条件时对成教学历嗤之以鼻等,这些都会阻碍成人学习,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类非支持性的间接连结不在少数。这从侧面说明,成人教育机构整体形象不佳,口碑不好,这些都间接影响到成人学习动力系统的激活与维系。

3.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围、难易程度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一般成人学员所在单位与学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种双方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几近于无。受制于单位本位主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森严,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通道。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是鲜有交集。所以,这种类型的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而易见微乎其微。这种中间系统对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影响自然是几不可察。

4.环境之间的知识。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如果发展主体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能预先获取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有关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的潜力会提高。[5]成人学员在学校、单位、家庭间的切换一般不会存在多大的生态适应障碍,他们预先了解学校情况对于其尽快进入角色有帮助,但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机构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口碑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信息、经验显然无助于其学习,反而会削弱其学习动力。无疑,单位与学校之间信息或经验相连,当前主要表现为“学用一致”,这种学用结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学员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激发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专志于学、学用结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并不多,对于那些经常缺勤、断断续续来的学员,认知内驱力是难以激发的,因为它的激发有赖于个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6]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具有较大的助推或阻滞作用,这种作用有赖于发展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行为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多,支持性中间系统并非主流,微弱性或无涉性中间系统居主。

二、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对策思考

1.多元并举,提升复合环境参与式中间系统的发展价值。从当前成人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间系统更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成人学员出勤率及参与积极性,否则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在新生报名时,应该对学生准备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人员进行引导,对其专业、学科、学习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尽可能使其所学与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图“过关方便”。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进家校联结,尽可能使无涉或微弱型中间系统逐步转向更具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支持性中间系统”。比如,对初为父母的成人学员,增开育儿讲座;对已婚学员,开办婚姻学堂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家校联结。再次,要注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学员乐意承担起学校中的角色,尽管实现单位(家庭)角色与学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现实,但应削减当前二者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这就需要学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需要,远程教育平台活动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成人学员才会重视其学校角色的担当,才会让自身的学校角色表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针对成人学员与单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读的这类“补充连结”,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强学校学习氛围,改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网络平台等措施,增强学校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这类“补充连结”对双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2.重塑学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首先,扭转当前利益导向的办学机制,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彻底改良。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监管缺位现状,对当地整个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进行整肃。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营造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政策上引导办学方从逐利性竞争转向教育质量的竞争。第三,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应打破单位界域,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促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社会口碑就会向良性转化,从而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进而对成人学习产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广阔虚拟空间,增进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须打破地方主义、单位本位主义的壁垒枷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突破,搭建广阔的虚拟空间,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单位、学校网络平台的联结,实现网络的统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四通八达的资源共享之网。除机密因素不能公开的子网之外,在学校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节点,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进教育实效的支路。依托于这样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人学员就可以随意进出单位、学校、家庭,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改变当前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生态,使其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现出来。

4.扭转形象,理顺通道,使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增强。当前,环境之间的知识,尤其是有关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的认知,不利于成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转变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需要真正从成人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直面问题,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口碑形象的转佳一定会实现。这样,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成人教育机构的信息、经验,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此外,引导成人学员专志于学、学用结合,那么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通道就会建立起来,交流的顺畅又会增强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环之下,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增强。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作用有赖于成人学习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6-37.

篇4

【关键词】24式太极拳;传统杨式太极拳;生物力学对比

A Biomechanical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24-Posture and Traditional Yangs Style Tai Chi

HU Yan-bin1, HU Xiao-chen2, ZHANG Xiu-juan1, ZHANG Xiao-di1, YU Xiaoyan1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e research, employing research methods of biomechanics and advanced instrument (QUALISYS-MCU500 infrared radioactive testing system), makes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into the 24-posture Tai Chi movements of three excellent Tai Chi players. It also compares the morphological date of the typical motions of 24-posture Tai Chi and traditional Yangs Style Tai Chi. We hope to provide some experimental ground for the stud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yles of Tai Chi in their forms and their value functions.

【Keywords】 24-posture Tai Chi, Traditional Yangs Style Tai Chi, Biomechanical Comparation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三位亚洲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锦标赛以及全国太极拳、剑锦标赛冠军。运动员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寻了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的13个核心期刊近十年关于太极拳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的文献,以及相关论文、著作。

1.2.2专家访谈法

咨询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和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的老师和专家,向其请教有关论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1.2.3三维运动学测试与分析

应用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进行三维生物力学分析。

1.2.3.1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简介

应用瑞典产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六个镜头)对24式太极拳的全套动作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20幅/秒和40幅/秒。

下面对QUALISYS系统进行简单的介绍。QUALISYS系统即红外光点测试系统。它有六个镜头对准研究对象可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测试。与传统的高速摄影(录像)与解析方法相比,红外光点测试系统省却了人工解析的繁重工作,不但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快速反馈,而且避免了人工判读测试点所产生的人为误差。QUALISYS系统由MCU(Motion Capture Unit)、反射标志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将反射物置于红外光环境中,镜头将捕捉由标志物反射的红外光线,计算反射标志物在空间的位置。红外光线由MCU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反射标志物表面是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如果有一束光向标志物射去,其反射光中相当大的部分将沿着入射的方向发射回来。MCU集红外光线发射、图象获取、图象处理和数据传输功能为一体,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一个MCU可以获取图象的2维坐标,两个以上的MCU获取的2维坐标经过合成就可以得到图象的3维数据。本系统配备6台MCU,他们依次串联就可进行同步测量。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只要某个反射标志物反射的红外光在某个瞬间能够被2个以上的MCU捕捉,该标志物的三维坐标就可准确地获得。因此,该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得复杂运动的三维运动信息。

实验现场布置及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现场布置图

1.2.3.2标志点的设置

共26个红外反射标志点固定在受试运动员身体上。固定位置如表2所示。

1.2.3.3实验过程

(1)架设测试系统

对六个镜头的高度、俯仰角度和焦距进行调整,使坐标框架在每个镜头中的位置在中间靠下,且光点大小合适。

(2)对测试空间进行标定

标定时,实验人员在运动员技术动作可能会达到的空间内不断晃动手中标定杆对测试空间进行标定。标定时间为10秒,共200个和400个画面。系统自动计算六个镜头的标定参数,并对是否通过标定进行判定。

(3)动作技术测试

受试运动员进行一定的准备活动后在其身体测试部位贴置反射标志点。为减少系统误差,所有项目运动员标志点的设置均由一人完成。身贴标志点的运动员在测试范围内完成一套动作,每个被测试者演练3-4次,取测试效果最好的一次进行分析。

测试效果如图2所示

图2QUALISYS测试太极拳效果

(4)数据处理方法

测试完毕后,对画面中各点进行定义,系统自动计算并给出各标志点相对于空间标定坐标系的三维坐标。

应用QUALISYS系统中的QTools软件和Excel软件对一些基本运动学指标进行计算,这些指标包括:各点运动速度、膝关节角度、肘关节角度、重心变化趋势以及胸椎曲率的变化趋势。其中膝关节角度定义为同侧膝―踝连线与髋―膝连线的夹角,肘关节角度定义为同侧腕―肘连线与肘―肩连线间的夹角。

2结果与分析

本文将一套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按定式动作进行分组研究。其中定式动作一类主要按步型分类(见表3)。将三个受试者24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进行形态学数据统计并和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而为太极拳的拳理提出一定的科学的依据和补充。

2.1定式动作的形态学数据分析

对三个受试者24式太极拳中的主要动作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所得结果见表4、表5、表6。

三个受试者主要定式动形态学数据统计,见表7。

武冬等通过对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104张拳照进行照片解析,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揭示了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征〔1〕,所得统计数据见表8。

2.1.1弓步、虚步、仆步

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中弓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28°左右,非承重腿为164°左右。虚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33°左右,非承重腿为151°左右。仆步的承重腿膝角在106°左右,非承重腿为178°左右。左右肘角在148°左右(见表8)。

在24式太极拳中,三个受试者所完成的60个弓步中,有37个左弓步23个右弓步。两侧弓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98°左右,非承重腿为160°左右,左右肘角为140°左右。4个虚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105°左右,非承重腿为146°左右,左右肘角为134°左右。2个仆步的承重腿膝角平均为40°左右,非承重腿为172°左右,左右肘角为139°左右。

将两者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还是24式太极拳,弓步、虚步、仆步三种步型的非承重腿的角度在165°左右,这说明,非承重腿并没有完全伸直,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屈蓄有余”的特点。而就承重腿而言,24式太极拳中三种步型的承重腿膝角比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承重腿膝角小了30°,尤其是仆步小了60°。武冬等在《杨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弓步动作的这一特点是由其技击性决定的,这一角度可使支撑腿发挥最佳的登地效果,有利于蓄劲发力和借劲发力之间攻守的转换。而在24式太极拳的演练中,弓步、虚步承重腿膝角平均为100°左右,承重腿接近于水平。由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承重腿的膝角越小(承重腿的膝关节不能超过前脚的脚尖),大腿肌群的承重力越大。因此,24式太极拳的练习对提高练习者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半键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力量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中老年人来说,良好的下肢力量,是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摔跤几率的关键。通过练习24式太极拳,可以增加下肢的肌力,提高平衡能力,从而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

2.1.2独立步类(金鸡独立)

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中独立步的支撑腿膝角在170°左右,而非支撑腿为135°左右。在24式太极拳中,支撑腿膝角在160°左右,而非支撑腿为65°左右。

将两者进行比较,他们的支撑腿的角度在165°左右,这说明,,支撑腿并没有完全伸直,也体现了太极拳“屈蓄有余”的特点。而非支撑腿两者的差别很大。相差70°左右。这就说明了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非支撑腿提膝时并没有完全收紧,将其进攻和放手的双重含义充分的体现出来。而24式太极拳的非支撑腿提膝时膝角只有65°左右,因此动作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在各类动作中左右肘关节角度都保持在140°左右。这就体现了太极拳处处带有弧形、带有劲的特点。

3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与24式太极拳主要定式动作的形态学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无论是动作的高低还是动作幅度均小于24式太极拳。当然,这里也应考虑到比较对象的年纪问题,杨澄甫先生留下来的拳照都是在他年纪较大的时候所拍摄的。而24式太极拳的受试者的年龄在30岁左右。但是,就目前太极拳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太极拳与竞技太极拳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太极拳比较注重其技击性,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一切动作都要以技击性和实用性为目的,所以动作幅度较小,有利于用力和动作的收放自如。所以说,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以其技击性为核心的。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4式太极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身和健身,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其动作的技术特点是在保留其技击性的基础上,朝着观赏性和健身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其动作的幅度较大,更注重美观和健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肾病患者;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014-04

Analysis of Effect of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Blood Glucose on the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Rang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Renal Disease and Re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CHEN Fei, CHEN Ling, YAO Wen-qi, CAO Jian-fen, SHEN Li-na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Ruijin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Shanghai(Shanghai Southeast Hospital), Shanghai, 20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blood glucose on the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rang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renal disease and re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Methods 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to May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4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imple type 2 diabetes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at 3d was monitored by th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renal function index chan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um fluctuation range of daily blood glucose, maximum value of blood glucose and 24 h blood glucose level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obvious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but the average level of 24h blood glucose, averag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daily blood glucose and minimum value of blood glucos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of blood glucos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Type 2 diabetes; Blood glucose fluctuation; Renal function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持续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心血管、肾脏以及神经系统出现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由糖尿病导致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并且是近几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死亡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称[2],长时间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损伤患者的肾功能[2]。因此,该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糖尿病肾病的血糖,并分析血糖对肾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8―12月于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功能障碍、脑出血、肿瘤等疾病患者。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4.37±5.81)岁,2型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病程(5.85±1.16)年;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6.72±6.19)岁,2型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64±1.7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两组患者的3 d动态血糖,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肾功能指标。

1.3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分析

两组患者的日内血糖最大波动幅度、血糖最大值、24 h血糖水平标准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24 h血糖平均水平、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血糖最小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8.62±38.37)mg.24 h、尿微量白蛋白(33.71±3.05)mg/g・cr、尿β2-微球蛋白水平(0.56±0.0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糖尿病I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其存在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往往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3]。血糖过高主要通过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代谢异常引致肾脏损害,其中代谢异常导致肾脏损害的机制主要包括:①肾组织局部糖代谢紊乱,可通过非酶糖基化形成糖基化终末代谢产物(AGES);②多元醇通路的激活;③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途径的激活;④已糖胺通路代谢异常。上述代谢异常除参与早期高滤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和细胞外基质蓄积[4]。糖尿病肾病病情发展缓慢,在患病早期出现与肾病有关的临床不多,许多患者在出现尿蛋白升高或者水肿时才重视[5]。糖尿病肾病包括功能改变期、早期肾小球病变期、隐性肾病期、糖尿病肾病期以及尿毒症期5个阶段。在前3个阶段患者都无明显的肾功能异常显效,此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生,逆转肾脏病理[6]。但是一进入第4阶段,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肾功能异常,并且难以控制,并且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效果不佳[7]。因此,预防以及早期治疗是主要手段,在控制血糖波动的同时,要定期检查患者肾功能指标,并控制器血压,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比持续性血糖升高危害更大,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更严重,因而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8]。同时,血糖波动也与糖尿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并发症。而血糖波动所导致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导致死亡[9]。对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及时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安全控糖,尽可能减少血糖异常波动,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延伸,它能够持续、动态的监测血糖的变化,并且能够反映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水平以及血糖最大值、血糖最小值[11]。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该文研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及对肾功能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内血糖最大波动幅度、血糖最大值、24 h血糖水平标准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24 h血糖平均水平、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血糖最小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C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平均血糖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并且持续长时间高血糖状态,日间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损害患者肾功能。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控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并有效控制血糖,能够减少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锋,李文卉,汪年松,等.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肾病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7):603-605.

[2] 成淑英,张利红,农晰婷,等.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 (10):1388-1390.

[3] 杨光,黎小燕,银罗亮,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血糖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35):43-45.

[4] 谭艳华,申月.动态血糖监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意义[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1):24-26.

[5] Stammberger HR, Kenney DW.Paranasal sinuses: Anatomic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ture[J].Ann Oto Rhinol Laryngol,2013,167(suppl):7-16.

[6] W.S.B.Lee,K.-F. Theagger nasi cell: the key to unde 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reces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4,12(9):497-507.

[7] Choi Bi, Lee HJ, Han JK,et al.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mas: value of triphasic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J].AJR, 2013,157(2):219-224.

[8] KH AN MA,COMBS CS, B RUNT E M,et al.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hepatocellularcarcinoma[J].Ann Nucl Med,2012,14(2):121-126.

[9] Tabit CE,Chung WB,Hamburg NM,et al.Endothelialdysfunctionin diabetes mellit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4,11(1):61-74.

[10] Endemann DH,Schiffrin EL.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Am Soc Nephrol,2015,15(8):1983-1992.

[11] Izzard AS,Rizzoni D,Agabiti-Rosei E,et al.Small artery structure and hypertension:adaptive changes and targetorgandamage[J].JH ypertens,2011,23(2):247-250.

[12] Zhang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H uaz 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Sci,2011,29(3):387-390.

[13] Nicolls MR,Haskins K,FloresS C.OXidant stress,immune dysregulation,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I diabetes[J].Antio Xid Redo XS ignal,2012,9(7):879-889.

[14] Gokce N,Vita JA,Mc Donnell M,et al.Effect of medical and surgical weight loss on endothelial vasomoto rfunction in obese patients[J].Am J Cardiol,2011,95(2):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