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文化活动范文

商业文化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文化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文化活动

篇1

早在上个世纪民国时期,王孝通先生就在著名的《中国商业史》一书中提出:我国早在“神农、黄帝之间,商业规模已备。综计世界诸国,惟埃及开国,较我为先;他若希伯来、腓尼基、巴比伦等,世所称为商业发达最早者,犹俱在我国之后;至如近世著名商业国之欧、美诸邦,当时商业,尚未萌芽。”

由于商业文明发展的最直接结果必然是早期商业城市的繁荣,而近几十年来的城市考古学已经证实: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商业城市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城市发展远远领先于世界。所以,把华夏文明简单概括为农业文明的观点,是不符合华夏文明客观情况的。纵观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催生的商业城市,两汉时期的西安、洛阳等都城代表了世界商业城市的最高水平,唐宋以后的苏州、成都、扬州等地方城市的商业繁华,也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西方商业发达国家的任何城市。扬州是中国古代地方商业城市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古扬州地区和城市商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分析,对于探寻中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全面而客观地切近华夏文明的多元化本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扬州地区及城市商业生产活动

古扬州地区商业生产活动发达,是古代扬州城市商业繁荣的历史背景。扬州地区自古“俗好商贾”,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商业人文景观。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古代江淮地区“俗尚商贾,不事农业”,这是古代扬州地区和城市商业文明的基础。

《旧唐书》卷五九《李袭誉传》称:“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桑”,另据杜佑《通典》的扬州卷《风俗》中说:“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

扬州好商贾、不事农桑的生产结构特点,并非是该地区农业耕作不发达,恰恰相反,扬州地区拥有极为灿烂的农业文化历史。据张之恒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一书中的考察:龙虬庄遗址从第8层至第4层都发现人工栽培稻遗存,而从第8层至第4层栽培稻则从原始型向成熟型发展,这说明龙虬庄文化发展的1000余年间稻作农业是持续发展的,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经济逐渐成为江淮东部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而且,稻作农业贯穿整个江淮东部的新石器时代。

扬州地区俗好商贾的地域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发达的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一方面,相对于农业生产活动而言,商贾行为无疑是一种“只消费、不生产”的活动,本地发达农业提供的足够数量的剩余粮食,是商贾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条件。历史文献也表明,”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饥馑之患。……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另一方面,学者童恩正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印度等世界上最早文明发展地区的研究表明,唯有以谷物栽培为主的农业,才能提供足够数量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使人口增加,定居得以实现,并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为社会分化的基础,从而促进文明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扬州地区稻谷栽培农业,不仅完全有能力提供足够数量的粮食,而且可保证人口增加和定居得以实现的营养,这是扬州商贾活动盛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二、从中国商业发展历史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古扬州城市正处于中国商业活动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的关键时间和关键地域。

一方面,周长山在《汉代城市研究》中指出:“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在经历着巨大变化。随着铁器的应用,农业和商业的分离,推动了城邑的进一步发展。”“城邑的扩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城与商品交换的场所――市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城市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受日深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认为,“春秋之商业,可分为二期:第一期为黄河流域之商业,第二期为扬子江流域之商业,故其时强国之势,亦由北而趋南”,即春秋初期,中国古代商业以北方黄河流域最为发达,这和学界长期坚持的北方黄河文明在早期最为发达,而南方长江流域经济相对落后的观点完全一致。但是,到了春秋晚期,中国商业活动的繁荣出现了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情况,“吴、越皆扼扬子江之口者,故其势渐强,然而所谓春秋之趋势,由北而趋南者,盖由黄河趋扬子江,又由扬子江上流趋于扬子江下流,岂非随商业之趋向而进行乎?”也就是说,中国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是北方发展在前,南方发展在后,具体而言是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了扬子江下游地区。

从时间上看,春秋末期正是扬州城市的发生期,在地理区域上,扬州位于吴越国统治的扬子江下游,因此,可以推测扬州城市原始形态就具备了良好的商业活动基础。这也可以说是此后扬州城市商业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从扬州地区所属国家盛衰与商业发展的关系上看,扬州地区应该有过相当发达的商业活动。

扬州城最初为吴王夫差所建,后来被越国灭掉,其直接原因固然在于诸侯之间的军事斗争。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与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仅仅依靠政治阴谋和穷兵黩武是不全面的。

据王孝通先生观点,“越之兴也,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虽由勾践卧薪尝胆之功,实系计然经营实业之力。”“吴、越之兴亡,率由于商业,商业之于国,关系大矣。”按照这种说法,越国灭掉吴国,与越国强大的经济力量直接相关,而越国经济又以商业活动最为突出,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鼻祖级人物,一个是王孝通先生所说的计然,另一个则是人人皆知的范蠡。前者“尝南游于越”“长于牟利”,后者更是充满商业经营智慧,被尊称为陶朱公,民间则常常称之为财神爷。从越国商业经济发达乃至消灭吴国的情况来看,扬州城在属于越国期间,受到越国商业经济活动影响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四、古扬州城市的商业文明,早在吴王刘濞时代的盐业生产活动中,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扬州的盐业活动究竟开始于何时,尚需要学界进一步考证,但是,扬州在汉初吴王刘濞时期,盐业发达已经著名国内倒是不争的事实。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力富饶。”而韦明铧《两淮盐商》一书则说:“刘濞最重要的政绩有三,即铸钱、煮盐、造船。这三大产业,使得当时吴国的强盛 成为天下之首。”对于吴王刘濞时期的盐业经济为其带来的巨大财富,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里通过分析“七国之乱”的原因,有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看法:“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吴国处于长江下游,煎矿得铜,煮水为盐,吴王即利用这商业的财富,减轻并替代人民的赋税,因之得民心。他又收容人才,接纳各地豪杰。”由此可以证明吴王刘濞时代,利用盐业积累的财富使国力富强。扬州作为吴国的都城,其商业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由上可知,早在扬州城市的原始形态时期,不仅具备充分的商业发展的条件,而且,在原始形态的末期以盐业为标志,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中重要的内容。

二、古扬州城市商业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形成了以务农为本的价值判断体系。经商则与社会正统道德观念相违背,公开言利的功利观念尤其违背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教条。因此,从商还是务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生产活动方式,而被赋予了道德价值意义。

扬州城市原始形态时期,商业活动相当发达,较早凸显了言商重利的社会风尚,并在道德观念上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由此形成了与传统伦理教义中重农抑商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这既是商业生产结构形成的必然特征,同时,也是扬州都市文化不同于农业文化的差异所在。这正是扬州都市文化原始形态的第一个重要特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在考察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时指出,城市位置的选择有一定的条件,城市只有在对外贸易特别有利的地方,或者在国家元首及其权臣需要用自己的收入(剩余产品)换取劳动而把它作为基金支付出去的地方才能形成。虽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主观目的在于军事运输,但是,邗城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军事城市,相反,邗沟在沟通南北运河水道之后,使扬州成为国内日趋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这在客观上大大刺激了扬州城市商业文明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一般而言,一座城市的兴起,往往是在这一地区农业相当发达,有了足够的粮食剩余可以满足手工业者等非农业人口的供应之后,才会在交通便利、人口聚集的地方产生城市。从地理资源条件上讲,邗城阶段的扬州,是非常适合这种城市发生模式的。

扬州的好商贾之风,导致了扬州城市与中国传统社会主流不同的道德观念。这里可以通过扬州对于历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夫差和刘濞的道德评判看出。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塑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等。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与服务人才等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的性质、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导入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或工种的特定文化要素和职业规范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融入企业文化要素。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不少中职毕业生,通过在校时的学习,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薄,无法在企业找准自己位置,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

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教学中创设企业文化情景;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企业文化元素;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要求;在实训技能教学中贯穿企业文化的氛围等等。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校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外,还开展了校园二手货交易活动、格子铺等商品经营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能通过校园商品经营活动,提前“练兵”,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学习一些诸如商品采购的方法、进货渠道、促销方式等技能,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学校环境毕竟与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别,要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逼真的模拟企业环境中经营,就必须融入企业文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激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动力;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顺利就业,并增强学生在社会和企业做好生存发展能力。

2 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2.1 对商品经营场所进行精心布置,突出企业文化

经营场所除了商品陈列模仿企业柜台陈列和货架陈列外,应通过各种形式突出企业文化。综合运用标语、展板、产品、学生作品等形式宣传企业精神、价值观等。比如,制作著名零售企业的文化展板,把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名零售企业的企业文化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表现出来,不仅可以美化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些感性认识。

2.2 订做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作服,让学生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穿上

大家都知道,很多企业员工上班都要穿工作服。员工穿工作服,在外面可以宣传公司,在内部可以规范管理。很多服务性行业员工都穿着印有本公司LOGO和字样的服装,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便于识别,传递企业文化,标识企业形象。穿工作服还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那就是现在已经是上班时间,你所有的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就要放下,在外面所有不愉快也要忘记,你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这种心理暗示作用是很重要也很必要。员工的工作服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订做带有企业文化内涵的工作服,比如印有LOGO的红马甲,让学生在从事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穿上,一是让学生、老师这些顾客容易识别,也便于管理;二是暗示学生他们在上班,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更有经营者的感觉;三是可以起宣传作用。从而使企业文化在经营中逐步对学生产生影响。

2.3 模拟企业制定校内商品经营的规章制度、操作标准

比如,可以参照某著名零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校园商品交易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收银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盘点制度、理货制度、防损制度、促销制度、值班制度、招商制度及营业场所5S管理等。在学生进行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指导老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按规章制度执行。老师要加强监督,发现学生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的给予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规章制度进行惩罚。比如,在格子铺经营活动中,安排学生值班,有的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没到位。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按值班制度给予惩罚,以此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精神。

2.4 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融入企业文化

从事校内商品经营的学生来自各个部、各个专业,但主要的是商业部的学生,商业部课程设计、安排一般都有《企业管理基础》、《商品推销技巧》、《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专业课老师也都有安排对学生商品经营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课程特点,融入企业文化,并且在具体商品活动中给予指导,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比如,笔者教授的是《企业管理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把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著名企业和我国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看一些企业文化的视频。让学生懂得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中,有些学生就会把企业的一些经营、管理理念,比如“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等运用到商品经营活动中。

篇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启动仪式,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全公司干部员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深入贯彻省市公司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部署,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刚才党委书记就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作了动员讲话,工会主席宣读了公司20__年企业文化建设计划,营销副总经理宣读了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生产副总经理宣读了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倡议书;部分二级单位代表也作了表态发言,并且举行了赠书仪式。我认为此次活动很有开展的必要,对于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是一项重要工程,各单位要把该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把“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向新。下面,我就这两项活动的开展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确看待公司作风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公司党委一贯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不懈“抓作风、促党风、带行风”,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在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成绩斐然,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以“三个百分百”满意率和99.89的高分取得黄州区行评第一名,并荣获了“湖北省第十届消费者满意单位”、“湖北省电力公司纠风和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这些荣誉证明了公司行业作风建设是卓有成效的。

当然,在看到公司作风建设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司少数干部职工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务实意识不强,三是办事效率不高,四是服务意识不强,五是自律意识不强。虽然成绩是主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的个别存在、局部存在,因为正是这些个别、局部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和谐企业的创建,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势必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消极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增加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

二、突出重点,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公司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党委根据公司作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别作出了开展“作风建设年”、“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的工作部署。这两个活动名称不同,各有侧重,但内涵相通、要求相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单位要紧扣主题,把握重点,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求新务实的精神开展好“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

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特别是以“转变作风,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十查十看十抵制”为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好学习宣传、自查自纠、整改落实、总结提高四个阶段的工作,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改进行业作风,牢固树立“大经营”、“大服务”理念,加强行业自律,转变行业作风,塑造内质外形,以细节为重要立足点,实现公司优质服务工作观念的提升和工作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全体员工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通过服务细节的打磨锤炼和深入完善,促进企业自身的持续改进和不断超越。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着力构建全面精细化管理模式,全方位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各个管理环节的细化量化,进一步倡导流程管理、流程改造和流程优化,倡导根据流程理顺结构,明确角色及职责,使业务有序运作,真正做到职责明晰、分工明确、执行有力,全面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

要在公司范围内要倡导学习,努力形成学文化的良好氛围。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为员工带好头,领好路。各支部要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充分发动员工,到员工中去,利用各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员工正确的文化价值倾向和政治倾向;员工也要将自己置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勤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坚持四到位,确保“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

(一)建立工作机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公司要成立两项活动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自觉做“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先行者,亲自抓,带头抓、深入抓;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紧构建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团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做贡献。(二)落实活动方案,确保具体措施到位。

制订方案、周密部署,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公司党委精心制定的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方案内容丰富,关键就是要抓落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载体明确、步骤明确、目标明确。

(三)加强宣传工作,确保舆论宣传到位。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思想基础。公司将在局域网上设立“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专题,对活动的开展做专题介绍。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舆论宣传工作。要重视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公司上下营造浓厚氛围,展示电网企业文化建设、优质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象。

(四)健全考核机制,确保活动保障到位。

我公司是地市所在地供电企业,承担着重大的政治及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将对提高公司员工素质、改善工作作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和严细的措施来保证落实,更需要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来保证实效。对活动开展情况,公司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办法,要将此两相活动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班子年度业绩考核内容,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对于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及出现作风问题的情况,要严究当事单位及个人的责任。要将“企业文化宣传月”读书活动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与公司生产经营、落实40项制度以及优质服务等工作统筹安排、有机衔接,互为促进,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力求通过作风整改,真正使公司广大干部员工有触动、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有干劲。

篇4

一是农村群众文化要有“位子”。当前,农村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民积极性非常高。但部分乡镇、村漠视文化工作,认为只要抓好稳定、计划生育等工作就行,对文化活动不关心,认为不是正事,使农村群众文化得不到重视,形成了农民群众“剃头匠挑子一头热”的怪现象。个别乡镇领导不仅不重视、不支持,还批评热心文化活动的村干部不务正业。建议乡镇、村把农民喜爱并渴望的文化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工作放在同等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每个行政村设一名文化专职或兼职干部,并把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干部考核。

二是文化活动要有“场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共活动场所都分到农户,大部分村社无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排演节目,好天在庄院地头,冷天或雨天分散在农户家中,没有固定场地,不便于排演管理。建议乡镇、村规划调整部分场地用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让农民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去处。

三是开展活动要有“票子”。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空前高涨,特别是偏远乡村,农民朋友只要有饭吃饱,即使口袋无钱,也要开展活动。但买文化器具需要好几百元,农民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安排一定经费为村里购买一些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服装道具,对举办文化活动积极性高的村予以重点支持。

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意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含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分析

对于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小型化特征,而当前的文化建设不断凸显,并且整体文化活动形式也展现出大众化、公益性以及多样化等特征。其中所提到的大众化特征,是最为突出的,由于文化活动属于群众精神生活中主要的环节,而其活动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将大众精神和生活需求反映出来,能够有效的展现大众的爱好与兴趣。人们在参与活动时,能够有效的起到消遣休息、美化生活、健康娱乐以及提升文化素养的作用。而其中的公益性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在文化活动中,人属于主体部分,活动的社会的不同人群为了共同的爱好,共同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够有效的凸显其公益性特征。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由于群众的生活观念在不断的改变,文化活动的形式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其功能与作用也有着不同的意义,能够更好的适应于广大群众的需求,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其中。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含义分析

当前我国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其作用与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对政府形象起到维护的作用,政府在活动中起到组织者的作用,而整体活动的质量,是关系到政府在人们心中重要的形象,对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还能稳定和扩大文化队伍,更好的促进文化队伍的良好发展。并且也能将地方文化特色积极性的展现出来,将地方文化特点更好的展现给群众,为促进地方文化良好发展有着促进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以及创意策略

(一)活动策划策略

首先,应进行准确的定位,为了能够更好的凸显文化导向,在开展活动的策划中,一定要细致安排和组织,借助优秀和健康的文化形式来引领群众的思想,更好的提升群众的素质,能够让群众更好的意识到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核心主要就是活动主体环节,如果活动失去其主体思想,那么该活动将失去其意义,所以在开展文化活动时,一定要重视策划工作,要明确活动主体,并将其个性展现出来,从而更好的运用文化活动将不同的思想传递给广大群众,使其产生共鸣,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对其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更好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活动策划,应该要明确活动主题,将好的、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广大群众,从而有效的提升群众凝聚力,对推动我国文化体系的良好发展有效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重视群众文化模式的多元化策划,应该要深入挖掘不同的资源,良好的调动和运用资源,从而更好的将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发扬开来,所以文化活动的模式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前新时展的需求。可以通过将捐助型活动与文化型活动进行良好的结合,使两者间进行良好的文化沟通,将地区特色有效的展现出来。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要积极的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广大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想法和感受,更好的了解活动需求,从而满足群众的不同要求。在开展文化活动策划中,应该进入到基层当中,深入了解和结合群众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策划,从而实现文化活动的多元化。最后,建设良好的商业运作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运作中,活动的策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保障文化长期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建设良好的文化活动商业运作服务中心,对服务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的将文化活动的优势展现出来,提升群众参与度,为商业运作提供良好的市场和环节,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体系良好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活动创意策略

首先,合理的运用地方资源,而对于地方资源就具有原创和地方特色等形式,在开展文化活动创意工作时,应该重视创新与原创,合理的降低活动要求。应该积极的对质量不高的原创文化进行积极、健康的改善,对内容进行创新,防止活动只重视质量和形式。而且地方特色属于文化活动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文化活动的创意中,应该重视特色文化的运用,进而有效的实现传统地方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弘扬。文化工作者应该重视地方特色的运用,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活动形式,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地方文化,并且能够健康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推动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也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其次,合理的运用逆向思维。运用逆性思维是有较多优势的,能够良好的破解常规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并能够将其进行简化,使问题变得更加清晰易懂,从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所以文化工作者在进行活动创意工作中,要有效的利用逆向思维,转变传统常规思维,重视创新,在运用逆向思维时,一定要重视不要出现抄袭或模仿的现象,要结合群众思想,设计创新型文化活动,从而更好的提升群众积极性,提升整体活动质量。

三、结束语

对于当前我国人们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不断的提升,更多的群众自发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爱好和需求,也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对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改进,重视策划及创意等在文化活动中的运用,进而更好的保障基础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为群众开展良好的文化活动项目,满足广大群众主体需求。

参考文献:

[1]于晶晶.群众文化的活动策划与创意[J].大众文艺,2014,08:12.

篇6

摘 要 广场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中历史最为悠远、最富活力的一种活动形式。新时期,文化广场具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了群众文化体系的一大核心构成,对群众文化品牌的构建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简要概述广场文化的功能和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立足于广场文化的群众文化品牌构建策略。

关键词 广场文化 群众文化 品牌 打造

丰富的广场文化为大众生活添加了无限乐趣和色彩,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个性,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以说,现代广场文化活动凭借自身独特的品牌个性,成为了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依托点,对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和交流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成功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道道文化盛宴。

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的节目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以弘扬时代精神,催人奋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等为主题,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

引导功能:利用精彩纷呈、内涵丰厚的广场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健康的文化生活。比如,通过大合唱、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有效遏制不良文化的泛滥,而且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社会文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交流功能:广场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高水平的文艺汇演,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喜闻乐见、新颖独特、内涵丰富的文艺节目,创造了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文化的深入发展。

二、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价值

首先,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中最富活力、最为基础的活动形式。文化广场是群众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健身养生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的广场舞、传统艺术和文艺公演等形式是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充分彰显了群众文化的开放性和大众性。

其次,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高度浓缩。在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中,有许多群众文化中的精髓节目,包括扭秧歌、民间器乐表演、交谊舞、太极扇等,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成为了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

最后,广场文化有利于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许多群众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基本不会涉足盈利性文娱场所,闲暇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此时,赌博和其他不良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而文化广场的出现则让那些无所事事的群众找到了文化活动目标,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

三、立足于广场文化的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策略

在充分了解广场文化的功能,以及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价值后,我们要立足于广场文化,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

第一,构建商业性广场文化发展新模式,打造时代色彩浓厚的群众文化品牌。新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广场文化活动要走商业化发展之路,具体来讲,就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由企业出资兴办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作用,将广场建设为文化商业中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下的广场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利用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地方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对社区文艺骨干的辅导,让他们深入融入到广场文化活动中,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参加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随着广场文化活动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如此才能为打造良好的群众文化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加大文化广场的硬件投入,强化群众文化品牌意识。目前,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广场文化对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纷纷将扩建广场提上政府工作日程。许多地方政府,包括笔者所在城市正在加大文化广场的硬件投入,积极推动文化广场建设。为了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广场文化建设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做好文化广场的“三化”(绿化、硬化和亮化)工作,不断拓展文化广场的功能。随着政府的群众文化品牌意识强化,以及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广场文化活动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并且将渐进式地向高层次发展,实现群众文化品牌的全方位打造。

总而言之,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所以,充分立足于广场文化,挖掘开发广场文化的价值,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推动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18-01

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积极进行群众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将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来抓实抓好,以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群众文化的定位

所谓的群众文化就是指人民群众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自身为活动为主体,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人们就是运用群众文化这一重要手段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群众文化产生于浩瀚历史长河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并始终贯穿于其中,这样才使得群众真正成为参与的主体。通过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在这样的文化活动中群众的自我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以致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同时在审美享受当中逐渐使得其高尚的审美趣味得以建立和升华,群众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些作用正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功能,其是由群众文化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为群众文化不仅具有娱乐审美和宣传教育功能,还具有传承文化、生活实用的功能。

二、如何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1、把握地方特色

把握好地方特色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因浩瀚历史长河的沉淀,地域特色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地域特色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常言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风俗和规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蕴含,且所包含的文化蕴含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千差万别、风情万种,对此需要不断进行挖掘。例如,黄梅戏的故乡为湖北某市,从来就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黄梅戏”的佳话。当地不仅有黄梅戏,还有东路花鼓戏、东腔戏和楚剧等剧种,尽管这些都是当地特色,但无法发挥出特色文化所应有的功能。为了让这些特色文化发挥出所应有的光彩,在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对这些文化再次进行挖掘,对特色进行雕琢,取得较好的效果。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特色文化也一样,同样需要进行挖掘和雕琢,因为群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难免有粗糙甚至低俗的现象,为此,就只有努力对这些特色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其改造成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精品,使其变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道持久闪耀的亮点。

2、整合资源,实现多元化模式

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调动,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将其打造成与当代社会所需相适应的文化形式。筹办组织民族文化型文化活动和捐助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民间文化周,或是筹办民间工艺博览会等,有组织地进行交流,积极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群。

3、搞好群众文化活动载体

文化载体是一切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部分,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所展现出来的。可以说,文化如果没有载体,其就无所依,文化需要载体所体现出来。文化载体通常而言可分为物质性载体和精神性载体。就群众文化活动而言,公园、广场和剧场等地是物质载体的首选,而精神载体则是以民俗和现代节目为主,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需要有机结合。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的选择时,要想得到群众始终的认可,这一载体就必须要有着时代文明发展的印记,更要能体现出人类永恒的情感主题,例如,亲情、爱情、友情等。借助文化载体将群众文化打造成一个记忆点,让它变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总之,文化载体要能使群众文化活动始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然,纵使是有一般的节日形式,或具有蕴含丰富的传统内容,也会毫无激情,变得冷冷清清。例如,元旦节,法定假日一天,加上调休两天的时间,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没问题,可是要如何安排这个节假日?其地位与一般的星期六和星期天的假日基本没什么区别。元旦节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其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文化意象或仪式与之相关联。

4、与时俱进,进行商业化运作

进行商业化运作是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组办文化演出经营服务中心,对各项管理制度予以不断完善。将群众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拓宽扩展主办方,积极吸引不同社会人群参与到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中来,提高广场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逐渐向社会推行一些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使群众文化活动与市场同步,与企业合作,与商家合作,让群众文化注入更多新动力。总之,实行商业化运作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

5、打造市场品牌

从品牌文化层面来看,打造市场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品牌竞争力如何,能否成为名牌主要取决于品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如何,而并不是取决于技术物理差异。打造市场品牌,同样在群众文化活动上也可以体现出来,例如,央视的“同一首歌”这一节目,是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的一个典范,然而,要将一个文化活动打造成品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总之,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时,既要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同时还要进行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活动形式和项目,这样其才能在社会和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作者单位:杭州滨江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区域文化;社区教育;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06-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社区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尽管全国各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区域文化构成了社区教育的思想基础这一事实已被广大教育者认可。借鉴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以区域文化为基础,结合社区教育资源,并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培训社区成员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对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文化的特征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广袤的疆土上又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区域文化。不同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使各区域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质,这些形态和特质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基本意识形态,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区域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以汉族为例,全国各地的汉族成员均拥有大体相同的道德认同、民族心理、节日习俗,这些文化习俗就是汉族固有的民族特性,汉族聚集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就会被深深地烙上汉族文化的印记。民族性是全国各地社区教育的文化思想之源,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人文基础,如同鱼离不开水一样,离开民族文化的社区教育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不全部是以地理和地貌来区分,也包含方言、礼仪、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地理地貌和非物质文化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多彩的区域文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呈现出风俗各异的人文风貌,经过历史的积淀,区域文化已是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建筑民居中的四川民居与上海民居建筑风格就不相同;菜系中,川菜、鲁菜、东北菜那更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就是在指文化具有地域性。

(三)广泛性

区域文化的广泛性体现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戏剧、歌舞、文学、建筑,又包含饮食、礼仪、习俗、等等,充分了解区域文化广泛多样的特点,在进行社区教育时我们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文化和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区域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统一协同发展。

二、区域文化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区域文化对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区域文化是社区教育的文化思想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区域文化是社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教育建设的灵魂,是社区教育得以广泛推广的内在动力。区域文化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具有培育文化思想底蕴、提供内在精神动力、展现具体物化形态的作用。培育文化思想底蕴可以建立一定程度的文化思想基础,进而拓宽社区教育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它为社区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发展社区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

区域文化对社区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与区域人文环境的结合

社区教育要充分考虑该区域的人文环境,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使社区教育建设更贴近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开展日常社区教育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群众普遍认同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

(二)社区文化活动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社区教育推广的文化要与社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相关联。社区教育要以群众日常文化活动为发展契机,引导社区群众认识和了解社区教育的目的。群众是社区活动的主体,社区群众通过以自我为主导方式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才有机会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并且使社区文化活动真实反映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因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高度的群众参与以真正达到社区教育的目标。

(三)商业文化活动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社区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经济支撑,因而商业文化活动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就成了必然。在商业活动中,营销和品牌推广为文化活动创造了价值。商业上推广的品牌文化一定会与区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商业文化活动,其品牌策划必然会以社区文化为基础,企业通^商业品牌策划推广产品,社区组织也在起品牌传播中完善自身的文化。

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社区教育首先会受到社区成员思想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和推动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它承担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同时又负责把精神文明落实到基层的职责。要达到这些要求,社区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诚信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每个群众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区群众的道德建设要做到:第一,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每个社区成员在公共交往和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助人为乐。第二、履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时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从业人员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有职业道德的群众在工作中都能够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第三、恪守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成员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尊老爱幼、平等和睦、勤俭持家都是家庭美德的例证。第四、加强道德实践,通过坚持不懈、踏踏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促进社区群众素质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2.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

宣传和普及文化知识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决定着群众素质。人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无论要取得通过职业成功来提高生活水平也好,还是要步入仕途也罢,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就成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普及教育、根治愚昧、创造健康的生活习俗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

3.发展志愿者团队,维护公共利益

提升社区群众素质,维护社区公共利益是社区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社区教育中,参与者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直接反映出了社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和社会风尚,这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吻合。因而,发展志愿者团队并加强其培训、提高其素质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发挥区域文化的社会功能,建立社区行为的规章制度

文化和道德归根到底只是软约束,以文化和道德为基础的建立的规章制度是规范社区群众行为的必要依据。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增强秩序。带有奖惩的规则,可以将社区群众的行为引导至合理的轨道。各种规则具有了系统性就可以是相互彼此协调,就更能促进社区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制度教育引导社区群众规范行为,再通过榜样的典型示范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制度规范深深地刻在每个群众的内心,进而使整个社区就会形成一种团队精神的文化。这是一种既行之有效又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2.组建区域文化讲师团队,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为了能将区域文化推广至社区的每个角落,组建一支专业的区域文化讲师团队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依靠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社区内的文化名家、对区域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组成社区文化讲座团队,活跃在区域内的学校、企业、公共场所,从一个社区到另一个社区进行文化专题知识讲座,有效的弘扬特色文化。社区文化教育涉及内范围大、内容广,需要社区内的所有公共服务单位的配合,通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建设。

3.多方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篇9

关键词:文化活动;创意;策划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66-01

文化活动开展多年使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同时也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活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如今文化活动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创意上展开讨论和分析,这对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意义综述

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主要包括几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体现政府形象,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政府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文化活动开展的是否成功也影响着群众对政府的印象,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政府树立形象;第二,对群众文化队伍的壮大有很大帮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乡镇市区的文化骨干就要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化活动相关工作,这就使文化队伍更加稳定,而且在文化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能力的人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三,乡镇市区知名度得以提高,地方的文化活动会以地方特色为重点,不仅丰富群众生活,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分析

(一)活动模式多元化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调动,发扬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时展及社会发展需求。群众文化活动还可以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也可以融入捐助型活动,例如开设民间文化周等,对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沟通讨论,打造地方特色的同时还可以宣传地方文化。

(二)可与商业运作相结合

可以融入商业化运作方式,这样能够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促进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可以以文化演出的形式宣传文化,建立相关的制度并加以完善,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优势。可以举行文化活动比赛,通过承办单位和参赛单位来扩充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体,同时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联合举办的商家和企业对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推广,为日后群众文化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定位精准、体现积极向上的形象和精神

为了保证文化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强化,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就要做好精细周密的安排和组织,利用健康乐观的文化来引导群众思想,对于不健康的文化活动坚决抵制,如封建迷信等要坚决斗争。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从而提升群众文化素质水平,提高地方文化水平。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依靠政府来组织,更加能够体现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

(四)塑造品牌以提高影响力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梳理品牌特色和典范,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新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有效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力以及市场效果,这些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意义。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分析

群众文化活动要富有创意,这样才会使群众文化活动有宗旨有思想,才能充分体现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创意是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基本前提,更是文化本身的灵魂所在。一个有创意的群众文化活动,更能够吸引群众参与,不仅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策划者的水平和能力。但是群众文化活动才黄奕要以文化活动作用、功能和特点等为核心,不能脱离文化活动的规律等进行。从下面两点来分析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

第一,要利用逆向思维来思考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摆脱传统陈旧的思想和模式,尽量不要模仿已经做过的文化活动的形式。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适当的“炒作”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对群众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例如多年前交际舞刚刚开始出现,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交际舞,那些对交际舞比较喜爱的群众无法公开的跳舞,这时杭州有以为策划者就将举行了交际舞大赛,并且组织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进行比赛,通过观众、评委的公开公正的进行评分,该活动迅速成为当地焦点话题,同时其带来的效果也很好。

第二,善于利用地方资源,很多地区都是有地方的特色文化的,例如杭州西湖每年的舞龙舟,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举行各种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者要紧密结合当地特有资源和文化特色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创意很好又容易被群众接受和喜爱。策划者可以结合这些特色文化举办比赛、展览或演讲等文化活动。

结束语:人们生活方式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策划者就要从策划和创意的角度出发,为群众呈现新形态的文化活动,将过去群众被动接受文化活动转变为主动参加。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生活,还能体现社会、政府和国家对文化活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剑雄,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分析[M].青年文学家, 2013, (21).

篇10

前言

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过程中,文化战略地位日渐凸显,社会之中开始衍生出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且有趣。文化活动,实质上就是想方设法将民族、大众特性,以及诸多正能量予以全面性发挥的行为模式,特别是要注意彰显特定区域的民俗特征,确保单位城市文化活动不单单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求,更可以和当地文化特色相互贴合,最终逐渐地过渡转化为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由此看来,群众文化活动的确属于一类持续创新和改进发展的过程。

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一)持续稳定群众文化团队规格

文化活动主要是将特定区域一些才能精干的人才进行聚集,进行稳定且高素质的文化团队构建,确保一些保留艺术专长的人员可以进行自由展示,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二)改善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地位

须知以往政府在群众心中一直属于一类严肃的领导者角色,而经过多元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之后,这类固化形象得以彻底整改,就是说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对于政府自身形象改善,有着决定性意义。

(三)大幅度提升特定区域的知名度并促进经济发展

保留显著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单单能够令当地民众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该类区域知名度,引起外界更多人员的关注和参观,无形之中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改革发展进程。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要点

(一)文化活动组织模式要尽量多元化

进行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期间,要确保各类区域文化资源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方便后期进行既定活动内容实时性调试和整合,进一步将各类优质化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发展。事实证明,唯独经过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和活动形式创新增加,才能够不断迎合时展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改善需求。作为专业化群众文化策划人员,在开展和民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期间,还可以考虑组织捐助型的文化活动,如民间文化周、大型捐助活动等,其间要求策划人员和当地人民进行悉心交流,保证造就出和当地文化特色全面贴合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适当时机条件下融合商业运作理念

在策划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考虑贯穿融合商业化运作模式,即完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市场化改革任务。在此期间,要求策划人员全方位地开发应用各类群众文化优势条件,使得传统文化凭借多元化演出形式加以呈现,同时配合规范体制确立加以保障;再就是定期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竞赛活动,凭借赞助和参赛机构进行群众参与数量增加,进一步提升该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工作布置拓展前期,有关活动策划人员务必要和承办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宣传,力求为今后群众文化活动长期科学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精神定位

作为现代专业化群众文化策划人员,一定要确保文化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因此,在组织活动前期,最好做出细致周密的安排,确保时刻将正能量和乐观的文化理念传播给群众,摒弃一切不健康文化因素的掺入结果,长此以往,一定程度地改善不同区域群众的文化实力和综合素养。

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实践的建议

想要进行一类群众文化活动实践形式科学化创新改进,就必须集中一切条件进行活动内部思想和宗旨凸显,之后再凭借新颖的活动形式吸纳更多人员关注,换取适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出策划工作人员的才干。可是,群众文化活动务必要保留较深的文化活动意义、功能和特征,避免和正确轨道的脱离迹象,因此笔者决定联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出后续两条创新化实践控制建议首先,策划人员可以结合逆向思维模式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改进,避免模仿和抄袭现象之外,杜绝以往传统思维习惯的频繁介入状况。再就是加大对外界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吸纳更多群众的参与。如定期开展以往广受争议的交际舞竞赛活动,同时选取不同类型剧院的舞台作为比赛场地,令广大观众和评委针对相关竞赛选手进行公正、公开性评价,使得交际舞类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快速占据各大头条,成为时代焦点话题。其次,充分开发沿用周边资源,包括地方特征和风土民情等,如彝族火把舞或是周边少数民族各类节日庆祝方式,至此保证组织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都能够更好地贴近民众生活习惯,进一步令群众更快地接纳并支持该类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篇11

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往往会有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就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内容里面。为此,要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创新,就要不断更新文化活动的内容。若是对同一个文化选题总是没有新意,重复开展相同的文化活动的话,这样就难以达到为群众服务的目标,因为这病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具体的文化需求考虑在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给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文化工作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先进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予群众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我国的很多文化和节日有很大的联系,为此,就可以以节日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的文化活动,诸如在清明的时候可以组织群众踏青,在七夕的时候可以开展交友party等,这样不但可以和群众的具体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还能够弘扬民族的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也很好地实现了文化工作创新的目标。

二、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群众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要对文化工作进行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筹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选拔那些专业能力强、作风务实、爱岗敬业的先进人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其一,加强人才选拔。文化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不但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于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有所了解,为此,相关部门可以从高校引进相应的人才,使其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团队建设。其二,完善人才培训。除了吸纳新型复合人才,还需要对当前的文化工作人员加以必要的培训,使其能够对相应的知识、技能有所了解,使其能够和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健全了人才队伍,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地域性的文化活动,这样对于文化工作的创新有着很大的意义。

三、融入市场,加强商业运作

以往群众文化工作往往是依靠政府的拨款来维持,但是这对于文化工作的开展仍然是杯水车薪,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长远发展,就需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充分融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只有利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才能给予群众文化工作更旺盛的生命力。相关部门可以将一部分的基层活动进行收费处理,诸如舞蹈兴趣班、文化剧场演出等,这样就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为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奠定经济基础。并非收费就会让群众难以接受,实际上,这种收费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文化活动的质量,还能让群众更加珍惜参与活动或观赏文化活动的机会,这样对于宣扬文化精神,提高文化生活品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种方式,相关部门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加强广告宣传,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的品牌,相关机构也能从中获得一定发展基金,这样对于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实际上群众文化介于艺术文化和市场文化之间,要更好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就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渠道来将其传播和推广,这样才能加深群众对于文化理念的认同。

四、总结

篇12

摘要:近年来政府鼓励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各地的文史工作单位与艺术工作者,纷纷投入乡土重建的行列。传统饶富宗教色彩的民俗节庆注入了艺术创新、招揽观光、开发文化商品的经济性目的。民俗节庆也成为推展文化产业,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项目。本文以文化生态研究的观点,为扩大文化营销,提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模式,期待有助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潜能与活力。

关键词: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

1、项目背景

我国民俗节庆承袭汉民族传统文化,并包括源自各地方宗教祭祀的民俗庆典和原住民祭典。传统农村社会的民俗节庆往往结合耕作季节,富有祈福、消灾、演艺、休闲的多种意义。尤其民俗节庆期间搭配敬神、祭祀、团聚而来的艺阵、团康和各式各样的神佛绕境、花灯、蜂炮、舞龙、舞狮、抬轿、踩高跷等民俗表演,在民俗祭典文化薪传的意义之外,更以缤纷热闹的气氛带动民气,成为象征地方特色,吸引观光人潮的重要活动。[1]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社会变迁促使农村生活与民俗节庆的风貌逐步改变。

分析民俗文化活动的现代意义,在其原始的怀古念旧与追溯民族情感,凝聚社会人心的集体认同意识之外,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文化活动藉着现代化的生产与再制造,扩充提供消费和服务的功能,已跳脱了早期对所谓文化工业的负面思考,并融入知识经济发展的洪流。随着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民俗文化活动被视为有效展现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社会、国家的生活经验、艺术特质、人文风貌和宣泄真挚热情的标志。[2]它是彰显地方感及塑造独特文化地景的绝佳题材。

2、项目目标

从参与观察的角度来看,节庆活动(festivals)是当代各地民俗文化当中,同时拥有象征传统习俗精神,能够号召吸引较多民众参与,易于结合亲近的民俗氛围,创造因提供经验、产品、服务,而滋生的经济效益。时人探讨文化产业有必要深刻重视这一环。

本文以我国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为标的,循文化营销与文化生态研究的途径,藉此透视民俗节庆文化的构成要素和变迁趋势,并分析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实营销推广,期待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能与活力的正向思考。

3、基本流程

民俗活动的源起具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共享的文化意义,它是经由互动的社会过程而来,不仅单独存在于个人。也在群体活动的创造与累积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象征地方特色的知识总合。[3]

本研究的文化活动项目策划过程具体包括:(1)、构想执行,(2)、再制造,(3)、营销、宣传、流通、(4)、展示销售等四个阶段。我国的民俗节庆除了沿袭传统的动态基调,随着工商业生活步调的转变,加上推动社区营造而兴起的促销地方产业和发展观光的功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环。以前述‘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相关利益人模式’分析,民间参与的范围包括:呈现地方生活风貌、艺术成份、精神价值的文化制造者;具有执行传播,扩散宣传效果的文化营销业者;以及提供前来参与的顾客和消费者各种感观体验及休闲服务的文化服务业者三大类。进一步细分尤以下列各项最常见。(1)、宗教及公益团体:包括传统的寺庙、宗教团体,及当代非营利性组织的公益文教基金会,他们通常是民俗节庆的发起或赞助单位。(2)、地方文史工作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性质之文化志工,对于协助节庆活动之企划、推动、考证与服务,往往提供绝佳的辅助。(3)、艺术工作者:包括传承传统艺术的戏剧、艺阵、表演以及寻求推陈出新或结合流行风尚元素的艺术创作者。(4)、地方产业供应者:原属地方生活主轴的地方产物提供者,如年货大街的商家、木雕艺术节的雕刻业者。(5)、衍生性文化产品制造者:如元宵灯饰的饰品制造商。(6)、营销及传播业者:包括媒体传播及当代承揽策展或执行活动企划的经纪公司。(7)、观光服务业者:民俗节庆活动的功能融入大众消费文化,增加了文化观光与知识经济的意义,食、衣、住、行等民生性质的消费服务成为节庆活动的重要项目。

本研究认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四个阶段不一定像工厂化生产流程那样一个接一个,有时候其实是既重叠又互动。事实上这些分工也存在于不同的执行单位之间,亦即垂直整合的合作模式是采取将原来个别执行的专长领域结合在一起,藉以提供较为完整的价值链。

4、营利模式

具有民俗传承与创造经济效益的民俗节庆活动,不但不在文化资产保存法严谨的保障范围,也非强化创意生产的文化产业项目。[4]而民俗节庆的文化活动涉及历史、宗教、礼俗、艺术、经济、营销、体验、服务等不同面向的学术研究与经营实务。因此,民俗节庆活动的价值链带动文化、观光、商业的实质效益是不争的事实。

5、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研究的命题在讨论文化意义产制过程中,以所谓文化循环的概念来观察,当代文化事业的生产、再现、认同、消费与管制的接合过程,每个层面都有其必然的影响力,各个层面的接合与连结会决定文化意义如何被接受或生产。

民俗节庆源起自俗民时节庆典,经过不断的积叠与创新,虽然可能因创新元素加入或怀抱不同的愿景而调整作法,但其根植于俗民生活的原始意义仍是维持永续绵延的原始动力。但时下许多新兴节庆活动的内容设计,往往标榜国际化、艺术化、大型化,成为追求商业效益的观光产业。[5]许多民俗产业曾创造一季数十万人潮参加的盛况。这种操作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景气不佳,终于因亏损严重而宣布停办;与此相同,许多艺术节也经历类似的同样命运。因此,民俗节庆活动必顸投入更多文化行政的扶持与学术研究的基础,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6、相关结论

传统民俗节庆结合乡土神佛祭祀,融入艺阵、戏曲表演,是汇聚村民共享迎神、喜庆、群集娱乐的节日,也是乡土艺术展现的最佳平台。那是俗民文化最核心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艺术的多层涵意。随着社会变迁与政府的文化行政提倡多元文化并蓄,透过富丽农村、社区总体营造、一乡一特色、鼓励文化产业化等政策的推动,当代我国的民俗节庆活动呈现一方面寻根复古,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的民俗节庆发展出以艺术文化发展观光、为社区营造促销地方产业、维持民俗祭典又加入创新作法等三种类型。

当代文化产业研究强调承袭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现代体验,发展兼俱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不可忽略的是人文艺术的美感,社会发展的理性价值,无论如何添加创新元素,它仍是文化生态绵延不断的原动力。我国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潮流中,将持续发展。期待透过文化活动项目策划合作,追溯民俗的传统因素,融入现代生活,共同开创兼具吸引世人关注,又能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体验与享受。(作者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2]王惠建.旅游主题公园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研究[D].湘潭大学 2003

[3]苏韶芬.关于旅游业如何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若干思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篇13

1群众文化活动应积极策划

成功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做好积极策划。首先应精准定位,令活动形象化。活动开展之前应实施周密的组织安排,进而实现文化的正确引导,令正面、优秀、积极、健康的文化引领大众思想,并与消极理念、封建思想形成抗争。应借助丰富活动激发群众文化功能,进而令大众艺术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实现全面提升,地方文化水平、整体品位实现升华。政府机构承接文化活动可谓一类有效的渠道形式。例如,可通过政府号召力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发放宣传片,做好形象设计,进而显现主流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以及凝聚力。

另外,应积极促进资源整合,进而保障活动模式的丰富多元化。针对特色地方文化等优势资源应全面挖掘,利用资源调动,发扬传承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令文化形式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全面契合。捐助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同民族文化类型的活动实现紧密融合。例如,可开展民间性质的工艺邀请活动以及文化周,进而通过组织交流,令文化活动集群体现区域属性特征。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应契合时代特色,吸收商业化模式。通过市场化发展运作,组建文化活动经营管理中心,并明确各项管理体制,令系统运转健康、完善。再者,应激发群众文化内涵优势,借助主办机构以及参办方的全面拓展,赢得广泛认可,吸引各方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进而扩充活动知名度、提升参与度。另外,应实现商家以及单位企业的积极联合,进而令群众文化活动真正的推向市场,为后续的持续发展稳固基础,提升发展动力。

2群众文化活动创意体现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众为最根本的受益人以及参与者。因而对活动形式具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同时,新时期,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应全面改革创新,追求创意,方能体现影响力。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阶段中,针对原创的内容以及创新亮点应全面肯定,积极鼓励,预防群众出现审美疲劳的负面问题。活动形式可针对群众的文化层次适度的降低。也就是说,原创活动虽然在质量上并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然而其内容应体现进步性、独特性。即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创新相比于片面的注重形式质量,来得更实际。另外,群众文化活动应捕捉特色、体现灵魂。倘若欠缺文化特色,则会令文化传承显现的更为片面与肤浅。因此。需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组织者,应全面注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髓文化并充分挖掘体现。例如,可通过山歌演唱活动联系到刘三姐,而后逐步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这便是特色文化的充分显现。只有融合特色理念至群众文化活动之中,方能激发活动的内涵精髓,展现魅力,提升吸引力,获取全面支持。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宝库,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应加以巧妙应用,推陈出新。例如,对于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品,其方式以及呈现形式颇为独具匠心。虽然伴随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魅力以及实践方式较为不合时宜,然而我们可通过包装以及全面改造,令其展现出契合时代特色的崭新面貌,进而继续的传承与发扬,体现综合艺术内涵。

3结语

篇14

关键词:群众文化;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247-02

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并且对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为了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提升和打造群众文化的品牌形式和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和寻求群众文化的建设以及创新。

一、群众文化品牌的内涵与价值

从商业角度讲,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是品牌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品牌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保证。品牌的资产与品牌的核心价值相辅相成。品牌的核心价值应通过品牌的内涵去铸造和表达。价值理论的多样化,使得品牌价值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而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当然不能用商品的运行规则去衡量,它更强调的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作用和社会公益效应。群众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也应通过其内涵去铸造与表达。这个内涵既包含了劳动价值理论所说的品牌价值的构成因素,也包含了新古典主义价值理论所说的消费者,即受众在使用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功能和情感价值。我们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只有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并不断地完善与提升,才可使其成为底蕴丰富,情感价值积极健康,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接受、认可的精神文化食粮。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品牌是通过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受众对品牌在精神、审美和愉悦上的高度认同,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认可。

群众文化品牌应该理解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包含了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等诸多要素。概括地说,它是某一区域的群众文化机构,通过行之有效的组织安排,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通过文化活动载体,以特有的文化活动形式呈现给社会的一种文化展示方式。是“一定区域内活动主办方和社会大众(人民群众)互相之间心灵互动,是给拥有者带来社会效益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因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使得群众文化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形象,更是一种富含新意的文化形态,它以鲜明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形成区域文化特色,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位,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社会化进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探索作用。

二、创建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议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具有一定水准,有较高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所以,群众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经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文化活动站主办的广场文化坚持不懈,每逢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我们都适时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赞扬。但在文化品牌创建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正确的群众文化品牌定位,突出普及性

群众文化品牌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参与的。如果将群众文化品牌定位在少数人所欣赏的艺术殿堂级的活动,如举办“×××音乐会”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显然是不恰当的。而普及提高性质的音乐或书法摄影美术作品鉴赏及讲座、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等将更加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二)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立应满足人们新的文化需求,突出参与性

群众文化品牌建立要具有时代感、具有时代气息,要将人民群众对文化新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以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作为动力,推动整个地区的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挖掘优秀的群文骨干力量创作出优秀的群文精品,使我们的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今年国庆期间在我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众多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人翻唱老歌、有人演唱新创作的歌曲,讴歌赞美伟大的祖国,为祖国华诞献礼。这些活动的举办使人民群众心目中再次燃起了爱国主义激情,振作精神,共同努力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三)群众文化品牌建立后不能随意改变,突出形象性

群众文化品牌一旦建立就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这一品牌活动的整体感觉。品牌活动从活动主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乃至活动宣传手段等多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每年春节正月期间广大市民就会不约而同来到举办地,观看各式群众文化活动。有时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内容可适当进行调整,但切不可对品牌名称盲目变动,随意更改取消。否则就会破坏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形象。

(四)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也存在老化现象,突出可持续性

目前,现有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人民群众视觉疲劳,形象老化现象。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没有办法改变,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现有的群众文化品牌内容总是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就会被人视为“落后、陈旧”,为人们所抛弃。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社会,人民群众总是不断在追求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文化活动内容,期待着更好、更强、更多选择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审视我们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要与当前经济的发展、世界的潮流、人们的需求紧密结合。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建立不是静止的,只有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品牌的品位与内容,不断注以新鲜的活动血液,才能更加壮大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创新

品牌创新是指随着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品牌创新,究其本质,就是赋予品牌要素以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和行为,即通过技术、质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品牌生命力。品牌是时代的标签,无论是品牌形式,还是品牌的内涵,都是特定客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作为一种人的意志体现。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品牌的内涵和形式不断变化,经营品牌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从商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品牌创新是品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使品牌生命不断得以延长的唯一途径。群众文化品牌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认知,也要做到使其品牌要素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与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群众文化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我们应立足鲜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在实践中探索研究,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形式、质量和群众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持久生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文化地位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在全国各地兴起了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热潮。而群众文化品牌的创建,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来说是有着极其大的帮助的。因此,创建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是今后一个时期群艺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让群文事业前进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