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管理体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1.前言
由于受到传统学生管理体制的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现行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下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寻求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旨在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第一,由学生处、学生工作办和各班级班委所构成,第二,由学生工作办、校团委、系团组织、班级团委所构成。两部分均由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院长或党委副书记进行领导和决策。另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其相互协调的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保卫部门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这便是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1)计算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所带来的双重变化和冲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双重角色,会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困惑和转换中感到迷茫。(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考验和挑战。(3)新形势下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4.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1阻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分级、层层管理、上下分工负责为主。另外,由于担心高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思想出现波动等现象,高校管理工作实行了统一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学生与学生管理者之间的隶属、管理者主导成分多、管理者服务少等问题,以至于导致高校学生处处以规则办事,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4.2院(系)两级管理工作不均衡
新形势下,两级学生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工作不协调、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院级下属部门较多所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校级学生管理部门是面对全校的管理工作,但具体实施管理学生的工作在于各院系的工作部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学校只管事不管人,最终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3管理工作效率低
新形势下,众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下一级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上一级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只管事,事情做的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对管理部门来讲只能顺其自然,无法控制等问题。不利于最佳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4.4学生管理资源的整合不合理
在专业管理队伍上,学生管理队伍不像专业的教师一样具备详尽的管理计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队伍的发展。在管理部门上,学生管理干部人员流动较为严重,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青黄不接。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很难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致使高校学生管理资源配备的不合理。
5.应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体制方法
5.1党委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管理学生工作
目前,众多高校均是由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主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是,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还兼职者学校的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管理部门领导不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因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领导应改主为专,全身心投入到学生管理当中,促使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发展。
5.2建立德育与教学双向分流的辅导员体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建立思政与教研双向的选拔与聘用机制,一方面从教师中选拔政治、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辅导员,一方面对优秀的辅导员给予提拔重用,调动辅导员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已达到思政与教研双向分流的目的。
5.3建立上级对下级奖惩人事一体化管理制度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建立上级对下级考核奖惩的人事权一体化机制,上级可以对下级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员调整和奖惩,促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5.4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体系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宣传、抑制或控制消极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具体措施为:(1)建立红色教育网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辅导员在教育网站上定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3)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预防不良思想的传播。(4)开设网络课程,运用网络进行正面教育。
6.结语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发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着束缚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校、院(系)两级管理不协调、事权与人权分离,管理效率不高、学生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其问题,笔者提出:党委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管理学生工作、建立德育与教学双向分流的辅导员体制、建立上级对下级奖惩人事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体系等解决方法。旨在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西海.强化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1.院系主体追求绩效内生动力不足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要从“运动员”、“教练员”变为“裁判员”,也就是说,政府要作为一个中立者来管理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宏观调控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起划桨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反观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许多事务的决策权、人事设置权、经费分配与使用权等多种权力,都主要由学校决定,院(系)只能按学校的指令办事。这种观点在做相关研究的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提到。这种情况与院(系)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极不相称,造成学校和院(系)之间的责任、权利义务不够清晰。这便出现了院(系)抱怨在其位,不谋其政;校级层只发文件,传达指示,高高在上,不能真正深入院(系)了解实际问题。而且,即使发现了某些问题,职能部门也没有及时解决或根本没解决。职能部门则满腹怨言,认为他们是无米之炊,面对院(系)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心无力。
2.严格的管制和过程控制抑制了教师群体的积极性
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控制目标,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他们认为,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但是过于刻板的规章会适得起反。我们接受规章和繁文缛节以防止发生坏事,但是同样这些规章会妨碍出现好事。所以新公共管理认为除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之外,还应强调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主张对高级雇员的雇用实施有限任期的契约而不是传统的职位保障制。高校是传播、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探索未知的不确定性,这一特质就决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社会组织科层化管理原则对高校进行具体化和计量化的管理。然而当前高校为了使教师保证完成规定的计划任务,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约束条件和成文或不成文的隐性规制,事无巨细的界定了教师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则和活动空间。通过访谈和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发现,一般管理的“量化”指标也被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如规定教师每年要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每年要完成多少工作量,如果教师完不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的量化指标,教师的职称评聘和与职称挂钩的工资及奖金、住房等福利待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比如教学态度、奉献精神等。以论文数量多少和发表的刊物等级来评定教师能力也容易造成急功近利和短视效应,客观上导致了粗制滥造,近年来饱受学界及舆论诟病的“学术腐败”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3.缺乏以结果为导向的经费绩效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借鉴工商管理技术方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公共部门管理,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所以,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以“绩效”为导向,要求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公共支出机构)建立以产出和成果为核心的绩效指标,确立需要努力达到的绩效标准,从而告诉部门及人员应该做什么,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可见,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放松对“过程”、“投入”等控制,强调对产出和结果负责。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对经费使用的效果却关注很少。在经费的管理中也缺少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很实施,政府已逐渐为大学“松绑”,大学也由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办学自。毫无疑问,这些政策实施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实现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政府重心下移后能否保证高校实现高绩效的管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成了当前高等学校和众多专家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4.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改革难以推进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市场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前期改革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由于对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缺乏准备和预案,近几年改革的进程明显受阻,甚至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境况。时至今日,因为高校后勤产权明晰、机制转换、人员分流、资产管理、经费结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高校的后勤服务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
随着近十几年高考体制的改革,全国高校大范围的增加生源,使学生人数迅速的增加。随着招生渠道的增加人数的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管理制度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趋势。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体制相对较分散,院校之间的办学基金也得到了自由分配的权限,可以独立建户,独立支配。独立的管理使高校对财务体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认识和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的进行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自由支配下的管理体制也呈现和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事业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
1、财务体制的运行缺乏参考依据。财务是其他部门运行的保障部门,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决定高校管理水平稳步进行的关键。但是现在好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体制的重要性,好多高校都没有一个专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更别提专业的完善的运行依据,且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很多时候高校的财务都是支出大于收入,使得财务管理陷入困境。
2、管理部门分散,信息不流通,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高校管理目前大部分由财务、人事、建设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设备及图书管理部门组成。其中这6个部门经过系统的使用都是各自进行运作。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信息不流通,这就在高校进行某一项决策的时候需要将六个部门的信息临时的进行汇总,这种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严重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某一部门需要进入设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申请资金的过程,然后在通过购买来的凭证,财务进行入账,这个时间耽误很多,一旦有遗漏就会造成年底财务数字与实际支出数字不符现象的存在。
3、科研保障经费与年项目支出计划不合理。在高校管理中,需要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保障学校发展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设立的。项目支出是指在经费的基础上制定的其他费用支出。但是由于费用的计划设立不合理,导致很多时候项目支出大于科研保障经费,对于高校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水平,这也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重点需要解决的财务问题。
三、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制定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的参考制度,并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人员进行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的操控部门需要一个有效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参考,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的部门管理,是内部管理更加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只有先进的制度进行指导和约束,才能使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有关领导切实的提出解决的措施。
2、完善财务管理方式,建立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全面的有效的财务运作系统,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散的管理运作,不仅会使权力分散,运作流程不明确,领导无法查找和了解整个系统运作到何阶段。只有建立有效的财务运作体制,让财务流程和相关部门挂钩,对于财务支出有一个透明化的运作流程,及时的提醒相关流程的负责人及时地进行流程处理,以免因为传统的人员手工处理造成滞留或者遗忘问题的产生,使预算或者采购过程延误,影响整个管理的运行和操作。
3、建立财务分析体制计划明细。合理的财务分配是保证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和进行项目实施的关键。对于科研经费和项目不合理计划这一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财务分析体制计划参考表或实施计划表,根据高校的教学任务和项目投入切实的做好财务分析指出计划。财务管理及实施部门要根据这个规定和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这也是对于财务状况及运行过程进行剖析确保结果按计划实施的有力参考。
四、结束语
加拿大高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为获得更多竞争优势,加拿大政府日益重视高等教育,加大资金投入。从现实来看,加拿大高校以公立为主,其办学经费主要从财政支出。在政府的严格管控下,高校发展方向与实际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隔阂,由此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由私人投资的高校,办学灵活,教学内容实用,从而吸引到大批生源,无形之中给公立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加拿大公立学校大多成立于20世纪40~60年代之间,由于长期存在办学资金紧缺的情况,学校的校园基础设施老化情况十分严重。此外,公立高校的课程一般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由于政府机构在市场需求及实际教学方面存在局限,所制定的课程及标准不可能完全符合时展的需求。公立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总体而言,以多数公立学校现有的能力,无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高校入学,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近年来,在政府的要求和支持下,加拿大各所高校启动了改革计划,陆续了改革规划,时间跨度一般在10年,有些则长达30年,其内容主要为现状分析、改革的原则、改革方向、制度落实等,通过在政府相关机构备案,由相关政府机构监督落实。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校治理机制,加拿大公立高校长期在政府机构的管控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府机构化的影响。高校和政府机构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运作上,都是有差别的。如果沿用政府机构的管理体制,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近年来,高校教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的呼声较高。具体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扩大教师权力。由于受到邻国美国的影响,加拿大公立学校的教师希望政府能够减少对高校活动的干预,给予高校更多的自。同时学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给予教师话语权,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必须听取教师的意见,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二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近年来,加拿大高校内民主化管理的倡议日益高涨。学生代表要求参加学校管理机构的工作及有一定的民主表决权。部分学校的学生要求具有教师聘用表决权、行政人员工作质量评价权、教学质量监督权等。从长远来看,学生参与管理,对于促进高校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应当注意具体的实施,以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加强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在一些专业问题上,政府工作人员往往与高校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由此形成管理上的低效。在各所高校的改革方案中,由专家治校的要求已经成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一方面分散校长权力,将行政管理权细化,分由不同的人才去实施,另一方面优化管理决策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学术管理体制改革 整体而言,加拿大高校的科研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前列。但是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让加拿大政府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加强科研。而学术管理体制是科研活动的制度基础,其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科研活动。当前学术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及分配。二是学术成果的认定,主要包括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在改革方向上,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优先保障计划,学校有权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科研经费申请计划,同时政府将额外拨款来资助一些具有战略价值的科研项目。此外,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拥有较大的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相应专业,制订培养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 在欧美国家高校中,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并不意味着欧美国家的高校没有类似的课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到海外谋生。虽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不爱国,但是对于国家意识,或是国家长远利益而言,总会存在影响。此外,邻近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对于人力资源原本稀缺的加拿大而言,或多或少会存在危机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拿大高校主要采用的是潜移默化和宣传。加拿大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没有民族意识。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拿大人口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高校而言,在文化宣传、政治宣传上,必须突出多元性和民主性,不能让任何一个种族的人,感到在学校中被边缘化。此外,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其作为维系政治关系的基础和重要纽带,在各所高校中被广泛采用。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慈善活动,或是其他一些公益活动,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制定系统性的改革规划 从加拿大高校改革来看,制定严格的改革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未来,长期性和稳定性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作为一部科学的、系统的改革规划,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环境分析,二是宏观环境分析,三是现状分析,四是内部环境分析,五是改革原则,六是改革措施,七是改革目标。加拿大高校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归功在改革之初便经过了系统性的研究分析,而不是盲目改革。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加拿大高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战略。例如,加拿大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增加了投入,将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之一。纵观国内高校,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上,虽然有规划之名,却无规划之实。归根结底是高校在自身发展上缺乏自,专家和教师都未能参与到规划的制定活动之中。
加强学术研究教育 近年来,有关学术不端的事件屡有发生。从根本上而言,是当前学术管理体制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国内高校学术管理体制应当尽快改革,设计合理的资源分配制度,尤其是保障青年学术工作者的权利,为青年学术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应当加强学术成果的认定,坚决杜绝一切学术造假行为。从加拿大高校改革的经验来看,发挥专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术体制管理上,应当以专家为核心,由专家来监督治理。
关键词:简政放权;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学术权力;行政权力
目前,一些高校面临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活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简政放权”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同时,多个省份的教育厅也制定、颁布了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相关指导文件,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大为增强。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办学水平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权力行政化
高校大部分资源都掌握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权力多集中在行政群体,学术群体的正常权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压制[1]。与此同时,行政人员越来越热衷于参与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等学术事务,学术组织无法行使学术自主权,造成学术权力行政化,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有序发展。
(二)组织运行效率低
简政放权背景下,高校二级管理结构逐渐成形,一些日常性的管理事务逐渐由基层院系包揽,无形中增加了广大教职员工肩上的压力。如今,各大高校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各种考核评估和材料申报工作日趋烦琐,加大了学校管理工作压力。由于院系一级管理的工作重心大多放在教学方面,行政管理人手相对不足,很多事务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造成组织运行效率下滑。
(三)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职级设置、编制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多年以来,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一直沿用政府机关管理模式,虽然在选拔、引进、辞退和评选人才等方面都履行严格的人事管理程序,但是缺乏相应的人才退出机制,不少教职员工都抱有一定的“铁饭碗”心理,严重缺乏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2]。此外,高校的人事管理分配机制僵化,没能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高度控制、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对高校教育与社会的衔接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高校活力不足。
二、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策略
(一)妥善处理党、政、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学校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划分党委和校长的职责权限,利用权力清单的形式使权责关系更趋规范、具体、法治。其次,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高校在加强行政管理的前提下,也要逐渐地将行政事务从学术事务中剥离开来,彰显高校以学术为主的办学原则和特色,凸显学术人员在高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完善高校章程治校机制。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章程应当切合学校实际,并明确赋予其法定地位,还应定期对章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章程统领高校的治理体系。
(二)优化内部管理组织结构
第一,精简组织机构。高校应大力推动组织机构改革,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快行政机构设置的统一化、精简化,把管理职能相似、业务相近的部门整合,并通过合理设置机构、结构性调整,使高校后勤、机关和教辅单位的职能责任、机构设置更加合理。第二,科学处理院系与学校的关系。高校主要从大方向上把握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等,学院承担科研和教学职责,系重点负责学术管理,落实科研和教学目标。院系级教学单位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并采取与之配套的机构设置,妥善解决机构扁平化与垂直化之间的矛盾。
(三)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在学校人事管理方面,高校应全面落实自主权,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管理人力资源,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学校内部组织岗位设置、机构设置、考核评价和人员聘用等有关的制度和政策,构建灵活的、动态的人员调整和人才流动机制。对于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和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可推行教职员工岗位聘任制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还要加强职业化导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职员的发展通道[3]。
三、结语
在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要通过妥善处理党、政、学间关系、优化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等措施不断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问卷调查组.简政放权:高校有哪些期盼[N].中国教育报,2014-05-04(9).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训室开放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安排实训内容,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实践中。通过更多的实践,一部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广开思路,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训,也能够提高能力,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开放性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大有裨益。
(二)加强各系部实训室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和科研发展
在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中,实训室是根据各课程的要求而建立的,内容、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实训室也分别隶属于不同系部的教研室,缺乏交流协作,影响了学科渗透和学校科研发展。实行开放性管理后,基于学科类型要求的实训室得以建立,各系部之间关于经费、成果、利益的纷争也大大减弱,因而能够进行跨学科的实训和各系部之间的科研协作,促进高校学科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
(三)使实训室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实训室除了在规定的课时对学生开放外,其余时间往往是关闭的,而且每门课程都对实训的次数、时间和学时做了具体规定,学生在此之外很难再进入到实训室,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实训室的闲置,而另外有一些学校则面临着设备落后、无法满足课程实训要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实行开放性管理,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和社会群体开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
二、应用开放性管理体制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分析
(一)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
不管是应用开放性管理体制,还是应用其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实训室为为满足学生实训要求,都应配置相应的、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实训室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充分把握国家教委教备文件的要求和实训课程的需要,为实训室配置足够套数和足够先进的仪器设备。
(二)优秀专业的实训队伍
实训室开放性管理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就能够随意地开展实训活动,学生实训的进行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老师和技术人员来指导,才能够保证实训的有效性,避免资源浪费。所以,学校应该培养一批实践技能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实训队伍,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
(三)科学合理的实训项目
要想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训活动中,就要设计出一系列能为学生理解接受、适合学生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队伍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出所有的实训项目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拥有多元化的思考方向。实训队伍还要设计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开放性管理面对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一)避免实训冲突问题,统筹实训开放时间
实训室管理者应详细掌握学校相关课程对实训室的使用时间以及各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师资配比等情况,对各实训室的开放时间进行统筹规划。对一些实训室实行定时开放,另外一些则全天开放,还有一些则通过事先预约才能开放。这样做使正常的学生实训课程、老师科研活动和其他使用群体对实训室的利用不会产生冲突,导致混乱,能够大大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有效提高使用效益。
(二)减少无效实训现象,规定实训开放内容
虽然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到实训室进行自主实训,但不是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可以做。比如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维、动手能力,才能较好地选择实训项目,正确制定实训方案,利用实训资源完成实训。所以,管理者应该对各实训室的开放内容作出规定,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教师作指导,以避免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训过程,进一步促进实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实训资源利用,扩展实训开放对象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1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机制的探索,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实现行政管理的优化与升级。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营以及教学质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未能以服务为中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学术活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没有围绕着学术活动和开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导致行政管理活动与实际高效需求偏离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
2.2官本位问题严重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官本位问题最为严重。行政权力过多地挤占高校内部的学术空间,高校实际行政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高校的学术活动提供正常的支持,导致高校的学术活动受阻,不能正常地展开,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影响高校的顺利发展。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和冗员现象比较显著,而且这些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被较大程度地削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意识都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学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1]。
2.3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由于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工作相比较繁杂,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一般既包括专职从事教育的教师,又包括兼任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教师,这种非专职教师的存在也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些教师在兼任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到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得教师难以在学术领域获得较大的进步,发展空间被限制。此外,这部分教师通常具有相对比较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教师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造成高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引发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2]。
3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策
3.1坚持以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的行政管理需要结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形式进行科学的优化和升级,不能依据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服务职能的认识,坚持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两部分任务,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从事科研教育以及学术等相关活动的服务,所以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2创新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职责的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得每一名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胜任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重点有着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减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客观性地对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对行政管理工作内容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以及注意事项,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科学稳定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水平,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管理理念,为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队伍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56-02
随着中国实物福利分房政策的结束,原有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必须进行转变。与实物福利分房时代相适应的行政型、福利型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必须向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住房管理体制转变。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改革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一、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校内房产权不充分,交易困难。与1998年中国的房改相适应,中国高校校内房则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本校教职工,为了防止高校校内房产流失,抑制部分人的投机行为,规定了校内房不得自由上市交易。这条规定防止了部分人的投机、寻租行为,然而却也阻碍了校内房的合理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积累,拥有校内房产权的教职工的个人需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拥有校内房的教职工由于收入的增加、配偶方参加单位住房建设等,拥有了两套以上的住房,有出售或者出租校内房的动机。据调查,高校普遍存在着以私自出租、无偿借用等形式私下出让校内房使用权的现象,可以说,校内房的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校住房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住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住房管理队伍的建设。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住房管理队伍的建设一直滞后于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成为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一大阻碍因素。具体来说,高校住房管理队伍建设的滞后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住房管理队伍未能树立正确的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二是住房管理队伍的存在冗员、效率低下等问题 [1]。首先,高校住房管理队伍未能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实物福利分房制度,而与之相对应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型的住房管理模式。现有的高校住房管理人员大多已经适应了行政事业单位型的住房管理模式,很难接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模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管理制度认识不足,未能树立正确的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从而对适应市场经济的住房管理体制改革有抵触情绪,阻碍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其次,高校住房管理队伍的存在冗员、效率低下等问题。市场经济下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以高效率、低成本为特征。然而中国现有高校的住房管理队伍不仅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上无法达到高效率的目标,而且存在着冗员的问题,一部分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的人员需要分流。
3.青年教师公寓建设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福利性的住房政策,对住房者只象征性地收取数额极低的房租,造成了资金不足,无法依靠自主经营实现住房的再生产,只有依靠国家的补贴养房建房。在旧的住房体制下,高校住房尚能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实现再生产,而在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新的住房体制下,造成了旧房失修、新房建设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另外,各个高校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每年都要以引进、分配、调入等形式增加教职工,这些新增加的教职工也有住房的刚性需求。一方面是住房需求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是高校新房建设不足,造成了高校住房供需缺口逐步增大,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给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发展。
4.住房补贴发放标准缺失。随着实物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以货币形式对高校教职工住房进行补贴成了主要的替代方式。然而在以货币补贴实现对高校教职工住房进行补贴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住房补贴发放标准的缺失。对教职工住房进行货币化补贴涉及的面广,政策依据比较少,也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因此在实践中困难重重。比如,住房补贴的发放究竟是依据教职工的工龄还是主要依据教职工家庭收入情况及负担情况,是否需要考虑教职工住房的面积大小以及住房质量的优劣,是否需要考虑教职工配偶收入情况及配偶方单位对住房补贴的情况等等。客观上存在着住房补贴发放标准不一致,缺乏统一性以及可操作性,不仅给住房补贴发放造成巨大困难,还容易造成教职工心存不满、影响教职工的安定团结 [2]。
二、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改革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原则。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各种制度以及管理体制也必须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以行政性、高福利、粗放式为基本特征,必然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悖。随着实物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原有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所辖范围逐步缩减,造成了管理人员的大量富余,人员的知识与年龄结构逐步不适应高校住房管理的要求。
2.改革必须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相适应原则。中国从1998年开始全面结束实物福利分房,大部分人通过市场自行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对于住房的质量以及环境要求都有了大大提高,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在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高校住宅管理与市场上的专业住宅管理相结合,引进现代先进的住房管理技术。鼓励将高校住房管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将教职工的住房购买、装修、维修以及出售等业务通过专业中介公司办理,高校住房管理机构则对这些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从具体的住房管理业务中独立出来 [3]。
(二)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保证住房维修基金的来源。新住房体制下,学校不负责教职工住宅的维修以及住宅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教职工积累基金,进行维修以及公共设施投资。这就要求新的住房管理体制能够合理积累并合理利用维修基金。具体来说,可以建立教职工住宅维修基金账户,将售楼款的一部分存入维修基金户头,用于教职工住宅的维修支出以及教职工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支出。
2.要注重对新住房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新住房体制的实施,包括定期物业费的收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这同时也与长期的高福利住房制度产生极大的落差,教职工也自然容易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这对于新住房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争取学校对新住房管理制度的支持。住房管理制度的改革不仅涉及到每一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新住房管理制度的实施要与学校的长远规划以及发展需要相结合,才能得到学校领导层的支持与认可。新住房管理制度的实施,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分流转岗,必然要求学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的支持。
三、中国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加大住房管理体制改革宣传力度。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深入发展与逐步完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住房管理体制已成必然趋势。然而,住房属于耐用品,价值高,高校对于教职工购房补贴数额有限,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必须改变教职工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实行货币化补贴,加大集资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主要依靠教职工自身努力解决住房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定引起一部分教职工的不满情绪,必须注重对教职工不满情绪的排解,加大新住房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千方百计降低改革的压力和阻力。
2.引进先进的住房管理技术,建立各种职能机构。首先,要建立高校住房管理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对高校住房的宏观管理职能。该中心要对国家的房改政策,特别是针对高校教职工的住房政策进行大力宣传,按最新的政策和标准发放教职工的住房补贴,建立各种与教职工有关的住房档案。总之,高校住房管理中心要能够切实承担起宏观管理角色的责任。其次,建立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在旧的住房体制下,教职工住房的维修资金来源于学校的投入,在新的住房体制下,由教职工定期缴纳一定的物业费作为维修基金和小区公共建设基金。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建立专业化的物业公司,为教职工住宅区提供绿化、水电、卫生、环境等公共服务,改变以往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弊端,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维修、轻服务的局面,更好地满足高校教职工对居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 [4]。最后,建立房地产中介服务结构。随着中国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蓬勃发展,为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活跃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教职工有改善住房的需求,而有些教职工则有购房需求,努力发展高校住房的二三级市场,对于教职工住房问题的缓解有着重要意义。
3.加大教师公寓建设的力度。在新的住房体制下,许多高校加大了公有住房的出售力度,虽然符合住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然而却忽视了加大教师公寓建设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因此,在新住房管理体制下,不仅要加大公有住房的出售力度,还要多方渠道加大教师公寓建设的力度,并从新增教师公寓住房数量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教师公寓周转,重点面向新引进的人才开放,解决新引人才的住房问题,从住房制度上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作贡献。
4.多渠道解决高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使得高校在经费以及所拥有的土地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在新的住房管理体制下,解决所有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显得不太可能。因此,高校住房管理部门必须放长眼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渠道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可以考虑与校外房地产开发商精诚合作,引进校外资金,盘活学校所拥有的土地,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按揭、购房优惠、发放购房补贴、减免房产交易税等手段,积极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勇.高校住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2-54.
[2]王正栋.浅谈高校住房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1999,(4):12-14.
关键词:高校教育;后勤管理;体制结构;社会化改革
一、引言
针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是为了确保高校后勤管理和运行机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政府、学校、市场更为基础建立的全新的集服务、经营、生产、管理与一体的后勤服务体制,这一新型的后服务体制不仅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降低了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的现状分析
1.高校后勤改革形式化严重。虽然高校后勤改革经过不断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对高校后勤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是简单的结构补充和完善不仅没有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迅速提高,反倒因为这种模糊、混乱、市场化气息严重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
2.高校后勤改革对于育人功能重视程度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作为高校教书育人本应为其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内部却出现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教书育人的功能,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理念的存在,才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教书育人的管理理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统一的规划其发展的模式和步骤,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但是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高校实体单位的经济效益与教书育人的纪念融合在一起,而是为了追求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在后勤管理中加入很多强制性的有偿服务内容,这种现象不仅对高校后勤改革制度的实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违背了高校自身所具有的教书育人的初衷,从而制约了高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3.高校后勤改革在长远的规划上欠缺科学性。一般情况下,事物发展所具有的观念于现实发展步伐相比较而言,其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这就导致了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发展时,在蹿腾教育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下,而出现了很多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彻底改变这一问题,各个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必须积极的进行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坚持教书育人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中处理的关系分析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管理与推进改革之间的关系。管理与改革两者之间不仅有着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同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改革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同样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也会最大限度的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各个高校在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管理与改革两者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而在相关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则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后勤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充分发挥改革措施的推动力促进后勤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相关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实现途径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为了确保各个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制定适合高校后勤体制社会化改革的长远发展目标。高校在进行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确保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多数高校为了促进后勤管理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后勤管理实体单位。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效率的提高。所以,科学合理的将社会优质资源与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社会企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才能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运行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之所以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运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高校在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尽快的建立完善的后勤市场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开展后勤部门的相关工作,才能将原有不合理机制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将两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积极的进行改革制度的创新,才能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运行效率的全面提高。
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措施
1.市场竞争机制为导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步的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新型公共管理核心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实现,则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为了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个高校也必须迅速的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勤运营的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各种优质后勤资源介入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工作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促进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模拟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高校在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其后勤管理工作行政色彩非常的浓厚。而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推出和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后勤管理的职位终身制现象,同时将实际工作开展的效能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促进了高校后勤观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高校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化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
3.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新型公共管理体制要求,政府以及公务人员必须要全心全意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社会公众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对象和目标。由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顾客所提出的的相关要求,而并不是以盈利作为最终的目的。所以,高校在实施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才能在发展过程中满足大众所提出的公共服务需求。
五、结语
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在其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现有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高校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而在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必须认真的分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作者:崔福利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志国.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工作,以人为中心,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过程。而管理创新则是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内容所进行的整体或细节的改进与提高的创新活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及其创新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管理创新意味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信息环境,不仅只是计划、组织和指挥,而更要协调馆员与读者、馆员与设备、部门与部门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重组各种资源和结构,进一步激发馆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图书馆事业的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管理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更新。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管理创新是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方法
1.高校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图书馆创新活动的前提。过去我们一贯倡导“读者第一”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时代,我们应适当调整观念,坚持“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相结合的服务理念。“读者第一”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要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一切为用户着想,极大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主动、全面、及时、准确、个性化的服务。而“图书馆员第一”所蕴含的是:馆员永远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馆员的素质,就是服务的素质,就是图书馆的质量。全体图书馆馆员应树立起知识信息的收集、流通、使用、更新、创造等新理念,树立强烈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高校图书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创新制度资源。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理创新制度资源,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入手,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科学制订、合理配置制度资源,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
(2)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
(3)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
(4)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3.高校图书馆内容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内容管理就是协助高校图书馆组织与个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内容的创建、存储、分享、应用、创新,并在图书馆个人、集体、业务、战略等诸方面产生价值的过程。而内容管理产品就是支撑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工具。信息时代,不断膨胀的内容量与图书馆较低的内容处理效率产生了急需弥合的反差。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如规章制度、年度、部门数据库、统计报告)大都零散存在于图书馆各部门或各工作人员的头脑中,查询与使用很不方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一些重复、零散的信息,如编写年度部门总结,统计各科室的相关数据。而这种非结构化的信息过去是以表格、文档等纸质媒介分散存在的,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才能找到诸如同事、部门联系方式、部门服务信息等内容,寻找与利用资源的时间严重失调,很多时间没有直接运用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上,造成图书馆成本的浪费。
4.图书管理人员管理创新
对图书馆人员的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规划必须围绕业务建设进行,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可以带动图书馆整个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论文摘要: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更是谋求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高校管理体制的现状,提出了体制改革的相关对策,体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创新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各高校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高校要真正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发展之路,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内部组织架构和与此相应的体制,虽然是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结晶,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缺乏整体设计,表现为机构层次越设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传统专业的教师往往对改革采取抵触态度;同时,定编、定岗、定责、聘任、考核、分配的人事体制难于激活;此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界限模糊,高校管理的“机关化”作风过于浓厚,学术组织声音微弱。因此,调整与压缩机构几乎是每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
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高校管理体制是关于高校内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工作目标不分、职责不分、办事扯皮、拖拉等现象,实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目标明确、分工合理、责任落实、上下层次畅通、平行部门协调快速有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学习型团队。
1 转变观念是先导
制度与机构的变革有赖于观念的变革。高校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飞跃式的发展,要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求每个人在各自岗位认真履行职责,搞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学生积极性的良好运行体制,达到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所以,要以学术为本,弘扬学术价值,树立学术本位的校园核心价值;以学院为本,强化学院的权力,建立“校一院”分权的管理模式。
2 优化设置是保障
高校在机构设置时,应主要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应保障与人才培养有直接业务关系的机构,压缩其他机构。按照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后勤服务、人事组织等系统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使之有“形”(变为常设机构)、有“力”(赋予行政管理权力)、有“面”(学院领导直接参与)、有“责”(履行相关职责)。这种体制设计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高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主要在于校领导在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基础上决策,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关心、支持与配合,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进高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3 理顺模式是关键
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连接的组织系统,又是具有学科、专业的事业行政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式结构。院、系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的直接单位,处于重要位置上。因此,要充分发挥院、系一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有利于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利于人才流动、公平竞争,有利于发扬民主与加强监督,有利于提高学校学术水平与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四个“有利于”的基础上,要建立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办学、民主管理,从而形成高校运作的有效制约体制;同时,还要建立与完善人事分配、教学科研、住房、离退休保险、医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管理有章可循。使得管理工作程序化运作、科学化运行。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考评和监督体制。对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内的每个党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督察,各个阶段进行考核、考评。督察和考核、考评结果与奖惩和个人晋级挂钩,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整体实力。
4 提高科研质量是目的
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观念是改革的先导,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提高办学效益则是根本目的。因此,要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学、科研人员和党政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高校管理人员应发扬求实务实的精神,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为此,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多学科研究中心、教学中心、实验中心、训练中心等,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这充分说明了管理人员的思想敏锐,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知识。高校内部管理应是一种具有学术管理属性的行政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树立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管理工作在内容、体制上将不断充实和完善。要实现高校管理体制体制的改革,就必须破除传统的旧观念,调整机构设置,优化内部组织,构建规范、科学、合理的体制,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切实增强管理工作的成效和水平,与时俱进,把新的理论和观念与高校管理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体制 精细化管理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包括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要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精密、细致,财务管理的每项内容、每个环节均达到精致程度,也就是落实财务管理责任,将财务管理责任具体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一具体环节,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最终达到提高效率、效益的目的。精细化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技术或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向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财务离精细化管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部规章制度粗线条,不够具体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普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准则》。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学校也制定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都比较粗放。财务管理办法、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比较笼统。如专项资金管理,由于没有明确各项费用之间的比例和资金使用范围,因此出现了费用失衡,该使用的方面投入少,不该或只应少投入的方面反而多。有些学校的科研经费、招生就业费,七八成用于招待的接待费和个人补贴,这显然是财务制度粗放所致。
2.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坚决
高校根据发展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然而,许多高校对预算编制认识不足,似乎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部门业务工作繁重,收支项目繁杂,而财务人员对学校这些业务活动又了解有限,上述部门也很少参与财务管理决策,或者不熟悉财务管理工作,致使资金使用计划编制粗放,很难细化到每一具体项目的每一具体时段和每一个小项目。
预算执行中批条过多,随意追加,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这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部门花钱大手大脚,刚过半年就将全年经费用完,然后巧立名目,打报告,找领导,要求追加专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有时,预算追加频繁,学校财力无法承受,“寅吃卯粮”,造成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严重背离。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预算编制不细的问题,也有预算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项目经费缺乏使用细则或细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已经制定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
3.预算绩效评价表面化,不够细微
有的高校只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绩效评价。重预算,轻实效,资金用完了就是成绩,致使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预算执行结果与原定目标相去甚远。同时,由于高校缺乏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缺乏一套资金运行、控制、评价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预算绩效评估就很难做细,落到实处。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高校财务改革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几乎各高校都提出了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财务工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迎潮而动。当前财务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认识压力或挑战,捕捉机遇,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这一矛盾在财务工作中的表现就是筹措与配置、开源与节流以及如何紧跟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的问题。要适应高校新一轮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2.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要求财务管理从记账核算型职能向经营管理型职能转变;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的领域转变;由机关型的工作作风向服务型的工作作风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可以使得高校会计人员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努力奋斗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3.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节约型、和谐型校园的建设
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精细化,理顺每一对财务关系和每一笔资金,有助于使学校资金运作达到最优化,同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是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人,也都是或都会成为受益者,也就会成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推动者,就会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文化,使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每一项工作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四、高校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要让全校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所有教职工都参与进来,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自觉、主动地参与学校财务制度的研究、制定和执行,这是实施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1.建立和健全更系统、可操作的内部财务制度
规范和完善地财务制度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要通过修订、补充完善各类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指南等,建立完整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使任何一个财务工作人员,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使任何一个寻求财务服务的人员,知道自己该办理哪些手续、找哪些人、如何去办。
2.财务编制尽量细化,预算执行不打折扣
这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财务编制项目应该有大项目、子项目,甚至更细。每一个项目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有多少工程量、多少人参加、需要多少时间、安排多少经费等等,要力求详细。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实施。这样就可以减少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防止资金的随意流失和浪费。要坚持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能随意变更财务编制,这样财务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
3. 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所谓成本就是指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或是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是极不完整的并和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相抵触的,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是杜绝在生产过程的一切浪费,降低管理成本,使其获得最大的利润。高校财务管理必须确立成本核算的观念,合理划分成本核算的范围,执行成本核算制度,并保证这种成本核算制度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为指导,以此来建立起精细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树立成本观念、成本意识。
4.建设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
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至学校决策层、下到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信息平台既对整个学校及下属各系、部的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立刻预警或禁止,也可将整个学校和各系、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学校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5.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监督体系
借鉴标准过程管理的核心思想,对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工作流程等管理现状进行摸底诊断,重点识别和评价制约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工作流程的设置、工作环节接口安排、内部管理的缺陷,建立切实可行的决策督察、过程督察、问责督察和激励督察的联动机制,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人检查、有人监督,并依据考核标准建立考核体系和关键点控制的修正体系。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进一步推进高校财务管理控制质量的提高;通过有效监督,保障责任主体工作质量,激发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
五、结语
精于细微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管理精细化成为可能。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建设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为平台,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财务结构, 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和融资成本,促进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春红.基于精细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8-71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管理改革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持续推进,高校的体制改革也随之稳步进行。在此期间,学校扩招、高校合并、发展独立学院等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快速的扩大和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施不够,教学质量下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1],尤其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创新,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
一、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2,3]。教师始终处在高校的核心地位,国家及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却忽略了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不清晰,甚至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均有科研任务,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大多数人均没有接受管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培训。这使得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质素。此外,高校的特殊性决定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去进修和攻读学位。这也导致了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不能与时俱进。其次,对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也导致了其经济收入普遍低于教师的工资水平。高校扩招及发展建设必然加重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量,却未能及时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的打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热情,从而降低了其工作的效率。
2.行政管理结构不合理
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是参照政府机构的设置情况,采取科层制的管理模式,而该种模式的弊端诸多。由于层级以及其下属的部门过多,从而造成管理人员队伍的臃肿,办理事务的程序繁琐,降低了办事的效率。其次,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管理体系。监管和激励机制的缺乏更造成了管理人员办事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管理的效果。
3.行政管理模式单一
很多高校现在仍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的手段和观念都很陈旧,管理的模式也很单一。目前高校的管理仍主要以人作为信息管理的载体和传输通道。部门之间和整个高校内部缺乏动态的信息管理和传递,从而造成了信息传递效率的低下。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增添了很多现代化的设备,但由于管理人员的观念和技能的更新滞后,使得其未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4.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各管理岗位职能划分不清晰。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内部许多管理岗位职能、分工很难具体量化,各个岗位之间的界定也很难有明确的划分。这便造成了学校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使得管理不顺畅。严重的影响了行政的效率。
二、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及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使得高校不仅面对来自国内的竞争压力,同时,必须参与到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高校必须通过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职权机构划分科学合理,必然会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管理的改革方向产生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增大,传递距离增远。对于信息管理的时效性的要求和复杂程度均大大提高。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辅助管理是实现科学管理的迫切要求。
三、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管理人员的能力
管理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果。管理人员应该主动掌握现代化管理学知识,用先进的行政管理方法,对高校的工作进行管理,同时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高校应积极的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岗位培训。高校应将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2.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者应该以管理学为抓手,要求管理人员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法律规章,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此外,必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做好工作间的良好对接,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简化管理的程序,缩短管理的流程,提高管理实效。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变得有序,便捷和高效,同时也可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工作失误。
4.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薪酬机制
建立灵活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不应一概而论,应考虑工作量的情况。对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进行严格的界定,引入竞争机制,按岗择优聘用合格人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宝庵,陈淑萍,关路.从高校扩招十年谈高效管理体制【J】.教育教学.2010(12):192-193.
[2] 杨燕.浅析我国高校管理队伍总存在的问题【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