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讲究方式、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可是,我们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素质比较弱,自控能力不强。青少年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的主要因素大多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教育不当,造成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孩子们变得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可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中国每一位做父母的最大向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3.增进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到自己内心世界。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全面。认识自我,它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目标、动机,计划,希望、要求的认识,还包括了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地位、人际关系、交往水平的认识。正确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4.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学者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同时,学校应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此次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5.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的效果如何,不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例如紧张、畏惧、懊丧、精神抑郁等,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
6.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 键 词 高中生物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38-02
高中生除了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会因身心的快速发展而引发诸多心理困扰。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行高中生物课程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致力于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观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普遍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当贯彻这一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品味科学家故事,学会面对挫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和模仿习得的。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加之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耐挫折能力较弱。为此,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科学家的人物故事资源,以科学家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不断吸取失败教训,终于成功培育出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再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八年辛勤耕耘不辍,经过大量的杂交试验,才最终发现两大遗传定律。教学中,我们可适时引入这些故事,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曲折的科学研究之路,体验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不断增强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2.立足学科知识,科学认识性健康
高中生逐步走向“性成熟”,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历程。学生的身心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往往因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准备,会对“性”产生诸多困惑、羞愧、焦虑甚至厌恶等心理。我们在生物课教学中,结合生物遗传与进化等模块教学,帮助学生科学认识“性”。
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我们通过学习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等,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正确对待性冲动,形成健康的性心理,遵守性道德规范。而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可由人类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传播等,教育学生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凸显学生主体,实现自我教育
高中生物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主体自觉和探究精神,学会自我教育,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1.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最重要的态度是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2]。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是生物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起立,打开双臂,扮演氨基酸:左、右手分别代表氨基和羧基,腿代表H,头代表R基;同桌两人手拉手,代表“脱水缩合”,拉着的手代表肽键,拉手的两个学生代表二肽。第一排学生手拉手,表示一条多肽链,让他们算出肽键数;第二排学生手拉手,与第一排学生形成两条多肽链,再算出肽键数,由此可得出“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强化了生物学认知,不用死记硬背就深刻理解了概念。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又释放了心理压力。
2. 积极动手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生物课教学可充分利用课内生物实验,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形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例如,在《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上,我们让学生除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红细胞等永久装片外,还亲自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他们不但制作了两种植物黑藻和水绵的临时装片,还制作了自己口腔上皮和红细胞的临时装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细胞后,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下观察到的显微图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借助生物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主体自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尊重学生差异,突出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提倡的原则,但往往知易行难。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生物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因材施教元素,在教学中,我们可搭建多种平台,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而在制作生物模型活动中,让学生各展所长,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模型制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乐于挑战难题的学生,我们则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生物学联赛,让他们体会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自傲自负的情绪,学会戒骄戒躁,稳步成长。而对于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我们则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开展生物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的外来入侵物种,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探究白花鬼针草对小白菜的化感作用”。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虚心向老师和社区居民请教,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我们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3.锻炼学生的毅力。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能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二、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三、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
五、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心理健康总纲来看,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无法真正掌握开展教育课的设计原则,将心理健康课当成传统课程来授课,导致心理健康课成为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课,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的根本目的。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时间来设置的,学生没有自和控制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推动的,学生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不是课程的主导者,任课教师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和教育部要求以及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相背离。
心理健康教育课初衷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心理上,而不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进行关注和关怀,这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来介绍设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在设置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初步的教学大纲,围绕一个主要的目标对学生展开教育,围绕整体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为了遵循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以下的问题:第一,通过本教学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收获到哪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第二,本环节的教学任务的设计怎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细节应该如何把握;第三,当教学环节的设计逐步清晰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预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否使学生获益,是否需要前期铺垫,教学活动是否需要进行改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掌握,避免出现缺乏实践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象。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一致性,学生才能够专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层层深入,突出教学的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二、普遍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全体和个别相结合,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要来源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的发展,集中体现高中生的需求,从日常细节出发,而不是找寻具有极端性的案例进行学习,这样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引起学生的排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高中生的心理为主,要在学生感觉身心愉快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分享和体会,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收获的总结,从而促进心理成长。这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衷,引导高中生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课程学习紧张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所以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起到让学生放松的目的,使学生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或者和传统课程无异,从侧面给学生增加了无形的压力,那么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具有自己课程的特色,需要着重和传统课程区别开来,有趣的课堂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有趣的课堂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暂时忘记学习上的重大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原则,围绕课程目标努力使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四、知识传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依据是心理学知识,但是并不仅仅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单纯的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具有高深的理论,有些知识需要反复的推敲,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只需要在我们设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活动,深入体验,得出自己的收获即可。这也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心理学概念的讲解,要淡化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高深的理论一带而过,着重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收获。将心理学教学理论作为授课的理论支撑,注重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简单概括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教学原则能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部大力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升学压力,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希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 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4】《学生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