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思考;反思
中学语文教师要掌握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新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我认为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活气息浓、思考性强、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发扬人文价值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育一度追求科学化,在教学中过于追求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就使得语文学科不断向自然学科方向发展,而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追求答案,这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发扬人文价值。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生处于叛逆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追求个性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不一样,这就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思想差异比较大。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语文教师也要本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作品的独创性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时,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认同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看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得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初中生处于身心成长阶段,他们才刚刚有自我意识感,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隐藏起来。教师创建宽松、平等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打开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而学生也因为教师的亲切而增加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分析研究
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认真回顾教学的实际成效,对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完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反思,以反思促进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一、反思教学理念是否科学,努力贯彻课改理念
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导向和引领,教学工作能否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理念是首要因素。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认真对照新课改精神,对照相关的规范文件,对照学校提出的制度要求,认真反思教学工作中有没有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追求,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中有没有充分兼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及时审视和发现存在的不足,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折不扣地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向前推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反思确定改进的方向,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二、反思教学模式是否恰当,努力提高教学质效
语文教学成效与教学模式的选择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状况,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后,要认真反思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应当反思教学模式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一点对整个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其次,要认真反思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同样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认真反思他人成功的模式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充分发挥了优势。教学模式的反思重在通过当堂检测、课后检测等多种途径,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为参考依据,评价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积极性如何。只有经常反思教学模式,才能发现漏洞,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
三、反思教学手段是否先进,努力打造生动课堂
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辅助工具,从过去静态简单的教学演示手段,到现在更具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教师要充分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先进。这里的先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有没有将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于教学之中,有没有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一层含义是指这些信息手段的运用是否达到了科学高效的程度,是否达到成效上的先进。例如,多媒体运用的时机把握是否恰当,有没有抓住课堂导入、课堂教学演示、情感熏陶渗透等环节有效运用。再如,在运用的频率上有没有达到少而精,有没有起到龙点睛的作用,是不是运用过滥导致喧宾夺主。这些方面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善于在运用中总结,在不断的改进中优化。教师既要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又要讲究科学精练,使信息化手段在打造生动教学课堂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努力提高全面程度
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也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总结。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全面客观准确,教师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要反思教学评价有没有达到这一方面的要求,是否仅仅以书面知识的测试以偏概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有没有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没有按照分层设定的标准进行。教师在这一方面要经常回顾,同时还要回顾教学评价有没有体现激励促进效应,使其成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准确评价,通过卷面检测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能力专项测试、过关考核检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状况,通过观察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进行评价等,通过教学评价反思发现评价中存在的弊端,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五、反思教学氛围是否融洽,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氛围非常敏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一句不留心的话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定期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有没有营造和谐的氛围。首先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和蔼可亲;其次要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亲切、是否充满激励性,有没有兼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最后,还要反思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着力营造平等的氛围,有没有通过设置差异性层级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自信、勇往直前。特别是在分层目标的指引下和同一层级的学生进行比拼,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这些都是教学氛围反思方面应该充分注意的内容,教师要通过反思发现不足,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更加尊重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让他们在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开展语文学习,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师生互动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反思作为提升自我、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反思发现不足、针对改进,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刘琛婉
参加语文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课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文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来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我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课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文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课文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文课,除了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游泳”之外,课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课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文,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课本。教师在教好课文诉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课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敢超越课堂,不敢超越课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文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课文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文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文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文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文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课改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反思、及时反思、善于反思、长期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成长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应付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
一、课前反思,做到胸有成竹
很多时候,人们一说反思,就会想到事后、课后,其实不然,课前一样需要反思。在新学期的伊始,我们需要思考:新学期的教学目标,设立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步骤;在每节课前,我们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恰当地取舍、补充、延伸。精心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更好地筛选问题、加深重点、攻克难点;面对设定好的教学步骤,我们需要思考:对于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效果的评估,对于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把握,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误、困难的预设等。这一切的反思工作,都是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一一进行思索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备课教案上一一地反映出来,不给教学过程留有盲区。这样的课前反思,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基础,教师教学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二、课中反思,做到游刃有余
课前预设的再好,教学中面对一群充满未知数的头脑,课上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是按照老师预先设定好的一步一步、毫无差错地“走程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方式、参与程度、思考程度、收获程度、整体状态都会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继续和推移,时刻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思,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灵活地引导学生,使课堂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如果归纳中心思想是我们教学的最后一步,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看待、探究课文,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的能力。这时,我就会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父亲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脱险?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会和课文中的父亲一样的做法吗?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大家各抒己见,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三、课后反思,做到尽善尽美
一堂课结束,留给学生知识巩固的课后习题之后,教师就万事大吉了吗?反思做在课前,做在课中,课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各自休闲了吗?错!课后一样需要反思,要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深层思考:在这历时45分钟的课堂上,出现了哪些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事件,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中获得了什么,又有什么问题被遗留下来等待处理,教学中,自己工作的得失,教学效果的好坏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记录下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等,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将教学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问心无愧。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成长,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反思过程中,才能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这一系列的反思,就没有完善高效、出类拔萃的教学,就没有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的课堂,也没有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上升,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峰,刘凤杰.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分析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6.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问题 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相比城市初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农村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学生缺乏阅读意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初中是一个迫切需要丰富阅读量的阶段,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素材,也能改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低的现状。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父母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例如: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或者书店,学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阅读,也可以购买之后在家阅读,然而农村很少有书店,即使有也大都是教材,想找到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特别难。
(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教育模式死板。
在农村依旧存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老师是用来教的,学生是用来学的,所以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不停地讲课,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然而学生还要通过课下复习才能对课堂知识有所理解。这种课堂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就拿课文《桃花源记》来讲,农村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上课拿出教案就开始给学生翻译,先把课文串一遍,再把重点讲一下,这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功利化,老师以成绩评价学生。
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学生,这种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导致一部分所谓“差生”出现厌学情绪,老师过分追求教学成绩,不注重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能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例如:老师拿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这个学生考了99分,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个学生考了79分,那么那个学生就是差学生,而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考79的同学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二、教师应该做的反思与改进
(一)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的,那么老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张桌子,成立一个简单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出来供大家阅读,那么这样无形中大家阅读的书就多了,而且不需要成本,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的培养和写作的素材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换,一人就拥有了两个思想。”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想我要学什么,我想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知识,这堂课我觉得重点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老师要我记什么。老师要放弃部分,由学生决定讲什么,而不是看着教材决定讲什么。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老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文章主旨,决定教学重点,然后在学生预习完之后,根据学生的疑惑再参考教材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依赖教材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要好很多。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客观评价。
我们常说再不好的事物也有好的一面,再美的珍珠也难免有瑕疵。老师不能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客观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例如:老师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句词的含义时,有的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答出来,老师要进行表扬。有的学生答了但是没有答对,老师也要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直接说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被挫伤,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农村现有的体制下,初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大局限性,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硬件设施没有跟上,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去改进,去培训,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语文学习中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没有对自我学习过程及时反思,就等于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意义的。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自我分析和评价,实现自我总结和调整,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管理的需要。通过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和调节,充分挖掘学生对学习知识、对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将学生对成功和挫折的注意力转移到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上,而不是问题上,比如考试后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从语文知识的不足上进行挖掘,从作文的成功或失败之处进行总结,而不是将目光紧紧盯在考试成绩上,从而形成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必须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从学生的反思中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生的思考中解答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把问题层层剖析开来,渐渐深化思维。运用反思能力,从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从一个问题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反思,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对学习规律进行反思,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对学习习惯进行反思。
二、认识反思能力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是一场学习者的革命,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打破传统的、旧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并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作为学生自我学习监控和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在新的教育改革指导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转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如何从学生的探究中来理解教学问题,如何在情境中实现对问题的设置,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从问题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分析问题,从问题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如何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对合作思想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通过反思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方法、认知方法、思维方法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实现在学习中反思,从反思中学习,进而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感。
三、加强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其强大的超媒体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面对多变的学生,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工具来丰富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诵家”和“表演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语文作品的音韵之美、教学的艺术体现出来。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变得简单、容易。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也痛苦。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无疑使教师多了一件现代化的工具,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丰富了语文课堂。例如:教《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等作品时,教师可以因作品中不同季节不同情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可视性和可闻性,播放一系列适时的画面和影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计算机的超媒体组织形式以大量的信息,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来有效地表达信息,甚至用两种以上的符号来表达同一信息,学习者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最有效的形式来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取不同的学习手段,按照各自的审美标准,在自己的心中再造一个“祥林嫂”或者“刘邦”“项羽”。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对这一段戏的屏幕展示,无疑将会使每个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再联系课文选择接受信息,把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地印在自己的心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 途径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实现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更是有所侧重。在教给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传承文明所需的相应的知识的基础上,反思语文教学是否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反思语文教学是否溶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是否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注重反思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培养与熏陶,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树立等方面的达成效果以及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二、反思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充分的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重要评判标准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一致积极民主的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时间,探究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活跃性需要教师反思。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能表达的,是否让其表达,语言表达的敏捷性、流畅性、准确性、优美性的程度如何,学生表达的欲望强烈程度如何亦需反思。
三、反思教学中问题设置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理解为问题教学,虽有一定的狭隘性,但“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反思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是否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教材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的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的难度适中问题。在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解答问题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顶峰体验” ,从而激励再认知的有恰当的坡度的梯度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富有新意、角度新颖,。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否通过教师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难点上质疑,从困惑处质疑,从关键处质疑,指导学生正问、反问、直问,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
四、反思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化解教学难点,,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师教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用过滥、过乱,喧宾夺主,使教学远离文本,远离语文教学应有的语言文字的意象美,限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而远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反不如传统教学的“优势异化”。因此,认真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方能使多媒体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在反思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和色彩、图文搭配,动静、声像结合,字体大小、颜色设置及其与背景的反差程度等形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反思课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情节设计的反映,对教学中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帮助。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熏陶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不可代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悟文本、教师创设的美妙意境,不可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多媒体替代为与机器之间冷冰冰的对话,从而影响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要反思多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不可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忽视板书在展示教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内容,对知识重点作精要的总结,难点作必要注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指向于诊断、激励、提升,而且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拉近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认真对待。对学生参与教学及认真的程度,大胆质疑、尝试,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等情感与态度的表现是否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描述知识特征、阐述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于新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等知识于技能层面的情况予以诊断性的评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J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等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表现是否予以指导性、激励性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复杂多变的过程。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D反思D总结D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对话”;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68-1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沉寂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了语文课改课堂最亮丽的风景。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这种所谓的对话教学出现了很多误解,违背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的真实意图,很多教师由于理解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不作为”。
我们也发现在很多语文课上,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教师也乐于让他们尽快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差生”更是与对话无缘。在小组谈论时,他们常常只有静静地看着组长滔滔不绝地分析;在班级交流时,他们也只有傻乎乎地听着其他同学口若悬河地汇报,从而让平等对话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独白。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更需要机会去训练他们分析、思考、表达问题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反而让他们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对话的机会严重缺失。从而使他们越发地心灵封闭,思维枯竭,表达无力,并最终沦为这种所谓平等对话教学模式的“奴隶”。
笔者以为,既然是“平等对话”,师生双方都应有所作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并非形式上的师生问答,而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的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设性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由于自身的经验、学识和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不免会遇到障碍,无法建构起自己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或者是对话出现偏差,或者是对话过于肤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之顺利地“对话”文本。同时,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会有许多独特的感受,创造性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也能够给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开展的对话也十分重要,通过对话,他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促进;可以增强动机,吸取力量,相互分享,学会合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242.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75-01
尽管语文教学日臻完善,但是我深深地感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一些浅薄、呆板的气息,给人的感觉是,讲解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课文分析就是四分五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可仍觉得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合拍,跟不上形势。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我结合新课改理念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他们通过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一是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活动一定要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不能偏离方向。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红红火火,冷静分析则是乱七八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堂堂清”。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语文课尤其如此。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专一,强化目标意识坚持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积累。积累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个性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受到了抑制。坚持以诵读为主线很有必要。
学生一旦有了诵读习惯,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二、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教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说得出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怎么教。
一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 其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
二是要突出学习目标。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了。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我们昕一节课,4O一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二十几项内容,只见教师东抓一把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 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教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 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三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常所说的“心中有学生”,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益都应当受到尊重。一味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成为掌控课堂的权威,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也没有展示自己能力空间的知识接受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缺乏理解与沟通的关系。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鼓舞和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传声筒,学生就是收录机,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糊里糊涂。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精心讲解使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样一种应试心理使教师偏爱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讨厌调皮捣乱、成绩差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往往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没有民主、平等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活动,更是两者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以真情去感染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没有恐惧感、戒备心,因为只要爱,才能使学生消除压抑心理,才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六、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七、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1.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2.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关键词:初中教育改革;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端正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关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然而,这阶段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容易受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可是现阶段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语文提不起兴趣,长时间的兴趣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越来越不端正。具体表现为:
1.漠视语文
具体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表现为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能回答上来。这类学生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语文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合作讨论成为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后,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往往以分组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完善并扩展知识面。但是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及形式化使得合作讨论变得没有意义,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而讨论成了阻碍课改发展的屏障。其具体表现为:
1.讨论的内容不合理
没有含金量的讨论内容没有思维价值可言,没有价值的讨论只是对时间的浪费。
2.讨论时间安排不合理
其一是讨论时间不足,学生讨论蜻蜓点水般开始,没有深入便被叫停,这样一来,讨论成了花瓶。其二是讨论时间过多。讨论结束,老师没有别的安排,学生没事可做,松散的课堂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的场所。其三是讨论中分工不明确。
三、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越来越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四、信息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其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为经济发展做支撑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了许多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专业;成长
1.课前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善,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之前通常要进行课前准备,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重难点等进行设计与准备。资料收集要求详略结合,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手段要具备可行性;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文化、道德等各方面都有所培养。同时还要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保障教学进度。对于教学工作要提前做好规划,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此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前导学案等。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对繁琐,但是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应反思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反思课前准备是否有遗漏,反思课前准备是否科学。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导致教学过程背离教师原定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等,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导入环节原本设计用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院落图片并由学生诉说自家的前庭后院或者想象中的院子等,用时为5分钟。但是通常会由于学生太过投入而导致时间延长,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拖延教学进度。在该情况下,老师应该对教学用时进行控制,并用适当的方式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终止学生影响教学进度的行为。老师除对课堂上意料之外等状况进行反思之外,还应对教学细节进行反思。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用语的准确性、教师板书时字体的大小等。
3.反思教学效果,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效果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因此,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通常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反思,对教学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反思二者之间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反思教学效果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思当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及产生的效果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有利于将经验理论化,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教师在教学效果的反思中能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促使自身对存在的教学不足进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4.反思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除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之外,学生的配合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要求。教师应在学生接受的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客观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顺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展语文教学。对学习能力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班级,可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并适当降低授课要求,而对学习能力较高的班级,可注重方法的讲解并适当加快授课进程。同时,反思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可指导学生找到有效的自学方法,指导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解题等。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由学生自行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前、课中、课后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反思,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 回顾 反思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一次回顾并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二)课堂开放而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