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作者:杜方方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梅,宋丽霞.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5(01).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一宏伟计划。为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本文就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物传记类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有更高的心灵追求和思想境界。深刻透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调动起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评价,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例如,《在爱中行走》中的德兰姆姆用行动践行着对穷人的爱。阅读这些作品时,要从心灵上引导学生,使其身受陶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质的感召下,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对人物事件的概括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清晰的结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传主,概括与传主有关的重要事件。从概括的事件中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有效地体会其隐含的内在品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使他们能更好地鉴赏作品中的动人细节,领略人物的崇高品质,领会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在提问启发上进行德育的渗透
从提问启发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及观点态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安安静静做大事》中,胡大白最终的成功是“性格”使然,还是“机遇”使然?这样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到精神层面上来,学生在对其性格的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从而引发自问:自己是不是也要成为像胡大白这样性格坚强的人?非常自然地就带动起学生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更好渗透。
二、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立志追随前贤为国效力、为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鼓励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审视自己、看待社会,在审美、创新、品格诸方面迈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三、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天都写日记。我便引导学生多练笔,多观察,多思考,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二)通过学生的作文体悟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分析书本中的英雄,为孩子们树立起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全国着名的小学语文教师吴江生老师这样说:“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如课文《海伦?凯勒》,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一岁半的小海伦的不幸--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让学生们首先为海伦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紧接着,文章又向学生们展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学习的情形,这样便引发了学生们心灵上的震撼,对这样一个坚强、勇敢地和命运作斗争的小女孩,心生敬意。文章最后,写到海伦?凯勒为残疾人事业做贡献,又能让学生们禁不住的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而欢呼,并且向她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且运用一切手段去丰富这些人物形象,那么就在无形之中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榜样的熏陶作用下,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就得到的升华,也就得到了无形的道德教育。
二、巧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情景教学法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进入到文本描写的境况之中,让学生深入其境地感知、体验,从中学会表示同情、表达感恩、陶冶心灵,在和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在悲伤的基调中导入课文,然后在乐曲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好像看到了阿炳的不幸生活,也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阿炳的同情。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谈谈阿炳和自己不一样的童年,由此以来,他们将会更加珍惜自己今天的生活。
当然,教师不管是利用音乐也好,还是利用故事也好,其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情感上接纳文本所述说的事情,才能和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主人翁引发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亲近文本、亲近他们心中的真、善、美。
三、把语文和生活统一起来,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
教师在课堂里教给学生的道德认知,一定要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实践,完善自己。《珍珠鸟》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道理,不管是针对人与动物也好,还是人与人也好,它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学生要信任他人,又要让他人信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单的就文章中的故事讲来讲去,而是要紧紧的贴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一讲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把文章里所讲的道德标准和原则,和实际生活挂上钩,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
1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要求
1.1德育的科学性
在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明确重点、难点内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德育教育,这些均体现出德育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遵循得意的科学性,既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德育学习,也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并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1.2德育的差异性
一个人发展、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即为小学时期,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阅历尚浅,对于思想道德标准认识不足且仍会随着周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德育的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只有通过这一方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实现教育意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3德育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根本目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础文化知识,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环境中,同时也能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应明确德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在课本知识内容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1.4德育的艺术性
与语文文化知识教学相比,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课程标准也对德育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高效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德育教学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德育教学形式,遵循德育艺术性原则,从而吸引学生眼球,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2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遇到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味强调课本知识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多数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强调应试教育,学校管理者也缺乏正确认识,同时仍以考试成绩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产生错误观念,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且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从而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也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错失最佳培养思想道德意识的机会。
2.2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尽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引入德育教育,但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未深入研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很多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理解为向学生讲解相关道德准则,并要求学生进行遵守,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学生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同时学生也很难正确理解这些道德准则,想要顺利开展道德教育、完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大难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部分教师缺少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后对于学生理解或掌握情况缺乏关注,这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基于教材内容,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是基于教材课本,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中,基于语文教材,指引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内容,并在读文的过程中勾画文章的重点内容、关键语句以及关键词等,从而使其可以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积极沟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不应看在学生年纪较小就直接自己讲解,并将答案直接公布出来。通过共同探索、分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己理解与掌握文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文章阅读环节,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丰富、优秀的文章作品,每篇文章都拥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及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渗透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内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思想,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实现教育意义。
3.3借助课后作业,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利用课后作业推动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而课后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例如,在《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司马光精神。在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观看《司马光》相关视频,并写下观后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课文内容,还能够从中学习到良好品格与优秀精神,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3.4开展课外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内容以及开展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以及德育教学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5品析语言,领悟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拥有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优秀佳作,不仅语言优美、灵动,同时内容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分析,让学生体会语文中的“美”,感悟文字内容,加深对德育内容与德育思想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德育教学的渗透,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主人公的品质与精神,教师应采用品析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语句朗读给学生听“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读完之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人”,“同学生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等,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在读完后学生就会明白大家尊重这位老人的原因,同时老人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等精神也会学生带来启示,影响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赏析语言的技巧与方式,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有效渗透了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塑造人格等。
3.6运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充分渗透德育
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仅依靠教师一口、一笔、一黑板进行所有内容的讲解,小学语文也不例外,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德育教育也无从谈起,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太大帮助。如今,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改善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为德育教学创造了空间与机会,使其可以更高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观潮》一课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实、近距离感受过钱塘江的大潮,仅通过想象力与联想,学生无法体会到恢宏、磅礴的气势,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势不可挡”、“汹涌澎湃”等景象。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提前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并将其制作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学生会直观的体会到潮浪汹涌澎湃,但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看到阵阵响伴随着“潮涨朝夕”,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大潮给学生带来真实体验,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水气”,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有的学生就会思考形成大潮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也可以提前收集、整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实际讲解中通过播放前后对比视频、图片等,学生会产生惋惜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引导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国家富强添砖加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先进媒体教学,全面渗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意义
在新课标改革下,改革在面向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你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授学生知识了,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也就是要求培养知识品德兼优的学生为目标了。而在前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小学是培养学生素质要求的最好时期,语文也正是以后个人发展的基础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知识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谦虚礼让,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也正是最容易受到外来影响的时期,所以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好学生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促进学生以后的发展。
同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企业所要热捧的人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素质就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是现今由于经济的极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小学生就沉醉于父母的金钱之中,只懂得享乐,有着极强的个人主义,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与思想,因此想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就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利用语文的教育让学生重新纠正自身的不良的思想与行为习惯,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求。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特殊性
梯级性,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在低年级时就利用寓言故事教育学生,例如利用坐井观天,教育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现状,要懂得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中年级时就用我国的民族英雄来教育学生学会爱国,无私奉献的,报效国家的思想,高年级时就就是学习一些古代文学,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化素质,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优美性,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经常会碰到很多优美的句子和文雅的语言,这样就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习到其中的美德,同时也培养到学生的审美观,课本中的一些古诗词就是最适合用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了,古诗词的短小精辟的特点让学生有着比别的文章更好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探讨语文中的知识素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江南》就是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实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诗歌以轻松的笔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乡,碧水悠悠,玉立的莲叶,娇艳的荷花,饱胀的莲蓬。几个荷花一样动人的女孩悠然地荡着小船隐映在莲叶、莲蓬、莲花之间,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她们侧坐船艄,轻舒酥手,戏水采莲,那份惬意,那份美丽连鱼儿都想与之为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
潜移默化性,这是德育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着德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毫无预兆的就受到德育的熏陶了,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学到如何才能让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在认识字时利用字形讲述字的本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写作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写出自身的感受,写作是最会表现自身的心理思想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感知学生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改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让学生受到思想熏陶的场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学习语文不只是学习文字;认识文字;练习文字,还应当受到思想熏陶,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得到思想的熏陶,这样就可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必须要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去。
2、情感熏陶。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在面对思想情感强烈的东西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由于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现实思想情感制造出别样的思想气氛,以此来熏陶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各种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战争中的英雄时播放一些抗战的音乐,营造一个为国家的存亡贡献自己的生命的场景,这样就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感。例如:中华民族不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志《》、,赞扬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坚忍不拔意志《军神》,深情讴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钱学森》、,讴歌一身正气、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我也是普通一兵》等等。借助这些课文,适时、适度、得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
3、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教师就如一面镜子一样,教师的一切行动与思想都是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的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也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与教授学生知识的教育了,应当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德育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有利于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彪.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可时下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于是就培养出了诸如刘海洋、马加爵之类所谓的好学生。所以,培养健康合格的学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
二、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三、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
(一)在新课导语中教学渗透。
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身残志坚,或者他们都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教师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样的名人中外都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在作者生平的介绍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前文提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眼,对他来说,痛苦自不待言,但他并没有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写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还有杜甫、苏轼、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1)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2)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品文,有的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的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强信心出发,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科学幻想。
(四)在写作指导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的好多名人,由于其人品不佳,常为后人诟病,如宋之问、沈括、周作人、培根等。所以,要作文须先做人。中考《考试说明》也在作文的“基础等级”中有一条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时效果显著。比如书法比赛可规范学生的字体,磨砺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举行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可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审美情趣;组织参观游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意志等。
除过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在朗诵中、名句理解中、课后拓展中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1.引言
在教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也是落实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表现。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全部都蕴含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当中,字字句句间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笔者研究如何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课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2.德育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尽相同,德育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与政治方面的教育。一般来说,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不同的方法,一个是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相关教育,一个是公民道德与政治思想的教师,一个是比较深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理想等的教育。鉴于笔者所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所以在这里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作简要介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主要教导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品质,比如诚实、勇敢、公平等,可以明辨是非。要对集体主义等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热爱祖国与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远离违法犯罪等。
3.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建筑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介绍。
3.1以课文的思想内涵作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笔者认为,凡是对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有积极作用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德育,政治思想与心理发展的教育等都是德育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中,涵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涉猎的方面很广,并且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在所教文章中发掘出德育教育的重点。将课前的引入版块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背后的思想内涵,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炼出德育教育的关键点所在,理解每一个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在课上就可以很自然地教授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水平。比如,教师在讲授《雷锋》的时候,就可以在言语间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流露出来。引入时,可以提问:雷锋在你们心中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都怎样帮助过别人,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等。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助人为乐是一种正确的品格,值得学习与发扬。
3.2将语文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德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也是值得学习的,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人,在其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当中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1]。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比如说在讲《我的战友》这一课时,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这种勇敢、奉献的精神,更要让学生把这种精神习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延续到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说:“虽然我们不能像那样去顶炸药包,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我们可以学习他的奋勇争先的精神,在学习中你追我赶,在值日任务时积极劳动,抢做脏活累活。这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这样就可以使得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便于其学习,更便于其实施。
3.3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以情动人,使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与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授课时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互动,使学生运用真情实感,切实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请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当中,学生会投入情感,真实了解到文章语句所传达的德育内容,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氛围[2]。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切实掌握德育教育内容。
4.结语
笔者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在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实现小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6-0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认为,学生能力就是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做人先于做学问,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涉及面也较为广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德育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提起。作为一个教学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以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重申一下。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时不时出现一些让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学生与教师产生冲突、学生与家长产生不愉快、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等一系列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尽量避免和减少类似状况的出现。关于语文学科的作用,新大纲基本沿用了试验大纲的提法:“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在的学生问题和矛盾,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思想不成熟,离不开德育教育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的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过学生,我觉得当代的学生虽具备了一些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但他们在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人际交往、举止行为、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思想教育。例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论点很明确:注意幸福,学习享受幸福。在讲解本文之前,我首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你觉得幸福吗?”有的说:没感觉;有的说:我不幸福;有的说:我很幸福。在对本文进行讲解之后,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她提醒我们注意幸福,时时刻刻去提醒自己感受幸福,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幸福呢?让学生们通过学习领悟到幸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提醒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以罗丹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于美的发现”结束本文之后,就出现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个女同学主动来找我谈心,她说:这几天因为父母想离婚,使她有了轻生的想法,今天听老师讲了《提醒幸福》后,她想开了,即使父母真的离婚她也应该觉得很幸福,因为她并没有真正失去亲人。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很震撼,没想到短短的一节课会达到如此好的效果。这样更坚定了我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的决心。
二、结合教材及学生所处环境进行德育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我们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在不脱离教材、比较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学生实际出发,告诫他们:大家出门求学都不容易,当同学个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学习蔺相如宽宏大量的处事原则,不应斤斤计较,还要学习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免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同学与某个班干部之间有冲突时,应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地配合班干部完成工作,一起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三、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影响,使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对于“90后”学生而言,富二代、啃老族已不鲜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转变。除此之外,学生的攀比心理明显加剧,追求名牌、高消费的观念不断升温。通过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让同学们认识到主人公玛蒂尔德这样一个为了追求虚荣而被改变了人生命运的典型人物。小说告诫了那些生活在幻想里却不愿意付出劳动,只想借他人之光赢得一点儿虚荣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地生活。然而,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思过呢?难道啃老族、追求名牌的人们不是这一类的人吗?如果每天养尊处优习惯了,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将怎么面对?其实环境是人为缔造的,而个人对环境的看法是主观的,对人生的价值也是主观的。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要让学生知道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是好事,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文章,无不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授课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去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深信――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上课不舒服,我会关切地询问病情并督促他们及时去看病休息;课堂上看到有学生走思时,我会用眼神暗示学生要集中听讲,很少点名批评,这样既不耽误教学的课时进度,又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等课下我会找学生个别谈心。有时上课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对,我就利用课间与学生沟通、谈心,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为学生解忧;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当生活上需要帮助时,我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解燃眉之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用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导航者,以热情的态度、真诚的语言,认真细致地教学,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关怀爱护而不纵容,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老师,敬重老师,这样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我认为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渗透。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教师神圣而重要的使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始终贯穿在我的课堂上。我坚信:教书与育人工作是绝对不能分开的,这两者是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的。
一个国家的语言,它承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底蕴。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所以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下面我就本学期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制定目标和计划
在开学初,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信息中挖掘德育因素,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并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不难找到德育教育目标。以语文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为例:《的少年时代》——立大志,苦修身;《骆驼寻宝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地毯下的尘土》——诚实勤劳,纯朴善良;《爱莲说》《陋室铭》——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强项令》《包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春望》——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德育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所以,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成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这一步,德育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选准切入点,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所用的方式是“渗透式”,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使德育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我在讲《骆驼寻宝记》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骆驼所寻到的宝“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变沙漠为绿洲的宝”的时候,我话锋一转:“骆驼所寻的宝是把沙漠变为绿洲的宝,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宝是什么?”顿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知识、时间;有的说是亲情友情爱情;有的说是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这时候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叫朱万定,他在下面大声喊:“是金钱!”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因势利导:“对,金钱也是我们的宝,但必须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拥有金钱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驾驭金钱,驾驭好了是我们的宝,驾驭不好则将是祸水!此外,还要必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这是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渗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本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中,时值清明节前夕,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本地革命烈士彭懋桂烈士扫墓。在烈士陵园里,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墓碑上的碑文,向当地的老人了解英雄的日常琐事,并一一做好记录。回去之后通过核实整理,让他们写下《彭懋桂烈士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从小知道感恩,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寓德于写,在作文中“渗入”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这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灵魂”,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作文要注意三点:首先,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生活)的素材。通过写学生生活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作文立意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真诚,通过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他们在作文中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渗透德育教育。最后,作文评语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作文评语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的协作欲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德育渗透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然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成了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那么,要达到如此目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文道统一”。所以,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当我们教育的对象变得有才无德时,教育就是失败的。潘德胜老师曾说过:“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种十里名花不如种德”。《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是的,一个人如果品行不好,那么就算是学富五车,也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受“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影响,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用高尚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除家庭、社会和自身素质外,还得归于有什么样的教师,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极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教育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如何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着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在平时对学生言行影响的情境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性、教育性较强的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沉睡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背影》这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父亲建立真正的父子之情,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手记:①学生问:老师,文中的朱自清先生从读书到结婚生子一直不理解父亲,还笑过父亲,鄙视过父亲“迂”的思想和守旧的行为,这是不是与你说的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相矛盾呢?师回答: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较好,从表面看确实是矛盾的,但就因为朱自清先生年轻时不理解父亲,才导致了他人生中的遗憾。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就应该学会理解父亲,尊敬父亲,避免遗憾再次发生。)
三、以练习为契机,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理论再丰富,如果不用来指导实践,付诸行动,那么它不过只是纸上谈兵。为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实处,课后应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都意想不到、难以理解的练习,使学生贴近生活,领悟德育的含意。(手记②我在上完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针对文中父亲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最终独立脱险这一良苦用心教育方式。我给学生布置一道练习:回去给自己的父母剪一次指甲。后来有的学生和家长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练习。我笑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给父母剪指甲,别看是一件小事,但它却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和感恩。)这样一来,学习变成了生活,生活即是学习,使学生领悟了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回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回报,从而实现了对道德的真情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德育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关专家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但是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到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国的语言文字。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了首位,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方能学习文化。19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教育依然是语文教育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且是重中之重。某种意义上讲,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之根本。
通常人们都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语法修辞、布局谋篇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即德育教育才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塑造健康的人格是语文课教学的精髓和核心。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性,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这就为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如何巧妙、合理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做好语文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读文本。挖掘教材
1.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有在泪罗江畔披发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在岳阳楼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在黑暗中怒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向世人彰显着自己的民族情怀和伟大人格。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思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都能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孙犁的《荷花淀》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能让学生感受到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屈原列传》《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又能让学生领略到民族英雄的风采。
2.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入世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民本思想,《离骚》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都能使学生积累思想、升华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能激起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志向和博怀。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他忠于理想、忠于国家的伟大抱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君“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敌人,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见其英勇、果敢;“始终微笑着”,可见其沉着、冷静。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当代青年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典范。
二、开展活动。渗透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讨论会、办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又能领略祖国灿烂、悠久文化,还能弘扬爱国思想和民族热情。
三、课外辅导。沟通心灵
一、 用“识字教学”挖掘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如:教学“孝”字,一位孩“子”在“老”人下搀扶老人走路的生动画面,不正是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渗透?又如“好”字,可在教学时加以点拔。男孩和女孩和睦相处就是好,大家同在一个班集体,团结有爱才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把创建良好班风的德育工作渗入语文课堂。
二、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亡羊补牢》、《开天地》、《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妙用插图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如能巧妙使用这些插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这样就避免了说教,使“此路不通,走彼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父爱的伟大”等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
四、通过朗读渗透
加强朗读,体会语言美,以读传情悟道,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籍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老舍的《草原》这些文章体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文化的灿烂,让学生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其爱国的激情。
五、采用实践、沟通等方法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