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一、采用多样手段抓好概念教学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熔化:冰雪消融;凝固:水变冰;汽化:蒸发(晒衣服)、沸腾(烧开水);液化:水开后,壶嘴有“白气”,自来水管和水缸出汗,雾和露的形成,冬天窗户上的水汽;升华:冰直接变成蒸汽;凝华:冬天室内窗户的冰花,霜和雪的形成.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手段,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前,应该先引导学生就物体的三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就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物质,特别是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进行举例,并对举例子数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等.
单纯的物态变化概念的讲解会过于枯燥且让学生难以掌握其知识.可用一些小实验来展现物态变化的过程.如把课前准备的冰放在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观察到固态冰逐渐变成液态水,由此引入熔化的概念;上课前可抹一些水在黑板上,过一段时间后,液态水变成了水蒸气看不见了,由此引入汽化的概念.
另外,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直观展示也是让学生理解三态变化概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放映雾凇、冰花的美丽画面;播放黄河冰凌解冻的视频等.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时,除了要看课本中的概念外还要对生活中所见的物体进行归纳和区分,把握液态、固态、气态三态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应的三态变化,从而真正掌握、理解六个物态变化概念.
二、引导自主探究加深知识理解
水的三态包括了水、冰、水蒸气.这三种形态的水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但对水如何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如何液化成水很多学生却不甚了解.教师在教学水的汽化和液化这一模块上,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补充总结的教学模式.
液态水汽化成水蒸气主要有水的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在水的蒸发中,不同条件下水蒸发的快慢不同.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在教学中适当的设置物理实验,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中来.如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常温下和加热下的水哪个蒸发比较快;对比表面积大的和表面积相对小的等量的水哪个蒸发快;对比水面有气流和无气流的水哪个蒸发得比较快.这几个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很快就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都有关系,且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液体蒸发越快.然后让学生运用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讨论湿衣服怎样晒干得快?刚洗过的头发怎样才能干得快?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水蒸气变为水的液化过程时,可让学生分别对着温度较高的手掌心和温度相对低的课桌面哈气.从掌心上基本没有水出现和桌面上明显出现水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水蒸气必须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液态水.
设置这种类型的实验不需要过多的课堂时间,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见效快、易理解、印象深.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自我的发现进行阐述,对他人所阐述的发现进行提问等.教师应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或者是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其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普遍性和可用性,激发其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借助物理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物理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和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后,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水的沸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烧开水)出发,引导学生对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怎么变化;声音怎么变化;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怎么变化等提出猜想.然后学生分组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让各组派代表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使同学们的不同想法能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在进行实验时按照上述的猜想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图像.通过上述探究学生可自主得出水的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在探究冰的熔化时,引导学生把冰砸成小块装入试管内倒入约5毫升的水并把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将试管挂在支架上.当冰开始熔化成水时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不变,待全部冰熔化完后水的温度才由0 ℃迅速上升并一直达到室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 ℃;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水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然后根据冰熔化过程的探究结果,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推断晶体凝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探究性学生实验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以这种方式建构的知识不易退化.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思维导图 运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论实践转化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逐渐深入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学习的潜质,而很多教师及学生家长往往忽略思维这一重要元素。当前课堂应用的教学手段中,思维导图教学优势明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在物理知识的积累构建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物理成绩的提高。
1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从物理学的角度,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产生影响,教师只有注重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对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的认识,强化应用效果,才能形成全新的高效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学习中受益。
2 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实践与价值
2.1应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师的物理教学备课
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发挥辅助教师备课的价值,将传统的文字性书本内容线性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转化为非线性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直观的表达与展现物理知识,更能帮助教师对物理理论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案的设计,从直观性的整体上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教学高效。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的相关内容时,物态的理解本身过于抽象,那么教师将在直观的思维导图中简单表现气、液、固三种物质的概念、转化过程、发生现象等理论内容,并通过关键词的标识形象地区别每一条思维线路,通过简单的构成与组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在整体的系统中引出分支,代表气化、熔化、凝固、凝华、升华、液化的关系。这样的导图方式清晰地勾勒出整个学习知识重点,便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2.2应用思维导图制作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当前,各种多媒体高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上,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常用的PowerPoint就是课件制作的演示文稿,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构建具备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思路更加清晰,图像知识更加直观,思维更加全面等,这些因素的促进下势必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针对物理课本知识点没有的内容,思维导图中也可以出现更多的分支进行简单介绍,发挥左右脑的功能,实现更广泛物理知识点的延伸与内化。应用思维导图软件的功能还可以针对单独存在的物理知识点或片段,进行小范围的辅助模块教学,比如与力有关的知识点中分支出浮沉、滑轮、压力等等,这些在文本中没有重点详述的知识在思维导图课件中进行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与所学重c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刺激学生头脑中的思维风暴,真正达到物理学习科学的理解-记忆-内化的规律流程,从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掌握。
2.3应用思维导图不断完善学生物理知识体系
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感性学习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物理学习时往往难以形成一个连贯完整的知识链条,而在分散的物理知识版块的教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也把握不准确。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其中,就能很好地梳理物理知识的规律、原理和概念,学生更容易产生系统的认识与了解,清楚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暗含的横纵向关系。思维导图还可以将重点知识点作为重心,以树状知识的结构建立所学知识版块的内在关系图,真正将物理知识建立成为系统的知识树,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与印象,更有助于完善物理知识体系。比如学习有关电与磁内容时,知识树的枝干引出电流磁场与磁两条线,再延伸出磁体、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分支,将这个章节的物理知识点像树枝似的散开,系统全面,一目了然。
2.4开展思维导图操作活动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思维导图还能实现物理知识与实验之间的连接与结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操作,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为学生展现思维导图的同时,搭建更好的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借助盆与小球作为实验工具,操作前为学生发放导图,组织研究操作过程,加深实验印象。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次将思维导图的模式搬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总结,表述观点,并完善实验前的思维导图细节,分析实验前后导图上的修改变化,从而更明确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动手操作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更多教学者的重视,但不可否认当前的教学课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掘并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本身的优势及价值,引导学生积极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物理学习的理解记忆,辅助实验的开展,完善知识架构,全面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寇和艳.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1).
[2] 冯冠平.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11(12).
关键词:中考;热学;复习;途径
作者简介:郝卫兵(1968-),男,安徽怀宁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探索新课程改革,教法和学法研究.
热学内容是初中物理知R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热现象是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考复习时要把握热学知识的这一特征,结合中考试题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教学,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考试题特点
纵观2016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热学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不大,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查: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热现象;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燃料的热值的理解;热量的计算等.从考查的方式看,多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出现,而热量的计算可能与其他知识点综合出现在计算题当中.各地中考试题均呈现如下特点:
1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地中考试题对热学部分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考查的内容既是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达到的要求,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试题简单,利于学生作答.
例1(2016乌鲁木齐)以下说法中,不是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B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C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D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属于基础题,只要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就会正确解题.
例2(2016泰安)下列现象中,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公园中的石凳被太阳晒热
B.快速弯折铁条,铁条弯折处变热
C.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
D.刀具在砂轮上磨得发烫
此题考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知识点,BCD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A选项才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例3(2016成都)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棍在熔化过程中要热量;哥哥从冰箱中取出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此题考查物态变化过程的名称及其吸、放热情况.水珠的出现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态变化过程.
1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试题融合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
热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现象,各地中考试题较好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试题融合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感到非常熟悉,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例4(2016阜新)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面关于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此题的四种现象是学生熟知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5(2016呼和浩特)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往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此题考查蒸发吸热制冷作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13关心科技发展,渗透STS教育
各地中考试题设置均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心科技,渗透STS教育,较好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例6(2016厦门)在微观尺度下,科学家拍下了超亮的X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如图1所示.此过程液体吸收X射线的能量,内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悟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例7(2016咸宁)长期以来,呼风唤雨一直是神话中“龙王爷”的权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如图所示.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CO2)人工增雨的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在播撒“干冰”过程中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熔化吸收大量热量
C.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
D.飞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小于下方.所以机翼上方的压强大于机翼下方的压强
此题将“人工降雨”引入考题,让学知道物理知识能改变人类生活,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14数理结合,将知识的考查寓图象之中
从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热学考题中图象较多,主要包括:熔化(凝固)曲线、沸腾曲线、比热容特性曲线等图像,其中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图象是各地中考试卷中考查的重点.
例8(2016镇江)某同学做冰的熔化实验时,绘制了如图2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根据图象不能()
A.知道冰熔化时的温度B.判断出冰属于晶体
C.求出冰熔化前的质量D.比较冰和水的比热容大小
此题考查晶体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学生要会根据图象中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进而分析得到晶体的状态、熔点等,考查了学生对图象的处理、分析能力.
例9(2016成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不计热量损失)如图3是A和B的温度S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
B.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
C.都加热t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此题要求根据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图象来判断比热容的大小,关键是分析出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较多,进而根据比热容的含义来比较其大小,同样,分析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热学复习效率的途径
从中考试题的特点可以看出:基础知识仍是考查的重点,应用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根据比热容、热值进行计算等是必考点,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是中考的的热点.在复习教学中,应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热点,才能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途径进行有效复习.
21利用图表总结知识突出重点
利用图表总结知识,可以突出知识主干,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如: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以三态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用图4方式来帮助理解.
温度、热量、内能是热学中三个基本量,在复习时可以利用表1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采用比较复习法突破难点
复习时,将热学中易混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提高复习效果.如:在判断物态变化时,将自然界中雾、露、霜的形成进行比较,雾、露是液化过程;霜是凝华过程.将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和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将分子热运动与机械运动进行比较,由于分子很小,分子热运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借助转换法,通过扩散现象来认识;如果肉眼能看到的运动,一般都是机械运动,包括尘土飞扬、炊烟袅袅.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比较,从字面上看,内能和机械能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但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将比热容和热值进行比较,比热容和热值都是采用比值法下定义且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的是物质的吸热能力,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反映的是燃料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成内能的本领大小,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燃烧状况均无关.
2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各地中考试题的明显特点均将试题置于一定情境之中,试题命制的素材均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在复习教学中要引起关注.教师要根据知识点和社会热点编制习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会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热学内容涉及到热点内容较多,尤其是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比如:我们可以编制关于汽车行驶中消耗汽油量的计算,并分析汽车给能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环保的意识.也可以编制生活中烧水消耗能源质量及热效率的计算,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损失非常大,有节能的意识.还可以以“火箭发射”、“天宫一号”为素材编制试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果.这些都是社会热点,也是中考命题的素材,只要教师精心设置习题,复习教学就会有的放矢.
曾沛鑫老师是一位初中物理新老师,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公开招聘到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工作刚满二年,选择一位新老师读解他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因为教学艺术本来就存在于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学艺术并不是教学经验的使然,而是人们心灵相通本性的使然。曾老师年轻气盛、心智水平高、物理知识好、思想活跃、与人交谈反应敏捷、善于聆听对方语义及时作出反应回答、很容易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互动、心灵的共鸣,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本文透过曾老师的一节物理课,读解其课堂教学艺术上的师生心灵互动表现。
读解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以徐炳钦创作的《禅的学说》的禅学理论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为基础。其学术原理如下:
禅学理论应用于教育上,把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递建立在意识场的物质基础上,可以建立起教育艺术的理论。
根据禅学理论的知识,人体含有意识荷,意识荷能随人的意识活动进行场性分布,意识信息能以意识荷为介质进行心与心的信息传递,这就是教育艺术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艺术性地建立师生之间的同性同息的意识空间,产生知识信息传递的心意共鸣,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育艺术的构建。
教育艺术论:教育艺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出语音信息的同时,以意相随,同步发出心意信息,这是老师在课堂空间中组建意识场,学生听课领会老师的语音信息的同时,心意中同步形知识信息的意识空间场,老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同步叠加,则发生课堂上同性同信的心意共鸣,老师与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教育艺术是老师与学生以知识为纽带的心灵的互动,教育艺术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把握和应用课堂艺术的能力。
在听课前,我对初三物理课本的作者思想、初中物理知识特点、课本语言表达方式、图文含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等进行参禅感悟: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需与初中物理知识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感悟 :物理课程分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其相应的物理老师也分初中物理老师、高中物理老师、大学物理老师, 不同的物理老师如何看待初中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老师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点多而分散,难以建立起物理现象的空间思维,物理概念、物理定义、物理公式等理解与应用都让初中物理教学变得困难;高中物理老师会觉得初中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的入门知识基础,只是各种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浅表层的粗略学习,数学应用能力很低;大学物理老师则会认为初中物理知识就象是成年人看儿童图画书,只是非常简单的物理入门知识。透过从不同物理老师的视角,可以看出物理知识的生成与学习特点: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物理现象的规律性知识——物理知识数学公式表达与应用(高中物理)——物理知识的高等数理化应用(大学物理)。初中物理是对日常物理现象的基础学习,初中物理教学就必须体现其初中物理知识特点:注重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把高中物理知识的文字理解与数学能力提前下放到初中物理知识课堂讲解上。
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感悟:初中二级年开始学习物理,初中物理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自然物理现象、物质属性总结出来物理知识,并能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问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这种理解是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物理现象意识空间的过程,老师的物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现象的意识影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
基于上述的两点认识,我就确定了我听课的分析方向: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解题,并注重课堂上的师生心意信息的互动,课堂教育艺术的效果。
曾沛鑫老师上的这节物理课是:密度知识巩固习题课。
密度知识的相关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的理解:质量的概念、体积的概念、固液气的物态知识,水、冰、铁、水银、铜等各种物质的密度属性的理解。
密度的知识:物质的一种物理特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ρ=m/v。
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物理物问题:应用密度分辨物质、应用密度公式解题等。
曾佩鑫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解——熟记——应用”这一物理知学学习过程:
1、课前物理科代表领读物理笔记,熟记物理知识,上课后老师再让学生齐读本章学过的知识笔记,熟记物事知识。
点评:注重熟记训练。
2、上课开始,以提问方式复习巩固物态知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与异同点。再给学生10秒钟时间复习笔记,熟记物态知识,然后合上课本,进行物态知识小测。
点评:小测前强化熟记训练。
3、结合学案开始密度知识的巩固复习训练课
(1)老师简述密度定义后提问复习密度的含义:铁的密度:7.9Х103kg/m3的物理含义。
点评:老师简述密度定义时,没有突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征: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结合铁的密度:7.9Х103kg/m3讲解密度知识则很好,复习了密度定义概念的表达方法及其含义。
(2)提问导入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发现水银的密度比很多固态物质的密度大,是一种特例。
点评:应结合课本的密度表,复习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
4、密度公式ρ=m/v的巩固应用复习
(1)提问:把一块砖头劈成两半,密度有没有变化?
课堂讲评:应用公式演绎:ρ=m1/2÷v1/2=m/v,结果没变化。
点评:应同时结合密度是物质一种征性:同一物质密度相同,巩固物性知识。
(2)提问:把一杯水变成冰,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课堂讲评:冰箱实验结果,冰的体积变大,ρ=m(不变)÷v(变大)=结果变小。
点评:应同时结合课本的密度表,比较水、冰、海水三者的密度。
5、密度的课堂训练:共5小题。
(1)给20 秒钟时间让学生做1-2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2)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做3-5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点评: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6、布置作业。
透过曾老师整节课的过程表现,可以总结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特点:
1、曾老师是重点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物理基础知识好,思想反应快,说话交流善于聆听对方语义并及时应对回答,属智慧型、知识型老师。
2、曾老师的这些特点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就能体现出很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老师讲课语音发出的同时 同步发出心意信息,并关注学生的思想反应,在聆听到学生理解反应时,再作进一步的课堂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师生心意信息的互通互动,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3、曾老师熟悉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的提问能对每一位学生适当的提示,激发其思想意识信息,这有效地提高了在课堂的心意互动方面效果。
4、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5、物理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这一物理学习过程。
为曾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一点意见是:结合课本内容,强化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物理原理理解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这一初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一课题,如果让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上课,则会以高中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知识切入点:则会单刀进入密度公式ρ=m/v,讲明ρ、m、v的物理单位,则进行习题训练,这样的教法,对于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的理解上就会产生困难,以至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困难所在是要把物理现象转化为学生大脑中的物理知识意识空间,自然界的所有物理现象都是物理学习的内容,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等,都需要相应物理现象思想意识空间的建立与形成,初中物理课本有非常多的插书、形象、直观、容易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现象的意识空间,初中物理教学应善用课本插图及论述,形象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
曾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物理水平高而选用物理定义文字讲解或物理公式导入等高端的物理课堂讲解方法,曾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紧扣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师生以物理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
在此为曾老师提几点建议:
1、注要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的知识生成特点,强化物现象、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训练,首先让学生学会理解,再行熟记,最后才是应用能力的训练。不要把初中生当作高中生或大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
2、不要因为日后教学经验的丰富,对中考考题的研究而演变成考题主导型的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上满口腔是考题、满堂课是知识点的重要,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退化,物理课需以物理知识为纽带的师生心灵互动。
关键词: 物理复习 基础知识 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基本知识、概念和规律之间联系紧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分析教学规律。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物理复习的想法。
一、注重基础,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物理知识点繁多,且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规律性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紧扣教材,不仅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还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可先从总体上把握本章共包含两大块知识——物态变化和温度,其中物态变化有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熔化和凝固包含基本知识点有: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现象的识别、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特点、晶体的熔点概念和熔化条件……因为中考物理试卷70%以上是对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但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在具体命题中基本上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所以在复习时,除了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外,还要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彻底理解并掌握,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
二、重视实验,科学探究问题步骤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与探究题是每年中考物理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令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且容易在此丢分。其重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重视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来选择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替代法等),如何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比较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和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优劣,书上的实验步骤是否需要改进,等等,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例如,研究影响单摆的摆动周期有哪些因素时,首先就要进行科学猜想(摆长,小球的摆动幅度,小球的质量,等等),在探索单摆的摆动周期和摆长之间关系时,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摆动的幅度大致相等(体现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测量并记录不同摆长的单摆摆动周期,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单摆的摆动周期和摆长之间定性关系。再比如,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敲响音叉,由于我们无法明显观察到音叉的振动,可以采用在铁架台上悬挂一轻质泡沫塑料小球来接触发声的音叉,小球便会被弹起,这样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学生观察(体现了转换法的应用)。还有研究真空铃实验用了实验推理法,串、并电路的电阻关系时的替代法,学习密度概念时用了类比法……
三、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章节中重点、难点的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师复习时就需要具有针对性,可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专题训练,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可选下面例题。
例1:如图1所示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A、B、C置于水平桌面上,依次向容器里面倒入同种液体,并使三个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相同。试求:
①三个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之间大小关系;
②三个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之间大小关系;
③三个容器对桌面压强之间大小关系;
④三个容器对桌面压力之间大小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次向容器中倒入等质量的同种液体,再求出例1中的四个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和反思加深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A B C
图1
教师也可以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精选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练习。如①由信息资源转化而来的图表信息题;②体现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题;③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和思维能力的开放、说理性试题;④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探究题。练习时要克服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忙一看就急于下笔的不严谨做法,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更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只有仔细地审题,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所反映物理实质,才能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用相关知识点来正确答题,避免出现“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只有重视解题时知识点运用的正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会做”的题才能“得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43―0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则肩负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重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STS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下面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核能开发的利弊,基因工程带来的伦理问题,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了大气噪声和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这些都需要人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从这一意义上讲,初中物理的内容本身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初中的学生作出完美的解释。例如,学习了物态的变化后,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如何才能保留这些水分?课后可以布置探究性活动,如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问题有充分认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观看录像介绍或实地参观生产某种材料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想法。
1提高学习动机的意义分析
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1.1促发作用
学习动机对于促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促发作用,例如当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或是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促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点,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分析物理现象,自己尝试着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演示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学生自己课后也可以完成,所以当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然也有同学会存有疑问,这进一步触发了学生自己课后尝试的欲望,课后自己尝试覆杯实验,实现对现象、规律的再思考.
1.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知识点,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液体内部压强是怎么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疑问恰是驱动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保持作用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概念学习枯燥,导致其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物理往往开始好奇,接着就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那些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认真、刻苦的精神面貌;而那些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物理课程没有兴趣,即使突然因为新奇的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可以不断地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4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不断在这一过程中去调节学生的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小的目标,不断地去调节学生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会不愿意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物理知识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吃冰棒时刚撕开冰棒纸,冰棒有时会出现冒烟的现象;冰棒静置一段时间后四周会出现细小的水滴,待到静置得更久,小水滴逐渐变大,当冰棒水滴在地上后,过一会就会干掉消失.通过以上的物理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怎样的外界因素下,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物态,如果我们要物体保持特别的物态,可以从哪些外部条件着手控制?当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能改变实际的生活时,他们会有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2.2结合物理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味地对学生说物理概念和定律,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现象的规律,当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能有规律的变化时,他们会愿意自发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透镜及应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透镜的变化.学生如果能透彻地掌握透镜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凸透镜变化的规律为:
表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
f
幻灯机―
U=f不成像―――平行光源
测焦距实虚分界点
Uu
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
侧,物像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2.3结合学生的团体合作创设情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潜力,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情境时互相提示、互相取长补短,情境创设的效果也能因此而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团队的方法一起进入情境.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数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100克薄铁皮、一盆水、一枚一元的硬币.如果直接将一元硬币投入水中,硬币会沉下去,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改变薄铁皮的结构,让薄铁皮承载起一元硬币,让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克服薄铁皮可能会进水的问题、薄铁皮的结构不足以承载硬币的问题、薄铁皮能承载多少硬币的问题.通过共同合作,学生们提出种种承载硬币的方案,一起动手、一起改进,通过这种进入情境的方法,学生会非常愿意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
3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3.1让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无论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好、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也好、用实验的方法也好,教师需要用种种方法让学生观察物理的现象和物理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细心观察物理现象,他们就不能了解这节课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不会明白自己学习的范围.
3.2让学生关注物理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现在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依然不能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到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动手探索,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物理现象产生变化,他们就能提出猜想,尝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3.3让学生总结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就需要把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把具体的知识经过提炼,重新通过抽象的方式理解.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问题;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前言:及时有效的复习往往能够使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并对原有的认知体系和技能进一步巩固和内化。系统化的复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弥补学生的短板,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技能操作更为熟练。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复习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适当提高复习课所占的课时量。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这种理论和实践技能要求都很高的学科,教师应当积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注重物理复习课,正确认识初中物理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初中物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照本宣科情况严重
现阶段,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尽信书不如无书,教科书是帮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工具,但是目前很多初中教师将教科书视为“圣经”,完全按照书本知识一字不落地念给学生。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科学有效的复习方式,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复习就是按照教材将内容重新讲给学生听,或者将课本的课后题再做一遍,不能够合理区分重点和难点,这种“复习”就只是单纯的回忆内容,对以往知识的重新教学,而不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的梳理。
2.对于知识内在联系关注较少
初中教师在进行复习课时,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的知识是孤立的、生硬的。相当于“温故知新”只做到了“温故”,而且是没有效率的、错误方式的“温故”。主要表现为将之前的知识重新讲给学生听,学生只能孤立的认识知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联系,这就难以保证知识之间内在关系,单纯重复性地“温故”,却不能够有效地将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内化、归纳和总结,没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知识网络化的构件。
3.题海战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复习时,讲练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分沉浸于“题海”中难以达到有效的复习目的。很多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大量做题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掌握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知识难点和重点。而且,教师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情况以及学生发展规律进行复习,完完全全依靠大量解题,无异于“拔苗助长”。
4.试卷讲解无法引起学生重视
在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对学生进行一些测试和检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试卷讲解的方式方法。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分析学生“共性”和“个性”的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试卷完成后,从头讲到尾,一题不落,这样既降低了教学效率,又不能引起学生们对试卷讲解试题足够的认识。教师应当对试卷中学生们爱犯的共性的错误或者是试卷的难点、易错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可以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二、初中物理复习课复习策略
1.创新复习课模式
传统的复习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们感觉了无新意,让学生们对复习的兴趣逐渐降低,难以产生有效的复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复习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更加新颖的复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光和眼睛》复习的时候,一改往常的单纯让学生对知识点简单记忆的方式,而是采用仪器做辅助的方法,让学生们对其知识点进行记忆。笔者使用筷子插入到盛水的杯子里面,让同学们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复习折射定律;通过镜子将光进行反射让学生们复习反射定律;以及运用自制的小设备让学生们复习成像的作图等等。这种有趣的复习模式,让学生们感觉到非常生动,也让学生们在快乐中进行了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2.开展三轮复习策略
就初中物理学科特性而言,尤其是九年级的物理,学生们知识已经较为繁杂,声、光、电、热、磁、力等内容较多,而且考试命题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是考点,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学生知识出现混乱,避免“揠苗助长”的出现,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三轮复习的策略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的时候,便是采用了三轮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复习。第一轮笔者只是让学生们记忆其中的概念、定义、公式、定律、实验探究等基本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细化,保证每一个细节部分都能够囊括其中。因此,此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第二轮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则针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重点复习,如其中的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等等。第三轮复习时候已经临近中考,因此,笔者主要是营造出地模拟考试环境,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
3.复习课堂及内容多样化
复习课堂要避免过于单一,教师在进行课堂复习的时候,应当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实现多样化。在进行多样化丰富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重点和难点的区分,针对大多数学生薄弱部分进行深入专题化的复习。比如,笔者在进行《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而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让学生们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自我总结。之后,笔者还组织了物理竞答的方式,让学生们对于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抢答,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答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复习课堂的气氛。通过此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竞争意识,又让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最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进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主动投入到物理的复习中来,提高物理复习质量。
结Z:
初中物理的复习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极其重要,优质的复习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物理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寻找到物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断研究新的策略,让学生的复习之路越来越平坦。
参考文献:
[1]刘世华. 初中物理复习模式初探[J]. 科技视界,2015,04:307.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以便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快速领悟实验要领,验证物理规律。但是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把教材中设置实验的部分也是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不理解,物理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积极指导学生实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
一、优化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很多都是“验证性”的,很少出现“探究性”的实验,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验时觉得单调、乏味。因此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妨增添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实验。例如:在教学《三态变化》这一节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回想一下拉开冰箱门的瞬间有没有水汽冒出来?吃冰糕时会不会看到有水汽呢?”学生顿时觉得很好玩,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热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变得很浓厚。教师还可以经常在班级里举办一些制作竞技比赛。例如,在学完电路那部分内容之后,我用干电池、导线、单刀双掷开关还有灯座及灯泡组成了一个稍微复杂的电路,然后请几名同学比赛看谁最先把灯泡点亮。通过开展这种竞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增强演示效果
演示实验,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利用一些实验器材向学生示范实验流程,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些实验变化很细微、迅速,或者受条件限制,实验没办法演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因水循环的实验过于烦琐,在课堂上演示势必会花费很多教学时间,于是在教学时我用电脑模拟了一段水循环的小短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够看清三态的变化。学生感觉很惊讶,纷纷表示:“原来天上的云也和水有关啊!”还有的说:“水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资源,我们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增强演示效果,让学生对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对自然界中的云、雨、霜的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让学生树立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总结实验心得,使知识系统化
初中的物理实验都是配合教材内容而设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实验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思想,让学生日后可以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如何减少实验误差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如“替代法”“修正法”等。然后我问学生:“我们之前在做什么实验时就曾使用过替代法来消除实验设备不准确造成的误差的?”学生立刻就想到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那个实验的误差主要是由实验原理不完善以及实验设备不准确造成的,使用替代法可以将这两方面的误差都消除掉。然后我让学生回忆一下替代实验的步骤是什么,学生想了一会,画出电路图,并能够准确地说出用电阻箱替代电阻Rx以及怎样调节电阻箱,这充分说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把知识串联了起来,学会了总结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以便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
此外,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不是教师口头传授或者是反复观察演示实验就能提高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践、勤加练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物理 自编 题目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训练,习题训练的质效高低,常决定于习题的质量,对学生是否有针对性,并不取决于习题的量。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训练学生的题目最好是老师亲自编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不原意编写题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自编的题目缺乏质量,因为很多老师并不知道组成一个题目的基本要素。那么,初中物理题目的常见要素是什么呢?
一、构成物理题目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无论物理题目怎么变化,但构成题目的基本要素是固定的,它主要由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题景组成。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火箭发射天宫一号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将会怎样?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这是利用水的什么特点来吸收热量的?火箭发射时,我们会看到庞大的白色气团,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题目中的火箭发射是题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物态变化,考查的能力是概念再现与识别,火箭与天宫一号是让学生感到祖国科技的发达,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所谓新颖的题目,主要是组成题目的几个要素遍的独特新颖,甚至是前所未有。一般说来,知识点受新课程标准或大纲的限制,创新的空间有限。那么,题目的创新主要从题景、考查方法或情感点上入手。
二、编写新颖题目的方法
1.从学习过程、方法入手。当前,新课程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等,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为我们老师编写新颖题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从学习方法入手,再寻找适合的知识点和相应的题景,即可创作出新的物理题目。比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方式,是实践性课题,一般要经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得到结论,甚至还有评价结论的环境。比较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针对这些环节进行编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再确定好考查的关键过程方法要点后,就要围绕这个要点,摘取相应的知识点和设计合适的题景。在选取知识点时,要考虑取电学的实验,力学的实验还是热学的实验?哪种实验能更好的将过程方法融合?所取的知识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多数学生失分,违背了编写题目的初衷。设计的情景,要考虑初中学生认知上的特点,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的兴趣。例如,自行车是我们一种常用的代步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要用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请你举三个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或原理。再如: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会浪费电能。科研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若将这两个开关配合使用,就可以使楼道灯变得“智能化”,这种“智能”电路是怎样的电路?
初中物理的很多实验是由老师选好器材给学生做的,虽然教材在初三阶段提出了让学生自主选器材的要求,但大多数教师嫌麻烦,并没用很好的落实,很少有学生受到选器材的训练。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编写题目的时候,很编写一些“器材选择”性的题目,具体的方法是:给过量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这样的题目适合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最好是在“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完成该实验的主要器材是哪些?为了研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要选择实验器材是什么等。
2.从题景变化上入手。题目的情景千差万别,来源也十分广泛,新理论,新技术,热点新闻,时事政治,都可以作为题景。当你看电视、听新闻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某些物理知识,是否可以将它们融合起来。比如,我国又进行珠峰科学考察了,要为珠峰重新测量高度,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大气压与沸点、激光测距、紫外线的防护;又如,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中,为了便于挖掘机疏浚河道,从上海紧急调运了400块路基箱,路基箱外观上是一个个表面刻有花纹的大型钢板组成的箱体,它们被铁链拴在一起铺在松软的淤泥上,这样大型挖掘机就可以沿着路基箱顺利地开到指定地点上而不至于被陷在淤泥里。请用物理语言说明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稍加改动就可以编写出新颖的题目;当你遇到一个新的器具时,可以看看它的说明书,了解一下工作原理、使用注意点,说不定据此能编出一道新的物理题目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题景,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个有心人。
三、自编题目的意义
自编题目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老师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就可能走上应试教学的老路――题海战术。针对学生自编习题可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和教师都很轻松,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效。
总之,新课改以来,初中物理试题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赋予时代感的题目,但命题的总趋向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能力的考察,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因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自编物理新题目的时候,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编写一些注重实验、注重物理知识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习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彩红.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J]. 物理研究(教学研究版), 2009,(01)
[2] 吴丽莎. 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J]. 新课程(教师版), 2008,(12)
[3] 顾道勇.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师[J]. 数理化学习, 2009,(02)
[4] 邹红梅. 初中物理新课改后的几点教学思考[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02)
出生年月:1978年5月30
籍贯:江苏,徐州
性别:男
职称:一级教师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物理教学;优化教育效果
下面我就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所起的积极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最大可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使图、文、声、像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谈得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八年级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速度”这一节内容,是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重点,如果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讲解这节内容时,学生感到相当的枯燥无味,因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速度,无新鲜感,也就不容易激发起兴趣,对这方面的知识虽有感性认识,却不能较好地上升到理性思维。而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方法如下:上课一开始就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出了三组图,并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我们怎样判断他们的快慢?
2.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怎样比较其快慢?
3.如何比较百米短跑冠军和奥运会万米冠军的快慢?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为速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接着讲速度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注意力都相当集中,情绪高涨,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初中的学生其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更为发达,学生对形象的画面更易于接受,所以,多媒体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把知识内容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复杂转化为简明,从不可见转化为可见,从平淡转化为生动,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特别是对知识的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太抽象难懂了,
或在课堂上难以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就能取到应有的
效果。
比如:在“电压”这一节中我就用了一个个动画演示电压的形成和作用的动态过程。
1.联系与电压有关的电流启导,用动画演示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动态过程
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个小球(电荷)定向运动起来时,就形成了电流,灯泡就亮了。
2.建立电压概念的启导
用导线接通带电的验电器A、B,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个小球(电荷)从A向B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同时提示学生这种情况与我们见过的哪种物体运动相类似?动画演示连通器中水流的形成。把水流情形和电流情形类比,启发得出电压概念。
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听老师讲一节课效果要多得多。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对波的传播的动态过程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得抽象的波动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学生的思维活跃,所学知识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再如:关于物体的物态变化问题,学生很难想象出变化的情况,利用录像就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出来。
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的选用使一些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难点、重点问题变得直观化、具体化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服务于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上课时按按键盘、移移鼠标,学生看看听听的教学,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实验、作图、计算推理的过程。并且物理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的许多知识和研究方法都不是孤立的,
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离不开语文和数学等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有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指引学生理清思路,诱发他们研究问题的激情,引起他们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我认为教师应恰到好处地应用多媒体,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的使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非常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我让学生参与投影片的制作;在讲物态变化时,让他们制作物态变化与吸收热的关系的幻灯片,让他们自己用简练的词语总结知识。作业交上来,一般都归纳得较好,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熔解汽化升华,吸热是它哥仨,汽化两个种类,蒸发沸腾一家;凝固液化凝华,放热也是它仨;液化带来云、雨、露、雾;凝华飘来霜、雪、树挂;冰花、雹中有凝华。
在讲“电路连接方式”时,让学生自己做电路元件,自己组成不同的电路图,从而培养他们的识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连接电路的能力。
在讲“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电压表、电流表参数变化” 时,把学生分成几组,连接不同形式的电路并把各组学生的实验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在班中总结时,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录像讲解仪器及灯亮灯暗变化的原因等。
我们知道,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和物理情景,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但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并且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以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讲解也必不可少。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曾永强.打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泸州教育,2012(3).
关键词:基础;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拓展应用;联系
苏教版初中物理采用的基本思路是“分―总―分”,知识点看似是分别叙述,分别讲解,但是有内在的适度融合,我们可以采用“适度的综合扩展”方式,进行有效的课程讲解和学习。
一、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以课本为重
课本知识反映了初中物理的基本教学目标,像每一章都讲解到物理教学的核心知识和基础的必备知识,例如像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磁原理等知识,这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这也应该是教师特别重视的课程,它们不单单是独立的知识模块,而且有的直接关系到以后章节和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将物理知识具体化、实践化,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跟紧知识思维的拓展和操作实验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分章叙述的物理基本知识,深入掌握理解,为日后应用打下基础。比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光的传播、物质三态变化,电的相关知识和功的知识以及热能”等,将知识仔细严格地进行有效传授,包括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重点在于物理原理的基本实践和应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提升的地方和最容易展开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关联和综合,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其进行有机联系,能进行物理知识的综合思考和运用。比如我们学习了“欧姆定律和电功率”,随之引申到了“电磁知识”,这就是两者的交汇点。
二、知识的联系拓展和能力操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联系和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现在的学习当中,同时思考创新知识。
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力的基本知识”,包括“弹力、重力、摩擦力、压强和浮力”等,随后,我们学习“功和机械能”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将其与力的知识相联系,分析能量的运动和转化,做到融会贯通。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单一进行的,而是与实验操作融为一体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合展开。
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及时跟进一个小实验,来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巩固知识,做到协同发展。
例如要求:现有两个电压表和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及滑动变阻器,一只开关,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1)画出电路图;
(2)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
(3)写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
再比如:实验器材只有一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
(1)画出电路图;
(2)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
(3)写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
在物理课堂的实践操作实验中,运用到基本的物理知识,更要有效的综合运用,掌握操作技能和科学的方法,提倡“实验操作与知识的紧密衔接和及时反馈跟进”。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学科,要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宗旨,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来达到求异思维,逐步转变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现象时,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认识、去创新、去探究,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创新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催化剂。物理世界是一个让人着迷、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烧不断的棉线”、“瓶吞蛋”、人造“雪景”、会“浮”的铁球、听从“指挥”的鸡毛等物理现象无不让学生欣喜若狂、兴趣盎然。如在教学“串联电路”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用导线、电池等材料为自己家里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成像规律来自制望远镜;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乐器的发声情况,让他们能够深刻体验发声的神奇变化,通过种种措施能够让从物理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2.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知识如果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这些知识永远都只能是死知识,很难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知识来升华自己的能力。随着学生所掌握的物理技能和物理知识日益增多,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多去对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对生活实际问题用物理技能和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让他们能够真真切切地觉得“物理是很有用的。”例如,学生在学过“焦耳定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出现电热淋浴箱插头被烧焦的问题;学生在学过“摩擦起电”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疑:油罐车为何都要拖一条铁链作为尾巴?学生在学过“密度的应用”后,教师可以给他们分析如何对戒指的真伪进行鉴别;学生在学过“惯性”后,教师应该给他们分析为何不能在车子未停稳前从车上跳下。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基于物理的角度来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动手制作小教具、科学小论文、丰富的课外活动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让物理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也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物理现象。例如,在讲授“物态变化”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树枝上的冰凌、房屋上的白霜、原野里的大雾、西藏的雪山;在展示冬去春来时冰雪融化成水等一系列情景,能够引学生入胜、紧扣学生心弦。又如,在给学生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在导入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21世纪地球第一次日全食的情景,学生通常会被日全食奇妙、壮观、美丽的情景所吸引,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些问题:日全食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为什么会出现日全食现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注重知识的运用
第一,要将最优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最优化与多样化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多引导学生用最优化的方式来解决初中物理问题,而不仅仅只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第二,要将开放性与封闭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要通过一系列的物理习题练习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甄别、筛选等方面的能力,以便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确立学生主体,优化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自得、自动、自学的机会,来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讲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师来讲解的地方,教师应该要用最精要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最终达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管理
教师应该选出具备管理素质、物理成绩优异、与其他同学关系良好、有较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同学来担任物理科代表,让物理科代表来帮助教师大力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教师要学会放权给物理科代表,由物理科代表来组织管理班级的物理课程学习,同时,物理科代表也可以适当给各小组长下放权力,进而形成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相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