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范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30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篇1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篇2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篇3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材 衔接 过渡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深度、覆盖面及表述方式和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台阶。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包含力、热、电、光、原。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比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知识层次的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

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

2.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以运动学部分为例,初中物理仅限于介绍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则较深入的研究匀变速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何况还要处理非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再说与“力”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只是计算一些“二力平衡”的简单问题,而高中则要处理“多力平衡”和不平衡的问题。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等等。再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又如力做功在初中公式为W=Fs在高中为W=Fscosθ,其中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2.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初中物理一般只限于对物理现象的知道、了解,即“知其然”;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其中包含的原理、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就有所接触,但是高中物理对其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高中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2.4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2.5从定性到定量。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3.结语

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材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要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就必须要清晰的掌握学困生的成因,然后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来计划、有目的的实施转化策略,让学困生能够脱离学习物理难的行列。因此,针对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对于转化学困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1.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1.1缺少学习物理兴趣,学习意志薄弱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克服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恒心与毅力。在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阶段,初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新鲜感与新奇感已经消耗殆尽,在物理知识增多、物理知识愈加抽象、物理知识理解难度变大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急骤下降,学习毅力较差的学生则渐渐开始感到吃力、排斥、厌烦,出现物理成绩下降的情况,从而成为了物理学困生。学习毅力不佳,不愿意长时间坚持钻研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在遇到不会解答的题目往往都是跳过、放弃,在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

1.2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态度不端正

初中物理学困生大多数都没有在课前进行全面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物理知识的总结仅仅只是照搬,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也难以抓住重点。长此以往形成了课堂上过度依赖教师,课后作业过度依赖同学的习惯,严重缺少创新意识与物理知识应用能力。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课后不复习、重难点无法掌握、物理知识无法消化理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是导致物理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1.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行为不科学

有些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混淆了自己与学生的位置,长时间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围绕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来进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没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过于枯燥的课堂中学习,容易对物理失去兴趣。有些初中物理教师没有从本质上了解学生,也不知道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更加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物理学困生难以跟上学习的脚步,则态度十分急躁,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自尊心。

2.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学困生参与意识,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中学困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其难以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物理知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物理的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困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物理课堂中可以形成表现的欲望。例如,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邀请学困生来谈谈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的现象。在完成基础知识点学习后鼓励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譬如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变化等,以便让学困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物理课堂中,激发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困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2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习惯可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物理学困生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学困生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来转化学困生。首先,可以执行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困生可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物理学习时间,同时邀请家长一同监督;其次,培养学困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困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先解决一些接单的问题,对于新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培养学困生坚持完成作业的习惯。由于学困生的解题能力有限,初期只有部分题目不会解答,长期以往发展到大多数题目都不会解答,最后演变成为不做物理作业的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物理基础知识题目,让学困生可以在课后单独完成,以形成独立完成物理作业的好习惯。

2.3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法

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法,兼顾班级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困生完成转化。首先,可以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分层视角。针对学困生接受知识点较慢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给予一些主动发挥的空间,让学困生从奠定基础知识开始。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直线运动”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学困生先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再说说阅读后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在提出一些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问题要求学困生回答。譬如苹果的直线运动等。在学困生整体初步掌握后可以进行基础题目的联系与计算,帮助他们奠定好扎实的物理基础。

3.结束语

总的来说,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必须要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入手,掌握学困生缺少学习物理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行为不科学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激发学困生参与意识,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制定合理学习计划,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以帮助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在积极主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储成节.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初探[J].物理之友,2015(10):7-8+13

篇5

关键词:高中 初中 生物 衔接

在中学生物中,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初中生物知识通常比较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高中生物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难度都相应加大,并且高中生物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由于间隔时间比较长,大多数学生会把初中生物知识遗忘或记得不准确,有一些学生在初中干脆就没有认真学习过生物。

一、初、高中生物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

学生的认知与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而初、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掌握好不同学段的教材知识。以下是高中必修三册教材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点。

(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我们周围的生物、生物体的组成 从生物圈到细胞

探索生命的器具、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神奇的微生物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无机物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细胞的能量“通货”

植物的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ATP的主要来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

(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人的性状和遗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人的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在染色体上、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人类遗传病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生物进化的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的内容衔接点

初中生物教材(苏教版)知识内容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知识内容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激素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免疫 免疫调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注:以上表格中的知识内容为教材中相应的章节标题)

初、高中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相同的,在没有脱离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呈现递进和互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好这样的关系。例如,高中教材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DNA是遗传物质,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为什么是遗传物质,在生物学史中怎样一步步被证明是遗传物质,这些是高中部分的内容。

二、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也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交流表达等,并且也介绍了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这些内容为高中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物教学应当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这时可以利用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具体探究实验的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念初中物理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合作学习理念出发,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和交流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探究,享受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分析和学习方法,并引领他们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合作学习中精心设计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从合作学习理念出发,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物理学科与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相关,新课标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应与实际生活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需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应考虑到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与思想方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合作学习更有价值.例如,在讲“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即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然后让他们列举一系列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比如,冰融化成水,水凝固成冰;蜡烛融化变成蜡水,干后又变回固体蜡;修电器时用锡焊,锡块变成锡水,干后变成固体;等等.教师再借助这些问题将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整合,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奥秘,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养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在合作学习中坚持时机适宜

由于初中生刚刚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针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学习起来难度更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或困难,此时即为使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最佳时机.在运用合作学习理念时,教师应坚持合作学习模式时机适宜的原则.当学生遇到思路不通或疑难问题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交流和分享,对疑难知识点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组织他们复习“光的反射定律”知识,设计问题“反射、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顺利引出“光的折射”教学内容.然后针对一些特殊物理概念或知识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如,如果光从空气射入水中还会在一条直线上吗?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光路可逆;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际应用;等等.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对这些重点内容探究、交流,帮助他们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在合作学习中优化教学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取成功的关键在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发挥出个人最大潜能,注重实现整体目标也是个人目标的实现.教师基于合作学习理念视角出发,需对教学评价环节进行适当优化,将学生在合作中的学习过程、态度、结果和技巧等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个人评价和小组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或者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相互探讨出更好的合作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浮力”后,教师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主要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分工是否明确;分工是否同他们在知识探究或实验操作中的个人能力相符合;各个成员在完成自身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在评价小组成员时,主要观察他们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浮力实验中和其他成员的默契程度,在合作中是否有突出表现等.采用这样的评价模式,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积极配合、主动探究的良好态度,巩固合作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自我.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理念,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还是物理课程自身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从而优化物理教学.

篇7

关键词 思维导图;物理教学;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1-02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抽象、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枯燥、晦涩,更不容易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记忆内化链条。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引入“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方式,辅助教师展示物理知识的规律和关系,辅助学生将零散的物理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一个个“主题中心、放射链条”的图文并重的思维模型,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1 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发挥辅助教学功效

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如MindManager等,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思维导图软件,通过电脑强大的绘图、文字和链接功能,可准确清晰地表现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等知识链条,勾勒出准确、条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并灵活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提纲和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丰富,通过点、线、图标、标注、链接、结构图、组织图等元素,可创建内容多样的可视化的初中物理知识逻辑图形,并以一个物理知识主题为中心,四周辐射画出若干放射线――逻辑关系层级线条,把围绕某个物理知识点的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知识点都用图文表现出来,并把相应主题的关键词着重用颜色或标识标记出来,辅助建立物理知识记忆链条,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图,有效辅助教学提升物理教学质量[1]。

初中物理教师要切实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养,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最大辅助教学功效,为全面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服好务。

2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

应用思维导图辅助物理教师备课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高效帮助物理教师备课,把传统书本教材的线性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转化成非线性网状的知识结构图,高效地辅助教师分析物理教材,并有效地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案设计,从整体物理知识体系上反映整个教学流程,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

如在备“物态变化”一课时,就应用思维导图把物态变化的三种物质气、液、固相互之间的转化概念、过程、条件、现象、定义、规律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最精炼的知识点关键词标识思维导图的每一条思维线路和层级,形成这节课完整的知识链条――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理教师以此为参考理清物态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效率更高地备学生、备小组探究、备习题,完成高效的教案设计,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2]。

应用思维导图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已深入物理课堂教学当中,能大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常用的课件制作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而思维导图的介入能有效弥补传统课件无法展示整体教学流程和思维的全面进程的不足,更高效提升课件辅助教学质量。并且思维导图软件可以生成图片或SWF等文件格式,作为课件素材可灵活地应用在其他课件软件平台里,这样就可充分发挥左右脑功能,把物理规律鲜活而直观地展现出来,辅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物理知识点。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优势也可以单独生成物理教学知识片段,形成一个小的辅助教学课件模块积件,如物体浮沉条件、滑轮、功、压力等。通过这些简单高效的思维导图课件,能让学生有效而快速地掌握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更刺激学生头脑思维风暴,理解、记忆、内化物理知识点。

应用思维导图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初中生刚学习物理知识,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把握得不是很精准。而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梳理物理概念、规律、原理,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向联系。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的以中心物理知识点为核心的树状知识结构,可辅助学生快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内在关系图,完整而有效地建立一棵“知识树”,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意义记忆,推动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高效理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如电和磁物理知识,就通过电流的磁场和磁两条主干引申展开,分别延展到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磁体、磁场等第二分支,再按着相应的物理分支,犹如一棵知识树的枝叶,最后细分到物理基础知识,形成一棵完整的电和磁的知识体系树。这样一目了解,全面具体,完善充实了本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3]。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 初中生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可辅助预习新知,记录预习疑惑,实时记录课堂动态知识生成点,方便学生复习,积累课后反思笔记,从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习流程即学前、学中、学后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相对于常规学习笔记而言,应用思维导图全程能有效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篇幅短小、重点分明、层级明晰、结构紧凑,更利于学生预习、复习、反思、总结、内化物理知识点。同时,思维导图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理清头脑里的物理知识链条,充分理解教师所讲解、演示、解析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也方便学生按着思维导图的结构展开联想,进行推演,强化思考,迁移知识。

另外,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所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很快理顺一阶段乃至一学期的物理知识体系,助推学生把握关键点、重难点,查漏补缺、消化理解、记忆掌握,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大幅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整体质量。

3 理性应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不是万能的,物理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要避免陷入理解应用误区,消除画蛇添足应用效果,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仅是一种物理思维、学习形象化的手段,那就不仅限于思维导图软件精致的效果,传统手绘的思维导图更能抓住瞬间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更方便有效地记录和整理。另外,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的充分体现是需要优秀的强大归纳和表达的思维导图作品支撑的,粗糙滥造的思维导图反而会扰乱正确学习思维和思考角度,会对优质教学和高效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既需要有足够的物理专业知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还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才能理性应用思维导图,增强辅助教学、支撑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的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发挥重大的辅助教学作用,能体现出物理学习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物理学习成果,以图文并茂的直观形象的形式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雪芬.思维导图:让物理教学更高效[J].江苏教育,

2014(46).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态教学课堂;生机活力

站在生态学的角度,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统一体,构成了这个生物群落的基本要素,知识、能力、学生和教师就成为一个生物链。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在创建一个个良好地生态教学环境。生态课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真实的生态面貌,恢复学生的旺盛活力,让教学课堂充满自然生机,真正还原学生学习的原生态。本人依据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

一、构建物理生态教学情境

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学课堂环境需要凸显科学性和人文性,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是构建物理生态课堂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高涨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构建适应学生年龄和心理的优质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强加能力,那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因无视学生的特点,主观强求快速高效,无疑是揠苗助长。

二、为生态化课堂输入生活活水和能量

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充足的活水和能量来保障生物的健康快速成长。要保证初中物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引入生活素材,设计体现学生生活的教学课堂,争取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中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既能丰富物理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态环境中汲取水分、吸收营养。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学习“声音的特征”时,既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听不同歌手的演唱,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学“简单机械”时,可以直接把自行车带到教室,让学生在教室直接感知机械原理;学习“压力、压强”时,我就把学生带进学校的食堂,让学生直接动手切菜。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让学生深深感知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这样,把学生的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环境里生成知识、提高能力,在生活化的生态课堂中自由成长。

三、实行动态差异化教学管理

学生是整个生态课堂系统的主体。他们情况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厚薄不一,兴趣千差万别,对知识的感悟能力高低不同。这很像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播种蔬菜有早有晚,菜苗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在管理中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管理。同样道理,初中学生物理成绩和基础也是因人而异,所以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管理,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多元化、层次化教学。同时,学生的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还应根据学生的变动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步骤,进行动态化教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更多知识,获取更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当然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进步进 行动态化教学管理,所以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动态化教学、安排任务及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互动教学增强课堂活力

一个良好的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离不开学生、教师的互动,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生物个体,相互影响最大。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心灵沟通,意见互换、思想碰撞,才能实现知识的链式增加和能力的快速全面发展,教学相长。优质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即课堂不是教师一人在耕耘,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天地。

例如:学习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后,我就安排了学生求金属块密度的开放性实验。把学生进行分组,有的用天平称重量,有的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组内、组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交流,暴露自己的问题。我和同学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这样既能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密度计算,又能引导学生根据浮力辅助测试金属块密度。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能很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点,教师也能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相长。

总之,构建初中物理课堂,应密切联系教师、学生和课堂三个重要因素的关系,让师、生、知识能力构成生态平衡,增加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恢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力生机。

参考文献:

[1]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

[2]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篇9

首先,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初高中知识间存在一个大台阶。初中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介绍静态的多,而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侧重定性研究,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都给高中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其次,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往往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定势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量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推出结论。这一质的飞跃,对于带着成功者的心态从初中迈入高中的学生,常有天渊之别之感。他们在惊叹台阶之大的同时,也咏出了高中物理真难学的叹歌。

另外,我国的升学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有点相似,“一试定终身”。于是升学率成了衡量“一个学校好坏”“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的标准,为了获得高考的高分,老师紧跟高考的指挥棒,加深教学内容,增加习题难度、深度和分量,从高一起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达到高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本来趣味盎然的物理变得枯燥、无味,部分学生甚至望而生畏,对物理产生了离心力,他们被迫弃理从文,少数坚持学习物理的同学,也常望难兴叹,在重重的压力下过着艰难的陪读生涯。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现行高中教学要求调整意见》,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高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才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行“必修+选修”,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化为两个小台阶,这有利于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从理论上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无疑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而,作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担负着向高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准,而一味强调必修的教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在高一、二年上必修内容时,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从而影响其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而到高三,由于选修内容大多是高中物理的难点、重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学生难以一步到位,再加上总复习时间变少,前松后紧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常有“雪上加霜”之感觉。如何降阶、迈阶、衔接等问题,教学之余常思索着。下面就初高中衔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调整意见》把对原大纲中要求不太高或在初中基础上略为加深的内容,直接作为必修课的内容,而把原大纲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选修内容,搞两个循环。

这样做无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降低了初高中的一个大台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完必修内容之后,会考合格,带着成功的心态迈向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面对高考考纲未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他们的智力、能力相对较高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相一致。在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探究,我们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将选修内容降低要求下放到高一、二年级,形成“必修+选修”同步进行,但要求不同步的教学,不搞一次到位,这样做,既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能起到一定的降阶作用。而到高三年级上选修时,此时选修课的复习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基础上的循环上升,也降低了必修与选修的台阶,选修课着重于提高,但应该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提高,要把复习成为上升和深化的起点。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践教学;思维导图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很多都是建立在简单的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例如电、磁、杠杆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有效的理解和掌握。而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是由于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学生将某一主题的知识进行汇集和归纳,然后利用关键词或其他标识,将这些知识点汇集成树状,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绘制比较简便,不需要准备什么实验或设备,只需要教师做好几个相应的模型,即可进行教学。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知识点,精准复习,也可以使得学生的复习效率迅速提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于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根据日常生活或从具体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光靠课堂讲解或者死记硬背,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现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就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例如对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关于声音方面知识进行修改学习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什么是噪音和正常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绘制与声音相关的思维导图,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相关利用。这样就能比较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点。

2.运用于实验教学

在中学物理的学习阶段,物理实验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自然就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的现象和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实验所反映的知识点。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章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固态、液态、汽态三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差异,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现象,绘制成思维导图,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对于物态变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也能准确找准其中的规律和要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经过和结果,以及变化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就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实验的要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运用于课后的复习

由于现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时间比较紧迫,再加上物理课程的知识点也比较繁杂,因此以往的复习方式,不仅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但是,随着思维导图的应用,就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复习的质量。因为思维导图的构建,就是很多知识点的汇集和归纳,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以及相关的标识,就能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脉络,然后对于那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认真复习,从而提升复习的效率。

4.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例如天上为什么下雨?路面为什么会结霜等这些自然现象,完全可以利用绘制关于物态变化的思维导图,物体如何由汽态变成液态,并且需要具备的哪些条件?通过思维带图的绘制,答案就能比较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去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5.运用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把握好度,不能盲目使用,从而忽略具体的实践教学,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以及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得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三、结论

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绘制,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物理学习的思路,梳理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也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盲目使用,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16期:11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新课改;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促使学生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之后,实现自身知识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逐渐成为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究竟该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进而促进初中学生物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教师普遍认为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越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也唯有如此,也才能充分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这种观念致使他们在日常教学时更加偏向于“填鸭式”“灌输式”等类似的教育模式,将既定的知识体系囫囵强加于学生身上,却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抹杀他们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甚至直接代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知识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对于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2.2汽化和液化”这部分知识时,我摒弃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向学生列举了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向他们指明第一组为汽化现象,第二组为液化现象。

第一组:夏天温度非常高,在地面上洒上水之后,一会儿就干了;水烧开之后,如果继续放在火上加热,壶里的水会减少;把衣服晾在室外,一段时间之后,衣服就干了。

第二组:温度较高时,打开冰箱门,经常会看到白雾;夏天自来水管上经常密布着很多小水珠;温度较低时,浴室的玻璃上会凝聚一层水雾。

之后,便鼓励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两组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进行大致的推测。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学生甲:对比一、二两组例子最大的特点,第一组都是液态的水逐渐蒸发,变成了气体挥发到空气中;第二组则是水蒸气变成了液体,依附在物体上。

学生乙:刚才老师提到,第一组是汽化现象,第二组是液化现象,由此,我们小组推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就是汽化现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就是液化现象。

学生丙:我们也同意这种说法,根据物质体态的变化就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汽化以及液化现象。

……

学生们纷纷发表着自己对于汽化以及液化这两种现象定义的认识,并不断辅以生活中的例子向我证明他们的观点,我则在一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并不过多干涉他们的讨论活动。不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更重要的是因为充分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我更好地展开其余知识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道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带给学习者极大的动力与力量,有利于他们主动克服各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争取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来讲,要想更好地展开物理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独特的兴趣特点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力求通过这一点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物理知识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如此,既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1.3令人厌烦的声音”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学生讲明了噪声的定义: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然后便鼓励他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噪声现象以及自身的应对策略。噪声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因此,不用我多加赘述,学生就迅速融入了列举噪声现象的活动当中。如此一来,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还促使他们在列举噪声现象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改变其以往“物理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等错误观点提供了充足保障。

2.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中的定义、规律等大都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则从另一个意义上阐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总是以好奇、疑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万事万物。物理实验一来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先进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通过这一手段大大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如,学习“串联与并联”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此,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有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基础之上,积极组织各种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进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井迎迎.初中物理有效教和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章,2009(05).

[2]龙万忠.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0(12).

篇12

[关键词]物理 难学 难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87-01

高一物理“难学”与“难教”这是高中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感叹!那么,到底为什么难?又难在何处呢?主要体现在:

1.从不变到变物理量同时变化

高一物理是在初三物理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的,而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大多数物理量都是些不变化的量。例如:速度,研究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值大小不变,方向不变;而高一物理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可能变化。鉴于学生往往习惯于初中学习物理的思维定势,应变能力还没有得到一定的培养,碰到物理量发生变化,若是简单的一个或二个变化,还是可以应付;若遇到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力变化、运动速度变化、再加上位移变化、加速度变化、时间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同时进行,他们学习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

2.定性分析到定量变化同时兼顾

初中物理中许多物理量都只要定性分析,不要定量计算。例如:平衡力问题不管是两力平衡还是多力平衡,学生只要知道是平衡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至于力到底有多大也就不需要了解。再如;功和能中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换,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至于有多少动能转换成势能,转换过程中遵循什么规则等也就不去多问。而高一物理必须――定量计算,显然对高一学生增加了计算能力的要求。

3.从“静”到“动”,涉及到动态变化

从静到动,是高一物理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梯。初中只涉及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而高一物理中则必须学习物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又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则必定要运动。恰这种运动的大小或方向又可能在变化,还可能夹着位移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甚至加速度的变化及物理量方向的变化,还有当受到合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还可以理解的,然而有时物体不受合外力作用时物体仍可运动,可想而知,这些多元的动态变化,学生想要完全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是十分困难。

4.从一维的方向量发展到多方位的方向量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量虽然也讲大小和方向,即矢量概念学生是知道的,但这种矢量学习仅限于同一直线上。而高一物理中却把同一直线上方向量扩展到多方位。例如:物体受力可以在不同方向上;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也可在不同方向上;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都可以在不同方向上。可见高一物理才涉及到“真正的矢量”问题。学生往往顾了大小却丢了方向,这也是高一物理中的难中之难。

5.从简单到复杂要深入研究本质性

高中知识当然要比初中知识复杂,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深化,一切都是从初中知识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而初中学生刚进高一,看到书本上的知识或在听老师讲述时,总感觉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些老面孔、老腔调。高一物理一开始没有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学生学习起来也就用老方法、老一套,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最后导致不理解、不会应用。这样习以为常,学生就用一句话来搪塞,即“高一物理难学”。

篇13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态课堂 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凸显出来,“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引进课堂。那么,初中物理课堂为什么要实施生态课堂?笔者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究,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分析。

一、实行动态差异化教学管理

学生是整个生态课堂系统的主体。他们情况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厚薄不一,兴趣千差万别,对知识的感悟能力高低不同。这很像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播种蔬菜有早有晚,菜苗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在管理中应该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管理。同样道理,初中学生物理成绩和基础也是因人而异,所以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进行管理,必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多元化、层次化教学。同时,学生的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还应根据学生的变动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步骤,进行动态化教学,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更多知识,获取更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当然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进步进 行动态化教学管理,所以应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动态化教学、安排任务及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必须有效。以往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生“学”,往往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效的。而教学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需求着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以学生学的状态来衡量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多重的对话形式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通过创设多重对话形式架设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桥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运用学生的想法并将其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知识建构的观点强调,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课堂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对教师与班级的其他学生都是很好的启发。教师只有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才能充满智慧。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对教师来说容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对于学生来说许多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探究式合作学习方法是学习物理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小组内部员之间应该相互适应,能够协调发展,然后扩展到各个小组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从而形成学生的整体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物理是一门知识相对综合的学科,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保证生态课堂的有序进行,全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声现象》的教学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对声音没有明确的概念,教师安排学生讨论“声音”,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章节知识的讨论中,使大家快速地融合到一起。

三、用互动教学增强课堂活力

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充足的活水和能量来保障生物的健康快速成长。要保证初中物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引入生活素材,设计体现学生生活的教学课堂,争取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中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一个良好的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离不开学生、教师的互动,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生物个体,相互影响最大。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心灵沟通,意见互换、思想碰撞,才能实现知识的链式增加和能力的快速全面发展,教学相长。优质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即课堂不是教师一人在耕耘,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天地。

例如:学习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后,我就安排了学生求金属块密度的开放性实验。把学生进行分组,有的用天平称重量,有的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组内、组间、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交流,暴露自己的问题。我和同学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这样既能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密度计算,又能引导学生根据浮力辅助测试金属块密度。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能很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点,教师也能在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相长。

四、注重实验和趣味活动设计

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当前,物理课堂趣味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实验和生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状:教师对物理实验重视程度不足,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较为死板。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过程必须与物理实验紧密相连,只有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手脑并用,创设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才有助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我们教师还要注重创新,例如自制教具,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彰显了创新意识,如借助于“口香糖瓶子”和“药瓶”引导学生制成学具,借此可以完成“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自主实现。

初中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育,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甚至走出学校;物理知识的学习,应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例如,随手拿起拖地的拖把扛在肩膀上,可表示动力臂长省力、动力臂短费力;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4(3)。

篇14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 预设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从中考角度来看并不占主体地位。但物态变化的学习是在接触物理学科之初,涉及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涉及学生对物理本质的把握。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很有可能进入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应当说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很多学生是带着相当的兴趣进入物理课堂的,但在物态变化的学习之后,兴趣就不那么明显了,对物理学习的感觉也与预期的要求差了很多。这其中与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值得对这些问题与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一、物态变化的教学不能囿于教材

物态变化更多的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现象变化,因为作为面向初二的学科教学,在研究现象变化的同时,必然要遇到一些“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教材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无法满足学生尤其是部分优秀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本章的教学既需要依据教材,同时又不能囿于教材,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热传递的教学。热传递原本是到了初三之后才学习的内容,但在物态变化中实际上又无法绕开,从第一节物质的三态开始,学生就已经意识到物态与温度有关,而温度又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的时候,对“继续吸热”的理解,实际上必须建立在热传递的知识之上。在实际解释沸腾条件的时候,如果忽视了这层逻辑关系,则有可能即便学生了解了现象,但也很难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2.关于沸腾的认识。教材在介绍沸腾时是与蒸发对比进行的,在学生“理解”了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之后,告诉学生沸腾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从纯粹现象的角度来理解沸腾也没有什么困难,毕竟学生有沸腾的生活经验,知道水在锅中剧烈翻滚的现象就是沸腾。但如果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其实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温度对汽化有着这样的影响?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达到沸点之后,继续吸热就能够沸腾;不继续吸热,就不再沸腾了?

这些问题都是教材没有涉及的,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就是学生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这是初二学生初学物理时最容易产生的心理,但这种心理又最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超越了教材,往往也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计,再加上“考试又不考”,因而就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可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考试不考,但却是自己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出现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知识建构就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作为物理教师,不能小看了这些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使其构建物理知识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帮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如何呢?笔者做了尝试。在解释热传递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给出热传递的概念,而是借用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性说法“传热”来回答,引入一些事例,如冬天,手较冷的情况下,握住另一双暖和的手,就能温暖自己的手。由此,可以推出:如果对方手的温度比自己还低,那就不是取暖(吸热),而是送暖(放热)了;然后进一步推理:如果两个人的手的温度相同,是否会发生传热现象呢?学生迅速地回答“不会”。于是,“传热”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这样的教学既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增加新的概念,因此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