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活动体系范文

德育活动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活动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活动体系

篇1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在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上,逐渐凸显活动性德育课程,使其成为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课程体系 多领域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

德育无处不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们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我观察和论证,组建了德育课程开发团队,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德育教育重说教轻体验的特点,编写了一系列的德育校本教材。

1. 国学读本。传统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子,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的美德。遴选前贤诗文中的经典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编写了《石头剪子布》校本课程。课程分年级编写,共有6册。其中选编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

2. 乒乓球训练校本教程。我校是吉林省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是长春市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长春市乒乓球训练基地校。多次承办省市区乒乓球赛事,并多次囊括各类团体、个人赛冠军。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发动教师编写了《乒乓球校本课程》,在传授运动技巧的同时,更强化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乒乓球运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幻自护续写。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既要他律,更需要自律和道德准则的内化,需要在切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和落实。科幻自护续写,是我校在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淘气包“张小虎”历险记》、《拯救地球》、《假如我是……》等篇目的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置身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之中,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学生在自己创编的故事中实现在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寻求着真善美,挞伐着假丑恶。到现在为止,学生自己创编了5部《科幻自护续写集》。

4. 音乐课程。音乐带给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习器乐的演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坚韧的品质。学校开设了电子琴、葫芦丝、二胡、古筝、长笛等音乐课程,组建了各种音乐社团。学生在“器乐进课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入社团进行深入的学习。

5. 体育课程。在体育项目传统校的带动下,我们编写了《足球运动教程》、《少儿篮球运动教程》、《轮滑技巧》等适合小学生掌握的各类运动教程。教程强调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感受到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享受拼搏之后的成就感和喜悦。

6. 书法课程。书法艺术对于学生形成认真观察、静心处事的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我们在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组织书法家认真编写了《书法教程》,让学生在传统艺术的笔歌墨舞中体验端庄与飘逸。

二、培养教师队伍 为德育课程的落实提供保障

1. 加强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工作中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考核、竞聘上岗、学习考察、经验报告、师德演讲等活动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2. 提高文字科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各学科中都包含着德育点,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潜藏的德育教育点,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一课一得德育训练点”。通过对课文《中奖之后》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金钱与道德的分量;通过对思想品德课中《争吵》一课的研读,让学生懂得谦让与包容;通过数学课《排列组合》让学生懂得同情接受弱小也是一种美德。

3. 严格聘任社团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在社团教师的聘任工作中,始终把握“德艺双馨”作为首要标准。我们在对外聘的艺术家进行考核的时候,首先从他们的衣着言谈进行考察,然后规范他们的课堂教学言行。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在进行艺术传授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阳光的引导。

三、搭建展示平台 让德育影响终身的发展

篇2

Abstrac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For exampl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improperly proportional. Educators and students can not well play the role of leading part and main participants respectively, which makes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suffer inefficiency. These problem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校;德育;实践;问题

Key words: 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practice;problem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4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意识、思想形态、生活方式、信息渠道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些客观现实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实践工作也走向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新探索。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德育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取得。

1 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定位不清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高校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定位不清,从学校、施教者到家庭、受教育者对德育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认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但高校和施教者仍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老师传递、学生接收”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极大地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德育实践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理论教学与德育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传统德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指向性传递和机械性传播,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形成中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致使知识与能力、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完全脱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泛化,德育实践教学的显著优势不断凸现,但部分高校仍保守地坚持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轻视德育实践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始终是德育教学的主导手段,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安排必要的课时或只是象征性地安排实践课时,没有切实开展德育实践的意识。因此,德育实践往往只存在于高校的德育教学理念上,即德育实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使德育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用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将培养符合社会内在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就业、课时等硬性因素的制约下,学校对专业课、学位课和基础课等给予了充分地重视,而德育实践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明显地效果,高校必然忽视德育教学尤其是德育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 施教者在德育实践中的主导性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其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年龄结构不断年轻化、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但却没有彻底改变高校德育实践教学水平的低效现状。这是由于:

第一,现阶段的德育实践教师都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思想观念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本身缺乏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科研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实践教学,仅仅为了机械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

第二,高校德育施教者往往具有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但却没有经过系统的德育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缺少德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经验,根本不足以引导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教学。

德育理论涉及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兴趣取向、职业素质、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丰富的内容,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力图将德育知识和理论讲得全面、深刻和透彻,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德育课堂理论教学的信息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费尽心机地搜集、补充具有时代性的理论材料。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其丰富的课程内容、多角度的教学方式和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却没有完全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带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缺课现象十分严重,勉强上课或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也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施教者往往缺乏德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德育实践活动没有经过严谨的、具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仅仅是随意性地开展课堂讨论、实地参观等德育实践活动,致使德育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3 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主体性缺失

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是在中学德育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起来的,虽然增加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但由于实践内容的单一性、实践活动的无趣性、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大学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明显缺失,德育实践活动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德育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现实标准,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期望视野,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德育实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兴趣取向、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律思维等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实践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并取得了诸多积极的成绩。但这种创造性地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却没有得到普遍地认同,其应用效果也极不理想。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德育实践教学几乎形同虚设,以德育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仍占主导位置。加之高校扩招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紧张,德育实践活动组织经费和创新经费严重滞后于学校教学硬件改善匹配的经费,使德育实践活动层次低,大学生参与热情低下,大学生的主体性优势难以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取得应有的成效。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多侧重于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实践活动,忽视了大学生德育层次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激励措施;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多是临时安排,随意性明显,且没有纳入学校德育建设工程的实施计划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统一的德育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对大学生的课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明显滞后,使大学生难以切实地体验到实践活动对其思想道德素养形成所产生的作用;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设置、目的选择、意义实现、过程实施缺少系统地监督与保障机制,难以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取得。大学生即使被动地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也不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产生逆反情绪,阻碍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德育实践活动目的和意义的取得效果。

在当前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日渐成熟,求新求异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很敏感,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致使其对单一枯燥的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大多抱有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其在德育实践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诚然,大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对德育实践活动和德育理论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而是对单一的德育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低级无意义的德育实践活动表示不满,希望提升和完善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水平、目标设置、组织层次等,希望摒弃单一机械地灌输式德育教学而采取适合他们内在需要和期望视野的实践性德育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以提高其对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

4 高校德育实践运作机制低效

传统的德育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德育实践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往往流于形式。德育施教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德育教学中各自为战,致使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重复同一化现象严重;高校德育本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工程,但由于德育各门课程之间没有进行系统地联结,使德育教学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德育实践活动收不到预期效果。

在高校德育实践运作机制方面,德育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德育实践活动缺乏持续性、广泛性和规范性,多流于形式,导致德育实践实效性不强。部分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开展明显不足,大学生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参与性低下,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部分高校虽然已将德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任务、目标等列入教学大纲,纳入授课计划,但缺乏对德育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统筹安排,缺乏责任明确、管理统一的德育实践管理部门对德育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地指导、安排、监督和保障,尚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高校德育实践运行机制。高校普遍缺乏独立完整的德育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普遍缺乏专门的德育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普遍缺乏相应的德育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致使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造成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管理无序化局面,也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高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应运用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理清德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定位,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针对性,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广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高效德育实践活动必将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戴春平,廖远兵,何秋霞.如何构建高校励志德育教育新模式[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2]邵敏.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3]丁存霞.大学德育评价原则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1).

篇3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里,‘区域活动’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它同主题集中教育活动一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何看待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单纯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吗?主题活动是否完全主导着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无条件的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属。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会不会使区域活动受到主题的限制,也就是教师过多操作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降低了本来的教育意义。教师如何能在主题背景下做到收放自如的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

在日常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目标实现要合理的分配于集中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两方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灵活性来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认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

区域的活动也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它会充分体现幼儿自主的意愿,这种教学模式较为灵活,随机。主题活动则围绕着一个中心,打破领域的界限,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经验。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模式,主题活动是相对于学科领域活动、项目活动而言,区域活动是相对于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区域内的活动是独立的,并有其特殊功能的,它不是主题活动的‘附属品’。

二、区域活动可以萌生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班的主题活动也要与时俱进,我们预设了主题名称“鸟儿的家”想要让孩子们通过这个主题的活动来认识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惯,身体特点,走进鸟儿的世界,增进孩子们对鸟类的喜爱之情,教育孩子们要珍惜鸟的生命,爱护动物。那么,这个主题如何开篇呢?如果直接向孩子们提出主题,未免有些强加的意思,于是我想到了区域活动。在主题名称未揭示前,我悄悄的将有关于鸟类的图书、图片、光盘投放到了班里的“阅读区”——(精灵天地);将泥塑的小鸟样品、各种动态的鸟的图片、一些羽毛、蛋壳投放到了“美工区”——(七彩乐园);将鸟类的三步卡投放到了“蒙氏工作区”——(工作进行时)。区域材料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规则,这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开始了对鸟儿的了解。这一次区域活动评价谈话时,孩子们说的关于鸟儿的认识多了起来,‘看,原来你们这么喜欢小鸟呀,春天到了,各种鸟儿也多了起来,不如,把我们班变成一个鸟儿的家吧!’我的这句话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响应,于是‘鸟儿的家’主题活动就这样展开了。在随后的区域活动时,我就发现了孩子们主动搜集来的有关于鸟儿的活动材料,不仅主题活动变得灵活了,就连区域活动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更加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三、区域里的活动要夯实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我们班里曾经开展了‘社区万花筒’这个主题,让孩子们认识到社区的公共设施的作用,了解社区的安全知识,了解社区生活,帮助孩子们产生爱我社区,邻里团结,友好待人的美好情感。其中有一次活动是‘我设计的房子’,在集中教育活动时,孩子们欣赏了真正的美丽的房子的图片,又畅谈他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了想象中的房子。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我就把第二次的活动(动手制作各种房子)抛向了区域活动,在“七彩乐园”(美工区)提出了活动目标: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可以任选材料,使用各种方法。在‘搭搭乐’(建构区)提出目标:搭建你理想中的房子,要与众不同,懂得合作。在其他教育活动进行的同时,这次活动也在进行中,经过两周的区域活动时间,这次活动结束了,结果很让我惊喜,孩子们用了绘画、粘贴、泥塑、拼插等各种方法,集思广益的设计出了漂亮的房子,利用纸盒、积木搭建出了多功能的房子,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的头头是道。

同样在‘设计招牌’活动开展时,我给孩子们留了作业,在路上观察各种商店的招牌,想一想哪个招牌给你留的印象最深。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在谈话时间里,我带着孩子聊了这个话题。那么,这两周的‘七彩乐园’的活动目标就有了;设计自己的商店招牌,让别人一看,就想进来买东西。孩子们接到了这个目标,马上在活动区里忙碌起来,两周过去,每个孩子都设计了不同的招牌,各有千秋,一条“商业街”又在班里开了起来。

这样的活动效果仅靠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是远远不能的。这样的操作性强,体现合作的活动在区域中进行,无形的加大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孩子们在半封闭式的区域空间里,很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发挥。

四、操作性强的教育活动可以直接抛入区域活动当中

实施案例:在‘社区万花筒’的主题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社区安全的,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有关于电的知识的探索的内容,孩子们感兴趣但不容易理解,不适合集体教学的内容,更适宜分小组来操作教学。于是,我将相关的活动材料投放到了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完成主题活动。例如,在‘和电玩游戏’这个活动中,要让孩子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如果进行集中教育,一定会有老师关注不到的孩子,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清晰。那么,我就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教具,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投放到了“开心益智区”,每次区域活动时间都会有几个小朋友进来做实验,并填表记录,老师也很便于观察指导。过一段时间,全班的小朋友就都做过了这个实验,那么,我选一次谈话时间,拿着记录表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一下,这个活动就轻松的完成了。这样既不耽误其他活动的进度,又让孩子乐于探索,轻松求知。接下来的‘静电游戏’、‘电池游戏’我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的。

五、两种教育形式互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

篇4

浙江省三门县外国语小学五(4)班

叶一帆

“必胜队!必胜!必胜!兄弟队!兄弟队!必胜!……”助威声、加油声,震耳欲聋。告诉你吧,我们兄弟队正在和必胜队争“王”呢!

比赛开始了,裁判将球踢飞,我们兄弟队的3号队员首先抢到,他把球传给了我,我来了个“暴踢”,球被防住了,队方连连向我们射击,却丝毫没有发展,两方打成平局。时间已经过半,可我们以前吹嘘说:“对付必胜队就像电风扇吹鸡毛!”如果我们和必胜队打成平局,兄弟们的脸面该往哪里搁呀。我连忙用暗号通知队友,使用“必杀二绝!”第一招“三角围攻战术”,就是我和另外两名队员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容易传球。刚开始,这个绝招比较行,一下子就进了两个球,后来,这个绝招被识破了。第二个绝招“死亡连球”,这个招术非常厉害,我们从没试过。我们一会儿把球传给小亮,一会儿传给大勇,完全搞乱了对方的阵法,对方队员乱成一团,我们的球就像接力棒一样传入对方的球筐。“嘟!兄弟队胜!”裁判庄重的说……

“太棒了!太棒了!”我们欢呼起来,我们胜利了!我们兴奋的跳了起来。这真是件快乐的事儿!

篇5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创新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重大课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德育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对问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良好的德育活动环境中,开展有益健康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辨认是非,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获取对道德要求的体验.然而,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1班级管理从属于应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从属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下去,学生被困于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状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力的激发;2在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中,个别优秀学生培受老师关注,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远超过一般学生.问卷信息表明⑴: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只有17的学生曾上讲台主持班级会议或主班会题;30的学生参加过学校主办的校级运动会或文艺舞会,显然,它离新世纪教育工作提倡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成为班集体的真正主人而获取锻炼机会的要求甚远.面对新世纪教育工作的要求,在我校承担的全国德育科研课题《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中,我们拫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二开展了班级的实验课题《学生德育研究学习活动的好阵地——》,并在建构良好的班级德育研究性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层面上有一定的认识.一,焕发学生创新精神,营造德育研究性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德育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感兴趣问题自己去研究,分析,获取对事物的认识,辩析和提高,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意味着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怎样调整传统的工作方法,引入新型的教育观念,并在落实班级工作的实践中,通过班级教育这一体裁来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笔者认为:班主任所具有的创新人格特征对学生创新及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起着动力,激励,强化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实施新的班级管理措施体现在:①班干部的组建与培养,要突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唤起学生主体自我开始,鼓励学生扬己所长,展现独特个性.让学生们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并在班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中,开展学生班干部的自荐活动.学生们在自我营造的竞争的氛围中,角逐激烈,将形成一个热心班级服务,个体实力和凝聚力强的班委会,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强精神,而且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下基础.②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班级学生个性,为学生的德育学习活动提供平台.例如:政治班学生热心关注社会时事,对社会的热点话题有自己的思考与反应,从学校进行的《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问卷反馈表明,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感,对学校的集体生活与活动的参与态度,有自己的选择与爱好,反映学生(个性)自主的一面;他们在交友或与同学的相处中,认为重要的的心理品质为:自信,仁义,友好,善良,诚实.反映出学生对同伴交往与合作的需求(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学习性的培养体现在:而形成具有创新教育班集体的关键是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班集体.因此,在实验中,让学生明确参与德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获取对事物的认识,辩析和提高的最佳途径:必须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们以每周班会课为活动平台,每人都参与主持"一次难忘的班会课"活动,学生们通过去挖掘和发现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培养对事物认真探索,反复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取亲身体验和锻炼的机会;③在中学生德育考核评优中,引入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引导,讲学习,讲团结,讲进步,学会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进而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研究实践精神在每位学生身上闪光.

把握读本创新脉搏,学生主体参与创意新

《德育》读本的推广使用,为久居困惑中的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我们在使用《德育》读本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分阶段,分层次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十分贴近学生们的心身需求,其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它系统的教育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目标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构建新世纪德育体系具有科学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教育学认为:最成功的教育是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的心灵产生内在的活动,从而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在以《德育》读本为蓝本,结合学校阶段性德育目标,如何使有创意,形式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是班主任在教育创新工作中的突破点.笔者认为:班主任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和能力,而且要有创新的激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学生的参谋与榜样.在班实验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实施如下程序:

班主任指导主持学生资料准备与研究班会活动

班委会协调组织

师生评价学生反馈信息,认识提升

在实验操作程序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于制定德育活动教育目标,做好前期的思路创意筹备工作,提出每次达到的教学目的,采用放手,引导,鼓励的工作操作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持,留给学生广阔的创造空间.同学们从上一次班会课所具有的特色中,获取了许多经验,并根据自己不同的主题内容,添加有特色的活动项目与内容,创意新浓,层出不穷.在课中,黑板上画有主题鲜明的刋头彩画,令人赏心目悦,拍照留影.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中,辩论赛唇枪舌战, 正,反两方观点鲜明,互相争论,最终落点又回到思想认识提高的统一高度上;有奖抢答项目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关注社会热点,对网吧,素质教育等问题的讨论,让参会者如同浏览了全国高等学校著名的教育网站,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网上信息和《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充分反映学生们具有广阔的的视眼,丰富的知识面和具大的潜能与创造力.20__年4月,江门二中举办校级公开课,同学们在与班主任协同努力下,组成以4位学生做主持,25位学生为参与表演队的强大阵营,分成四幕:美的探索,美的欣赏,美的展现,美的升华,成功地主办了《审美与人格陶冶》公开课.配乐诗歌朗诵《海燕》情景交融,气势宏伟;学生摄影,集邮作品介绍,拓展了学生生活空间;服装队表演朝气蓬勃,青春向上,把课堂气氛推向.同学们在探索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审视美!在集体创造的诗歌中写道:

啊!年青的朋友,让我们站在这片抚育过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土地上,站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热烈地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祖国母亲的爱吧!

美之源是劳动,美之花是贡献,美之根是对祖国的爱!

三实验收获与思考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并加以总结.回顾一年来《学生德育研究学习活动的好阵地―》实验的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新的转变,在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收获很大,他们写道:参与班会活动,自己的创意潜力和自信心都得到挖掘,个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与同学的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梁文丽同学感语到:参与其他同学主持的班会,体会的东西很多,每次班会中的版头设计,表现形式均不同,可以吸收别人的优点,我从心中发出一些感叹:"原来班会可以这样举办的!"

本学期我班举办了14次,学生们评出最具特色的班会:《审美与人格陶冶》;最满意的班会:《审美与人格陶冶》

《新知识知多少》《地球村的危机》;30位学生上台主持了班会,学生的才能得到一定的发挥.学生们对《德育》读本的内容也提出了建设性提议,希望增加:⑴学习类型考试的策略,应试心理指导;⑵社会热点,焦点的讨论;⑶教育性漫话,名人名家的成长录;⑷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生活常识与时尚;⑸社会忧患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篇6

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有效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事实也正如此。

我校于年月承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基本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南部县子课题组《大课间活动的改革研究》——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活动分钟)”,经过两年的探索、实验、论证、实践,于今已全面的深化总结完毕。新的教育模式方向将必然建构新的教育理念,随之而产生的将是新的教育思路、新的教育方法;不同学科、不同的老师,有自己出发点不同的独特教育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模式”——大课间活动就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体育课题实验小组的精心摸索得出的一套符合新课改理念,切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模式。它打破了常规管理模式,延长了学生在校体育活动的时间,把课间分钟增长到分钟,并根据全校个教学班设计了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经过对学生心理、生理进行科学的测算运动量,使学生身心的劳与逸恰到好处,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它的结构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中心;身体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劳动素质是根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身体素质是提高其它素质基础的基础,并在全过程中起到其它素质不能起到的作用。

接到实验任务后,随着问题的提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考虑如何去做,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课程改革的实验,并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路:

、整个教育界(当然也包括学校体育界)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改革现行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以说,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大气候,课间操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容质疑。

、广播操做了几十年,它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人们已早也习惯了,全盘否定广播操的功绩,肯定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广播操不能砍掉。如果不砍掉广播操怎样改,必须进行充分的研讨。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摸着石头过河”,保留广播操。

、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人数,由原来课间操分钟增至现在的分钟,每天仍继续做广播操,在做完广播操后上大课间活动,并在活动的项目上统一安排,这样就使两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同时,将原来的节体育课增至节,并保留每周二次的课外活动。

思路理出后,开始实施我们制定的方案。

一、分析形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县教育局体卫处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上,将课间操的改革定为体育工作重点,要求各校认真研究并逐步落实。会议以后,我们首先向主管校长汇报了会议的内容和精神。之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参加会议人员的情况汇报。会上讨论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做广播操时组织比较严密、整齐、规范,这种形式早已在人们的心里形成定式,如果改上大课间活动,看上去很无序,也难以组织,再说学生自由了,是否都活动起来,大家心里确实没底。经过反复讨论,到最后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认识到课间操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但对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有积极意义,还会改变学生做广播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思想上做到统一。

二、各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

首先,我们联合总务处人员,先后到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考察和观摩,了解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添制简便易行的健身和活动器材。我们将这些器材分别安放在教学楼前、校园里、操场等空地。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就为开展大课间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会同政教处召开各班班主任、班长、体育委员会议,宣传课间操改革的意义,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革中来。

第三,体育组老师进行体育游戏汇编,把从各班征集到的各类游戏、体育课中使用的游戏、书刊中摘录的游戏进行统一整理,在游戏方法、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整理后并在体育课中反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几十种游戏,并再次“返还”给学生。

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但是也可能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为此,我们制定活动安排表和制度警示牌等。

第一,制定区域划分表。考虑到大课间活动中组织相对较松散,占用的面积和场地会很大,我们将学校原有的运动场地及可利用的只要是平整的地方,进行统一的规划,分成几大区域。

第二,制定大课间活动安排表。要组织好近一千多人在同一时间且大范围的活动,必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准备工作做细。既要考虑活动内容的合理搭配,又要考虑场地的利用,还要考虑运动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及活动中区域的循环和轮换,我们把以上涉及到的情况和问题绘制成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第三,统一口令和指挥。大课间活动从集合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统一口令指挥进行的,同时在所有体育教师的组织上和各班主任的配合下巡回检查,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活动时间。

四、加强检查监督。使大课间活动的情况与评价方法配套挂钩,充分保证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严格按广播发出的口令和提示进行活动,各班体育委员切实负责。

、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活动,不得跨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所有器械合理搭配使用。

、篮、排、足球的活动场地和形式要严格按照活动表的安排进行,大球活动要控制好运动量。

、持器械的活动,练习要有组织、有轮换,注意安全和保护,严禁打闹、推搡等动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巡回检查,每天大课间结束后由值周教师讲评。

将这些要求和规定悬挂于“快乐场地”旁边,同时各班组织逐条学习,认真落实。

为使刚刚起步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活跃,在初始阶段使人耳目一新的好感,后来变为师生的共同参与。我们还不断地改进和充实,使广大师生真正地参与进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措施。一方面体育委员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广大学生的心声。

大课间活动问卷调查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喜欢上大课间活动的学生由原来的提高到实验后的,提高率达,在此同时通过了解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建议和要求还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①活动的器材不足,应逐步增加。

②增加活动的自由选项。

③加快轮换的时间,天时间太长,应为两周轮换一次。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逐渐从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明显提高。

通过测试表明,开展大课间活动以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同活动前相比较有大幅度提高。实验学生比对照学生的身高平均高出,体重超出。

、学生的爆发力与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

体育课堂测试表明,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相比米米成绩快了秒,米米的成绩要快秒,反映了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也比对照学生好得多,主要原因是大课间体育乐园吸引学生自觉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我校中考体育连续三年获全区第一。

、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了。

通过访问调查,以及体育课考勤显示,因病缺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冬季患感冒的学生也减少了,这些与平时积极锻炼是分不开的。

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经过我校数次调查表明,经常进行实验的班级比未参加实验的班级,在参加社会群体的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整体的协作性,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顽强的竞争中得到充分全面地发展。如在全校举行各项比赛中和文艺节、科技节中,实验班级的表演和制作的获奖率大大高于对照班。

三、大课间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课间活动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优良品质。

实验以来,“大课间”活动使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验证明大课间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加快了学生坚强品质的形成。现在,学校政令畅通,师生团结一致,卫生、纪律秩序比以前更好,文明礼貌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更加勤奋,学校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如全区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校的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团结合作,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四、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学习活动是脑力活动,若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理解记忆力差,甚至出现抑郁或心因性肌肉紧张疼痛等。大课间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对两个实验班共余人进行跟踪测试,发现课外活动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效率得到很好地提高;大课间活动后,学生出现了较高的智力活动空间,学习、做作业的情绪增强,并且作业做得快而正确率极高,上课的反映速度、注意力、稳定性、观察力、心理素质都要比非实验班高得多。

实验证明,大课间活动,会使学生有成功后的体验,出现主动学习的转机,起到平衡身心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记忆水平;使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增强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文化科素质。正是由于大课间活动的蓬勃发展,年、年、年、年连续四年我校中考荣获区“中考质量优秀奖”,升重高的人数居全区之首。

五、大课间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美育水平,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宗旨之一就是美育效果。学校将快乐园地经常刷新,并涂上鲜艳的颜色,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做游戏、打球,伴随着欢乐优美的乐曲,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了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美化了心灵,达到了美育效果。

另外,在快乐场地里,老师引导学生去“玩”,在玩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在玩中融洽师生关系,领悟做人的道理;在玩中活跃思想,放松身体,调节情绪,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在,学生每天活动习惯已经养成了。据问卷调查统计,对题目“我终身不放弃体育锻炼”持同意态度的有,强烈同意有,不同意态度仅有;对题目“在学习之余最常做的事是体育锻炼”同意的占,强烈同意的占,不同意的占,这个结论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篇7

关键词:动作;活动;运动;游戏;体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35-05

Physical Morphology Evolution: MovementActivityGame

TAN Changqing1,ZHOU Ning2,DU Chengge3, SUN Ke4

(1.College of P.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 China; 2.Librar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 China; 3.Tianjin Sport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School, Tianjin,300381 China; 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School,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port development is a gradual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he primitive obscure existence to a discipline. In this process, rite build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sport,namely, configuration. Symbol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sport,namely,expression of shape.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morphology,bases on the rite culture, makes an entry wit the primitive thinking science and ontogenese of primitive culture to explain the fundamental rule of the early culture expression of movement and activity of humanbeings on the evolution of sport form.By the research on culture expression of movement, form of the movement experience system and the role of rite in culture analysis and game configuration,from the instinctive movement and activity to culture idea expression,from exercise and games on purpos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s’ culture symbol,the paper reveals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port expression model.

Key words: movement;activity;sport;game;physical morphology

1 体育形态与游戏的界定

体育在社会性很强的人类“劳动”出现之前,它的形态就已经开始孕育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实现文化的演化和定型。从广义上说,军事、宗教等也可以看做人类的“劳动”形式,从学术层面上看,包括“劳动源起说”在内的体育军事、宗教源起学说,都存在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看不到体育形态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解释早期体育的产生原因。纵观人类的文明,体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态发育过程。多种质态的原始文化综合体是体育形态发育的起点,社会发展产生的文化综合体的内部张力,将包括体育在内的学科形态从原始文化综合体中“外化”(外化:各学科从原始文化综合体中形态独立的过程)出来。人类的“动作”•“活动”为运动游戏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关于“动作”•“活动”形成的经验(“经验”是文化仪式产生的重要元素)建立了运动游戏的认识基础(认识要依靠经验形成),而“动作”•“活动”的社会功能与审美的丰富,构建了运动游戏的内涵体育。这两点是体育“构型”和“表态”的历史过程,也是不断推动体育形态从产生、发展、独立的文化动力。

动物的“动作”•“活动”出于本能的驱使,基本局限在表达生命存在和生存的范围之内。而人的社会性孕育以后,人成为一种文化动物,在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模塑下,“动作”•“活动”逐渐超越生命存在和生存的意义,成为一种人类独有的符号系统和文化表达。同时,“动作”•“活动”本身的形态也随着文明的延伸而演化。其中,一部分“动作”•“活动”经常被用来表达感性生命的娱悦和展示生命的活力,并经过“动作•活动-游戏”形态上的演化路径之后定型,形成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类型:体育游戏(广义体育游戏,主指带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和健身、娱乐目的的运动游戏)。游戏文化产生以后,在用自身特有的运动文化价值,理解生活和阐释生命积极意义的过程中,它的外延和内涵逐步在文化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区别于其它文化的体育“态”(态:文化的属性)。从动作•活动的本能,到动作•运动的文化观念-再到狩猎歌舞、祭祀舞蹈、礼祀等仪式与象征内涵的文化演变,揭示了早期体育形态的演变路径和构型与表态。乐舞、游艺的社会分化,反映了多质乐舞、游艺形式积淀和内涵脱变的游戏质态的形成过程。体育的“构型”和“表态”,即表现形式的定型与象征意义的积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并且体育文化特定象征意义的积累原因、过程比较复杂,作者对象征文化在体育质态形成中机理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从仪式文化入手,依据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用体育的人类发展源起学术观,研究体育表现形态的演化与定型过程。在篇幅上也无法展开体育象征表态的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体育游戏,在日常观念中有特定的意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类型,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体育游戏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游戏只是体育课上或者课外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运动起来的活动形式。其实,文中的体育游戏为广义,主指带有一定的健身、娱乐和教育目的的运动游戏,不加注释确实容易引起误解。本文认为体育游戏主要起源于仪式,而仪式的象征意义比较广泛,导致体育游戏早期的内涵也比较丰富,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如:早期文化中,猎物身中数箭的“岩画”。描绘了早期人类狩猎出征前的仪式活动。这种活动的象征意义随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不断演化。象征意义从“预示(狩猎成功)-教育(技能训练)-娱乐(射箭游戏)”。又如:古代乐舞《秦王破阵乐》,创作本意是歌颂李世民大败刘武周的“武功”。其内容包括音乐、朗诵颂词、战阵表演、列队操练、武术表演、杂技表演等内容,人数多可达到几百人。象征意义从“歌功(乐舞)-礼仪(国家重大事件的一种仪式)-庆典活动”。

2 “动作”•“活动”是游戏的形式基础

人类的“动作”、“活动”始基于身体的物质性,离不开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体所产生的。“动作”、“活动”起初不应该存在物质以外的文化与精神的气质,它只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属性。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动作”、“活动”已经孕育出超越自然属性的意义,达到表达文化的程度。

2.1 “动作”、“活动”是游戏的形式基础 早期人类和动物的动作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基于自然和本能对生命存在和生存力量的表达,成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基本判断。没有“动作”的生命就意味着死亡,没有“活动”的生命就意味着苍白。这是人类保存至今的对生命存在判断的基本的文化意识。从科学的角度说,尽管这种判断存在着对生命认识上的不足,但没有“动作”、“活动”总会引起人们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联想。这种“死亡联想”已经转化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意识与文化基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东方将“动作”、“活动”演化祭祀舞蹈、游艺、庆典等仪式;在西方,将其演化祭祀舞蹈、竞技、希腊悲剧等仪式,表达人类在死亡面前的抗争意识(生命在死亡悲剧面前的抗争意识是古风时期希腊竞技与悲剧的重要文化内涵,这种“意识”通过竞技和悲剧的文化形式,还在希腊统一民族的形成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说,这种“抗争意识”是人类面对死亡的一种“超越精神”。祭祀舞蹈、游艺、舞蹈艺术、游戏、竞技、戏剧等都是人类“超越精神”的具体化、形式化。人的超越精神是游戏、竞技、舞蹈、戏剧等反映乐观生命文化不断发展的人性动力,也是现代竞技、体育的重要文化内涵。

现代人在生命危机的时刻仍然会不自觉地用“动作”、“活动”作为标准,来判断生命的存在。因此,“动作”、“活动”对生命存在与生存力量的表达是其最基本的一层含义,丰富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当然,生活层面上的“动作”、“活动”相对于运动游戏而言,其外延宽泛,内涵繁杂,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与运动游戏存在着相似性,在质态上与运动游戏还存在着性质之差。如果“动作”、“活动”不注入“娱乐”、“健康”以及“教育”的文化理念,它就不可能演化成为运动-游戏。但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动作”、“活动”,为运动-游戏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基础,运动-游戏必然要经历“动作”、“活动”本能的发育过程。

2.2 “动作”、“活动”在“意象”表达过程中孕育娱乐、健康和教育的理念

“动作”•“活动”没有天赋的观念和内涵,它是在“原始意象”[1]导致的真实事件(原始思维研究中“真实事件”指当下发生的事件)发生时,产生的一种自然行为。如:性意象产生性的追逐和竞争活动。性意象是在本能的化学激素刺激下产生,并协调和控制着性的追逐和竞争的活动模式。起初这种追逐和竞争游戏并不能离开性意象独立发生,随着原始思维从“意象-动作”运作、意象-意象运作发展到“意象-概念”[1](原始思维发展的三个重要步骤)水平以后,性的追逐和竞争可以摆脱性意象的协调和控制,独立形成两性之间表达爱情的各种游戏。苗族的跳花、佤族的打歌、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跳月等就是这类游戏,其中已经蕴含了娱乐、健康、教育的文化观念。

“原始意象”逐渐被“娱乐、健康、教育”文化观念替代后,“动作”、“活动”已经能够从本能演进到主动游戏的高级运动水平。由于思维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下,游戏运动从围绕实际生活的捕猎、采摘等活动逐渐向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展开[1]。在早期的岩画上,可以看到“流淌的水中人的活动(捕鱼)”、“多种投掷射活动(狩猎)”、“ 人的夸张舞蹈(祭祀)”。经过“陌生化(日常生活动作的陌生化,源于艺术的陌生化)[2]”和“形体化(抽象理念的形体化表达,源于宗教意识的形体化表达)[3]”的形态表达后,逐渐从日常生活现出来,形成早期的竞技、仪式游戏(对宗教、庆典等仪式的总称)形态,出现射箭、拨河、角力、摔跤、投标、骑马和祭舞等军事竞技宗教体育。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角度说,东西方民族体育都应该较早地经历过竞技游戏形态的发育过程。而古风时代希腊竞技、吠陀时代印度舞蹈瑜珈、商周时代中国游艺的形态差别,应该是后来的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差异性所导致。

在大多数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大量包含“动作”、“运动”、“游戏”(包含竞技)的元素,这是人类自我意识增强后,具象思维发育、发展表现在人类行为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人类行为中所包含的运动与游戏,很客观上促进了人对其功能认识的发展。事实上,在希腊的古风时代、中国的商周时代、印度的吠陀时代,竞技游戏的“强身健体”和“传统教育”的文化作用就已经被人们认识。但是,运动、游戏被专门用来社会娱乐与教育则是奢侈的上层贵族们的事情,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承担得起社会游戏的成本时,社会娱乐与教育才能在社会中扩大范围。希腊到了城邦时期、中国大致在周代中时期、印度到婆罗门时代,运动、游戏才在社会娱乐与教育中较多和较大范围地出现。当然,少数个体的游戏活动很早就存在着。虽然人们关于运动、游戏的认识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娱乐与教育观念相对较晚。但是,这种文化观念一直伴随在群体、部落的社会性发育的过程之中,并逐步形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文化认识。

2.3 功能•价值审美内涵推动动作•活动-游戏表现形式的演进 “动作•活动”-游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从活动-游戏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出发,人们对游戏功能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认识。即:对运动-游戏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审美。这种价值审美观形成之后,反过来推动和固化了“活动-游戏”的功能化表达,并能强化这些功能游戏的形态发育。军事操练、技能训练、祭祀仪式、乐舞等先后从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中分化出来,形成表现形式比较独立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功能出发的价值审美,对活动-游戏演进的影响结果是运动-游戏的多向性、异质化发展,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形态。在社会实践中,军事体育、专门的技能训练、祭祀舞蹈、舞诗音三位一体的乐舞[4]等运动-游戏的形态日益明晰后,审美的异化作用推动了体育从“文化综合体”中进一步分离,还加深了人们对于运动-游戏的工具性印象(工具性印象:即指体育的工具性异化,是指运动-游戏向宗教、军事等非本体性的功能异化,而不是向教育、娱乐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本体方向发展)。正是功能的价值审美,使体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军事、宗教形态的发展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军事、宗教、政治形态不时地、或多或少地抑制运动-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娱乐审美的本体认知的提升,和影响着体育的娱乐、教育形态的进一步发育和发展。

古希腊竞技游戏主要表达城邦精神及其政治和军事理念;古印度舞蹈与瑜珈寄托着印度人对超自然力的梦想;中国古代的节庆游戏也包含了大量政治元素(主要表达盛世繁荣)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人的本体性觉醒之后,人们才真正从教育和娱乐审美的本体角度来认识运动-游戏。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更把这个时期的运动-游戏看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运动-游戏即为体育)。由于历史文化惯性的作用,运动-游戏的工具性印象一直未能从认知领域中切底消除,影响了人们对体育内涵的本体性认知进一步发展的速率。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功能的异化”对运动―游戏表现形式的稳定和固化发挥过不可低估文化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军事、宗教等非本体形态的发展,对“动作•活动-游戏”的形式形态的发展和演进是具有推动作用的,至少它们也是体育形态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是体育游戏的认知基础

任何一种动作、活动要去理解和解释其它人类活动的意义和内涵,首先自身要成为一种经验,不被转换成经验的动作•活动,其自身就不可能被理解,更谈不上去表达运动-游戏的内涵。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起初是一种丰富的文化综合体,人脑在不断表达“原始意象”的过程,思维实现“意象-概念”运作,逐步摆脱意象原型的激发和制约,演化出相对独立的运动-游戏文化形式。如:生产技能游戏、祭祀舞蹈游戏、军事技能游戏等,并能实现在社会群体中交流和传承。而“交流和传承”又能进一步地使之动作•活动摆脱意象原型的束缚,形成具有稳定的社会性的运动-游戏动作体系。即: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在特定的文化质态定义下,通过“象征”构意,发展成运动―游戏。

3.1 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是体育游戏的认知基础 人类的神经系统构成执行生命动作•运动的自动的指挥系统,而投掷、捕鱼、围猎、舞蹈、技击等后天的目的性的动作•活动,必须依靠动作•活动的经验来完成。举重运动员如果没有杠铃重量的运动经验认知,那么,他(她)可能在试举时被杠铃重量拽倒;篮球运动员如果没有飞行的球速和动量的运动经验认知;那么,他(她)不可能接住来球,更谈不上下一步的战术配合;棒球比赛中的选手,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身体会自动得到基于经验的应变动作信号。由此不难验证,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是人们认知运动-游戏的基础。人类关于运动-游戏的认知,是在千百年的动作•活动的文化表达中积累起来的。

3.2 一种经验系统中高度专门化的动作、活动:体育游戏 经验系统中的动作•活动模式类型众多,而超越本能的动作•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动作•活动。这些动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中,如:捕食、劈柴、建舍、汲水、生产技能训练等。这类动作•活动多是源于本能,多向文化传承与教育方向发展。二是满足娱乐等精神生活需要的动作•活动。这类动作•活动多是源于仪式,多向游戏与艺术表演(包含祭舞)方向发展。这两类都是人类创造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的动作•活动是自然地进入到人类的经验系统中来的,而体育游戏是以动作•活动的文化表达为主要加工材料,获得的创造性地运动娱乐认知经验,并在实践中动作•活动被高度地专门化。

起源于动作、活动文化表达的游戏和舞蹈,通过艺术化和专业化(即:陌生化)的方法,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活动”, 文化价值与文化审美上的超越,起到生产性动作和活动本身无法起到的社会作用。如:“祭祀歌舞”表达对美好生活渴望的诉求、“竞技”表达人体审美的追求和积极的抗争精神、“军事技能”表达军事集团的政治意志、“民间游戏”表达世俗化、娱乐化生活的理想、节庆游艺表达民众和平生活的愿望。它们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维系着群体文化的同质性发展和集体凝聚的社会意识,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教育作用等。“表演”、“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的手法引入游戏生产后,促进了游戏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进一步专门化,从而与生产性动作•活动-游戏的界限越来越明显。以游艺、竞技和舞蹈为主的古代体育的形态轮廓,渐渐从古代文化的综合体中被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游艺体育形态(游艺:游戏和艺术的文化复合体,竞技是游戏的高级形式,此处游艺是包含游戏、竞技、舞蹈、杂技等的广义概念)。

3.3 游戏、竞技和舞蹈的社会化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状况下,游戏、竞技和舞蹈相对于日常生活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奢侈,过多的非生产类活动会对种群、部落、城邦、国家的生产与安全产生不良的影响,它们的发展要受到社会主流的生产伦理的限制[5]。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竞技、游戏和舞蹈的社会化程度才可能逐渐提高(不排除社会性不高的民间游戏的存在)。人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权力利益(如:军事游戏中的能力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体利益和心理满足(祭舞中的精神慰籍与游戏中的精神娱悦)等。掌握了运动技能与技术、发展了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等,可以提高个体的自然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起初竞技、游戏和舞蹈中的各种肌肉运动与社会文化道德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事实上增加了人的力量和生存能力,扩展了个体的生活空间,从而改变了个体与个体、集团与集团的利益与力量的平衡。这些利益和能力的获得,反过来还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竞技、游戏和舞蹈的训练与教育的意义就会被越来越社会化和政治化。如:古代希腊社会的军事技能的训练和体操学校是由城邦国家来组织实施与管理;古代印度的祭祀歌舞是由婆罗门祭师贵族专门掌管[6];古代中国的大型“祭祀”、“社戏”活动也不同程度地被国家化。游戏、竞技和舞蹈等社会化的结果是它们发展成为社会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和体育教育,成为被社会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

4 祭舞、仪式、庆祝-节庆游艺:游艺体育的构型与分化

宗教是人的一种精神安慰和寄托,为了理解和传播抽象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必须要将其具体地形体化,变为可听、可视、可体验的文化形式。在抽象的宗教精神具体地形体化过程中,祭师们把现实生活中的跑、跳、投等动作、运动元素,重新加工、组合、变形、扭曲、夸张,创造性地建构出优美的游艺动作体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化进一步的结构化;社会文化的结构化又导致组成社会文化的各种要素的概念和外延,从多质、多元向单元统一方向演进,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文化概念越来越明晰。游戏与艺术在这种社会文化结构化张力的推动下,逐渐开始分化,内涵从同质到相互否定,外延从包含到分化。游艺体育向体育游戏与艺术两端分化。

4.1 祭舞、仪式、庆祝-节庆游艺:游艺体育的构型 人类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表达“是与非、善与恶、信仰与力量”等多种多样的文化主题。不论这种仪式来源于祭祀、祈祷,还是求雨、疾病,甚至是世俗生活,大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与游艺体育存在着相似性;在质态上与“娱乐、教育”的游艺体育存在性质上的差异。直到人类从宗教的蒙昧中觉醒之后,仪式中的宗教质态才逐渐退化,祭舞、仪式、庆祝等游艺动作体系中的“娱乐与教育”价值开始显现出来。

动作、运动―游戏中明快的节奏、悠美的旋律、优雅的姿态培育了人的运动审美情趣,人在运动-游戏中感受生命活力与生命娱悦,体验艺术超越的心灵感受。游艺体育至少在文化形式上首先让人类找到生命秩序上的寄托,在生与死的漫长历程中,游艺的文化造型填满了人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游艺不仅成为除劳动力再生产以外的主要生活内容,还让人在游艺中将精神世界形体化地表达出来。希腊竞技在娱神的游戏表演中消解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印度舞蹈在铨释“轮回”中超度人的永生梦想[6];中国游艺虽然没有印度、希腊游艺那样着重的宗教色彩,但它也能把农耕文明的各种压抑一次次地释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安全阀。人在这种游艺化的精神表达中获得“悲剧命运”(人类的死亡悲剧)面前的积极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栖息。游艺体育在人对动作、运动、造型、姿态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的审美生发过程中,“娱乐与教育”的文化质态逐渐从宗教、军事、政治质态中分化并取代宗教、军事、政治质态,形成相对独立的游艺体育文化形态。

4.2 祭舞、仪式、庆祝-节庆游艺:游艺体育的分化 游艺体育是体育文化演进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历史阶段,古风时代的希腊竞技和戏剧表演在组织形式和文化功能上基本相同,都采用了祭祀、节日、庆典的组织形式,表达娱神和统一的希腊民族意识的内涵,可以说早期希腊的竞技和戏剧(希腊戏剧包括喜剧和悲剧)形态上没有质的区别(以表演、游戏为形,以生命的悲剧抗争和统一的希腊民族意识为态)。古代希腊人对于死亡的意识特别敏感,对于死的理性思考,使希腊戏剧逐渐向悲剧的方向发展,形成著名的希腊悲剧文化,而对于生的积极审美,使希腊竞技不断向娱乐方向演进。从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到城邦顶盛时期(公元前5-4世纪)希腊竞技已经基本完成了竞技游戏形态的演变。尽管城邦时期的全国性的竞技会还包含有政治理想与军事目的,但在各种以节日、祭祀、庆典而举行的竞技会中,“教育与娱乐”已经成为竞技游戏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

从秦汉到隋唐,乐舞(游艺)一直以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从唐初开始,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和繁荣,仪式文化中的各种内涵对仪式表现形式的规范作用渐渐削弱。到中唐,舞蹈(如:秦王破阵乐)基本脱离了礼仪的规范,向游艺化方向发展。晚唐至五代,乐舞形式的精美、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推动了乐舞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单人、双人、数人列队的集体舞蹈形式先后出现(其时,舞中含百戏),动作的编排、音乐的配合也显得更为自由,最终导致歌舞、舞蹈脱离了音乐的束缚,沿着民间娱乐审美的流变,朝着更为世俗娱乐化方向发展,杂剧和百戏逐渐成为民间活动的主要成分。宋元时期,百戏十分流行,内容更加丰富,汴梁逢节就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宋元时期,百戏十分流行,内容更加丰富,汴梁逢节就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宋代晚期,在文献中已经出现“游戏”称谓。此时,游戏与艺术的分化基本完成。

5 体育形态演进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内涵改造

从早期的文化和原始思维的考察过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的体质形态和技能运动形态,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的结果。从树居到草原生活、从四肢攀爬到草原直立行走,只是为了食物和生存。但是,人成为人之后,动作、活动就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组合,而是在人类对自身有机体改造和生命力培养过程中,以文化审美为推动,提炼出一系列的生命理念和生命美育思想,完成从“本能活动”到“娱乐与教育”的内涵改造。

5.1 从本能的活动到体育文化的生成 人类感觉的发展纯粹是为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应。 “感觉”本身是不足以形成后天目的性的运动和游戏。人对外部刺激做出相应的运动准备或运动模式至少要在知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将“来去标”掷出和回收,其运动就不再是一种本能。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类有机体改造而形成的一种后天目的性的游戏运动。随着人脑的发展,外部刺激逐渐超出自然属性的范畴,包含越来越多的抽象意义。这样,人的运动模式就与超越具体的抽象意象相链接,开始表达生存本能以外的生命意志(即文化)。如:有组织的围猎、肢体语言、狩猎仪式等。

当然,运动本能的演化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运动”的功利性和文化的价值与道德审美。古代希腊文化中的角力、跳跃、赛跑、拳击、游泳、投掷、赛马、竞技运动,主要发端于希腊人的人体审美、军事与宗教功利性审美。肌肉强健而富有弹力,身体轻灵而健美,既是希腊人对旺盛生命活力的赞美,又是希腊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表达;竞技中勇敢精神的彰显,既符合希腊人军事战争的利益,又符合希腊人与生命悲剧积极抗争的文化意志[7]。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军事、宗教和文化价值的功利性审美一直贯穿其中。奥林匹克的复兴也是以普法战争失败为文化背景,法国贵族顾拜旦要以积极的生命风貌,涤荡法国青年日常生活中的萎靡、麻痹,想通过“奥林匹克竞技运动”的力度舒展人的自由本质,使生命活力、节律和气韵重新回归到每一位法国青年身上,从而走出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

5.2 走向审美维度的现代体育 对于人类而言,活动不再以寻觅食物、生存安全等为目的,而是投入到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消费上的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在游戏和竞赛过程中,运动美感能被具体地物化为“运动造型”、“运动节律”、“超越体验”[8]等。“运动造型”通过雕塑、摄影等手段转化成具体的美学形象;“运动节律”在艺术的参与下变成可以欣赏的旋律;“运动超越感”直接激发参与者的超越精神状态。这样,运动用具体的“造型”、“节律”和“感觉体验”把人带入到一种可被理解的日常审美状态。而运动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想象和审美的空间,人的精神和情感在力学与美学的转换中演变成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运动的超越中从容走向高贵和神圣,在运动-游戏的超越感的体验中实现精神和价值的审美超越。从体育哲学的维度说,现代体育已经完成了健康、娱乐、教育审美的形态演化。

6 结 论

通过对人类动作•活动的本能,到包含文化观念的动作•运动-再到狩猎歌舞、祭祀舞蹈、礼祀等仪式文化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得出:1)体育经历了一个从“动作•活动”――“运动-游戏(游艺)”――“游戏与艺术分化”的形态演变过程(主要指体育构型,即:体育表现形式的演变)。2)“运动-游戏(游艺)”起源于表达文化观念的“动作•运动”,而动作•活动的本能又是表达文化观念的“动作•运动”发育的基础,因此,“运动-游戏(游艺)”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起源于人的基本的运动属性,人的运动属性是“运动-游戏(游艺)”表现形式的直接源头。3)体育的表现形式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体育性质状态的演变。即:体育构型与构意的统一。体育的构型促进其内涵的发育和丰富,体育的构意反过来稳定和固化体育的构型。4)形态学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入体育学的研究是基本可行的和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刘义英.漫长的历史源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78-99,100-115,480-547.

[2]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2:111-137.

[3] 李申.宗教论(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227-246.

[4] 韩德信.中华审美文化通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83-192.

[5] 周宁.体育伦理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2:193-195.

[6] 尚会鹏.印度文化传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5-26,27-32.

[7] 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77-122.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演讲口才;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53-02

一、课程定位研究

课程性质:演讲与口才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应该提高和训练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关系到学生将来的求职,升迁等具体问题。“口才、金钱、计算机”已被当今美国和欧洲各国列为生存的三大法宝和三大战略武器。若不具备演讲与口才这一素质条件,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发展。所以,《演讲与口才》有必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专业选修课来开设。

主要任务: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把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运用语言表达的技能、规律以及在不同语境中语言的灵活运用。因此演讲与口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技能以及特定的职业口语风范与从业规范,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各种类型的职业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学情分析

目前一般高等院校还没有认识到演讲与口才对于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全面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没有特定的教学安排和计划,没有一套适用而规范的演讲与口才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口才的表达能力,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很难适应我们这个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课程理念

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素质技能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教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并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课堂实训提供保障;设计能够刺激学生的任务和教学情境,使之产生口语表达、沟通的心理动力;掌控课堂实训环节,建构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一般思维操作模型;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课堂行为;通过评价机制和激励性手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生成更强大的学习心理动力,确保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精讲多练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精简、精要、精练、精彩、精辟。训练过程学生参与多、体验多、感悟多、提高快。精讲指导多练,多练巩固精讲,以讲带练,精讲多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讲练时间比为1:2。

(三)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总目的是提高学生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克服低级趣味。

2、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课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把握训练的要领。

(3)掌握基本技巧和方法。

3、能力目标

(1)纠正口音,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

(2)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形成明辨是非、分析言语活动优劣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公共场合中的会话能力。

(四)内容遴选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核心技能目标转化为课程设置纲要。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选择最基本的和最必需的教学内容(选材时坚持技能的主导性和职业的共同性,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2、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组。依训练难易程度形成三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均以“交流表达能力”训练为核心,全方位辐射到其它能力训练(如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

3、在模块内部设置教学情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结构知识点和训练要素,随着训练目标、任务难度逐步增加,训练内容越来越接近实际工作,使得相应能力得到显性的培养。

4、在每一训练情境后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拓展。

学习此课程后,学生可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立足于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行动体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既顾及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程序,又密切联系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特点。

(二)教学内容安排为三个阶段训练模块,分别侧重演讲与沟通主体外在形式、语言表达内容把握、处理以及两者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阶段模块设置,螺旋式地排列内容,将理论知识、核心技能、工作态度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既分散了学习难点,又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每一训练模块下设置学习情境单元。每一学习情境下都以训练目标为核心,整合知识点和训练要素,设计实训教学。“实训导航”提出训练目标、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课时;“沟通无极限”提供该训练项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运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风向标”为“课堂实训”提供理论知识点;“链接时空”主要提供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例文,供学生阅读、学习;“课堂实训”提供了课堂操作的全过程,为学习情境的重心,前几个教学环节都为这一环节服务。最后,“自主学习”可作为课堂训练的补充和延伸。

四、教学建议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针对高职学生和本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是以灌输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核心,而是突出训练主线,力求精讲多练,体现实用性原则。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有:

(一)案例分析法:从经典的、优秀的口才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或经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关键在于做好经典、优秀实例的收集和挑选分析工作。

(二)讨论法: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训练学生的快捷反应能力,交流讨论、即兴交锋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置题目,引发讨论,适时启发指导,并做好组织工作。

(三)活动训练法:设计一些课堂内的小型活动,如思维反应训练中的“超级链接”,能使学生在轻松活动中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大型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口才技能大赛,并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四)模拟法:模拟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如模拟迎合,模拟抗回避,模拟推销,模拟求职面谈等等。教师应根据训练的目标创设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的口才水平在仿真的实战训练中得以提高。

(五)自主学习指导法:良好的口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个人长期坚持的系统化的自我训练,教师要设计提供给学生能自主训练的内容、模式,使课堂课外相结合。

坚持教学手段的创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的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评价方式

基本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进行考核评价。

六、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编写应以实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编写指导思想,在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教案、教学参考文献、教学课件、训练题等上网,保证较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

篇9

>> 对幼儿体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罗马法的体系及其内容 如何科学选择幼儿体育活动内容 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开展现状研究解析 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 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体育活动的基本教法 美国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及其启示 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思考 幼儿体育活动教学 幼儿体育活动要点 “家校合作”体育活动内容的开发 体育活动医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适宜北方冬季室外的体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思考 健康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新思考 幼儿园体育活动科学化的思考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安全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幼儿园晨间区域体育活动效益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 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 .

[4]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

[5]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第七卷)[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6] 陈鹤琴.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7] 霍力岩. 美、英、日、印四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对比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周采. 比较学前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9] 许卓娅. 学前儿童体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 刘馨. 学前儿童体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 庞建萍,柳倩.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 王占春,陈珂琦.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3] 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 .

[14] 张莹. 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133-140.

[15] 耿培新,梁国立.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6] 国家体育总局.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7] 庄弼. 以体为先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基[J]. 中国学校体育,2014(11):1-3.

[18] 李静,梁国力.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_TGMD2_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2):105-107.

篇10

关键词: 伙伴教学 兴趣组合 合作精神 创新思维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结构高速改革的阶段,每一位教师也都在努力探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利于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更利于学生发展的、合理的教学空间形态。就这样,伙伴教学以它独有的魅力走入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伙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语言表达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并促使其学业成绩逐步提高。其显著特点是建立在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的基础上,使伙伴之间处于耐心、宽容,以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这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合作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课堂中的伙伴教学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准备

1.训练策划: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解成不同的问题,供学生学习讨论。并就本地区的特点,有目的地提出了调查方案。

2.伙伴结合:破除以往利于课堂顺利进行的前后桌合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学习素质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选出1名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以及动物和仿生的资料。

二、课堂活动

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要求:每组可选取2―3个问题进行讨论,时间20分钟。

(一)伙伴讨论。教师将权利下放,由小组长合理分配组内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内容,结合课前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在20分钟的讨论活动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献言献策,并且能够把讨论结果作有条理的整理记录,部分还把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也记录了下来。比如:有些学生提到什么是冷光?冷光和日光对比有何优点。有些学生想知道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等等。

(二)伙伴竞赛。在20分钟讨论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伙伴竞赛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由于讨论活动前的准备以及讨论过程中条理性的记录,在交流中,学生更是大胆、主动地发言,各陈观点,使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讨论中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也在口枪舌剑战中解决了不少,本课的教学活动在跌宕中落下了帷幕。学生大有“有言意未尽”之意。我则“乘胜追击”、“结风使力”布置了课后调查活动。

1.食用动物的营养价值。

2.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3.动物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4.在你一天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动物与你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甘肃省优势动物养殖业。

6.观赏动物。

要求:以伙伴组合为单位,任选一题进行调查,广收资料,精选信息,一周后写出一份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三、课后反思

平行6个班的教学活动结束了,我总结这种伙伴同学的合作学习模式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篇11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转贴于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R]。

篇12

【关键词】体育活动 自尊 自信 展示自我

Tri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E and self-pride as well as self-confidence

Li Jianzhong

【Abstract】PE has offered students a wide platform to show and manifest themselves. In P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self-pride and self-confidence. One important factor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the desirability and behavior of showing themselves.

【Keywords】PE Self-pride Self-confidence Showing self

体育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身生理和发育的变化。此外,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一些身体形态差、运动能力弱的学生由于在体育学习上处于“后进”位置,容易对学习体育和活动产生自卑感,并失去体育学习和活动的信心。由此,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体育活动是提升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是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反复得到的是失败的自我体验,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并因此失去体验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比较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差生可能一直是体验学习与活动的弱者。多鼓励学生自我比较,使每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通过长跑活动,发展心肺耐力,提升自信水平。然后根据目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成功的判断标准进行讨论。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想要达到的标准,“胜人”标准和“胜己”标准。帮助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他们对长跑的信心不足,可能是因为长跑项目枯燥无味,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太胖、体质较弱而不能取得好成绩。针对这种原因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成功多维标准对自己的长跑成绩作出评价,如自己的长跑成绩是否比过去有进步,自己对长跑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等。鼓励学生根据新确定的成功标准对自己长跑能力做出新的解释,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篇13

1、研究对象:抽取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一、三、五年级共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22人,女生78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阅近几年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有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本校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以及影响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四个项目。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达100%。

(3)数据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以外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与体育课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促进的。但上体育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才是目的。从调查情况来看,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比较喜欢的,男生的积极性普遍比女生要高,这与日常体育课上的表现也相吻合。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54%的学生能积极参加早操和课间操,有75.5%的学生对每天下午一小时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并能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有66.5%的学生愿意参加校外活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37.5%、22.5%、20.5%的学生对两操和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持有一般的态度;另外有8.5%的学生不喜欢做操,他们觉得每天重复同样的内容没有意思;13%的学生不参加校外活动,追问其原因,他们表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有的说好不容易空闲下来,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都不够,早把校外活动抛在一边了;还有的学生一到休息日就要上这个培训班、那个兴趣班的;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不活动没关系,自己身体好,只要把平时的体育课上好就行了(见表1)。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是激发学生对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从表2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活动项目上的选择也倾向于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占到了73%,居所有项目的榜首。学生也很喜爱篮球、羽毛球、棋类和乒乓球等,分别占53.5%、50%、42%、36%。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男生主要集中在篮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活动;女生主要集中在棋类、民间活动、跳绳、乒乓球等项目。男同学大都喜爱对抗性和激烈性强的运动项目,在对抗中敢于表现自我;而女同学则喜爱非对抗性和强度较小的项目;低年级小朋友喜欢简单又好玩的游戏类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有一点难度且活动量大的活动。这充分反映了男女生、低中高年级在体育项目需求上的差异(见表2)。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课外体育活动应当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凭一时兴趣随心所欲。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次数调查结果(见表3),没有人不活动,每周只活动1次的占3%,仅有24%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6次以上,基本养成了自觉活动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每周活动2~3次左右。这个结果表明:虽然学生早上到校时间较早,但由于要进行卫生打扫和早读,再加上中午十二点十分的午自修,所以时间比较紧,在活动的次数上有一定限制,因此每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不容乐观(见表3)。

4、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1)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不少教师认为,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只要随便玩玩就算达到要求,而且活动课的老师都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兼职,得不到体育老师的专业指导与组织。因此,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活动,只能瞎玩,从而影响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他们不能坚持参加活动。

(2)受到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制约

场地和器材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近些年来我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班级人数急速增加,使得场地和器材(特别是场地)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现在,我们全校48个班,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活动受到了限制。

(3)家长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关注不够

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对智力的开发也大有利益。但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学习期望也很高,在学习与体育的天平上往往重视学习,认为参加了体育活动就会影响学习成绩。这反映出家长对自己子女特别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自觉参与的意识

要提高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首先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价值。因此在活动中,老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知道体育活动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力和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活动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从而激发他们活动的主动性,把体育活动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促使学生课外自主活动意识的内力形成。

2、重视技术指导,提高体育活动的效果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教师的传授和培养。由于学生年龄小运动知识缺乏、运动技能差,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所以每天的活动必须安排一位专职的体育教师值班,具体组织安排各班的活动,协调场地,同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安全地开展活动。同时,老师还应该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3、开发活动资源,丰富体育活动的项目

活动资源的开发对提高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目前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短缺的局面,除了学校增加财力投入以外,我们老师可以因地制宜,废物利用,带领学生一起动手,用废旧的轮胎玩套圈游戏,纸箱可供学生钻、爬、跳,空的饮料瓶可当轻物进行投掷;还可以自制一些小型多样、简便实用的体育器材,如彩瓶、啪啦啪啦球、纸棒等。有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已有的经验上自创游戏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了锻炼,也使他们在利用自制器材活动时更认真、更投入、更具有创造性。

4、组织形式多样,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

篇14

一、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幼儿活动质量。

二、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三、讲规则,让幼儿在遵守规则中得到自护。

四、让幼儿知道该如何使用体育器械,才能安全的活动。

五、注意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场地。

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照顾全局的能力。

幼儿自护的方法:可以采用讲解、谈话法,也可以用演示法来教育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即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包办代替,鼓励幼儿尝试自护。

【关键词】安全意识;自护能力;保健知识;遵守规则;协调性和灵活性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工作应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保护幼儿生命放在首位。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幼儿教育已经充分认识到健康对于儿童个体以及国家前途的意义,告诉人们强国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儿。我们都知道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而保证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的身体组织大小、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正在迅速的增长,可塑性强,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遭到伤害,因此必须使幼儿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我的能力。体育活动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其特有的特点又决定了在活动中保护幼儿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保护和锻炼同步进行。

1.体育游戏活动中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人在一天生活中,大部分是在运动中进行的,特别是幼儿由于年龄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差,运动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幼儿,有时自己走着走着便自己跌到。而体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幼儿在玩中使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起来,在跑、跳、钻、爬中,让幼儿的运动器官得到锻炼,使幼儿的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运动的个体要与其他因素相关联的,幼儿在“动”中,势必会出现因上述原因造成的磕、碰、撞等现象,使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解决这些不安全的因素,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其不受到生命的威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活动的玩玩、跑跑、跳跳、蹦蹦等游戏的开展和丰富的器械活动,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势必吸引幼儿,我们教师便可在其中让体育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加快幼儿自护能力的形成和养成。

2.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幼儿活动质量

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但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着保护,接受着照顾,经常听到家长说不许跑、不许跳,久而久之使幼儿只知道不能这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做。如中班幼儿有的不敢从小椅子上跳下来;还有一种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两种幼儿的反差很大。做为教师要想到,只有这样的幼儿往往会发生意外,因此在体育游戏活动,教师眼中要有孩子,照顾到顽皮好动的,又要鼓励胆小的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首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具体要求,如跑的活动要注意什么,眼睛里要有其他人。还可以让幼儿自己说说注意些什么,在幼儿头脑中树立安全观念。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对个别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如小雨玩儿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边往下跳,这时我提醒他:从这么高跳下来,不仅自己会摔倒,还会碰到在底下玩儿的小朋友。教师的语言提示十分重要,他们只有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才能加深记忆,知道该怎么样去参加集体活动,才能玩的开心,得到快乐。

2.2 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幼儿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幼儿是体育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典型的事例可以被当做典型素材来提醒幼儿要安全的投入活动,如:捉尾巴游戏,幼儿经常会发生两名小朋友碰撞现象,一次两名小朋友碰到了一起,其中一名幼儿腿摔伤了,看见小朋友腿上流出的血,许多小朋友再也不使劲追逐,都能躲闪着玩。

幼儿观察能力较差,眼睛里经常没有他人,所以误闯误撞的事经常发生,但并没有引起幼儿的警觉,经过大龙的事件后,幼儿才知道玩时不能总自己开心,不顾他人。大龙很顽皮,在练习抛掷沙子的活动中,总是不管对方小伙伴有没有准备好,便将沙包抛给对方,结果一不小心伙伴没有接着,打在了伙伴的眼镜上,眼镜掉地上摔坏了,虽然幼儿眼睛没打伤,但大龙也害怕了,着看我和地上的眼镜不说话,此时,我没有马上批评大龙,而是等了一会,问大龙如果小朋友今天没带眼镜,沙包打在眼睛上会怎么样?大龙小声说,会打在眼睛上,看着大龙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从此以后,大龙在器械活动中再也没发生类似的事件,还经常告诉别人,不许怎么样呢。

2.3 讲规则,让幼儿在遵守规则中得到自护 在体育活动中只有按其活动特有的规则来约束和实施活动,才能使活动目标得以完全贯彻落实,如果缺少了规则,则会使目标不能落实,幼儿安全得不到保障。

在玩“狐狸捉小鸡“的游戏前教师要通过示范,告诉幼儿当狐狸来进攻时,鸡妈妈应该勇敢的迎上去,堵住狐狸,而不能害怕的带着小鸡宝宝四处逃窜,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有鸡宝宝掉队、会摔伤、会被狐狸吃掉。规则交待清楚了,幼儿在这个集体游戏中就减少了碰伤、撞伤现象,幼儿投入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结合,促进幼儿建立各种健康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和可行的。

2.4 让幼儿知道该如何使用体育器械,才能安全的活动

在体育活动中借助体育器械锻炼幼儿的身体发挥的功效是巨大的。首先幼儿喜欢器械,那么投入活动的力气也就大,其次,器械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锻炼身体的协调性,但是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器械所用的器材,如木质、铁质的较多,它们质硬,如:翘翘板、铁圈,有的转动起来力量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让其优点发挥起来并杜绝不足带来的危险呢?

首先,教师要告诉幼儿正确使用器械可能带来的危险。如:跳绳,当摇起来时会带动很大的力,抽在小朋友身上很疼,如果抽在脸上会出血、红肿,如果这样告诉幼儿必会让个别幼儿害怕不感玩了。不妨拿一张纸,让跳绳抽打在纸上,就会发现纸坏了,这时幼儿就会意识到我玩跳绳时要与小朋友有一段距离,防止互相抽打。

第三,教师要及时检查器械消除隐患。器械经过幼儿不断的使用不论在坚硬的成度上和结构上都会有损坏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及时的定期检查器械,防止幼儿在玩时发生意外。如:秋千、蹦蹦床等。

其次,教师要认真反思对器械进行改进、更新。在“巧过小溪”活动中,我们用木板做器械并且使用了一段时间,可有一天幼儿在玩时,一名幼儿离开了自己的跑道,偏向了另一名幼儿,突然一名幼儿挪起木板时碰到身边小朋友的脸上,顿时血流了下来。事情发生后,我反思了好久:“巧过小溪”游戏,幼儿很喜欢玩,可危险性又很大,怎么办?看着手里的木板,我终于想出了好办法,将木板换成了泡沫垫子,它即轻便又安全,幼儿使用起来方便多了,幼儿投入的兴趣高涨了起来,从这件事中更可以看出,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凡事多为幼儿安全着想,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2.5 注意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场地。

第一,剧烈活动避免在大型玩具人多地点开展。如:小金鱼游戏,要四散跑才不能被渔人捉住,这时避免与玩类似游戏活动的班级在一起玩儿。或者是给幼儿画出圈,不许跑出圈。如:进行平衡木练习,可以选择靠边操场缘的地方,防止其他幼儿的冲撞。

2.6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照顾全局的能力。首先在体育活动中根据游戏分配人数,减少不利因素的产生。如:占圈游戏就是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人数越多

碰撞机会就越多,幼儿只想得到圈,那么他考虑别人的时候就少了。因此圈数一组不能超过五个。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情绪或高涨或低沉,都是教师应该注意到的,如进行投掷方面的游戏、跑跳类的活动幼儿情绪高涨,对个别幼儿留心观察,或是给他降温进行冷处理,让幼儿休息一会儿,或者是让他当老师指导小朋友玩,这样即不伤害幼儿又让他从激动的情绪中安静下来,再投入活动,而胆小的幼儿虽然不能主动挑起事端,但往往他们是被害者,所以教师也不能放之不理,应该鼓励他们积极的参加活动。

3.幼儿自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