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范文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语文复习 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2-01

今年,我带的是高三理科语文,刚开始复习时学生信心百倍,气氛活跃,课堂上状态很好,但是期中考试后,学生的热情下降,加上普遍的一种心理,认为语文是可学也可不学一门学科,导致了课堂效率下降,成绩也在不断下滑,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现将这些问题简单总结反思如下:

1 学生说了不等于做了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的是提问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口头展示的方式。当学生能够口头表达出来时,我就以为他们掌握了,但是通过16班的白东东同学的试卷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很不错,但是卷子中所组织的语言并不是很好,比如在上诗歌鉴赏时,分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我问道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该同学口头展示的是思念丈夫的女子,日益憔悴。”在我的引导下,他进一步说出了运用比拟的手法“如满月”。别的同学将他没有分析出的作者的情感补充了出来。也就是说,对这道题的分析在课堂上已经全部由师生共同完成了,学生只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对此句的高质量的分析。但在我检查总复习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答题不规范,根本没有把题目做完整,由此可见,说不等于做。学生能说出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也就需要我在检查时,不仅要在学生的复习书上标出问题所在,同时也要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课后还要再个别落实。以前,我只是在课堂上泛泛的作出要求,或是在批改时标注出来。但是,最终没有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这是我落实中一个没有做到位的地方。从12周开始,我开始检查学生课后的改正情况,发现学生整体做题的情况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高考更多注重的时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要兼顾学生书面表达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板书以及动手完成题目,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手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完成之后,都要要求学生动手完善题目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的时间,逐渐养成动手书写的好习惯。

2 老师不能想当然

我以为学生记住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记住了。比如:复习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后,我利用早读时间对名句默写进行了检查。本以为学生的情况会比较好,因为我在每节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识记。但是被我叫上黑板的两位只写出来了几句,其他学生写的结果也不尽人意。最让我意外的是考试中,考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故木受绳则直”等非常熟悉的句子,还有学生出现错误。两个班的情况均是如此,这让我颇感意外。学生对基础根本没有进行落实,只是我想当然的以为让学生去记了,学生就记住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记住。于是,我在早读课上督促他们记忆,之后,再进行重复的默写。由此,我得出:让学生去完成的东西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措施,不能凭自己的臆想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看他们到底会不会,可以听写,点名背诵等。有检查,他们就会有一个学习和记忆的标准。在不断的督促和检查中,也让他们把知识记得更牢了。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名句默写进行检查,让学生不断积累,备战高考。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想,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交流,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方面,要通过与学生交流才能够了解得全面。我认为交流的方式应该也可以多种多样的,比如与学生课下交流,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对知识点的检查听写等。在知识掌握方面,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所想为标准,而要以自己的所见为标准,多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想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与学生互动,多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想当然”,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3 要充分让学生学到东西

高考考查要求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过于重视对方法的指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忽略了对阅读类文本内容的分析。期中考试过后,15班的尚帅同学对我说:“老师,你讲的课总是让我觉得很朦胧。”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举了个例子,说:“你说分析句子主要先看修辞和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内容,最终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具体的分析中,我有时候还是不能把握。需要你说出更具体的答案。”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方法传授远远多于内容的传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方法的灵活运用还是要建立在对内容的一些分析和指导上的。比如说要分析表达方式,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表达方式有什么,也就无法分析。虽然知道方法,但是对内容理解不了,也没有办法分析。所以培养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很必要的。而我在之前的教学中,对这点的把握特别不好,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不到位,也是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篇2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篇3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

篇4

一 熟悉了解《考试说明》,有效复习对应考点

《考试说明》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列出了各类考点,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可靠坚实的依据。因此,在整个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浙江省的《考试说明》,领会其中对各考点的要求。根据浙江省《考试说明》所附样卷的题型结构,把握试卷结构;对规定考查的各个考点、涉及的知识一一复习,并通过训练逐个落实。如此复习,我们才不会偏离方向,盲目地行走在复习的弯路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 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对于浙江省来说,就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的《〈论语〉选读》和《外国小说欣赏》7本教材,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考试说明》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落实。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

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高三的课不能再以高一、高二时听课文赏析时那般轻松惬意地来“欣赏”,而要适度地紧张,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本着汲取新知识的态度来听高三的考点复习课。

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

考点复习课,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更要适时、及时地做好记录,把知识要点、解题思路,答题注意点等重点摘录在本,以备课后及日后解题时随时可用,巩固已学知识。

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高三的课堂无疑是内容盈实的,知识要点也是复杂的,记忆要点也是繁多的。此时,学生应尽力在课堂中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否则,长此以往,积压的知识要点将无法个个落实,况且知识点之间本身相互关联,一个不掌握,其他相关的知识也无法落实。

三 选择做好讲义练习,及时整理“高考宝典”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高考题型的一般思路及解题技巧,更少不了“实地演练”。但如果只是盲目地无重点地做试卷,对已做过的试卷不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反思,那么学生就会深陷“题海”,不仅对自己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而且收效甚微。我们的周围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整天“埋头苦干”,做遍“天下真题”,答尽“各省模拟”,依然“一头雾水”,一到考试,便是“满眼金星”,无从下手。但有的同学,却是轻松应战,一本“高考宝典”在手,打遍“英雄”无敌手。

这又是为何呢?“高考宝典”,通俗点说,就是“错题集”,将自己的知识漏洞整理成集,平时多看多反思,自然“扬长补短”,面对各个考题、考点,能够应对自如。而前一类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训练按部就班,长项与弱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没有选择,会的知识重复无效训练,而不会的终究还是模棱两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可谓收效甚微。

因此,学生在做完一份讲义之后,可以对自己的得分、失分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分析找出自己出错的症结所在,把握住此类题目的特征、所需的知识要点,并将之整理入《高考宝典》,以备来日查缺补漏之用。

四 确立目标扎实行动,力争得分万无一失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目标看起来一时难以实现,但把它们分成若干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精力想办法去逐一实现这些小目标。当这些小目标全部实现时,大目标也就实现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不妨可以设定以下三点小目标。

1.背诵部分,确保满分

背诵名句名篇是保证考场得分的有效方法,因为能考到的名句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要求的范围,且背诵属于基础能力层级,不需要什么技巧。所以,学生要尽早背诵《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名篇,重视课内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高考前要经常背,经常默写,确保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拿满分。况且背名句不仅仅能拿到名句名篇部分的分数,也可把有关名句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可谓一举两得。

2.文言翻译,争取字字能落实

这就要求平时学生要加强大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积累一些重要实词的常用意思,熟记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学会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同时还要掌握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

3.写作部分,规范合题意

在复习写作的过程中,注重文体意识、审题意识、抒发真情,能根据要求写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的、合乎规范的、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同时,写作过程中要避免写错别字,平时坚持阅读报刊,仔细观察体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丰富作文内容。

五 结束语

高三的语文复习本身就是一张大而重的网,学生要想把握住这张网,并让它为自己随心所用,必定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辛劳动。但高考是一个定时的比赛,只有最早练好技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才能最终胜利。如此看来,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有主观愿望学好语文而不知如何行动的同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以期这部分同学能结合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语文复习效率,从而能够较好较快地提高语文成绩,决胜高考。

参考文献

篇5

一、讲评前认真阅卷,分析错题类型,做好数据统计工作

教师不阅卷就讲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不阅卷就不了解学生做题的真实情况,不认真阅卷就不知道学生在答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在认真阅卷的过程中,可以收集到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信息,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此,在上讲评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错题类型,推导学生犯错的原因,登记典型错题学生的名单,找出错误的病根,在备课时做好讲评的重点和难点的标注。讲评时到底该如何处理,都要心中有数。最好讲评课前在班上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交谈一下,这样,在讲评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讲评的效果。

二、讲评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难点,突出针对性

试卷中的试题难易不一,完全没有必要每题都讲。否则,一份试卷三节课都讲评不完,影响教学进度。既然教师在课前做好了数据统计工作,那么讲评时就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根据数据,针对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问题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精讲,突出讲评的针对性。在试卷讲评中,一般一节课重点讲评一两个知识点。这次讲评重点讲病句,下次就重点讲诗词鉴赏,再下次就突出文言文。总之,贪多嚼不烂。如果真能把一两个知识点在一节课讲清楚,那也相当不错了。要让学生真正做到“题不二错”,讲过的知识点要过手,达到讲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三、讲评中重点讲思路,讲方法,讲答题技巧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这道题会了,下次换个“马甲”,虽然还是这道题又不会了。关键是不懂得类型题的解法,所以,在高三讲评课上,应在讲评中重点讲思路,讲方法,讲答题技巧。答案重要,解题方法更重要。讲清楚答案,学生只会这一道题;讲清楚解题方法,学生会的是一类题。试题难度的加大,更是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必须帮助学生找到类型题的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例如,高考现代文大阅读是学生感觉很头疼的一类题,因为它在语文试卷中分值大、难度高、得分低。因此,要让学生做好现代文大阅读这一类题,教师在讲评中就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首先是要读懂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领会作者在文中的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最后才是按方法解答题目。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文本并答题得高分呢?那就是讲答题技巧。如,抓五段(领起段、中心段、过渡段、归旨段、结语段),看五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照应句),盯五词(时间词、空间词、情感词、标志词、反复使用的同义词),等等。通过这些答题技巧的使用,让学生在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上得高分。

四、讲评中注重同类题型的发散,做到举一反三

每次考试学生遇到的题都不一样,但题型是一样的,知识点是一样的,高考语文所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教师就应该教学生明白类型题的解法。试题不同,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题设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千变万化,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就要通过具体问题拓展延伸,把试题进行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例如,在讲评诗词鉴赏中的古诗意境型试题时,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告诉学生,它还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都是同一类题型,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学生再遇到这一类题型时,就会心中有数,起到对此类题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讲评中注意学生的主体原则,不能教师唱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