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篇1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

2 流动性过剩问题加剧,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美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寻求更为安全和盈利性的投资场所。从目前看,除商品市场外,中国很可能是这些短期资本最理想的投资场所。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并且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而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关联度较大,一旦美国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很可能随之下跌。

3 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

4 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经过连续加息之后,2008年的下半年一直在降息,在面对通胀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未来仍有继续加息的必要。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未来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

5 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

6 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 扩大国内需求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

2 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

3 促进投资、扩大消费,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集中精力抢抓国家年底增加1000亿元投资的大好机遇,尽快开工建设,新上一批重大项目。

4 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tS%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太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

篇2

一、内在的硬伤:用“心理”解释“心理”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1)视角(perspective);(2)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3)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在我看来,“视角”是整个分析框架的基础所在。所谓“视角”,也就是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经济学方法论的根本区别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因此,“视角”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所在。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观察问题的“视角”是四个“结构前提”和一个“经济人假设”。这四个结构前提是:给定的“技术结构”、“偏好结构”、“资源结构”和“制度安排”。而“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则是把任何时代以及不同社会的人都抽象为“理性”和“利己”的人,在“利己”目标的指引下,“经济人”的行为基于“理性”的算计而与既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无关,至于为什么人是“理性”和“利己”的,则被归结于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西方经济学把人的这种不变的、永恒的本性看成是每个人行为动机的基本原因,而社会经济运动就是个人行为的加总及其由此产生的结果。这种从个人本性出发的分析思路,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根基——即学术界通常归纳的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其实,“个人主义方法论”仅仅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用“个人主义方法论”来概括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只是从分析元素上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把握,这种把握尚未抓住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四个结构前提”把技术、偏好、资源和制度锁定在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下,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察视角;“经济人假设”把人类的本性视为原子式的、个人的、主观的、永恒不变的范畴,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因此我认为,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才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所在。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人性决定的,而人性又是由人类永恒不变的心理决定的。用心理分析来说明人的行为选择不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且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学术传统。比如,米塞斯说:“心理活动导致行为”;哈耶克说:“假如有意识的行为可以被‘解释’,那么,它也是心理学的而不是经济学或其他任何社会科学的任务”户凯恩斯关于“决定有效需求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理论,则是心理分析的典范。

“经济人假设”把人性建立在永恒不变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虽然符合人们当下的经验直觉,但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内在硬伤:它无法说明“人的心理倾向是由什么决定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是“这种”人性而不是“那种”人性?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活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逻辑的选择就只能有两个:(1)坚持心理活动的“本体论”(即: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放弃寻求心理活动背后动因的一切努力;(2)用心理之外的客观因素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比如,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也有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心理活动,比如,坚守“经济人”信条并将其扩展到人类经济行为以外的贝克尔(Gary Beeker)在《社会经济学》中,通过“社会资本”概念,将社会规范和他人价值观对决策者个人的影响引入经济分析框架,确认了社会因素对个人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不知是过于自信还是有意回避,主流经济学面对这个追问却泰然自若地做出了第一种选择,依然固执地坚守在“唯心”的阵地上。

对于私有制社会(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私有制社会)而言,“经济人假设”无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其实并不抽象:它不过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下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而已。然而也正是这个“并不抽象”的假设使“经济人”的解释力受到了历史的局限,一旦超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时空范围,“经济人假设”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毫无疑问,“物质动机”是人类“利己”行为的出发点,西方经济学把“物质动机”视为经济人“利己”行为的出发点,这是正确的。在物质匮乏的背景下,个别人的“利他”行为(如雷锋)之所以彰显出高尚、伟大和不平凡,是因为“利他”行为往往是物质层面的“利他”,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利他”行为就很难“普世化”。但西方主流经济学却不明白,不仅“物质动机”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层面,而且“物质动机”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主角地位,也并非是不可动摇的。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分层理论”证明:物质财富与人类心理活动中的“物质动机”成反比,与“非物质动机”成正比——这个道理在今天并不是什么乌托邦的理论猜测,而已经是越来越鲜活的现实。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动机”将趋于,递减,而“非物质动机”(比如对精神的追求)会越来越凸现出来,只要看一看当代绿色和平运动、自愿者行动、环保潮流的强劲势头,我们就清楚了。正如我国学者汪丁丁所说:“一旦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不再是效率导向的时候,自利性假设将失去解释力。这一趋势在后工业社会里看得非常清楚(西欧,北欧和北美的部分地区)”。

其实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从“唯物辩证法”的观察视角出发就已经发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心理基础都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性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人类“利他”行为的普世化必须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唯心”的方法论,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寻找人类心理活动背后的客观动因。在“唯心”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西方主流经济学坚持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拒绝历史地解读人类的心理活动,把“理性”和“利己”视为人类永恒不变的心理偏好,也就并不奇怪了。

二、哈耶克等人的“反叛”

早在20世纪以前,“经济人假设”就曾遭到了历史学派(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等)和制度主义(凡勃仑)的抨击。虽然这些抨击相当尖锐,但由于其依据主要来自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诉求,故难以对西方经济学的“唯心”视角构成真正的威胁。

然而,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活动”只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心理活动背后的客观因素究竟是什么”——这个“追问”是无法回避的。面对这个“追问”,支撑当代经济学方法论的“唯心”根基逐渐在遭到侵蚀。20世纪中期尤其是80年代以来,长期统治西方经济学的“唯心教条”开始遇到了无情的反叛,这种反叛来自于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新的研究成果。从纯理论的“规范”研究来看,有四个学者的“反叛”值得一提。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82-02

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少不了创新,没有创新意识,艺术设计就丢失了灵魂。艺术设计在不断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于今,每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从而对设计主题信息进行充分的、正确的表达。

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渗透,创造出新的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同时还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

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创新性思维,才能去极力创造新的事物。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为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又是成为一切艺术设计创新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艺术设计的创新要与社会的需要、发展结合起来,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

二、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1.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念。人们可能认为基础知识是一门课程所固有的,没有什么可创新,这其实是个态度问题。事实上,一是基础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要在动态中,而不是在静态中来实现。

在艺术设计中,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靠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孕育而成的。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构成学、材料学、工艺学、市场学、营销学等学科。而这些知识的积累既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艺术创造的钥匙。艺术设计具有多元性和交融性的特征,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延伸到国外设计理念甚至需要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专业表现技法和专业制图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懂得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理念是培养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2.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思维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心理的需要与目的等,对于学习者来说,不要只关注呈现在面前的已经完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个作品设计的过程——或者说作者的思维过程、心路历程等等。因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整个的设计思维脉络:灵感的来源,创意的出处,从灵感到设计,再从设计中产生灵感……一步步一直到最后的作品,也就是说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是否掌握了设计的方法以及掌握的程度。也许现在呈现出的作品还不够尽善尽美,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再经过实践的锻炼,终究会设计出完美的设计作品。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不断地发现、积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完善的过程。所以,强调注重设计的过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设计中,要不断探索并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崇尚创意的思路在艺术设计的中更应提到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课程,都应在教学环节上设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路的课题,注重诱导,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能将以往学的知识融会在一起,把艺术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构思到表达,将自己的、别人的、分散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创新能力。

4.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意潜能。传统艺术设计常常出现重技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意潜能的发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提供了高效率和精确的表现手段,传统的手工绘画、单一的材料体验、简单的加工工艺、单纯的技艺传授,已不能成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唯一目的,而应把思维开发、创意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意潜能。如室内设计课,在引导指示标志的设计中,将三大构成的形态研究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视觉传播原理与图形设计创意联系起来,加强艺术设计学生对事物视觉化表现能力的训练,使之在想象与表达的有机结合中,逐步向更积极的创意思维迈进。

5.结合市场需求,开拓艺术设计视野。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结合市场需要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需要以相关学科为基础,以其他科学的知识来丰富设计者的修养,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师和艺术设计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艺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当然,设计师的广泛涉猎和专注是对立统一的,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而是艺术智慧的结晶,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自己保持开阔的视野,使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触类旁通是学习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之间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文化与智慧的不断生长,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艺术设计与市场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投入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技能和思维的培养之外,更要将市场经营观念导入其中,是学生尽早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以缩短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过程,能尽快适应社会。只有了解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思维,创造出最富创新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陈莹,李春晓,梁雪.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 普敏.对培养高师学生艺术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1).

篇4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省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优势明显,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下经济快速增长。但在新一轮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江苏省的发展也显露出很多的问题,虽然在经济转型中金融发展已经作为主要的支撑力量,但仍旧面临着较多的约束问题,如金融产业中的品牌缺少知名度、金融人才缺乏等,这些约束问题严重制约着江苏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此,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解析江苏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从而构建出全面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与金融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金融总体发展现状

江苏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二级中心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显著带动力的战略增长极的城市之一,分布在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长江经济带的金融总体发展现状,选择长江经济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和江苏进行分析和描述。2015年江苏的GDP为69836.3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人均GDP为78348元。湖南GDP为25793.9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人均GDP为36780元,约为江苏的二分之一。在银行业资产总额方面,湖南为34000亿元,江苏为108928亿元,约为江苏的34%。江苏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56902亿元,而湖南的只有46902亿元,在人均方面湖南只有77659元,而江苏则达到198278元。在证券市场上,到2015年年底,在江苏设置总部的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分别为8家和15家,境内上市公司为238家。而湖南的证券公司有3家,期货公司有4家,到2015年年底,境内上市公司为75家。在保险市场方面,江苏省到2015年年底,保险费用收入为1446.9亿元,保险密度人均为18967.3元,湖南到2015年年底,保险费用收入只有508亿元,保险密度人均为7631.2元。在江苏省设置保险公司总部的有5家,在湖南的只有2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江苏与湖南相关金融数据统计表

分类 江苏 湖南

GDP(亿元) 69836.3 25793.9

人均GDP(元) 78348 36780

银行资产总额(亿元) 108928 34000

存贷余额(亿元) 156902 46902

人均存贷余额(元) 198278 77659

境内上市公司数(家) 238 75

保险费收入(亿元) 1446.9 508

保险密度(元/人) 18967.3 7631.2

证券公司总部(家) 8 3

期货公司总部(家) 15 4

保险公司总部(家) 5 2

数据来源:2015年各省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整理而来。

(二)江苏省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发展现状

1.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江苏省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以及生物技术等工业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5年的1-6月,江苏省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完成95亿元,增长25.1%,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2.5%,占工业总投资的55%,与去年同期投资增长3.1%。其次,民间新兴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2015年1-6月份,江苏省民间新兴产业投资完成89亿元,增长45.3%,占新兴产业投资的78%,比去年同期增长6.7%。最后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资意向不断增加。2015年6月,国家统计局对江苏省105年企业的投资意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45家企业来年会加大行业的投入,占56%,超过20%的企业会在本行业其他领域进行投资,占34%,其中超过90%以上的企业当前已经具备投资要素和建设条件。

2.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首先,总量再上新的台阶。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整体上发展趋于稳定的状态,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79.9亿元,比去年一年相比增长21.%,三产增速在长江经济带省市中占据第二。其次,服务业税收呈现稳步的增长态势。服务业的税收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源泉。随着江苏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税收保持稳步的增长调试。在2015年全省服务业税收在、长江经济带地区占据着第一位。

(三)江苏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1.金融业态丰富,总量呈现持续的增长态

2015年,江苏省新增的各类企业中金融机构有457家,,其中新增银行机构100多家,新增保险公司150多家,新增备案投资创业企业达到120多家,新增担保公司达到50多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达到200多家。2015年以来全省金融资产总量超过60000亿元,同比增长35%。

2.银行体系结构完善,存贷总量省内领先

从总体上看,截止到2015年年底,江苏省全省新增银行的数量一共12加,形成了包括城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多种功能齐全结构完整的银行体系。2015年江苏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689.6亿元,新增658.6亿元;个人贷款余额为983.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全省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为9862.3亿元,同比增长63.2%。

3.金融创新纵深发展,金融环境不断优化

一方面江苏省在金融体系创新中不断创新服务项目,金融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城乡一体化金融发展脚步不断增速,取得了显著地成绩。另一方面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形成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构建金融平台,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了科技研发的力度,并且逐渐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二、金融业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金融缺少综合的竞争力。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地方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优势还未凸显出来。同时金融缺乏创新体制和创新服务特色。主要表现在金融的投资方面,吸引的资金数量十分有限,且金融的投资体系难以达成长效的机制。其次缺乏金融方面的高端人才。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金融业的从业人数只有不到5%的比例,在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中缺少区域的辐射作用。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才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员的缺失和具有一定技能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成为当前制约金融带动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问题之一。最后新的金融业态发展还不稳定。新的金融业态处于一种创新的发展态势,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未被开发出来。长江经济带中如江苏、上海等城市金融机构的区域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在市场中缺少竞争力。

(二)经济转型的金融约束

首先是资金瓶颈的约束。在新一轮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一些企业如江苏省产权交易的平台还不完善,一些企业在发展中缺少长远的目标,因此在需要企业的发展中都依赖于国外的一些技术,进而降低了自身的创新水平。其次,商业银行的贷款动力不足。商业银行的贷款中要求未来还款的稳定性和未来风险的控制性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银行接受贷款只能自己承担风险,因此这会抑制银行的贷款。最后企业融资的抵押条件和担保条件存在约束。在长江经济带中由于中心级城市较多,且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较多,因此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小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金融资源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资源较少,这也成为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三、金融业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融资瓶颈

首先要创新信贷模式融资,增强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起与投融资体系相互保障的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行债偿准备金制度,建立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发展银团贷款,提高银团贷款在信贷融资中的比例,进一步扩大企业的信用规模。对银团贷款市场进行规范和约束,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在融资授信方面要实施灵活的方式,整合多种信贷的种类和投资项目,优化对重点项目的审核和评定。其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将政府支出一部分的责任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到市场中,建立市场与政府相互协作的机制,通过长期持有和经营,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使得企业能够获取一定的利益,加快民间资本的流动。最后强化信贷投融资的功能。在政府的指导下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重点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提高信贷的支持力度,支持一些优秀的中小型企业努力拓展市场,提高信贷品牌的创新。

(二)树立地方金融品牌,增强地方金融竞争力

首先要为当前的金融投资集团搭建完善的金融平台体系,进一步做大金融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提高净资产的投资效益,优创服务品质和品牌,通过创新投资和融资的模式,将金融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扩大,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打造成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其次,做活股权的投资。努力建造国内基金的聚集地,金融人才的聚集地,创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创投产业体系,构建完整的股权产业链,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现资本、项目和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最后做实小额的贷款公司。在中小型企业数量庞大的背景下,要为这些中小型的企业提供小额的的贷款支持,增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潜力,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从而进一步的稳定金融的业态,降低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风险。

(三)集中力量建设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

首先要借助新一轮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开展大型的金融招商活动,在区域内设立各类的商业银行,加强外资银行区域总部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资本在市场中的开放程度,重点培育一些具有实力的金融服务企业。努力引导好保险机构分支布局,扩大区域范围内保险的覆盖面积。其次,加快发展新型的金融业态。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发展优势,推进金融企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合作效应引进新型的金融机构,实现现有金融机构的跨越性发展。其次进一步优化金融企业的布局。要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区域规划,实现经济带内金融发展的一体化。利用长江经济带的竞争优势,逐步转变金融业发展的思路,迎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的挑战,全力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引导各类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到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规划项目中,提升整体的发展实力。最后,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积极引进高端的金融人才,同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各类具有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高校建立合作机制,选拔优秀的金融人才,提升金融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四、结语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要想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点在于发挥金融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的模式,实现整个区域内的合作互利,发挥金融的融资和服务优势,促进区域内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佳,张文明.内生型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2015,(2):34-40.

[2]曾光.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5,(6):17-21.

[3]刘毅,周成虎,王传胜等.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45-1355.

[4]张绍良,张燕,张黎明等.找准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平衡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J].中国发展,2015,15(1):38-41.

篇5

论文关键词:网上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法;新闻情境

《国际贸易原理》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其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传统的网上教学设计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课程感到复杂深奥、晦涩难懂,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感觉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很难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给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对网上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情境教学法和对本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情况的客观分析,尝试规划并逐步实施一套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

一、网上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

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思潮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以及教育活动诸要素,表现之一便是情境教学(contextualteachingandlearning)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闻情境是可创设的一种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新闻文字和图片或播放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闻情境中,了解和理解新闻,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中,会主动探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无意识地自觉加以运用。

(二)本课程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的成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文化素质、学习素质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准备。学生希望降低学习门槛,节省学习时间,取得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设计的规划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本课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不同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划分教学模块

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划分出I、II、III三大教学模块(如下图)。

I是教学体验模块,包括新闻素材、新闻背景、新闻关键词、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5个子模块。合理选择新闻素材十分关键,既要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新闻情境,又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闻背景的提供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既为学生完成新闻情境的体验活动提供帮助,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点。将新闻素材中出现的本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为新闻关键词,让学生识记这些专业术语。新闻解读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闻,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闻评价让学生无意识地自觉运用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表达意见和立场。

II是教学目标模块,这是一个虚拟模块,在课程网页上没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包括情境创设、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和运用5个子模块,与I的5个子模块一一对应,与III的子模块息息相关。它既是是教师在创设新闻情境时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

III是教学效果反馈模块,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个子模块,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参考答案,体现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填充教学模块

以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范例,仅供参考。

说明:由于模块II是虚拟的,因而只列出模块I和模块III的填充范例

三、网上教学设计的实施

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可分别或同时在课程论坛、课程网页和多媒体资源展示区实施基于新闻情境的经济学理论课程网上教学设计。

(一)在课程论坛发起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程论坛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主题帖,提供新闻素材和新闻背景,标出新闻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论坛讨论跟帖的方式参与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这种实施操作的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持续的对讨论的引导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没有习题,但学生在论坛里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二)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

教师可以在课程网页上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在栏目内以时间为序或以教学内容为序,分设若干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即为新闻标题。每个文件夹中设置上述模块I和模块III,供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篇6

对基础理论四维时空观的革新及对经络系统认识的革新。

中医萎缩和衰落的原因在于对基础理论的四维时空观认识不清和对概念的摸糊,中医术语的含糊其词、摸棱两可、生涩难懂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因素。阴、阳、虚、实、风、寒、暑、湿、燥、火、痰、邪、毒,让人雾里看花。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用类象表述是非常智慧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医学的概念和术语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定义,或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和认识,如:中风可表达为脑梗塞,瘰疬可表达为肿瘤或结核等。有些概念也的确难以用现代语言表达,阴、阳、精、气、神是中医最核心的概念,它就像“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普遍规律”、“万物本原”定义,并不能包含古人所说的“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意思是:阴与阳相互转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内经》中的“精化为气”、“气归精”和道家修炼中的“以精化气,以气还神”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阴阳转化过程。这里古人还有一个概念的混淆和矛盾,如:“虚为阴,实为阳”和“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相矛盾。气为虚为阴,气为清又为阳,精为实为阳,精为浊又为阴。中医与道家的阴阳是相通的,医道同源,医易同源,把握了阴阳,就把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只有清楚地理解阴阳,才能清楚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清楚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清楚地理解中医奥妙、清楚地理解易道奥妙、清楚地吸取历代中医精华去其糟粕。

阴阳物质的特征区别是:

1、阳性物质是实存在,呈显性状态,用肉眼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占有空间;阴性物质是虚存在,呈隐性状态,借助仪器都无法看到,充满空间,但不占有空间。2、阳性物质的实存在方式是粒子或粒子组合状态,无论怎么分解或分割,都仍然是粒子态;阴性物质的虚存在方式是波或波群。3、阳性物质运行的速度上限是光速;阴性物质运行的速度下限是光速。速度的差异是阴阳两大类物质的重要区别,光速则是两大类物质的临界点。能把握住这个临界点,就能把握阴阳的转化。这样,古人说的“精”,就是阳性物质,它可以是糖、脂、蛋白质、维生素、水、矿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存在:“气”是阴性物质,它可以是波、波群或信息场的存在,而阴阳又无处不在,上下、表里、热凉、动静、男女等都可用阴阳表述,细分又有阴中的阴阳与阳中的阴阳。如:肝为阳性中的阴,胆为阳性中的阳,肝气为阴性中的阴,胆气为阴性中得阳等。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古人对不同气场的感觉。风,是木性气场;寒,是水性气场;暑火,是火性气场;湿,是金性气场;燥,是土性气场,其实就是木气、水气、火气、金气、土气的表象,是阴性物质的五大类气场的存在形式。人体经络系统肝胆经中运行的主要是木气,脾胃经中运行的主要是土气,肺大肠经中运行的主要是金气,心小肠经中运行的主要是火气,肾膀胱经中运行的主要是水气,心包三焦经中运行的是综气。它们又分别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相对应,春天前两个月主要是木气,夏天前两个月主要是火气,秋天前两个月主要是金气,冬天前两个月主要是水气,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表现为土气。木气可使自然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物生根发芽。气在这里表现为能量、生命场、信息场,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也无法用仪器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经络中运行的气同样如此,由于经络存在于生命体中,有粒子现象,即阳性现象,又有波的现象,即阴性现象,所以经络有阴阳双重性,有波粒二现象,它的运行速度是光速,经络有光、电、波性;经络一方面直接与阳性的生命体相联系,另一方面直接与阴性的生命场相联系,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系统,一方面联系“阳界”实存在的生命体,另一方面联系“阴界”虚存在的生命场,天人感应的实质就是天(生命场)与经络系统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流,经络系统同时与人体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即天人可通过经络系统进行阴阳物质转化;中医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的实质就是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学说的实质就是如此,深刻的破译它需要人类共同的智慧,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以人体这一“特殊仪器”去感受、体验自然界万事万物,并与其进行能量信息交流。人,是自然界全方位开放的信息接收器,也是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发射器,其收发装置就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中的隐系统,它不仅能运行气血(应该说是经气),营养组织,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更能平衡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到阴处生,阴到阳处灵。”宇宙间万事万物无处不阴阳,平衡阴阳不仅仅是平衡五脏(阴)和六腑(阳)的正常生理功能,平衡六阴经六阳经运行的经气,更是平衡各系统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各系统与天体(宇宙生命场)之间的阴阳之气。人体每个系统都受经络系统调控,它的调控机制是全自动的,是大到自然的,也就是说经络系统有自控调节功能,大多非传染性疾病都是自控调节的表现形式,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痛风、关节炎等等,为保证生命状态的整体平衡,不至于全面溃败或死亡而采取的自控应急调节,所以用扩张血管去降压,用补充胰岛素去降糖,用溶栓降脂去开塞,用阻断嘌呤分解去降尿酸,用抗生素去消炎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都不能保证真正意义的生命健康,更不用说延年益寿了。

篇7

【摘要】:妇女在围绝经期,情志变化尤为突出,由心理因素而引起多种妇科心身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七情致病及心身治疗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中西医 围绝经期妇女 七情致病 心身治疗

围绝经期是指自妇女40岁左右开始出现类似绝经的内分泌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时起至绝经后12个月内,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1]。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改变从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属于《中医妇科学》[2]中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妇女治疗主要以性激素替代疗法为主,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危险性,更具有局限性;中医对绝经前后诸症的治疗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调理,辨证论治,治以调肾阴或肾阳为主,辅以扶正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七情致病及心身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反映后的心理和情志变化,情志因素能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不良的情志活动,使内分泌功能紊乱,卵巢功能失调,妇女在围绝经期,情志变化尤为突出,由心理因素而引起多种妇科心身疾病的发生,因此阶段是因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忧郁健忘、皮肤感觉异常、头晕腰酸等[3]。西医认为由于卵巢、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减少、血浆中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生高,内分泌失去平衡,导致下丘脑及植物功能紊乱而引起各种心身性疾病。给妇女带来许多精神困扰和痛苦。因此,围绝经期妇女过渡阶段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1 围绝经期的七情调整是健康的关键

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其中又把“ 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 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正常的情绪变化不会造成疾病。并指出:“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大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说明七情过度伤及内脏,可引起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诸病丛生。其中喜怒忧悲恐惊属情绪情感反应,思属认知活动范畴[5] 。围绝经期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生中从生长发育逐渐旺盛到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阶段。在生理上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失调,出现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植物神经、血脂、免疫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认为,进入围绝经期后,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天癸将竭、阴阳失衡、经脉失濡,进而导致其它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病变。此阶段的生理变化和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既可导致和加剧疾病,也可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双向效应”。 就七情致病而言,过于强烈的社会事件刺激、个体人格差异产生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时引起过强的正性和负性情绪情感反应,同时伴随持续的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应激功能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症状[6]。历代医家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所谓主神明,即主宰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动,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等,这些情志变化都属心理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个体和性格差异对心理状态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心胸开朗、情绪稳定者很少发病,因精神变化可使情志改善,其体内生化参数最佳化,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尤其是围绝经期后,身体各种内脏功能日趋衰退,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加上社会环镜因素往往产生不良反应,如这种不良因素持续过久,则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躯体内脏器官的病变,或使原有症状加重。所以,围绝经期妇女,要加强自身修养,重新认识自己人生价值,保持良好心态,不论遇到什么样复杂的情况,学会自我控制,设法摆脱烦恼,稳定情绪,调整心理平衡,这是健康的关键。

2 围绝经期妇女疾病的预防保健及心身治疗

妇女进入围绝经期,由于垂体和下丘脑间失去正常的平衡,大脑皮层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活化,促甲状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高,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血压升高、血糖、血脂都会升高,加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国外的研究亦发现,在高层次或高智商的妇女中没有或有不明显的症状,也恰好说明妇女所面临的环境能减少一些症状,而这种环境已明确定位于家庭之外,它能给人带来大量乐趣。也发现与高层次妇女的围绝经期比较,低层次妇女的主诉更多,那些处于社会水平低层次的妇女,都是完全被限制在家庭中的[7]。综合心身疗法诊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思路和疗法主要是:平衡肾之阴阳为其根本;治肝之法贯穿始终;宁脑安神攸关重要;心理干预事半功倍[8]。故预防疾病和保健问题,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造成紧张、易怒、烦躁等症状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历代医家都强调“善医者, 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既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又可以通过机体脏腑气血的全身调节, 加速躯体症状的改善, 容易被患者所接受[9]。同时还应预防因性激素分泌减少而造成的骨钙分解,减少骨钙的丢失。除饮食补充或服用一些活性钙外,经常到户外活动,增加日照,以促进体内代谢,日照后,由维生素D的转化,增强体内对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由此可见,要保持围绝经期妇女过渡阶段的健康,减少以致消除各种症状,不仅要注意躯体方面的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围绝经期心理卫生已成为国际医药界的研究主题之一,综合心身干预将给本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理念。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作为心身疾病已得到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心身治疗也逐渐被临床医学所认同,并逐渐成为预防、改善、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10]。同时还应配合体育锻练、饮食调理,方能使身心健康,顺利渡过围绝经期这个关口。

参考文献

[1] 张少芬. 绝经-内分泌与临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179.

[2] 罗元恺,曾敬光. 中医妇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65 —269.

[3] 林锦洪.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2 (5) : 263.

[4] 乔东鸽. 简议中医情志护理. [J]河南中医, 2006.26(8);87

[5] 邢玉瑞. 七情内涵及致病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 ,9 (9) :6.

[6] 朱志先,梁虹. 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1 :12.

[7] 徐彬,王效道,刘士林1心身医学[M]1第一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621

[8] 胡捷1 ,王学碧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J].2007.1:7-8

篇8

论文关键词:社区银行,中小企业,融资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

发展“社区银行”是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治本性措施,是改善金融生态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保持市场繁荣,扩大社会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9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不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广大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融资难”是当今最让中小企业头疼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原因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经营变数多,实力弱经济论文,风险大,信用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

第二,银行方面的原因。银行信贷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而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交易费用太高。据测算,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大企业的5倍,银行从节约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自然对中小企业惜贷。

第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机制、体制不健全。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发展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限制,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遭到拒贷的比例高达23.8%。

第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上市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不畅,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产权交易市场功能尚未发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有效的资金供给。

二、社区银行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

1.定位优势

大型商业银行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而社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些中小客户。社区银行对本社区内的客户信息熟悉,组织架构简单灵活,信贷决策快速、及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借款频率高、贷款需求少的特点,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全面化、个性化的服务。因而,社区银行能够在准入、占领和保持巨大的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市场方面赢得独特优势。

2.信息优势

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同,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以关系型银行业务为核心。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社区银行能够获得作为中小企业关系银行的一系列租金,这些租金激励着社区银行去收集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于未来信贷合同的设计和调整当中,从而控制融资风险和削减银行贷款决策的信息成本,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相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较少,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这使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

3.地域优势

大型商业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因此将比大型商业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由于运作都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因此条件灵活,手续简化经济论文,速度较快,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种来自地域的优势是社区银行经营发展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三、社区银行在新疆的建立

2010年前期,一份建议新疆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社区银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的政策专报,已由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金融办、银监会新疆监管局、人民银行乌鲁木齐市中心支行递交。新疆中小企业和农牧业发展始终是金融支持的重点,2010年5月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金融援疆更是加速推进。

截止2010年上半年,新疆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全区GDP的30%左右,中小企业纳税额159.76亿元,占35.9%;就业人数89.96万人,占73.2%。新疆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出台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条件下,有理由成为国内首批小额贷款公司转制社区银行的试点地区,从而为新疆民营企业发展缓解资金困境,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创造历史机遇。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疆已有小额贷款公司30家,其中乌鲁木齐市6家,伊犁州6家,昌吉州4家,巴州6家,阿克苏地区2家,博州、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各1家,新疆小额贷款公司总注册资金达14.36亿元,大部分来自民间投资。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由于只贷不存的特点,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半径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仅靠资本金和不超过两家银行的注册资本金50%的限额融资支持,无法提高放贷总量与资本周转率,也难以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成为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村镇银行强调服务“三农”,而社区银行强调服务地域范围,两者与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以吸收存款。由于涉农服务比例难以达到,加之新疆小额贷款公司普遍股权较分散,股东之间意见难以统一,所以城市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城市小额贷款公司的下一站点无疑是转制为社区银行。一旦小额贷款公司能获得政策支持经济论文,顺利转制成为社区银行,那就意味着只贷不存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可以按照规范的银行业务要求开展存贷业务,那么,随着资金量的大大宽裕,除了可以加大放贷力度外,更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投资,以使股东权益得到最大化。不仅有利于改善新疆银行体系结构,还可以有效缓解新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贷款难的问题。

新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占到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它们所创造的增加值、地税收入、国税收入以及在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都功不可没。但新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都受到融资难的困扰,有96.6%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民间借贷融资方式筹措资金,而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来源很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点缺失,部分县市金融机构贷存比已降到33%,有的甚至接近25%。因此,只有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才是有效缓解新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贷款难的治本措施,也是改善新疆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振玺,杨家才.中小企业融资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何德旭,饶明.小企业融资困局:新解与出路[J].当代经济科学,2008,11.

[3]刘书成.新疆拟建国内首批社区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DB/OL].亚新网,2010,09,13.

[4]高晓燕.建立社区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篇9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 对策

一.分析后危机时代经济特点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在这次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自2010年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回暖,诸多经济体系也纷纷止住下滑的脚步,世界经济逐渐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出现经济危机之后,一段相对平稳缓和的阶段,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1)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外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总的来说企业的竞争力都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科技水平技术、劳动成本、产业结构、倾销行为、补贴政策、汇率鼓励等要素要决定的。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依靠低劳动成本、出口鼓励政策、非市场化价格等优势,这种竞争力所带来的效益在短时间可以,但不利于长期发展。

2)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受竞争力的影响,我国不少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人口密集型加工企业在经济危机受到了冲击,丧失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人都是捂紧钱袋子过日子,没有了以往的消费水准。这些不利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可以持续发展性的降低。

二.中国外贸企业的环境

我国对外贸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对于那些附加值低、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来讲,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场致命的打击。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更是一轮新的挑战。

(1)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大多属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要面对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由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信息不明确、工业体系不完整,在生产资源的分配上不合理,在加上行业的竞争基础不一样,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2)本国货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许多发达国家都希望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达到保护西方国家的贸易。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致使我国的很多出口型企业的订单逐渐减少,发展令人担忧。

(3)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欧元区国家的一些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希腊的国债问题,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等级下调问题等等,致使整个欧盟区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又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全球的经济依然受到影响,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4)贸易保护主义频繁的使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各国要想发展,则必须在各国之间实行比以往更大幅度的合作,并且在国与国之间要建立起更加开放和有秩序的贸易平台,这样才可能实现共赢目标。可是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隐蔽的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面对这一事实,我国必须始终把发展壮大自己作为第一要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所采取的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则必须大力加强对外贸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必须下大力气保证我国的外贸企业平稳度过如今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在政策上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明确的外贸政策目标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主要考虑进出口规模和盈利水平上面,而并没有提升到对整个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努力提高出口效益的层面。为此,我们在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组合,逐步提高我国进出口的经济效益,以便更充分的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弹性化的手段,获取充分的缓冲空间。

(2)改变原有对外贸增长方式

必须尽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保证这一进程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可以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对耗能高、成本高、排放高的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大力提倡低碳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产业结构中处于有利位置。

(3)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创新,在此客观要求下,我国经济要想发展,则必须对原有的贸易方式进行改变,在新的贸易方式下,要大力提倡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创新机制。对于具备自主创新的产品,要积极运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信用担保等金融工具从多方面进行鼓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发掘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积极进行生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4)积极实现对外贸易企业走向世界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生,则必须实施走向世界的发展方针,政府相关部门在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以便外贸企业有着良好的海外发展条件,这也可以促成国内外资本的互流,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贸易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只有实施良好的对外贸易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把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跃. 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J]. 中国商贸, 2011, (03)

[2] 牛士华, 杨频. 后危机时代江苏省外贸发展的“旧症新结”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0)

篇10

全球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和重新排序之中,世界各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美国拟回归实体经济,实质上都是为了在新一轮全球布局中拔得头筹。我国应化“危”为“机”,在结构性调整与周期性调整中寻求突破点,全方位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总架构。从这样的全球性角度看、创业板的开板,是我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创业型经济发展之路的一个标志。

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内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创业活动。作为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互融的新型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跃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就业型增长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创业型经济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形态呈现新趋势,因此科学认识创业型经济的成长规律,探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应对危机不只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简单恢复,更重要的是依靠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新构建。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新科技的突破,从而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每当世界经历一场大的危机后,都会催生新的技术革命,推动新兴产业、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的诞生和发展,带动整体经济步入新的繁荣。

创业型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个人、企业、组织、社会、政府多方合力的共同结果。从根本而言,发展创业型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业扶持或政策性倾斜,更重要的是努力构建创业型经济体系。尽管我国属于创业活动高活跃国家,然而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还存在着既往传统经济模式的烙印,与创业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一整套的制度结构尚不成熟,体制障碍成了构成创业经济的基本制度性约束。

篇11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言尽意”论和“象尽意”论——及其经典诠释方法的解构和颠覆,同时也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不是玄学家发现的“新眼光”,也不是玄学家用于本体论哲学体系建构的“新方法”。“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兴起,以“言(象)外之意”的发现和“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经典文本/终极价值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的鼎盛时期,而魏晋“言意之辨”的概念,则是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的[1] (P. 240)。按照汤用彤先生的观点,魏晋“言意之辨实亦起于汉魏间之名学”,而“名理之学源于评论人物”,“故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2] (P. 24)。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它既不是玄学家发现的“新眼光”,也不是玄学家用于本体论哲学体系建构的“新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言尽意”论和“象尽意”论——及其经典诠释方法的解构和颠覆,同时也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兴起,以“言(象)外之意”的发现和“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

从现代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性建构的先秦时期或中国“哲学的突破”期,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模式”为背景,以社会治乱和终极关切为旨归,既缘起于“所行之道”或“生生之道”,向着为形上本体之“道”的理性升华及其语言的表达,又缘起于《易传》作者对《周易》文本的哲学解释,并集中体现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人类语言能否完全表达体认主体对本体存在之“道”的体认以及究竟应当如何表达主体对本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的问题;其二是《周易》文本中的“言”、“象”、“数”符号系统是否完全表达了圣人之意,通过《周易》“言”、“象”、“数”符号系统能否可以完全理解和把握圣人之意的问题。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既是中国哲学的初始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论题和先秦诸子的“言意之辨”经过“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在魏晋时期重新兴起的思想基础、理论来源和深层原因。

“道”是老子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最高本体范畴。而如果说中国“哲学的突破”以“道”作为哲学本体论范畴的提出为标志的话,那么老子则不仅是“道”本体论哲学的创立者或中国哲学的开创者,而且同时也是从“道”的形而上的层面上“非言”的第一人。而当老子作为本体存在之“道”的体认主体和言说主体同时出现时,即在他不得不提出和表达自己对“道”的体认时,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能否言说和究竟应当如何言说的问题。而当他试图对“道”进行言说时,便发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本体存在之“道”与人类语言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是著名的“言道悖论”。

《老子》开宗明义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虽“可道”,但言说出来的“道”已不是心中的那个“道”或本来意义上的“道”;“道”虽可名之为“道”,但可名的“道”也已不是心中的那个“道”或本来意义上的“道”。而“道”之所以不可言说,不可以名之,首先是因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本质和本体。其次是因为,“名”是相对于“实”而言的,“道”既非“有”,又非“实”,当然,不可以“名”举之。而依照“物固有形,形固有名”的命名标准,故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和“寻寻呵,不可名也”的感叹。

当然,这并不是要放弃一切形式的言说。事实上,当老子在说“道可道,非常道”时,本身就是在言说那本不可言说的“道”。不过,在老子看来,言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心目中的“道”,或本然“存在”的“道”了。“道出言,淡无味,视不可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老子》三十五章)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言说和能不能言说,而在于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言说才能使其得以本然的呈现的问题。

综观《老子》文本,其所推崇的言道方式主要有二:其一是“行”的方式。其作为最高境界的言说方式,就在于它凝聚了体认主体对“道”的全部体悟和理解。“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章)其二是“反”的方式。老子说:“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所谓“反”,就是“复命”、“归根”、“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只有“反”才能超越外物的遮蔽和语言的界限,回归本然、本真之“道”,以实现对本然、本真、本体之“道”的整体性把握。而如果要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不言”。而“不言”的实质,就是要以“行”为“言”,以“反”代“知”,超越外物和语言对“道”的遮蔽,以达到对本然、本真、本体之“道”的整体性的表达、理解和把握的思维境界。

正是从“言道悖论”这一中国哲学的初始问题和理论难题出发,而有庄子“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的宏论和“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言不尽意”论的提出,以及“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对“言道悖论”的超越和对以儒、墨、名、法诸家为代表的知识论和逻辑学理论和方法——“言尽意论”的解构和颠覆。

就此而论,庄子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二:一是从本体论的理论视角对“道”与“物”关系作了明确地区分,并设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他说:“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庄子·则阳》)而“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庄子·应帝王》)而“物物者,非物。”“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庄子·知北游》)所以,在庄子看来,“道”,不仅不是一个言说的对象,而且正是它构成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二是从经典诠释学的理论视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得意忘言”以“言不尽意”为基础,既是对“言道悖论”的理性超越,更是对以名实关系的概念论为基础的“言尽意论”的解构和颠覆。

正是以老子、庄子及其道家的“道论”和“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则不仅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命题,而且造就了中国哲学特有的注重类比和义理性的“意象”思维的哲学传统。《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是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也就是说,圣人之所以要“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就是因为“言不尽意”,而“言”之所以不能“尽意”,就是因为,这里所谓的“意”,既是圣人之“意”,也是天地之意,是天地之理,是“天人合一”之“意”,是人合于天之“意”,人文创造之“意”,是意义生成之“意”,是理想境界之“意”,是文化创造的原动力,是元文化之源。如此无限延伸、生生不已的天人之理,非语言文字所能容纳和承载。而圣人之所以要“立象以尽意”,在《易传》作者看来,除“言不尽意”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就是因为,“象”具有无限大的容量,可以容纳和承载那说不完道不尽的“道”和“意”;就是因为它源于“自然”、模拟“自然”,是那生气勃勃的“自然”之“象”[3]。

《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又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所以,“象”是万物之“象”,是人文之“象”,是整体之“象”,是系统之“象”,是运动变化之“象”,是万物和谐存在之“象”,是圣人之“意”的表达,也是“天地之道”的诗意表达。但需要指出的是,“立象以尽意”与“象尽意”有别。“象尽意”强调的是“象”与“意”之间的完全对应关系,而“立象以尽意”以“言不尽意”为基础,其作为《易传》作者对《易经》“言”、“象”、“意”之关系的一种解释,则主要强调的是圣人“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至于“象”能否尽“意”,《易传》的作者并没有说。没有说,当然并不等于没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它不仅蕴含了“言”、“象”与“意”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以“言不尽意”为基础,同时蕴含了三种可能的理解和方向。其一是“象(言)尽意”论;其二是“象(言)不尽意”论;其三是“得意忘言(象)”论。如果说,以“象(言)尽意”论为基础,而有两汉经学及其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那么,“象(言)不尽意”在汉魏之际的重新发现、提出和讨论,则正是魏晋“言意之辨”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原因。

魏晋“言意之辨”肇端于汉魏之际,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而以“言(象)不尽意”在汉魏之际的重新发现、提出和讨论为滥觞,既是对先期“言意之辨”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言(象)尽意”论的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

先秦以后,经学繁盛,故有汉代经学中的“章句之学”和“象数之学”的兴起。“章句之学”源于荀学,亦可追溯自墨家经学,以名实关系的概念论或“形名之学”的“言尽意论”为基础,所以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4] (P. 136)以后逐渐演化为一种繁琐哲学。不仅繁琐、荒诞,而且遮蔽了儒家关于“性与天道”问题的形上学思考。正如此,王弼所说:“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是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不仅深刻揭示了圣人“立言垂教,将以通性”的根本目的,而且针对经学舍本逐末“而势至于繁”的弊端,从而明确提出了“修本废言,则天下行化”的主张,不仅振聋发聩,而且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而晋人张韩则作《不用舌论》,并引“天何言哉”为论据,亦述重“意”轻“言”和“不言”之说而趋向于整体把握和直觉体认。他说:“余以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徒知无舌之通心,未尽有舌之必(疑本“不”字)通心也。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以说,“性与天道”问题的重新提出和在这个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的颠覆和经学方法的解构,也是魏晋“言意之辨”重新兴起的重要原因。

而两汉“象数之学”以《易传》之“立象尽意”论立论,主要以孟喜、京房,及《易纬》为代表。关于解释《周易》的原则与方法,孟、京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主张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周易》经传;二是主张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前者反映出汉代易学的根本特点是采用了“象数学”的研究方法。后者诠释原则的提出则与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说”及“今文经学”有关。“阴阳五行说”强调阴阳二气的运行及五行生克对社会人事的影响;“今文经学”则在天人之间作牵强附会的沟通,而当时易学中的“卦气说”恰恰是在八卦、八十四卦的原理与阴阳二气的运行及五行生克之道之间划了等号,这使西汉易学同样打上了时代烙印而与《周易》本义有很大距离。至东汉时,这种“象数学”与“卦气说”相结合的诠释方法演变为一种数字游戏并最终引出了玄学家的否定[5] 和汉魏之际以《周易》为核心的“言”、“象”、“意”关系问题的提出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两汉经学以“言尽意论”和“立象尽意论”立论,固然具有其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其“究心”于“系表之言”和“象”内之“意”,只在语言文字上讨意度,而忽视对“性与天道”或“道”一类抽象本体的形上追思,实际上是对先秦“言意之辨”的思想主题和内在精神的严重背离。而这种背离的严重性正在于它从根本上导致了终极价值的缺失和社会秩序的失范,而这也正是玄学家倚重“道”、“玄”而“究心抽象原理”的深层原因。而当玄学家以价值重建为己任而“究心”于终极价值——“性与天道”或“道”——一类的抽象本体的哲学建构之时,故有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价值重建以及先秦“言意之辨”的重新继起。而魏晋“言意之辨”的兴起,则既是对先秦“言意之辨”的承继和发展,又是对两汉经学赖以立论的“言(象)尽意”论的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而两汉经学及其方法的极端化发展,则不仅为“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讨论和再度展开提供了直接而深刻的学术背景,而且为“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讨论和再度展开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机制。可以说,魏晋“言意之辨”的发生、发展,正是两汉经学及其方法的极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魏晋“言意之辨”肇端于汉魏之际,既以两汉经学及其方法的极端化发展为基础,又以“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而魏晋时期“言不尽意”论的首倡者,正是“独好言道”的魏人荀粲。可以说,“以儒术论议”的荀氏家族,因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不同而有“言意之辨”,其作为魏晋“言意之辨”发生的一个缩影,无疑为我们进一步深刻揭示魏晋“言意之辨”缘起之谜提供了具体的分析路径和重要的思想史信息。

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载何劭《荀粲传》云:“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象)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荀氏家族的“言意之辨”是先秦以后和魏晋以前有关“言意之辨”的最早和最集中的记录。而从这段记述性文字的思想内容来看,其所讨论的问题依然是主体、语言(包括“象”)和存在即“性与天道”和“圣人之意”的关系问题,并具体体现在对前述儒家两个经典性元命题的理解上。其一是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理解问题;其二是对《易传》“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及其关系的理解问题。以粲兄俣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易传·系辞上》所言“立象以尽意”,即“立象”能够“尽意”。

正如王夫之所说:“天下无象外之道,何也?有外则相与为两,即甚亲而亦如父之于子也。无外则相与为一,虽有异名,而亦若耳目之于聪明也。”(《周易外传》卷六)强调的是“言”、“象”与“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也正是“言尽意”论者的思想特点和理论根据。然而,在荀粲看来,既然“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易》之“意”是即“圣人之意”,是圣人对“天地之道”的感悟和体验;而《易》之“象”,则为“物象”,而“物象”是所无法容纳和承载“圣人之意”的。所以通过《易》之“言”、“象”符号系统也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圣人之意”的。因此,“立象以尽意”只能尽“象”内之“意”,而不能尽“象外之意”。

正如管辂所说:“夫物(按:即物象),不精不为神,数不妙不为术,故精者神之所合,妙者智之所遇。合之几微,可以性通,难以言论……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之细也;‘言不尽意’,意之微也。斯皆神妙之谓也。”(《魏志·方技传》注引《辂别传》)而这也正是荀粲以“六籍”为“圣人之糠秕”,而主张“言(象)不尽意”的理论根据。所以,综观荀氏家族的辩论,以“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以经典文本的意义,即“圣人之意”的形上追寻为旨归,既是对先秦“言意之辨”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言尽意”的理论和方法的颠覆和解构。因而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其一,“六籍”是否完全表达了圣人关于“性与天道”的思想,通过“六籍”能否完全把握圣人关于“言性与天道”的思想;其二,“立象”能否“尽意”,通过“观象”能否完全把握“圣人之意”。而依据各自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故有最初的“尽意”与“不尽意”之说和“言意之辨”。然而,这两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又必然涉及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基于“尽意”和“不尽意”的内在矛盾,而有如何对待圣人之“言”和《周易》之“象”的问题;其二是“道”与“有”、“无”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前者涉及两汉经学及其方法论的合法性问题,那么后者则是荀氏兄弟留给后世哲学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有赖于老庄道家言意思想的引入,而这也正是道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玄学家用于解构经学和创建玄学本体论哲学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层原因。而站在儒家的立场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全面系统论述的正是“正始玄风”的开创者何晏和王弼。

何晏广集两汉“论语学”诸家之大成,以“无”释“道”,继往开来,不仅凸显了《论语》的形上学意义,而且创立了一种自然、生命的本体论,而这个本体就是“无”。而如果说何晏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思想,开创了玄学化的新经学的话,那么作为“正始玄学最强音”的王弼,则更主张“以无为本”,“执一统众”,从而不仅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而且将儒学真正推向了玄学本体论哲学建构的新阶段。正是从“无”的本体论出发,他不仅在《老子指略》中对“言不尽意”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论证,而且在《周易略例》中对庄子“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而郭象“崇有”,则主张“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所谓玄冥之境,正是由魏晋“言意之辨”所开出的生命境界和思维境界。

应当承认,魏晋“言意之辨”的兴起,以荀粲“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汉魏之际“人物多拟伪”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品评人物”和“名理之学”的兴起就是魏晋“言意之辨”发生的直接诱因。事实上,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还是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的兴起都是以“言不尽意”论的提出为标志,而后有“言尽意论”对“言不尽意论”的诘难和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魏晋“言意之辨”的兴起,以荀粲“言不尽意”论的提出为滥觞,首先是被视为异端而存在的。而异端相对于传统、正统而言,其主要是“言尽意”的观点。所以“言尽意”论者又有“违众先生”之称。而荀氏兄弟之间的“言意之辨”作为魏晋“言意之辩”的最早记录,从时间上看当在汉魏之际的太和年间。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两汉经学转向魏晋玄学的重要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因谈论“才性”和“品评人物”而有“名理之学”的兴起。因为“识鉴”和“品评”人物要有一定的名目和准则,而这些名目和准则,在当时就叫做“名理”。魏晋“名理”,分“才性之名理”和“志识之名理”。就其思想理论渊源而言,多与儒家的“正名”理论和“心性之学”乃至法家的“形(刑)名之学”的概念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然而,从思想内容上看,“名理之学”“源于评论人物”,多以“形名之学”的概念论为基础,不仅主要体现在“察举”取士和人物“才性”方面,而且多与“言尽意论”相联系,虽然最终要涉及“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理想人格和终极价值问题,但从“言意之辨”的起源来看,则多以名实关系的概念论为基础,而与“言不尽意论”的提出并无直接的关联。而“名理之学”以先秦以来的“形名之学”的概念论为基础,多与“言尽意论”相联系,不仅不是“言不尽意论”的理论根据,相反正是“言尽意论”反对“言不尽意论”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说魏晋“言意之辨”缘起于“人物识鉴”,显然是缺乏根据的。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荀粲等人谈论的内容和语境中得到进一步证明。据《世说新语·文学》载:“傅嘏善言虚盛,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徽)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情,常使两情相得,彼此俱畅。”“是时何晏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飙好变通,和徒党,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责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于嘏,而不纳也。嘏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心,然犹怪之。谓嘏曰:夏侯泰初一世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二贤不能,非国之利。”另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云,荀粲在家与诸兄论辩之后,于太和初年(227年)到京邑与傅嘏谈。而《三国志·魏书·傅嘏传》谓:“嘏常论才性同异,钟会集而论之。”《艺文类聚》十九载晋欧阳建《言尽意论》说:“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至乎通才达识咸以为然。若夫蒋公之论眸子,钟、傅之言才性,莫不引为谈证。”以至于主张“言尽意”的欧阳建,在论证“言尽意”的过程中,同样也透露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其文曰:“夫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可见,钟、傅所引“言不尽意”的观点,当来自荀粲的影响。《钟会传》载:“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子,足以知人’。”据《蒋济传》载,济任中护军,约在太和二年(228年)冬以后,著论当更在其后。其引“言不尽意”也在荀粲之后。《荀粲传》载:荀粲“所交皆一时俊杰。至葬夕,赴者裁十余人,皆同时知名士也。”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6] (P. 112)。

因此,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来看,先有“言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而后有“人物鉴识”问题的提出和“名理之学”的产生。“名理之学”缘起于“人物识鉴”,以“人物伪似者多”为背景,而无论是儒家的“正名”还是法家的“刑名”或“形名”理论,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且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既是方法的危机、标准的危机,更是价值和信仰的危机。这表明儒家传统“名教”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如何确定“名理”,即给某个人物以一定的名目时,是根据外在的仪表举止,还是根据内在的精神气质?便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7]。而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固然,既有赖于圣人之意即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又有赖于终极价值的形上追思和哲学建构,但并不是“言不尽意论”提出的直接原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人物鉴识”,而是“人物鉴识”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言尽意论”以“形名之学”的概念论、名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如欧阳建),而主张“辨名析理”(如郭向等),其所“析”之“理”,不过是形下之“理”,而并非形上本体之“理”。其作为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既是“言不尽意论”解构的对象,又多发生在“言不尽意论”提出并成为主流思潮之后,所以,以“言尽意论”的提出“引起言不尽意之说,而归宗于无名无形”为魏晋“言意之辨”的起源,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也就是说,魏晋“言意之辨”的兴起,以“言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而有“言尽意论”的提出和诘难,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言意之辨”发生、发展的过程,既是先秦“言意之辨”的主题思想、内在精神和基本方法的价值回归过程,也是两汉经学及其诠释方法的解构过程;既是天地之理和圣人之意——经典文本的意义(言外之意、象外之意)——的追寻过程,也是玄学本体论哲学体系——终极价值的建构过程。可以说,这既是玄学本体论哲学的显著特征,也是玄学之为玄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汤用彤. 汤用彤全集(第5卷)[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明武. “立象尽意”之“意”:元文化之源[J]. 人文杂志,2002,(6).

[4]皮锡瑞. 经学历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李霞. 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的演变[J]. 孔子研究,1999,(4).

篇12

高成长则是历年上榜企业的共同特性。考察50强在2006年~2008年间的营收情况,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6家(占52%),其中更有16家增长率超过100%.50强的净利润表现更为出色,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8家(占56%),其中19家增长率超过100%. 50强的营收绝对值也非常可观,有46家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占92%),其中34家超过1亿元(占68%)。占据排行榜前两位的匹克集团和雷士光电,营收更是在10亿元量级。即便用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来衡量,今年50强中的多家企业也完全可以达到。像碧水源、同济同捷、拓尔思等企业,就经常出现在市场上流传的创业板备选企业名单中。

扩张期企业是中坚企业的成长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处发展阶段相关。今年的50强企业中,扩张期企业为37家(74%),成熟期为9家,初创期企业只有4家,与去年相比,扩张期企业数量增加,初创期企业明显减少。这也是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在经济危机时期,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相对完善体系的扩张期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而初创企业则更容易产生波动。

即便经济形势从2008年突然转冷,这些企业的逆势成长能力依然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上榜的很多企业都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像本土领先的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就在年初获得达晨创投的注资;达晨创投还在同期和兰馨亚洲完成了对茁壮网络的投资;匹克集团在4月完成了来自红杉资本等机构的第三轮融资;而康辉医疗则于5月吸引了来自Vivo Ventures的投资……

同样,发展历史的长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榜企业的特性。今年有11家企业是在2000年之前创立的(占22%),这些“老”企业基本都处于传统行业,如匹克集团、雷士光电、江西润田、新郑奥星等。2003年~2004年则是“新”企业创立较为集中的时段,包括迅雷网络、大众点评网、敦煌网、连连支付、3G门户等十几家广义IT行业的企业都是在互联网复苏时成立的,如今则迎来新一轮增长。

传统企业成亮点与2008年的榜单相比,今年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覆盖地域明显更广:2008年的50强来自6个省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前三位就占去了41家(占82%);今年入围的企业则扩大至13个省区,江苏的企业更多达7家,取代了上海第三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资地域已从原来的核心城市扩散,这也是VC/PE机构不断深入挖掘投资对象的结果。

纵观今年的榜单,以内需为市场、基础扎实、较少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传统企业表现抢眼,共有11家企业入围(占22%),成为亮点之一。像生产体育用品的匹克集团,抓住了国内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时机,近年来成长迅速;生产饮用水的江西润田、生产红枣的新郑奥星都成功实现反周期增长。而传统行业受追捧也是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与美国最大的不同。

除了传统行业,清洁科技和生技/健康领域都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推动清洁科技发展的政策,近期还将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在大势所趋下,包括明阳风电、斯特兰、吉鑫风能等多家相关企业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当然,广义IT行业仍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重点所在,共有19家企业上榜(占38%),仍是占比最大的行业。而通过更深入的观察,这类企业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像从事电子商务的敦煌网,凭借模式创新入围;而成立不到两年的开心网更是一批黑马,第一次上榜就排在第26位,获得了众多评委的积极评价。

核心提示:上榜企业的逆势成长能力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很多企业都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考察50强在2006年~2008年间的营收情况,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6家(占52%),其中更有16家增长率超过100%.50强的净利润......

篇13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预测失误;解读失误;教训的吸取失误;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831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预测失误、解读失误、教训的吸取失误

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反思一下,发现我们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预测是失误的,解读是失误的,教训的吸取也是失误的。因此,应该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再认识。

(一)预测失误

中国多数经济学家在2008年9月前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一直向好,中国“双紧”的宏观政策不用改变,中国有两道防火墙,不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只是到了2008年9月才惊呼:海啸般的国际金融危机来袭,要紧急应对。

2008年9月,英国伊丽沙白女皇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时,有一个“伊丽沙白女皇之问”:“为什么全球的经济学家未能预测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4月,学院这样回答女皇: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经济学家失明了,失聪了,失察了,失误了,全球聪明人集体地失败了。原因是这场危机的原因太复杂了。这场危机应该是全球经济学家的失败,是现有经济理论体系、经济危机预测理论、预警模型的失败,应该集体地失语与反思,反思“整个构架在大机器工业革命前提下的整个经济理论开始过时”。

(二)解读失误

解释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决定的。这是最简单便利的解释,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新特征的联系作出新的解释。

解释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有广泛影响,但应看到一个事实:斯蒂格利茨任世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同时,他的书在中国也畅销,他的主张在中国政经界也都受到追捧。他是严肃的经济学家,反复指出市场会失误、失效、失败、失灵,政府适度干预经济很有必要。

解释三:由美国人的奢侈消费方式引发。有一个关于“中国、美国的两个老太婆在天堂两度相遇的对话”的故事表明,其实中国也正在效仿。

解释四:美国金融创新的后果。这是最接近本质的解释。但仅局限于次级贷本身解释金融衍生品怎样规避了单个风险而放大了系统性风险,并未从整体的金融革命视角解释。

解释五:美国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监管,放纵了金融腐败、欺诈、内部交易等,如以麦道夫事件来解释。这对局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解释是真实可信的,但难以解释世界性风险。

解释六:美国长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格林斯潘的自白)。有的就用货币战争来解释。

以上这些解释都只具有部分合理性,都是有缺陷、欠科学的,有的则是简单意识形态化的。

(三)教训的吸取失误

一是错误地认为国有化是浪潮。出现了严重的“国进民退”,放慢了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步伐。

二是错误地认为国家干预、计划调控是浪潮。出现了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的干预模式,放慢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三是错误地认为中国金融创新应该抑制。实际上,不应将应对危机的应急措施常态化,将应对危机的应急机制固定化。金融创新是一切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创新环境,中国金融基本上不存在创新,对中国而言,应在有效监管的同时,大力倡导金融创新。

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另一种解读

(一)经济危机并非只和资本主义制度相伴随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给定了三个必备的条件,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认识的客体制度就是资本主义。

一是只要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市场经济,就必然内涵着“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危机,再生产过程会中断。这是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

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一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其表现后果是“一头是财富的积累,一头是贫困的积累”。

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之二是单个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与全社会无政府的矛盾。

马克思的解释是科学的。我们可以对马克思的解释进行再抽象,认为只要存在三个必备条件,就会周期性地出现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三个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二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社会收入差别极大;三是单个企业、单级政府的高度计划性与全社会无政府的矛盾。因此,中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劳力过剩、产能过剩、产品过剩、资本过剩。中国从制度性短缺走向了制度性过剩。

(二)经济危机有三重革命性作用

对经济危机应有平常心态。马克思既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又看到了危机的三重“革命”性作用。

一是强制淘汰过剩,使经济强制平衡。

二是强制淘汰落后,使经济结构再升级。新一轮的高新技术革命成为可能。强制淘汰过剩和落后势必带来失业、贫困,因此,必须忍受社会、经济阵痛。

三是制度、体制机制“自疗”的作用。每出现一次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在根本政治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在计划调节、国家干预、国有成份、全民公平上都有量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在劳动阶级长期的维权争益的斗争中,在左派政党的竞争中,在社会主义制度若干优越性的外部压力下,也不断经历着从原始、野蛮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演化。

应该将马克思解读危机的理论进行再抽象,将其理论应用于机器工业革命时代、信息革命时代、金融革命时代。时代不同,危机的内在机理、诱发原因、传导机制、演进路径、危机特征、危机后果和危机救治应是不同的。我们应循着金融化、金融深化、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化的思路,认识它如何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又如何将世界经济周期性地丢进风险之中。

三、中国式的应对定会产生中国式的问题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国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式的应对定会产生许多中国式的问题和困难。

西方让危机自发发挥革命性作用,强制淘汰过剩,使经济强制平衡。而中国为了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选择了“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的政策。这一选择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其必然后果是“增加了过剩”,为“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压缩过剩产能增加了压力和困难。

西方让危机自发地发挥革命性作用,强制性、大规模地淘汰落后,腾出市场空间,让机会和要素的配置向新兴产业集中,使经济结构再一次的战略性升级和新一轮的全球性高新技术革命成为可能。而中国选择“几保”应对危机,政策的负面后果无疑会复制更多的落后,至少是延缓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

篇14

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4日在我国大连举办,为期三天的达沃斯论坛将此次主题锁定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共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就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而此前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虽然让全球资本市场倍感忧心,但对未来乐观情绪依然占据主流,然而日前美国信用评级首遭降级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持续叠加,造成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连锁式暴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又重新回到了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从现在看世界经济并没有受到巨大的结构性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在减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虽然在调降,但并没有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进入衰退期,中国等新兴经济增速虽然也在下调,但也处于在缓慢增长中,因此全球经济不会进入“二次探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也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西方国家经济仍处于一个债务整理过程,经济的疲弱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并不意味着“探底”。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尽管欧洲债务危机情况确实比较糟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波动,但今天的世界经济和2008年不一样,更为多元化,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QE3作用不大

面对经济复苏疲态,欧美等经济体都祭出了不少“法宝”应对,美国自金融危机后出台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市场期待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能够提振资本市场,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对QE3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表示了怀疑。

刘煜辉也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在所难免,但是作用将越来越小。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4500亿美元的刺激就业计划,但在美国财政赤字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刺激政策向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刺激政策实施的尾声,美国经济有可能重新陷入低速增长。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认为,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将无助于经济复苏,反而会导致热钱流入新兴市场,预期未来2~3年欧美GDP增长不超过1%。

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也表示,如果进一步量化宽松,对脆弱的投资者信心将是又一次打击,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风险厌恶情绪继续上扬,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也没有投资的信心乃至意愿,甚至可导致需求持续下降。

复苏希望在中国

虽然参与论坛的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形势严峻、复苏周期较长,“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前提是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改善目前的经济困局,否则新的危机还会出现。

朱民指出世界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新危机的爆发。“目前全球经济处在危急时刻,如果欧美国家拿不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他认为,当前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中一个非常关键和危急的阶段,这就要求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要发动内需,发达经济也要从传统财政刺激需求转到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样全球才能有平衡增长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陷入停滞,欧美等经济体也没有更好的政策摆脱困境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关键。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指出,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始终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关注的焦点,被寄予了世界经济拯救者的厚望。“从8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在得到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能沿着以往的轨迹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