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体育课堂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多年的初中体育老师的任职工作中,我对体育课堂的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我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老师的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风气的形成!现在就如何把体育课堂管理成纪律严明、班风良好、充满温馨的体育课堂大家庭,谈谈我的经验,我的心得体会!
一:体育老师做好表率,平等对待学生
体育老师是体育课堂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信服,就必须做好表率。初中体育老师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初中生,初中时期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一种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体育老师的指引、监督和管理。在这个时期,学生们会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惯。所以,在平时,体育老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体育老师要说到做到,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切不可言而无信。在学生中树立威信,靠的并不是所谓的严厉,不是让生惧怕,而是让学生真正的信服!体育老师要做好表率,就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有一定的学识,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幽默感,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体育老师要注意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得体大方,因为很可能随时都会有学生注意到,稍不慎就会给学生一个不良的发展方向。再者,体育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以单凭学生成绩的好坏,平时是否听话,是否遵守学校的纪律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也许某位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他工作起来很认真,平时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也许某位学生成绩很优秀,但是却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没有同情心等待。这些都需要体育老师去慢慢、细细的了解,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看低家里比较贫困的学生,关心留守儿童,像慈父慈母一般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对于问题学生,体育老师要积极有耐心地引导其回归正途。体育课堂是由一个个的学生个体构成,体育老师只有做好表率,平等对待学生,才能够优化个体,促进体育课堂的向前发展!
二:体育老师施教,抓好平时点滴
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岁定八十”,就是在事物在事物的初始发展状态,就能预知事物的发展未来。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如果在学生年幼的时候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其发展前途则会显现黑暗。因此,体育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许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开展对时事的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会对时事的分析,学习其中的进步之处,对不好的行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等等。在平时,体育老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不能让学生到网吧去,甚至夜不归宿等。要从小事抓起,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体育课堂小帮手,鼓励全民共同管理
“体育课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每一位学生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过去传统的认为体育老师是一班之主,体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必须遵守不得违抗,是不对的。现在,管理讲究民主,讲究集体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协助体育老师管理体育课堂。班干队伍的建成,可以由同学们推选,也可以由体育老师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的工作能力较强,思想品德比较好的同学组成,并且,体育老师要积极培养更多同学,让其具备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这不仅有利于体育课堂的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堂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体育老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鼓励他们大胆地干,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让他们设计体育课堂活动,维护体育课堂秩序,在学生们在处理班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增加一分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班上班规的规定,不能仅由体育老师说了算,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家都能遵守的准则,更有利于体育课堂管理。
四: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共同管理
关键词:初中体育 课堂管理 策略
初中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和纪律,才能调动学生全心地去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同学乃至课堂的气氛。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并注意应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1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这些行为从现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1做一些干扰教师上课或违反课堂常规的事情
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互相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左顾右盼去观望其他的事情;有些学生穿皮鞋,牛仔裤来上体育课;有些学生课堂上不听体育教师的指挥,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打闹,影响课堂秩序等。
1.2不按时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
如进行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800米,学生仅跑40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某个动作时,学生故意偷懒或人为降低动作的难度等等。
2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的策略
2.1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体育课堂能否有序进行,与教师的管理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建立一套明确合理的课堂奖惩规范,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处理,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2.1.1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课堂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1.2妥善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具有故意性质且已明显干扰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并用语言暗示来处理。总之,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时间和效率。
2.1.3正确奖励与惩罚
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上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是必要的。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强化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真棒”“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等。同时,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恰当而灵活的惩罚是必须要的。因此,任何一名体育教师在进行惩罚时,都不应该带有偏激行为,更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要客观公正、严明有力,要使包括受处罚学生在内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心服口服。
2.2合理评价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深入开展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参与程度,淡化竞技成分,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情感感染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他们个性特征明显,生硬的讲解和命令,很难使他们欣然接受。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投入必不可少,一个教师冷冰冰地传授知识,没有情感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抛开个人的其他情感因素,以亲切的态度去讲解知识;以优美的示范去感染学生;以关心、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提问;以关心、热情的态度去帮助学生;以敏感、灵活的态度对待偶发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和温暖,得到鼓励、帮助。
2.4动作启示
针对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体育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动作能有效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能相互感知到的意识信号。体育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示范、一个保护帮助动作,都会产生维持课堂秩序的无声效果。学生分散练习时,体育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体育教师可通过调整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组织教学。如有时教师可站在场地中间;有时可走到分组练习的学生中去;有时发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可在讲解的同时似乎是无意,其实是有意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然后再用目光和表情告诉他不能这样做,均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堂教学 组织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纪律与课堂评价。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与管理依然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与把握,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一节优异的体育课堂教学是经过一个精心设计与复杂操作的过程,组织是动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凡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就高,学习注意力也会很集中,那么这节体育课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好。反过来,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很难集中,甚至会出现你讲他也讲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那么,这堂课就很难上好了。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体育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特点进行组织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时间和空间都无限放大,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增加。当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人口密度大,同一时间上课的班级多,各个班级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和吸引。例如,哪个班搞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学生很积极,经常发出笑声,其他班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被吸引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空间扩大,教师在发出命令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不能第一时间能够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号,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所以说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的课堂组织。
1.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1.2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各阶段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2.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抓住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心理上,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喜欢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喜欢好竞争等。生理上,学生在初中是生长发育的最快时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还都有待提高,运动能力一般,耐疲劳能力差。所以在一节课中,一方面,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时间不宜太长,安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的竞争性,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防止学生厌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练习时间上、运动负荷、间歇时间上都要科学考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安排,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的现象。一般来讲,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而意志力、情绪在课的中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新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而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巩固、重复、有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肢体语言、示范、眼神的作用,通过“语言激励、手势指挥、眼神暗示”等组织方法,队列队形组织方法体现灵活、多变,但井然有序,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合理安排课的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要上好一堂体育课,课的内容设计很关键,既要符合教材的安排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场地器材等情况。课的内容、设计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劳逸结合,课堂气氛可得到调控。增强课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技术技巧,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选用“往返跑接力”游戏,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运球接力游戏,都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具的设计着手,增加动作难度或设置其它的教具帮助,都可达到这一效果,如直接练习鱼跃前滚翻时,把可垫的前面增加物高一些,使练习者在鱼跃时就有跃起的体会。
4.教师上课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上课要情绪饱满,口令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上好体育课的保证,直接感染学生注意力的。口令要根据课的内容要求和目的不同,教师的口令声音的大小强弱可灵活变化,这样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激发他们的情绪。
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我谈一谈对物理教学实践的一些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摇视力的矫正》一节时,我提问:“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由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放在盛水的碗底的硬币,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马上答出: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甚至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会思索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出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我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并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的方法有: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放飞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会得到开发,能力会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一、联系旧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