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体育课堂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多年的初中体育老师的任职工作中,我对体育课堂的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我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老师的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风气的形成!现在就如何把体育课堂管理成纪律严明、班风良好、充满温馨的体育课堂大家庭,谈谈我的经验,我的心得体会!
一:体育老师做好表率,平等对待学生
体育老师是体育课堂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信服,就必须做好表率。初中体育老师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初中生,初中时期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一种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体育老师的指引、监督和管理。在这个时期,学生们会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染上不好的习惯。所以,在平时,体育老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体育老师要说到做到,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切不可言而无信。在学生中树立威信,靠的并不是所谓的严厉,不是让生惧怕,而是让学生真正的信服!体育老师要做好表率,就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有一定的学识,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幽默感,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体育老师要注意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得体大方,因为很可能随时都会有学生注意到,稍不慎就会给学生一个不良的发展方向。再者,体育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以单凭学生成绩的好坏,平时是否听话,是否遵守学校的纪律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也许某位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他工作起来很认真,平时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也许某位学生成绩很优秀,但是却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没有同情心等待。这些都需要体育老师去慢慢、细细的了解,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看低家里比较贫困的学生,关心留守儿童,像慈父慈母一般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对于问题学生,体育老师要积极有耐心地引导其回归正途。体育课堂是由一个个的学生个体构成,体育老师只有做好表率,平等对待学生,才能够优化个体,促进体育课堂的向前发展!
二:体育老师施教,抓好平时点滴
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岁定八十”,就是在事物在事物的初始发展状态,就能预知事物的发展未来。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如果在学生年幼的时候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其发展前途则会显现黑暗。因此,体育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许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经常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开展对时事的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会对时事的分析,学习其中的进步之处,对不好的行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等等。在平时,体育老师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不能让学生到网吧去,甚至夜不归宿等。要从小事抓起,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体育课堂小帮手,鼓励全民共同管理
“体育课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每一位学生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理念。过去传统的认为体育老师是一班之主,体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必须遵守不得违抗,是不对的。现在,管理讲究民主,讲究集体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协助体育老师管理体育课堂。班干队伍的建成,可以由同学们推选,也可以由体育老师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的工作能力较强,思想品德比较好的同学组成,并且,体育老师要积极培养更多同学,让其具备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这不仅有利于体育课堂的管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堂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体育老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鼓励他们大胆地干,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让他们设计体育课堂活动,维护体育课堂秩序,在学生们在处理班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增加一分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班上班规的规定,不能仅由体育老师说了算,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家都能遵守的准则,更有利于体育课堂管理。
四: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共同管理
关键词:初中体育 课堂管理 策略
初中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和纪律,才能调动学生全心地去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同学乃至课堂的气氛。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并注意应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1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这些行为从现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1.1做一些干扰教师上课或违反课堂常规的事情
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互相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左顾右盼去观望其他的事情;有些学生穿皮鞋,牛仔裤来上体育课;有些学生课堂上不听体育教师的指挥,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打闹,影响课堂秩序等。
1.2不按时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
如进行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800米,学生仅跑40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某个动作时,学生故意偷懒或人为降低动作的难度等等。
2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的策略
2.1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体育课堂能否有序进行,与教师的管理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建立一套明确合理的课堂奖惩规范,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处理,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2.1.1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课堂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1.2妥善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具有故意性质且已明显干扰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是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并用语言暗示来处理。总之,在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时间和效率。
2.1.3正确奖励与惩罚
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上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是必要的。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强化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真棒”“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等。同时,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恰当而灵活的惩罚是必须要的。因此,任何一名体育教师在进行惩罚时,都不应该带有偏激行为,更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要客观公正、严明有力,要使包括受处罚学生在内的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心服口服。
2.2合理评价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深入开展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努力和参与程度,淡化竞技成分,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情感感染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他们个性特征明显,生硬的讲解和命令,很难使他们欣然接受。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投入必不可少,一个教师冷冰冰地传授知识,没有情感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抛开个人的其他情感因素,以亲切的态度去讲解知识;以优美的示范去感染学生;以关心、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提问;以关心、热情的态度去帮助学生;以敏感、灵活的态度对待偶发事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和温暖,得到鼓励、帮助。
2.4动作启示
针对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体育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动作能有效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能相互感知到的意识信号。体育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示范、一个保护帮助动作,都会产生维持课堂秩序的无声效果。学生分散练习时,体育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体育教师可通过调整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组织教学。如有时教师可站在场地中间;有时可走到分组练习的学生中去;有时发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可在讲解的同时似乎是无意,其实是有意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然后再用目光和表情告诉他不能这样做,均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福,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初中体育 课堂教学 组织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纪律与课堂评价。新课标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与管理依然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认识与把握,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一节优异的体育课堂教学是经过一个精心设计与复杂操作的过程,组织是动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凡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就高,学习注意力也会很集中,那么这节体育课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好。反过来,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就很难集中,甚至会出现你讲他也讲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那么,这堂课就很难上好了。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体育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特点进行组织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时间和空间都无限放大,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增加。当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人口密度大,同一时间上课的班级多,各个班级活动的内容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和吸引。例如,哪个班搞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学生很积极,经常发出笑声,其他班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被吸引过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空间扩大,教师在发出命令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不能第一时间能够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号,不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所以说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的课堂组织。
1.1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1.2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各阶段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2.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抓住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心理上,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喜欢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喜欢好竞争等。生理上,学生在初中是生长发育的最快时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还都有待提高,运动能力一般,耐疲劳能力差。所以在一节课中,一方面,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时间不宜太长,安排的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的竞争性,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防止学生厌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练习时间上、运动负荷、间歇时间上都要科学考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安排,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的现象。一般来讲,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而意志力、情绪在课的中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新的练习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而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巩固、重复、有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肢体语言、示范、眼神的作用,通过“语言激励、手势指挥、眼神暗示”等组织方法,队列队形组织方法体现灵活、多变,但井然有序,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合理安排课的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要上好一堂体育课,课的内容设计很关键,既要符合教材的安排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及场地器材等情况。课的内容、设计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由易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劳逸结合,课堂气氛可得到调控。增强课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技术技巧,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可选用“往返跑接力”游戏,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可采用分组运球接力游戏,都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具的设计着手,增加动作难度或设置其它的教具帮助,都可达到这一效果,如直接练习鱼跃前滚翻时,把可垫的前面增加物高一些,使练习者在鱼跃时就有跃起的体会。
4.教师上课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上课要情绪饱满,口令清晰,富有感染力。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上好体育课的保证,直接感染学生注意力的。口令要根据课的内容要求和目的不同,教师的口令声音的大小强弱可灵活变化,这样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激发他们的情绪。
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我谈一谈对物理教学实践的一些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摇视力的矫正》一节时,我提问:“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由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放在盛水的碗底的硬币,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马上答出: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甚至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会思索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出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我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并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的方法有: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放飞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会得到开发,能力会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一、联系旧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管理;问题成因
课堂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尤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涵盖内容广,因此课堂管理的成败对于课堂效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近年来,语文课堂管理问题不断凸显,而问题的产生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笔者试将问题成因整理如下:
一、管理理论的缺失
多年来,虽然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关于教育管理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并未得到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工作重心依然更多地停留在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在理论缺失的背景下,很多课堂的所谓课堂管理其实无从谈起,一些管理行为不过是教师教学之余的附加行为,既不形成系统,更未必有效,有些不恰当的管理行为还会适得其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行为。
二、教师权威思想的影响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教师的印象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论述。其中的“传、授、解”细究起来都是单向行为,即教师教,学生学。其思想的本质是教师权威。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为国学、古文等,儒学经典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因此,语文教师更容易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所束缚。在这种思想的浸润下,教师必然成为课堂的核心人物,教师的话不可反抗,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容置疑。当教师习惯了这种观念之后,一旦学生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行为,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而教师并未对此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于是课堂管理必然出现问题。
三、忽视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三年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中的学习,特别是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三年,更要关注其未来的人生,即高中课堂对于学生要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课堂管理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不仅在课堂上有学习意愿,更在课外有探究欲望。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可能很快便滞后于时展,因此要让学生即便离开学校、离开课堂,依然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永远充当课堂管理的核心,而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其今后学习的可持续性打好基础。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就会让学生产生功利性心理,只注重短期效益,不利于其终身学习。
四、师生情感交流的缺乏
师生情感交流是课堂中不可缺少、却常常被教师忽略的内容。教师赏识自己的学生,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从而建立自信,理解他人。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欣赏,他也会因此而欣赏别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五、应试教育的取向
高中语文科目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教材与高考题目没有直接联系,令学生产生错觉:即便课堂认真听讲也不见得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总之,在应试教育的取向之下,语文课上应该获得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国学积淀常被忽略,只要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便不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学面对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管理的进行。
六、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预习和复习方面,学生常常忽视以下要点:有计划地预习相关知识内容;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划分并做标记;善于利用工具书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终身学习意识。而这些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以上工作需要家长大力配合,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能力,令自主学习习惯得以真正养成。可惜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和教师未能达成默契,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未能很好地养成。
七、忽视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演变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该是涓涓细流,流之不尽”。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作用。然而青出于蓝是教师的共同理想,也常常经过努力而成为现实。一批批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离开学校,而教师则要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如果一个教师一生从事教育行业,那么其学生可能数以千计甚至更多。如果教师的水平一直原地踏步,就会误人子弟。而教师虽然常常也会进行理论学习和各种进修,却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其实教师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便是在课堂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众多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交织常常会对教师有所启发和触动。因此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互相促进、互相启发,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八、表扬和批评的滥用
合理的批评是课堂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的批评要严肃并切中要害,否则只会纵容错误,影响课堂纪律。批评学生时要指出错误之处并指明错误的危害。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其实也是从侧面表扬行为良好的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行为是公平的、是非分明的,这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批评也要适度,尤其要就事论事,不可因学生犯错误而对其人格进行攻击,或否定其一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如果经过批评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意改正,而教师依然不依不饶继续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而引起其逆反心理。
九、学校评价的误导
如今学校为了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常常会让学生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匿名评价。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学生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而进行恶意评价,影响教师的评价成绩。于是有教师为了获得“全优”的评价而不惜讨好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纵容不管,故意少布置作业,课堂上无原则地顺应学生的想法等。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对于教师这种刻意讨好的行为他们是不会认同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位学识渊博、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因此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原则的教师绝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堂管理出现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学生、考试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观念的改变,制度的重建,视野的拓展,方法的创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相信高中语文课堂管理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波.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历程、问题与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3-4.
[2]罗生全,靳玉乐.论教育研究的伦理自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3.
[3]吴志宏.教育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1.
[4]孙绵涛.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9(2):30-31.
[5]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55.
[6]刘春.跨学科视角的教育管理学探视[D].大连理工大学,2010:2-3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2、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可收到显著效果。
3、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引导学生经常保持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物理阅读习惯来提高课堂效率
1、物理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素材。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课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的重要材料,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强化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
2、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还必须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特点进行阅读。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的编排有如下特点:(1)每章开头都有两三个问题。(2)每节中都有加了花边的小标题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本节的中心内容。(3)许多章节的最后有“想想议议”,如学生能认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提高表述能力。(4)许多节的标题上就写着“实验……”这些实验学生可以在课前做。有些节里安排了小字排印、并用花边框了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习方法给予提示或提供些有益的或有趣的信息。(5)每章后面都安排了“阅读材料”,还有课外自已做的小实验,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6)每章的最后都有“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综合全章内容。
3、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可举办一些活动。如:每月办好一期“物理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开辟“物理学家”、“身边的物理”、“自学体验”、“优秀小结”、“物理小论文”等专栏。学生通过阅读自已亲手主办的“园地”既感到亲切、成功而又自豪,又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能力。
三、培养学生能力、发挥主体作用来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大家早已理解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新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育、教学和考试选拔体制决定了人们必须让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确切地说,应试教育仍是当前教育的主流。我们所能做的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尽量地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①问题未经设计,不假思索,简单问答。教师过多地提出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②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与学生无关。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④教师先点学生名字,然后才提出问题。提问没有面向全班,往往造成一个学生惊慌、其他学生松弛的局面。⑤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⑥一个问题还未做出明确结论,又提出另一个问题。⑦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问题,化难为易
物理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深入钻研、剖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仔细研究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启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学目标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首先,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其次,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
问题要表述具体、清楚,切忌问题太大、表述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化难为易,在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问题实质。如学习“机械效率”一节时,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用桶从井中提水时,你的目的是提水还是提桶?学生回答:当然是提水了。我又问:这个过程中,提水时必须和什么一起提上来?学生回答:连带桶一起提上来。我又问:提水做的功和提桶做的功,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学生回答:提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我又问: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学生回答:提桶做的是额外功。我又问:如果桶掉在井里了,你现在要把桶捞上来,怎么办?捞桶时会不会连水也提上来?学生想了一下回答:捞桶时会连水提上来。我又问:这时你的目的是提水还是捞桶?学生回答:当然是捞桶了。我又问:提水做的功和提桶做的功,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学生回答: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我又问: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学生回答:提水做的是额外功。到这时学生明白了,在实际情况中,表面上看是做同一件事情,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清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这样,既联系生活实际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妙设计提问,循序渐进
物理课教学内容多而杂,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融会贯通,发展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一节好的物理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提问过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堂提问我是这样实施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小节后提问:同学们天天骑自行车上学,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使运动中的自行车继续前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需要用力蹬。我趁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又问: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声回答:需要用力。我又问: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学生大声回答:正确。这时,有些同学小声地说:老师问的问题也太简单了。我没作声,接着做了演示实验后我又问:观察小车在斜面滑动的演示实验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小车在毛巾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面上前进距离较短,在光滑木板面上前进的距离最长。我继续问道: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小车为什么在毛巾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毛巾的表面比较粗糙,对小车的阻力最大。我又问:为什么在光滑的木板面上小车前进的距离最长?学生回答:木板表面光滑,对小车的阻力小。我又问:如果把木板换成光滑的玻璃表面,小车受到的阻力变小,小车将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前进的距离将会更长。我问:好,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定小车在比玻璃表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运动,没有阻力,小车将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将一直前进。那么,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小车什么时候会停止运动?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小车不会停止运动。那么,小车运动状态会变吗?学生回答:小车运动状态不变。好,大家回答得很好,老师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小车运动需要力吗?到了这时,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很不情愿、很迟疑地小声回答:小车运动不需要力。我趁机问:那么,你们开始讲的物体运动需要力,现在又说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呢?”同学们一脸疑惑,纷纷议论了起来,一两分钟后,再带着问题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进行后续学习,收到的效果很好。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该通过一些巧妙的提问加以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悬念,使学生处于渴望知道结果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三、把握提问时机,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要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变换不同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等全体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思考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例如,复习“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我是这样设计并实施提问的:点两名个头差不多、平时不爱学习又好动的学生上讲台,一左一右面对面站好,其中一个扮演“物”,另一个扮演镜子中的“像”,他俩表演我来提问。开始让“物”抬起右手,手掌平放在头顶前后比划几下,“像”同时做相同的动作。这时我就问:像和物大小有什么关系?我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他很快回答:像和物大小相等。接着,我让“物”抬起左手放在左耳朵上,让“像”抬起右手放在右耳朵上。这时我又问:像和物左右关系是什么?我让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回答,他想了想,答道:像和物左右相反。接着,我让“物”和“像”同时向前跨一步,站好,接着又同时向后跨两步,站好。这时我又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还没等我问完,同学们就抢着回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且印象深刻,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情绪高涨,效果非常好。这样,既活跃课堂,又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和探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重要内容之一,力争做到少而精,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想学、乐学、善学,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注重提问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应该因人设问。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观察学生,根据问题难易情况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学生表达的见解与想法,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恰当的辅导或提示,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就感。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现状注重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当学生自信地答对时,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他非常简单,加以肯定,可用“正确”、“不错”等评价语言,不作过多表扬。当学生不自信、犹豫地回答对时,应给予积极肯定,可用“完全正确”、“非常准确”、“很好”等评语,使他今后更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学生非常自信地回答错误时,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做出肯定,引导他思考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让另外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使他受到挑战,更努力。当学生不自信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即让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该学生作答,也可转变提问方式或增加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即使学生多次启而不发,也可以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取其他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评价应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五、动之以情,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关键,提问是教学情境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凝聚力,这样才能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学生才会抛弃思想上的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之中。
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既突出知识重点,又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26-27.
[2]韦秀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1-4.
[3]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蔡勤霞,孙凌曦.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一、处理好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到了初中,老师抓得和小学相比是松了许多,尤其容易忽视的是轻基础而重能力,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学生后面所有的能力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前几年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轻视了基础知识,而一味地培养能力,结果很不理想。我记得我以前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深刻的教益,他一直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对体育很感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考查,更要注重老师的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所涵盖的面是非常广阔,除了口令以外,动作技巧、保护措施等等都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
二、处理好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同样特别强调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新课改来了,闹哄哄地不免会时时看到群体放羊式所谓的讨论,还美其名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关键是缺少主导性的讨论本身就是必败无疑的课改,这样做的结果是新课改的目标不能得以实现。于是乎,放弃者有之,说怪话者有之。总之,我所看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课改在悄无声息中被我们束之高阁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传统式的体育教学就是老师在上面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开小差,效率极低,现在又有一股复古逆流,妄图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去,这是要不得的。课堂教学要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就必须要有全体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成就感,在人格上更健全。
三、课堂练习设置要处理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上的草率,不仅仅使得一节课的目标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问题的难易也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练习设置太过简单,使得学习好的学生和中等生感到乏味疲倦,练习设置过难,对许多差生而言就是盲人摸象,久而久之,无论是差生还是运动技术水平好的学生,都会因为找不着自己的位置而有一种被挫败的感觉,没有成就感的学习是最无趣的,而兴趣是学习能够持续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设置课堂练习三者兼顾,难易适中,也可设置不同难度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自由选择、自由组合,既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四、处理好课前充分备课和课堂实际教学中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课前充分备课,既要深挖授课内容,更要深入研究教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一堂生动的课,一堂鲜活的课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使我们有所改变。学生的激性会点燃或者唤醒我们备课时曾经沉睡了的激情或记忆,学生课堂上的接受程度会使得我们改变部分教学思路甚至教学内容,这既需要我们的勇气、胆识和魄力,更需要我们充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我们教学思考的前行,我们时时调整着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
五、处理好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六、处理好教学反思和改进教法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使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解决和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成功的经验。任何一堂课,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不管一堂课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作为以后教学中的经验教训。珍惜学生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全班推广,来引导学生的思路,同时对课堂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捕捉瞬间灵感。如教师上课时随时增加的内容和临时改变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巧妙创新、见解等。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提问方法;学生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50-01
本学期我有幸听到了我校张老师的一堂课《荷塘月色》,这节课运用的是“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为:1、情景导入2、教师整理归纳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3、学生齐读课文、感知课文4、学生4―6人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最终形成问题,由教者进行解答。5、课文拓展《想北平》,小组再次合作讨论,形成问题,学生间互相解决问题。6、课堂总结。
在整堂课中,由于教者做了充分的准备,老师对教材很熟悉,所以老师能迅速且准确地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自学课文《想北平》,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简短的自学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并不十分准确,对课文的中心也无从把握,这种看似很热闹的“课堂互动”,效果甚微。“问题教学法”对教学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学生有效和高质量的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呢?
一、问题教学法定义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智慧去探究或探索,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问题教学法的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灌输教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由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二、从老师“设疑”逐步转为学生“生疑”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施,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学生“生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视具体问题而定。下面提供几种常用方法以供参考:
1、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鼓励学生大胆有准备地提问。
上每一节课之前,作为教者,应该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这样一来可以既可可以避免由于课堂时间局限性带来的弊端,同时也让学生充分熟悉文本。预习新课时,要布置相应的要求。一般而言,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这样的准备:a、熟读文本;b、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写作风格;c、是否学过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无相同之处?d、是否学过同一文体的其他文章,有何文体特点?e、是否学过相似的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或其他写作手法的运用,请加以比较等问题,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储备为新的学习服务,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积极高效地提问。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习能够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以激发,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鸣,自然进入“愤”、“悱”状态,即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状态。例如《荷塘月色》的导入:
一提到荷塘,出现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抑或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的,荷塘在我们家乡再常见不过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以“荷塘”为题说一段话,你打算选取那些景物来说?
(同学们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他是如何表现月下荷塘的?
教师用富于节奏与旋律优美的诗歌语言向学生传达强烈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灵;而幻灯极大地调动视听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感染下,自然会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提出有质疑的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最终的解决。
3、从文本表达的思想入手,学会提问的方法。
(1)比较法。抓住文章中相近或相对的有关内容进行联想比较.通过比较设疑,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激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讲授《边城》一文时,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虎耳草的句子,比较它们出现的场合,学生会发现虎耳草总是出现在翠翠的梦中,再让学生联想一下虎耳草叶子的形状、花色,想想作者为什么让它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学生通过分析后明白实际上作者是用“虎耳草”心形的叶子、洁白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它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是翠翠日思夜想的寄情物,它寄托了翠翠的缕缕情思,翠翠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纯真的爱情梦里。这种含蓄的写法真切地描摹出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通过这样的比较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激疑法。激疑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设疑的方法有很多,有的课文,标题耐人寻味,是设疑的导火线。比如《边城》讲述的是少女翠翠和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沈从文为什么没将小说的题目定名为“翠翠的故事”,而是用“边城”来命名。像这样自我提问,再循着文意读下去,学生就会对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受认识。对这篇小说也更感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不断地探索,锤炼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早日实现。
一、从事情的余味中导入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为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已经对那个被封建教育残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课我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残害的人不单单仅孔乙己一人,趁机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即将要学《范进中举》,文中写的是的那个54岁才中举,为功名富贵挣扎一辈子,结果喜极而疯的范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主人公范进的悲惨命运作对比,为加深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再如:我在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引了两条趣闻: 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僻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有一次记者去采访,碰到一村妇,当无意提到葡萄牙时,村妇顿时惊讶万分:“什么?葡萄牙?葡萄还有长牙的?我活了50多年,从来没听说过。”(生笑) 其二:近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某县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成语,突然,他大声说了一句话,接着迅速躲在讲台后面。等了一会儿才出来,说:“同学们懂了吗,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误人子弟!(生笑) 前一个例子错误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开理解,闹了笑话;后一个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剥,也出了洋相。可见,有时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
二、从创设的情境中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情境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如在导入《国宝――大熊猫》这课时,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话题是:你印象中的大熊猫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大熊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人见人爱,而且非常珍贵。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宝――大熊猫》,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这样,学生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和老师一同走进课文。又如教学《春》时,可引导学生背诵古今描写春景的诗句,或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春色导入。这种导入法,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三、从历史的背景中导入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 转贴于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上《梅岭三章》那课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四、从故事的情趣中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再如用笑话导入:每个人对笑话都是不会抗拒的,尤其是永远笑不够的学生。一上台就“整”一个笑话,必将使课堂沉浸于融洽的气氛中。我在上药时这样开头—— 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学生笑) 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初中新课标中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注重课堂师生互动,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历史教师营造更好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理解和信任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会更高。为此,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应该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此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一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融入教师的课堂教课中,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合作性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合作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并以小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学习压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大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往往因此而将历史作为必学的科目应付性地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然而,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在课堂上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初中生的历史学都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对比分析教学、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法,缓和历史课堂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安排各种课堂活动,如游戏、竞赛、唱歌、猜谜语、画画等,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将活动的形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吸引学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内容重点,就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上,对于教学内容毫无理解,历史学习的质量也会因此而降低。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并不断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多个角度创新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春荣.努力提升历史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8,(52).
一、课堂提问的主体
当教育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后,“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鲜见,作为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课堂提问能否承担“对话、互动”的重任呢?下面是两节不同课题的地理课堂教师提问的观察统计:
统计表明,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平均比重的72.16%(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说明问题教学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使教师将关注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迭起。
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提问的目的是助学。从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问只占整个教学活动的2.53%,而有一节课学生的提问比例是零,也就是说,整个课堂几乎只有教师提问而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始终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学依然延续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只是用“满堂问”的形式置换“满堂灌”,课堂主体――学生的思想在哪里呢?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课上,学生提了一个非常有思想性的问题:“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统计的?”这是一个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问题,体现了学生渴望更接近科学和实践的欲望。“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学生不提出疑惑,教师如何解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四大区域划分》、《北方和南方》两节内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是一个宏观介绍,主要起到“铺垫”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主导因素,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受我国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所以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上表表明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描述性提问是主体,占39.99%,比较符合本节课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能达到“直观的感知”和“准确的描述”的教学目的。探索类和发散类提问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提问的主体是优等生,而且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大量探索和发散性的活动”。初中地理的课程要求更多的是学生描述和直观感受,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分析其主导因素,所以两节课的提问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量不多,但是质量很高。
但是判别类提问比重偏大,占课堂提问总数的34.54%,判别类的提问答案属于限答式的陈述性问题,过于机械和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淹没教学重点。
三、课堂提问的顺序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是循序渐进的,这与学生大脑的生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顺序有很大的关系,有经验的教师会捕捉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利用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灵敏的思维。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种波浪形状态,因此,提问适宜在授新课前和上课开始的10-20分钟左右及下课前10分钟左右进行。除此之外,在学生走神、面露难色、众说纷纭时,也可以适当地提问进行暗示或明辨是非。以下是两节课提问的时间段的统计: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两节课的提问时间分配过于平均,没有遵循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时间规律,过于频繁地提问,学生大脑会产生疲劳感,进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控制好提问的时间和频率。
学生的认知是有顺序的,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一系列问题,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可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在《我国的四大区域》课题中,教师在活动二中的问题设计就很有逻辑递进性,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1)界线B大致与一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2)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温线最接近?(3)界线B界限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4)界线B在地形图中,与哪列山脉、哪条河流的分布大体一致?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步步推进,让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中的意义。
四、课堂提问的反馈评价
地理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问题、实施问答和反馈评价三个环节。反馈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诊断,二是鼓励。由此可见反馈评价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下表是课堂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管理 措施
正视初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缺乏的事实,从多方面提高初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已经迫在眉睫,从当前的现状出发,本文建议从三方面着手预防职前初中英语教师缺乏管理技能,提升职后教师能管理技能。
一、树立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课堂管理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组织控制,从而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规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管理观点:
(一)要有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进行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要有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
二、健全初中英语课堂保障措施
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需要政府推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措施的建立不仅关系到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培养,更关系到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培养的长效机制问题。
(一)细化政策法规
建议国家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准入的法规,将教师课堂管理技能明确列为教师职业准入关卡,对老师课堂管理技能应达到的水平、实践的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通过法规的限制,使师范院校将课堂管理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之中,非师范类学生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时通过课堂管理课程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实习课程加强职前老师的课堂管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走上教师岗位时不仅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对课堂管理问题形成较系统的认识,并具备初步的课堂管理能力。
(二)保证经费落实
面对数目庞大的教师队伍,各地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培训内容陈旧,方式简单,因而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来满足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培训,这就需要政府财政经费上的保证。目前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教师技能培养的一个瓶颈因素,因此,对教育经费,尤其是继续教育经费建议各级政府要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并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长,教育的教育培训要确保用于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得挤占挪用。
三、拓宽初中英语课堂提升渠道
(一)加强职前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培训
初中英语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师范教育,在师范院校将课堂管理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纳入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使师范生在未任职之前,不仅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对课堂管理问题形成较系统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对于其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从事教师职业的公民,可将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列为教师资格认证的考核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对职前教师管理技能的培训。
(二)强化职后初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技能培训
1.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现状,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及时检查和反馈培训情况,做好阶段性总结。校本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理论学习法,组织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师徒结队法,请有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年轻教师;学习观摩法,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对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技能进行总结评价,通过讨论切磋明确课堂管理技能的范畴,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
2.开展技能竞赛
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竞赛可以依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在教学竞赛评价内容中增加教师课堂管理技能一栏,同时将竞赛课制作成课堂实录,供教师开展观摩、研讨等活动使用。通过竞赛活动,选拔出具有高超课堂管理技能的教师,并起到广泛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挖掘课堂管理的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广大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充沛的教师课堂管理技能资源。一方面在网上建立教师课堂管理文库,引进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管理的书籍和论文:另一方面,优化和集中全国最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影像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特别是边远地区学校和一些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教师提供观摩他人课堂管理技能的机会,进而改进和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
(四)教师自身加强课堂管理理论的学习
教师提升课堂管理技能需要集各方力量,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要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及时关注国内外有关课堂管理的新动态,以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将实际工作与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的动态变化,敢于将自己好的管理技能总结成书面文字与同行分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