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城市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城市林业 概念 建议 对策

一 城市林业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如噪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飘尘、温室效应等,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入城市, 使城市置于森林中,确立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林业的重视往往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学术界把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初级阶段,为缓慢发展期。城市化水平达到30― 70%为高速发展期,人口加速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一阶段,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和扩大。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 时,为城市发展成熟期,这时城市数量和规模趋于稳定。

从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当城市化水平进入高速发展期,面对城市建设扩张的各种压力, 很容易忽视环境建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城市建设一旦定型,再要改造将十分困难。因而,在城市化建设中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教训。人们经过痛苦的教训之后,才有所觉醒。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的研究才应运而生。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庄绳教授在森林生态学讲座中,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揭示了自然林业逐渐和工业文明相融汇。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同。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研究。世界许多国家,如美、英、法、日、德、俄、澳、阿根廷、波兰、印度和新加坡等,都将发达的城市林业作为城市繁荣文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当前,现代化城市建设都在紧紧围绕建成生态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一新的目标迈进。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在一片不毛之地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城市,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它的森林绿地就占城市面积的68%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建有长150km 宽115m 的环城森林绿化带。香港土地十分宝贵,但它建有21个自然公园和森林公园,绿地率超过40% 。最近,欧洲国家,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首,组织德、英、意、芬兰、荷兰等5国的8个城市, 共同研究21世纪现代化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对策。

二 城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l 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1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O世纪6O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城市林业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 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指既有城市气息又有森林系统的,既符合城市发展又有利于人类定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体。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 城市林业的作用

城市林业建设具有能创造和改善生物的栖息环境,缓和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可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和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能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以及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功能,为营造安全、美观、效率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少,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35.11%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为8.30m²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m² ,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 的绿化覆盖率。

3.2 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3 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特别是树种的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5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四 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为此,提出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4.1 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足,一是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二是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三是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4.2 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城市林业规划中要结合城市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协调处理好生产和建设、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3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

4.3.1 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

4.3.2 在树种选择、植物配置方面,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丰富城市森林树种资源。要先发展乔木树种,注重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根据其生态学特性给予科学的搭配,栽植成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达到既绿化叉美化的理想效果。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运用季相变化原则,丰富城市森林景观。

4.4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即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理顺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4.5 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

4.6 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要建立城市林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全社会为基础,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投物、投资,全民动手植树种草,依靠全体市民的力量绿化美化城市。

4.7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治力度完善和制定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建绿、依法护绿、依法兴绿,确保城市林业健康稳定发展。

篇2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土地产权;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7-02

我国自1987年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国有土地使用权逐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经建立。相较于国有建设用地,农村土地使用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如《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经济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直接进行流转,必须先经过国家予以征收,再由政府推向市场。

一、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家征地行为的强制性以及对征收补偿机制的主导性使我国土地一级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出现的零地价、低地价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对农民不合理的征收补偿则可以视为垄断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国家垄断一级市场通过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①同时市场结构呈分割状态,在产权,用途,市场,价格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二元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垄断和市场割裂并存,一方面排除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农地非农化过快过渡;另一方面驱使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逐利,形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农村建设用地浪费的畸形局面。

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出现了两种运作模式:(1)法律框架内“转、征、供”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2)集体建设用地自发地、直接地进入市场流转,形成“非法的、隐形的”的市场。②在第一种运作模式下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无法显现,农民的收益却只能停留在最初依据农业用途进行补偿部分,无权参与土地发展权增值的分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而在第二种运作模式下巨大的潜在利益、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地方政府对流转的纵容,使得隐形流转盛行,严重干扰我国土地市场正常秩序。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通过实施严格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的步伐,已成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权利,但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上交易对象并不明晰,其表现在农村建设用地权属不明,财产权利不完整等方面。从上述问题出发,解决统一市场交易对象问题首先是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集体应该拥有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相一致的完整土地财产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促进其平等合理流动。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交易主体同交易客体一样相对明晰,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主体,特别是供给主体,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模糊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含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民集体”,但现实中很难对“农民集体”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村集体集体入地已基本上分给村民小组,所有权证一般是以村民小组为地域基础进行载明,村民小组的成员也长期作为本小组土地的经营人与管理人,因而将村民小组明确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至名归;此外还要赋予生产小组完整的权利,只有村民小组及其成员完整拥有土地权利视为才能视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真正主体。

2.健全土地税法体系

为了促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必须对现行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修改《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六十三条等相关规定,取消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硬性规定,逐步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依法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其次,应改变我国物权法轻权力重管理、以债权替物权的思路,鼓励和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对各项土地权力的发挥。

建立统一市场还应有与之配套的税收体系,应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在保证农村集体应有收益的基础上,与社会分享土地发展的效益,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土地增值分配方面的作用。

3.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各级政府站在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并对未来态势作出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统一编制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应放在将符合规划用于建设用途的土地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划定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的土地范围。

在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后,也应建立同城市建设用地类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科学地确定农村建设用地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不同使用类型的基准价格,以及建立相应的流转标定地价体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城乡地价体系。

注释:

①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②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1]李凌.建设用地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02.

[4]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篇3

关键词:特大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个性;集约发展

Abstract: the city of Yichang is building a modern big city, this i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Yicha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 big city of Yichang City, with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building a modern large city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big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character; intens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这是省委从构建战略支点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已成为宜昌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客观发展规律,更符合全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以特大城市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战略选择。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但究竟什么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仍然是当前需要明确和理清的问题。

根据我国上一版本的《城市规划法》,市辖区非农业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其中超过200万的为超大城市),而现在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所以,我们正在进行的特大城市建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的达标,而更应该从从城市的本质和内涵上进行提档升级。

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有着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内涵,并在经济活动组织、技术创新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辐射带动城乡及区域发展。一般来看,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左右着一定区域的经济状况和趋势,具有控制区域经济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现代化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化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

四是应该具有包容发展的胸怀。特大城市之“大”不仅在于城市面积之大、城区人口基数之大,更在于建设者发展胸怀之大、发展合力之大。一个城市的胸襟与度量,决定着它的发展空间。宜昌地处长江沿线,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灵秀的山水资源,这是宜昌打造特大城市的最宝贵资源。宜昌要用好这些资源,以借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不断拓宽城市的包容性,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格调。要以更高的发展视野看待问题,通盘考虑发展的统筹性、协调性,确保一步到位、不留遗憾,绝不蹈一些城市先扩容再治堵、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

3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3.1有利条件

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宜昌地处长江中游,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鄂西渝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等构建了宜昌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新建成通车的宜万铁路和汉宜城际铁路,使宜昌承东启西的交通优势更为明显。

显著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近几年来,宜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湖北省前列,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如2011年宜昌市GDP达到2140.69亿元,同比增长16.1%,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位居全省第二位,继续位居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同类城市发展前列。

较强的资源承载力。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长江流经市域230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48公里,此外还有长度超过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宜昌水利志》)。与长江上游一些中等城市相比,宜昌土地优势突出。以磷矿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为大宜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环境优势。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长期以来宜昌一直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精心做好“山水文章”,基本形成了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生态环境。

调整时期的政策机遇。湖北省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全省重大战略写进“十二五”规划,全市人民期待宜昌能够在新一轮的发展时期有突破性的进步,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完全具备。

3.2不利因素

山地丘陵城市特色凸显不够。宜昌市城区地处鄂西黄陵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是典型的沿江丘陵城市。宜昌城区70%面积属于山地丘陵,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宜昌的城市空间格局经历了由沿江点状沿江团状沿江带状沿江组团状的发展轨迹。这种组团式的结构是适应宜昌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机产生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山水城市的特色,但在目前扩大城市用地规模的过程中,已经有重现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摊大饼”现象的趋势,这不仅会带来交通拥堵、应急疏散等“城市病”问题,也不利于凸显宜昌特有的自然地理风貌。

新区老城衔接过渡不够。宜昌建设特大城市要拓展城市骨架,主要路径就是拓展新区,也就是连续由中心城区向扩大模式。尽管近几年随着宜昌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相应不断增加,但由于城市新区发展略显缓慢,新区拓展规模不够,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足,对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作用并不明显,城市功能的合理再分配也未能真正实现。

各类用地发展不够均衡。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建设,宜昌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城市用地总规模及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是,工业和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均已超过国标;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和用地规模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工业物流用地也严重短缺,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宜昌市市各类用地发展不够均衡,城市用地结构不甚合理。

4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构想和建议

4.1重视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

走可持续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是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要始终坚持“独具魅力”的发展方向,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继续做好“山文章”、“水文章”,使“和谐”、“低碳”、“宜居”、“幸福”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符号,更好地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同时,营造环境还可改善生存条件,提升土地价值,集聚人气,发展产业,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试想,如果没有纽约中央公园,就不会有曼哈顿周边高楼的价值连城,甚至不会有纽约在世界的国际金融经济中心地位。宜昌素来有“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美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自然赋予宜昌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特大城市,就更加要顺应时展潮流,不仅要认真保护好已有的优美自然环境,更要按照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好城市,真正实现可持续化的城市发展。

4.2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理念。

宜居城市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建设追求的主流,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尤其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吸收公众参与,满足市民各种不同的合理需求。比如针对大城市常见的交通拥堵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私人交通成本,使居民由被动变主动地放弃自驾出行而选择低成本又便捷的公共交通。再比如,针对新区拓展力度不够的问题,可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使老城区人口自觉向周边组团和新区逐步疏解。

另外,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他和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划要注重征求公众意见,在一些重大项目和老百姓普遍关心项目的开发、实施和审批过程中,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特别是公开征求周边受影响居民意见,更是法定程序。第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完善“阳光规划”,在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的形式、范围、程序等方面深化改革、调整完善。第二,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入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求,使城市公共设施、公用设施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4.3塑造城市个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些具有鲜明地域风情特色的大城市,我们国家的城市个性普遍不够明显,往往是千城一面。宜昌要建设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更要在规划建设中贯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彰显水电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可以紧紧围绕两坝一峡,将水电文章做大做强,真正将宜昌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博物城”。同时,宜昌作为巴楚文化的发源地,拥有2700多年灿烂文明历史,其城市和建筑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新区拓展和老城改造的过程中可采用保留、迁建、复原等措施,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使城市风貌有独树一帜之处。再比如,作为沿江带状城市,沿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对体现城市特色也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值得城市管理者和专业学者研究的课题。

4.4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周边要多留空地,包括农田、湿地、山林、水面;在城市里也要留有空地,不要见缝插房,可以见缝插绿;尤其在工业开发区更要预留发展用地,以便为今后产业的转向升级留足空间,同时也可适当设定法定禁建区。否则,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会加大,产业升级的成本也会明显增加。本质上说,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土地的不断更新利用的过程。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既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进一步说,我们目前所依据的规划是人们依据现阶段的知识和手段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测。规划的基点是现在,目标是未来,检验的标准是实践。因此,规划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由于今天的知识和科技手段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测可能是脆弱的,模糊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就像在十年前大家很难想像IT产业会成为一个主要产业,而今天的纳米产业对空间布局上有什么要求,我们还在探索,未来的有些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今天可能无法预测到。因此,在规划上一定要学会“留白”,使城市呈现出疏密有致的健康形态。

为此,我们在开发区建设中,要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土地为未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跨越发展储存空间。开发区建设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把所有的空间用同一层次的产业填满,更不能盲目扩张;在城市经营过程中,既要做好今天的城市经营,也要为今后政府的城市经营留下空间;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目前我们的城市普遍太挤,建筑太实的状态,今后要坚持虚实结合,处理好艺术性的“留白”,彰显城市个性的“留白”,没有考虑好的坚决“留白”,要么暂时不建,要建就建出品位,要建就建出精品。

4.5走集约发展之路是城市建设的首选路径。

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市必须走集约发展之路。这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改造提升传统商业中心,更要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新区,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促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如:工业区基本形成后要及时开发商住、公建,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商贸、居住综合中心;要通过城市设计确定高楼建筑群、多层建筑的合理布局;完善小街小巷功能,将主干道边的商业活动移到街巷,尽量减少车流人流在主干道上的停留时间,有效缓解拥堵;严格控制低层住宅;合理确定适度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设园林城市、宜居城市、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就业率和综合竞争力,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5结语

目前,宜昌正面临着从大城市到特大城市、从一般地级市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跨越。而“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就是宜昌新一轮跨越的“最大资源、最大动力、根本动力”。把握好、运用好这种动力,推动宜昌实现新一轮跨越,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跨越意识,更检验着我们的跨越水平。

这次历史性的跨越带给宜昌的不仅是城市外延的扩大,更是城市内涵的延伸;不仅是经济规模的裂变,更是民生关怀的升级。我们要勇立潮头,真抓实干,在波澜壮阔的第三轮跨越中施展远大抱负,把宜昌建设成为不仅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上达标,更是在城市品质和内涵上有根本性提升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参考文献:

[1]朱斌,曹艾莉,郗小林.试论中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社会对科学的影响,1996(4)

[2]陈光庭.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1999(3)

[3]张平宇.城市再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4(7)

篇4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实施“精致武义”的重要意义

1.“精致武义”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我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发展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优质精品工程缺乏、粗制滥造现象依然存在,拆建未有效统一、重复建设仍然发生,统筹协调不力、“剖肠挖肚”等现象未能杜绝等,这些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利民、便民工程,使每座建筑都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每个设施都能成为市民分享的精美资源,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精致武义”建设是提升我县城市建设理念的新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的影响,城市还存在低水平建设、粗放型发展现象,存在着“整体不衔接、配套未跟上、局部不细致”等突出问题。而精致武义建设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的城市建设模式,提升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水平,做到量的扩张、质的提高、品位提升三者并重,进一步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3.“精致武义”建设是推进武义城市特色化的客观要求。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不断赋予城市建设新的内涵,对于提升地区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特色城市化,虽然在规划中体现出了城市特色,但更需要以精致武义建设来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勘察设计,将建筑的整体美感和单体特色有机统一,努力形成“合则和谐美,分则个性秀”的效果;通过精心组织施工,实施精细管理,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能体现精致建设的要求;通过实施质量监督,保证每项工程都符合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各项要求;通过坚持精致武义建设,确保每项工程都是精品工程,争取多出建筑艺术品,以进一步彰显武义青山绿水、历史、文化等城市特色。

二、构建“精致武义”的几点建议

1.精心规划。(一)要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促进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结合工业功能区的整合和扩容,完善各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各工业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的研究。根据武义县县域总体规划,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启动商业业态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结合老百姓的呼声和要求,在明确各组团定位的基础上,启动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在明确上街历史街区定位和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完成街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工作。

(二)着力提高勘察设计水平。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建设设计方案的优劣对最终形成的建筑(市政)工程品质至关重要,要以一流的建设设计来保证城市建设出精品。一是坚持名家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工程项目,要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借助名家的大手笔、神来之笔和精彩之笔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二是注重方案配套衔接。加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衔接,做到建筑设计方案与沿街、沿路市政设施和环境人文景观建设设计方案相协调。三是加强方案审查。针对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项目、市政工程的建设设计方案要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尤其是加强建筑材料的应用、景观设计方案的审查。四是提升行业能力。积极开展优秀设计方案评比活动,并将评比活动与资质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县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2.精品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精品工程要以一流的建设质量作保证。工程质量监管涉及建设各方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精致建设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一是强化全过程监管。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建立质量监管闭合体系,以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建设、施工、监理和检测等各方主体建设行为的监管。二是创新监管方式。组织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巡查,大力推行关键环节预警提示制、监理质量适时报告制、重要环节现场监督制以及分户验收制,逐步建立差别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质量监管效能。三是抓好市政工程监管。建立健全市政工程设计审查等各项制度,大小市政工程都要坚持科学设计、严格审查,做到建设程序规范、施工组织科学、工地标化文明、工程质量优良。

(二)要大力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强化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建设各方主体创优积极性,以建造更多优质精品工程。一是扩大创优范围。凡是建设体量达到相应标准的建筑工程、市政项目,都要通过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引导和监督,以相关合同形式,一律按照国优、省优或市优标准明确创优目标,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企业单位的创优责任,分别制定创优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落实。二是调动创优积极性。坚持实行优质优价制度,建设部门参与对创优资金的监管,让质量与价格挂钩。三是实行激励机制。设立优质工程奖励基金,每年提请县政府召开一次优质工程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鲁班奖”等优质工程的相关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要不断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广泛研发、利用“四新”成果,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打造精品工程、实现精致建设的重要途径。

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攻关,争创国家级、省级工法、QC成果及专利。

3.精细管理。从城市管理角度,打造精致武义要在精巧、精良、精美等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以精巧的城市部件摆放提升城市家居品质。一个城市不仅有马路,还有路灯、公交站台、邮政报刊亭、配电箱、放心早餐点等各种城市内容物,这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城市家具,就像一个家里不仅要有墙壁,还要有壁纸,沙发等家具及日用品。另外,如何进行家庭装修,如何摆放家具及日用品都直接体现了家居档次和品质,城市也是这样。

(二)是以精良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品质。城市品质首先与城市环境卫生状况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城市的街巷垃圾遍地,道路又脏又乱,到处都是“牛皮癣”、小广告,那还有什么城市品质可言?相反,如果街巷环境整洁优美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城市品质感油然而生。提升市区环境卫生质量。将非机动车停放秩序与道路保洁捆绑承包,确保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商场(店)门前、各类停车场所和公共场地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提升城市整体效果。

(三)是以精美的城市综合整治提升城市街景品质。城市空间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细化、完善街景改造、灯光亮化和户外广告设置标准,提高街景质量,推进城市品质。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出发,注意保护本地特色。结合我县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街景改造的标准。

4.精选特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着力“六个突出”,就是六个特点: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研究;三是突出城市创新;四是突出资源整合;五是突出宣传推介;六是突出重大项目。就是要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开放、大创新的姿态,聚精会神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工程、大产品。把武义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源,把城镇文化转化为旅游经济,把辉煌历史转化为具体财富,结合武义发展实际和实际特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篇6

1.发展城市是发展县城经济的必然选择。加快城市建设必然要集中大量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环境、交通设施等大量城建项目的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这为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刺激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对土地和各类资源的有效运作和经营,能促进资源的升值,带动工业和商贸业的繁荣,有利于地方产业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人口聚集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2.加快城市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城综合竞争力。城市发展是软、硬环境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了城市各种功能配套设施,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了政府的高效管理,重新塑造了县城的崭新形象,增强了对外来投资和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为县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3.加快城市建设能使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和改善。优化和改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建设在坚持“以人为本”前提下,要正确处理好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加强对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下大力气对县城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对城市污染进行防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是当今现代化城市的内涵之一,也是城市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4.加快城市建设能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建设是一定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设,城市建筑是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现代城市必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必然要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创造有特色的文化景观,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文化、广场文化、广告文化、雕塑文化等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得到传承和弘扬,达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营造城市奋发向上、文明和谐、健康繁荣的文化景象。5.科学经营城市能实现财政创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发挥城市土地最大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地、统一管理,改善用地结构,促进用地效益和产业效益综合提高,实现土地增值,促进财政增收。利用城市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进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出让基础设施投资经营权、公用事业经营权、拍卖冠名权等办法,可筹集到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

二、加快城市建设的对策

1.规划先行。一是要细化城市规划。要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体现时代的新要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规划建设。要依总体规划,编制出绿化、道路、亮化、供电、给水、排水、通讯、闭路、网络等市政工程和城区改造的专业规划,使区域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二要突出城市特色。要充分挖掘云霄县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人文优势,把开漳历史文化、红树林自然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土楼文化、商埠文化等与现代建设艺术、城市景观艺术、广场文化艺术等相融合,广场、公园、街头雕塑、楼房建筑、街区艺术装饰等外形、外观要能彰显云霄县文化底蕴,展现我县文化高品位。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划分,规划设计一些步行街繁华购物区、行政办公服务区、高档生态住宅小区、科教文化集中区、休闲娱乐区、健身锻炼的公园、广场等,使社会各种资源能得到最佳优化整合,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和合理。

2.强化城市绿化。一是要抓好绿化规划。城市绿化建设涉及到园林景观整体布局设计、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建筑用地布局等诸多方面,必须切实做到规划先行,以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大力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云霄县城区绿地率达4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二是实现绿化全覆盖。要把绿化作为提升投资创业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大手笔、大投入、高品位地进行绿化建设,着力抓好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房建绿等工作,使市区道路、广场、街头、居住小区、公园、学校、机关等得到全面绿化、美化,在全社会形成专业绿化、单位绿化、社区绿化和群众义务绿化相结合、齐抓共管的绿化格局。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以行道树、绿化带为骨架,以庭院绿化、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游憩广场为中心、沿街单位拆墙透绿为补充的各种绿地交融渗透,点、线、面、片、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一个生态的整体,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绿化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制、责任承包制和质量追究制,以及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区域管理为基础、群众管理为动力的管理体制,确保绿地建设从规划开始,能精心运作,确保建绿质量和成效,推动城区绿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一是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人文风貌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建设和改造一些具有高品位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城市建筑、街区、广场、公园、街头雕塑等,不断拓宽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让百姓享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环境优化的实惠。提升和改造城区江滨公园、人民公园、将军山公园及其它社区花园,增加人文景观和各种功能性的娱乐健身设施,建造融人文、自然、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高品位时代公园和广场,引领社会时尚和时潮,带领群众奔向健康新生活。二是抓好住宅小区的建设与改造。以建设花园式的高档生态住宅小区为目标,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高标准,追求高质量,突出风格特色,出精品工程,在绿化、亮化、美化方面和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上要一步到位,特别要注意配套以绿荫草坪、小桥流水、特色雕塑、喷泉、假山池沼、健身娱乐为主体的小憩园,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体现现代花园小区风貌。对旧住宅小区要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对旧式建筑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狠抓旧小区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工作,使小区变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三是装饰扮靓城市。城市之所以有品位和风格,是因为城市建筑融入了文化元素。在新区规划建设中,要对街区两侧楼房和建筑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立面装修要有文化考究,屋顶要改变单调的平顶屋顶,可采用一些中式传统古典屋顶或欧式屋顶,旧街区两侧楼房可逐步实施房顶“平改坡”工程和外墙“刷新”工程,使其旧貌换新颜,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四是实施县城亮化工程。编制灯光夜景规划,用亮化来美化城市夜景,把亮化与景观结合起来,使亮化成为城市的主要景观和亮点。在公共绿地上,设置不同色调的灯光,突出绿化的夜景观赏效果。实施城区内外环亮化示范工程,利用霓虹灯、射灯、建筑轮廓灯、城市高照灯、广告灯箱、LED显示屏等光线、光源来表现城市景观,对城区江滨路和江滨公园进行统一灯光规划设计,营造梦幻多彩江边夜景,形成“白天看园林绿化,晚上看灯光夜景”的全天候景观特色。

篇7

关键词:城市品牌建设;竞争;品牌塑造;传播之路

【中图分类号】 F29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6-01

一根据城市特色进行准确的城市品牌定位

一个城市的定位需要考虑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考虑社会公众对定位的认可;要根据投资者甚至国际社会的认同来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城市定位要把功能和文化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因此,针对武汉市的具体情况,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1.产业定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产业定位需要站在带动武汉城市圈以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进行思考。目前我们可以显著的发现,武汉8+1城市圈内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各市区分工不明确,产业的梯度建设不完善,中部各城市之间还有很强的市场壁垒。结合武汉的产业状况(见第三章节产业分析部分)。我们可以确定为:武汉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钢铁冶炼、光纤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医药这四大科技产业为主导,同时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物流、旅游为辅助的产业结构。

2.功能定位。城市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定位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加上城市品牌定位所具有的协调性、差异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的原则,我认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要把握以下四大中心职能:

(1)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相较于同一地区的其他城市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武汉市也是中部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武汉市的经济地位、战略资源优于长沙、南昌、郑州以及合肥等其他中部城市。武汉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是区域内的资本集散中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领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人口多、面积大,以武汉为依托的8+1城市群,同时具有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众多原因是使武汉成为中部经济中心实现的基础。

(2)中部制造业中心,根据前面的产业、经济水平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武汉的制造业基础好,拥有武钢、东风、神龙、富士康等一系列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在目前武汉的产业组织架构中制造业是城市不断发展的不要动力,是武汉的支柱型产业。综上所述,武汉完全有能力通过经济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制造中心。

(3)中部地区的教育中心,作为中国第三大的教育基地,武汉的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密集度、科技创新领域、经济转化应用基础的先进程度都是中部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科学教育中心是与武汉本身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但有两点还需注意:一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发为经济价值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增强;二是注重文化氛围、城市文化内涵的培养。

(4)中部物流中心,物流要作为武汉的一个具体的城市功能予以发展。利用高铁带来的“4小时经济圈”优势,努力把物流打造成为武汉的前瞻性产业,建设成为辐射全国的中部内陆物流中心。

3.综合定位。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国际化,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为体现信息化时代需求、适应电子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到底趋势。我认为武汉的城市综合定位应确定为“便捷武汉”,即运用CIS、遥感、网络、光纤通讯、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管、辅助决策等技术的统称。简单的说,就是将科技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这与武汉产业优势、科学教育优势是相一致的。而“便捷武汉”的建设目标必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国家的支持,在理念建设上快人一步,让武汉在城市建设中掌握更好的政策资源。

二选取特色资源构建鲜明的城市形象

城市的形象主要是由城市的识别系统构成,它包括:城市理念识别、城市的行为识别、城市的视觉识别。

1.城市理念识别。城市理念识别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是城市中的市民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根据武汉的城市定位与笔者所了解的武汉具体情况,我认为武汉的城市精神应该是“创新与包容”。

“创新” 武汉市地处中国的中心,汉口拥有众多的码头,一定程度上说武汉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浓浓的码头文化。洋人开埠以来,洋风从太平洋顺着长江吹向了内陆的武汉。码头文化带来的江湖之气,使得我武汉人善于接触新生事物的习惯,从以来,武汉人便“敢为天下先”。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汉就是需要这种敢于创先的精神,只有在不同的领域勇于创新才能使城市立于不败之地。

“包容”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南北交汇,东西相接之处,最先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思想、新潮流融会贯通,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汉就提出了“敞开三镇大门,欢迎各路客商”的政策。古时有云“货到汉”,当是的汉口就已是中国的商业重镇。《汉口竹枝词》中说“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份民”,正是武汉的商业过往,使得这个城市充满了包容并蓄的血脉。

2.城市的行为识别。在武汉的城市行为识别上,要符合城市 “便捷武汉”的定位上来。反映出城市理念“创新与包容”。简单来说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的行为识别。对内的行为识别方面,一是城市的管理上要进行信息化改造,让市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化,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也要融入人文关怀,努力将城市生活的舒适性与环保性相协调,用科技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升武汉城市水平。举例来说,对于公共交通进行全程数控,信息化的处理城市道路拥堵问题,以全城的整体情况来疏导交通高峰期的城市路况,从而进行合理的道路分流,避免一处拥堵得以解决,却造成下一处的拥堵。二是,加强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建设,树立起城市居民的品牌意识,注重城市的人文内涵的培养,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武汉市的整体城市形象。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建立起城市居民主人翁的意识,比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种方式丰富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在城市管理中倾入“人文关怀”等。让生活在武汉的人们感受到城市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具体益处,努力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

3.城市的视觉识别。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传达的最主要途径。我认为武汉的视觉识别建立需要学习日本或者香港的经验。邀请世界一流的品牌标志设计制定专业的公司来设计,在前期展开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调查,保证设计思路和城市品牌思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武汉还需对其它的城市视觉识别的构成要素及城市基本景观要素予以规划和设计。加强汉口沿江租借带、东湖沿岸、光谷地区等重点地区的重点宣传,并进行数字化改造,将“便捷武汉”融入城市的视觉系统。

在产业品牌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宣传,以产业的集聚地的品牌化带动产业整体的品牌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关注城市的发展,使“武汉光谷”以光纤信息为主导的产业能够优势领先于全国,领先于世界,从而反向的促进哺育其发展的城市品牌走出去,品牌价值也就得到增值,城市品牌建设也走向了更广的领域。参考文献

[1]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2]张锐/张燚.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金元浦. 北京:走向世界城市[R].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篇8

关键词:石漠化;工程建设;对策;丘北县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丘北县开展石漠化工程综合治理情况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北部,东经103°34'~104°45',北纬23°45'~24°28'。受季风影响,水气来源充足,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全县共辖3镇9乡、99个村民委(社区)、125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民族。总人口47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4‰,其中少数民族2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62.52%;农业人口4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3.1%。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21045万元,财政总收入19297万元。石漠化土地土层瘠薄、干旱严重,造林成活率低,治理困难。丘北县由于没有较大的财源,财政困难,没有充足资金投入石漠化治理。近5年来,丘北县结合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的实施,部分立地条件较好的石漠化土地,在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封山育林(草)工程中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补植补播部分乔木或灌木树种,已开始显现治理效果。通过对200hm2封育地块的调查发现,海拔1600m以上地块治理较为困难,成功率不高;1600m以下地区治理较为容易些,也逐步成林,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2丘北县实施石漠化工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石漠化治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石漠化治理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各政府部门,实行层层负责制和奖罚制度,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有力保证。

2.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石漠化治理是一家治理多家受益的活动,需要政府出面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共同治理。从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建立办事机构,负责办理日常事务,处理日常工作。

2.3加强林地资源管理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它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保护森林,增加植被就是对石漠化进行治理,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着力降低石漠化进程。

2.4建立治理投入机制

政府部门要制订相应政策,多方筹积资金,共同治理,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各受益部门根据受益的多少出资治理。

2.5合理采用治理方法

丘北县的石漠化治理在组织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用生物的、工程的、农业的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治理石漠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6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努力增加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不仅要在陡坡耕地上实施,在石漠化地区更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将所有的石漠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

2.7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森林资源。着力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形成新的替代能源,推广利用节能技术,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保护森林植被,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

2.8积极整合土地,实施异地开发

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实施异地搬迁移民,将迁移后的地区作为重点治理区域,恢复生态。

2.9加大科技宣传,引导多方参与进一步加大

农村科技宣传推广应用力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生产方式。在农村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增加农民的科技知识,将科技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畜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先进的养殖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地制订农、林、牧复合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区域生态安全,防止石漠化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高效利用。

3结语

丘北县石漠化工程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在组织开展工程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由政府牵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治理,不断改善当前的现状。特别是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切实将科技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认真制订农、林、牧复合土地利用模式,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同时,进一步防止石漠化的发展,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高效利用,有效推进丘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 城市建设对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 基于雾霾影响因子对绿色宜居环境的设计研究 加强城市建设、细化城市管理打造优美宜居安全的文明城市 建设富裕\宜居\和谐\文明\智慧\活力大庆 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建设富裕\宜居\和谐\文明\智慧\活力大庆开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现代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价 城市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工业建设项目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电网建设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加强自主创新 加快推进宜居型城市建设 试论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探讨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问题研究 对城市宜居环境规划的讨论 环境景观对绿色城市建设的贡献 规划与建设宜居型城市的思考 建设和谐宜居的中等城市 “宜居”不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前提 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探讨 辽源:建设宜居的智能型示范城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EB/OL].2013-04-25

[2]李璠.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看家庭养老发展[N]. 光明日报.2013-07-17

[3]阮春生.丽水规划“三步走”打造知名生态休闲养生基地[N].丽水日报. 2011-08-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ZMZC2013019)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实践经验;对策建议;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08-01

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就开始注重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在常年的建设当中,小城镇已经逐渐发展壮大,在城市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长期的建设当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后期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是停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尽心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障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

小城镇在长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已经创设出了各种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而小城镇建设总结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一下几个面:

1、上下结合,政民共建,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

在小城镇建设中,主要依靠的建设力量是农民,农民是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其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农民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因此,建设力量比较分散,而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农民的力量,就需要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组织,从而形成有效的合理,共同进行小城镇的建设。这就决定了政府所要发挥的职能,政府要做到体恤农民,不断发挥其领导和组织作用,将分散的农民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为小城镇的建设贡献力量。政府可以利用集体的形式将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积极的动员农民力量,注重发展建设基础设施,在经济上重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充分重视农民的利益,大力发展农民个体经济,从而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基础。

2、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

在小城镇的建设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资金的主要来源问题就是目前小城镇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我国小城镇目前的建设状况而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投入,而这些资金只能够解决小城镇建设中一部分的资金需求,剩下的资金则需要小城镇自身去解决。要想良好的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问题,先要对小城镇本地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开创性工作,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利用乡镇企业所上缴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另外,还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强调投资小城镇建设的可取性,使得乡镇企业能够积极的进行自身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小城镇的建设贡献力量。我国自1990年开始,不断提出各种开放政策,而小城镇则充分利用国家的开放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合资、独资兴办工业项目和“三产”项目。目前,在苏南的有些乡镇,外商投资资金已经占到了小城镇建设总投资的50%以上。

3、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发展优势

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有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而且总是受外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优势,是中国农民建设小城镇的义一条宝贵经验。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建设规划问题

在初始阶段,小城镇建设是农民的一种自发实践活动,政府尤其是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法规和政策滞后,因而缺少统一指导,没有什么严格规划。现在,各地在小城镇建设中都开始重视规划问题,也都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缺乏科学性、规划的深度不够;人们还没有真正确立规划意识,普遍存在重制定轻实施的现象,规划控制缺少严肃性、约束力,因而违反规划的现象不断出现,而且难以纠正和制止。

2、建设与用地矛盾问题

用地与建设的矛盾,简单地讲就是“吃饭”与“建设”的关系,一直都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在对土地的利用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村镇建设占用较多的耕地。大量耕地的占用中,除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必须之外,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二是用地方式不够合理,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化配置。一些小城镇在外延迅猛扩展的同时,对旧区的改造举步维艰,以至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存在粗放经营和闲置浪费现象。三是对土地存在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导致土地质量恶化,地力下降,小城镇建设中这种对土地的滥用使得耕地数量锐减,加重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长此下去,将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3、小城镇经济基础比较脆弱问题

小城镇建设离不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但是乡镇企业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有些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慢的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直接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速度,而一些原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经济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经营出现困难,利润下降,有些甚至m现亏损,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小城镇建设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的严肃性,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小城镇的各项建设,首先,要充分重视规划的作用。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调节作用和控制作用,要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比较,科学设计和安排未来小城镇建设的布点、小城镇道路、绿化、河道、桥梁的布局以及地下给排水、供电等等,避免建设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其次按规划搞建设,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的,在规划的实施中不允许有任何随意性,如有调整和修订的必要,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在规划时,要把其区域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作为规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合理的小城镇网络,避免镇区建设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和自然村落的自由发展,使小城镇的布点从目前的以行政体制为依据。

2、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小城镇建设用地限制过严,注重于堵而偏于疏,为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为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有限耕地,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改造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深化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一是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实行小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二是要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三是要把土地使用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强有力小城镇用地管理机构,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根据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采用科学化的对策建议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优化,改善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的进行自我建设和更新,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雪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征[J].经济与管理.2001(02).

篇11

关键词:水土保持;意义;水保措施;生态环境; 效益

中图分类号:S157 中图分类号:A

前言

水土是生态环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高度重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只要我们认真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当地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长期奋斗,坚持不懈,截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城市。

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整体功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指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减小城市水土资源的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存条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3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社会生产归根结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加工为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城市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以保护、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因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

1.在防治原则上强调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智力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2.在防治目标上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建设安全运行,而且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防治措施上,以防止水土流失为根本要求,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使其符合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的要求。另外,搞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投入比农村水土保持高许多倍,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标准高、质量高之外,工程费用构成也很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根据解决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布设层面不同。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

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工具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检测信息管理、观测技术、更好的完成智力与监督工作。

3.完善排水系统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要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是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口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砂池,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开,开发区周围如果是农田,还可与回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

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地面降水下渗通过净化,将纯净水补充地下水。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4.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同体废物

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过程中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转化,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5.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根部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旅游风景区需要在旅游淡季抓紧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和裸地补绿,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扩大和恢复植被的覆盖度,提高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减少园地和坡地的水土流失。

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城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也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尤其是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作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两项措施的综合效益。

三、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

1.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首先必须科学划分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针对性地作好规划设计,以便实施治理。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自然景观和建筑、园林等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由绿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三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保法律法规规定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开展基础研究

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积极探讨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正确认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还要研究城市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河流景观或人造水面、污水的处理回用方式、水体联接及流动、水生动植物与观赏设施等。

4.城市雨水资源化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化,使市区降水直接或间接得以利用。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浇灌绿地、冲厕和洗车等;另一方面是间接利用,使之转化为地下水,通过以土壤为基础的净化,可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5.加强植被建设

要从耗水量小、城市景观生态学、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烂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土流失具有爆发性、危害严重性、经济损失巨大性等特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使水土保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生态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网页设计

1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网站是网络应用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通过Internet网站,用于宣传企业产品,政府法规,展现个人风采;还有电子期刊、网上交易等,网站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页设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提高网页设计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开发网站的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3 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3.1 网页设计课程特点

网页设计课程基本以传统的教材结构为主线,主要以Dreamweaver8.0软件为主干,Flash动画制作和Fireworks图像处理为辅助工具,介绍网站开发过程。Dreamweaver8.0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一款专业网页制作软件,它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操作,使用十分方便。

Dreamweaver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开发工具的同时,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设计彰显个性的优秀网站。

3.2 传统网页设计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Dreamweaver网页设计课程安排与教材结合非常紧密。从常见的网页元素,到表格与布局、框架、表单、层、CSS样式表、模板和库等等,所有操作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和上机操作都很直观,容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对应。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很快的掌握某个网页元素的使用方法,但是问题在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剥夺。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教师教了哪些知识点,学生就只会哪些知识点:教师做了什么样的演示,学生就按部就班地只会做相应的操作,知识没有经过他们思维的二次加工,因此只能处于简单的记忆、模仿阶段,根本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可是创新意识正是一个好的网站开发者所必备的潜质。没有了创新,网站就不具备吸引眼球的魅力。

网页不仅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还要体现出美学价值,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传统网页设计教学活动,我们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介绍网站开发的流程上,从网站整体规划,素材的准备、网站的建立,到页面制作和调试,最后到站点的与维护,而忽视了如何建立一个成功的网站。一个成功的网站大都由制作精美的网页组成。网页的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得当,网页间的层次清晰,内容别具特色。是其能够从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行业知识,美术知识,色彩知识和网站策划知识,并与Flash以及Fireworkers软件的使用相结合,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在技术层面上会建网站,还要能建好的、精美的网站。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3.1 兴趣的培养

兴趣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非常重要,教学刚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一些富有特色的专题网站和展示一些优秀的网页作品,激发学生开发网站的兴趣,并将该方法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于网站开发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建立网站、设计网页,并由此确定建设一个完整网站的总体任务。

3.3.2 统筹兼顾,精心设计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及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驱动应用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基础准备、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其中基础准备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包括Dreamweaver的基本操作,ASP基础,数据库基础等,通过让学生加强上机练习巩固基本技能,为网站开发做好技术准备。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总结归纳和上机操作的指导。

案例分析阶段,教师主要是通过某个网站开发的具体实例,分模块介绍网页设计的方法,将大任务逐步细化成小任务,在解决小任务的同时可以将Dreamweaver基本工具的使用贯穿其中。例如,设计用户登录/注册模块,用到了表单元素和简单的ASP技术。此阶段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需求分析阶段开始,逐步完成某一个主题网站的设计。

项目设计,可以作为课程结束之际的一种考察手段,布置学生一个大作业,让学生设计开发一个网站。由于网页设计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工作,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因此,作业主题不限,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当然,网站要做到主题鲜明,风格统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流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3.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产生1+1>2的效果。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3.3.4 加强指导,客观评价

任何一个任务提出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先要让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和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而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指引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或者通过书本和网络探索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设计的网页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交流展示,每个人都参与讨论评价,对于优秀作品中的关键步骤可以大家共享,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13

关键词:生物净化;气态污染物;废水处理

〖KH2*1〗

城市排污主要的问题是对废弃和废水的处理,生物技术可以将废气废水通过降解处理,处理成无害的资源,甚至生成二次资源,提升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减轻城市排污的压力。

一、城市污染状况分析

近些年城市污染现象极为的严重,继酸雨现象之后城市变暖、雾霾现象也持续的在发生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透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为了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污染和危害。种种现象警醒人们必须对环境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利用生物技术改善环境,处理城市生活生产废气物的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处理空气中的臭味物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空气质量的污染,但是那一时期技术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建设环境还相应没有现在如此的恶劣。第一个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气的专利于1957年出现在美国,但到1970年后才引起各国重视。到1980年,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已有相当数量工业规模的各类生物处理废气装置投入运行,对混合有机废气的去除率一般在95%以上。各国家对于环境问题都予以重视,渐渐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城市环境。

二、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城市生活主要垃圾废物来源主要是废水和废气的处理。生物净化技术是将废弃的资源通过处理转换成无害物质或者二次利用的物质。从污水处理方面来说,水资源本身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在干净的水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通过依附其他有机生物或者沉积等途径实现自身的转换和循环。它们在与水中有机物接触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使在水体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机物,如水、二氧化碳和硝酸盐等,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而在受到污染的水体中,由于分解过程中无法满足相应的条件,导致水中的微生物自我净化的能力下降,甚至于重度污染失去净化的能力,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通过科学的手段营造有利于微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通过提升微生物净化的能力保持水体的纯净。生物净化技术带来的是方便快捷的有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资金的投入。

而对于城市废气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转化功能,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生物转化,把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污染源转化为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利用程度比较高的成分。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产生的气体不会造成污染,并且可以充分的被利用。在适当的环境下,生物净化技术将生物的繁殖能力提升了,作用的多种微生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大量的进行繁殖和扩散。微生物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能够通过外部的需求提升很优化繁殖的能力。

三、生物净化技术应用的意义

正对与城市废水和废气的两个方面的大量污染,通过生物净化技术进行环境的改善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生物净化技术在很多的领域当中的作用也将会日益的凸显出来。

首先,生物净化技术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资源的利用程度。生物净化技术旨在发掘废弃的水资源和气体资源中的再生能力和可利用价值,通过将废水废气通过优化和转换实现对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不对黄精造成任何的生态威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生物净化技术无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升城乡总体的生态建设水平和城乡风貌。所以,对于未来生物净化技术有着很长远的发展的前景。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先治理,保障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提升总体的经济建设的水平。

其次,生物净化技术能够带动能源开发,提升创新科研的能力。目前生物净化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实现大范围内的应用,虽然生物净化技术所带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巨大的,但是生物净化技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比如很有可能打破原有生态循环系统的承载功能和原有的使用功能。而且,生物净化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和研发的投入,技术的应用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所以,生物净化技术想要有更加长远的市场前景就必须不断的进行研发和实践,提升科研能力,扩大生物净化技术的长远发展,巩固生物净化技术在环境改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生物净化技术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技术应用为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生物净化技术就拥有着广泛是市场前景,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所透支的环境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将生物净化技术作为一项产业,不仅仅和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可以形成双赢的效果。相关产业在生物净化产业的带动下也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捍东,王庆生,优势复合菌群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净化新技术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J],2000(16).

[2]李正魁,濮培民,辐射聚合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污水中硝酸盐,江苏农业学报[J],2000(16).

篇1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意义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献收藏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建筑物的文化符号功能等,构成了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图书馆是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明,与城市一同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性标志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它在一个城市所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是其它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替代的。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为城市先进文化的一个标志和象征是因为它是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和图书馆的产生来看,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图书馆广泛而完善的保存和记载了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着眼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着力于让市民的精神世界更美好,服务于城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城市各个阶层人民,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要、知识需求以及各种特殊需求,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分类、精心提炼、重点辑录,为市民提供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信息和科学文化,传播知识,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它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文明积淀和记忆,它与城市的形象、人口、素质、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城市文化的主角和文明标志。

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都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团体,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和文化标志性建筑物,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是知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公共图书馆是市民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它能够提供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知识、倡导文明、选择阅读的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收藏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扮演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与学校不同,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育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在学习范围上更具广泛性,在学习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在学习内容上更具个性化。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市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滋养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责任,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凝练,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图书馆是城市居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保证城市成员自由、平等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与学校教育相比,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智力资源服务体系,其教育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等特征,使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体现出与学校和其他教育场所不同的特征。可以说,在跨越学校、社会教育两者之间的鸿沟,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是学校教育之外最为主要的后继教育补充的平台,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要服务体系,满足了城市中每一个成员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的需要,保障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权利,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从面弥合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使城市各类群体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达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凝聚力、竟争力和城市文化的创新力。

3.公共图书馆集聚城市文化精髓,承担文化交流和传承

公共图书馆妥善保存着珍贵的文献资料,聚集并展示记载着城市变迁历程的文献史料,体现着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链条,以及从古至今发展的轨迹,它是城市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客观展示。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投资的公溢性文化服务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不仅是文献财富、进行文献信息交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且成为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其次因为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建筑,本身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以外,还应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等等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提供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服务场所,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文化交流需求。

公共图书馆不仅以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知识的宝库,而且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以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在这里与古今圣贤对话。图书馆是城市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重要资源基础,人们在这里回忆城市发展脉络,感受城市精神和文化。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和文化休闲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思想,信息,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休闲娱乐、陶冶身心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图书馆还可以经常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举办主题座谈会、各类培训班、书展、书评征文、新书推介及猜谜等灵活多样的各种活动,将读者吸引到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碰撞,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从而搭建起市民关注公共事务、探讨公共话题、沟通思想、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氛围和公共理性思维的形成,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宣传先进文化,塑造公众形象,营造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4.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服务宗旨应当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为基础,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用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占领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使图书馆成为市民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及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就应当在藏书建设上重视思想政治读物系统全面的收藏,将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提供给给读者,提高公众文化娱乐的品位和质量;在服务方向上坚持公共性和公益性,重视提高读者普及率、书刊流通率;在宣传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把信息传输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展览、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与此同时,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图书借阅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也主要靠读书来实现。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同时也加大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难度;而读者素质的日益提高,亦使满足读者需求的难度增大。这些都将把图书馆读者服务和读者教育引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双向选择,增加了文献传递的自觉性,使图书馆在实施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大大增强。培养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成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文化服务场所,应确定服务方针和策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学习功能。要实现“创建学习型城市”总目标,首先必须从学习开始,要学习必从读书开始,要读书就离不开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作用,使其从多领域、多层面向广大读者宣传当今社会热点,扩大知识面。图书馆作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还应该有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图书馆或专门的阅览室,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馆设施。要有合理的馆藏,合适的藏书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读物以及计算机等等。藏书量要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要注意突出城市特色、地方特色。以人性化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宗旨是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对人们知识储备和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具备丰富知识的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因此图书馆对城市文化的促进和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都不能缺少图书馆的参与。

参考文献

[1]李泽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7)

[2]戴成英.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