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城市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城市林业 概念 建议 对策

一 城市林业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如噪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飘尘、温室效应等,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入城市, 使城市置于森林中,确立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城市林业的重视往往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学术界把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初级阶段,为缓慢发展期。城市化水平达到30― 70%为高速发展期,人口加速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一阶段,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和扩大。当城市化水平高于70% 时,为城市发展成熟期,这时城市数量和规模趋于稳定。

从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当城市化水平进入高速发展期,面对城市建设扩张的各种压力, 很容易忽视环境建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城市建设一旦定型,再要改造将十分困难。因而,在城市化建设中造成了许多负面的教训。人们经过痛苦的教训之后,才有所觉醒。城市林业和城市森林的研究才应运而生。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庄绳教授在森林生态学讲座中,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揭示了自然林业逐渐和工业文明相融汇。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同。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都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研究。世界许多国家,如美、英、法、日、德、俄、澳、阿根廷、波兰、印度和新加坡等,都将发达的城市林业作为城市繁荣文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当前,现代化城市建设都在紧紧围绕建成生态城市、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一新的目标迈进。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在一片不毛之地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城市,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它的森林绿地就占城市面积的68%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建有长150km 宽115m 的环城森林绿化带。香港土地十分宝贵,但它建有21个自然公园和森林公园,绿地率超过40% 。最近,欧洲国家,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首,组织德、英、意、芬兰、荷兰等5国的8个城市, 共同研究21世纪现代化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对策。

二 城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l 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1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O世纪6O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城市林业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 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指既有城市气息又有森林系统的,既符合城市发展又有利于人类定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合体。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 城市林业的作用

城市林业建设具有能创造和改善生物的栖息环境,缓和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可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和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能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以及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功能,为营造安全、美观、效率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少,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35.11%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为8.30m²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m² ,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 的绿化覆盖率。

3.2 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3 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特别是树种的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5 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

四 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为此,提出城市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4.1 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足,一是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二是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三是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4.2 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城市林业规划中要结合城市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协调处理好生产和建设、人与环境的关系。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3 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

4.3.1 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

4.3.2 在树种选择、植物配置方面,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丰富城市森林树种资源。要先发展乔木树种,注重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根据其生态学特性给予科学的搭配,栽植成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达到既绿化叉美化的理想效果。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运用季相变化原则,丰富城市森林景观。

4.4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即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就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理顺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4.5 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

4.6 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要建立城市林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全社会为基础,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投物、投资,全民动手植树种草,依靠全体市民的力量绿化美化城市。

4.7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治力度完善和制定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建绿、依法护绿、依法兴绿,确保城市林业健康稳定发展。

篇2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土地产权;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17-02

我国自1987年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国有土地使用权逐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经建立。相较于国有建设用地,农村土地使用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如《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经济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直接进行流转,必须先经过国家予以征收,再由政府推向市场。

一、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国家征地行为的强制性以及对征收补偿机制的主导性使我国土地一级市场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出现的零地价、低地价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垄断所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对农民不合理的征收补偿则可以视为垄断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国家垄断一级市场通过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①同时市场结构呈分割状态,在产权,用途,市场,价格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二元特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垄断和市场割裂并存,一方面排除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农地非农化过快过渡;另一方面驱使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逐利,形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农村建设用地浪费的畸形局面。

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的实际状况来看,出现了两种运作模式:(1)法律框架内“转、征、供”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2)集体建设用地自发地、直接地进入市场流转,形成“非法的、隐形的”的市场。②在第一种运作模式下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无法显现,农民的收益却只能停留在最初依据农业用途进行补偿部分,无权参与土地发展权增值的分配,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而在第二种运作模式下巨大的潜在利益、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地方政府对流转的纵容,使得隐形流转盛行,严重干扰我国土地市场正常秩序。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政策的转变,通过实施严格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市场的步伐,已成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城乡建设用地土地权利,但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上交易对象并不明晰,其表现在农村建设用地权属不明,财产权利不完整等方面。从上述问题出发,解决统一市场交易对象问题首先是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集体应该拥有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相一致的完整土地财产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促进其平等合理流动。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交易主体同交易客体一样相对明晰,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主体,特别是供给主体,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模糊的。虽然《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含建设用地)所有权主体为“农民集体”,但现实中很难对“农民集体”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在我国农村,农村集体集体入地已基本上分给村民小组,所有权证一般是以村民小组为地域基础进行载明,村民小组的成员也长期作为本小组土地的经营人与管理人,因而将村民小组明确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实至名归;此外还要赋予生产小组完整的权利,只有村民小组及其成员完整拥有土地权利视为才能视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真正主体。

2.健全土地税法体系

为了促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必须对现行法律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首先,要修改《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六十三条等相关规定,取消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的硬性规定,逐步允许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依法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其次,应改变我国物权法轻权力重管理、以债权替物权的思路,鼓励和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对各项土地权力的发挥。

建立统一市场还应有与之配套的税收体系,应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在保证农村集体应有收益的基础上,与社会分享土地发展的效益,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土地增值分配方面的作用。

3.统一城乡利用规划和地价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需要各级政府站在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并对未来态势作出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统一编制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应放在将符合规划用于建设用途的土地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划定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的土地范围。

在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后,也应建立同城市建设用地类似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科学地确定农村建设用地不同区域的地价水平、不同使用类型的基准价格,以及建立相应的流转标定地价体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统一的城乡地价体系。

注释:

①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②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1]李凌.建设用地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倪维秋,俞滨洋.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J].商业研究,2010.10(402).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02.

[4]刘祥琪,陈耀东.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篇3

关键词:特大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个性;集约发展

Abstract: the city of Yichang is building a modern big city, this i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Yicha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 big city of Yichang City, with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building a modern large city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big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character; intens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这是省委从构建战略支点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已成为宜昌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客观发展规律,更符合全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内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以特大城市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战略选择。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但究竟什么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仍然是当前需要明确和理清的问题。

根据我国上一版本的《城市规划法》,市辖区非农业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其中超过200万的为超大城市),而现在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面对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所以,我们正在进行的特大城市建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的达标,而更应该从从城市的本质和内涵上进行提档升级。

现代化特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有着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内涵,并在经济活动组织、技术创新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辐射带动城乡及区域发展。一般来看,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左右着一定区域的经济状况和趋势,具有控制区域经济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现代化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化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

四是应该具有包容发展的胸怀。特大城市之“大”不仅在于城市面积之大、城区人口基数之大,更在于建设者发展胸怀之大、发展合力之大。一个城市的胸襟与度量,决定着它的发展空间。宜昌地处长江沿线,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灵秀的山水资源,这是宜昌打造特大城市的最宝贵资源。宜昌要用好这些资源,以借此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不断拓宽城市的包容性,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格调。要以更高的发展视野看待问题,通盘考虑发展的统筹性、协调性,确保一步到位、不留遗憾,绝不蹈一些城市先扩容再治堵、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

3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3.1有利条件

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宜昌地处长江中游,东接武汉,西连重庆,是鄂西渝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等构建了宜昌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新建成通车的宜万铁路和汉宜城际铁路,使宜昌承东启西的交通优势更为明显。

显著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近几年来,宜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湖北省前列,经济总量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如2011年宜昌市GDP达到2140.69亿元,同比增长16.1%,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位居全省第二位,继续位居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同类城市发展前列。

较强的资源承载力。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长江流经市域230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48公里,此外还有长度超过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宜昌水利志》)。与长江上游一些中等城市相比,宜昌土地优势突出。以磷矿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为大宜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环境优势。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长期以来宜昌一直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精心做好“山水文章”,基本形成了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生态环境。

调整时期的政策机遇。湖北省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全省重大战略写进“十二五”规划,全市人民期待宜昌能够在新一轮的发展时期有突破性的进步,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完全具备。

3.2不利因素

山地丘陵城市特色凸显不够。宜昌市城区地处鄂西黄陵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区,是典型的沿江丘陵城市。宜昌城区70%面积属于山地丘陵,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宜昌的城市空间格局经历了由沿江点状沿江团状沿江带状沿江组团状的发展轨迹。这种组团式的结构是适应宜昌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机产生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山水城市的特色,但在目前扩大城市用地规模的过程中,已经有重现其他城市发展过程中“摊大饼”现象的趋势,这不仅会带来交通拥堵、应急疏散等“城市病”问题,也不利于凸显宜昌特有的自然地理风貌。

新区老城衔接过渡不够。宜昌建设特大城市要拓展城市骨架,主要路径就是拓展新区,也就是连续由中心城区向扩大模式。尽管近几年随着宜昌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相应不断增加,但由于城市新区发展略显缓慢,新区拓展规模不够,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足,对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作用并不明显,城市功能的合理再分配也未能真正实现。

各类用地发展不够均衡。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建设,宜昌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城市用地总规模及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是,工业和居住用地人均指标均已超过国标;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和用地规模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工业物流用地也严重短缺,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宜昌市市各类用地发展不够均衡,城市用地结构不甚合理。

4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构想和建议

4.1重视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

走可持续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是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要始终坚持“独具魅力”的发展方向,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继续做好“山文章”、“水文章”,使“和谐”、“低碳”、“宜居”、“幸福”成为这座城市的形象符号,更好地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同时,营造环境还可改善生存条件,提升土地价值,集聚人气,发展产业,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可以试想,如果没有纽约中央公园,就不会有曼哈顿周边高楼的价值连城,甚至不会有纽约在世界的国际金融经济中心地位。宜昌素来有“宜人之城,昌盛之地”的美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自然赋予宜昌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特大城市,就更加要顺应时展潮流,不仅要认真保护好已有的优美自然环境,更要按照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好城市,真正实现可持续化的城市发展。

4.2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理念。

宜居城市历来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建设追求的主流,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尤其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吸收公众参与,满足市民各种不同的合理需求。比如针对大城市常见的交通拥堵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城市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高私人交通成本,使居民由被动变主动地放弃自驾出行而选择低成本又便捷的公共交通。再比如,针对新区拓展力度不够的问题,可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促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使老城区人口自觉向周边组团和新区逐步疏解。

另外,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其他和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划要注重征求公众意见,在一些重大项目和老百姓普遍关心项目的开发、实施和审批过程中,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特别是公开征求周边受影响居民意见,更是法定程序。第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完善“阳光规划”,在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的形式、范围、程序等方面深化改革、调整完善。第二,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入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求,使城市公共设施、公用设施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的提高。

4.3塑造城市个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些具有鲜明地域风情特色的大城市,我们国家的城市个性普遍不够明显,往往是千城一面。宜昌要建设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更要在规划建设中贯彻“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彰显水电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可以紧紧围绕两坝一峡,将水电文章做大做强,真正将宜昌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博物城”。同时,宜昌作为巴楚文化的发源地,拥有2700多年灿烂文明历史,其城市和建筑当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新区拓展和老城改造的过程中可采用保留、迁建、复原等措施,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使城市风貌有独树一帜之处。再比如,作为沿江带状城市,沿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对体现城市特色也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值得城市管理者和专业学者研究的课题。

4.4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周边要多留空地,包括农田、湿地、山林、水面;在城市里也要留有空地,不要见缝插房,可以见缝插绿;尤其在工业开发区更要预留发展用地,以便为今后产业的转向升级留足空间,同时也可适当设定法定禁建区。否则,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会加大,产业升级的成本也会明显增加。本质上说,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是土地的不断更新利用的过程。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既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进一步说,我们目前所依据的规划是人们依据现阶段的知识和手段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测。规划的基点是现在,目标是未来,检验的标准是实践。因此,规划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由于今天的知识和科技手段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测可能是脆弱的,模糊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就像在十年前大家很难想像IT产业会成为一个主要产业,而今天的纳米产业对空间布局上有什么要求,我们还在探索,未来的有些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今天可能无法预测到。因此,在规划上一定要学会“留白”,使城市呈现出疏密有致的健康形态。

为此,我们在开发区建设中,要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土地为未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跨越发展储存空间。开发区建设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把所有的空间用同一层次的产业填满,更不能盲目扩张;在城市经营过程中,既要做好今天的城市经营,也要为今后政府的城市经营留下空间;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目前我们的城市普遍太挤,建筑太实的状态,今后要坚持虚实结合,处理好艺术性的“留白”,彰显城市个性的“留白”,没有考虑好的坚决“留白”,要么暂时不建,要建就建出品位,要建就建出精品。

4.5走集约发展之路是城市建设的首选路径。

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市必须走集约发展之路。这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改造提升传统商业中心,更要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新区,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促进城市功能合理分工。如:工业区基本形成后要及时开发商住、公建,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商贸、居住综合中心;要通过城市设计确定高楼建筑群、多层建筑的合理布局;完善小街小巷功能,将主干道边的商业活动移到街巷,尽量减少车流人流在主干道上的停留时间,有效缓解拥堵;严格控制低层住宅;合理确定适度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设园林城市、宜居城市、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就业率和综合竞争力,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5结语

目前,宜昌正面临着从大城市到特大城市、从一般地级市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跨越。而“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就是宜昌新一轮跨越的“最大资源、最大动力、根本动力”。把握好、运用好这种动力,推动宜昌实现新一轮跨越,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跨越意识,更检验着我们的跨越水平。

这次历史性的跨越带给宜昌的不仅是城市外延的扩大,更是城市内涵的延伸;不仅是经济规模的裂变,更是民生关怀的升级。我们要勇立潮头,真抓实干,在波澜壮阔的第三轮跨越中施展远大抱负,把宜昌建设成为不仅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上达标,更是在城市品质和内涵上有根本性提升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参考文献:

[1]朱斌,曹艾莉,郗小林.试论中国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社会对科学的影响,1996(4)

[2]陈光庭.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1999(3)

[3]张平宇.城市再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4(7)

篇4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实施“精致武义”的重要意义

1.“精致武义”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我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发展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优质精品工程缺乏、粗制滥造现象依然存在,拆建未有效统一、重复建设仍然发生,统筹协调不力、“剖肠挖肚”等现象未能杜绝等,这些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利民、便民工程,使每座建筑都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每个设施都能成为市民分享的精美资源,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精致武义”建设是提升我县城市建设理念的新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的影响,城市还存在低水平建设、粗放型发展现象,存在着“整体不衔接、配套未跟上、局部不细致”等突出问题。而精致武义建设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的城市建设模式,提升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水平,做到量的扩张、质的提高、品位提升三者并重,进一步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3.“精致武义”建设是推进武义城市特色化的客观要求。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不断赋予城市建设新的内涵,对于提升地区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特色城市化,虽然在规划中体现出了城市特色,但更需要以精致武义建设来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勘察设计,将建筑的整体美感和单体特色有机统一,努力形成“合则和谐美,分则个性秀”的效果;通过精心组织施工,实施精细管理,确保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能体现精致建设的要求;通过实施质量监督,保证每项工程都符合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各项要求;通过坚持精致武义建设,确保每项工程都是精品工程,争取多出建筑艺术品,以进一步彰显武义青山绿水、历史、文化等城市特色。

二、构建“精致武义”的几点建议

1.精心规划。(一)要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城市规划的先导作用,促进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结合工业功能区的整合和扩容,完善各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各工业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的研究。根据武义县县域总体规划,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启动商业业态专项规划的研究工作;结合老百姓的呼声和要求,在明确各组团定位的基础上,启动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在明确上街历史街区定位和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完成街区更新改造规划设计工作。

(二)着力提高勘察设计水平。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建设设计方案的优劣对最终形成的建筑(市政)工程品质至关重要,要以一流的建设设计来保证城市建设出精品。一是坚持名家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工程项目,要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借助名家的大手笔、神来之笔和精彩之笔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二是注重方案配套衔接。加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衔接,做到建筑设计方案与沿街、沿路市政设施和环境人文景观建设设计方案相协调。三是加强方案审查。针对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建项目、市政工程的建设设计方案要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尤其是加强建筑材料的应用、景观设计方案的审查。四是提升行业能力。积极开展优秀设计方案评比活动,并将评比活动与资质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县整体勘察设计水平。

2.精品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精品工程要以一流的建设质量作保证。工程质量监管涉及建设各方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精致建设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一是强化全过程监管。坚持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建立质量监管闭合体系,以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建设、施工、监理和检测等各方主体建设行为的监管。二是创新监管方式。组织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巡查,大力推行关键环节预警提示制、监理质量适时报告制、重要环节现场监督制以及分户验收制,逐步建立差别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质量监管效能。三是抓好市政工程监管。建立健全市政工程设计审查等各项制度,大小市政工程都要坚持科学设计、严格审查,做到建设程序规范、施工组织科学、工地标化文明、工程质量优良。

(二)要大力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强化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建设各方主体创优积极性,以建造更多优质精品工程。一是扩大创优范围。凡是建设体量达到相应标准的建筑工程、市政项目,都要通过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引导和监督,以相关合同形式,一律按照国优、省优或市优标准明确创优目标,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企业单位的创优责任,分别制定创优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落实。二是调动创优积极性。坚持实行优质优价制度,建设部门参与对创优资金的监管,让质量与价格挂钩。三是实行激励机制。设立优质工程奖励基金,每年提请县政府召开一次优质工程表彰大会,对获得国家“鲁班奖”等优质工程的相关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要不断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广泛研发、利用“四新”成果,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打造精品工程、实现精致建设的重要途径。

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攻关,争创国家级、省级工法、QC成果及专利。

3.精细管理。从城市管理角度,打造精致武义要在精巧、精良、精美等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以精巧的城市部件摆放提升城市家居品质。一个城市不仅有马路,还有路灯、公交站台、邮政报刊亭、配电箱、放心早餐点等各种城市内容物,这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城市家具,就像一个家里不仅要有墙壁,还要有壁纸,沙发等家具及日用品。另外,如何进行家庭装修,如何摆放家具及日用品都直接体现了家居档次和品质,城市也是这样。

(二)是以精良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品质。城市品质首先与城市环境卫生状况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城市的街巷垃圾遍地,道路又脏又乱,到处都是“牛皮癣”、小广告,那还有什么城市品质可言?相反,如果街巷环境整洁优美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城市品质感油然而生。提升市区环境卫生质量。将非机动车停放秩序与道路保洁捆绑承包,确保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商场(店)门前、各类停车场所和公共场地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提升城市整体效果。

(三)是以精美的城市综合整治提升城市街景品质。城市空间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细化、完善街景改造、灯光亮化和户外广告设置标准,提高街景质量,推进城市品质。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出发,注意保护本地特色。结合我县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街景改造的标准。

4.精选特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着力“六个突出”,就是六个特点: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研究;三是突出城市创新;四是突出资源整合;五是突出宣传推介;六是突出重大项目。就是要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开放、大创新的姿态,聚精会神抓大企业、大项目、大工程、大产品。把武义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源,把城镇文化转化为旅游经济,把辉煌历史转化为具体财富,结合武义发展实际和实际特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