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提高法治思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法治内涵 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8-02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是指法的统治,或者说法的规则。法治强调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或者说,用法的精神治理国家。法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参数。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来讲的,是指思考问题要有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强调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是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的过程。法治思维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们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以法为据,以法为尺。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或实施社会管理乃至单位内部管理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争议,基于法治思维,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目的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决策,应符合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二是权限合法。即职权法定,越权无效。这一原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权力,作出决策,实施行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得行使公权力,否则行为无效。三是内容合法。领导干部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四是手段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出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运用的方式方法、采取的措施应符合法律法规。五是程序合法。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也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根本保障。程序合法、正当,要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过程、步骤、方式以及时限等应符合法定的程序。程序合法要求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者对相对人做出不利行为应说明理由、听取申辩,不得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等。对于程序合法、正当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不够重视,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结果导致许多违法决策、违法行为的出现,给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总之,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的合法性、内容的合法性、手段的合法性以及程序的合法性。若在行为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地方,应及时主动纠偏。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法治教育培训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前提。因此,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法治教育培训已经在国家机关逐步走向制度化。但是,很多普法限于基层和执法机关,还没有扩展到所有党政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应从二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等法治观念,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出庭应诉、主持复议案件审理、旁听法院庭审、调查研究分析案例、谈判等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培养公平、公正意识,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脑海,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素养,外化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治教育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纳入考核用人机制
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纳入考核机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在领导干部的考评中设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等相关法治指标,用法治的标准来规范领导干部的的执政行为。二是大力选拔任用有法律背景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具有法治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励引导机制。同时,对于坚持人治思维,在决策、执法以及其他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有法不依、、违法执政,违法行政等,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和损失的,要依法问责、依法追责。坚持给人治亮“红灯”,给法治开“绿灯”,促使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培养法治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
(三)改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以及法律手段的运用是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法治思维增强了,会促进法律手段的运用,而法律手段运用多了和运用有效了,会改善法治环境;另一面法治环境改善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法治的良性循环。当前改善法治环境,应从以下二方面努力:一是要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尤其是要加快程序方面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项具体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社会监督
当前对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行为的监督,除了要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外,尤其要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媒体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法治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尊崇法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进而带动广大群众去信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法治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
法治思维是法治铭记内心、深入灵魂的体现。缺少了法治思维,在权与法之间,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跳出法律的框架,滥用、乱用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知法,懂法,才能在做决策、处理问题时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能力,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法治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学习制度,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在法治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自愿守法和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主动学习宪法和法律,对于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的法规制度要稔熟于心,知道哪些是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而为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奠定认知基础。通过强化学习,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在思想深处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使之成为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具体工作中指引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基本观念。
(2)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培训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把对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确立符合法治要求的权力观,确立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洽思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完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1)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增长的实际,及时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时将群众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升华为制度规定,既要健全实体性制度,又要完善程序性制度,既规定应该怎么做,又明确违反法规处理措施,不断构建完善系统完备、程序严密、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2)是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制环境。强化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把检查学习和遵守法规制度情况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评选依法办事模范人物、宣扬依法办事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3)是进一步推进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每一项决策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政府的权威,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纠纷的机制,健全和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相关制度,形成良好的法治制度环境,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依法依规作为一种行动自觉。
三、坚持法治政绩导向,把依法履职水平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1)是将依法执政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要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法治业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指标体系中,并以此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关键词:右脑开发;形象思维;英语教学
多年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专家和广大英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不少教师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英语课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并且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大脑功能与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1、大脑功能
人体所有行动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自从16世纪笛卡尔提出“心是一个,大脑为何是两个”这一问题以来,世界各国专家对大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人们对右脑开始有所了解,是始于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罗杰·斯佩利博士因右脑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在这之前,人们都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并无很大差异。即使到今日,有关右脑及其功能的问题还是未被人们所完全了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约瑟夫·E·伯格博士曾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其中的一个半球体(左脑),而置另一半于不顾。如果我们是这样认识本应达到更高层次、具有更大可能性的大脑的话,那么去不去学校其实并不重要。”[1]他指出的正是不重视右侧半球体(右脑)的能力、未发挥使用右脑作用的现状。右脑具有形象性记忆能力,而左脑具有语言性记忆能力,两种记忆方式通过完全不同的系统进行,但这一认识目前尚未被普遍接受。
2、形象思维与英语教学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两个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左脑半球为“优势半球”,忽视对“右脑半球”的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大脑的潜能,利用处于“沉睡”状态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界便开始探索将脑科学理论用于学生潜能开发。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大脑潜能研究才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的大脑细胞只用了15%左右,尚有85%的大脑潜能未被动用,处于休眠状态。最新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开发大脑潜能与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关。[3]这一新的神经学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知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认识,从而为英语教学在发展智力、“以文育人”方面明确了方向。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存在着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知觉,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既重左脑、轻右脑。[4]究其原因,忽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是—个重要因素。教学中只审视语言文字训练,很少注意研究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认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对思维的训练。以往英语教学是以词汇为主,单纯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只重视记忆,忽视形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训练。因此,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左右脑并用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发展形象思维,加强抽象思维,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开发人的智力,真正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现实意义
1、发展形象思维,符合学生阅读文章的认知特点
在英语教科书中,描述性(descriptive)和叙事性(narrative)的文章居多,大多摘自于日常的外文报刊、书籍等。它们都是形象思维表达的艺术形式,其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景等生活画面的构思),而后者是主要的。英语教材固有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这些教材时,离不开形象思维,必须要用与产生这些知识相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它、掌握它,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时,如果头脑中能够产生联想和想象,心中引起共识,激起感情的波澜,那么他们对材料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才是丰富生动、全面深入的。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像——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表象,也就是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幅图画。它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教学中缺少学生的再造想像,不注重形象思维,那么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相对知识的掌握,必然是空洞贫乏、死记硬背的。这也正是本应生动形象、富于情感的英语课变得枯燥乏味、抽象死板的原因所在。
2、发展形象思维,符合英语教学过程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左脑优势理论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着一种倾向:注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忽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理性的推敲分析,而忽略情感的浸染熏陶。这种教学倾向,使得英语教学在发展智力、“以文育人”方面没有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英语教材中大部分是取自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形式,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过程离不开形象思维。学生阅读材料时,是在充分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联想、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文章所描写的形象、画面,再结合形象、画面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这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结合,才体现了英语教学过程的真正特点。
3、发展形象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提高文化交际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既重视英语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重视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使学生充分了解一种外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自觉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进去。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同形象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独待的联系。英语教学应该也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否则,就不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持点,不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从这个高度上认识形象思维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就会顺理成章地认识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
三、在英语课堂上发展形象思维的策略
1、 感知体验先行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因此在形象思维训练中要从感知体验开始。感知体验不仅包括直接感知书面材料(初读文章,扫除文字障碍)和直观形象材料,而且包括以前的经验材料(知识、表象)。作为非本土的语言文化,英语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情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或缺乏有关经验与表象积累,则必须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如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来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在感知和情感的体验中,学生对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审美效果自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因此更长久。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采取多种做法丰富、充实学生的表象积累。例如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幻灯片、绘图、挂图、剪贴画及其他教具等,布置教学环境;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录像片,课本剧教学片等;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参观现场等。
2、想象感受紧跟
充分的感知,为学生开展形象思维准备了条件。在感知基础上,教师生动形象和有感情的朗读,或根据课文绘声绘色的叙述,通过挖掘、品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而产生种种联想和想像,使课文中描写的意象、画面,在学生头脑中渐渐地清晰、具体、鲜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形象思维,获得清晰、准确的形象,授课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尝试。例如进行表演或游戏、把课文内容描绘成图等。
3、分析概括在后
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概括,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句子的间架结构,这是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不同的地方,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根据一般文章的特点,篇章结构的分析,重点为归纳段意和概括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用抽象思维。语言的分析应该着眼于语言如何形象的表达文章主题,句子或单个词语如何准确、精炼地展现文中形象,因此,这种分析是结合形象的分析,是两种思维的结合,而不是离开形象的“呆板生硬”。
4、巩固练习紧扣
在课后做适量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查漏补缺,及时跟进。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后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结合自身生活中的实际,复制相似的场景讲述自己在学习课文后的内心共鸣。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回想文中人物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样学习理解人物特点和文章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探寻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是通过理解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色彩、两种思维有机结合培养的过程。以现代脑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发右脑,左右脑并用,才能把英语课上成生动活泼、情境交融、知情结合、思维活跃的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日) 七田真著, 傅珉译. 右脑革命:唤醒潜在能力 通往成功之道[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5
[2]T.R.布莱克斯利.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造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1988:6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需要对其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寻求共识。
一、高校法制教育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的法制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究竟是侧重智育还是德育?是侧重法学知识灌输还是法律素质培养等等诸多问题?人们还没完全明确。尽管教育部在课程设置上把法制教育一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成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有些教师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知识教育,在教学中总是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法律基础课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详略不当,甚至本末倒置,难以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一)性质定位
当前对法制教育性质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高校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法学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法律精神,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意识。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法制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全面发展的公民,而法学教育则是针对专业型的法律人才进行培养。在教育的内容上,法制教育主要培养人们的法律观念,形成良好的素质,而法学教育则是重视培养人的系统法律知识和制度等。
在我国的高校法制教育中,很多的教师都将其性质混淆,将道德与法制之间的本质联系分离,使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产生对立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一直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懂法律知识,而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所扭曲,学校并没有重视起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当他们丧失了道德的控制之时,就会产生邪恶的想法,使得犯罪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守法。
(二)目标定位
在高校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上,有的人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这些法制教育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片面,将法制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混为一谈。这样的教育只是淡村的进行法律知识概念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根本没有真正的领悟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意识上也得不到强化,使得法制教育课堂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堂应把握住有限的教育时间,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定位
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法制教育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上没有做到真正的法制教育融合,教学内容比较知识化、概念化。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法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导致学生学法而不懂法,懂法而不守法。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首先在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材中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的论述,使得教师也很难对内容进行拓展。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所欠缺,一部分法制教育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知识自身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自然无法正确的组织教育。而对于教育的方式来说,近年来相关人士也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研究,但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网络化的法制教育课堂等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高校法制教育正确的进行定位
(一)正确定位法制教育性质
高校法制教育中应重视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应牢牢的把握住“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将法制教育包括在了政治教育当中,而政治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一部分。此外,我国关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内容。因此,高校一定要积极的对法制教育进行改革,重视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
(二)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目标
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有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有助于指导培养方案。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但法律素质却迟迟得不到提升。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对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与时代接轨,将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优秀人才。对此,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而健康的意识。
(三)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的内容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正确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培养学生的正_法律观点,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大学法制教育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法律知识,了解了法律条文,但也无法避免学生的犯罪事件发生,因为法律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一旦出现了新的条文和规范,薛恒所学的法律条文就不能再起到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上,应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放在首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教育。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方法上,学校应采取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任何的单一教育方式都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中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增加法制教育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结语:法制教育在高校中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只有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志,张春龙.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4(05):51-55.
[2]刘咏梅,赖玉萍.试论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与实现[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01):21-24.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等。
三、依托文本,挖掘创造因素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
(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
(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5)交流汇报。
在分组讨论中,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我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让全体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即先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的习惯。因此,教师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效果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我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我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我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我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我说:“我有一个秘诀,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从而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我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重视数学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实施新课程改革,“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呼声愈来愈高,学生学“渔”是一个学会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必然是喜悦的,这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动机得到进一步激发,有利于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措施分析
1.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制造新旧认知冲突
大量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才有效,将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望到新的彼岸,又觉得自己能够到达,才会有想发展的欲望,才会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为此,我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设置联系新旧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感觉有起点、有终点、有落差,进而在其内心产生对新知的一种渴望,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一课时,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了多个问题,给学生制造障碍和给出提示,借此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情境(1):用简单的铁丝做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圆,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周长。
情境(2):出示一枚硬币,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周长。
情境(3):通过投影仪投影一个圆形泳池,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这个游泳池的周长。
这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为引领,一步一步地走向课堂教学的中心。而细看每一个环节,大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发展到下一个环节,将一个知识的学习分成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几个环节,便于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思维最终获得了知识和能力上的发展。
2.从实际应用出发,以价值感激发思维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的需要,数学这门学科也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了生活实际来教数学,无异于舍本求末、闭门造车,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有亲切感,学生自然产生兴趣,就愿意去思考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后,我设置了一个实际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一棵最大的树旁,问学生能不能把它的直径给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用到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同时,这也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于是,学生的探究热情上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来用直尺在上面量一下;有的学生则提出来用绳子绕在上面,再测绳子的长度。最后,大家通过讨论,测量方案落实下来了:先用绳子围绕树的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这便是大树的周长,接着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圆周长公式将直径算出来。我在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后把树的直径算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调动了他们积极思维,使得思维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了内化,一举多得。
3.掺入趣味性元素,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实,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越浓,其注意力越集中,思想活动自然越积极,能够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这点上说,调动学生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此,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从内容着手。小学数学课的内容应具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趣味性元素,如猜谜语、小游戏等等,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如此。例如,我教学一年级“拼拼搭搭”数学活动课时,在完全复习了书本上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每六个人自由组合,用已经准备好的物体拼搭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里进行比较。由于没有太多的拼搭条件限制,所以在小组里经常会听见“我搭得太好了”的叫喊声,而我这个时候不单是一个引导者,更多的是一个欣赏者,而且学生在趣味拼搭游戏当中,记住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4.反弹琵琶,由顺而倒逆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再根据顺向逻辑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数”一课时,刚开始,我要求学生顺着数。等学生熟练了这一顺向的次序和结构后,我让学生尝试着将数字倒过来由10开始回数到数字1。我在教学中发现,在上述由顺至逆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本身从“顺向分析”和“逆向思考”两个方向获得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还原意识。
1 “读图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网络、电视、广告、杂志等各种媒体,都是以丰富形象的图形语言传递各种信息,读图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在逐渐改变着人们阅读和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中学生对单调枯燥的纯文本信息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而对形象直观的图形语言却表现出极大的敏感和关注.生动丰富的图形可以直接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和视觉注意,通过视觉触动创造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当认识“读图时代”对现代中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形这个特殊的“窗口”,传递教学信息,活化物理图景,增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的自觉性.
2 利用图形表达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
2.1 利用图形表达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现象的抽象和概括,许多物理概念需要用理想化的图形来表示,如力的示意图、光路图、磁感线的分布图、电路图等,都是利用图形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其中力的示意图、光线、磁感线也是借助几何图形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力的示意图表达了力的方向,利用它可以简洁、快速地进行受力分析;光线代表了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最基本的特征,可以用它形象准确地表达光传播过程中线与面的几何关系;引入磁感线,可以把深奥的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形象直观地画在纸上.虽然这些图线实际并不存在,但它们却表达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最核心要素,是对物理现象的一种科学抽象和概括,是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统一.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力的示意图、光线、磁感线这些模型的物理意义,学会用它们描述物理图景的方法和技能,在运用中体验这些理想化模型的思想和意义,提高运用理想化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利用图形构建物理情景,理解物理规律
在有些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乏直接的表象认识,缺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教师可利用图形为学生铺设一个简单易懂的思维平台,用图形构建物理情景,理解物理规律.如功是力学中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跟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结合图1把力F作用下物体运动一段距离s的过程画出来,学生对功的理解就变成了一个具体过程,通过“形”与“意”的结合,实现了从形象思维中概括物理概念的过程,学生很容易明确功是力在一个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功的计算公式W=Fs也就水到渠成了.
2.3 利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
物理图像是利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形表达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数和形的巧妙结合直观地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在图像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又要帮助学生用物理的思想理解函数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像教学即是数形结合的典范,也是数理结合的典范.
图2是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我们要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描绘图像,理解图中AB、BC、CD所代表的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析实验过程中所隐含的其他物理规律,如代表固态升温过程的AB段和代表液态升温过程的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结合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在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的情况下,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但CD段温度上升的要比AB段的慢,说明这种物质液态的吸热本领要比固态的大.
3 利用画图作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形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用于描绘物理情景,表达物理特征,它的直观性、结构性、数学性、扩展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使图形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还有更多更广的应用价值.
3.1 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受力分析的良好习惯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其受力,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是分析运动和力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受力分析要画受力示意图,使物体的受力情况形象直观地跃然纸上,画示意图的过程也是受力分析的过程,正确合理地画好受力示意图是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的体现.教学中要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养成不论难题还是容易题,都要按照“确定研究对象,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其他力的顺序分析受力,同步画出受力示意图”的三个步骤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亲身体验画受力示意图和分析受力同时进行的意义和作用.
3.2 通过画图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画线段图不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说明画图不仅是一个形象表达,更是一个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画图审题的良好习惯,面对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要学会用示意图把物理过程、状态、条件形象地表达出来,结合示意图寻找物理过程和状态中所隐含的物理规律或数学关系.
例1 一束激光以入射角i=45°照射在容器中的水平液面上,其反射光在固定的竖直墙壁上形成光斑B,如图3所示.如果容器中的液面上升了2 cm,则光斑B将
A.向上移动2 cm B.向下移动2 cm
C.向上移动4 cm D.向上移动3 cm
分析 几何光学的魅力在于几何知识在分析解决光学问题中的巧妙应用,只有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才能更好地分析光线、法线与分界面之间的几何关系.
如图4所示,根据题意画出水面上升前后的反射光线OB和O′B′,设水面上升前的法线与反射光线O′B′的交点为N,由几何关系知OBB′N为平行四边形,分析三角形O′ON知,ON=2×2 cm=4 cm,所以B′B=NO=4 cm.
3.3 在作图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作图能力是物理学习中的基础能力之一,作图不仅是一个思维过程,更是一个技能训练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体验严谨、细致的态度对作图的影响.作图题是中考物理的一种题型,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就是粗心大意,作图不规范,实虚线不分,图不达意等.没有良好的习惯,难以形成能力.在教学中要重视力的示意图、光路图、电路图、磁感线分布图等画法的严格训练,要通过示范、监督、指导,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脱离老师和书本,形成独立运用物理图形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导图是把文字和图形进行有机地结合,用来显示思维轨迹和知识结构的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它综合了文字和图形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优点,通过画知识网络、画思维流程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并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联想,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综合和迁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思维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72-02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正确把握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努力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对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隐含着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加以运用,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素质。
下面笔者以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谈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小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方法。
一、教材中问题情境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思维素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需要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再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基于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的学习基础上,以实际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为真实情境认识大数,是原有知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培养学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材通过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大的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其实教材设计的这部分的内容并不难,笔者直接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读”教材让学生归纳“你获得了亿以内数的知识有哪些?”。学生根据前面课程的学习,普遍能说出: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级方法以及计数方法,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试读亿以内的数,发现学生在中间有0的数,容易出现错误,笔者及时进行点拔指正。学生自己在错误的出现于矫正的过程中归纳出读数方法。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感,而且很容易提高学会的思维迁移类推能力——标上数位再读、要先用虚线分级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材中鲜活素材的猜想验证思想,培养学生推理应用与反思素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过程,在学生生活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迁移。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猜想也是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的衔接的基础上的设想。如,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关于《减法的性质》一课时,教材的P19例1、例2,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应用与反思素养。出示例1让学生列式,让学生理解:先减去故事书或者先减去科技书,是一样的连续减去两个数。然后对例题进行对比计算感知:借助于对比计算,得出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数之和。引领学生发现规律,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在通过举例验证猜想得出:1:a-b-c=a-(b+c)2:x-y-z=x-(y+z)。合理大胆的猜想,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支点,数学猜想是人利用逻辑思维探索数学规律与本质的捷径和桥梁之一。通过一定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经验的逻辑猜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推理与反思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感受教材中的思辩思想,培养学生审慎思考与分辨素质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思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原有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从而不断实现知识内化并转换为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暗含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灵魂与精髓,在数学知识学习的与探讨中,培养学生理性反思的一种本质的数学活动。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教材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例题1是烙饼问题,例题2是沏茶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有步骤渗透学生数学思辨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审慎思考与分辨的技巧,增强合作创新意识。
总之,笔者结合自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仔细研究教材,借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为了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借助教材中的案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数学深入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导引下,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推动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中的隐含数学思想方法,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每位教师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深入挖掘并作为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晓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3]张军.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4]陈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J].青年与社会,2012,(02).
关键词 高职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 Idea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JI Xiang
(Rugao High Teachers School, Rugao, Jiangsu 22650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from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s in mathematics, bringing their subject consciousness into play, culturing their sense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raining their abstract, image and inverse thinking to train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1 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目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都不太好,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差,感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实用,也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数学的理解感性大于理性,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为不听课,或者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导致不愿意学习数学。因此,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形成信念、观点和态度的过程,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数学的灵感,对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是有益的。
2 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开拓自身认识的新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念、新概念、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的思维,都是创新思维,它具有新异性、价值性和跃迁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特征是必须有所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突破思维过程的障碍,提出新思路,得出新结论、新成果。但是仅仅求新求异是不够的,创新思维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或个人价值。创新思维的过程一般处于一种非自我意识的状态,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呈现出潜在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3.1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愉悦,引发他们的视觉想象,使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创造性的数学学习过程,觉得自己有事可做,觉得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仅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
3.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师生和谐友爱、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并提高他们的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充当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使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相互争论,启发对方。
4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训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开放思维和逆反思维,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开辟新的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1 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职数学体现着抽象思维的鲜明特色,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习数学可以使人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和精确,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例如,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与变量、精确与近似等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中存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是一个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测和推理的探索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明确性、数学结论及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能够用数学的精确思维和清晰思路来把握和描述现实世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虽然来自客观世界,但并不是现实中的真正原型,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起来的数学模型,即事物中的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2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图像加以思考进行的思维,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发现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形象思维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极高价值和重要意义。高职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比较擅长,往往对于感性的事物较为敏感,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双向互逆和正反互补的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在对事物进行逻辑抽象的同时,把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数学概念、结论及其形成过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客观特征,抽象出基本概念,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开放思维能力的训练
向学生提出一些符合他们实际基础的多解问题,这类问题不局限于使用一种解决办法,也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这些问题,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他们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自由思考,灵活地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他们联想思维的基础,通过开放思维的训练,帮助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类比,可以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和类比思维,通过分析和比较,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发现问题的存在原因,寻找解决的最佳办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并且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逆反思维能力的训练
逆反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中最活跃的部分,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往往有悖于常理,但是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培养学生的逆反思维能力,就要引导他们运用变化的眼光去观察、考虑和分析事物,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迸发出不同寻常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 胡松林.数学教师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 要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本文介绍了通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训练他们的抽象、形象和逆反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与思路。
1 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目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都不太好,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差,感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实用,也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数学的理解感性大于理性,在数学课堂上表现为不听课,或者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导致不愿意学习数学。因此,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形成信念、观点和态度的过程,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数学的灵感,对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是有益的。
2 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开拓自身认识的新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念、新概念、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的思维,都是创新思维,它具有新异性、价值性和跃迁性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特征是必须有所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突破思维过程的障碍,提出新思路,得出新结论、新成果。但是仅仅求新求异是不够的,创新思维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或个人价值。创新思维的过程一般处于一种非自我意识的状态,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呈现出潜在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3.1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愉悦,引发他们的视觉想象,使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创造性的数学学习过程,觉得自己有事可做,觉得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仅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
3.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师生和谐友爱、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并提高他们的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充当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使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相互争论,启发对方。
4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训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开放思维和逆反思维,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开辟新的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4.1 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职数学体现着抽象思维的鲜明特色,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习数学可以使人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和精确,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例如,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常量与变量、精确与近似等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中存在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是一个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测和推理的探索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明确性、数学结论及推理过程的严密性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能够用数学的精确思维和清晰思路来把握和描述现实世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虽然来自客观世界,但并不是现实中的真正原型,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概括起来的数学模型,即事物中的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2 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图像加以思考进行的思维,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发现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形象思维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极高价值和重要意义。高职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比较擅长,往往对于感性的事物较为敏感,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双向互逆和正反互补的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在对事物进行逻辑抽象的同时,把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数学概念、结论及其形成过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客观特征,抽象出基本概念,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开放思维能力的训练
向学生提出一些符合他们实际基础的多解问题,这类问题不局限于使用一种解决办法,也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这些问题,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他们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自由思考,灵活地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是他们联想思维的基础,通过开放思维的训练,帮助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类比,可以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和类比思维,通过分析和比较,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发现问题的存在原因,寻找解决的最佳办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并且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逆反思维能力的训练
逆反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中最活跃的部分,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往往有悖于常理,但是却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培养学生的逆反思维能力,就要引导他们运用变化的眼光去观察、考虑和分析事物,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迸发出不同寻常的思想火花。
参考文献
[1] 胡松林.数学教师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摘要:利用合适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锻炼中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成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小学生思维所具备的活跃性和创新性特征,也正是我们对学生实施发散思维训练,最大限度快速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多年来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们学得轻松,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快速得到了大幅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
为学生能动的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我首先是从情感上保护和支持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学业或事业的成功,20%的依赖于智力,80%的则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后者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因素,教师一亲切的微笑,一赞许的点头,甚或一深情的目光,学生内心都会产生亲近、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成果,不论多么的浅薄,不论多么的荒诞不稽,从不批评指责,更不否定嘲笑,总是站到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思维出发点和方法,热情的鼓励他们“再想想”、“重找找办法”……在这样融洽、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都能消除顾虑、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情感情景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其次是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依据学生在对问题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并及时予以引导、肯定和激励,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进而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当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挖掘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再次是以数学内容的生活性特点不断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热情。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会引发他们发散思维的动机,激起他们发散思维的热情,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明确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需要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接着设计了一个按比例分配的个案由学生们来讨论解决。教学活动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发散思维的动机被激发起来了;再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李东家离公园2公里,李东和弟弟从家同时出发去公园,李东走了全程的四分之一时,弟弟走了四分之一公里,这时他俩谁离公园比较近?”问题出示后,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积极思考送,热烈讨论,有的还画图演示分析。通过思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开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从求异入手。求异是发散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是以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为抓手,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高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改变学生们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在指导学生解决处理数学问题时,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他们片面、孤立、静止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善于逆向思维的现象。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注意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通过进行各种各样正逆向的变式训练,改变了一大部分学生囿于已有思维定势数学学习状况。学生们学会了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学习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能自觉脱离原有思维轨道,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和固定模式的制约,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构想。
重视训练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顺利的实施科学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就必须设法诱导学生放开去联想,去猜想。相应的,教师也必须包容学生们不切实际不合逻辑的瞎猜乱想。这是发散思维启蒙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我们从宏观上规划设计发散思维训练,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一是发散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她的展开本身就是以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只有正确理解知识间的纵M关系,思维的发散才有可能沿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受阻滞。二是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实施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利用这些策略和方法本能地作不同途径的探索,形成优秀的思维成果,进而造就自己优秀的思维品质。小学生一旦具备了发散思维的品质,掌握了发散思维的科学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就势必会得到快速扎实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四、“一题多变”克服学生思维的狭窄性
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同时,也应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最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在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之后,为了使学生深入地认识理解乘法定律,以达到掌握简算方法,灵活解题合理运用定律的目的,我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48×25,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这道题。看到题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经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想出好几种解答的方法:
48×25=12×(4×25)=12×2100=1200
48×25=6×(8×25)=6×200=1200
48×25=(40+8)×25=40×25+8×25=1000+200=1200
48×25=(50-2)×25=50×25-2×25=1250-50=1200
48×25=48×(20+5)=48×20+48×5=960+240=1200
48×25=(48÷4)×(25×4)=12×100=1200
48×25=48×(100÷4)=48×100÷4=4800÷4=1200……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检察干警;运用能力
法治建设是检察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的坚实保障。检察机关应紧紧围绕法治建设目标,以构建公正、为民、高效、权威的检察体系为重点,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检察工作的全过程。法治的基本内涵可总结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当前,检察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检察干警要准确辨析判断时代形势,认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预见性。新刑诉法的修改,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检察干警的执法理念、方式、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法治思维、方式的出世为检察干警提升执法理念、改良执法方式、提高执法能力提供了思想认识上的精神指引。检察干警是检察权的执行主体,整体法治素养的提升将更好的促进检察权的运用。在此,引发思考,何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当前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状况怎样?如何提高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能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概念
就检察司法领域而言,法治思维是指检察权执行主体在认真学习法治理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法律精神、原理、逻辑和规范对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整合、从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主观思想认识的活动过程。
主要内容有:
第一,以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指导。具体是公权力的行使,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应以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为准则来审视其行为的合法性。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为指导,以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第二、以权利与义务为分析线索。法律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因此法律关系即使是权利义务关系。有关公权力决策和实施措施的主要针对对象大多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他们是法律上规定的权利义务主体,而绝非是可任人随意侵犯的客体。法治思维就是对他们权利的绝对尊重、坚决维护和确实保护,而典型的人治思维恰恰是对他们的权利进行漠视、忽视、任意剥夺侵犯。
第三、体现公平正义精神与原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价值追求和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法治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精神和原则,自然法治思维要反映此内在要求。公平正义的主要含义包括合理合法、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四个方面。自古以来,公平正义就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与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
法治思维方式的意义:一是从党的执政历史的全过程来看,体现了治国理念。二是凝聚了深化改革的法治意识,改革的成效是衡量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能力的标尺。三是符合了当下社会管理的需要,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备的首要能力。
二、现阶段检察干警法治思维状况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治实质具有双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1]
司法实践中,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状况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于:
第一,有些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没有树立牢固。认为人治思维更符合中国的社情、国情,办关系案、人情案,觉得法治思维呆板滞缓不现实,迷信“政策办事”,仍受“权大于法”的人治思维的影响。
第二,有些检察干警没有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沉迷于上级领导的“独断立行”,觉得法治思维人人之平等的价值追求打破等级和权威,减弱自身的执行力,降低自身办事效率。
第三,有些干警将发展放在工作首位,担心当发展与稳定冲突时,运用以强调追求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会吃亏。更有甚者置国家法律法规、干警纪律于不顾,以身试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从一个执法者堕落成一个违法者。典型的就有发生在平南的“10.28”案。
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原因在于:首先,自身从事着法律职业,有一点的法律知识基础,有一丝丝的法律文化底蕴。能很快的进行理论思想学习的吸收。其次,从建国至今的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活动过程中,对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与健全的形势背景下,在不断遇到办案工作新情况、新因素和新挑战下,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和指导工作的自觉性有所提高。
三、提高检察干警法治思维能力的措施
提高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力是全面建设依法治国战略、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检察干警的法治思维能力的措施主要有:
(一)培养法治思维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坚定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以宪法为最高的法律规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学会从正义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坚守法治思维的逻辑底线。学会从规范入手,从行为着眼展开法治思维。
(二)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处理日常工作
法治方式是指遵循法治思维,充分运用法律精神、原则、规则、逻辑对所遇到的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形成结论,作出决定、加以执行的方法。法治思维决定和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体现和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思维需要通过法治方式来体现。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成为检察干警“依法办案“和开展检务工作的基本功。在工作中多思考,多调研,深入群众当中去创新工作方法,面对面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心声。从而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思路。
(三)推广正反典型经验
多渠道了解有关的典型经验,正面的经验起到激励自身作用,反面的经验教训起到震慑警戒自己作用。从法治教育、法治事件中吸取法治思维,如从王立军案中我们可以吸取的法治思维可以概括为:不讲法治平等原则,重国有轻民营;没有权利尊重意识,重权力轻权利;没有程序正义观念,重实体轻程序;无人权保障理念,重打击轻保护。
四、结语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为中华民族开启了追逐中国梦之法治梦的新的征途。法治思维体现的是宪法、法律至上,民权为重,民主为本。维护司法的公正、独立和权威,以司法力量保障法治思维。检察干警作为一支强有力的司法队伍,其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的提升,将强有力的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步伐。我们为此努力的目标,就是让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注释: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参考文献:
[1]张穹:当代检察官的职权(N).检察日报。:1999―06―02(3)。
[2]韩大元,刘松山: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余辉胜:我国检察权属性应然定位之探讨,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4期。
[4]郝银钟:检察权质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