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提高法治思维,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法治内涵 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8-02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是指法的统治,或者说法的规则。法治强调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或者说,用法的精神治理国家。法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参数。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来讲的,是指思考问题要有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强调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是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的过程。法治思维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们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以法为据,以法为尺。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或实施社会管理乃至单位内部管理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争议,基于法治思维,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目的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决策,应符合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二是权限合法。即职权法定,越权无效。这一原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权力,作出决策,实施行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得行使公权力,否则行为无效。三是内容合法。领导干部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四是手段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出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运用的方式方法、采取的措施应符合法律法规。五是程序合法。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也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根本保障。程序合法、正当,要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过程、步骤、方式以及时限等应符合法定的程序。程序合法要求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者对相对人做出不利行为应说明理由、听取申辩,不得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等。对于程序合法、正当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不够重视,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结果导致许多违法决策、违法行为的出现,给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总之,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的合法性、内容的合法性、手段的合法性以及程序的合法性。若在行为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地方,应及时主动纠偏。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法治教育培训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前提。因此,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法治教育培训已经在国家机关逐步走向制度化。但是,很多普法限于基层和执法机关,还没有扩展到所有党政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应从二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等法治观念,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出庭应诉、主持复议案件审理、旁听法院庭审、调查研究分析案例、谈判等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培养公平、公正意识,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脑海,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素养,外化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治教育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纳入考核用人机制
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纳入考核机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在领导干部的考评中设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等相关法治指标,用法治的标准来规范领导干部的的执政行为。二是大力选拔任用有法律背景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具有法治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励引导机制。同时,对于坚持人治思维,在决策、执法以及其他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有法不依、、违法执政,违法行政等,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和损失的,要依法问责、依法追责。坚持给人治亮“红灯”,给法治开“绿灯”,促使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培养法治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
(三)改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以及法律手段的运用是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法治思维增强了,会促进法律手段的运用,而法律手段运用多了和运用有效了,会改善法治环境;另一面法治环境改善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法治的良性循环。当前改善法治环境,应从以下二方面努力:一是要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尤其是要加快程序方面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项具体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社会监督
当前对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行为的监督,除了要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外,尤其要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媒体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法治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尊崇法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进而带动广大群众去信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法治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
法治思维是法治铭记内心、深入灵魂的体现。缺少了法治思维,在权与法之间,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跳出法律的框架,滥用、乱用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知法,懂法,才能在做决策、处理问题时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能力,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法治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学习制度,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在法治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自愿守法和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主动学习宪法和法律,对于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的法规制度要稔熟于心,知道哪些是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而为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奠定认知基础。通过强化学习,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在思想深处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使之成为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具体工作中指引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基本观念。
(2)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培训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把对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确立符合法治要求的权力观,确立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洽思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完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1)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增长的实际,及时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时将群众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升华为制度规定,既要健全实体性制度,又要完善程序性制度,既规定应该怎么做,又明确违反法规处理措施,不断构建完善系统完备、程序严密、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2)是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制环境。强化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把检查学习和遵守法规制度情况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评选依法办事模范人物、宣扬依法办事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3)是进一步推进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每一项决策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政府的权威,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纠纷的机制,健全和完善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相关制度,形成良好的法治制度环境,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依法依规作为一种行动自觉。
三、坚持法治政绩导向,把依法履职水平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1)是将依法执政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要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法治业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指标体系中,并以此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关键词:右脑开发;形象思维;英语教学
多年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专家和广大英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不少教师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英语课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并且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大脑功能与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1、大脑功能
人体所有行动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自从16世纪笛卡尔提出“心是一个,大脑为何是两个”这一问题以来,世界各国专家对大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人们对右脑开始有所了解,是始于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罗杰·斯佩利博士因右脑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在这之前,人们都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并无很大差异。即使到今日,有关右脑及其功能的问题还是未被人们所完全了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约瑟夫·E·伯格博士曾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其中的一个半球体(左脑),而置另一半于不顾。如果我们是这样认识本应达到更高层次、具有更大可能性的大脑的话,那么去不去学校其实并不重要。”[1]他指出的正是不重视右侧半球体(右脑)的能力、未发挥使用右脑作用的现状。右脑具有形象性记忆能力,而左脑具有语言性记忆能力,两种记忆方式通过完全不同的系统进行,但这一认识目前尚未被普遍接受。
2、形象思维与英语教学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两个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左脑半球为“优势半球”,忽视对“右脑半球”的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大脑的潜能,利用处于“沉睡”状态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界便开始探索将脑科学理论用于学生潜能开发。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大脑潜能研究才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的大脑细胞只用了15%左右,尚有85%的大脑潜能未被动用,处于休眠状态。最新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开发大脑潜能与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关。[3]这一新的神经学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脑优势理论和只有抽象思维才是认知的高级阶段的错误认识,从而为英语教学在发展智力、“以文育人”方面明确了方向。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存在着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知觉,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既重左脑、轻右脑。[4]究其原因,忽视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是—个重要因素。教学中只审视语言文字训练,很少注意研究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认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对思维的训练。以往英语教学是以词汇为主,单纯对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只重视记忆,忽视形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训练。因此,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左右脑并用的新型人才,并且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发展形象思维,加强抽象思维,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开发人的智力,真正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现实意义
1、发展形象思维,符合学生阅读文章的认知特点
在英语教科书中,描述性(descriptive)和叙事性(narrative)的文章居多,大多摘自于日常的外文报刊、书籍等。它们都是形象思维表达的艺术形式,其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景等生活画面的构思),而后者是主要的。英语教材固有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这些教材时,离不开形象思维,必须要用与产生这些知识相同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它、掌握它,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时,如果头脑中能够产生联想和想象,心中引起共识,激起感情的波澜,那么他们对材料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才是丰富生动、全面深入的。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像——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表象,也就是从文字中看出一幅幅图画。它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教学中缺少学生的再造想像,不注重形象思维,那么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相对知识的掌握,必然是空洞贫乏、死记硬背的。这也正是本应生动形象、富于情感的英语课变得枯燥乏味、抽象死板的原因所在。
2、发展形象思维,符合英语教学过程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左脑优势理论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着一种倾向:注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忽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理性的推敲分析,而忽略情感的浸染熏陶。这种教学倾向,使得英语教学在发展智力、“以文育人”方面没有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英语教材中大部分是取自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形式,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过程离不开形象思维。学生阅读材料时,是在充分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联想、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文章所描写的形象、画面,再结合形象、画面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理解内容的目的。这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结合,才体现了英语教学过程的真正特点。
3、发展形象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提高文化交际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既重视英语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重视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使学生充分了解一种外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自觉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进去。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同形象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独待的联系。英语教学应该也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否则,就不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持点,不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从这个高度上认识形象思维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就会顺理成章地认识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
三、在英语课堂上发展形象思维的策略
1、 感知体验先行
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情感性,因此在形象思维训练中要从感知体验开始。感知体验不仅包括直接感知书面材料(初读文章,扫除文字障碍)和直观形象材料,而且包括以前的经验材料(知识、表象)。作为非本土的语言文化,英语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情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或缺乏有关经验与表象积累,则必须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如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来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在感知和情感的体验中,学生对语言的表现力及其审美效果自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因此更长久。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采取多种做法丰富、充实学生的表象积累。例如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幻灯片、绘图、挂图、剪贴画及其他教具等,布置教学环境;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录像片,课本剧教学片等;让学生直接观察实物,参观现场等。
2、想象感受紧跟
充分的感知,为学生开展形象思维准备了条件。在感知基础上,教师生动形象和有感情的朗读,或根据课文绘声绘色的叙述,通过挖掘、品味作品中形象化的语言,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产生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而产生种种联想和想像,使课文中描写的意象、画面,在学生头脑中渐渐地清晰、具体、鲜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形象思维,获得清晰、准确的形象,授课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尝试。例如进行表演或游戏、把课文内容描绘成图等。
3、分析概括在后
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概括,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句子的间架结构,这是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不同的地方,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根据一般文章的特点,篇章结构的分析,重点为归纳段意和概括中心思想,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用抽象思维。语言的分析应该着眼于语言如何形象的表达文章主题,句子或单个词语如何准确、精炼地展现文中形象,因此,这种分析是结合形象的分析,是两种思维的结合,而不是离开形象的“呆板生硬”。
4、巩固练习紧扣
在课后做适量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查漏补缺,及时跟进。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后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结合自身生活中的实际,复制相似的场景讲述自己在学习课文后的内心共鸣。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去回想文中人物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样学习理解人物特点和文章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探寻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因而学生是通过理解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情感色彩、两种思维有机结合培养的过程。以现代脑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发右脑,左右脑并用,才能把英语课上成生动活泼、情境交融、知情结合、思维活跃的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日) 七田真著, 傅珉译. 右脑革命:唤醒潜在能力 通往成功之道[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5
[2]T.R.布莱克斯利.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造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1988:6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需要对其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寻求共识。
一、高校法制教育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的法制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究竟是侧重智育还是德育?是侧重法学知识灌输还是法律素质培养等等诸多问题?人们还没完全明确。尽管教育部在课程设置上把法制教育一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成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有些教师认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知识教育,在教学中总是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法律基础课课时少,内容多,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详略不当,甚至本末倒置,难以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一)性质定位
当前对法制教育性质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高校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明确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法学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法律精神,培养起学生的法律意识。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法制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全面发展的公民,而法学教育则是针对专业型的法律人才进行培养。在教育的内容上,法制教育主要培养人们的法律观念,形成良好的素质,而法学教育则是重视培养人的系统法律知识和制度等。
在我国的高校法制教育中,很多的教师都将其性质混淆,将道德与法制之间的本质联系分离,使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产生对立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一直不断出现,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懂法律知识,而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所扭曲,学校并没有重视起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当他们丧失了道德的控制之时,就会产生邪恶的想法,使得犯罪事件发生。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守法。
(二)目标定位
在高校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上,有的人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这些法制教育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片面,将法制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混为一谈。这样的教育只是淡村的进行法律知识概念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根本没有真正的领悟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意识上也得不到强化,使得法制教育课堂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堂应把握住有限的教育时间,明确教育目标,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内容和方式定位
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法制教育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领导对此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上没有做到真正的法制教育融合,教学内容比较知识化、概念化。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法律缺乏真正的认识,导致学生学法而不懂法,懂法而不守法。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首先在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设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材中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的论述,使得教师也很难对内容进行拓展。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所欠缺,一部分法制教育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知识自身也很难把握,在教学中自然无法正确的组织教育。而对于教育的方式来说,近年来相关人士也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研究,但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网络化的法制教育课堂等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高校法制教育正确的进行定位
(一)正确定位法制教育性质
高校法制教育中应重视起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应牢牢的把握住“德”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将法制教育包括在了政治教育当中,而政治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一部分。此外,我国关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内容。因此,高校一定要积极的对法制教育进行改革,重视起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
(二)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目标
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有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有助于指导培养方案。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但法律素质却迟迟得不到提升。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应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对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与时代接轨,将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优秀人才。对此,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而健康的意识。
(三)正确定位法制教育的内容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只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正确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培养学生的正_法律观点,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法制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大学法制教育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法律知识,了解了法律条文,但也无法避免学生的犯罪事件发生,因为法律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一旦出现了新的条文和规范,薛恒所学的法律条文就不能再起到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上,应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放在首位,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教育。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方法上,学校应采取综合性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任何的单一教育方式都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采取多样化、综合性的方式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中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增加法制教育的有趣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结语:法制教育在高校中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只有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志,张春龙.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4(05):51-55.
[2]刘咏梅,赖玉萍.试论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与实现[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