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

篇1

一、 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__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20__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__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13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 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篇2

为进一步理顺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体制,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水务产业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的水环境质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监管、规范有序的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

二、整合重组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明确重组主体、明确操作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办法,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城带乡、以网带厂,推进全市乡镇水处理资产整合重组工作。

明确重组主体。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澄投资”)及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水务”)。

明确操作方式。由国澄投资与企业协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各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的途径,进行资产整合。

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内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整合。整合后的各乡镇供水厂网资产归江南水务所有,并由其负责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功能布局应按照市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实施,国澄投资负责整合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区域内新建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监管。

三、时间步骤

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原则上分三年完成。至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和相关供水资产的收购协议的签定,启动全市污水处理管网资产整合工作,扎实调研,优化规划,制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启动全市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至2011年底全部结束。

污水处理厂网整合的步骤为先集体产权单位、后民营产权单位;先管网资产整合,后污水厂资产整合。对镇属集体产权的管网资产先行评估后进行整合;对民营产权的厂网资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外)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供水厂网的整合。资产范围为乡镇水厂设施及镇级管网(不含村级管网及小区配套管网),方式为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四、工作要求

1.成立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务副市长担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国土、建设、水利、审计、环保、规划、物价、法制办、城管、国税、地税、工商部门负责人和国澄投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根据《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范围内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污水处理费,可由市建设局委托国澄投资统一征收;对其它的服务性污水处理费,可由国澄公司根据市物价局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核定的指导价与企业协商确定。

3.由建设局牵头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网规划布局和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开发区、临港新城以及各镇(街办)应争取早日完成乡镇水处理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从建立全市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大局出发,确保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安全稳健。

2.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镇、街办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协调相关工作。

3.明确责任。开发区、临港新城、各镇(街办)应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本镇范围内水处理厂网资产整合重组工作,协调相关矛盾,具体落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有关任务。国澄投资要规范操作,依照优化后的规划方案和整合重组工作时间表扎实推进,通过资源整合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工作。

篇3

根据全市脱贫攻坚蹲点督导调研情况中指出的问题,我局组织人员,即刻开展自查,及时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力推进重点项目

制定重点项目挂图作战计划,落实责任,局班子成员每负责一个项目推进,安排工作人员紧盯进度,倒排工期,正排工序,全力推进关村坝堤防一期、二期、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及**山洪沟治理等工程。截止目前,关村坝堤防一、二期,已完成环评、可研,确定了初设单位。但因国土厅未批复土地预审,省发改委还未批复可研。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环评手续、土地预审、初步设计均已完成,下周进行选址论证。**山洪沟治理工程已启动前期工作。

二、强化驻村帮扶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因原五池村第一书记工作变动,对五池村第一书记进行了及时调整,改由翟雪琳担任。局长亲自分管驻村帮扶工作,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冲锋在前,全面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领导。

二是对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梳理。积极与永胜乡联系,对照今年脱贫任务,逐项开展查、算、补,对进度滞后的落实第一书记专门负责,确保年度脱贫任务顺利完成。

篇4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含集镇规划区内的x个小城镇,共辖x个行政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x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林地面积

亩。小城镇共有人口x人,其中,从事农业   人,工业   人,建筑业   人,交通运输业   人,商饮服务业   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   个,年使用秸杆   吨,煤气  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纺织、米面加工、建筑建材、摩擦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   家,职工总人数   人,年工业产值   万元,年利润   万元。企业占地面积  m2,建筑面积x平方米,年用电量    KW.H,年用水量    吨,每年排出废水   吨,废渣   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x条,总长x千米,总面积x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幼儿园  个,共有幼儿  人;小学  个,在校学生  人;初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高级中学  个,在校学生  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  个,可容纳  位病人,共有床位x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 个;保险机构 个,参保人数    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  个,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    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   万元。20xx年财政收入  万元,财政支出   万元

㈡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x镇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发展概况如下:

x镇镇区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人。

xx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xx,土地肥沃,适合粮、棉、木耳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完成了xx路、xx路等镇区主要道路的维修刷黑工作;大力实施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改造完工后,可以使  个行政村  万人用上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x%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x%,排水管网覆盖率达x%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和贯彻实施有脱节情况:

1)x年市政府统一投入资金,由市x修订了各村的中心村规划,但由于制定的规划标准较高,,时与村民的考虑的方便、便捷不能统一,村干部擅自表态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规划执行困难。

 2)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没有跟上,落实不严格,村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农村不按规划建设无序建设的比较多,农村建设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建设品位较低。

2.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2008年1月实施以来,省、市一直没有关于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出台,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已退出了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服务中心没有执法权限,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得到长期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差。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停收,使可用的建设资金减少,配套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篇5

以城市路网、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配合做好电力设施建设的规划选址,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供给保障能力。

1、继续完善路网结构。把路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会同交警等部门编制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状况规划方案,重点实施城市道路拓展的“三纵三横”工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

三纵:

一是中心大道*段。完成马庄、上徐二个村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全线贯通,建设南北交通新通道。

二是疏港大道南延。确保贯通,建成后与开发大道联通,缓解枫南东路交通压力。

三是*大道北段和南延段。积极做好前期有关工作,北段完成工程量60%,南段力争启动建设。

三横:

一是开发大道延伸。东延全面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进入全面施工。西延力争动工建设。

二是市府大道延伸。做好前期有关工作,西延配合市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三是体育场西路延伸。完成建设。

同时,还要完成岩屿路道路部分拓宽改造,实施中山西路西延改造,以及安居工程、医化基地配套道路和东二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2、提高供给保障能力。重点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提高供水能力。加快椒南和椒北两个供水设施建设。在椒南,要抓紧确定供水二期椒南泵站至三甲、下陈、洪家三个街道的总管建设方案并完成实施,同时由街道同步实施到村、户的管线铺设工作。在椒北,要加快椒北净水厂设备安装进度,及时验收并试通水,同时组织实地踏勘,抓紧确定至杨司、沿海片的三期管线并组织实施。二是扩建污水工程。全面完成*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的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等工作,完成设备、土建的招投标并全面进场施工。完成设备、土建的招投标并全面进场施工。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构筑创业创新平台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工业功能区块建设,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扩大城市规模,积极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空间依托。一是丰满城区西大门。通过葭芷部分区块和云西路改造,改善*主城区西入城口以及迎宾线形象,重点支持星明半岛小区的开发,结合*大道北段建设,加快沿线区块开发,加强与太阳城区块的连接。二是巩固核心商务区。解放南路凤凰桥以南东侧高层要全面结顶,通过乐购等大型商场建设,重新营造和集聚商业氛围。加快解放北路机床厂区块建设,实施工人路海正老厂区改造与开发,做好银河商城、横河新村等区块改造前期准备。三是建设沿海产业带。加快滨海工业城*区块,飞跃三号区块商住区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四是开发南北新城区。在南片,以城市港湾二、三期建设,以及星星电子工业园区、洪家塑料园区和市场群的开发,推进*老城区、*经济开发区、洪家新城区的有机融合,加快形成椒路城市带。在椒北,以*二桥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台电以东5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的开发建设。

(三)深入实施多城同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20*年是各项创建工作的关键之年,对于建设部门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则是创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完善园林城市创建基础。要对照《园家园林城市标准》,开展全面的查漏补缺工作,在前几年城市绿化初步规模化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一是推进植物物种的多样化。按照多结构、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结构的要求,对现有绿地的苗木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化地生态和景观效益。二是丰富城市绿化形式。坚持宜绿则绿,通过边坡、屋顶、墙面、水体等多种载体,大力发展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继续对一批老小区实施补绿,做好边角地绿化,注重绿化的生态效应,加强后期养护管理。三是营造全员参与良好氛围。在加大技术指导和督查考核的同时,要考虑研究出台新的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相关单位、社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2、实施城区再分流再截污。实施城区白云、横河、翠华等老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大桥以西栅浦、三山等区块再截污,推进城区水环境整治,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3、推进城市管理范围延伸。继续实施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整治,逐步缩小与主街道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牛皮癣”专业清理的范围。巩固城区马路市场治理成果,配合做好城区市场改造提升、五小行业整治等工作。

(四)关注民生和弱性群体,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1、逐步解决城区“黄水”问题。在20*年全面调摸和桔园小区试点改造的基础上,争取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按照轻重缓急,分年对一批小区实施改造。

2、实施环枫山区块整治改造。继续实施城区“空中花园”工程,实施枫山西路环艺工程,完善枫山上山游步道,增添一批游乐设施,做好山上坟墓的绿化遮挡处理,抓好原有设施的修缮、添置,扩大休闲健身场所。

3、继续实施环卫工人宿舍建设。完成葭芷、太和两个中转站的环卫工人住宿建设,继续深挖潜力,继续建设一批环卫工人宿舍,力争提前全面完成市局下达的三年环卫工人宿舍建设任务。

4、拾荒者聚居区建设。积极协助城区海门、白云、葭芷三个街道办事处,做好选址等相关工作,争取每个街道办事处,建成一个以上的拾荒者聚居区。

5、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严格执行土地出让金收入2%用于廉租房建设的规定,扩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受益面。

6、建筑业民工欠薪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一网两牌一卡”为主要内容的欠薪保障五项制度,探索建立施工企业欠薪保障承诺制度。

(五)延伸城市基本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要把城乡统筹的理念贯穿建设工作的始终,推进城乡规划、供水、环卫、污水处理一体化。

1、规划一体化。以《城乡规划法》实施为契机,首先把规划编制的理念从城乡分割、二元管理,转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上来。要根据*实际,站在全面城市化的高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调整和完善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明年要协助市建设规划局,高起点高标准*两岸控制性规划规划,完成章安、前所控制性详细规划、大陈岛总体规划、大陈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大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区村庄建设规划。

2、供水一体化。在供水设施和主干管建设的基础上,协助区政府出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方案,争取列入区政府对各街道的“两个社会”考核。一是加快农村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明确农村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的具体方案和责任主体,加强与农办、水利、爱卫会等部门的沟通,统筹实施“百万农民引水工程”、农村二次改水等工作,要积极争取补助资金,在实施过程中要与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投资。二是要研究调整供水体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抓紧明确乡镇原有水厂兼并方案,实行“成熟一个,接收一个”的办法,逐步接收行政村管网和镇级水厂。

3、环卫一体化。下阶段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真正得到改善。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向上级争取有关资金,争取街道一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作为农村环卫专项经费。同时要研究农村环卫收费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完善收集网络。继续抓好村级垃圾收集点建设,重点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补助力度,实现清扫、收集、清运网络的全覆盖。三是要严格考核奖惩。发挥新农办、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等机构的协调作用,协助区政府加大对各街道办事处的考核力度。

4、污水处理一体化。首先是抓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范围,完善葭芷区块的二、三级管网体系,加快*污水二期工程主干管建设,逐步接纳滨海工业城、洪家、三甲、下陈等区域的污水。同时,结合*二桥的建设,开展椒北污水处理方案的调研。其次是在一些远郊区和大陈镇,积极发展农村污水生态处理。

(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促进行业经济提升

1、做大做强建筑产业

认真实施建筑业规模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是坚持扶强扶优,培育骨干企业。要对照《*区培育建筑业骨干企业和创优质名牌工程五年目标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做好方远集团特级资质的就位工作和国强集团升特级资质的培育工作,在大力扶持总承包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钢结构、地基基础等专业承包企业、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借鉴宝业等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造船出海”、“借船出海”、“买船出海”等措施,在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求突破,在承接工程规模和技术含量上求突破,要建立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激励机制,加快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和当地主管部门沟通及向施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等方式,使企业有更好的外部环境,能更快地立足于该地区。

三是坚持科技兴业。争取出台《*区建筑业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以鼓励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应用各种新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身特点的专有技术、专有工艺和专有工法,重点研究发展绿色施工工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许可制度,从加强源头上的控制。加强质量安全检查,继续推行关键岗位人员指纹考勤,项目经理、总监计分考核管理,开展周巡查,月检查,季度大检查的三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分级管理和重点监控制度,加强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实施防治拖欠工程,建立和完善预防工程款、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

2、做优做精房地产业

提高在国家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促进资源优化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维护市场稳定。严格贯彻中央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力度,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及时市场预警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风险意识,增加抗风险能力。

二是增加有效供给。从*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实施房地产开发品牌战略,提升住房开发的档次与水平。继续抓好康居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动行业整体素质提高。

三是规范物业行业。正视当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结合新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加大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扶持力促进其上档次、上规模。

(七)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篇6

1.构筑村镇布局网。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村镇布局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骨架。这几年,我们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确立了“一个中心、三条轴线、三大组群”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22个中心镇、304个中心村,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大部分中心镇和中心村都制订了详细的功能性规划和建设规划。二是适度撤并行政村。绍兴县在2003年将738个行政村撤并成359个行政村,取得了优化要素配置的良好效果。我们争取到2010年全面完成行政村撤并工作。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园中村改造。这几年,仅市区范围内,我们已对99个城中村、园中村进行了改造。我们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完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各开发区的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四是积极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启动示范村107个,完成26个;启动环境整治村882个,完成311个。我们争取到2007年,把50%左右的行政村改造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农村新社区。五是积极推进移民下山。像绍兴县王坛镇、嵊州市黄泽镇、新昌县回山镇等一些山区已开始积极推进移民下山工程,通过政策驱动,建设移民小区,促进部分深山居民和地质灾害区居民下山安置。

2.构筑城乡交通网。构筑覆盖城乡的交通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这几年,我们在完善重大交通路网建设的同时,以乡村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为载体,加快了城乡交通网的建设。2003年至今,共投入9.6亿元,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743公里。到目前为止,全市4706个行政村的等级公路通车率已达85.1%,道路硬化率达78.1%,客车通达率达83.9%,特别是绍兴县已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乡镇康庄工程建设,争取到2007年,全市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5.5%,硬化率达到85.5%,到2010年全市通村率和硬化率均达到100%。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对全市城乡客运行业实施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行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优待政策“八统一”,到2007年,全面实现中心城市到县城、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城乡公交网络,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100%。

3.构筑城乡信息网。在现代社会,必须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样的信息网络。从总体上看,现在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话入户率已达122.4%;有线电视已覆盖99.2%的村,入户率已达68.5%;无线电话信号已基本覆盖全市城乡;更为可喜的是,全市宽带覆盖率已达94.7%,到今年底,除个别偏远村外,可基本完成村村通宽带。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到提高使用率上,逐步实现社区、村(居)管理与服务信息化,争取到2007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2%,宽带入户率有明显提高。同时,要努力提高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网和各县(市、区)农村110呼叫中心,不断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4.构筑城乡生态网。这次调研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前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青山绿水”。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关键是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积极构建自然生态体系。从2002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形成了200万亩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4.85万亩,新建绿色通道810公里,建立了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小区)21个和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我们要争取到2010年,全市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植树造林,60%以上的平原村庄绿化达标,新增绿色长廊1200公里。二是加强污水防治工作。农村污水处理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一大难题,现在农村污水基本没有实行集中处理。我们要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区域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推广生态型无害化处理公厕。要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严格实行污染总量排放控制。三是加快燃气建设。生态状况之所以能有较大改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群众普遍用上了煤气。现在全市煤气供应普及率已达90%以上,许多深山坳里的农户也用上了瓶装煤气。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服务不够健全。因此,要加快构筑瓶装煤气供应管理网络,保证城乡居民用气安全。同时,加快实施总投资6.4亿元的天然气利用工程,争取到2008年供气规模达到5亿立方米/年,逐步使天然气取代空混气。

5.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是提升农村消费水平、保障农民消费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建设的若干意见》,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和商品准入制度等“三网一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消费安全。目前,我市已有75%的乡镇建立了连锁超市,23.7%的行政村建立了放心店。从走访的超市情况看,业主和群众普遍反映较好,营业额少则增长40%~50%,多则增长1倍以上,群众放心、业主高兴。今后我们要继续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超市网建设,争取到今年底,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起连锁超市,60%的行政村建立起放心店;到明年底,所有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都建立起放心店。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学校、社区的商店推行连锁配送,构建全社会放心的消费体系。

6.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让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良好的健康保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关键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确保农民群众有水喝、喝干净水。现在,绍兴农村基本形成了水库水、自来水和自取水三种类型相结合的供水网络,全市自来水普及率已达80%,其中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7.1%。但是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饮用水水质差、供水保障率低等问题,全市尚有72万人口饮水达不到标准,14万人口存在饮用水困难。我们要以“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为载体,到2007年,基本解决近100万人的饮水问题。二是确保农民群众在清洁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整治难是当前农村一个突出问题。在农村一些地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乏,村庄周边、道路两边、河道沿岸垃圾成堆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抓好以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实行垃圾区域集中处理,有序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像绍兴县稽东镇投资128多万元进行垃圾集中焚烧,虽然投资大,但这是一个方向,值得提倡。三是确保农民群众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近年来,我市着力

构筑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96个、站501个,农民群众反响很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控制和降低群众看病费用,争取到2007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争取使居民在10至15分钟内能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

7.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对接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后盾。构筑社会保障网,要立足系统化,着眼整体性,不断健全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帮困五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一是统筹城乡社会就业。这几年,我们共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75个。去年以来,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7万人次,70%以上的受训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现了转移就业。今后,将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转移农民6万人,到2007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三产业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险。近年来,我们在全面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达31.55万人。要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努力建立起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争取人人享受社会保险。三是统筹城乡社会救助。这几年,我市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集中供养率达到了97.5%;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合作医疗参保率已达84.4%。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优抚。义务兵家属优抚全面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退伍兵基本实现了安置补偿金制度。五是统筹城乡社会帮困。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建立了长效帮困机制,使城乡困难群众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病有所医。

8.构筑城乡文化教育网。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构筑城乡文化教育网,重点要抓实三项工作:一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已不在普及程度,而在于质量的优异。要大力实施《绍兴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积极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教育网点,要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一镇一所、小学兼顾方便适当兼并”的原则,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到2010年,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建立健全长效助学机制,拓宽教育券发放范围,落实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确保广大农村孩子都能“念上书、念好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把优秀教师向农村配置,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二是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以“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为抓手,建立健全以成人职业教育中心为主体、乡镇和部门配合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企业出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办法,确保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三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到2007年,基本消除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空白点,镇文化站舍面积要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共体育用地达到1平方米以上,社区(村)综合性公共活动中心面积150平方米以上。四是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科技特色村、文化特色村、体育特色村活动,打响“鲁迅文化艺术节”品牌,调整优化电影放映网结构,实现全市农村一月放映一部电影,不断繁荣广场、社区、村落、企业和校园文化。

篇7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建设研究;技术集成应用

1、基本情况

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全市总面积1522平方千米,行政区划为15处镇(办、开发区),861个自然村,总户数24.34万户,其中农村户19.02万户;总人口72.4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2.84万人。

2、农村供水工作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供水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该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年前后到1984年,主要以饮水解困为目标,解决历史性缺水村庄人畜吃水问题,工程形式以单村供水为主。1984年开始,以建设镇驻地集中供水工程为主,解决洁净饮水问题。到2000年,先后建成了院上、姜山、夏格庄、武备、孙受、韶存庄、绕岭、滨河、南岚、店埠、河里吴家、朴木、日庄、南墅(丁家庄)、周格庄等乡镇(街道办事处)集中供水工程。2003年,随着孙受水厂建成,以西三镇集中供水工程为标志,全市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转向集约化、城市化发展。2004年建设了姜山水厂。2005年城市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扩大了城市自来水供水范围。

2.2 农村供水工作存在问题

2.2.1 水质不合格(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城区地下水。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纳污河道污染的侵蚀,尤其是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水质日趋下降。

大沽河沿岸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对大沽河43千米主河道两岸直线距离约2.5千米以内的沽河、水集、望城、孙受、院上、店埠6个镇(街道办事处)的125个村庄地下水检测,地下水样品中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6个,占4.8%,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16个,占12.8%,超Ⅴ类水质标准的103个,占82.4%。水质超标的主要项目为:总硬度、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和氨氮。

小沽河沿岸地下水。小沽河中、下游沿岸的地下水水质较差,主要超标物质是硝酸盐氮、氯离子、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重碳酸型。主要受面源污染及地质原因的影响所致。

南部洼地区地下水。由于农药、化肥的连年使用,某些地段地下水出现三氮、总硬度超标。

2.2.2 缺水问题:部分村庄地处贫水区,村内或周边区域没有理想充沛的水源,以村为主体实施远距离调水难度大,工程难以实施。目前,全市约有40%以上的村庄属缺水问题饮水不安全。

2.2.3 管理问题:由于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主体不落实,或没有合格的管理主体,存有管理不到位,价格不统一、成本回收难、管理费用无着落等,导致部分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出现困难或停用。尤其村级管理的自来水工程90%以上存在管理问题。

3、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建设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工程规划

3.1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3.1.1 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切实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是管理上实行城乡统管;二是工程上实行城市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一体化,消除城乡供水网分割;三是供水水质实行一体化,农村供水水质与城市供水水质完全一致,消除城乡差别:四是建设管理观念一体化。农村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一样,不仅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在管理上同样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不再有城乡差别。

根据该市的水资源状况,农村供水城市化主要是依托现有的4座大中型水库,形成可以覆盖全市城乡,能够优化配置、统一调度的”一个供水中心,四个供水次中心”。首先,扩大以产芝水库为依托的中心水厂(城区水厂)供水量,通过管网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区供水范围,覆盖包括水集等6镇(街道办事处)的262个村;其次,对孙受水厂进行扩建,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覆盖孙受等5镇(街道办事处)的235个村庄:第三,对姜山水厂进行改造和完善,解决姜山水厂供水所需合格原水问题,作为城区中心水厂向我市南部供水的补充水源:第四,实施高格庄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覆盖河头店等2镇的114个村:第五,实施北墅水库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覆盖南墅等5镇(街道办事处)的250个村庄。争取到2011年底,形成日供水能力20万吨、覆盖全市城乡861个村庄的集中供水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全市农民吃水安全问题。

3.1.2 基本原则: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建设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饮水困难村庄、水质不达标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基础上,全面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

工程建设坚持水源保护与防治并重的原则,加强水源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水源。同时,加强水质监测。配套建设水处理设施,提高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益。

工程建设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以水务管理体制创新为契机,对农村供水管理问题进行探索,使农村供水工程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3.1.3 目标任务:新建北墅水厂等7个水厂,铺设各类供水主管路653.4千米,新建369个村、8.1万户村内管网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861个村庄全部用上自来水,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

3.2 需水量预测

3.2.1 用水定额的确定:预测到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0升/人・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人口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0升从・日;大牲畜用水90升/头・日,机关、学校用水按不同类型确定用水量。

3.2.2 需水量预测:针对目前全市城乡供水现状,在深入调查、征求城市居民、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不同类型用水户的前提下,通过测算确定各水厂供水范围内的日需水量,到2011年预测全市范围内日需水量为17.27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日需水量为6.66万立方米,牲畜用水1.84万立方米,工业及其他用水8.77万立方米。

3.3 供水水厂、配套技术及供水管网建设规划:根据该市地理、地形、水库分布及行政区划,确定水厂供水区域。按照水厂供水分区,确定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内容。如:

北墅水厂。规划供水区域为:南墅、日庄、武备三镇区域全部、马连庄镇大沽河以西部分及洁河街道潍莱高速公路以北部分的250个村庄。5.27万户,16.45万人,和机关,学校,镇村工业园区,南、北墅石墨矿。

工程主要内容为新建制水厂一座,规划日供水能力2.0万

立方米。对接已建成的联村供水管路,新铺设各类供水管路143.2千米,新安装“一户一表,集中表井”模式村内供水管网86个村。

4、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建设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工程设计

4.1 净水厂工程(以北墅水厂为例)

4.1.1 水厂规模的确定:根据《供水工程规划>,农村用水一般由下列各种用水组成:生活用水、牲畜用水。该工程设计年限取15年。以2005年水厂供水人口为基数,按照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确定设计年限末的用水人口数

P=P0(1+a)n

P:设计年限末的用水人口数

PP0:设计时当年的人口数

a: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n:设计年限

牲畜的数量以2‰增长率递增。

4.1.2 水厂工艺流程:水厂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的特点,水厂规模、出水水质的要求、技术经济能力、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相关的经验和当地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水厂工艺流程如下:

流程说明:水从水库用一级提水泵提到净水厂,并在管道上通过混合器加凝絮帮,选择HTJS一200型一体化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絮凝、沉淀和过滤后,水自流到清水池,并在此输水管上投加消毒剂。当一体化净水设备水头损失到一定程度时,对净水设备进行反冲洗。从清水池通过二次加压供给用户。

4.1.3 水厂平面布置图(略)。

4.1.4 取水工程。一级泵房:位于北墅水库大坝北200米处。设计规模为L 0万立方米/13。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为:

Q=QR/T=8534.76/24=355.62(m3/h)。

水泵总扬程H=水泵吸水的高度+水泵输水的高度+水头损失+富裕水头。经计算为28.24米。

泵房内设潜水泵机组三台,工作状态为两用一备,水泵型号为200QW250-35-45型,额定流量为25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35米,配备电机功率为45kw。配电间与泵房合建,安装变配电设施,包括配电总柜一面,分柜三面,电容总柜一面。

管路:铺设泵房至水厂φ9400U-PVC原水管360米。

4.1.5 净水车间:新建净水车间一座,平面尺寸为24.9米×18米,净水设备为HTJS/Y-100-A型,外形尺寸:长×宽×高=15米×3.8米×5.5米。每台日处理水为5000立方米/日。

4.1.6 清水池:设清水池二座,一用一备,单座有效容积为1500立方米,平面尺寸为15米×26.4米,有效水深为4.0米,清水池上设透气孔、检修孔和水位传感器。

4.1.7 二级泵房:新建二级泵房,为半地下式,根据用户所需扬程、流量不同,水泵型号为ISl25-100-250型两台,一用~备,额定流量为12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87米,配备电机功率为75kwl水泵型号为ISl25-100-200型两台,一用一备,额定流量为20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50米,配备电机功率为45kw;水泵型号为ISl50-125-315型两台,一用一备,额定流量为12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34米,配备电机功率为30kw;反冲洗电泵型号20003200-18,一用一备,额定流量为20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18米,配备电机功率为18.5kw。配电间与泵房合建。

4.1.8 配套技术集成应用:一体化净水设备。根据供水规模,选择两台HTJS/Y-100-A型(每台日处理水为5000立方米)自动式一体化净水设备。与普通土建水厂相比,该设备集加药、混凝、沉淀、过滤与一体,具有净水率高、投资省、占地面积少、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能够自动检测清水池水位,并根据清水池水位自动起停一级水泵:能够自动检测过滤层水头损失,当损失达到设定值时自动关闭一级水泵,打开电动排污阀,关闭电动出水阀,启动反冲洗泵,对过滤层自动反)中洗;能够自动定时排泥。

二氧化氯消毒设备。包括供料系统、反应系统、控制系统、投加混合系统、安全系统。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主要是氧化作用,能较好杀灭细菌、病毒,且不对动植物产生损伤,杀菌作用持续时间长,受影响小,可除臭、去色。在同样条件下,对大多数细菌表现出比氯更高的去除效率,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剂,它兼有氯和臭氧消毒的许多优点。

自动监控系统。包括中央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由总控制台、投影仪和电动幕布组成。能够远程手动或自动控制所有水泵、阀门的运行;能够汇总流量、电耗、水压力、水费等相关所有数据,并形成日报、月报、年报和变化曲线;能够动态显示运行状态,并起停相应设备。

电视监控系统能对水厂及周围进行监控,并对画面录像。

微机收费管理系统。包括收费工控机、微机管理系统等。为解决水费收取过程中的差错,提高收费效率,水费收取由现场读表、输入抄表仪,输入到后台微机管理系统,打印收费单,进行包括用户管理、用水性质管理、统计分析等。

4.1.9 附属建筑物:水厂附属建筑物建筑面积合计为764平方米,主要包括办公室、化验室、食堂、单身宿舍、车库、仓库、机修间、电修间、水表间、传达室等建筑。

4.1.10 安装200KVA变压器一组。

4.2 管网工程

4.2.1 设计依据:严格按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水利部农水司《管道输水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出版社《新编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工程>等规范。

4.2.2 输水管道布置:输水管道布置按以下原则进行:输水管网根据用水要求遍布整个区域,在保证用水区有足够的水量、水压的前提条件下,尽量缩短管线的长度,力求降低工程造价,尽量避免穿越路面、沟渠和其他构筑物。

4.2.3 输水管道选用:根据各单位及各村的需水量,采用全天24小时供水模式,时变化系数取2.0,日变化系数取1.4,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按上述水量之和的10%计取,参考水利部水利司《管道输水工程技术》一书,对输水管设计流速取1.0米缈,初选管径。根据管径计算公式D=(4Q/πV)0.5,计算出需供水单位及村庄主管道管径和长度(略)。

4.3 工程投资:主要包括水厂工程、主管网工程及村内管网工程。管网工程以典型工程作为投资估算依据。该市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建设总投资10994万元,其中水厂工程投资3030万元,主管网工程投资3854万元,村内管网工程投资4060万元。

工程总投资10994万元,申请上级补助3000万元,莱西财政补助3000万元,受益单位及群众自筹4994万元。

5、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分析:工程实施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一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民的重视和关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广大农民备感

党和政府的关怀,人心思稳、人心思进,无论是村干部还是群众,对解决饮水都非常满意,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水的需求,整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因饮用水不合格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减少了农民的药费负担:三是使全市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产生质的飞跃,农村百姓家也能和城市一样用上合格、卫生、安全、顺心的自来水,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

5.2 经济效益分析

5.2.1 减少农民医药费支出:据调查,因水质不达标,造成水源性疾病的医药费支出为每人每年30元。工程建成后,可使8.1万户、28.35万人的饮水水质得到保障,减少水源性疾病的医疗费开支850.5万元。

5.2.2 减少运水损失:工程实施后,可节省农户运水劳力、机械及燃料费。按平均每户每天减少损失0.5元计算,年减少损失为1478.2万元。

5.2.3 其他效益:工程实施后,农村人畜饮水条件将产生质的飞跃,将促进畜牧业、家庭养殖业发展。同时,由于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后顾之忧,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按每年每户可增加收入60元,计年总收入486万元。

5.2.4 效益合计:工程全部完成后合计年效益达到2814.7万元。

6、工程管理

为了切实搞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采取“建立一个组织,强化两项措施,推行三种模式”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6.1 建立一个组织:以原乡镇水利技术人员为主体,在15个镇(办)设立了水务站,赋予其农村供水工程建管服务和农村水利服务双重职能。水务站的组建,解除了对水质和管理的担心与顾虑,加快了农村供水城市化的建设步伐。水务站通过供水管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使农村水务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水利在建设新农村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基层组织机构与干部保证。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进城落户城乡一体化、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功能完善、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小城镇,推动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原则。通过修建路、桥等基础设施拉大小城镇的主骨架,通过建设垃圾填埋场和供水、排水系统完善小城镇功能。

(二)坚持“三个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小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整体推进。把小城镇作为移民搬迁的重要迁入地,在小城镇周边建设一批新农村集群。

(三)坚持项目资金集中、整合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对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包括省、市、县三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垃圾、污水处理方面的补助资金等),地质灾害防治、河堤修复、安全饮水、校园建设、以工代赈修路修桥、市场和车站建设等由部门管理的项目资金,扶贫、工赈、地质灾害避让、生态和工程(矿区、库区)移民搬迁等资金进行集中整合,让有限财力发挥最大效益,以形成合力。

(四)坚持高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适度超前,一步到位。规划实施按先急后缓,循序渐进,分年度安排实施。

三、小城镇定位

1、把巡检、洛源、保安、高耀四镇打造成旅游名镇;

2、把石门、寺耳(陈耳)、卫东三镇打造成工业强镇;

3、把灵口、三要、石坡三镇打造成边贸重镇;

4、把永丰、景村、四皓、谢湾、柏峪寺、麻坪、城关等七镇打造成城乡一体化示范镇;

5、把古城、寺坡等两镇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镇。

四、今年工作重点

(一)石门镇。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在石门河新建一座大桥。具体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由县发改局负责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组织招标实施,年底前动工。二是石门街(洛华路)北段再新修加宽一段河堤。三是在河西移民新村新建一条街道。四是改造一段老街。

(二)永丰镇。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沿南北方向再延伸两段新街。二是抓好集中移民点工作,建设一所标准化幼儿园。三是建设垃圾填埋场。四是抓好部分路段改造(包括给排水工程)。

(三)巡检镇。一是由交通局负责抓好禹坪河上两座大桥建设。二是抓好移民集中点建设。三是继续抓好老君山旅游开发建设。

(四)洛源镇。一是新修一座大桥,对老桥进行改造,具体由发改局落实。二是对桥东公路两侧地块进行统一规划,拟建一小广场。三是及早安排河堤商户拆迁,启动文化站建设。

(五)保安镇。一是结合灾后重建,6月底完成保安街桥建设。二是以保安街为中心,在其南北沿东西方向各规划一条新街。三是加强蒿坪河保安街段堤路两侧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建房屋。

(六)灵口镇。重点抓好洛河陈草峪段河堤生物措施治理工程,策划雕塑洛神像,开发河洛文化。

(七)柏峪寺镇。一是抓好镇政府迁建选址工作。二是抓好茶房村移民搬迁工作。由县水务局负责解决供水问题,教体局负责抓好陶岭小学迁建,民政局负责做好茶房村村改居,交通局负责陶岭至茶房一组洛河桥的设计,国土局负责落实部分建桥资金,扶贫局负责移民搬迁。三是抓好2000亩烟田示范区建设,由县烟草局负责。四是抓紧实施野里——茶房通村公路建设,具体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和可研,县发改局负责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由柏峪寺镇负责组织实施。

(八)景村镇。主要是完善城镇功能,加强规范化管理。

(九)谢湾镇。重点抓好抚龙湖景区周边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

(十)四皓镇。重点抓好307省道改线和移民安置点建设工作。

(十一)城关镇。重点抓好门户工程建设。

城镇垃圾填埋场由县住建局牵头规划,镇政府实施,小城镇建设资金补助;城镇供水、河堤由水务局落实,堤路由小城镇专项资金适当补助;学校、医院、公租房、机关建设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五、资金安排

项目资金三年计划安排1个亿,分为三大块,一是部门分管的项目资金,二是小城镇等专项资金,三是工程移民资金。

(一)部门项目资金。三年计划4000万元,其中由县发改局落实1100万元(其中路桥建设资金600万元,移民资金500万元),县水务局落实800万元(其中河堤建设资金500万元,安全饮水项目投资至少300万元),县扶贫局落实600万元(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项目),交通局、国土局、住建局(公租房)、文广局、教体局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筹措1500万元。

(二)专项资金。三年计划4000万元,其中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1600万元(石门镇1000万元,永丰镇300万元,再争取300万元),县本级1500万元,新农村建设、机关建设和其他专项资金900万元。

(三)工程移民资金。计划2000万元,主要安排黄龙矿区和张坪水库移民搬迁。

六、主要措施

(一)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邀请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每人包抓一个重点镇,从城镇总体规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组织实施等环节实施全程包抓。具体分工:县人大副主任李松山包抓永丰镇(卫东镇);县人大副主任刘洛民包抓保安、洛源镇;县人大副主任王顺生包抓柏峪寺镇(景村镇);县人大副主任柳云东包抓灵口镇(三要镇、高耀镇);县政协副主席王淑霞包抓寺耳镇(陈耳、古城、寺坡);县政协副主席赵康战包抓巡检镇(石坡镇);县政协副主席冀保民包抓石门镇(麻坪镇);县政协督导员陈高平包抓谢湾镇、四皓镇、城关镇。

(二)实行县直部门包扶。每个镇确定一个县直部门联系包扶。具体分工:县发改局联系包扶永丰镇(卫东镇);县民政局、县旅游局联系包扶保安镇、洛源镇;县国土局联系包扶柏峪寺镇(景村镇);县财政局联系包扶灵口镇(三要镇、高耀镇);县交通局联系包扶寺耳镇(陈耳、古城、寺坡);县扶贫局联系包扶巡检镇(石坡镇);县住建局联系包扶石门镇(麻坪镇);县水务局联系包扶谢湾镇、四皓镇、城关镇。

篇10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完成供水服务工作。

按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兼顾的原则,克服困难,加强协调,科学调配,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需要。上半年自来水供给达10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含生活源水)达2400万立方米,完成9.63万亩农田泡栽面积,实现芒种前“关秧门”的目标;环境供水得到保障。

(二)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

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的指导思想,按照“四个尽快”的要求,全力推进水务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改善和保护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实施并完成20*年新增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对弥牟、红阳、大同、城厢、祥福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解决1.3万人饮水安全;二是实施并完成20*年省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通过管网延伸,解决清泉镇红星村、五爱村、五桂村,人和乡壁山村,福洪乡胜利村共6450人饮水安全;三是正在实施20*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新建祥福至龙王自来水输水主管线,解决2.2万人饮水安全,已完成工程量70%。

2.加快推进毗河以南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围绕加快毗河以南水利发展,解决用水困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开发、壮大水产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毗河以南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一是全力抓好龙泉山脉绿化项目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项目储备和方案编制工作,按计划推进人和乡三元村、璧山村,清泉镇花园村、五桂村,福洪乡杏花村配套工程建设,购买11套提水设备,确保绿化用水需要,现已植树达10万余株。二是抓好雨水集蓄利用和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在清泉镇实施20*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整治塘堰10口,新建蓄水池165口,已完成工程量75%;在福洪乡实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整治渠道5.68公里,已完成工程量90%。三是实施并完成东支七渠整治工程,整治渠道30公里。四是正在实施成南高速公路(2009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五是在加强技术指导的同时,协助龙王镇和姚渡镇规划红树海岸线100亩、三方村1000亩,芦稿村200亩渔场建设。

3.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按照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一是完成祥福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清泉花园沟温泉度假区、南方高科玉米基地、现代农业港水系迁改、供水实施方案及配套工程建设,整治龙门支渠2.68公里,农业港园区内整治渠道6.32公里、山平塘57口、建蓄水池165口。二是完成工业南区供排水、防洪规划,散货物流园区水系迁改方案,跟进北部新区涉水项目建设,介入载货汽车产业园区涉水项目建设。三是完成省建筑职院、区医疗中心、粮油储备中心、灾后重建六所学校水系迁改方案。四是完成唐巴路、桂红路、龙赵路、云石路、清泉大道改造(建)水系迁改方案。五是跟进统筹城乡示范村涉水建设,完成18个示范村农田水利、自来水供给、水产业发展等现状调查,根据其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配合各乡镇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五爱、壁山、红树、双堰、红瓦店、东方、界牌、三元等村自来水供给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十五里村、三元村、五爱村人工湖工程建设。

4.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围绕生态区联创工作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根据市上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如期完成城厢、清泉、祥福三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投入试运行,加快推进干管铺设二期工程。截止目前,城厢镇完成1500米,清泉镇完成3210米,祥福镇完成2392米。二是完成坪家、芦稿、黄坭、红树、杏花(一期)五个农村新型社区和日新、玉虹两个非建制镇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完成区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工作。经过多方协调,反复磋商和沟通,督促中科成环保有限公司按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足额交付区污水处理厂转让价款,完成资产移交工作,并确保了区污水处理厂稳定和安全运行(上半年处理污水2450吨);6月将完成技改方案,随即启动和实施技改,以保障全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开展集中治理河道乱污和水域环境卫生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整治工作目标,在抓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整体推进河渠整治。上半年累计投入人力1.5万人次,清理河、渠10万余米,清运垃圾和打捞漂浮物4000余立方米,规范污水排放36处。

(四)扎实做好生态区创建工作。

根据《2009区省级国家级生态区联创工作方案》和创生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要求,围绕“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三项牵头指标,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在抓好支撑指标的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调研和典型测算工作,完成了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年度计划、20*年至2009年度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统计报表及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汇总表、农业灌溉渠系基础资料统计和核实、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等系列基础工作,并根据验收检查的标准,抓紧资料整编。

(五)切实做好防汛和安全生产工作。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按照“一个重点(清白江大河)、二个难点(毗河及山溪河)、一个关键(主城区内涝)”的思路开展防汛工作,在加强防汛值班和检查,重视雨情、水情的统计和通报,完成毗河祥福上元村村段河堤加固工程的同时,着力抓好隐患排查、洪涝灾害的基础性源头工作和防汛机构的自身建设,完善了防汛预案,落实了防汛责任,储备了防汛物资。

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年”的工作要求,围绕水环境安全、水产品安全、生产(自来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六)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按照并联审批制度的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在加强水法宣传和节水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新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施工降水的管理、节水型单位创建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打击砂石盗采专项行动,河道砂石资源盗采行为得以有效控制。

(七)着力党的建设和机关建设工作。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完成学习调研阶段的目标任务,正持续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

围绕区委“项目服务年”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对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教和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继续抓好干部队伍监督和廉洁自律,强化源头治理。

篇11

(一)大力推进“五县一市”天然气管输项目。“五县一市”天然气管输项目旨在连接桃源、临澧、石门、澧县、安乡和津市的天然气输配管道,涉及数百万群众用气问题。项目全长245.9公里,总投资4.822亿元。目前,整个项目已并全线通气,实现了全市所有区县市及主要乡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二)完成____“____城____欢乐谷”周边亮化工程。为做好“____城____欢乐谷”周边亮化建设工作,迎接六一正式开园,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实施了____“____城____欢乐谷”周边亮化工程,对柳叶大桥、彩虹桥、桃源桥、白鹤桥、渔歌桥、武陵监狱及周边等15栋(座)建筑物进行夜景亮化。本次亮化由市规划局负责统筹,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具体完成,投入资金约578万元,由市财政全额出资建设。工程于2015年5月1日开工,5月30日竣工,现已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统一控制。

(三)积极推进芙蓉南路续建工程建设。已完成动物园的征收拆迁工作,目前,已完成管道敷设,形成初步黄色路面,争取年底建成通车。

(四)完成武警支队院内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积极督办市武警院内改造工程项目,目前已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道路改造10687m2(砼路面1707m2,沥青8980m2),改造排水管网902米(DN200为48米,DN300为125米,DN400为359米,DN500为243米,DN600为127米)。

(五)积极完成市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板大中修工作。我局从今年8月底开始启动市城区主、次干道大中修一期工程,重点对沙港路、三闾路、皂果路、武陵大道、洞庭大道、紫菱路、龙港路等多条道路人行道板进行更换,共计17000平方米;对光荣路车行道路面进行沥青砼更换,共约计6000平方米。该工程已于9月8日全部完工;十月中旬启动市城区主、次干道大中修第二批工程,重点对人民路、朗州路、沙港路、市场中路等多条道路人行道板进行更换,共约计7000平方米;对竹叶路车行道路面进行沥青砼更换,共约计6700平方米。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11月底前竣工验收。

(六)供水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江北城区主次干道新增消防栓工程已全部完工,在施工过程中,因城区“三改四化”整体改造,工程竣工验收实际共计完成33条主次干道安装消防栓533台,完成了预期目标。已完成2015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摸底工作,并进行了现场复核,今年安排了“一户一表”改造500户,财政共计补贴30万元,预计12月中旬完工。

(七)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水进程。今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收官之年,重点围绕推进小水厂处置、加压泵站建设、供水管网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率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根据2015年编制的项目实施计划,组织市中心城区及周边500平方公里内21座乡村水厂处置(重点处置14座),组织新建供水加压泵站或一体化加压设备3座,完成主、支及入户供水管网敷设,新增市政供水人口46376人,确保年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八)顺利通过节水城市复检。8月初,我市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国家节水型城市”首次复检。为迎接此次复检,我局组织市节水办做了大量工作:制定____市迎复检工作方案,召开迎复检动员会,按照《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100分编制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检申报资料,制作节水工作汇报片,并报送住建部、国家节水委、湖南省住建厅、湖南省发改委,并做好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水厂、污水处理厂、雨水收集、生态过滤等多个现场验收点的迎检准备。

(一)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排忧解难。结合社会求助服务热线系统,坚持落实城建热线24小时值守制度,调整了值守安排,同时,结合系统实际情况,制定了局系统2015年工作方案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截至目前,今年共完成了社会求助平台的交办件301起,____论坛市民留言共22件,网上件12件,均做到了及时回复,100%办结,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市民的燃眉之急和合理诉求。

(二)努力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今年,我局共收到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6件(主办8件,会办8件),为确保办理质量,我局实行“五定”的管理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责任;力争做到三个100%,即与代表委员的见面率达到100%、及时办理答复率达到100%、代表委员满意率达到100%。

(三)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申报工作。为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积极参与国家海绵城市申报相关业务的培训学习,认真组织相关资料的收集,密切配合设计单位的申报资料编写,最终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四)认真做好水价改革相关工作。配合市

物价局完成了2015年水价改革的调研论证工作,使本次水价改革顺利通过听证会。(五)认真落实“两供两治”项目建设的对接和督导。认真落实省住建厅“两供两治”的文件精神,充分结合我市的水务现状,在考虑专项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省住建厅申报了我市城区水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调整计划,并采取月报的形式督导项目进度,同时不定期的对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查看。

(一)确保城市正常供水。一是加强安全运行管理。实行 “水质三级检验制度”,即生产班组、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站分别对管网水和出厂水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和水质全分析。二是狠抓现场管理,确保设备完好。所有重点部位(水池、加氯间等)均安装监控系统, 24小时专人值守。三是强化水源防护与监督。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了界标、交通、宣传等标示牌,24小时巡视,加强对水源水的监测力度。四是切实抓好液氯的安全使用。对沅北水厂加氯车间安装漏氯吸收安全装置,一旦发生泄漏事故,能有效的控制周边环境及居民安全。

强化二次供水监督管理。市节水办在全市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监测培训会议上就进一步加强2015年二次供水管理作了具体安排,重点对清洗消毒、水质监测、维修检漏、持证上岗、安全卫生、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我市今年“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市节水办牵头起草了《____市迎接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实施方案》,向责任单位交办了责任任务,并指出了节水工作的薄弱环节和整改措施。

(二)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全力确保市政公用行业生产安全。为进一步确保我市市政公用行业生产安全,由我局分管领导带队,组织专业人员对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城市桥梁等领域进行全面安全大检查。1、城市供水行业安全检查。9月1日,由我局副局长李远国带队,对市自来水公司在沅北、沅南水厂及灌溪鼎盛水厂、东靳驮水厂进行安全生产检查。2、城市燃气行业安全检查。9月2日至11日,我局组织局应急办、市燃气办、市政公用事业执法大队并抽调燃气专业技术人员,成立3个燃气生产安全督查组,分别由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辛长明,副局长刘志祥、蒋卫新带队,采取分片分组抽查的形式,对全市燃气行业生产安全进行督查3、城市桥梁安全检查。为筑牢桥梁安全预防体系,确保所辖桥梁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营,由原市公用事业局陈红文调研员带队,从9月上旬开始,对全市主要桥梁进行了一次全面安全大排查。其中重点对桃花源大桥进行检查。

(三)强化城市排渍防涝。为更好地解决城市排涝问题,我局制定了江北城区排水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将武陵区、柳叶湖区住建局、水务局纳入城市排水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对全市排水设施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协调;市排水处针对今年防汛排涝情况及时修订了防汛排渍应急预案。根据日降雨量,防汛排涝应急管理按四级进行管理,非雨天气启动四级响应;日降雨量50mm以下启动三级响应;日降雨量50mm--100mm或每小时降雨达30mm启动二级响应;日降雨量100mm以上或每小时降雨30mm以上启动一级响应;同时,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雨季和汛期各类设备正常运行。

(四)强化混凝土行业管理。一是明确职责,加强监管。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监管和指导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督促各企业履行安全职责。二是狠抓教育培训。要求企业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坚持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增强安全意识。三是落实管理制度。要求企业严格落实混凝土生产操作规程和设备检修制度,确保生产安全;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关于加强对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驾驶员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管理驾驶员和运输车辆,对驾驶员实行安全运营与奖金挂钩的制度,确保运输安全.

(一)做好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相关工作。紧跟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结合我市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工作实际,逐步理顺体制,实行重心下移,分级管理,市场运作。进一步规范对“一城四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维护的督导与检查,认真搞好对“一城四区”市政基础设施的考核工作,每月坚持做好3次暗检和1次明检。根据《____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常发[2015]4号)和关于印发《____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常发[2015]4号)的要求,提出《____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草案)》。同时为了做好我局的“三定”工作,对《____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草案)》征求各分管领导和科室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将意见收集后上报主管部门,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后续跟进工作。

篇12

a)基本情况。璧山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属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面积为914.56km2。截止2013年末,全区总人口6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91万人,占56%;下辖15个街镇,185个村(居)民委员会。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9亿元,同比增长16.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73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18元。全区境内主要有璧南河、梅江河、璧北河3条河流,年均降雨量1064.7m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3.48亿m3,人均水资源量546.4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截止2014年底,全区已建水利工程年蓄引提水总量为1.07亿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0.74%。

b)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情况。2004年以前,采取拦蓄地面径流、新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安排投资1886万元,解决了2.88万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人均投资655元。“十一五”期间,由于大部分镇级水厂尚未完成改造,优先纳入规划实施的是自然条件差、饮水较困难的部分,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的方式,安排投资6737万元,解决了16.41万人和0.71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人均投资411元。“十二五”以来,为了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工程小而散的问题,璧山区采取“跨村、跨镇、城乡一体化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街镇水厂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延伸供水管网,逐步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同时对无法通过管网延伸的区域,单村或联村建设集中供水站,规划安排投资1.14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1.58万人,人均投资53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截止2014年底,已安排投资11642万元,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0.54万人,占“十二五”规划解决人口的95%,剩余7400人计划于2015年实施完成。

2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主要做法

第一,超前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区水务局根据规划任务,超前做好水源水质论证,提前半年编制下一年度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年度实施方案,统筹谋划下一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周期一般需3个月,比重庆市和其他省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平均前期工作周期缩短了2~3个月。第二,及时下达资金计划,健全群众筹资机制。区水务局加强与市水利局、区发改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到具体项目一般只需1个半月左右。同时,为了保证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群众能负担,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的75%由中央补助、19%由市区级财政配套,剩余6%由受益群众自筹。第三,落实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完善项目验收机制。项目实施由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面工作,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街镇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项目建设完成后,由项目所在街镇组织初验,试运行半年工程运行正常后,由璧山区水务局组织区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验收。验收过程中建立销号建卡花名册,并进行逐户走访确认,听取群众意见。第四,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化管理。对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跨村联建的工程由街镇水管站管理,单村工程由村集体管理或用水户协会管理。对集中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区17个集中供水工程中,由区级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有6个,乡镇街道政府管理的有4个,股份制管理的有1个,私有制管理、市级部门管理和村级管理的各有2个。第五,落实水价电价优惠政策,建立财政维修基金。一是水价方面,街镇水厂均由物价部门核定水价,由水厂管网延伸的工程实行同网同价,原则上按总表计量趸售,用水户不缴纳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集中供水站则由村委会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水价。目前,一般用户水价为2~3元/t,少数工程用户水价达到5~6元/t,群众表示能承受。二是电价方面,从2011年7月起,璧山的集中式供水站、管网延伸二级加压站,甚至包括承担有管网延伸任务的街镇水厂,用电价格由0.78元/kW•h调整为0.52元/kW•h。三是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璧山区于2009年开始,由区财政每年预算拨款50万元和各农村供水工程提取的大修费用(按水费收入的5%提取)组成维修基金,用于工程主体损坏、主管道爆管等应急事故的维修。第六,强化水质检测,加强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由区卫生疾控中心和水文水质监测站共同完成,其中水文水质监测站每月进行水质常规9项抽检,每半年34项全分析抽检;区卫生疾控中心对各个供水工程每年进行两次抽检。区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街镇水厂的抽检合格率能达到90%左右,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为80%左右。同时,由区环保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由区农业局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第七,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管理。璧山区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规划到建设到建后管理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上的分工和职责;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管护资金的来源,规范了基金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和监管责任。

2.2主要经验

一是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实事全力推进。璧山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纳入到“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县、街镇、村社三级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区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规划设计、前期立项、投资计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卫生部门提前介入水源点论证,环保部门强化水源地保护,发改、财政部门加大市区级投入力度。通过8个行政村13户随机调查,群众对供水水量和水质普遍表示满意。二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璧山区不断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思路,根据全区地表水源、人口分布、地形条件等因素,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将原来的新建集中式供水为主调整为管网延伸方式为主,尽可能提高水厂规模化供水能力,有效发挥管网延伸模式投资相对较低的优势,解决工程小而散的问题。三是通过创新建管方式强化工程建设监督制约。首先,转变角色。过去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由区水务局负责建设与管理,不利于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对群众的需求考虑较少。通过几年的实践,该区不断创新建管方式,区水务局由运动员、裁判员双重身份转变为主要履行裁判员职责。目前,项目实施以项目村的村委会或镇街水管站为项目法人,由所在街镇主导实施,区水务局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进度督促,工程建成后由用水户协会负责运行管理为主。其次,当好裁判员。项目建设过程中区水务局监督项目法人严格执行四制要求,对管材和设备采购执行准入制度,公开招投标确定供应商,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第三,实行三公示制度。即开工公示,开工信息由区水务局统一在媒体上公示;现场公示,凡投资50万元以上的在建工程均制作现场公示牌;村级公示,项目招投标、开工建设等内容均在村级公示栏进行公示;竣工公示,将项目实施的范围、解决户数、建设内容、投资金额、资金来源等信息进行公示。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a)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根据璧山区提供的资料及现场调研发现,由于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政策性因素,以及个别行政村处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目前,初步估计规划外仍有5万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同时,部分工程如现场走访的大兴自来水厂、阳岫水厂等,工程主体多为早期建设,后期进行改扩建,设备已发生老化的现象,部分管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投资不足,采用了PVC材料,爆管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网漏损大,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已解决的饮水安全的人口出现了“反弹”。

b)基层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大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成,急需管理人员来保障日常供水、设施维护,但调研时发现,除规模化水厂及部分管网延伸直接覆盖的工程以外,由于大多饮水安全工程地处偏远乡村,条件差、待遇低,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吸引力。由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确定的维护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适应日常工程维护和饮水安全管理的要求。

c)用户实际用水量与设计供水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用水户装有人饮安全自来水龙头和自打机井两套供水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许多用水户优先使用机井水,自来水主要用于饮用,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t左右。同时,村镇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忙和大型节日时才返回,普遍实际用水量不足设计供水能力的50%,如实地查看的大兴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3000m3/d,但实际日用水量仅为700m3。d)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虽然璧山区已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从调研了解到,已建成的1/3供水工程水费收入只能弥补运行成本,无法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大修和更新改造的能力依然不足,无法保证工程长期发挥供水效益。如大路水厂职工反映,供水成本在4.2元/m3左右,供水水价为2.8元/m3,扣除人员工资和相关管理费用,水厂基本处在亏本运行的状态,无法提取工程折旧和大修费;千层岩水厂的管网延伸工程,由于向农村供水的管道高差近180m,需进行三级提水才能保证部分村民供水,供水成本较高,尽管水价达到5元/m3,但仍难以平衡。

4有关建议

通过调研来看,璧山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方面力度大,措施得力,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进展比较快,能够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a)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管理好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需要完善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建议:一是目前璧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成本一般在2元/t左右,最高达4.5元/t,一些水厂出现亏损运营状况,区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供水工程实际,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补贴;二是按照节约用水、保本微利的原则,指导各水站根据供水成本加强核算,合理调整水价,公开透明,确保群众对水价的知情权;三是研究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现状0.52元/kW•h)统一执行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大约0.28元/kW•h)的政策,以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b)加强水质在线监测,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需集中力量对不能满足供水需求的供水工程进行提升改造,确保水质真正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以区水文水质监测站为基础,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在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和提高建设标准,强化水质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饮水水质监测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利用现有水厂在线监测基础,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平台,提升水质在线监测能力,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安全。

篇1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披星戴月”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8月13日,在县人大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主席和县人大代表,对照2020年九江市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问题排查汇总表,逐一到问题现场检查调研整改落实情况。现将涉及我县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饮用水源现状。全县乡镇级自来水厂14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7个,已经市、县政府批复水源地15个,其中浩山乡、东升镇两家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已划定上报,待批复。按照饮用水源地类型划分,我县乡镇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类型分别为:地下水型6个(龙城、东升、浩山、天红、芙蓉农场、浪溪)、河流型4个(棉船、黄岭(2个)、浩山(待批复))、湖库型7个(杨梓(3个)、东升(待批复)、上十岭、太平、黄花)。根据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要求,银龙水务公司依法对太平、天红、黄岭、上十岭、棉船诚信等5个水厂进行了收购,泉山水业公司已与县城供水管网并网,实行供水一体化。

2、反馈问题及整改情况。2020年7月17日,九江市环委会反馈我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共11个环境问题,其中涉及工业企业污染1个,农业面源污染2个,生活面源污染1个,其他问题7个。截止目前,反馈的1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7个,其他4个问题正在整改中。具体整改情况如下:

(1)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芙蓉农场瑞丰水业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有一家水泥制品厂、存在居民住宅、散养家禽和农作物种植;棉船诚信水厂水源地隔离防护栏、标识标牌、警示标志因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部损毁,尚未恢复等。

整改进度情况:芙蓉农场瑞丰水业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水泥制品厂已关停拆除,对保护区散养家禽及农作物进行了清除,并建设隔离防护设施;棉船诚信水厂水源地因处于防汛期间,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尚未完成,目前整改进度缓慢。

(2)水源保护区批建不相符。东升镇和黄岭吴家冲水源地现已停用,未履行停用报批手续;东升镇调整的水源地保护区尚未划定及批复。

整改进度情况:东升镇已经批复的水源地停用申请已上报,待调整的现行取水口划定批复保护区后,履行原水源地停用报批手续;黄岭吴家冲水源地正在办理停用报批手续。

(3)规范化建设有待提高。黄岭乡、黄花镇、杨梓镇等水源地未按要求规范设置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网等;上十岭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路口防护栏存在损坏。

整改进度情况:黄花镇、杨梓镇已按要求规范设置保护区标识标牌和隔离防护网;上十岭垦殖场已新建路口防护栏;目前黄岭乡正在整改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饮用水源保护意识不强。个别乡镇领导认识不够,一些乡镇没有制定管护措施和落实责任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不够,公众自觉参与保护饮用水源和健康安全饮水的意识还较淡薄。一些乡镇领导存在畏难情绪,导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设滞后。

2、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不力。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标示标牌设置不规范,标牌损坏、字迹脱落,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没有建设隔离带,畜禽可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3、备用水源建设滞后。近年来,随着乡镇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水资源紧缺,加强备用水源建设非常紧迫,但我县乡镇未建有备用水源地。

4、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不健全;相关部门与所在乡镇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大。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继续加强对《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积极营造全民支持、参与、监督和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良好氛围。

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管网,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要进一步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识和防护隔离设施等,有序推进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尽快启动备用水源建设,确保饮水安全。

篇14

关键词:城市供水 多水源 取水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15-02

1 基本情况

1.1 背景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对取水水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且,目前城市水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水资源愈发紧缺,使得城市取水与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碰到的问题。饮用水是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物质需求,是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控制性因素。饮用水安全作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已成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第一要务,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湖州市属于水质型缺少城市,且是工程性缺水。2008年,湖州建设了老虎潭水库和配套供水管网工程,有效改善了市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但是老虎潭水库设计供水规模仅为20万吨/日,仅仅能够供应湖州市局部地区的用水量,但随着湖州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老虎潭水库水源受益范围的不断延伸,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湖州市区供水迫不得已启用水库水与河网水并用,整体供水水质有所下降,因此寻找第二优质水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湖州概况

湖州市地处太湖之滨、浙江省北部,东连嘉兴、苏州市,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9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8%,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8平方公里。

2 城市供水现状及需水量分析

2.1 水厂现状

湖州市城区现有水厂4座,总供水能力28万m3/d,其中湖州城区2座,为城西水厂10万m3/d和城北水厂10万m3/d;织里工贸区1座,为织里水厂5万m3/d;南浔城区1座,为南浔水厂5万m3/d。

2.2 需水量预测分析

依据《湖州市中心城市给水专项规划(2003~2020)》,湖州中心城市水量预测成果:2003~2007年人口为67万人,用水量标准500L/人・d,用水量33.5万m3/d。2008~2020年人口为98万人,用水量标准600L/人・d,用水量58.8万m3/d。根据预测结果确定2020年供水规模达60万m3/d。考虑近期最大取水量为20万m3/d,考虑远期最大取水量40万m3/d。

3 东太湖作为水源取水的可行性分析

3.1 水量分析

3.1.1 水资源调入区水量调查分析

湖州市区内共有城北、城西、南浔等制水水厂23家,年实际供水量34.4万吨/日,2012年开始,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推进,练市、双林、南浔三个水厂停止河网取水,通过城北、城西水厂制水后实施联供,城区主供水管网水量难以支持,开始启用河库水并用,整体水质有所下降。需水情况:据调湖州中心城市水量预测成果湖州中心城市近、远期需水量将分别达到20万吨/日和40万吨/日。

3.1.2 水资源调出区水量调查分析

太湖位于湖州市以北,多年平均降雨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22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161.5亿立方米。常水位2.99米(吴淞高程,下同)时,水面面积约2338 平方公里,蓄水量约44.3亿立方米。2002年起太湖流域管理局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后,使太湖水位常年保持在3.12米以上,常年平均蓄水量约为48亿立方米。

3.1.3 引调水的水量可行性评价分析及结论

(1)取水水量可以保证。据调查,在正常水平年,湖州40万吨/日规模的太湖取水,占太湖平均蓄水量的3.7%,占太湖向湖州倒灌水量20.63亿方的7.7%,太湖有入湖河道水作为补充,该取水规模对太湖的扰动较小。在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条件下,太湖最低旬平均水位分别为2.54米和2.49米,太湖平均水深约为0.71米和0.66米。根据《太湖流域引江济太调度方案》,太湖降至该水位前已通过现有水利设施引长江水补水,保证太湖水位。可见,40万吨/日的水量是可以保证的。

(2)周边有成功取水范例。2010年太湖流域总需水量较往年有所增长,总供水量355.4亿立方米,其中直接从太湖取水的水厂共有15家,总取水量达到15.0亿方。近几年,“引江济太”工程实施后,这些水厂的水源地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在东太湖取水的吴江水厂,水源水质长期稳定,取水水量超30万吨/日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实例可以证明,在东太湖取水,在水量保障方面是可行的。

3.2 水质分析

3.2.1 调入区水源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在湖州市区各水源地水质调查发现,老虎潭水库水质最优,Ⅲ类以上占100%,Ⅱ类水所占比例最高;其余水厂水质以Ⅲ类居多。与东太湖历年来达到的水质相比,东太湖水质劣于老虎潭水库水质,但要明显好于其他水源水质。

水质监测情况:东太湖监测119次,其中Ⅰ类0.8%,Ⅱ类44.6%,Ⅲ类47.9%,Ⅳ类6.7%,Ⅰ-Ⅲ类占93.3%。城西水厂监测36次,其中Ⅰ类36.1%,Ⅱ类52.8%,Ⅲ类8.3%,劣Ⅴ类2.8%,Ⅰ-Ⅲ类占88.9%。城北水厂监测87次,其中Ⅱ类16.1%,Ⅲ类51.7%,Ⅳ类26.5%,Ⅴ类4.6%,劣Ⅴ类1.1%,Ⅰ-Ⅲ类占67.8%。老虎潭水库监测22次,其中Ⅰ类13.6%,Ⅱ类81.8%,Ⅲ类4.6%,Ⅰ-Ⅲ类占100%。

3.2.2 调出区水质情况调查分析

太湖全年期仅五里湖水质为Ⅳ类,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为Ⅴ类,其余湖区均劣于Ⅴ类。在总磷、总氮不参评的情况下,贡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为Ⅱ类,五里湖、梅梁湖、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为Ⅲ类,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为Ⅳ类。各湖区中贡湖、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其他湖区为中度富营养。由此可见,太湖西北部湖区水质较差,东南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状态。太湖各分区的各项重要水质指标评价情况来看,也是东太湖的指标浓度较低。

3.2.3 调出区(东太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

据调查,2001~2002年东太湖总体水质大体稳定在Ⅱ类,2003~2006年水质大体稳定在Ⅲ类,2007~2010年水质在Ⅱ、Ⅲ类波动频繁,偶而达到Ⅳ类。2001~2006年总磷、总氮(富营养化成因指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除2010年太湖流域遭遇罕见早春汛,集中入流导致指标突高外,2007年以后趋于稳定,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2006~2008年,叶绿素a(富营养化反映指标)相对较高,但低于蓝藻爆发临界值40mg/m3;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相对较低,指标基本稳定在轻营养限值附近。

3.2.4 东太湖取水的水质分析评价及结果

东太湖多年来富营养程度较轻,水质良好,多以Ⅱ、Ⅲ类为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东太湖总体水质在Ⅱ、Ⅲ类之间波动,总磷、总氮基本在Ⅲ类附近波动,爆发蓝藻的概率小,并且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东太湖水质有望进一步改善。由此可见,东太湖做为供水水源地从水质上而言是可行的。

4 工程方案比较及投资估算分析

4.1 东太湖取水工程方案

4.1.1 取水水源工程

取水水源工程主要为取水口建设、加压泵站和蓄水池建设。根据调查研究,取水口可设在湖内,距岸边2公里的位置,减少水华蓝藻对原水的影响,且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保证供水需要。取水口上岸处可设在胡村以西位置,该处涉及居民房屋较少,便于今后政策处理。泵站分为取水点处的提水泵站和管道中途的加压泵站。

4.1.2 管网工程

从当前管网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原水输水管分为2段,一段从取水点敷设至岸边蓄水池,该段长度为2公里,第二段从岸边敷设至东部平原新建水厂,长约8公里。

4.1.3 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项目进行估算,并采用类比法,参照同类工程投资,根据相应材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象采用2007年1月编制的老虎潭水库引水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新建水厂估算参考城北水厂扩建工程资料,参考2012年设计的某供水方案中的管材造价,估算得到新增取水口工程投资约1.56亿元。

4.2 安吉水库引水水源工程方案

本方案引用湖州市水利局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安吉“引水济湖”工程项目调研报告》主要成果,拟从湖州市安吉县赋石水库和老石坎水库两大型水库进行联合引水到湖州,工程投资估算约8.4亿元。

4.3 投资比较

通过方案对比,从工程造价角度论证本方案的经济可行性。据本次分析测算,东太湖工程总投资1.56亿元,低于另一方案:安吉两库引水工程的总投资8.4亿元。在工程投资方面,东太湖取水工程比安吉两库引水更经济。从工程规模来看,东太湖取水口至供水管网接入点距离较短,途径地区多为平原,东太湖取水的管道施工方便,可在短期内通水受益。合理的水价是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要因素,东太湖引水工程量小,投资相对较小,水价也可控,可减少城乡居民的用水负担,减少湖州的商务成本。

因此,从工程方案及工程造价分析,近期采用东太湖取水方案较优。远期可考虑安吉两库联合供水。

5 结论与展望

5.1 近期多源取水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东太湖水源在质、量、工程经济方面有一定优势,实施东太湖取水,老虎潭水库和东太湖取水遥相呼应,西苕溪作为备用水源,提高供水安全度。可大大减少老虎潭水库供水负担,利用水库库容调节年径流的丰枯变化,确保枯水期所需的水量。这样不仅在水量水压供应上更优化,而且供水安全的保障度更高。平时可启用全部老虎潭水库供水;若枯水期老虎潭水库供水不足,可更多采用东太湖取水。东太湖供水和老虎潭供水可在水量、水质上相互补充协调,取长补短,错峰调节,西苕溪备用水源也参与总的供水调节,这样形成太湖、老虎潭水库、西苕溪多源三线联合供水,形成环形管网格局,形成一个回路,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各点水压趋于均衡,将大大减少运行和维修成本。

5.2 远期多源供水的展望

从长远来看,引入安吉两库水源更有利于形成多源供水,进一步提高安全饮用水供水保证率。继续开展安吉两库取水研究,完善三条线取水,安吉两水库供城区用水,老虎潭水库供南边用水,东太湖取水主要供东边。三路水源形成一个回路,取水体系与管网体系一致。近期以老虎潭水库、东太湖为主要水源,西苕溪作为后备水源;远期以安吉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和老虎潭水库为主要水源,东太湖作为后备水源,最终实现城乡供水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杜霞,彭文启.我国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04(3).

[2]车越,杨凯,吴阿娜,等.上海城市水源战略与水源地保护:格局、问题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5(05).

[3]陈静,林荷娟.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04).

[4]郄燕秋,王胜军,张炯,等.城市供水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