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团建活动范文

班级团建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团建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班级团建活动

篇1

国际交流部爱心桥游戏环节简介和流程

聚餐中的我们活动简介:到场人数39人,游戏参与人数预计30人,将30人分为5组,每组成员将由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共同组成,同时尽量将每组成员的男女比例分配均匀。每组由一个主持人作为队长带领组员进行游戏,各个组合可以根据情况给自己队伍起个名字。并以该队名进行接下来的游戏环节。

活动一共分为六个环节,才艺表演一个环节,游戏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设置比分,每组队员根据队员在每个环节的表现都会获得相应得得分,得分将会在五个游戏环节中累积,在所有环节的游戏结束时,得分最高的队伍将会得到相应得奖励。同时,我们的每组都会设置惩罚环节,惩罚的对象为每组得分最低的队伍。

活动流程:

预定主持人:

(1) 主持人致开场白

(2) 才艺表演

(3) 游戏第一环节:指手画脚(PPT形式)

道具:PPT

游戏规则:

1)每组选派两人进行游戏比赛,一人比划一人猜测

2)限时3分钟

3)比划时可以用肢体语言和口述语言表达的形式向猜词者传达信息,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否则作废。

4)猜不出可以喊过

5)观众不能提醒,猜出词语最大的队伍获胜

计分规则:每猜对一个词语得分0.5,猜错不扣分

惩罚环节:在该环节中,得分最低的队伍里每一位成员喝一杯由此轮游戏环节得分最高的队伍调制的特色酒水

你好,新青年(4)游戏第二环节:两人三足运气球

道具:尼龙绳或者废弃的横幅条、足够数量的气球

游戏规则:

1)每组选派两到三人进行游戏比赛

2)将相邻两人之间的脚踝用绳子相绑,相邻两人之间的手臂之间可以叫一个气球

3)每组队员以接力的方式将气球运送到目的地

4)限时10分钟,中途掉落的气球不算数

5)运送气球最多的队伍获得胜利

积分规则:每运送成功一个气球获得0.5分

惩罚环节:在该环节中,得分最低的队伍需要帮助得分最高的队伍进行身心放松,每一位成员对其他人进行按摩

(4) 游戏第四环节:大自然的搬运工

道具:一次性纸杯、饮用水、若干相同规格大水杯

游戏规则:

1)每组成员成竖状队形依次排列

2)由第一位队员用纸杯盛满水,交给第二位队员,第二位队员用嘴进行衔接

3)第二位队员用嘴刁住纸杯后,将纸杯传给下一位队员,依次传递

4)最后一位队员接到盛水纸杯后,用嘴巴将其倒入大水杯中

5)限时5分钟,蓄水最多的队伍获胜

计分规则:游戏结束后,蓄水最多的队伍得5分,其次依次4分、3分、2分、1分

惩罚环节:在该环节中,得分最低的队伍组员之间两人之间需要夹爆2个气球

(5) 才艺表演环节

(6) 游戏第五环节:相亲相爱抢凳子

道具:10张凳子

游戏规则:

1)每组选派两到三人进行游戏比赛

2)10人围着9个板凳站好,另选一个敲鼓。鼓响人转,鼓声随机停止

3)没做到板凳的人被涛谈,每次涛谈一人的同时,在减少一个板凳。如此循环,知道留下最后3人胜出

积分规则:游戏结束后,仍在场上的队员获得5分,其余队员不得分

(7)游戏第六环节:123木头人

道具:简单安全的障碍物(简易制作的泡沫板、榻榻米模型)

游戏规则:

1)每局每组选派一人参加比赛,一共1到5局

2)主持人背对选手,各位选手站在主持人背后十米左右,由主持人喊开始即开始游戏

3)开始后即向主持人方向运动,当主持人喊停后,所有队员保持当前动作静止不动,当主持人喊开始后,才能继续运动

4)哪位队员最先穿过相应障碍物后碰到主持人背部即为获得胜利

积分规则:获胜的队员可以为该对赢得5分,第二位可得3分,第三位得1分

(8)游戏结果统计:

根据以上各个游戏环节的得分,从而算出每个队伍总的得分,得分最高的队伍可以获得相应得奖品,并由某某主席进行奖品颁发环节,全体成员进行合照纪念。

篇2

关键词 共青团 团日活动 团干队伍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团日活动就是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的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效果良好的团的基本活动,主要任务是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强化团员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观念,提升青年团员的政治文化修养,培养其健康身心。作为团组织的传统活动,团日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主题团员大会、模拟招聘、志愿服务活动、联谊联欢、校园现象调查、重要节日与纪念日专题活动等。

1 高职院校班级团日活动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团日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有关时事政治、德育教育等综合方面的知识,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意识,使他们自己从身边做起,带头践行。在通过一系列团日活动的开展之后,一方面,同学们对团日活动开展的目的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学院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高职院校班级团日活动质量将会以更好的状态、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2 积极组织团日活动,推进班级团支部建设

2.1 明确团日活动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团日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主题鲜明、立足青年、形式新颖、与时俱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有形的活动为载体,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工作形式,增强团员意识,不断增进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2 确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

高职院校主题团日活动是增强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团员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在确定活动主题内容方面可以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件、学院党政的中心工作、部门的工作等确定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学习活动,也可以结合团员的组织生活以及组织团员面向校园、社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2.3 明确团日活动的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院校团日活动开展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调动广大班级团员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会议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深层内涵,从而使主题团日活动成为教育团员青年的重要载体。

(2)突出主题,注重实效。本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创新能力、贴近学习生活的原则,确定适合的团日活动主题,同时主题团日活动要有明确的意义和目的,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时代性。

(3)立足基层,全员参与。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要深入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和考虑各方面实际情况,例如我们开展主题为“同学,你别掉队,让我们帮助你”、“青春同路人”、“撑起一片天,当好一座山”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广大青年团员的素质培养需求和自身成才愿望。

(4)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团日活动结束后,在团学工作例会上要以此为例鼓励大家在今后多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同时,院团委和系部团总支要将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及时总结、树立典型来提高各团支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2.4 制定详细的团日活动方案

(1)活动计划阶段。在团日活动计划阶段,团支书可以先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由班委讨论并制定团日活动的主题、背景、目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接下来根据班级会议的讨论结果,团支书做好团支部内部分配工作,并拟定本次活动的策划书,注意策划书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预测活动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预防工作,确保活动圆满成功。在团日活动计划阶段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加大宣传本次活动,传达本次团日活动的开展形式及重要意义,提高同学们参与兴趣,积极鼓励让同学们参与本次活动。

(2)活动开展阶段。高职院校基层团支部团日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上级团委或者系部团总支要进行及时跟踪与指导,以确保主题团日活动的质量。在认真组织具体实施过程中,团日活动能否成功,在具体的组织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可以把团支部成员分成相应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以便在具体活动的展开中始终保持信息畅通,将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②正式活动,全程跟踪。团支书要亲自主持活动,或者也可由专业主持人来主持;活动过程中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记录活动经历和保存材料以及照片资料制作保存工作;并且正式活动中,一定要全程跟踪,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3)活动总结阶段。团日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可以交流活动心得,团支书书写本次活动的工作总结,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只有精确细致的总结和认真深刻的反思,才有利于在下一步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只有以“出精品、出成果”为指导思想,才能真正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推陈出新、达到教育人的作用。

2.5 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好高职院校团日活动,促进班级团日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需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活动结束后,对在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积极的同学予以表彰,对不积极甚至起到反作用的同学予以批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层层管理,步步落实,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在当今渐趋开放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高职院校团学工作者应正视开展团日活动的育人功能,广大团学干部应群策群力,积极调研,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努力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班级特色团日活动,力争将团日活动建设成为基层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从而不断推进班级团支部建设。

参考文献

[1] 巴佳慧.高校团日活动育人功能及组织模式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53-56.

篇3

【关键词】高校团建;班级;创新机制

据青团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全国团内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8990.6万名,共有基层团组织359万个。其中高校学生团员数、基层团组织数均超半数。因此,搞好高校团建工作决定着整个共青团建工作的成败。通过加强高校班级团组织建设,旨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加强班级团支部的组织性、凝聚力,从而对提高团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参与度具有直接影响,也能够使得高校团建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一、提升高校班级团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满足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的需求。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需要高校共青团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时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从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特殊地位出发,深刻认识高校共青团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班级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肩负着夯实基础重要使命,加强高校班级团建工作,是满足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的基石。

(二)提供党的事业后续保证力量。经济社会的新变革需要高校班级共青团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切实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好了,党的执政基础才更稳固;越来越多的青年经受锻炼,成长为青年者,党的事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

(三)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格局需要高校共青团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积极贡献。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格局新任务,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联系和服务青年学生的作用。

(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要求高校班级团组织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凝聚力。高校共青团整体活力较强,团员人数众多,组织体系健全,整体素质较高,班级团组织作为基层团组织,更有条件为新形势下共青团建课题提供有价值的探索和经验。

二、提升高校班级团建工作的迫切性

(一)清醒认识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当前高校大学生团员思想意识淡薄,缺乏对共青团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大家很难感受到共青团的先进性,而共青团先锋队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班级团支部的工作比较单一,仅仅局限在收缴团费、发展推优、五四评优以及一些简单的活动,而缺乏有组织性的活动的开展;学校学院团组织虽然也开展团校培训、菁英培训,但是参加培训的对象一般只局限在班级以及一些社团的团干部,而培训的内容也常常忽视了团员思想教育,导致绝大部分团员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团员意识淡化,成员之间缺乏交流,组织观念淡薄,缺乏参加活动的热情。所以在班级团建工作中要切实解决好在多元思潮中突出核心价值的问题,用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

(二)切实创新高校班级团建工作思路。当前各个高校的班级团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于广大大学生团员主动性的调动,另一方面开展的活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就业、考研等主题相左,缺乏积极引导作用。这就需要解决好思想内容与传播形式的统一问题,真正使思想引导入耳入脑入心。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研究的思想自觉,更加注重发挥实践育人的组织优势,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手段,注重把握思想引导的基本面。此外,还要高度重视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引领学生。

三、提升高校班级团建工作的有效性

(一)夯实基础,甘做基石。坚持在班级团建工作中,树立以党带团的工作理念,从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这一着眼点入手,充分发挥带动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优良的后备军的作用。坚持在班级团建工作中,明确自身位置,清楚定位,明确思路,坚持以“党建带动团建”,“团建促进党建”,让党团在工作中形成协调性、一致性,明确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建设是团的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

(二)加强建设,提高水平。高校班级团建工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一要坚持巩固和创新并重,真正扩大高校班级团组织有效覆盖。二要坚持内生活力与外部动员相结合,着力提高班级团组织活力。三要坚持联系服务和管理相结合,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努力构建枢纽型团组织,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学生组织围绕在共青团周围共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新模式,广拓渠道。在现代新形势下,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个人素质普遍提升,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新条件下开展高校班级团建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模式,广拓渠道,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各级团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等多种平台建立新的团组织形式和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构建各种平台,将各级团支部密切联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吸引学生、服务学生,推动共青团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建国.高校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 2007,20.

[2] 夏侃.高校开展团建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篇4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共青团工作;工作理念;团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96-02

一、完全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行选择相关课程,选择授课的时间及老师;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来设计、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面掌握了较大的自和选择权。

完全学分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要想修满学分,需要不断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支配、自我控制的能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不断去挖掘自我的潜力。第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完全学分制的引导下,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调控组织能力。第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营造自己探索和求新的学习品格,使得学习过程中更富有独创性和开拓意识。在学年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鲜有学生会开动脑经再去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而在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四年学习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在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之外,还可以兼顾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增强知识面,拓宽实用的专业知识。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团建的影响

(一)高校团建工作对象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的日益淡化

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四年本科制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学生突破了学期、年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日趋自主化,固有的班级概念淡化,更多的强调自我的发展,以班团为活动个体的形式逐渐淡化,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因丧失有效的载体负载而出现淡化的现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削弱班级和团支部的概念和作用,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心理上表现出不适应性;第二,学分制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根据自我需求去安排学习任务,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弱化集体意识。

(二)团支部建在班上的基层团建模式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班级的概念根深蒂固,学生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授课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授课,一切相对比较固定,团支部建在班上,活动便于开展。但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寝室的学生可能在同一时间的学习任务都有所不同,此时团支部若要在同一时间段组织和开展活动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团支部建在班上,依托班级开展各类活动的模式收到了很大冲击。完全学分制下的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主阵地的功能日显弱化,不断创新和培育新的共青团工作阵地和活动载体已迫在眉睫。

(三)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学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团员”四级垂直层级教育管理模式是高校传统学年制下高校共青团一直以来的做法,班级团支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也是集体构成的单位元素,学生的教育管理均可通过直接层级管理的方式实现。但随着完全学分制的不断推进,团员自身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逐渐弱化,传统的建团模式受到冲击,原有的层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高校共青团必须探索新的组织载体和有效教育管理模式来适应学分制背景下共青团工作模式的新形势。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团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一)转变高校团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工作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要体现在:把广大团员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全部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增强团员教育管理服务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做好软硬件的建设配套工作等等。

(二)巩固传统的班级团支部建设,发挥班级团支部的工作优势

在完全学分制下,虽然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班级仍然是高校组织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教育、教学等日常事务还是通过班级组织实施,团支部建在班上仍然是主要的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班级团组织必然会长期存在,仍然作为贯彻和落实团的各项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基础,高校的团的工作必须依托班级团支部来开展。在新形势下要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除了做好团支部的基础性工作如团员注册、团费收缴、推优入党等的日常管理之外还必须要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受众度高、受广大团员喜爱的团日活动。如我校一直坚持举办的特色团日活动竞赛活动,给定一个大的主题,由各团支部进行竞标开展活动,先由院团委进行初赛、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决赛,这种形式主题鲜明、活动生动有趣、影响范围较广,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反响较大,举得了好的效果。另外要努力提高团日活动的质量,创新活动方式,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班级团组织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增强班团支部的活力,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三)团建模式的多样化尝试,实现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多重覆盖

1、公寓团支部的尝试。伴随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学生公寓中学生团员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学生需求多样化,便于开展活动;学校各个部门参与管理,便于协调,学生公寓成为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阵地,我们可以尝试在保留班团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公寓团组织,把公寓团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团组织建设新的区域。在班级建团、公寓建团之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学生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社团建团的工作,社团凝聚了一大批有共同理想、爱好和兴趣的团员,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先期在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社团中建立团总支或团支部,既有利于引导社团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团组织的涵盖面和影响力。

2、导师团支部模式的构想。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一般会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实施“本科导师制”,如我院每年新生入学时,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习情况指派一名专业导师对其今后的学习、专业方向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导,一般按20名同学为建制配备一位专业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的期限为所带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且不频繁更改,导师在聘任期间为完成辅导任务会经常召开会议和走访、座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加以指导。介于这种导师制下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和专业相近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相近专业和相近年级,以专业导师为纽带的导师团支部,在这种支部内能解决完全学分制下班团支部难以开展活动的情况,实现基层团组织的“两个全体覆盖”,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活动党支部模式的设计。随着完全学分制和公寓化推行,可以在注册团支部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活动团支部的形式弥补活动难以开展的尴尬境地,通过招募、竞标等形式,由来自不同注册团支部的学生组成活动团支部,负责承担团的活动项目,完成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同时结合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机制,实现对团员进行考核的职能,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的认定可以由活动团支部来进行认定和考评,进一步增强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

(四)推进高校团建工作中新媒体运用,占领高校团建的网络阵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博、博客、手机报、论坛等新型媒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新阵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信息网络的支持,高校共青团工作很难取得新的创新成果,覆盖到更广大学生青年。新的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共青团争取政策、资金、人才培训,在校园建立便利、便捷的信息网络,以便在隐性的竞争中占领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广大青年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阵地,改变传统的层级运行模式,运用网络化的弹性机制,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张之稳.学分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

[2]刘慧.高校公寓团建对青年有效覆盖的实践思考[J].科技信息,2009.09.

篇5

学校的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是发挥学校团队组织生力军作用的根本保证,是确保学校团建、队建工作政治方向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近一年来,我校党支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延伸工作手臂,大胆探索新时期学校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的崭新思路。为了更好加强这方面工作力度,我们制定了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方案。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的基本原则,把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党的基础建设。

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是党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青少年工作领导的时代需求。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加强团队的建设,不断增强团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共青团、少先队更好的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每学年初,学校党支部召开团建、队建工作专门会议,研究如何经常深入团队组织、了解团队工作、指导团队组织抓好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并由党支部委员、副校长王义学负责团建、队建工作。召开学校团委会、少先大队学生会换届选举大会,以严格、规范的程序选举产生新一届团队委委员、学生会委员,组建开拓进取的新一届团队委会学生会,使团队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党支部将团队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对团队的工作经常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经常对团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为团建、队建出谋划策,给团队的工作指点迷津,将党建与团建、队建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党建带团建、促队建。

二、明确“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思路,坚持德育为首的育人工作方针。

1、构建育人机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学生”、“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干部——学生”、 政教处——班主任——生活老师——一体化分层负责的有效德育管理体系,建立一支合格的班主任队伍,要求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同时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环境建设,做到德育工作系列化、制度化、高效化,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家校通及时将学校活动和学生在校情况告诉家长,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状况调查表、有选择性的家访等方式,强化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

2、制定工作计划。

确立党支部书记总指导、党支部一名委员具体指导、团委书记自编自导的总体工作思路。每学年开学初,学校制订周密的党建带团建、队建的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德育工作总体规划,校团委工作计划明确“党建带团建、队建”的内容与做法。坚持德育为首,提高团建、队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过程中,由管理为主转化为教育为主,把教育放到突出的位置。要做到“两个一样”,即学生的行为在校内校外一个样,毕业前与毕业后一个样。从而进一步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去影响社会上的其他人,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搞好“党建带团建、队建”系列活动,多方取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校党支部每学期要求团委、少先大队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分层次、按阶段推进,力争多方取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1、开展德育、文体系列活动

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安全教育月活动;五月“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励志演讲比赛;六月“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校级运动会;九月体育节、科技节;十月国庆节歌咏比赛、国庆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团委会、少先大队,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各项活动由学生主持并参加。宏扬正气,凝聚正能量,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校朝气与活力,活跃学校文化氛围。

2、提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质量.

重视班会课、团队活动课质量,提高工作水平。学校规定一周1节班会课,2节团队活动课,排入课表,不得挪作它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既调动班主任、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的积极性,也给更多的团员、少先队员,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适时开辟团队课讲座,增进学生对党、团、队知识的了解。

3、坚持不懈抓学生养成教育

政教处、年级组组织团委、少先大队各级学生干部对全校纪律、卫生、仪容仪表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及时总结并进行评比,促进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团委、少先队工作要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早操、眼保健操管理,食堂纪律的维护,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创建,要处处体现学校主人翁的姿态。

4、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学校团委、少先队要办好校广播站,每天定时广播,办好学校宣传橱窗、宣传“晨光之星”事迹,展示学生书画作品,手工制作布贴画等。进行文明守纪安全宣传,各班团支部、少先队、班委会要办好班上黑板报、每两周定时更新。

5、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相关活动,切实提高团队工作的水平,抓好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各项工作安排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开展“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少先队”评比活动,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学生爱校、爱班意识。各项检查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总评,使学生、团委、少先大队、班级通过竞争达到共同进步。

篇6

尊敬的各位书记,各位奋战在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一线的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就“六个一” 团建以及“积分入团”等两个方面来和大家汇报交流一下,一段时间以来淮海技师学院在团建工作上的心得体会以及困难困扰,不到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首先:六个一团建方面,学院2016年在团市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获批江苏省第二批六个一团建示范校创建单位,当时我本人刚调至团的工作岗位,在各项工作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的情况下,能且只能按照六个一的规范标准来开展团建各项工作。(一课、一月、一员、一角、一室、一档案)

一课,充分利用团课平台,对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思想建设,每周日晚第二节课为支部规定团课时间;每年分两批次对新发展团员开展入团第一课教育8场,探索行为化团课新模式,积极专研如何上好一节团课工作,上一年度,我院夏娟老师获市级微团课大赛一等奖,“菁菁杯”省级微团课大赛二等奖。一名学生团干罗宇凡同学获市微团课大赛三等奖。

一月,于五月前后集中开展“青春五月”主题活动,开展了包括“学生社团节”、“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 青春悦读会在内的系列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学院“青春五月”、“迎新九月”、“爱国十二月”等主题活动形成品牌。

一员,依据《淮海技师学院共青团辅导员聘任考核管理办法》聘任共青团校内辅导员、共青团校外辅导员(去年在团中央于井冈山的培训中,做此项工作交流)。

一室,今年我院于校史馆一楼新建成“团员成长教育室”1个(共计2个),发挥共青团工作阵地作用(善于借力、争取,学院团员成长教育室的发展史)。

一角,团委指导班级团支部以班级教室为主阵地创新性的以DIY的方式建设“班级团队角”,展示支部工作动态、团员精神风貌和支部活动风采。每学期开展主题评比两期,今年暑假期间终于有了固定的专门的区域。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团支部 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理论型、学术型社团到兴趣型、服务型社团,涵盖了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

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工作中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查找教育难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内容,充分体现共青团组织育人的特点,准确把握教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使团员青年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生社团是青年人活跃的重要阵地,把握好这一阵地的动向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根据社团特色开展团日活动等,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社团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团,虽然数目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已逐渐形成了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兴趣爱好类等多种类型。但是大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发展失衡的情况。数据显示,文娱体育类大学生社团的平均比例达到了社团总数的 52. 60%,而其他类社团的比例只占总数的 6. 49% ~18. 18% ,个别学校文娱体育类大学生社团的比例甚至更高。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团,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很难召集到大批的成员,活动资源相对较少。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许多社团在建立之初并没有对社团建立的目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活动内容以及发展方向等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由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社团管理松散,人员进出自由、流动性极强,甚至一些社团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局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社团成员普遍缺乏经验、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足,影响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整体发展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社团运作资源紧张,活动影响力弱

大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宽泛,多数大学生社团缺乏专职指导教师,导致大学生社团的专业能力水平较弱,文化底蕴不深,活动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性指导,使得这些社团难以生存和发展。目前影响到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硬件条件非常多,比如因为资金的缺乏、学校场地不充足及学校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善等经常会导致社团建设无保障,社团活动效果低下,最终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面对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精神,坚持“建立团的组织与建立以团的组织为核心的其他组织”双轨并行的方针,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拓展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社团有序健康发展的一项新的有益尝试,更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信念、观点、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在发展中逐渐凸现了多类别的特点。这就要求社团团支部必须紧密贴近社团特点,针对不同类别社团“因材施教”,使学生社团保持政治性、方向性和先进性。带领理论型社团开展系统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的形式创新,真正促进“三进”的实现;引导学习型社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将专业学习实践放到社会大环境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分析、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服务型、兴趣型社团学习理论,学会思考,用以克服此类社团仅凭兴趣聚集,没有发展方向,昙花一现的弊病。

(2)相对于自然班团支部的建设与发展,社团的特点决定了社团团支部在工作网络、学生构建及职能定位等方面存在难题,社团团组织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各社团的学生,打破了班级、专业甚至院系的限制,进行的是纵向的组织设置。而班级团支部采取的是横向管理体制,因此,是否能在横纵交错中找到契合点在一定程度上给共青团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目前各高校团建工作的网络构建主要是按条来管理的,依托班级和专业,而学生社团的团建工作则主要是按块来管理的,条、块之间由于相同的工作对象而使两者的工作内容有所交织和重叠,学生在参加团的活动和班级活动时经常发生身份的双重性和时间的冲突,尽快找到二者的交集是社团团组织准确定位职能的有效保障。

(3)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实施的顺利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所高校所面临并需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大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施展个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团组织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组织,按照党的要求承担着指导、服务、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职责。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对社团工作不间断的研究,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完善机制,推动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其有实际效果提供保障。

三、发挥品牌社团的作用,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社团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社团团建工作中我们要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好,人员流动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制度比较健全,组织规模适当的社团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学院或学校的品牌社团,以“核心社团”建设为目标,建立建设一批学校知名的明星社团,连续开展社团的团建工作,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一)做好社团团支部的“推优”工作,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抓住团建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规模较大、活动内容丰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社团,适时开展团建工作进社团,既能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又对特色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同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比较成熟的社团中可以行使支部“推优”的职能,每学期与自然班团支部同时进行“推优”。在“推优”过程别关注社团支部与自然班团支部的标准对接问题,通过尝试“同步‘推优’ 同步考察”的方法,让社团支部同时接受班级及社团的考察,以实现标准的对接,更好地对申请人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二)推广品牌活动,提升社团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品牌活动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这种活动能在无形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例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优秀的古典诗文中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轻松愉快地朗读和背诵传统诗文的经典,是一个传统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 52WT1005 52WQ52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生社团;班级管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原因

1.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社团活动是促进和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在每一个高职校园活动中都有社团人青春的身影,也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得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丰富多彩。

3.高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社团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职学生渴望通过各种活动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和认可。学生社团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趣味性、参与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当代高职生的特点

当前就读于高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潜在的竞争压力,被父母和长辈宠爱着度过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个人意志,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妥协和让步。他们习惯了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被校纪校规所约束。

三、学生社团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课堂充满生机

社团的专业活动很多时候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项简单、直线型的绝对专业范畴内,在发起宣传、组织活动、联络协调、活动评估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其他专业知识或社会领域。有了社团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学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厌学心理,从被动式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式的“我要学”,并且改变“只重专业,不管其他”的习惯性思维,积极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并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2.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能够换位思考

很多高职班主任花M很大力气和时间在学生身上,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学生都有叛逆心理。而同一个社团中的学生由于彼此间的兴趣爱好相同相近,也更容易从同学升级为好友。由于关系融洽,学生更容易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而更易达成共识。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改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方式,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通过理解和宽容获得他人认同,从而理解班主任,服从班主任的管理。

3.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铺垫

很多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性格会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在家里是“小霸王”,但是出了家庭,他们不敢登上舞台进行表演,甚至在人多的场合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加入社团后,学生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必须与其他社团成员随时保持接触,通过人际交往传递自己的信息或接收他人的信息,学生必须不断克服既有的性格缺陷以适应人际交往环境。持续和频繁的性格修正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社团其他人的认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具有相互影响、互为辅助的关系,应当得到同样的关注与重视。学生社团的作用不可估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班主任才是真正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也只有班主任了解班里的学生特点,可以对他们的社团选择进行推荐。总之,学生社团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发挥好它的最佳“疗效”,需要班主任认真掌握“剂量和火候”。

参考文献:

[1]曾 颖.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大学生;社团

[作者简介]冼季夏,广西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23―03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所高校平均都有学生社团四五十个,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这说明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数量和参加人数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抉择。

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完全学分制实际上就是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打破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呆板格局。

(一)人力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在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众多资源当中,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社团长期以来存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影响了社团的深入发展。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更加宽泛的活动空间,自由度大大增加。而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具有群众基础广泛、自主活动、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必将吸引着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社团的人力资源将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大发展。

(二)社团种类和数量剧增。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大繁荣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加入社团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催生更多种类和数量的社团组织。学生社团将由最初单一的兴趣爱好型,转变成融兴趣、学习、科研、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多样化类型。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这些转变将直接使社团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社团文化的大繁荣。

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硬件条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要求

目前,许多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是靠收取会员的会费,学校在这方面投入极其有限;多数社团没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待遇没有很好解决,指导工作难以深入。这些情况说明,高校对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并没有相应提高,学生社团发展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学分制下学生社团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社团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学分制下,学生的组合由以班级为单位的单一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学内容为单位的班级、以住宿为单位的宿舍同时并存的复合型模式。学生课余活动由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的方式逐步转向以兴趣爱好为单位的社团组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社团已经日渐凸显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它的育人功能亟待开发。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一方面在提高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约束,容易使学生思想松弛,组织纪律涣散。另一方面,学分制崇尚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功利主义思想。学分制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流动性,班级弹性增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呈非紧密状态,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观念弱化,使得德育工作要以班级、团支部为载体难以实现。学生社团可依托多样化的活动,融入和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亟需开发。

2.素质教育功能。学分制下,广大同学加入社团组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加入社团不仅仅因为学生社团是成员共同兴趣、爱好的栖息地,更因为学生社团是一个素质拓展的重要阵地。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涵盖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学生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有待挖掘。

3.辅助专业学习功能。学分制下,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而所学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取得学分。因此,部分同学会滋生“不求高分,但求及格”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深、不精、不透的现象。学生社团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实践中扩展所学知识的外延。尤其是理论类型和学术类型的社团,在辅助专业学习这方面的功能更应当充分开发。

4.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学生社团社会化是社团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社团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不断认识、学习和适应社会,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去履行一定角色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性,社团在功用与运作等方面接受并作用于社会、不断创新社会文化的过程。学分制下,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进程、教师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更加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取得社会工作经验,加快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社团要以服务会员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促进会员社会化进程为己任,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功能。

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阵地意识,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学生社团是创新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传承和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力抓手,更是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可支配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充裕。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将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学生社团将成为与班级、寝室同等重要的学生聚集区。高校应树立阵地意识,进一步明确学分制下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社团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社团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指导、各部门共同关心的“四位一体”管理格局,促进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社团.强化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分制下,原来的行政班级概念已经逐步淡化,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作为拥有极高人气的自治组织,学生社团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应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社团自愿自发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尤其是理论型、学习型的社团中率先建立党、团组织,以便更好地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扩大党建、团建工作的辐射力,使社团建设与党建、团建相得益彰。把学生党建、团建工作手臂延伸到学生社团,在重视成员综合素质拓展的同时,不放松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失为发挥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有效措施。

(三)宏观指导,自主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

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实践平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度大、灵活性强,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组织,管理规范的约束力过强,会扼杀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社团缺乏创造力、想象力;约束力弱,又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的管理要坚持“宏观指导,自主活动”,才能达到导向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约束力和扩张力相和谐。“宏观指导”主要体现新社团审批时把好关,一要制订完善的《社团章程》,确保社团发展方向;二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要帮助社团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自主活动”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内部具体事务,如社团筹建、机构设置、负责人产生、管理制度、活动具体内容的设计等,给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一方面,这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育特色社团,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社团素质教育的功能。

(四)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强化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

第一课堂是高校向大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主阵地,而学生社团为共同关注某个知识点和领域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实践探索的平台,这就是学生社团辅助、深化专业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在完全学分制的条件下,高校学生社团更应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科研优势,走专业性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为加强学术型社团的师资力量,高校应组织有关部门与学术型学生社团结成共建“对子”,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从经费上支持,从专业角度重点加强指导,以提升社团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

(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拓宽社团活动的渠道和发展空间。强化社团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要敢于突破社团内部或校内自我封闭的循环,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一是要开放社团的运行机制,主动吸引社会资源以及通过开展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社会化。二是充分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到社会上寻求与自身社团性质相应的社会团体成为社团的共建单位,或聘请名家或专门行家担任社团顾问、导师,迅速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四是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社团走向社会,加速社团社会化。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关注,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研究、引导和建设,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叶怀凡.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道德教育研究,2007,(6).

篇10

【关键词】学校心理社团;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学生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高中生有发展的独特性,希望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高中生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心理社团迎合了高中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利用所学知识做好周围同学心理问题的初级发现和辅导工作,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心理社团是高中生实现心理互助、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但是现实的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却不如人意。

1 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社团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将心理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在迎接检查和对外宣传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对社团建设放任自流,没有必要的指导和约束。 由于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等原因,学生社团活动时间难以保证,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心理社团有名无实。

1.2 心理社团体系不健全。很多普通高中心理社团在创建之初主旨并不清晰,缺乏对社团建立、运行的整体思考,因此社团创建、成员招募的程序并不严谨,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导致在以后的社团活动中遇到困难和矛盾难以解决,社团无法良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1.3 心理社团缺乏活动经费和时间保障。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可利用的时间较少,部分老师缺乏对社团活动的正确认识,担心学生贪玩影响学习,所以不允许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此外学校对社团活动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环境布置也很难满足社团活动的要求。

1.4 心理社团成员缺乏自主性。很多社团虽然是学生自主管理,但是社团成员的组成、任免、活动内容实际上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思考,自主性受到限制,使得心理社团并没有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义。

1.5 心理社团影响范围有限。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兴趣组织在一起,因此活动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社团成员中,针对全校同学开展的社团活动大多为讲座、知识宣传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加之很多心理社团在招募成员时只注重了个人品德和兴趣,缺少了对成员责任意识的考虑,很多社团成员在班级影响力不够,因此,心理社团并没有真正发挥维护心理健康,实现朋辈教育的作用。

2 以我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谈谈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避免心理社团开展的种种弊端,我校在成立心理社团之初,便对社团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讨论和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于2010成立,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由校心理辅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校团委在团费中设定专项资金用于社团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第二课程的内容之一,将活动时间排进课表,保证了社团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团成员均由品学兼优、乐于交往,有志心理素质提高的高一学生组成,主要从事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维护和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社团采取社长负责制,设社长、副社长各一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部长负责,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并通过《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章程》明确了社团的组织形式、入会条件、社团制度等内容。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编辑社刊《心·视·界》 ,为学生心灵交流提供平台。为了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纠正的方法。社团编辑部定期出版心理报刊《心·视·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让大家学习心理知识、交流心情故事、一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根据各年级 各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较集中和普遍的问题,并征集相应的心理感悟文章。期刊设有几个固定的板块,例如社团近期活动介绍“我们的社团”,还有老师来解答心理困扰的“心语信箱”板块,刊登学生征文的“文采飞扬”板块。同时,每一期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内容,例如开学初对高一新生开设的“适应新环境”专栏;针对高三学生开展的临考心态与应试策略的“高考进行时”栏目;围绕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开展的“驿动的青春” 栏目;还有 “心理小测试”、“笑笑吧”和介绍心理图书电影的“精神脊梁”等栏目,成为校园中广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读物。学生们在设计和编辑社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丰富了心理知识。

2.2 校园广播专栏“心理加油站”,是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驿站。每周三的“心理加油站”校园广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不同主题的内容。例如:“心灵美文”:阅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美文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给全校师生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来信解答”: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以信件形式放在心语信箱,经技术处理后由主播读出,先由周围的同学帮助解答,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解答,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成长故事”:通过讲述中学生自己的心理成长历程,或者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心灵成长。“心海”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心理保健知识,如心理减压、考试应对、人际关系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3 团体心理辅导,拓展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协会的常规活动项目,在活动内容上,涉及到环境适应、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潜能开发等,活动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演讲辩论等互动形式展开,在团体辅导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分享、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启示。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2.4 “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心育氛围的契机。每两年的 5月份,心理社团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主题辩论比赛、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到广大学生心中。

2.5 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直观的心理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角色置换的形式去思考心理和行为模式,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心理感悟。我们将在今年11月份开展心理剧表演,并由心理社团的各班心理委员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评比,力求把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形式保持下午,提高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探索交往模式,解决心理困惑的心理品质。

3 高中生心理社团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我校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崭新渠道,为培养高中生的自主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心理社团健康、繁荣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3.1 建设学生心理社团的专属网站,扩大社团覆盖范围,开辟相应专栏介绍心理社团的近期活动,让全校广大师生乃至校外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士也能及时掌握社团的动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另外,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心灵问答的论坛或BBS,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呈现在网上,社团成员给予相应的建议或解答。

3.2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侦查员”、“排雷兵”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这是目前在大学中比较普遍的朋辈互助模式,因为同龄人往往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人生经验及生活方式,心理委员可以由学生心理社团的骨干兼任或通过心理社团招募,并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可以主动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排解困惑,并可以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便于及时发现同学中普遍的和个别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帮手。

总之,学生心理社团是中学阶段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丰富了学生团队活动的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应当不断发展和探寻心理社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使学生心理社团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传勤,加强社团建设,培育健康心理[J].陕西教育,2007,11

[2]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7.9

篇11

[关键词] 学生社团 个性化教育 实践研究

一、背景:寻求高中社团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一) 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而学生个体与特长的发展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实现的。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认为,千校一面的高中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学生社团在弥补高中课程学习之不足,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原有社团不足分析

2006年自萧山区实施新课程后,我校的学生社团也逐渐活跃起来,但由于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践探索还很不深入,又由于原有学生社团存在特色不明、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类型不足、活力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解决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学校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构思:让社团与课程联姻,激活社团育人优势

(一)概念界定

1.“双向、双自”课程化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愿组织起来的,通过各项赋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特长,锻炼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所谓“双向、双自”社团课程,是指以师生双向申报,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课程化社团。

2.“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

“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是指让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联姻,以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作为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思路。可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学校层面的社团是要探求基于学生社团建设的校本管理机制,教师层面的视角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研发与指导、运作机制,学生层面是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自主选择学习与自主管理机制。

(二)研究理念

本研究重在改变原先那种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只教知识技能、只教既定的知识教育模式,实现以育人为本的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教育实现从“重知识”向“重育人”转换,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换,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换,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教学转换。

(三)操作框架

本课题以课程建设理论与上述“四转换”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的坚强后盾作用,通过设置开放多元的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经宣传发动,氛围烘托,鼓励师生对社团课程进行“双向”研发申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社团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规范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加强学生社团课程运作的系统管理;对于社团课程的活动质量优劣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具体操作框架可用下列图式表示(图1):

(四)研究方法与历程

本课题是学校发展规划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

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的研究历程。

第一个时期:酝酿准备期(2006.8―2007.10)。

成立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红色教育特色,提出研究思想,策划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形成对课题研究必要性的共识。

第二个时期:初步尝试期(2007.11―2019.11 )。成立第一个特色社团――红色乐团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生活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美类、学科拓展类、科技活动类等六大类多元学生社团。师生通过对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双自”运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第三个时期:深化研究期(2009.12―2011.3月)。在且行且思中,课题组进一步创新实践思路,拓宽研究渠道,深化研究力度,构建了比较规范完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第四个时期:总结提升期(2011.4―2011.8)。拟定研究报告,修改、完善与升华研究成果。

三、实践:让学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 学生课程化社团的多元化设置

萧山三中以素质教育理论及学校办学思想为依据,将课程化社团建设的研究思想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三年来创办了多种以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化社团,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经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思维,唤醒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独立精神与人格,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动的、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使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二)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选择

在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等情况,向校团委提出社团课程的书面申请,说明申请社团原因。经学校团委审核,最后以张贴“海报”形式,动员各年级部班级学生自主报名进行选择性学习。

教师的申报与选择程序,首先由教务处牵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申报通知,并在校内内网上传申报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兴趣爱好与特长,对学生社团

课程提出申。近三年来,教师总共申报了40多个学生社团。经过学校审批的学生社团,最终以菜单的形式向各年级部学生公布,再动员各班级学生报名参加。

(三)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

1.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与运作

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必须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为指导,以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为实施原则,具体运作流程图表示如下:

2.教师对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运作

根据邦多拉的德育活动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确定了学生社团课程内容必须始终贯彻“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开放灵活、内容时尚多样、活动有效有用为原则,具体对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实施流程可表示如下:

(四)学生社团的实施方式

六大类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包括课题研究式、走班教学式、现场模仿训练式、采访或采风式等。

1.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式)式,主要指生活实践类社团所采用的“小课题、长作业”社团活动方式。如校地理老师高莎莎所指导的“家乡之旅”学生社团,重点研究了在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写出了《关于杭州火车站搬入萧山后对周边交通影响》的研究报告。

2.走班教学式

走班教学式,主要是学科拓展型社团的活动方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需求、发展潜能等为出发点来组建授课班级的。学校每个学期总要为学生社团活动统一安排教室与课表。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因而这类走班式学习就具有更大的教学针对性、更大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3.模仿训练式

模仿训练式,主要是体育健美类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活动方式。比如足球社、网球社的训练场地分别在室外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社训练场在体艺楼1楼乒乓球室,韩燕舞蹈社、连娟瑜珈社的训练场地在体艺楼舞蹈房,邹锰太极拳社的训练场所在三中凤凰广场等,学生在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如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去规定的场地参加社团活动,或在课余休息时间、中午时间进行训练。

4.采访采风式

采访采风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管理类社团与部分红色教育特色社团的活动方式。如“校友面对面”社团,就是通过采访优秀校友或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等方式。又如我校的几个文学社团,经常以外出去坡纪念馆、杭州神博农家博物苑、绍兴鲁讯故居三味书屋、乌镇等地采风,引导社员走进历史,感悟现实,开阔胸襟,积累素材,感受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魅力,提高文学写作水平。

四、成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彰显了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

我校的学生社团,按照“发展个性,培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的指导思想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活动精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促进了个性化发展,滋养了精神世界

六大类学生社团的设置与创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个性特长得到了有效的展示与发展。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航模、海模、电子制作等劳科技竞赛,参加学科类竞赛等方面成绩喜人。社团活动也使学生享受了生活,提升了能力,培养了素养。

(二)提升了社团建设能力,享受了教育幸福

在社团课程的实践推进中,社团课程的设置、研发与运作,给教师们创造了一次课程开发的机会,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在社团指导老师队伍中,涌现了不少省市区名优教师,从中享受了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三)打造了精品社团,彰显了个性化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特色社团经过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强化管理,创造品牌。如晓钟文学社刊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刊称号,心心点灯心理社团被评为萧山区的德育精品社团,铃兰合唱团被评为萧山区十佳合唱团之一……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具有鲜明特色的、能体现学生社团成果的校园特色活动,它们分别是以阅读写作为主要活动,以文学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读书节;以高唱红歌与艺术表演为主要活动,以红色乐团、王欣书画社、科技活动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艺术节(包括红歌会);以体育竞技为主要活动,以体育健美类社团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健康节。

可以说,萧山三中的学生社团建设,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撑起了一片晴空,学生社团建设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校园内生根、长叶、吐蕊、开花,并正以她的芬芳装点着万紫千红的素质教育春天。

参考文献

[1] 陈鸿雁. 苑帅民. 张洪春.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3(62~63)

篇12

【关键词】研究生团员;团建工作;思考

21世纪初以来,随着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增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团员数量的增多,研究生团建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着眼点之一。加强研究生团建工作就必须从基层团支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主观臆断,特别是要明确当前研究生团建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本项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和实地走访,调研内容是研究生团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研究生团建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服务群众,关心群众;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实际上为研究生团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工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实质层面上的。开展研究生团建工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为团员青年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同时要创新思维,开创具有品牌魅力的工作亮点。

(二)就业难是当前研究生面临的突出难题。当前,广大研究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这从不同角度对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不断适应市场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将团工作与学术氛围的培植,研究生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三)当前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在年龄上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现成熟化的特征。但由于大多一直在校内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经历,同时在思想上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排斥。

二、研究生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团员意识淡薄。在调研中,不少研究生认为,作为研究生已经和共青团没有关系了,团工作和团员身份仅仅是本科生的事情,甚至认为如果作为研究生还时时以团员的身份出现,似乎就和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不符合,因而在内心有一种无意识的排斥心理。这充分说明了研究生对团组织定位认识上的误差,这就要求我们思考研究生团组织自身该如何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定位自己,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团活动形式单一,参与率低。在调研中,大多数团支部除了收缴团费、团日活动外,再没有其他实质性的由团支部组织的活动了。即使有活动,由于对共青团的工作定位不清,研究生参与程度并不高,很多活动都是班级学生干部或以宿舍为单位的部分宿舍群体参加,没有广泛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样,就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很难提高团支部在团员青年心目中的地位。

(三)组织制度不健全。在研究生团支部中,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建设,比如团籍注册、团日活动、组织生活、评优考核等都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可查,一般默认等同于本科生的共青团组织工作条例,使得很多规定没有结合研究生实际情况,缺乏可执行性。

(四)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团建工作。现在在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由于多校区办学,首先在人员配备上,主要的力量放在本科生身上,对研究生团工作本身不重视。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活动各自独立,每一个活动都要很难做到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再加上研究生分布在不同的校区,无形中加大了团工作成本和难度。

三、相关建议

(一)以学术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团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先,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识到加强研究生团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作为先进青年的战斗堡垒作用,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关心;并围绕研究生学术中心任务,以团组织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团员青年参与的广度、深度并把团的活动与研究生团员青年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基层团支部的影响力。同时也为有技术专长、科研成果的同学转化科研成果和进行创业牵线搭桥、搭建平台。

(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致力于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的就业。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提供多种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中对研究生基层团支部的指导,使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长才干、深入接触社会、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团员责任感。

(三)发挥新媒体在研究生团建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搭建开放、多样的宣传团组织活动及反映广大研究生团员青年诉求的交流、反馈平台。提升共青团组织及团活动的影响指数和组织黏度。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从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实际出发,做好团支部准确定位、发挥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加强优秀示范群体建设并充分发挥手机新媒体在研究生团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唐金楠.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2] 唐吟,阳华兵.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

[3] 王晓峰,王业.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构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篇13

关键词 研究生 团组织建设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19

Study on the Work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d the Class Construction

QIAN Long[1], YAN Weitao[2], CAI Jifeng[2], TANG Yuan[1], ZHA Lagabaiyila[2]

([1] Xiangy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8;

[2]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nroll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tend to be younger, leading to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the graduate student group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role of more and more. Therefor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League building work, play the league's advantages in terms of unity and contact the youth, rely on group cohesion and appeal, combining and class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o create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Class League branch", rely on to carry out the Mission Branch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graduate, is the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effectiv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 the new period to consolidate regiment positions construction, broaden the service field of the group, the group to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also the new exploration to the study of student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 postgraduates; construction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lass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共青团作为我国青年工作的主要阵地,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团建和管理模式的探讨,为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研究生与共青团、班集体有机结合的方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将从研究生共青团的现状及团建班建模式进行探讨,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选拔出的高精尖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年龄、社会经历、思想动态等方面差别很大。他们除了少数超龄同学外,绝大多数都是28周岁以下的共青团员,而且研究生群体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1 研究生“小团体”居多,班级及团组织意识模糊

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在入学时有班级建制,但研究生经过4到5年的本科教育后,在研究生阶段大多希望不受束缚,希望按照各自喜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具有相同兴趣、相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了关系较为紧密的“小团体”;同时,研究生在本科毕业后对共青团的意识变淡,多数认为共青团与自己无关,对于自己的身份并不明确;另外,研究生在学校推行导师制管理,容易形成同一导师的“小团体”。在各种小团体涌现的冲击下,共青团的整体概念就相对比较弱化。

篇14

“一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每学期开展的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就是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给他们提供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四主线”包括以激励导向为主线,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其他主题性活动为主线,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主线。

1.以激励导向为主线

学校以激励导向为主线,在全体学生中实施星级学生评比、奖励学分计划,在各部中实行星级班级评比活动。

实施星级学生评比,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职校的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通过星级学生评比,能及时发现并激励学生个体的优势和长处,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学校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办法》和《学生操行等次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考评。

实行奖励学分计划指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累计取得3至5个奖励学分方可毕业(三年制取得3个学分,五年制取得5个学分)。奖励学分必须通过在第二课堂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取得,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植创新精神,追求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抓住机会积极锻炼和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人、成才、成功”提供一个平台。

“星级”班级评比以教学部为单位,以十项常规检查成绩为基础进行,每月评比一次。由校办将包干区卫生、教室卫生、胸卡佩带、自行车排放、课间操、眼保健操、宿舍内务等成绩按月份汇总并以部为单位排出名次,按照1:2:3:4的比例分成A、B、C、D等,A等为五星级班级,B等为四星级班级,C等为三星级班级,D等为争创星级班级。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为五星级、四星级班级颁发证书。通过星级班级的评比,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班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常规工作不断上新的台阶。

2.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其他主题性活动为主线

每年三月份,学校都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美德,参与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和“手拉手,献爱心”募捐活动,“五四”青年节期间,要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十月份要组织“成人、成才、成功”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一二九”期间要组织“青春激荡”演讲比赛、火炬传递接力赛和文艺演出等。这些主题性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都纷纷表示要珍惜青春、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线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是以愉悦、轻松的形态出现的,它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课外文化活动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参与性、教育性的原则,努力根据学生的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疏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设计,主动参与,寓教于乐。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紧抓这条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月度细安排、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

4.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主线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成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特长、锻炼能力的方式。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兼顾教育与情感、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相结合的原则,其中既有踏实严谨、注重探索求知的专业类社团,如学生业余党校、团校、礼仪队、英语角;还有注重人文底蕴的文娱类社团,如合唱队、舞蹈队、管乐队;还有激励拚搏、注重交流的文体类社团,如排球队、田径队、读书俱乐部和《职中青年》编辑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