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countr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t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the government is, how in uncertainty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China on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he measures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为确保全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必须具有战略思维的头脑,必须投入充足的资源去制定与遵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整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与运作规则。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完善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统筹发展
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二、总结
规划的有效性决定于规划的内容,而规划的内容却源自于对规划的认识。因此,如何解读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是进行规划内容探索的第一步。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有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各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大量展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是促进规划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深化对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和深层次问题认识和理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加快 城乡一体化 助推 经济发展
1.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6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应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市以改革现有城乡客运模式,打破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在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客运网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历史遗留的后遗症等问题也随之一触即发,从而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攻坚阶段。现就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具体措施、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等浅探如下:
一、 ***农村客运基本概况
***市辖四区三县,行政辖区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4.95万人。共有专业班线客运企业17家,拥有各类线路577条,其中涉及农村班线244条,营运车辆1504台。
二、具体措施
1、统筹城乡客运发展规划。2007年底,***市将村村通通班车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市县树立客运“一盘棋”思想,统一编制线路布局规划、运力投放和站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建设、场站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做到路通、车通、站成,路、站、运一体化。逐步构建市—县、县—乡镇、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客运网络。在组建客运网络时,按照“宜公则公,宜农则农”的原则,即适宜开通公交的开通公交,开通公交条件暂不成熟的,开通农村客运班车,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出行。
2、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引导客运企业创新管理方式,主动适应公交化的要求,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为契机,大力开展县内客运企业公司化改造工作,按照“投资多元化、产权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公司化”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拓宽投资渠道,对公路建设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多方投资;以资产为纽带,打造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营运主体。2007年8月,***至上派65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30台公交车,纳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第八公司管理(后经市国资委协调置换给***市公交公司)。2007年11月,***至店埠336台红面车及30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80台公交大巴车,纳入***市公交公司管理。2008年10份,***至北三十岗59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20台中巴车,纳入***新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09年11月份, 线改造成功,原126台经营双墩至***的面的车改造为38台中巴车,纳入长丰县宏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10年12月份,店埠至撮镇150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12台公交车,纳入肥东县城东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至此,***市所有县际面的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全部是安全性、舒适度、经济性更好的公交车和中巴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对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将客运“热线”与偏僻农村的“冷线”经营权捆绑,解决客运资源配置不平衡,经营困难的矛盾,对有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可实行公交化运营的,发现一条改造一条。
4、实行政策优惠,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费用,按时向农村客运经营者发放燃油补贴。另向市财政部门争取政策,对“冷线”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市向三县“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260万元,2010年市财政部门加大补贴额度,向“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320万元,极大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5、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善客运站功能。要合理规划客运站点布局,充分考虑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客运的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乘客零距离换乘。对县内客运站、候车亭和招呼站重新摸排,完善和改进其使用功能和效率。对已建成未投入使用的客运站要重点逐个分析原因,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我市肥西县高店客运站因土地使用问题,施工被迫停工,围墙被推倒,影响了我市客运站整体建设进度,我处督促县交通局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宣传农村客运站建设属于公益性建设,是利民工程。最终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高店客运站开工并于12月份竣工。
6、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实践证明,一户一车、单车经营不仅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差。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才是农村客运的可行之路。一是要严格资质条件,严把准入关。二是要严格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管理,推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教育、考核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需求。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五定三统一”制度。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市县联动,从更大范围上扩大市场监管的空间,坚决打击给类违章经营行为,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
7、不断强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2010年,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市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多次召集三县交通局、运管所、各客运企业、各客运站相关人员召开了***市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专题会议,对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和原则进行了贯彻和部署。三县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把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推进,确保这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办实办好。各单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标语、网站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宣传。集中宣传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以及典型事迹,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三、取得的实效
***市三县共有47个乡镇,895个行政村,人口277.5万人。截止到现在,三县47个乡镇全部开通行政村至乡镇、乡镇至县城、乡镇至***、县城至***的班线客车,开通班车的行政村888个,客运班车通达率为99.22%;建成农村客运站48个(***市区2个、肥东县17个、肥西县15个、长丰县14个),建成农村候车亭506个(肥东县139个、肥西县157个、长丰县210个)、招呼站894个(肥东县252个、肥西县312个、长丰县330个),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
四、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由于发展的基础和历史原因, 我市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中,遇到了错综复杂的障碍和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道路基础设施有缺陷。***市原先设计的村村通道路是3.5宽的水泥路,两边再辅以0.75宽的路基,总宽度为5米。但有的村村通道路因施工和资金等原因,有的两侧路基较软、有的路基宽度不达标、有的根本无路基、有的无警示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2、农村客运站场利用率不高。在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当下,客运站为了方便旅客想选址乡镇中心地带,于是协调征地就出现了困难。为了尽快完成建站任务,承建者就选择在偏僻、远离集镇中心的地方建站。但车站建成后,本来就因为不稳定客流而经营惨淡的农村客运,更没多少班线愿进站接客,进站的客车也接不到几个人。结果,运营成本太高,车站难以维持,故而造成部分客运站建成后没有及时投入使用。
3、候车厅、招呼站损坏严重,维护资金缺口大。因候车亭、招呼站主要建设在县、乡、村道路上,主要构成材料是不锈钢和铝合金,点多面广,盗损、人为破坏严重,给监管和维护带来难度。目前维修资金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对候车亭、招呼站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4、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滞缓。由于我市部分农村客运班线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尽管在全市的客运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不大,但由于民营资本的营利属性,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时,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5、单车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整合和优化变得更为艰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营客运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放羊式”的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而这两种经营模式企业是“重收费,轻管理”,往往导致挂靠者和经营承包者忽视了对自身经营行的规范和市场的培育,不择手段的追逐各自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超载、超速、不按核定线路和班次、倒买倒卖营运线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有的违规行为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处理起来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事件,给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6、经营主体性质分散,难统筹协调。我市现有客运企业有国有的、集体的、股份的、民营的,多种经济性质并存,再加之经营区域划分,尤其随着城区公交向各乡镇农村的延伸,班线客运企业与公交公司和实际承包经营车主与公交公司之间利益矛盾也随之显现和激化,很难进行调整和整合。
7、政策不统一,阻挠城乡客运一体化。随着这见年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农村客运班次享受到一定的燃油补贴,但与城市公交可以享受财政的补贴、奖励、免税等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法律法规执行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城市公交车可以按面积核定乘员数量,从而基本不受超载限制,而农村客运车辆则按车辆核定座位乘员,若超过核定座位将受到处罚,且处罚较为严厉。
8、司乘人员身份、待遇不同。城市公交车司乘人员均为公交公司员工,公交公司缴纳“五险一金”,受劳动法保护,相对稳定。而农村客运车辆司乘人员多为车主或车主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民生工程,面对起步低、发展晚、基础弱、群众要求迫切的县域公共交通现状,面对伴随改革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的种种矛盾和坚冰,更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去破解这些坚冰和瓶颈。具体对策如下:
1、政府应加大投入,要加快路网建设,从城市土地出让金中划出固定的比例,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对完工公路进一步完善路肩硬化、警示牌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在建公路或准四级以下公路通过新建或改造,应将水泥路宽提高到4.5米以上,使道路达到通客运车辆标准,确保通行安全。
2、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站功能,确保客运站正常运作。由于农村客运站建设国家和各省都有相应的资金补助政策,但是建成投入使用后,却未安排管护经费。同时,农村客运站具有较大的公益属性,不能以通过“收取旅客站务费和车辆进站服务费”的方式平衡收支,但还必须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持续,因此经营负担沉重,后期维护与管理困难重重。对于已经建成的农村客运站,为了扭转被闲置困境,各地运管部门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探索新路子。如:可以审批在客运站旁修建商用店铺或对现有客运站资源进行优化,开拓资金收入;政府对客运站管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维持客运站正常运行;将客运站与交管站修建在一起,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强了行业监管。
3、加大对候车厅、招呼站的维护与监管。由于农村候车厅、招呼站地理位置原因,监管难度大,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维护资金缺口增大。政府可指定乡镇、行政村、运管所、路管所等作为监管责任主体,可对候车厅、招呼站按一定周期拨付维护资金,监管主体在落实监管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候车厅、招呼站为载体,拓展相关业务,增加维护资金收入。如:以对外招商招租的形式把客车停靠站点、站牌广告作为一种资源来处理,从广告公司收取一部分资金补充维护资金。
4、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城乡客运一体化,首先要理顺经营体系,解决诸多的利益矛盾,如果经营体系的不协调,城乡客运要贯通将阻力重重。所以要继续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规划,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快对民营企业改造的步伐,尽快建立起国有为主、适度竞争的经营发展模式,为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扫清经营体制上的障碍。
5、要建立公共客运经营退出机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运营机制。针对过去营运车辆私下恶意炒卖、以包代管等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和市场的机制,建立起经营年限制、服务质量招投标制、营运社会评议制及公车公营制等营运规范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打破过去的经营终身制和垄断制,以建立起规范、有序、健康、稳定的营运秩序。
6、调整客运营运模式。城乡客运二元化的最大弊病是城里的车出不了城,农村的车进不了城。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建立起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机制,以协调解决在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可采取两种营运模式,一是实行公司联合体经营,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通过线路共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对现有客运主体进行整合,组建既可从事农村客运、又可从事城市客运的经营联合体。二是实行一体化经营,即一定区域的客运市场整合成一家集团化或股份制企业运营,以解决原来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社会效益差等问题。
7、争取优惠扶持政策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区公交向农村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城区公交+农村客运”的营运方式,它涉及到许多如公交低票制、老年群体免票制、公交IC优惠制、公交财政补贴制、公交税费减免制以及车辆的公交定性等政策问题,所以城乡客运一体化,需要政策一体化的配套,而这种配套主要体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城区公交和农村公交在政策上都要一视同仁。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乡客运一体化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所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除交通部门的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外,更需要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支撑、社会的助推和各部门的配合。
我乡2015年及至今后一段时期,按照土地集中使用、建设工业园区、农村居民城镇化的基本方法,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新区,积极完成有条件地方的新民居建房,使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水平不断向城镇化迈进。同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引导和规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居住、从工从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有实力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发展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打造特色农业产业。
(三)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村道养护、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寄宿制学校、村级活动中心建设等,努力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具体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后要积极引进项目,抓好通村水泥路硬化和日常养护、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环境治理、农网改造等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各村都将硬化道路、绿化美化街道、亮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
(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切实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搞好弱势群体保障工作,完成减灾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建设标准化卫生网点,抓好新农合和城市医保参保,提高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努力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抓好安全生产,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万村进村”等绿化工程,重点搞好沿山路两侧、荒山坡地、环村公路、村道两边和公共区域的绿化;加大山场防火工作力度,从重打击乱砍滥伐,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
(四)建好工业园区,加速经济增长。一要按照全乡总体规划,积极搞好企业用地征用,不断完善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千方百计全方位招商引资,并确保已签协议的市外桃园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尽快投产。三要切实搞好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正常高效建设生产保驾护航。
(五)完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梁庄村“一村一品”示范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按照规划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积极支持发展旭城果品合作社和瑞鑫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一、以规划为先导,统筹谋划城乡就业工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年初,市委、市政府就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鹤壁市城乡一体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时组织劳动保障、农业、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了《鹤壁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专题规划》,确定了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重点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就地转移就业、劳务输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是在全市建立了8个工业园区,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招商引资企业在园区落户,在招商引资中,优先考虑就业,重点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二是加大国有企业改制力度,提高改制成功率,非公有制企业招收录用下岗失业人员同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三是在发展餐饮、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
三、以城乡一体为目标,建立顺畅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便捷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是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劳动保障工作站),做到工作人员、办公场地、办公经费、办公设施四落实,同时在各行政村确定劳动保障工作协管员;二是建立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网络,设计开发出一套便捷、实用的劳务信息工作软件,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库、用人单位信息库、劳务输出、求职、招工、登记等一体化管理,并与政府网站、便民网站作了链接。目前,已将全市适龄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信息分门别类输入数据库。三是建立就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市劳动保障信息网,设立了劳动力市场、小额担保贷款等专栏,将求职及用工信息及时在网上并定期更新,并与政府网站、便民网站作了链接。
四、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就业岗位的对接。*年,政府出台了《鹤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农业部门成功开展了阳光工程、扶贫开发等技能培训帮扶项目。劳动保障部门面向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在对农民工的培训管理方面,首先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务求培训与市场需求相衔接,确保培训的实效。其次是注重培训后的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及时为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技能鉴定,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保培训质量,同时通过培训招投标的形式让全市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在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最后由政府出出资购买培训成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形式上,该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创新,为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动员培训机构将电动缝纫机、电焊机等机器设备拉到农村,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降低了农民的培训成本,群众亲切地称呼为"我们的流动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