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律教育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与历史传承性,法律教育起源于法律教育机构,而法律教育机构的发展则来源于文化价值理性。传统的法律及法律理性起源于古罗马,近代以来,学徒制逐渐成为欧美国家法律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社会规范、案件程序及辩论技巧等进行讲解与传授,但因缺乏一定的衡量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导致其缺乏体系化的理论内容与知识,不能很好的表现、维护并实现法律的形式理性。之后随着近代文艺复兴的发展,学院式的法律教育模式开始出现并不断占据主导地位,法学开始作为一种知识学科体系进行传播,教师将这种理论化的法律知识不断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这种职业教育性质的法律知识传授模式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近代以来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影响而使其具备一定的理性规定。从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的内在关系分析,学院式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受制于法律理性传统的影响,单方面满足了法律理性尤其是法律的形式理性要求,但缺乏对法律人理性的关照,因此弊端相对明显。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科学的教育,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在完成其教育后都加入到社会中进行社会服务,这种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更多的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与欧美一些职业性法律理性教育相比,其对法律人的理性培养机制更加缺乏。
近些年以来,欧美法系的国家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开始更加注重法律实践的教学环节,突出法律的工具理性价值,而且随着法律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发展,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及案例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基本法律技能的需求,因此诊所法律教育形式开始出现。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推动了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法律人理性的培养及法律教育的充分改革。由此可以发现,法律理性最终会构成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也会成为法律理性的孵化巢。在传统法律理性相对抽象的时期,法律教育也不发达,近代以来,随着法律形式理性的发展,学院式法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法律形式理性得到了充分的完善。现阶段,通过法律人自身的理性来克服法律理性本身的局限,最终使法律人的理性教育成为法律理性及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充分重视法律教育的实践环节,推动法律教育理性与法律理性的发展。
二、多重教育方法在法律教育中的作用
法律理性体现在法律教育中主要涉及到法律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及方法等。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其与大陆法系的法律理性具有内在一致性。课堂讲授法能够将概念与体系充分传授给学生,使得课堂效率提高,另外法律理性也是社会科学理性的一部分,因此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进行法律教育教学也就成为法律教学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大陆法系中,法律理性呈现出一种建构性体系,从而很好的方便了课堂授课。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学生能够较好的领会法律理性的内容,因此如何现代法律理性依然存在且法学作为一项社会科学其知识体系不发生改变的话,则课堂讲授的方法也会一直延续。课堂讲授的方法能够有效推动法律理性的传播,但其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将学生认作被动的授课对象,导致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的课堂知识讲授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案例的发展脉络与解决思路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典型案例的基本思路,进而解决一些类似的普遍性或者特殊性问题。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法学理论进行实践性的阐述来辅助课堂讲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中国的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理论教材的顺序与内容进行编写的,每个案例都能很好的说明一个法则,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灌输,有效缓解了课堂讲授法的呆板。案例教学法与课堂讲授法具有相同的属性,即法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但并不能充分提高学生作为法律人的理性能力,因此不能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有计划的合理安排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诊所法律教育
诊所法律教育是在对案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诊所法律教育主要是在学院设立法律诊所,每个诊所设一名教师,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本地真实的当事人诉讼案件,其宗旨在于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实践活动程序中,比如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参与社会制度的谈判等。诊所法律教育的出现向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其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作为法律人的理性,通过使学生认真的处理真正的案件来巩固其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作为法律人的职业素质与道德标准。
三、总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引言: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术或技能、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具备“零距离”上岗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职业院校学生固然也是社会成员。社会成员既需要遵守法律又离不开法律的保护。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依法治国的需要,加强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课题。近年来与高职学生相关的违法犯罪现象屡有发生,甚至发生校园喋血事件。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的法律素养较差、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亟待加强。本文从法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如何加强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及加强职业教育学生法律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得出法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对法律教育重视度不足。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往往以专业技能教育为重心,注重对学生讲授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多数高职院校对法律教育重视度不够,在课程设置时仅为学生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且将法律基础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由于这门课程多以考查课方式进行考核,课时量十分有限,教师能够讲授的内容少而浅。因此,学生在上课时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没有必要认真听、仔细背、深入理解。故而没有足够的兴趣去深入学习,仅疲于应付考试。此外,高职院校与全日制高校相比缺少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很少组织法律知识讲堂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学校没有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这种条件下的法律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培养法律素质的目的。
2.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结构不完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是学习成绩最差学生的选择。的确,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较之统招本科院校学生确实存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比如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力差等。这些方面的欠缺使得高职学生也存在法律知识结构不完整、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比如对于某部法律,虽然知道一些法律条文但不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外延,不能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缺乏对法条的灵活应用,更别说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高职学生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正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而成为被侵权对象也恰恰证明了他们法律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高校法律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抽象而枯燥的法律课程学习无疑带来了不少阻力。教师仅仅都是在给学生泛泛罗列灌输一些法律概念、术语等,没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引人思考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满足不了学生走向就业市场后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1、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流传了多年的人治传统,形成了民众法律意识缺乏的状况。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不够成熟,与法治社会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我们正在开展依法治国建设,但长期形成的源自历史的消极因素和体制环境如“官本位”和“人治”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高职学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潜意识里也抹不去这些观念,这便是造成高职学生法律素质偏低的历史原因。
2、高职教育体制的限制。虽然国家在法制教育方面对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持同一标准,但高职院校由于未将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培养目标体系中, 学校、教师对学生法律教育都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使高职学生产生“法律基础课不重要”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的教育体制不能满足培养就业市场全面素质人才的需求。
3、客观方面的原因。由于高职院校招生分数线较低,往往是高考中未达到本科线的学生的选择。而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对新知识获取的速度较慢。加之社会方面存在的种种偏见,使得高职学生往往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得过且过的偷懒思想。这种客观方面的原因也给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加强高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提高对法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所占地位的认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各项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法律教育与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它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逻辑能力。面对当今这个法律日益健全、人们越发重视法律的社会,单纯具有某项专业技能根本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绝对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具备熟练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熟谙法律常识的“一专多能”人才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这既满足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又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志。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缺乏对法律教育的足够重视,法律教育基本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法律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和学时不尽合理、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为此,对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进一步充实教材内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法律教育教材普遍存在教材内容滞后、系统性差、难易程度与职业教育不匹配等问题和不足,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应选择贴近生产和生活的法律知识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再附之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的专门性法律知识,兼顾知识的专业性、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水平、增加理解深度、锻炼学生对法律实用性功能的理解。
调整课程设置 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就业率,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专业课冲击基础课的现象。将法律教育的课时挤到30多学时,这仅能让法律教师紧赶进度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为避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如走马观花一般,应尽量调整延长法律教育的学时。此外,学校的法律教育仅以教材为主,缺乏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在设置法律课程时,应在每学期适当增加丰富法律知识的活动课,让学生通过对法律基础理论的掌握,增加活用法律的技巧。
改进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法律课堂里面,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但基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以讲为主,忽视了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对法律课程渐渐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学习效果“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的改变离不开教师对法律教学的重视,更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生动再现某些图片或视频资料与学生分享。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单凭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还需要拓展课外法律讲堂、采取实施情境教学,采用法庭观摩、模拟法庭等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依法办事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2
【关键词】法律教育 就业和创业 导向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的意义
1. 从学生管理要求来说
高校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是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
2.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说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强公民的法制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法制素质得到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导向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中的必要性
1.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法律教育是就业和创业法律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可树立就业和创业法律意识,诺守合同的就业和创业者。另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融资担保法律保障,是各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根本经验。
2. 为实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
外国十分重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法律制度建设。创业环境是创业成功的土壤,就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法律保障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宏观环境的必要因素。
3. 保障大学毕业生创业权益
就业权是法定权利,涉及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法上的经济权是指社会中从事财富生产,进行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就业权。创业有利于带动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法律可以为大学生特殊创业群体提供稳定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
三、法律缺失的表现及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为:
1. 就业与创业法律教育的不足
从大学开设的课程体系看,少有法律类课程设置,法律教育及相关课程设置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
2. 相关国家法律政策的匹配力度不足
《民法》方面对就业与创业学生的年龄的限制可能会影响部分少年天才创业者等等。
3.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者存在着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足的现象
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法律政策掌控力尚待加强,不能有效的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所以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顺利开展,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缺失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考察
首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法规扶持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但是,政府针对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设置还相对滞后,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法律咨询和服务的机构。
2. 教育形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并且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学生管理部门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最终造成大学生法制教育手段单调,教育方式缺乏灵活多样。
3.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个人法律知识准备不足
第一、就业和创业者法律政策掌控力不强,不懂得如何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只有了解国家政策,才能走好就业和创业的第一步。但实践中许多就业和创业者根本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知如何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第二、就业和创业者利用法律和政策来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能力差。其中也包括各种法律风险,然而很少有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前认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内容,在遭遇风险时束手无策。
第三、就业和创业者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尚待加强。在实践中,对诉讼法、仲裁法等程序法有基本的了解的就业和创业者不多,利用法律解决争议协商和解、调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有待加强。
4. 教育实效需要进一步突出
法制教育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形式,教育实效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目前的法制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法制教育实效不是很突出。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交往中时常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甚至抱着无知、侥幸等心理以身试法,违法犯罪。
五、大学就业和创业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
1. 提升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立法层次,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促进法》。为此,我国政府应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为原则,以保护大学毕业生创业权益、实现扩大就业为目标,制定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促进法》,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天之骄子”“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却日益严重。法律意识的淡薄让那些高材生们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叹息之际引发诸多人士对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意识培养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意识包括由法律现象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够确保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主导,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点”。总体上来说,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生力军,为让法治护航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体会着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价值沦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并日趋智能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家庭的庇护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是非判断能力弱,不经意间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积极的指引和教育,这些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对严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道德可以谴责,但是却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其思维方式正确并且法律素养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维,主动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途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反观中国高校教育模式,考试成绩依旧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而高校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引进新的学工等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法律专业背景人员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有队伍的法律素质,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传授法律知识的氛围。
2.增设法律法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保留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增设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必修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的基础法律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还要改变传统“单人独奏”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实际,以案讲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3.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校内网络等媒介传播法律信息,尤其要跟踪社会热点,做好事件传法。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寓学于乐。另外,亦可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等协会,随时定点或通过网络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服务。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专科法律教学;地位;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早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十九世纪后期开创并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
案例教学法,主要内容是用案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这并不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附带讲案例这么简单。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案例教学法较为全面的定义为:在法学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解释成文法内容并推动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的一种辅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需要认真组织才能完成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其优点是能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达到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教学效果。
我国是成文法体系国家,法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围绕教师讲授某种专门理论知识而展开。优点是教师对教学进程能给予较好的控制,能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法律概念、原理以及现行的法律条文。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律实务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教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判断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法律教学的特点
我国高校专科的法律课程主要是系统传授部门法学知识。传统的专科法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法学教科书采用的编写模式单一:先概念、后特征,然后是概念间的区别,构成条件或要件,相关的法律规定等,案例仅仅作为知识的解释或者拓展在教材中出现。学生学完后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滚瓜烂熟,但一接触实际案例就茫然不知所措。
第二,法学教师在讲授法学知识时,更加注重法学课程的体系,重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一般采用纯粹文字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制度与理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这种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不能参与进其中,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
第三,法学教师的学术论文都追求理论的“高、精、尖”,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具体案例和问题接轨不多。当然也难以把法律理论结合现实案例,生动而实用地传授给学生。
第四,中国目前的法学教师多是理论出身,较少参与法律实践,很难培养出了解法律实务、掌握法律实务知识的人才。
所以,高校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系统学习过一门或多门法学课程,但面对实际问题和具体案件时,所学的理论知识显得苍白无力就不知如何着手,缺乏具体案件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缺乏准确的法律表达能力和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
三、专科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对法学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结合正是时代对于应用型法学人才的要求。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建立和完善。
(一)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法律教师。
法律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渊源于其他各行各业的知识,是它们的“记载”、“表述”和“翻译”。 法律教师除了必须精通本专业、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法律规定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例如,讨论涉及婚姻家庭夫妻财产分割方面的案例时,教师不仅要有婚姻家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公司、会计、审计、股票等金融方面的知识。
另外,法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并具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教师既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能力、技能体系,还要对学生的发展基础及个性化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把握。现在很多法学专业强调“双师型”教师,要求老师既具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法律实践经验。这种类型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当前的法学实践联系起来,具有更好的课堂效果。
法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一位优秀的法学教师能让害羞、内向的学生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而不仅仅用自己一个人的知识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二)拥有充裕的案例教学时间。
案例教学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钻研教师发的案例或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学生之间不断提问,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法律的一般原则和规则。
如果时间过短,则容易导致分析、讨论不充分,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单次课程的课时量要比较充裕才能满足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需要。
(三)控制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规模。
我国高校的行政班一般为30-40人左右。但在上课时往往采取多班合并听课的做法。在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案例教学就很难开展,即便勉强采用也取得不了好的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开展案例教学课程时班级规模不宜过大。理想的人数是在20――30 人之间。
四、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完善专科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全方位地塑造法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也有适用。
当然在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不同课程的教学中有不同的具体运用。在专科层次的法学教学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应用型法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正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因此,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学没有案例教学法的传统,案例教学法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采用判例教学法的国家众多,但美国的判例教学法最有特色,备受推崇。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特定判例的研究来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规则。
判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问答、讨论,教材名字就叫《case book》;教师上课时不讲概念、定义之的理论,而是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提问、辩论,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其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广泛的法律知识和规则,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
美国法学教育采用判例教学法,根源在于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这一法系有着判例法传统,使得其法学教育采用了归纳法这种形式。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也没有判例法的传统。判例本身在我国也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判例教学法。其次,我国的中华法系本质上类似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形式,注重对制定法进行阐释的演绎法逻辑。对成文法进行解释及解决其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不仅是我国司法的主要任务,也是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法学教学仍要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据此,我国的法学教学方法可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讲授法学理论的辅助方法,并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的。
古语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一定的阶段,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相关能力的训练效果就可显现出来。这对于训练专科法学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法学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维,案例教学在法律课堂中的运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
关键词:学生;趣味教学;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趣味教学法的核心是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教会学生如何学生学习。小学英语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学生英语学生兴趣的培养、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并可以更好地促进新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下面,笔者从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趣味教学法对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进行分析。
一、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小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基本知识,从而为更高层的英语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当采取趣味教学的发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能力,并促进小学生英语实用技能的养成。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训练提升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促进良好课堂氛围和自主学习机制的形成,从而促进小学生快速、高效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学生记忆新单词时通过适当的游戏来促进学生对于该单词更好地阅读和识别。在英文阅读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并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时小学英语教师在趣味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教学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焦躁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求知欲的培养。
二、促进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渗透
学习一门外语是21世纪的我国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英语课教学则是促进我国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态进行了解并注重对英语文化的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和小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并且对于提高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和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重要影响。小学生可以通过英语课堂了解不同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世界的广阔并促进自己理想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使命的完成并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在长期教学内进行英语文化的良好渗透,并重视英语文化意识通过趣味教学的体现,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对异国风情、异国文化更加清晰的了解并最终促进他们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三、促进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并仅仅注重课堂内容和阶段考核。趣味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且通过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趣味性的提升,与此同时设置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当的趣味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活动的自由组合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享受教学内容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着重要影响。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对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良和革新,通过英语趣味教学法促进良好英语课堂氛围的形成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景相英.如何实现小学英语的趣味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一、消除自卑心理
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要求实施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认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败的教训,要信任和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笔者曾接到一个差班,该班初一时的语文教师年老多病,无法正常教学,作为该班语文教师的我,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主动地关心后进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再次失利的时候,告诉他们“耕耘多,收获少”的现象亦经常出现的道理,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科学的道理,激情的话语,不断的赞赏,真诚的相帮,填平了他们心中的缺欠,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他们完成《语文与生活》《学习语文的苦与乐》等作文练习,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树立起为了更好地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
二、激发自信心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学生就可以在这栏后面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三、克服自满情绪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励性的“全程式”评价,可将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动阶段。在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二是运用创新。不仅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评价,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策略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技能之外,还有学生是否团结、是否互助、分工是否有条理,都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激励发展的评价。三是终结阶段。一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作业的难易尺度,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一、巧用电教媒体,精心导入,组织课堂教学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的几分钟将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我就开始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唱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儿童英语歌曲或是朗诵一些朗朗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如教学Who's that句型时。先让学生听听歌曲Who's that教学职业类单词时,先让学生唱唱They sing happi。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说说小诗They are very good并在说的同时让学生看着课件所展示的水果图案。视听结合,学生完全被生动活泼的画面、音响吸引住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水到渠成。
二、善用电教媒体。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情景教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的。而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掌握和运用英语,教师要创设相仿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以至于运用英语。电教媒体的运用,就是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电脑能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体,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现实生活相接近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容易进入交际角色。在此期间,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使教学多样化、交际化,把枯燥的单词有机地组成对话形式,编写成小故事、短句或小品来表演:把语法知识点改编成有趣的游戏。在这个阶段。教师仅是个指导者,是个导演,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表演,发展他们的交际技能,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这样在情景运用中自然地记住了词汇,大大增强了语感。
2.利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直观教具及图片一直受到教师的推崇,因为它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和现象的概念,然而,由于这些直观教具大多是静止之物,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而现代的电教媒体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的确给英语教学的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
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时,教学中的难点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可依次播放十二生肖的卡通图,引导学生用with来练习说说这些十二生肖的特点。这些卡通动物色彩缤纷,姿态各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积极踊跃,激发了学生说的动机。
三、活用电教媒体,丰富学生英语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诸如,唱歌、阅读、展览、词汇竞赛,小短剧演出等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如,在学了lUll,walk,sit,stand,swim,skate,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等动词和动词词组后利用业余或活动课时间,多媒体课件连续并且快慢结合播放这些动词或词组,全班学生听到后做动作,最快最准者获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妙用电教媒体,渗透西方国家文化意识
一、课前开展充分预习,有效培养良好的学习技巧
一是强化预习习惯培养。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部的学习环节都局限于课堂,这是不科学的。缺乏充分的课前预习,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把握重难点,并且本来能够在课前解决的基础性知识也挤入课堂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运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学习必先预习的良好习惯,将基础知识在课前全部解决,课堂上只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相关探究,并且要求学生将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筛选罗列出来。
二是给予预习技巧指导。通过对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技巧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技巧,导致预习成效不佳。笔者在分析、总结了学生学习特点并借鉴了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思、做三点预习法,要求学生详细阅读了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解决基础知识,总结存在难点,并尝试做一做相关练习,以这样的方式提高预习的基础性与针对性效果。
三是要求预习经验总结。学生每进行一阶段的预习活动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开展回顾与总结,既要总结自己在预习活动中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也要分析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这样的方式取长补短,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技巧水平的提高,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组织合作探究,全面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一是设置科学的学习载体。对于高中生而言,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更高,单打独斗的教学活动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制定一名学生牵头,组织其他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设计这样的小组载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二是设计渐进的思考题纲。为了有效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地位,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而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启发引导的互动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被浓缩成为一组具有思维渐进性的引导提纲,这样的思考提纲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目标的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条鲜明的思维与逻辑线索,整个教学活动完全可以以这样的思考提纲为顺序,逐层深入、有效地开展。在思考提纲的设计中,笔者注重体现全面性、重点性和层次性三个原则,既要全面体现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同时也以紧扣住学生难以掌握的重难点为突破口,另外,还兼顾了学习小组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基础,做到分层要求、兼顾全体。
三是组织互动的探究学习。在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中,有了思考提纲这样的线索,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探究。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笔者相机进行巡视点拨,只有在学生遇到无法突破的问题时,笔者才给予学习小组一些思维、思考方式方面的点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环节之后,笔者创设了交流平台,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并在汇报后相互完善补充,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努力学习的良好势头。
三、课后进行拾遗补缺,着力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一是传授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科学的复习方法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一方面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相关要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轮次、间隔时间,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总结自己最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语文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以便使全体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到有利于自身学习的因素。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活动。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古诗文、新材料作文等等,笔者要求学生筛选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依据学生能力与学习内容进行划分,组织相关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性地弥补薄弱环节,突破学习难点,以达到拾遗补缺的效果。这样的专题活动能够实现对学生差异化的巩固和突破效果,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是引导学生拟定巩固计划。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二年级,及时查找以往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针对性弥补,实现新知学习和旧知巩固的齐头并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笔者要求学生对照学习要求,认真细致地回顾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并逐一制定弥补计划,与接下来的学习同步进行,以实现巩固深化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杭黄高铁 长三角 旅游 发展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切,交通条件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我国旅游交通格局。2010年以来,以沪宁、沪杭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主要城市间真正实现1小时交通圈。作为国家铁路网规划中的杭黄高铁,将与长三角高铁联网成圈,不仅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给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助推效应,使该地区完整步入“高铁旅游时代”。
一、承担旅游客流功能定位,成为国内首条“旅游高铁”
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位于浙西和皖南地区,东起浙江省杭州市,向西经杭州市的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县市,进入安徽省的绩溪县,继续向西至黄山市,简称杭黄高铁,又叫杭黄客运专线、杭黄铁路。该线是正式列入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2008)和“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高铁,也是规划的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组成部分。
杭黄高铁自杭州东站至黄山北站运营长度287.375km,建筑长度265.244km ,其中浙江省境内184.748km,安徽省境内80.496km。按双线客运专线标准建设,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工程投资估算总额365.46亿元,由原铁道部和浙江省、安徽省合资建设。全段拟设杭州东、萧山、富阳、桐庐、建德东、淳安、三阳、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等10 个车站,其中杭州东、萧山为既有车站。该项目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12年11月,铁道部和安徽、浙江省联合上报调整可研报告,“十二五”期间将开工建设。建成后,杭州到黄山最快不到一个半小时。
众所周知,客运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关系密切。作为交通运输行业革命性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的成功运营与区域旅游互动发展,使城市间的距离不再遥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截止2012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作为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组成部分的杭黄高铁,连接和辐射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是浙西、皖南人民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串联起浙皖美景的“旅游高铁”,该项目在规划建设的功能定位上也被明确为“是一条主要承担旅游客流的区域性铁路”,可以说是国内首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高铁”。
二、串起名城名山名江名湖,打通世界旅游“黄金线路”
浙皖两省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杭黄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其中,作为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的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之美誉,杭州西湖享誉世界。毗邻的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富春山水,天下独绝”,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富春,费时数年绘制了《富春山居图》。上游的新安江被誉为中国的“多瑙河”,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唐孟浩然诗云:“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是一条闻名中外的“唐诗之路”。
黄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此外,黄山市境内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道教圣地齐云山,“千年奇迹”花山谜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老街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等一批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美国著名媒体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在其官网上评出中国最美40个景点,黄山、宏村榜上有名。CNN以“黄山传奇”评价海拔1863米的黄山,认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不渝的向往。
有人说,杭黄高铁的最大意义,在于对浙西和皖南的旅游贡献。杭黄铁路是串联名城 (杭州)、名江 (富春江)、名湖 (千岛湖)、名山(黄山)等著名风景旅游点的旅游铁路,在旅游界人士看来,这条穿越浙江、安徽两省的高速铁路,把杭州、富春江、千岛湖、黄山等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次第串连起来,打通了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路。届时,“顺上海而下江南,凭栏西湖、千岛湖,再登黄山,一条风景线,风光无限!”
三、区域旅游格局发生变化,高铁路网形成“环形对接”
随着高速铁路网的逐渐建成和完善,高铁将改变旅游交通格局,使区域旅游格局发生变化。在高铁出现以前,由于交通的不便,旅游格局受限,游客想去的地方或去不了或时间来不及等等。如今,由高铁带来的交通格局的变化,使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的格局被打破,对高铁连接区域的旅游来说,将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效应,这些相对与交通不发达区域的散客化、同城化、区域化趋势将会得到重大改变。
长三角地区的华东线路历来是国际国内旅游的重点线路,其中杭州已经成为长三角最大旅游目的地。目前皖南与杭州无直接铁路联系,黄山至杭州需要经皖赣线,过宣城经宣杭线至杭州,绕行近200公里,旅游客流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现在走杭徽高速公路,从杭州到黄山需要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玩杭州-千岛湖-黄山串线游,路上需要四个小时。而将来乘坐杭黄高铁,从杭州经千岛湖到黄山只要一个多小时,时间缩短、快捷便利。杭黄高铁将盘活多条区域旅游线路,而且通过与沪杭、杭甬、杭宁高铁相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到黄山,也只要两个多小时。从旅游意义上说,杭黄高铁建成后,其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城市,交通的巨大便捷,将使得黄山成为沪杭甬地区的后花园,必将改变长三角区域旅游交通格局并大大提升大华东旅游的吸引力。
杭黄高铁既是沪浙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辅助通路,也是皖南、浙西地区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更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延伸。建成后,在路网上,将使长三角地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与已建成和在建的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通道、杭甬、杭长和东南沿海高铁紧密衔接,组成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区域辐射的快速客运网,特别是与沪宁、沪杭、宁杭、宁安城际铁路和京福铁路联在一起,成为一个内循环,使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形成“环形对接”、闭合成网状态。
四、区域旅游资源实现整合,提升旅游产业“品牌效应”
从经济的角度看,高铁开通受益最直接的应该就是旅游业。旅游业是靠客流支持的行业,客流对旅游业来说就是财富。没有客流,再美的的旅游景点也没有意义。高铁沿线那些旅游资源品位高,原来由于交通不便,养在山中人未识的区域,高铁开通后,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将给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高速铁路也使游客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成为可能,这势必推动区域间旅游合作的进程,带动更大范围的区域旅游合作。以前的区域旅游合作呈现的是块状合作,更多是临近区域的旅游合作,高铁将带动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将会呈现出线状的特征,并在更大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仅以杭州为例,目前,杭州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区,而杭州西部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但受到交通的制约,分享客源有限。杭黄高铁让杭州、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区域紧密抱团,整合后的旅游线路,将在国内长线旅游中更具魅力,吸引更多国际客人。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国际国内旅游品牌,且具有旅游资源互补性强、交通便利度高、文化融通性好等特点,具备了进一步打造品牌效应、提高旅游知名度的基础。杭黄高铁建成后,通过与周边铁路及综合交通体系联网,可极大拓展旅游市场,形成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沿线富阳、桐庐、千岛湖、黄山的好山好水,也将迎来更多游客,使省内、省际各大景区之间的交通连线畅通无阻。通过加强景区间合作和协调配合,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建的大旅游新格局,从而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五、发挥长三角经济辐射作用,以旅游业催生"城市蝶变"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其连锁效应是巨大的。当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模式正在朝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方向调整,杭黄高铁穿越皖南和浙西地区,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与皖南之间以及杭州城镇间的交通纽带,明显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推进长三角与周边区域合作与发展,极大发挥长三角经济辐射作用。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改善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未来十年是国家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旅游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
杭州着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该市提出要构建以大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将把自己的发展放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框架中去谋划,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毗邻的富阳则把自己定位为休闲运动之城,提出要用低污染、高产值的现代服务业来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淳安提出建设国际品牌旅游城市,以千岛湖拥抱大都市融入长三角,“拉长旅游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养生避暑胜地;“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高铁更将为黄山带来巨大客流量,相关部门预测,假设杭州接待的客源 10%转到黄山,则黄山接待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100%。[2]诸多的风景名胜,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添加上便捷的交通,这必然为加速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高铁的极度便捷,将为沿线城市带来更多客流,但也会产生城市之间的客源争夺,游客在哪个城市过夜,意味着更长逗留时间和更大消费。可以预见,杭黄高铁沿线的旅游城市一定会抓住契机,加速沿线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步伐,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大都市、接轨长三角,把如何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由“景点旅游”变为“城市旅游”作为重点,以旅游产业催生"城市蝶变"。
参考文献:
[1]2012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火车网2013-01-18
[2]罗毅力.三条高铁对黄山区综合影响的SWOT预测黄山区新闻网 20109-10-26
【关键词】 集束护理; 突发性耳聋; 焦虑; 抑郁; 改善作用
doi:10.14033/ki.cfmr.2017.7.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75-02
突发性耳聋是常见的耳鼻喉科急症[1],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在患者突然发病后,往往感觉手足无措,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紧张的不良情绪,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效果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已确诊,并且不存在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定向力障碍患者,所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后期护理工作。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1例。试验组中女16例,男15例,年龄18~68岁,平均(45.36±5.22)岁,其中单耳发病22例,双耳发病9例;参照组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19~67岁,平均(44.36±5.11)岁,其中单耳发病20例,双耳发病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入院宣传、药物疗效观察、用药指导及出院指导。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上建立集束专科小组,主要有护士长、主管医师、3年以上护龄的专科工作责任护士,所有参与小组的护理人员都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集束护理意识,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能够充分了解突发性耳聋的疾病知识,心理干预方式、健康指导及护患沟通措施等。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安排噪音小、安静的病房,并且在室内摆放适量绿色植物,详细为患者阐述主治医师、病区环境,让患者尽早熟悉新环境。由于该疾病发作急,患者大多缺乏思想准备,产生悲观、失望、忧虑、害怕等心理,易加重原有症状,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沟通,可以手势、书面或者语言(说话稍大声,语速要慢)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仔细倾听患者的倾诉与想法,使其精神有所寄托,帮助患者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尊重、关心、真诚对待患者,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并在日常护理中关怀、帮助患者,尽量满足其需求,取得患者的信任,提升其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同时,利用宣教小册子、讲座等方式积极为患者阐述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护理流程及治疗效果。还可邀请治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组织进行团体交流,鼓励其积极面对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给予患者放松训练,放松、安静、自然、舒适的仰卧,轻闭双目,默念放松,从患者足部开始逐渐向上高度放松肌肉,慢而深吸气、自然舒适屏气、舒畅自然深呼气,并且同时进行心理暗示,让自身处于安静状态,有效缓解心理紧张情绪,每次训练10~15 min,每天早晚各1次。另外,可通过下棋、聊天、听音乐等多种方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少其心理负担。指导患者加强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噪声刺激,尽量少使用电话和手机。每日可搓耳廓,进行耳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价采用SDS(抑郁评分量表)进行分析,焦虑情绪评价采用SAS(焦虑评分量表)进行分析,患者得分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疗效判定标准:经护理后患者受损频率听阈恢复到健耳或者正常水平判定为治愈;经护理后患者受损频率提高程度>30 dB判定为显效;经护理后患者受损频率提高程度在15~30 dB判定为有效;经护理后患者受损频率未发生改变或者改善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优于参照组的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指原因不明、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也被称为特发性突发性聋,以单侧听力下降及耳堵塞感、耳鸣、恶心、眩晕、呕吐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该疾病起病急,短期内听力下降,机体突然生理改变导致患者从心理及生理上发生应激状态,患者发病后经常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焦虑可提升患者机体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去甲肾上腺素属于递质,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最终引发血液流变学及血管舒缩功能的改变。如果不能有效解除人体焦虑状态,可能导致机体内部持续升高血管活性,促使收缩耳内血管,听神经缺氧、缺血,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依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社会因素及生物因素只有通过心理反应才能够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在临床护理中依据生理、心理、社会及生物等因素来进行处理才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3]。
现今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根本就是缓解眼前症状,判定临床疗效时仅仅只是局部体征及症状的改变,应从社会医学、生理及心理等方面来进行干预[4]。目前临床研究中已经高度重视疾病转归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情况之间的关系,经大量资料显示,临床护理中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集束护理是新型的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将众多有循证基础的护理及治疗措施进行结合来得到干预某种难治疾患的作用,经临床证实每个元素都可以提升患者结局,属于一种系统化、整合、归纳的护理治疗方式,不但能够相互作用与弥补,也能够达到叠加的效果[5]。将集束护理应用在突发性耳聋中可以稳定患者情绪,保持乐观态度,降低机体内部缩血管因子数量,增加舒血管因子,扩张血管,提升受损听毛细胞血供的能力,达到尽快恢复患者听力,所以,临床护理中应用集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6-7]。笔者研究后发现,试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集束护理应用在突发性耳聋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日后生存质量,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振,张亚萍,傅玉娟,等.集束护理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2016,42(15):1742-1744.
[2]黄佩云,吴丰果.综合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28-329.
[3]朱洁.心理诱导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辅助作用[J].医药前沿,2016,6(19):230-231.
[4]李晓兰.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38-40.
[5]李月玲.Roy适应模式在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25-26.
[6]叶惠莲,赖爱如.放松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62-63.
关键词:行为导向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 冠心病; 心脏事件; 预防作用;
冠心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 而急性心脏事件如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对冠心病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1-2]。最新研究发现, 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脏事件 (ACE) 的预防不仅要坚持用药, 更重要的是加强日常生活行为中诱因的控制[3]。但目前现有的护理以疾病为主体, 虽然有研究开展了延续护理、家庭护理等, 但这些护理措施侧重点在外因干预, 对患者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患者缺少主观能动性, 因此效果不佳[5]。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源自德国职业教育, 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形式为师生共同参与互动, 已证实在提高知识和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而且国内外已有将此教育法应用于护理健康教育中[4]。本研究采用行动导向健康教育法联合行为干预, 旨在提高冠心病患者认知, 从而加强自我管理, 规范日常生活行为, 达到预防ACE的目的,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4年1-12月心内科住院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96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 其中男52例, 女44例, 年龄39~82岁, 平均年龄 (69.5±12.5) 岁, 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及以下29例, 中专、高中52例, 大专及以上15例;观察组98例应用行为导向健康教育联合行为干预, 其中男53例, 女45例, 年龄38~83岁, 平均年龄 (68.8±14.1) 岁, 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初中及以下31例, 中专、高中53例, 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首发患者,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1999年CHD诊断标准[6], 患者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调查和随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并发症及其它病因的心脏病患者;合并严重肝、肺、肾疾病患者, 心功能分级Ⅳ级者, 合并恶性肿瘤患者, 有沟通或听力、视力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住院期间简单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 主要急性心脏事件及防治, 出院时交待注意事项, 嘱患者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
1.3.2 观察组
(1) 行为导向健康教育:通过信息收集—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效果评估五个步骤开展。 (1) 信息收集:建立详细档案,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 入院诊断、治疗资料及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等评估资料。 (2) 制订计划:查阅国内外资料, 编制《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 制定行动导向健康教育计划和行为干预计划。 (3) 实施计划:第一阶段利用心血管系统解剖图、视频或卡片介绍心血管生理功能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 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巩固冠心病相关知识, 着重讲解认知缺陷问题, 采用互动方式, 让患者结合自身情况讲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演练急性心脏事件的急救方法等, 发放《冠心病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阅读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出院前健康教育, 讲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关知识, 长期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常用药物的名称,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 行为干预:成立行为干预小组, 建立“冠心病之家”微信交流群, 每周定时发送微信, 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国内外最新动态、急救知识及药物信息等, 每周3晚上8:00为流时间, 患者可通过微信咨询遇到的问题, 平时群成员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流, 互相鼓励获得支持。护士每月通过微信与患者一对一沟通一次,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用药反应、身体及心理状况, 对不良的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督导患者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 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
1.4 观察指标
患者均随访至2016年11月或至终点事件死亡, 记录6、12、24个月ACE发生情况, 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心源性休克等;同时记录患者24个月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及心源性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 等级组间比较采用Wann-Whitney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构成比较
两组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在12、24个月ACE发生率分别为6.12%、14.2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31.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心律失常、STEMI构成比例高于对照组, NSTEMI、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构成比例低于对照组 (Z=5.271, P=0.006) 。
2.2 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
随访24个月, 观察组病死率为1.02%, 对照组为7.29% (P=0.034) 。观察组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 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7]。但国内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 冠心病患者中知道这些危险因素者不足30%[8], 而付诸于行动, 积极进行自我管理者更少。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显示,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了44%~76%[9]。国内有研究显示, 对64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医疗干预使378例患者获益, 获益率达58.88%[10]。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十分必要。
闫薇等[11]对出院后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杨芳等[12]采用电话加随访的护理干预方法干预了120例出院冠心病患者, 结果显示出院后第12月和24个月末, 干预组患者疾病认知、合理膳食、危险因素控制、规律作息、遵医用药、按时复查等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种医疗干预手段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德国“职业学校”之父凯兴斯泰纳提出的, 主张手、脑同时进行学习, 师生互动。本研究在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借鉴此方法, 从预防效果显示, 观察组出院随访期间患者再入院次数为13次,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次;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 (8.65±3.5)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1.50±3.2)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院12、24个月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NSTEMI、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事件的构成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心源性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行为导向健康教育联合行为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法之所以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原因如下:一是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先进行评估, 确定患者的健康问题和教育缺陷。如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低, 对ACE的防治知识一知半解等。再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行为干预方案, 使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目的更加明确。二是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的教育方式不同。常规的健康教育法是通过抽象的说教育, 填鸭式的方法为主, 患者兴趣不高,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掌握不牢固;再加之护患缺乏互动, 患者学习后很快遗忘, 特别是随着出院居家时间的延长, 生活逐渐回归到原来的状态, 不利于危险因素的控制[13-15]。而行为导向健康教育法一方面利用图片、卡片、视频等, 使教育形式形象化;二是让患者联系自身行为, 症状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更容易加深印象, 并演练心脏事件的急救, 让患者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 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三是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通过微信定期发放相关信息, 并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服药依从性等进行干预, 因此显著提高了预防效果。而分四步实施, 首先通过图片、视频、卡片等进行宣教, 使患者对冠心病、各种并发症及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6-17]。
综上所述, 从本研究结果已证实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认知, 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约束日常生活行为, 控制急性心脏事件的诱因对降低ACE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更新理念, 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居家的护理干预。当然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方式较多, 而行动导向健康教育法的效果已初现,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蕾, 丁金玲.情景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便秘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6) :1925-1928.
[2]蔡英华, 任玉娇, 周焕芳, 等.基于JCI标准的四维度创新模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24) :3483-3485.
[3]袁越, 陈红方, 刘峰, 等.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5) :428-430.
法律素质教育应该是法律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素质和法律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法律教育主要指的是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对于学习法律的人员知识传授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在法律教育实现的过程也实现了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这两者的具体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某些细节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法律素质教育隶属于法律教育,其是法律教育的庞大支系中一个主要分支而已,在面对的人群和对象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所面向的整个整个社会人群,是为了提升人们对法律和法制的整体认识,而后者所面对的主要是将来会从事和法律有密切关联的专业水准比较高的学习法律的学生,其针对性更强。
二、提高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具体方法
1.加强对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过程
所谓的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在改变人们传统法制观念的基础之上实现和社会法制有关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的过程。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优化。要加强基本法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立法时要充分的发挥人民的民主性,让最广大的人民积极的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在执法时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相关执法人员切不可知法犯法,对于社会法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造成阻碍。只有对社会法制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够促使相关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尽可能的让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基本引导内容的法律教育的得以顺利高效的进行。
2.院校大力推进法律教育课改革的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和法律有关教育的具体情况,大多数的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人民传统的法制意识淡薄,在推进高校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发挥法律素质教育对于法律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必须加强对院校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提升珐琅彩素质教育的整体地位,把其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规程中去,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质,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把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并且把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的评定当中等。除此之外院校也应该对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和教师在法律教育的课堂上高效的互动,从而为促进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其综合能力的完善奠定基础。
3.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质的主要体现内容之一,因此要想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在法律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果教学内容选用的恰当,那么想过的教学情感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为学生法律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情感条件。在选用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指引作用,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法律精神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以及法律教育的高效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一、将法律教育渗透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骨干学科,使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未成年阶段是最佳的法律教育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法律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正确地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健全政治心理。
二、中学法律教育的展开
中学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法律信仰和行动。法律教育分为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最终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法律思考能力和法律行动能力。法律教育奠定法律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培养学生的法律视角、法律思考力和行动力,使学生最终形成参与社会法律事务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法律知识网络,法律教育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法律对于我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作用;2.阐释法律价值观,并培养学生法律态度和法律信念;3.在情境下运用法律技巧;4.领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我们的法律教育,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要看到法律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学生不仅要接受法律知识的灌输,同时需要反思法律的规定,通过反作用深刻理解法律。让法律成为学生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使每个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法律教育的方法
1.创设法律情境和营造氛围,把法律带入生活,提倡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案例学习或角色扮演,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实体验,触动学生内心的法律道德判断。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现场”,比如“模拟法庭”,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法律的系统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法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看到法律的普遍适用,体会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法律认同感,并形成稳定的法律思维和行为。
2.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锻炼他们的法律思考力。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但也要坚持以下的原则:首先要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去;其次要让学生自由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有自我思考选择的权利;再次他们可灵活地运用法律,知道法律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最后告诉学生法律实践是复杂的,法律学习是渗透在各学科当中的,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由研讨法律的教育平台,可给出探讨课题,使学生通过探讨、思考、选择,获得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灵活应用掌握了所学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在形成自己的法律思考力。
3.营造法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律行动力。对于学校,其教学管理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进行,公平、公正、透明。这样依法治校的氛围,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精神,清晰明确自身与学校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对于社会,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警察机关、律所等常常是开放的。学校应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旁听、听证等方式了解我国法律的运作机制,巩固法律知识,增加法律认同感和尊重感,使法理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