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儿科病房;患儿;手卫生;监测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202
手卫生是指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其中, 洗手是指医务人员采用洗手液、肥皂与流动水进行洗水, 以去除手部细菌、污垢、碎屑等;而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从而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在常规洗手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的过程[1]。提高手卫生的合格率, 对控制院内感染,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院以75例儿科病房患儿为例, 分析患儿手清洁前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本院儿科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住院的患儿75例作为观察对象, 男女比例为42:33, 年龄8个月~10岁, 平均年龄(3±1.08)岁;患儿的疾病类型包括:消化系统疾病23例, 呼吸系统疾病36例, 其他疾病16例, 其中有静脉留置针者19例。
1. 2 方法 待患儿直接用手进食或吮指时, 对患儿手指进行采样, 采样后指导患儿家长或亲自对患儿进行手部清洁, 待清洁完毕后再次进行手指采样。采样方法为:并拢患儿五指, 应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于患儿双手指曲面由指根到指端来回、转动擦拭各2次, 之后剪去医务人员手接触部位棉拭子, 将剩余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 送去检验科检验。
1. 3 评定标准 患儿手卫生监测合格率评价标准为:采样面积按照30 cm2计算, 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要求的Ⅲ类环境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 不可检出致病微生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手部清洁前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对照 对75例病房患儿手部清洁前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进行分析对照, 患儿手部清洁前仅有7例监测合格, 合格率为9.33%, 平均细菌菌落数为(38±14.17)cfu/cm2;手部清洁后有62例监测合格, 合格率为82.67%, 平均细菌菌落数为(8.3±5.10)cfu/cm2。患儿手部清洁后手卫生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清洁前, 且细菌菌落数明显低于清洁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清洁前患儿手细菌检出情况分析 对患儿手部清洁前的细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 检出细菌的68例患儿中, 共检出腐生葡萄球菌27例, 表皮葡萄球菌22例, 微球菌11例, 大肠埃希氏菌6例, 白色念球菌3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黏质沙雷氏菌各1例, 其中有部分患儿检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8%~15%左右的患儿发生医院内感染, 由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严重者还会引起患儿死亡。因此, 如何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 也是临床十分关注的话题。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患儿手部存在细菌, 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基于这一现象, 加强手部清洁, 对控制院内感染也十分重要。
本院将75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在患儿手部未清洁时进行手部采样, 通过手卫生监测结果显示, 患儿在手部清洁前手卫生监测合格率仅为9.33%, 检出手部细菌包括腐生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白色念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黏质沙雷氏菌、变形杆菌等。对患儿手卫生现状展开调查, 患儿手卫生监测不合理原因主要是因为患儿及家长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足, 洗手能动性差, 导致患儿经常吮吸不干净手指, 进餐前不洗手。此外, 医院方面对于患儿手卫生的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 未能详细叮嘱患儿家属做好手卫生工作, 患儿在治疗期间, 吃零食时直接用手去抓, 很少有人洗手后再进食。还有一些患儿由于年龄太小, 大小便管理困难, 在治疗期间经常出现随地大小便, 用过的纸尿裤随处乱丢的现象, 这样不仅影响医院的环境, 造成床单污染, 还容易导致患儿发生院内感染[2]。
基于儿科病房患儿手卫生监测的不理想现状, 建议医院从如下三点加强干预与管理:①加强病房管理。医院需提供给患儿一个相对清洁的住院环境, 病房内设置有盖的垃圾桶, 方便患儿及家属丢弃垃圾, 以避免垃圾乱丢现象;②加强卫生宣教。对3岁以上患儿, 以及患儿家属加强卫生宣教, 使之明白手卫生的重要性, 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针对年龄较小, 有吮指习惯的患儿, 家长也应加强管理, 经常擦拭患儿手指, 尽可能减少手部细菌。③完善病区洗手设施。为每个病区设置洗手设施, 方便患儿洗手, 并配置洗手液、消毒剂等, 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的洗手方法, 以保证手部清洁的彻底性, 杜绝致病细菌滋生[3]。
综上所述, 儿科病房患儿手卫生现状不理想, 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深入分析患儿的手卫生影响因素, 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策, 尽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手卫生现状, 降低院内感染率,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母方, 赵玉兰, 母楠.住院患儿手卫生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 2012, 5(8)169-170.
[2] 高清华.儿科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 2013, 20(3):184-185.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人员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8-02
随着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技术对手术室洁净条件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洁净手术室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1]。手术室级别越高,对出入手术室人员要求也越严格。我院于2006年3月开始启用洁净手术室,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经过5年的尝试,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1启用洁净手术室前人员培训
11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生培训组织全体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生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灌输新理念,学习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和环境要求,熟悉各级手术间手术适用情况。掌握工作人员规范的着装要求和手术室进出流程,组织大家观看多媒体,让培训更直观、形象、生动,便于加深印象。手术室工作人员既是预防医院感染措施的实施者,又是环节管理的操作者[2]。手术室护理人员还要掌握洁净手术室的操作和维护保养,掌握各种核心制度,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参观制度等。
12手术室护工培训洁净手术室同传统的手术室不同,对卫生清洁的要求非常严格,它是通过空调洁净技术控制尘埃含量,过滤细菌,达到无菌。我院属于县级医院,平日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时间长,加上护工都是聘用的,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较差,卫生知识严重匮乏,更别提无菌观念了。为了让她们更快、更好地进入岗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有专人负责实施、监督。根据员工实际文化水平,适时普及基本理论知识,增强无菌观念。让其了解消毒清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清洁、消毒、职业防护和相关规章制度。讲解其岗位的重要性,增强其荣誉感,树立其主人翁意识,从而努力工作。另外制作简单醒目的标示,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图,通过简洁的文字、形象的图解,易于理解记忆。将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及消毒技术规范等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位护工手中,人手一册,随看随学[3]。
2洁净手术室人员行为规范管理
21医护人员行为规范手术室内严格着装要求不仅是做好一切无菌技术的前提,更是一道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屏障[4]。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专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由洁净路线进入手术室。根据手术室安排表名单,严格控制手术室人数。参观人员提前通知手术室,听从手术室安排,服从手术室管理,由专人带领,严禁私自在手术间串行。术中空气细菌含量与手术时间长短、室内人员数,以及术间开门的次数有关[5]。因此,进入手术间后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尽量避免人员走动。手术开始后,实行房门管制,控制开门次数,从而减少空气细菌数量,保证手术室的洁净环境。手术结束后,进入污物通道不得原路返回,如有连台手术须重新更换着装,方能进入洁净区域,避免交叉感染。
22空调净化设备人员的行为管理设专人负责空调净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制定管理规程和检测制度,定期对净化设备进行检测、清洁、消毒。回风口每周清洗,风道每半年清洗一次,初效过滤器每月更换,每天检查,如有破损及时更换。高效过滤器每2年更换,设计制定专项表格,做好相关记录,责任到人,实现可追溯性;保证空调净化设备安全,高效运转。每月进行空气采样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
23清洁工人的行为管理手术室的一切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后进行,必须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湿式打扫。术中产生的垃圾分类放置,术后集中处理。感染手术用品应注明,做好标记,进行双消毒,并做好个人防护。术后手术间的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壁柜表面及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式清理,每周对吊灯、墙壁、地面等彻底清扫,每月再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清洁工具采用不掉纤维的织物,不得混用于不同的手术间,专室专用,以防交叉感染,用后的工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水洗净干燥待用。因工人清洁消毒工作在术后进行,多无人监督,是否到位难以从表面评判,而洁净手术室的卫生清扫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室到内环境达标与否[6]。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监督小组,由护士长、技术操作考核人员、护工、感染监控人员组成。制定监测制度,定期对手术室空气、墙壁、物体表面、清洁人员的手、清洁工具等做细菌培养。检查清洁、消毒效果与质量和对医疗垃圾处置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并记录在册。
3结果
我院自启用洁净手术室以来,经过严格人员培训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管理,更新了理念,增强了洁净手术室出入人员对洁净手术室的认知水平,大家均能积极参与和配合手术室管理,保证洁净手术室空调净化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行,增强了净化效果,提高了手术质量。
4结论
科学的人员管理提高了洁净手术室的使用质量,保证了其优良手术环境,满足了各种手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宋烽,王建荣,主编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
[2]楼敏,阮爱娟,易丽萍洁净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22-1123
[3]郭君,刘晶星由传统手术室转入洁净手术室所涉人员的岗前培训[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5):505-507
[4]朱丹,周力,主编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工作,而清洁是一切的基础,是感控的生命线[1]。 工勤人员是手术室环境卫生处置的主体,手术间环境的清洁度有赖于他们的工作质量,也决定了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2]。规范的清洁措施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3]。我院手术室2014年9月份-2015年3月份,梳理手术间清洁处置方面的存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有12间洁净手术间,其中5级1间,6级3间,7级8间,年手术量12000多台。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勤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8人。承担着吧台、夜值班、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转运、手术器械敷料包的灭菌后及使用后的转运、术中快速标本的送检、药品、耗材的请领及手术间卫生清洁处置工作。其中4人主要负责手术间每台手术后的清洁处置工作。
2.存在问题
2.1 人员结构及性质问题
2.1.1 年龄 年龄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55.53岁,而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得多,应变事件多,工作时间长。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手术间的工作性质。
2.1.2 性别 女性5名,平均年龄54岁,男性8名,平均年龄56.5岁,男性心思较粗糙,做事缺乏耐心,特别对清洁卫生工作质量次与女性。
2.1.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6人 ,小学文化7人 ,工勤人员的来源均为工厂下岗、退休工人及社会闲散人员,没有接触过医院特殊行业的环境的相关知识 ,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心。对新知识、新环境、新概念接受能力较差。
2.1.4 稳定性 因工勤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福利待遇低,工作繁重,工作不被尊重等,导致工勤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工作缺乏延续性。
2.2 管理问题
2.2.1 工勤人员的考核问题 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资、奖金均由外包公司发放。手术室对其工作质量的好与坏,没有经济杠杆做支撑,手术室管理没有效果。而手术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外包公司管理人员对手术室工勤人员没有现场质量的监管与考评,出现监管盲区。
2.2.2 工勤人员的培训问题 手术室是个特殊医疗场所,专业性较强,而外包公司的管理人员本身也是门外汉,在加上此类人群的流动性大,外包公司对新招聘人员没有培训,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2.2.3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问题
2.2.3.1 手术室布局 每家医院手术区的范围较大,而处置间基本都设置在偏远的半限制区内,接台手术期间,护士会催促工勤人员赶快处置手术间,准备进行下一台手术。为了赶时间,不去处置间处置卫生洁具,而是直接使用刚才在隔别手术间清洁后,未进行任何处置的卫生洁具(毛巾及尘推),导致交叉感染或潜在感染的危险。
2.2.3.2 卫生洁具 使用后的毛巾、地巾均采用手工清洗。存在着执行力不够或不执行,以及受执行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清洗、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2.2.3.3 清洁处置流程 对手术间的物表清洁处置的区域、顺序、使用的洁具的区分缺乏标准。清洁的、污染的、上面的、下面的、桌面上的、车轮脚的、5级的、7级的、面积的限制等缺乏SOP。使得一块毛巾污染了整个手术间,清洁状况堪忧。
3.对策
3.1 人员管理对策
3.1.1 建立手术室工勤人员管理小组。外包公司主管、护士长全面负责、一名高年资护士专项负责、选出能力优秀的工勤员一名为小组长的管理小组。根据洁净层流手术间的清洁规范要求,制定层流手术间清洁处置的SOP,拟定手术间相关知识的培训计划及手术室清洁处置的工作质量标准。每月月底护士长及专管护士召集所有工勤人员进行一次例会。内容主要为:本月度工勤人员工作相关事项的交流;按照计划对工勤人员进行手术室相关知识的培训;本月度工作质量考核汇总情况及下月度需要改进的地方。
3.1.2 培训
3.1.2.1 提高工勤人员对手术间清洁处置的认知度 手术室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健康重要性具有同理心。平时交流时反复强调要换位思考,增加其工作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
3.1.2.2 制作图片 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记忆力较差,经常会遗忘。将手术间清洁流程制作成彩图,张贴在处置间、处置车停放处等位置,便于闲暇时学习。
3.1.2.3 强化训练 手术间清洁流程制定后,护士长、专管护士一对一对每一位工勤人员进行现场示范、解说。每周抽查一次,以复习手术间清洁流程及考核清洁处置的质量。
3.2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对策
3.2.1 清洁处置设施对策 增加清洁卫生处置车及用具。 根据手术间布局及各不同级别手术间的分布,设置6辆卫生处置车,定位定点停靠在不同级别手术间外侧门处,处置车的配套设施:中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地巾、污染地巾;小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毛巾、污染毛巾(不掉纤维的毛巾,颜色分为红、绿、黄);特小号整理箱一个,存放除尘纸;储物袋一个,存放干净的各种塑料袋,进行垃圾分类的收集备用;另外地巾杆一个,随时进行地巾更换使用;配制好消毒液桶一个;喷壶一个;所有手术间清洁处置的用物备齐全,方便手术间接台手术工勤人员的随时更换取用,提高工作效率,更符合层流手术间卫生处置的规范要求。
3.2.2 流程管理对策
3.2.2.1 手术间物表处置流程:工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措施:戴好乳胶手套,有明显血渍、污渍的地面先用处置车上配制好的1000mg/L消毒液进行喷洒,用除尘纸进行覆盖30分钟。先用用绿色毛巾擦拭手术间的四面墙壁,高度为平手术间器械柜上端,一面墙更换一块毛巾;其次用红色毛巾擦拭电刀、腔镜机组、器械车,用黄色毛巾擦拭最容易被病人血渍、体液污染区域(如:无影灯、手术床、器械托盘等设备),遵循从上而下,每擦拭一件设备均要更换一块毛巾。再用覆盖的除尘纸擦拭血渍。最后用尘推清洁地面,每块地巾使用面积不超过20平方(每个手术间地面至少使用两块地巾)。
3.2.2.2 地巾及毛巾的清洗消毒流程:科室申领了两台西门子全自动洗衣机放置在处置间,一台清洗地巾,一台清洗毛巾。每天早07:00、中午12:00、晚18:00三班专职工勤人员定时收集每个处置车上使用的污染地巾和毛巾,分别用500mg/L含氯泡腾片浸泡30分钟,再分别放入全自动洗衣机内进行高温清洗、烘干。 处理完后,将其再分发到各个处置车上循环使用。
4.小结
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4]。手术室管理者从人、物、环、时间等各方面发现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规范卫生洁具的使用、清洗、消毒、存放流程管理,使手术室卫生处置工作便捷、高效,保障了手术室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程礼萍.2种不同清洗方法对复杂器械的清洗效果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3):214-216.
[2] 春远丽,韩慧琴,冯向瑞.洁净手术部保洁员的培训与医院感染控制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1077-1078
关键词:勤务人员;感染预防措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66-02
勤务人员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的各类检验标本,检验标本包括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为提升勤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如戴手套、口罩、个人手卫生、职业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的处置等进行了院感知识培训。
1 预防措施
1.1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对所有新进科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增强工作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人人掌握针刺伤的处理流程,依据《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坚持长期培训,逐项督导,耐心细致地讲解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感染控制意识。
1.2从关键环节上培养感染防护意识
强调职业防护是保护工作人员自身安全的前提,杜绝个别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差,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同时也强调保护环境设施的重要性,避免个别工作人员只顾过分保护自己,戴着手套乱触及门把手、电梯开关等公共设施,增加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自觉性。对在工作中所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加以保护,装在透明塑料袋内,班班更换塑料袋,并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进行考核,随机跟踪检查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防止个别人员在收完标本后不去掉手套,发现不符合操作现象的按《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执行。
1.3手卫生的处理
洗手在感染控制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预防感染控制措施,勤务人员与全院医护技工作人员有着工作上的联系,如收取标本时、报告单发放时都需要双方共同签字。所以接触体液血液排泄物类别多,污染的几率大,稍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做好手的卫生处理尤为重要,要求勤务人员戴双层手套执行收取任务,完成任务后去掉一只手套上的第一层手套,运送时保持双手是清洁的,交接标本时与检验科室人员共同点数,交接完毕再去掉一只手的手套,回到科室后去手套并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2 管理
2.1做好环境保护的管理
勤务人员每天早晨集中收取全院各临床科室的各类检验标本,工作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在收取标本过程中戴乳胶和塑料双层手套,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病区的清洁物品,不可用手拿电话,不可开电梯开关,尽量保持一只手不被污染用作提拿工具箱,科室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监督检查。把标本与相关检验申请单分开放置,减少检验申请单被污染的机会,对盛放标本的容器每天进行清洁消毒。每周进行彻底大消毒,即对容器的内面和标本架浸泡擦拭。
2.2做好收取标本时的管理
检验标本包括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勤务人员在收取标本时,认真核对标本的检验目的,按标本的性质分类放置,绝对不许混合放置,不可漏洒、溢出,如遇有标本洒漏情况时,及时对受到污染的容器物品严格按感染性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在取送急查标本时,也要做好隔离措施,遇有特殊感染标本收取后告知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对用后的标本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处理不当污染工作环境。
2.3检验报告单取送的管理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检验科室发出的报告单必须经过消毒后方可发出。勤务人员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规定,在检验报告单未消毒前不许带出检验科,标本交接登记本也要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主要有: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培训教育不够、管理制度不严、缺乏手卫生知识、对交叉感染的认知不足、医院洗手设施配备不全等。如有些医务人员洗手方法不正确、揉搓时间短,范围小,力度不够,常漏洗拇指、指尖和指缝,洗手后不擦干就开始操作,还有的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造成再次污染。有些认为只要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手就是清洁的,还有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的错误认识。手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前都有可能造成手部污染。医护人员在接触单一患者后,洗手率较高,但在查房、做晨间护理、检查不同患者之间常忽视了洗手,而且在接触患者前洗手率低于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这说明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而对手卫生造成患者间交叉感染重视不足。用擦手毛巾不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重复使用导致毛巾潮湿,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擦手后再次污染。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或使用手烘干器的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培养的合格率明显高于擦手毛巾。洗手液应尽量使用密封容器盛装,一次性使用的。若需反复盛装,应有专人负责对洗手液容器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定时更换洗手液,定期检查洗手环境及洗手液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
2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手卫生标准:Ⅰ、Ⅱ类≤5cfu/cm2、Ⅲ类<10cfu/cm2、Ⅳ类≤15cfu/cm2,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3]。定期监测手部带菌情况,同时还要进行手卫生效果的细菌监测并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应纳入到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解决手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并进行检查和指导,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
3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要认真学习卫生部(现卫计委)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使医务人员充分地认识到不良的手卫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通过定期举办手卫生知识讲座、现场操作演示、发放便于携带的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手卫生知识,熟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指征和时间等。定期进行手卫生检查,对手卫生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提出整改意见,在洗手池上方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使医务人员养成正确洗手的良好习惯。
4正确使用手套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之前,要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要洗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又可保护医务人员自己,同时也可减少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的几率[4]。在检查不同患者之间或给同一患者进行清洁操作和非清洁操作之间都应更换手套,还要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一次性手套只能一次性使用,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手套虽然有屏障功能,但不能保证绝对没有穿透性。
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