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卫生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优化城乡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新型宜居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崛起为目标,以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为重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环境治理机制,实现城乡环境面貌较大改观,打造“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二、任务目标
年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年底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全民参与。以街、镇为主体拟定本辖区内城乡环卫一体化方案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推进计划。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单位和广大居民积极参与。
2、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将各街、镇环卫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清运、卫生保洁逐步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以建城区、近郊村(居)、街(镇)驻地、国道、省道、景区道路沿线为重点,优先治理严重影响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全面实施。
3、健全机制,实现长效。
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要求,逐步建立“村清扫收集、街(镇)中转、区代运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立区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检查、督导体系。健全完善城乡环境整治运行机制,条件成熟后,街(镇)道路保洁、设施建设、垃圾清运等环境卫生工作采用委托管理模式,由区城管局实行统一管理,区环卫清运服务中心负责生活垃圾的收集代运,实现城乡环境整治的长效化和制度化。
四、内容要求
1、设施配置:
(1)垃圾转运站:原则上按每街、镇建设一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标准配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共计14处,其中新建13处(配置见附表),垃圾转运站设置应便于本辖区内村庄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建设用地由各街镇负责解决,占地面积不少于4亩,每个转运站配压缩清运车1辆,摆臂车4辆,侧装车2辆,每处转运站造价约300万元。转运站由各街、镇选址后报区城管局,区城管局负责转运站主体建设,转运站压缩设备、转运箱、垃圾清运车和垃圾收集车的配套。各街、镇负责提供本辖区内垃圾转运站的用地及水、电、路的配套和协调,并负责转运站场地硬化和周边围墙的修建。
(2)每村设置2至4个垃圾转运箱,村内背街小巷根据需要设置240升垃圾桶,由各村根据村内户数按标准配备。根据初步概算,约需垃圾转运箱1719个,垃圾收集桶5730个。按每百户村民设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齐村级保洁员,负责本村环境卫生工作,约需保洁员1578人。
2、管理运行模式:
(1)街、镇、区城管局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主体,街、镇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辖区内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街、镇城管所配齐5-8人,所长负责城管执法工作,指导员负责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工作,区城管局委托区环卫清运服务中心与行政村签订生活垃圾有偿委托服务协议,负责将生活垃圾代运至垃圾处理厂。
(2)以村委会为单位按照每户每年60元的标准承担生活垃圾代运费,可采取集体支付、企业捐赠、一事一议等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的办法,由村委会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村按标准购置垃圾转运箱、收集桶。住户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收集箱或桶内(不得投放建筑垃圾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垃圾);村委会负责本村道路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工作,杜绝乱倒垃圾、污物、污水和损坏环卫设施等行为。
(3)街(镇)驻地(含驻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经营业户等)生活垃圾由各街镇与区环卫清运服务中心签订有偿委托服务协议。驻地环境卫生设施由各街镇负责设置。
五、经费保障
按照“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工作思路,区、街(镇)、行政村三级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费用,通过以下渠道筹集:
1、区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垃圾转运站建设。
2、区城管局通过争取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资金补助、环境卫生收费投入2900万元,用于垃圾转运站主体建设、购置转运站压缩设备、垃圾清运车辆和收集车辆。
3、街、镇承担本辖区内垃圾转运站用地费用,修建转运站围墙、场地硬化和水电配套的费用,每处转运站约40万元。
4、行政村承担本村垃圾转运箱、垃圾收集桶购置费用,每村预计需费用2-3万元。
(二)资金拨付管理方式。区政府将对城乡环卫一体化投入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给区城管局。城乡环卫一体化相关工程招标、车辆购置、设施采购等工作,由区政府统一进行招标或政府采购。其中垃圾转运站主体建设、压缩设备、配套清运车辆、垃圾收集车辆由区城管局制定计划,报区政府统一招投标;街(镇)、村配套转运箱、垃圾收集桶等城乡环卫一体化所需设施、设备,由街(镇)、村根据实际确定数量后,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型号的要求,与区城管局协商,可委托区城管局走政府采购方式购置,或自行组织报政府采购统一购置,相关程序及事项提前报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办公室备案。设施建设、专用车辆购置、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等工作所需经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区财政、审计部门负责监督资金的落实和使用,区审计局负责跟踪审计。
六、组织保障
(一)成立区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街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具体负责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街、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领导负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建立区、街(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各村设一名村干部负责本村道路保洁、垃圾收集等工作的管理,接受街镇城管所管理,街镇城管所行政上接受街镇领导,业务上接受区城管局、城管执法局业务指导。
(三)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城市管理规范提升年活动范围,纳入科学发展全方位目标考核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容整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努力实现农村整体面貌有大的改观。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针对目前我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普遍不理想、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环境卫生设施落后等现象,在五月份围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和创建“洁净家园”的要求,将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掀起全镇环境卫生宣传月活动。具体做法有:1、在墟镇综合宣传栏中出一期关于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在环镇路的灯杆上悬挂23幅彩色喷画的农村环境整治宣传标语;2、在镇广播站播出两个星期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口号或图片;3、在各村委会、社区宣传栏张贴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画,悬挂宣传标语;4、向广大农民群众派发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资料;5、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传,发动学校学生清洗墟镇乱张贴的广告,营造爱国卫生的氛围;6、发放致居民商户的一封信,宣传环境卫生和健康方面知识;7、组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干部到市先进村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工作机构。
1、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梁伟业
副组长:李志良、李敏英、罗柱荣
成员:李月送、麦文生、梁衍恒、梁洪盛、李炳培、梁海波、胡志灵、文晓青、各村(社区)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办公室主任由麦文生同志兼任。
2、明确职责,镇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以及与市政局、爱卫办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镇新农村办要将全镇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今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去抓,积极协调、沟通有关单位、部门和各村委(社区)。驻队领导,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村委会(社区)主任是落实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人;驻队干部、村干部、自然村村长是具体措施落实的执行者。
(三)加大投入,以点带面,力促全镇环境卫生整治有大改观。
1、经过实地的考察,我镇确定本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分别是靖村的羊眠山村;堂马的塔岗村;上沙的欧村;下沙的榄根村;漱云的塘湖村;泗云的云独村;荷村的荷南村;双龙的隆田村;选田的贵子村;白水带的红环村。其中双龙的隆田村是镇的示范村。
2、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整治墟镇的环境卫生,特别要对“一河两岸”区域进行大整治,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镇环卫所今年新增加环卫工人,对墟镇实行12小时保洁制。原有环卫工人每人每月增加50元。
3、镇政府今年将安排专项的启动资金,用于各村委会(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卫生环境的整治(例如:建垃圾池、买垃圾桶、垃圾斗车、垃圾清扫工具、修建公厕、修理污水排放设施等等)。
具体要求如下:
(1)各示范村要求建垃圾池1个以上或设置垃圾桶若干个,对有条件的自然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
(2)各示范村配保洁员一名,负责对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场所、道路实行12小时保洁,并负责清理垃圾池(垃圾桶)周边的垃圾,及时处理填埋本村的垃圾;
(3)经费来源:以各家各户和在本村所办企业收取清洁费为主,镇府作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个保洁员每月150元(补两年)。镇府补助的条件为:已建垃圾池、设置垃圾桶并已落实保洁员和垃圾处理的自然村。
4、进一步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的力度,今年将大力开展建公厕、户厕活动,对农村新建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继续实施市、镇二级补贴的办法。通过各种形式筹集资金对农村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协同有关部门对农村“人畜没有分离,家禽没有圈养”的情况进行整治,实施死亡禽畜无害化处理制度,坚持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
5、各自然村要做好村庄整治的长远规划,特别是宅基地、电网、电视线路、供排水设施等要统一规划,对违反规划乱建乱搭的建筑物,镇政府将依法进行拆除。
6、检查验收。各示范村确定后,以环境整治、村容整洁为重点进行新农村建设,年底镇政府进行检查验收。
全民参与共创美好家园——宅梧镇双龙隆田村环境卫生整治主要做法
宅梧镇双龙隆田村有180户600多人。近年以“洁净家园”为主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着手对村容村貌进行新一轮的整治,创建美好家园。
一、强化领导班子,树立实干作风
隆田村借村(居)两委换届选举之机,对村干部进行调整,选出了一批年青、有能力的村民当村干部。新当选的村干部以务实、实干的精神迅速投入村的各项工作中,主动配合镇委镇政府工作,积极带动村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将本村需要建设的项目及规划及时向镇的新农村办、村建办汇报,听取镇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调整,力求尽善尽美。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隆田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一是对牌坊前1500多平方米的沼泽地进行填土工程,铺设石粉,并在村前公路旁建花圃,种上花草树木,绿化美化环境。二是兴建文化室及篮球场。在村内的空地上填土800多平方米,建一幢占地160平方米文化室和篮球场。三是巷道、下水道全面水泥硬底化。以上几项建设共投入30多万元。
三、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往往存在诸多不足。有资金问题、有规划问题、有基础设施问题,更有的是人们的意识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村民的生存环境。好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考核。重点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改进和完善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乡规民约,建立健全全村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垃圾收运、违建管控等方面的标准和制度。以保洁员为例,要制定其行为规范、保洁质量、绿化管护、病媒防治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评细则,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把责任与其分配收入挂钩,对不合格、不称职的坚决淘汰,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
2019年,本人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站所、各村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区的各项政策措施,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有序推进,现将我中心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以“全域无垃圾行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我乡广泛开展宣传活动。2019年以来乡政府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19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靠实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明任务、抓落实、促发展,保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2019年共召开人居环境整治现场办公会议31次;累计出动各类机械、车辆311台次,出动人力990多人次,累计清扫白榆公路、沿黄快速通道及村内主干道共计1195公里,清理垃圾池、河道及沟渠处各类垃圾1102吨,通过对重点区域的集中整治,运往三峰厂处理生活垃圾约680余吨,规范房前屋后环境56处,设置禁倒垃圾警示牌12块、宣传横幅7幅。同时结合项目建设,增加购置电动保洁三轮车2辆,垃圾清运车1辆,增加了环卫设施保障力度。
(二)全乡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对辖区内工矿企业、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不定期检查,完善相关工作台账。2019年共检查辖区工矿、砖瓦企业9家,拆除违法砖瓦厂一处,并按照“一企一册”的要求为每家企业同步建立了环保档案;二是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进行复核,配合区污普办完成污染物数据收集、污染源定位及数据录入传输复核工作;三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以“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月”为契机,大力开展环保知识集中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集中宣传4次,悬挂环保宣传标语6幅,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宣传教育受众群众近千人。四是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控扬尘、治烟尘的工作思路,对辖区内重点建筑施工单位、道路开挖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坚决严肃查处扬尘污染问题,同时加强对涉气企业的检查力度,针对辖区内的4家砖厂、2家化工厂、2家选矿厂进行常态化检查监督,确保烟尘达标排放。五是有序开展土炕改造工作,按照区大气办和区农业农村局的改造要求,协调全乡7个行政村的300户土炕改造成环保型电热炕,全年完成土炕改造427户,超额完成区上下达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有效缓解了村内人居聚集区冬季炕烟污染。
二、2020年工作计划
1.精心安排部署,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
2012年初,洮北区新农村办起草了《洮北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方案》、《洮北区2012年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经过几次和区分管领导研究,并在区政府常务会议得到一致通过,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部门。2012年4月27日,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动员大会在主管农业副区长的主持下召开,会上对全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进行详尽安排和部署。会议强调,此次竞赛活动分5年实施,内容以农村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共13项具体工作。在2012年参赛的40个村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范围,到2016年实现所有村屯全覆盖。各乡(镇、场)从当地的乡容镇貌整治开始着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参赛村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制定出建成后的管护办法和长效管理机制。
2.广泛动员参与,掀起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新
2012年6月20日,由区委书记和区长带队,对12个乡(镇、场)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总体情况看,各乡(镇、场)都能按照区动员会议要求和竞赛活动方案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截至6月末,所有乡(镇、场)共清运垃圾46950立方米,柴草垛451570立方米,投入人力12234人次,出动车辆1755车次,资金142.7万元;环屯林和街路林共栽植树木214783株,投入人力5705人次,出动车辆1326车次,资金148.64万元。其他投入1565.2万元,包括:维修和新建农户院墙32800延长米;新建农户卫生厕所151个;建设文体广场13个;新建和维修农村砂石路80300延长米;新建排水沟21600延长米;建垃圾点31个。
3.强化政策措施,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取得实效
3.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加强对此次活动的组织领导,洮北区专门成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管农业副区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发改局、交通局、环保局、文体局和各乡(镇、场)的负责人组成。小组下设办公室与新农办合署办公,负责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各乡(镇、场)也相应成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领导小组。
3.2建立制度,加强管理 这次全区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竞赛活动,主要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各乡(镇、场)在这次环境卫生整治竞赛活动中,做了村屯规划,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村屯绿化和街路硬化,实施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了各级干部工作责任,做到全天保洁,为创建美好人居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基础。
3.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粘贴标语、开辟专栏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竞赛活动内容。同时积极发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做力所能及的整治工作,如:修街路林木的浇水盘、挖门前边沟、修筑院墙、清理垃圾和柴草垛等。
3.4筹措资金,夯实基础 要全面达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标准,洮北区投入资金至少要过亿元,因此在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用途不变、使用范围不变的原则下,实现全区统筹安排。区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也多方筹集资金,整合项目。如:农村连通公路工程、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新农村建设省级补助项目等。
【关键词】 自然采光;人工照明;使用功能;精神享受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卫生间由单一的厕所功能转变为兼有如厕、盥洗、沐浴、化妆等的多功能空间。卫生间是住宅中非常重要的空间,其功能布局分为独立型、兼用型和折中型三种。独立型即各功能完全独立,一般为稍大卫生间分割方式;兼用型即把脸盆、浴盆、便器等洁具集中在一个空间中;折中型即各基本功能,部分独立部分集中。卫生间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以及生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
设计大师们有用光之例证,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等,展示着光在建筑设计中的无穷魅力。光是塑造环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卫生间光环境的设计非常重要,影响着居住者的使用和生活。光环境包括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然采光主要指日光,通过门、窗、天井等来获取,属建筑设计的范畴。人工照明设计可能性强,可产生各种丰富的层次变化,属室内设计的范畴。笔者拟从卫生间的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两个方向出发,结合不同的功能分区方式,浅谈住宅卫生间的光环境设计。
一、卫生间的自然采光
卫生间的自然采光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采光两种。直接采光指直接对外开窗采光,按规范要求,明卫生间通风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间接采光是指靠内部玻璃隔断、玻璃门窗等接受从其他房间射来的光线。建筑开窗应具有合理性,在满足采光和通风等要求基础上应讲究窗划分的各部分比例,并照顾到建筑的整体外观和风格,注意协调、统一。建筑开窗形式、窗开启形式、大小位置和朝向以及玻璃的选择会影响采光量;并利于建筑节能和保持清洁干燥;可营造各种气氛,还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例如房间的进深大时,采光效率降低,应加高窗的高度来弥补光照;天窗比侧窗采光量高,能营造与自然交融之感;转角窗可以270度采光;横长窗可以扩大视野;凸窗、落地窗可增大空间感;如有条件开大窗,采光通风良好,观景视野佳,但私密性有所影响。
1、兼用型卫生间,由于各功能之间没有隔断影响采光,使盥洗、沐浴、化妆、洗衣等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日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在精神上也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卫生间的开窗与其私密性发生矛盾,可设高窗以避免视线干扰;可用磨砂玻璃或加设百叶窗;或在窗外设置遮挡物,利用阳台或露台建造花池,形成小景观,改善如厕感受,提高环境质量。
2、折中型卫生间,盥洗空间常独立设置,与其他功能区分开,目的是洗漱时,不影响家里其他人如厕。盥洗空间应争取在镜子上方开设高窗,高窗的采光效果好,能直接照射人的面部,但开启和清洁不方便;或注意进光角度,可采取中间设镜两边设窗的方式,两侧采光可使面部光线显得柔和。
二、卫生间的人工照明
卫生间因朝向和位置要让位于卧室等其他空间,自然采光不足,因此人工照明非常重要。特别是无条件开窗的暗卫,所有光线都来自于间接采光,即灯光、玻璃、瓷砖和洁具的反射等,通风只能采用防回流构造的强制排风措施。人工照明有全局照明和局部照明等多种形式,卫生间常用天棚顶部的全局照明和盥洗空间的局部照明配合设计。照明要考虑适当的照度、形式、范围、光色效果等。要满足化妆、盥洗、沐浴要求,平均照度应达到100 LX,要求灯光有良好的显色性,要能观察洁具是否清洁,能正确辨认排泄物的颜色,正确地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等。
1、兼用型卫生间,照明应考虑各功能的需求和灯具的位置,保证一定的照度和角度。顶棚可使用防水石膏板吊顶做漫反射灯槽或采用透光材料形成均匀的局部的漫射照明,在狭小的空间可营造光亮浪漫的气氛。全局照明的吸顶灯能形成均匀漫射,照亮顶棚和墙面,灯具应加设封闭型灯罩,注意防水、防湿、防潮。盥洗区是照明的重点区域,常规做法是设置镜前灯,设在镜面上方或镜子左右各一个,灯具形式有许多选择,应注意照射角度和灯光的色彩,避免形成眩光。
若主人有如厕时阅读的习惯,那么便器前上方宜选用可以调光的灯具。沐浴区,应防止洗浴时背光,和避免自身影子映于窗户,应把灯具设在窗侧或窗上方;也可设两盏灯,互相消除影子。光源一般为白炽灯或荧光灯,白炽灯能瞬间点亮,呈暖色调,并接近人的肤色。荧光灯照明效率高且节能,呈冷色调。
2、折中型卫生间,如独间盥洗区,除设置全局照明以外,更重要的是洗脸化妆台前的局部照明。如临过道,可采用玻璃隔断或做开敞式,既为卫生间引入光线,也为起居室增添装饰效果。而进入洗浴区的隔断及门也可以采用透光的材质。独间盥洗区全局照明可以采用吸顶灯、筒灯或壁灯;局部照明一般设于镜子的上方或两侧,也可与化妆组合柜结合设置。如独间便区,空间较小,设全局照明即可。为避免夜间如厕刺眼,宜选用可以调光的灯具;或者在卫生间室外安装地灯,也可采用感应式开关。
结语,卫生间的光环境设计目的是提高卫生间的使用品质。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范畴都必须对卫生间各种使用功能深刻理解,以创造合理的光环境设计。并注意开窗的形式、大小、位置以及灯光亮度、角度、光色等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宜人的光环境,从而为使用功能服务,并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周燕珉 等编著.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朱小清 编著.照明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李尚婕,李季; 设计教育中光效色彩的拓展研究 [J];美术大观; 2007年01期; 139
[4]戴志中,蒋珂,卢昕编著.光与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效能,5月24日至26日,市卫生局派出暗访检查组,对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督查内容和方式
检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工作岗位随机抽查。督查的主要内容是:整体环境、导医标识、服务标准和规范、投诉处理机制等。具体涉及干部职工精神风貌;在岗人员是否按规定着装、佩戴工作证;工作期间是否玩游戏、上网聊天、炒股等情况。
二、督查情况
从暗访检查情况来看,全市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各医疗卫生单位都高度重视,对会议精神和市卫生局党委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了传达和落实,能够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奖惩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对与工作无关的电脑软件进行卸载,力促作风纪律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存在问题
在暗访检查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别单位存在公车私驾、非专职人员驾驶救护车的现象,甚至用医疗救护车办私事、上下班等;
二是有的工作人员不按规定着装,尤其是在岗人员工作证件佩戴不齐;
三是有的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能规范使用文明用语,反应敏锐性不强,对非工作人员不得随便出入的药房、化验室等重要科室管理不够严谨;
四是个别单位电脑程序里仍安装游戏、炒股等软件,没有完全卸载;
五是个别单位个别科室出现空岗现象,无人值班时,不能以适当方式告知前来办事的群众;
六是个别单位工作期间在岗人员存在串科室、聚堆闲聊的现象;
七是个别单位整体环境不够整洁,洗手间、楼道等卫生差,存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
八是个别单位投诉处理机制不够高效有序,没有按要求及时公开主要负责人电话和投诉监督电话,或者即使公开了也没有在醒目位置公开。
四、有关要求
建设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引进新品种,采用嫁接栽培、节水灌溉、CO2施肥高温管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蔬菜瓜果生产新技术,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周边城市及国内外的销售市场,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改善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蔬菜瓜果供应。二是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内蒙古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区位综合条件的差距和历史的原因,我区经济和农业整体水平明显落后,农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质量和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新问题。目前,农民养殖业普遍存在接纳新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本项目建设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全部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在示范区建设奶牛生产示范区,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快捷途径。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通过中介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乌海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葡萄和蔬菜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已成为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进一步推动乌海葡萄和蔬菜系列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升级,加快本市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目立足于葡萄标准化生产,采用工厂化生产经营模式,雇佣大量的农牧民和失业下岗人员,是他们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来参与葡萄、蔬菜以及造林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企业根据经济效益的大小,除了付给工资,还分配一定的奖金,使得生产者可以享受的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的利益,提供劳动者的收益,实现企业和工人利益的双赢,对乌海市新农村建设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必将有力的推动乌海市农业产业的高水平发展。2.3利用乌海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乌海市位于自治区的西部,这里是西部草原与毛乌素、乌兰布和沙漠的交汇之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高,无霜期长,葡萄的含糖量高。四季分明的季节,葡萄和蔬菜得以很好的休养生息,营养供给充分,成熟良好,营养成份高,富含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这些特点是沿海地区的葡萄和蔬菜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乌海葡萄无病害、无污染、香气浓郁、酸度适中的特点。多年来,乌海葡萄以其独特的口感享誉国内外,乌海市被人们誉为内蒙古的“吐鲁番”。1995、1996年乌海葡萄连续2次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2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高速成长的乳品工业与奶源不足存在巨大反差,给奶牛饲养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乳品不论在城市或是农村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1交通便利
项目的建设厂址位于乌海市海勃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位于市区北郊,距城区15km,与蒙西工业园区、千里山工业园区毗邻,与机场路、110国道、丹拉高速互通,东邻京藏高速公路,西邻包兰铁路乌海北站,南与机场接壤,交通十分便利,可进入性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实施田野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及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的理想场所,有利于辐射全市带动周边的发展。
3.2技术保证
企业目前已经聘请农艺师2名,市场营销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服务和管理,项目实施技术有保障。
3.3符合环保政策
关键词: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
引 言
生态绿色住宅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目的,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能体现“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主题。绿色生态的建筑住宅具有节能、节水、减少环境污染的优势,能够缓解当今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于健康舒适、无废无污、和谐生态、开放性居住环境的要求。生态住宅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室内微环境的建筑设计,也就是风环境、空气环境、热环境、光环境以及声环境方面的科学合理设计[1]。本文立足于生态住宅设计原则,阐述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设计的控制技巧,为建设节能、环保、生态型住宅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1 生态住宅微环境建筑设计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建筑理念,以住宅小区为建筑设计平台,立足于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特征和自然水循环系统,优化生态结构,遵循自然规律,有目的性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切实维护社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绿色生态小区环境[2]。
(2)节能减排原则。生态住宅小区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体现在用水、用电、用地的方面,尽量降低能源材料的消耗。在居民用水设计时尽量采用节水装置,江水资源的可再生使用,优化水循环系统。在小区的电气系统设计时,尽量以节能减排设计为主,提高墙体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小区土地使用需合理考虑小区的建筑物密度与绿地面积。
(3)科学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性是指小区的周边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室内微环境需满足人们衣食住行活动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室内室外环境达到健康舒适的水平。
2 生态住宅微环境建筑设计控制
(1)室内风环境设计。室内风环境设计以自然通风设计为主,自然风作为来自于大自然的一种天然风,能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生理降温,有效释放建筑物存储的热量,会让人感觉到凉爽舒适、心情舒畅。倘若在城市房屋室内设计中引入自然风形式,可以成功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城市房屋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自然通风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择适当的建筑物朝向;二是合理设置建筑物间距;三是科学规划室内建筑设计平面和立面布局。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南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西北风为冬季主导风向,东南方向的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因此南昌市的建筑物的主立面绝大部分朝向东南方,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风,起到调节室内通风状况的效果。此外为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可以在室内的厨房、卫生间安装排气道、排风扇,设置燃气报警系统,一旦燃气泄露,报警系统自动发出信号,并切断燃气管道和电力系统,开启排气装置将燃气排除室内。
(2)室内热环境设计。室内热环境是指人体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冷热调整和感受,人体对热环境的温度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直以来人们可以通过衣着、采暖、制冷等方式来调节温度给人体带来的负荷。室内热环境设计包括最佳温热条件控制、采暖设计、制冷设计三个方面。最佳温热条件控制包含气温、湿度、辐射以及气流,在室内最佳温热条件控制时,应该结合当地的温度气候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合理控制。比如冬季室内寒冷干燥,是流感病毒的高发期,采暖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适当运用空气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有助于人体健康。夏天,全国各地都处于高温闷热天气,因此空调制冷系统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考虑室内的最佳温热条件、人所能够承受的温度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原因,根据国家制冷相关规定,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之内,办公室空调温度24℃为最佳标准。
(3)室内光环境设计。人的世界缺少不了光线,光线存在在人的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建筑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光线,科学地进行采光和照明设计,可以为人们创建一个生态健康舒适的居光环境[3]。室内光环境设计包括日照条件、天然采光以及人工照明。太阳光照分为阳光和太阳辐射,阳光提供照明。而太阳辐射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二者形成人体自身健康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日照设计需要将当地的日照时间、日照方位以及建筑物的间距进行详细的计算,同时考虑到建筑物的阴影对日照的影响,此外室内日照面积的大小也是日照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天然采光对人的视力和健康有利,为人们提供室外的天气状况以及空间定时、定向等动态信息。室内微环境的天然采光设计,要充分利用阳光的直射、反射以及透射的作用,尽量使室内光线充足,给人以明亮、舒适的光环境。人工照明主要是针对夜晚设计的室内光环境,主要采用的是人造光源和人造灯具。以南昌市青山湖区恒茂湖滨小区为例,根据南昌的总体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该小区的建筑群朝向东南方位,建筑物间距适当,其投射阴影不会挡住后排建筑,日照和采光条件非常好。夜晚室内的照明系统设计选择LED光源,体现节能减排理念。
(4)室内声环境设计。对于一般的办公室、住宅的室内声环境的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是恶劣的室内声环境不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影响人体的心情和健康。环境噪声是室内声环境差的罪魁祸首,而如何改善室内声环境是建筑设计师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的重担落到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以及声学工程师等相关设计人员的身上,必须要求他们要齐心协力,紧密合作,才能将这一工作完成好。建筑师在对建筑规划时就应该谨慎选址,室内设计师首先要考察室内噪音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适当采取隔音措施。而健康舒适的室内声环境还需社会各界人们的自觉维护和保持,遵守社会道德,维护居住环境的安静、和谐。
3 结束语
“绿色生态,节能减排,健康舒适”的住宅已经成为当代居民房屋建筑的主旋律,生态性住宅强调以有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目的,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维护生态平衡理念。生态住宅的建筑设计重在对室内微环境的设计上,作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者,在室内微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光热资源合理适当,维持室内安静舒适,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人人乐于居住的愉快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雪玲,司应哲.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J].国外建材科技2014,25(1):93~96.
关键词:生态林业;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74
林木是地球上覆盖面较广的植被面积,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初期,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态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也在逐步的缩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态林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不仅林业面积有所扩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起到更显著的调节作用,不论是水土的涵养或是气候稳定的维持都得益于生态林业的积极作用。尽管生态林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具体分析了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1生态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部分生态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态林业的维护与发展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我国的林业面积相较于发展之初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对于林业的培植缺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部分人工发展的生态林存在种植树木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这种状况导致了部分林业没有起到较好的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而对当地的物种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养等起到负面的影响。
1.2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生态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体系。有关部门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影响下,生态林业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类问题,不仅林业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设,同时还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与综合利用都受到了严重的忽视。
2生态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我国许多地区普遍采用传统粗放式的生态林建立与维护模式。在这样的方式下,生态林业的建设缺乏科学性,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生态林业建设发展目标,还很有可能对原有的林木生长状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对其他物种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生态林,首先要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态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设生态林科研队伍,结合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针对林木本身的品种、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称灾害的放置等生态目标制定出科学、有效以及精细化的培植目标与具体的培植方案,以此来指导生态林的建设。
2.2继续坚持退耕还林
生态林的覆盖面积大幅度的缩小是我国自经济快速发展以来遭遇到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济林木遭到大面积的削减,一方面为了经济发展,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树木都被作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经济发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这段时间大幅度增长,为解决粮食等问题,更多的林地被开发为耕种用地。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基于此,为了缓解这一不利的生态状况,国家有关部门采用了退耕还林的策略来维护生态林的培育与发展。在今天,国家和地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仍然要继续坚持退耕还林,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保障正常生态林的覆盖面积。
2.3完善生态林发展的法制建设
想要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生态林建设的有效开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为建设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态林业立法的现状,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的现状,对于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估,通过这样政府才能够更好的立足现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其次,结合生态林现下的发展状况,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出亟需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天然林的保护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林的建设,政府也应当加强林业建设执法维护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林业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林业建设的规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生态林业的培育与建设不论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加大资金建设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来完善生态林业的构建,这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小满.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1,(10).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0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常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导致农业粮食减产。因此,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与其他因素而影响生产,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水土资源转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 设施农业的概述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及科学化,充分发挥气候和土壤的潜在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设施农业从广义上分析,主要包括设施的栽培与养殖;从狭义方面,包括温室、塑料大棚、植物工厂等技术层面。[1]设施农业可分为几个类型:以地膜覆盖为代表的简单覆盖型;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一般设施型;以中小型拱棚为代表的简易设施型;以现代化大型温室为代表的复杂设施型。
2 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施农业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得到大力的发展,栽培农业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据一些相关的材料分析,我国蔬菜的栽培面积每年以60%的速度发展。设施蔬菜的发展也为西北地区带去更多的收入,以成为一项新型的农业发展。现目前来说,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还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当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粮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目前,以温室大棚为典型的设施农业工具,资金投入小、技术要求低、而且生产效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民的青睐。因而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成为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项目,很大程度上增加的农业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表示了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
3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展设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的政府部门是起着主导地位的。因此,应加强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设施农业的关注及领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方法,在农村宣传并鼓励开展设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引起农村各群体的重视,农民才能相信设施农业是可以收获更多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随时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促进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3.2 具体开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以当地的环境为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土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并做出科学有效设施农业发展类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同时,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切忌盲目的种植农作物,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而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在农村,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3.3 增加设施农业的发展资源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的,在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投资更多的资金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后,可以依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修建科学的、有效的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农民还可以学习有关的设施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发展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当然,政府可以派遣专业的人才对设施农业进行指导,还可以对农民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技术与知识。这对于设施农业在我国能长远发展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结语
新型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科技部门和设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及有关的部门应大力投资资金及人才资源。设施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近的方面说,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远的方面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责无旁贷,地质环境管理更是大有作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地下水监测和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无一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然而,在整个国土资源管理体系中,当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是法制建设滞后。国土资源管理五大领域(土地、矿产、海洋、测绘、地质环境),目前只有地质环境没有立法。二是投入严重不足。地质环境管理不像土地、矿产管理一样,不仅不能给各级财政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还需要各级财政大量投入。三是基层管理薄弱,基础工作不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地质环境管理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来之不易。
地质环境是人类居住的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各类建筑的工程基础。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地质环境的强力支撑。为提高地质环境安全保障程度,促进人与地质环境和谐相处,当前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要着力抓好“四点”。
着力突出“亮点”,打造生态“名片”
地质公园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修复、地学生态重建、地质科学普及、地学旅游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当地居民就业、促进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对地质遗迹及其依附的“青山绿水”进行积极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的地质公园建设,克服了传统模式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两全的困境,与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地质公园是地质环境工作中一个耀眼的“亮点”,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新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新的机遇。目前,衡阳市有常宁庙前、南岳两家省级地质公园。对这两家公园,我们要完善建设、加强管理、提质升级(国家级),使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使地质遗迹依附的山更清、水更绿,所在地区的业更兴、民更富,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
着力消除“暗点”,修复矿山生态
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倾向,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地貌破坏和生态退化。据初步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市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的土地达1834.52公顷,其中林地736.91公顷,未利用地或居民建筑用地593.77公顷,耕地335.46公顷;废渣堆放地486处,累计积存量6794.77万吨。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暗点”。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矿山环境恶化趋势迫在眉捷。实现矿山环境“不留新的暗点,消除旧的暗点”,一要明确责任。对新建、在建和生产矿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强化地方和部门的监管责任。二要加大投入。对责任主体灭失的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问题矿山,申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逐步治理;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理。三要创新机制。包括提高采矿权准入的环境门槛,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对重要矿业遗迹通过建立国家矿山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抢救。
着力防堵“漏点”,保障人居安全
衡阳市是一个地质灾害相对多发区,并具有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据《衡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全市查明已发生地质灾害的灾害点39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528处,高易发区10个、重点防治区8个,受灾害威胁的群众3.4万余人。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只要有隐患在,灾害就随时可能发生。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居安全,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隐患不放,抓住“漏点”不放,对隐患进行“查、防、治”。“查”,就是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做到隐患不漏查。“防”,就是实行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及时躲避地质灾害;同时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做到隐患及灾害不漏防。“治”,就是对无法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工程治理投资大于搬迁避让投入的,则实施搬迁避让,做到该治的隐患不漏治。
着力弥补“空白点”,拓展服务领域随着国土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潜伏着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并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显露。然而,这一问题在许多地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地质环境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填补空位,超前部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的勘查、评价、监测工作,并加强监管,研究区域地质环境容量,提议开发建设总体规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地质环境保障。
同时,要按照十提出的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大力引导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国主要沉积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的热量。然而,在许多地热富集地区,地热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衡阳市除耒阳东湖温泉得到小规模开发外,基本上处于一片空白。为此,要积极组织推进衡阳市浅层地热能、地下热水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工作。
【关键词】高校 宿舍微环境 心理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加大,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迈入大学校门。社会转型裹挟教育转型,随着社会生态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一些隐性问题向显性转化,大学生在享受大学校园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费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发生的事件也日益引发社会各方的关注。近些年来,和高校宿舍相关的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惨烈事件,更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重视。
一、研究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宿舍园区是高校必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广阔的社会宏观大环境而言,宿舍可谓“微环境”。由于这个“微环境”是大学生生活起居学习交流之处,又往往脱离学校教育管理的视线,隐私性强,所以学生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说思想最活跃、谈吐最直白、活动最自由、行为最少忌讳,也因此成为各种事故的高发温床。室友朝夕相处,即使关系不亲密,也是紧密无间,寝室氛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心理健康发展及为人处世态度的综合体现。宿舍气氛融洽的学生,心态平和开朗、乐于交往帮助他人、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如果宿舍生活不和谐,常会表现出孤僻、敏感、自我封闭等特点,一不如意就可能酿出事端。
对高校宿舍微环境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分析、探究,对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融洽及至顺利完成大学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党首次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议,并列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和谐社会是综合的,包括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多种和谐。根据某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 29.03%。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打破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环,研究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及缓解因心理情绪状态变化产生的冲突,避免避免校园悲剧。
二、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调研分析
笔者所在调研组面向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及上海电力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372份,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访谈调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目前高校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61.3%的学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比较融洽,而38.7%的学生认为存在问题。可见,将近四成的大学生与室友存在冲突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跟进采取应对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情绪、学习、生活,甚至产生安全事故,而且近几年的案例已直击人们对大学生的认知底线。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显现和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步加强。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众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达标、咨询指导形式单一、教育对象参与不足等。调查显示,有72.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更多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仅有7.6%的学生选择在人际关系紧张时寻求心理老师或医生的帮助;而“因为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去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去看心理医生的频率”时,有高达88.9%的学生选择“从不”;从侧面上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紧缺。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对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校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可知,心理状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微观的、内在的、外在的,主要可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性格特征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又不同表面。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经济差异、知识眼界的宽窄等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个体认识偏差形成的心理障碍,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如家境富裕的学生易自视甚高、张扬,反之,则易自卑、孤僻。前者容易自负,而后者更易嫉妒。高校安排宿舍时很难按家庭富裕程度来分,学生调适不好就会产生隔阂。
2、家庭结构及教育差异。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原生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校生有近半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独生子女通常有保护、期待、溺爱的三高现象,这又形成了使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的现象。这些心理特征如未得到恰当引导,在学生远离父母“管控”跨入高校小社会环境,特别是从在家的“独立居室”到宿舍的“几人间”后,可能会性情孤僻,寡言少语,造成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普遍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调研显示在“若宿舍成员中有您不喜欢的类型,您会如何和他/她相处”时,35.8%的学生选择了“淡漠以待,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占比最好,缺乏协调与包容。
3、地域差异。调研数据显示,室友来自同一省市的只占39.3%,大部分同学来自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举一个与宿舍紧密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些来自北方的学生,因家乡水源稀缺、格外珍惜用水,生活内务上可能不会勤洗衣服勤洗澡;而一些来自沿海雨水充沛地区的学生就可能觉得室友不讲卫生,不爱干净,甚至嫌弃有体味。
4、W习和生活习惯不同。在基本饮食和作息方面,有人习惯在寝室吃外卖,有人喜欢寝室清爽整洁,没有异味。有人喜欢夜深人静“开夜车”学习效率高,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晨读。有人把宿舍当作游戏、追剧、聊天的安乐窝,有人只想安静地休息,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相互的生活。
5、社会大环境变化影响。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资讯发展,拉近了远隔两地陌生人的距离,却有时让我们不知道坐在身边的人是谁。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应用,室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墙。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波动、功利,也不可避免地掺入大学生活,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压力。
三、构建和谐宿舍,养成微环境健康心理
宿舍是高校园区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朝夕相处、紧密相关的必要场所,存在问题不容回避,更要疏导、引领,充分发挥其养成、育人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师资配备、文体活动、心理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宿舍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完善住宿管理条例、宿舍公约、值日轮流表、个人卫生制度等。既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又要以人为本、贴合实际,为着集体荣誉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干净整洁富有文化气息的宿舍,能使学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拉近距x。
2、增加师资配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专职心理教师不得少于2人。调研显示,有高达62.8%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更多的心理文化相关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学校心理师资配备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3、重视小众文化。在组织文体活动,传播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时,也要关注小众文化。小众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它是以个人为基础,并局限于邻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里而形成的明显差别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也存在不同群体的小众文化,是部分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4、养成良好个性,培养沟通技巧。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生活、事业开拓广阔前景。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克服自卑、嫉妒、孤独、多疑等负面心理,提供场景和平台学会尊重他人,互帮互助,养成真诚、包容、开朗、自信的良好性格。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组织团训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冯光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1)37-39,42.
[2]张杰:《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21世
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3)19-20.
[3]王雯:《大学宿舍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和作
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261-263.
[4]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93.
[5]郭少东:《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工
业大学新校区的问卷调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关键词】 软环 政府 作为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overn-ment action in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硬环境的困难容易克服,软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建设是一项社会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紧密合作来完成。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软环境建设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变资源,不论从国内经济发展经验,还是从国外经济发展趋势,我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地区间对吸引国际和国内资本的竞争已由区位、政策优势的竞争,转移到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的竞争。合理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将提高市场竞争力,随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在改善软环境的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在改善软环境建设中将如何作为,是在今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
1.投资软环境的内涵及其作用
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将投资环境定义为一个地区所特有的决定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创造就业以及扩大规模的各种机会和激励机智等一系列因素。投资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是有形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区位环境(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所谓软环境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社会政治、法律、文化、观念、习俗、人口素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等无形的因素。
各级政府在投资环境建设中往往偏向硬环境忽略软环境建设,这是因为硬环境建设通常只要注入资金就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软环境因素通常受历史沉淀的影响,各个因素又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其政策和效果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因此,要取得进展,就必须首先克服那些对企业投资信心、做出投资决策阻碍最大的因素,并保持一个持续的改善过程。
企业进行投资不仅仅是基于当前情况的考虑,还要对以后各种因素变化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承担。一个好的软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激励机制,从而鼓励企业投资。企业投资又必然要求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要求有利于生产的一系列配套服务设备,从而可能形成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会提高本地经济竞争力,吸引更多高技术人才,又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2.良好投资软环境是黑龙江省振兴的当务之急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能否仅依靠国家给项目、给资金等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投资来完成振兴?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2.1进入21世纪,黑龙江省振兴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先富政策相比,市场环境已经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开放性、竞争性、公平性,要发展经济,市场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
2.2给项目给资金的优惠政策在短期内是能够显而易见的促进经济发展,但可能隐藏的危机却更令人担忧。一度沉寂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是否会死灰复燃?这个隐藏的危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2.3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率上升以及贫困人口减少,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人们幸福感降低,从而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2001年统计来看,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9.3% ,9.0%,而就业增长率分别为-1.52% ,-0.26% ,-0.94%。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①
在改革开放最初几年(1978-1985),中国的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都取得了显著增长,收入贫困也相应大幅度下降。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农村贫困减少方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减缓迹象,每年减贫人数不断下降;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镇贫困率在逐步上升,特别是极度贫困人口和赤贫人口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政策,未能很好地与旨在使穷人普遍收益的减贫政策结合起来。②
2.4黑龙江省既有四大煤城,两大林城,一大油城,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既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和雄厚的老工业基地基础,又有队伍庞大、组织性强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产业工人。
《黑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黑龙江省 “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不利于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传统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信用等级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和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解决“三农”问题仍有很大难度;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同时,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3.对策
3.1转变观念,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
首先,由“计划经济”的观念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即有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但开放、竞争、创新、服务的意识还没有成为自觉行为,政府仍然很愿意充当“长官”角色。一位民营企业家说到:“为什么民营企业不愿意到东北?跟踢足球一样,东北是政府的主场,不是市场的主场,政府强烈的当家作主意识和传统,足以让众多的民营企业家望而却步。”政府的角色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稳定的竞争平台。
其次,改变传统的对硬环境的过于重视转移到对软环境建设上来。
再次,注意招商引资项目的辐射效应,通过对一个项目的招商引资来带动其他项目的投资。
3.2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
3.3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企业由于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风险成本,逐步培育诚信社会。
3.4完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保证投资顺利进行
3.5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电子政务工程,探索政府管理的现代化途径
黑龙江省处于新型工业化转型阶段,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基地产业面临着国内其他地区产业或跨国公司日益强烈竞争,从其他国家经历来看,老工业基地落后具有必然性和暂时性。建设软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通过政府自身改革和作为是建设软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求树立新型的市场经济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诚信社会,完善法律环境和行政环境,探索政府管理方式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2页.
[2]200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94、119页.
[3]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92、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