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范文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

篇1

关键词:镍钼矿;矿产资源;污染情况;预测

镍、钼是重要的战略金属,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成为先进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基体、主要成分或添加物,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等领域。镍钼矿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多金属复杂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遵义、湖南张家界、湖北的都昌、云南和浙江富阳等我国华南地区沉积型镍、钼、钒多金属矿床及贵金属矿化的主要成矿地带。其中贵州遵义和湖南西北部的镍钼矿资源以其资源储量大、镍钼及贵金属品位高等特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湖南张家界的碳质页岩高含量镍和钼是罕见的本土高档的钼的世界,虽然张家界地区的镍钼矿石中镍钼含量远高于工业开采品位,但矿物中有机质含量高、嵌布粒度太细,脉石矿物以碳酸盐、钼酸盐为主,加之成分复杂,杂质元素多,该矿是公认的难分离的矿。传统的镍钼矿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比较落后,镍钼分离提取率不高,一直徘徊于60%~70%。

湖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张家界地区批复了6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镍钼选矿项目,但由于环保设施设备配套或工艺技术等问题,到2012年投产的镍钼矿采选企业,没有一家能够达到环保“三同时”验收的要求,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现基本处于停产整改中。统计数据显示,各企业部分废水仅经简单处理后排放,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要求,因此,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已刻不容缓。在本文中,将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慈利县钼镍矿行业进行分析,不仅掌握矿区周围环境状况,同时找出制约镍钼发展的问题,提出镍钼矿产资源在慈利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矿区的环境问题

慈利县的镍钼矿产业正面临着一个较为严峻的环境情况,据镍钼采矿业和加工业两种生产模式,分析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1.1 慈利县镍钼矿山采矿污染

镍钼矿产行业的一个重要环境污染环节来自于采矿过程,一直以来多采用洞采技术污染具体体现为:(1)酸性废水污染地表水,以及洞采破坏地下水系,由于矿山开采矿井和尾矿弃渣场均处于高山山腰,农居以及田土基本处于低山凹地,其地表水受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2)矿山废渣的堆置和采矿过程中地表剥离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破坏;③矿山废渣还会因尾矿自燃,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以上各种原因,对矿区各村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用水以及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 镍钼矿加工污染

镍钼矿在加工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2.1 废气

镍钼矿采选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生产中排放的SO2、烟尘,以及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氨气。排放含SO2及氨的尾气,使空气中SO2及氨浓度升高,使作物生长受到影响,降低产量并降低产品质量,同时对周围环境中的动物(包括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相关资料显示,SO2的浓度达到0.5~10mg/L、氨气浓度达到5mg/L时,蔬菜就会呈现受害症状。镍钼矿采选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气可能出现铅影响主要是慢性的积累影响,铅在人体或动植物体内富集后,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影响。

1.2.2 废水

矿体和矿渣中的有害重金属,在洗矿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造成污染,另外,通过淋溶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源的污染。从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和镍钼矿开采加工区水环境质量上看,现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已经使周边地表水及地下水镉和镍的超标。

1.2.3 废渣

镍钼矿开采加工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浸出渣、磷砷渣、脱硫渣、煤渣、粉尘以及水处理渣等。若不经妥善处置,会对周边环境、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等造成污染。据隐患排查中监测,贮渣场附近土壤以及当地地表水因渣场渗滤未得到安全处理存在重金属超标情况,威胁当地环境安全。

2 慈利县镍钼矿区地表水环境容量

为全面了解慈利县重金属整治工作进展,促进镍钼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和利用,自2015年6月起,第三方监测机构将每月对县重点区域水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舅入澧水河口等断面的水质符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及特定项目标准限值,水质状况总体优良,有一定的纳污环境容量。结合水文资料及当地实际情况,地表水体重金属环境容量采用零维模型计算公式(1):

M=31.536(CS-C0)・(Q+Qp) (1)

其中:M-水域纳污能力,吨/年;CS-水质目标浓度值,毫克/升;C0-水域背景浓度值,毫克/升;Q-初始断面入流流量,立方米/秒;Qp-废污水排放流量,立方米/秒,本文涉及水域径流量充沛,设为0。

结果表明:慈利县镍钼矿企业纳污水体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为“一号片区”镍0.946吨/年,铅18.922吨/年,铬21.76吨/年,砷22.801吨/年,镉1.892吨/年;“二号片区”镍7.096吨/年,铅18.922吨/年,铬21.76吨/年,砷23.415吨/年,镉1.892吨/年。

3 慈利县镍钼矿产资源发展规模的预测

镍钼矿开采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合污普查数据结果,慈利县镍钼矿开采加工区重金属废水中排放量较大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的产污系数为是:镍0.163克/吨、铅0.0053克/吨、六价铬0.003克/吨、砷0.046克/吨、镉0.0035克/吨。据公式(2),由纳污水体现状环境容量计算得出镍钼矿生产规模。

其中:MP-镍钼产业生产规模,万吨/年;Mi-重金属i的环境容量,吨/年;Ki-镍钼产业生产过程中重金属i的产污系数,克/吨。

经计算得出,依据水环境容量现状的慈利县镍钼矿生产规模为10.218万吨/年,否则则会引起水环境问题。

结束语

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基于慈利县的镍钼矿开采和加工业的现状调查和数学模型用来预测产业发展的规模。

(1)钼镍的污染情况主要是由于矿山开采的污染和加工企业污染,废

篇2

关键词:水利设计;生态理念;应用

1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概述

1.1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基本定义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基本定义主要是六个字:重视、要求、注意。重视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要在水利设计中重视起来;要求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时要在水利的设计中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之间关系的科学性很好的体现出来,并且还要求他们之间的合理性也要体现出来;注意是指在水利设计过程中,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

1.2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重要作用

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实现水利工程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水利设施与水利工程在发挥抗旱救灾、农业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作用时,是水利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重视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3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特点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应用不是单一的应用,而是将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统一联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自然性、可持续发展性、社会性、经济性。

1.3.1具有自然性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性。因此,在水利设计时必须重视对自然的保护,保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使水利设计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有效统一的协调与发展。在另一方面要保证自然的再生能力,这是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中心环节。只有将水利设计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协调发展,就能使水利工程顺利实施,自然环境也不会受到影响。

1.3.2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下,同时又不能损害下代人的资源需求,使经济水平快速发展。而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就在这方面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因为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就是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4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重要意义

1.4.1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生态理念运用到水利工程设计中,能够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平共存,将水利工程变成“生态型”、“利民型”、“安全型”的水利工程,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4.2在减少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重要作用所体现的对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地表下沉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所面临的问题

2.1水利设计时所用到的与水文有关的文件不全面

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不是非常容易的,是要进过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才能正式应用,所以想要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很好应用,就必须聘请专业人士对工程所在地以及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等方面要经过专业调查、分析,这样就能使水利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所需要的水文资料在反应当地水文情况、自然环境方面并不能全面如实的反映出来,而且在水利工程对当地的自然影响、水资源损坏情况也不能全面的反映出来,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在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所需要的资料支撑力量,进而对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

2.2水利设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合格

水利工程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一个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的服务意识认识度不高,这就直接导致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应用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在水利工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经常是忽略过去。另一方面,水利设计的专业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将自然环境与水利工程相结合发展的知识面,尤其是在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解决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造成在水利工程中不能将水利设计的生态理念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3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应用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在实际工作的中的应用有很多方面,现阶段主要的应用表现在新建枢纽工程、河道改造和堤岸建设两个方面。

3.1水利设计中新建枢纽工程生态理念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新建枢纽工程时,要新建水库大坝进行蓄水,坝址处工程施工要破坏现状生态环境,水库建成后蓄水对水库上游蓄水位下造成淹没,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库区小环境因植被环境变化发生变化、水中生物生存环境改变、人和文物的搬迁、甚至是地震等等自然影响,这些管理起来非常困难,这些现象都对人们的心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里伤害。因此,在水利工程中新建枢纽时一定要将水利工程造成的各种影响综合考虑,制订出有效、合理的方案,按照国家生态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使水库能够长久的安全运行。

3.2水利设计中河道改造工程生态理念应用

河道改造主要是对现状河道进行疏挖衬砌,疏挖造成现状植被被破坏,所以在进行河道改造时一定要按照生态平衡理念有计划的进行改造,主要是针对岸边的保护、水量的疏浚、周围的绿化等方面进行改造,力争做到,在河道改造后不仅能够安全运行,还要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甚至能够吸引游人前来参观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水利工程才是利国利民的好工程。

3.3水利设计中的堤岸建设的生态理念应用

在堤岸建设时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针对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全面保护的评价指标,这就要求在堤岸建设时要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不能还是传统的那样知识针对工程所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而对工程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方面不加考虑,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自净能力不足,水资源破坏等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也要加入对工程的最终评估标准里面,这是因为现在生态环境所要求的,要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所谓的经济的增长。所以在以后进行堤岸建设时必须全面的调查过程周围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这一因素考虑进去,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水利设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利工程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又提高农业抗拒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因为以往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生态理念,长期下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污染问题特别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生态理念充分应用到水利设计中,既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

一、绿色建筑涵义的界定

随着绿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人们开始向往在绿色建筑中轻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对什么样的建筑才算“绿色”,学术界、产业界始终没有定论。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简称“四节-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l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2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建筑师们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上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二、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绿色人本主义只能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的动力。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理由就是对运营费用的节省。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这显然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绿色成本’当前来看都是虚无缥缈的。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任何形式和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的.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也正是为何“绿色建筑”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艰难的原因之一。

为此。国家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所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的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进绿色建筑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5、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四、绿色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2.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

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3.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④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⑤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⑥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⑦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低辐射的玻璃进行外墙维护。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教学环境 体育意识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1 研究目的

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正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校体育的重点更多地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力及提高大学生体质上。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才能使体育锻炼更持久,体育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应该得到体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通过对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和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出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意识之间的关系,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从而促进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有效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服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天津6所高校中的1200名学生(每校200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搜集到国内有关体育环境、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意识等相关资料。以解决研究体育意识和体育教学环境调查表以及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等问题。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问卷的高校体育环境部分请教专家提取了自然环境、场馆设施环境、课堂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和体育规章制度环境六个因素构成学校体育环境,问卷的体育意识部分主要从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认知意识、态度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对两套调查问卷分别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36份,有效问卷1052份,有效回收率是87.67%。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天津市大学生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得出表1,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总体评价均分为3.2892,对物质环境的评价均分为3.0777,对软件环境的评价均分为3.3949,可以看出天津市普通高校对体育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的建设相对于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差些。大学生对天津市目前的高校体育环境的总体评价是较高的,大部分因素的均分都在3分以上,在场馆环境和信息环境因素的得分上偏低,高校应提高对场馆环境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的建设。从各因素的平均分比较来看,其大小的顺序依次为:课堂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信息环境因素和场馆环境因素。说明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得分偏低的环境因素的改进与提高。

3.2 天津市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就体育意识各维度的认同度均分而言,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意识是较强的,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参与意识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识、认知意识,最后是态度意识,可以推论: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比较重视参与意识,但是其态度意识较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我们人生的并非环境,而是自己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大学生只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认知意识,才能转变其对体育的态度,从而提高体育的参与行为。

3.3 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各维度的影响

为了便于研究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组别间的影响分析,现将其进行分组。将体育意识得分小于3.00为“较差组”记为C组;得分大于等于3.00且小于4.00为“中等组”记为B组;得分大于等于4.00的为“较好组”记为A组。

3.3.1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认知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3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认知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组织环境对三组同学的认知意识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对认知意识中等组和较差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对较好组和中等组两组学生的认知意识产生显著性差。体育教学环境各个要素对认知意识中等组的同学产生非常显著性差异。组织环境对较差组同学的认知意识存在i非常显著性差异。可以推论,组织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要强于其他体育环境因素。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如开展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社团、协会等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认知意识。

3.3.2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信息环境因素对三组同学的态度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对较好组同学的态度意识的影响是反向的。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和较差组同学的态度意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较好组同学的态度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时尚的体育信息传播、信息内容的及时更换、信息传播途径的畅通对大学生态度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3.3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对较好组和中等组同学的情感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态度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较差组同学的情感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运动场所的整洁状况、美化情况、到达运动场所的方便程度,严谨的体育制度对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要强于其他环境因素。

3.3.4 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参与意识维度的组间影响分析

通过表6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制度环境和场馆环境因素对较好组和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了场馆环境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中等组同学的参与意识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推论: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对大学生参与意识的作用要强于其他环境因素。通过研究数据表明:除了体育意识较强组的同学不受各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他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受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都比较明显。因此,要提高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运动场所,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完善的器材设施和严谨的体育制度。综合以上数据得出:大学生体育认知意识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物质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态度意识受信息环境、自然环境、场馆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影响较大,受组织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情感意识受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受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影响较大,场馆环境、制度环境对其影响次之。以上只是本次调查的相对结果。

4 结语

4.1 结论

(1)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环境的总体评价是较高的,从各因素的均分比较来看,其大小的顺序依次为:课堂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信息环境和场馆环境。(2)就体育意识各维度的均分而言,大学生整体的体育意识是较强的,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参与意识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识、认知意识,最后是态度意识。(3)大学生体育认知意识受人文环境的影响较大,物质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态度意识受信息环境、自然环境、场馆环境、课堂环境和制度环境影响较大,受组织环境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情感意识受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次之;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受自然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影响较大,场馆环境、制度环境对其影响次之。

4.2 建议

高校在注重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与投入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物质环境的管理与监督。场馆环境和信息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中的薄弱因素,应加强建设与管理。对于场馆环境我们可以定期的进行维护;体育场馆定期对学生免费开放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供体育器材以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对于信息环境我们可以改善体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体育教师的课上宣传,流动板报宣传以及现代的网络宣传等手段,同时要保证信息途径的畅通等等。高校应充分考虑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整体均衡地发展,在建设校园体育教学环境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要根据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环境,使体育教学环境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构建优美、和谐的整体校园体育环境,让大学生热爱体育,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为今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奠定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志强.浅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J].时代教育,2008(6).

[3] 张鑫.硕士论文体育教学环境研究,2007.

篇5

 

关键词:场地设计 传统理论 整体 环境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现状;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主要研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的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保护意识的意识。

一、积极开展第二n堂,拓宽学生的视野

要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是不行的。高中地理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地理课堂走出来,走入到第二课堂,即课外课堂,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到更多有用、贴近自然的地理信息。

在开展第二课程时,教师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将第二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同时,学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开展讲座、开展调查等方式来丰富第二课程。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定期开展主题不同的讲座,比如:《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原则》等。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寒假或者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五天的乡土调查工作,分析该区域的实际情况,找到推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再次,教师要将全国具有代表性、典范性的实例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观看、分析完实例之后,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撰写与之相关的小论文,不断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处可见,教师可以组织观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电视,了解当前世界自然环境的发展状况,从我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当前环境现状,找出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提出切之可行的对策。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便于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到实际环境问题中。

二、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时,要将基础作为出发点,结合教材的实际特点,一步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渗透便于提高学生的是非观,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比如:在讲解“工业三废”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划分教学步骤,明确此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工业三废这一词相信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教师要以此为噱头,让学生罗列出工业三废不合理的排放给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当不利影响被罗列出来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消除工业三废呢,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第三,哪些地方成功的将工业三废消除掉,并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呢。通过按照这三个教学步骤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加深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还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近几年来,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周边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融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比如:当老师谈到“雾霾”这一环境污染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谈论“雾霾”天气所带来的不理影响。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当年的伦敦雾霾事件,以及那次雾霾事件给伦敦所带来的人员伤亡情况。随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伦敦雾霾事件的原因以及伦敦当地政府是如何治理雾霾的。伦敦雾霾事件给人们一次血的教训,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随之而来的环境的不断恶化。由此可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我国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合理运用乡土地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结合乡土地理,分析本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本区域的特征,走与本区域特征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人类开始大肆发展经济,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时,一系列自然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提出来。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乡土地理学习,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环境、经济、资源等,并分析家乡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定具有实践性,如果脱离了实践而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行的。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自然资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分析自身所处区域的资源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并对本区域的资源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便于学生合理的认识自然资源,并认识到资源与经济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过度消耗资源,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资源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将可持续发展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加深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与理解。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上,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莉.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J].知识经济,2016(03)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构建;思考

一、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一)实用性

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节约能源,使人类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使全球的社会秩序更加文明、稳定、健康。绿色建筑政策的实用性,同样是体现在民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从类从大自然界中,获取各种所需资源,以供应供应自身的温饱、居住等等,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此,为了保障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平衡,就需要建立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来减少和限制不适当的丛林开采、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违规工程建筑等问题。以加强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力度,限制、减少错误的建筑方式,提升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合理开发的觉醒意识。

(二)经济性

绿色建筑政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节约能源、提升技术规范,加强技术的创新、改革等方面。对于能源消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不同国家的治理重点,如何促进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引进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升间民生经济,对此,就需要加强技术支撑,以技术改革为指导基础,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在吉林省,现已在长春、吉林等地区,建立了多家以技术为依托支撑的研究院所,从而为该省多项绿色工程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指导基础,为不同的项目投资、工程建筑工作及相关行为,提升了专业的咨询与帮助作用。目前该省的多个高校、企业、科研中心,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各种工程建设,从而也间接地促进了该省的经济增长。

(三)惠民性

构建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有利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增长。为了响应党“十”关于“建设绿色家园”的号召,吉林省多次制订、颁发新的公共政策体系,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发展,目前同类工程项目,已在吉林省各地区,紧密施和启动,从而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能够稳步共进,减少社会上的贫富悬殊现状。在新型农村的工程建筑方面,省政府不惜加大资金、技术的扶助补贴力度,对促进农村的农业经济、农民收益,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新思考

(一)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力度

吉林省绿色建筑公共体系的新思路,应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态,加以完善和修正,以满足绿色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可加大自然生态的改进力度,包括河、湖、绿化森林、湿地公园等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力度,以减少沙尘、风暴、碱地的扩散,减少对社会的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彻底根治西部地缺水的“顽疾”。此外,在西部地区,加强畜牧业、绿色养殖业的扶持和建设力工,大力开发、建立绿色工程,种植农业经济性产品,如苹果、梨、茄子、白菜等蔬果类农业产品。加强西部地区的能源项业、新产业任务的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一个经济性、实用性、生态性作用的新经济区域中心,以平衡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并体现出该地区的先天自然景观优势。

(二)体现综合治理作用

对吉林省而言,由于该省地大物博,人口规模众多,且有先天的地理资源优势,目前该省的产业规模及种类也诸多,包括工业行业、金融行业、建筑行业、机械制造品、农业项目等等。对此,绿色公共建筑政策体系应综合考虑到该省的社会行业及实际现状,加以优化和完善补充,并以加强绿色工程的建筑和体现对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为佳。具体包括如下:推进山水林田的生态工程建设;优化长白山生态系统功能;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减少对丛林的破伐,加强动物保护,;支持农业经济项目的开发,改善土壤水资源质量,加大森林的防护和更新力度,减少涝灾、火灾,治理沙漠和荒漠地带;加大湿公园、生态公园、观光景区的开发及建设力度等等。

(三)减少城市工业污染

城市的工业污染,一直以来,是绿色建筑公共政策体系的重点。工业污染包括空气染染、废水污染、有毒物质污染等等,这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国家一直严加控制的重点目标。对此,公共政策体系应围绕城市的工业制造行业,如机械制造业、化学制造业、煤矿、燃气生产行业等,这些重度工业污染行业的管制力度,对其日常的生产、废物、废水的排放指标及排放处理方式,定时进行监测抽检;此外,对各江、河流域的垃圾进行清理,加强综合治理,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三、结论

总之言之,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非仅仅是国家与政府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人人有责,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职责,来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大自然环境。绿色建筑公共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虽然是政府在制订和实施,但也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以此提升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体系体发挥出它的成效。在本文中,主要以我国的吉林省为研究案例,并以该省的公共政策体系为研究思路,来展开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绿色工程建筑项目及相关任务的进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20042-01

1 土木工程的定位

土木工程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工程的概括,是利用建材、设备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的技术活动;也指直接或间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等服务的工程设施。土木工程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古老行业,真实的反应了各个时期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建国以后土木工程飞速发展,无论是力学分析、设计理论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有很大突破。特别是近年来与新材料的结合应用、超高层建筑等发面发展尤为惊人。但是客观来讲,土木工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土木工程现状

建国以来,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没有停止且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会展中心、高层建筑、桥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及大坝在全国各地不断建造,新的科技新建材的应用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经济风向标的建筑业也搭上了经济快车飞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等数据都很可观。根据一些统计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建成600多座超过100m的建筑,70多座超过200m的建筑,超过300m的建筑竟有20多座,占世界的20%多。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为在建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该项目为南北塔楼。其中,裙房高度不低于40米,南塔楼高度设计为150200米,北塔楼设计高度不低于450米。上海中心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度632米,是目前我国在建的第二高楼,它是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较为先进的钢结构的混合。在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预期到2014年竣工。大厦的设计高度超过台北101,建成后为中国第二高楼。世界上,超过400米的14座超高层建筑中有8座在中国大陆,这个数量足以让世人惊叹。

同样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建设的铁路、公路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铁路网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以及拥有世界上总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铁路的总里程已经达到11万多公里,其中时速在200公里的铁路总里程突破了1.2万公里。截止去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达9万余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公里,主要的国家级公路全部建成,并完成了拓宽改造。

桥隧建设也取得惊人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以及长达20公里的乌鞘岭隧道等一批工程都代表了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在关系民生国本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方面,建国以来,共建成上百个大型水电站及水库。南水北调、三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更是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添了浓厚的一笔。

3 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3.1 新材料及高性能材料的应用。传统土木工程耗能高,材料不能循环利用,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建材肯定会被可循环利用的性能优良的材料所替代。建筑材料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比如现在广泛应用的钢材将向着高强、质轻、韧性好等方面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复合材料也将向这方面发展。相关材料性能将进一步提高,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3.2 空间上的更广泛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用地紧张。由此带来了生存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土木建设将向地下和高空发展,以开拓更多的活动空间。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基坑深度越来越大。因土地使用费用低,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很大吸引力。土木工程的建设实也例证明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是有地下开发的必要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

3.3 预应力技术的更大发展。自上世纪预应力混凝土被发明以来,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随着科技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计算理论将更加完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开发出“智能混凝土”等。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3.4 环境友好。土木工程的产品大多是直接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其中有一部分即为土木工程产品的影响,其中无论是所需建筑材料对环境的间接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都对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友好协调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3.5 新管理及运营模式。管理也是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相关企业虽经过一系列的整合改革,但相比国外的先进模式仍有差距,只有在硬件及软件上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4 结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已取得很大成就,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已代表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但我国的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全球化时代,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更好的发展土木工程,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竞争力考虑,我们不仅要对土木工程理论及其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要强化土木工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1)

[2] 周小涵;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6)

篇9

【关键词】左权原生态民歌;生存现状;存在价值;传承发展;建议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在当前,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原生态属于民歌的一种。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艺术。近两年来得到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并予以挖掘和整理。但由于原生态民歌自身的原因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展示机会的欠缺,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堪忧。这就需要我们对原生态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仅是因为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还是我们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进行专业民歌创作的源泉。

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朝鲜族的抒情谣,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左权原生态民歌是中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种类中的一个分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是一种以原生性为主、衍生性为辅,以古朴的风格向观众呈现源于乡土的鲜活艺术形态。

一、山西左权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现状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山西省东部边缘。左权民歌曲目丰富,由大腔、小调、开花调、杂曲四大类组成。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体部分,也是民间曲调的俗称,比较适合于人们在从事较轻松的农田劳作、家务劳动时演唱。其中左权开花调已经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花调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小调中派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式结构上下句平行,曲调短小。开花调曲调柔美、婉转,而又俏丽、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深深扎根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开花调”在太行山深处飘荡流转千百个轮回,它透射着祖先对苍天的诘问,代表着人类对大地的感恩,传递着男女之间质朴热烈的爱情,传承着一方水土之间的一段段动人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鲜活的左权人民生活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娱乐方式在古老的村落中展开,左权民歌所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被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所取代。

1、自然环境的恶化,给左权原生态民歌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左权原生态民歌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声乐形式,有一间专门的培训机构就行,而是要给它特殊的自然环境。所以左权民歌与他的地理环境有关系,人民长期在山上放羊,孤独无人陪伴,于是形成了自言自语的方式,用歌声来表达。这种充满原生性的艺术形式,就必须有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是, 由开发建设、气候变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生存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小江小河断流了,山上野生的林木也逐渐被一片片人工果园所代替,现代的左权青年一代更注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左权民歌的传承也面临了“后继无人”的状况。它的生存现状也日益受到严峻的威胁。

2、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参与左权原生态民歌的人群越来越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规模化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生产方式,这也让左权民歌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从边远农村到城市乡镇,生活环境产生了变化,原来的生活方式也跟着改变。电视、网络、卡拉OK 、小型乐队等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就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空的时候可以跟家人、朋友一起在家里、歌舞厅唱歌跳舞、愉悦身心。因此,左权原生态民歌的参与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正因为这样,使得左权原生态民歌的处境非常尴尬。

3、可怜的展示机会,没有扩大影响的机遇

由于左权民歌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唱歌的人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他们既没有华丽的舞台服装、也没有专门学过表演,更没有专门的伴奏乐队,展示机会相对来说很少。当歌手阿宝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第一期的冠军时,那泪流满面的场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他的那份获奖感言,无不让人为原生态民歌的举步维艰感到震撼。由于缺少必要的展示机会,左权民歌无法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虽然人们喜爱它,但了解、参与的人群却越来越少。

二、山西左权原生态民歌的存在价值

1、左权原生态民歌是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之一

我国专业的声乐创作是在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创作技法而创作的。在民歌的改编创作中,以原生态民歌为素材的运用非常广泛。如保留原民歌曲调再进行改变创作。歌剧《刘胡兰》的终幕合唱就是根据《左权将军》这首民歌来改编的,高音声部在前两个分句的终止落音上大体保留了原民歌的音调特征,而在下句则几乎全部保留了《左权将军》原来的曲调。

2、具有超凡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从舞台形象上,左权原生态民歌的表演超出了现有的固定模式。他们可以穿着各自朴素不华丽的甚至放羊的服装,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其次,左权民歌具有超凡的声音魅力。它们或高亢飘逸或深沉沧桑,都充满着原生态的乡土野性气息。甩出的高腔和持续的长度,都令人感到震撼。它的歌词通俗而富有诗意,曲调短小,用材经济而集中,结构精练,旋律清晰、易于上口、易于记忆。左权民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记录了当地的生活传统,充满了乡土气息,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智慧,是我们华夏儿女共有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山西左权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是在历史的流变中形成的,也必然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新的流变中寻求新发展。

1、人才的培养

在对左权原生态民歌进行传承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植人才。左权现在普遍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这并不是说左权当地民间歌手不多,而是有特点、出类拔萃的不多。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有名气、有特点的只有刘改鱼、冀爱芳、阿宝、石占明等屈指可数的成功歌手,没有形成一个梯次递进的歌手队伍,导致了人力资源青黄不接。现在由一些年轻人、年轻演员演绎出来的左权民歌,其传统的特征和味道已经淡化了,在风格上模仿的痕迹很浓,缺乏自己的个性,原生态的状态已被逐渐破坏了。所以现在对左权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上,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和锻炼。要积极引导人们珍惜祖先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摆正原生态民歌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以通过文艺活动、民间歌赛、社火活动来发现新的民间歌手,鼓励他们大胆从事民间艺术事业,对他们集中进行培训,并且要多创造演出锻炼的机会来扶持新的人才。

2、作品的研究与创作

在进行传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还应该从理论上对左权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进行研究、指导。政府专业机构应组织专业的音乐理论人才对左权民歌进行研究和创作。之前存在一种现象,每年的文艺演出中很难出现优秀的作品,既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也不被观众所喜欢传唱,导致一个比较好的节目一唱就是许多年,例如现在的演出中每次必唱的就是《桃花红,杏花白》、《亲格蛋下河洗衣裳》、《土地还家》、《会哥哥》等几部作品。现在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招聘起用老艺人,开展传帮带活动,参与演出、创作、教学活动,同时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建立一支既具有地方的原生态特色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演出和研究队伍,来促进左权原生态民歌的健康发展。

3. 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营造左权原生态民歌的生存环境

加强左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首先政府要出台一些确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如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开办一些左权原生态民歌的教育机构等,从而帮助原生态民歌顺利渡过生存的难关;其次还要各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文化工作者关心左权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发展,对左权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 让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更有赖于民间各种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只有从政府到地方都形成共识,左权原生态民歌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左权民歌的生存是以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加强民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它生存的首要条件。因此,国家狠下决心整治沙尘暴、保护母亲河等举措,不但对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有益, 还对我国北部地区广大草原地带及黄河流域生存的原生态文化包括原生态民歌是个很好的保护。

4、加强教育力度,为原生态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左权民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了解这门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加大左权民歌的教育力度,把一些与左权原生态民歌相关的内容引进课堂,只要我们都来关心左权原生态民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其在全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用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左权原生态民歌自然地按照它独有的原生性去发展,让左权原生态民歌的教育走上规范的教学模式并注重开发创新,让左权原生态民歌适应社会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更多的发展。

三、结语

左权原生态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下民间音乐形式;在整个音乐专业基础领域和专业创作领域里;可以说是独具代表性的一个中国民歌歌种。传承和发展左权原生态民歌,唱出时代强音,走出山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其艺术魅力在中华沃土上深根发芽,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周青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年3月.

[2]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3]赵海英 《左权民歌现状调查报告》[N] 山西大学期刊 2007年7月.

[4] 伍国栋 《中国民间音乐》[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版.

[5] 周彪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版.

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入;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的含义,不仅要求在规划设计时,最大程度上借助生态环境的因素,以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让人们享受到更加舒适、自然的环境。此外,绿色建筑的含义也需要把能耗降到最低。建筑物在生命周期内实现低能耗,实现与环境和大自然的共生,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

一、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概念

在建筑设计中融人生态策略就是将建筑设计与建筑环境相融合,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要围绕生态环境进行,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融合在生态环境中。生态策略分为生态技术和生态设计,生态技术就是要在建筑技术设计中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使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则是要将生态原材料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是生态策略运用在建筑工程中的表现,建筑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对建筑工程周围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测调查,结合具体的生态学、建筑设计学等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建筑设计和施工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实现生态建筑的使用性能。

二、融入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一)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下,建筑行业应当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提升环境的品质水平。在建筑设计中融人生态策略有利于对原生态动植物、土壤和地质条件进行保护,有利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也有利于保护历史和人文。许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密集的建筑群体,导致人口过于集中,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自然环境的承载是有限度的,建筑总容量超过必要限度就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新时期建筑主张在建筑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融人生态策略,将建筑与自然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提高自然环境品质,合理调整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改变当前的建筑行业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壮大,建筑开发总量也不断发生膨胀。建筑行业的过快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由于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并不合理,城市建筑集中,建筑布置不均匀,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交通拥堵,能源消耗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虽然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但是政府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城市整改改变当前的生态现状。政府一方面采取增加城市绿化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规划合理的建筑布局。

三、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策略的措施

(一)强化对建筑空间设计的生态建设

在对建筑物进行平面设计时,根据当地环境的常年主导风向设计建筑物的朝向,尽量利用穿堂风作为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空调的使用。根据当地日照条件设计主卧方向,便于冬季采光。对建筑形体设计,需要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根据建筑的体形系数要求,控制建筑外墙的凸凹程度,注意大面积落地窗和幕墙窗的使用,选用浅色系的外墙反射太阳辐射,进行节能降耗。在建筑的围护墙体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做好相关的防水、防潮、保温隔热设计,还可以设计挡风墙等特殊构件将自然风捕捉到阳台内部,控制室内通风。总体来讲,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加强提高保护程度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促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建筑技术的节能和生态

建筑技术生态设计的特征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改变了以往的固定式建筑构造,成为一种可以依照气候变化自动调整的围合式建筑。作为生态化的建筑,必须要注意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节约能源和节约空间。在水源利用上,利用节水型的器具,推行中水系统的使用,用水循环。在提供暖气上,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等清洁能源。作为一种可续化发展的建筑,在构建生态建筑时,要充分认识到,阻碍可续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点: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作为建筑师,要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最大限度降低非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确保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还需要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材料、利用能源等都能生态化利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主动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能源等,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而且,尽可能使用当地的资源,尽可能使用自然石材和木材这些可以再生的建筑材料。

(三)注重生态化与节能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应注重自然能源的利用,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同时,注重生态化与技能技术的应用。首先,设计时应重点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其次,因地制宜注重当地材料的充分利用,避免因远途材料运输增加施工成本。同时,根据建筑场地水文、植被等合理布局不同建筑物,并确保不同建筑物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公共照明系统可利用太阳能等;最后,注重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建筑物而言资源循环主要对水资源来讲的,为此,应根据水资源的不同等级,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有效节约水资源。

(四)选择节能的设计方案生态策略

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建筑设计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设计师们要综合考虑设计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设计中尽量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施工环节中用料的节能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考虑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建筑选材时就地取材,尽量避免使用木材和天然材料,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建筑设计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气候变化来自行调整建筑围护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筑节能系统,降低建筑的能耗。建筑设计也可以采用新设备,利用高科技转化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等,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促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

作为建筑师,可以凭借科学的设计,促使室内外形成一个整体。当前,在建筑设计中,这种措施十分普遍,比如,在许多建筑的内部,都有内部庭院和大厅,或者是在建筑的上方设计一个能打开的天窗等等。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设计师会常常使用到另一种设计策略,也就是墙面面向外部环境优美的那一方,会设计成可以半开或者是全部打开的墙面,凭借这种方式,将室外的环境有机地引进到了室内,将室内的空间延展到了室外。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为实现生态策略的更好融合,建筑设计师应需认真分析当前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有效的生态策略融入方法,以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为此,建筑设计师应有将生态内容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意识,不断学习掌握建筑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对建筑新型材料、新技术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设计工作中,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代正武.绿色建筑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J].四川建材,2014,04:65-66.

[2]李向.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浅析[J].四川建材,2014,04:295-296+298.

篇11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 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建筑与环境一方面为保证人们的安全、卫生和健康,应选择无灾害危险和对人体无害的环境;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也不应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应排放三废等造成各种危害而引起公害,并应进一步绿化和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设施水平。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景观和健康的环境是人类永远的向往。 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建筑可以取代自然环境而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庇护者,却不能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

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最初的建筑是人类为了躲避豺狼虎豹等猛兽的攻击,为了遮风挡雨、抵御寒冷而修建的,其要求简单、建筑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环境和建筑设计,表达出极为强烈的政治意象。城市随着奴隶制的产生而形成, 所谓 “城” 就是防御的墙垣;“市”即贸易集市。到了封建社会,为了表现帝制的权威性,随着各朝代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它们的布局皆以宫室为主体,将之置于城市的主轴线上,而周边再辅以官署和生活生产有关的建筑及城垣、壕沟等防御设施。虽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有一定的格式,然而却也有不少的城市规划,创造了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城市中古老的有价值的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的展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和人文财富,是应该保护、保留和整治的。 盲目的建设和拆除只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城市环境和城市规划被极大的破坏,使城市失去原来的风貌,变成钢筋水泥的丛林。在传统特色逐渐消失和自然环境日益受损的现状面前,人们呼唤:城市特色,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要素的认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人们对建筑追求的不仅是牢固,外表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内在的魅力:建筑与环境是否和谐统一,是否能对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现在人们对建筑更看重的是人性化的满足

由此可见,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与环境中的建筑、交通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因此,建筑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建筑是构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需要环境的烘托。建筑的风格、特色、品质好坏都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对建筑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建筑模式,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模式的确定。

由此可见,不论是建筑与环境,还是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的是从属的地位。在现代的建筑中,环境因素是影响建筑的重要因素。建筑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统一,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所谓的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至少包括两层意识:一是建筑必须源于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即做到与环境的时间和空间相协调。建筑的外在美和内在价值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建筑与人的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建筑必须考虑与人的协调关系。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理念

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

1建筑的环境特定性。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主要是指两者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在体形组合和立面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安排上。建筑物一旦建成了就很难移动,建筑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个整体,有许多建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像。

2建筑环境与人的互动。当人们置身于某一建筑环境时,往往会发生某些情绪反应,如对庙堂感到威慑、对陵墓感到肃穆、对住宅感到亲切、对园林感到轻松对图书馆感到雅致、对纪念碑感到崇敬、对大商场感到喧腾、对大广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建筑环境与人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强化人们的感觉和记忆等。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人们的感受和认识自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可以令建筑环境的特征更好地显现出来,有时甚至有巨大的影响力,再有,如果从大的方面理解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则可能很简单,即人类善待环境,环境就会善待人类,但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影响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人,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尽量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要使环境保持或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在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古典园林也有独到之处。它强调利用自然环境"但同时又不惜以人工的方法来,造景按照人的意图创造自然环境,既强调效仿自然,但又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结果常有极佳的效果,对于建筑空间,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控制那些影响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成为可能" 很多难题都可以借助适当的技术得到解决。

3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境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所以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 设计结合自然实际是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顺应自然规律。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均属这种范畴。在建筑物的各种物理指标满足,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在废物,污染的排放"在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在建筑材料的开发。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布置,在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各处, 建筑设计与自然都需要很好地结合。建立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通常环境条件越是不好。环境设计越要精心。

4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典范。流水别墅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极力主张,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简言之,建筑就是应当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 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有代表性的主张。 具体来说,他的建筑观是崇尚自然,把外面的空气,阳光,水声和绿茵引入室内,他倡导设计要更多地发挥自然通风的作用, 将建筑体形和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他设计的建筑往往就好像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像植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长出来似的, 这样,建筑物不仅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相反,它应该为自然添色、应该为环境增美。 流水别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他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四.建筑设计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1.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注重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特别应该注重建筑的采光性、通风性、保暖性、减噪性和增湿性等生态节能的因素。建筑设计时应立足于基地固有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应全方面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尽量将把建筑的美与环境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加生态环境因素所占的比例,利用一些空地合理布局、规划,多保留和设置一些绿化地、水面,力求提供幽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目前的一些建筑设计来看,不太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城市建筑中,为了修建房屋而不顾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肆意砍伐或迁移大树,毁坏绿地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是建立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可耻行为,不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少人对环境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没有体会到建筑的内涵。建筑考虑的环境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区域,没有把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有的只考虑短期的、暂时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建筑与环境在长远发展中的关系。

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周密地考虑到建筑与诸多生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求将所设计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能够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与生态环境做到最佳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大大提升生态建筑的独特魅力。反之,如果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建筑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果恶化,就会对建筑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可以破坏建筑。

因此,作为建筑设计师,必须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建筑设计与自认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力求和谐统一,这是做好现代建筑设计的应该重点思考的课题。

2.建筑设计应与人文环境相协调

任何一个建筑都处于一个建筑环境中,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有利于建筑本身和建筑环境的协调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因素。人是建筑和环境的主体。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人的需求。

五.结束语

我们必须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断探究出利用这种关系的新方法,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作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以“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生”作为基本出发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整体观念、生态观念和发展的观念,人、建筑与环境应共生互惠、协调发展。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建筑都应该向自然环境学习,立足朴素的自然原理,为生活在它庇护下的人类提供自然、健康的、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谢浩. 建筑环境设计思考[J]. 城市开发.

[2]金磊. 2009:回归建筑创作的客观立场[J]. 建筑创作,2009.

[3]魏卫红,艾会霞. 谈当代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J]. 魅力中国,2007.

篇12

关键词:安康;体验;主题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22-01

一、引言

休闲、体验正成为人们对旅游活动更深的追求,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在雾霾为代表的环境危机下,人们更加向往自然环境优美旅游目的的生活体验。森林浴、空气游的发展表明回归美好自然,体验享受健康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现在以及未来的主要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正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但有学者认为人类活动是不能与自然生态环境并存在的,人类的活动必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消极保守的倾向,但却说明了生态环境的资源的脆弱性。

二、安康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安康地处秦巴怀抱、汉水之滨,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平均覆盖率65%以上,据陕西省之首。作为南北过度地带,这里物种多样化,物产丰富,为我国生态资源富集区。安康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涵养、保护的核心地区,是限制发展的生态脆弱区。因此,安康市将绿色、生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并将“生态安康”作为了城市形象定位,生态旅游成为安康地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能够发挥安康地区的环境优势,同时又能在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游客体验自然生态的需求。但目前安康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自然观光为主、不能真正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满足游客休闲体验。尽管宁陕县现在及未来将大规模投资建设度假疗养地,宁陕筒车湾、石泉中坝峡谷、岚皋岚河等旅游地也开发了漂流项目,但目前安康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观光为主。首先,安康最高级别的4A级景区,南宫山、燕翔洞、湖生态旅游区、香溪洞风景名胜区,主要是山岳、溶洞、湖区观光旅游地。其次,从安康重点打造的“一城(安康市城区)、一山(南宫山)、一湖”旅游产品可以看出,依然是以生态观光为主。最后,旅行社主推的安康旅游路线为南宫山、湖、汉阴油菜花节,同样以观光产品为主。观光只能使游客感受生态环境最浅层的魅力,同时,游览时间较短,影响了安康旅游收益的提高。

2、旅游资源品级较低、丰度高、零散分布。安康地区最高级别景区为4A级,缺乏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世界级旅游资源,市场范围仅限于西安及周边市县。但本地区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4A级景4个,3A景区9个,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但这些资源散布与秦岭、巴山之中,景区间交通条件较差,多为县道、乡道。

3、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生态旅游”大多被作为一种营销的手段,真正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开发不足。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对象物或旅游活动开展的环境应该是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遗存。另一方面,游客文明的活动方式。游客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这两方面出发分析安康地区目前的生态旅游产品,如湖生态旅游区。湖中的岛屿已经人为的严重改造,失去了环境的本真性。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但正在遭受日益繁忙的游船的破坏。湖所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湖中乘游船观光以及登岛观光,而湖完好的生态资源未能被游客深入体验。

三、安康体验旅游产品主题定位

1、漫游汉江。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游客细致地慢慢体会,汉江流域山水交映,营造出适宜休闲、度假的环境,开发游客可进行细致体验的游览、休闲项目,慢节奏可以让游客深入的感受本地区美好环境的魅力。同时,漫游引导游客放弃机动车辆,采用徒步、自行车等环境友好型的旅行方式,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

2、秦巴深呼吸。秦巴山区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负离子含量高,植物分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香精。游客身处其中,“深呼吸”氧吧中有益空气,开展强身健体、休闲疗养的活动。“深呼吸”一方面彰显了秦巴山区天然氧吧(可以放心深呼吸)的生态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森林中多种休闲、疗养、运动健身的活动,最深层次吸收秦巴山区中有益身心健康的自然要素,收获最大的益处。

3、探索神秘。“探索”与“神秘”都说明安康地区存在着尚未被人类侵染的自然生态环境,它们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这是本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另外“探索”暗指小规模、轻微影响或无影响、无干扰的生态旅游的方式,通过这种旅游方式引导游客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这是本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激情挑战。安康地区山岭、峡谷、河流造就的极限运动、体育健身场所,可以满足游客在自然环境中追求运动、刺激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彰显本地生态环境的多功能性。

四、安康体验主题旅游产品

1、自行车自驾游。选取风光优美、景点较为集中的路线,作为自行车骑游线路。例如开发大湖环湖游览自行车道,南宫山――八仙镇――天书峡――化龙山自行车越野车道。

2、徒步探险旅游。选取非生态脆弱地带的、未开发的、环境适宜、安全有保障的山岭、峡谷设计探险路线,提供专业向导、领队及生态教育服务,在保护环境、控制游客规模的前提下开展溯溪、探寻陕南鸽子树等主题活动。

3、氧吧度假、森林浴疗养。发挥安康地区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基础,开发森林疗养、健身、运动、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如森林瑜伽、散步、保健操、山珍药膳调理、森林木屋休闲等活动。

4、激流勇进、体育健身。利用已开发的漂流项目如岚河漂流、任何漂流、中坝峡谷漂流、筒车湾漂流等漂流项目,开发悬崖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极限运动及体验运动项目。对不同地区的极限、运动项目进行资源整合,联合设计主题活动,以扩大影响力,丰富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篇13

此文章为郑州市社科联资助课题ZSLX2016700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环境艺术;生态发展;应用现状;问题;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环境对研究对象进行开发与研究,并对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做充分的考量,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对应的材料,然后进行相关的规划与布局,从而保证环境审美和环境承受能力之间实现和谐共存的观念。

生态发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出生态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包括人类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郑州市社科联资助课题进行探究。

一、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由于其境内水资源匮乏严重,且部分企业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废水排放极为严重,时间一长,严重影响了环境的承载力。此外目前,我国大众并未形成系统的理性消费概念,铺张浪费极为严重,同时攀比行为也较为严重,这严重制约了河南生态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河南生态发展的情况不好,环境艺术概念未得到普及。在此基础上,需在河南生态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环境艺术,以有效丰富河南生态发展的层次,有利于河南生态发展的建设,为河南省构建节约型生态发展机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和生态发展的设计和规划匹配度不高

通常情况下,规划师承担并完成区域环境生态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划师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一旦环境艺术受到的影响较多,会导致区域规划失败。例如:在某生态基地的构建过程中,一旦规划者重视商业价值或者是艺术气息,会忽略生态基地的自然气息与生态功能,大大增加人工气息。如大面积草坪的绿化建设,政府并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一味的为搞绿化而绿化,或者只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环境艺术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本质。

2、和地区生态系统的重塑与恢复的匹配度不高

就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现状而言,河南省存在水土流失、耕地短缺、环境污染、植被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种问题,大大增加地区生态系统重塑与恢复的难度。例如在水土流失治疗过程中,地方政府多重视退耕还林,但是,由于河南省的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大大影响树木种植的成活率,不符合环境艺术的要求。有的地区为了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强行引入外来物种,与河南本地的气候、土壤、生态等不相符,短时间内绿荫成林,但是时间一长,由于与树木的生长规律相违背,导致树木种植失败,仅满足于形象工程的需求与政绩效益,生态美流于外表与形式。

3、和城乡环境建设的匹配度不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速度加快,普遍高楼林立,缺乏绿地蓝天,缺少环境艺术与生态美感。农村建设中,较为重视房屋建设,不存在生态美感,缺少必要的环境保护,缺少环境艺术为指导。

三、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的概念不独立,属于环境与艺术的综合,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环境既包括水、土壤、空气与动植物等因素,又包括理念、制度、准则等,空间范畴极为巨大,环境主体与内容皆不相同;环境艺术的概念尚未统一,仅可理解为艺术,以自然与艺术为基础,改造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间的和谐度。

环境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又涵盖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经济学、哲学、 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植物学、光学、建筑学、气候学、结构工程学等学科。除此以外环境艺术的基础还包括了制图、色彩构成和绘画等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环境艺术在生态发展中应用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 主要针对人们不同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能够提供给人们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具备的环保性与自然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2、使用天然材料

环境艺术的生态理念就是指对天然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这样就要求人们对不同的天然材料所对应的用途、建工工艺、造型和材料特性等多方面较为了解。比如:鹅卵石,由于这种石头的形状与性质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此在用鹅卵石铺设人行道路后,人们走在上面可以充分发挥活穴健身的功能。另外,还有很多种类的树木存在香味,成群种植后,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一旦发现某种树木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及时砍伐,以消除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可以强化生态理念。

3、天然生态环境基础条件的把握

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发展与生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还能够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环境艺术应用的过程,必须要把握与考虑生态环境需要的天然基础,同时还要以实际的地理环境为基础,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便能够实现保护天然生态环境进的目的,大大降低资金成本的投入。在遇到生态环境相对较复杂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基础,建成具有艺术美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只要环境艺术运用的合理,就能够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

结语:

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的应用现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艺术在河南生态发展中的应用研究等,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的突出,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其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促使环境艺术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环境艺术始终坚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使的环境艺术确立了生态发展的理念,以便使自己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俊琪.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54-54.

[2] 赵新周.瓦当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 吴新华.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住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09.

篇14

关键词:文化;自然;曲水流觞; 生态美学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景观设计师盲目学习西方的设计理念,过于追求景观的设计形式和功能,致使现代的景观徒有其表,缺乏意境,没有文化的渗透,整个园林景观显得苍白薄弱。基于以上现状,建设文化景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如何恰当的运用传统造景手法,引进现代生态美学观念,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文化”是无形的,“景观”是有形的,现代的城市景观应该成为城市与人们之间的一条文化性纽带,体现城市的文脉。现代生态美学观念,就是将现代生态理念引入美学,将人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把人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看作美的根源,为现代文化景观的设计指明方向。因此,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引入生态美学观念和传统文化,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现代的景观设计应是自然环境与文化艺术结合的产物,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要寻求一条使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途径,重新构建“自然—人—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

在此,本文选择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曲水流觞”,对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点带面,从而引发笔者提出建设文化景观的重要性,并要求引入现代生态美学观念,建立文化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景观。

“曲水流觞”由来已久,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曲水流觞”就是将酒杯置于缓流的曲折水流,用于水畔饮酒作乐的一种形式和活动。这里的“曲水流觞”是指古代园林景观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景观设置形式,从深层次的角度说,它代表了一种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1?“曲水流觞”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曲水流觞”从艺术角度来说,是一种现代景观设计的意象型符号。在现代某些景观设计中,已经完全融入这种意向与符号,以体现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

北京山水文园:由于现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宜居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绿色生态小区成为当今设计师共同研究的问题。山水文园就是具有自然居住与精神居住双重意义的小区。在此,设计师运用“开放式”设计手法,通过“减法”的布局方式来营造绿色空间。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山水”特色,设计师设计了户前水系,并在不同区段设置由不同石材和水体构成的风格各异的景观节点,例如户前水系、广场下沉水池等。“曲水流觞”在于对曲水意境的传承,所以以“曲水”作为整个小区的水系主线,连接景区各个景点,在满足小区景观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曲水流觞”丰富的文化意境,提高整个小区的文化品味。

2?“曲水流觞”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由于现代世界景观呈现趋同式发展,设计师缺少用文化去装饰空间的造景手法,各个国家的景观设计该如何发展下去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要想设计具有传统文化和诗意元素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必须意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了解自然和阅读文化。

自然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们陶冶情操的精神源泉。设计师要充分认识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了解自然生态的平衡对于人类物种的意义,进而在设计中尊重自然,将人类对自然系统的破坏降到最低。

景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暂存盘,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现代的城市景观必须承担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城市文化识别的责任。这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文化与自然环境进行很好的协调,重新回归人与自然、与文化的真实关系。

第二:认识传统文化造园手法的现代演绎。

任何一种景观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品格、思想,如何运用经典文化,并使之融入现代社会,与当地的自然现状相呼应,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自然环境日益改变,传统的经典也不一定适合现代的生活。

以“曲水流觞”为例,来说明传统造园手法也要学习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曲水流觞”是由褉游活动演变而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和现代社会更好的共融,但这并不是说随时代的变化它不需要改变与发展。传统的景观设计多数是自然的山石、亭廊或植物,而由于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对新事物的好奇促使很多生活中的元素景观化,这要求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形式也要随之不断的推陈出新。例如,可以先设计形式,再做石山,设计曲折路线,再堆叠石块环绕,形成“曲水流觞”之景。

可见,“曲水流觞”如果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则必须要学习现代的造景理念,与现代自然环境相适应,采用现代景观材料,将之运用于“曲水流觞”的设计之中去,为新时代的景观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韵味。

3?结语

实际上,凡是有代表性的景观,无不是文化与自然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两种要素完美地结合,形成最具特色的景观环境。文中的“曲水流觞”代表一种文化,一种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给现代社会带来文化气息,并广泛应用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但是,不要盲目运用,要尊重当地的自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运用现代生态美学观念,不仅建造一个现代式的“曲水流觞”,更应把“曲水流觞”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并加以延续,建造一个现代式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张华,中华书局,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