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的起源范文

中西文化的起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西文化的起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西文化的起源

篇1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节日;对比;差异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三、从中国人过洋节及外国人过中国节看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曾经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具体看来,中西节日所不约而同地传承负载的文化内涵,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以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些天然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之际,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兴趣有所淡化,这当然与商家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大肆炒作有关,更与年轻人追求时髦有密切联系。但从根本来说则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无可厚非。在中国人尤其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宋科.浅议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1(02)

[2] 罗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

[3] 赵爱华.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篇2

关键词:梁启超;西方文化;进化论;民约论

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69-01

曾有论者指出:“在二十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外来先进思想理论,都构成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资源。”作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领军人物的梁启超,无疑,是这些外来先进思想的最初受惠者和传播者,而这些新型的价值意识和思想准则,则为其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养补给。

梁曾经说过:“启超平素主张,谓须将世界学说无限制的输入中国。”在《饮冰室合集》中,梁介绍评说的欧美、日本、印度等国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达五十多位。从古希腊的经典学说到英国的经济学,从法国的民主理论到德国的哲学流派。梁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与评议,内容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学、伦理、文学、逻辑、地理、教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作为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梁曾不遗余力地宣传欧洲启蒙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尤其是1901年至1903年,他以翻译为手段,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广泛地宣传介绍以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塞、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康德、达尔文、边沁等人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和学说。其核心,正是理性至上、自由平等、民主政治、国家等思想原则和发展进化、功利主义、乐观主义等启蒙精神,而他自己所阐述的社会理想、理论、民权理论、新民学说、进化史观乃至文学革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等思想,以及开民智、新民权、倡自由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与西方启蒙精神相一致的。

仅在1902年,梁介绍和论述西方学说的文章就有《政治经济学摭言》、《格致学沿革者略》、《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论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志学说》、《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志学说》、《天演论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等多篇,范围极其广泛。具体说来,西学对梁氏影响最大的表现为两论:一是科学上的进化论,二是政治思想上的民约论。

一、进化论的影响。自严复译介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及达尔文学说的信奉者赫胥黎的《天演论》之后,进化论对晚清社会主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对此作出了评价:

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变迁,视前比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

竞争也,进化也,务为尤强,勿为劣弱也。凡此诸论,下自

小学校之生徙,上至各国之政治家,莫不口习而心营之,其影响所及于国与国之关系,而帝国政策出焉。于学与学之关

系,而综合哲学出焉。他日二十世纪之世界,将为此政策此哲学所磅礴充塞,而人类之进步将不可思议,此之风潮,此之消息,何自起耶?曰 起于一千八百五十九年(即咸丰九年)。何以故?以达尔文“种源论”,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于是年故。

至于对梁的文学启蒙观,进化论产生的显著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梁树立发展的历史观,批判今不如昔的复古主义,反对厚古薄今的观点。他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余生平最恶闻此言。窃谓自今以往,其进步之远轶事,固不待蓍龟。即并世人物,亦何邃让于古所云哉。

其次,梁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论述中国文学的发展,肯定了白话文学的兴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在《小说丛话》中说道,“文学之进步,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中国先秦之文,殆皆用俗语……

其间各国方言错出者不少,可为左证。故先秦文界之光明,数千年称最焉。……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可以故?俗语文学之大发达故。”

二、民约论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础。梁于1901年发表了《卢梭学案》,对卢梭生平及政治学说,特别是《民约论》的主旨,作了详细的阐述。卢梭的民约论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念,其中心内容为“天赋人权”,人们生下来就有平等自由之权,梁认为,此等权利,即使父兄亦无权予以剥夺,他说:

“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妇者所能强夺业。”“盖以为民约之为物,非以剥削个人之自由权为目的,实以增长竖立个人之自由权为目的者。……了约之为物,不独有益于人人之自由权而已,且为平等主义之根本也。”

在《新民说》、《自由说》等一系列文章中,梁宣传和赞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在提倡民主自由的同时,梁还以此为思相武器,对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尤其是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中国的政治落后,就是因为封建专制制度剥夺了人们的民主自由权利,摧残了人们的自由平等观念,他愤怒地将封建统治者称为“民贼”,并指出:“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皆为保护一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根源也。”故而,梁号召人们去打破封建专制制度,他说:

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我辈实不忍复生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皆亡!

显然,在民约论的影响下,梁已具备了启蒙思想家的风范和气度,而表现在文学上,梁所发表的大量政论文无一不是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和阐释。例如梁著名的《自由书》就是从侧面来阐发资产阶级的这一观念的。

总之,梁以海纳百川似的气魄,将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的输入,而这些外来的精神食粮也无疑成为其启蒙思想构建的宏富资源。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张清化.文化实践和精神自否―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义的两个问题[J].文艺争鸣,2001(4).

篇3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篇4

【关键词】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企业文化

企业员工忠诚度是指员工认可企业环境和文化并相信企业将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应得的物质回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去。忠诚于企业的员工是忠诚的员工表现出的特征是:在心理上完全地投入工作中,他们认可企业,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并且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为什么需要提高员工忠诚度

作为一个公司的员工,忠诚的含义可以延伸为:对企业投资者(股东、老板)的忠诚。对职业和职业的信念或信仰的忠诚,对企业这个组织的忠诚。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其他所有的能力如技术、计划、组织等等能力都是因由忠诚而得到执行,如果一个人缺乏忠诚,他的其他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即使执行也会对团队造成损害,当然没有组织愿意使用一个缺乏忠诚的人。

(一)忠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总是和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队发生关系。你必须同与你发生关系的人、组织、团队建立对应的关系,并绝对忠诚于对方,否则,对方不信任你,你就会被对方抛弃。作为任何一家企业,不会接受一个缺乏忠诚度的人,因为缺乏忠诚,就不能融入团队,这样会破坏业已形成的既定团队和组织,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所以规范的公司,招聘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应聘人员的历史诚信度调查。

(二)忠诚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

忠诚的人会比不忠诚的人获取更多。虽然,通过忠诚工作创造的价值不属于个人,但通过忠诚工作造就的忠诚品质,你因此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忠诚度高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上级主管的关注和认同,更容易获得调薪和晋级的机会,更容易进入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总之,可以更快的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回报。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适应包括内部员工和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的需求,企业文化是比经济手段更能培养员工忠诚度的利器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企业文化必将起到鼓舞人心,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职业忠诚度,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作用,进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员工满意度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企业本身无法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和满意的工作环境,仅强调员工如何对企业忠诚就会像忠诚度失去了培养和成长的沃土。据美国《幸福》杂志调查,人们最愿意工作的100家美国公司,像IBM公司、通用公司、微软公司、宝洁公司等。为什么人们愿意在这些公司工作?这些公司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吸引自己员工的呢?事实上除了公司的薪酬福利等硬件因素之外,在尊重人才和尊重员工的需要等企业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真正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落到实处。

二、基于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

笔者认为造成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企业本身因素

1、企业文化。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许多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营造出忠诚的企业氛围以引导和鼓励员工忠诚。

2、发展机会。良好的发展条件,如培训和晋升、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几乎是所有员工所关心和追求的目标,很多企业没有把培训看作是促进员工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限制了员工的发展和能力的晋升。

3、薪酬福利。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良好的福利条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

4、工作环境。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我们知道,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员工身心健康的基础,而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同样是员工满意度的基础,它能激励企业员工发挥其智力和潜能。

(二)外部环境因素

1、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让国民的个人利益追求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人希望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发展,但是这有可能影响员工的忠诚度。

2、经济的发展使员工的观念发生变化。员工希望在工作流动中寻找到机会,在变化中寻找到发展,工作只是企业员工追求实现自我的一个途径而已。

(三)员工个人因素

1、个性特点。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如内控性较强、富于创新性、愿意冒险的员工流动率较高,相反,爱面子、胆量小和循规蹈矩的他控型人员的流动率较低。另外,不同的忍耐力、动机水平、需要和价值观等因素对行为发生的时间、方式、强度等都有影响。

2、社会特征。婚姻、年龄和文化程度等也是引起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员工对满意的感知和周围人员,如同事、家人和熟人的忠诚状况,以及各种信息的获知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其忠诚程度。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忠诚度培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与原来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劳动力的素质也大为提高。中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不再主要取决于物的因素和人的体力,而是关键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批智力发达、知识丰富的科技管理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人的智力和知识已经成了企业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整个企业高层必须有一种意识,即人是最重要的资产,雇员们是值得信任的,需要被尊重和能够参与工作决策的,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发挥全部潜力的内在动力。要将这种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否则,难以赢得员工的忠诚。

(二)帮助员工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位于整个需求层次的顶端。人是在创造中生活的,在创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出现,这种高峰体验会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人从中不断的成就自己、实现自己。

首先,从员工的职业发展曲线来讲,员工除了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发挥的平台外,还需要企业为之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企业中的知识型、技能型、管理型骨干员工,他们都会持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如果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曲线没有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曲线相重合,或是重合很少,这样员工就无法与企业形成共振。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看来,员工的流失就显的再合理不过的。其次,员工是否能与企业共赢。有很多时候,尤其是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更多强调的是赢。这个赢字指的是我赢你输,单边的把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在组织中创造一种团体意识,使员工和组织连成一体

只有当员工们感到他们的利益是真正地与组织连在一起时,他们才会强烈地忠诚于组织。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在招聘时注意挑选求职者,要挑选那些不但能够胜任工作,而且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符的人进入组织。其次要利用利益分享机制,使员工们能够享受到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承担企业的风险。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营利分享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方案等。前两种方法通过让员工们分享由他们的努力所带来的财务上的受益,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连成一个整体,股票期权方案不但使员工和企业有共同的利益和风险,而且将他们变成了企业的主人。这些方法有利于员工忠诚度的维系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作用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和重要纽带。人力资源是指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与企业愿景和价值观相一致的文化理念,使其成为员工行动的动力和共同的价值体系,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把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中心人力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以富有特色的胜利检测文化凝聚人心、塑造队伍,从根本上保证了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企业文化概述

2.1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企业的文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规定,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而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我们分为广义概念以及狭义概念,广义的概念就是企业文化是企业所积累的除了物质产品以外的所有习性与习惯,它是企业整体思想、观念的总称,具有自身的特点。而狭义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经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因素的总称。

2.2企业文化的特征

(1)融性与独特性

企业的发展是与当今的经济、社会等周围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的文化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只有与企业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的文化具有前进性,但是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生产中逐渐形成的,它不同于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些文化的独立性都是以企业的独立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生产目标、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以及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因此企业的文化具有独立的不可复制性。

(2)继承性与创新性

企业的文化产生是具有时间性的,它不是一时形成的,它是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条件下积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继承种类主要是企业文化往往继承一个社会的优秀文化,并且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在发扬企业的社会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企业自身的历史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借鉴来的外来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通过企业的努力企业文化在某一时期的某一阶段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也会有所发展,这样就会逐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增强企业文化的创新。

(3)人本性与整体性

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反应的就是人的文化,它重视的就是通过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观念等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尤其是企业的文化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员工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持、精神的动力。同时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整体的文化发展的内在实质,它是企业经济的整体体现,它是企业员工普遍接受的整体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强调的就是整体促进企业员工的协同作业以及整体团结的价值。

3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3.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具有一致性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是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杜拉克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社会财富都是由人创造。由此可见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纵观国内外现代化企业管理,已经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突出。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反之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企业竞争优势将丧失殆尽,企业是无法长远持续发展的。不论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都是想方设法激发组织成员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3.2两者之间的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对人的管理,具有一致性,都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联结点。企业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于企业管理之中,重视人,关心人,理解人,把人看作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心,使人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从事的是人的管理,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传统的人事管理重点在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在人,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宝贵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这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根本区别。

3.3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文化,而企业的文化都会对企业产生作用,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反错误的、消极的企业文化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科学,因为人力资源能够赋予企业文化发展的发展。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的一句空有的口号,它是企业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固定的企业文化,也只有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支持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被员工所认可,才能被人所接受。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文化提供良好地发展条件。企业的人力管理就是企业通过给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并且支付合理的报酬,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热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赢,这样就会为员工的作业提供了保障,这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这种特定的关系为企业的文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4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4.1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凝聚企业员工感情的作用

企业通过一定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而影响企业员工的处世哲学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把企业员工的思想感情,工作学习,利益需求与企业的命运联系起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把员工团结在企业核心周围,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根本利益工作。

4.2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引导到企业目标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上来。企业文化通过人格化的价值观,奋斗目标,动力机制,群体意识的培育,使员工行为潜移默化地与企业行为相匹配,引导和统一员工的行为方向,使整个企业与全体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向着企业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4.3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员工正确认识本企业的历史和优势,正确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奋斗目标;能够创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崇尚先进的企业氛围,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企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就会自觉按照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约束,塑造自己的言行,激发自己为实现企业目标和自我价值而不断进取。

4.4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有效但又无形的约束力量,协调和控制员工的行为意向,诱导员工认同和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则。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弥补正式权责关系和规章制度的不足,规范和制约企业行为及其员工的行为。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与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配套、协调的自主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新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廖世建.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05期

篇6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且具有权威的。泰勒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尽管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义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统领的主流文化。

同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都是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具体地域上,就是指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被普遍认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种亚文化不包含在内。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应该从开始。清代后期,中国古老的国门被迫打开,自此之后,西方文化元素就争先恐后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西方文化来到中国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如“洋泾浜”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然,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正在不断走向世界。

近些年,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地华人组织庆祝节日活动,越来越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欢迎。所以当代社会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逐渐显得多元化。不仅有西方对中国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影响到西方一些国家。事实上,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娱乐文化深深的影响到中国人的传统娱乐观念。比如说作为西方文化元素代表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它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好莱坞电影不仅打开了中国庞大的娱乐市场,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这种娱乐文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而且使当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这种文化娱乐方式。还有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饮文化、着装文化等都已然在中国落地生根。现在西装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服装,当然在全世界这都是基本惯例;快餐上两大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毫无疑问,早已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这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住建欧式别墅,去西餐厅吃各种西餐,去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喝咖啡、讲英语成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尤为甚者,在西方的节日面前,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堪一击,现在我们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而我国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俗,逐渐被人忘记。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人重利,这种观念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利和求利、钱和赚钱的传统看法。个人用正当手段去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润,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恶的事情,而逐渐变得正当合理,相对应的金钱也不再被人们看作是万恶之源。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金钱是实现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且必要因素。

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文化在影响到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走向世界。近些年来兴起的汉语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毫无疑问,汉语的对外输出是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放眼世界,一股汉语热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汉语志愿者走出国门,一座又一座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无数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据报道孔子学院如今已经遍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海外学院和教学点总数已达140多所。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武术。它是中国的国粹,融合了中华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最开始的时候,武术为国外所认知与了解,是通过那时候的中国武侠电影的风靡而走向世界的。现如今,在国外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武术,在西方人看来,中华武术是神秘而又极其具有魅力的,也有很多外国人迷上了武术,或者在当地学艺或者直接来到中国学习。此外,还有中餐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很多西方国家的客人逐渐能够接受中餐,学会了使用筷子,夸赞并喜欢上了中国美食。

篇7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是人们通过不断认识和改造自己所处环境而长期形成的。针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们发展了两种认知:对“自然物”的自然认知和对“社会人”的社会认知。其中,自然认知的内容包括大部分没有人类主体参与的确定性现象,与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变化特点相对应;社会认知是人对“人”的认知,必须建立在人对“物”认知的基本原理之上。但由于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认知主要涉及主体间互动所形成的概率关系或不确定性关系,与自然认知存在根本差异③。其确定性要远低于自然认知,这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特点相对应。人们长期处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之中,必然侧重某些现象的认知和改造,从而形成某种特殊的认知结构,并据此有意无意地建构自己独特的行为和逻辑规则。反过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又不断做出符合自己文化需要的选择。比如,西方文化遵从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宇宙观,更加注重主体对自然的改造,偏重发展自然认知———量化细分出事物的单一属性,对事物间的确定性关系进行比较和推断,其认知更多表现为线性结构;与此不同,中国文化则倡导天人合一的主客二元依存的宇宙观,更多注重人对人的改造,偏重发展社会认知———多种属性捆绑的概率性关系的比较和判断,其认知更多表现为社会传递性中最典型的环性结构。总之,中西文化线性与环性结构差异可能根源于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的本质分野。下面进一步详述,以更清晰地把握中西文化特点。

(一)线性结构

在关系推理中,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确定性现象时,常常表现出线性传递的推理结构。在形式逻辑框架下,若前提为真,结论也必为真。①假定:A、B和C表示三种事物。A的单一属性———“长度”大于B,且B大于C,那么大多数人可能做出逻辑推断:A大于C,该推断的关系传递路线是线性的。②线性结构是一些自然属性(如身体、楼房等的轻/重、高/低)在确定性情境下的推断规则。其逻辑的合法性是基于关系推理中比较的属性(长度)是单一的,而不是多种属性组合,否则会出现多种非线性结构。对被试而言,根据前提正确推断A和C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头脑中储存着线性结构的认知结构。至此,我们可以推断:西方文化表现出的线性结构可能根源于该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确定性现象的认知和文化偏好,具有自然认知的特点。

(二)环性结构

当人们面对多种属性组合时,事物间的关系则是不确定的,我们很难根据前提判断A与C的关系。这时,线性规则可能并不成立,而必然出现非线性传递的关系结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③下面以起源于中国民间的社会性游戏———“锤子-剪刀-布”来说明环性认知结构的特点。与“3-2-1”的线性传递关系不同,“锤子-剪刀-布”的大小关系是环性传递的,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事物间比较的属性是多样的,二是多种属性的比较导致概率性质的互反关系。比如,布和锤子的比较包含“重量”、“面积”等多种属性,那么二者的关系就难免包含“布的重量比锤子小”、“面积却比锤子大”等,这种互反关系代表了中国文化“一物降一物”的互相联系与制约思想。如果假设:锤子大于剪刀,且剪刀大于布时,那么,布和锤子的关系客观上存在以下情况:1.可能二者毫无关系;2.可能布大于锤子;3.可能布小于锤子等。具体是哪一种情况,要根据个人经验和具体社会情境而定,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推断,常被称为社会传递性推理。其中第2种情况为环性结构,因其关系传递路线形似圆环得名。环性传递的现实意义是:在布和锤子的所有关系中,“面积”这一属性比较常见或符合情境。那么,布大于锤子为大概率事件。概括地讲,该游戏的事物两两间都存在互反关系,每一关系都是概率的,这使得“大于”这一关系并无法必然沿着线性路线传递。线性路线是一种必然确定关系,只适合诸如3-2-1之类的关系,这是两事物间仅存在单一属性(如长度)和单一关系(如3必大于2)的单变量模型,诸如大/小、长/短、轻/重等精确的自然概念。而环性结构的数学形式是多变量模型④,是针对那些拥有多种互反属性捆绑在一起的诸如爱/恨、胜/负等社会性概念,带有很大的社会认知特点。综上所述,人们的日常游戏依赖于人们的深层认知结构,这种结构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其他心理与行为方式。与西方文化注重精确细分的单一属性的变量分析截然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各种因素或多种变量捆绑在一起进行整体的直觉把握和顿悟思维,尤其关注事物间互反的两面性思考。在中国的日常行为和学术思考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为人做事讲求“内方”,又强调“外圆”;阴阳学说强调相生相克等。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法则,重视依存和制约的互反两面性,因而形成环性结构的认知特点。

二、中国文化环性特点的实证研究及展望

皮亚杰在结构主义的框架下,首先提出线性传递问题①,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近年来,非线性特别是环性传递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简要介绍环性结构有关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差异的心理基础。文献显示,针对中西文化线性和环性特点,国内外实证研究几乎空白,大部分是关于动物和人类的环形结构获得研究。这可能提供有益的借鉴,需要详细阐述。

(一)实验研究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只有线性传递推理才是正确的,而环性结构推理只是我们必须有意识纠正的错误。很多人也由此认为,西方文化中盛行的线性传递逻辑才是真正符合客观现实的逻辑,而否定中国文化所遵循的环性思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为了适应复杂环境,能够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发现生活、生产和实验任务中隐藏的规则或潜在结构②,并且能够对复杂关系结构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③,这就是内隐学习。比如,出生几个月的新生儿就可以内隐获得复杂的概率性刺激结构和语言结构④。自动内隐地探测环境中的复杂规则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面,文化的熏陶可能正基于此。当然,这里并非意指外显学习对文化的培养不重要,而是强调无意识的内隐学习对文化形成的至关重要性⑤。其实,无论中西,无论人类还是动物,终其一生,都内隐地习得了自己文化环境中的潜在深层结构⑥,其中不但包含线性结构,也必然包含环性结构。因而,中西文化差异并不存在孰是孰非的意味,都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以往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都存在非线性传递的现象⑦⑧。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使用诸如英文字母、日文或者实物图形等抽象刺激作为实验材料,以“非形式逻辑”关系学习的实验框架为主(见下页图1)。比如Sidman和Tailby(1982)⑨的实验,首先是学习阶段,通过刺激-反馈(奖励或惩罚)模式,训练被试形成A与B、B与C等刺激间的联结。接着对未学习过的四种关系(BA、CB、AC和CA)进行测试,检验被试能否自动形成这四种关系的联结。其中,AC联结是线性传递关系形成关键;而等价关系CA的联结是环性结构形成的关键(见图1)。实验主要目的是:检验具有丰富自然性的动物和具有社会性的人类被试能否自动形成等价关系。根据这一范式,其他心理学家对人类、黑猩猩瑏瑠?、鲸鱼瑏瑡?和海狮瑏瑢?等动物被试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人类和动物都能够习得线性结构。然而,等价关系则只有人类和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如猴子)才能获得,低社会性的动物则无法习得,即使让它外显地学习,也是如此。综上所述,等价关系直接关乎环性结构的形成,而研究表明只有人和高社会性动物才能习得。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环性结构可能与社会性程度有关,是社会认知的关键特点,与自然认知相区别。毕竟,动物更多面对的是自然界“物”的环境,而人类更多面对社会的、互动的“人”的环境。这一差异给人类和动物提出不同的认知要求。对于中西文化线性和环性差异而言,可以推断: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主义,强调个体对自然界的改造;而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对社会和人本身的实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等都是强调群体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价值取向。中西不同的文化选择很可能造成了线性和环性认知结构的差异。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西方文化中的人们不具有环性结构的认知能力,而很可能是中西文化被试对线性与环性结构的敏感性或偏好存在差异。其实,只要想到直刺苍穹的教堂和环抱大地的天坛、直挺挺的芭蕾和弯曲环绕的孔雀舞,就不难看出:在日常生活、建筑和舞蹈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对线性和环性的不同偏好的确广泛存在。①

(二)展望

就心理学而言,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更深层次的实验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模拟中西文化被试学习各种关系结构偏好情景呢?提供一些线性和环性认知结构有关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除了上文阐述的抽象材料和实验程式之外,笔者认为,如果运用更加生态化的具有概率性质的骰子博弈游戏,将是一种有益尝试。其合理性如下:首先,复杂概率规则的内隐学习开始研究。比如Hunt和Aslin(2001)提出以概率序列代替确定序列进行内隐研究②,因为概率规则不易外显,且更接近现实情境。虽然生活中不乏确定性规则(如音乐),但大部分事件都是概率的。其次,生态化的游戏已在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而骰子博弈游戏具有该特点。如Herey和Velani(2010)的研究,要求被试与电脑仿真头像玩锤子-剪刀-布的博弈游戏③。结果发现,被试在游戏中内隐地利用了对手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最后,从数学变量思想看,离散骰子是一种专门研究互反关系的抽象工具,骰子的面和面上数字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取值,从而形成各种结构。就科学研究而言,离散骰子是大部分社会性概念的恰当表示工具④。列举三枚六面骰子:A={3,3,3,6,6,6},B={2,5,5,5,5,5},C={1,4,4,4,7,7}。骰子代表某事物,各面代表事物的各属性,数字代表属性的量。在博弈中,骰子间的输/赢关系是概率的,反映事物间的制约关系。这种设计可以展现包括线性和环性的各种传递结构,如上面三枚骰子间的大小关系就是一种环性结构(A>B>C>A)。

篇8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引言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礼仪大国,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都不会直接说出,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2012(24).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清教主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31-01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它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并用以教育新的成员(埃德加・沙因)。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包含了企业的精神、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能够通过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经营行为体现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为一个企业持续进步和长久生存提供强大动力。

人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主体,因此,企业文化必然根植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同样深受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总体上表现出不同于他国企业文化的明显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交流与合作(比如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早已超出国家疆界的限制。

二、美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1、个人主义。这里个人主义并不带有通常意义上的贬义色彩。美国企业文化尊重个人价值,努力发掘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个人价值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平台是其意义所在,个人把组织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

2、理性主义。突出体现在制度化、标准化和重视契约上。美国企业注重制度化管理,企业规章制度健全且细致,各种活动都由制度来规范,甚至工人作业过程中的具体动作都加以标准化。

3、务实精神。重效果而轻形式。所分派的任务,只要能完成,其过程和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对员工的评价依据是其成绩,而不是是否守纪和努力。在员工的提拔上,业务能力是最主要的标准。

4、创新精神。美国商界有一句流行语就是“创新,否则灭亡”。为了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敢于尝试和冒险,而不是抱残守缺。企业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只要方法被论证具有可行性,即使遭遇失败也虽败犹荣。企业研发投入占利润比重高于一般国家,使得美国企业每年的新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量的比例名列前茅。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

1、推崇集体主义。个人只是集体的一个分子,必须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密切合作。提倡为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企业鼓励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树立主人翁意识,即所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在二者关系上,集体处于主导地位,个人处于从属地位,为集体做出贡献是个人的价值所在。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个人对组织有强烈的依附感。

2、伦理道德和经验主义。对企业行为进行评价,往往以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作为基本准则。管理讲究人性化,办事讲人情味,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提倡依靠自觉性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制度的执行允许存在“灵活”性,决策者个人可能会因“例外”而把制度“灵活”掉,存在着较多的“人治”特点。

3、追求稳健的作风。在机遇与风险面前,更多的是对风险的考虑。有时一个利润回报率高的项目,很可能由于不确定性强被否决掉,要么由于花费很长时间反复加以论证,措施良机。

三、美中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源

企业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底蕴必然首先来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而,通过分析两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可以找到美中两国企业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美国企业文化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创新精神,也正是美国文化中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这些特征的形成根源大多可以从美国的清教主义中找到。可以说,清教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根,它从各方面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集体主义,对应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中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形成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农村乡社自古直至近现代,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这导致以家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贯穿于中国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始终占据了核心地位,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方面无不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道德观念和理想也始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优先和特殊的地位。

篇10

【关键词】英汉习语 习语翻译 文化差异

习语,是指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短句。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简明扼要、精辟犀利又寓意深刻,与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样被誉为语言文化的精髓。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语言种类之一,其历史文化渊远流长,在人类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它们有的含蓄典雅,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趣味横生,给人们带去无比丰富的乐趣与文化享受。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很多,笔者认为结合中西文化背景,采取“直译法为主,辅助直译加注,灵活地配合意译法”的策略十分可行。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指在符合翻译文章的语言规范性前提下,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接转换成译文。换句话说,直译法就是尽量保留英汉习语的原意、语法和形式结构,既要做到“形相近”,又要达到“意相似”。比如常见的英语俗语“have seen better days!”直译成汉语就是“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a gentleman’s agreement”直译成中文便是“君子协定”。汉语习语直译成英语也是如此,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直译成“Hard work pays off”;“头发长,见识短”直译成“Long hair and short wit”;“万事开头难”直译成“The beginnings of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等。直译法使得原文与译文习语的字面结构和形象意义都十分近似,保留了原习语的文化特征与民俗风格,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理解。

此外,如果原文中有比喻、隐喻、意象等特点,在直译的过程中也将保留这些特点。因为这些修辞手法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色彩,通过直译法保留这些特点,也就保留了习语译文的原汁原味。比如,汉语习语中的“挥金如土”,采取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一个人花钱如流水,而直译成英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仍然保留这样的修辞方法,使得翻译之后的习语也十分的形象、生动。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对直译法的补充和扩展。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英汉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读者对部分译文以及习语背后的文化难以理解。这时便有必要对直译的译文增加注释加以说明,弥补读者的文化缺失。

比如中国有名的习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直译成英文是“The clever-housewife can’t cook without rice”意思很清楚了。不过若是加上注释 “Here rice refers to grain.”,西方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米”泛指“原材料”,意为没有原材料再好的工人也无法制造出产品。这正是它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再如英语习语中的“Love is blind”,直译成汉语是“爱情是盲目的”。中国读者会绞尽脑汁儿琢磨,为何说爱情是盲目的呢?如果译者在译文后面加注予以解释:“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是在用布蒙住双眼的情况下,盲目地射出了爱情之箭”。那么中国读者便很容易理解这句译文习语的含义了。

总之,直译加注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译文习语的文化背景,避免读者在直接的字面意思中感到不知所云,从而发挥直译习语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优势。

三、意译法

习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正是这样的特点,也使我们在翻译很多习语时,若只采取直译的方法很难达到原文所要表现的效果。比如英语习语中的“a gay dog”,如果直译出来是“一只快乐的狗”,其实其本意是形容“一个逍遥快活的人”。直译的效果并不好,译文与原意相去甚远,这时便可以采取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翻译时,尽量寻找一些与原文寓意相近的俗语、谚语或成语来进行翻译,这样会避免直译的平淡无奇,使得译文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如英语习语“to break the ice”,直译“破冰”表达效果不佳,可以意译成“打破僵局”;“a bolt from the blue”,直译“来自天空的一声响”似乎语句不通顺,则可意译成“晴天霹雳”。再比如汉语习语中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意译成英语习语便是“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落花流水”可意译为“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总之,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英汉习语所包含的地方特点:民俗文化、人名地名、宗教习惯等都不尽相同,单靠直译翻译会显得译文冗长拖沓,深奥难懂,而意译法则可避免这个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定注意英汉习语中所表现出的生存环境、风情民俗、、历史文化以及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尽量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与历史底蕴,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原文中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有效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11

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那些经典文学,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学既能够展现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形态,也能够反映出形形的社会生活,当然,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形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文学发展中也体现较深入和广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也是中西方文学的融合与发展。所以对于中西方文学的研究与解析,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解析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的思想内容都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学的表现形式,还是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内容,都是双方所需要的,但是就中国文学发展来看,并非完全借鉴西方文学的特点,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更突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及价值观,这也形成中国文学的特点。比如在价值观念方面,对于国家及社会的关注度是中国作家的社会担当,这也是他们必须关注和聚焦的范畴,所以,只有通过文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内心感受及价值体现与西方文学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体现。中国作家在借鉴西方文学观念的同时,也恰当地融入了中国所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念,从而使中国文学体现出一种中西相融的独特魅力。再比如在审美价值方面,中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精神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鸽子的审美的标准与需求,一些作家为了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对于审美价值融入更多的民族特性,这样的文学不仅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更与本民族的特性相贴近,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是中国文学所展现出的独特之处。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其中寓言就是一种,通过对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分析与解析,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从中找到中西文学的相似与差异所在,为二者共同发展提供依据。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是中国文学的最早来源。中国先奏时期的文学书籍《山海经》,汇集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神话故事,其中涉及宗教、民俗的也数不胜数,对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比如《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描述的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在追赶太阳的过程中,他被灼热的太阳烤死在路上。这则神话故事是通过一种拟人的描法来表达人类一种坚持不懈、努力争取的精神,既然是神话故事,就融入了故事创作者丰富的想象,故事当然也会揭示人们关注的问题。虽然人们这个故事存在这样那样的认识和理解,但它所揭示的意义和目的是让人们认识世界,这个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淡然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故事的创作者就是在表达个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望。再比如《精卫填海》,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时淹死了,但是他的灵魂却化成了一只精卫鸟,离开了家人的女娃当然对大海是痛恨无比,他发誓一定要填平可恶的大海,于是,这只小鸟开始了她艰难的复仇行动,她每天都从西山上叼来小石头和小树枝,并且将它们扔进东海,虽然故事中并未实现她最初的愿望,但却表达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两则神话故事描写的都是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经》这部书籍当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值得我们去阅读,尤其是神话中人类积极争取,对美好生活充满期望的思想。随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诗经》的出现使人类的伦理道德有了更多的体现,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的关注与思考也越来越多起来。在《诗经》中有许多的文学内容都强调了让人明晰的成分,或揭示或批评,这也使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苦难之处真实地揭示出来,使文学发展带上了深刻的责任与思考,成为一个时展的展现与思考。

我国的大量神话故事中,多数体现出了以物言志的方式,通过这种内隐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绪在许多的神话故事中都有广泛应用。比如《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也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苦闷。虽然这些神话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勇于抗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思想认识上的偏激,其表达出来的结果往往失败,所以当这种努力经历一系列变化之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自然会引起人们内心的苦闷,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类对自然间的关系不再有太多的关心,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着改变,交流和沟通成为工具,将人们之间变的紧密,在长期的贾汪和沟通中,人们彼此得到了信任,于是这种关系也开始和谐,人们之间的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起来,这种人伦道德观念也变得清晰而深厚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多以后,自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一面,尤其是在中国史官文化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相互迫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早先形成的和谐深厚的人伦情感开始变得更加现实起来,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的占有与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开始变得令人苦闷,人与自然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变化,都使一种苦闷的情绪开始漫延起来。中国文学正是将这种苦闷的情绪以最真实的笔触展现出来,也使中国文学呈现出别样的审美价值观念,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西方文学的最早来源是古希腊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通常以诗的形式展现人类起源及发展历程。使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及矛盾冲突形象地展现出来。《神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诗集,不仅保存最为完整,同时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诗集中有关于宙斯神族的介绍、有宇宙与世界如何形成。古希腊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们对于个体的神极为崇拜,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并不崇拜,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包括了各种爱情亲情友情,它们之间也有冲突矛盾。在神谱中曾经记载道,在世界之初,乌拉诺斯与该亚女神由于相爱有了爱的结晶,这个孩子确实一个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矛盾不断,导致小儿子对父亲的不满,于是,乘着父亲不注意,便用镰刀割掉了他的阳物,并且把父亲的男根丢进了大海,在男根落入到海中的那一刻,激起的泡沫化成了维纳斯。从这些神话故事中我们就看到了西方最原始的历史文化,他们的民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在西方国家的原始的民族形成中,她们往往是年轻的一代会不断屠杀那些老年人,这种杀戮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间的杀戮,家族之间的氛围就显得血腥和残暴。从这些神话就看出了西方国家最原始的社会形态。没有正义就是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体现,掠夺与杀戮就是人类存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西方文学是通过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来不断释放他们所认同的价值思想,这也正是西方价值观所在。西方历史文化之所以与东方文化有特别大的差异,其根源正是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而不得不与困难相较量,向自然界掠夺,在这种掠夺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化,尤其在面临自然与人伦的矛盾时,为了生存,人伦也遭到践踏,人们之间的情感备受伤害。尽管现实残酷,但这种现状却仍没有改变,人们对于现实的渴望与目标只会一味地向前,尽管情感受到伤害,也会为此而痛苦,但却不得不如此,这种坚持不懈的决心为历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

西方文学尽管在价值观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但是,西方文学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觉醒,很多创作作品是会带有对历史的及人伦的批判。比如在美狄亚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中,作者描写了善良的美狄亚被贪婪的丈夫抛弃,作品用很多描写对美狄亚的丈夫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她的父亲及兄弟进行了道德批判。可见,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仍然可以看到对于人伦批判的影子。这也是西方文学所特有的一种价值观体现。他们认为任何邪恶情的发生与出现都带有历史合理性,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仅仅只是一个偶然,所以二者并无历史的必然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

中国文学在创作中,也借鉴了西方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这些特点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中国文学在这样的融合之下所呈现出的是只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文学通过相对的思想借鉴下,不仅使自己的文学表现出一种创新特点,同时也与西方文学有着较大差异,这也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差异。西方文学认为文学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代表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产物。西方文学带有极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探索。而中国文学所代表的是一种本民族的文化展现,具有特定的历史特性和对于社会的批判。无论中国文学有着怎样的思想内涵与价值体现,但是作家对于文学都带有一种美好的期望,他们所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揭示与批判,是一种对于文学的思想情感的抒发。

篇12

关键词:目的论;传统节日;英译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还孕育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节日的英g不仅直接关系到外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而且还影响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故传统节日的翻译值得我们重视。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属于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它将研究聚焦于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现有研究多是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以翻译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翻译进行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做进一步研究,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对增强中文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Reiss)和汉斯・弗米尔(H.J.Vermeer)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受众即译文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每种翻译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他指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 12)。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文化中,按照译文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意连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语义间要连贯,并要对原文负责,用忠实的方式翻译。这三条原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目的论下中国传统节日英译

由于节日的翻译只是短语表达,极少涉及连贯原则,故本文主要从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分析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翻译。

(一)春节的英译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翻译,有以下几种:① 直译为“Spring Festival”;② 采取简单的意译“Chinese New Years Day”或者“Chinese Lunar New Year”。在我国,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表达的是对新一轮生活的祈盼,以上三种译法都不足以表达我国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我们在英译时要考虑受众即西方人民对译文的接受情况,我们要表达的就是春节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每年一轮回,故译为“Restart Festival”更为合适。忠实原则虽然指译文要忠实原文,但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且忠实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可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春节的英译,更重要的是让西方人了解到该节日所要表达的含义,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春节应译为“Restart Festival”,表达了一切重新开始的期盼。

(二)端午节的英译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屈原,有赛龙舟、饮雄黄酒和吃粽子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英译,有三种:①“Duan Wu Festival”。这属于“端午节”的音译,很少采纳。②“Double Fifth Festival”。该译文采取了直译法,强调了庆祝时间,而不是“端午节”的本质。③“Dragon Boat Festival”。该译文强调了“端午节”的庆祝形式,然而,“端午节”的起源与这个庆祝习俗并没有关系,赛龙舟只是最近出现的一个现象,因此,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会有疑问:龙舟从哪里来?以上三种翻译都可能会困扰读者,不能达到交际目的。赛龙舟只是一种庆祝方式,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等都是端午节的象征性习俗,赛龙舟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些习俗都传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把屈原看国者的典范,所以我们应该把“端午节”看国的一天来庆祝,而“端午节”的英译就是要表达爱国精神,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为“Patriotic Day”更能表达这种精神。

(三)中秋节的英译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其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有赏月、祭月和吃月饼等习俗。关于中秋节的英译,有两种:① “Moon Festival”;② “Mid-autumn Festival”。这两种译法都是简单的意译,分别强调了该节的一个符号象征和庆祝日期。在中国,中秋节表达的是家人团圆的意思。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寄封信需要好长时间,出于对亲人的思念,人们总是在月圆之时凝望月亮,祈盼能像月亮一样可以举家团圆,由此,中国诗坛上就曾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著名诗句。而八月十五正值月圆时刻,自然就被人们拿来作为专门表达团圆的节日,这正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交际目的,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中秋节”译为“Reunion Festival”更为合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翻译角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提高了受众即读者的地位。目的论将翻译的焦点转移到译文的目的,强调译文的作用,译者应该重视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从受众的角度对翻译进行新的审视,根据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采取适当的翻译。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英译,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这些节日的真正含义和想要传达的精神,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就应该侧重于表达节日内涵,让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篇13

1 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企业的品牌和未来发展目标。在当今社会,那些成功的企业往往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之一,积极利用企业现有优势资源进行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一个企业如果在文化建设上遥遥领先,那么其也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前列。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只有建立起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具备长远发展潜力。

2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的集合。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企业文化还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在这种集体价值观的规范和约束下,企业员工可以逐步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如海尔集团将“你的生活智慧、我的智慧生活”作为海尔的企业文化,这一价值理念约束着海尔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着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可以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目标管理,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才能。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以将企业的共同价值理念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有机结合,严格人才准入制度。在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时,可以适当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精神。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都选择了拓展训练、徒步旅行、意志磨练等新型培训方式。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和熟悉了企业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另外,企业文化还可以有机融入企业的员工考核机制当中,鼓励员工自觉践行企业的文化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3 企业文化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的突出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企业的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企业拥有的高质量人才精英多,哪个企业就能抢占先机,拥有主动权和竞争力。而企业文化与人才密切相关。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将各个层次的人才集中起来,强化员工的团队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如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企业资源分配结构的方式,利用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满足员工需求,增强其安全感。另外,企业还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职业发展。使人才与企业同步成长。

4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明确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适应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强化其责任意识,逐步推动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企业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价值观念,并自觉践行,企业文化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激励员工的献身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升对员工的信任度,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强有力的信任和鼓励。如海尔集团给员工以充分的信任,企业的实验室对员工开放,工程师刻印根据需要任意选取。企业还鼓励他们带回家进行研究和实用。要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首先就要信任员工,依靠员工。同时,企业还要为员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员工努力提高职业素质,追求更高发展目标。

②提升员工价值观念 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企业要将文化建设和员工的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规范自我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通过一种价值观念,对员工进行约束和规范,有效地优化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将企业的经营观念和人力资源管理融为一体,推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对员工心理约束和制度约束的统一。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创新性强、责任度高、忠诚度高的企业人才队伍。二是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员工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任务、职责同企业发展的关系,认真工作,踏实负责。三是实现了员工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企业的强制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形成之后,作为一种软约束,一旦被员工认同之后,它就会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来约束个体行为,将员工的自我约束与企业的强制约束结合起来,约束不良行为,优化企业管理。

6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培养作用

篇14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青年员工;重要性

一、前言

青年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青年员工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创新的宝贵资源,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利用青年员工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企业的文化创建应该充分的重视青年员工的重要性,根据青年员工的特点,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青年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青年员工的重要性分析

(1)青年员工是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者。企业美誉度与知名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企业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成败。青年员工在工作中深化素质、苦练技能、爱岗敬业并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在企业生产中始终冲锋在战斗一线,勇于承担企业的重任;积极的额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充分的发扬“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服务精神,关爱老人和儿童,帮助弱势群体,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同时,通过“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多种评选方式,引导青年员工以高度的职业文明形成敬业奉献、勤俭自强、团结互助的理念,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光荣感,通过良好的青年员工形象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和公众形象。

(2)青年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力之源。青年员工群体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知识群体,主要是因为青年员工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宝贵人力资源,其人力资源价值对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员工的思想动态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创建、发展以及创新的动力源泉,努力的提高青年员工的综合素质,并保证青年员工终身效力于企业,积极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凸显青年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形成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这对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以及青年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青年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年员工是保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富有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突出以及理论知识扎实的青年员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非常重视高素质青年人才的引进,一批精通计算机、工程技术的本科生、研究生等被引进到企业中,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年轻人毕业之后,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尽可能的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实现青年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有效融合,两者共同进步和发展,促使青年员工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进而实现青年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青年员工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生产工作相同,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青年员工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非常活跃,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非常新颖与独特,通过将青年员工的创新思维引入到企业文化的创建中,能够将青年员工的各种创新思维、想法注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这对于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青年员工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

(1)准确把握青年员工的特点,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增强青年文化的凝聚力。想要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应该准确的掌握青员工的特点,加强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使青年愚公形成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以此增强青年文化的凝聚力。即通过推动广大青年员工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进一步加快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创新。

(2)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反复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青年员工作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力量,承担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后备力量和中坚力量的重任。通过坚持以人为本,长期加强培训和宣传,以现金的文化理念武装青年员工的头脑,提高青年员工的文化建设,然后充分的利用优秀青年、青年标兵的榜样力量,将企业的发展和青年员工的个人成长紧密的联系起来,保证青年员工思想的先进性,并用科学的制度规范青年员工的行为,这样能够让青年员工形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赖和认同,以此提升青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保证青年员工始终保持充分的积极性建设和创新企业文化,以此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效果。

(3)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素质,引导青年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素质,倡导服务社会、相互关爱的文明风尚;形成操守为重、诚信为本的企业风气,引导青年员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逐渐的引导青年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实现青年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进程的一致性,进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青年员工是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培养一批锐意进取、踏实勤勉、有抱负、有理想、有创新意识的优秀青年员工队伍,并充分的发挥青年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这对于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创新以及实现企业和青年员工的共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青年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J].甘肃科技,2011,27(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