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房一体化建设范文

机房一体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房一体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房一体化建设

篇1

电源要求:

1.供电电源变动的范围

见图1

2.机房供电电源等级

见图2

空调要求:

机房设备对机房内温度的要求指标

见图3

根据上述情况和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设计与建设

1.供电电源系统

包括ATS切换柜、UPS输入配电柜、UPS输出配电柜、UPS输出配电柜分柜、UPS设备、电池设备、柴油发电机设备等。配电柜内元器件选用进口品牌施耐德断路器。引自总电源电缆选用NH-YJV耐火电力电缆、机房区电缆选用ZR-YJV型电力电缆、应急照明系统选用NH型耐火电线缆、正常照明采用ZR-BV电线、接地线采用ZR-BVR型电线。

动力配电

设计为“市电+柴油发电机”的高可靠性的供电方式。

IT设备、大屏及重要房间配电

设计为“市电+柴油发电机+UPS”的高可靠性的供电方式。此设计既可保证给设备提供纯净的电源,减少对电网的污染,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又可保证在市电停电后的正常工作,从而更充分地保障军事演习的正常进行。

UPS不间断电源

包括UPS主机和免维护电池两组,此设备是设计先进、技术成熟的原厂原装的国际知名品牌EMERSON产品。UPS选用纯在线、双变换式,内置输出隔离变压器。电池选用国际知名品牌非凡牌,为铅酸免维护型,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

柴油发电机

本项目选用的柴油发电机机组的额定功率为250KW。主要用于保证所有UPS负荷,包括机房的计算机设备、指挥中心大厅大屏、音响设备、导调要素设备、数据室设备、应急照明及部分PC机等,以备市电中断时使用。

2.防雷系统

根据机房设备的不同性能与要求,防雷系统设计为四级防雷:大楼配电室为第一级防雷(此级防雷已由大楼机电方完成),ATS配电柜进线端为第二级防浪涌保护,一层UPS输出柜进线端为第三级防浪涌保护,二层机房设备前端设计第四级防浪涌保护。这种防雷系统设计,可有效保护设备免遭雷电电磁感应高电压的破坏,防止因线路过长而感应出过电压和因线路过长而感应出过电压,对保证机房网络设备及后端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有重要作用。

3.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采用大楼综合接地方式,主要包括交流地、直流地、保护地、静电地、防雷保护地系统等。

交流地

交流地即零线,由大楼联合接地提供,随电源线同时引入机房。

直流地

直流地即计算机系统接地,在基地主机房和预留机房的信息设备机房地板下四周采用30*3铜排,中间采用编织铜带组成600mm*600mm等电位基准网,将各机房内的信息设备机柜与等电位网进行最短距离连接,使各机房设备保持在同一个等电位上。

保护地

由大楼联合接地提供,随电源线同时引入机房。机房内所有非计算机设备的带电设备的金属外壳、镀锌钢管、金属软管、金属接线盒均可靠接至保护地,在线缆老化等漏电的情况下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抗静电接地

由于物体磨擦、空气干燥等原因均会产生大量静电,静电放电时会产生高频干扰信号,可能引起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抗静电接地可对计算机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机房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4.照明系统

主要包括普通市电照明、应急、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识灯等。此设计充分考虑到照度均匀性、有效抑制眩光以及自然采光及墙面反射率等因素,计算确定灯具种类、数量、间隔与位置。

机房区选用格栅荧光灯具,照度≥500lx。应急、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标志灯的作用是保证人员更好的做好应急处理或安全快捷地沿通道向出口或应急出口疏散。应急照明电源取自UPS设备,照度按一般照明的1/10设计,采用配电末端切换方式来实现,选用嵌入式荧光灯具中的一支灯管及部分筒灯作为应急照明灯具,平常作为一般照明由市电供电,当市电停电时,应急照明灯具切换为UPS电源供电,保证应急照明的连续性。

5.空调通风系统

综合考虑当地气候环境、机房设备密度情况以及以后可能增容的情况,选用了日立变频空调。

6.KVM系统

此系统是一套基于IP网络的机房设备远程管理控制系统,系统支持基于多种硬件平台、多种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并在多种平台间“无缝”切换;用户可设置不同权限,管理相应权限的服务器;当操作人员的位置或职责权限变化时,或当设备位置变动或增加时,不需要对布线系统做结构化的调整,只需简单地通过软件的操作来调整。

系统内每台设备独立工作,当某一台设备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工作,只需替换上备份设备即可。如果设备掉电或出现故障,仍能保证服务器鼠标、键盘、显示器处于激活状态,换上备份设备后只需连上线缆,即可重新管理服务器,而不影响服务器的正常工作。

运用该系统,管理人员不需进入机房即可实现所有的远程操作,提高了机房物理安全性及工作的便捷性;系统提供了管理机房内所有设备的统一系统平台,可简便地访问和控制任意多台设备,并可进行设备的分组管理、日志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系统可对机房内设备实现硬件底层操作,减少了人为故障;另外还节省了空间,减少了线缆数量,从而真正实现了无人机房的先进机房管理标准。

7.集中监控系统

本项目依据工业控制中的集散控制原理,本着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在机房各设一台多串口服务器,负责对本地的UPS、空调、市电、配电开关、环境、漏水等设备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网络传到监控管理中心,由监控管理主机实现机房数据的收集整理、集中监控、统一管理、可随时查看报警及报警复位情况,并可实现远程的WEB浏览等。

8.装修系统

篇2

关键词 信通一体化;三集五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149-02

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以及后来提出的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电网、国际一的流企业。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预测当前发展的形势,深化了对“两个转变”、建设“三集五大”体系有关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的认知了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的重要性,避免了两专业权利交叉的真空地带,加快了信通一体化的管理、建设和运维体系。

1 信息、通讯管理的现状

虽然在2008年的时候国家信息通讯公司在原有的信息公司和通讯公司的基础上合并建立,虽然是统一的管理相关业务,但是在很多地区的公司仍然是独自的管理自己的业务。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很多的时候会出现两大公司的交叉权利的真空现象。在一些地区出现信息网络故障的时候,在进行消除的时候,需要跨专业,跨部门的进行协调,通常都会错过抢修的第一时间。

2 信通一体化建设及管理模式

2.1 支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深刻认识“三集五大”体系在建设中提到的对于信息通信系统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我们要建设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信息通信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三集五大”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以此做到通信业务的调整与业务调整的同步运行老提高对业务的需求。为确保。确保“三集五大”集体建设的正常运行,在管理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这样能够确定业务流程在系统中的固话落地。我们要根据“三集”管理,进一步进行“五大”体系的建设,推进直属单位的产业重组,不断加快资源整合的力度。例如在福建的公司深刻认知到了“三集五大”体系的重要性,就对信息通信的系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数据量大、接口较多、范围涉及的广和时间短等问题。公司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工作组,制定了相应行的工作沟通机制,加强了大项目的管理力度,为了保障项目工程建设的公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强化: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等。实现了在新型的模式下正常的运转。如今在福建就有60多套信息系统和18800调整机构,而且这只是相对新型结构下的一部分。

2.2 业务整合并进行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

对信息公司与通讯工司的业务进行集约化、扁平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所谓的集约化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的部署,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比如在人员的编制上,统一劳动的用工制度和管理,进一步统一人才培养开发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集中度、效率和调控,为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大量的人才支持。

在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与管理模式实施扁平化的业务调整这样能够把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结构进行冲击,打破这种结构来进行压缩。实现各基层阻击之间的相对的独立,减少了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扁平状的组织形式,调高了公司的有效的运作及时了解市场运转环境,避免了与市场新信息的脱节,更突破了传统组织形式的老套结构,压缩了管理层级,缩短了管理链条,优化了业务流程,进而使公司能够不断的提高对市场的运作,提高服务水平,公司对经营的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2.3 信息通信的初步融合

在实际的管理实践经验中,要积极的探索信息与通信专业的恰当融合点,电力信息与通信两大专业是电网的“神经中枢”,两个专业长期“各自为战”,然而工作内容存在较大的交互性,造成交叉领域响应慢、人力和物力资源重复消耗等问题,制约了运维效率。在以前人们通常会遇到桌面终端一出问题得折腾半天,一会儿找管信息的,一会儿又找通信的,而实行信息通信的基本融合将会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

在联合运维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仅简单的将信息和通信两班人马拼凑在一起,人员合并只是在联合运维中最基础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员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彻底打破“信息人”与“通信人”之间的壁垒,将运维人员打造成信息与通信“兼容”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就能给在桌面终端出现复杂问题的时候1组人马就能搞定全部问题,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一会找信息公司,一会找通信公司了,能够大大的缩短维修的时间,以此来实现运维的“1大于2”。就比如在今年的六月份中的福建信通分公司就进行的运维的整编,如果信息通信联合调度运行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不断的缩短故障的处理时间。在融合期的过程中,实行信息通信调度大值班运作、大日志管理和大报表制作。在白天上班期间,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集中值班,互相学习最新的知识、掌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2.4 组织领导亟待加强。

在建设信通一体化的模式中,要成立信通公司信息化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信息化工程的组织领导。避免面出现信息公司高层与通信公司高层之间的隔阂,并且要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组,这个专项工作组要结合业务的应用,陆续的上线,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落实工作职责,落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5 强化队伍建设

在信同一体化的建设当中一定要清华队伍的建设,实现专业化,成立相应成熟的软件集中技术支持中心,并且成立相应的套装软件实施组织的技术队伍,队伍成员大约可保持在40人左右,并且对这支队伍进行相应的集中培训。以此来满足系统所分析的信息运维人员的要求,全面梳理信通的人员力量。要有计划的储备人才,与时俱进的满足业务的发展需求。

2.6 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三集五大”体系运行下的经验,提高自身团队的服务的经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按照《信息通信优质服务手册》思路和宗旨,制定服务手册。以此来统一公司的客服电话。并且在发生故障时,积极做出相应的服务承若,及时解决故障问题。满足客户的要求。积极参加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在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时的借鉴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且加强队伍的服务建设制度不断提高运维水平。

3 结束语

在信通一体化机房建设中积极实施“三集五大”的体系,在“三集”管理下,加强“五大”体系的建设,推进直属单位产业的有力度的重组,加快资源整合的效率,才能在新型的模式中正常的运转,在管理模式中实行集约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加强队伍的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在运行中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在不断的升级的过程中消除运维接口,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环节的完善,真正的实现网络层面全过程、进行统一安排网络的规划、网络的设计、建设和不断地运维。继而深入推进信息通信应用技术的研究,努力研究在新领域中的新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继业.信息通信融合[J].电力信息化,2012,10(3).

篇3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岗位能力分析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2015年增长幅度为6.9%,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对制造加工型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是保证企业降低成本、缓解用工不足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现代化企业自动化改造的重要手段,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决定了我国必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未来三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处于国家政策红利、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人口红利减弱、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叠加期[1]。这也意味着这一领域技能人才缺口之大。机械、汽车、电子、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都是传统的工科类专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型人才发展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而工业机器人专业正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对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专业的开设因为是面向工业现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且为增加校企合作办学,为展开实用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正因为其是新兴事物,因此在相关领域哪怕有一点成果都是开创性的,有益于成绩取得以及学校知名度的提升。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方向,符合重庆市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二、专业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3]。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家、应用行业的增多和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工业现场严重缺乏该类人才。从岗位需求来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制造工业机器人产品;销售工业机器人;利用工业机器人设备进行生产等。第一种需要完成工业机器人的设计、零部件生产、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第二种主要工作是机器人销售、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第三种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从技术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械加工与装配、电工电子、计算机编程、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的结合体,学生通过这些技术的培养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将具备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就业前景。

三、专业职业能力岗位分析

(一)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岗。岗位工作任务:根据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以达到生产需要;负责上料和装夹;负责备件管理;负责机器人操作及程序录入、日常点检与数据维护、完成生产任务;负责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负责工业机器人故障处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负责建立工业机器人操作资料档案;参与工业机器人生产技术改进工作;负责工业机器人现场8S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机电基础知识,精通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国产机器人等至少1种机器人示教编程、仿真编程与调试能力;简单英文操作界面的识读能力;工业机器人本体与控制器的维护能力;二氧化碳保护焊、弧焊、点焊焊接不同金属材料的参数和焊接姿态的设定能力;焊接图、机械图的识读能力;熟悉各种机械加工制造;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量具的使用能力;工装夹具调整技能。职业素养要求: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积极上进。

(二)工业机器人装配、调试岗。岗位工作任务:负责协助销售人员做好客户、经销商的技术支持工作;负责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单元机械和电气安装;负责生产现场工业机器人本身参数设置、程序编制、工装夹具的调试、工艺参数设置、联锁信号的设定、故障排除;负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质量问题的分析及改进;负责反馈现场问题,并能给出合理化建议;负责现场客户的应用培训和产品验收;负责项目后期问题处理。岗位能力要求:机电基础知识,精通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国产机器人等至少1种机器人配置、示教、编程与调试;能阅读中英文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料;能识读机械、焊接、电气图纸;具备一定的电气电子基础,了解低压配电及电机驱动;熟悉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周边设备及周边设备的连接和调试;熟悉工业机器人与PLC通信相关参数配置及PLC编程;熟悉机器人点焊、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涂胶、搬运、码垛、滚边、装配、喷涂、磨削、去毛刺、上下料等典型应用;能完成工业机器人培训的教学任务;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职业素养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积极主动。

(三)机器人销售、服务岗。岗位工作任务:负责客户的开拓、客户需求分析、提出相应销售解决方案、维护好客户关系、进行商业谈判、标书的制作、参与招标、合同的签订、合同的跟进;产品、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制定项目的跟进安排并付诸实施,并完成销售额;维护公司产品品牌形象。岗位能力分析:数控、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机器人专业毕业更佳;熟悉机器人的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了解并分析客户需求;招投标的专业知识;商务谈判能力;承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职业素养要求:开拓精神,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

(四)机器人教师岗。目前就业市场上提供了大量从事儿童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岗位,主要为乐高积木机器人系列。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学生有关档案;编写教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总结,提升授课技巧;负责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维护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与家长沟通学习情况。岗位能力分析:乐高积木机器人的装配、编程、调试;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动手能力强;编程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创新意识,亲和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岗位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且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大,除了要传统的机电技能外,还需要很多新知识支撑。学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员工,需要定好位,购置适当的设备,推进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四、专业培养规格

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模拟、编程、操作、装配、调试、销售、教学及自动化生产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五、专业实训室建设

学校在原有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加工实训室基础上新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2套ABB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本体,3套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本体,2套工业机器人电气系统拆装平台,1台工业机器人机械拆装平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模块;机器人夹具包括:搬运码垛夹具、写字夹具、双交位夹具、真空吸盘、喷枪;机器人配套训练工具:平面码垛模块、写字平台、模拟焊接激光笔、模拟抛光工具、涂胶模块、仿机床上下料模块、立体仓库模块,一批乐高积木;专用的计算机实训室软件: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PLC编程软件。

六、课程体系

篇4

20岁后:结婚两年查宫颈癌

结婚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甜蜜,也带来了一些疾病,宫颈癌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每年大约会夺去20多万女性的生命。但由于宫颈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许多女性一发现就已经是晚期。那么,如何才能尽力避免这一情况呢?

“首先要弄清宫颈癌的高发人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告诉记者,宫颈癌与性生活关系密切,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卫生差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患病率较高。

“40~60岁是宫颈癌的高发年龄;不过,近些年宫颈癌发病趋向年轻化,小于30岁的宫颈癌患者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徐志坚表示,妇女进行第一次性生活两年后,最好就开始做巴氏涂片进行宫颈癌筛查,并坚持做到一年一次。30岁以后可依据风险因素检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结果连续为阴性的受检者,可以减少受检次数,这样便可以很好地预防癌症入侵。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些单位的年度体检中,常会包含“肿瘤标记物”的项目。徐志坚告诉记者,肿瘤标记物可以协助诊断和监测肿瘤复发,虽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但是如发现数值升高,则提示可能有肿瘤存在,此时需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30岁后:三道防线 阻击乳腺癌

是女人的标志,却也成为了其生命的最大杀手。现在,在女性罹患的肿瘤中,乳腺癌已位列榜首。

但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癌科主任江泽飞教授表示,如果能通过早诊及时治疗,患者痊愈的希望依然很大。因此,从30岁开始,女性就要对自己的倍加呵护。

江泽飞说,月经异常,过晚婚育,有家族遗传,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滥用雌激素,精神压力过大的女性都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这些女性最好从年轻时就开始乳腺癌的筛查。

自检。这是最方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武警总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徐红介绍说,女性月经结束后的7~10天最适合自检;停经或更年期妇女最好确定每月的固定一天进行自检。自检主要是看和摸,一是站在镜前看,主要看的大小形状是否对称、轮廓有无改变、是否有分泌物以及是否回缩等。二是摸,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以按压、螺旋或滑动的方式检查有无肿块。当发现自己的出现无痛肿块、局部或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B超检查。无损伤,可反复应用。我国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通过B超检查更能够看清乳腺所有结构的变化,也适用于30岁以下的女性。

X线检查。恶性肿块影像常不规则,边缘有毛刺,密度较周围腺体高,这些特质都能通过X线检查辨别出来。但如果乳腺组织过于致密,就不易通过X射线检出疾病,因此适合于40岁以上女性。

40岁后:烟民千万盯着肺

人到中年,很多疾病都会不请自来。而在癌症家族中,肺癌和胃癌是此时最有可能"发威"的两大成员。

要想预防和发现这两种癌症,要落实哪些体检计划呢?

“肺癌占世界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首位,而中国的肺癌发生率是世界第一。”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告诉记者,40岁以上,有吸烟史的人,工矿职工、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有家族肿瘤病史的人都是肺癌的高发人群。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很容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略。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烟者,应列为肺癌重点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胸部X线照片或CT等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多变的圆形阴影、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季加孚教授则提醒,70%以上的早期胃癌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体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胃癌的筛查方法很多,包括胃蛋白酶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胃肠X线检查等。此外,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内各部位,尤其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很大。徐志坚指出,早期胃癌肿瘤较小,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50岁后:指检派上大用场

虽然癌症日渐瞄上了年轻人,但是它对老年人的"钟爱"却也并未减少。特别是结肠癌、前列腺癌等老年人多发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主任徐志坚认为,指检对于发现结肠癌和前列腺癌都有一定作用,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简单。不过,最准确的方法还是筛查。

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外墙保温;防火安全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5以上,通过加强建筑保温技术措施降低采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能有效节约我家资源。高分子保温材料以其优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外墙保温技术中被广泛采用,但这也正是引发火灾重要原因。由于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引发火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如09年正月十五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大火等。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不可能像国外先进国家那样,高层建筑中禁止使用可燃性保温材料,当今技术将一种材料制成防火材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材料的保温性能,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外墙保温与防火安全间的矛盾,将建筑节能设计与防火安全一体化。

1.我国外墙保温与防火技术的现状

1.1外墙保温材料的划分

外墙保温做法主要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夹心保温三种,现在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其本身具有保温作用且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问题,下面主要对外墙外保温方面从所选用材料的燃烧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可分为无机类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和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无机类保温材料和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很差或不具可燃性,其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性问题但是一般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技术等方面还未得到推广。现在外墙保温材料主要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为主,属可燃性材料,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

1.2我国外墙保温防火的现状

为了防止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火灾事故的发生,国家在2009年已经制定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规定。这项规定明确了不同等级保温材料在民用建筑中的使用范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规定中仅仅限制了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适用的建筑物的高度,并没有规定保温系统的耐火等级划分,也没有明确非幕墙式建筑防火隔断的具体要求。现在我国外墙保温系统及保温材料没有统一的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不同防火等级的外保温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防火技术、规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在已经建成的建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将可燃的聚苯板保温材料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其本身就存在火灾隐患。从发生火灾事故中可以看出,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火灾造成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为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外墙保温防火一体化设计

2.1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的因素

外墙保温材料的可燃性是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外保温系统的构成材料及构造方式两方面确保建筑的防火安全。保温材料是影响防火安全的条件因素,构造方式是确保防火安全的关键因素。影响外保温系统防火的构造方式主要有:保护层厚度、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防火隔断的设置等。

保护层的厚度和质量是决定了建筑受到热量或火焰侵袭时对内侧有机保温材料的保护能力。

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方式可分为有空腔和无空腔两种。空腔的设置对于外墙保温节能是有利的,但是也为保温材料的燃烧及火焰的蔓延提供了氧气和烟囱效应。因此我国防火规范明确规定了对于容易出现空腔构造的幕墙式建筑的每层楼板处进行防火材料封堵,阻止火灾蔓延。建筑中防火隔断一般采用分仓或设置设置防火隔离带,能有效阻止火焰蔓延。提高外墙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和采取有效的防火构造措施是减小火灾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防火技术措施研究的重要方面。

2.2外墙外保温应进行合理的防火设计

外墙外保温采用的聚苯板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防火能力很差,现阶段我国不能完全杜绝这种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如何保障高层建筑的保温性能又能确保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禁止或限制将一着即燃的聚苯乙烯保温材料应用于幕墙保温系统及高层建筑中。建筑幕墙及每层楼板处的缝隙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高层建筑各层窗户下方及其他外墙保温材料处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发生火灾大面积蔓延。高层建筑间的距离满足防火间距,根据相邻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等级确定相邻建筑的距离。若建筑间的防火间距不足且外墙保温材料易燃,任何一座建筑发生火灾都会导致相邻建筑保温系统的燃烧,增加火灾安全隐患。

2.3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措施

①防火构造措施。通过采取防火构造措施增加有机保温材料的阻燃性能,这种措施不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而且添加的非环保型阻燃剂在火灾发生时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防火构造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防火性能,但也削弱了对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等级的限制,对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发及提高建筑整体防火水平不利。

②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由于有机保温材料自身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有人提议用节能效果差些的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这样能达到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吗?无机保温材料在火灾发生初期能有效阻止获得蔓延,但当火灾进入高温阶段,它已不能经受火焰继续升温,最终失去预期的防火效果。在央视大楼中采用的玻璃棉、防火棉等不燃材料在大火中全部被烧光,此例也充分说明了高温火灾中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满足建筑防火安全的要求。

③有机保温材料碳化绝热、隔热措施。由于无极保温材料节能效果差且在高温火灾中不能有效达到防火安全的要求,其不能取代具有高效节能效果的有机保温材料。技术研究发现,有机保温材料在高温火灾中形成的碳化层结构具有隔火、防火、防止火灾蔓延的功能,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将无极保温材料与具有碳化层的有机保温材料形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问题。

以上三种防火设计措施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措施一过度重视防火构造措施的采用,忽略了保温材料自身的燃烧性能;措施二无机材料代替保温节能效果好的有机保温材料,忽略了无机保温材料自身的缺点;措施三最为完善,但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科学实际的验证。虽然建筑外墙节能与防火安全存在矛盾,但节能与防火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需深入建筑设计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形成节能防火标准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3.小结

建筑外墙的保温防火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建筑节能和防火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节能与防火必须统筹兼顾,将建筑造型与防火构造相统一,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节能与防火安全的一体化设计,促使中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自制零件;盒体类零件;工艺方案;普通立式铣床;铣加工中心

中图分类号:TN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15-02

1 盒体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加工现状分析

1.1 结构特点

盒体类零件因其设计功能的需要,结构多为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薄壁腔体,而且腔体的内表面的加工质量要求高(一般内表面要求镀银处理)。其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1.2 加工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盒体类零件的结构特点起初的工艺方案为:备料工序普通铣床工序铣加工中心工序钳工工序镀涂工序。

在产品定型之初,盒体类零件数量较少,采用这种工艺方案在保证盒体类零件加工质量的前提下,虽然加工周期明显比其它自制件长的多,但对生产进度的影响还不十分明显。但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尤其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时,每次留给自制件的加工时间非常有限,仍然采用这种工艺方案,对生产组织的均衡和自制零件的按时齐套影响很大。提高盒体零件加工效率,缩短其加工周期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盒体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分析,在现有工艺装备及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对普通铣床工序和铣加工中心工序的再优化,可以实现缩短盒体零件生产周期的目的。

1.3 综合分析

我们作了一个统计,以图1这样一个复杂程度的盒体零件为例,在普通立式铣床上的加工时间为60 min,在铣加工中心上的加工时间为840 min。显然,普通立式铣床的加工量仅占全部铣加工量的10%不到,90%以上的工作量由铣加工中心完成。在公司普通设备多于数控设备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缩短铣加工中心工序的加工时间,达到满足生产进度要求。

分析在铣加工中心上铣削型腔的整个过程,由于铣加工中心的整体刚性比较差,即使在腔体的粗铣阶段,进给量仍然不能大。相反,普通立式铣床传动系统及主轴整体刚性要好得多,对于形状简单的矩形型腔,粗铣加工时可以进行大走刀量,如果把型腔粗铣的大部分工作量由铣加工中心工序转移到普通铣床工序完成,减少铣加工中心工序的粗铣工作量,可以有效缩短盒体零件加工周期。

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在进行铣加工中心工序前,对型腔的复杂部位按余量处理,将各型腔转化为形状简单的矩形型腔后,普通铣床工序完成这些形状简单的矩形型腔成形加工,再转入铣加工中心工序完成。这样一来,在现有工艺装备及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不但使人员和设备获得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生产的均衡,以达到缩短盒体类零件整体加工时间的目的。

2 工艺方案的优化设计

基于这一理念,采用工序分解、转移工作量的办法。在原有工艺方案的基础上,将原来的铣加工中心工序分解为:钳工划线工序、普通铣床工序、铣加工中心工序。

新的工艺方案在设计阶段必须依据设计图纸作出粗铣型腔的工序图。工序图的设计原则:对型腔的复杂部位按余量处理,将各型腔转化为形状为简单的矩形,型腔的各面单面留余量2.5 mm。即可保证铣加工中心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依据设计图纸设计的粗铣型腔工序如图2所示

{1}钳工划线工序。钳工划线工序是新的工艺方案中重要的一道工序,如果划线误差过大或划错都会造成零件的报废,传统的手工划线费工费时,达不到缩短工时的目的。按工序图制作划线工装,提高钳工划线工序效率。利用塔式数控冲床,用1.5 mm钢板冲出划线模板,这样钳工划线工序就可简单完成,钳工划线工序按图2工序图划线,单件工时10 min左右。

{2}普通铣床工序。普通铣床工序的加工,参考划线按工序图可以方便完成盒体上各型腔的粗铣工作量。图1这样复杂程度的盒体,普通铣床工序按图2工序图加工,单件工时120 min左右。

{3}铣加工中心工序。由于在普通铣床工序去除了大量余量,铣加工中心工序使用的刀具数量减少,程序也有所简化。关键的是直接进入精铣阶段,大大缩短了加工工时。经过测试,以图1这样一个复杂程度的盒体为例,铣加工中心工序从图2状态开始加工,单件工时540 min左右,同时,零件质量也有所提高。由于工艺方案优化改进后,普通铣床工序粗铣型腔后到铣加工中心工序精铣型腔这一段时间,零件本身也是在自然时效、释放残余应力的过程。这样,通过铣加工中心工序精铣后的盒体零件变形更小。

3 效果分析

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工艺方案优化后,生产任务均衡,自制件齐套周期明显缩短。对于图一的盒体零件完成内腔加工,工艺方案优化前后的工时对比如图3所示。

通过图3可以看出,完成这样一个盒体零件单件节约工时约2.8 h。以批次50件为例,完成该批次可节约工时约140 h,可提前17.5 d完成任务。

②经济效益分析。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铣加工中心工序的工时分值是普通加工工序的2倍。假定钳工序和普通铣工序的工时分值是a元/h,则铣加工中心工序的工时分值为2a元/h,完成相同工作量的工时费见表1。

按a=20计算,完成这样一个盒体零件单件节约费用为:29 a-21.17 a=7.83×20=156.6(元)。

4 结 语

通过工艺方案优化设计,作为一般盒体类零件整体加工时间都会缩短180 min以上,明显提高了盒体类零件的加工速度。充分利用了普通铣床加工时可以进行高进给铣削、铣加工中心小进给加工复杂形状的特点。同时,在我们现有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经济效益和生产组织的均衡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 智能一体化设计 施工要点

前言:

高新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使人们对社会信息化、居住环境安全舒适化以及工作生活的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智能房屋建筑是指借助于计算机将智能建筑中分离的功能、信息和设备集成到一个统一协调、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去,从而实现人们对社会、居住环境以工作环境的要求。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智能化建筑后,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就目前已使用的情况来看,智能化建筑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思想

设计高端品质的智能化房屋建筑的基础是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建筑物的三方:业主方、设计院和施工承包方。业主方由于对于智能化建筑的概念不甚了解,一些可智能化的项目可能会被忽略。设计单位过多的参考依照之前的设计理念,可能导致有些项目在实际工程中不具备可操作性。施工承包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为了方便施工提出修改设计图纸或者替换一些设备部件,而没有考虑业主的项目工程造价成本。为了避免三方之间思想上存在的差异,业主、设计和施工三方要在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做到设计思想的统一:要本着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建筑物主体与综合布线系统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各承包商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时一定要灵活和可扩充,在满足当前业主使用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未来进行的扩充或变动。

2、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法规,智能化建筑首要考虑到的就是安全性。没有安全性,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舒适性和方便性也无法实现。安全性主要指的是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智能化房屋建筑设备昂贵,且人员多而集中,安全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时,必须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不然不仅会带来安全问题,而且也容易给后期建设工作带来混乱。智能化建筑作为新的学科,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出现现行的国家规范和法规不能满足实际智能建筑的要求的情况,这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论证、修正,以保证智能化规范内容科学可行。

3、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内容

3.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通常情况下,所有建筑物内的能源设备和机电设置都是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由直接数字控制器、执行器、中央管理计算机、传感器以及通信网络构成的集散型控制系统有着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特点,通过被控处现场分布的多台微型计算机来实现被控设备的保护、检测和控制。

3.2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物内数据、图像和语音的传送,而且连接外部通信网后还可以提供给用户安全、快捷、有效地信息通讯服务。作为智能建筑的“中枢神经”的通信自动化系统,为了保证开放性,在选择平台或协议时,尽量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进行选择,以确保用户可以有效和充分的利益系统。

3.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可以称为计算机取代人工办理业务,指的是人们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实现办公的快速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而且还能避免人工处理业务时容易出现错误和误差的问题大大提高办公质量和办公速度,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服务: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专业管理系统(商场、停车场、银行、图书馆、酒店、证券等)、仓储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文字与文件处理流程自动化系统等。

3.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的控制技术,在节能工序和管理软件的调节下,实现控制和自动管理建筑物给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一系列机电设备的运营。并根据计算机中日常设备的运营情况记录来,来维护保养管理众多机电设备,最终实现管理简单方便、节约人力物力、安全可靠的目的。

3.5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御系统主要是为了防御非法入侵,发生意外时,能够详细记录事情整个经过,减少和避免人财损失的目的。根据业主和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安全防御系统主要由出入口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五部分组成。

4、房屋建筑工程智能一体化施工要点

所有一切的设计都要通过施工来实现。因此施工承包方的工作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智能房屋建筑工程优良的质量,施工承包方在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筑智能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施工要点:

(1)施工管理队伍水平要高,项目经理必须有三年以上弱电系统现场管理的经验,技术总监有参与国有大中型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设计经历。质量管理工程师不仅要熟悉弱电系统工程的验收标准和执行标准,而且对于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特点及产品特点也要倒背如流。

(2)在进行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以及具体施工技术的编制时,应特别注意施工进度计划与安设备的安装调控以及装修等工作的协调,避免在施工期间出现混乱。

(3)工程现场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对于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都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学习,承包商加强现场人员对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的学习和研究,以便在项目具体施工时能够熟练运用。

(4)要认真测试和调试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仪器。要再保障其达到国际标准规定或国内通用标准的同时,也要确保其有优良的兼容性和扩充性。

(5)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和国家规定,设置和安装工程中所用的槽道、暗敷管路和槽线。

(6)在施工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不但要做到不影响房屋内部装修要求,而且不能对房屋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造成损害。同时,杜绝产生影响用户通信畅通和对其他系统使用功能的损害。

(7)在综合布线系统完成施工后,要对网络和系统及时进行测试,以确定网络的可靠性和系统连续性情况。施工单位要及时向业主提供工程相关测试报告,以便业主进行审查。为了验证工程施工质量,所有系统要有3个月的试运营期。

5、结语

智能房屋建筑是人类、建筑和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它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我国的智能房屋建筑起步晚,现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现在我国的房屋建筑智能一体化设计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施工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暂时的问题并不能影响到智能房屋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坚信智能房屋建筑在我国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志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管理探讨.建材与装饰.2008(03)12-13

[2]王彤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科技风.2010(07)21-23

[3]卢庆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主要问题..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07)

篇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关于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又专门就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这是强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举措。实现审计职业化要有一支专业水准高、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的职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如何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是当前审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着眼培育“拿得出、打得响”的全国审计领军人才,按照“服务发展、注重培养、引领牵头、整体提升”的原则,树立人才为本思想,制定出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细化培养计划,强化保障机制,跟进激励措施,健全审计人员培养、成长模式,推行跟踪培育、师徒带教、轮岗交流、分层培训机制,以实干精神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对党忠诚、热爱审计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依法审计,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优的高层次、职业化审计人才队伍和审计铁军。

建立审计岗位准入从业资格选拔制度。国家许多专业技术领域(财经、卫生等领域)均设置了准入门槛与各级资质考核认证办法,以会计岗位为例,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有相应的门槛设置,从业者持证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并接受年检,会计人员的职称晋升都有相应等级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些制度为审计人员准入选拔制度构建提供了参考。可以考虑将审计岗位准入从业资格选拔制度纳入到《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考核评比办法》“双争”扣分条款,若两年内在审计岗位不能取得审计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即调离审计岗位,为审计后备力量储备保证质量。

强化审计人员“争先创优”和看齐意识。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有红旗就扛”的意识,坚守政治信仰,保持高昂斗志,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对比先进找差距,变压力为动力,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要争当审计工作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廉洁从审、撰写审计信息、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等内容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以审计事项为单位做好调查记录,作为审计方案编制依据,把好调查了解关;严格按照审计相关规定实施现场审计,把好审计实施关;做到审计结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建议切实可行,把好审计报告关。着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工作氛围,保持好锐意进取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发审计人员不断奋进、积极向上、开拓进取。

建立审计“慕课”教育移动APP平台。围绕货币资金安全、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和资产票据等财经重点监管领域,开设审计大讲堂,由实战经验丰富的审计业务骨干轮流担当主讲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从慕课平台的互动性、课程资源规划、授课形式、呈现效果、发展趋势入手,做好“慕课”在线教育。开设《如何防范货币资金安全风险》、《零星工程造价审计》等精品课程,把握好内部审计核心资源,打造先进的审计数据与教育APP软件,设立审计教育网校,为审计人员构建高水平的自学网络教育平台。

构建大数据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针对基建项目和采购活动资金量大、技术要求高、周期长等特点,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数据库、审计人力资源内外部专家库、审计法律法规资源库,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单位(审计署特派办、省市审计局、公安局审计室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和人员交流合作,解决好内部审计人才与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对审计资源库的管理,引入优质的基建、采购、信息化、船艇、特种设备造价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为我所用,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建立标准化“云审计”现场平台应用。利用云计算理念和技术构建“公共云审计中心”,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沟通、质量控制等功能,提供服务于审计工作的专业审计技术和资料,实现审计数据的云存储和审计资源的协同共享,高层次、多维度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信息,将审计组织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矩阵式、多层级、联动联网”组织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展审计内容与范围,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成果应用水平、推动审计整改落实等发挥审计监督效能。探索组建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团队,培养大数据审计师职业化人才,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数据分析能力。

基于职业化视角的审计职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成为重要课题。审计人员不仅要会核查会计账目,更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会审数据,更能通过数据找到规律;不仅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相关政策规定;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推动解决问题,研究制定审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军地有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培养人才;加大复合型人才建设力度,加强政策法规、计算机、经济、工程、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大任职代职交流,创造多岗位锻炼机会,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阅历。

建立定期内部审计督导和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各单位内部审计组织领导小组建设和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采购、基建等项目操作规程及指南,明确审计工作目标、权限、职责及工作流程。指导开展货币资金、票据、固定资产专项审计,为本单位领导当好参谋,严格把关,监督本单位经费合理、合规、合法使用,并做好审计资料装订归档和每季度的数据上报工作。通过设立审计服务中心、每周审计知识告知、审计调研论文评比、参加国家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方式,整合和优化审计资源,打造审计业务品牌,探索建立以岗位为基础、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实绩为重点,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审计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审计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参加专项审计,开展交叉审计、审计人员上课学习、审计专项调研、以会代训交流审计案例、赴外总队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强化审计项目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机制,运用压力传递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积极培育和树立审计先进典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触动思想、激荡心灵、凝聚共识。沟通协调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参加社会项目审计,拓展审计人员的专业视野和职业历练。利用审计信息网和审计微信共享群平台互动,对审计人员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对审计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探索新形势下强化审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开展基建、采购等审计档案质量互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影响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化的瓶颈问题,有效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篇9

关键词:公交枢纽站;设计;一体化

1 引 言

目前,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规划建设已进入以土地二次开发为特征的转型时期。在此背景下,既有独立占地的公交场站建设模式缺乏动力,用地落实难,已难以适应城市转型时期的发展要求,亟需对公交场站的建设模式进行调整,探索一条符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公交场站规划建设道路。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如深圳、哈尔滨等,已探索实施大型建筑的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推进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的公交场站同步配套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公交场站用地落实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集约用地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融合公交枢纽站与建筑方案的一体化设计,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命题。

2 设计原则

(1)公交枢纽站的设计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既能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

(2)公交枢纽站应与主体建筑整体设计相协调,降低对主体建筑的负面影响,促进场站与建筑的有效融合。公交枢纽站宜设置在建筑的地面一层,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可设置在地下一层,但须满足相关设计规范。

(3)公交枢纽站在地块中的位置,应满足乘客和公交车辆方便到达和离开的原则,宜近邻现状或具有近期建设条件的规划道路,不应在交叉路口附近设置;

(4)公交枢纽站的平面布局应满足机非分流的原则,避免人车冲突,满足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分明、通行简捷的要求。

(5)公交枢纽站的形式根据上盖建筑类型、地块形状、交通组织、场站设施等灵活确定。对于偏向狭长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置港湾式或通道式的公交枢纽站;对于偏向方块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环绕式的公交枢纽站。

3 方案设计

3.1 用地与交通条件分析

地块周边范围内初步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结构,两横为翠沙路、翠虹路,三纵为彩虹大道-中山一路、翠景道、康欣路。道路以一块板、两块板形式为主,双向六车道或双向四车道,道路条件较好。

3.2 功能定位分析

3.2.1 建筑功能定位

按照项目规划设想,项目拟在中山西区打造一个集商务、休闲、娱乐、康居、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物业形态主要为公交枢纽站、商业中心、快捷酒店、产权式家庭旅馆等。

3.2.2 公交枢纽站功能定位

根据《中山市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下简称公交改善规划),规划新中医院公交枢纽站始发与途经的线路共14条,其中新中医院为首末站的线路9条,新中医院为中途站的5条。按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对枢纽站等级的界定,该枢纽站为大型枢纽站。

3.3 设计方案

结合建筑方案、枢纽站出入口、车辆停靠方式、车行流线、人行流线的设计要点,设计3个公交枢纽站方案,对比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确定公交枢纽站的推荐方案。

3.3.1 方案一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公交车辆采用单侧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环绕式布局。站台均设置在一侧,车道宽度7.5m,保证超车功能。共设置3个站台,4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与2号站台宽2m、长15.5m,分别设1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27.0m,设2个发车位。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枢纽站内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完全分离。公交车辆单侧通行,设置超车道,保证下游站台公交线路的进站;外部公交乘客在靠站台一侧进入枢纽站,项目乘客可由2楼楼梯直接下至公交站台,各线路乘客沿站台一侧行走即可换乘其他线路,无需穿越公交车道。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入口设置在翠虹路,出口设置在康欣路,驶入驶出枢纽站均采用右进右出组织。驶入车辆沿彩虹大道转翠虹路进入枢纽站,驶出车辆右转入康欣路,通过翠沙路接彩虹大道与翠景道联系各方向。

3.3.2 方案二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公交车辆采用平行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通道式布局。共设置4个站台,5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宽2m,长15m,设1个发车位;2号站台宽2m、长22m,设1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35m,设2个发车位;4号站台宽2m、长40m,设1个发车位。1号―3号站台车道宽均大于7m,可保证超车功能;4号站台车道宽4m,不能实现超车,故随站台长度较长,但仅设置1个发车位。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枢纽站内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存在一定冲突。不同站台的公交线路各行其道,设置超车道,保证下游发车位公交线路的进站;公交乘客可在站台两侧进入枢纽站,各站台间乘客换乘需穿越公交车道。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同方案一。

3.3.3 方案三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

公交车辆采用平行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通道式布局。共设置3个站台,5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宽2m,长22m,设1个发车位;2号站台宽2m、长35m,设2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40m,设2个发车位。车道宽均大于7m,保证超车功能。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同方案二。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

公交车辆入口设置在康欣路,出口设置在翠虹路,驶入驶出枢纽站均采用右进右出组织,沿康欣路北向南驶入枢纽站的公交车辆,需直行过翠虹路―康欣路交叉口,在康欣桥下调头北行进入枢纽站,其余方向无需绕行可直接进出枢纽站。

4 方案比选

对比各方案可知,方案二对于空间利用最为充分,可提供的站台与发车位个数最高,内部公交运行组织流畅,但也存在一定人车冲突的问题。总体而言,方案二优于方案一与方案三,作为推荐方案,通过建筑二层进行换乘,解决人车冲突,保证枢纽站的高效运行。

篇10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营造

餐饮室内设计空间除了要满足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创造活动,同时还具有表达功能目的与意义,及其他多方面特性含义。对于具有创造性因素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文化是表达餐饮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与思维内在关系和规律主要表达手段。 这些规律把人们与室内空间从自然形态、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不同方面巧妙的融为一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餐饮空间设计是特定历史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

主题餐厅氛围塑造强化方面,要通过空间的形貌、软装饰、色彩、色调、背景音乐等来控制协调出与众不同的气氛环境。比如选用的背景音乐要与餐厅主题相符,充分彰显餐厅文化,突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氛围,并且音乐播放的时间更要配合当时的情境,以给消费者最优的感官体验。为了更好的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有形化,可借助物化基本元素表现主题,如体现餐厅主题的纪念物,不但可以提升主题文化的层次,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在餐厅的体验。所以,餐厅在主题塑造方面,不仅要体现出主题的差异性,更要有文化内涵,才能历久弥新。

主题餐厅的定义,就是以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为吸引标志,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需求的餐饮及相关产品的体验场所。通过营造特定文化主题的餐厅,给消费者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感官体验。结合国内外学者观点,主题餐厅应具备三方面本质特性:特色差异、文化核心、消费者体验。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在主题餐饮空间的营造中,设计师通常采用某种文化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与人们的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对于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等特点。其营造手法有如下几种:

1.借用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借用某种形象是一种较为直露的意义表达方法,对于使用者来说较为直观,可读性强。众多的图形结构,时而直露,时而隐喻地表达出室内的文化氛围。利用一些独特的形象作为装饰,既点明了文化主题又丰富了空间的装饰效果。

2. 利用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主题学的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特定信息来传递的。运用命名主题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人们的知觉与想象,并暗示某种不同的意蕴,设计者也可以利用者对主题的联想和移情,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形象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人们特定的情感反应,当客人进入主题餐厅,餐饮空间的视觉形象会直接启发人们对该意境的特定情感反应。让建筑空间构造、装饰、室内陈设都与主题融为一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当人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时,此时带有某种文化主题的视觉形象所产生的心理与命名代表的意义之间达到契合。

3.利用装饰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餐厅中的装饰形态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起着关键性作用,装饰形态的造型常常反映着餐饮环境的某种风格特征。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基本相似的空间中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环境气氛。整个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到人在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并利用陈设的空间组织段来表达出某种设计文化意念,如通过陈列架、陈设品以及灯光、色彩等元素来渲染文化主题。这样的主题无需过分修饰已别具特色。整个空间豪华而富有生气,进而引起情感、意境及文化的内涵体验。

4. 利用情景形态符号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要餐厅内部环境设计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景观设计。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由此感受到内在文化主题的含意。

在进行餐饮的主题营造中,设计师常常采用某种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主题。这些形态符号可以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相关;也可以是个人情感因素的体验。它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的特点。室内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比如,在餐厅内部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营造自然景观,如一些水景、植被等,用现代材料创造出自然情趣,能让人感受自然清新的自然气息。

5.照明形态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照明形态是创造餐饮环境氛围、营造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影变化,如利用光的色彩、光的调子、光的层次、光的造型等构成有层次及结构的光影效果,使环境气氛丰富起来,利用照明的形式以及装饰的形式来反映场所文化内涵的。

6.色彩关系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色彩在视觉印象上给人直观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色彩效果初步规律分析餐饮色彩环境对人的感受,使用的色彩变幻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依据色彩气氛把握人类心理从而达到唤起人们情感的目的。通过空间整体形态、材料色彩、灯光布置、色彩色调及陈设摆件等元素表达文化主题餐厅,利用空间组织手段表达设计主题,充分注意人物在文化主题餐饮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构成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色彩的协调性就如同音乐家的节奏与和声。在主题餐饮空间中,和谐对比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室内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是塑造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色彩气氛的关键。对于不同地域而言,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周边环境等,在色彩关系的使用上都有所不同。对于主题餐饮空间而言,色彩主题要明确清晰,色彩搭配讲究合理性与高级性,色彩变化具有高度统一性,使色彩与人的联想紧密相关,整体色彩环境生动且协调,活泼且稳重,使消费者具有更统一的感官体验。

7. 利用材料与肌理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中艺术文化内涵

由材料的肌理组织所构成的表面产生的视觉感受来营造主题餐饮空间。餐饮环境总实体的材料都有着固有的视觉及触觉。不同肌理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材料的综合又会产生新的心理体验,充分融合调动材料肌理的特性,可使主题效果与文化内涵表达的别致新颖、淋漓尽致。如具有原始力量感的粗糙的毛石墙、粗犷雕塑感的水泥表面等,设计者往往将这些视觉感受与语境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共同表达某种文化环境的氛围。全新的设计理念,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偌大的餐饮空间增添一些深受艺术熏陶的品味空间,也使酒店空间的主题得以拓展。

艺术文化内涵在主题餐饮空间中的意义

形式语境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作为餐饮空间的形式语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可以是单一的要素,也可以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它们通过某种形象原有的意义、主题产生的视觉形象、装饰形态符号、情景形态符号、照明形态、色彩关系、材料与肌理等因素来控制整体环境气氛。并通过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形态来统一格调,形成整体文化氛围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内涵对环境主题气氛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的结论:将文化艺术融入到餐饮空间中去,主题立意决定着表达方式多样,由文化内涵的营造共同完成对主题的演绎。

篇11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一体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大都市建筑景观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6%,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标准,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我国现在正在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我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更多城市和地区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涌进了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加大,因此在大都市里有更多的建筑物林立,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建筑物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的加快,并且城市的使用面积不断的减小,建筑物的密度不断的加大。街道的车水马龙,拥堵现象十分的严重,随着人们对于物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情况下,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因此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但是就目前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城市建筑和景观处在了严重的不协调的情况中,这显然是和人们要求的生活环境是相悖的,而且也严重的阻碍了城市建筑功能的发挥和城市建筑景观的价值,因此合理的设计建筑景观,突破建筑物的边界,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指导下,使得城市建筑和景观更加的协调,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需求。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主要的策略

1、调整建筑边界形态

建筑的功能是形成建筑边界的内因,因此,突破建筑边界要从功能出发,利用外部和内部能的过渡,将建筑边界转换成可使用的场所,从而促成这一区域社会交往活动的发生。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中得到启发。虽然该书主要是基于住宅案例的分析,然而盖尔在其中提出的柔性边界的概念和几点重要原则可供参考:其中包括室内的活动能自由地流动到室外,室外区域必须紧挨房间布置,入口的设计应在功能上和心理上方便人们通行,中间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避免,室内外应在同一水平面上,方便活动的内外流动。

在A办公园区项目中,如果按照建筑原有的做法,入口台阶便成了内外交流的阻碍。它使入口与建筑内部、建筑与内庭院、内庭院与外部环境之间人的活动和心理体验难以顺畅连通。因此,设计中将台阶整体外移至室外广场的边缘,在入口前留出短暂停留的空间。同时,两侧沿建筑增加平缓坡道,便于从主干道路直达建筑入口。这样,存在于建筑边界的阻碍就被消除了,人们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室内,再进入庭院。这一区域经过调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既内又外、既公共又私密的一体化环境空间。

另一方面,将广场边缘的台阶拆分成高差较小的平台,按600mm高分成三段。从建筑内部到入口再到室外广场,空间得以自然延伸。同时,加强了建筑室内与内庭院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墙体的阻隔,内外无高差,硬质或半硬质铺装区域与外墙直接衔接。这样,建筑与景观边界的感觉被模糊,两者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交织融合的共生关系。正是在这种模糊感和复杂性中,人们体验到了一种整体和谐的人性化环境空间。

图1-a中央广场

图1-b 办公楼入口庭院

图1-c办公楼入口台阶

图1-d 内庭院

2、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相结合

在建筑边界区域,通过建筑元素与景观元素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介于建筑和景观之间,既是建筑也是景观,两者是共生的关系。彼此之间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基础上,交织融合,互相支持,塑造出一体化整体环境。

在B绿地家世界项目中,为了创造出新颖独特、现代大气的一体化广场环境,我们通过与建筑师反复协商,将办公楼主入口玻璃雨篷与广场水景合二为一。水沿着建筑雨篷侧面直接流入景观水池,成为水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水池边缘同时又是建筑入口坡道的边界。通过这种共生关系,重新定义了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边界(图2)。

图2-a入口广场

图2-b入口广场

3、采用一体化细部设计

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中指出:所有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出与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外环境中可以运用景观元素来构筑空间感,同时,采用一体化的细部设计,使建筑在景观中得以延伸。当然,这种延伸必须以人在其中的活动方式为主导,正如有机建筑寻求创造一种不但自身美观,而且能表现居住其中的人们有机的活动方式的空间。

在C项目中,为了在城市中心地段狭小场地中创造出豪华公寓的户外环境,同时与近在咫尺的商业办公楼协调统一,采用了将景观设计与建筑在细部上完全整合一体的设计策略。首先,在公寓入口处增加了入口门楼,其尺度、材料和细部做法与建筑一致;其次,运用特色水景墙体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档住宅庭院氛围;同时,大型乔木、密植绿化与建筑墙体结合,建立起与高层建筑空间围合尺度一体化的绿化空间尺度(图3)。

图3-a公寓入口

图3-b水景墙

图3-c 绿化空间

4、完善和强化建筑规划空间格局

按照西蒙兹(Simonds )的观点,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因此,在设计中要将人的活动和体验作为衡量标准,将整体环境看作建筑与景观组合成的多维综合体,在其中建立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以产生出令人难忘的场所特征和独特的场所感。

实践中常常是建筑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后才开始景观设计,然而.为了达到建筑景观一体化,面对现有的建筑规划形态,我们必须寻找一条实际可操作的途径。因此,首要的工作在于对各种既定条件的解析,看看是否有改善的机会,尤其是在建筑边界区域寻找突破的可能。

D项目建筑规划有三个主要特点:①建筑完全对称,强调办公楼群的气势;②南北主入口广场抬高一层,设大台阶、大广场;③东西两侧绿化坡地,由地面逐渐下沉。与中央居场地下休息厅相接。为了达到一体化效果,景观设计的重点放在完善和强化这些特点上。

首先,采用了完全对称的格局,设计风格上以规则的几何形体重复阵列为主,进一步加强轴线对称的感觉;其次,通过大型跌落式水景,与大台阶结合,形成气势恢宏的一体化前广场;其三,在中央剧场地下休息厅前设小型户外休息广场,此处无高差,自由出入,同时,通过喷泉水景与绿化坡地相接,自然形成人们在室内外交流和休憩的连续场所(图4)。

图4-a南入口

图4-b跌落式水景

图4-c剧场休息厅下沉广场

在这里,人们可以轻松漫步,从城市进入广场,然后拾级而上抵达入口,或从绿化坡地缓缓而下经过庭院进入剧场。人们的活动由室外到室内,从环境到建筑,几乎没有障碍。许多开敞的、半开敞的,室外的、半室外半室内的场地,可供人们接触、交流,或开展各种活动。

5、突破传统的艺术限制,利用艺术新领域展现景观个性化设计

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来讲是一门艺术,所以它就和其他的所有的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当代的建筑景观的设计中不但要吸取当下最流行的时尚设计的元素,更多还是对现代艺术的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设计源泉。所以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突破传统的艺术得限制,在艺术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纯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了,所以设计师们在充分的考虑到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多的是要吸收电视、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等的创作手法,于当代的艺术相结合,保持建筑景观的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中的视觉享受了。

三、结语

篇12

【关键词】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数据网;双环网架

1.引言

国家电网公司把加快“两个转变”作为公司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尤其是把构建“五大”体系作为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加大了推进力度。“五大”体系中,“大运行”是对现有各级层电网调度的重大变革,必须同步做好技术支撑手段建设。其中,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是“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将充分利用电力通信资源,通过若干条专用的通信数据网络通道,把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分布在该地区各县的县调自动化系统广域远程互联,使之逻辑上成为一套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数据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共享,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及建设成本,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异地冗灾与备用,适应“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需要,进而为电力调度模式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持。

2.系统现状

目前,秦皇岛地调和所辖4个县调均配置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其中地调系统采用南瑞科技公司OPEN3000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于2006年投入运行,主要配置Alpha DS45服务器和Alpha DS15工作站。该系统经过近几年的不间断运行和不断深化应用,系统在服务器配置、磁盘阵列容量、数据处理运行速度等方面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对地区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各县调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独立建设模式,均为2003年及以前投运的老系统,功能较为简单。

由于历史原因,各县公司自动化专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一般每个单位只有1-2名员工负责维护自动化系统,通常还兼职维护通信、信息等其它专业系统。除个别县调能自己维护系统外,其余大都依靠系统生产厂商来进行数据库定义、画面编辑等日常维护工作。

3.建设思路

按照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的管理要求,创新技术支持系统建设模式,并结合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以秦皇岛地调现有自动化系统为基础,采用“地县一体化”建设模式对地调和所辖县调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地调配置主要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县调采取分布式采集模式,保留采集功能,设置前置服务器和工作站,可以在紧急或特定的情况下,单独对所辖厂站进行监视和控制。同时,通信系统同步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完善,满足“地县一体化”系统所需的通信通道,实现调度数据网覆盖至各业务节点。

4.建设方案

(1)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1)系统网络架构

“地县一体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由分布在地调及县调的多个广域节点共同完成。主系统设置在地调,县调除配置各类工作站外,还配置前置服务器及相关的采集装置。县调按就近采集的原则负责该县所辖变电站的采集,主要考虑专线通道的采集,亦支持网络通道的采集。地调及各县调分布采集的数据均汇总至地调主系统的后台统一处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优劣性分析:

此模式县调具备数据采集能力,具备如下优势:

①节约专线通道的投资。县调还存在相当数量的专线通道,若全部集中到地调,通道建设成本较高,因此按就近采集的原则进行广域分布式采集可以有效节约投资。

②适应管理体制。在当前地、县分级调度体系下,县调的自动化人员除了维护调度自动化系统外,还承担了其他系统维护职责,一人身兼数职,若把县调自动化人员全部集中到地调,一方面不利于县调厂站调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县调其它系统的维护。因此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适应管理体制。

③有效分担了采集任务,降低了地调主系统的采集负担,可扩展性较强,地调主系统的采集性能不会随县调规模的扩大或互联县调节点的增加而降低。

④县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相对较高,在地调主系统异常或地县联网中断等故障导致的分区解列运行情况下,县调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仍可正常运行,可以将故障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此模式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有一定的硬件投资,功能要求较高,特别是要突破传统的双前置服务器的限制,软件开发有较大的工作量和难度,分区管理和维护也比较复杂,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维护规范。

2)系统主要功能

①基本功能

系统具备常规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县调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满足地调和县调基本的业务需求,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事件报警、人机界面、报表工具、历史存储等等。

②统一建模与数据共享

系统部署在地调及各县调,系统具备统一建模及数据共享的功能,数据的存储与访问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各县调可在当地进行所辖厂站的建模,数据统一存储至主系统,同一个厂站只需在一侧一次建模,全网共享。同时,也支持在任意节点访问系统数据库中的任意数据。

③广域分布式数据采集

系统具备广域分布式采集功能,数据采集应用可以部署在任意位置,相应的前置服务器及采集设备可以部署在地调,也可以部署在县调,也支持同时部属在地、县调。广域分布式数据采集应用协调工作,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采集任务,任意位置采集的数据可共享至全网。

④广域1+N

在县调具备数据采集能力的前提下,若县调出现无法获取地调主系统服务的故障情况,如地调主系统异常或地县联网中断,县调系统仍可保证SCADA实时监控功能的正常运行,将故障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⑤广域责任分区

系统具备广域责任分区功能,可以通过专门的设置界面将各厂站或设备划分在不同的责任区域,地调及各县调根据管辖范围的不同各自对应一个或多个责任区域。各节点的监控人员只能操作所辖范围内的设备,无关的数据将被有效隔离,监控人员可以高效、安全的使用系统;各节点的维护人员也只能对所辖范围的数据进行维护,系统的数据安全性、运行可靠性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在管辖范围调整后,广域责任分区可以在线灵活调整。

⑥异地冗灾备用

系统在县调侧经扩展后应具有异地冗灾备用和独立运行的能力。县调侧具备EMS的主要功能,能通过网络方式独立采集完整的全网实时数据,正常情况下,县调侧实时在线备份系统的,模型、图形、参数、历史数据及核心文件;在地调侧主系统故障瘫痪的情况下,县调侧冗灾备用系统能快速启用,承担主系统的SCADA等基本功能。

⑦地县一体化电力应用软件(PAS)

系统具备地县一体化电力应用(PAS)功能,面向地县一体化的完整电网模型,支持低电压等级的网络拓扑、状态估计及后续的分析应用,同时满足地调和县调的应用需求。

⑧地县一体化调度员培训仿真(DTS)

系统具备地县一体化调度员培训仿真(DTS)功能,面向地县一体化的完整电网模型,支持低电压等级的调度员培训仿真,同时满足地调和县调的培训仿真需求。

(2)通信系统建设

调度数据网是实现“地县一体化”系统的网络支撑和必要条件,整个通信系统的建设方案将遵循国网调度数据网组网原则,综合考虑“十二五”期间备用调度建设的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先进适用的标准化原则进行建设。

1)县调调度数据网基于秦皇岛地区调度接入网进行建设,覆盖4个县级调度机构,其县调调度数据网组网示意图详见图2。

2)采用互联双环网架

地县调一体化系统运行在广域网上,为了保证系统的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采用双环网的网络结构。双环网是指每个系统区域(地、县)都有两台互联的交换机(I、II号),所有的I、II号交换机又分别连接成为环网,这样系统的干网即可形成互联的双环网架(如图3所示)。每个系统区域通过4条线路和其它区域相连,因此在N-1,N-2的状态下,该区域仍然存在于某个环网中,N-3状态下,该区域仍可与其它区域相连,N-4状态下,该区域才会和整个系统解裂。这为地县调一体化系统提供充分的网络可靠性和运行稳定。同时,在系统解裂的情况下,解裂区域的SCADA应用会自行启动,在区域内形成独立系统,保证解裂状态下县调系统对本地的监控功能。为了避免在环网内形成广播回路,采用特定的手段将交换机间某些通路进行阻断,形成树状的网络通路,保证了系统内广播通信的单向性,从而避免了广播风暴的发生。

篇13

王广武 张 颖 邯郸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河北邯郸 056106

【文章摘要】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电动机的安装调试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与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水平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建筑自动化机电设备安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原则、安装要点以及安装方法,以期为建筑机电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建筑;机电设备;电动机;安装技术; 安装调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安装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施工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只有对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合同、图纸设计、质量、组织、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进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确保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经济、安全、舒适以及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建筑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建筑系统是将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电脑技术充分结合起来,自动处理、判断和分析各种设备监控信息的一种现代化技术。而在建筑设备自动化安装工程中,电动机调试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关系着工程质量,因此,本文探讨了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原则、安装要点以及安装方法,以期为建筑机电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帮助。

1 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原则

1.1 树立创优意识

优质工程要依靠严格的管理、精心的组织以及严密的计划来获得,所以在工程的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 认真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坚持树立创优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个工程任务,对计划方案进行精心编制,从而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2 优化图纸设计管理

所谓优化设计,主要指的是将业主提供的招标图纸、设计图或者施工图作为基本前提,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现行设计规范为基本依据,对施工图进行绘制,为工程施工提供指导依据。设计图纸是施工前期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建

图5 水平27 度方向像素点相关性计算 筑施工全过程唯一的指导和参考。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图纸设计管理可以为设计图纸的完整性提供保障,一方面要确保图纸数量的完整,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内容的完整。只有进一步优化图纸设计管理,才能实现施工设计图的有效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1.3 组织管理

在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中, 组织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组织管理的失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应该将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组建一支执行力较好的管理团队,认真做好组织管理责任分工和计划,建立畅通、简洁的组织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信息真实、全面、及时的反馈和传输,同时要处理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为组织管理义务和权利的落实提供保障。

2 安装主要设备

2.1 安装远程处理机

一般来说,各可重构处理单元RPU 与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是完全透明的,可以利用不同的PRU 对同一个系统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空调机组是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的主要目标, 所以在机房中或附近布置好PRU,将空调机组控制系统运用后剩下的输出输入接口用来对照明控制、水位信号以及水流量计进行连接。

2.2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

在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中,要搞清楚每条线路需要用到的导线,尤其是专门导线,比如水位浮子开关线路、通信线路、流量计线路以及湿度温度传感器线路等,这些线路通常需要屏蔽线。一般来说,控制电缆、信号与电源线都应该分管敷设,其中网络控制器、数据显示通道、网关以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工作地应该连接在单独接地干线上。由于智能建筑中需要安装的电子设备有很多,这些设备所属的系统也不同,并且这些设备的功能、抗干扰能力以及工作频率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所以在布线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并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2.3 安装输入设备

在安装输入设备时,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位置,尤其是方便维护和调试的地方。由于传感器的类型有很多,每一种传感器的产品要求、设计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安装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一定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比如水流开关、水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流量计以及蒸汽压力传感器等就不能安装在管道焊缝上,而风汽压力传感器、风管型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以及室内温度传感器等则不能安装在出风口和蒸汽放空口处。

2.4 安装输出设备

在安装输出设备时,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安装方案。比如电动阀门的箭头、风阀箭头就应该与水流方向、电动阀门、风门的开闭保持一致。当出现电动阀门的口径没有和管道口径保持一致的问题时,应该及时采取管件渐缩的解决方案,但是阀门的口径通常应该高于管道口径2 个档次,并进行精确计算,尽量与设计要求相符。此外,通常在回水管上安装电磁与电动调节阀。

3 安装主要机械设备的方法

3.1 安装冷水机组

正式安装前,应该将平面设计图作为基本依据,对施工现场进行放样画线,将机组中心线的位置确定下来,然后对设备进行基础处理,设备基础处理符合施工要求后,再开始安装设备。设备运行到达基础位置后,运用地脚螺栓套穿,并将垫铁放置在地脚螺栓两边,将设备放下,对垫铁进行调整,使设备底盘保持水平状态, 并压实垫铁。

3.2 安装水泵

安装前,现依照设计图纸确定水泵位置,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水泵放置在基础位置上,将地脚螺栓上好,使水泵中心线与基准线基本保持一致,运用垫铁对设备底座进行调整,使其保持水平状态,并运用水平尺检验;找平找正后,开始灌注混凝土;找正联轴器,泵与两连轴节端面、两轴水平度以及电机轴的同心度之间的间隙满足验收要求;试运转水泵,先对电机进行单独运转,转动方向正常,转动不存在任何异常情况后,再对联轴器的连接螺栓进行安装,安装之前,先用手将水泵轴转动,如果没有出现杂音、卡阻等异常情况, 可以进行下一步安装。人工启动泵之前, 应该先将出口阀门关闭,然后将电机启动,等泵运转正常后,再将出口阀门逐步打开,使其保持工作压力,并对水泵的轴承温度进行检查,确保运转正常。

3.3 安装燃油锅炉

安装然后锅炉时,应该坚持便于维修、整齐排列以及流程合理的基本原则。正式安装前,应该将平面设计图作为基本依据, 先进行放样画线,将机组和锅炉的中心线位置确定下来,然后对设备进行基础处理, 设备基础处理符合施工要求后,再开始安装设备。设备运行到达基础位置后,运用地脚螺栓套穿,并将垫铁放置在地脚螺栓两边,将设备放下,对垫铁进行调整,使设备底盘保持水平状态,并压实垫铁。

4 电动机的调试方法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电动机的安装调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与安装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动机是电梯、水泵、风机等各种设备的核心动力部件,电动机调试包括诸多内容,其中有电动机故障检查、运行以及启动等,在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后, 通常需要调试各种系统,目的是对安装调试、制造以及设计的质量进行检验,对设备持续工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检测设备性能,确保设备安装质量。

4.1 认真检查电动机及控制系统

在启动电动机前,应该认真检查电动机及控制系统,一般来说,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电动机的频率与电压与所接频率和电压是否一致,接法是否正确,电压电源是否稳定;(2)运用兆欧表对电动机各相绕组之间的绝缘电阻进行测量,需要注意的是,测试前,应该先将电动机的外部接线拆除。如果测试结果显示绝缘电阻值偏低,应该先烘干电动机,然后再对绝缘电阻进行测量,完全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3)对保护电器的整定值进行检查,是否符合标准, 检查静、动触头是否接触良好,对电气控制装置的型号规格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满足规定;(4)对电动机的和通风系统进行检查,确定运行正常。检查电动机的轴承是否缺油,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是否符合要求,间隙处存不存在杂物;(5) 对电动机机组周围进行检查,查看有没有影响机组正常运行的杂物,确保电动机组的顺利运行。

4.2 重点检查内容

在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全面的检查,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检查电压是否满足运行要求;(2)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设备与电动机之间是否正常传送;(3)在电动机运转的过程中,检查是否存在噪音或杂音,电动机旋转的方向是否与设计要求保持一致;(4)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对电动机的状态进行全面观察,有无烧焦味或冒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施工机械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施工自动化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建筑机电一体化工程中,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施工方案,不仅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叶. 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及电动机的调试方法探析[J]. 法制与经济( 中旬),2012,9(7): 117-118+120.

[2] 刘晓斌. 探究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要点及电动机的安装调试[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9 (8):99.

[3] 郑辉, 林莉. 建筑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的管理[J]. 现代妇女( 下旬),2013,10(13):230.

[4] 黄友志.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应用与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9):250.

篇14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优势资源 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需要依赖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教育、经济和科技的结合,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不仅为富民强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江苏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丰富,是支撑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应适合江苏的省情,能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研发团队,有装备、技术成果、科技信息、图书资料等种种优势资源,因此依托地方院校优势资源的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构建和机制创新,将是促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地方高校优势资源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实施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从隶属关系上分析,地方高校主要是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对应的,强调的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并管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把地方高校的范围进一步界定如下:由省级政府管理的,以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理化与之相适应,这就促进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之在当地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成为智力、技术资源中心。高等学校要着眼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搞好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而且,大学、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无疑需要地区的支持,只有将大学、科研院所中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融入到江苏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中,学科建设才可能迅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前提和保障,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

为此,大学、科研院所与地区知识经济发展协同合作,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应面向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步骤。

2006年江苏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19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9所,地方高校110所,占了92.4%,从总体来看,这些高等院校拥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及扎实、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仅是江苏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还有大批拥有精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更好地结合,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地方高校在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江苏的高校应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积极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文化建设等方式,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形成紧密的一体化联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立足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江苏地方高校应围绕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1)优化人才结构。江苏高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按需培养,专业、科类和层次结构要尽量与地方经济、产业、技术结构及调整相适应,这样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为根本宗旨,以优化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为主线,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3)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创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育、科技和经济结合中的定位和功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开创新局面,创造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

经过反复的探索,已经出现了高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广东省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省级行政区城内,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吸引全国高水平大学与全省的企业和地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浙江大学模式――学校同省内各地市县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把浙江大学的发展与浙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上海三区联动模式――对杨浦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实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城创新体系;河北太行山模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引导和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农村,建立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促进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新变化,江苏高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1)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2)坚持以优势学科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突破口。(3)要坚持立足本地、本区域,更好地为江苏经济建设服务,要把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

3.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

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江苏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要适应这些新经济形态特殊的产业特点、发展规律和创新需求。(1)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的性质、层次、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基础、人员等实际,结合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确定各校的科研定位,这样全省高校才能全面、有序、合作、高效地做好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2)各高校应集中资源重点研究江苏主导创新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江苏的形成,提高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促进江苏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依托地方高校优势,促进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设计

1.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设计

依托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工科院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设计上应打破创新资源封闭的局面,整合和集中公共服务、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功能,在学校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使学校科技资源与工业界紧密结合,最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学校科技资源的自主创新体系。

平台包括以下内容构成:依托地方高等工科院的基础设施优势,提供包括网络服务、图书资料查询服务、分析和测试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体系。学校要大力推动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拳头;引入社会的相关资源,实现包括行政服务、成果展示、技术中介、金融服务、人才中介服务、商业服务在内的“一站式”配套服务;与政府协作,设立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通过公共关系、媒体采访、网站宣传、多元广告等方式扩大平台的知名度。充分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学科技园作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平台的一种载体,已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实践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结为定位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对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分,大学科技园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定位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渠道不畅通主要体现在:(1)高校资源利用渠道没有完全畅通,科技成果流失严重。(2)投资渠道不畅通,科技园缺少提供创业基金和进行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3)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园区和高校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人才输送机制。(4)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大学和科技园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问题出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园的作用,需要创新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建设畅通、开放、无阻碍的“绿色”大学科技园。“绿色”大学科技园将是目标定位准确、各种渠道通畅、崇尚创新、创业、创优、自由开放的载体。以“绿色”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将能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形成创新的文化,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成果的转化、人才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再通过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配合,形成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链条:科技成果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竞争主体。

2.依托地方高校优势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设计

充分发挥依托地方高校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在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打破创新成果的转化瓶颈为目标,设计运行机制。

机制的设计充分围绕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确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这两个焦点问题,依托平台自身的优势展开:

(1)在平台上帮助企业打造R&D中心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构建自己的技术中心。据统计,对于江苏这个一流工业大省来说也只有6%的内资企业建有技术中心,这表明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在通过校内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类服务平台的配套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①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平台上与高校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②成立专门机构履行联合研发中心管理的职能,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促进联合研发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③联合研发中心以集成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成熟化、配套化,使科技园成为集成技术的创新基地和成套技术的集散地。

(2)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工业设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量的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这个瓶颈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有价值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只是处在小试阶段,成果的成熟度不够,缺乏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即为产品生产、制造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的工业设计,从而没有相应的成套装置与成套技术。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性的设计院所大都缺乏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而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有些专业性的设计院所面临生存的危机。为解决上述成果转化和工业设计中原始创新不足的两个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可采取以下方式:

①学校可与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战略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共同发展。从而为广大的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有指向性地转化和应用相关领域的工业设计成果,从根本上打破瓶颈制约,使得研发、设计、企业自主产权三位一体,加速成果转化。

②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集成技术,在申请专利保护的基础上,尽快发展成为拥有若干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扩大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度。

(3)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专家资源,帮助、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孵化。

①成立由专业人士管理的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鼓励成果转化,并做好成果评估工作。

②成立包括技术、管理在内的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出谋划策,为成果转换中将会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保障孵化成功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