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范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经济的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1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3.2建议

篇2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经验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3.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3.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出国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3.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教育,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7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3.8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2010.3(42).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40―01

1农村经济管理的简单介绍

1.1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国内的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基本稳定,这样就是需要有着非常合理的宏观调控。对于更好的一个完善。很显然,当前端的农村经济而言,还是稍微欠缺一点。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个经济体制。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保证国内外的产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1.2农产品出口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存

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避免不利因素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控手段,加强对于农产品出口中各个因素的分析及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农产品出口更加完善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农民收入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目前,农业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一农民收入不高。这一难题给农业经济带来一个困难。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行农产品的调整,但是目前世界农产品的总价格仍然存在上涨的趋势,而农民也能够从中获利。目前的国内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逐渐强化,更多低收入人群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还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形成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的增长状态。

2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1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中,应该制定提高农民收入的计划,将农民的困难有效解决,为农民提供商机,并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不仅能够使农村的经济得到管理与提高,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应该借鉴其他经济模式的发展,吸取其他行业的经验来增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依靠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农村来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而在消费领域中,销售的新鲜及质量影响着销售品的质量。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可以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要求

对于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来说,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广大人们的生活状况而言,更好的对农村的经济管理进行提高,这样也是对于整个的经济体制的一个革新。能够最大限度的对人们的生活进行一个比较大的改观。

3现阶段需要提高的部分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3.1加强相关人员的学习意识

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很多人都有利的,但是如何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难题。不单单是对于整个的知识性的东西的学习。更多的是对于相关法律性文件的学习。很显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抵制一些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组织一些人员进行相应的普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定期的开展三下乡活动,或者是开展农村的成人夜校,这样可以利用大家的课余时间,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

3.2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灵活机动性

农村经济管理现阶段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更好的对其中的经济管理进行灵活机动队的变通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完善,而人们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以及一些主要性条件。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制度,构建产权清晰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鼓励农村实施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模式。

3.3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助推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繁杂的计算程序变得一目了然,简化了计算过程,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大大提升了经济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依赖于人、财、物等硬件的管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的软实力,重视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及运用,以先进的科学知识,增强参与竞争的实力。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不足;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至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农村的金融体制也随之渐渐的完善。农村产业的和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提高农村的金融支持,发展农村的经济成为了农村工作上一个关键。如今年我国在经济的总体上已经买入了城市带领乡镇和谐发展的阶段,加快了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新格局,也是城乡之间发展的新目标。

一、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一度尝试着从农村金融上面抽取一部分金融能量从而来供给城市商业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近年来正渐渐的从农村经济中被抽走,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格局。在发展的程度上,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城市金融,城乡之间的金融和经济差异日益扩大,部门传统的乡镇企业发展由于受到地域或者经济的权限性,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突破,对激活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市场无法起到根本性作用。在这些艰难的经济现状面前,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的金融体系,协调缓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上的不和谐,是目前农村经济上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上不足的原因

1、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

农村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上。客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不够,交通、医疗、教育远远比不上城市,更不用提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了。如今许多投资的私营老板看中了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低廉,地皮便宜的优势继而将投资的目光放在农业乡镇。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对私营企业在经济上的扣押和要挟,以及当地村民为了一己私欲对私营企业提出了某些不合理现象,都造成了外来金融支持上的阻碍。

2、国家主要商业银行经济上的不支持

前文有提到过,近些年来在农村,中国工行、农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这四大商业银行都相继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市场,从而在金融供给机构上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融资问题,与农村经济改革发生了冲突,另外一些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没有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本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支持依赖的金融单位,却由于今年来通货膨胀等一些列金融问题,缩减了对农村的经济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金融保障而对农民少贷款甚至不贷款给农村,导致了农村经济上供给短缺,农民们想自主创作却没有地方融资。

3、农村融资收益不高

农村经济经营在规模上本就不大,加上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的土地经营制度,导致了投资农业上面有了极大的风险性,把握不好就可能到最后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农民本身攒积的资金是有限的,每年除了投入自己的固定生产经营外,并没有过多的收入去投入更多的生产投资,加之投资上的风险性,导致了农民更加不敢冒险,因此也阻碍了农业投资的步伐。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政策

1、扩大政府的管理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在金融支持上宏观调控力度不到位,为了增加国家GDP而一味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上的缺陷,故而要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例如财政上的扶持以及放宽征税制服,在农村金融机构上经营和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法律制服的保障权益。改变地方政府忽视对本土金融机构重视的局面,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贯彻执行。

2、培养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制度

加大各大银行在农村经济上的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拓宽面向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机构,规范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管理协调制度,金融信息共享条例,农业发展银行一来将收集的金融资产作为封闭式的操作运行,另一面为积极扩大农村的商业筹资,开发农业融资的综合功能做筹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使得从根本上做到“从农村中来,用于农村”的农业性银行宗旨。

3、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发,政府管理部门在某一程度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故而加重了城市金融支持的力度。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归为农村人口,而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迫使农民不得不放弃务农而另谋生路,另一方面农村市场萧条,外出打工的人员一多,留守的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物质生产的萧条。目前为止,国家政府还没有颁发针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相关强制性条例,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必须要加大法律的进度,以强制可靠的法律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立法来加大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避免政府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上的随意性。

总之,中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一直都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权力上的监管领导。而在金融支持上,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理解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的趋势。如何将将商业银行融入农村经济环境,培养农村经济专项性人才,改善农村的客观经济环境,提高农村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这都是日后在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西瓜;苗寨农家游;关系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 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 344 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 kg,总产量2.36万 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 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 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长农业科学知识苗寨种植礼品西瓜其销售是以游人采摘为主的方式进行,因参与性较强而深受旅游者欢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儿童,特别受中小学生喜爱,礼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之时,而多数学生都喜欢到时大自然中去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各种自然知识,礼品西瓜恰好迎合学生的这种要求,是中小学生在游玩中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好地方,这种种植与观赏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农业知识,又能使其欣赏苗情苗寨。  

  

2.4减少成本,促进鲜食消费礼品西瓜的生产可就近销售、减少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提高瓜农的经济收入,又能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新鲜的西瓜,供游客观光、采摘、食用和作为旅游馈赠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亲朋好友之间,以西瓜为载体,间接的为苗寨作了宣传,为提高苗寨的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1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当前,伴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在我国一些乡村、区域存在着产品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季节性产品过剩问题突出,产大于求。主要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使农作物质量得不到保障,质量还处于低档次阶段,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乡村产品存在着质量问题,使产品销售不出去,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

1.2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欠缺

乡村信用社、邮局是乡村主要的两大金融机构,其网点在各大乡镇分布也比较多。然而,因乡村生产的固有特性,获益时间较长,产量受天气、市场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信用社、邮局,常常将风险调整至可接受的区间内,从而使供需关系不协调,产生“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了乡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变革。

1.3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乡村的产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它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乡村,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设施跟不上的原因是乡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够,使基层服务大众的能力不足,进而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1.4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的服务系统缺乏,不够完整。此外,管理体系及职责划分也较模糊。特别是乡级服务站因人力、物力、财力均分至乡村管理,而相关主管机构的主要工作为业务指导,其余事情很少涉及,因此,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大部分乡村具备大规模生产及运营的基础,农业生产化能不能够实现,主要看市场需求及资源优势,只有实现生产化,才能降低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提高产品的额外价值,增加产品带来的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生产化的进一步应用,能够带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这种模式肯定会带动生产方式的改变,自由将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农业的产出速度和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2.2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创建乡村信息服务场所,增加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量,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提供不同渠道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及技术支撑,促进经济发展,并借助信息服务,增加收入,提高效益,间接改变以往大部分农业从业者的售卖观念及模式,拓宽农民的增收途径,有助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乡村信息化的创建。

2.3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

创建具有地区特征的农业优势品牌,增强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走上高速发展之道。目前,品牌的创建是我国新乡村创建的关键,要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倡品牌农业发展,增加产出收益,加快以品牌特征产品为基础的农产品生产,并制定与产品生产相关准则,借助品牌建立拓宽生产基地、品牌公司和国内外国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为品牌农业发展打下基石。

2.4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强制性财政估算政策,确保乡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此外,还应改善乡村贷款管理体制,增加信用贷款的额度,明确抚农资金的比重,拓宽供货途径,保证金钱到位的有效准时。通过这些方式确保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8)

篇7

市场经济与建国初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不同,其主要立足于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对立面之间的力量的最大化发挥,促进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农业来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想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第一,应以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主,从本地所拥有的资源出发,寻找出一些优势。第二,对各种资源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合与调整,使其达到合理的配置。第三,确立主导产业,并将其列为重点发展对象,进驻市场。第四,通过单位产出、经济效益、区域优势等综合化的或更为密集型的方式,以更为集约化的管理来实现其真正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份辛劳。第五,主导产业需要一些相关的产业与之相联,否则很难达到一定的目标。只有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把握农村的具体情况,才可以提高农民收益,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简要来讲,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四是尽可能的创造一些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发展路径。

2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从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还是需要以龙头为准,通过市场的开拓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农民在组织化方面得到加强,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增加。同时,可以把农村多余劳动力吸纳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与城市的发展接上轨,真正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裕。简单来讲,一是积极去培育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将重点进行倾斜,把其实力加固,三是应该对于整个的机制进行转换,以现代化的管理为主,从而达到使其现代化的目标。

3创新组织形式,理顺利益关系

现代农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外的农产品已经在中国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发,以及推出的相关的农村土地的流转措施等,促进我国的农村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中想要有所收获,除了相关的法律的规定需要作为基准外,还应该积极组织各方的力量,改善农业或农村经济中的薄弱部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将农业推入到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机制中,一方面保证农户的收益,另一方面使龙头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从原则来看,应该将各种能够盘活的经济资本进行盘活,对不规范的应该进行规范,使整个的组织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体现出民主原则,以公平公正为先导,真正做到保证人民的利益。此外,应发展合作关系,将各种形式进行拓宽;应该通过国家方面的政策来实现利益的调节,加固纽带,将责任、权力与权利间的关系处理好,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固的经济共同体。

4依托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的发展,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应该以技术的发展为前导。例如,我国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通过技术将水稻的产量翻了又翻,为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从整个的转变角度来看,想要发展现代型的科技型农业,其根本还是在科技方面。产品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因此,在现在的发展或转变过程中,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科技渗透。

5加大政府引导,高标准、高起点构建服务体系

从农村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是推动其更好发展的主要推手,因而应该加大政府的引导力量,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标准、高起点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服务于民,为人民做好事。将农村的整个经济活力解放出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股新的动力。

6结语

篇8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之一,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现状介绍

1.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5.06%下降到2011年的10.12%,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农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即农业滞后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阻力。

2.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人均收入和消费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相比还是明显偏低,比如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919元,消费水平445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消费水平15907元。

3.食品消费是占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

从2000年到2011年,食品消费占农村居民消费的比例均在40%以上,衣着消费占5%以上。说明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日常消费是他们的主要消费需求。

4.农村居民储蓄率高于城镇居民储蓄率

从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储蓄额度均在增加,但农村居民储蓄所占收入的比例,始终高于城镇居民储蓄的比例。2010年城镇居民储蓄的比例为16.76%,而农村居民储蓄比例为24.73%,储蓄率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5.在家务农人员减少,农民工增加

由于我国工业、服务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为其工作和服务,以前的城镇人口数量满足不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农村收入来源较少,相对于城市工作,农村收入偏低,大量的农村居民愿意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相对方便的生活,导致在家务农人员减少,农民工大量增加。

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而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不大,一直处于低位,导致农业的利润率明显低于这些产业的利润率,使得大量农村居民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生活。虽然满足了工业和服务业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但是农业因为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缓慢。

2.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消费水平偏低,储蓄率偏高,生活水平不高,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出现这两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利润率不高,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消费和储蓄虽然受到消费观念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利润率是关键。

三、问题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扶持农村信贷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成本高、效低率。而引进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机械化操作,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机械化操作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引进技术,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然而,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知识文化水平也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开办技术培训班,为其传授技术,同时为农民购买机械等做担保,让农民顺利取得农业信贷。

2.与农产品加工厂合作,降低运输成本,保证销售渠道畅通

去年河南大白菜因为运输成本较高,被严重滞留,造成农民损失惨重,而城市大白菜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保持农产品销售畅通很重要。而与农产品加工厂合作是很直接的方式,既免除了农产品滞销的困扰,又使得农产品加工厂因为低价收购降低成本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通过对农产品运输车辆给予燃油补贴,或者降低其过路费等,降低运输成本,保证农产品运输畅通。

3.给予农业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由于守旧观念的存在,很多农业技术不被大多数农民接受,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来提高他们对学习农业技术和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4.支持外出打工,放宽城市户口条件,减轻农村负担

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因为机械化操作,并不需要特别多的人力;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鼓励有能力有意愿在城市生活的人去城市,并放宽城市户口条件,让他们更愿意更放心去城市生活,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减轻了农村的负担。

5.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让“老有所依”,从而逐渐改变消费观念

农村居民的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收入较低,而且在于消费观念和“老无所依”的担忧。因此,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体系,让他们“老有所依”,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其消费,从而带动内需,形成良性循环,促使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磊: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商业.2007年.

[2]亚 宁: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淮海文汇.2007年05期.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1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切合实际的原则,使创新农村生产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市场农业。另外要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制度。针对当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现状,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农业科技又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同时要把多媒体信息广播系统、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农业信息综合利用试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视频会议、党员电教、电视荧屏、互联网站、声讯平台、信息导报“六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避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降低了项目运行成本,提高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依靠科技进步

目前,“科技兴农”已被社会上广泛接受,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重大创新成果不足、应用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强的问题还相当突出。面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农业资源刚性约束和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但是,在认识程度上 还有较大的差别,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科技意识,真正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国务院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不单是为解决当时农业徘徊、投入不足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 识,以及我国人多地少、财力有限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是一项长 远的战略决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依靠科学技术振兴 农业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说“科技兴农”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决策,而绝非权宜之计。

1.加强技能培训。不仅要开办农村书屋、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农民自学,还要经常组织专家、能手对会员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在创优农村发展环境中下真工夫,伏下身子请人才,让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传授一片人。3.营造浓厚赶超发展氛围。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经常组织农民到先进地区开阔视野,请先进典型入社传经送宝,通过对标定位,激发农民提升素质的压力与激情。或采取科普讲座,技术交流会或组织专家讲座,攻关或现场培训的形式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培训。4.组织农村优秀的乡土人才到外地考察学习,有条件的话,送到国外考察学习,开拓视野,增强农村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和国际水平。在培训方式上,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市人才中心负责师资培训,县(区)人事局负责骨干培训,乡(镇)负责入库优秀乡土人才培训,村负责专业户的培训,同时把培训与晋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结合起来,促进广大乡土人才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四、抓特色农业

篇10

(一)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和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振兴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振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文盲以及半文盲大多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农村教育关系到人民福祉以及祖国的未来。我国的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外部需求也有所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方式上比较粗放,资源、人口以及环境方面所遇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依据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城里,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工作,因此,农村教育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一个普通的学生从接受学前的教育开始,到最后完成整个高中教育,其花费在22万左右,这样的一个数字无疑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个孩子的学费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教育就很难有所保障,尽管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经费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使得整个农村中能够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十分稀少,这对于提升农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农村教育来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教师中公办教师不足50%,其他的教师基本上就是村聘或者是乡聘的,教师的素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十分不符。另外,教师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教师。其次,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最后,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一些交通不便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三)农村教育的功能不够完善

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依旧是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的单一,就是一味输出,或者是向高等的院校输送相关的人才,或者是向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一些劳动者,很难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很小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到城市之中,很少有人会回到家乡对建设乡村贡献力量。

三、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投入,要逐步探索筹集经费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缓解来说,政府的投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很多地方在财政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其中重要的或者是全部的份额,要对我国的农村教育加以倾斜,要逐步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以完善。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的管理

篇11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篇12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篇13

一、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将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二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或已经进入瓶颈期。所以,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在使农民提高收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地容纳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造成本地流失一些有效劳动力,这样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当今发展县域旅游业,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得到拓展,有效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地村民加入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促进县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促进、此长彼长。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更大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青睐于乡村旅游的人们不但追求空气的清新、绿色蔬菜、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还关注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所以要打造突出本地农村地方特色的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本地乡村旅游品牌,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游客回归大自然,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地特色优势为前提,辅以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先行规划设计,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要认真规划设计,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为了指导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制定了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使乡村旅游良好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必不可必的。可是在开发过程中不要盲目,严惩为游客提供低级而庸俗服务的经营者,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要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对具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动植物、工艺品服饰、饮食、文艺表演以及耕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尽量做到保护好本地自然资源原来面貌,按照本地传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而且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或特色服务,以提高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实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本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一些乡村把本地现有的一些古迹纳入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主题旅游。

(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要满足游客能看到美景、吃到佳肴,道路要通畅、住宿要方便安全卫生、能购买到地方特产、玩得新鲜刺激等,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对于这种情况,要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要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对乡村旅游投资的企业给予提高回报率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拓宽融资渠道,如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本地资源,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农村地区,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

实事求是的讲,本地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本地信息通讯不通畅。要想把农业转变为农旅结合或农商结合,把靠体力劳作转变为靠脑力经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使乡村旅游能尽快地健康发展,最快的捷径是培训学习。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培训体系,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学习,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规范服务和营销技能,使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三、结语

篇14

1.1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以工哺农的关系

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以工哺农的关系。通过向城镇输入劳动力,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希望。以工补农能促进农村的基础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和工业协调发展,但我们要认识到单纯地依靠工业反哺农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且,以工补农的方式和力度很难把握,方式不正确或者力度不够都能使实际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过度地以工补农还会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延阻工业化进程,丧失战略发展机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裨益。因此,以工补农的的方式要科学、力度要适当,既要解决好农村的贫困人口,稳步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又不能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避免过度补贴造成的发展陷阱。

1.2有选择地支持农村

我们正处在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化进程中,也就是说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工补农既要不断加强力度,又不能损害到工业化的进程,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以工补农的具体方案和目标,有步骤、有重点进行推进。在以工补农的过程中,可首先支持农村的重点人群、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在人群上,加大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的补贴力度;在产业上,重点支撑农村的基础建设工程,引导农业的结构调整,使农村的经济构成更加的合理;在区域上,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收成容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的地区。

1.3提高支农现金的使用效率

不能把以工补农简单地理解为直接向农村经济派发现金。实际上对“三农”的补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稍有不慎,补贴就会偏离其既定的目标,使有限的支农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一,完善补贴的方式和方法,合理运用各种补贴形式,对有限的支农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方案和政策;二,调整各项补贴所占支农资金的比例,加大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科技的补贴力度;三,建立合理高效的“三农”补贴政策,整合支农资金,降低分管资金的成本,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4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改变以往农村经济为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而“三农”却不能从工业化进程中得到支持的现状。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的财政贡献将越来越大,继而实现从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使得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平衡好对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由于我国的农民收入比较低,应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适当地提高农产品的最低价格,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收购农民滞销的瓜果蔬菜。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并不局限在直接的财政投入,要在体制政策上“放活”农村经济,工业化重心下移,加大产业支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1.5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能源化工基地的工业下移到县域不是反工业化,而是工业化的另一种形式,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降低能源化工基地的用工成本的同时,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两者能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县域工业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对城乡的工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把农村经济嵌入到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吸引挽留各类人才,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加快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进程;二,建立县域工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县域工业园的建设,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政策的扶持,逐步完善农村的担保体系,减少农村项目的信贷流程,放宽条件的限制,大力推进县域的工业化进程;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必要的情况下,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四,落实工业化下移到县域的财政支持,使工业化下移的过程有章可循,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不断强化县域经济。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