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性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运行机制;改革措施构想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necessit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existing problems; operation mechanism;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含义

水务管理一体化是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处理各种与水有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现了由一个部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规划与调度。该管理新模式提出更加注重对城乡涉水事务以城市水务管理为平台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设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水务信息管理平台及管理体系。

二、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部分地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结合水务管理实际情况,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

部分地区水务局目前仅有水资源管理职能、城市防洪职能和城乡供水管理职能,城市排水管理职能、城市节水管理职能和污水处理管理职能属其他单位管理,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水务局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且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系统内政企、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2、运行机制方面

合理的水价(包括自来水和再生水的水价,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权益来制定)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滞后。

3、政策法规方面

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有关农村方面的水务规划与管理规范条例尚未建立。

4、队伍建设方面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等。

5、信息化建设方面

部分地区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不利于管理信息的处理与共享,难以使水务管理系统科学、高效的运作,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不完善,甚至空白。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磋商机制,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公民平等权等未有明显体现,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水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三、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用水量不断增加,并且对供水、用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是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体现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前,水利工作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今年,我国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必将有力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是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也要求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供水安全与农村用水安全必然要求。

四、水务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构想

1、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全面贯彻中发[2011]1号文件水价改革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调整水价要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真实反映水价成本,加大污水处理征收力度。从水源到供水、从供水到排水、从排水到污水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水价体系,以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2、是建立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供水、污水处理单纯由政府承担,无法保证正常投入,运营效果不好,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在充分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的同时,继续用好现有投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源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减轻财政负担。

3、是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

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后,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水务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水务部门也要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补偿和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4、是建立法制化的行业监督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管水、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建立水资源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调整及涉及公众权益的用水管理。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水资源状况,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保证水量、水质安全,依法管水,健全供水应急预案。

五、水务管理一体化的改革措施构想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必需改变当前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具体措施详述如下。

1、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职能。

a、整合行政职能。改变目前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以及相关涉水事务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及城乡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城乡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实行集中管理。

b、理顺职责关系。水务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是涉水的执法、规划、许可、保护和调配等事务。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协调配合、积极支持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新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逐步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c、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污水处理、水环境监测等建设的投资和治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组建水务集团。

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水务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城乡水务中的职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盈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水务管理模式,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乡水务发展模式。在上述框架内组建水务集团。

a、水务集团的整合范围。将由水利部门管理及公用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涉水单位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工作人员无偿整体划归新组建的水务集团。

b、水务集团为企业性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c、水务集团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水务集团隶属政府,政府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行管理。集团内设办公室、计划发展部、财务管理部、劳动人事部、技术设备部、稽查大队。负责城乡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规划编制工作及工程的设计、施工、投融资工作;负责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给;负责源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水费收缴工作;负责节水工作。

3、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a、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加强对水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水务集团筹备组,组长由预任的水务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

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务体制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协同动作,密切配合,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篇2

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现状分析,我市已经具备饮水安全工程整县推进,实现城乡供水一系化的条件。

一、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新辟水源井、推行农村饮水计量改革等措施,共解决204个村、21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其中有130个村实现了“一户一表、集中水表、计量收费”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受到了乡村干部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好评。目前我市农村饮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饮水不安全以及部分村解困后因管理不善重新返困问题,要彻底解决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建设大规模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构建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二、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整体提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已成为我市下一步开展农村饮水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发展联村集中供水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通过新辟水源井、实施农村供水城市化改造等措施,开展了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建设,使我市农村饮水困难状况得到了根本解决,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的饮水工程,这些新建饮水工程供水设施完善,水质、水量等各方面指标都达到相关标准,为今后发展联村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和硬件基础。

(二)与单村饮水工程相比,发展联村集中供水有以下的优越性:一是节省工程建设投资。发展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可以大大节省给水设施建设的费用,建一处单村供水工程需打深井一眼、加上水泵、配电设施,水塔、井房等配套设备,需投资15万元左右。而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则可由多个村共用一套供水设备,可以缩减水源井及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避免重复投资,各村只需铺设部分联接主管线即能实现供水入户,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二是提高工程的利用效率。实行联村集中供水后,机井的供水范围扩大,受益人口成倍增加,从而提高了工程使用效率,可有效地降低供水成本。三是联村供水工程建设可以为远期发展农村供水水厂、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三、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整体推进,一步到位,实现农村饮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构建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根据《__市饮水安全总体规划》目标,我市远期共统筹规划9处水厂、1处水厂扩户(市区水厂)工程,规划工程涵盖整个__市。近期规划完成70处联村供水站的建设,涉及村庄366个,总服务人口47.51万人。从20__年开始,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一)水厂扩户工程:__市现有城区水厂1座,除供市区饮水外,目前已在城区附近完成扩户25个村。为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在当前基础上,依托现有水厂辐射扩网、延伸配水管线,发展自来水供水到户。计划完成19个村的扩户工程。

(二)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根据我市具体情况,利用现有供水设施,在用水量较集中的一定区域内,建联村集中供水站70处,同时向多处村、镇供水。供水站选址在较大的村镇或水源安全的村镇;远期实现由地下水向地上水水源切换,并入规划水厂。

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所建工程都必须达到“集中水表、计量收费、全天供水”的建设标准,并且要预留接口,为将来并入水厂、实现地上水源的切换做好准备。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的各村分散管理变为统分结合、分级管理。供水站由专业队伍管理,各村负责本村的用水管理,可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实现自主管理。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水费征收制度,实现工程运行管理的良性循环。

四、整体推进联村供水的保障措施

为了整体推进我市农村联村集中供水工作,我们计划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在推进农村供水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向各乡镇传达上级及我市农村饮水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取得各乡镇和农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做好项目统筹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考虑水量与水质、统筹安排近期与中远期水源布局、统筹安排城镇与农村供水工程、统筹安排饮水不安全与饮水安全村工程,由市水务局按照《__市饮水安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各乡镇上报项目进行认真审核,将拟建工程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内容,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发展计划,为实现长期规划目标打好基础。

(三)严格工程建设标准。所有饮水安全项目必须按照水利部的《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水务局负责把关,并监督实施。对于确实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但因客观原因近期无法实现联村供水的村可以先建单村供水工程,但工程设计必须做好长远规划,预留接口,为将来并村管网做好准备。

篇3

关键词:水务一体化; 农村; 水管理; 水务市场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ural water management stud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water management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reform of the water affairs.Key words: water affairs; rural areas; water management; water marke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所有涉水事物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抗旱、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水土保持、城市节水、农田水利、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球最大的水危机是水管理危机,我们必须更高效的管水、用水。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远离城市,农村的水务管理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突出了农村社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研究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离不开对农村水务管理的研究,农村地区占有大部分的面积,相应的水务工作内容繁杂,正确认识农村水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水务一体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1.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华北及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城市的高速发展普遍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不良后果,使生态环境恶化。至于同一河流上、同一水源地内,由于不能统筹兼顾,使各种水利设施的布置杂乱无章,破坏合理的水循环而酿成的种种灾难在国内外更是常见。因此在考虑城市需水的同时必须兼顾农村的水利设施,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树立与贯彻“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统观统管的思想和措施,只有统筹兼顾的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水务工作效益的需要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水利设施重建轻管,以往的农村水务工作难免失之片面,比如打井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管农业的不管水资源、管节水的不管农作物。这就造成了全都负责、可全都不负责的局面,只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明确职能,统筹建设管理,合理调配,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又不破坏水资源环境,从而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效益。比如机井管理,机井建设使用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节水、节能、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

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有利于制订统一的水务规划,使水资源综合规划与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有机结合,有利于统一制定合理的水价,明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供水排水价格政策,统一征收有关规费,加大征管力度。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水务工程的经济效益,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市场化进程,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1 相应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主要表现为上下、左右、内部不协调,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无形中给各方造成很多损失。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农业、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2.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善

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一个新项目的提出,往往是有时间安排的,既需要从上到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也需要制定的政策能够及时和有可操作性。比如,个别政策法规中,只是定性的说明若干部门的责任,而没有定量的要求,就很难有约束性,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2.3 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还有待提高

在水务市场管理方面,水务行政部门与水务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水务市场监管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缺少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中央的政策往往是统领性的,而地方简单的将中央政策加以延伸,导致实际上往往一个省或一个市都只有一个标准,更加导致基层县级水务管理工作受省、市政策制约,市场经济灵活性不能得到体现,基层水务工作在上级条条框框中疲于奔命。

2.4 农村水务管理技术和管理队伍还有待提高

水务管理改革的进行,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人员在各个环节管理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革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水务管理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等等。农村基层水务管理方式普遍仍然是农民群众和集体自发的管理模式,系统的现代化的农村水务管理体系尤为缺失。要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水务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使农村水务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实践和总结。

3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3.1 内部职能的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据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将农村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 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和尝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管理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并进。

3.3 加强水务基础性工作,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要进行必要的观测调查,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就为研究水,进而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水资源应做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保护好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3.4 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

随着水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水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证水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水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水务市场,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市场,通过开展水务特许经营,确立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加大对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加大对水利经营的扶持力度,引导水利企业利用水务一体化改革的优势,挖掘潜力,加快发展。

篇4

[关键字]水库 水资源 一体化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B

一、两座水库工程概况

尔王庄水库和于桥水库是引滦蓄水的基地,也是天津唯一的水源地。

其中,尔王庄水库也是天津市引滦输水的一座调节水库,始建于1982年8月,1983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水库占地13.03km2,围堤长14.3km,为均匀式碾压土堤,设计库容为4530万m3。正常高水位5.5m,死水位2m。建筑级别三级,抗震级别7级,下游影响耕地13.03km2,投资5873.2万元。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围堤、1号泄水闸、2号泄水闸。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是国家重点大型水库之一,是天津市唯一的水源地,兼顾防洪调蓄、引滦储水等功能。水库坝址建于蓟运河左支流州河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2060km2。该库始建于1959年,总库容15.59亿m3,正常蓄水位21.16m(大沽,下同),汛限水位19.87m,死水位15m。水库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25.62m,洪峰流量8327m3/秒,校核洪水位27.72m,洪峰流量17960m3/秒。水库枢纽工程有拦河坝、放水洞、溢洪道、水电站。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全长2222m,最大坝高24m,坝顶高程28.72m。放水洞(兼发电洞)洞径5m,坝后电站设贯流式机组四台,总装机5000千瓦。溢洪道为开敞式堰闸,八孔闸门,净宽80m,最大泄洪能力4138 m3/s。水库下游直接影响范围有蓟县、宝坻、宁河、玉田、汉沽等各县(区)的低洼地区近百万人口,300余万亩耕地。

目前两座水库均属于引滦入津输水工程的调蓄水库,于桥水库除担负为引滦输水调蓄外,还肩负防洪、灌溉、发电、渔业养殖等责任。天津市水务局在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专门下设两个处级单位――天津市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天津市引滦入津工程尔王庄管理处。两个单位具体负责两座水库的工程日常管理、水质管理及输水调度。经过30年的工程管理,两个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实现了引滦输水30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优秀表现。

二、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引滦工程管理单位只负责管理水库水体水质监测及工程的安全,而水库水质污染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管理,水库水产由当地水产局管理,水库周边旅游船只及周边饭店由当地市容部门管理,水库采砂由当地公安部门管理。由于两座水库尤其是于桥水库水资源的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人为造成水资源管理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分割,导致了权属管理部门之间与开发利用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水污染的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等管理体制很不协调,尤其是对水质安全的保护没有明确规定责任部门和个人。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已经导致目前水库管理存在严重工程隐患,水污染加剧等现象,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三、工程管理与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加强水库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急需理顺管理机构和体制。水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做好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三方面工作。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行政区范围内,处理好水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属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更为重要。从防洪、水资源供需和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看,三者均具有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客观需求,由此构成了对三者实行统一管理的基础。

从水务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实行水库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的体制保障。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实行水库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可以统筹城市供水与库区周边用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用水需求,可以统一管理库区居民生活排水、污水治理,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2、有利于确保防洪安全。城乡河流、水库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水库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库区防洪规划和防洪预案,建设库区防洪统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城乡建设布局与流域、区域防洪规划相协调、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城乡防洪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确保城乡防洪安全。特别是对于屡禁不止严重危害水库安全的非法采砂行为,应能起到极大的遏制作用。

3、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水库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能够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一事一部门的原则设置相应机构,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制定统一的办事程序和服务标准,增强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加快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政府、社会和职工“三满意”。

另外,通过研究国际上的工程管理经验,我们认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国际上普遍认为,现代化城市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四大网络,水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以流域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思想。发达国家城市大多建立这种机构管理城市水资源,并且取得了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巴黎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深圳市1991年闹水荒,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93年又发水灾,直接损失14亿元。自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水务局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洛川县城日供水量从800t增加到4000t,年水费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这些成功的实践都证明了一体化管理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于桥水库与尔王庄水库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为保障天津市输水安全、促进库区周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周边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整个天津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的指导、借鉴作用。基于当前水库分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性,我们在此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批准我们采用更科学,更符合当前形势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由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管理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的水体及工程的安全、水质、水产、周边旅游及周边饭店等,以保证天津市民及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

篇5

《常德日报》报道:据市环保部门统计,湖南省汉寿县13家苎麻企业全部没有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直排安乐湖,污染十分严重。

2006年6月8日,记者随环保执法人员来到位于汉寿县蒋家嘴镇的湖南广源麻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废水只经过简单沉淀、清污分流排放,含大量污染物质和有害物,对人类和动物会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还通过蚊蝇传播疾病。污水排放曾导致安乐湖发生死鱼事件,该公司已累计向渔民赔偿损失近50万元。2005年,常德市环保局将其列入27家控排污限期达标企业,今年该公司在全市企业环境行为评比中排名居后5名。令人担忧的是,除广源、紫阳、供销外,其他10家苎麻企业因受经济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尚未启动“脱胶污水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威胁目平湖湿地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汉寿县号称亚洲最大的麻业基地,全县苎麻产业年产值将近突破30亿元。然而,目前汉寿苎麻企业的污染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地步。

由此可见汉寿的水资源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关头了。应该说,大自然对汉寿在水资源的给予是格外关照了。沅水和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沟港河汊纵横,可谓水系发达。但扪心自问:我们还有多少净水?在农村,许多农民不得不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生活,有不少地方甚至浅层地下水也不能饮用;而在城市,要在城市的旁边找到可靠无污染的水源已是很难……生活在水窝子里的人们,吃净水都快要成为一个奢侈的要求,有比这更尴尬的事情吗?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水务”一词是从国外水务公司名称翻译演化而来的,如英国的泰晤士水务集团公司等,国外水务公司的服务从最初的供水扩大到水净化处理、供水管网、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有的甚至扩展到能源、交通、垃圾处理等,“水务”一词含义也逐渐从“供水服务”扩展到“涉水事务”。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2.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极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1、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4、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全县水资源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寿县地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湖泊众多,水面面积426.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雨量丰富,据1952年至1980年29年记载,年平均降雨量1343.3毫米。全县年降雨总量2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51亿立米;汇入县境客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43亿立方米;取回归系数P为0.4,灌溉还原多年平均实行值3.11亿立方米;沅、澧水洪道多年平均径流量957.43亿立方米。除过境水外,地表水资源总量18.05亿立方米。按耕地总面积,亩平1596.8立方米,按1984年人口(1984年人口66.753万),人均2704立方米。因此可以说我县的水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县水资源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水资源“丰而不优”。

①以县城为中心的水环境污染正向农村蔓延,污染危害与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乱采滥挖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在发展。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影响和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乡镇,未经环保部门审批且污染严重的作坊式工业项目大量存在。

②畜禽养殖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畜禽粪便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村水库、堰塘水体发黑发臭,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流失,还造成了农村水体氨氮和总磷超标,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农村天然饮用水受到威胁。

③工业企业的达标工作成果仍相当脆弱,实现的仅是低水平、初步和阶段性的目标。造纸、纺织等行业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明显。有的企业未上治理设施,有的企业上了治理设施但治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④几乎所有的乡镇包括县城都没有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不经任何处理全部直接排入或倾倒入内河、内湖,也造成了内河、内湖水体的严重污染,有的已经臭气熏天、微生物满湖。并且,这种水通过地下渗透等方式以严重影响了附近地下水的水质。如毛家滩乡因其内河污染严重,其居委会的浅层地下水全部有异味。更为严重的是汉寿县白毛湖垃圾场,由于垃圾场选址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仅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而且还威胁到洞庭湖和长江的水质安全。今年6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做过专题报道。

⑤湖区地下孔隙承压水,铁锰离子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20倍,最高达100倍,砷的含量亦超标。同时我县有28个乡镇是血吸虫的严重疫区或疫区,给当今的湖区和疫区人民生活用水带来很大影响,出现了饮用水的水质型缺水。

1.2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我县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乡防洪、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等由水利局管理;城乡供水、用水、排水由城建部门管理,水质、污水处理与回用由环保部门管理。以致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质不管供水,管治污不管污水利用。这种管理体制,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属性被人为分割、支解,不仅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而且也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结果导致我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内河水、地下水的污染不断加重。几个部门管理,却又无人负责的局面。

1.3水资源意识淡薄

汉寿县地处洞庭湖西滨,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在人们的意识中更多的是洪涝灾害意思,很少有人知道“水资源”这个概念,认为“洞庭之水天上来”。虽然很多人意思到周围的水质在变坏,但很少有人会从水务管理一体化这个水资源管理体制作为切入点来考虑。

2、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落实《水法》、提高水行政效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同志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指出:“通过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也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没有了职能的交叉,可以大大提高水行政效率效益:一是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二在水资源的分配上,运用市场化手段,比如价格调整,使个人用水和企业用水趋向合理;三是可以找到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结合点,资金和政策配套,把水资源的市场激活,把一批企业资金引到节污水处理上来。在此举一个例子,对自来水公司来说是供水越多越好,对污水处理部门来说,节水越多水则越好,水务局统一管理后,就要承担水资源公共管理的职责,起公共调节作用,不是追求最大用水量为目标,而是要为社会提供水资源配置的最优服务。再举一个例子,70年代,纽约曼哈顿缺水,纽约市政府计划用10亿美元调水,后来经过研究提出,如果用几个亿补贴居民购买节水马桶,那会怎样?经过测算,用5亿美元改造马桶后,节约的水恰好等于计划调水的量。

我县水资源虽然较丰富,水量型缺水不存在,但水质型缺水却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果还是多龙管水,不对内河污染加以治理,那将广泛影响我县地下水水质,造成饮用水水荒,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汉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适应外部气候、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已成为趋势和潮流。国外也比较重视水务的一体化管理,如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新加坡为一花园之国,面积641km2,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m3,排名世界倒数第二,以如此之少的水资源量支持发达的经济与社会,新加坡的水务部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加坡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归国家贸易局和工业发展部下属的公用事业局管理,具体业务由其下属的水务署负责。水务署负责全国的水政策、水规划、水生产、水供给和用水管理。

从国内形势来看,从1993年7月全国第一个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局成立到2004年3月31日,全国成立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1239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2%.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均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国成立各级水务局共计947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40%.其中省级水务局3个,为北京市、上海市和海南省;副省级水务水务局5个,分别为深圳市、武汉市、西安市、哈尔滨市和大连市,占全国副省级总数的33%;地级水务局105个,占全国地级行政区总数的32%;县级水务局834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的41%.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292个(其中地级17个,县级275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12%.我市的津市市也已成立水务局,通过他们的实践证明,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将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灾能力,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汉寿还不提高认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那水资源的水质型缺水终将成为汉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建议

我县水务管理的原则应按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次序优化配置水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实现汉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政府职能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将汉寿县水利局更名为汉寿县水务局,作为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政府部门。水务局要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椐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汉寿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水资源综合规划,争取投资,加大对水污染防治的治理力度

要对全县水资源重新作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考察,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我县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水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县水污染防治的重视和投资。加大对已污染内河、内湖的治理力度。并要标本兼治,

在县城和太子庙等大的乡镇修建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同时还要修建至少2座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厂,杜绝向内河、内湖倒垃圾的现象发生。也要采取激励和教育措施鼓励群众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以便进行回收和处理,从而减少垃圾的处理难度和工作量。

要把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水利血防中的人畜饮水工程、其他水利工程以及自来水厂等工程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加强水务机构建设,工作中要借鉴外省市县的成功经验。

应使从各单位划并的各项管理职能相互协调,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指导下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扩展专业知识结构,建设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水务队伍,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注意也要向水务工作先进地区学习管理经验,使我们的水务工作少走弯路,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4、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狠抓节约用水

严格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对取水申请严把审查关。所有新增取水项目必须进行包括水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取水项目,不予受理。同时通过合理的水价制度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及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利用率。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的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减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5、全面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

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水行政执法队伍的作用,全面启动水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查处典型的水事案件。在通过排查摸底,掌握初步情况的基础上,选择2~3起无证取水和违章建设取水和水污染的典型案件作为试点,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查处。同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加强执法巡查,尽可能地减少水事违法案件的发生。在执法检查中要注意积极争取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公安、法院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6、统一管理,使水务成为大市场

涉水事务既有极强的公益性,又是个不完全市场。政府不可能把本来可以推向市场的部分包起来,不仅财力达不到,还有推诿扯皮、效率低、效益差等许多弊病。但统一管理后,可对公益部分和市场部分作出合理的划分,制定不同的政策。分清水的公益职能和市场运作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例如,水资源的保护就应该由政府,而不是任何公司承担;自来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的建设有相当的公益性质,政府应该投资或给予补贴,加快建设进度;对于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条件成熟的乡镇和农村可以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但政府应调节水价,监测水质,形成一个由水务部门严格监管实行准入制度的规范市场。

7、强化宣传,营造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的氛围

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如在网上建立汉寿水务网、在汉寿电视台设立水务专栏、制作汉寿水资源现状的电视片等办法,加大全县人民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宣传力度。宣传全国水务体制改革进展、成效和主要经验;宣传汉寿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典型水事案件的处理情况。以达到全县人民和各个部门理解与支持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进而推动汉寿县水资源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水环境被污染后,不但要付出极大的投资去治理,而且在治理以前,公众的生命及财产便已然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众所周知的云南滇池,周边所有企业的年产值加起来还不够其一年治污的费用。为了在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及功能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以对汉寿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即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实现水务一体化。只有推行这样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证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TS9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背 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用户自来水对饮用水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不断提升,对供排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我们的新水厂不断建设,新管网不断延伸,而自来水行业却是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只有靠自律才能使行业不断进步,为此浙江省水协在全国范围率先推行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并出台了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工作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数字浙江,将数字自来水推向深入。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质量,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使用户满意。尤其是在海宁全面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后,通过海宁市区营业所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摸索在辖区各水务营业所推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工作,以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与基础管理,提升供水服务社会形象,不断运用先进的供水技术,改善市民用水条件,真正实现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通过创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素质,强化管理能力,真正实现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条提升执行力的途径,作为一个展现企业文化的载体,确保“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的工作目标。

海宁水务现状

海宁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经海宁市国资委授权,从事城乡饮用水资源开发、供排水设施建设营运管理及国有资本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机关设有办公室、投资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核算中心五个职能部门,集团下属企业共有11家,其中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2家,水务营业所13个,共同承担着海宁市境内水务项目和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隶属于海宁集团是海宁市从事自来水供给服务和管道建设任务的企业,负责为海宁市东片近16万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用自来水供给服务。目前,公司内部设有七个管理部门,一个饮用水分公司,一个抢修中心,八个营业所。

星级水务营业所的摸索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于07年底正式提出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标。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不断改进提升工资服务方式,修订完善了标准文件,改善了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规范了业务行为,理顺了管理环节,提升了企业形象。

经过2008年上半年的启动准备阶段,制订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08年下半年-2010年底的攻坚实施阶段,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创建任务;制订工作标准,理顺工作流程;保障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严格绩效考核,确保创建质量;邀请专家辅导,修正创建工作偏差;营造创建氛围,交流“创现”工作。2011年的整改提高阶段,开展自查,落实整改,补充完善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2011年11月16日,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市区营业所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创建专家组对必备条件、基础管理、营销管理、管网运行、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155个项目深入细致的审核,并对现场数据进行抽查。

三、星级水务营业所的实践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全员参与,有效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对于创建星级现代化营业所,从水务集团到公司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各部门、各所负责人根据各自的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认真开展改进工作。

(二)结合“创现”编制“创星”标准,完善制度修改ISO双体系

根据《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试行)》及《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海宁水务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的实际情况和公司总体发展思路,为提升营业管理水平,全面实现全市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公司起草了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现代化水务营业所的“创星”标准。

为了使整个“创星”工作更有实用性,避免各所为创建而做“两张皮”的务虚工作,年初对乡镇营业所纳入ISO质量环境双体系运行管理仅一年的2011版标准文件实施了修订改版。

(三)加大基础宣贯培训,营造“创星”氛围,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公司通过内部《供水简报》和办公自动化将创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创建的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报道,充分利用各所黑板报、宣传橱窗及办公自动化系统页面进行倡导和指导,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各所分管和“创星”人员进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评价细则》的专题培训考试。

(四)分阶段实施,自愿申报,咨询提升,检查考评,授牌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新气象。

作为海宁水务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创建工作的第一年历程大致分为:启动准备阶段(2012年第一季度)制订标准和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

(五)强化必备条件,产销差率、漏损率和计量管理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必备条件之一的产销差率、漏损率是各所“创星”的重中之重。公司下属各营业所注重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购水售水计量准确度;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从强化管网巡查(采用巡更棒)着手,落实管网设施巡查并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六)利用GIS思路设备设施动态管理和停水、抢修运行操作规范性大幅提升

今年年初公司实施“创星”工作后,各所在学习理解标准和考核条款基础上,结合设备完好率要求,利用GIS管网地理信息管理思路,在管网设施挂牌、维护、保养、属性等动态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所能严格按规程标准实施区域停水申报、踏勘、审批、通告、施工、设备检查和记录,按规定实施分类排污、水质检测、水质公告,暗管检漏自报率达到90%以上,管网抢修及时率为100%。

四、“创星” 探索与实践的亮点和体会

(一)创建工作亮点

1、建立健全的供水营销管理体系

2、形成规范的用户档案管理制度

3、维护供用双方公平的合法权益

4、强化用户至上的诚信服务理念

5、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

6、持续改善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二)创建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前提

2、建章立制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基础

3、全员参与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证

4、持续改进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关键

5、强化考核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障

(三)存在不足

通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海宁水司整个“创星”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接下来的摸索中不断改进个提升:

1、由于当前公司下属各水务营业所正处于管网更新建设的高峰期,各所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日常管网维护和二、三级管网及污水工程建设上,造成了普遍出现“重工程项目,轻基础管理”的现象。

2、在海宁水务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排水后,归并的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队伍老化,管理相对落后。

3、在开展“创星”过程中,部分工作还存在务虚、应付、不实等情况的存在。

4、由于有些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够或粗心大意,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有待加强。

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运用逐步进一步深化完善,尤其是各所在

篇7

关键词:城市水务;水质;水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1 建立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 供水安全事关人们基本安全保障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占据在社会的最前沿。城市建设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生活利益。城市所特有的生产元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空间聚集性。因此,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呈现出爆发性、衍生性、连锁交叉型,因此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非常系统化、庞大化的工程,其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自然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城市的生命线,属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物质。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基本物质条件,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分散供水以及集中供水是最为常见的供水方式,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集中供水占据了供水方式的主导。对于国家来说一切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经济安全,水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安全,只有供水安全才能保证水安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意义深远,对充分保障了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有效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干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城市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城市供水系统安全隐患

城市供水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水资源短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考开始闹水荒,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步加剧,逐渐在全国蔓延,全国有7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水质问题。根据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相关规定,生活饮水源水水质不得低于Ⅲ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点内陆水系或者河流地段,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质不达标。(3)用水供需矛盾。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一体化加快,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攀升,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数百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

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初步方案及措施

2.1 供水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

供水预警系统要应用到模拟仿真技术,同时还要涉及到现代水环境模拟理论技术,再加上一些高技术手段,例如GIS(地理)、RS(遥感)、GPS(定位)等。通过高科技技术条件采集诸多数字化信息,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情况等。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测,集中信息采集管理,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质基础信息平台和水质模拟仿真系统。

建立城市供水预警机制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质质量较差、供水设施频繁发生故障。深入落实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研究,加强水质的处理以及管网的安全运行管理。这一发展理念也顺应了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预警机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设备故障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城市供水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

2.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2.2.1 建立模型。当前的水质评价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近几年的重点城市供水水质的一些数据进行搜集,构建水质评价模型,为供水水质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其中评价指数计算式、水质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危害系数或指标权重)、水质标准值、评价分级构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可以对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的监测,实现供水水质的准确预警。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最常见的包括灰色模型、霍华特指数平滑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等维新息模型、数学模型等。任何的理论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点或者缺点,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已经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几种预测方式进行组合,相互弥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组合方式进行完善,选取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为预警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2.2.2 搭建信息平台。水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现代水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水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水务复合系统非常的复杂,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于水务复合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有许多急需解决完善的问题。当前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供水模型很难满足供水预警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供水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供水水质以及供水量的预警奠定了基础,可以对供水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为供水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了保障。

结语

供水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多种方法的组合不断进行优化,造福于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参考文献

篇8

在海南省海口市一个花卉产业园区打工多年的盘县人马碧洲也许无法想象,在自己的家乡,一个比他务工的园区大得多的花卉苗木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贵州省花卉世界博览中心,在今春开工、夏季建成苗圃区700亩,可以吸纳几十名他这样的农民就业。

这是盘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三化”同步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日,就盘县如何积极推进“三化”同步战略的实施,六盘水市市委常委、盘县县委书记陈少荣接受了本刊专访。

“三化”同步 时不我待

《当代贵州》:盘县是中国西部经济强县,更是贵州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县。一般认为盘县的比较优势是依托能源、矿产加快经济发展。盘县推进“三化”同步,是否基于一种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陈少荣:“三化”同步是盘县实现奋力赶超、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盘县实现升级转型,跻身全国百强县的重大战略。

盘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部十强县、全国百强县,构建和谐盘县”的奋斗目标,符合盘县的实际,是盘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三化”同步。

盘县地域广、人口多、城乡差别大、乡镇发展差距大,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盘县要赶超发达地区水平,在“赶”与“转”中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跻身全国百强县,关键在实施好“三化”战略,推进“三化”同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我们要始终不动摇、不放松、不懈怠地加快推进“三化”同步。

推进“三化”同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坚持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坚持不松懈,就一定会结出甜蜜的果实。

加速发展 “工”为动力

《当代贵州》:盘县提出要建设贵州第一强县,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二、三产业实体为支撑,尤其是工业。盘县在这方面有何思考和举措?

陈少荣: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动力。盘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以及市委、市政府“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转型、跨越抓项目”的战略部署,盘县采取五大举措抓二、三产业经济实体建设。

一是建设园区搭平台。2012年,盘县加快了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盘南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完成了三个园区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快园区路网、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的建设。

二是大力招商增投资。2012年,盘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一改过去只重对外招商,本土企业投资积极性调动不够等情况,通过召开盘商助推盘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座谈会、盘县支持盘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黔桂公司、粤电集团等大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等系列座谈会,激发了盘县企业家爱盘县、建盘县、投资盘县的激情。

三是拔钉排难促建设。招得来商还要让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全县排查影响项目建设的钉子和难点、重点问题,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抓,拔钉排难,黔桂天能煤焦化的拆迁、恒鼎煤焦化的征地拆迁、快速通道的房屋和坟墓的搬迁等一大批难题得以及时解决。

四是升级改造促转型。随着一大批煤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现综采综掘,天能煤焦化一体化、首黔煤钢电气一体化、盘江机械制、修、租服务一体化、黔桂发电厂上大压小、凉都汽贸城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盘县工业将告别过度依赖煤炭、粗放开采、产业链条短的时代,逐步走向以多元发展深加工为主、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是多元发展调结构。盘县在促进传统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等领域的项目,凉都汽贸城、六盘水康博木塑科技有限公司、三特中药饮片加工厂、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格外香土豆制品厂等一批批非煤项目落户园区,促进了园区多元化发展。

加快转型 “城”是载体

《当代贵州》:要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盘县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盘县有30多个乡镇,它们之间发展似乎难以均衡。

陈少荣:城市化率低,城镇发展缓慢,城镇规模小,是制约盘县加快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孕育更多产业,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

按照新的定位,盘县城镇化按“321战略”即:按主城、小城镇、新农村三个层次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一体化、新老城区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县域按照“一主两副和29个小城镇”的格局规划。主城区按照新老城区一体化,分为老城、新城、产业、远景四个组团,红果新城区组团以月亮山中央公园为核心,分为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来规划建设,力争在2015年主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以上,远景目标达80万人以上。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大城市。

盘县将继续加快红果主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做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魅力;其次,要按照5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好两河新区,尽快实现两河新区与红果新城和城关古城的衔接,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再次,要统筹做好矿厂区和小城镇的发展,实现矿厂区和邻近小城镇的一体化。要积极动员国有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第四,要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场运作、社会投资等方式,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

《当代贵州》:各乡镇城镇化进程中有哪些亮点?

陈少荣: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盘县小城镇建设做到了“三个统筹”。一是小城镇与矿区建设统筹,与工矿企业携手共建小城镇;二是小城镇与旅游景区开发统筹,小城镇的建设要为旅游景点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配套服务;三是小城镇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统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镇。今年,盘县已启动了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到明年年底再建成10个以上的特色小城镇,在3年内,完成所有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60%。 通过典型引路,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按照这三个统筹,盘县小城镇建设能覆盖80%以上的乡镇。

《当代贵州》:如何应对水资源对城市、城镇人口承载量的制约?

陈少荣:城市作为经济、人口和用水最集中的区域,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水资源和人口承载量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一是不断开拓新水源。我们将按照现代水利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坚持重点突破,不断推进白河沟、鱼洞坝、卡河、西得泥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1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朱昌河、胡冲、山王庙、出水洞、两岔河等水利工程,积极实施小水窖项目,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强化居民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通过对城市水情的介绍与宣传,提高居民的水忧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行动中来。

《当代贵州》:农民实现就地转变身份的关键是什么?

陈少荣:要解决城镇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和生活保障问题。要着力于解决进城务工多年、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份,要让他们更快变成城市居民;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这样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要靠“两只手”

《当代贵州》:“三化同步”中,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有人说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是用发展工业的手段、措施、技术搞农业,你认可这种观点吗?

陈少荣: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的持续推进,农业经营格局正逐步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互促共荣,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来说,我更趋同于你说的观点。

《当代贵州》:加快农业现代化,最需要什么?

篇9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不仅为全社会提供了粮食和肉、蛋、奶等农产品,而且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因此,生态文明必然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功能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食品供给等经济功能外,其生态维护和生物能源等多重功能也在不断凸显。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农村和城市都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当地球生态系统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城市,也会影响农村。例如,由于目前气候变化的原因,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在一些地方,城市的发展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和土壤,农村又因为土壤等被污染只能为城市提供劣质的农产品。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相互制约,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虽然一些地方的GDP看似增长了,但其污染治理的成本更高。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差距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公共财政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造成村庄公共设施短缺,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欠账严重,农村人居环境面貌落后。根据原建设部的相关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为89.7%,城市燃气普及率为81%,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一定水平,而在2006年底,乡政府驻地用水普及率为60%,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较低。

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比较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在我国广大农村,乡镇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我国单位农田使用的农药比发达国家多出30%~50%,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从工农和城乡关系看,总体上处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发展生物质能源。

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化,统一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机泵 设备 检测

一、 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供水集约化的展开,进口设备不断引进、设备监测技术和故障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使我们负责维修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感到定期维护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自来水厂设计要求的提高,同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管网的不断更新改造,满负荷超期役设备越来越少。因此,强制性年度维护检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逐渐将状态维修模式纳入维修管理日程。

二、 目前机泵设备维护的现状和实施状态维修的必要性

虽然定期维护和状态维修都属预防性维修,但是定期维护是以时间为依

据的维修管理模式,它是以设备故障数据统计和分析为依据,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理;而状态维修是以设备状态的好坏为基准的维修模式,这种维修方式不规定修理时间期限,而是根据设备监测技术和故障检测技术为依据,视设备实际运行状况而决定是否进行修理和维护。

一般机泵设备在运行满半年左右需要检修,有些时间甚至更长。但目

前维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是有些机泵一年中只运行几百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就进行维修,采用定期维护方式,经常造成以下问题:

进行维修采用定期维护方式,经常造成以下问题:

1、浪费人力物力

目前,机泵设备一旦到了规定的维修日期,不论其运行的状态好坏,运行时间长短,一律安排人手进行解体维护,有些部件因工艺等原因在拆卸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一些原来还可以使用的零部件被迫提前更换,如轴套等,原来磨合很好的部件被重新装配后,破坏了原有的技术状态。另外,设备拆卸后,油、检修辅料的消耗也相应增加。还由于受拆装顺序影响,各工种还会产生等工现象,造成工时浪费,影响检修效率。

2、影响设备精度

在设备的解体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对零部件进行反复敲打、撬启、打磨和拆卸工作,使原本紧密配合的部件产生间隙,配合精度和光洁度等技术精度下降,如轴承、轴套、密封环、密封套、密封圈等与叶轮和泵轴有一定配合精度的零部件,稳定运行时间长,因此,目前的定期性强制维修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新设备的维修管理。

三、实施状态维修的条件

由于上述因素,我们在强制性计划维修的基础上,试着将状态维修引入到实际检修中来。

目前,我们的机泵设备还是以计划性定期维修为主,要将全部设备纳入状态维修管理还需要一段过程,必须逐渐创造并建立起状态维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条件。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掌握先进维修技术的检修队伍。

在状态维修中,正确判断设备隐患和故障是检修技术的关键,特别是进口设备,如水厂的提升泵机组,其内部机构较普通机泵复杂,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自动化程度高,故障判断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的维修人员要具有专业维修技术、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维护经验。目前我们公司的机泵维护班组,老中青技术人员年龄组合比较合理,技术等级也基本适合公司供水发展要求,其中高级工占总检修人员的20%,中级工占总检修人员的70%.

2、配备先进的检测和监测仪器

要想实施状态维修,必须配备先进的检测和监测仪器,这能很大程度地决定故障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在维修过程中,已经使用一些基本检测仪器,如:真空表、压力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等,在对机泵设备正常巡检或进行机械故障判断时,我们也用SKF监测仪和噪声诊断仪来判断轴承等设备动态零部件在运行状态下的完好情况和故障检测,在不解体设备的情况下判断出故障点。

3、制订和完善状态维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目前,我们有较完善的年度维护、月度维护、故障维修检修规程和检修记录表式。在这基础上,我们要建立状态维修设备的技术评断标准和维修标准。标准的制定可参照《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安全技术规程》,如:流动轴承温升不超过35℃,滚动轴承内极限温度不得超过75℃,滑动轴承瓦温度不得超过70℃,电动机温升不超过不同绝缘等级规定的数值等。同时依据《桓台县同源同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操作维护手册》等规定的质量技术维护标准,经有关方面审核批准后加以实施。

四、状态维修模式的初步应用设想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策略。目前我们自来水机泵的维修方式是采用以年度维护、月度维护、状态维修、故障维修相结合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我们的年度维护极限周期为2400小时,而根据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说明,有些机泵的极限使用周期能达到4000小时,而对它进行强制维护势必带来上述的弊端。我们设想,在引进了状态维修概念后,先将年度维修极限周期延长至3600小时.

我们通过对各机泵运行时间的累计,将累计运行时间分为“小于l200小时”、“l200―2400小时之间”“2400--3600 小时之间”、“大于3600小时”四个运行时段,运行性能良好的机泵首先列入状态监测、检修范围。同时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安装缺陷、设备缺陷、零部件质量情况等将设备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甲级设备为良好状态,处于使用年限中、无设计、安装缺陷、设备本身完好无缺陷,零部件状况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额定值,运行正常;乙级设备为一般状态,有部分缺陷,部分技术指标未能达到甲级标准但可投入生产运行;丙级设备为较差状态,有较大缺陷,各项技术指标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值的设备。将甲级设备和部分乙级设备也列人状态维修范围。

具体检修说明:

1、所有累计运行时数低于1200小时的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检测、监测记录并进入月度维护状态。如果运行不稳定,即检测、监测数据超出制定的评判标准,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

2、对累计运行时数在1200小时和2400小时范围内的甲类或乙类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监测,监测记录并进入月度维护状态,然后继续进入状态监测范围。如果运行不稳定,即检测、监测数据超出制定的评判标准,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对累计运行时数在1200小时和2400小时范围内的丙类机泵设备,则列入年度强制检修范围。

3、对累计运行时数在2400小时和3600小时范围内的甲类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检测、监测记录进入月度维护状态,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对累计运行时数在2400小时和3600小时范围内的乙类、丙类机泵设备,则列入年度强制检修范围。

篇11

一、正确认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方法“统筹兼顾”的五个统筹之一,属于方法论范畴,强调城乡之间的协调,即比例、差距合适。城乡一体化既可以静态地理解为城乡之间的均等状态,又可动态理解为城乡之间走向均等的过程。因此,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是手段与目的、方法与目标的关系。显然,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在“十二五”时期,只能用城乡统筹的方法加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受束缚而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不再是人、资本,而是土地。城市居民无法购买农村宅基地建房,也无法购买农村住房,从而不能向农村流动;农村居民也无法通过出售宅基地和房产进城。目前,成都、重庆提出农民进城落户不必放弃农村的土地和房产,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既享有农村政策福利、又享有城市公共福利,这对城市和农村的原住民都是不公平的。相比而言,苏州的“三集中、三置换”是比较科学、彻底的。南通可以在稳妥试点万顷良田工程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相关经验。至于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的问题,目前可以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租住农民房屋的办法加以临时性解决。

二、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头等大事

城市强才能农村强,城市富才能农村富。南通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首要原因并不是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吸聚,也不是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不够;而是在于城市实力较小,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强。要把加快城市化、增强城市实力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统筹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此,要针对南通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原因,通过“两扩张、一提升”狠下猛药。

一是扩张建成区规模。把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与城市规模扩大结合起来,将核心城区的功能性单位逐步外迁,带动各类新区加快成熟。对现有工业集中区、服务业集聚区加强整合,促使其向城镇靠拢,与城镇互动发展,成为新的城镇组团。

二是扩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金沙以西以南地区即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加快滨海区域的城镇培育,着力做大中心城市;将五个县(市)城建设成区域性中等城市;选择若干重点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加强城镇之间的快速交通连接,形成点轴式、网络状江海城市群,促进人口向作为网络节点的城镇集聚。

三是提升城镇形象。城镇的品味是吸引人气的重要因素。对各类城镇、园区要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交错定位。根据城镇历史资源、人文典故或自然特色、产业特征,从标志性建筑、空间、色彩等方面塑造自身特色。加快旧城改造力度,加强城郊结合部整治,推进城市环境和市容长效管理,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提高宜居指数。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并不只是在促进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的农业发展;也不只是把城市中相对低端的产业向农村转移。在以内需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力的新时期,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必然是覆盖城乡的现代产业体系;南通建设特大型江海城市群,除了发展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还需要有一大批一般镇的崛起,这就必然带动周边农村的产业演进;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需要农村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首先要推动农业升级。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村的基础性产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也承担着保障功能,并延伸出稳定功能,时刻不能放松。农业升级的基本前提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相应的水利、交通、排灌等设施。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连片治理、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化水平。农业升级的主攻方向是设施化、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生态化、外向化。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描绘了农业升级发展的美好蓝图,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有效实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推动农村二产升级。进入都市化时代的南通,农村产业的重心应该逐步向二产转移。一是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100家,销售额50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制造业。对农村工业企业加强规划引导、资源重合,按功能定位加快向拟保留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迁移,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同时,发展为城镇园区企业及城镇服务业配套,占地少、无污染的加工、装配业及现代手工业,引领千家万户发展乡村民营工业。三是发展现代建筑业。对南通青年农民开展施工技术和管理培训,培养一大批建筑类灰领、白领人才,推动南通建筑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农村三产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由现代农业延伸出来的服务业,主要是农业原料及产品物流、销售、农业装备维修以及农业劳动外包。二是紧抓农村城市化机遇,发展相关的家装业和建材、汽车、电脑等销售业。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业。构建快捷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探索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农产品网络直销等现代营销模式。围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村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收购、集散中心。四是培育农村文化休闲业。充分挖掘南通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度假、古镇(村)旅游、民间演艺、城郊养老等行业。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民集居

农村基础设施总体落后于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要素集聚、产出效益高,因而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另一方面则与农村分散居住、单位基础设施投入受益人口少有关。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时期,道路、路灯、供水、污水处理、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必然要加快向农村延伸,在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时代,也就是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延伸。

农民集中居住的意义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勿需赘述。但南通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难度要大于省内其它地区。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民房形成了“一”字形、“非”字形分散布局,加之南通人口密度全省领先,在全国也仅次于上海,导致拆迁量较大;农村平房改楼房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房屋质量普遍好于80年代兴建楼房的苏南地区,更大大好于至今以简易平房为主的苏北农村,导致拆迁成本较高。进入“十二五”时期,尊重群众意愿在决策考量的因素中权重明显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成为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的必经程序,进一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思路也应与时俱进。

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适度前瞻的眼光来看,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农村常住人口的老化、弱化也不可避免;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交通工具的升级,农村人口的活动半径普遍超出自然村、行政村,因此,南通农民集中居住不但不能迁就现状,增加新的集居点,而且要适当减少集居点,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到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居住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应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重点区域应该是集镇,包括建制乡镇、已撤并乡镇的镇区,以及工业园区、重要交通节点和万顷良田等大型公共工程所在地。

五、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重点方向

城乡统筹没有固定通用的模式,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行得通的政策路径。其它地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舍其“形”取其“神”,简单套用某一模式只会导致失败。在实施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域差异制订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住房、社保、养老等内容,广义的公共服务也包括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也即社会事业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紧密联系的。目前,南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已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总的说来,农村的公共服务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十分必要,也很迫切。但在实践中,要针对本地实际,合理确定重点方向,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篇12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 城乡一体化 饮用水

一. 农村饮用水安全背景研究及意义

农村饮用水是指农村居民可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且足以负担的生活饮用水。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过程中的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地球水资源的有限性再加上无节制的用水量导致了水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污染越来越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垃圾的的处理不当,综合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人类不得不在法律上寻求解决饮用水的解决方法。武汉市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和乡村相结合的城市,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存在。武汉市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仍然在不断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武汉市人口密集,外来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人们更关注的是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而忽视了作为武汉的边缘地带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地的分散,管制的成本相对较高,成本和收益无法成正比,政府、社会、公众也不会集中力量去管制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问题。但近些年来,在倡导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人们逐渐将焦点集中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运用水之上。

二. 农村饮用水安全研究现状

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农村饮用水的安全研究上来,本文首先通过对知网中的关于农村饮用水研究的趋势进行分析,了解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和现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以“农村饮用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对知网上关于农村饮用水的论文数量来看,在2014年之前,关于农村饮用水的论文量几乎为零,而到了2015年,论文量达到了十多篇,这也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实证调查分析

武汉市江夏区卫东村位于法泗镇西北部,紧邻咸宁市嘉鱼县红光镇,金水河横贯全村,东北距纸坊街50公里,西北距金水闸30公里。这里的水资源是十分充沛的,也是渔米之乡之地。但近年来,由于整个武汉市的不断发展,工厂的大量兴起,加上各地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向郊区外迁,农村的水资源破坏的也越来越厉害。虽然乡镇建立了自来水厂,但供水的范围只维持在街、乡镇政府所在地居民用水,远离政府所在地的村委会(组)村民普遍吃不上自来水,仅靠就地挖井和塘、堰、沟、渠取水使用,少数地方还存在人畜共饮的现象,水质含铁、锰、氨、氮指标超高,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广大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于此情况,我们小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的形式,对江夏区卫东村的村民饮用水情况进行具体探讨及分析,问卷的发放以户为单位,共发出问卷323份,有效问卷297份,以下是对问卷及走访情况的数据分析。

(一) 饮用水安全情况分析

如图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38.81%的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来源于自家水井,饮用地下水;43.28%的居民生活饮用水来自于自来水厂,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居民迁居村镇上;10.45%的居民井水和自来水兼用;但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仍有7.46%居民的饮用水来源于河流水库。此结果说明了饮用自来水的比例会逐渐扩大,但前提是农村居民的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如图2,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区间划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等级:一是可获得水量不低于20-40L为饮用水量基本安全;二是可获得水量在40L-60L之间为饮用水量安全。从调查结果上来看,仍有40.3%居民的饮用水量在20L以下,未达到安全标准;29.85%居民的饮水量为基本安全;只有7.46%居民的饮用水量为安全的。说明了武汉市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图3,取水方便程度是按照人力往返时间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两个等级:取水往返时间在10分钟以内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在10―20分钟内为基本安全;由上图可得知,83.58%居民取水的往返时间都在10分钟以内,8.96%居民的取水往返时间在10―20分钟以内,只有不到10%居民的取水往返时间在20分钟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市农村居民的取水水源都比较近,取水比较方便。

如图4,供水保证率是指在多年供水中,能够充分满足居民饮用水量的年数所出现的概率。供水保证率≥95%为 安全,足以保证农村居民人口饮用水水量;供水保证率在大于等于90%小于95%的区间为基本安全,基本可以保障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饮用水。从调查中结果上来看,远没有达到95%以上的比例,即使有68.97%的居民认为水量很充足;但在降水量小的季节,供水量也会存在不充足的情况。

如图5,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原生性水质问题,也就是自然水源存在高氯、高氟、高盐等水质安全问题;二是人为造成的水源污染。从调查结果上来看,有37.93%的居民认为水质干净;一半比例以上(55.17%)的居民表示有时会出现水质问题,给生活带来不便;仍有6.9%的居民认为水质不干净,健康受到威胁。

(二) 居民对饮用水的认知

如图6,47.76%的居民认为山泉水和自家水井的水最为安全,25.37%的居民认为经过自来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最安全,22.39%的居民认为经过净水机净化过得水最安全,4.48%小部分的居民认为桶装水最安全。农村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自然而然会认为从山上流 下来的水甘甜、干净,反而觉得添加了化学剂漂白粉的自来水不安全。而且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使用净水机和桶装水的家庭很少。

如图7,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居民对自家的饮用水还是很放心的,13.43%的居民认为很安全,80.6%的八成居民认为还算安全,只有5.97%的居民认为不安全。农村的居民一般以观看水的颜色和闻水的气味来区别水质的情况,因此,只要水的颜色没变,没有奇怪的气味,就认为水是安全的。

如图8,55.22%的居民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去关注饮用水的安全,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去关注水质情况;34.33%的居民会经常去关注饮用水的安全,这部分人主要集中于农村有知识、有文化并对网络、信息敏感度高的人群;10.45%的居民基本不会关注,除了对自家水放心外,还有信息闭塞等原因。

如图9,在发生水质问题的情况下,38.81%居民会选择停止使用,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0.9%的居民选择先用一段时间,等看水质会不会变好;37.31%居民会选择购买桶装水使用;只有小比例2.99%的居民认为问题不大,像平常一样的去使用。说明了现在农村居民对饮用水要求较高,对自身健康状况也重视起来。

(三) 实证原因分析

如图10,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染、自来水厂自身原因,其它部分包括农村的养殖业粪便污染、农村种植业化肥农药等污染。由于农村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厂和垃圾处理厂,而且农村居民基本没有垃圾分类的认识存在,农村垃圾污染情况严重,92.54%的居民认为饮用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污染,68.66%的居民认为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了饮用水的污染,也有67.16%的居民认为自来水厂的水质处理不干净,这主要是和居民的饮用水来源有关。

如图11,70.15%的居民表示会遵守国家出台的有关饮用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调查的过程中,问及到知道哪些法律法规之时,基本上回答不知道,但说明只要是法律法规就会遵守;26.87%的居民表示会偶尔遵守,只有很小比例2.99%的居民表示不会去遵守。这些数据说明了农村社会居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但同时也说明了国家法律的普及程度不够。

四.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一)工业污染转移,水质破坏严重

随着“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武汉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贯彻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相当之快,加上武汉这两年的雾霾情况严重,各政府当局也对城市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农村转移,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和粗放经营的共同特点,乡镇企业也主要是一些造纸厂、冶炼厂、机械化工等。这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一些无法再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等,但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管理不力以及企业认为“天高皇帝远”无法甚至不会去承担污水处理的责任。企业缺少完善的治理污染的设施,因而这些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泄出去,之后在雨水和大气环流的自然作用之下,其中的有害物质便渗透进土壤或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威胁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磷素、氮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用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进入收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就目前对农村饮用水的调查表明,农业污水已经成为了严重的污染源,一方面,农村是以种植业的为主的,农药为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农作物的增收率,但与此同时,这些含有毒性的农药也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了土壤、河流,而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以河流、井水作为主要的生活用水,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大量农户做起了禽畜养殖业,禽畜粪便的处理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大量的粪便大多都堆积在畜棚的旁边,气味十分难闻,不仅造成了空气的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美观,而且,这些粪便会招致蚊蝇昆虫、细菌等大量滋生,带来疾病。这些养殖业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饮用水源的污染,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

(三)饮用水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集中供水设施、排水系统以及垃圾处理系统等,但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备,甚至好多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农村的主要供水设施是以水井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像城市那样拥有集中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也就造成了不能集中供水,不能集中进行水质检测。而且,农村的住户分散,建设完备的排污设施需要很大的成本,在成本效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该基础设施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农村居民大量的生活污水就会随意排放,污染水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与城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民很少进行甚至不会进行水质检测,因为在大多数村民的心中,普遍认为地下水、山上的水很干净,反而在他们心中经过漂白粉处理的自来水不干净,所以也不会有饮用水经常检测的意识存在。即使有一些公司下乡来进行水质检测,但其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推销公司的净水设备,并没有进行具体详细的数据分析,也就无法形成完善的水质检测制度。

(四)政府监管不力,忽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指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从规定表面上看,这种安排似乎是合理的,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但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村的水源点比较散落,政府控制也依托于行政机构,乡镇政府级别太低,很多职能也只是赋予给县级政府,因此,农村饮用水问题长期被忽视。

五. 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完善建议

(一)细化国家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省特点的政府规章

现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专门关于农村饮用水的法律法规还是十分少的,而且就目前的法律法规讲,关于评估饮用水的安全标准也是很低的,调控能力不足。因此,应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细化现存的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政府规章,调整水质标准,并根据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将本省的标准与国家社会标准接轨。

(二)加强农村饮用水制度建设

主要的农村饮用水制度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水质保护制度以及水量保障制度。针对现在的饮用水源“重城市、轻农村”这种现状,应当转变此观念,甚至在进行水源规划时,将视线转移到农村的水源保护上来,并建立全套的农村水源监测制度和检测制度。按照饮用水源优先保护原则,可以将水源保护与流域保护相结合,并建立集中供水设施,有利于水质监督保护,对农村的水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措手不及。水量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完善水源涵养保护制度以及饮用水备用水源制度,防止出现水质问题时,农村缺水无水的情况。

(三)提升政府执政监管能力,优化监管模式

农村的分散式特点,农村饮用水的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在监管上就会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该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让村民内部自主处理内部事务,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作用,有利于沟通村民利益需求与政府管理的渠道,并在村规民约当中,摄入一些关于饮用水安全的法律规定。在监管模式上,增加鼓励机制,如此一来,可以降低环境执法成本,企业与居民也可以自觉维护环境,保护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吕亚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问题及政府管制[J].生态经济,2007,12:123-126

[2]任伯帜,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05:11-17

[3]柯坚.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以环境正义价值及其制度构建为进路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28-33

[4]王敏.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法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7]李广荣.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制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

[8]谢玲,黄锡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法律制度的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64-70

[9]吕忠梅.《水污染防治法》修改之我见[J].法学.2007(11)

[10]高利红,周勇飞.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5(06)

[11]胡端阳.我国农村饮用水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13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局干部群众积极行动,突出主题,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找准了问题,看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干劲,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1、进一步提高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讨论,该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纵横比较,客观分析,该局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通过深刻查摆,全面反思,全局党员干部找到了差距,明晰了症结,明确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强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地谋划推动各项工作,努力构建政府放心、社会拥护、群众称赞的和谐的水务行业。

2、进一步理清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该局领导干部深刻地体会到,要实现水务工作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统筹。就是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不和谐问题,认真梳理好发展思路,促进水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他们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名城”的目标,以实施重点工程为龙头,切实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着眼大局,勇于创新,紧紧围绕服务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水平,确保完成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按照这个工作思路,他们“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两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加强四项工作,落实五个保障”:“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生态绿洲、创业福地”,加快推进城乡建设。“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区城和乡镇各项规划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三个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四项工作”即: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管理、房地产业、建筑业及行风建设四项工作,全面发展水务事业。“落实五个保障”即: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服务承诺、信息宣传及安全稳控五个保障,推进各项水务工作。

篇14

关键词:水务统一管理 水资源 可持续

一、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人类有史以来,就逐水草而居。因此,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生命线。水决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模,水决定经济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水决定人居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水决定国家的兴衰,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国家安全的首要保障条件。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水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关联尤为突出。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三大灾害中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洪涝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120亿美元。二是干旱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350亿美元。三是水环境灾害:平均每年因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540亿美元。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水的的主要矛盾己转移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方面。据悉荷兰的一位发展学家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动乱,他用计量方法做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群众闹事跟缺水相关,而且相关度很高。尽管这种结论未必完全正确,因为动乱起因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自然的。但干旱缺水引起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严峻的现实表明水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到2050年,专家们预测,我国总用水量将达到7500亿到8000亿立方米,比现状供水量要净增2000亿立方米左右(不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从总体来看,中国缺水的整体态势十分严峻。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1999年统计资料,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约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方城市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南方城市主要是水质型缺水。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未来50年要达到60%左右,城市对水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

进入21世纪,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联合国和世界水论坛会议发出警告: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否则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以中国为例,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约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到21世纪初期世界大城市的水需求量可能要大大高于现在的水平。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索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水体污染,加上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滥垦乱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水环境的破坏、水污染日益严重,这在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加大使用化学产品过程中更为突出。大部分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一些城市和地区陷入水质性缺水境地。加之,气候变化,干旱缺水态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城市因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洪涝灾害威胁着城市安全。目前在世界上洪涝灾害己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很多城市位于各河流的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地面产流条件的变化,更大大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大城市的防洪安全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水的商品意识、节约用水等意识比较薄弱。水资源立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导致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属不清。

二、21世纪水利改革的战略重点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上面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就可以看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其体制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现代化城市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四大网络,水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以流域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思想。发达国家城市大多建立这种机构管理城市水资源,取得了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巴黎对水事物的统一管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深圳市1991年闹水荒,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93年又发水灾,直接损失14亿元。自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水务局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洛川县城日供水量从800吨增加到4000吨,年水费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一直存在“三重三轻”问题,即“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我再加上二重二轻,即“重工程轻实效”,“重开发轻配置”这“五重五轻”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却是21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五大问题。除了这五大问题外,水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体制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大障碍。水利和水电四分四合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电力管理体制与水利管理体制相比,电力要比水利解决得好,不管是大水电还是小水电,不管是水电还是火电、核电都必须进入统一的电网供电。水资源的管理却政出多门,这种体制只能是水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低效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落后于其他行业原因很多,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够,体制长期不解决是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的短缺及其管理体制问题。70年代末期,国务院曾议论过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提出过建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动议。进入21世纪水管理体制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问题。因此,通过水务局的体制,加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紧迫性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主题,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各国都主张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工农业又正处在调整结构的时期,因此,控制城市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

70年代,以京、津和沿海城市大连、厦门为代表的城市水荒,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己经提到议事日程,当时,国务院曾召开紧紧会议研究京津水资源短缺问题,曾指出,城市缺水是因为过去城市发展政策性错误所致。到了90年代,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 70年代以来,黄河连年发生断流,1997年断流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北方河流是断流,南方河流是断航,1999年福建闽江干流己发生断航。但目前的管理体制极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南方有些省区的水库有优质水源可以供水,而有些部门却要在河道内取水。上海工业用水都是水质好的地下水,生活用水却是水质差的江水。因此,针对水管理体制长期分割的弊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与一些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己经十分紧迫,这是国家赋予我们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根本谈不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更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未来城市需水的增长,缺水的态势越来越严峻,城市水利部门不能统管水资源,其水行政主管的职能很可能会萎缩。

鉴于中国的国情和水情,要解决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多龙管水,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里主要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家机构的体制和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合理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排水,开发与保护,排污与治污,水利与水电、水运和水产,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周边,等等,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是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优化调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最大障碍。水利、水电机构的经历了四次的合与分,至今未能解决就是最好的佐证。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果这次机构改革再不解决,水行政作为水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可能会出现萎缩,城市缺水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因此,解决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从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的高度来调整旧的经济体制,和进行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想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即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体制理顺是保障。这个问题不从体制上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都是一句空话。面对21世纪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管理体制问题现在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当前又是省市机构改革的大好机遇,应该看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时机己经成熟,但是加快建立水务局统一管理方式,关键要靠我们水利部门自己的努力,水利部门首先要有紧迫感。转贴于 三、国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式

世界各国都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在大多数国家,水已变成了一种稀少和昂贵的商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给,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大体上可归纳为可供选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从这两种水管理模式来看:

直接管理是指由市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是直接管理的模式。但有人认为,这种运作方法,水网比较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只适合小市镇,不适合大城市。

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是指行政部门同私营部门合作,签订长期管理合同(20-30年)。一些大都市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比较复杂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又分为两种形式:租出经营和特许经营。租出经营是由市镇行政部门投资兴建,只把设施的经营权委托给一家私营公司。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赢得利润,并将一部分收入交给市镇行政部门,以弥补行政部门技术性拆旧开支和兑现许下的诺言。承租者的风险是在经营中,一是负责水的生产和销售,二是负责供水水质的质量,三是负责设施的运转和保养,四是负责部分或全部地更新设施。有关设施己经存在,这种管理方式,市政行政部门保持了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不承担运行管理费用,但签订这种合同的前提条件是,供水水价的制定则是由该公司与市镇行政部门协商确定。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来赢得利润。但收取的水费中要上交一部分给市镇行政部门,作为技术性折旧开支。这种管理方式,市镇行政部门拥有设施的所有权,私营公司只有经营权,其运行管理费用由私营公司承担。这种管理方式的前提就是己经兴建了或有现成的供水设施,或者政府有财力兴建供水设施。但目前具备这种前提条件的城市并不多。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形式。欧洲有些国家将这种形式还推广到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特许经营比较简单。由企业负责修建或更新设施,并负责设施的经营。所有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供水设施经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30年)。企业通过水费回收费用。到合同期满后,在保证设施良好运转情况下,将供水设施全部交给市镇行政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市政行政部门在30年后将成为水网的主人,但市民可能要承担昂贵的水费。

中国水管理模式应当如何进一步改革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但是从琛圳水务局的建立到各省市县水务局的成立,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我们要从中国的水情、体制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方式。

四、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从各省市目前已经建立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来看,在管理方式上大体上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一条龙的直接管理,一种是政企分开管理的模式。我认为,不管那种管理方式,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相对要好办些。权属管理属于机构的职能,就是说,水务局必须对防洪、供水、用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和回用、水环境治理等等,实行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至于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等企业经营实体,应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但权属管理必须与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匹配,可以借鉴国际上间接管理的方式,通过法规,以合同形式不仅要保证水务局对水资源的权属管理,而且对对公司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决策和监督权,可以采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参与经营实体的决策和管理,这样可以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运行费用,又使企业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总而言之,各地不管采取那种管理方式,由于地域和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不要强求全国一个模式,争取从大城市和市县两头突破,率先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必须服从四个有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中国存在“水

危机”决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北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缺水态势已经十分严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下垫面产流和汇流的条件己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未来气候变暖,这两种影响组合,会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的衰减,北方“水危机”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增强“水危机”意识,急需社区和公众的参与,要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形成共识。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要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资源的侵害;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加强需水管理,以水求生存,谋发展;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城乡水管理一体化;

(二)水利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治水思路。要看到矛盾的转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要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存量的安全、优化、质量和效益上,以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因此,水利部门转变观念,关键性的转变要着眼于于四个方面:一是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二是从工程型水利转向资源型水利,三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水利,四是从分散型转向集中型。

(三)依靠现代科技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节水,急需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制定节水的法规和政策。要以节水为中心改造现有企业和水利设施。依靠现代科技控制水污染和污水的回用,急需改造污染企业的生产方式。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制定节水规划、节水措施和鼓励节水的政策;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节水的资金支持;推行社区和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增加节水科技含量,研制、推广先进节水设备;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增强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对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资源消耗高而又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达标排放;对江河水量统一调度,合理安排经济建设与生态用水;划分水功能区,严格控制纳污总量,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改进水环境监测手段,建立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加强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科学研究。

(四)制定合理的水价机制。长期以来,国家水价政策不到位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现在是全社会都必须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水不能再喝大锅水,水不能再作为福利水,水价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运作,但不同行业的水价,应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的价格制定不能由经营者单独制定,水价和收费的制定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者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制定,在价格和收费制度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有决策和否决权。适度提高水价,急需提高生产和生活水价。

(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急需理顺管理机构和体制。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管水就是三件大事,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行政区范围内,处理好水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属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更为重要。从防洪、水资源供需和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看,三者均具有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客观需求,由此构成了对三者实行统管的基础。从水资源的本质属性看,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在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因此,水务局应当同时履行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职责。根据这一责任,城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也应当属于水务局宏观调控的范围。

加强水资源管理首先是按流域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重点是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配与优化调度。要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按照中国国家机构职能改革的方案,由水利部门统管城乡水资源、负责全国节约用水工作,并归口管理和指导全国乡镇供水工作。市(县)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兴起,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改革产物。我国第一个建立水务管理体制是1993年深圳市成立了水务局,实践已经证明,实行水务管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都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已实行水务局管理体制,首都北京市己决定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天津市也正在运作。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由水利部门实施水务管理,其中有159个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因此,深化水利改革必须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和排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并建立用水审计制度。

(六)中国省市的机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值得指出的是,行政机构通常决策方向,其职能的划分反映国家政策的走向。因此,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合并和机构的减少,关键在职能的重叠、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的效率。应当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在机构改革时,一切机构设置应服从于两个战略高度:一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一个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总之“多龙管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严格实行统一的取水许可制度,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对城镇防洪、除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一体化管理后,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这是中国国情和水情的需要,必须从法律上把它确定下来。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实行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七)完善法规。要加快国家《水法》的修订,加快水价改革政策的出台。在没有修订和出台前,各地不要等待,应通过地方法规和条例加快运作。水务局采取一条龙管理方式的,如果经营企业是亏损企业,应争取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如实行免税五年的政策,扶持亏损企业的发展。加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力度。做好水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水资源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