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国文化传统及其德育的主要特征
(一)文化传统与德育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是西方文明永恒的底色。在美国短暂的200多年历史中,最初宗教由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带来,发展至今,宗教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以及知识理性的发展,也没有阻碍宗教统治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教堂即使在最繁华的第五大道也有其立足之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仅对美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更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上帝与天堂,是他们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和终极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赋予人们日常生活以意义,构建了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美国的德育从一开始就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虽然宗教不完全等同于道德,但毫无疑问,人们在建立他的宗教信念时,也建立他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在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宗教更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德育的一个主要目的,这就必然导致了德育与宗教的密不可分。事实上,美国的德育活动与宗教活动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学校就等同于教堂,学校由教会开办,教师由牧师担任,教科书的主要部分是宗教教义,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牧师。从现实来看,美国81%的私立学校是受教会扶持的,许多教师在这种学校工作也是出于宗教的情感[2]。(二)实证主义传统与德育方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美国实证精神文化传统,渗透在美国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每一个方面。德育在这一文化传统下表现出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模式研究中得了具体的体现。美国的德育模式都注重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几乎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之后而得出。(三)个人主义与德育尊重个性的特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又一鲜明的特征,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犹太教及基督教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教义以及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和《美国宪法》中个人权力的政治理论。人人平等就是把人看成了单个有思想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某一关系中的部分。个人主义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的日常行为,由于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与平等自由,就使得美国人民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严重者会受到法律惩罚;个人主义也使得美国父母更加鼓励孩子要具有独立性,老人也要维护自身独立自强,不愿意接受帮助;而体现在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语言中,则是像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Allmenarecreatedequal(人生而平等)等谚语,以及强调自我意识的一些词汇中,如self,ego等;个人主义体现在教育中则是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以及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中美德育差异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因素
关键词:中美;思维方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4-02
从传统到现代,道德在中国社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对中国道德现状深表担忧,同时中国道德教育也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出现了研究西方、日本、新加坡特别是美国德育经验的热潮,希望通过借鉴别国德育的优良传统推进中国德育改革。诚然,学习他国经验提高自身德育水平与效果是德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但必须是深刻分析我国与别国道德教育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避免简单机械的经验移植。笔者将从文化角度解读中美两国德育传统差异的原因,以及思维方式对这种差异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美国优良传统同时适合中国思维方式的德育新方法,以完善我国德育工作。
一、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外延
(一)文化的概念
西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ra,其词根是动词colere,原意是耕作土地、饲养家畜、种植庄稼、居住等,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适当生存环境的最初尝试。从拉丁语中发展而成的德语kultur和英语culture最早也是类似的意思。我国古汉语中“文化”词由“文”与“化”复合而成,万物纷繁交杂成为“文”。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有思想的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排除人们的物质创造活动和成果而专指人们的精神创造及其结果,主要包括信念、知识、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等等。我非常赞同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界定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和行为模式。”[1]这三种模式决定了个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观念的世界及物质世界。
(二)思维方式的概念
思维方式是指一种文化特有的象征性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对现实世界的象征性把握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一方面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制约着文化,影响文化的形成,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教育、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必然受到一国文化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影响外显为一国特有的德育特征。
二、美国文化传统及其德育的主要特征
(一)文化传统与德育浓厚的宗教色彩
宗教是西方文明永恒的底色。在美国短暂的200多年历史中,最初宗教由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带来,发展至今,宗教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以及知识理性的发展,也没有阻碍宗教统治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教堂即使在最繁华的第五大道也有其立足之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仅对美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更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上帝与天堂,是他们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和终极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赋予人们日常生活以意义,构建了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美国的德育从一开始就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虽然宗教不完全等同于道德,但毫无疑问,人们在建立他的宗教信念时,也建立他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在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宗教更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德育的一个主要目的,这就必然导致了德育与宗教的密不可分。事实上,美国的德育活动与宗教活动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学校就等同于教堂,学校由教会开办,教师由牧师担任,教科书的主要部分是宗教教义,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牧师。从现实来看,美国81%的私立学校是受教会扶持的,许多教师在这种学校工作也是出于宗教的情感[2]。
(二)实证主义传统与德育方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征
美国实证精神文化传统,渗透在美国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每一个方面。德育在这一文化传统下表现出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模式研究中得了具体的体现。美国的德育模式都注重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几乎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之后而得出。
(三)个人主义与德育尊重个性的特征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又一鲜明的特征,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犹太教及基督教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教义以及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和《美国宪法》中个人权力的政治理论。人人平等就是把人看成了单个有思想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某一关系中的部分。个人主义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的日常行为,由于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与平等自由,就使得美国人民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严重者会受到法律惩罚;个人主义也使得美国父母更加鼓励孩子要具有独立性,老人也要维护自身独立自强,不愿意接受帮助;而体现在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语言中,则是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等谚语,以及强调自我意识的一些词汇中,如self,ego等;个人主义体现在教育中则是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以及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三、中美德育差异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因素
(一)信仰传统与文化理想之别
文化理想与思维方式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文化理想的根本性不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直接影响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就中美比较而言,美国的概念思维中对概念是感性事物的超越,具有抽象性与普遍性,概念自身构成了一个超越了感性世界的领域,这个领域被视为是与现象世界不同的本质世界和与流动世界不同的永恒世界,从而美国民族的文化理想就是追求这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永恒世界。这种超越了现世的理想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与服从性,相关的道德要求也不容易受到现世生活的影响,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大的约束性。
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思维,中国根本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其中的“象”与所把握的事物之间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存在本体与现象这样的等级关系,从而其所想象与追求的文化理想也就不可能完全超越现实生活,而只能是与现实生活处于统一层面的一种可能的理想状态。就像儒家所追求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与现实世界处于统一层面的文化理想,相较于西方永恒世界的文化理想,更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这种理想状态所要求的道德要求与规范,缺少了神圣性与永恒性,也更容易被现实世界消解,从而对现实世界中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较小。
(二)德育内容、方法差异与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中美的德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德育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的实施依赖于一套由大量科学实证分析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关注个体此阶段的需要进行的德育内容是什么;而中国德育方法不注重抽象出一般的具体的德育科学方法,更多的依赖德育者主观的整体把握,关注的是变成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德育方法中就是美国德育在概念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先解决了德育是什么这一前提性的问题,然后在德育实体的清晰把握上实施德育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中国德育在意象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不会实证性地研究德育内容应该是什么,而首先会凭历史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出一套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和方法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流动性,缺乏科学性和具有重复性的操作方法。
(三)强调个性、强调集体与空间思维、时间思维
美国德育强调个性,注重个体的价值选择与发展,这与西方空间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就是个人主义。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把握事物两种不同的选择,人类的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只能两个选其一,而不能同时进行。西方以空间为本位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西方文化必定以主客对立、分离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西方喜欢采用分析、剖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强调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区别。
与西方的空间思维相区别,中华文化传统则以时间为本位,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方式对待天地万物。因为在同一个时空连续体中,时间是不可分割、不可截断、不可占有、不可掠夺的。从时间的角度看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永远是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这体现在德育中则是中国注重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必须是集体主义的[3]。
四、总结与讨论
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如宗教传统的差异、实证研究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等等。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中美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差异是本源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相反,有一些实用的思维是可以改变与互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就变现为从开始的中体西用,所以我们在借鉴美国德育方法的时候,要结合中国本源性的意象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借鉴,同时要在移植的过程中创新,创造出既继承了美国德育的科学方法又符合中国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德育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林.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探微[J].学习月刊,2011,(2).
一、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道德情感的升华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个人道德发展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他在生活、学习中情感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生命成长的旅途中,成功、迷惘、失败、挫折,随时伴随其左右,那些使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震动的事情,他在心灵深处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且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内心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生命叙事恰恰可以帮助叙事个体对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困惑、羞愧、压抑等内心感受,在叙事中得以化解、宣泄,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使内心获得澄净并走向平衡、和谐。
小刚,一个高达英俊的小伙子,上个月从临县的一个特教学校转到我班。刚到班里不久我就发觉,他与同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孤独、冷漠和压抑。凭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我小心翼翼试探着接近他。在一个寂静的傍晚,经过耐心的启发,我们终于开始了对话。
“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个小偷,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说完,他突然失声大哭,泪珠像雨水一样流出。我静静地看着他,心中阵阵发痛,长时间的压抑和委屈终于决堤而出。“孩子,别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把以前所有的委屈都告诉我吧。”原来,小刚上学期偷了同学一只好看的卡通手表,被发现后学校通报批评。这对于一向品学兼优、性格内向的小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他陷入了恐慌、羞愧和绝望之中,潜意识里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和唾弃他。他终于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转到了我校。时间悄悄地流淌着,小刚还沉浸在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只是他的表情不再压抑和紧张,而是慢慢舒展起来。听完他的叙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要他能够改正错误,仍然是好学生,仍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教室,看着他久违的欢悦,我如释重负。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生命叙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自己的生命故事只有在判断对方可以信赖时,且自己可以被对方接受的情况下,生命叙事才有可能进行,所以说生命叙事体现了叙事主体对他人的信任。在叙事的过程中,讲者和听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双方可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启迪。不仅如此,生命叙事还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意识到彼此的信任,而且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获得彼此的了解、信任,以及一系列共同的价值与共同的理想,因此生命叙事有助于团体、集体的建设。”
多年来,我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我们就会邀请职小、实小等其他学校的孩子到我校联谊。他们会拿出珍藏的礼物,一块画有卡通图案的橡皮,一张自己精心绘制的儿童画,抑或是一个新买的日记本,他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那些乡间的趣事,也会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和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他们欢乐的笑语中我们看到了彼此的信赖、真诚。听者和讲者促膝交谈,咫尺之间充满了和谐、温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分享着快乐和友谊,也分担着烦恼。麦金太尔说过:“叙述形式不是伪饰也不是装饰。哈迪写到:我们在叙述中做梦,通过叙述来记事,表达希望、绝望、相信、计划、修改、批判、设计、闲谈、学习、爱与恨。”另外,我们还会让在校学生给已考上大学或已在社会自立自强的残疾人写信,叙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抱负。在这种来往书信的叙述中,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奋斗历程,期待着自己的成长,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三、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接纳
生命故事凝结个体对人生的理解,生命叙事的过程恰是将其呈现出来。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但为他人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事例,而且在与他人分享时自身也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关注个体生命的经历与经验,扩大其经验范围,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原则。生命叙事恰恰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直接关注,在叙事过程中,一个人的经验不但得到了呈现、交流,而且获得了反思、深化。因此,生命叙事不仅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自我接纳。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个男生叫小雨,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虐症者,他孤独,自卑,一个月三次用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腕。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于是,在生活、学习上我用慈母般的温暖关爱着他,一遍又一遍试着接近他,给他叙述许多优秀少年的成长故事。慢慢的,他冰冷、固执的心开始融化。后来,他也给我讲述他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我了解了他不幸的家庭:爸爸经常酗酒,打他和妈妈,父亲离婚又娶了后母,家里像冰窖一样寒冷。在叙述中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见此情景,我不失时机地又为他制定了学习目标。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他今年如愿考上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生命叙事让他走出封闭、阴霾和自虐,变成一个快乐、自信、能够接纳自己的大男孩。
四、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的重建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意义的发现与追求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对的永恒问题。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去发现、追求与建构生命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其长久的价值。而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生命之中,它需要在他人的参与下,通过亲身活动来生成,所以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到个体生命生活中遭遇的事件中来,回到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现实的活动中来。生命叙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生命叙事不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生成性是生命叙事最具有意义的特征。
[关键词]高校教育 道德教育 比较
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魅力的公民。实现前者可以通过学校专业传授式教育来完成,实现后者则方法各异,也不是朝夕之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西方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各自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比较
通过对中西方高校德育现状差异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呈显性化、单一性和政治化的特点,而西方高校则呈隐性化、多样性和宗教化的特点。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国情,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1.显性化和隐性化。在我国,对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表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内容基于目标,在我国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教学内容全面,也包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明确的高校德育体系。完成这些课程的途径主要是以老师讲述为主,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道德观意义和人格内涵。这种带显性化特征的道德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界限分明。
在西方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很少有统一明确的表述,一般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道德教育内容。各国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情怀;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美国学者黑渥勒曾在1970年提出“隐形课程”概念,所谓“隐性课程”说的是学生在学校可以无意识地接受某种影响。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西方高校很少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而是把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人文教育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倡导多渠道、全方位渗透,达到隐性教育效果,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完成道德和人格的修养。
2.单一性和多样性。任何国家的道德教育都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但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各阶段皆有所不同。从道德教育各阶段来看,我国的德育内容、形式在各阶段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单向的课堂传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学生日趋成熟,主体性、独立性特征在他人身上都有所凸现,对于灌输教育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德育课就显现出边缘化、弱化、形式化特点。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即道德信念,还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不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途径上都力求多样化,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很多国家都极为重视社会文化设施对年轻人的熏陶,如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在手段上,国外高校普遍使用各种先进科技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尤其是互联网等来辅助对学生道德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此外,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与家庭合作,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
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课的设置呈多样化,即同样课程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不同。例如,美国将历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途径,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下来要求各类学校必须开设历史课程。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历史课的侧重点不同,如:小学主要以讲故事,伟人轶事为主;中学系统历史为主,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则以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分析为主。这样,使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既能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增长爱国热情,又不会因长期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
3.政治化和宗教化。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表述中可看出,我国的道德教育是和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意识形态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是显性存在的,理论在课程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对时事政治的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毋庸置疑,高校德育教育的政治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对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讲授,且知识重复,难以和学生平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在西方高校,尽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西方国家长期对学生进行美化资本主义民主和妖魔化的非亲西方国家政权的思想灌输,但由于这种思想灌输是通过多种途径隐性地进行,表面上并没有呈现出政治色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另外,他们道德教育也体现出较强的宗教色彩,如在美国,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在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虽然在政教分离的思想影响下,法律规定大学课堂上不能进行宗教思想教育,但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教堂,有神职人员对学生进行宗教方面灌输和影响。因此,高校宗教思想灌输和家庭宗教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且这种教育方式也较贴近美国人的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德育现状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西方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但西方高校德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对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解决。
1.消除教育界限,促进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专业教育得到了很好地开展,但道德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僵化的德育模式所导致的。为了改变这“单足跛行”的现状,在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关系处理上应进行新的尝试。在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的知识学习整合起来,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及科技融合,认为德育应该不只限于资讯的传播,更应在各种训练中容纳所有能增加个人联系不同学科的能力。这种德育思想对我们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参考。西方高校注重各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因此,我国高校德育除保持目前旗帜鲜明、高度集中的政治立场外,也应尝试将德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促进两者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全人格,做到德育过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2.改变单一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全方位道德教育系统。大学生喜欢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各方面教育也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若仍以单一的讲授灌输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显然不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势必会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多元化、冲突化的情况出现。因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急需改变单一地、反复地教学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方式,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课堂中,可多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多做独立思考,多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后形成的观点才能成为其外在道德行为的可靠基石。教师在这方面应更多地起引导作用。
课堂外,应充分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在这一点上,可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的先进经验,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践他们的道德观点,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避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离。
3.加强审美教育,内化学生道德意识。高校道德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认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道德行为成为个人面对外部环境的自觉反应。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培养和内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宗教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灌输。
在我国,我们坚持的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当然不允许宗教参与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但一条途径可供我们尝试,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正确、积极的审美观来强化道德规范的内在强制力。正如爱因斯坦在《论道德》中谈到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
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应增加审美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对内要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外注重对学生的各种礼仪的教育和培训。只有内外道德教育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陈晓芸.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3]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 1999,(1).
[4]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5]陈昊.当代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8).
[6]杨清.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7]徐纯.浅谈中外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理论月刊, 2007,(7).
[8]马晓璐,宁凝.论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J].现代企业教育, 2007,(8).
社会总体道德水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道德教育始终受到中外各国的重视。作为向用人单位“输出”人才的最后一站的高校,其道德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在高校与区县政府合作办学新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实现高校服务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借鉴国内外高校道德教育经验,在全方位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地探索道德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形式和保障,构建起了渗透式的道德教育体系。
一、实用:渗透式道德教育的目标
目前人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思想意识”水平,对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有时会超出对专业水平的要求。拥有吃苦耐劳、谦虚好学、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实用性人才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对香港浸会大学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过程中发现,浸会大学近百年的教育中“全人教育”一直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予以追求。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被诠释为“培育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社会承担、独立思维、修养、身体健康、创意和持续学习”。“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成为浸会大学并驾齐驱的两个教育目标。道德培养与知识教育并重,把道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成为既掌握高端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同时拥有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实用性人才,可以说,实用性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的“师德为先、学风为径、德行为尚、全人为本”成为学院道德教育基本理念,在此理念下,学院将“注重道德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突出实践能力”打造成为了学院办学特色。道德培养与教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与共同任务,道德水平、责任意识、行为规范与专业能力一起成为学院的实用性人才评价标准,实用性的道德教育目标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二、广泛: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主体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人们更多把关注的视角放在学生层面,注重从学生角度发掘道德教育思路。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要能被受教育者顺利接受并产生预期效果,须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二是受教育者对所接受教育内容的信任程度。其中前者又可以直接影响后者,即受教育者可能因为对教育者的不信任而对他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而拒绝接受。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全校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教育与被教育者同时进行的主体全方位实施过程,教育者一方面要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参与教育,另一方面也应作为教育对象进行道德培养,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在道德教育系统中,作为道德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状况会对道德教育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教育者的自身品质水平是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成为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教师讲授的理论才可能被认可,管理者实施的管理行为才可能被接受。比如,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的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功利主义、价值观模糊、缺乏集体观念等思想,带来学生整体素质与道德水准的滑坡。面对这一现状,许多教师以抱怨的态度将责任归咎于社会、学生、学校教育。试想,在这种心态下,教师如何能完成好其教育职能呢?而对此问题,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给出了应有的思考方式:“不管病人的病情有多差,医生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把病人医好;不管学生的素质有多差,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因此,教师与管理者首先必须要端正心态,自身首先要建立起“勇于担当、不怨天尤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实现向学生传递正确道德理念。如果教育者自身无法实践其道德理论,言行不一,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也就不再存在。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者道德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切实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以使其实现更好的投入和奉献。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分别经历了校企合作办学、院系合并、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三种办学模式,办学地点历经大兴、朝阳、通州三区,学生从专科、二本到现在的一本与高职并存,成为校内“最复杂”学院。面对这种困难与状况,学院从调整教师心态与思维方式入手,多次邀请教育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座谈,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坚持教师党员党性教育等,在短短的几年整合中,通过学院领导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师队伍与管理者中间已经建立起一种积极进取、踏实勤勉、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担当的健康心态和工作作风,这样的积极心态随时随地地被传递到学生中间。越来越多的班级建立起良好的班风,更多的宿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同学间的相互关爱、和谐相处日益成为校园主旋律。
三、丰富:渗透式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美国,学校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参观国会大厦、白宫、博物馆等,鼓励学生参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民族利益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韧性与顽强的大学精神,对内增强师生凝聚力和归属感,对外展示学校朝气蓬勃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大学品位。在此思路下,“课堂之外”被作为了丰富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在课堂之外的专业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深入交流可以实现将优秀的人格、知识、修养、作风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中能亲自感知、感受、学习、接受道德概念。
在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的科技竞赛已经成为教师课堂之外培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师生“德行”共进的良好契机。实验学院通过科技竞赛有效解决了学生中存在的“专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缺乏、思想意识不明确”等问题,并且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密切联系和实现了相互信赖;在师生共同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培养与建立起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开创精神,教师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有意识地加以改善或提高。科技竞赛实现了德育培养与知识教育、教师与学生、道德与行为的“共进”。在道德教育有效推进的同时,知识教育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学院先后获得微软创新杯世界22名(全国第2名),中国机器人大赛比赛冠军,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二等奖等奖项。
实验学院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踏实勤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意识与作风。学院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英语、计算机、会计等证书;向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包括走进社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实践证明,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给学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扎实的专业基础、优良的工作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一进门已经成为我院学生的标签,更因此赢得了广泛机遇。近几年来学院一直保持着90%以上的就业率,多个单位向学院寻求实习生源,在名校学生云集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了实验学院会计学生的加入,以从不招收本科生著称的顶尖律师事务所,也因为学院法学本科生优异的学习成绩与良好的道德水准及职业素养打破了规矩。
四、内隐:渗透式道德教育的形式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形式化、理论化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用说教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和价值观念,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方式带来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失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真正发挥,道德理论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相分离,造成了“知与行”相脱节,道德教育没有被贯穿和渗透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之中,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学生的情感。对此,内隐的教育观念为实现道德教育在“渗透式”教育中回归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为道德理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搭建了桥梁。
相对于显性教育直接、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内隐的教育是一种间接渗透的道德教育方法。内隐的教育强调以不明确的、间接的方式,潜意识地去影响学生,通过学校文化间接地把知识、思想、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传授给学生。内隐的教育是不明显的、看不见的,但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效果却是可见的。相比“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内隐的教育更加重视道德的自我教育,更加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式学习。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坚持“道德教育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运动,不能脱离这种视野。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体验性的养分,促进个体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理念。牛津大学较深入地进行了以校园建筑、导师制、师生俱乐部、学校钟声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实践告诉我们,高校要通过营造道德情境、构造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道德培养找到一条有效通路。
基于此,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一直着力于进行内隐的教育与外显的教育地有效结合,努力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期望通过发挥内隐的教育方式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其学会道德的自我教育,实现道德培养的“润物细无声”效果。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系列诚信主题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将诚信、创新思想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实施考前诚信“签名承诺”活动,着力解决考试作弊这一高校“通病”;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大课堂”,每月一日的升旗制度,优异学生与落后学生的“一对一”帮扶计划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爱国意识与互助意识,使学生在感受学院对“公平”、“诚信”的追求中,将自身融入其中。经过努力,内隐的道德教育形式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良机。目前“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同时,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文化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学院“服务地方”目标,学院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了北京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五、制度: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保障
研究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发现,在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法制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新加坡把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轨道。比较而言我国的道德教育更多以教育为主,法制为辅,这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柱。“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也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既能够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够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能力。当然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应当“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起到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作用。
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经验,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特别加强了法制建设。为保障对违反道德规范问题的处理有“章”可循,更大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利益,学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条例”、“学生评教制度”、“学风建设实施方案细则”、“实验学院考场规则”、“毕业设计管理规范”等,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学院先后修(制)订了22项管理制度并坚持严格执行,这使得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建立起“道德违规成本”的概念。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设为学院稳定教学秩序,强化道德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体验教育;勤工助学;道德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7-02
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人的品德和个性均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新时期应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岗位体验是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的需要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勤工助学岗位的道德教育功能,既是落实实践育人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新形势下增强德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探索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是一所大学”。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应积极地同社会生活相融合。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尽管勤工助学活动由于受自身条件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现实社会生活有差距,但我们不能以此而淡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各高校开展以贫困家庭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思想教育问题。勤工助学的最终的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敏锐的青年群体,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紧张与冲突,以及承受的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普遍加大,都是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启示我们,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生活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把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等作为岗位育人的重要内容,这也是追求教育目标和谐的需要。
二、必须重视岗位体验的育人功能
过去,我们对岗位育人问题关注不够,比较多地强调勤工助学的经济功能,对于岗位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强调经济功能没有错,必须也应该长期坚持,但并不是说,勤工助学工作只发挥好经济功能就够了。新时期,勤工助学已注入了新的内涵,扮演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中介”角色。我们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关注教育对象的变化,把岗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实现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创新。
1.要在思想观念上对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勤工助学活动具有岗位体验、情境感受、意义沟通、价值辨析、以知促行等方面的功能。勤工助学构成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的实践育人观点的创造性运用。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对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有的看做课堂教育的补充,有的当做扶贫助困的点缀,有的在管理上放任自流,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中,对能完善人格、滋养精神品位的勤工助学活动没有积极投入。从学校层面而言,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下,对知识学习或技能学习比较注重,而对勤工助学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包括个性、品格在内的综合性素质的塑造关注不够。这种单向度的学习理念很容易把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人格萎缩为单调的工具理性,人的精神被单调和紧张充满。因此,对岗位育人功能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等能力的培养。
2.要处理好勤工助学规范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勤工助学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事务一般都由学生自主管理,但为了确保实践育人的高质量运作,其制度建设、育人安排等应该由学校来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的作用正在于鼓励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变重“管”到重“理”,重视“理”的作用,理事、理人,注重人的因素,理顺人际关系;由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积极性。重视“理”的作用,人的因素抓好了,才能吸引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
3.充分挖掘勤工助学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做事的体验教育
岗位育人、强化实践环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德育(高校德育即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必然结果。人的发展是通过活动所展开的各种对象性关系来实现的,勤工助学活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体验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责任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新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践证明,勤工助学活动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素质的培养,是第一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三、岗位体验的主要途径
勤工助学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思想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1.岗位认同,强化大学生的体验意识
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首先就需要强化勤工助学“岗前、岗中、岗后”的教育培训,通过宣传、了解、观察、接触、讨论勤工助学活动,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和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正确思想理论的信度和效度,强化大学生对正确思想理论的接受与认同,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水平。如果对勤工助学的精神要求和实施方案不知、不懂、不熟悉,就难以做好参与、体验、感悟和以知促行工作,如果参与不到、体验不好、感受不深、知行不一,那么,育人功能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勤工助学也没能真正担负起强化实践环节的责任。
强化认同教育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岗前”基本素质培训。要求参与者认同育人要求、管理规定、工作内容以及协议内容等各种规定,让大学生认同勤工助学是老师领进门、岗位要育人的培训目标。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开展对“在岗”学生进行“回头看”。“回头看”看什么?一足要按照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看实践育人的目标要求有没有达到,进而巩固和扩大岗位育人的成果,不断推动大学生道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要看认同教育如何,认同程度要以大学生赞成不赞成为标尺,认同效果要以接受用人部门满意不满意来检验。认同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必须付诸行动,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让广大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岗位培训带来的变化。三要对岗位育人做一番回顾总结,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把关”的职责,强化思想认同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促进实践育人的发展。
2.引导体验,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补钙”
岗位育人是勤工助学的根本目标。经历过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对学会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和综合素质提高,是课堂上、书本中学不到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从表面上看,获得收入用作学生生活困难补贴,但实质上经历社会实践过程,学生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个人信念,塑造和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软件”,在待人接物、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健康状态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补钙”。基于此,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就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一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勤工助学的参与中经受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二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创造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提高科学理论素养;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走与实践、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为弥补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加锌补钙”,实现多方引导、共同进步。
3.体验感悟,走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一步
近年来,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来领取一张迈向社会的“通行证”已非少数。学生们普遍认为勤工助学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美丽”,是极好的社会实践,是未出校门先上岗(意向就业)的好路径。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们对外交往、管理协调、与人合作、抗挫折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与提高。许多高校以招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学生们竞相投递简历,把参加面试竞聘上岗,当做一次次宝贵的就业模拟“演习”。可以说,勤工助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培养能力、施展才能的“舞台”。
显然,勤工助学要为大学生补上“生涯辅导”这一课。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局限于书本与课堂,而不积极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不能在学习期间就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社会实践能力、竞争力的提高,未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要强化岗位体验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准备和就业体验教育。倡导职业生涯辅导有多种途径,就业体验教育内容也很广,主要有道德体验、岗位体验、集体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比如,通过个体岗位体验,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岗位实践中,感受义务,学习服务,体验责任;又比如,进行团队岗位体验,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力量,体验团队精神;再如,岗位模拟体验(学生勤工助学实质上就是模拟角色),模拟和学做一个角色,从中体验这一角色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从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
收稿日期:2006-07-0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Sz0601);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成果之一(JXJG050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生活化 自我教育 渗透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实现教育的目的所常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于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破”过去的“单一、刻板、丧失生气”,“立”灵活多样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所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向灵活多样化发展、向科学民主化发展、向应用性时效性发展等趋势,能否找到一条顺应这些趋势的教育方法创新途径呢?笔者认为,首先,人的现实生活是思想道德教育赖以滋长、生存的土壤,生活化应该是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概括而沉淀遗留给后人不少可资借鉴吸收的文明成果,承传古代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方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思考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起源、目的和发挥作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生活经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把这幅图景展示在受教育者面前,使他们在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不是把诸多的生活经验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蜕变为单调无味的僵化的知识、教条的传递。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生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机关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应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学校,各门课程和各项活动都要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媒都可以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就部队而言,除了在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创造和谐警营,创造适合部队发展与官兵身心特点的环境,使官兵在其中受到陶冶,思想受到潜移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古为今用”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头,其中有不少优秀方法可以为现在的教育方法创新所借鉴,如启发式、对话式、说服式等,其中尤其以自我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更具有借鉴价值。
自我教育法,是相对他教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谈及的“教育”二字在形式上一般指“他教”;但在广义上讲,教育既包括他教又应包括自教,是他教与自教的共同影响、合理作用的结果。顾名思义,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主动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所培养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目标要求,自觉地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去制定学习计划、去实施学习方案、去完成学习任务、去达到学习目的、去评判学习结果、去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借此,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将“别人让我学习”转化成“我自己要去学习”,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经过内心思想矛盾的冲突、斗争过程后,澄清对错是非观念,纠正谬误,坚持科学真理。
自我教育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通过自我修养、自教自律来合乎“礼”,进而达到“仁”,即注重自我教育。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了自我教育的方法:虚心学习,向具有善的品德的人学习,以不善的人为借鉴改正缺陷。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自省”思想发挥开去,“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起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就是说,如果我去爱人,但别人并不亲近我,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仁”是否做到了;如果我去管理别人,但别人并不接受管理,那么应该反思自己的才智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我以礼遇接待别人,但别人并不理睬,那么应该反思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不是已经足够。行动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能去责怪他人的过错吗?不能!唯有从自身去寻求原因。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原理。
自我教育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法的最大特征是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充分体现民主性,培养民主精神。民主性,是从自我中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是在自我中培养起来的。自我教育法中,教育对象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不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现象,能够排除教育对象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加倍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达到“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的境地。第三,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使武警部队未来的建设者担负起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无穷魅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②
三、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洋为中用”
尽管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人文背景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借鉴和吸收其先进的东西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致使少数人认为西方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并非如此,西方也有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命名不同而己,而且不管他们运用何种名称,譬如公民教育、德育教育等,其本质上与我国所拟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均保持一致,即通过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③
最能体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特点的首推渗透式教育法。渗透式教育法,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相结合,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思想的碰撞与激荡、观念的渗透与感染,塑造符合一定阶级意识的公民。追溯西方采用渗透式教育法的历史,我们知道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明显特点,而渐渐形成教育与管理的交叉渗透。古希腊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德行、至善应在实践中养成,特别是通过音乐、体操来训练。“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④虽然体育用之于照顾身体,但“主要是为了心灵”⑤。后继的学者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譬如现代美国实用主义者约翰?杜威提出的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结合业务教学活动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式,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今天,我们不难觉察到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渗透在德育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渗透式教育法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采用途径和手段的多样性。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多彩,人们的兴趣也正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单一性与刻板性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教育的需要,用新的途径和手段来贯彻德育目标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而,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特别注意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段。例如,通过大众传播,如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和推行其价值观念。还有,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在各地投入巨额资金来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场所,凭借现代化手段,形象具体地宣扬资产阶级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如像美国,我们熟知的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馆、杰佛逊纪念馆、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等等,这些挂着历史伟人的头衔的纪念馆,耗费国库巨资,修建得豪华雄壮、富丽堂皇,不仅为了让人们缅怀历史,激发其爱国情感、凝聚民族精神,更是让国民感受文明成果并接纳这种政治理念、价值观念。
第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西方国家运用渗透式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涉猎的范围和领域极其普遍和宽阔,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等方方面面。例如在政治上,基于人人是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力主民主政治。在他们的推崇和提倡下,“民主己成为整个世界上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⑥然而,这种民主从形式到内容一概体现出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为了不断推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他们历来都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帜,向世界各国人民兜售、贩卖,甚至不惜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而插手内部政务。
第三,作用和影响的深远性。由于渗透式教育法蕴含着一种隐蔽特性,它与显示性的灌输法相对立一方面难于被人们所关注而有所忽视另一方面能够缓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矛盾冲突,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欣然接纳。因而,其发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应深刻得多、持久得多。
[注释]
①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③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0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1页.
⑥【美】科恩著:《民主论》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5]【美】科恩.民主论【M】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教育启示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2.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依然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但是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活泼有趣,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除此,开展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重视师生关系、校内舆论导向、校园面貌等“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另外,在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家庭教育等方法,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渗透式”思想教育方法,例如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通过参加或宣传政党与政治活动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第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摘 要:当代社会,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当学生处在初一的时候,填鸭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开放教学
一、初一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一道德与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门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课程。它是法律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它能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与道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它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有兴趣了解它,探究它。而传统的教育就是老师“填鸭式”的教育,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渐渐地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会主动去探究它,只会死记硬背课本里的东西,甚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弄懂它。但是开放式教育就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为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互动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进行讨论,其间学生可以就书本上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点评学生理解的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理解是错的,那么老师就要指正出来,帮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老师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增进了师生情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会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课堂实施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方法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找到生活中对应的例子列举出来,比如说,老师这节课教的内容是“对社会负责”,就可以用詹天佑举例子,通过他为国不计名与利,在当时国内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因为拥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积极的爱国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用远远比外国人计划少的钱、少的时间修完了京张铁路。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在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脱离了死记硬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而是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在快乐中学习,而且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2.辩论法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自己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利用生活实际例子来授课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质化,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同时,老师在教授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辩论,老师在评价学生辩论的内容时,要指出学生错误的观点,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肯定正确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使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3.模拟教学方法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复习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法律咨询的事例,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个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询师、承担责任者,以及事件的见证者,让学生说出事件中涉及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同时,老师针对学生事件中没有考虑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放式教W的注意点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单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还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所以有时候会对一些问题及知识的理解不足或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做讲解,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师不是开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导者,例如当一些知识点在教科书上的解释很不清晰,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慢慢地将整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如果是传统教育,当学生遇到问题,老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学生诠释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做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开放式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放式的教育能让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老师与学生能够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更好地巩固知识,同时能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和谐。所以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符合初一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道德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女生都多于男生,甚至在部分专业中女生比例超过90%。他们在具有当今女大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和分析当代地方师范院校女生呈现出的道德特点,对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女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一)道德意识有所薄弱
1. 部分女生道德素质有所滑坡。调查显示,当代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整体上较好,但是有接近30%的女大学生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所下降。例如:仅有14.4%的女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时,可以应当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有25.1%的女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时,可以不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有接近6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时,不应当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2. 部分女生对社会他人信任度不高。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个人主义倾向也在一些人身上开始强化,集体观念淡薄。只有15.1%的女大学生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有55.1%的女大学生赞同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只有自己才是最可信的。
(二)道德信仰趋向多元化
1. 部分女生不再注重各种礼节。仅有14.1%的女大学生认为儒家各种礼节在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守,接近70%的女大学生认为儒家的各种礼节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可见当代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不再被世人俗称礼仪之邦的各种礼节,道德信仰趋向多元化。
2. 部分女生社会参与度较低。仅有7%的女大学生经常关注国家大事,有24.8%的女大学生偶尔关注国家大事,还有4.2%的女大学生完全不关注国家大事。
(三)道德行为有所松懈
1. 部分女生秩序观念不强。部分女生在公共场所不讲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语言粗俗。调查显示,有5%的女生在公共汽车上不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幼让座,只有58.5%的女生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幼让座;有71.3%的女生在行人和车辆都十分稀少时,过马路会闯红灯,只有16.1%的女生不会闯红灯。
2. 部分女生诚信观念降低。大部分女生诚信意识较强,毕业后能够尽快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还贷意识不够,考试诚信意识薄弱。调查显示,有25.7%的女生觉得大学生考试作弊完全可以谅解,只有38.6%的女生安全反对考试作弊。
二、当代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冲击。由于当前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思想,如只讲物质,不讲精神;只讲享受,不讲诚信;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丑恶现在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模糊了青年女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动摇了青年女大学生的精神意志。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地方师范院校女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或贫困家庭,他们的父母很多是农民或普通下岗工人,他们受教育水平低、经济条件差,为了忙于生计不得不日夜忙绿,他们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分数,很少关心他们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条件上远远落后与城市学生,大部分女生进校时具有朴实的性格,不适用城里生活环境;在教育方法上,大部分父母忽视道德素质培养,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子女的生活习惯。
(三)学生自身原因。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虽然家庭可能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成长在比较幸福的宁静环境中,没有经过人生的酸甜苦辣,从小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传统文化、价值,甚至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当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半个社会的高等学府后,很容易遭受心理挫折,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再加上他们这个年龄容易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
三、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女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提高女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加强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应该加强女大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让道德真正走进女生的心灵,渗入内化为女生的言行,道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作用,同时适当加以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义女性道德观。高校可以通过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教育,制定和健全女生道德建设方面的校纪校规,引导和促进女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通过引导女生通过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加强现代女性专题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这就要求依照女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道德要求,采取更加多样灵活的方法去引导、影响、内化他们的道德行为。一是开辟女生网站。地方师范院校针对女生多的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女生网站、女生论坛等,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广大女大学生上网浏览、学习、讨论,同时,注意正确的舆论引导,减少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袭。二是学校开展女生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相对集中的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发展的系列活动,将引导教育女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活泼多样的课余生活相融合。
一、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课堂教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提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由于学科教学的课堂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所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渗透上下工夫,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则可以集中有效的时间和内容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可见,只要我们重视利用课堂教育的途径对师范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班、团主题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级和团组织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应该利用班级和团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主题班团会这一活动形式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师范生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主题的启示作用对于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分析自己,为自己确定奋斗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师范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其心理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他们所受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是内在的动力。另外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和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天天接触,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品质会对师范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自觉地向这些教师们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
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方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基本相同,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
1.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科渗透,有结合教学知识的渗透、结合教学过程的渗透、结合教学方法的渗透、还有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如教学方法的渗透主要是教师以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则是以教师对学生、对学业的自律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实现的。
2.教师人格影响法
教师是师范生直接学习的榜样,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成为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最大力量。如我校有位退休的老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事业对学生有一颗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心,并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人格上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专题研究讨论法
所谓的专题研究讨论法,是指教师可以在特定的集体活动中,提出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命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然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4.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是指定期组织小学、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对在校学生现身说教,让优秀的典型和实际生活的榜样,启发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完善自己。
【关键词】金融行业;新入职;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金融行业改革的必要工作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技术手段来构建主体;也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力量,同时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协调和推动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应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各项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其稳健运行是以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所以说,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依据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处理各类经济关系、解决各项经济矛盾。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判若鸿沟,正确的道德准则能引导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顺畅的处理经济关系,错误的道德准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道德在这个关系网中成为连接媒介,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道德观念相同的人来进行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道德作为媒介作用发挥不顺畅,就会对金融关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金融道德丧失所致。
当人们在金融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金融市场信息相对来说就会更为真实,金融运行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畅有序进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就得以实现。新员工进入金融行业时学习能力强、塑造性强,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新员工的特点
(1)新员工的优势
首先,新员工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对口。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近五年来招收的新员工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进入工作环境之初,通常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对来说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这时新员工都很有一种努力实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冲动,他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在工作中创造出好成绩。
其次,新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员工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强。进入工作环境中,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之后,新员工也往往能将善于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学习业务操作和专业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
(2)新员工的不足
首先,新员工具有多变的职业观念。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忠诚是员工的首要职业品德,而“85后、90后”新员工往往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却看不到发展前景,新员工就会选择辞职转向别的企业工作。
其次,新员工通常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新员工讨厌重复性的工作,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员工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因为工作而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与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许多成功的80后企业家都放弃自己的高薪厚职,选择到处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来,新员工不仅具备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点,也具有忠诚度低、追求过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问题。
2.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对薪酬要求较高的特点,在新员工培训伊始,就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公布,让新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另外,培训期间还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等观念灌输给新员工,时刻做到关心新员工的生活,让其安心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是要利用行内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来激励新员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特邀年轻领导对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年轻领导进行之后的奋斗历程感染新员工,激发新员工踏实工作、不好高骛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职员工进入基层网点后,普遍收到了基层领导和客户的赞扬。
三是在新员工培训结束进入基层网点后,倡导支行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借新老员工一起参加文娱比赛机会迅速使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天山支行在新员工入职三天后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通过老员工广播操会演、新员工才艺展示、爬山等活动,迅速使新员工融入支行。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作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再次,必须诚实守信。另外,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在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播放相关金融从业人员以致锒铛入狱的影片,从心理上教育新员工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是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新员工扮演客户,老员工扮演基层服务人员,让新员工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区别,通过新员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是在培训期间开展案例分析会,就“新员工入职后应该忠于职守敬业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新员工认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和敷衍塞责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结果,激励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学期间慵懒、不负责任的习惯,踏实工作、爱岗敬业。
三、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应该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其业务发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如在银行基层服务网点中开展角色互换:“假如我是客户”等讨论活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服务好客户是员工的天职,我也是企业的一员”等道理。
其次,应把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解决其实际问题中,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对金融行业新入职大学生而言,在解决与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时,要善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稳人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
企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现全面育人方针,创造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主要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中高层人员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或开展主题班会,或进行专题研讨,或参观访问,或工学交替等形式,与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效果,务必正确把握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一、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
(1)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主导,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服务;(3)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企业导师制就是要牢牢把握这样的正确方向。
2.针对性原则
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高职教育传统方式存在问题出发,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3.渗透原则
企业导师制工作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导师制工作渗透到工学交替、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认知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及平台,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开展。企业导师制工作只有同教育教学、学生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富有活力、取得实效,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专业、职业思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4.主体原则
就是将学生视为企业导师制工作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积极自觉地接受企业导师的教育影响,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且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实现企业导师制工作的目标。
5.示范原则
就是企业导师要以企业先进的文化、自身优秀的品质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促进其了解企业文化、加深专业认知、具备职场意识。
二、企业导师制的工作方法
1.说理引导法
企业导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学科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职业道德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企业导师制的说理引导法主要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研讨、谈话等形式。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说理引导。
2.实践锻炼法
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专业认知,培养职场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导师制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工学交替、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企业导师在具体运用时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
3.熏陶感染法
企业导师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情境和自身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法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企业导师制感染法经常采用人格感化和环境陶冶的形式。
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是企业导师制工作常用的方法,有时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4.
xx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
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方案
局机关及下属单位:
根据区文明委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局文化工作的职能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局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以副局长为副组长、以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局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安排。
二、责任分工
组 长:对本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负总责。
副组长:具体负责分管科室、下属单位的教育治理工作,并负责开展分管业务范围所涉及到的专项教育治理工作。
组 员:负责本科(室、队)及本单位的专项教育治理工作和根据业务范围开展专项教育治理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局机关和下属单位要立足本职岗位,查找不道德的言行。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次道德教育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自查自纠和1次道德评议,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市民巡查。引导党员、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做全社会的道德表率。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巡查,针对公德缺失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和有效管理,规劝和查纠网吧、KTV、电游等公共娱乐场所不道德的行为,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通过诚信经营谋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行为,坚决杜绝接受经营业主宴请、款物;私拿、私分、私自处理查禁、收缴、暂扣、没收物品;办理人情案、关系案;向经营业主吃拿卡要等徇私枉法行为;严禁在执法中和经营人员发生肢体、言语冲突等不文明行为。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市民举报和监督。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区文化馆在全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学雷锋活动”、“道德模范故事汇”等活动,积极宣传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的先进事迹,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引导市民注重道德修养,强化社会责任,广泛参与道德实践。
(四)区图书馆一方面要结合全自身的业务工作,在馆内开设“道德讲堂”,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传授国学经典中蕴涵的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修身等哲学真理,引导市民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另一方面要在搞好日常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引导馆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以诚待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五)xx故居博物馆要充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点,开展好参观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工作步骤
全系统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分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6月上旬,根据区文明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活动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对相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6月至10月,用近半年时间开展活动。以7月底为关健时间节点,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以上主要工作内容,顺利接受区文明委的督查;以10月底为重要时间节点,各项活动要以取得的明显成效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11月至12月,总结工作的做法、经验和成效。
五、活动要求
(一)各科(室、队)、下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切实查找自身在道德领域内的问题,并积极整改。
(二)下属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好有影响的宣传活动,掀起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热潮。
(三)活动结束后,各科(室、队)和下属单位要将本次活动的总结报局办公室。